呼图壁县简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文名称:呼图壁县
行政区类别: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北部所属地区:中国西北地区
下辖地区:呼图壁镇、大丰镇、雀尔沟镇
电话区号:0994 邮政区码:831200 地理位置: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北

面积:9 721平方千米
人口:208 421人
气候条件:年均气温2.9℃~5.2℃代码::652323
县域介绍
呼图壁县
本数据来源于百度地图,最终结果以百度地图数据为准。

境内地势南高北低,地形大致可分为三部分:南部为高山、丘陵,平均海拔2400余米,占总面积的31.6%;中部为冲积平原,海拔在460-700米之间,是农作物种植区,占总面积43.2%;北部为沙漠地,海拔在360-460米之间,占总面积的25.2%。

有呼图壁河、雀尔沟河两大水系。

属中温带大陆性气候,冬长夏短,冬寒夏热,昼夜温差大。

呼图壁县位于欧亚大陆中心带,处于中纬度西风带控制之下,属中温带大陆性气候。

县境内海拔高度相差较大,南北地区的气候有明显差异。

县境内的低山、平原和沙漠地区属中温带,南部中山和高山地区属寒温带。

中温带即海拔1 500米以下的低山、平原和沙漠地区。

中温带有明显的四季之分。

由于南北高差和下垫面的不同,气象要素有明显的差异。

温度由北向南逐渐降低,年均气温为2.9℃~7.1℃,年最高温度为36.0℃~
43.1℃,无霜期129~176天,日照时数2 900小时,生理辐射59千卡/平方厘米,年降水量110~400毫米,蒸发量2300毫米,年均风速3.1米/秒,有干旱、干热风、冻害、霜冻、大风和冰雹等灾害。

寒温带即海拔大于1500米的中、高山地区。

寒温带四季不明显,几乎无夏季。

年均气温2.9℃~5.2℃,年最高气温为17.7℃~36℃,无霜期少于120天,降水量500毫米左右。

海拔1 500米左右的地区可种植春麦、马铃薯(土豆)、大豆、燕麦等。

海拔1700~3900米地带只能发展林、牧业。

3900米以上地区,终年
积雪,气候寒冷。

2005年,平均气温7.4℃,最高温度40℃,最低温度
-33.8℃,年降水量182.9毫米,年总蒸发量1 926.7毫米,年总日照时数2 783.8小时,年蒸发量1926.7毫米。

编辑本段人口民族
2008年末总户数(含兵团,下同)75038户,比年初增加1326户,户籍总人口为21.51万人,比年初增加1506 人,增长0.7 %,其中:汉族16.56万人,少数民族4.95万人,分别比上年增加658人和848人,增长0.4%
和1.74%。

在总人口中县属人口为13.82万人,比年初增加1721人,增长1.26%;其中汉族8.98万人,少数民族4.84万人,分别比上年增加892人和829人。

【民族】
呼图壁县境内居住着维吾尔族、汉族、哈萨克族、回族、柯尔克孜族、蒙古族、锡伯族、俄罗斯族、塔塔尔族、满族、达斡尔族、东乡族、壮族、藏族、撒拉族、苗族、朝鲜族、土族、布衣族、侗族、瑶族、彝族、白族、裕固族、黎族、乌孜别克族26个民族。

编辑本段自然地理
水资源
呼图壁县境内水资源较为丰富。

发源于天山冰峰的呼图壁河、雀尔沟河是各族人民生产、生活的主要水源。

地表水年径流量4.9亿立方米,其中,呼图壁河年径流量4.6亿立方米,雀尔沟河年径流量3 000万立方米。

大海子水库设计库容量4 000万立方米,小海子水库设计库容量2 000万立方米,红山水库设计库容量2 000万立方米。

平原地区地下水补给量2.6亿立方米,全县地下水总储量2.1亿立方米,年均实际可供开采1.8亿立方米。

有干渠35千米、支渠466千米、斗渠676.47千米、农渠1 088.37千米。

土地资源
呼图壁县土地总面积9 721平方千米,合972 100公顷。

其耕地面积108 219.06公顷,占总土地面积的11.13%;林地面积47 058.02公顷,占总土地面积的4.84%;牧草地面积5
72 214.06公顷,占总土地面积的58.86%;其它用地面积11 552.46公顷,园林地面积1 622.20公顷。

矿产资源
呼图壁县境内矿产资源丰富。

主要有煤炭、天然气、石油、硫铁矿、砂金矿、碧玉矿、黄铁矿、磷矿、水晶矿、石灰岩矿、陶土矿等。

这些矿藏主要分布在县境内南部山区和北部沙漠地区。

森林资源
呼图壁县森林资源由南部山区天然林、中部平原人工林、北部沙漠灌木林三部分组成。

南部山区自然分布以天山云杉为主的针叶林,另有少量的落叶松、密叶杨、桦树、天山桦楸。

灌木有山柳、忍冬、水荀、锦鸡儿、野蔷薇等。

南部山区林业地总面积202 088公顷,其中,林地面积48 165.6公顷,有林地面积30 286.46公顷,占林地面积62.9%,疏林地面积5 106.6公顷,占林地面积10.6%,灌木林地面积9 036.40公顷,占林地面积18.8%,灌丛地2 165.20公顷,占林地面积4.5%,未成林造林面积56.60公顷,占林地面积0.1%,宜林地面积1 509.20公顷,占林地面积3.1%,苗圃地面积5公顷;森林总蓄积65万立方米。

中部平原人工林地带林业用地面积31 427.18公顷,其中有林地5 538.94公顷,宜林地21 225.15公顷,未成林造林地4 096.09公顷,苗圃产地67公顷,活立木蓄积744 759立方米。

北部沙漠主要分布梭梭、柽柳、沙拐枣、琵琶柴等灌木林,有少量的胡杨,总面积为95 376.1公顷。

野生动、植物资源
呼图壁县境内野生动植物种类繁多,数量较大。

主要植物有云杉、西伯利亚落叶松、桦树、密叶杨、山杨、胡杨、准噶尔柳、天山桦楸、白梭梭、柽柳、沙枣、柳树、白腊、榆树;黄花苜蓿、珠芽蓼、狐茅、野葱、水芹菜、乌头、狼毒、大戟、荨麻、独活、薄荷、雀麦、骆驼刺等。

此外,还生长着雪莲、贝母、防风、麻黄、元胡、冬花、甘草、锁阳、枸杞、苦豆子、大芸、大黄、党参、阿魏等上百种野生中药材。

主要动物有马鹿、野山羊、北山羊、棕熊、鹅喉羚、野猪、狍子、雪豹、草兔、旱獭、云雀、燕子、绿头鸭、灰雁、高山雪鸡、隼、苍鹰、麻雀、乌鸦等野生动物。

编辑本段经济发展
2010年,呼图壁县各项经济指标增幅明显。

该县全年预计完成地区生产总值80.7亿元,较上年增长18.3%,其中:一产增加值32.1亿元,增长7.8%;二产增加值28.2亿元,增长31.3%;三产增加值20.4亿元,增长16%。

完成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86亿元,增长37.65%。

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5.21亿元,增长50.2%。

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96亿元,增长18%。

实现县属工业增加值11.2亿元,增长35.2%。

农业增加值39.45亿元,增长9%,其中畜牧业总产值达20.8亿元,增长23%。

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0036元,增长1608元,全县60%的村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万元。

农业
全年农作物总播面积44 395.7公顷,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1 413.4公顷,棉花播种面积22 454.3公顷,油料作物播种面积667.7公顷。

全年粮食总产量68 479吨,比上年增产15 553吨,其中小麦产量36 121吨,玉米产量30 454吨,棉花产量39 367吨,油料产量1 388吨,甜菜产量71 392吨,制酱番茄产量11 053吨。

完成种植业总产值81 130万元,比上年增长6.3%。

林业
林业生产坚持生态、社会经济协调发展。

继续抓好“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建设,进一步巩固生态环境成果。

全年完成合格造林面积2 000公顷,其中“三北”防护林完成面积1 440公顷,退耕还林面积333.3公顷。

完成义务植树和四旁植树6.8万株。

年末封沙育林面积达101 000公顷。

畜牧业
全年完成畜牧业产值71 520万元,比上年增长17.7%。

牲畜年末存栏头数达59.84万头(只),增长5%。

年内牲畜出栏头数54.12万头(只),增长15.8%。

全年牲畜饲养量113.96万头(只),增长9.9%。

奶牛养殖业继续发展,奶类产量达115 896吨,增长12.8%。

全县肉产量达25 802吨,增长12.1%。

家禽出栏数315.01万只,增长52.1%,家禽饲养量达387.08万只,增长52.4%。

渔业生产稳步发展,全年水产品产量2 450吨,比上年增长5.6%。

农牧业生产条件和基础设施
农牧业生产条件和基础设施继续改善。

年末全县农牧业机械总动力23.12万千瓦,比上年增长6.6%,其中,耕作机械19.26万千瓦、农用排灌动力机械2.31万千瓦。

年末耕地总资源4.73万公顷,其中有效灌溉面积达4.37万公顷,占耕地总资源的92.35%。

工业企业的整合
2005年,呼图壁县加大对工业企业的整合力度,全方位扶持重点企业发展,使工业经济呈现出良好的运行势头。

全年完成全部工业总产值14.07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2.3%,完成增加值3.75亿元,增长17.9%。

对县属生产总值的贡献份额达成20.8%,拉动增速3.2百分点。

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提高。

2005年,呼图壁县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70%,比2004年提高5.1个百分点。

消费品市场
2005年,呼图壁县消费品市场大幅升温。

全年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72亿元,比上年增长16.2%,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4.4%。

餐饮业、小型商业企业及个体经济成为呼图壁县亮点。

由于受夜市消费和旅游业带动,餐饮业零售额增长18.2%,小型企业和个体经济增长16.8%。

县城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19亿元,农村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3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6.8%和14.3%,城乡市场增幅差距由上年的6.3个百分点,缩小到2005年的2.5个百分点。

招商引资
2005年,呼图壁县招商引资工作成效显著,有力推动全县经济结构调整和产品升级。

全年共实施招商引资项目112个,引进资金到位额达11.7亿元,比上年增长66.9%。

金融运行继续保持健康发展。

年末全县金融机构各项人民币存款余额23.33亿元,比年初增加5.04亿元,其中居民存款余额17.04亿元,比年初增加2.86亿元;各项贷款余额15.44亿元,比年初减少1.73亿元。

旅游业
旅游业继续快速发展。

旅游基础设施进一步改善,旅游人数明显增加。

全年共接待游客37.64万人,旅游收入8 510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0.2%和21.5%。

编辑本段交通通讯
二十里店镇代码:652323103 辖1个社区、6个村委会:二十里店社区、二十里店村、宁洲户村、小土古里村、东滩村、十四户村、四工村。

园户村镇代码:652323104 辖1个社区、9个村委会:北园社区、园户村、上三工村、上二工村、和庄村、三工湖村、下三工村、大草滩村、十三户村、马场湖村。

五工台镇代码:652323105 辖1个社区、9个村委会:河西社区、五工台村、大泉村、小泉村、西树窝子村、十户村、十九户村、中渠村、龙王庙村、乱山子村。

石梯子哈萨克族乡代码:652323201 辖4个村委会:阿苇滩村、白杨河村、东沟村、霍斯托别克村。

独山子哈萨克族乡代码:(缺)辖8个村委会:独山子村、阿克萨依村、巴斯阿勒克村、萨尔塔克塔依村、喀拉墩村、加尔霍拉村、阿克拜提村、阿克希村。

牧场
南山牧场代码:652323400
良种繁育场代码:652323401
干河子林场代码:652323402
塔勒德牧场代码:652323403
呼图壁林场代码:652323404
呼图壁种牛场代码:652323405
兵团一〇五团代码:652323520
兵团一〇六团代码:652323521
兵团一一一团代码:652323522
芳草湖总场代码:652323523
编辑本段历史沿革
1918年置县,县因河得名。

《元史·西北地附录》称古塔巴。

《西域同文志》作“胡图克拜”,为准语“吉祥”之意。

一说为古代突厥语,有“寻求幸福”的含意。

一说系蒙古语“多鬼的地方”之意。

两汉时为乌贪訾离国,后并入车师后国。

唐属庭州和北庭都护府。

宋属高昌回鹘国,元属别失八里。

明属瓦剌,明末清初为准噶尔部游牧地。

清乾隆二十年(1755年)设乌鲁木齐西路军台,称呼图克拜台,后设营塘。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设洛克伦巡检,二十八年(1763年)改设呼图壁巡检。

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筑景化城,为呼图壁巡检管理。

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置昌吉县,呼图壁属昌吉县。

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改巡检为县丞,设呼图壁分县。

1913年撤销呼图壁分县,所辖区域悉归昌
吉县管辖,1914年仍设呼图壁分县,置县佐,名为昌吉县分驻呼图壁县佐。

1918年从昌吉县析置呼图壁县,属迪化道。

1947年改名景化县,属迪化专区。

1954年恢复原名,隶属乌鲁木齐专区。

1958年后属昌吉回族自治州。

2000年,呼图壁县辖4个镇、3个乡。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210643人,其中:呼图壁镇 34980人、大丰镇 12242人、雀尔沟镇 13502人、二十里店镇 13888人、园户村乡 21155人、五工台乡16771人、石梯子哈萨克民族乡 6548人、兵团105团场虚拟乡 10160人、兵团106团场虚拟乡 7733人、兵团111团场虚拟乡 5156人、兵团芳草湖总场虚拟乡 61017人、种牛场虚拟乡 7491人。

呼图壁县简介
2010-08-02 17:49
呼图壁县区号:0994
呼图壁县邮编:831200
呼图壁县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北部,昌吉回族自治州西部,天山北麓中段,准噶尔盆地南缘,地处东经86°5′-87°8′、北纬43°7′-45°20′之间。

南以天山分水岭与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的和静县交界,北至古尔班通古特沙漠中心与塔城地区的和布克赛尔县接界,东邻昌吉市,西接玛纳斯县。

南北长258
千米,东西最大宽度52千米,总面积9518.45平方千米,东距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首府乌鲁木齐76公里,素有“西出隘口,东进咽喉”之称,是古丝绸路新北道上的重要驿站。

县内居住着以汉族为主的24个民族,总人口22万,其中县属人口14万,城镇人口6万。

境内地势南高北低,地形大致可分为三部分:南部为高山、丘陵,平均海拔2400余米,占总面积的31.6%;中部为冲积平原,海拔在460-700米之间,是农作物种植区,占总面积43.2%;北部为沙漠地,海拔在360-460米之间,占总面积的25.2%。

有呼图壁河、雀尔沟河两大水系。

属中温带大陆性气候,冬长夏短,冬寒夏热,昼夜温差大。

作为首府乌鲁木齐市的“卫星城市”,呼图壁县有着独具特色的“四大优势”:
区位优势。

县城东距乌鲁木齐国际机场68公里,处在乌鲁木齐-昌吉-石河子-克拉玛依城市经济圈中,312国道、201省道、乌奎高速公路和北疆铁路东西横贯全境,是通往北疆各地的重要交通枢纽。

资源优势。

全县有宜农荒地130万亩,现耕种面积6 0 万亩。

境内呼图壁河、雀尔沟河两大水系,年平均径流量达4.87亿立方米,地下水年可开采量1.2-1.5亿立方米。

境内矿产资源丰富,主要有石油、天然气、煤炭、沙金、铁、蛇纹岩等十多种矿产资源,且储量大、质地好。

其中,现已探明工业动力煤储量23亿吨,分布在南部山区东西长40公里,南北宽5-10公里范围之内,热量达
7500-8000卡/千克;探明天然气储量457亿立方米。

其中,呼图壁气田天然气储量347亿立方米,漠北8井区天然气储量110亿产方米,控制地质储量180
亿立方米,现有日处理150万立方米天然气处理站1座,年产天然气约5亿立方米。

漠北油田、齐古油田原油年产量约35万吨。

环境优势。

累计投资2.47亿元完成了县城所有主干道的改扩建工程,初步形成“六横六纵”道路网。

县城日供水能力达到1.8万立方米;日处理3万吨的污水处理厂已动工建设;集中供热面积达到100万平方米,集中供热普及率达到72.9%;民用天然气用户达到8900户,普及率达到68%;供电处于乌鲁木齐、石河子、玛纳斯三大电网覆盖之下。

已建成220KV变电站1座、容量为12万KVA,110KV变电站2座、总容量为8.3万KVA,35KV变电所(站)11座,总容量为5.855万KVA。

科技优势。

全县拥有自治区级工程技术中心1家,各类专业技术协会42家;大中专以上学历干部、职工4000多人;各类科技人员2671人,各类科技示范户3000多户。

科技进步在整个国民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达到47%以上,2002年被授予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称号。

近年来,呼图壁县紧紧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和自治区优先发展天山北坡经济带战略的有利时机,以争当天山北坡经济带排头兵为目标,坚持走以城市经济带动农村经济,以新型工业化促进农业现代化的路子,充分依托区位、资源、环境、科技“四大优势”,深入实施工业强县、农业产业化、城市经营、招商引资、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人才素质等“六大工程”,实现了县域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呼图壁县位于新疆昌吉州,北疆中部准噶尔盆地南缘,东距昌吉回族自治州首府41公里,
距乌鲁木齐市76公里,第二条欧亚交通十分便利。

呼图壁县旅游资源丰富,可分为自然资源和文物古迹两大类型。

呼图壁县域内有一个区级文物点,四个州级文物保护单位,五个县级文牧保护单位;自然资源已开发利用的有石屋山庄景点,涝坝湾景点,未开发的自然生态景区有七里木湖和小西沟等景区。

呼图壁县历史悠久、文化繁伲,繁衍生息,耕耘劳作。

他们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写下了光辉的历史。

马桥子城:位于县城西北90公里处的一零六团场境内,建于清同治四年(1865年),该城南
北长350米,东西宽170米,城墙高3米余,厚2.7米。

该城西北方向另有一城,南北长1 95米,东西宽170米,墙高4米,厚2米,四周有护城河。

至今城墙保护完整,房屋倒塌的痕迹尚存,古钱币、瓷片、玉器遗物裸露地表。

阿魏滩古城:民间称“元城子”。

位于阿魏滩西3.5公里处,濒临呼图壁河,占地18500平方米。

据初步考证,该城建于宋元时期。

头道沟破城:位于枣园农场西北9公里处,濒临头道沟,占地面积600平方米,该城建于清同治年间。

白圪挞破城:位于白圪挞村东的土包上,长约200米,宽约66米,城墙已倒塌,修建年代不详。

古塔巴城:俗称唐朝城。

据初步考证,建于西辽。

景化城:建于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城墙周长3.5里,高1.6丈,有城门4个,呼图壁镇就是在景化城旧址发展扩建起来的。

烽火台在呼图壁县境内有5个墩台(当地人称唐墩)。

呼图壁境内还有7个庙宇遗址,一尊突厥民族石人像,以及众多的古墓葬。

昌吉呼图壁县石屋山庄位于呼图壁县城东南70公里,海拔1850米,四面环山,山势雄伟,山峰云雾缭绕,苍松茂密,绿草如毯,堪称避暑旅游、猎奇之圣地。

石屋山庄接待设施齐备,集食、宿、娱、洲、游为一体。

每逢盛夏,游客云集,留恋忘返。

呼图壁县
涝坝湾景点位于县城西南80公里,它以辽阔的草原风光和依山傍水的景观而闻名。

盛夏季节,草木丰茂,绿浪起伏。

镶在山中的涝坝湾,微风徐来,碧波荡漾。

湾边蒙古包星罗棋布,牛羊如云,牧歌悠扬,游者扬鞭策马,心旷神怡。

康家石门子岩画,是一幅国内及世界上罕见的生殖崇拜岩画。

位于呼图壁县的天山腹地、两条山溪汇流处的西北岸的岩面上。

岩面平整,岩刻面积约120平方米,雕刻着300余人,大者高2.04米,小者19厘米。

有男有女,或站或卧,或衣或裸,男女媾合图、双头同体、三头同体图像,真实地体现了原始人祈求生育、繁衍人口的群婚制生活场面。

这处岩画经有关专家论证认定为距今近三千年的塞人遗存。

红山水库公园为山谷拦河水库,集流面积759平方公里,位于县城西南35公里,四面环山,山势险峻,山色独特且为红色。

据《县乡土志》记载在水库的东北处有座红山庙(红山无量菩萨庙,又叫红莲山大庙)。

清末,每年农历六月十九日庙会,附近几县商贾及民众云集于此,热闹非凡。

民国22年(1933年)焚毁。

红山水库既有南方山水的妩媚秀丽,又有北方山水的雄伟壮观,她以秀丽幽静的景观,夏季凉爽的气候,成为一处独具特色的旅游景地。

县境内南山地区有一个热泉群、两个温泉群和两个热气泉群:兰特尔热泉群、达拉拜温泉群、阿克萨依温泉群、阿拉赛热气泉群、西沟热气泉群,3个热温泉群泉水均含有硫化氢、硅酸
及氡等矿化物质,对治疗各种疾病均有疗效,特别是对鸡眼、风湿病、皮肤病、神经衰弱和关节炎等有较好的疗效,热温泉皆处于山区,人迹稀少、林木苍翠,奇石林立,是旅游疗养
呼图壁县辖6个镇、2个民族乡:呼图壁镇、大丰镇、雀尔沟镇、廿里店镇、园户村镇、五工台镇、石梯子哈萨克民族乡、独山子哈萨克族乡。

境内有:南山牧场、良种繁育场、干河子林场、塔勒得牧场、林场、种牛场、种畜场、一〇五团、一〇六团、一一一团、农六师芳草湖总场。

县人民政府驻呼图壁镇。

呼图壁镇代码:652323100辖12个社区:熙景社区、水晶社区、游园社区、双龙社区、双园社区、双桥社区、美华社区、西河社区、西北社区、幸福社区、华安社区、清泉社区。

大丰镇代码:65232310辖1个社区、15个村委会:大丰社区、大土古里村、红柳塘村、红山村、十八户村、祁家湖村、树窝子村、高桥村、联丰村、七〇五村、林丰村、黑家塘村、三畦村、头畦西村、头畦东村、小河村。

雀尔沟镇代码:652323102辖1个社区、5个村委会:雀尔沟社区、雀尔沟村、霍斯铁列克村、克孜列塔斯村、西沟村、独山子村。

二十里店镇代码:652323103辖1个社区、6个村委会:二十里店社区、二十里店村、宁洲户村、小土古里村、东滩村、十四户村、四工村。

园户村镇代码:652323104辖1个社区、9个村委会:北园社区、园户村、上三工村、上二工村、和庄村、三工湖村、下三工村、大草滩村、十三户村、马场湖村。

五工台镇代码:652323105辖1个社区、9个村委会:河西社区、五工台村、大泉村、小泉村、西树窝子村、十户村、十九户村、中渠村、龙王庙村、乱山子村。

石梯子哈萨克族乡代码:652323201辖4个村委会:阿苇滩村、白杨河村、东沟村、霍斯托别克村。

独山子哈萨克族乡代码:(缺)辖8个村委会:独山子村、阿克萨依村、巴斯阿勒克村、萨尔塔克塔依村、喀拉墩村、加尔霍拉村、阿克拜提村、阿克希村。

南山牧场代码:652323400
良种繁育场代码:652323401
干河子林场代码:652323402
塔勒德牧场代码:652323403
呼图壁林场代码:652323404
呼图壁种牛场代码:652323405
兵团一〇五团代码:652323520
兵团一〇六团代码:652323521
兵团一一一团代码:652323522
芳草湖总场代码:652323523
1918年置县,县因河得名。

《元史·西北地附录》称古塔巴。

《西域同文志》作“胡图克拜”,为准语“吉祥”之意。

一说为古代突厥语,有“寻求幸福”的含意。

一说系蒙古语“多鬼的地方”之意。

两汉时为乌贪訾离国,后并入车师后国。

唐属庭州和北庭都护府。

宋属高昌回鹘国,元属别失八里。

明属瓦剌,明末清初为准噶尔部游牧地。

清乾隆二十年(1755年)设乌鲁木齐西路军台,称呼图克拜台,后设营塘。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设洛克伦巡检,二十八年(1 763年)改设呼图壁巡检。

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筑景化城,为呼图壁巡检管理。

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置昌吉县,呼图壁属昌吉县。

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改巡检为县丞,设呼图壁分县。

1913年撤销呼图壁分县,所辖区域悉归昌吉县管辖,1914年仍设呼图壁分县,置县佐,名为昌吉县分驻呼图壁县佐。

1918年从昌吉县析置呼图壁县,属迪化道。

19 47年改名景化县,属迪化专区。

1954年恢复原名,隶属乌鲁木齐专区。

1958年后属昌吉回族自治州。

2000年,呼图壁县辖4个镇、3个乡。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210643人,其中:呼图壁镇34980人、大丰镇12242人、雀尔沟镇13502人、二十里店镇138 88人、园户村乡21155人、五工台乡16771人、石梯子哈萨克民族乡6548人、兵团10 5团场虚拟乡10160人、兵团106团场虚拟乡7733人、兵团111团场虚拟乡5156人、兵团芳草湖总场虚拟乡61017人、种牛场虚拟乡7491人。

2005年,呼图壁县域年末总户数71 422户,总人口(含驻县单位)208 421人,其中女101 760人,占总人口48.82%;少数民族人口47 062人,占总人口的22.58%;农村人口79 308人。

其中,县属人口132 169人,少数民族46 052人。

少数民族人口构成情况为哈萨克族23 597人,占总人口的17.85%;回族15 160人,占总人口的11.47%;维吾尔族5 470人,占总人口的4.13%。

人口出生率10.31‰,人口死亡率7.74‰;人口自然增长率为4.67‰。

呼图壁县境内居住着维吾尔族、汉族、哈萨克族、回族、柯尔克孜族、蒙古族、锡伯族、俄罗斯族、、塔塔尔族、满族、达斡尔族、东乡族、壮族、藏族、撒拉族、苗族、朝鲜族、土族、布衣族、侗族、瑶族、彝族、白族、裕固族、黎族25个民族。

水资源
呼图壁县境内水资源较为丰富。

发源于天山冰峰的呼图壁河、雀尔沟河是各族人民生产、生活的主要水源。

地表水年径流量4.9亿立方米,其中,呼图壁河年径流量4.6亿立方米,雀尔沟河年径流量3 000万立方米。

大海子水库设计库容量4 000万立方米,小海子水库设计库容量2 000万立方米,红山水库设计库容量2 000万立方米。

平原地区地下水补给量2.6亿立方米,全县地下水总储量2.1亿立方米,年均实际可供开采1.8亿立方米。

有干渠35千米、支渠466千米、斗渠676.47千米、农渠1 088.37千米。

土地资源
呼图壁县土地总面积9 721平方千米,合972 100公顷。

其耕地面积108 219.06公顷,占总土地面积的11.13%;林地面积47 058.02公顷,占总土地面积的4.84%;牧草地面积5 呼图壁县72 214.06公顷,占总土地面积的58.86%;其它用地面积11 552.46公顷,园林地面积1 622.20公顷。

矿产资源
呼图壁县境内矿产资源丰富。

主要有煤炭、天然气、石油、硫铁矿、砂金矿、碧玉矿、黄铁矿、磷矿、水晶矿、石灰岩矿、陶土矿等。

这些矿藏主要分布在县境内南部山区和北部沙漠地区。

森林资源
呼图壁县森林资源由南部山区天然林、中部平原人工林、北部沙漠灌木林三部分组成。

南部山区自然分布以天山云杉为主的针叶林,另有少量的落叶松、密叶杨、桦树、天山桦楸。

灌木有山柳、忍冬、水荀、锦鸡儿、野蔷薇等。

南部山区林业地总面积202 088公顷,其中,林地面积48 165.6公顷,有林地面积30 286.46公顷,占林地面积62.9%,疏林地面积5 106.6公顷,占林地面积10.6%,灌木林地面积9 036.40公顷,占林地面积18.8%,灌丛地2 165.20公顷,占林地面4.5%,未成林造林面积56.60公顷,占林地面积0.1%,宜林地面积1 509.20公顷,占林地面积3.1%,苗圃地面积5公顷;森林总蓄积65万立方米。

中部平原人工林地带林业用地面积31 427.18公顷,其中有林地5 538.94公顷,宜林地2 1 225.15公顷,未成林造林地4 096.09公顷,苗圃产地67公顷,活立木蓄积744 759立方米。

北部沙漠主要分布梭梭、柽柳、沙拐枣、琵琶柴等灌木林,有少量的胡杨,总面积为95 376.1公顷。

野生动、植物资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