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真卿行书作品欣赏
颜真卿《祭侄稿》赏析
![颜真卿《祭侄稿》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5460e3f1bcd126fff6050bc7.png)
颜真卿《祭侄稿》赏析【释文】:维乾元元年。
岁次戊戌。
九月。
庚午朔。
三日壬申。
第十三(从父涂去)。
叔银青光禄(脱大字)夫使持节蒲州诸军事。
蒲州刺史。
上轻车都尉。
丹阳县开国侯真卿。
以清酌庶羞。
祭於亡姪赠赞善大夫季明之灵曰。
惟尔挺生。
夙标幼德。
宗庙瑚璉。
阶庭兰玉。
(方凭积善涂去)。
每慰人心。
方期戩穀。
何图逆贼开衅。
称兵犯顺。
尔父竭诚。
(□制涂去改被胁再涂去)。
常山作郡。
余时受命。
亦在平原。
仁兄爱我。
(恐涂去)。
俾尔传言。
尔既归止。
爰开土门。
土门既开。
凶威大蹙。
(贼臣拥眾不救涂去)。
贼臣不(拥涂去)救。
孤城围逼。
父(擒涂去)。
陷子死。
巢倾卵覆。
天不悔祸。
谁為荼毒。
念尔遘残。
百身何赎。
呜乎哀哉。
吾承天泽。
移牧河关。
(河东近涂去)。
泉明(尔之涂去)比者。
再陷常山。
(提涂去)。
携尔首櫬。
及兹同还。
(亦自常山涂去)。
抚念摧切。
震悼心顏。
方俟远日。
(涂去二字不辨)。
卜(再涂去一字不可辨)。
尔幽宅。
(抚涂去)。
魂而有知。
无嗟久客。
呜呼哀哉尚饗。
《祭侄文稿又称《祭侄季明文稿》,颜真卿50岁时书。
计25行,共230字。
这篇文稿追叙了常山太守颜杲卿父子一门在安禄山叛乱时,挺身而出,坚决抵抗,以致“父陷子死,巢倾卵覆”、取义成仁之事。
季明为杲卿第三子,真卿堂侄。
其父与真卿共同讨伐安禄山叛乱时,他往返于常山、平原之间,传递消息,使两郡联结,共同效忠王室。
其后常山郡失陷,季明横遭杀戮,归葬时仅存头颅。
颜真卿援笔作文之际,悲愤交加,情不自禁,一气呵成此稿。
《祭侄文稿》有三大特色:一、圆转遒劲的篆籀笔法。
即以圆笔中锋为主,藏锋出之。
此稿厚重处浑朴苍穆,如黄钟大吕;细劲处筋骨凝练,如金风秋鹰;转折处,或化繁为简、遒丽自然,或杀笔狠重,戛然而止;连绵处,笔圆意赅,痛快淋漓,似大河直下,一泻千里。
二、开张自然的结体章法。
此稿一反“二王”茂密瘦长、秀逸妩媚的风格,变为宽绰、自然疏朗的结体,点画外拓,弧形相向,顾盼呼应,形散而神敛。
字间行气,随情而变,不计工拙,无意尤佳,圈点涂改随处可见。
王献之与颜真卿行书鉴赏
![王献之与颜真卿行书鉴赏](https://img.taocdn.com/s3/m/10b0440c581b6bd97f19ea65.png)
目
录
10
《 送 梨 帖 》
王献之《送梨帖》,两 行,十一字。草书。仅“殊 不”二字连绵,其余字字独 立,但又笔意贯通,从“今” 字起笔一贯到底,折、搭 承接有序,形断意连。笔 画尽管收笔分明,但气势 却如山泉出谷奔腾倾泻不 可遏止。
/wangxianzhi/songli.htm
目
录
15
颜真卿的政治生平
开元(713-741)年间中举进士,登甲科,曾4次被任命为监察御史, 迁殿中侍御史。因受到当时的权臣杨国忠排斥,被贬黜到平原(今属山 东)任太守。人称“颜平原”。肃宗时至凤翔授宪部尚书,迁御史大夫。 代宗时官至吏部尚书、太子太师,封鲁郡公,人称“颜鲁公"。天宝十四 年(755年),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安禄山发动叛乱,他联络 从兄颜杲卿起兵抵抗,附近十七郡相应,被推为盟主,合兵二十万,使 安禄山不敢急攻潼关。德宗兴元元年(784年),淮西节度使李希烈叛 乱,奸相卢杞趁机借李希烈之手杀害他,派其前往劝谕,被李希烈缢 死,闻听颜真卿遇害,三军将士纷纷痛哭失声。半年后,叛将李希烈被 自己手下人所杀,叛乱平定。颜真卿的灵柩才得以护送回京,厚葬于京 兆万年颜氏祖茔。德宗皇帝痛诏废朝八日,举国悼念。
2
王献之生平简介
东晋大书家王献之(344—386),字子敬,山东临沂人。 他是王羲之的第七子,书史上一直把他父子二人并称为“二 王”。王羲之一家数子均诸书法,唯独王献之最具秉赋,他敢 于创新,不为其父所囿,从而也为魏晋以来的今楷、今草作 出了卓越贡献。他的字在笔势与气韵上要超过其父,米芾称 “运笔如火箸画灰,连属无端末如不经意,所谓“一笔书”, 即 是指在草书上的“一笔书”狂草。足见其书艺创造上的胆略, 不愧被后世褒称“小圣”。
目 录
祭侄文稿作品赏析
![祭侄文稿作品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71cc2c494b7302768e9951e79b89680203d86b2e.png)
颜真卿《祭侄文稿》书法鉴赏后世誉为“行书天下第二”《祭侄文稿》, 是颜真卿在“忘我”状态下无意识的书写, 是真实情感融入笔端的千古绝唱之作, 作品中蕴含的情感力强烈地震撼了每个观赏者, 也对后世书法创作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时至今日,历代人们在赞赏和高度评价颜真卿书法艺术的同时,又都称誉敬仰他的人格品德,确是很有道理的。
在当今整个社会高度重视书法艺术的今天,《祭侄文稿》的艺术生命力最强,影响会更深更远更广。
一、《祭侄文稿》情感真挚《祭侄文稿》是由真挚感情浇灌出来的精品,是心灵的奏鸣曲,是哀极愤极的心声,是血和泪凝聚成的不朽巨制。
细观《祭侄文稿》犹可感受到作者悼念亡侄时的情感波动和思绪起伏。
首句,按祭文体例,记祭悼的时日和祭者的身份,此时作者情绪尚属平稳,行笔稍缓,行字中间有楷字,情态肃穆。
接下来是对季明的赞语:“惟尔挺生,夙标幼德。
宗庙瑚琏,阶庭兰玉。
每慰人心,方期戬谷。
”此处全用规范的行书,一字一顿,赞誉之情,缺憾之感,融于毫末。
至“父陷子死,巢倾卵覆。
天不悔祸,谁为荼毒?念尔遘残,百身何赎!呜呼哀哉”一段,心情已至激愤。
“父陷子死”四字,如高空坠石,使人感到如当空霹雳,轰脑塞胸;其余诸字如飞沙走石,那种失却臂膀之痛楚,天何以补人何以堪之无奈,溢于言表。
再至“抚念摧切,震悼心颜”八字,更如乱石崩云,惊涛裂岸,大痛大愤之情喷涌而出。
至18行“呜呼哀哉”,前三字连绵而出,昭示悲痛之情已达极点。
从第19行至篇末,仿佛再度掀起风暴,其愤难抑,其情难诉。
写到“首榇”两字时,前后左右写了又改,改了又写,仿佛置身于情感旋风(涡)之中。
长歌当哭,泣血哀恸,结尾处之“魂而有知,无嗟久客。
呜呼哀哉!尚飨!”则直如长江之水,迅疾奔放,一泻而下,大有江河决堤的磅礴气势。
令人触目惊心,撼魂震魄。
通观全篇,行文如泣如诉,如控如檄,运笔畅达痛快,使转精巧自然,气势雄壮,波澜起伏,时而沉郁痛楚,声泪俱下;时而低回掩抑,痛彻心肝,堪称动人心魄的浩然正气之作。
颜真卿行书祭侄文稿赏析
![颜真卿行书祭侄文稿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35b7d1b570fe910ef12d2af90242a8956aecaa46.png)
颜真卿行书祭侄文稿赏析颜真卿是中国唐代著名的书法家,被誉为“颜筋之神”,他的行书作品影响了后世的书法发展。
其中,他创作的《颜真卿行书祭侄文稿》是他晚年的作品之一,也是他对侄子颜璩的追思和祭奠之作。
以下是对该作品的赏析和一些拓展。
《颜真卿行书祭侄文稿》是一幅长卷,采用了行书的书体。
整幅作品自上而下,由右至左,用笔苍劲有力,气势磅礴。
字体端庄,线条流畅,每个字的笔画都非常有力,充满了生命力。
整体上,这幅作品展现了颜真卿独特的艺术风格和个人魅力。
在内容上,这幅作品描绘了颜真卿追思侄子颜璩的情感。
颜璩是颜真卿的侄子,也是他非常钟爱的亲人。
然而,颜璩在年轻时就逝去了,给颜真卿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和悲伤。
这幅作品以祭文的形式表达了颜真卿对侄子的思念之情。
他写道:“赫赫之武,其灵光已辞;翕翕之才,其希冀已绝。
”这两句话透露出颜真卿对侄子英才早逝的痛惜之情。
此外,作品中还融入了对人生的思考和哲学意味。
颜真卿写道:“昔人已矣,将谁与之存焉?感时伤怀壮志凌云。
”这句话反映了他对生命短暂和时光消逝的感慨,以及对壮志未酬的遗憾。
这些思考让作品更具深度和内涵。
《颜真卿行书祭侄文稿》不仅是颜真卿个人的悼念之作,也是中国古代书法艺术的瑰宝之一。
它的艺术价值不仅在于其技巧高超的笔法和雄浑有力的气势,更在于它凝聚了作者对逝去亲人的深深思念和对人生的深沉思考。
这幅作品在书法史上的影响也深远。
它开创了行书的新路线,形成了后世行书创作的范式。
颜真卿的笔法和构图手法成为了后世书法家学习和模仿的对象。
他的作品也成为了中国书法艺术中的经典之作,对后世书法的影响不可忽视。
总之,颜真卿的《颜真卿行书祭侄文稿》是一幅情感深沉、技巧精湛的书法作品。
通过它,我们可以感受到颜真卿对逝去亲人的无尽思念和对生命的思考。
它不仅是艺术的结晶,也是中国书法史上的瑰宝,对后世书法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颜真聊《争座位帖》赏析
![颜真聊《争座位帖》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e95ba03edd36a32d72758106.png)
颜真聊《争座位帖》赏析《争座位帖》,是颜真卿行书代表作之一,与《祭侄文稿》《祭伯父文稿》合称“平原三稿”,在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这篇书信草稿,作于唐代宗广德二年(公元764年)十一月,该年颜真卿56岁,书《祭侄文稿》后6年,正当其书法艺术炉火纯青之时。
《争座位帖》,是颜真卿行书代表作之一,与《祭侄文稿》《祭伯父文稿》合称“平原三稿”,在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这篇书信草稿,作于唐代宗广德二年(公元764年)十一月,该年颜真卿56岁,书《祭侄文稿》后6年,正当其书法艺术炉火纯青之时。
颜真卿的行书在师法张旭的基础上融入篆籀笔法,圆转遒劲,在“二王”之外别树新风,历来受到书史的推崇,几无异议。
而《争座位帖》是颜氏行书中的杰作,与《祭侄文稿》一样,无意于书而笔下龙蛇随胸中波澜奔涌而出,烂然成篇,字字珠玑。
苏东坡说此帖“比公他书尤为奇特,信手自然,动有姿态,乃知瓦注贤于黄金,虽公犹未免也。
”连对颜书颇有微词的米芾也认为:“此帖在颜最为杰思,想其忠义愤发,顿挫郁屈,意不在字,天真罄露,在于此书。
”二人的评论均看重此帖出于自然,不假修饰。
作者在激愤的情绪驱动下奋笔疾书,且是草稿之作,绝不会刻意去安排点画章法、姿态布局,并且肆意涂改,满纸狼藉,然而恰在这不经意之间,正是书家功力最真实的体现。
清代书法理论家阮元的形容最为贴切:“《争座位帖》如熔金出冶,随地流走,元气浑然,不复以姿媚为念者,其品乃高,所以此帖为行书之极。
”中国的书法品评,向来有“以人论书”的传统。
朱和羹《临池心解》云:“品高者,一点一画,自有清刚雅正之气;品下者,虽激昂顿挫,俨然可观,而纵横刚暴,未免流露楮外。
”人们欣赏一幅书法作品,必然有一种先入为主的态度,不管这种态度是否合理,这既是一种传统,又是一种正常的心理。
我们在欣赏《争座位帖》的时候也会有这个问题,因为我们面对的是经典书家的经典作品,同时,颜真卿又是以忠义正直著称的一代名臣,在这样一幅笼罩着巨大光环的杰作面前,我们怎能不肃然起敬呢?也许,敬畏的心理能够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作品的内容,发现其中更多的精彩之处,在学习与欣赏中提高自己的审美眼光和人格境界。
曾经的行书写法
![曾经的行书写法](https://img.taocdn.com/s3/m/9cc3053beef9aef8941ea76e58fafab068dc4463.png)
曾经的行书写法简介行书,是书法中的一种艺术形式,起源于古代,有着悠久的历史。
它以连绵不断的流线为基础,讲究笔画的连贯和均匀,具有独特的美感。
曾经的行书写法是行书的一种典型风格,它在古代广泛流传,并影响了后世的书法发展。
本文将对曾经的行书写法进行全面、详细、完整且深入地探讨。
起源和发展曾经的行书起源于西晋时期,发展于南北朝时期,成熟于隋唐时期。
这一时期的书法风格较为豪放洒脱,行书也不例外。
曾经的行书在隋唐时期达到了巅峰,代表作品有《溪山行草》《洛神赋》等。
随着时间的推移,曾经的行书的影响逐渐减弱,但其独特的魅力依然吸引着人们。
特点和风格曾经的行书写法有着独特的特点和风格。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造型奔放豪放曾经的行书以奔放、豪放的笔画和造型为特点。
其字形线条流畅,饱满有力,笔势疾速而连贯。
行笔时不拘泥于规矩,偏向于自由自在地书写,给人一种奔放豪迈之感。
2. 具有艺术性的变化和装饰曾经的行书注重笔画的变化和装饰,常常会进行删繁就简、加以艺术性的装饰。
使用丰富多样的笔画变化,使得作品更具立体感和美感。
同时,在装饰方面,曾经的行书也注重运用篆刻等技法,给字体增添了独特的韵味。
3. 独特的节奏感和韵律感曾经的行书具有独特的节奏感和韵律感,尤其在用笔的力度和速度上更加注重节奏感的呈现。
这种节奏感和韵律感使得作品更加生动有力,给人以视觉上的冲击。
4. 线条的连贯和均匀曾经的行书强调笔画的连贯和均匀。
在书写时需注意笔画之间的连接,使得字形衔接自然。
同时,还要保持笔画的均匀,使字形的线条线宽一致,给人以整体的和谐美感。
书写技巧和要点要掌握曾经的行书写法,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技巧和要点:1. 提笔慢起、用力适中曾经的行书要求笔画的起笔慢、用力适中。
提笔时要注意力度的控制,过于用力会使得字形不圆润,过于轻快则会使得线条失去力量感。
2. 顾及笔画之间的连接曾经的行书注重笔画之间的连接。
在书写时,要注意笔画之间的衔接,力求使字形的线条流畅连贯。
颜真卿行书《让宪部尚书表》
![颜真卿行书《让宪部尚书表》](https://img.taocdn.com/s3/m/cd13f54676232f60ddccda38376baf1ffc4fe3c3.png)
颜真卿行书《让宪部尚书表》让宪部尚书表(释文)臣真卿言:臣闻无功受赏,为善不劝;有罪不罚,为恶罔辨。
陛下克复之期,匪朝伊夕。
至如赏罚二柄,事在必行,苟或不明,於何取则?臣以愚懦,叨守平原。
属逆贼安禄山背叛圣恩,扰犯河洛。
臣堂兄杲卿,以常山太守首开土门,臣与河北诸郡因之固守。
人臣本分,夫有何功?上皇授臣户部侍郎兼知招讨采访等使,已失人望。
缘贼未灭,遂不敢辞。
又令李光弼、郭子仪、贺兰进明等,与臣计会,同讨凶逆。
三数月间,河北向定。
属潼关失守,大驾西巡,光弼等却入土门,诸郡危逼。
陛下御极,又录臣无功,宠以非次,常伯亚相,一时猬集。
兄允南、弟允臧等,连荣台省,一男三侄,皆授好官。
在臣一门,叨幸斯极,殒身碎首,无以上报。
臣常使判官钜鹿郡南和县丞贾载、侄男永王府典军广成,及行官邓昌珍、杨神功、裴法成等十馀人,将彩物绢帛,相继渡海,与刘正臣计会,共和两蕃。
正臣等克期南来,行已有日。
属逆贼史思明、尹子奇等乘其未至,悉力急攻,诸郡无援,相次陷没。
皆由臣孱懦无谋,致此颠沛,诚合殉命危难,死守孤城。
以为归罪阙庭,愈於受擒贼手,所以亻黾亻免偷生过河。
缘刘正臣使杨神功将牒与臣,索兵马及盘瓶锦帐,令应接奚契丹等。
不与其勾当,伏恐陛下贻忧。
又恩敕先超授吴郡司士郑毓乐安郡太守,令於江淮南两道度僧道,取钱与臣召募士马,令应接河北。
臣由此未获即赴行在,遂至广陵、丹阳等郡,各与采访使计会,竟不得兵马。
即累奉圣旨,许臣入奏。
行至武当郡,又奉恩命,除臣宪部尚书,兼令使者送告身与臣。
捧戴殊私,不任惶惧。
陛下纵含宏善贷,不忍明刑,在臣冒至深,胡颜自处。
臣忝为大臣,系国休戚。
损臣益国,臣受其益;损国益臣,臣受其损。
若受任失守,还朝屡迁,示国无刑,於臣大损。
非敢外饰,实披至诚。
又臣名节虽微,任位颇重。
为政之体,必在律人,恩先逮下,罚当从上。
今罪一人,则万人惧。
若怙於宠,四海何瞻?伏愿陛下重贬臣一官,以示天宪,使天下知有必行之法,则知有必赏之令,宠荣过於尚书远矣。
颜真卿书法赏析
![颜真卿书法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12f35c2e571252d380eb6294dd88d0d233d43c0e.png)
颜真卿书法赏析颜真卿(709年-785年),字子明,是唐代著名的书法家。
他出生于河南洛阳,是唐代文学家颜师古的后代。
颜真卿以楷书和行书闻名于世,被誉为“颜体之神”。
他的书法作品凝练精炼,气势磅礴,给人以庄重肃穆之感。
颜真卿的书法风格独特,具有浓厚的个人风格。
他的楷书遒劲有力,笔画饱满,结构严谨,字体端庄,极富艺术美感。
他的行书则更显豪放洒脱,笔势狂放不羁,给人一种奔放豪迈之感。
他的书法作品不拘一格,自成一体,独树一帜,对后世影响深远。
颜真卿的代表作品之一是《颜勤礼碑》。
这块碑文是颜真卿为纪念自己父亲颜师古而书写的。
整篇碑文字体严谨工整,笔画饱满圆润,线条流畅有力。
颜真卿以豪放的笔势写下了这篇碑文,字体挺拔刚劲,给人以庄严肃穆之感。
这篇碑文不仅是对颜师古的怀念,也是颜真卿书法艺术的杰作。
另一件著名的作品是《颜真卿祭侄文稿》。
这篇文稿是颜真卿为祭奠自己过早离世的侄子而写的。
整篇文稿笔法豪放,字体瘦长挺拔,给人以悲壮的感觉。
颜真卿在文稿中表达了对侄子的思念之情,同时也展示了他自己对生命的思考和对人生的感悟。
这篇文稿凭借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内涵,成为颜真卿书法艺术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颜真卿的书法作品不仅在艺术上独树一帜,在文化上也具有重要的地位。
他的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内涵,成为了中国书法史上的经典之作。
他的书法作品不仅在国内广泛流传,也在国外享有盛誉。
颜真卿的书法艺术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誉为“颜体之神”。
颜真卿的书法艺术追求的是笔墨的极致和意境的表达。
他以精湛的技艺和独特的创造力,创作出了一系列令人赞叹的作品。
他的书法作品不仅是艺术的结晶,也是他自己对生活、人生和艺术的思考和感悟。
通过他的作品,人们可以感受到他的才情和墨韵,也能够领略到他的人生智慧和情感世界。
颜真卿的书法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内涵,成为中国书法史上的经典之作。
他的作品凝练精炼,气势磅礴,给人以庄重肃穆之感。
他的书法艺术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誉为“颜体之神”。
颜真卿「祭侄文稿」中国书法史最高峰墨迹名品天下第二行书
![颜真卿「祭侄文稿」中国书法史最高峰墨迹名品天下第二行书](https://img.taocdn.com/s3/m/2c40fba62b160b4e777fcf0e.png)
[ 颜真卿 ]超越王羲之的名笔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在中国,颜真卿与王羲之几乎并驾齐驱地渗透在人们对书法的认知里。
如果说,王羲之的字是富有贵族气息的,那么,颜真卿的书法则充满了真性情。
2019年新年,又有了飞去日本看展的理由——东京国立博物馆“颜真卿:超越王羲之的名笔”即将展出!其中最重磅的,是台北故宫博物院借展的“天下第二行书”——颜真卿《祭姪文稿》。
展期:2019年1月16日—2月24日即使在台北故宫,《祭姪文稿》也极少展出——这件“限展国宝”上一次露面,要追溯到十年前台北故宫的“晋唐书法展”(2008);在海外展出,还是1997年在美国华盛顿国家美术馆。
这一次在东京国立博物馆的展示,是《祭姪文稿》在日本的首次公开展出——展期仅一个月。
在中国书法史上,《祭姪文稿》被誉为“天下第二行书”——排在第一的是王羲之的《兰亭序》。
不过,“天下第一行书”早已无法获见真迹,而这件“天下第二行书”却有幸保存了下来——更是仅存极少数的颜真卿真迹。
《祭侄文稿》(全称为《祭侄赠赞善大夫季明文》)是唐代书法家颜真卿于唐乾元元年(758年)创作的行书纸本书法作品,是追祭从侄颜季明的草稿。
共二十三行,凡二百三十四字。
这篇文稿追叙了常山太守颜杲卿父子一门在安禄山叛乱时,挺身而出,坚决抵抗,以致“父陷子死,巢倾卵覆”、取义成仁之事。
通篇用笔之间情如潮涌,书法气势磅礴,纵笔豪放,一气呵成。
《祭侄文稿》局部《祭侄文稿》与东晋王羲之的《兰亭序》、北宋苏轼的行书《黄州寒食帖》并称为“天下三大行书”,亦被誉为“天下行书第二”。
且此稿是在极度悲愤的情绪下书写,不顾笔墨之工拙,故字随书家情绪起伏,纯是精神和平时工力的自然流露。
这在整个书法史上都是不多见的,故《祭侄文稿》是极具史料价值和艺术价值的墨迹原作之一。
颜真卿生于公元709年,卒于公元785年,享年七十八岁。
字清臣,官至吏部尚书、太子太师,封鲁郡公,人称“颜鲁公”。
与赵孟頫、柳公权、欧阳询并称为“楷书四大家”。
颜真卿行书单字结构解析
![颜真卿行书单字结构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480aa958640e52ea551810a6f524ccbff121cac1.png)
颜真卿行书单字结构解析颜真卿是中国古代著名的书法家,被誉为“书圣”。
他的行书作品独具一格,以其磅礴大气、雄浑豪放的艺术风格而闻名于世。
其中,他的行书单字结构更是其作品的一大特色。
颜真卿行书单字结构的主要特点是字形独特、笔画丰富,同时还注重字与字之间的连贯与衔接。
在他的行书作品中,每一个字都显得独立而有力,从而使得整幅作品极具震撼力和美感。
首先,颜真卿行书的字形独特,他通过对字形进行改变和创新,使得每一个字都呈现出独特的形态。
他运用了横、竖、撇、捺等不同的笔画,将字的结构和形象进行了重新的构思和设计。
这种独特的字形不仅使得作品具有辨识度,更使得作品充满了艺术的张力和韵律感。
其次,颜真卿行书的笔画丰富,他善于运用各种不同的笔画技法来表现字的形态和意境。
他的笔画雄浑有力,既有刚猛的笔锋,又有柔和的墨迹,使得每一个字都呈现出独特的笔触和质感。
他注重笔画的变化和层次感,通过纵横交错的笔画来丰富字的表现力,使得作品更加生动、立体和具有层次感。
此外,颜真卿行书注重字与字之间的连贯与衔接。
他通过巧妙地处理字与字之间的关系,使得整幅作品呈现出一种自然流畅的美感。
无论是横排还是竖排,字与字之间都紧密相连,相互呼应,形成了一种和谐的整体。
他巧妙地利用了字形的变化和空白的处理,使得每一个字都处在一个恰到好处的位置上,既突出了字的独特之处,又保持了整体的和谐统一。
颜真卿行书单字结构的独特之处在于他运用了创新的字形和丰富的笔画技法,同时注重了字与字之间的连贯与衔接。
这种行书的单字结构,不仅展现了颜真卿的艺术才华和创造力,更使得他的作品具有了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内涵。
颜真卿行书单字结构的解析对于我们理解和欣赏颜真卿的作品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对他的行书作品的研究和解析,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他的艺术风格和创作特点。
同时,也可以借鉴他的创作方法和技巧,提升自己的书法水平和艺术表达能力。
总之,颜真卿行书单字结构的解析是对颜真卿艺术成就的一种深入探索和理解。
7颜真卿与颜体
![7颜真卿与颜体](https://img.taocdn.com/s3/m/fb0e47b94431b90d6c85c7b8.png)
书法欣赏之颜体
《李玄靖碑》雄浑壮美, 高古苍劲,气势追人,具有 篆隶笔意。用笔平正遒婉, 圆健浑厚,笔画疏密得当, 规整稳定。笔力深沉含蓄, 结字开张舒展。
书法欣赏之颜体
其书法苍劲谨严,沉 稳厚重,字里行间可体会 出颜书行笔的气韵和结体 的微妙变化。詹景风称此 书:“书法高古苍劲,一笔 有千钧之力,而体合天成。 其使转真如北人用马,南 人用舟,虽一笔之内,时 富三转。”董其昌谓:“此 卷之奇古豪放者绝少。”
书法欣赏之颜体
颜真卿 争座位帖
《争座位帖》亦称《论座帖》,为颜真 卿行草书精品,
此稿系颜真卿因不满权奸的骄横跋扈而 奋笔直书的作品,故通篇刚烈之气跃然纸 上。许多字与行还写得豪宕尽兴,姿态飞 动,虎虎有生气。似乎也显示了他刚强耿 直而朴实敦厚的性格。宋代米芾在《书史》 中说:“此帖在颜最为杰思,想其忠义愤发, 顿挫郁屈,意不在字,天真罄露在于此书。” 此帖本是一篇草稿,作者凝思于词句间, 本不着意于笔墨,却写得满纸郁勃之气横溢, 成为书法史上的名作,入行草最佳范本之列, 后世以此帖与《兰亭序》合称“双壁”。苏轼 曾于安氏处见真迹赞曰:“此比公他书犹为奇 特,信手自书,动有姿态。”
了好几天,可是因为寡不敌众被叛军俘获了。
•
安禄山叫手下人把颜杲卿和他的小儿子季明
押到自己面前,问:
“你为什么要反叛我?”
•
关于《祭侄文稿》
• 颜杲卿瞪着双眼,连声大骂道:
• “呸!我是唐朝的臣子,我为国家讨伐叛贼这叫什 么反叛?”
•
安禄山又气又恨,叫人用铁钩钩断了颜杲卿的舌
头,可是颜杲卿还是骂不绝口。最后残暴的安禄山竟
书法欣赏之颜体
《多宝塔碑》是 极具个性的书体,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颜真卿--代表作品评价4
![颜真卿--代表作品评价4](https://img.taocdn.com/s3/m/0564ae0b182e453610661ed9ad51f01dc281573d.png)
颜真卿--代表作品评价4颜真卿--代表作品评价4颜真卿--代表作品评价421#.pcb{margin-right:0} 文殊帖广平帖扶风王马璘碑文殊帖未署书写年月。
刻帖。
行书,信札。
35.6×16.5厘米。
凡8行,计37字。
浙江省博物馆藏南宋留元刚《忠义堂帖》本。
此帖著录首见于《宣和书谱》,刻本最早见《忠义堂帖》。
无书写年月,无受书人姓名。
《全唐诗》存释皎然诗《奉同颜使君真卿开元寺经藏院会观树文殊碑》。
皎然,字清昼,俗姓谢,湖州人,传为谢灵运十世孙,居湖州杼山妙喜寺。
颜真卿在湖州任上与其交游甚密。
此帖似应书于《文殊碑》立时。
广平帖书于大历十三年(778年)。
刻帖。
行书,信札。
35.6×16.5厘米。
凡5行,计19 字。
浙江省博物馆藏南宋留元刚《忠义堂帖》本。
此帖历代金石题跋所注者寥寥,仅在《容斋四笔》中有过记载,刻本仅见《忠义堂帖》。
帖中所称“得示问《广平碑》本”者,实指《宋璟碑》,广平公为宋璟之爵。
《宋璟碑》,颜真卿撰文并书,大历十三年(778年)刻立。
扶风王马碑自署书于大历十四年(779年)六月。
楷书,程浩撰文,韩秀实隶书额。
碑已残损,仅存五石共二十二行。
碑存西安碑林。
是碑又名《赠司使马璘新庙碑》,全称《尚书左仆射扶风王马璘碑》。
撰文者程浩,唐代宗朝人。
书额者韩秀实,唐隶书名家韩择木之子,其书法出自家学,元郑杓《衍极》卷四《古学篇》有“绰有古意”之评。
是碑著录首见欧阳修《集古录》,后晦。
直至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始出土于西安藩署,惜已残损为五石,且字多漫漶,约存四百余字。
初出土时无跋,后增刻陶子方的跋文。
25#扶风夫子庙碑竹山潘氏堂联句扶风夫子庙碑传本。
程浩撰文,颜真卿楷书,徐浩篆额。
残石在陕西华县,仅存八行七十余字。
拓本藏北京图书馆。
对此碑历有争议。
一说石旧在杭州,久佚。
大历二年(767年)立。
书法端庄遒逸。
重刻本有三:一在华州(今陕西华县),存八行共六十七字,另半字六;二在西安碑林;三在安徽当涂。
颜真卿传世作品览表
![颜真卿传世作品览表](https://img.taocdn.com/s3/m/c5bd39d976a20029bd642d42.png)
69
李玄靖碑
楷书
唐代宗大历十二年
777
69
殷君夫人颜氏碑
楷书
唐代宗大历十二年
777
69
送辛子序
楷书
唐代宗大历十二年
777
69
文殊帖
行书
唐代宗大历十二年
777
69
广平帖
行书
唐代宗大历十三年
778
70
颜勤礼碑
楷书
唐代宗大历十四年
779
71
马璘新庙碑
楷书
唐代宗大历十四年
779
71
张敬因残碑
楷书
唐代宗大历十四年
768
60
颜乔卿碑
楷书
唐代宗大历四年
769
61
逍遥楼”三字
楷书
唐代宗大历五年
770
62
殷践猷碑
楷书
唐代宗大历五年
770
62
张景倩碑
楷书
唐代宗大历五年
770
62
元子蜇遗爱碑
楷书
唐代宗大历五年
770
62
宝应寺律藏院戒坛记
楷书
唐代宗大历六年
771
63
大字麻姑山仙坛记
楷书
唐代宗大历六年
771
63
中字麻姑山仙坛记
颜真卿传世作品览表
黄豪杰编制
时期
顺序
碑帖名称
书体
年号
年份
年龄
早
期
王琳墓志
楷书
唐玄宗开元二十九年
741
33
郭虚已墓志
楷书
唐玄宗天宝八年
749
41
多宝塔感应碑
集颜字行书《李白·将进酒》欣赏
![集颜字行书《李白·将进酒》欣赏](https://img.taocdn.com/s3/m/e2c2f1102379168884868762caaedd3383c4b574.png)
集颜字⾏书《李⽩·将进酒》欣赏集颜字⾏书《李⽩·将进酒》李⽩《将进酒》原⽂: 君不见,黄河之⽔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堂明镜悲⽩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得意须尽欢,莫使⾦樽空对⽉。
天⽣我材必有⽤,千⾦散尽还复来。
烹⽺宰⽜且为乐,会须⼀饮三百杯。
岑夫⼦,丹丘⽣,将进酒,君莫停。
与君歌⼀曲,请君为我侧⽿听。
钟⿎馔⽟不⾜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酒⼗千恣欢谑。
主⼈何为⾔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裘, 呼⼉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颜体由唐代书法家颜真卿所创,和柳公权合称为“颜柳”,有“颜筋柳⾻”的说法。
“颜体”是针对颜真卿的楷书⽽⾔的,其楷书结体⽅正茂密,笔画横轻竖重,笔⼒雄强圆厚,⽓势庄严雄浑。
颜真卿(709-785),其书初学张旭,初唐四家,后⼴收博取,⼀变古法,⾃成⼀种⽅严正颜真卿⼤,朴拙雄浑,⼤⽓磅礴的“颜体”。
对后世影响巨⼤。
他的书迹作品,据说有138种。
楷书有《多宝塔碑》、《⿇姑仙坛记》等,是极具个性的书体,如“荆卿按剑,樊哙拥盾,⾦刚嗔⽬,⼒⼠挥拳。
”⾏草书有《祭侄稿》、《争座位帖》、《裴将军帖》、《⾃书告⾝》等,其中《祭侄⽂稿》是在极其悲愤的⼼情下进⼊的最⾼艺术境界,被称为“天下第⼆⾏书”。
⽶芾《书史》:“《争座位帖》有篆籀⽓,为颜书第⼀,字相连属,诡异飞动,得于意外。
”颜真卿开拓了书艺的崭新的话恢宏境界:从特点上论,颜体形顾之簇新、法度之严峻、⽓势之磅礴前⽆古⼈。
从美学上论,颜体端庄美、阳刚美、⼈⼯美,数美并举,幽为后世⽴则。
从时代论,唐初承晋宋馀绪,未能⾃⽴,颜体⼀出,唐⽃坛所铸新体成为盛唐⽓象鲜明柄志之⼀。
颜真卿的行书
![颜真卿的行书](https://img.taocdn.com/s3/m/1ebcbe0cf011f18583d049649b6648d7c1c70811.png)
颜真卿的行书引言颜真卿(709年-785年),唐代著名书法家,字元丰,号颜鲁公,是中国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书法家之一。
他擅长行书,被誉为“行圣”。
在中国书法史上,颜真卿的行书被视为经典之作,其作品以雄浑豪放、气势磅礴而著称。
本文将详细介绍颜真卿的行书艺术及其背后的文化内涵。
艺术风格雄浑豪放颜真卿的行书风格雄浑豪放,笔力遒劲有力。
他运用“一片汉字尽皆有骨”的创作理念,在作品中展现出强烈的个人特色。
他常常运用大篆和小篆的笔画结构,使得他的字体具有独特而粗犷的美感。
气势磅礴颜真卿的行书作品气势磅礴,给人以深深震撼之感。
他能够凭借自己纯熟的技巧和扎实的功底,在纸上展现出山河壮丽、气象万千的景象。
他的字体形态丰满,线条流畅,充满了力量和活力。
独特的布局颜真卿的行书作品在布局上也有独特之处。
他善于利用空白和留白,使得作品更加有层次感和空间感。
他还常常在字体之间留下一些特殊的间隔,以突出文字之间的关系,增加作品的美感。
文化内涵儒家思想颜真卿生活在唐代盛世,儒家思想在当时非常盛行。
他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在其行书作品中常常运用儒家经典文献中的诗词和典故。
这些文化元素不仅为作品增添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也展示了颜真卿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传承。
传统审美观念颜真卿对传统审美观念有着深刻理解并将其融入到自己的创作中。
他注重字体结构的整齐和谐,并追求笔画粗劲有力、线条流畅。
他的作品中常常出现古典的山水、花鸟等图案,体现了中国传统审美观念中对自然和谐之美的追求。
个人情感颜真卿的行书作品中蕴含着丰富的个人情感。
他在字体之间运用变化多样的笔画技巧,表达自己对文字所表达意义的强烈情感。
他的作品往往带有激情澎湃、豪放不羁之感,使得观者能够深刻地感受到他内心的冲动和激情。
影响与价值颜真卿的行书艺术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并被后人广泛推崇。
他在书法艺术上开创了新局面,为后来的书法家们提供了重要参考和启示。
颜真卿行书作品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文整理于网络,仅供阅读参考
颜真卿行书作品欣赏
颜真卿行书作品欣赏行书颜真卿字体欣赏1
行书颜真卿字体欣赏2
行书颜真卿字体欣赏3
行书颜真卿字体欣赏4
行书颜真卿字体欣赏5
颜真卿的书法特点颜真卿开拓了书艺的崭新的话恢宏境界:从特点上论,颜体形顾之簇新、法度之严峻、气势之磅礴前无古人。
从美学上论,颜体端庄美、阳刚美、人工美,数美并举,幽为后世立则。
从时代论,唐初承晋宋馀绪,未能自立,颜体一出,唐斗坛所铸新体成为盛唐气象鲜明柄志之一。
他的楷书一反初唐书风,行以篆籀之笔,化瘦硬为丰腴雄浑,结体宽博而气势恢宏,骨力遒劲而气概凛然,这种风格也体现了大唐帝国繁盛的风度,并与他高尚的人格契合,是书法美与人格美完美结合的典例。
他的书体被称为“颜体”,与柳公权并称“颜柳”,有“颜筋柳骨”之誉。
其中年作品以《郭虚己碑》、《多宝塔碑》等为其代表作,个人风格尚未形成,结体谨严,清丽俊秀,老年作品首推《颜勤礼碑》为其代表作,此时外拓开张,刚劲雄强的个人风格已然形成,晚年作品则以《麻姑山仙坛记》等为代表,用笔结体多古拙之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