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项对点练11散文探究题

合集下载

2024届高考专题复习:散文探究题学习策略课件

2024届高考专题复习:散文探究题学习策略课件

【必备知识】 把握散文的整体结构(布局谋篇)
结 关系类型 子类型
构 分
承接 相承关系
递进
析பைடு நூலகம்
并列
相并关系
对照
具体特点 由叙事到议论或抒情、由写景到议论或抒情、哲理散 文的层层相递
文章材料之间是平行的,他们之间或并列或对照
总分 相属关系
分总
先总说在分说,或者相反

①从时间上组织材料;

②从空间(场面)上组织材料;
高中语文
散文探究题备考策略
学习目标
1.了解高考命题规律、散文探究题型基本类型与特点。 2.深入探究文本,熟练掌握解题技巧,规范答题模式。
01
考情分析·寻命题之规律
卷别
全国 卷Ⅰ
文本体 裁
小说
全国 卷Ⅱ
小说
选文内 容
×
×
全国卷Ⅲ 散文
记忆里的光
新高考1卷
散文
新高考 2卷
小说
建水记(之四) ×
2020 题
(一)必备知识梳理
(3)如今的考题趋势:角度指向明确。例如:(2022年全国乙卷)9.对 于弟弟先后在上海和山西的两段生活,“我”都放在周围年轻人的群体生 活中来叙述,且有不同的感受。请对此加以分析。(6分)
参考答案:①弟弟与流浪在上海的年轻人,虽然充满力量,但前路迷茫,使 “我”感到“慌乱”和“忧郁”;②山西前线的年轻士兵,充满热情和生 命力,是国家的希望,因此“我”感到“开心极了”,即便没见到弟 弟,“我”也感到“放心”;③“我”的感受既出于对弟弟的深切感情,也 寄寓着“我”对年轻人群体的热望。 再如:(2020年全国卷Ⅲ)9.从文章谋篇布局的角度,分析题目“记忆里 的光”是如何统摄全文的。(6分) 参考答案:“记忆里的光”,指火车头上“光芒闪烁的图标”,即镰刀 锤头图案,是本文的核心意象;文章围绕这一核心,按照时间顺序,安 排了“我”少年、青年、中年的人生片段,每一片段都同“镰刀锤头” 相关;最后,以“全科人”的身份表达出“我”对“镰刀锤头”的深厚 感情,呼应题目,升华主题。

高考语文(全国通用)一轮复习 对点练11-2 Word版含解析.doc

高考语文(全国通用)一轮复习 对点练11-2 Word版含解析.doc

[题组一炼字]1.(2012年高考四川卷)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子规【注】(元)曹伯启蜀魄曾为古帝王,千声万血送年芳。

贪夫倦听空低首,远客初闻已断肠。

锦水春残花似雨,楚天梦觉月如霜。

催归催得谁归去,唯有东郊农事忙。

【注】子规:即杜鹃,又名蜀魄、蜀魂、催归,相传为古蜀王杜宇所化。

(1)本诗第二联中的“空”字极富韵味。

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

“空”在学过的许多古诗中出现过,学生并不陌生。

只要抓住意象“贪夫”的心理和情感,结合思归的主题,就能推出答案。

可以从词语“空”本身的意义、词性、描写对象、感情或主题上的作用等几个角度入手。

答案:“空”字既传神地描绘出贪夫倦听却不得不听的矛盾之态,又形象地表达出了贪夫徒劳无奈、难以排遣的惆怅之情。

(2)本诗主要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任选能表现这种情感的两个意象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意象的把握、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

近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板块一专题三第五讲散文探究题的常见类型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2021年整理)

近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板块一专题三第五讲散文探究题的常见类型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2021年整理)

2019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板块一专题三第五讲散文探究题的常见类型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9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板块一专题三第五讲散文探究题的常见类型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9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板块一专题三第五讲散文探究题的常见类型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的全部内容。

散文探究题的常见类型规范练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百年震柳梁衡1920年12月16日,宁夏海原县发生了一场全球最大的地震。

是日晚8时,风暴大起,四野尘霾,大地颤动,山移、地裂、河断、城陷。

黄土高原经这一抖,如骨牌倒地,土块横飞。

老百姓惊呼:“山走了!"有整座山滑行三四公里者,最大滑坡面积竟毗连三县,达两千平方公里。

山一倒就瞬间塞河成湖,形成无数的大小“海子”。

地震中心原有一大盐湖,为西北重要的产盐之地。

湖底突然鼓起一道滚动的陡坎,如有人在湖下推行,竟滴水不漏地将整个湖面向北移了一公里,称之为“滚湖”.所有的地标都被扭曲、翻腾得面目全非。

大地瞬间裂开一条237公里长的大缝,横贯甘肃、陕西、宁夏.裂缝如闪电过野,利刃破竹,见山裂山,见水断水,将城池村庄一劈两半,庄禾田畴被撕为碎片.当这条闪电穿过海原县的一条山谷时,谷中正有一片旺盛的柳树,它照样噼噼啪啪,一路撕了下去。

但是没有想到,这些柔枝弱柳,虽被摇得东倒西歪,断枝拔根,却没有气绝身死。

狂震之后,有一棵虽被撕为两半,但又挺起身子,顽强地活了下来,至今仍屹立在空谷之中,这就是那棵有名的震柳。

我不知道这株柳,该称它是一棵还是两棵。

高考复习(语文)专项练习:(散文阅读)概括内容要点——因事见理趣,格物悟情志【含答案及解析】

高考复习(语文)专项练习:(散文阅读)概括内容要点——因事见理趣,格物悟情志【含答案及解析】

任务突破练11概括内容要点——因事见理趣,格物悟情志一、(2021·山东淄博二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文本一新湘行记①——张八寨二十分钟沈从文汽车停到张八寨,约有二十分钟耽搁,来去车辆才渡河完毕。

溪水流到这里后,被四围群山约束成个小潭,一眼估去大小直径约半里样子。

汽车得从一个青石砌成的新渡口用一只方舟渡过,码头如一个畚箕形,显然是后来人设计,因此和自然环境不十分谐和。

潭上游一点,还有个老渡口,尚有只老式小渡船,由一个掌渡船的拉动横贯潭中水面竹缆索,从容来回渡人。

这种摆渡画面,保留在我记忆中不下百十种。

如照风景习惯,必然作成“野渡无人舟自横”的姿势,搁在靠西一边白石滩头,才像是符合自然本色。

因为不知多少年来,经常都是那么搁下,无事可为,镇日长闲,和万重群山一道在冬日阳光下沉睡!但是这个沉睡时代已经过去了。

小船渡口东边,是一道长长的青苍崖壁,西边有个裸露着大片石头的平滩,平滩尽头到处点缀一簇簇枯树。

其时几个赶乡场的男女农民,肩上背上挑负着箩箩筐筐,正沿着悬崖下脚近水小路走向渡头。

渡船上有个梳双辫女孩子,攀动缆索,接送另外一批人由西往东。

渡头边水草间,有大群白鸭子在水中自得其乐地游泳。

我为了温习温习四十年前生活经验,和二十四五年前笔下的经验,因此趁汽车待渡时,就沿了那一列青苍苍崖壁脚下走去,随同那几个乡下人一道上了小渡船。

上船以后,不免有些慌张,心和渡船一样只是晃。

令我显得慌张的,并不尽是渡船的摇动,却是那个站在船头、嘱咐我不必慌张、自己却从从容容在那里当家做事的弄船女孩子。

我们似乎相熟又十分陌生。

世界上就真有这种巧事,原来她比我小说中翠翠虽晚生十来岁,目前所处环境却仿佛相同,同样在这么青山绿水中摆渡,青春生命在慢慢长成。

不同处是社会变化大,见世面多,虽然对人无机心,而对自己生存却充满信心,一种“从劳动中得到快乐增加幸福”成功的信心。

她大约有十四五岁的样子,有张长年在阳光下曝晒、在寒风中冻得黑中泛红的健康圆脸,双辫子大而短,是用绿胶线缚住的,还有双真诚无邪神光清莹的眼睛。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学类阅读散文阅读——探究意蕴意图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学类阅读散文阅读——探究意蕴意图

我骄傲于自己母语的强大的生命力。五千年的漫长历史,灾祸连绵,兵燹不绝, 而一个个方块汉字,就是一块块砖石,当它们排列衔接时,便仿佛垒砌了一个广阔 而坚固的壁垒,牢牢守卫了一种古老的文化,庇护了一代代呼吸沐浴着它的气息的 亿兆的灵魂。
童年在农村度过,记事不久的年龄,有一年夏天,大人在睡午觉,我独自走出 屋门到外面玩,追着一只蹦蹦跳跳的兔子,不小心走远了,一直走进村外一片茂密 的树林中,迷路了,害怕得大哭。但四周没有人听到,只好在林子里乱走。过了好 久,终于从树干的缝隙间,望见了村头一户人家的屋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在母语的屋檐下
彭程 少年时代的伙伴自大洋彼岸归来探亲,多年未见,把盏竟夜长谈。我们聊到故乡种种 情形,特别谈到了家乡方言,兴之所至,后来两人干脆用家乡话谈起来。 本来以为这么多年不使用,很多方言都已忘记,不料却在此时鲜明地复活了。恍惚中, 甚至忆起了听到这些话时的具体情境,眼前浮现出了说话人的模样。友人感慨:真过 瘾。 在一种语言中浸润得深入长久,才有资格进入它的内部,感知它的种种微妙和玄奥, 那些羽毛上的光色一样的波动,青瓷上的釉彩一般的韵味。几乎只有母语,我们从牙 牙学语时就亲吻的语言,才应允我们做到这一点。
雨打在树上和瓦上,韵律都清脆可听。尤其是铿铿敲在屋瓦上,那古老的音乐, 属于中国。王禹偁在黄冈,破如椽的大竹为屋瓦。据说住在竹楼上面,急雨声如瀑 布,密雪声比碎玉,而无论鼓琴,咏诗,下棋,投壶,共鸣的效果都特别好。这样 岂不像是住在竹筒里面,任何细脆的声响,怕都会加倍夸大,反而令人耳朵过敏吧。
在古老的大陆上,千屋万户是如此。二十多年前,初来这岛上,日式的瓦屋亦 是如此。先是天暗了下来,城市像罩在一块巨幅的毛玻璃里,阴影在户内延长复加 深。然后凉凉的水意弥漫在空间,风自每一个角落里旋起,感觉得到,每一个屋顶 上呼吸沉重都覆着灰云。雨来了,最轻的敲打乐敲打这城市,苍茫的屋顶,远远近 近,一张张敲过去,古老的琴,那细细密密的节奏,单调里自有一种柔婉与亲切, 滴滴点点滴滴,似幻似真,若孩时在摇篮里,一曲耳熟的童谣摇摇欲睡,母亲吟哦 鼻音与喉音。或是在江南的泽国水乡,一大筐绿油油的桑叶被啮于千百头蚕,细细 琐琐屑屑,口器与口器咀咀嚼嚼。雨来了,雨来的时候瓦这么说,一片瓦说千亿片 瓦说,说轻轻地奏吧沉沉地弹,徐徐地叩吧嗒嗒地打,间间歇歇敲一个雨季,即兴 演奏从惊蛰到清明,在零落的坟上冷冷奏挽歌,一片瓦吟千亿片瓦吟。

散文阅读专题六:探究标题、意蕴-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备考之散文阅读总复习(全国通用)

散文阅读专题六:探究标题、意蕴-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备考之散文阅读总复习(全国通用)

必备知识
2.意蕴式探究两层面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表层意蕴
文本中所涉及的基本内容,如文中的人、事、物、景等所 蕴含的不同意义以及所体现出的作者的情感倾向
民族心理
①精忠报国②崇尚自然③中庸稳重④追求大一统 ⑤安土重迁,叶落归根⑥爱好和平,厌恶战争等
主要指人的意义和价值、社会责任、个人尊严、
深层意蕴
人文精神
人生理想等方面,核心是人的价值追求;还指对 人性的关怀,如对生命的关怀,对弱势群体的关
关键能力
典型例题:2021·全国甲卷·《当痛苦大于力量的时候》
探究标题“五思考” (3)思考标题是否表达了作者的感情和态度。要特别注意标题中表达感情的词语, 这些词语往往是作者对写作对象的特征或内在意蕴的一种概括,要结合文章内 容准确理解其含义。 (4)思考标题是否揭示文章的主旨。 (5)思考标题是否是文章的线索。
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 专题六:探究标题、意蕴
考情分析
探究是指对某些问题进行探讨,有发现、有创见,是以识记、理解 和分析、鉴赏为基础,在创新性思维方面发展了的层级,是考试能力中 的最高级。探究题属于开放性试题,其设题角度多涉及主旨意蕴、审美 意蕴及创作意图等。近年来,高考命题在“探究”上淡化了许多,虽然 不冠以“探究”字样,但不少题目的实质仍是探究。散文探究与小说探 究在探究角度及方法上差不多,仍以主旨意蕴为主,要求思考深刻、开 掘广泛。对于我们复习来说,需要掌握探究的原则和方法,以及常见探 究题型的探究要点。
怀,对苦难的悲悯情怀等
学科认知
主要指哲学道理(哲理)、美学文学原理、文化历 史规律等
关键能力
1.物象意蕴探究。物象意蕴探究题的解题方法同前面分析形象特点、 物象特点及作用一样,只不过要综合全文,把特点与作用联系起来, 由表及里,由实及虚。重点看其主旨意蕴、象征意蕴和结构意蕴。 2.情感意蕴探究。情感意蕴是指作品的情感意义或取向,即作者的情 感态度等。它不同于思想意蕴,思想意蕴是指作品表现出的思想意义 或价值,是作品带给读者的思考和认识。探究散文的情感意蕴,要重 点抓住几点: (1)抓住文中“情语”。要捕捉文中断断续续或显或隐的情感语言,从 而确定作者的情感倾向。尤其要抓住文眼句、议论抒情句这些能直接、 鲜明地表达作者情感的语言。 (2)抓住文中众多不同的材料,挖掘作者对它们的不同情感态度。“不 同的材料”在文中主要指不同的人、物、景、事等。

【优化探究】2019届高考语文(全国通用)一轮复习 对点练11-4 Word版含解析

【优化探究】2019届高考语文(全国通用)一轮复习 对点练11-4 Word版含解析

[题组一评价思想内容]1.(2019年高考大纲全国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客从杜甫客从南溟来,遗我泉客珠①。

珠中有隐字②,欲辨不成书。

缄之箧笥③久,以俟公家须。

开视化为血,哀今征敛无。

【注】①泉客珠:指珍珠。

泉客,传说中的人鱼,相传它们流出的眼泪能变为珍珠。

②佛教传说,有些珠子中隐隐有字。

③箧笥:指储藏物品的小竹箱。

(1)这首诗讲述了一个故事,请简述这个故事。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这是一首寓言式的政治讽刺诗。

杜甫巧妙地、准确地运用了传说,用“泉客”象征广大的被剥削的劳动人民,用泉客的“珠”象征由人民血汗创造出来的劳动果实。

此诗通过泉珠化血的故事,对统治者搜刮民脂民膏的酷刑,作出血泪的控诉。

答案:有客人从南方来,送我珍珠;珍珠里隐约有字,想辨认却又不成字;我把它久久地藏在竹箱里,等候官家来征求;但日后打开箱子一看,珍珠却已化成了血水,可悲的是我现在再也没有什么可以应付官家的征敛了。

(2)从全诗看,“珠中有隐字”、珍珠“化为血”各有什么寓意?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有隐字”,因为隐约不清,所以辨认不出是个什么字。

珠由泪点所成,它是如此模糊,却又如此清晰。

作者意在警告统治阶级应该看到他们所剥削的一切财物其中都含着人民的血泪。

“化为血”,就是化为乌有,说化为血,更能显示出人民遭受残酷剥削的惨痛。

高考语文(全国通用)一轮复习 对点练11-1 Word版含解析.doc

高考语文(全国通用)一轮复习 对点练11-1 Word版含解析.doc

[题组一人物形象]1.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题胡逸老致虚庵①黄庭坚藏书万卷可教子,遗金满②常作灾。

能与贫人共年谷,必有明月③生蚌胎。

山随宴坐画图出,水作夜窗风雨来。

观山观水皆得妙,更将何物污灵台④。

【注】①致虚庵:书房名。

②:竹器。

《汉书·韦贤传》:“遗子黄金满赢,不如一经。

③明月:珍珠。

④灵台:此指心。

(1)胡逸老这一形象有何特点?请简要概述。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有人认为本诗的颈联为“奇句”“奇语”。

那么,“奇”在哪里?请加以探究。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高雅,不慕名利;仁爱,能济困扶危;闲逸,旷达。

(2)①化静为动。

将致虚庵依山傍水的位置,作了动态描写,“出”“来”二字,将山水写活了。

②化实为虚。

把山比作画图,尽可让读者想象是一幅什么样的“画图”,夜来风雨是隔窗听到,并非眼见,也是虚写实事。

③情景交融。

前句写视觉,后句写听觉,整联都有能视能听的主体存在。

宴坐的闲适,听雨的从容,都充分地表现出来了。

(说出其中两点即可)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过融上人兰若【注】綦毋潜山头禅室挂僧衣,窗外无人溪鸟飞。

黄昏半在下山路,却听钟声连翠微。

【注】融,诗人所要寻访的和尚的名字;上人,对和尚的尊称;兰若,梵语“阿兰若”的简称,指和尚的住所。

(1)从诗的前两句来看,诗人所拜访的僧人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末句中的“钟声连翠微”五个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请简要赏析。

2019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项对点练(通用版)(11)散文探究题Word版含解析

2019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项对点练(通用版)(11)散文探究题Word版含解析

专项对点练(十一)散文探究题(对应学生用书第261页)一、对点练(2018·湛江调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

(12分)重峦叠嶂间的田园余秋雨如果把陶渊明归入魏晋名士一类,可能有点粗糙。

陶渊明比曹操晚了二百多年。

他出生的时候,阮籍、嵇康也已经去世一百多年。

他与这两代人,都有明显区别。

他对三国群雄为权谋的争斗看得很透,这与魏晋名士基本一致。

但如果把他与魏晋名士细加对比,他会觉得魏晋名士虽然喜欢老庄却还不够自然,在行为上有点故意,有点表演,有点“我偏要这样”的做作,这就与道家的自然观念有距离了。

他可能还会觉得,魏晋名士身上残留着太多贵族子弟的气息,清谈中过于互相依赖,过于在乎他人的视线,而真正彻底的放达应该进一步回归自然个体,回归僻静的田园。

于是,我们眼前出现了非常重要的三段跳跃:从漫长的古代史到三国群雄,中国的文化人格基本上是与军事人格和政治人格密不可分的;魏晋名士用极端的方式把它解救出来,让它回归个体,悲壮而奇丽地当众燃烧;陶渊明则更进一步,不要悲壮,不要奇丽,更不要当众,也未必燃烧,只在都邑的视线之外过自己的生活。

安静,是一种哲学。

在陶渊明看来,魏晋名士的独立如果达不到安静,也就无法长时间保持,要么凄凄然当众而死,要么惶惶然重返仕途。

中国历史上出现过大量立誓找回自我,并确实做出了奋斗的人物,但他们没有为找回来的自我安排合适的去处,因此,找回不久又走失了,或者被绑架了。

陶渊明说了,这个合适的去处只有一个,那就是安静。

在陶渊明之前,屈原和司马迁也得到过被迫的安静,但他们的全部心态已与朝廷兴衰割舍不开,因此即使身在安静处也无时无刻不惦念着那些不安静的所在。

陶渊明正好相反,虽然在三四十岁之间也外出断断续续做点小官,但所见所闻使他越来越殷切地惦念着田园。

回去吧,再不回去,田园荒芜了。

他天天自催。

这样一个陶渊明,应该更使民众感到陌生。

尽管他的言词非常通俗,绝无魏晋名士的艰涩,但民众的接受从来不在乎通俗,而在乎轰动,而陶渊明恰恰拒绝轰动。

高中语文高考散文阅读题型专项复习(含最新模考练习及答案)

高中语文高考散文阅读题型专项复习(含最新模考练习及答案)

高考散文阅读题知识点(一)命题特点1.词语理解解释词语在语境中被临时赋予的含义是常见的命题形式。

一般来说,散文试题考查词语的含义,特别关注词语的语境义,而不是词典中所诠释的规范义。

该题型常见的命题形式是根据文意写出某词语的含义。

这就要重点把握以下几种类型的词语:(1)体现作用思想观点的词语;(2)体现作者情感的词语;(3)运用比喻、借代、拟人、夸张及移用或移情、反语等修辞手法的词语;(4)体现文章主旨及作者意图的“文眼”及“居要”的“片言”;:(5)展示文章脉络及过渡衔接的词语;(6)表示指代性的词语。

2.句子理解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是散文阅读主要的命题形式。

所谓重要的句子通常是指以下几种语句:①..结构比较复杂、意思难懂的句子;②.使用了修辞、内涵丰富的句子;③.揭示文章脉络层次的句子,即文中段首的总起句、段末的总结句以及过渡句;④统摄全篇,即人们常说的文眼或者是揭示文章中心、主旨、观点、情感的句子。

该题型常见的命题形式有:(1)结合文章内容,简要阐释某句的深刻含意。

(2)从文中看,某句指的是什么?(3)依据某段文字,如何理解某句话?3.筛选整合信息的筛选与整合是散文阅读的主打题型,这种题型要求考生必须对多方面的信息或对象进行辨别并加以选择,然后对筛选出的信息或对象进行重组、概括并将它们融为一体。

常见的命题形式是:(1)文中刻画的人、事、物或景象具有怎样的特点?(2)文章是分几个方面、几个阶段来写的,或者其变化过程是怎样的,要求概括说明。

4.技巧分析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是丰富多彩的,有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方面的技巧,有想象、联想、象征、渲染、衬托、对比、悬念、类比等表现手法方面的技巧,有主次、详略、线索等材料安排方面的技巧,有铺垫、伏笔、过渡、照应、衔接等布局谋篇方面的技巧,有比喻、夸张、排比、拟人、对偶、反复等修辞手法方面的技巧。

这种题型常见的提问方式是:(1)文中运用了什么表现方法(细节描写、象征、对比、衬托、铺垫、照应、悬念、巧合等)以及用它塑造形象时所起的作用;(2)文中特有的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是如何为作者表情达意服务的;(3)在语言运用上有何特点(例如:语言精练、句式整齐而有节奏感、用词准确而形象、词语丰富而多样),给读者提供哪些艺术审美情趣。

高考语文(全国通用)一轮复习 对点练11-4 Word版含解析.doc

高考语文(全国通用)一轮复习 对点练11-4 Word版含解析.doc

[题组一评价思想内容]1.(2013年高考大纲全国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客从杜甫客从南溟来,遗我泉客珠①。

珠中有隐字②,欲辨不成书。

缄之箧笥③久,以俟公家须。

开视化为血,哀今征敛无。

【注】①泉客珠:指珍珠。

泉客,传说中的人鱼,相传它们流出的眼泪能变为珍珠。

②佛教传说,有些珠子中隐隐有字。

③箧笥:指储藏物品的小竹箱。

(1)这首诗讲述了一个故事,请简述这个故事。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这是一首寓言式的政治讽刺诗。

杜甫巧妙地、准确地运用了传说,用“泉客”象征广大的被剥削的劳动人民,用泉客的“珠”象征由人民血汗创造出来的劳动果实。

此诗通过泉珠化血的故事,对统治者搜刮民脂民膏的酷刑,作出血泪的控诉。

答案:有客人从南方来,送我珍珠;珍珠里隐约有字,想辨认却又不成字;我把它久久地藏在竹箱里,等候官家来征求;但日后打开箱子一看,珍珠却已化成了血水,可悲的是我现在再也没有什么可以应付官家的征敛了。

(2)从全诗看,“珠中有隐字”、珍珠“化为血”各有什么寓意?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有隐字”,因为隐约不清,所以辨认不出是个什么字。

珠由泪点所成,它是如此模糊,却又如此清晰。

作者意在警告统治阶级应该看到他们所剥削的一切财物其中都含着人民的血泪。

“化为血”,就是化为乌有,说化为血,更能显示出人民遭受残酷剥削的惨痛。

(通用版)2019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专项对点练(7)分析散文结构思路

(通用版)2019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专项对点练(7)分析散文结构思路

专项对点练(七)分析散文结构思路一、对点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12分)山垭口[俄]蒲宁“马上就到山垭口了。

”我对自己说,“马上就能翻过山岭到安静的地方,到有人烟的明亮的屋子里……”然而半小时、一小时过去了……每分钟我都觉得,山垭口离我不远了,只有两三步路,可是光秃的山石坡道却老是走不完.松树林早就落在后面了,低矮的、弯弯曲曲的灌木丛也早已过去了,我开始感到疲乏,直冻得打冷战。

我记起离山垭口不远的松树之间有几个坟墓,那里埋葬着被冬天的暴风刮下山去的樵夫。

我感觉到,我现在正身处人迹不到的荒山之巅,感觉到自己周围只有云雾和悬崖峭壁,因此心里不禁想到:我怎么能越过那些像墨黑的巨人般屹立的浓雾中的孑然挺立的石碑呢?我现在就已经失去了时间和地点的概念,我还有足够的气力走下山去吗?前面,在飞驰的浓雾中现出一个模糊不清的黑咕隆咚的东西……这是一些昏黑的山丘,样子像睡着的熊。

我爬上去,从一块石头跨到另一块石头上,马挣扎着,费力地跟着我攀登,马蹄击在湿漉漉的光秃的石头上,发出叮叮声.突然,我发现道路又在慢慢地升向山上去!于是停下来,感到了绝望。

由于紧张和疲乏,我浑身哆嗦着,我的衣服被雪渗得湿透了,风直穿过衣服,冷不可挡。

要不要呼叫一下呢?于是现在甚至连牧羊人也和他们的山羊、绵羊一起躲在荷马时代的简陋小屋里,谁会听见我的呼叫声呢?我害怕地四下张望着:“天啊!难道我迷路了吗?”夜深了。

远处的松树林传来低沉的、令人昏昏欲睡的涛声.夜变得越来越神秘了,我能感觉到这一点,虽然我既不知道时间,也不知道到了什么地方。

现在,深深的谷地里的最后一点灯光也熄灭了,灰蒙蒙的雾占领着整个谷地,它知道,现在正是它当令的时刻——漫长的时刻,仿佛地面上一切都死绝了,早晨永远不会再到来,只有浓雾会继续增大,笼罩着在半夜里执勤守卫的突兀的群山。

在山上,林木会继续发出低沉的响声,在荒凉的山垭口,雪会刮得越来越大。

我避着风,转身走到马的身边。

高考语文(新课标,山东专用)一轮复习对点练 11-3 Word版含解析.doc

高考语文(新课标,山东专用)一轮复习对点练 11-3 Word版含解析.doc

[题组一修辞手法]1.(2012年高考江西卷)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江城子秦观西城杨柳弄春柔。

动离忧,泪难收。

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

碧野朱桥当日事,人不见,水空流。

韶华①不为少年留。

恨悠悠,几时休?飞絮落花时候一登楼。

便做②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注】①韶华:青春年华,又指美好的春光。

②便做:纵使。

(1)概括“杨柳”“飞絮”意象的内涵,并分析这首词表达的情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词中“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一句是从“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化用而来,请比较两者的异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1)概括其意象的内涵要联系这一意象在古典诗词中的普遍意义,然后再结合具体语句概括。

分析情感要在具体意象、语句分析的基础上进行总结。

此问难度不大,杨柳、飞絮是古诗歌常见的意象。

借杨柳可抒写惜别深情,可歌咏美好时光,可描写女子和爱情。

借飞絮可写惜别伤感、离恨哀思、轻薄低贱、凄苦薄命等。

(2)注意题目要求,既要答同,又要析异。

结合词句从思想内容和表现手法两个方面进行比较分析。

分析两首词中不同词句的异同,主要从内容和手法两方面比较。

内容上,两首词都与“愁”有关,但原因、程度不同;手法上,都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都是以水喻愁,但是一个是直接,一个是间接。

2020届高考语文(全国通用)一轮复习 对点练11-3 Word版含解析

2020届高考语文(全国通用)一轮复习 对点练11-3 Word版含解析

[题组一修辞手法]1.(2012年高考江西卷)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江城子秦观西城杨柳弄春柔。

动离忧,泪难收。

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

碧野朱桥当日事,人不见,水空流。

韶华①不为少年留。

恨悠悠,几时休?飞絮落花时候一登楼。

便做②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注】①韶华:青春年华,又指美好的春光。

②便做:纵使。

(1)概括“杨柳”“飞絮”意象的内涵,并分析这首词表达的情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词中“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一句是从“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化用而来,请比较两者的异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1)概括其意象的内涵要联系这一意象在古典诗词中的普遍意义,然后再结合具体语句概括。

分析情感要在具体意象、语句分析的基础上进行总结。

此问难度不大,杨柳、飞絮是古诗歌常见的意象。

借杨柳可抒写惜别深情,可歌咏美好时光,可描写女子和爱情。

借飞絮可写惜别伤感、离恨哀思、轻薄低贱、凄苦薄命等。

(2)注意题目要求,既要答同,又要析异。

结合词句从思想内容和表现手法两个方面进行比较分析。

分析两首词中不同词句的异同,主要从内容和手法两方面比较。

内容上,两首词都与“愁”有关,但原因、程度不同;手法上,都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都是以水喻愁,但是一个是直接,一个是间接。

2019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项对点练(通用版)(10)鉴赏散文形象Word版含解析

2019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项对点练(通用版)(10)鉴赏散文形象Word版含解析

专项对点练(十)鉴赏散文形象(对应学生用书第259页)一、对点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

(12分)在沈从文先生墓前龙良骅①凤凰城的喧嚣留在了身后,沿着沱江边窄窄的石板路,按着路标的指引,我和妻子虔诚地前往听涛山寻找心中的圣地。

拜谒沈从文墓,这是萦绕在心中多年的愿望,现在终于有机会走近这位中国现代乡土文学大师灵魂栖息的地方了。

②听涛山既不高,也不陡,平平缓缓,多像沈从文先生平和的性格。

八十六级“之”字形的石级,湿漉漉的,象征先生走过的八十六个岁月。

路旁有一株红梅,正在寒风中悄然绽放,透露着春天的讯息。

而更多的树木,叶片凋谢,不免在料峭春寒中有一丝瑟缩。

但几丛翠竹挺拔着,几丛杂树斜生着,绿绿的枝叶,显示着盎然生机。

游人稀少,在我们的前面,只有一对年轻的情侣,手牵着手,静静地走着。

我们也尽量放轻脚步,怕打扰沈从文先生的安息。

③墓在山腰。

这应该是世界上最奇特的坟茔了吧?坟是一座山,山是一座坟,沈从文先生的骨灰直接撒入山上的泥土中,这位自然之子最后彻底回归自然,与大自然完全融合在了一起。

就如石级边的一块石碑上写的:一个士兵要不战死沙场便是回到故乡。

这是沈从文的表侄、大画家黄永玉送给他的。

从凤凰出发,经过沅水流域,然后到了北京、上海、昆明,复又回到北京,这是他的人生轨迹,现在他回家了。

听涛山是幸运的,它容纳了蜚声海内外的一位士兵,一位作家,一位学者,一位“乡下人”。

④墓碑也是奇特的,一块粗糙的五彩石,正面写着几行小字: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认识人。

这应该是先生自拟的碑文吧?墓碑顶上,放臵着一个小小的花环,花瓣上凝着水珠,有一点儿落寞。

而墓碑下,插着三炷香,香早已燃尽,剩着几截竹签和一点点灰烬。

传统的和新潮的祭奠方式就这么巧妙地汇聚在了一起。

碑的后面,刻着沈从文的小姨子张充和题的一句话:不折不从,亦慈亦让,星斗其文,赤子其人。

算是对其姐夫最深刻的理解、最恰当的评价。

走在我们前面的那位女孩儿,低头读着碑上的文字,她忽然一回头,乌黑的眸子一闪一闪,我的思维触电似的拼接起一些记忆的碎片:渡船上的翠翠,守着碾房的三三,做着“女学生梦”的萧萧,橘子园里的夭夭……⑤水,是理解沈从文的最佳途径。

2019-2020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散文训练(2021年整理)

2019-2020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散文训练(2021年整理)

2019-2020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散文训练(word版可编辑修改)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9-2020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散文训练(word版可编辑修改))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9-2020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散文训练(word版可编辑修改)的全部内容。

2019-2020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散文训练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本题共3小题,14分)老剃头店庞培①古旧的剃头店,我们那里已经很少了。

南门街角上还有一家,现在再去是否在,恐怕不好说.②当街的店面,照例是旧木房子的结构,油漆颜色呈深暗的果绿,大多脱落的排门,玻璃上落满灰尘和不知何年何月写上去的粉笔字。

③店主是名白发矮矬的老头,店的里间临河,正中一排木头柱子,支撑高高的房梁。

靠柱子排放两张长靠背椅子,上面成年累月扔些店里的老板娘结的绒线,还有隔日的报纸,供顾客闲坐时翻阅。

店堂后面的一只大煤球炉“咕噜咕噜"烧着开水。

冬天里头顾客进来,煤气味道很重,有时竟弥漫开半房间的水蒸气。

一般剃头店里的洋油、生发油或洗发香波味道,此地是绝对闻不着的。

人们进进出出,闻到更多的是一个气氛很好的家庭里厨房间的味道.有时炉子上在煨一砂锅排骨,又有炒菜的油烟味道“吱吱"地叫得正欢,直往顾客肚里钻。

④店主照例眯缝着一双老眼,从容抄把剃须刀,往老式剃头用的铁椅子上的顾客脸面上凑。

那种老式剃头店用的椅子,像牙医的椅子一样考究,下面有个固定基座,椅脚深埋在圆形铁盘子下面,供顾客享用原地360度的灵活转圈,可往顾客感到舒适惬意的任何一个方位调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2020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项对点练11散文探究题一、对点练(2018·湛江调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

(12分)重峦叠嶂间的田园余秋雨如果把陶渊明归入魏晋名士一类,可能有点粗糙。

陶渊明比曹操晚了二百多年。

他出生的时候,阮籍、嵇康也已经去世一百多年。

他与这两代人,都有明显区别。

他对三国群雄为权谋的争斗看得很透,这与魏晋名士基本一致。

但如果把他与魏晋名士细加对比,他会觉得魏晋名士虽然喜欢老庄却还不够自然,在行为上有点故意,有点表演,有点“我偏要这样”的做作,这就与道家的自然观念有距离了。

他可能还会觉得,魏晋名士身上残留着太多贵族子弟的气息,清谈中过于互相依赖,过于在乎他人的视线,而真正彻底的放达应该进一步回归自然个体,回归僻静的田园。

于是,我们眼前出现了非常重要的三段跳跃:从漫长的古代史到三国群雄,中国的文化人格基本上是与军事人格和政治人格密不可分的;魏晋名士用极端的方式把它解救出来,让它回归个体,悲壮而奇丽地当众燃烧;陶渊明则更进一步,不要悲壮,不要奇丽,更不要当众,也未必燃烧,只在都邑的视线之外过自己的生活。

安静,是一种哲学。

在陶渊明看来,魏晋名士的独立如果达不到安静,也就无法长时间保持,要么凄凄然当众而死,要么惶惶然重返仕途。

中国历史上出现过大量立誓找回自我,并确实做出了奋斗的人物,但他们没有为找回来的自我安排合适的去处,因此,找回不久又走失了,或者被绑架了。

陶渊明说了,这个合适的去处只有一个,那就是安静。

在陶渊明之前,屈原和司马迁也得到过被迫的安静,但他们的全部心态已与朝廷兴衰割舍不开,因此即使身在安静处也无时无刻不惦念着那些不安静的所在。

陶渊明正好相反,虽然在三四十岁之间也外出断断续续做点小官,但所见所闻使他越来越殷切地惦念着田园。

回去吧,再不回去,田园荒芜了。

他天天自催。

这样一个陶渊明,应该更使民众感到陌生。

尽管他的言词非常通俗,绝无魏晋名士的艰涩,但民众的接受从来不在乎通俗,而在乎轰动,而陶渊明恰恰拒绝轰动。

民众还在乎故事,而陶渊明又恰恰没有故事。

因此,陶渊明理所当然地处于民众的关注之外。

同时,也处于文坛的关注之外,因为几乎所有的文人都学不了他的安静,他们不敢正眼看他。

他们的很多诗文其实已经受了他的影响,却还是很少提他。

到了唐代,陶渊明还是没有产生应有的反响。

好评有一些,比较零碎。

直到宋代。

尤其是苏东坡,才真正发现陶渊明的光彩。

苏东坡是热闹中人,由他来激赞一种几百年前的安静,容易让人信任。

细细一读,果然是好。

于是,陶渊明成了热门。

由此可见,文化上真正的高峰是可能被云雾遮盖数百年之久的,这种云雾主要是朦胧在民众心间。

大家只喜欢在一座座土坡前爬上爬下,狂呼乱喊,却完全没有注意那一脉与天相连的隐隐青褐色,很可能是一座惊世高峰。

(选自余秋雨《重峦叠嶂间的田园》,有删改) 1.(探究文本意蕴)文章开头说:“如果把陶渊明归入魏晋名士一类,可能有点粗糙。

”请结合文章,探析这句话的含意?(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本题考查探究文中句子的意蕴,需要联系作者情感与文章主旨。

“粗糙”一词的含义需要从词语所在的段落入手理解,根据文段内容,把陶渊明归入魏晋名士一类,有不准确、不合理的地方,陶渊明不同于一般的魏晋名士。

作者通过把陶渊明与魏晋名士及其他历史文化名人作对比,表达了对陶渊明“安静”生活姿态的赞美与欣赏。

【答案】①把陶渊明归入魏晋名士一类,从大的方面看是有道理的,但从具体局部看还有许多不准确、不合理的地方,陶渊明不同于一般的魏晋名士。

②陶渊明独具的“安静”生活姿态是其他魏晋名士所没有的,也学不来的。

③作者委婉地表达了对陶渊明“安静”生活姿态的赞美与欣赏之情。

(每点2分)2.(探究文本意蕴)根据文章内容,探析说明“安静”对中国文化人的影响。

(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意蕴探究的能力。

解答此题不能脱离文章内容,需要联系文章主旨与作者情感作答。

作者把陶渊明与其他魏晋名士及历史文化名人对比,以表达对陶渊明及其“安静”生活姿态的赞美与欣赏之情。

文中关于“安静”的阐述主要涉及三个层面:魏晋名士的安静,屈原、司马迁的安静,陶渊明的安静。

把这三个层次的关于“安静”的内容概括出来即可。

【答案】①魏晋名士没有得到安静,也就没有找回自我的去处,或者当众而死,或者重返仕途。

②屈原、司马迁得到过被迫的安静,身处安静,但心仍惦念朝廷。

③安静使陶渊明彻底回归自我,身心解放,数百年后成为中国文化高峰。

(每点2分)(2018·淄博联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

(12分)遗失的寒冷张亚凌三十年前,站在宿舍门口,看着萌发出新芽儿的柳枝映在斑斑驳驳的土墙上的影子,我一边感慨着“春天总算来了”,一边告诉自己:在以后所有的冬天,你再也不会有寒冷的感觉了。

一晃,三十年过去了,今天的我才尝试着触摸那段遗失寒冷的岁月。

那一年,我升入初中,必须在学校住宿。

褥子被子一捆,和一大布袋子红薯、糜面馍馍、玉米糕绑在一起,母亲帮我拎起来搭在肩上。

背上是褥子被子,胸前是一个大布袋子,后面重前面轻,我都有些把持不住自己的身子。

母亲只是交代了句“不要贪吃好的,一顿蒸上两个红薯一个糜面馍或玉米糕就行了”。

走一走歇一歇,到了学校。

宿舍是一面窄窄的空荡荡的窑洞,我们直接在地上铺铺盖。

别人都是先在地上铺一个厚厚的草垫子,上面再铺个毡子毯子什么的,接下来才铺上褥子,褥子上面还有个布单子,怕将褥子弄脏了。

我呢,只带了褥子和被子,压根就没有其他东西可以铺在地上。

于是我就满学校找来了一些废纸片,铺在地上,才开始铺褥子。

结果是:我的床铺比两边同学的低下来一截,她们都觉得我不应该夹在中间。

于是,我就自觉地挪到了最边上——门口的墙下。

我的褥子几乎是直接挨着地面的,很潮湿。

只要有一丁点太阳的影子,我都会迫不及待地将褥子抱出去晾晒。

我现在特别喜欢冬天的太阳,甚至会深情地看上半天,恐怕就源于那个寒冷的冬天我对太阳的感激吧?那时在别人眼里,我或许是个很可笑的女孩,跑到学校似乎就是为了等太阳出来晒褥子。

冬天天冷,夜又长,起夜的学生就多。

门一拉一合,冷风就直吹过来。

抗击了半天寒冷好不容易才入睡的我,常常又被寒风刺醒。

为了应对寒冷跟风的袭击,我睡觉不再脱衣服且蒙住了头。

我从没有向母亲提及此事,母亲看到我在家里睡觉的样子便有些想不通,曾给父亲说:“这娃书念的,成呆子了——炕中间烧得热乎乎的,她咋老蒙着头靠墙根睡?”是那夜夜寒风吹走了我的寒冷?记忆里,那年的冬天,下雪的日子经常有。

我也清楚地记得当语文老师看着窗外纷飞的大雪吟诵“今冬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时,我的泪水悄然滑落。

在我,下雪天是最最难熬的日子,包括雪后的一段时间。

不仅仅是褥子会一直潮湿下去,更重要的是,我只有脚上一双布鞋,不像别的孩子,还有一双可以换着穿的鞋子或是能踩雨雪的黄胶鞋。

教室、饭堂、厕所,跑上几趟,布鞋的鞋底就湿了,半天下来,就湿透了。

我就满教室找别人扔的纸片,厚厚地铺在鞋里。

一两节课下来,又湿透了。

取出来扔掉,再找纸片,再铺进去,再应付一阵,如此反反复复。

纸片也不是那么好找的,那时一个本子一毛钱,都是很节省地用。

雪后若有太阳,在别人吃饭时,我就留在教室里。

因为饿是可以忍受的,入骨的冰凉却是难以抵御的。

等到教室里没人了,我就将凳子搬到外面,将鞋子脱下来,底朝上晒晒。

我则盘腿坐在凳子上,搓揉着冰凉如石块的脚,让它暖和些。

再后来,我有些开窍了:找到塑料袋,撕开,铺在鞋底,再铺上纸,就好多了,也不用不停地换纸。

有一句话我信,那就是“许多智慧来自人们对贫穷的应对”。

更多的时候,是等着鞋子自己慢慢变干。

我甚至一度固执地认为,是我自己的身体暖和了脚,脚再暖和着鞋子,直至吸干鞋里里外外所有的“水分”,鞋底才会变干。

还是连续的雪天冻掉了我的寒冷?每个周三下午有一个半钟头的活动时间,我常常趁机跑回八里外的家里取下半周吃的东西。

印象最深的一次,是下着大雪。

雪大风猛,我是抄小路往家里赶的。

有的地方雪没过了我的膝盖,很熟悉的小路也因大雪的覆盖变得陌生,以致我一脚踏下去摔进了雪里面——我把沟边当成了小路。

从雪里爬出来,继续往回赶。

我一推开房门,母亲愣住了,一个劲儿地说:“照一下镜子,看你成了啥样了,看你成了啥样了……”父亲赶忙倒了一碗热水让我暖和暖和。

我伸手去接,明明接住了,碗却摔在了地上——我的手指冻僵了!我走到镜子跟前,眼泪一下子流了下来:被雪弄湿了的头发,在风的猛刮下,直直地向上竖着!母亲拿着梳子赶过来给我收拾头发,才惊叫道“你的头发都结了冰”。

我只说,赶紧给我装吃的,我不想迟到。

背起装满干粮的布袋子,我又赶往学校。

风还是那么猛,雪更大了。

我也说不清为什么,至今想起那个下午,都会泪流不止,包括此刻。

一个十三岁的小姑娘,从独自对抗过那场大雪后,她似乎再也没有畏惧过寒冷!接下来的两个冬天,似乎都一样,冬天再也没有变出什么新花样来折磨这个小姑娘。

我也说不清为什么,至今想起那个下午,都会泪流不止,包括此刻。

是那场大雪不客气地冻掉我那脆弱的寒冷?我只知道:在三十年前,我,遗失了我的寒冷。

(选自《读者》,有删改) 1.(探究文本标题)文章为何以“遗失的寒冷”为题目?(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文章标题一般与文章的主题、情感、创作意图等有关,这就需要考生仔细剖析标题本身的特点、内涵及其与正文、作品主题等的联系。

【答案】①“遗失”“寒冷”的事件是全文的主要内容。

②标题新颖,能够吸引读者,激发其阅读兴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