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的意味教学反思

合集下载

初中道德与法治_《家的意味》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道德与法治_《家的意味》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引导学生协调与父母之间的矛盾,理顺亲子关系,学习与父母沟通交往,是帮助学生感受父母之爱,营造和谐的家庭环境,健康成长的必经之路,提高学生的家庭责任感和共建共享家庭美德的能力,是初中学生健康成长的必修课。
《家的意味》效果分析
本节课重点是让学生明白父母以及家庭对我们成长的作用和我们应从现在做起及时行孝。在授课过程中我也是着重通过具体生动的视频让学生直观感受以达到情感共鸣的实际效果。在课下我让我学生做了3道题用以巩固新知。其中选择题2道,材料题1道,旨在让学生加深对重难点问题的认识,并锻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能力。
视频虽短却意义深远,有人说,家是一生读不完的书,只有动真情才能读懂她。同学们读懂它了吗,而家对我们意味着什么呢本节课让我们共同学习家的意味。(板书课题)
讲授新课:
第一篇章初识家之情
首先让我们走进第一个环节,初识家之情
活动:畅所欲言结合你的生活体验,说说家是什么。
好,女同学巾帼不让须眉,你先说。嗯,你是一个非常幸福的孩子,家里有疼爱你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来,男孩,你再说说。哦,你真是太直男啦,在你看来家就是为我们提供饭菜和住所的地方。大家说的都对,家是我们常常在不同意义上使用的字眼。一般来说,家庭是由婚姻关系、血缘关系或收养关系结合成的亲属生活组织。
《家的意味》教学反思
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有了学习兴趣就能产生积极的学习情绪,学习才是主动的,积极的,没有兴趣,学生就不会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就缺乏生气,为此在教学中我注重选用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资源,采用视频播放小组讨论交流,大组竞争,鼓励学生踊跃展示,调动学生学习热情,激发学习兴趣,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但在教学实际中学生并没有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主动性。针对在教学中部分学生的表达不准,或者答非所问,或者只有少数同学能够主动参与,我会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把自主阅读独立思考,与合作探究结合起来,每个问题的展示要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带教学反思-7.1《 家的意味》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带教学反思-7.1《 家的意味》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带教学反思-7.1《家的意味》一. 教材分析《家的意味》这一课旨在让学生理解家庭的重要性,认识到家庭是我们生活的港湾,情感的依托,以及学会与家人相处,享受家庭的温暖。

教材通过生动的案例,丰富的活动,引导学生在体验中感悟,在实践中成长。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他们开始从家庭中独立出来,探索自己的世界。

这个阶段的学生对家庭有强烈的依赖,但同时又渴望自由。

他们对家庭的关系和责任有了一定的认识,但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培养。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家庭的重要性,认识到家庭是我们生活的港湾,情感的依托。

2.培养学生与家人和谐相处,享受家庭的温暖。

3.引导学生学会承担家庭责任,为家庭的和谐做出贡献。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理解家庭的重要性,认识到家庭是我们生活的港湾,情感的依托。

2.难点:培养学生与家人和谐相处,享受家庭的温暖;引导学生学会承担家庭责任,为家庭的和谐做出贡献。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家庭的重要性。

2.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案例,引导学生理解家庭的关系和责任。

3.小组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与家人和谐相处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3.案例材料4.小组讨论卡片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家庭的图片,让学生分享他们对家庭的认识和感受。

2.呈现(15分钟)呈现典型案例,让学生分析案例中家庭成员的关系和责任。

引导学生认识到家庭的重要性。

3.操练(10分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模拟家庭生活中的场景,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与家人和谐相处。

4.巩固(5分钟)学生分享角色扮演的体验,讨论如何在家庭中承担责任,为家庭的和谐做出贡献。

5.拓展(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家庭的未来,如何经营和谐的家庭关系。

6.小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家庭的重要性,以及与家人和谐相处的重要性。

7.家庭作业(5分钟)布置作业:让学生写一篇关于家庭的重要性的作文。

4.1 家的意味 教案-2024-2025学年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

4.1 家的意味 教案-2024-2025学年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
围绕材料内容,思考相应问题,展开探究。同时,跟着老师的节奏,完成相应知识笔记。
通过分析材料,锻炼学生的阅读能力,同时感受英雄模范人物身上的力量,引导学生认识到家风的重要性:①家风作为一种无形的力量,会融入家庭成员的血脉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家庭成员的价值观念、性格特征、道德修养和行为习惯等。②优良家风引导我们向上向善,促进家庭幸福和谐。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
4.优良家风引导人们向上向善,促进家庭幸福和谐。下列做法有利于促进优良家风建设的有(B)
①周末和父母一起去看望爷爷奶奶,老人很开心
②出去吃饭时,多点一些菜品,品尝各种美味
③每天晚上,全家人一起诵读经典,交流心得
④和邻居有冲突,把垃圾扔他家门口进行报复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课堂练习:
1.“数一数一生多少个寒暑,数一数起起落落的旅途。拍一拍肩上沾染的尘土,再累也一样坚持的脚步,回家真的幸福。”一首《回家的路》不知道拨动了多少游子的心。游子们想家的原因是(D)
A.家是休闲娱乐的场所B.家能够提供一切物质基础
C.家是我们食宿的地方D.家里有亲人,家中有亲情
2.家不是一间房子,而是在房子里过的日子;家不是一尘不染的厨房,而是一盘热气腾腾的饺子;家不是豪华的客厅,而是一家人围坐在沙发上聊天说笑。可见,家是(D)
A.人生旅途中的中转站B.吃饭休息的居所
C.逃避挫折的最佳场所D.充满亲情的港湾
3.当我们刚会说话时,爸爸妈妈就一字一句地教我们学古诗;当我们刚懂事时,他们就给我们讲许多有趣的故事;当我们刚拿起笔时,他们就教我们写字。这段话所要表达的道理是(C)
①家是我们的第一所学校②我们的知识都是父母教的
③家庭环境决定人生成长④父母是我们的第一任老师

4.2《让家更美好》教案-2024-2025学年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

4.2《让家更美好》教案-2024-2025学年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

《家的意味》教案一、核心素养目标政治认同:1.认同家庭在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增强对家庭的归属感和责任感。

2.理解家庭对国家和社会的重要意义,树立正确的家庭观念,弘扬中华民族的家庭美德。

健全人格:3.培养学生珍惜家庭、关爱家人的情感,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

4.引导学生学会正确处理家庭关系,培养积极向上的心态和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

责任意识:5.明确自己在家庭中的责任和义务,主动为家庭的和谐幸福贡献力量。

6.培养学生的家庭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促进家庭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理解家庭的内涵和功能。

2.领会家庭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意义。

难点: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家庭观念,培养家庭责任感。

4.帮助学生学会正确处理家庭关系,解决家庭矛盾。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讲述故事:老师给同学们讲一个关于家庭温暖的故事。

有一个孩子叫小明,他在学校遇到了一些困难,心情非常低落。

回到家后,他的父母察觉到了他的情绪变化,关切地询问他发生了什么事情。

小明向父母倾诉了自己的烦恼,父母耐心地倾听着,并给予了他鼓励和支持。

小明感受到了父母的关爱和家庭的温暖,他重新振作起来,积极面对困难。

2.提问引导:同学们,从这个故事中,你们能感受到家庭对我们来说意味着什么吗?家庭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呢?(二)讲授新课1.家庭的含义(1)提问:同学们,你们认为什么是家庭呢?家庭是由哪些要素组成的呢?学生可能会回答:家庭是由父母和孩子组成的,是我们生活的地方。

老师进一步引导:家庭是由婚姻关系、血缘关系或收养关系结合成的亲属生活组织。

家庭的要素包括家庭成员、家庭关系等。

(2)展示图片:老师展示一些不同类型的家庭图片,如核心家庭、主干家庭、单亲家庭、联合家庭等。

(3)讲解:老师介绍不同类型家庭的特点和组成方式,让学生了解家庭的多样性。

2.家庭的功能(1)提问:家庭在我们的生活中具有哪些功能呢?学生可能会回答:家庭是我们吃饭、睡觉的地方,父母会照顾我们的生活。

家的意味教案教学反思

家的意味教案教学反思

家的意味教案教学反思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七课第一框《家的意味》教学设计一、设计依据1、学情依据:初中生对家的建立和功能认识上不够系统,比较模糊;对“孝”文化认同程度低,在意识和行动上缺乏相应的教育和指导。

2、课标要求:本课所依据的课程的相应部分是“我与他人和集体”中的“交往与沟通”。

具体对应的内容是:“体会父母为抚养自己付出的辛劳,孝敬父母和长辈”。

3、教材分析:本框分两个层次:其一通过对家庭功能的分析和对亲情的情感体验,理解:“家”的内涵和“家”的意义;其二通过体悟“中国春运”这一独有的中国社会现象,让学生理解在中国家庭文化中,家的深厚意味和丰富内涵。

通过对我国传统文化中“家规”“家训”的探究,引出中国家庭文化中“孝”的精神内涵,引导学生对家庭美德深入思考,进而引导学生学会孝亲敬长。

二、教学目标1、通过情境创设,培养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会表达自己对家的感受;体验家庭的温暖、对父母的情感;知道家庭的含义,了解家庭关系的确立形式和家庭的功能。

2、通过小组合作收集、展示“家规家训”等,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能力;认同家庭的优良传统、家人的优良品质、孝亲敬长的优良美德;懂得孝亲敬长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并能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孝亲敬长。

三、重点难点重点:中国家庭的独特文化内涵及孝亲敬长的传统美德。

难点:家庭文化的传承和孝亲敬长行为的落实。

四、教学方法教法:合作探究法学法:自主探究、体验感悟分享等方法五、课前准备1、学生课前搜集孝亲敬长小故事;2、学生课前搜集传统文化中优秀的家规家训和自己家的家规家训;3、学生带一张全家人的合影;4、教师课件的制作。

六、课时安排:1课时七、教学过程:[暖场视频]活动一:爱之初体验师:同学们,我们今天开始学习第七课《亲情之爱》,请大家观看一段视频。

师:播放《回家的路》视频。

师:同学们,这段视频表现了怎样的主题?生:学生独立思考回答。

活动设计意图:旨在通过观看沙画《回家》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让学生产生初步感受,明确授课的主题。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家的意味》精品教案(含教学反思)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家的意味》精品教案(含教学反思)

第七课亲情之爱第1课时家的意味1 教学分析教学重点:家的内涵教学难点:理解家的主要特点2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出示关于“春运”的图片──他们在路上要经历什么,他们的方向指向哪里?2.通过图片将学生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上,思考家对我们意味着什么。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生命的居所1.“家”是什么我家在北京市西城区……(这里的“家”指的是住址)那座房子就是我家……(这里的“家”指的是住所、建筑物)我家大门常打开,开怀容纳天地……(这里的“家”指的是国家)初一(5)班是我家,环境卫生靠大家……(这里的“家”指的是班集体)(1)这些句子中,“家”分别指什么呢?(2)展开想象:让学生用自己的感受表达心目中的家,展开想象的翅膀,填写并说明理由。

例如,家是一盏明灯,可以照亮夜行人晚归的路程;是一个温馨的港湾,可以遮挡人生中不可避免的风风雨雨……教师讲述:地域、住所、一群人、吃饭的地方的地方等,虽然与家庭有关,但都只是家庭的某一个侧面,而不是家庭的实质。

一般来说,家庭是由婚姻关系、血缘关系或收养关系结合成的亲属生活组织。

2.小明的家庭设计意图:通过小明家庭的例子,让学生感受家的功能的多样化,为理解家的意味提供支撑。

今年暑假,小明过得非常充实,老师布置的作业已按时完成了,虽然碰到过几道难题,但在妈妈的帮助下,也顺利地解决了。

在家里,早上跟爸爸一起打羽毛球,晚上,偶尔与爸爸下几盘中国象棋。

小明的爸爸是个会计师,收入很高,长大了小明也想当一名会计师。

上个星期的双休日,全家一起去普陀岛玩了两天。

后来又去奶奶家住了几天,正好赶上叔叔的小孩满月,于是欢天喜地地喝了喜酒。

暑假快结束了,小明打算和同学一起分享他的快乐。

(1)材料中体现了哪些家庭的关系?你们家庭的关系有哪些呢?(2)思考:家庭有哪些功能呢?教师小结:家是我们身心的寄居之所。

正是因为家庭具有的生育、经济、情感交流、赡养、扶养和抚养等方面的功能,所以,“家”对于我们每个人都具有独特意义和重要价值。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说课稿说课稿带教学反思-7.1《家的意味》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说课稿说课稿带教学反思-7.1《家的意味》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说课稿说课稿带教学反思-7.1《家的意味》一. 教材分析《家的意味》是部编版七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的一节课。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理解家的意义,感受家的温暖,从而增强对家庭的责任感和归属感。

教材通过生动的案例、图片和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家庭的关系、家庭的功能以及家庭对自己的影响。

教材还设计了丰富的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家庭的重要性,培养家庭和谐相处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这个阶段的学生开始独立思考,对自己的家庭环境有更深入的了解。

他们对自己的家庭有感情,但有时候也会对家庭产生不满和抱怨。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家庭,理解家庭对自己的影响,培养家庭责任感。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家的意义,认识到家庭关系的重要性,了解家庭对自己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实践活动等,培养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家庭的温暖,培养家庭和谐相处的能力,增强对家庭的责任感和归属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家的意义,认识到家庭关系的重要性,了解家庭对自己的影响。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家庭,理解家庭对自己的影响,培养家庭责任感。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实践活动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提高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问题等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兴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张全家福照片,引导学生思考家庭的意义,激发学生对家庭的感情。

2.案例分析:教师展示教材中的案例,引导学生分析家庭关系的重要性,理解家庭对自己的影响。

3.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家庭的理解和感受,培养家庭责任感。

4.实践活动:学生分组进行家庭角色扮演,体验家庭和谐相处的重要性。

家的意味教学反思

家的意味教学反思

家的意味教学反思
本次家庭的意味教学,我有以下反思:
一、总结
1. 总结家庭的意味教学的内容:首先,文本内容包括:家的内涵的广
义理解、家庭的重要性、家庭里常见的行为习惯、当家人相处时的合
理沟通方式等等;其次,实践运用:以我为例,做家庭里的“小总统”,大家一起分工合作,制定和落实家庭计划,与家人建立互信、互助的
关系,共同维护家庭的和谐与美满;另外,还强调要在家庭培育尊重
和平、爱心和宽容等德育。

2. 总结本次家庭的意味教学给我的感受:通过本次家庭的意味教学,
我深刻地意识到了家庭的重要性以及我们应具备哪些素质和能力,以
此担负起家庭中的职责。

二、反思
1. 改进后的学习策略:首先,要以家庭为中心,把握家庭中间的关系,把握它的变化趋势,以更积极、全面的心态来学习家庭的相关知识;
其次,要注重掌握对家庭影响较大的新的社会变化和发展趋势;再者,要及时行使家庭职责,将家庭管理准则融入家庭生活中,与家人一起
弘扬家庭的优良传统;最后,要将家庭的经验知识汇聚起来,在发展
中不断提升自己的文化水平,真正地参与家庭生活。

2. 改进后的教学授课计划:首先,对家庭的内涵以及家庭发展历史要
充分了解;其次,学习家庭心理学,掌握调节家庭氛围的技巧;再者,关注家庭里孩子个体发展中的重要时期和阶段,学习指导孩子克服困难;最后,开展家庭意义的活动,让孩子学会怎样珍惜家庭、尊重家
庭中的所有成员。

《家的意味》教学反思

《家的意味》教学反思

《家的意味》教学反思《家的意味》教学反思1对于《家的意味》这一节课的教学,课后我进行了认真的反思总结。

现将我的反思作如下汇报:这节课总体来说比较顺利,教学设计比较合理。

这节课做的比较好的地方:本节课的导入,紧扣学习主题。

让学生明白,这节课的'学习重点就是:家对我们而言,意味着什么?人人参与。

在教学中我尽量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让每个孩子都有机会参与,都能参与到课堂中来,不做课堂的“局外人”。

利用《有钱没钱回家过年》这个视频,引出在中国人心目中,家有着更特殊、更丰富、更深刻的内涵,让学生体会中华文化中家的内涵。

通过导学案设计的“合作探究”,让学生认识到孝亲敬长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每个中国公民应尽的法律义务,学会在日常生活中孝亲敬长。

《家的意味》教学反思2终于轮到自己讲课,心情忐忑,自己预设的这节课的效果是:深入对家的认识,知道尽孝在当下。

学生更多的参与到课堂中来。

自己对课堂掌控能力有所提高。

讲完课,自己就能感觉到是什么样的情况:问问题举手的学生3、4个,学生没有全方位调动起来。

课前准备的鼓励学生的剪纸也没顾上用(因为环节设置多,时间紧)。

但是我想说说:上午用了部分时间来学习剪纸。

看了好几遍视频,结果剪出来的东西根本不同,所以学习是个过程。

从看到(或听到)到知道到感到到做到,都有一段距离。

想用来鼓励学生:不怕犯错误,我们要去尝试,去实践,说出来、写出来,才会量化自己的所学。

只听只看的意义都不如做到(说出来背出来写出来)。

讲完课,通过听评课,自我反思总结以下几点。

1.本课亮点:视频片段录音。

可以做的更好。

做就让它出效果:声情并茂、渲染气氛。

这需要课下下功夫。

争取做到:用就用到最好。

2.问题设计需要设计出层次:有浅显的,易回答的,也有抽象的,不好回答的。

给学生足够的回答问题的时间,教师学会引导,看到学生思考的过程(是否真正参与到课堂中来)。

争取做到:全方位的调动学生(广度),也有深度(针对个别思维发散的学生)。

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第七课第一框《家的意味》说课稿

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第七课第一框《家的意味》说课稿

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第七课第一框《家的意味》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道德与法治》是我国初中阶段的一门重要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和法治观念。

七年级上册第七课第一框《家的意味》是本课程的一部分,主要让学生理解家的概念,感受家的温暖,明白家的重要性和责任。

本节课的内容主要包括:家的定义、家的功能、家的组成、家庭关系、家庭责任等。

通过学习,学生可以理解家的真正含义,培养对家庭的热爱和责任感。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对家庭有一定的认识,但还不够深入。

他们在家庭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有的可能是家庭中的独生子女,有的可能是长子或长女,有的可能是有弟弟或妹妹的哥哥或姐姐。

他们对家庭有感情,但可能没有意识到家庭的重要性和责任。

因此,本节课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家庭,感受家庭的温暖,培养对家庭的热爱和责任感。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家的定义、功能和组成,明确家庭关系和家庭责任。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情景剧表演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家的温暖,培养对家庭的热爱和责任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家的定义、功能和组成,家庭关系和家庭责任。

2.难点:理解家庭的重要性,培养对家庭的热爱和责任感。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小组讨论、情景剧表演、案例分析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合作意识。

2.教学手段:使用多媒体课件、图片、视频等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家庭图片,引导学生回忆家庭场景,引发学生对家庭的思考。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家的定义、功能和组成,家庭关系和家庭责任。

3.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家庭的理解和感受,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家庭的重要性。

4.情景剧表演:学生分组表演情景剧,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体验家庭关系和家庭责任。

5.案例分析:分析典型案例,引导学生思考家庭问题,培养学生的家庭责任感。

4.1《家的意味》教案-2024-2025学年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

4.1《家的意味》教案-2024-2025学年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

《家的意味》教案一、核心素养目标政治认同:1.认同家庭作为社会基本单位的重要性,理解家庭在社会稳定和发展中的作用。

2.增强对家庭的归属感和责任感,树立正确的家庭观念。

健全人格:3.培养学生关爱家人、珍惜家庭的情感,促进健全人格的发展。

4.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家庭关系,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和情感管理能力。

责任意识:5.明确自己在家庭中的责任和义务,主动为家庭做出贡献。

6.培养学生孝亲敬长的意识,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理解家庭的含义和功能。

2.认识家对我们的重要意义。

3.明白孝亲敬长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法定义务。

难点:4.理解家的内涵,体会家的温暖和亲情。

5.掌握孝亲敬长的具体方法,并在生活中践行。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展示一些关于家庭的温馨图片,如一家人团聚、共度节日等,提问:看到这些图片,你想到了什么?家对你来说意味着什么?2.讲述一个关于家的温暖故事,如一个孩子在外面遇到困难,最终回到家得到家人的支持和安慰的故事,提问:这个故事让你对家有了怎样的感受?(二)讲授新课1.家的含义(1)提问:在你心目中,家是什么?是一所房子、一个地域,还是其他的什么?o学生可能会回答家是一个温暖的地方、有亲人的地方等。

(2)展示关于家的不同理解的内容,如“我想有个家,一个不需要多大的地方”“因为我们是一家人,相亲相爱的一家人”“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啊” 等歌词,提问:这些歌词中的“家” 指的是什么?“我想有个家,一个不需要多大的地方” 中的“家” 指的是一个可以栖息的住所。

“因为我们是一家人,相亲相爱的一家人” 中的“家” 指的是有亲人、有亲情的地方。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啊” 中的“家” 指的是一个地域。

(3)讲解家庭的含义:家庭是由婚姻关系、血缘关系或收养关系结合成的亲属生活组织。

并结合的例子进行说明,如张寒和李小樱恋爱一年,结婚成了家,这是依照法定条件和法定程序结婚而组成的家庭;一年后,二人生下一对双胞胎,宝宝降生使家庭喜添新成员,这是因血缘关系组成的家庭;他们的邻居合法收养了一个小女孩,取名闹闹,这是依照法定条件和法定程序收养而组成的家庭;小两口的舅舅离婚三年后又结婚了,组成了新家庭,这是随父或母再婚组建新的家庭。

统编版(2024)-家的意味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

统编版(2024)-家的意味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

统编版(2024)七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家的意味》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准确理解家庭的含义,清晰掌握家庭关系的确立方式。

深入体会家的作用,包括物质和精神层面的支持,能结合实际生活阐述家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意义。

全面认识中国人心中家的内涵,通过分析传统文化中的家的表达,感悟家的深厚意义。

明确孝亲敬长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法律义务,掌握多种孝亲敬长的具体方法,并能在实际生活中践行。

2.过程与方法目标运用实例分析、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主动思考家的概念、作用及孝亲敬长的方式。

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交流和表达自我的能力。

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反思自己的家庭生活,提升对家庭的责任感和感恩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热爱家庭、感恩父母的情感,增强家庭责任感和使命感。

引导学生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孝亲敬长的传统美德,树立正确的家庭观念和价值观。

培养学生对家庭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促进家庭和谐与社会稳定。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准确把握家庭关系的确立,通过具体案例分析不同类型家庭关系的特点。

深刻体会家的作用,从身心的寄居之所和心灵的港湾两个方面,结合学生的生活经历进行深入探讨。

理解孝亲敬长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法律义务,通过故事分享和法律条文解读,强化学生的认识。

2.难点引导学生在情感上高度认同孝亲敬长,并将其转化为实际行动,通过实践活动和反思总结,帮助学生克服践行中的困难。

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中国人心中家的深厚内涵,从文化传承、情感寄托等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家国情怀。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系统讲解家庭的含义、作用、中国人心中家的内涵以及孝亲敬长的重要性。

2.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全班交流,激发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

3.案例分析法:选取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家庭案例,引导学生分析和思考,加深对家的理解。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家的意味》精品教案(含教学反思)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家的意味》精品教案(含教学反思)

《家的意味》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悟家庭对一个人的重要性;激发爱家孝亲的情感。

能力目标:辨别具体行为是否属于孝行的能力;孝亲敬长的行为实践能力。

知识目标:知道孝敬父母长辈是法律义务。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感悟家庭的重要性,激发爱家孝亲的情感;知道孝敬父母长辈是法律义务。

教学难点:感悟家庭对一个人的重要性;辨别具体行为是否属于孝行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出示:关于“春运”的图片──他们在路上要经历什么,他们的方向指向哪里?(设计意图:通过图片将学生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上,思考家对我们意味着什么。

)【新课讲授】教师: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家”。

出示资料:我家在北京市西城区……(这里的“家”指的是住址)那座房子就是我家……(这里的“家”指的是住所、建筑物)我家大门常打开,开怀容纳天地……(这里的“家”指的是国家)初二(5)班是我家,环境卫生靠大家……(这里的“家”指的是班集体)这些句子中,“家”分别指什么呢?教师提问:以上的两个例子中,“家”又指的是什么呢?家里有我们的父母,我们和他们是血缘关系,而爸爸妈妈之间又是婚姻关系,当然,也有的家庭父母和孩子是收养关系,这些都能够组成家庭。

家庭虽然看起来千差万别,但是我们对家的感受和期待又很相似。

在这个醉汉的心中,在这位“父亲”的心中,在你的心中,觉得“家”是什么呢?学生发言:家是我们心灵的港湾。

(设计意图:通过身边的例子,总结出一般意义上家的意味——生命的居所。

)教师:是的,不论我们的家庭里有哪些家庭成员,有什么样的结构,我们对“家”的期待是类似的。

古人对家也有自己的期待,他们是怎么看待家的呢?出示图片,解读家的写法。

出示资料:“家”字是会意字,它的外部像房子的形状,中间的部分像“豕”形,“豕”就是猪。

上古时代生产力低下,打猎捕食的偶然性很大,生活没有保障。

因此人们多在屋子里养猪备食,以防饥荒,房子里有猪就成了家的标志。

猪也是很早被驯化的动物之一,在古人看来,光有栖身之处还不算真正有家,还要加上猪才行。

《家的意味》教学反思

《家的意味》教学反思

《家的意味》教学反思第一篇:《家的意味》教学反思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第七课第一框《家的意味》教学反思东江中学龙华林对于《家的意味》这一节课的教学,课后我进行了认真的反思总结。

现将我的反思作如下汇报:这节课总体来说比较顺利,教学设计比较合理。

这节课做的比较好的地方:一、本节课的导入,紧扣学习主题。

让学生明白,这节课的学习重点就是:家对我们而言,意味着什么?二、人人参与。

在教学中我尽量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让每个孩子都有机会参与,都能参与到课堂中来,不做课堂的“局外人”。

三、利用《有钱没钱回家过年》这个视频,引出在中国人心目中,家有着更特殊、更丰富、更深刻的内涵,让学生体会中华文化中家的内涵。

四、通过导学案设计的“合作探究”,让学生认识到孝亲敬长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每个中国公民应尽的法律义务,学会在日常生活中孝亲敬长。

不足之处有:一、最后的情感升华,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本来是有一首歌曲《感恩的心》作为背景音乐,烘托气氛的,但最后由于多媒体出现问题,没播放出来,所以感觉没有预期效果好。

这一点是本节课比较遗憾的地方。

二、评价语言缺乏激励性。

虽然自己努力的给每位同学不同的评价,但评价语言还是很单调,在以后的教学中一定不断提升自己的评价能力。

三、一再告诉自己在课堂上别牵着孩子的鼻子走,大胆的放手学生,可实际教学中却很难做到,总怕孩子说不到位。

所以我想,一节好课,应该在准备充分的情况下游刃有余地进行,需要教师有更高的教学水平,灵活多变的机智。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一定继续努力,不断探索,不断反思,让自己在课改的征途中不断进步,不断成长。

第二篇:《家的意味》教学反思《家的意味》教学反思初一政治王理金对于《家的意味》这一节课的教学,课后我进行了认真的反思总结。

现将我的反思作如下汇报:这节课总体来说比较顺利,教学设计比较合理。

这节课做的比较好的地方:一、本节课的导入,紧扣学习主题。

让学生明白,这节课的学习重点就是:家对我们而言,意味着什么?二、人人参与。

《家的意味》教学反思

《家的意味》教学反思

《家的意味》教学反思
《家的意味》是一首情感深刻、意境优美的诗歌,主题是家庭的温暖和幸福。

在教学这篇课文时,应该把握儿童诗的特点,注重以读贯穿始终,激发学生的感知、联想和体验等心理活动,让学生在朗读、说话和唱歌等活动中轻松愉快地获取知识,受到情感的熏陶。

在教学设计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导入方式应生动有趣。

在教学这篇课文时,可以采用谈话导入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自己去感受家庭的温暖和幸福。

2. 应注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

在教学这篇课文时,可以采用分小组阅读的方式,让学生自主学习,相互交流,分享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3. 应注重朗读和情感体验。

在教学这篇课文时,可以采用朗读指导的方式,让学生体会诗歌的韵律和节奏,感悟诗歌的意境和情感,从而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和情感体验能力。

4. 应注重拓展和升华。

在教学这篇课文时,可以让学生在家庭实践中体验家庭的温暖和幸福,也可以通过绘画、写作等方式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法,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表现力。

总结起来,在教学这篇课文时,应注重以读为主线,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感知能力,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获取知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 家的意味

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   家的意味

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七课亲情之爱第1课时家的意味1 教学分析知识目标了解家庭含义、家庭功能、家庭的确立能力目标能够领悟家的内涵,用实际行动表达孝敬之心情感、态度与培养学生认同中华文化,热爱家庭,孝敬父母的情感价值观目标教学重点:家的内涵教学难点:理解家的主要特点2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出示关于“春运”的图片──他们在路上要经历什么,他们的方向指向哪里?2.通过图片将学生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上,思考家对我们意味着什么。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生命的居所1.“家”是什么我家在北京市西城区……(这里的“家”指的是住址)那座房子就是我家……(这里的“家”指的是住所、建筑物)我家大门常打开,开怀容纳天地……(这里的“家”指的是国家)初一(5)班是我家,环境卫生靠大家……(这里的“家”指的是班集体)(1)这些句子中,“家”分别指什么呢?(2)展开想象:让学生用自己的感受表达心目中的家,展开想象的翅膀,填写并说明理由。

例如,家是一盏明灯,可以照亮夜行人晚归的路程;是一个温馨的港湾,可以遮挡人生中不可避免的风风雨雨……教师讲述:地域、住所、一群人、吃饭的地方的地方等,虽然与家庭有关,但都只是家庭的某一个侧面,而不是家庭的实质。

一般来说,家庭是由婚姻关系、血缘关系或收养关系结合成的亲属生活组织。

2.小明的家庭设计意图:通过小明家庭的例子,让学生感受家的功能的多样化,为理解家的意味提供支撑。

今年暑假,小明过得非常充实,老师布置的作业已按时完成了,虽然碰到过几道难题,但在妈妈的帮助下,也顺利地解决了。

在家里,早上跟爸爸一起打羽毛球,晚上,偶尔与爸爸下几盘中国象棋。

小明的爸爸是个会计师,收入很高,长大了小明也想当一名会计师。

上个星期的双休日,全家一起去普陀岛玩了两天。

后来又去奶奶家住了几天,正好赶上叔叔的小孩满月,于是欢天喜地地喝了喜酒。

暑假快结束了,小明打算和同学一起分享他的快乐。

(1)材料中体现了哪些家庭的关系?你们家庭的关系有哪些呢?(2)思考:家庭有哪些功能呢?教师小结:家是我们身心的寄居之所。

《家的意味》教案反思

《家的意味》教案反思

第七课亲情之爱第1课时家的意味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什么是家庭。

2.认识家庭在我们成长中的作用。

3.了解中华文化中“家”的意味。

能力目标1.明确我们的成长离不开家庭的哺育和支持。

2.知道“孝”是家庭文化中重要的精神内涵。

3.能够做到孝亲敬长。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热爱家庭、热爱亲人的道德情感。

重点难点重点认识家庭在我们成长中的重要作用,知道“孝”是家庭文化中重要的精神内涵。

难点明确家庭文化中“孝”的精神内涵。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运用你的经验”“探究与分享”等内容的教学课件。

学生准备:搜集汉字“家”的多种写法及与“家”相对应的一些词语。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营造氛围“走过的世界不管多辽阔,心中的思念还是相同的地方”,《回家》这首歌曲唱出了无数人的心声。

二、课文研讨,问题导读活动一:生命的居所【过渡】提起“家”,同学们都说再熟悉不过了。

如果问你什么是家,家对你意味着什么,你能回答出来吗?1.什么是家庭(1)研读教材第71页正文。

问题引导:一般来说,家庭的含义是什么?问题提示:一般来说,家庭是由婚姻关系、血缘关系或收养关系结合成的亲属生活组织。

追问:家庭通常包括哪些关系?问题提示:家庭是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是社会的细胞。

家庭成员之间有多种关系,如:夫妻关系、亲子关系、祖孙关系、婆媳关系、姑嫂关系等。

家庭成员越多,家庭关系往往越复杂。

(2)活动拓展阅读教材第71页“运用你的经验”的内容,思考:①你倾向于教材中提及的哪种“家”的含义?②你认为“家”的含义是什么?。

《第七课 亲情之爱 家的意味》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初中道德与法治统编版七年级上册

《第七课 亲情之爱 家的意味》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初中道德与法治统编版七年级上册

《家的意味》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家的含义,认识到家庭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尊重、关心、爱护家庭成员的道德品质。

3. 引导学生学会处理家庭问题,增强家庭责任感。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讨论家庭成员之间的干系,以及如何解决家庭问题。

2.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家庭责任感,让他们认识到自己在家庭中的角色和责任。

三、教学准备1. 准备教学PPT,包括家庭干系、家庭责任等相关图片和文字。

2. 准备一些与家庭相关的视频或音频素材,用于教室导入。

3. 准备一些家庭问题案例,供学生讨论和思考。

4. 安置学生预习相关内容,了解家庭的基本观点和意义。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家的意味》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家庭的意义和重要性,理解家风家训的内涵,以及它们对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教室讨论、案例分析、小组合作等形式,学生能够深入探讨家庭问题,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学生能够认识到家庭的重要性,培养家庭责任感和感恩认识,树立正确的家庭观念。

二、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理解家庭的意义和重要性,理解家风家训的内涵及其对个人成长的影响。

(二)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家庭问题,培养家庭责任感和感恩认识。

三、教学过程本节课分为四个环节:导入新课、新课讲授、教室讨论和总结提升。

(一)导入新课(5分钟)通过展示一些家庭照片或家庭相关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家庭的意义和重要性,并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二)新课讲授(20分钟)1. 讲解家庭的意义和重要性,可以通过分享一些名人关于家庭的感悟或故事来帮助学生理解。

2. 介绍家风家训的内涵及其对个人成长的影响,可以通过展示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家风家训故事或案例来帮助学生理解。

(三)教室讨论(15分钟)1. 组织小组讨论:家庭对于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性是什么?可以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例如亲情、教育、社会稳定等。

家的意味教学反思

家的意味教学反思

家的意味教学反思本课教材内容分析在本课教学中,我们需要根据课程标准和法治教育大纲的要求,让学生深入了解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认识到孝亲敬长的义务,加深对社会生活中常见违法行为的认知,强化法律责任意识,巩固守法观念。

同时,我们也需要让学生体味爱、传递爱、孝敬父母和长辈,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在本课教科书中,我们需要重点关注家庭交往中的家庭道德和相关权利与义务。

研究有关家庭交往的道德规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同时,本课也是学生与朋友老师交往、与社会上的人交往的基础。

在本课中,我们还需要让学生明白生命是父母给予的,本课是第四单元“生命的思考”的奠基石。

本课由引言和三框内容构成。

引言旨在激起学生共筑美德之家的兴趣和热情。

三框内容由浅入深,围绕“亲情之爱”,让学生在感受家庭温暖的同时将自己的爱落实到和谐家庭的构建中。

当前社会生活背景和学生特点分析在当今社会,家庭关系越来越复杂,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也越来越凸显。

学生们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家庭问题,如家庭暴力、离婚等,这些问题对他们的心理和行为都会产生影响。

因此,在教学中我们需要关注学生的家庭背景和问题,帮助他们正确看待家庭中父母与子女的权利义务关系,培养孝亲敬长的态度和行为。

同时,学生处于成长期,他们的思想和行为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

因此,在教学中我们需要注重启发学生的思想,让他们明白爱与尊重的重要性,培养他们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同时,我们还需要让学生了解有关民事侵权行为的法律规范和基本原则,增强他们的法律意识和责任意识,让他们成为守法公民。

家庭是人们的“避风港”,家庭和谐对中学生的健康成长产生直接的影响。

然而,随着改革的深化和生活节奏的加快,家庭矛盾和亲子冲突等不和谐因素凸显了家庭道德和家庭法律常识教育的重要性。

此外,中学生处于青春期,生理、心理和智力不成熟,容易忽略父母的爱心,感受不到家中的亲情,因此对父母不知孝敬,不懂得如何孝敬,出现“爱的碰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道德与法治《家的意味》教学反思
授课教师:
一、本课教材内容分析
1.课标和法治教育大纲要求
(1)课程标准(2011)的具体要求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第三部分“课程内容”中“我与他人和集体”,其中“交往与沟通”规定:体会父母为抚养自己付出的辛劳,孝敬父母和长辈。

学会与父母平等沟通,调适“逆反”心理。

增强与家人共创共享家庭美德的意识和能力。

上述规定,是本课教学内容安排的课程标准依据。

(2)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要求
法治教育大纲第四部分“青少年法治教育的内容”中“分阶段的教学内容与要求”对初中阶段(7-9年级)作出规定:进一步深化宪法教育,加深对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的认识;了解有关民事侵权行为的法律规范和基本基本原则,认识与学生生活实践相关的民事侵权行为;加深对社会生活中常见违法行为的认知,强化法律责任意识,巩固守法观念。

上述规定为本课“正确看待家庭中父母与子女的权利义务关系”“帮助学生认识到子女有孝亲敬长的义务”等教学目标的实现提供依据。

2.本课教科书内容分析
(1)本课核心内容及其在全书中的逻辑定位
本课核心内容是家庭交往中的家庭道德和相关权利与义务。

对学生进行爱的教育,体味爱、传递爱、孝敬父母和长辈,这是一切美德的生长点。

学习有关家庭交往的道德规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从这个意义上说,本课在整个道德与法治教育教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其次,由于学生的生活圈是拓展的,家庭只是学生最熟悉的生活领域,因此,本课又是学生与朋友老师交往、与社会上的人交往的基础。

再次,生命是父母给予的,本课是第四单元“生命的思考”的奠基石。

(2)本课内容内在逻辑结构分析
本课由引言和三框内容构成。

引言由两段富有感染力的话构成,旨在激起学生共筑美德之家的兴趣和热情。

第一框“家的意味”,帮助学生理解“家”的含义以及中国人的“家”。

帮助学生明白尽孝在当下。

第二框“爱在家人间”,引导学生体味什么是亲情,正确对待亲情,指导亲人之间也会有“爱的碰撞”,沟通是呵护、传递爱的有效方式。

第三框“让家更美好”,引导学生全面了解现代家庭的特征,从而知道如何为构建和谐家庭出力。

三框内容由浅入深,围绕“亲情之爱”,由感性到理性,从明理到导行,使学生在感受家庭温暖的同时将自己的爱落实到和谐家庭的构建中。

3.与之相应的当前社会生活背景和学生特点分析
家庭作为人们的“避风港”,家庭和谐对中学生的健康成长产生直接的影响。

然而,随着改革的深化,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家庭矛盾、亲子冲突等不和谐因素凸显了家庭道德和家庭法律常识教育的重要性。

加上成长中的中学生处于青春期,生理、心理和智力不成熟,容易忽略父母的爱心,感受不到家中的亲情,因而对父母不知孝敬,不懂得如何孝敬,出现“爱的碰撞”。

尤其当家庭成员之间发生矛盾或冲突时,往往不知所措。

所以,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针对初中学生的特点,安排此课。

二、本课核心教育价值
《家的意味》的核心教育价值是让学生感受家庭亲人之爱,学习家庭道德,增强与家人共创共享家庭美德的意识和能力。

同时,强化法律责任意识,自觉履行孝亲敬长的法律义务。

通过这些目标的实现,有利于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个人层面“友善”的目标。

本课分为两个层次:其一通过对家庭功能的分析和对亲情的情感体验,理解“家”的内涵和“家”的意义;其二通过体悟“中国春运”这一中国独有的社会现象,让学生理解在中华家庭文化中,家的深厚意味和丰富内涵。

通过对我国传统文化中“家规”“家训”的探究,引出中国家庭文化中“孝”的精神内涵,引导学生对家庭美德深入思考,进而引导学生学会孝亲敬长。

三、本设计亮点总结
新课导入我采用欣赏歌曲,回答问题。

让学生初步感知家的温暖,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重点探究家的含义时由于家的含义对于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因此,通过先让学生说出他们对家的感性认知,然后通过教材的探究活动,进一步让学生了解家的广泛意味,由此引出家庭的含义。

这一环节锻炼学生的思辨能力以及归纳概括的能力,提高学生对自己家庭的认识。

突破难点为什么要孝亲敬长和如何孝亲敬长?时采用了故事评析,让学生感受中国人心中父慈子孝、孝亲敬长的重要家庭文化。

四、教学中需要注意的提醒
本课理论性不强,主要以实践和情感体验为主。

教学设计中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给学生积极创造机会参与课堂活动,让学生在情感中体验、体验中交流,交流中感悟、感悟中成长。

另外,教师课前要调查了解学生,以加强教学的针对性和主动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