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第一学期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一册第五章第三节《科学探究:物质的密度》同步练习

合集下载

3.1 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2020-2021学年八年级物理上册同步课堂帮帮帮(沪科版)

3.1 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2020-2021学年八年级物理上册同步课堂帮帮帮(沪科版)

第三章声的世界第一节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目标梳理知识梳理一、声音是怎样产生的1.提出问题声音是怎样产生的?2.猜想与假设物体的发声似乎与振动有关。

3.设计实验与制订计划实验器材:泡沫塑料小球、扬声器、音叉、水盆(适量水)。

4.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1)将泡沫塑料小球放在扬声器的纸盆上,播放音乐,会看到①。

(2)将正在发声的音叉轻轻插入水里,看到②。

(3)用手握住正在发声的音叉,声音停止。

5.分析与论证通过观察和实验证明:(1)声音是由物体③产生的。

(2)振动停止,发声④。

6.评估(1)扬声器播放音乐时,音量要适度,不要太响或太弱。

太响,纸屑可能跳出扬声器外;太弱,纸屑可能不跳动。

(2)音叉敲击的力量要适度,力量太小,溅起水花不明显。

7.交流与合作(1)实验中用到的物理方法是什么?⑤。

把不易直接看出的振动转换成跳动的泡沫塑料小球和飞溅的水花。

(2)是不是只有固体振动才能发声,液体、气体呢?液体和气体振动也能发声,例如潺潺的流水声,笛声、萧声。

①不断地跳动②水花飞溅③振动④停止⑤转换法二、声音的传播1.提出问题声音是怎样传入我们耳朵的?2.猜想与假设声音是通过空气等介质传入我们耳朵的。

3.设计实验与制订计划(1)实验器材:音乐芯片、玻璃罩、抽气机。

(2)实验装置:4.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1)在玻璃罩内放置一个音乐芯片,当玻璃罩内有⑥时,能听到音乐声。

(2)用抽气机不断抽取玻璃罩内的空气,听到的声音不断⑦。

(3)推理:假若把玻璃罩内的空气完全抽出来,让玻璃罩内变成⑧,我们听不到音乐芯片的声音。

5.分析与论证通过实验和推理可知:声音可以在⑨中传播,但不能在⑩中传播。

6.评估多次实验,得到普遍性规律。

实验操作时,熟悉使用抽气机,避免器材损坏。

7.交流与合作(1)结论是由实验直接得出的吗?不是,是在实验的基础上进行⑪而得出的结论。

(2)为什么音乐芯片用细线挂着?如果把音乐芯片直接放在玻璃罩内,芯片发出的音乐声会引起玻璃罩振动,声音通过固体(玻璃)传播,这样即使玻璃罩抽成真空,也会听到微弱的声音,影响实验效果。

完整)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一册)

完整)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一册)

完整)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一册)第一章:打开物理世界的大门XXX提出了XXX说,这一理论被XXX用望远镜观察天空后得到了支持。

XXX发现了XXX三大定律,而XXX提出了相对论。

XXX则是量子力学的奠基人。

物理学是研究自然界的物质结构、物体间相互作用和物体运动最一般规律的自然科学。

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包括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第二章:运动的世界一、动与静宇宙每时每刻都在运动,而机械运动则是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改变。

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因此选择参照物来描述运动。

二、长度与时间的测量长度的单位包括米、千米、分米、厘米、毫米、微米和纳米,而时间的单位包括秒、小时、分钟、毫秒和微秒。

正确使用刻度尺需要认清磨损、量程和分度值,同时要放正、看垂直和估读下一位。

正确记录测量结果需要将测量值加上准确值和估读值,并记下单位。

测量误差产生的原因包括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可以通过选用精密的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和多次测量取平均值来减小误差。

三、快与慢(速度)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定义为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国际单位是米/秒,常用单位是千米/小时。

速度的公式为v=s/t,变形公式为s=vt,直线运动分为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

2、次声1)定义:频率低于20HZ的声波叫次声。

2)特点:人耳听不到,但有些动物能听到。

常见于地震、火山爆发等自然现象中。

3、超声和次声的应用1)超声:医学、工业、军事等领域中广泛应用。

如超声检查、超声波清洗等。

2)次声:用于地震监测、矿山探测等领域。

超声波是指频率高于人类听力范围(20Hz~20kHz)的声波,应用广泛,如医学中的超声诊断仪、工业中的超声金属探伤仪、军事中的超声雷达等。

而次声波则是指频率低于20Hz的声波,具有频率低、波长长、传播距离远、穿透力强、破坏力强等特点。

它们常用于预防自然灾害、军事探测等领域。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一册 思维导图 课件(13张)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一册 思维导图 课件(13张)

1.物体在液体中所受浮力的大小不仅与 液体的密度有关,还与物体排开液体的 体积有关,而与浸没在液体中的深度无 关。
2.含义:浸入液体中的物体所受浮力的 大小等于物体排开的液体所受的重力的 大小。
3.公式:F浮=G排=p液gv排
1.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其沉浮主要取 决于它所受到的浮力和重力大小。
2.当浮力大于重力时,物体上浮
2.滑轮及其运用 1.使用滑轮时,其轴固定不动的滑轮叫定滑轮。
2.滑轮的轴随物体一起运动的滑轮叫动滑轮。
机械与人
3.做功了吗
1.含义:物理学中把力和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距离的乘积 叫做机械功,简称功。
2.功=力*距离=W=Fs(W:功。F:力。s:距离。)
4.做功的快慢
1.含义:把一段时间内做的功与做功所用的这段时间的比叫做 功率。
3.动能和势能统称机械能。
小粒子与大宇宙
1.走进微观
1.分子间确实存在着空隙。
2.看不见的运动 2.气体和液体中的分子是在永不停息的运动。
3.物体很难拉开,说明分子间存在引力:物体很难被压 缩,说明分子间存在斥力。 4.扩散现象:不同的物质在相互接触的时候彼此进入对 方的现象。
3.探索宇宙
2.怎样描述力
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在物理学中,把它们叫做力的三要 素。
2.力的单位
3.力的示意图
3.弹力与弹簧测力计
1.弹力 2.弹簧测力计
4.来自地球的力
3.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
1.重力的大小: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跟它的质量成正比, 其比值是定值,约等于9.8N/kg.公式:G/m或G=mg。
2.重力的方向:重力的方向总是垂直向下的。
2.色光混合及物体颜色
5.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

沪科版-物理-八年级全一册-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教学教案

沪科版-物理-八年级全一册-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教学教案

五、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教学目标1.了解什么是凸透镜,了解透镜的焦点、焦距。

2.了解凸透镜对光的作用。

3.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4.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

●教学准备凸透镜、光屏、蜡烛、火柴、放大镜、刻度尺、小水电筒、金鱼缸、小金鱼1条、水。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什么是凸透镜及对光的作用。

●教学难点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教学方法观察法、讨论法、实验法。

●教学用具透镜一组●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引入新课师:冰镜能够取火吗?生:用冰做成一个凸透镜,对着阳光,就可以烧着干草师:这位同学真聪明,能告诉大家你是怎么知道这种方法的吗?生:从书上看到的。

师: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希望大家向这位同学学习,请同学们看投影:在严寒的原野,探险者们丢失了打火机,怎样生火取暖呢?博士想出了一个巧妙的方法。

他们砍下一块冰,先用斧头把它削平,然后用小刀精修。

最后用手把它磨光,做成了一块水晶般透明的透镜。

博士拿着这块冰迎着阳光,把太阳光聚集在棉絮上,很快棉絮就燃起了火苗。

师:这段文字说明了什么?生:博士冰磨成凸透镜的样子,来取火。

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凸透镜,同学们想了解有关凸透镜的哪些问题?[生甲]什么叫凸透镜?[生丙]凸透镜对光有什么作用?[师]看来同学们对凸透镜很有兴趣,提出这么多的问题,要想得出答案,我们就要通过探究和实验来获得。

二、进行新课教学1、[探究]什么叫凸透镜(convex lens)?[师]在我们的桌子上都有一盒凸透镜,它们的表面是球面的一部分。

同学们认真观察,不要用手摸,观察其特征。

[生]学生们在仔细观察、讨论。

[师]通过观察和讨论,概括出它的特征。

[生甲]凸透镜有两面往外凸。

[生丙]中间厚边缘薄。

[生戊]中间厚,边缘薄的叫凸透镜(convex lens)。

[师]通过大家的观察、讨论和概括,我们认识了凸透镜。

(一)什么叫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的叫凸透镜(convex lens),中间薄。

沪科版物理八年级全一册-第一章打开物理世界的大门(一单元教案)

沪科版物理八年级全一册-第一章打开物理世界的大门(一单元教案)

教案:沪科版物理八年级全一册第一章打开物理世界的大门(一单元教案)一、教学内容本单元主要围绕“打开物理世界的大门”展开,让学生初步认识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教材的章节和详细内容如下:1. 第1节:物理学简介了解物理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和基本方法;认识物理学家的重要贡献。

2. 第2节:物理学的单位学习长度、质量和时间的国际单位制;掌握单位换算的基本方法。

3. 第3节:科学探究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步骤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

二、教学目标1. 了解物理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和基本方法,知道物理学家的重要贡献。

2. 掌握长度、质量和时间的国际单位制,能进行单位换算。

3. 学会科学探究的基本步骤和方法,培养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物理学家的重要贡献。

2. 教学重点:长度、质量和时间的单位换算,科学探究的基本步骤和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笔记本,尺子,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感受物理学的魅力,引发学生的兴趣。

2. 知识讲解:讲解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介绍物理学家的重要贡献。

3. 单位换算练习:让学生进行长度、质量和时间的单位换算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4. 科学探究实验: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

5. 随堂练习:布置随堂练习题,让学生及时巩固所学知识。

6. 作业布置:布置作业题,让学生课后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打开物理世界的大门1. 物理学简介定义:研究自然界的物质、能量、空间和时间的基本规律的科学。

研究对象:自然界中的物体和现象。

基本方法:观察、实验、推理。

2. 物理学的单位长度:米(m)质量:千克(kg)时间:秒(s)3. 科学探究步骤: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第5章 质量与密度附参考答案沪科版物理八年级全一册

第5章 质量与密度附参考答案沪科版物理八年级全一册

沪科版物理八上第5章质量与密度附参考答案一、填空题。

1、在“测量液体质量”的实验中,小刚把天平放在工作台面上,当移动游码至零刻度时,看到指针在分度盘中央两侧摆动,摆动的幅度如图1所示,此时应将平衡螺母向调。

用调节好的天平测得烧杯和盐水的总质量为50.2g,将盐水倒出,再用调节好的天平测量此时烧杯的质量,天平平衡时,砝码及游码的位置如图2所示,则倒出的盐水质量为g。

2、如图所示,使用量筒按正确的方法读数时,应沿虚线________的方向观察量筒刻度,此时的读数是________mL。

若沿虚线a的方向观察,读数会________(选填”偏大”或”偏小”)。

3、“全碳气凝胶”的密度仅为0.16 kg/m3,即为__ __g/cm3,用它制成体积为100 m3的实心“人造山峰”,质量只有__ __kg.若将它切去一半,剩下部分的密度将__ __(填“变大”“变小”或“不变”).4、地沟油中含有杂质及有毒物质,很多人猜想它的密度应该比正常食用油的密度要大,为了验证这种猜想,小明找到质量为0.46 kg的地沟油,测出其体积为0.5×10-3 m3,该地沟油的密度是________kg/m3;________(选填”能”或”不能”)用密度这一指标鉴别地沟油。

(已知正常食用油的密度约为0.91×103~0.93×103 kg/m3)5、某同学调节托盘天平平衡时,发现指针停在分度盘的右侧。

要使天平平衡。

应将横梁右端的平衡螺母向(左/右)移动;当他用天平测物体质量时,发现指针偏向分度盘的左侧,这时应该在天平右盘中(增加/减少)砝码;当他在天平右盘中放入50g、20g和5g的砝码各一个,并将游码拨到如图所示的位置时,指针恰好指在分度盘的中央,则被测物体的质量为。

6、用量筒可以测量形状不规则石块的体积,如图所示。

(1)图甲中水的体积为V1=________mL=________cm3。

(2)用细线拴住石块并浸没在水中,如图乙所示,则石块和水的总体积V2=______cm3。

沪科版-物理-八年级全一册第三章第一节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答案与解析

沪科版-物理-八年级全一册第三章第一节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答案与解析

第三章第一节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答案与解析【课内作业】1.答案:振动2.答案:D (解析:振动与发声的关系是“有声音说明一定有振动,无振动一定没有声音”)3. 答案:D (解析:球破裂时,球内空气向外膨胀引起周围空气振动从而发出响声)4.答案: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而发生的,发声体的振动停止,发声才停止,用锤敲锣,锣面因振动而发出声音,停止敲打,锣面仍在振动,因而能继续发出声音,所以听起来余音不断,如果用手掌按住锣面,锣面停止振动,声音也就立即消失。

解析:解答有关解释现象的问题应包含两个方面内容:一是知识点,即牵涉了物理知识中的什么问题;二是围绕知识点结合题目中的物理事实就事论事分析讨论,正确回答本题的切入点是声音产生的原因――振动。

5. 答案:空气、液体、固体真空6. 答案:声音逐渐减弱,直至听不到。

原因是声音的传播靠介质,逐渐抽出空气,介质逐渐减少,最终完全消失,所以声音逐渐减弱至听不到。

7.答案: C (解析:固体、液体、、气体都是传播声音的介质,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月球的上空是真空。

)8.答案:D 解析:飞船外是真空,由于真空不能传播声音,只能靠无线电进行通讯。

9.答案:340米/秒1500米/秒5200米/秒10. 答案:A 解析:声音分别通过钢铁、水、空气三种介质传播,先后传入人的耳朵。

11.答案:B 解析:估算S=vt=340米/秒×3秒=1020米12.答案:2340/5200/727.6L Lsm s m s L m=-∴=13.答案:D (提示:人耳听到声音需要三个条件:①发声体在振动;②有介质传播声音;③有良好的听觉器官)14.答案:B 解析:A说明固体能传播声音;C说明声音的响度大;D 说明在人耳处阻断声音的传播。

15.答案:0.1秒0.1秒16.答案:3045米解析:此题是一个利用回声测距离的问题。

需运用公式v=s/t和V水= 1450米/秒进行计算。

而声音传播一个来回共用时间4.2秒,单程只用时间2.1秒,这一点尤为注意。

科学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思维导图、知识点汇总 初中物理沪科版八年级全一册(2022~2023学年)

科学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思维导图、知识点汇总 初中物理沪科版八年级全一册(2022~2023学年)

知识总结
(2)力臂的画法: ①在杠杆的示意图上确定支点O ②画好动力作用线及阻力作用线,如有必要,画的时候要用虚线将力的作用线延长。 ③从支点O向力的作用线作垂线,画出垂足,则从支点到垂足的距离就是力臂。
知识总结
二、杠杆的平衡条件 1.杠杆的平衡:是指杠杆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转动状态。 2. 杠杆的平衡条件: 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F1l1=F2l2
托盘天平
思维导图 科学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定义:在力的作用下能绕着固定点转动的硬棒就称为杠杆
支点:杠杆绕着转动的固定点
动力:使杠杆转动的力
基本要素介绍 阻力:阻碍杠杆转动的力
动力臂: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
阻力臂: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
平衡条件
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F1l1=F2l2 省力杠杆:动力臂大于阻力臂
知识总结
三、与杠杆相关的应用实例
根据杠杆的平衡条件F1l1=F2l2 ,可以把杠杆在应用中分为三种情况:
省力杠杆
费力杠杆
等臂杠杆
图示
条件 特点 实例
L1>l2 F1<F2 省力,但费了距离
L1<l2 F1>F2 费力,但可以省距离
铡刀、起子、剪钢丝的 筷子、理发用的剪刀、
钳子
镊子、钓鱼竿
L1=l2 F1=F2 不省力,也不省距离
备注 支点一定在杠杆上
动力与阻力是相对而言的,受力物体都是 杠杆,即动力和阻力的作用点都在杠杆上
力的作用线:是过力的作用点沿力的方向 所画的一条直线,是点到线的距离
知识总结
3.力臂的表示与画法 (1)力臂的三种表示方法:可以用大括号表示,在上面标出l1或l2 ,也可以在两端用 箭头表示,再标出l1或l阻力臂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一册课后真题特训 第三章《声的世界》 3.1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原卷版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一册课后真题特训 第三章《声的世界》 3.1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原卷版

沪科版八年级上册第三章《声的世界》3.1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知识梳理】1.声音的产生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2.声音的传播①形式:声音在介质中以波的形式传播。

②介质:固体、液体、气体均能传声,真空不能传声。

3.声速①影响因素:声速的大小跟介质的种类、温度等因素有关。

②大小:15℃空气中声速为340m/s 。

③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播速度大于在液体中的传播速度,大于在气体中的传播速度。

即: V固>V液>V气。

4.回声①声波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时,一部分声波被反射回来再进入人耳,此时听到的声音叫回声。

②区别回声和原声的条件:回声比原声晚0.1s以上到达人耳,才能把回声和原声区别开来,这就要求发出声音的人至少距离障碍物17m远。

【易错点】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即“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但不能叙述为“振动停止,声音也停止”,因为振动停止,只是物体不再发声,而原来发出的声音仍可能继续传播并存在。

有时虽然物体在振动,但由于振动幅度过小,或发声体与我们之间的空气稀疏,也不能听到声音。

【规律总结】在探究声音产生的过程中运用的科学研究方法有:比较法、归纳法和转换法。

运用比较法,比较物体发声时和未发声时的区别;运用归纳法,通过对各种声现象的归纳,发现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运用转换法,将人的眼睛不易观察到的物体的振动,转换为其他物体的振动,从而表明发声的物体正在振动。

例如:将正在发声的音叉轻轻放入水中,会激起水花,说明音叉在振动。

【典例分析】(2020·山东枣庄·中考真题)小强同学在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时,做了下面的实验;(1)如图甲所示,用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可观察到乒乓球被弹开,这说明了 ______ 。

(2)如图乙所示,将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将听到响铃的声音 ______ ,并由此推理可以得出 ______ 不能传声。

《第五章第三节科学探究_物质的密度》作业设计方案-初中沪科版八年级全一册

《第五章第三节科学探究_物质的密度》作业设计方案-初中沪科版八年级全一册

《科学探究_物质的密度》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本作业旨在帮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理论学习,理解物质的密度概念,掌握密度的计算方法,并能够通过实验观察不同物质的密度差异,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二、作业内容1. 理论学习:学生需认真阅读《科学探究:物质的密度》的教材内容,掌握密度的定义、单位及计算公式,理解密度与质量、体积的关系。

2. 实验准备:学生需准备实验器材,包括不同种类的物质样本(如水、油、金属等)、天平、量筒等。

3. 实验操作:学生需按照实验指导书的要求,正确使用天平、量筒等工具,测量不同物质的体积和质量,并计算其密度。

4. 观察记录:学生需仔细观察实验过程,记录不同物质的密度值,分析其差异原因,并撰写实验报告。

三、作业要求1. 理论学习要求:学生需认真阅读教材,理解并掌握密度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

2. 实验操作要求:学生需按照实验指导书的要求,正确使用实验器材,确保实验数据的准确性。

在实验过程中,要注意安全,遵守实验室规定。

3. 观察记录要求:学生需仔细观察实验过程,详细记录实验数据,分析不同物质的密度差异,并撰写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应包括实验目的、步骤、数据记录、分析结果和结论等内容。

4. 提交要求:学生需在规定时间内提交作业,包括理论学习笔记、实验报告及实验数据记录表。

作业应字迹清晰,内容完整。

四、作业评价教师将对学生的作业进行全面评价,包括理论学习的掌握程度、实验操作的能力、观察记录的准确性和实验报告的完整性等方面。

评价标准将根据学生的作业表现进行综合评定,给出相应的成绩。

五、作业反馈教师将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指出存在的不足和错误,并给出改进意见。

同时,教师还将对学生的优秀作业进行展示和表扬,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科学探究活动,提高科学素养。

通过以上作业设计,旨在通过理论学习和实验操作相结合的方式,帮助学生全面掌握物质的密度概念及计算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第五章 第三节 科学探究_物质的密度》作业设计方案-初中沪科版八年级全一册

《第五章 第三节 科学探究_物质的密度》作业设计方案-初中沪科版八年级全一册

《科学探究_物质的密度》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本作业设计旨在通过《科学探究:物质的密度》的学习,使学生能够:1. 理解密度的概念及计算公式。

2. 掌握物质密度的基本性质及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 培养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

二、作业内容本课时的作业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理论学习:学生需复习密度的定义、计算公式及其单位,理解密度与质量、体积的关系。

2. 实验操作:学生需进行密度实验操作,通过实验数据理解密度与物质状态、温度等的关系。

实验内容包括测量不同物质的质量和体积,计算其密度,并绘制表格记录数据。

3. 案例分析:学生需分析生活中与密度相关的现象,如不同物质的浮沉现象,并尝试用所学知识解释其原理。

4. 拓展延伸:学生需查阅资料,了解密度在工程、材料科学等领域的实际应用。

三、作业要求本作业的具体要求如下:1. 学生需在规定时间内独立完成作业,并保证作业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2. 实验操作过程中,学生需按照实验步骤进行,认真记录数据,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3. 案例分析和拓展延伸部分,学生需结合所学知识,进行深入思考和分析,形成自己的见解。

4. 作业完成后,学生需对作业进行自我检查和修改,确保作业质量。

四、作业评价本作业的评价标准如下:1. 正确性:评价学生对密度概念的理解是否准确,计算公式及单位使用是否正确。

2. 操作性:评价学生实验操作过程是否规范,数据记录是否完整、准确。

3. 思维能力:评价学生在案例分析和拓展延伸部分的表现,是否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和解释。

4. 创新性:鼓励学生在拓展延伸部分提出自己的见解和创新性想法。

五、作业反馈本作业的反馈与辅导计划如下:1. 教师将对作业进行详细批改,及时反馈学生的作业情况。

2. 对于存在问题较多的部分,教师将进行集体讲解和辅导。

3. 对于个别学生的问题,教师将进行个别辅导和指导。

4. 通过本次作业的反馈,教师将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为后续教学提供参考和依据。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一册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一册

第一章打开物理世界的大门1、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

2、伽利略率先用望远镜观察天空,支持了哥白尼的日心说。

3、牛顿与牛顿三大定律。

4、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5、玻尔是量子力学的奠基人。

6、物理学定义:物理学是研究自然界的物质结构、物体间相互作用和物体运动最一般规律的自然科学。

7、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1)提出问题;2)猜想与假设;3)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4)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5)分析与论证;6)评估;7)交流与合作。

第二章运动的世界一、动与静1、运动的世界:宇宙每时每刻都在运动。

2、机械运动(1)定义: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改变。

(2)描述方法:选择参照物。

(3)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二、长度与时间的测量1、长度的单位1)国际单位制基本单位:m(米),比m大的有km(千米),比m小的有dm(分米)、cm(厘米)、mm(毫米)、um(微米)、nm(纳米)。

2)换算关系:1km=103m、1m=10dm=102cm=103mm=106μm=109nm2、时间的单位1)国际单位制基本单位:s(秒),比s大的有h(小时)、min(分钟)。

比s小的有ms(毫秒)、μs(微秒)。

2)换算关系:1h=60min、1min=60s、1s=103ms、1ms=103μs。

3、用刻度尺测长度1)使用前三认清:①认清是否磨损;②认清量程;③认清分度值。

2)正确使用方法:①(放尺)刻度尺要放正,要紧靠被测物体;②(看尺)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③(读尺)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并记下单位;④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3)正确记录测量结果:测量值=准确值+估读值+单位4、用停表、秒表测时间5、测量误差1)误差: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2)产生原因:客观因素(如测量工具),主观因素(如读数、测量方法)3)减小方法:选用精密的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三、快与慢(速度)1、物理意义: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2、速度的定义: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沪科版物理八年级全一册4

沪科版物理八年级全一册4
三、教理解并掌握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特别是物体距离与成像特点之间的关系。
2.实验操作中,准确测量物距、像距,并能根据实验数据得出正确结论。
3.将凸透镜成像原理应用于实际生活,解释相关现象。
(二)教学设想
1.教学方法:
-采用探究式教学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途径自主发现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五、作业布置
1.书面作业:
-完成课本相关课后习题,巩固凸透镜成像的基本概念和成像规律。
-设计一道综合应用题,要求学生运用凸透镜成像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实际现象,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针对实验部分,要求学生撰写实验报告,内容包括实验目的、原理、过程、数据记录和结论。
2.实践作业:
-布置一道开放性实践题目,鼓励学生利用家中或学校内的凸透镜设备,进行自主实验,观察并记录成像特点。
沪科版物理八年级全一册4.5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凸透镜的基本概念,掌握凸透镜的成像规律,能够描述不同物距下凸透镜的成像特点及其应用。
2.学会使用凸透镜成像实验器材,掌握实验操作步骤,能够独立完成凸透镜成像实验,并准确记录实验数据。
3.能够运用数学知识,结合凸透镜成像规律,解释生活中的实际现象,提高学以致用的能力。
-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动画、视频等,形象展示凸透镜成像过程,帮助学生直观理解。
-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真实问题中感受物理学的实用价值。
2.教学步骤: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生活中的凸透镜应用实例,激发学生兴趣,为新课学习做好铺垫。
-基本概念:讲解凸透镜的基本概念,引导学生了解凸透镜的结构和光学特性。
-实验探究:组织学生进行凸透镜成像实验,让学生在实践中观察、记录、分析成像规律。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一册)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一册)

第一章打开物理世界的大门1、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

2、伽利略率先用望远镜观察天空,支持了哥白尼的日心说。

3、牛顿与牛顿三大定律。

4、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5、玻尔是量子力学的奠基人。

6、物理学定义:物理学是研究自然界的物质结构、物体间相互作用和物体运动最一般规律的自然科学。

7、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1)提出问题;2)猜想与假设;3)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4)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5)分析与论证;6)评估;7)交流与合作。

第二章运动的世界一、动与静1、运动的世界:宇宙每时每刻都在运动。

2、机械运动(1)定义: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改变。

(2)描述方法:选择参照物。

(3)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二、长度与时间的测量1、长度的单位1)国际单位制基本单位:m(米),比m大的有km(千米),比m小的有dm(分米)、cm(厘米)、mm(毫米)、um(微米)、nm(纳米)。

2)换算关系:1km=103m、1m=10dm=102cm=103mm=106μm=109nm2、时间的单位1)国际单位制基本单位:s(秒),比s大的有h(小时)、min(分钟)。

比s小的有ms(毫秒)、μs(微秒)。

2)换算关系:1h=60min、1min=60s、1s=103ms、1ms=103μs。

3、用刻度尺测长度1)使用前三认清:①认清是否磨损;②认清量程;③认清分度值。

2)正确使用方法:①(放尺)刻度尺要放正,要紧靠被测物体;②(看尺)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③(读尺)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并记下单位;④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3)正确记录测量结果:测量值=准确值+估读值+单位4、用停表、秒表测时间5、测量误差1)误差: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2)产生原因:客观因素(如测量工具),主观因素(如读数、测量方法)3)减小方法:选用精密的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三、快与慢(速度)1、物理意义: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2、速度的定义: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完整)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一册)

(完整)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一册)

(完整)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一册)第一章打开物理世界的大门1、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

2、伽利略率先用望远镜观察天空,支持了哥白尼的日心说。

3、牛顿与牛顿三大定律。

4、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5、玻尔是量子力学的奠基人。

6、物理学定义:物理学是研究自然界的物质结构、物体间相互作用和物体运动最一般规律的自然科学。

7、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1)提出问题;2)猜想与假设;3)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4)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5)分析与论证;6)评估;7)交流与合作。

第二章运动的世界一、动与静1、运动的世界:宇宙每时每刻都在运动。

2、机械运动(1)定义: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改变。

(2)描述方法:选择参照物。

(3)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二、长度与时间的测量1、长度的单位1)国际单位制基本单位:m(米),比m大的有km (千米),比m小的有dm(分米)、cm(厘米)、mm(毫米)、um(微米)、nm(纳米)。

2)换算关系:1km=103m、1m=10dm=102cm=103mm=106μm=109nm2、时间的单位1)国际单位制基本单位:s(秒),比s大的有h(小时)、min(分钟)。

比s小的有ms(毫秒)、μs(微秒)。

2)换算关系:1h=60min、1min=60s、1s=103ms、1ms=103μs。

3、用刻度尺测长度1)使用前三认清:①认清是否磨损;②认清量程;③认清分度值。

2)精确使用举措:①(放尺)刻度尺要放正,要紧靠被测物体;②(看尺)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③(读尺)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名,并记下单位;④多次测量取匀称值。

3)精确记录测量成效:测量值=准确值+估读值+单位4、用停表、秒表测时间5、测量误差1)误差: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2)产生原因:客观因素(如测量工具),主观因素(如读数、测量方法)3)减小方法:选用精密的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三、快与慢(速度)1、物理意义:速率是表示物体活动快慢的物理量。

沪科版-物理-八年级全一册-课件.1 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沪科版-物理-八年级全一册-课件.1 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小结 产生条件:振动发声 条件:需要介质 传播形式:以声波的形式传播 回声:声源传播过程中遇到较大障碍物而反射回来. 定义:声音每秒传播的距离 声速及应用 :测距离; 测声速
课后拓展 1.以下实验现象中不能说明声音产生原因的是( D ) A.打鼓时,放在鼓面上的沙粒不停地跳动 B. 对着一张纸讲话,会发现纸也随着抖动起来 C.拨动吉它的琴弦发出声音,与琴弦接触的小纸片会 被弹开 D.拉小提琴时,琴弦调得越紧,发出的声音越高
6.体验探究 身边的器材有:一个闹钟、一个纸盒、待比较的材料 (泡沫塑料、硬纸板、 玻璃)、一把长尺, 设计实验论证以上四种材料的隔音性能.
解:设计方案为 实验步骤: 1.把闹钟放在纸盒中,盖上所测材料,然后从听到最 响声音的位置开始,慢慢远离纸盒. 2.当恰好听不到闹钟声时,测出此时与声源间的距离. 实验记录:把实验测得数据记录如下表
材料 泡沫塑料
硬纸板 木板 玻璃
能听到最弱声音的实际距离 0.m 0.5m 0.4m 0.6m
实验结论 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泡沫塑料的隔音效果最 好,而玻璃的隔音效果在四种材料中最差
雄蝉腹部下方有一层薄薄的发音膜,当发音肌收 缩时,引起发音膜振动,这些振动通过共鸣室, 最后发出非常响亮的声音来.
想一想:开水不响,响水不开 声音的产生 振动
你知道吗?
如果将发声的振动记录下来, 需要时再让物体按记录下来的振 动规律去振动,就会产生与原来 一样的声音,这样就可以将声音 保存下来.
4.某人在一根较长的有水的自来水管一端敲一下,另 一人在另一端可以听到几次声音( D ) A.0次 B.1次 C.2次 D.3次 5.地震发生后被埋在废墟里的人自救的一些措施,指 出切实可行的是( C ) A.大声呼救 B.静等救援人员来救 C.用硬物敲击墙壁或楼板,向营救人员求救 D.见缝救钻,从废墟中爬出来

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课件(共25张PPT) 物理沪科版八年级全一册

 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课件(共25张PPT) 物理沪科版八年级全一册

s声=v声t=340m/s 3s=1020m, s车=v车t 20m/s 3s=60m, 听到回声时,汽车到山脚的距离
s= s声-s车 = 1020m-60m =480m。
2
2
课堂小结
声 音 的 产 生 与 传 播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①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②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传声。 ③声音以声波的形式传播
声音产生的原因: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停止。 正在发声的物体称为声源。
演示实验
实验1:扬声器播放音乐时,放
在纸盆上的泡沫塑料小球会不断
跳动。 实验2:将正在发声的音叉轻轻
转换法 把不容易观察到的 现象转换成可以明 显观察到的现象。
插入水中,会看到水花四溅。
①15 ℃时,空气中的声速是340 m/s。 ②回声测距
随堂练习1
A
随堂练习2
A
随堂练习3 B
随堂练习4
A
真空环境下,声波不 能传播,但本身振动 的物体仍能振动。
随堂练习5
1360m 216km/h
17s
知识拓展 声音怎样进入我们的耳朵
耳郭像漏斗一样收集声波; 声波经外耳道传到鼓膜,引 起鼓膜振动;然后通过听觉 神经传到大脑,引起听觉。
知识点三 声速
夏天雷雨天,远处一道闪电划过漆黑的夜空,过一会才听到隆隆的雷 声。这个现象说明什么呢? 声音从远处传到我们的耳朵需要时间。
声速:人们用声速来描述声音在不同物质中的传播 快慢,它的大小等于声音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
现象:随着玻璃罩内空气被抽出,听到的声音越来越小,最后几乎 听不见声音;再逐渐充入空气,随着空气越来越多,听到的声音越 来越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节科学探究:物质的密度
1、关于质量和密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从地球带到太空中的铅笔能“悬浮”于舱内,是由于质量变小了
B. 同种物质的状态发生变化,质量和密度均不变
C. 每种物质都有一定的密度,它的大小跟质量、体积无关
D. 同种物质组成的物体,体积大的密度小
2、(多选)关于密度公式ρ= 的理解,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 某种物质的密度与质量成正比
B. 某种物质的密度与体积成正比
C. 单位体积某种物质的质量越大,密度越大
D. 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体积越小,密度越大
3、有四个容量均为200mL的瓶子,分别装满酱油、纯水、植物油和酒精,那么装的质量最多的
是(ρ
酱油>ρ
纯水

植物油

酒精
) ( )
A. 纯水
B. 酱油
C. 酒精
D. 植物油
4、将一被压瘪但未漏气的乒乓球泡在热水里,乒乓球慢慢恢复原状,此过程中乒乓球内的气体的质量、体积和密度的变化是( )
A. 质量不变,体积缩小,密度增大
B. 质量不变,体积增大,密度变小
C. 质量增大,体积减小,密度增大
D. 质量减小,体积减小,密度不变
5、一只能装500 g 水的杯子,装满水后水和杯子总质量是750 g,若装酒精,则装满酒精后酒精和杯子总质量为(已知酒精的密度为0.8 g/cm3,水的密度为1 g/cm3) ()
A. 650 g
B. 750 g
C. 850 g
D. 875 g
6、为了测量金属块的密度,将它放在调节好的天平上称量。

当天平平衡时,放在右盘上的砝码和游码的位置如图甲所示,此金属块的质量是g;把金属块放入盛有70 mL 水的量筒中,量筒中的水面到达的位置如图乙所示,由此可知金属块的密度是kg/m3。

7、小月在研究“物体的质量跟体积的关系”的实验中。

把测得的数据记录在下面的表格中。

根据实验数据,可以得出这种物质的质量跟体积的关系式: 。

8、如图所示为甲、乙两种物质的质量跟体积关系的图像,根据图像分析,密度ρ甲ρ乙(选填“>”“<”或“=”);甲物质的密度为kg/m3。

9、小明想通过实验测量小石块的密度。

(1)将天平放在水平工作台上,游码移到标尺左端的。

观察到指针指在分度盘上的位置如图甲所示,此时应将平衡螺母向调节,使指针对准分度盘中央刻度线。

(2)用调好的天平测小石块的质量。

天平平衡时,右盘中砝码和游码位置如图乙所示,则小石块的质量为g。

(3)如图丙所示,用量筒测出小石块的体积为cm3。

(4)通过计算,小石块的密度为kg/m3。

10、小明为了测量樱桃酒的密度,实验过程如下:
(1)将空烧杯放在天平上,测出其质量为48 g;
(2)在烧杯中倒入适量的水,将水面的位置标记在烧杯壁上。

将盛有水的烧杯放在天平上,测出其质量为128 g,则烧杯中水的体积为cm3;
(3)将水倒出,在烧杯中倒入樱桃酒至标记处,将此烧杯放在天平上,天平平衡时,右盘中砝码质量和游码的位置如图所示,则烧杯和樱桃酒的总质量为g;
(4)计算得出樱桃酒的密度为kg/m3。

11、有一节油车,装满了30 m3的石油,为了估算这节油车所装石油的质量,从中取出了30 cm3石油,称得质量是24.6 克。

求:
(1)油车中所装石油的密度?
(2)这节油车所装石油的总质量是多少?
答案
1.C
2.CD
3.B
4.B
5.A
6.2
7.2 2.72×103
7.m=3 g/cm3·V
8. > 2.7×103
9.(1)零刻度线处左(2)64(3)20(4)3.2×103
10.(2)80(3)116(4)0.85×103
11. (1)0.82×103 kg/m3(2)24.6 t。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