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香版 教育学 第七章 德育
2020年教师编制考试教育学基础知识复习讲义:第七章 德育
第七章德育★★★【学习要求】●1识记德育、德育过程、各种德育方法的概念以及德育内容。
●2理解和掌握德育过程的规律、德育原则和德育途径的主要内容。
●3运用德育过程规律、德育原则,解释、说明有关德育实践的具体问题。
●本章各区每年都有一些考点,但是总体来说,考点不是很多,花点功夫就可以了。
但是脑海中要有相关的知识基础,例如,结合新课改谈德育等。
第一节德育概述德育的内涵●广义与狭义●广义(包括社会、社区、学校、家庭四方面德育)(填空)●德育包括家庭德育、学校德育、社会德育等形式。
●狭义德育概念●德育的意义:社会、儿童、教育目的●德育的目标:●德育工作的出发点△,决定内容、形式、方法。
(填空)德育的任务(多选)●1.培养政治方向;●2.树立世界观和人生观;●3.培养道德品质、法纪观念、文明习惯;●4.培养品德能力和心理品质。
●7.1判断:德育目标是德育工作的出发点,它不仅决定了德育的内容、形式和方法,而且制约着德育工作的基本过程。
()●答案:正确●7.2填空:学校德育一般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和。
●答案:道德品质教育第二节德育内容学生德育内容●一、爱国主义教育●二、理想教育●三、集体主义教育●四、劳动教育●五、人道主义与社会公德教育●六、自觉纪律教育●七、民主与法制观念的教育●八、科学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第三节德育过程●一、德育过程的概念:●知、情、意、行发展变化的过程(填空选择)●二、德育过程的构成要素与矛盾(填空)●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德育方法●(选择)基本矛盾: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与受教育者现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7.3多选:学生思想品德的心理结构要素有()●A.道德认识B.道德行为●C.道德情感D.道德意志E.德育内容●答案:ABCD●7.4填空:德育过程的一般顺序可以概括为提高道德认识、陶冶品德情感、()和培养品德行为习惯。
●答案:锻炼品德意志●7.5单选:思想品德教育的实质是()●A.将学生的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为●B.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C.将一定社会的思想道德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的思想道德●D.提高学生对客观世界的认识●答案:C●7.6单选: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A.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矛盾●B.教育者与德育内容之间的矛盾●C.受教育者与教育内容之间的矛盾●D.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和受教育者已有的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答案:D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简答)★★★★★●(一)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二)德育过程是一个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发展过程●(三)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统一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四)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第四节德育原则我国中小学主要的德育原则●(一)社会主义方向性原则●(二)从学生实际出发的原则●(三)知行统一原则※●(四)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五)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六)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七)尊重信任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八)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7.7单选:知行统一的德育原则是遵循()而提出来的。
最新教师招聘笔试教育学各章知识点整理总结(山香版)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第一节 教育及其产生发展★一、教育的概念:是人类有目的地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本质属性),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与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途径。
(教育最基本的功能是培养人才)1、“教育”一词最早出现在《孟子.尽心上》2、广义的教育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
3、教育的社会属性: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继承性、长期性、生产性、 民族性。
5、教育的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
6、教育的功能:按对象分为个体发展功能和社会发展功能;按方向分为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按呈现的形式分为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二、教育的发展历程1、原始社会的教育特点:原始性、非独立性、全民性、自发性、无阶级性。
2、古代社会的教育:奴隶社会初期,人类出现了专门的教育形式即学校。
使教育成为独立的形态。
东西方共同特征阶级性、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象征性 ★(1)古代中国:……夏代,我国就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态。
瞽宗是商代大学特有的名称。
……西周,“学在官府”并有:“国学”“乡学”之分。
其教育内容是以礼乐为中心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春秋战国:稷下学宫。
……两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魏晋南北朝:立国子学与太学、九品中正制。
……隋唐:六学(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二馆(崇文馆、弘文馆)。
……宋元明清:八股文。
★ (2)古代印度:婆罗门教育与佛教教育四个等级按高到低: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
★ (3)古代埃及:“以僧为师、以吏为师” 文士(书吏)学校。
★ (4)古希腊罗马:雅典教育注重身心的和谐发展斯巴达教育以军事体育训练和政治道德灌输为主。
★ (5)中世纪的欧洲:西欧进入封建社会后,形成了教会教育和骑士教育。
4、教育起源教会教育神学和七艺:文法、修辞、辩证法、算术、几何、天文、音乐。
骑士教育组要内容:七技:骑马、游泳、击剑、投枪、打猎、下棋、吟诗。
★(6)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意)维多利诺(尼德兰)伊拉斯谟(法)拉伯雷和蒙田人本主义、古典主义、世俗性、宗教性、贵族性、3、近现代的教育:1763年德国普及义务教育20世纪后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特点(趋势):教育的终身化、全民化、民主化(教育现代化最重要的标志即受教育者的广泛性&平等性)、多元化、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教育学第七~九章
1.课外教育是学校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1)课外教育是与课堂教学相对应的一个概念,它与课堂教学共同构成了完整的学校教育;
(2)课外教育是在课堂教学以外对学生实施多种影响的正规教育活;
(3)课外教育有其自身的特点,是课堂教学所无法替代的,但两者的方向是一致的,相互配合,共同为实现学校教育目的服务。
1.班主任工作的内容
(1)研究和了解学生;
(2)做学生思想工作;
(3)指导学生学习方法;
(4)提高学生生活能力;
(5)组织班集体活动;
(6)做好校内外协调工作;
(7)做好学生评价工作;
(8)做好班主任工作计划和总结。
(1)对这一德育基本原则理论基本内涵的认识;
(2)贯彻这一德育基本原则应注意的问题;
(3)在实际工作中你是如何运用的。
7.应用德育原则应注意的问题
(1)根据实际情况,注意多种原则综合应用,避免把德育原则单一化和教条化;
(2)要有高度的教育责任感和灵活的教育艺术,在解决具体问题时使原则“活化”。
8.如何认识教学的教育性
教学是学校德育必须重视和利用好的一条基本途径。
(1)通过教学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历来是一定阶级或社会所必需;
(2)教学自身的活动过程和形式具有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可行性和现实性:可从教学的地位、时间优势,教学内容,教学的教育力量,教学的形式、手段、方法,教学对象的求知欲望等方面阐述。
2.班集体的教育功能
教养、教育、管理、社会化、发展功能
16.班集体建设的方法
(1)确定班集体的奋斗目标;
(2)健全组织;
(3)有计划地开展集体活动;
(4)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教师招聘,特岗复习—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点(第七章德育)
教师招聘,特岗复习——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点第七章德育1.广义的德育泛指所有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包括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等。
狭义的德育则专指学校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与践行,使其形成一定社会与阶级所需要的品德的教育活动。
2.德育的性质:社会性、历史性、民族性、阶级性、继承性、相对独立性。
3.德育的意义:德育是实现我国教育目的的基础和保障。
德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和保证。
德育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条件和保证。
4.德育的功能社会性功能有利于政治关系的再生产;有利于政治意识观念与政治舆论的生产与传播;有利于政治行动的引导个体性功能生存、发展和享用(享用性功能是德育个体性功能的本质体现和最高境界)5.德育目标的作用:导向作用;选择作用;协调作用;激励作用;控制和评价作用。
6.德育的任务:培养学生树立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引导学生逐步树立科学世界观和人生观;逐步使学生具有社会主义基本道德品质和法纪观念、养成文明行为习惯;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品德能力和良好的品德心理品质。
7.学校德育的内容是教育者依据学校德育目标所选择的,是形成少年儿童品德的社会思想政治原理和道德规范的总和。
8.德育内容的选择依据:德育目标,决定德育内容;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特点,决定德育内容的深度和广度;时代特征和学生的思想特点,决定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9.我国学校德育内容爱国主义教育德育的永恒主题。
理想教育理想教育包括生活理想、社会理想和职业理想。
集体主义教育社会道德原则的核心。
劳动教育劳动教育是指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点和劳动态度,热爱劳动和劳动人民,养成劳动习惯的教育。
人道主义与社会公德教育学会善意待人;培养学生的文明行为;培养良好的品质。
民主与法制教育民主法制教育是关于法律、纪律、民主、法制的意识与观念的教育。
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高频考点速记第七章 中学德育-强力推荐
第七章中学德育内容简介本章主要介绍了中学德育的相关知识,主要以单项选择题、辨析题和材料分析题的形式进行考查。
考生需熟悉德育的主要内容,包括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教育、理想和传统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劳动教育、纪律和法制教育、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等。
熟悉和运用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包括德育过程是具有多种开端的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对学生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德育过程是促使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运动的过程;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不断前进的过程),分析和解决中学德育实际中的问题。
理解皮亚杰和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理解影响品德发展的因素,掌握促进中学生形成良好品德的方法。
理解德育原则,掌握和运用德育方法,熟悉德育途径。
了解品德结构,理解中学生品德发展的特点。
了解生存教育、生活教育、生命教育、安全教育、升学就业指导等的意义及基本途径。
第一节中学生品德心理与发展高频考点提要1.品德的概念;2.品德的心理结构;3.品德形成的一般过程;4.中学生品德发展的特点;5.影响品德发展的因素;6.促进中学生形成良好品德的方法。
高频考点速记一、品德的概述(一)品德的概念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体现,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品德与道德是两个既相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
(二)品德与道德的联系1.个体品德的内容来源于社会道德。
2.个体品德的形成依赖于社会道德。
3.道德和品德的直接根源不同,但它们的最终根源是相同的,它们都要受到社会发展规律的制约。
(三)品德的心理结构品德的心理结构包括四种基本心理成分: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
1.道德认识道德认识亦称为道德观念,是对道德规范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
它主要是指一个人面对矛盾冲突的情境能自觉地意识到是非善恶,进而能就行动作出缜密的道德抉择。
道德认识是个体品德的核心部分。
《教育学》第七章德育 知识点梳理 (后附真题演练及答案解析)
第七章 德育 知识点梳理 (后附真题演练及答案解析)
第一节 德育概述
一、德育的概念
广义的德育泛指所有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施 加 影响的活动,包括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等方面。
狭义的德育则指学校德育。学校德育是指教育者依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和受 教 育者思想品德形成规律,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社 会的 思想和道德转化为学生个体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教育。
二、德育的功能
德育作为一种相对独立的社会实践活动(一)德育的个体性功能——基本功能
德育的个体性功能可以描述为德育对个体生存、发展、享用发生影响的三个方面, 其中 享用性功能是德育个体性功能的最高境界。
(二)德育的社会性功能
德育的发展具有社会制约性,同时它又与政治、经济、文化等共同构成社会大系 统, 并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德育的社会性功能的实现具有间接性。
四、知行统一原则
1. 基本涵义 既要重视思想道德的理论教育,又要重视组织学生参加实践锻炼,把提高认识和 行 为养成结合起来,使学生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 2. 要求 (1) 加强思想道德的理论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认识; (2) 组织和引导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促使他们在接触社会的实践活动中 加深情感体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3) 对学生的评价和要求要坚持知行统一的原则; (4) 教育者要以身作则,严于律己。
(二)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统一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 程
1. 活动和交往是德育过程的基础。 2. 学生在活动中,必定受到多方面的影响,其中既有校内的正式影响,又有校外 的非正式影响,既有积极正面的影响,也有消极负面的影响。
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第7章 中学德育
第7章中学德育1、简述新时期德育发展的新内容。
【答案】【解析】(1)生存教育、生活教育和生命教育;(2)安全教育;(3)升学就业指导。
2、辨析:在所有的德育原则中,与马卡连柯有关的原则有两条,即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原则。
【答案】【解析】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
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是根据马卡连柯的成功教育经验总结而来的。
与马卡连柯有关的另一条德育原则是尊重信任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他说:“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
”3、辨析:学校德育就是狭义的德育。
【答案】【解析】这种说法是正确的。
广义的德育泛指所有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包括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等方面。
狭义的德育则专指学校德育,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和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与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与践行,以使其形成一定社会与阶级所需要的品德的教育活动,即教育者有目的地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
4、2012年辨析:个体的道德认识与道德行为是一致的。
【答案】【解析】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
道德认识与道德行为可能是一致的,也可能是不一致的。
比如,中学生由于道德意志薄弱,可能会出现“明知故犯”的现象,这就是道德认识与道德行为不一致的现象。
5、2011年辨析:德育工作者在德育过程中,应贯彻“理智主义”而非“情感主义”。
【答案】【解析】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
学生的思想品德由知、情、意、行四个心理因素构成。
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即这四个心理因素的形成与发展的过程,学校德育过程也就是对这四个品德心理因素的培养过程。
因此,德育工作者不仅要注重“理智主义”,也要注重“情感主义”,注意二者的结合。
6、2013年辨析:德育过程即品德形成过程。
【答案】【解析】1) 范畴不同。
教育学复习第七章
德育 德育的
的概念 主 的德育 德育的 德育 的 想 德 教
德育的任务
• 培养学生树立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 引导学生逐步树立科学世界观和人生观 • 逐步使学生具有社会主义的基本道德品质 和法纪观念及养成文明行为习惯 • 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品德能力和良好的品 德心理品质
返回
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
• 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就是教育者提出的 德育要求(社会所要求的道德规范)与受 教者现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它的实质 是社会矛盾在德育过程中的反映。
返回
思想品德
• 品德,即思想品德,是指一个人依据一定 的道德行为准则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某些稳 固的特征。它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意志、 道德行为四个基本因素。
返回
德育方法
• 说服教育法 • 榜样示范法 • 陶冶教育法,是指教师利用环境和自身的 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和 感染,使其在耳濡目染中受到感化的方法。 • 实际锻炼发 • 品德修养指导法 • 品德评价法
返回
德育概述
德育概育
德育内容
集体主义教育 人道主义和社会公德教育 自觉纪律教育
德 育
主 德育 德育 德育 国 的 的
念的教育 和人 教育 律
德育
德育
的概念 主 的德育 德育的 德育 的
德育的
第七章 德育
德育概述 德育概念 德育的意义 德育目标 德育的任务 爱国主义教育 理想教育 集体主义教育 德育内容 德 育 人道主义和社会公德教育 自觉纪律教育 主 德育 德育 德育 国 的 的 律 念的教育 和人 德育 教育
返回
我国中小学主要的德育原则
• 导向性原则,是指进行德育时要有一定的理想性喝方向性,以指导学 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 疏导原则,是指进行德育时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以提高学生认识 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 • 因材施教原则 • 知行统一原则,是指教育者在进行德育时,既要重视对学生进行系统 的思想道德的理论教育,又要重视组织学生参加实践锻炼,把提高认 识和行为养成结合起来,使学生做到言行一致。 • 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 • 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 • 尊重信任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 • 教育影响的异性和连贯性原则,是指在德育工作中,教育者应主动协 调多方面教育力量,统一认识和步调,有计划、有系统、前后连贯地 教育学生,发挥教育的整体的功能,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品德 。
山香教育学_各章重点及例题(河南招教考试专用书)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1、教育的概念、属性与起源概念:教育是人类有目的的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与社会经验的一种途径。
教育一词来自《孟子·尽心上》。
广义的教育:社会、学校、家庭。
狭义的教育:学校教育。
属性:教育的本质属性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进个体社会化和社会的个体化的实践活动。
教育的社会属性:永恒性;历史性;继承性;长期性;相对独立性;生产性;民族性。
教育的起源:神话起源说(朱熹);生物起源说(利托尔诺,沛西能)心理起源说(孟禄);劳动起源说(苏联)。
马克思主义认为教育起源于人类所特有的生产劳动。
2、教育的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媒介是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
教育者:在社会教育活动中,有目的地影响他人生理、心理及性格发展的人。
受教育者:在社会活动中,在生理、心理及性格发展方面有目的地接受影响,从事学习的人。
教育媒介:指建构于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起桥梁或沟通作用的一切事物的总和,包括教育内容、教育方法与组织形式和教育手段等。
受教者和教育内容之间的矛盾是教育的基本的、决定性的矛盾。
3、教育的发展历程原始社会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连、全民性、单一性、宗教性。
古代社会的教育:奴隶社会出现教师和学校教育。
封建社会:①古代中国,夏代有学校的设置,西周出现六艺(礼乐射御书数礼),春秋出现私学,两汉的西汉的董仲舒(废黜百家,独尊儒术)(郡国学,郡县学),魏晋南北朝立国子学和九品中正制,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和六学两馆,宋朝的六大书院,明代的八股文,考试内容四书五经。
②古代印度的教育与宗教联系在一起,分为婆罗门教育和佛教教育。
③古代埃及教育是以僧为师,以吏为师的特征。
④古代希腊和罗马(奴隶社会)的雅典教育和斯巴达教育。
⑤中世纪欧洲(封建社会)的教会教育和骑士教育。
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教育:以人为本,人文主义近代社会的教育:主要表现①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学校崛起;②教育的世俗化;③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④教育法制化。
《教育知识与能力》7模块七 中学德育-整理知识点
模块七中学德育一、了解品德概念、品德结构,理解中学生品德发展的特点。
品德概念: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准则在行动中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与倾向。
品德是社会道德在个体身上的具体体现,品德与道德是两个相互联系、相互区别的概念。
品德心理结构:★品德的构成要素主要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四种要素。
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可以唤起人的道德动机,从而推动人们产生道德意志和相应的道德行为。
(一)道德认识:(道德观念)是指人们对社会道德现象、道德准则或规范及其履行意义的认识。
(二)道德情感:是伴随着道德认识而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是直觉的、想象的、伦理的道德情愿。
(三)道德意志:人们自觉地确定道德行为目的、在克服困难中自觉支配自己的道德行为、以实现既定目标的心理过程。
(四)道德行为:是在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的推动下,表现出来的对他人或社会具有一定道德意义的实际行为。
中学生品德发展的特点:(一)伦理道德发展具有自律性,品德心理中自我意识成分明显。
1.形成道德信念与道德理想,道德信念在道德动机中占据相当地位。
2.学生道德信念的形成要经历一个长期的阶段,表现出阶段性。
1)准备时期:10岁以前;2)萌发期:10-15岁;3)确定期:15岁以后。
3.道德行为习惯逐步巩固。
4.品德结构更加完善。
(二)品德发展由动荡向成熟过渡。
1.初中阶段品德发展具有动荡性;初中生道德动机的多变性与稳定性交织在一起,以多变性为主。
(初二年级是品德发展的关键期)2.高中阶段品德发展趋向成熟。
高中阶段或青年初期的品德发展进入了以自律为主要形式、应用道德信念来调节道德行为的成熟时期。
理解皮亚杰和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理解影响品德发展的因素,掌握促进中学生形成良好品德的方法。
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对偶故事)☆(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早在20世纪50年代)(一)基本观点:把儿童的道德发展分为他律道德和自律道德两种水平。
把儿童的道德发展具体划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为“自我中心阶段”或前道德阶段(2-5岁),该阶段儿童缺乏按规则、规范行为的自觉性,在亲子关系、同伴关系、价值判断等方面均表现出自我中心倾向;第二阶段为“权威阶段”或他律道德阶段(5-8岁),又称他律阶段,该阶段儿童对外在权威表现出绝对尊重和顺从的愿望,把人们规定的准则看作是固定的、不可更改的,而且只根据行为后果来判断对错。
教师招聘教育学章节知识点总结(四)
教师招聘教育学章节知识点总结(四)第七章德育第一节德育概述一、概念(一)含义:学校德育: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和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与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与践行,以使其形成一定社会与阶级所需要的品德的教育活动,即教育者有目的地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
……名词解释Ps:德育包括:社会德育……;学校……;社区……;家庭……。
(二)性质……简答题1. 德育具有社会性,是各个社会共有的社会教育现象,与人类社会共始终;2. …………历史性,随社会发展变化而变化;3. …………继承性,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其原理、原则、内容和方法等存在一定的共同性。
4. 阶级和民族存在的社会,德育具有阶级性和民族性。
二、意义……简答题1. 德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和保证(国家层面)。
2. ………学生健康成长的条件和保证(学生层面)。
3. ………实现我国教育目的的基础和保障。
4………..培养具有道德发展性的人的条件和保证。
三、目标1.概念:德育目标是教育目标在受教育者思想品德方面要达到的总体规格要求,亦是德育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目的或结果的质量标准。
德育目标是德育工作的出发点,它不仅决定了德育的内容、形式和方法,而且制约着德育工作的基本过程。
2.确立依据:(1)青少年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及心理特征;(2)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3)民族文化及道德传统;(4)时代与社会发展需要。
3.我国中小学德育的目标……简答题小学:a.培养学生正确的政治方向,初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共产主义道德意识;b.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认识和行为习惯;c.…………的道德思维和评价能力;d.……………自我教育能力。
初中:a.热爱祖国,具有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立志为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努力学习;b.初步树立公民的国家、道德概念、法制观念;c.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劳动和文明行为习惯;d.遵纪守法,懂得使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e.讲科学,不迷信;f.具有自尊自爱、诚实正直、积极进取、不怕困难等心理品质和一定的分辨是非、抵制不良影响的能力。
教师编制考试 教育学 第七章考点整理(根据山香教材和考纲)
第七章学校德育1、德育的意义、目标和内容、本质、功能◆本质:培养人的品德◆定义:学校德育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和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与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与践行,以使其形成一定社会与阶级所需要的品德的教育活动,即教育者有目的地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
◆德育的意义德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和保证、德育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条件和保证、德育是实现教育目的的和保证◆德育目标是教育目标在受教育者品德方面所要达到总体规格要求,亦即德育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目的或结果的质量标准。
◆基本任务:把全体学生培养成为爱国的具有社会公德、文明行为习惯的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并在此基础上,引导他们逐步确立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并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思想觉悟,使他们中的优秀分子将来能够成长为坚定的共产主义者。
◆基本内容:爱国主义教育、理想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劳动教育、公德教育、自觉纪律教育、民主与法制观念教育、科学世界观和人生教育观(政治教育即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劳动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即学习辅导,生活辅导择业指导)◆功能:(1)个体功能包括:个体生存——经济原则、德福一致,我为人人,人人为我;个体发展——个体主体性、德才兼备;个体享受——奉献、助人社会功能:经济政治文化(2)正向、负向功能(3)显性、隐性功能(4)教育性功能:价值教育、对智、体、美等作用,动机、方向、习惯方法上的支持◆三大系统:受教育者的品德系统、德育内容、德育环境系统◆道德:(1)公德如相互尊重体谅关心、诚实上慈下孝、忠诚(2)公德(3)职业道德2、德育过程本质、结构与基本矛盾◆定义:德育过程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道德规范和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以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思想品德的过程,是促使受教育者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发展的过程,是个体社会化与社会规范个体化的统一过程。
山香教师编简答—教育学完整版
山香教师编简答—教育学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一、教育的属性1、教育的本质属性(1)本质属性是育人,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2)教育的具体而实在的规定性是:1)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
2)教育是人类有意识的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
3)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2、教育的社会属性1)永恒性2)历史性3)继承性 4)阶级性5)长期性6)相对独立7)生产性8)民族性二、教育的功能教育功能:指教育者在教育教学活动中通过教育媒介对受教育者的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和作用。
1按教育功能作用的对象,可分为个体发展功能和社会发展功能2按教育功能作用的方向,可分为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3按教育功能作用呈现的形式,可分为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三、近代社会教育的表现(公立十一)1、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
2、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
德国是世界上最早普及义务教育的国家。
3、教育的世俗化。
4、教育的法制化。
四、现代社会教育的特点生产性、公共性、国际性、科学性、未来性、革命性、终身性五、20世纪后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特点(各国全民多现身)教育的民主化。
(1)教育民主化首先是指教育机会均等(2)师生关系的民主化(3)教育方式、教育内容等的民主化(4)追求教育的自由化教育民主化是指全体社会成员享有越来越多的教育机会,受到越来越充分的民主教育。
六、教育学的研究价值超越日常教育经验、科学解释教育问题、沟通教育理论与实践七、学习教育学的意义1、有利于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掌握教育规律,指导教育实践。
2、有利于树立正确的教学观,掌握教学规律,提高教学质量。
3、有利于掌握学生思想品德发展规律,做好教书育人工作。
4、有利于构建教师合理优化的知识结构,提高教育理论水平和实际技能。
5、有助于教师塑造专业精神。
山香名词解释(全部)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1、教育:是人类有目的地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和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途径。
广义的教育泛指增进人的知识与技能,发展人的智力与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
狭义的教育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依据一定的社会要求,依据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2、教育影响(教育媒介):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及其联系的总和,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工具,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中介。
3、教育功能:教育者在教育教学活动中通过教育媒介对受教育者的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和作用。
4、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和作用,也成为教育的本体功能。
教育的社会发展功能:教育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和作用,作为社会结构的子系统,教育通过对人的培养进而影响社会的生存与发展。
5、正向功能:教育有助于社会进步和个体发展的积极影响和作用。
负向功能:教育阻碍社会进步和个体发展的消极影响和作用。
由于教育与政治经济发展不相适应,教育者的价值观念与思维方式不正确,教育内部结构不合理等因素,教育会在不同程度上对社会和人的发展产生阻碍作用。
6、显性功能:教育活动依照教育目的,在实际运行中出现的与之相吻合的结果。
隐性功能:伴随显性功能所出现的非预期性的功能。
7、教育学: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教育现象:教育活动在运动发展中的表现形式,包括教育社会现象和教育认识现象。
教育事实:是对现实教育活动物质方面的概括,是可以观察和统计的,教育问题以一定的教育事实为基础。
教育问题:是指反映到人们大脑中的需要探明和解决的教育实际矛盾和理论疑难。
教育规律:是教育活动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8、产婆术:苏格拉底在向人传授知识时不是强制别人接受,而是发明和使用了以师生共同谈话、共同探讨问题而获得知识为特征的问答式教学法。
第七章 中学德育
1、了解:品德结构理解:中学生品德发展的特点品德的结构:包括四种相辅相成的基本心理成分,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简称知、情、意、行。
道德认知:是指对于行为规范及其意义的认识,是人的认识过程在道德上的表现。
品德的核心是道德认知。
道德情感:是人的道德需要是否得到实现及其所引起的一种内心体验,也就是人在心理上所产生的对某种道德义务的爱憎、喜恶等情感体验。
道德意志:是个体自觉地调节道德行为,客服困难,以实现预定道德目标的心理过程。
道德行为:是道德形成的最后一个环节,是指个体在一定的道德意识支配下表现出来的对他人和社会的有道德意义的活动。
道德行为是衡量道德品质的重要标志。
中学生品德发展的特点(1)逐渐从他律变成自律A能独立,自觉地按道德准则来调节自身行为B道德信念、理想在道德动机中占据相当地位C道德情感发展,理性的道德情感占据主导地位,道德情感的社会性水平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日益提高D道德心理中自我意识明显化E中学生主导性道德动机明确,道德意志力有显著增长F道德行为习惯逐步巩固G品德发展与世界观形成的一致性H品德结构的组织形式完美化(2)品德发展由起伏向成熟过渡A初中阶段品德发展具有波动性B高中阶段品德发展趋向成熟2、理解:皮亚杰和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理解:影响道德发展的因素掌握:促进中学生形成良好品德的方法皮亚杰理论:10岁是儿童从他律道德向自律道德转化的分水岭,10岁前儿童对道德行为的思维判断主要依据他人设定的外在标准,也就是他律道德;10岁以后儿童对道德行为的思维判断大多依据自己的内在标准,也就是自律道德。
(1)自我中心阶段(2岁-5岁)自我中心阶段是从儿童能够接受外界的准则开始的(2)权威阶段(他律道德阶段或道德实在论阶段)(6-8岁)(3)可逆性阶段(自律或合作道德阶段)(8-10岁)(4)公正阶段(10-12岁)柯尔伯格理论:扩展了皮亚杰的理论和方法,提出了人类道德发展的顺序原则,并提出了他的品德发展阶段理论,他采用“道德两难故事法”进行研究,最典型的就是用“海因茨偷药”的故事,让儿童对道德两难问题做出判断,共分为3个水平,6个阶段:(1)前习俗水平A服从与惩罚的道德定向阶段B相对功利的道德定向阶段(2)习俗水平A好孩子的道德定向阶段B维护权威或秩序的道德定向阶段(3)后习俗水平A社会契约的道德定向阶段B普遍原则的道德定向理论影响品德发展的因素:(1)外部因素A家庭B学校教育C社会因素D同伴群体(2)内部因素A认知失调B态度定势C道德认知D智力因素E情绪因素良好品德的培养方法:(1)有效的说服A有效地利用正反论据B发挥情感的作用,不仅要以理服人更要以情动人C考虑原有态度的特点(2)树立良好的榜样(3)利用群体约定(4)价值辨析(5)给予适当的奖励和惩罚3、熟悉:中学德育的内容(1)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教育(2)理想教育和传统教育(3)集体主义教育(4)劳动教育(5)纪律和法制教育(6)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4、熟悉和运用: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1)德育过程是具有多种开端的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知是基础,行是关键)德育过程的一般顺序可以概括为:提高品德认识、陶冶品德情感、锻炼品德意志和培养品德行为习惯,德育过程一般以知为开端,以行为终结。
教育学 第七章
第七章小学德育第一节小学德育概述一,一,德育的概念(一)德育的定义狭义的德育专指学校德育,学校德育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段的要求和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与需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与践行,以使其形成一定社会与阶级所需要的品德的教育活动,即教育者有目的的培养受教育者的品德活动。
(二)德育的性质德育的性质是由特定社会的经济基础决定的。
德育具有社会性,历史性,阶级性,民族性,继承性二,德育的意义(一)德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和保证我国现阶段的根本任务是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德育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贯穿于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之中。
(二)德育是学生健康生长的条件和保证青少年学生由于知识经验少,辨别是非能力差,容易接受各种思想影响,因此必须运用正确的思想和方法对他们进行教育,增强抵制错误思想影响的能力,促使健康成长。
(三)德育是实现我国德育目的的基础和保障。
社会主义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四)德育是培养具有道德发展性的人的条件和保障三,德育目标(一)德育目标的定义:是教育目标在受教育者思想品德方面要达到的总体规格和要求,即德育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目的或结果的质量标准。
(二)确立德育目标的依据1,青少年儿童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及心理特征2,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3,民族文化及道德传统4,时代与社会发展需要(三)我国小学阶段的德育目标1,培养学生正确的政治方向,初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共产主义道德意思2,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认识和行为习惯3,培养学生的道德思维和道德评价能力4,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四,小学德育结构(一)道德教育注重受教育者的良好个性的塑造和培养。
(二)政治教育具体内容是引导学生逐步理解与领会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共产党的领导的正确性与必要性,逐步形成爱憎分明的政治态度和立场。
山香版 教育学 第七章 德育
第七章德育第一节德育概述一、德育的及其意义(一)德育的概念:广义的德育泛指所有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
包括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等方面。
狭义的德育专指学校德育。
(二)德育的性质德育的性质是由特定的社会经济基础决定的。
(1)社会性:德育是各个社会共有的社会、教育现象,与人类社会共始终。
(2)历史性:德育随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变化。
(3)阶级性和民族性。
(4)继承性:德育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具有与那里、原则、内容和方法等存在一定的共同性(三)德育的意义(二级简答题)1.德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和保障2.德育是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条件和保证3.德育是是吸纳我国教育目的的基础和保证二、德育目标(一)概念:德育目标是教育目的在受教育者思想品德方面达到的总体规格要求,亦即德育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目的或结果的质量标准。
德育目标是德育工作的出发点。
(二)德育目标确立的依据(简答与多选)青少年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时代与社会发展需要民族文化和道德传统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第二节德育内容一、德育内容的概念学校德育的内容是教育者依据学校教育目标所选择的形成受教育者品德的社会思想政治准则和道德规范的总和。
德育目标必须落实到德育内容上,才能进行有效的德育活动,达到预期目标。
德育内容的选择和依据(多选)德育目标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特征时代特征和学生思想实际文化传统学校德育的内容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包括学生各方面的辅导)我国德育的内容:(了解就好)一是爱国主义教育、二是集体主义教育、三是社会主义教育、四是理想教育、五是道德教育、六是劳动教育七是社会主义民主和遵纪守法教育、八是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教育。
第三节德育过程一、德育过程内涵及基本矛盾(一)德育过程的概念德育过程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道德规范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对受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地施加影响,以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思想品德的过程,是促使受教育者道德认识、道德情操和道德行为)发展的过程,是个体社会化与社会规范个体化的统一过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章德育第一节德育概述一、德育的及其意义(一)德育的概念:广义的德育泛指所有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
包括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等方面。
狭义的德育专指学校德育。
(二)德育的性质德育的性质是由特定的社会经济基础决定的。
(1)社会性:德育是各个社会共有的社会、教育现象,与人类社会共始终。
(2)历史性:德育随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变化。
(3)阶级性和民族性。
(4)继承性:德育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具有与那里、原则、内容和方法等存在一定的共同性(三)德育的意义(二级简答题)1.德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和保障2.德育是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条件和保证3.德育是是吸纳我国教育目的的基础和保证二、德育目标(一)概念:德育目标是教育目的在受教育者思想品德方面达到的总体规格要求,亦即德育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目的或结果的质量标准。
德育目标是德育工作的出发点。
(二)德育目标确立的依据(简答与多选)青少年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时代与社会发展需要民族文化和道德传统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第二节德育内容一、德育内容的概念学校德育的内容是教育者依据学校教育目标所选择的形成受教育者品德的社会思想政治准则和道德规范的总和。
德育目标必须落实到德育内容上,才能进行有效的德育活动,达到预期目标。
德育内容的选择和依据(多选)德育目标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特征时代特征和学生思想实际文化传统学校德育的内容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包括学生各方面的辅导)我国德育的内容:(了解就好)一是爱国主义教育、二是集体主义教育、三是社会主义教育、四是理想教育、五是道德教育、六是劳动教育七是社会主义民主和遵纪守法教育、八是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教育。
第三节德育过程一、德育过程内涵及基本矛盾(一)德育过程的概念德育过程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道德规范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对受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地施加影响,以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思想品德的过程,是促使受教育者道德认识、道德情操和道德行为)发展的过程,是个体社会化与社会规范个体化的统一过程。
(二)德育过程与品德形成过程的区别德育过程——外品德形成过程——内(三)德育过程的构成要素(结构)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活动;德育内容;德育方法教育者:主导受教育者:主体、客体德育过程的主要矛盾:(重要的选择题)教育者所提出的德育要求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发展现状的矛盾二、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十分重要,简答论述,案例分析)(一)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的过程;(二)德育过程是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接受多方面影响的过程;(三)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思想品德内部矛盾斗争的过程;(四)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一)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的过程;1.各个内涵:知,即道德认识:品德知识和品德判断;基础和核心情,即道德情感:内部动力、催化剂意,即道德意志,精神力量行,即道德行为:关键;重要标志2.德育过程一般以知为开端,以行为终结,又具有多端性。
在德育具体实施过程中,又具有多种开端,即不一定恪守知、情、意、行的一般教育培养顺序,而可根据学生品德发展的具体情况,或从培养道德行为开始,或从陶冶道德情感开始,或从锻炼道德意志开始,最后达到学生道德的知、情、意、行全面和谐发展。
(二)德育过程是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接受多方面影响的过程;1、(活动)和(交往)是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和源泉。
2、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受多方面影响。
(三)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思想品德内部矛盾斗争的过程,(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的过程)一、学生思想品德的达成过程是内外部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二、学生品德正是在不断产生与解决其主体品德内部矛盾与斗争中逐步形成与发展起来的,三、在德育过程中,还要引导学生能动的进行道德活动,培养自我教育能力,培养他们的知、情、意、行,都有赖于培养和发挥学生个人的自觉能动性和自我教育能力。
因此,在进行德育时,要从实际出发,因势利导,有计划的培养与提高学生的自我意识、自我评价与自我调控能力,以形成和发展他们的自我教育能力,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
(四)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案例分析)1、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和提高是长期反复教育的结果。
这种长期性、反复性和渐进性,是德育过程中的正常现象,也是符合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的。
2、人的任何一种良好的品德的形成和不良品德的克服,都必然要经历一个长期反复的培养教育或矫正训练的过程。
3、德育过程是一个不断反复、螺旋式逐步提高的过程。
第四节德育原则一、德育原则的概念:德育原则是根据教育目的、德育目标和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提出的指导德育工作的基本要求(准则)。
二、我国中小学常见的德育原则:(案例分析)1、导向性原则2、疏导原则(考试非常多)3、因材施教原则4、知行统一原则5、集体教育与个人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循序渐进原则6、尊重信任学生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7、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8、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9、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续性原则1、导向性原则:政治方向;2、疏导原则(考试非常多)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贯彻要求:(1)讲明道理,疏通思想;(2)因势利导,循循善诱;(3)以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3、因材施教原则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贯彻要求:(1)以发展的眼光客观、全面、深入地了解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当代青少年学生的思想特点;(2)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特点,选择不同的内容和方法进行教育,防止一般化、成人化、模式化(3)主义个别差异,因材施教。
(判断:不同年代、不同学生、年龄段的特别性)4、知行统一原则:加强理论,参与实践5、集体教育与个人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循序渐进原则马卡连柯的“平行教育原则”6、尊重信任学生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出题频率特别高啊啊)在德育过程中,教育者既要把尊重信任学生,有要对学生提出严格的要求,把严和爱有机的结合起来。
(违背的表现:身体伤害,侮辱学生,讽刺挖苦学生)马卡连柯: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要尽可能的尊重一个人。
贯彻要求:(1)教育者要有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以及尊重热爱学生的态度;(2)教育者应对学生严格要求,认真管理;(3)教育者要提出适度的要求,并坚定不渝地贯彻到底。
7、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8、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列出了缺点,但是又有了优点)一分为二的看待9、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一致性:学校家庭老师一致连贯性: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第五节德育模式(选择题)一、德育模式的概念:德育模式实际上是德育实施过程中德育理念、德育内容、德育手段、德育途径等的有机组合方式。
当代影响比较大的德育模式由认知模式、体谅模式、社会模仿模式等。
(一)认知模式道德教育的认知模式是当代教育理论中流行最为广泛、占据主导地位德育学说。
提出者:皮亚杰、科尔伯格,道德认知阶段理论人的道德判断力按照一定的阶段和顺序从低到高不断发展,道德教育的目的就在于促进儿童道德判断力的发展及其行为的发生。
科尔伯格采用道德两难故事法研究儿童的道德发展。
(二)体谅模式(学会关心模式)坚持性善论;坚持人具有一种天赋的自我实现趋向;把培养健全人格作为德育目标;大力倡导民主的德育观。
代表人物:彼得·迈克费尔,20世纪70年代(三)社会模仿模式该模式认为人与环境是一个互动体,人既能对刺激做出反应,也能主动地解释并作用于情境。
代表人物:班杜拉,观察学习理论(模仿学习)(四)价值澄清模式这种模式着眼于价值观教育,师徒帮助人们减少价值论乱,并通过评价过程促统一的价值观的形成。
代表人物:美国的拉斯、哈明、西蒙等人价值观并不是一种固定的观点或永恒不变的真理,而是建立在个体亲身经历的社会经验基础上的一种指南。
第六节德育的途径与方法:一、德育的途径与方法(一)德育的途径德育的途径是指学校教育德育的实施渠道或形式。
又称德育的组织形式。
我国德育的途径是广泛多样的,其中基本途径是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1.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2.社会实践活动3.课外、校外活动4.共青团、少先队组织的活动5.校会、班会、周会、晨会、时事政策的学习6.班主任工作1.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进行德育的基本途径6.班主任工作:重要而又特殊的途径二、德育方法的选择与运用(一)德育方法的概念德育方法是为达到德育目的,在德育过程中采用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和。
它包括教育者的教的方式和受教育者的学的方式。
(二)我国德育的基本方法(常用的德育方法)1.说服法教育法2.榜样示范法3.陶冶教育法4. 实际锻炼法5. 品德修养指导法6. 品德评价法7. 角色扮演法8.合作学习法1.说服法教育法说服法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提高认识、形成正确观点的方法。
说服包括讲解、谈话、报告、讨论、参观等。
3.实际锻炼法实际活动4.陶冶教育法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方法。
5. 品德修养指导法自我教育,自我批评,座右铭选择德育方法的依据1.德育目标2.德育内容3.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个性差异此外,选择德育方法还要考虑到时代特征、学生的思想实际、学校的教师的实际情况,以及文化传统的作用。
三、当前我国中小学德育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改革与德育工作的新形势(一)我国当前中小学德育存在的问题(1)中小学教育中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依然存在,德育为先的办学思想未得到落实;(地位)(2)德育目标脱离实际且杂乱无序(3)德育内容与学生的思想实际、生活实际和发展需要脱节(4)知行分离,重视的德育知识的灌输、轻视教育的道德行为的养成;(方式)(5)形式主义和简单化盛行,缺乏系盈利和感染力。
(效果)(二)我国当前中小学德育改革的主要趋势1.落实德育工作在素质教育中的首要位置;2.确立符合中小学生思想品德发展实际的德育目标;3.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德育方式,改进德育内容;4.积极改进中小学思想品德的教育方法和形式;5.坚持知行合一,积极探索实践教学和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社区服务的有效机制,建立科学的学生思想道德行为综合考评制度;(方法)6.因地制宜开展德育活动;(途径)(三)学校德育改革的思路1.实现由约束性德育向发展性德育转变2.实现由单向灌输德育向双向互动德育转变3.实现由单一德育模式向多样化和个性化模式转变4.实现由封闭式德育向开放式的德育转变德育工作的新形式(一)开展社区教育(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三)建立德育基地(四)创办业余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