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史》100个名词解释

合集下载

中国新闻史笔记 重点名词解释

中国新闻史笔记 重点名词解释

《中国新闻史》笔记重点名词解释答题要点分析※名词解释(或简述)。

考察范围一般为重点报刊、新闻界主要人物、重要新闻事件、名作、名篇等,答题六七句即可。

(一)关于报刊:首先,要回答出对新闻媒介要评价、归类、基本定性、特点、如:第一……的报纸,某政党……报纸。

第二,何年何地出版(一句话即可)。

第三,主办者、负责人、或是由某政党、团体创办。

第四,办报宗旨、宣传内容、特色(高度概括,三四句)。

(二)关于人物:首先,总体评价定性,理解基础上总体把握(一句话)。

第二,何时何地从事何种新闻活动(重要的、代表性的)。

第三,哪些活动(老板:办报活动;编辑记者:主编何种报刊,代表文章)。

第四,代表着作。

(三)关于事件:首先,定性,阐明何类性质事件。

第二,何时何地,涉及何人。

第三,起因、经过、影响。

※重点名词解释1.着名报刊(1)、《察世俗每月统纪传》:世界上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标志着中国近代报刊开始。

它于1815年8 月5 日在马六甲由米怜主办,为一份免费赠送的宗教月刊。

该刊以传教为宗旨,绝大部分内容是阐述基督教教义,其次是宣讲伦理道德,再次是介绍天文学等科学知识,后期增辟专栏,介绍世界各国概况,涉及时政,语言风格生动平易,通俗易懂。

创造了“孔孟加耶稣”的对华宣传模式。

《察世俗》中的中文近代报刊上的新闻之最:①最早的预告性新闻《月食》;②最早的广告《告贴》;③最早的新闻图画《事逗娘娘悬人环运图》。

(2)、《东西洋考每月统纪传》:郭立士创办、主编,是我国本土上出版的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

内容由宗教,伦理道德和科学文化三部分组成,显示了与《察》的继承关系,在业务上初具近代报刊的基本特征。

但宗教以不再是最最重要部分,大量篇幅用于宣讲伦理道德及宣扬西方科学文化(亦不再仅限于天文,而是扩展到机械、医学、地理等实用知识)。

该刊1835年由“在华实用知识传播会”续办,1838年停刊。

(3)、《遐尔贯珍》:创刊于1853年8 月,英国传教士麦都思主编,是香港出版的第一份中文报刊。

中新史名词解释及要点

中新史名词解释及要点

第一章中国古代新闻信息传播及其主要形式秦代:•“四十字诏书”:出现于秦朝秦始皇时期,由李斯撰写,内容在于诏告天下,秦朝统一全国。

这是我国最早的一则发布全国的消息,这则消息是活字印刷。

因为这则诏书全文只有四十字,因此称为“四十字诏书”•唐代•★进奏院状:进奏官呈递和承转文书、查询有关地方政务外,还向他们所在道的军政长官提供京都信息,其中有朝报的内容,也有他们自行采访的特别是与本地有关的新闻,甚至还有朝廷的绝密消息,人称“进奏院状”。

••朝报——唐朝开元年间,京城门口出现一系列向民众发布的条幅,这些条幅的主要内容包括皇室活动、大臣的奏折等,每日发布,当时称之为朝报。

••《开元杂报》:唐人孙樵在《经纬集》当中曾经提到他在襄樊一代看到过“数十条书”,这些“书”的主要内容包括皇室活动、大臣的奏折等,孙樵称之为“开元杂报”。

开元杂报证明了中国至少在唐朝开元年间就已经出现了古代的报纸。

••敦煌进奏院状:唐僖宗时期,由驻地在敦煌的节度使张淮深派驻到京城的进奏官发回到敦煌的,由于张淮深驻地在敦煌,这两份进奏院状又是在敦煌文物中发现的,因此称之为“敦煌进奏院状”。

今天一份在法国巴黎国立图书馆,一份在英国伦敦图书馆。

宋代•★定本制度:为了加强对封建官报的控制,钳制舆论,宋真宗咸平2年(公元999年),宋王朝制定了对报纸的“定本”审查制度。

这是我国新闻事业史上最早出现的有文献可查的新闻检查制度。

所谓“定本”,指的是进奏院要将编好的官报样本送枢密院或当权的宰相们审查,经审查通过的样本为“定本”。

进奏院必须以“定本”为准向全国传发,不得擅自增减。

••进奏院状(邸报):主要内容皇室的活动,大臣的奏折,官员的任免等等。

宋代的进奏官是由皇帝任命的,采写的消息是严格依照朝廷(皇帝)命令进行的。

••★小报:是中国新闻史上最先出现的民间报纸。

小报产生于北宋,流行于南宋。

小报的发行人是使臣和在政府机关中工作的中下级官员及书店主人。

小报报道内容主要是皇帝的诏令,臣僚的议疏章奏等,但由于小报触犯了统治者的议论朝廷之禁和新闻泄露之禁,所有就受到了统治者的查禁。

新闻史名词解释

新闻史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苏报案”1903年6月,从日本回国的青年革命家邹容出版了一本宣传革命的小册子《革命军》,《苏报》刊文对其加以大力介绍和鼓吹,随后《苏报》发表了章士钊、章太炎等的一系列具有强烈革命色彩的文章,(章士钊《读《革命军》》,章太炎《康有为与觉罗君之关系》)从而引起清政府和帝国主义的恐慌。

章太炎1903年6月发表的《驳康有为论革命书》(驳斥康有为“只可行立宪,不可行革命”的主张,并以轻蔑的口吻直呼光绪帝为“载湉小丑”说他和慈禧太后都是“汉族公仇”)成为直接导火线。

清政府不惜以出卖沪宁铁路筑路权为交换条件,要求将章、邹交给清廷审判,但遭到了租界当局的拒绝。

7月15日,一场以清政府为原告,以章、邹等(《苏报》)为被告,洋人做法官的特殊审讯开始。

最后判决:章太炎监禁3年,邹容监禁2年,《苏报》永远停刊,史称“苏报案”。

“癸丑报灾”1913年(农历癸丑年),“二次革命”失败后,袁世凯接军事胜利之便,把国民党诬指为“乱党”(凡国民党系统的报刊一律扣以“乱党报纸”的罪名而查封),对国民党系统报刊及其它异己报刊大肆摧残。

据统计,到1913年底,全国继续出版的报纸只剩下139家,较之民国元年的500家锐减300多家。

报刊减少三分之一,抱人大批被捕被害,因而在中国新闻史上把“二次革命”后袁世凯对新闻界的大扫荡称为“癸丑报灾”。

《敦煌进奏院状》是两份现存的进奏院状的原件,都是唐僖宗时期,由驻地在沙洲的归义军节度使派驻朝廷的进奏官发回沙洲的。

因为沙洲在今敦煌地区,这两份进奏院状有曾长期被封存在敦煌莫高窟,故称“敦煌进奏院状”。

“树三民”(同盟会成立后,为了宣传革命思想,革命派在国内创办了大批报刊,在上海影响较大的是于右任创办的几家报纸。

1909年,于右任在上海租界创办《民呼日报》。

该报以“为民请命”为宗旨,革命色彩鲜明,内容以报到灾荒为重点,大量揭露清廷统治下民不聊生的事实,出版92天后被封。

20余天后,于右任又创办了《民吁日报》。

中国新闻传播史

中国新闻传播史

中国新闻传播史《中国新闻传播史》一、名词解释:1《昭文新报》: ○《昭文新报》是中国人创办的最早的中文报纸,1873年8月8日在汉口创刊,艾小梅创办.初为日报,装订如书册状用白鹿纸印刷三个月后以阅者较少而改为5日刊内容以奇闻轶事,诗文杂作为主。

2“设报达聪”:○“设报达聪”是维新运动的基本方式,在康有为看来,办报之所以能起到”达聪”之目的,在于它能达民隐,表达民心民情;能解蔽隔,上下通畅,政通人和;能通敌情,外情内达,知己知彼;能使皇上知四海,察世俗,耳聪目明。

3“时务文体”:○“时务文体”是维新派在办报实践中创造出的一种新颖报刊论说文体,这种文体的代表作是《时务报》上发表的梁启超等人的论说,最先引起文坛的注意,故被称为“时务文体”,也被称为“新文体”或“报章文体”。

时务文体是一种在中文报刊上发展起来的文体,是维新派在文风上维新的结果,突破了八股文、桐城派古文的束缚,实施应当是政治斗争和思想斗争的要求产生的。

4“苏报案”:○“苏报案”中国近代新闻史上的著名报案。

1903年5月,邹容《革命军》出版后,在上海租界出版的《苏报》连续发表文章,介绍《革命军》内容,盛赞该书。

6月底,该报又刊登章太炎《康有为与觉罗君之关系》一文矛头直指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

《苏报》这样毫无忌惮的鼓吹革命,在社会上引起空前的震动。

清政府会同租界逮捕章太炎、邹容等人,查封《苏报》。

1904年5月章太炎、邹容分别被判监禁三年和两年,《苏报》永久停刊。

5《民报》发刊词:○1905年11月26日同盟会机关报《民报》于日本东京创刊。

孙中山具体指导了该报的创办和先期的编撰工作。

亲自撰写了《发刊词》。

在《发刊词》中,孙中山第一次将同盟会纲领概括为三民主义。

6“癸丑报灾”:○袁世凯用残暴的手段对报界实行专制统治。

二次革命失败后,袁世凯对国民党系统的报刊和其他反袁报刊进行了大扫荡。

据统计,到1913年底全国继续出版的报纸只剩下139家,比1912年的500家少了三分之二。

中国新闻史名词解释

中国新闻史名词解释

中国新闻史名词解释中国新闻史名词解释1. 新闻:新闻是指报道当前事件和时事的信息。

它是通过报纸、电视、广播、互联网等媒体传播给公众的消息。

新闻具有及时、真实、客观、公正等特点,是人们获取信息、了解世界的重要途径。

2. 我国古代新闻:在中国古代,新闻的传播主要以书信、演说、传令等方式进行。

古代新闻的传播速度较慢,信息内容较为局限,主要以政治、军事、天灾人祸等为主题。

3. 新闻业:新闻业是专门从事新闻报道、编辑、发行、传播的行业,包括新闻机构、新闻从业人员以及与新闻相关的企业和组织。

4. 全国新闻系统:全国新闻系统是指由中央新闻机构、省级新闻机构、市级新闻机构等组成的统一的新闻报道和传播体系。

全国新闻系统通过新闻机构相互协作、信息流动,使新闻在全国范围内得以传播和传递。

5. 新闻政策:新闻政策是指国家制定和实施的关于新闻发展的政策措施。

新闻政策的制定旨在引导和规范新闻报道和传播,保障新闻自由和新闻工作者的权益,促进新闻行业的发展。

6. 新闻自由:新闻自由是指新闻媒体和新闻工作者在采写报道时享有的言论自由和传媒自由。

新闻自由的实现需要依法保护和规范,保障新闻工作者的报道权和公众的知情权。

7. 新闻伦理:新闻伦理是指新闻从业人员在采写报道时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和职业准则。

新闻伦理要求新闻工作者客观、公正、真实、准确地报道信息,尊重个人隐私与人格权利,避免侵犯他人的权益。

8. 媒体融合:媒体融合是指不同传媒形式之间、不同传媒机构之间相互交流、合作,以及数字技术与传统媒体的结合。

媒体融合的发展过程中,新闻报道和传播的方式将发生重大改变,传媒产业链也将呈现出全新的形态。

9. 互联网新闻:互联网新闻是指通过互联网传播的新闻信息。

互联网新闻具有传播速度快、覆盖广、互动性强等特点,是新闻传播领域的重要趋势。

10. 新闻教育:新闻教育是针对新闻从业人员进行的职业培训和学术研究。

新闻教育旨在提高新闻从业人员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推动新闻行业的良性发展。

中新史名词解释

中新史名词解释

1、黄远生民国初年三大名记者之一,以写新闻通讯风长,曾主编过《少年中国》和《庸言》》杂志,后任上海《时事新报》和《申报》驻京特派记者,撰写大量揭露军阀政府黑暗统治的通讯,大受读者欢迎,黄远生的政治态度反对国民党,支持进步党对袁世凯抱幻想,1915年被人认作帝党刺杀于旧金山。

提出新闻记者应该“四能”(能想、能听、能跑、能写)并身体力行。

2、于右任辛亥革命时期,著名的报刊活动家。

1907年在上海创办同盟会第一家大型日报“神州日报”1909年至1910年在上海相继创办“民吁日报”、“民吁主报”。

他创办的报纸在揭露贪官污吏,揭露帝国主义侵华阴谋和宣传民主革命思想等方面做出了贡献。

3、章太炎和国近代著名革命家思想家和报亓政治家,早年担任《时务报》、《经世报》等报刊的编辑和主笔。

1903年在“苏报案”中名声大噪。

1906年后主编《民报》成为“以文章排满的骁将”。

晚年“既离民众,渐入颓唐”。

4、梁发第一个参加近代化中文报刊编辑、出版工作的中国人。

基督教徒宣传基督教,1815年参加了《察世俗每月统纪传》出版编辑工作,著有《救世撮要解略》、《劝世良言》、《圣课时》等,其中《劝世良言》对洪秀全有很大影响。

5、王韬我国历史上第一位报刊政论家,参加过《六合众谈》编辑工作,1874年在香港创办了我国近代史上著名的《循环日报》、撰写大量政论文章,鼓吹变法自强,主要著作有《遁叟谰言》、《弓叟园文录》、《园文录外编》等。

6、梁启超著名的改良派政治家和报刊活动家。

1895和康有为进京会试参加了著名的“公车上书”并在北京主编了《万国公报》、《中外纪闻》1896年在上海创办了《时务报》,大力宣传维新变法,名噪一时,戊戍政变后逃亡日本,创办《清议报》、《新民丛报》等报刊,鼓吹保皇立宪。

7、邹韬奋1922年主编《教育与职业》月刊,1926年接任《生活》周刊主编,1935年11月在上海创办《大众生活》周刊,1936年6月在香港创办《生活日报》,1937年8月在上海创办《抗战》三日刊,1938年7月担任《全民抗战》主编,他是一名卓越的政论家、出版家著名的新闻记者。

中国新闻史名词解释

中国新闻史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邸报】“邸报”又称“邸抄”(亦作邸钞),并有“朝报”“条报”“杂报”之称,四者皆用“报”字,可见它是用于通报的一种公告性新闻,是专门用于朝廷传知朝政的文书和政治情报的新闻文抄。

“邸报”最初是由朝廷内部传抄,后遂张贴于宫门,公诸传抄,故又称“宫门抄”“辕门抄”,这实际上就是最早的一种新闻发布方式。

【横三民】袁世凯假共和之名行专政之实的面目日益显露,《民权报》、《民国新闻》、《中华民报》这三份报纸因同年创办,报名中均有一个"民"字,且均以反袁世凯态度坚决、言论激烈著称,被并成为“横三民”。

【时务文体】“时务文体”是一种新型的报章文体。

维新运动前,报刊上流行的仍是一种八股文和桐城派古文相结合的混合文体。

维新运动期间,维新派利用报刊极力倡导变法,议论时政,一种新文体应运而生。

由于这类政论文章多以“时务”为内容,且梁启超在《时务报》上所载文章为代表,故称“时务文体”。

【西北通讯】范长江的通讯不同于一般的旅行通讯,它主要以政治局势为报道对象。

他以旅行记者的身份到西北地区考察旅行,将见闻以通讯形式发表在《大公报》上,这些通讯打破了蒋介石的新闻封锁,向广大读者介绍了陕北革命根据地的真实面貌以及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的形象,宣传了共产党抗日统一战线的方针政策,在全国产生了重大影响。

【竖三民】《民呼日报》、《民吁日报》、《民立报》都用“民”字打头,创办时间相衔接,风格和基调协同,被人称为“竖三民”。

【远生通讯】黄远生是民国初年三大名记者之一,以新闻采访和新闻通讯写作而负有盛名,是中国报纸从政论时代向新闻时代演变的开拓者。

他创造了一种新的报刊文体-新闻通讯。

因此种文体始于1912年初《申报》上以“远生”署名的“北京通讯”,故称“远生通讯”。

【四大副刊】到五四时期,报纸副刊改变消闲性质,成为介绍新文艺、新知识、新思想的园地。

在这方面最有影响的是“四大副刊”:《晨报副刊》、《民国日报》副刊《觉悟》、《京报副刊》和《时事新报》副刊《学灯》。

中国新闻史名词解释

中国新闻史名词解释

第一章古代新闻事业1、木铎:中国古代传播活动中一种特殊的媒介,在夏商周时期,有一种被称为遒人的政府官员,摇动木铎,巡行于各地,既宣传政令又进行必要的采风。

2、露布(99传名)3、开元杂报4、敦煌进奏院状5、进奏院状6、定本制度(00新名)7、邸报8、小报(90名)9、民间报房10、《急选报》(98名)11、《万历邸钞》(02名)12、《天变邸抄》13、揭帖14、旗报和牌报15、报房京报16、辕门抄第二章近代报刊的传入(1815-1873)1、《察世俗每月统纪传》2、《蜜蜂华报》3、《广州纪录报》4、《东西洋考每月统纪传》5、《香港公报》6、《德臣报》7、《孖刺报》8、《遐尔贯珍》(99新名)9、《香港船头货价纸》10、《字林西报》(99传名)11、《六合丛谈》12、《万国公报》13、《上海新报》14、《申报》15、《新闻报》16、《京津泰晤士报》17、《中西见闻录》第三章民族新闻事业产生(1873-1898)1、《彙报》2、《述报》3、《循环日报》4、王韬(98论)5、《万国公报》6、《中外纪闻》7、《强学报》9、梁启超(99传论)10、《知新报》(00新名)11、《湘学报》12、《湘报》(90名)13、《国闻报》(02传名)14、唐才常15、严复16、《官书局报》17、时务文体(96名、03论)18、《弢圆文录外编》第四章清末民初时期(1899-1919)1、《清议报》戊戌变法失败后,康梁等在海外创办的第一个宣传机关。

1898年创刊于日本横滨,梁启超为该报第一撰稿人。

该报形式略同于《时务报》,但编辑水平明显提高,栏目丰富,内容有评论、新闻、小说等。

其中,《国闻短评》栏是中文报刊最早时事短评专栏。

该报以“主持清议,开发民智”为宗旨,一方面要求“尊皇攘后”,归政光绪,另一方面继续宣传维新,倡导民权,更明确提出君主立宪主张。

后因失火停刊。

总体上,该报主张改良,反对革命,但在介绍西方政治思想学说和提高民族素质方面客观上起到一定作用。

中国新闻事业史名词解释[1]

中国新闻事业史名词解释[1]

露布:又称露报,原意指不加封检的,公开发布的文书。

它是进行宣传鼓励或传播新闻的一种有效方式,是三国和魏晋南北朝时代的主要传播媒介之一。

它直接面向大众,能取得现场实效。

汉代及其以后的封建王朝更多地将其用于发布军事捷报,把最新消息写在木板或丝帛上,高高悬起以吸引读者。

“开元杂报”:开元年间(公元713-741年),朝廷每日分条发布有关皇帝与百官动态的朝政简报。

这种找政简报被抄寄外地以使朝廷动态在封建阶级内部更广泛地传播。

唐人孙樵《经维集。

读开元杂报》提到他在襄樊得到数十幅的简明朝政公报的抄件,并称之为“开元杂报”。

进奏院状:进奏院是地方行政机构的驻京办事处,原称邸,进奏官上呈给地方最高军政长官阅读的提供京都信息的报告,称进奏院状。

报房京报:随着士大夫和市民们新闻需求的增加,明末就出现了无官报之名而有官报之实的报房京报。

民间报房出的京报的内容基本上是宫门抄、上谕和章奏等。

最终随着清王朝的灭亡而完全被淘汰。

特点:①没有官报之名的官报;②是邸报的翻版;③没有自己采写的新闻和言论,没有标点和标题。

小报:是中国新闻史上最先出现的民间报纸。

小报产生于北宋,流行于南宋。

人们暗中把小报称做新闻,这是将报纸和新闻联系起来的最早记录。

小报的发行人是使臣和在政府机关中工作的中下级官员及书店主人。

小报报道内容主要是皇帝的诏令,臣僚的议疏章奏等,但由于小饱触犯了统治者的议论朝廷之禁和新闻泄露之禁,所有就受到了统治者的查禁。

到了南宋,人们开始把这类非法新闻称为“小报”。

定本制度:是宋真宗咸平二年,宋王朝为了加强对封建官报的控制,钳制舆论而制定的对报纸的审查制度。

进奏官将编好的官报样本送请枢密院或当权的宰相审查通过后产生的“邸报”样本。

进奏院必须以“定本”为准向全国传发,不得擅自增减。

《察世俗每月统计传》:是世界上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它是1815年8月5日在马六甲由米怜主编的免费赠送的宗教月刊。

《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是外国人在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

中国新闻史

中国新闻史

第一章复习思考题1、名词解释:敦煌进奏院状、《读开元杂报》、定本制度、《论禁小报》、《万历邸钞》、《天变邸钞》、《急选报》。

答:敦煌进奏院状:唐代中期,中央政府开始在一些边疆地区建立藩镇,设置节度使。

节度使在京都设立办事机构,开始称邸,唐代后期改称进奏院。

由进奏官传发给各藩镇用来介绍朝廷政事动态和各项消息的书面报告,称为进奏院状或进奏官报。

《读开元杂报》:作者孙樵,大约生活于晚唐时期。

他所著的《经纬集》中《读“开元杂报”》一文,是现存对唐代原始状态报纸作最早也是最详细记载的文献。

定本制度:宋代出现的我国最早的新闻检查制度,规定进奏院定期把编好的官报样本送请枢密院审查,经审查批准的样本称为“定本”,进奏院向地方发布的官报,必须以“定本”为准,不得擅自增减。

《论禁小报》:北宋末年出现的“小报”是被朝廷禁止的一种报纸,它把朝廷没有发表或不准备发表的消息暗中发布出去。

人们把这种报道朝廷政事动态的小报纸称之为新闻。

而《论禁小报》则比较详尽地叙述了小报的产生、内容、消息来源、发布方式以及它的影响和朝廷对小报的态度,是我国新闻史上最早研究新闻学的一篇专论。

《万历邸钞》:是将万历一朝的邸报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摘录而成的。

在摘录的过程中做了一些编辑整理的工作,增加了一些注释性的说明,并适当地作了一些综合。

这部抄本在很大程度上保存了当年邸报的面貌。

《天变邸钞》:是一份专门报道明熹宗天启六年(公元1626年)五月初六日北京天变情况的邸报。

《急选报》:由雕版印刷的,保存至今的唯一一份明代报纸的原件。

出版于万历年间,距今四百多年。

现存北京国家图书馆。

2、我国原始状态报纸的概况。

这种报纸的内容是宫廷动态。

这种报纸的形式是“系日条事,不立首末”。

这种报纸的发布是由朝廷直接掌控。

这种报纸的文体是消息。

这种报纸是手写的。

3、宋朝小报的特点。

小报有一支专业和业余的编采队伍。

小报有较为丰富的内容,可读性较大。

小报的传播范围广,速度快,时效性强。

中国新闻史名词解释部分

中国新闻史名词解释部分
19.《昭文新报》---1872年汉口艾小梅创办,一直被视为第一份国人自办报刊。“仿香港、上海之式而作”,白鹿纸印刷,最初是日刊,但因销路不畅,三月后改为五日刊,所载“奇闻逸事居多,间有诗词杂作”。
20. 《汇报》于清同治十三年五月初三(1874年6月16日)在上海创刊。日刊。由招商局总办唐景星(廷枢)、上海县知县叶廷眷“捐款首倡”,以官民集资入股形式创立报社,拥有资金银1万两。入股人多为广东籍,广东人邝其照(容阶)主持报务。主笔管才叔,编辑有黄子 ,贾季良等,同年9月1日改名为《汇报》,期数另起,改由英文翻译葛理出面主持报务兼主笔。原主笔管才叔因意见不合去职。清光绪元年(1875年)春夏间停刊。目前所见《汇报》最后一期出版于光绪元年四月初十(1875年5月14日)。《汇报》是中国人自筹资金创办的报纸。该报宣称“本局为中华日报,自宜求有益中华之事而言之”。改名《汇报》后又重申:“凡事之有关时务者,上则国计民生,下则日用行习;大则人心风俗,小则事物细微,无不博采旁搜,登诸日报。间取其尤关紧要者为论辩,相与发明。” 该报初期日出2张8版。设三大栏目:“京报全录栏”、“中外近事栏”和“告白栏”。
24.《实务报》---1896年上海,维新派华东重要舆论阵地。初期,梁启超一人负责编纂工作,先后发表了数十篇政论,最著名最有影响的是《变法通议》,连载数期,涉及当时政经济文化军事等各个方面问题,第一次全面系统地阐明了维新派的变法主张。该报言论和所译外报大胆新颖震动朝野,梁文所创实务体,“举国趋之,如饮狂泉”,风靡一时。官府的提倡和读者的欢迎,使《实务报》的最高发行量创造了当时报刊发行量的新纪录,成为维新派最重要、影响最大的机关报。后由于封建顽固派和洋务派的反对嫉妒和梁启超的被排挤,使《实务报》落入汪康年手中,变为洋务派喉舌。
7.《东西洋考》---1833年普鲁士传教士郭士立,广州,宗教内容已退居其次的宗教性报刊。为宣扬西方文化的优越,征服中国人骄傲自大的排外心理。宣传中外人士间的行为准则,介绍东南亚各国和印度的情况。每期必有一定数量的新闻,文字通俗,文章简短,又作连载,重视贸易活动,刊登过中外进出口贸易的物价表。所载《新闻纸略论》是中文报刊上第一篇新闻学专文。每期有目录,栏目较固定。宣传上处处附会儒学,封面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主编的署名是“爱汉者”。1838年停刊。

中新史名词解释汇总(报纸系列)2

中新史名词解释汇总(报纸系列)2

于东京
方的新文化和新思潮,包括社会主义思潮和无政府主义思潮。
陈独秀从三个方面领导了新青年的发展:1.
制定刊物宗旨和不同阶段的办刊方针;2.提
出开展思想文化斗争原则;3.组织编者、读
陈独
它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始;
者、作者队伍;4.决定新青年的出版发行
秀,新
前期对民主和科学的宣传,没
青年的
有超出旧民主主义思想的范
12 京报
清代
民间报房的发展和京报的刊行,是清代新闻传播史上的重要现象,京报的
察世
稿件也是从宫廷有关部门抄出来的,可以满足人们的新闻需求,一些近代
俗每
月统
外国人来华创办的首批报刊
计传
1815年8月
宣传伦理道德;
chin
5日创刊 马礼逊 介绍各国情况;
13 ese
1821年因米 米怜 刊载天文地理知识文章;
超等,
还聘有
翻译
支持维
新的官
员江标
、黄遵
1897年4月 宪、徐 是宣传“新学”、鼓吹变法的综合性理论刊
湘学
是湖南第一家中文新式报刊,
25 新报 22日在长沙 仁铸先 物,设有史学、时务、舆地学、算学、商学 也是维新派在湖南的喉舌
创刊
后担任 、交涉、格致等专栏。
督办,
唐才常
等任主

谭嗣
同,提
出了报
纸是“
循环
21
的开端;在 述太平 于革新文风;赞成经世致用,文章采用浅显 最早中文日报;宣传“变法自
日报
中国新闻史 军、游 的文言、议论时政、坦陈己见,对后来报章 强”就是该报的基本任务。
上,他是一 历英法 体的形成与流行,起了先导作用。

中国新闻事业史名词解释

中国新闻事业史名词解释

中国新闻事业史名词解释一、中国早期的新闻事业(一)报纸产生前的新闻传播活动报纸产生前的新闻传播活动源于生存需要的消息传播。

原始社会的口头传播。

春秋战国时期有组织的记言记事活动和新闻采集活动。

《春秋》曾认为是一种“断烂朝报”,保存了不少有价值的时事性政治材料,但并不是报纸。

汉朝的首都开始设置“邸”,作为封建王朝的地方和中央之间传播信息和事件的中转机构,但还没有形成正式的官报──邸报。

(二)中国最早的报纸──唐朝的官报中国古代的报纸起始于唐朝。

最先问世的是唐朝政府发行的官报(内容是宫庭动态,读者是首都官吏)。

“开元杂报”出版于唐玄宗开元年间,是已知的最早的一份官报。

唐人孙樵所写的《读开元杂报》一文,是关于这份古代官报的最早的记载。

英国伦敦不列颠图书馆收藏的“敦煌邸报”(内容是通报归义军节度使的使臣到朝廷索要符节的经过情节),发行于唐僖宗光启三年(公元887年),1900年在敦煌莫高窟被发现,是我国现存的最古老的报纸,也是世界现存的古老的报纸。

(三)宋朝的“邸报”和“小报”封建官报在宋朝有了较大的发展,当时称为“邸报”、“朝报”、“邸钞”、“进奏院状”、“状报”,“邸报”是其中最流行的称呼。

“邸报”的发行机构是各地派驻首都的进奏院。

“邸报”的发行制度:门下省编定,给事中判报,通过进奏院的各地进奏官“报行天下”。

“邸报”的内容主要是皇帝的诏书命令,皇帝的起居言行,封建政府的法令、公报,有关官吏任免赏罚的消息和大臣的章奏文报(重大军情)。

“邸报”的新闻发布工作受到封建政府当权派的严密控制。

宋朝的新闻检查制度:“定本”制度。

(新闻检查制度。

公元999年。

为控制新闻发布,进奏院要把编好的样本送枢密院审查,通过的样本叫“定本”)宋朝的“邸报”大部分是手抄的,其中的小部分可能使用雕板印刷。

“小报”起始于北宋末年,流行于南宋,被当时的读者隐称为“新闻”,是一种非官方的报纸。

“小报”的内容以“邸报”所不载的大臣章奏和官吏任免消息为主,也发表过一些要求抵御金兵入侵的议论。

中国新闻传播史重点

中国新闻传播史重点

中国新闻传播史一、名词解释1、开元杂报:唐人孙樵《读开元杂报》一文中提出,是最早的有关唐代官报的记载。

很可能是唐代开元年间流传于外的官报,多为政事信息的杂乱报道。

没有名称固定的刊期和报头。

是一种近似于“进奏院状”、“邸吏报状”之类的报纸。

它说明,中国开始有报纸的时间不会晚于唐玄宗开元年间2、定本制度:公元999年,皇帝下诏要进奏院将准备批发的内容,每5天向中央最高军政机关枢密院抄发一次,由枢密院审查批准,产生邸报的样本,进奏官就必须根据这一样本进行发报。

到了南宋,邸报被改为门下省编定,由该省的给事中“判报”后的“定本”才发给进奏院报行天下,这就是我国最早的新闻检查制度“定本”制度。

3、循环日报:1874年创刊于香港,由王韬创办并任主笔,是早期国人自办报纸中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的报纸。

是我国近代第一家鼓吹变法自强的报纸以“强中以攘外,诹远以师长,变法以自强”为宗旨,要为振兴中华、抵御外敌而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文化;是一张以政论为灵魂的报纸4、癸丑报灾:二次革命失败后,袁世凯为了实现独裁统治,对国民党系统的报刊和其他反袁报刊进行了大扫荡。

据统计,到1913年底,全国继续出版的报纸只剩下139 家,比1912年初的500 家少了2/3 ,同时有大批报人受迫害。

新闻记者中至少24人被杀,60人被捕入狱。

这段历史,在中国近代新闻史上被称为“癸丑报灾”。

5、“苏报案”:《苏报》1896年6 月26日创刊于上海创办人是胡璋。

第二阶段即陈范阶段。

第三阶段是陈范、章士钊阶段。

1903年爱国学生章士钊担任《苏报》主笔《苏报》增设“学界风潮”和“舆论商榷”两个专栏用来报道学生运动和大造革命舆论并大力宣传邹容的《革命军》。

章太炎发表在《苏报》上的《康有为与觉罗君之关系》一文更直呼光绪皇帝其名成为清政府对其采取镇压的口实于是清政府勾结租界当局拘捕了章士钊邹容自动投案后《苏报》也遭查封。

经多次开庭1904 年法庭宣判章太炎监禁三年、邹容二年《苏报》永远停刊。

中国新闻传播史 名词解释

中国新闻传播史 名词解释

中国新闻传播史名词解释.第一章:古代新闻事业1、木铎:木舌金铃。

夏商周时期,曾经有这样一种被人们称为遒人的政府官员,摇动木铎,巡行于各地,既以宣达政令,又进行必要的采风。

常用作新闻事业的象征或者报纸的商标。

2、露布:三国和魏晋南北朝时期主要的传播媒介。

是一种以流动方式“露而宣布,欲四方速知”的传播载体。

主要用帛,也有用板的,故又称“露板”。

主要用于军事方面,传播胜利消息,也用来发布政治檄文。

3、开元杂报:唐人孙樵《读开元杂报》一文中提出,是最早的有关唐代官报的记载。

很可能是唐代开元年间流布于外的官报,多为政事信息的杂乱报道。

没有名称、固定的刊期和报头,是一种近似于“进奏院状”、“邸吏报状”之类的报纸。

它说明,中国开始有报纸的时间不会晚于唐玄宗开元年间。

4、敦煌进奏院状:现在仅存的两份唐代的官报是1990年在敦煌莫高窟出土的两张“进奏院状”的残页,是唐僖宗时期由驻地在沙洲的归义军节度使张淮深派驻朝廷的进奏官发回沙洲的。

沙洲属敦煌地区,两份“进奏院状”均属敦煌文物,所以被新闻史学者定名为“敦煌进奏院状”。

是世界上仅存的年份最早的两份原始状态的报纸。

5、进奏院状:唐代中期,在封建机构内部发行的官报。

是经由进奏官传发给各藩镇,用来介绍朝廷政事动态和各项消息的书面报告,是一种原始状态的报纸。

6、定本制度:“定本”指的是根据进奏官采集来的各种发报材料经本院监官编好,送请枢密院或当权的宰相审查通过后产生的“邸报”样本。

进奏官们必须根据这一样本进行发报。

始于宋真宗咸平二年,沿用至宋末。

7、邸报:是宋代政府中枢部门统一管理、发布的官方报纸。

发布机构是都进奏院。

有一定的发报制度,传播朝廷政事信息,定期发行,读者主要是政府官员和一般士大夫知识分子。

8、小报:始见于宋代,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出现的非官方报纸。

主要刊载新闻和政治材料,不定期发行,发行人包括邸吏、使臣、“书肆之家”等。

小报提供了不少官报所不载和官方禁止发表的文件和新闻,成为“邸报”的一个重要补充。

《中国新闻史》名词解释

《中国新闻史》名词解释

第一讲,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露布:1.不缄封的文书。

亦谓公布文书。

3.泛指布告、通告之类。

定本:进奏院将编好的官报样本送枢密院或宰相审查通过为“定本”,进奏院必须以“定本”为准传发,不得擅自增减。

定本制度:定本制度起始于宋朝真宗咸平二年。

定本即经官方审定后的邸报样本。

进奏官必须根据这一样本进行发报,不得超过范围。

定本制度的制定和执行加强了当时统治者对邸报对控制,迫使进奏官们只能按照当局允许发布的内容进行传报活动,使邸报能够更好的贯彻皇帝和重臣的意图。

进奏院:官署名。

进奏院是地方行政机构的驻京办事处,汉朝初建时称邸。

后改称都进奏院。

进奏院状:一种上行官文书,是进奏官专门提供给节度使本人阅读的情况汇报资料。

内容有军政情报、地方官员驻京表现。

是目前中国境内有确据可考的年代最早的传播媒介。

敦煌进奏院状:现存的年代最早的一份中国古代报纸。

原件为英国伦敦不列颠图书馆收藏。

这份报纸被封存在敦煌石窟达1000年之久,1907年才被英籍匈牙利人斯坦因运往伦敦。

1983年经中国新闻史学者考证,确认为中国古代的报纸,并命名为"敦煌进奏院状"。

朝报:唐孙樵《读“开元杂报”》中,记载的开元时期一种每天条布于宫门外的朝政简讯的的载体。

每天公开发布,内容完全是宫廷新闻,作为中央政府公开发布宫廷新闻的工具,直接向民众宣布,时效迅速。

无固定名称,后唐和宋代方称之为“朝报”。

开元杂报:唐代开元年间首都长安皇宫门外,朝廷每日分条发布有关皇帝与百官动态的朝政简报。

唐人孙樵《经维集·读开元杂报》提到他在襄樊得到数十幅的简明朝政公报的抄件,并称之为“开元杂报”。

邸报:“中国古代的报纸的通称。

不同的朝代有不同的名称,比如说“状”,“状报”,“报”,“邸吏报”,“朝报”,“邸抄”,“阁抄”等等,都通称为“邸报”,是专门用于朝廷传知朝政的文书和政治情报的新闻文抄。

《论禁小报》:南宋周麟之《海龄集》选文。

文中第一次提出小报这一名称。

《中国新闻事业史》名词解释与简答题

《中国新闻事业史》名词解释与简答题

《中国新闻事业史》名词解释与简答题一、名词解释:1、木铎:中国古代传播活动中一种特殊的媒介,在夏商周时期,有一种被称为遒人的政府官员,摇动木铎,巡行于各地,既宣传政令又进行必要的采风。

2、“开元杂报”:发行于唐玄宗开元年间,是一种由驻在首都的官员们向地方传发的封建官报,记载的大都是开元所间的朝廷政事。

它没有固定的刊期和报头,"开元杂报"只是后人对它的一种称呼。

它被认为是中国最古老的报纸,同时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报纸。

3、《敦煌进奏院状》:发行于唐僖宗光启三年,是一种从官文书游离出来的传播载体,因而带有官方的性质,属于古代官报的范畴,但不是中央政府统一下发的正式官报。

其价值在于为我们提供了两份唐代进奏院状的实物,是世界上仅存的年份最早的两份原始状态的报纸了。

4、邸报:是指在政府中枢部门统一管理下统一发布的正式官报,由都进奏院负责其发布工作,是当时社会上传播朝廷政事信息的重要载体。

5、小报:始见于宋代,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出现的非官方报纸,以刊载新闻和时事性政治材料为主。

朝报的商品化,是其得以产生的内在因素。

6、《察世俗每月统计传》:是世界上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是1815年8月在马六甲由米怜主编的免费赠送的宗教月刊。

该刊是以传教为宗旨的,阐述基督教教义,宣讲伦理道德,以及介绍天文学等科学知识,后期增辟专栏,介绍世界各国概况,涉及时政,同时创造了“孔孟加耶稣”的对华宣传模式。

7、《遐迩贯珍》:是1853年8 月由英国传教士麦都思主编在香港出版的第一份中文报刊。

它是以新闻为主的刊物,以时事新闻为重点,大多是新闻报道和评论,而且是最早使用铅字印刷的中文报刊。

8、黄远生:民国初年三大名记者之一,以写新闻通讯风长,曾主编过《少年中国》和《庸言》》杂志,后任上海《时事新报》和《申报》驻京特派记者,撰写大量揭露军阀政府黑暗统治的通讯,大受读者欢迎,黄远生的政治态度反对国民党,支持进步党对袁世凯抱幻想,1915年被人认作帝党刺杀于旧金山。

中国新闻史 书本知识总结

中国新闻史  书本知识总结

一、名词解释:敦煌(归义军)进奏院状: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报纸;是归义军节度使张淮深派驻朝廷的进奏官发回沙州驻地的进奏院状,主要报告归义军专使在京活动情况。

一份在英国伦敦不列颠图书馆,一份在法国国立图书馆。

邸报:中国古代报纸的统称,始于宋,是封建王朝传播信息的主要手段,内容多为皇帝旨谕、大臣奏章、官吏奖惩、军事战报等。

定本制度:我国最早的新闻检查制度;具体内容是进奏院将所编报状抄送枢密院,经枢密院审定,成为一种标准本,据此发抄。

该制度一直实施到南宋末年。

小报:是一种未经官方审查,自行抄传(或刻印流传)的报纸。

依靠引人注目的内容和及时便捷的传播盛行于南宋。

通过手写或印刷进行传播。

报房:明代出现,提塘官办公的地方称提塘报房,表明抄发邸报是提塘官的主要公务,但更具重要意义的是民间报房。

报业雏形渐渐呈现。

京报:是中国古代报纸最成熟的形态,由民间报房编辑发行,京报稿件也是从宫廷有关部门抄出来的,只是在选择上略有差别,时效性不强。

内容主要包括宫门抄、上谕、臣僚章奏三大部分。

出现了报头和报房名称,该报多为印刷并公开发行。

辕门抄:明间报房派人去本省官府抄录文书材料,汇集成册出版,形式与京报相同,内容为上谕、本省公文、本省官府与官员动态等。

察世俗每月统计传:世界上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1815年8月5日由马礼逊、米伶在马六甲创刊的中文月刊,办刊宗旨:以阐发基督教义为根本要务。

样式为书册式,采用雕版印刷方式,免费赠阅和索取。

申报:是以时事新闻为主的综合性报纸。

1872年,由上海英商美查等创办,初为双日刊,后改为日报。

用毛太纸单面印刷,其报价低廉,内容雅俗共赏、时效性强,经营范围广。

王韬:我国第一位报刊政论家,贡献:鼓吹国人办报,重视报刊政论,致力于革新文风他认为报纸的作用:1、知地方机宜2、知讼狱之曲直3、辅教化之不及循环日报:中国第一份以报刊政论而著称的报纸,1874年由王韬创刊于香港,每日两张4版,进口纸两面印刷。

第一版为行情版,第二版为新闻与评论版,第三版为船运信息与广告版,第四版为广告与启事版。

中国新闻史整理

中国新闻史整理

中国新闻史整理露布:是文书不加检封、公开发布的意思,大约出现在秦汉时代,东汉末年时成为发动战争前讨敌檄文的别称和战争胜利后宣扬战绩的捷报。

至南北朝,露布开始专指公开发布的告捷文书,成为重要的军事新闻传播手段。

露布的内容是战胜一方的军事首长送往兵部的告捷文书。

北魏时代,战争不断,是露布的全盛时代。

露布时效迅速、影响极大,效果立竿见影,既能安定我方,又能瓦解敌方,具有巨大的宣传鼓动作用,因而作为一种新闻信息的传播形式被沿用了一千多年。

(名词解释)开元杂报:是指开元年间朝廷每日分条发布有关有关皇帝与百官动态的朝政简报。

这种朝政简报被抄寄外地以使朝廷动态在封建阶级内部更广泛地传播。

唐人孙樵写的《经纬集》中记载,在唐开元时期,朝政简讯每天条布于宫门之外,有人将这种朝政简讯抄录后传往外地。

孙樵将这种朝政简讯的抄件称为“开元杂报”。

与唐代的进奏院状相比,宋代进奏院状有哪些变化?(简答)在唐代,又出现了“进奏院状”这种古代报纸的新形式。

各藩镇在京城设置了进奏院这样一办事处,其官员由地方上的节度使所委派,中央政府一般不敢过问。

进奏官的任务除了呈递和承转文书、查询与地方有关的政务之外,就是不断向节度使提供京城的信息,收集军政情报,考察地方驻京使节和办事人员的表现。

这种由进奏官提供给节度使的新闻信息材料,被称为“进奏院状”。

与唐代的进奏院状相比,宋代进奏院状有了很大的变化:就性质而言,宋代进奏院状虽然仍然是一种官方的新闻传播形式,但其公共性更为鲜明,远比唐代进奏院状更接近于大众传播媒介。

首先,它改由中央政府控制,进奏官和进奏吏都是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凡是中央政府公开发布的文告,都通过这些属于中央政府官员的进奏官吏传递到各地,而且进奏院状不再是单线的情报资料,所抄送的对象已从道一级的节度使扩大到州、军地方官,同时也抄送给各中央官署;其次,宋代的进奏院状的内容基本已经定型,以朝政简报、明发上谕、大臣奏章三项内容为主。

定本制度:(名词解释)定本是指宋代的进奏院将编好的官报样本送枢密院或当权的宰相们审查通过后的样本。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新闻史重点报刊76个名词解释1.“朝报”(附开元杂报)---唐孙樵《读“开元杂报”》中,记载的开元时期一种每天条布于宫门外的朝政简讯的的载体。

每天公开发布,内容完全是宫廷新闻,作为中央政府公开发布宫廷新闻的工具,直接向民众宣布,时效迅速。

无固定名称,后唐和宋代方称之为“朝报”,该传播工具没有随王朝覆灭而消亡,宋朝报和明清宫门抄从内容到形式都是唐朝政简报的继续。

2.进奏院状---一种上行官文书,是进奏官专门提供给节度使本人阅读的情况汇报资料。

内容有军政情报、地方驻京官员的表现。

唐代进奏院状新闻内容很多,但只送节度使(观察)使本人阅读,无复本。

因此,从唐代进奏院状只是一种半官方性质的情报,与宋代的性质有很大不同。

3.邸报---中国古代报纸的统称,始于唐宋、明清有所发展,不同时期表现形式不同,是封建王朝传播信息的主要手段,内容多为皇帝旨谕、大臣奏章、官吏奖惩、军事战报等。

4.小报---中国古代民间私自发行的传播媒介,是宋代信息传播活动发展的一个全新的现象。

最早出现于北宋末,盛行于南宋,是宋代社会动荡不安内忧外患严重的产物。

由部份胆大官吏透露出人们迫切想了解的信息,以朝报形式叫卖于街市。

作为非法信息载体,一直受到政府压制打击,却始终未能根绝。

5.“京报”---中国古代报纸的完备形式,与近代报刊最接近的古代新闻传播工具。

始于乾隆,清中叶后日趋盛行。

内容仍局限于宫门抄、明发谕旨和大臣奏章,但有民营报房定期印刷、公开销售于民间,与以前邸报只在官员各衙门中传阅全然不同,已不属于政府公报性质。

6.《察世俗每月统计考》---1815年伦敦布道会传教士米怜,马六甲,宗教宣传性质的中文月刊,作为他协助马礼逊对华主要的传教工具,揭开中国近代新闻事业发展第一页。

以“阐发基督教义为根本要务”,解释教义,介绍天文地理、各国概况和西方近代科技实用知识,发表我国最早的报刊新闻图画,由于当时条件的限制未涉及政治时事问题。

宣传上“附会儒学”,采用中国书本式雕版印刷,将基督教义与孔孟之道相比附。

期刊封面印:“子曰:多闻。

择其善者而从之。

”主编署名“博爱者”。

1821年因主编米怜病重而年终停刊。

7.《东西洋考》---1833年普鲁士传教士郭士立,广州,宗教内容已退居其次的宗教性报刊。

为宣扬西方文化的优越,征服中国人骄傲自大的排外心理。

宣传中外人士间的行为准则,介绍东南亚各国和印度的情况。

每期必有一定数量的新闻,文字通俗,文章简短,又作连载,重视贸易活动,刊登过中外进出口贸易的物价表。

所载《新闻纸略论》是中文报刊上第一篇新闻学专文。

每期有目录,栏目较固定。

宣传上处处附会儒学,封面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主编的署名是“爱汉者”。

1838年停刊。

8.《蜜蜂华报》(A Abelha da China)---1822年葡文周刊,主编安东尼奥,当时的葡萄牙执政党在澳门的政府机关报,我国第一份外文报纸。

附数种增刊,一年后因执政党被**而停刊。

9.《广州记录报》/《广东纪事报》(Canton Register)---1827年英商马地臣和美商伍德,广州,商业性报纸。

双周刊~周刊。

货价行情,航运消息,广泛刊登政治时事新闻评论,关于中国的新闻和材料占相当多的篇幅,影响很大。

有强烈政治色彩。

竭力为鸦片战争辩护,主张英国政府对华采取强硬政策。

迁往澳门出版,鸦战后迁往香港,改名《香港记录报》,1863年停刊。

10.《遐迩贯珍》(Chinese Serial)---1853年,英国传教士麦杜斯,香港。

马礼逊教育会出版,香港中环英华书院印刷。

香港出版的第一份中文报刊,也是最早使用铅印的中文报刊。

仍沿用线装书的装祯形式,发行到广夏福宁上等地。

刊有中英对照目录。

内容不同于鸦片战争前中文期刊的地方在于重点放在时事新闻方面,其次是文化知识介绍,宗教宣传所占比重很小。

总体上站在英国殖民主义者的立场上,但报道中国内部消息不必顾忌清政府干涉,能较客观、公正。

广泛介绍西方政治历史地理和科学知识,副刊《布告篇》上刊登的各类广告是我国中文报刊上首次出现收费广告。

在《遐迩贯珍》上消息、短讯、通讯、评论等近代新闻体裁都已初具雏形,也出现连续报道的形式,与以前的中文期刊相比,在新闻业务方面有了长足进步。

11.《北华捷报》(North China Herald)—《字林西报》(North China Daily News)---1850年,英商奚安门(Shearman)创办并任主编,字林洋行发行。

商业性周刊,周六出版,对开一张,上海的第一份近代报刊。

主要刊登商业性材料,后被指定为英国驻沪领事馆公署文告发布机关。

反映英商利益,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英国政府的观点,被视为“英国官报”。

1864年《字林西报》创刊后,《北华捷报》转而成为该日报的星期副刊,继续出版,影响减小。

《字林西报》十分重视新闻报道,在中国边远地区聘有通讯员,曾一度获得独享路透社电讯的特权,报道面广,信息及时,内容丰富。

重视言论,经常对中国政局与中国关系发表意见。

受到中外人士的重视,社会影响较大。

此二报政治上反对中国人民的革命事业,恶毒攻击和歪曲报道太平天国革命与小刀会起义,既为英美侵华活动辩护也为其他外国侵略者辩护。

12.《六合丛谈》--- 1857年上海,英国伦敦会传教士亚历山大&S226;伟烈亚力(AlexanderWylie)墨海书馆出版,上海第一家中文报刊,月刊,非纯粹宣传基督教教义的刊物,综合性期刊。

本意似乎想把它办成新闻性刊物,又想使所有人成为自己的读者,宗教宣传、自然科学、商业行情、中外新闻都有一些,结果弄成了大杂烩。

发行区域大,但实际发行量非常有限,一年后停刊。

13.《上海新报》---1861年,字林西报馆,伍德、傅兰雅、林乐知等,上海最早商业性中文报纸。

初为周刊,两个版面,一版商业信息和新闻,二版全为商业性内容。

后改周三刊,扩为4版,二版刊有新闻偶尔有言论,其余三版全是广告、船期、行情等商业信息。

将商业信息放在首要地位。

当时正是太平军进军上海之际。

江南地主乡绅纷纷避难于上海租界,特别关心太平军的进展。

该报于是刊登了许多有关太平天国的报道,使报纸销路日增。

言论不多,但曾长篇连载吹捧镇压太平天国革命的外国雇佣军为“常胜军”“功绩”的文章,反动立场昭然若揭。

14.《万国公报》---前身是1868年《中国教会新报》周刊,(美国监理会传教士林乐知任主编,宗教内容为主,教友中影响。

)1874年9月第301期改名《万国公报》,读者扩展到社会各界人士,内容改以时事为主,针对当时出现的洋务运动和维新思潮,殖民势力希望社会变革沿着列强期望的道路发展,介绍西方政治模式和科技知识。

尽管很难左右中国社会内部的变革,但对中国知识界的影响很大。

15.《申报》---旧中国最有影响的一家报纸。

第一家在外国人所办的报刊中一直由中国人主持笔政的。

1872年初创两日刊,与《上海新报》的时效竞争中改日刊。

英商美查(Ernest Major)办报目的完全为赚钱因此毫不犹豫让中国文人做编辑。

经营上采取销售的营销策略。

业务上作了改革①重视报纸言论。

认为“利”和“义”并不完全对立。

申报有些言论,或为中国富强献计献策,或对鄙规苛政口诛笔伐,从启迪民智角度看,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②重视新闻真实性。

申报在一系列战争中报道的真实信息为自己赢得声誉。

③重视发表副刊性文字。

在版面上特辟文艺类作品的篇幅。

16.《字林沪报》和《新闻报》---《字林沪报》创刊于1882年,字林洋行主办。

《新闻报》创刊于1893年中外合资到后来股权全部归英商丹福士所有。

两报吸取《申报》经验,聘中国人为主笔,吸引读者《字林沪报》创办我国报纸第一个副刊《消闲报》,开报纸副刊的先河。

《新闻报》则采取低于申报的价格推销和赠送石印画报的办法争取读者,形成“申、新、沪”三报鼎立的格局。

不仅在上海,而且在全国占据着报业的龙头地位。

17.《澳门新闻纸》---1838林则徐广东禁烟,选澳门“探访夷情”,派人搜集外报,聘通外文的国人,秘密翻译《广州周报》和《广州纪事报》两家英文周报以及新加坡、孟买、加尔各答、伦敦、悉尼等地出版的报纸中有关鸦片贸易和其他方面的消息、言论,提供给清廷和军方,作为制定对外政策的参考。

翻译材料汇集成册,被称为《澳门新闻纸》。

现存6册,有人称之为我国最早的译报。

18.《沙架免度新录》---1856年加利福尼亚萨克拉门托(Sacramento),大量华侨聚居于此。

此前,旧金山出版过美国人主办的华文报刊。

为真正为华人说话,广东籍华侨司徒源集资创办中国人自己的报纸,这是中国人自办的第一份华人日报,也可能是世界上出版的第一份华文日报。

但此报出版时间不长,1858年已停刊,又远离祖国,因而对国内的影响甚微。

19.《昭文新报》---1872年汉口艾小梅创办,一直被视为第一份国人自办报刊。

“仿香港、上海之式而作”,白鹿纸印刷,最初是日刊,但因销路不畅,三月后改为五日刊,所载“奇闻逸事居多,间有诗词杂作”。

20. 《汇报》于清同治十三年五月初三(1874年6月16日)在上海创刊。

日刊。

由招商局总办唐景星(廷枢)、上海县知县叶廷眷“捐款首倡”,以官民集资入股形式创立报社,拥有资金银1万两。

入股人多为广东籍,广东人邝其照(容阶)主持报务。

主笔管才叔,编辑有黄子,贾季良等,同年9月1日改名为《汇报》,期数另起,改由英文翻译葛理出面主持报务兼主笔。

原主笔管才叔因意见不合去职。

清光绪元年(1875年)春夏间停刊。

目前所见《汇报》最后一期出版于光绪元年四月初十(1875年5月14日)。

《汇报》是中国人自筹资金创办的报纸。

该报宣称“本局为中华日报,自宜求有益中华之事而言之”。

改名《汇报》后又重申:“凡事之有关时务者,上则国计民生,下则日用行习;大则人心风俗,小则事物细微,无不博采旁搜,登诸日报。

间取其尤关紧要者为论辩,相与发明。

” 该报初期日出2张8版。

设三大栏目:“京报全录栏”、“中外近事栏”和“告白栏”。

21.《循环日报》---我国近代最早宣传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的报纸之一。

1874年,香港,王韬。

评论时政、鼓吹变法,主张政治上建立军民共治国,经济上实现国家富强,外交上维护国家主权独立,反对列强侵略中国。

这是中国报界首创的以政论为灵魂的报纸,既有别于我国古代报纸(以传抄上谕、刊发奏章为主要内容),又有别于近代外报(以传播教义、刊载商情为主要内容的),为近代报业发展作出卓越贡献。

22.《万国公报》—《中外纪闻》---《万国公报》1895年北京。

是维新派创办的第一家报纸。

康有为独承经费,梁启超主持笔政。

委托民间报房木板雕刻,随报房所印《京报》一并免费送京官阅读,两天一期,发行量多达3000份左右,引起强烈反响。

三月后,改组为《中外纪闻》,是京师强学会机关报(改良派第一个政党性质的团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