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概论 第1章1.2
美学概论文字版
![美学概论文字版](https://img.taocdn.com/s3/m/47ef9816cc7931b765ce1598.png)
美学概论*第一章:什么是美学一、美学:是一门研究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的科学。
*理解这一定义的两个要点:*其一,强调了“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从逻辑上否定了“动物”具有审美能力。
*其二,这一概念突出了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而不是其他的关系。
二、美学学科的发展历史*1、美学学科的萌芽,柏拉图《大希庇阿斯篇》:“什么是美”*2、美学学科的创立,1750年鲍姆嘉通出版《美学》一书。
*美学的研究对象:人类的情感领域*3、美学学科的提升,康德《判断力批判》:审美是通达人类自由境界的唯一途径。
美学的学术品格得到提升。
* 4 、美学学科的科学化马克思:不仅提出了许多著名而又科学的美学论断,而且为美学研究提供了方法论上的支持,也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四、美学研究的方法1、从历史的角度来看,美学的研究方法基本上可以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自上而下”的方法,这主要适用于19世纪中叶以前,另一类是“自下而上”的方法,多见于19世纪中叶以后。
*自上而下的方法:“自上而下”的研究方法又称哲学思辨,是一种传统的研究方法。
柏拉图、康德、黑格尔是运用这种方法的典型代表。
这种方法把审美现象作为一个形而上学的问题加以探讨,从某种既定的哲学体系出发,按照某种哲学原理对审美现象作哲学分析。
*自下而上的方法:又称经验描述,是19世纪以来占主导地位的研究方法。
这种方法把美的现象作为一种经验事实,或者侧重于外在现象的描述,或者侧重于主体内在经验的分析,注重事物的外在和表面,强调吸收运用自然科学的方法手段对审美对象进行实证的考察。
*2、几个具体研究方法*第一,社会学方法。
从人类社会实践的角度来探讨美的起源、本质和特征等。
把审美现象同社会的生产力水平和社会习俗风气等联系起来考察,从中探讨审美趣味和审美心理的变迁等问题。
理论代表人一:丹纳《艺术哲学》,三要素说:种族、时代和环境哥特式建筑何以在十四、五世纪大规模地出现在欧洲?理论代表人二:马克思——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知人论世谈文学*第二,心理学方法。
美学概论重点
![美学概论重点](https://img.taocdn.com/s3/m/2392e2620b1c59eef8c7b4c5.png)
《美学概论》复习要点第一章关于美学第一节美学学科的诞生1.美学学科经历了大致三个阶段:P5第一个阶段:审美意识的原始发生。
时间:前文字时代(主要是原始社会)。
第二个阶段:美学思想的自觉构建。
时间:文字时代以后直至18世纪。
第三个阶段:美学学科的诞生和独立。
(标志性事件:1750年德国美学家鲍姆嘉通出版《美学》,鲍姆嘉通被称为“美学之父”。
)2.原始人的审美活动与审美意识有两个基本而明显的特征:P7第一是实用性和功利性;第二是审美性和精神性(超功利性)。
第二节西方美学的进程1.鲍姆嘉通认为美学是专门研究感性认识的,是“感觉的科学”,并且明确把审美活动归结为感性认识,认为应该有一门专门的学科来研究感性的审美,应建立专门的“感性学”。
(美学最初最基本的定义)P122P12-14维柯(“诗性的智慧”是感性的智慧和想象的智慧,是以感觉为基础的想象,即具有形象的想象)3.P15毕达哥拉斯学派:最美的平面是圆形,最美的立体是球形。
苏格拉底:美是有用的。
柏拉图:艺术是模仿的模仿,影子的影子。
亚里士多德:“苏格拉底给人类带来哲学,亚里士多德给人类带来科学。
”个别的感性存在与它的本体存在是一致的。
善必与善的怎是合一,美合于美的怎是。
美的现象体现美的本质,美本体与美的现象是合一的。
普洛丁:太一说和流溢说。
中世纪:美在上帝。
19世纪理性主义美学:理性主义认识论法国布瓦罗:只有真才美,只有真才可爱。
德国莱布尼茨:美是直觉的,不一定是清晰的。
经验主义美学:经验主义认识论英国培根:关注现实中具体的审美范畴霍布斯:以善为美的核心,以美为善的形式洛克:“白板说”古典美学康德:美是道德的象征主要著作是“三大批判”—《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从关系上讲,美是无目的的合目的性黑格尔:艺术的三类型或三阶段德国古典哲学伟大的终结者和集大成者著名论断“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黑格尔美学也属于认识论美学19世纪末到20世纪海德格尔:语言是存在的家人栖居在语言所筑的家中维特根斯坦:语言的界限就意味着我们的世界的界限语言构建了我们的智慧、眼界伽达默尔:谁拥有语言,谁就拥有世界。
美学概论 简本
![美学概论 简本](https://img.taocdn.com/s3/m/4e926b2f0b4c2e3f572763a2.png)
第一章什么是美学第一节从美到美学美学这门科学的渊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奴隶制社会。
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则是近代的产物。
被称为“美学之父”的(德)鲍姆加登在1750年第一次用“美学”(Asthetik)这个术语(其含义是研究感觉和感情的理论),并把美学看作哲学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
随后,康德、黑格尔等赋予美学以更进一步的系统的理论形态,使之在他们的哲学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给美学研究提供了真正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改变了美学研究的面貌,但建立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美学体系仍是一个有待努力完成的任务。
西方文化在美的学科化问题上的漫长历史演化归纳为简要之点,基本上是从三个方面进行的:一是从哲学的角度,二是从主体心理的角度,三是从艺术的角度。
哲学的角度就是运用现象——本质这种思考方式,去思考美的本质,再用美的本质来解释各种美的现象。
这一方式是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正式提出的,成为影响西方美学成型的一个重要模式:本质——现象。
从主体心理的角度看,美的出现是与一个感受美的主体相关的,只有联系到这个主体,美才能得到解释,美从主体的知情意结构中得到基本定位,又进一步在情感和感性中具体定位,正是这种定位成为影响西方美学成型的另一个重要模式:主体——客体。
从艺术的角度看,客观世界之美和主体感受之美,都本质地体现在艺术上。
艺术作为美的典型,内含了美的本质,艺术的类型和历史展开则体现了美的历史和类型展开。
从而,把握住了艺术,也就把握住了美的本质和美的现象。
因此,美学就是艺术哲学。
艺术哲学成为影响西方美学的一个重要模式,它的方法论基础是:一般——典型。
第二节美学:西方与非西方的不同表述方式凡是客观上与人构成一定的审美关系,能引起人的审美感受的事物,总称为审美对象,是广义的美。
世界美学发展可以大致分为四大阶段:一是从四万年前仪式和艺术的出现到六千年前埃及文明和苏美尔文明出现的原始时代。
二是从埃及和苏美尔文明开始的五大文明(埃及、两河、印度河、中国夏商周、前玛雅文明)到公元前700年至前200年的轴心时代的神庙文化时期,以宗教和艺术来表现。
(完整版)美学概论
![(完整版)美学概论](https://img.taocdn.com/s3/m/14d5b963c950ad02de80d4d8d15abe23482f03cc.png)
(完整版)美学概论《美学概论》作业题第一编导论美学学科与美学基本问题第一章审美现象与美学学科的形成第一节丰富多彩的人生与审美现象1、人与世界有哪些关系?2、怎样理解审美现象的丰富性?3、审美活动中主体与对象有几个层次的关系?第二节审美的历史性1、说说“美”和“艺术”概念在中外的演变情况。
2、理解审美历史性有何重要意义?第三节美学学科的诞生1、审美意识、美学思想与美学的关系怎样?2、鲍姆加登是如何定义美学的?第二章美学的历史与学科定位第一节美学发展简明线索1、理一理西方美学思想发展的简明线索。
2、谈谈20中国美学发展概况。
第二节美学的研究对象1、归纳一下美学研究对象的演变情况。
2、今天文明应该怎样确立美学研究对象。
第三节美学的学科性质与研究方法1、美学研究对象的特殊性表现在哪些方面?2、什么是“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美学?3、为什么说美学研究的核心方法是哲学方法?第三章美学的基本问题第一节美学的哲学基础1、主客关系中实践、生存与语言关系各有什么特点?2、什么是理想性生存?什么是非理想性生存?第二节美学的内在问题1、审美关系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2、审美活动中,感性经验有什么变化?3、审美活动中主体怎样?第二节审美与人生1、如何理解审美是一种人生实践?2、为什么说美是一种人生境界?3、本编特别突出了“生存”与“实践”概念,你认为这两个概念在审美中有何重要意义?第二编审美活动论第一章审美活动的存在方式第一节审美活动的动力机制1、人的需要与动物需要的不同表现在哪里?2、审美需要的特点是什么?答:(1)它是人所独有的一种具有内在必然性的生命需要,它植根于人的生命活动本身的独特性质。
(2)从人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相互区别和联系的角度看,审美需要属于人的一种高级的精神追求,而不仅仅是感官欲求的享受。
从根本上说,审美需要作为人所独有的一种本质力量,不仅能唤起人不断创造自己生命价值的强烈激情,而且赋予人有限的生命以无限的意蕴。
美学概论 导论及第一章 美论
![美学概论 导论及第一章 美论](https://img.taocdn.com/s3/m/1740b9a3a0116c175f0e48cd.png)
(2)美不在现象,而在现象之后的更 高的本质。
柏拉图、宗教神学、康德、黑格尔等等。
美要么是理式、理念,要么就是上帝, 到了近代就变成了抽象的“人”、人性。
生命美学等等
(3)美是主客体之间的关系,或者美是 生活。
狄德罗、车尔尼雪夫斯基
二、美的本质
1、劳动是一切社会生活的基础 马克思: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构成了社会的基本
“本体之光”自在充溢,离“本体之光”越近者, 分有其光越多,故而也越美善,离“本体之光”越 远者分有其光则越少,也越缺乏美、善。
否定感性,那喀希斯(Narcissis,水仙花,自恋者) 的故事。最高境界的美是感官所不能感觉到的,必 须靠特殊训练过的心灵才能看到。
2、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时期 神学解体,人学兴起。 18世纪是启蒙的世纪。用知识照亮被蒙
蔽的理性。知识就是力量;我思故我在。 体系性美学思想开始形成。 狄德罗:美是关系。
英国经验派美学:感觉是可靠的,是全 部知识的源泉。科学和知识是用理性的 研究方法去整理感官所提供的材料。归 纳、分析、比较、观察和实验是经验主 义的主要方法和形式。经验派美学注重 感觉经验的心理分析,从经验事实出发, 运用归纳、比较和观察等方法来研究美 感经验的形成。美就是美感。
美学概论 第一编 美的本体论
![美学概论 第一编 美的本体论](https://img.taocdn.com/s3/m/0d11685b5022aaea988f0f2d.png)
“美在关系”说 ( 【法】狄德罗)
个别事物本身的内部关系
美的关系
这一事物与那一事物的比较关系 个体事物与整体事物的相对关系 事物的现象与人类审美关系
“美总是随着关系而产生,而增长,而 变化,而衰退,而消失。”
返回
“美在生活”说
【俄】车尔尼雪夫斯 基:“任何事物,我 们在那里面看得见依 照我们的理解应当如 此的生活,那就是美 的;任何东西,凡是 显示出生活或使我们 想起生活的,那就是 美的”。
【美】克莱夫·贝尔:美是“有意味的形式”。
返回
“美在典型”说
【古希腊】苏格拉底:画家应“从许多人物形象 中把那些最美的部分提炼出来,从而使所创造的 整个形象显得极其美丽”;
【法】孟德斯鸠:“美的眼睛就是大多数眼睛都 象它那副模样的。”
【美】朗洛伊斯:“我们和研究同仁已用简洁明 了的术语界定了人脸的美——具有吸引力的人脸 乃是接近于人脸总数的平均数的平均状态。”
【意】克罗齐:美是直觉,而直觉即表 现,所以美就是表现,是心灵“成功的 表现”;
【英】科林伍德:美是情感的表现。
返回
从物质世界中去探寻美的本源
1、“美在形式”说:美是事物所有的 某种形式、结构、属性、特质和法则;
2、“美在典型”说:美是典型,是同类 事物中最富于特殊性、最有代表性的事 物。
返回
“美在形式”说
【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学派:“一切立体图形中最 美的是球形,一切平面图形中最美的是圆形。”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美在事物感性形式的“秩 序、匀称和明确”,“美要靠体积与安排”,要把 “原本零散的因素结合成为统一体”;
【英】荷迦兹《美的分析》: “适应、变化、一致、 单纯、错杂、和量——所有这一切的共同合作(彼 此矫正,彼此约束)”,就能产生美。波状线是一 种“真正称得上是美的线条,”而蛇形线则是“富 有吸引力的线条”;
美学概论(1—4)
![美学概论(1—4)](https://img.taocdn.com/s3/m/d1dad0fbafaad1f34693daef5ef7ba0d4a736d4f.png)
美学概论第一章什么是美学第一节美学学科的发展史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是由德国哲学家鲍姆嘉通于1750年在其所著的《美学》一书中首次提出来的。
鲍姆嘉通因此成为“美学之父”。
一、美学学科的形成人类直接或间接地注意到美的现象和诗意创造的世界,并对其进行有意识的思考,是从公元前6世纪的古希腊和中国开始的。
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学派:宇宙是由数构成的,美即数字。
柏拉图:“美本身”亚里士多德:“诗学”是研究所有诗性活动的形式的学问。
中国:孔子:把美与善联系起来:“诗可以兴”美的现象和艺术的世界之所以在公元前6世纪-5世纪进入人类的思考,原因如下:①原始巫术神话思维开始解体,理性思维崛起。
②人类艺术活动从原始巫术活动那里获得了相对独立性。
二、美学学科如何能够成立自从美的现象进入人类的思考之后,美的现象向人类的思维提出了一些尖锐的问题:诗性的或审美的现象是理性的还是非理性的?如果是理性的,那么其真正的品质是什么?它与科学、哲学和伦理学等有何区别?如何把它们之间的界限清晰地描述出来?一个学科要成立,必须具备下列条件:⑴必须有确定的研究领域,在整个人类知识体系中不可缺少;⑵特殊任务,形成自己要解决的问题领域;⑶形成与这项研究领域相适应的研究方法去解决其问题。
美学学科成立所需的这些条件,在18世纪的欧洲形成了。
贡献:维科提出应该建立一种相当于逻辑学、哲学的“新科学”。
克罗齐认为它就是“美学”。
维科对“诗性智慧”的揭示深入到了一个重要的根基,这就是诗性活动的本性和它在人类文化中的奠基地位。
四、鲍姆嘉通对“美学”的设定德国哲学家鲍姆嘉通(1714—1762)对诗性活动领域的分析,不是返回到历史的起源处,而是纯粹对人的心智的逻辑分析。
他把审美现象这种感性的活动置于理性认知之前,把它确定为朦胧的认识活动。
并对应地提出了相对于逻辑学的“aesthetics”,即“感性学”,它就是一种研究感性观念或者“朦胧的观念”的学问。
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它给感性认识提供规则,并探求“感性认识的完善”——美。
美学概论
![美学概论](https://img.taocdn.com/s3/m/f6d62b0877232f60dccca11c.png)
原始美术
• 以彩陶艺术为代表, 中国原始社会制陶工 艺达到很高水平,其 纹饰种类繁多,主要 有绳纹,锯齿纹,漩 涡纹,方格纹,三角 纹等。还有复杂的人 面纹,鹿纹,花草纹, 舞蹈纹等。器型精练 朴实,浑厚大气。
先秦美术
• 以青铜器艺术为代表。 中国青铜工艺在当时是 世界上最发达的,涉及 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其纹饰丰富多彩,具有 强烈的艺术性。
步辇图 唐 阎立本
步辇图(局部)
五代时期的美术
• 战乱不断,南唐和西蜀这 两个国家都设立的画院。 这个时期的人物画,山水 画,花鸟画相对独立的华 中得到发展,达到了很高 的艺术水平。影响着后来 宋代绘画的发展。山水画 代表人物北方画派的荆浩, 南方画派的巨然。
《虞美人》
• 作词:李煜(五代) •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乐记》中写道“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 也”。 B、“以形写神”的理论
东晋的顾恺之,提出了“以形写神”的理论,主张通过人物典型外 在特征的描绘,表现人物的内在精神。
顾恺之画人“或数年不点目睛,人问其故,顾曰:‘四体妍媸本无 关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
南齐谢赫又在《古画品录》提出绘画“六法”, “六法”中的 “气韵生动”是对作品的总要求,是绘画的最高境界,这个理论的 主旨也是要求以生动的形象表现人物的内在精神。
“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 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罗丹
END Thank you!
1879年发现的西班牙阿尔塔米拉洞穴的壁画——《受伤的野牛》
2、美学思想的产生和发展
从对具体的美的事物的欣赏到凝聚为一种较为抽象的美的观念,无 疑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标志着这一演变过程进入新阶段的 重要成果,是在语言文字中出现了“美”。
美学概论 第一编 美的本体论
![美学概论 第一编 美的本体论](https://img.taocdn.com/s3/m/0d11685b5022aaea988f0f2d.png)
返回
美的规律
1、自由:懂得“任何一个种的尺 度”{客观事物本身所具有的规律性 (真)}——合规律性
2、自觉:“把内在的尺度{人类自身的 要求与目的(善)}运用到对象上去”— —合目的性
返回
人的本质力量
人类总体的社会历史实践与人的思想、 感情、智慧、道德、才能等主观能力的 统一,即在人类总体的社会历史实践基 础上,人的思想、感情、智慧、道德、 才能等主观能力拥向对象、见之于客体 的一种主体能动力量。简而言之,就是 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力量,就 是自由自觉即合规律合目的地创造性劳 动的力量,也可以说就是求真向善、改 造自然、推进社会的力量。
从主客观关系探寻美的本质:认为美既不在客观,也 不在主观,而在主客观的关系上,是主观与客观的统 一。
返回
从精神世界探讨美的本源
1、客观唯心主义:把外在于人的某种绝 对观念看成是美的本源——“美在理念” 说。
2、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心灵如意 识、情感、想象、直觉等看成是美的本 源——“美在主观”说。
返回
自觉
即有意识。动物的活动是盲目的,是在本能的支配 下进行的。它在活动之前,不会有既定的目的和计 划;活动之后,也不会把经验上升为理论。只有人 的活动是自觉的,是按照自身的各种需要有目的, 有计划地进行。正如马克思所说:“最蹩脚的建筑 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 用蜂蜡建筑蜂房之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 成了。劳动过程和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 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即已经观 念地存在着。”
美学第一章~~~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美学第一章~~~第二章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e00c2d6ab7360b4c2f3f646a.png)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美学是一门什么样的学科1、美学研究的对象是审美现象,即处于人与世界的审美关系中的现象或审美活动,艺术活动研究是美学研究的中心。
2、美学是一门关于审美现象的综合性的人文学科(美学学科性质),包含三个层面:1美学研究对象是审美现象也即审美活动;2美学是一门人文学科;3美学是一门综合性的人文学科。
3、美学研究的方法是多样的、综合的。
首先,美学研究比一般人文学科更为注重感性的经验、情感的契合、心灵的碰撞,更多的要求经验科学的配合和协助;其次,美学必须广泛吸收其他人文学科以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成果。
再次,美学的核心方法是哲学方法。
第二节美学的诞生与学科发展1、美学发展的三个阶段(或三个层次)1审美意识:指人类在生存实践中萌发出来的有某种不明晰审美追求的意识,可分为初级审美意识和高级审美意识。
2美学思想:奠基于审美意识,是思想主体对审美现象某些本质、特征、规律比较自觉的理性认识,以明确的理论观点和概念范围来表述自觉、系统的理论性思考。
3美学学科:奠基于审美意识和美学思想,是以审美现象为专门课题,从整体上独立地、系统地思考审美现象所获得的理论体系。
2、美学确立的标志:一是有专门的、系统的美学著作问世;二是形成了独立的、区别于其他学科的研究对象和范围。
美学创始人为鲍姆加登(“美学之父”),他于1750年出版《美学》一书。
第三节美学的哲学基础1、中国当代美学理论的哲学基础: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哲学基础,具体说来,是以马克思的实践论和存在论思想为主干,同时吸收人类思想史上各种哲学思想的精华。
2、马克思的实践论首先,马克思的实践概念是在继承和批判西方传统时间观念、特别是德国古典哲学的实践概念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其次,马克思的实践概念是生成的。
再次,物质生产劳动是人最基础的实践活动,它最终决定着包括艺术、审美活动在内的精神生产活动和人的一切其他实践活动。
3、实践含义:“人的感性活动”,人类自我创化并变革世界的现实活动,人的整个社会生活世界的根本基础,“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美学概论[新版]
![美学概论[新版]](https://img.taocdn.com/s3/m/da6e5aeeaff8941ea76e58fafab069dc5022472e.png)
美学概论第一章话说美学(美学学种论)一、何谓“美学”18世纪中叶,德国著名的美学家鲍姆加通(1750年),在英国经验主义哲学思潮,德国理性主义两大思潮的背景下,做为德国理性思潮的代表人物,出版一本《Aesthetica》(“感性学”),实质上就是我们今天所学的美学,他认为一切科学研究的对象不是客观存在的现象,而是人的心理现象,这实际上讲的就是美学。
研究人心理不同构成要素,就成了不同的学科,包括:知——逻辑学情——感性学意——伦理学2、关于美学的争议(1)、美学本应姓美古希腊著名哲学家思想家柏拉图《大希庇阿斯篇》苏格拉底中国洪毅然表示美学研究的对象就是由美而引发的情感,而非感性。
(2)、美学本应叫“艺术哲学”古希腊著名哲学家艺术理论家亚里士多德《诗学》,诗学实际上就是艺术学。
德国黑格尔(18C末19C初德国古典美学代表人物之一)《美学》三大卷“我们这门科学的正当名称却是艺术哲学或者更确切一点是美的艺术的哲学。
”中国朱光潜“艺术心理学”北大宗白华《美学散步》《艺境》马奇人大哲学系《艺术哲学》武大刘纲纪《艺术哲学》(3)、美学本应为美感学(审美心理) 17、18世纪英国经验主义美学代表休谟“主观决定一切,美学就是研究美感心理现象,客观的美是不存在的,美是人心中的一种快感愉悦。
”在中国80年代美学热潮中李泽厚的“向内转”是在“人本哲学”思潮下产生的,尊重人的价值,人性哲学。
(4)、美学应为审美关系学(法国)狄德罗“审美关系学”,“美学研究对象是人与现实的关系,而它们之间是丰富多彩的。
没有人与现实的关系,就没有世界的美。
”(中国)王朝闻《美学概论》,“美学是研究关于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的。
”以上学说中,美和艺术是建立在客观美的基础上,而美感则是建立在主观美的基础上,审美关系学,人以自己的情感感受客观美,将主客观结合起来,但它们有一个共同的错误就是“以偏概全”。
3、为美学正名(1)、美学——是一门以人类的审美现象为研究对象的学科。
教学课件 美学概论(第三版)
![教学课件 美学概论(第三版)](https://img.taocdn.com/s3/m/f0211782ad02de80d5d8403b.png)
五、康德对美学学科的界定
康德(1724—1804)是德国18世纪最伟大的哲 学家、美学家。他是西方近代哲学理论课题的规 范者,是近代学术范式的奠定者,其地位相当于 亚里士多德。因此,要学习康德以后的人文学科, 就必须懂得康德,以康德为起点。
“趣味判断”是一种不关利害的判断。
第一
一、从审美活动认识人的自由
德国诗人、美学家席勒曾说过:只有感性的人是野人,只有理性的人是蛮人, 而真正自由的、完善的人则是理性与感性完美结合的和谐的人。这并不是说, 人的感性方面和理性方面天然便是对立和分裂的。其实,在审美活动中,人就 是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出现的。我们在审美活动中感到愉快、自由,就是因为我 们在审美活动中是一个完整的、自由和谐的人,表现着我们自己。
…………
导读烛光
学习目的
主要学习美学这门学科是怎 样形成的,美学学科在学科划 分中的依据是什么,它的性质 是什么,它研究什么样的问题, 研究这些问题需要什么样的方 法,以及我们为什么要研究美 学。
一句话,树立美学作为一门 学科的基本概念。
学习要求
分清感受美和研究美之间 的区别,重点掌握美学学科 划分的原则、美学研究的基 本问题、美学学科的性质和 研究美学的方法。
四
鲍姆嘉通对 “美学”的 设定
德国哲学家鲍姆嘉通(1714—1762)对诗性活动领域的分析,不是返回到历史 的起源处,而是纯粹对人的心智的逻辑分析。他在1735年发表了论文《关于诗 的哲学沉思录》,首次提出了建立一门特殊学科——“美学”的设想。1750年, 他出版了以“美学”(aesthetics)命名的书,从此开启了美学的学科史。
(四)主张美学就是研究表现活动的科学
(一)
美的现象是属人的现象
美学概论
![美学概论](https://img.taocdn.com/s3/m/0573c4ea6529647d272852dd.png)
如何理解美学的人文学科性质?(教材 P12) (1)美学的人文学科性质,对于美学的研究对象与方法具有根本导向意义。 (2)审美在根本上是人与主体性人之间的欣赏关系,因而不仅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是
主体间的关系,而且美学研究审美也带有主体间关系的性质。 (3)美学对于研究对象的审美不是纯客观中立的自然科学态度,而需要亲身的体验和
思考:我们在感情上更为接近的是哪一种审美形态?
幻灯片 32 温克尔曼的一种回答
在研究艺术品的过程中,优雅(优美——引者注)是我们在感情上更为接近的,……
必须从优雅入手开始研究,以便可能获得美的崇高的概念。 (温克尔曼:《论艺术作 品中的优雅》) 思考:为什么优美(优雅)是我们在感情上更为接近的? (欣赏拉斐尔的《椅中圣母》)
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失衡;理解王夫之的审美教化思想)
幻灯片 11 审美意识
美学思想
四、美学的历史 美学学科
美学思想 审美意识 美学学科
知识点:美学学科的建立经历了哪三个阶段? 幻灯片 12
(一)审美意识——史前期
1、工具制造和使用中产生的形式美 从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的工具制造和使用中,渐渐有了对工具的形式感。 形式感是人类审美意识产生的一个重要标志。
情感价值的认同。
幻灯片 9 美是价值判断,而非事实判断
这朵花是红的。(事实判断) 这朵花是美的。(价值判断) 柳宗元:“美不自美,因人而彰。”
幻灯片 10
3、美学与教化 要点一:美学是人生的哲学,可以培养人的成熟的审美态度。(以朱光潜谈人对松树的
三种态度为例) 要点二:美学是教化的哲学,可以提升人的精神生活的质量。(有感于现代社会人的物
幻灯片 33 引申:审美形态从优美讲起
美学概论 第一章 绪论
![美学概论 第一章 绪论](https://img.taocdn.com/s3/m/5777380e10a6f524ccbf85b6.png)
• 第五、要扩大自己的知识面 • 第六、要有开放的心态,要注意吸收国内
外学术界的新的研究成果
选择题
• 1.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诗人对宇 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 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 与这段话最切近的美论是( D )
A美在形式 B美在关系 C美在生活 D美在距离
• 2.标志着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正式建立的 美学著作是( )
A.柏拉图《大希庇阿斯篇》B.维柯《新科学》
C.鲍姆加通《美学》
D.黑格尔《美学》
• 3. 美感产生于( )
A.游戏 B.摹仿 C.巫术 D.社会实践
• 4、“爱美是人的天性”的说法出自( ) A.席勒 B.柏拉图 C.亚里土多德 D.尼采
• 中国美学的真正起点是老子。
• 孔子开创了儒家美学的传统。
• 《易传》是产生于战国时期的儒家经典。
• 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道家美学传统。
•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古典美学发展的第二个 黄金时期。
• 禅宗对中国古典美学的影响越来越大,北 禅宗主张存在一个实体化的心的本体,南 禅宗以慧能为代表则否定这个实体化的心 的本体。
• 美学方面的著作《美学》,共三卷
• 美学的“对象就是广大的美的领域,说得 更精确一点,它的范围就是艺术,或则毋 宁说,就是美的艺术”——黑格尔
车尔尼雪夫斯基
• 尼古拉·车尔尼雪夫斯基 (1828一1889)俄国 革命家、哲学家、作家和批评家,人本主 义的代表人物。著述活动是多方面的,涉 及哲学、经济学、美学、 文学、 社会学等 各个领域 。
、 消
护理美学概论教案
![护理美学概论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1cd93065b80d6c85ec3a87c24028915f814d844c.png)
护理美学概论教案第一章:护理美学概述1.1 护理美学的定义1.2 护理美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1.3 护理美学的作用和意义1.4 护理美学的发展历程第二章:护理美的基本原理2.1 护理美的概念2.2 护理美的特征2.3 护理美的标准和原则2.4 护理美的评价方法第三章:护理审美观念与价值观3.1 护理审美观念的含义和特点3.2 护理审美观念的培养和提高3.3 护理价值观的含义和作用3.4 护理价值观的培养和提高第四章:护理美学实践4.1 护理美学实践的意义和目的4.2 护理美学实践的基本原则和方法4.3 护理美学实践的案例分析4.4 护理美学实践的评估和反思第五章:护理美学与临床护理5.1 护理美学在临床护理中的应用5.2 护理美学在患者护理中的作用5.3 护理美学在护理教育中的应用5.4 护理美学在护理管理中的作用第六章:护理美学与患者关系6.1 护理美学在患者关系中的作用6.2 护理美学在沟通中的运用6.3 护理美学在患者心理护理中的应用6.4 护理美学在患者满意度提升中的作用第七章:护理美学与护理技术7.1 护理美学在护理技术操作中的应用7.2 护理美学在护理技术美学价值提升中的作用7.3 护理美学在护理技术创新中的重要性7.4 护理美学在护理技术培训与教育中的应用第八章:护理美学与环境8.1 护理美学在护理环境设计中的应用8.2 护理美学在护理环境布置中的作用8.3 护理美学在护理环境氛围营造中的意义8.4 护理美学在提升患者舒适度中的作用第九章:护理美学与护理科研9.1 护理美学在护理科研中的地位和作用9.2 护理美学研究的方法和步骤9.3 护理美学研究成果的推广与应用9.4 护理美学在护理科研中的未来发展趋势第十章:护理美学的未来发展10.1 护理美学发展的社会背景10.2 护理美学发展的挑战与机遇10.3 护理美学发展的策略与方向10.4 护理美学发展的前景与展望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一:护理美学的定义与研究对象护理美学作为一门交叉学科,其定义和内涵可能会因不同的教学背景和学术观点而有所差异。
(完整word版)美学概论复习重点
![(完整word版)美学概论复习重点](https://img.taocdn.com/s3/m/61b5b822caaedd3383c4d371.png)
美学概论复习重点第一章什么是美学◆1.文献记载表明,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学派)是最早的开始思考美的。
毕达哥拉斯学派因之成为西方从形式角度研究美和艺术的滥觞。
◆2.柏拉图的对话《大希庇阿斯》,是西方历史上第一篇企图给“美”下定义的文章,代表作《理想国》。
3.维柯提出“诗性智慧”。
◆4.德国哲学家鲍姆嘉通,“美学之父”,1750年出版了以“美学”命名的书,从此开始了美学的学科史。
◆5.康德主要著作是著名的“三大批判”:《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趣味判断就是它的美学。
6.如何理解“美的现象是属人的现象”?首先美是与人相关的,是属人的现象,没有人也就不会有美。
“美的现象是属人的现象”是研究美学必须恪守的第一底线,这就意味着:①在没有人之前,世界上不会有美的现象,一个物理事物如果不与人发生关系,也不可能具有任何审美意义。
②美的现象不会出现在其他非人类的活动领域,如一只蝴蝶在花丛中嬉戏,但它却绝不会感受到花的美。
同样,一只蜜蜂虽然在建巢方面,可以与最伟大的建筑师相媲美,但它筑巢时绝不会使用“美的尺度”。
③凡是说到“美”时,都意味着它是指一种人与对象之间所形成的独特的“关系”,除了这个独特的“关系”领域外,美不可能出现在别的任何关系。
◆7.美学的研究对象就是人的审美活动。
所谓审美活动,就是人在其历史性的生存展开中所形成的生存境况的形式表达,即“存在性境域的显现活动”:它包括:审美活动的起源、审美活动的经验形态、审美活动的本质以及审美活动的形式呈现(符号形式、艺术)等主要方面。
8.研究美学所适用的方法:①哲学的和逻辑的分析方法②符号学和语言学的方法③心理学的方法。
9.美学的目的是成就人自身。
①从审美活动认识人的自由②从审美活动认识人的完善③培养审美能力,创造美的生活。
10.德国诗人美学家席勒曾说过:只有感性的人是野人,只有理性的人是蛮人,而真正自由的、完善的人则是理性与感性完美结合的和谐的人。
01第一讲 美学概论
![01第一讲 美学概论](https://img.taocdn.com/s3/m/1f57a1707fd5360cba1adbf2.png)
目 录1 美学概论 (1)1.1美学的历史与现状 (1)1.1.1 美学的建立 (1)1.1.2 美学的历史 (2)(1)本质论美学 (2)(2)神学美学 (4)(3)认识论美学 (4)(4)语言论美学 (5)(5)文化论美学 (6)1.1.3 美学在中国 (7)(1)清末民初美学 (7)(2)五四美学 (7)(3)30~40年代美学 (8)(4)50~70年代美学 (8)(5)80年代美学 (8)(6)90年代美学 (8)1.2美学的对象与范围 (8)1.2.1 美学的对象 (8)1.2.2 美学的范围 (10)1.3美学的任务与方法 (10)1.3.1 美学的任务 (10)(1)美学的学科属性 (11)(2)美学的任务 (13)1.3.2 美学研究的方法 (17)思考题 (19)1 美学概论关于美,我们似乎很熟悉,面对某些事物,例如自然风景、花草虫鱼、雕塑、绘画、电影、摄影照片等等,当然也包括我们所从事的工作的对象——园林景观,人人都会有美或不美的判断。
甚至面对一个人,我们也会有他(她)美还是不美的判断——尽管很多情况下大家都不会说出来。
实际上我们几乎每天都要跟“美”打交道,不过人们通常的说法是“漂亮”或“不漂亮”。
有些东西,例如一个人,一见之后,每个人都会果断地得出“美”、“不美”、或者“还可以啦”这样的结论。
这说明,面对这类事物时,我们内心都有一个明确的判断它美还是不美的标准。
但对有些事物,我们有时候就会觉得困惑、有些拿不定主意,例如一些所谓先锋艺术作品,我们有时候会问:“这是艺术吗?这东西到底美在哪里?”另外我们还发现,面对同一样东西,有些人觉得很美,甚至为它而痴迷,而有些人却觉得它并不很美,甚至毫无美感可言。
例如园林中的假山置石,比如著名的留园冠云峰,号称中国四大名石之首,按理应该是美不可言的吧,但实际上很多人见了之后会说:“不就是块石头吗!”说实话,我第一次见到冠云峰的时候就对它显赫的名望感觉莫明其妙——其实到现在也还是莫明其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3)在劳动使主客体发生分化同时,劳动 也使人的意向有了所指,并且创造了一个 人格化的世界。
人化自然、自然的人化
•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 第一,自然界是客观存在物及其运动过程的总和 。 • 第二,现实的自然是历史的自然、人化的自然。 • 人化自然:经过人类改造、认识、把握和活动的 自然。
• “人化自然”VS“自在自然”
审美关系多重属性【P44】
• • • •
1、个体性和集体性 2、民族性 3、阶级性 4、历史性
《美学概论》 第一章1.2
刘语涵
马克思主义实践美学
• 劳动是一切社会生活的基 础。
• “在劳动发展中找到了理 解全部社会史的钥匙。 ”——恩格斯 • 人在劳动过程中,不仅改 造着自然界,而且改造着 自身。前者形成物质文明 ,后者形成精神文明。( 李泽厚)
劳动
• (1)劳动使主体与客体开始了分化。 • (2)伴随萌芽状态的劳动,人的身体器官 的质量、形态和功能方面发生了一系列的 生理变化。
• 人按照美的规律来生产【P30】 • 1、造形 内在尺度
• 2、改造自然、利用自然,使自然规律为人的目的服务。
劳动为美创作了前提条件【P30】
• • 1、劳动创造了美的事物。 2、劳动创造了能够欣赏美的人。
• 鲁迅:“我们的祖先的原始人 ,原是连话也不会说的,为了 共同劳作,必须发表意见,才 渐渐的练出复杂的声音来,假 如那时大家抬木头,都觉得吃 力了,却想不到发表,其中有 一个叫道‘杭育杭育’,那么 ,这就是创作„„是‘杭育杭 育派’。”
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
• “艺术的任务是什么 呢?在我看来,艺术 的精神就是力图用字 句、色彩、声音把您 的心灵中所自豪的、 优美的东西都体现出 来。” • ——高尔基《给亚 尔米采娃》
人按照美的规律来生产【P30】
• 马克思:“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 和需要来建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 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处处都把内在尺度运用 于对象上去;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 ”【P41】
• 转化的基础——劳动实践。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
“自在自然”向“人化自然
• 1.“人化自然”是 人类实践活动的必 然结果。
• 2.“自在自然”向 “人化自然”的转 化,是在实践基础 上不断扩大的。
实践
• 实践——“自在自然”向“人化自然 ”转化的动力 • 1、实践活动本身特点。 • 2、人具有创造性的本质。 • 3、实践活动的根本目的。
• 《庄子 大宗师》:“夫大块载我以形,劳 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
人的本质力量
• 黑格尔:人是“能思考的意识” • 费尔巴哈:人的本质是物质性的自然。
• “视,听,嗅,味,触,思维,观照,情感,意 志,活动,生活,总之,人的个体所有的全部器 官,以及在形式上属于社会器官一类的那些器官 ,都是针对着对象,要占领和掌握该对象,要占 领或掌握人类的现实界,他们针对现象的活动就 是人类的现实生活活动。” • 朱光潜—《谈美书简》
本质对象化
• “正如只有音乐才能 唤醒人的音乐感觉, 对于不懂音乐的耳朵 ,最美的音乐也没有 意义,就不是它的对 象,因为我们的对象 只能是我的本质的表 现。”——马克思
• “人有一种冲动,要在直接呈现于他面前 的外在事物这种实现他自己。人通过改变 外在事物来达到这个目的,在这些外在事 物上面刻下他自己内心生活的烙印,而且 发现他自己的性格在这些外在事物中复现 了。„„人要把内在世界和外在世界作为 对象,提升到心灵的意识面前,以便从这 些对象中认识他自己。”——黑格尔
自然的人化
狭义的自然的人化也就是人类通过劳动、技术改 造自然事物,是广义的自然的人化的基础。
• 广义的自然的人化一种人类征服自然的历史尺度 ,指的是整个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人和自然的 关系发生了根本改变。
劳动创造了能够欣赏美的人【32】 • 马克思:“五官感觉的形成是以往全部世 界史的产物。” • 马克思:“另一方面,即从主体方面里看 :只有音乐才能激起人的音乐感;对于没 有音乐感的耳朵来说,最美的音乐也毫无 意义,„„社会的人的感觉不同于非社会 的人的感觉。”
狼孩 社会人
感官特性【P33】
• • • •
概括性 联系性 情感性 创造性
审美关系【P35】 • 审美关系的本质内 涵 • 1、审美关系的基础 是人的本质力量的 对象化。 • 2、审美关系是合规 律性与43;精神关系 =人同世界的关系 • 精神关系:认识关 系,功利关系和审 美关系。 • 科学家 木材商人 旅游者
三大关系【P38】
• 认识关系——靠逻辑、判断、推理和演绎,认识世界对象 的规律性,运用这个规律,改造世界。简称合规律性。 • 功利关系——整个世界为我所需,为我所用的,这是一种 功利关系。功利关系是要实现自身愿望和目的,简称合目 的性。
• 审美关系不同于认识关系 无目的的合目的性 / 但以认识 为基础 • 审美关系不同于功利关系 /但利益——距离(产生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