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生理
第7章.呼吸生理ppt
第三节 呼吸运动的调节
一、呼吸中枢的调控 l 呼吸中枢:是指中枢神经系统中与产生和调节
呼吸运动有关的神经细胞群。 l 延髓—呼吸的基本中枢 产生基本呼吸节律 l 脑桥—呼吸调整中枢 完善正常呼吸节律 l 大脑皮质—呼吸高级中枢 随意控制呼吸
二、呼吸的反射性调节
(一)肺牵张反射 (黑-伯氏反射):
胸膜腔内压
1、胸膜腔内压的概念 胸膜腔内压—简称胸内压,是指胸膜腔内的压力。
l 胸膜腔为密闭、潜在的腔。 l 通常胸内压低于大气压,又称为胸内负压。 l 气胸—指胸膜破裂,空气进入胸膜腔。
2、胸膜腔负压的形成原理
l 形成前提:胸膜腔的密闭性 l 二种作用力:肺内压,肺回缩力
胸内压=肺内压-肺回缩力 吸气及呼气末肺内压=大气压 胸内压=大气压-肺回缩力 以1个大气压的值为0则: 胸内压= -肺回缩力 l 胸膜腔负压是由肺的回缩力所造 成.
织液中的H+浓度变化。 l 当脑脊液中H+浓度升高时,
中枢化学感受器兴奋,反射 性使呼吸运动增强。 l 血液中H+浓度变动对其作用 不大。不能感受低O2的刺激。
2、CO2、低O2、H+对呼吸的影响
(1)CO2对呼吸的影响: l CO2是调节呼吸运动最重要的化学因素,是促进呼吸的
生理性刺激。 当吸入气中CO2适当增加,可使呼吸加深加快; 当过度通气排出CO2过多,可使呼吸减弱甚至暂停; 当吸入CO2过多,体内CO2堆积,可抑制呼吸中枢。
抑制作用,表现为呼吸抑制。
(3)H+对呼吸的影响
l 动脉血中pH值减小,呼吸加强;pH值增大,呼 吸减弱。
l 作用途径:血液中H+不易通过血-脑屏障,主要 通过刺激外周化学感受器,引起呼吸中枢兴奋, 呼吸加强。
第5章 呼吸 生理学
肺泡通气量
2.肺泡通气量:每分钟吸入到肺泡,并可与血
液进行有效气体交换的总气量。
解剖无效腔(从鼻至呼吸性细支气管, 生理无效腔 150ml)
肺泡无效腔( 肺泡内未发生其他交换,接近于零)
计算真正的有效的气体交换,须采用肺泡通气量
肺泡通气量=(潮气量-无效腔气量)x呼吸频率
不同呼吸频率、潮气量时的肺通气量及肺泡通气量
4、气体的扩散面积和距离和温度
气体的扩散面积和距离(A,d):
扩散速率与A呈正比;与d呈反比。
温度(T): 扩散速率与T呈正比。
综合以上因素, CO2的扩散速率是O2的 2倍,故临床更容易出现O2扩散的障碍导致 机体缺氧。
二、肺 换 气
肺泡与肺毛细血管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
在气相与液相间完成
〔外界环境
肺毛细血管)
包括肺通气〔肺 外界空气〕
肺换气〔肺泡 肺毛细血管〕
〔2〕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
〔3〕内呼吸又称组织换气
〔血液
组织细胞〕
第一节 肺 通 气
一、肺通气的原理
肺通气是肺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过 程。
(一)肺通气的动力 直接动力:肺内压与大气压之差 原始动力:呼吸运动
1、呼吸运动
防止肺水肿。 ③降低吸气阻力,有利于肺的扩张。
正常及几种2、异胸常廓情弹况性下阻顺力应和性顺曲应线性
胸廓是一个双向弹性体,其弹性回缩力的方向视 胸廓所处的位置而定。
处于自然位置:肺容量 = 肺总容量的67% 无回弹力 小于自然位置:肺容量﹤肺总容量的67% 向外的回弹力
吸气的动力,呼气的阻力 大于自然位置:肺容量﹥肺总容量的67% 向内的回弹力
血氧指标
• 血红蛋白氧容量:特定条件下,每升(L)血液中血红蛋 白所能负载的最大氧量。〔190~200ml/ L血液〕
呼吸生理
主要呼吸肌
吸气
呼气
膈肌和肋间外肌收缩,使 胸廓的上下、左右、前后 径增大,则胸腔和肺容积 增大,肺内压下降。
膈肌和肋间外肌弛缓,肺依靠 本身的回缩力量而回位。用力 呼气时,肋间内肌收缩,腹肌 收缩使隔肌向上移动。
(二)呼吸运动
1. 平静呼吸:安静状态下的呼吸,12-18次/分。 (1)平静吸气:
肺活量 =潮气量+补吸气量+补呼气量 肺活量是常用的肺通气功能指标,
2.用力呼气量 :用力吸气后,用力以 最快的速度尽力呼气,测定第1、2、3 秒内呼出的气体量,通常用它占用力 肺活量的百分数表示。
正常人分别1、2、3秒末为83%、 96%和99%, 如第1秒末低于65%, 提示有一定程度的气道阻塞。
膈肌⊕★→膈顶下降→胸廓上下径↑ 肋间外肌⊕→肋骨上提外展→胸廓前后左右径↑ -→肺随之扩大→肺内压↓(<大气压)→吸气入肺
(2)平静呼气:
膈肌(—)
肋间外肌ө
-→膈顶、肋骨、胸骨回位→胸廓↓→肺随之缩小→肺内压↑(>大气压)→呼气出肺
平静呼吸特点:吸气——膈肌、肋间外肌⊕引起——主动 呼气——吸气肌引起——被动
是呼气时胸内压都低于大气压, 故又称为胸内负压 。 平静吸气末:-5~-10 mmHg 平静呼气末:-3~-5 mmHg
2、 形成原因
胸内负压是由肺的回缩力形成的 两种力通过胸膜脏层作用于胸膜腔: 肺内压——使肺泡扩张 肺的回缩力——使肺泡缩小 ∴ 胸内压=肺内压-肺回缩力 在吸气末和呼气末,肺内压=大气压 ∴ 胸内压=大气压-肺回缩力 如以大气压为0,则:胸内压=-肺回缩力 吸气:肺扩张→肺回缩力↑→胸内压负值↑ 呼气:肺缩小→肺回缩力↓→胸内压负值↓
3. 无效腔和肺泡通气量
呼吸生理 生理学
大通气量× 100% ,正常不小于 93%,反映通气功 能贮备。
肺泡通气量
无效腔
解剖无效腔 :鼻或口至终末细支气管无气体交换 功能的呼吸道腔隙,约 150ml 。
肺泡无效腔 :因血流分布不均匀而未能发生气体 交换的肺泡容量。
气体分压差·温度·扩散面积·溶解度 D∝
距离· √分子量
——————O——2、——C——O—2—扩——散——速——率——(——D—)——比——较—————————
分子量 血浆溶解度 肺泡 A血 V血 D
(ml/L) (KPa ) (KPa ) (KPa )
—————————————————————————————————————— O2 32 21.4 13.9 13.3 5.3 1 CO2 44 515.0 5.3 5.3 6.1 2 ———————————————————————————————————————
2、原动力:呼吸运动
① 呼吸肌: 吸气肌:膈肌、肋间外肌 呼气肌:肋间内肌、腹肌 辅助呼吸肌:斜角肌、胸锁乳突 肌
② 平静、用力呼吸 ③ 胸式、腹式、混合式 ④ 12~18次/分;小儿快,老人慢。
3、胸膜腔内压:将原动力 转化为 直接动力
胸膜腔内压 = 肺内压-肺弹性回缩力
决定因素:
1. 密闭潜在腔隙:少 量浆液 --润滑,内聚力。
参
(拟交感药物治疗哮喘)
与
器
注:体液因素(组胺、5-HT 、缓激肽等)→收缩
官
传入神经末梢---机械、化学感受器
肺泡:平均直径0.1mm
呼吸肌:肺通气动力
胸膜腔:负压
呼吸生理
+ (2)H 浓度对呼吸的影响
①动脉血H+浓度增加,呼吸加深加快,
肺通气增加;
② [H+] ↓→呼吸受抑制。
③血[H+]↑→外周化学感受器→呼吸中
枢兴奋(动脉血H+难于通过血脑屏障) ④脑脊液中的H+→中枢化学感受器的最
有效刺激。
(3)低O2对呼吸的影响
●
●
吸入气PO2降低,动脉血PO2降低, 呼吸加深加快,肺通气量增加。 动脉血PO2↓<10.7kPa(80mmHg) 肺通气量方明显增加。
③ 降低吸气阻力,减少吸气作功。
4)胸廓弹性阻力
作用:肺容量 = 67%肺总量时 无回缩力 肺容量 < 67%肺总量时 吸气动力 呼气阻力 肺容量 > 67%肺总量时 呼气动力 吸气阻力
5)胸廓顺应性
胸廓的顺应性=
△V(胸腔容积)
△P(跨胸壁压)
肥胖、胸廓畸形 胸膜增厚 腹内占位病变
呼吸生理
呼吸环节:
1 外呼吸(肺通气+ 肺换气)
2 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 3 内呼吸(组织换气)
第一节 肺通气
一、定义
肺与外界环 境之间的气 体交换过程
二、肺通气原理
气体进出肺取决两方面因素: 动力:大气压与肺内压之间的压力差; 阻力:肺、气管的弹性阻力和非弹性阻力
二、肺通气原理
(一)肺通气的动力
呼吸过程:平静呼吸
(1)吸气运动(主动过程)
膈肌和肋间外肌收缩 → 膈顶下降、
肋骨和胸骨上举、肋骨下缘外翻→胸腔上
下径、前后径、左右径↑→ 胸腔容量↑ →
肺被动扩张 →肺容积↑→肺内压 ↓<大气压
→外界气体进入肺泡(主动吸气)
生理学第五章 呼吸生理
意义:反映肺活量及呼吸阻力(弹性阻力及气道通
畅程度)。
(4)肺总量 = 肺活量 + 余气量 男:5000 ml; 女:3500 ml
(二)肺通气量和肺泡通气量
1. 肺通气量(pulmonary ventilation) = 潮气量 × 呼吸频率
最大随意通气量:尽力作深快呼吸时,每分钟所能吸入 或呼出的最大气量。
血氧容量、血氧含量、血氧饱和度
HbO2呈鲜红色, Hb呈蓝紫色
临床:发绀(Hb含量达5g/100ml),常表示缺氧。 例外:红细胞增多症;相反,严重缺氧和CO中毒
4. Hb与O2的结合或解离曲线呈S形 与Hb的变构效应有关 Hb为紧密型 HbO2为松弛型
(三)氧解离曲线
表示血液PO2与Hb氧饱和度关系的曲线
•胸廓容积>肺容积
•胸廓将肺拉大
•肺回缩
胸内负压
•胸内压=肺内压 - 肺回缩力 =大气压 - 肺回缩力 = - 肺回缩力
•平静呼吸时,胸膜腔内压为负压 呼气末:-3 ~ -5 mmHg 吸气末:-5 ~ -10 mmHg
临床:气胸
胸内负压的作用:
①利于肺扩张, 实现肺通气
②利于静脉血、 淋巴液回流
第五章 呼吸生理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肺通气 呼吸气体的交换 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 呼吸运动的调节
呼吸: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
呼吸的全过程包括:
1 外呼吸(肺通气+肺换气)
2 气体在血中的运输
3 内呼吸(组织换气+细胞内氧化)
血液循环
组织细胞
肺
O2 CO2
O2 CO2
肺通气 肺换气 外呼吸
西医学概论_人体生理学第五章 呼吸
性动-静脉短路。
第三节 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
一、O2和CO2在血液中存在的形式
血液O2和CO2的含量(ml/L血)
动脉血
静脉血
物理 化学 合 物理 化学 合 溶解 结合 计 溶解 结合 计
O2 3.0 200.0 203.0 1.2 152.0 153.2 CO2 26.2 464.0 490.2 30.0 500.0 530.0
呼吸性细支气管)。150ml 肺泡无效腔:因无血流通过而不能进行气体交换的
肺泡腔。 生理无效腔:解剖无效腔+肺泡无效腔
第二节 呼吸气体交换
一、气体交换的原理
原理:扩散。动力:膜两侧的气体分压差。 条件:气体的理化特性、膜通透性和面积、分压差。 速率:= 扩散速率(D)
分压差×温度×气体溶解度×扩散面积 扩散距离×√分子量
Hb氧含量和氧容量的百分比。
(三)氧离曲线
△ 概念: 表示血氧分压与血红蛋白氧饱和度关
系的曲线。
△ 意义: 表示在不同PO2下O2与Hb的分离或结合
的情况。呈“S”型。
1.上段:PO28.0~13.3kPa (60~100mmHg) 坡度较平坦。
表 明 : PO2 变 化 大 时 , 血氧饱和度变化小。 意义:保证低氧分压时的 高载氧能力。
直接动力:肺内压 与外界大气压间的压
吸气
呼气
力差。
3.胸膜腔内压
(1)胸内压的概念:胸膜腔内的压力,正常时,不 论吸气或呼气,胸膜腔内的压力总是低于大气 压,又称胸内负压。
(2)特点: 平静呼吸时胸内压始终为负压 用力呼吸时负压变动更大
(4)成因:
呼吸生理和呼吸参数调置
新观点:压力上升梯度(流量加速百分比)
使吸气流速的上升符合病人的需求 范围 1 - 100% (默认值 50%)
40
PCIRC
INSP
EXP
PLOT SETUP
30
20
10
0
10
-20
80
60
4020020-8040
60
V
.
0
4
8
12s
2
6
10
UNFREEZE
自主呼吸 压力支持(PSV): Pressure Support
设定:吸气压力、吸气时间、呼吸频率 流速波形:递减波,随气道阻力而变化 潮气量:随病人顺应性变化
压力-时间曲线
流量-时间曲线
监测潮气量是否满足病人需求: 根据病人理想公斤体重(IBW) 7-10ml/1kg
控制呼吸 压力控制(PCV): Pressure Control
优点 可减少气压伤的发生率 可使塌陷或过度膨胀的肺泡恢复 改善气体分布 缺点 当病人顺应性发生变化时,潮气量随着改变 (如 ARDS、肺水肿病人) 如吸气时间延长(适当的吸气时间延长以保证潮气量), 病人可能需要使用镇静剂或麻醉剂
压力-时间曲线
流量-时间曲线
1. 由病人触发呼吸: 压力触发,流速触发
2. 吸气压力固定 根据病人情况设定
3. 呼气灵敏度(PB840&760可调): 送气流速为峰值流速的25%时 由吸气转为呼气
吸气流速: 递减波 病人决定呼吸频率、峰流速 吸气时间和潮气量
当病人流速降到峰值流速百分比时,压力支持通气被终止 “呼气灵敏度”定义了在终止呼吸机送气时预计达到的吸气流量峰值百分比
呼吸机 (应用气插和气切): 吸入\呼出过滤器 电子湿化器\人工鼻
人体呼吸生理
人体呼吸生理人体呼吸生理是指人体在呼吸过程中发生的生理变化。
呼吸是人体维持生命所必需的基本生理功能之一,它主要通过肺部进行气体交换,将氧气吸入体内,同时将二氧化碳排出体外。
本文将从呼吸的定义、呼吸的过程、呼吸的调节以及呼吸与健康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一、呼吸的定义呼吸是指人体通过肺部将空气中的氧气吸入体内,同时将体内的二氧化碳排出体外的过程。
呼吸分为外呼吸和内呼吸两个过程。
外呼吸是指氧气从外界进入人体,二氧化碳从人体排出到外界。
内呼吸是指氧气从肺泡进入血液,二氧化碳从血液进入肺泡,最后通过外呼吸排出体外。
二、呼吸的过程呼吸过程包括呼吸道、肺部和血液三个部分。
1. 呼吸道呼吸道包括鼻腔、口腔、喉部、气管和支气管等组成。
当空气进入鼻腔或口腔时,会被加热和湿润,然后通过喉部进入气管,再经过支气管到达肺部。
2. 肺部肺部是呼吸过程中最重要的器官之一,它由左右两个肺叶组成。
当空气进入肺部时,会经过支气管到达肺泡,然后通过肺泡壁向血液中释放氧气,同时将二氧化碳排出体外。
3. 血液血液是呼吸过程中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将氧气从肺泡中运输到身体各个组织和器官中,同时将二氧化碳从身体各个组织和器官中运输到肺泡中排出体外。
三、呼吸的调节呼吸的调节主要由中枢神经系统和化学感受器等组成。
当人体需要更多的氧气时,中枢神经系统会通过自主神经系统向肺部发出指令,增加呼吸频率和深度,以便更多的氧气进入体内。
当人体需要排出更多的二氧化碳时,化学感受器会向中枢神经系统发出信号,使其增加呼吸频率和深度,以便更多的二氧化碳排出体外。
四、呼吸与健康正常的呼吸对于人体健康非常重要。
如果呼吸不畅或不规律,会导致身体缺氧或二氧化碳过多,从而引起头晕、乏力、心慌等症状。
此外,长期抽烟、污染严重的环境和职业性接触有害物质等都会对呼吸系统造成损害,引发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疾病。
总之,人体呼吸生理是保持身体健康所必须了解的基础知识之一。
通过了解呼吸的定义、过程和调节机制等方面的知识,可以更好地保护自己的身体健康。
第五章 生理学 呼 吸
平静呼吸时, 正常成人约为: 500ml×(12-18)次/分= 6-9L/min
最大随意通气量: 尽力作深、快呼吸时的肺通气量。 正常成人约为70-120L/min
通气贮量百分比——
衡量通气功能贮备能力的指标。
最大通气量—每分平静通气量 通气贮量百分比=——————————————
(2) 肺泡表面活性物质 合成与释放:
肺泡Ⅱ型细胞 主要成份:
二棕榈酰卵磷脂
肺泡 肺泡内液层
肺泡表面 活性物质
分布及特点: 呈单分子层分布在肺泡液体层表面 极性端插入液体层,非极性端朝向肺泡腔 分布密度与肺泡大小有关,小肺泡分布密
度大,大肺泡分布密度小。
* 肺表面活性物质的分布密度可随肺泡
正
侧
面
面
作用:吸气时胸廓扩大,呼气时胸廓缩小
第二节 肺通气
----- 肺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 肺通气包括:吸气和呼气。
一、肺通气的动力
肺内压<大气压 肺内压>大气压
吸气
呼气
肺内压与大气压之差
作用:吸气时胸廓扩大,呼气时胸廓缩小
呼吸运动:呼吸肌收缩和舒张引起的胸廓节 律性扩大和缩小。
吸气肌 收缩 (呼气肌) 舒张
膈
膈
吸气
呼气
• 平静呼吸:安静状态下 平稳而均匀的自然呼吸。
– 吸气:膈肌和肋间 外肌收缩,主动过程
– 呼气:膈肌和肋间 外肌舒张,被动过程
膈肌收缩 呼吸运动
和肺内压 膈肌下降 的变化:
胸廓上下径
肋间外肌收缩 肋骨、胸骨上提 前后径、左右径增大
(1)平静吸气时
(主动过程)
胸腔扩大 肺扩张
呼吸生理学
3.胸膜腔与胸膜腔内压
胸膜腔:
由脏层胸膜 和壁层胸膜构 成;
是密闭的, 里面只有少量 浆液,没有气 体。
胸膜腔内浆液的作用: ①减小两层胸膜之间的摩擦力; ②能使两层胸膜贴附在一起不
易分开。
胸膜腔内压(intrapleural pressure) 相对于外界大气
压而言是负压(胸 内负压);
呼吸过程中的变化: 吸气—胸内压↓
一、气体交换原理
气体交换的动力:换气部位存在 的气体分压差。
气体交换的方式:扩散。
气体扩散速率(diffusion rate): 单位时间内气体扩散的容积。
影响扩散速率的因素: ①气体的分压差; ②气体的溶解度和分子量: 溶解度(s) 扩散速率(D)∝ √分子量(MW) CO2:√514.45 O2:√2.3124
—意义:保证代谢增强的组织得 到更多的氧,代表血液释放氧的贮 备。
影响氧解离曲线的因素:
①血液pH↓、PCO2↑→Hb与O2亲 和力↓→氧离曲线右移;相反时左 移。
血液pH对氧离曲线的影响,称 波尔效应(Bohr effect)。
• 生理意义:
促进肺毛细血管血液的氧合; 促进组织毛细血管血液释放O2
100m1血液中Hb所能结合的最大O2 量,称Hb氧容量。
正常人血液中Hb含量: 15g/100ml
Hb氧容量=15×1.34=20ml/100ml
100ml血液中血红蛋白实际结合 的O2量,称Hb氧含量。
动脉血: PO2 100 mmHg Hb氧含量 19.4ml/100ml
静脉血: PO2 40 mmHg Hb氧含量 14.4ml/100ml
补呼气量(expiratory reserve volume,ERV): 平静呼气末再尽力呼气,所能增加的 呼出气量(900-1200ml)。
生理学第五章呼吸系统
生理学第五章呼吸系统
第五章 呼吸系统
第一节 肺通气 第二节 呼吸气体的交换 第三节 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 第四节 呼吸运动的调节
生理学第五章呼吸系统
生理学第五章呼吸系统
生理学第五章呼吸系统
1.呼吸:指机体和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
过程。
2.呼吸的过程:
外呼吸
肺通气:外界空气和肺泡之间的气体交换; 肺换气:肺泡和肺泡毛细血管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
生理学第五章呼吸系统
气体扩散的影响因素
分压差×扩散面积×温度×气体溶解度
扩散速率=———————————————
扩散距离×√分子量
生理学第五章呼吸系统
二. 肺泡气体交换和组织气体交换
生理学第五章呼吸系统
影响肺泡气体交换的因素
呼吸膜的面积 呼吸膜的厚度 通气/血流比值
指每分钟肺泡通气量和每分钟肺血流量的比值。
2.呼吸道的结构特征及功能
分泌粘液:湿润和清洁空气,受交感神经调节; 支气管及其分支:平滑肌收缩调节气道阻力,
受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的调节。
生理学第五章呼吸系统
二.肺泡的结构和机能
(一)肺泡的结构
肺泡
肺泡上皮细胞:
I型:鳞状,95%; II型:圆形或立方状,5%,分泌肺泡表面活性物质。
基膜
肺泡隔:毛细血管网、弹力纤维、胶原纤维等。
原始动力——呼吸肌的运动 直接动力——气体压力差
(一)呼吸运动 (二)肺内压 (三)胸膜腔内压
生理学第五章呼吸系统
(一)呼吸运动——
指呼吸肌的舒缩引起的胸廓的扩大和缩小。
平静呼吸
吸气运动:吸气肌(肋间外肌和膈肌)收缩,胸廓扩 大。
——主动
呼气运动:吸气肌舒张,胸廓复位。
动物生理学-呼吸生理
动物生理学-呼吸生理动物生理学-呼吸生理呼吸是动物生命活动所必需的基本生理过程。
通过呼吸,动物摄取氧气并排出二氧化碳,以维持细胞的新陈代谢,保持机体的稳态。
在动物界中,呼吸器官的结构和功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最为简单的呼吸器官是原生动物和海绵动物的全身表面,通过体表进行氧气和二氧化碳的交换。
而一些进化比较高级的动物,如鸟类和哺乳类,拥有复杂的呼吸系统,包括气管、支气管、肺泡等。
这些特殊的呼吸器官的存在,使动物能够更高效地进行气体交换。
呼吸过程主要分为两个步骤:吸气和呼气。
吸气是指氧气进入动物体内的过程。
动物通过不同的呼吸器官来吸入氧气。
例如,鸟类通过喉管、气管和支气管从嘴巴或鼻孔吸入氧气,进入肺泡进行气体交换。
哺乳类通过鼻腔、喉咙、气管和支气管从鼻孔或口腔吸入氧气。
吸入氧气的过程中,肺泡中的氧气通过薄膜扩散到血液中,与血液中的红细胞结合成氧合血红蛋白,输送到全身各个组织细胞中。
呼气是指动物体内二氧化碳的排出过程。
当动物进行体内新陈代谢时,产生了大量的二氧化碳,需要通过呼吸系统排出体外。
动物通过肺泡、支气管、气管和鼻腔之间的反向路径,将含有二氧化碳的呼吸气体排出体外。
呼吸的调节也是非常重要的。
动物的呼吸可以通过自主神经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来控制。
自主神经系统通过调节呼吸肌肉的张力,控制呼吸频率和幅度。
中枢神经系统通过感受动脉血氧气体浓度、动脉血二氧化碳浓度和酸碱平衡情况,来调节呼吸频率和深度。
此外,动物的呼吸还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
例如,大气中的氧气浓度和温度变化都会对动物的呼吸产生影响。
低氧环境下,动物的呼吸频率会增加,以增加体内的氧气供应。
高温环境下,动物的呼吸频率也会增加,以帮助散发热量。
总结起来,动物的呼吸是通过呼吸器官对外界气体进行交换,以维持体内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平衡。
呼吸的过程需要经过吸气和呼气两个步骤,同时受到自主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和外界环境的调节。
对于不同动物而言,呼吸器官的结构和功能存在着差异,但呼吸的目的都是为了保持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
生理学呼吸(一)
生理学呼吸(一)引言概述:呼吸是人类生命所必须的基本生理功能之一。
通过呼吸,人体摄取氧气,排出二氧化碳,维持体内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平衡。
本文将探讨生理学呼吸的相关知识,包括呼吸器官、呼吸机制、呼吸的调节以及呼吸与其他生理过程的关系。
正文内容:1. 呼吸器官- 鼻腔和喉咙的作用:过滤空气、加热和湿润空气、帮助发音。
- 气管和支气管:将空气输送至肺部。
- 肺部:负责气体交换,将氧气吸入血液,将二氧化碳排出体外。
- 膈肌:主要负责呼吸过程中的吸气和呼气。
2. 呼吸机制- 无意识呼吸:由脑干的呼吸中枢控制,包括自主呼吸和高级呼吸调节。
- 呼吸肌肉的参与:膈肌、肋间肌、颈部肌肉等。
- 呼吸的节律:正常情况下,每分钟呼吸次数约为12-20次。
3. 呼吸的调节- 化学调节:血液中的氧气浓度、二氧化碳浓度和酸碱平衡等因素均可以通过化学传感器来感知,并调节呼吸频率和深度。
- 神经调节:迷走神经和交感神经对呼吸过程进行调节,其中迷走神经主要控制呼吸的减慢,交感神经则主要控制呼吸的加深和加快。
4. 呼吸与其他生理过程的关系- 呼吸与心血管系统:正常呼吸对心血管系统的功能有重要影响,包括心率、血压和血液循环等。
- 呼吸与代谢过程:呼吸过程中产生的氧气为细胞内的氧化代谢提供能量,并排出代谢产生的二氧化碳。
- 呼吸与神经系统:呼吸与大脑的功能紧密相连,呼吸的调节和控制受到大脑的影响。
总结:生理学呼吸涉及鼻腔、喉咙、气管、支气管、肺部和膈肌等多个器官和肌肉的协调工作。
呼吸的机制通过化学和神经调节来维持正常呼吸频率和深度。
呼吸与心血管系统、代谢过程和神经系统密切相关,对人体的正常功能发挥起着重要作用。
呼吸生理及呼吸机工作原理
呼吸生理及呼吸机工作原理一、呼吸生理人体的呼吸是一种将氧气输送到细胞,并将二氧化碳从体内排出的重要生理过程,主要由呼吸系统和循环系统共同完成。
1.呼吸系统呼吸系统包括鼻腔、喉咙、气管、支气管和肺部。
人体的呼吸过程可分为外呼吸和内呼吸两个阶段。
外呼吸:氧气从外界经过鼻腔和喉咙进入气管,再通过支气管进入肺部,并与肺泡内的血液接触。
氧气通过肺泡壁进入血液,血液中的氧气与血红蛋白结合,形成氧合血红蛋白。
同时,体内的二氧化碳从血液中通过肺泡壁排出,通过支气管和气管最终从鼻腔排出体外。
内呼吸:氧合血红蛋白通过血管系统运送到体内各个细胞,在细胞内与细胞呼吸过程中释放出能量,并产生二氧化碳。
二氧化碳进入血液,与血红蛋白结合形成碳酸血红蛋白,通过血管循环系统运送到肺部,再从肺部排出体外。
呼吸机是一种可以辅助或替代患者自主呼吸的装置,通过给予气流来维持呼吸功能。
呼吸机工作的基本原理是负压通气和正压通气。
负压通气:负压通气是指通过产生外部负压来吸引空气进入肺部。
负压通气主要应用于体外膜肺氧合(ECMO)或铁肺治疗等特定情况。
正压通气:正压通气是指通过外部装置提供压力将空气推入肺部。
呼吸机通过一系列的装置和传感器监测和调节气流压力、呼吸频率和气流吸入时间等参数。
正压通气的主要步骤包括:1)吸气:呼吸机通过连接管道输送氧气(或空气)至患者的呼吸系统。
2)气流传递:气流通过呼吸系统进入肺部,填充肺泡,从而维持氧气摄入和二氧化碳排出。
3)压力释放:患者呼气的时候,呼吸机减少气流压力,使肺部能够排出二氧化碳。
4)回流:重复以上步骤,持续为患者提供足够的氧气和排出二氧化碳。
呼吸机在调节和维持患者的呼吸功能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特别是在一些严重疾病或手术后需要长期机械辅助通气的情况下。
总结:呼吸生理是人体为了维持正常功能所必需的过程,包括外呼吸和内呼吸两个阶段。
呼吸机是一种可以辅助或替代患者自主呼吸的设备,可通过负压通气或正压通气的方式来维持呼吸功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理无效腔
• 每分肺泡通气量= (潮气量-解剖无效腔容量)×呼吸频率
不同呼吸频率和潮气量时肺通气量和肺泡通气量
呼吸频率 (次/分钟)
16
潮气量 (ml)
500
肺通气量 肺泡通气量 (ml/min) (ml/min)
8000
5600
8
1000
8000
6800
32
250
8000
3200
• 深而慢的呼吸比浅而快的呼吸效率高。
(分泌C)
肺泡气液交界面的表面张力
2.非弹性阻力
定义:在气体流动时产生的,并随流速加快而增 加,故为动态阻力。
包括惯性阻力、粘滞阻力和气道阻力。
(1)气道阻力
定义:由气体流经呼吸道时,气体分子间及气体分 子与呼吸道壁之间的摩擦所产生阻力 。
分布:鼻、声门、直径2 mm以上细支气管、气管 等部位。
(2)影响气道阻力的因素
透过血-脑屏障
脑脊液中 PCO2
H2O
CA H2CO3
传出N
呼吸加深加快
H+
延髓
中枢化学感受器(+)
HCO3- 中枢途径(主要)
血脑屏障通透性
(2)动脉血液中[H+]对呼吸的调节
动脉血[ H+(] +)外周化学感受器 呼吸加快加深
(3)动脉血液中O2分压对呼吸的调节
吸入气中O2含量 10% 低氧或缺氧 动脉血PO2 < 8kPa
• 运输形式: 物理溶解:量少,是化学结合的前提 化学结合:量多,以物理溶解为前提
O2 、CO2→溶解→化学结合→溶解
一、氧的运输
(一)氧在血液中存在的形式
血液中O2和CO2的含量(ml/100 ml 血液)
动脉血
混合静脉血
物理 溶解
化学 结合
总量
物理 溶解
化学 结合
总量
O2 0.31 20.0 20.317 0.11 15.2 15.31 CO2 2.53 46.4 48.93 2.91 50.0 52.91
而不是S形曲线,而且没有饱和点。 • 因此,CO2 解离曲线的纵坐标不用饱和度而
用浓度表示。 • 血液流经肺时每100 ml血液释出4 ml的CO2。
CO2解离曲线
(三)O2与Hb的结合对CO2运输的影响
• O2与Hb结合将促使CO2释放,这一效应称为 何尔登效应。
• 可见O2和CO2的运输相互影响。 CO2通过波尔效应影响O2的结合和释放。 O2又通过何尔登效应影响CO2的结合和释放。
B、吸入气中CO2适当
PCO2适当
呼吸 加深加快
过量 呼吸中枢(-) (吸入气中CO2浓度超过7%)
过量 呼吸中枢(-) (吸入气中CO2浓度超过15%)
呼吸(-) CO2麻醉
动脉血中单纯PCO2、PO2、pH变化时的肺泡通气反应
两条途径:
外周途径
PCO2
(动脉血)
颈A体 主A体
化学感受器(+)窦迷N走N舌咽N呼吸延 (中髓 +)枢
概念:呼吸肌收缩舒张引起的胸廓扩大和缩小。
吸气肌:隔肌、肋间外肌 呼气肌:肋间内肌、腹肌 辅助吸气肌群:斜角肌、胸锁乳突肌等
(1)呼吸运动过程 1)吸气 2) 呼气
斜角肌 胸锁乳突肌
肋间外肌 膈肌
吸气肌
呼吸肌
肋间内肌
呼气肌 腹部 肌群
肋间 外肌
肋 间 内 肌
呼吸运动引起的胸廓容积变化
(2)呼吸运动形式
(二)肺牵张反射(黑-伯反射)
定义:由肺扩张或缩小萎陷所引起的吸气 抑制或吸气兴奋的反射性呼吸变化
肺扩张反射(pulmonary inflation reflex) 肺萎陷反射(pulmonary deflation reflex肋间外肌 经
支 肋间神经
配
呼吸中枢
迷走神经 感觉神经
HCO3 -
CA
H2CO3 Cl -
(2)氨基甲酸血红蛋白形式:7%
在组织
HbNH2 + CO2 在肺HbNHCOOH
调节因素:氧合作用
HbNHCOOH+
HbO2的酸性高,不易与CO2结合 还原Hb的酸性低,容易与CO2结合
(二)CO2解离曲线
• 表示血液中CO2 含量与PCO2 关系的曲线。 • 血液CO2 含量随PCO2上升而增加。 • 与氧解离曲线不同,二者之间接近线性关系
第七章 呼吸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呼吸:机体与外界环境的气体交换过程。
呼吸过程的三个环节:
肺呼吸 肺通气:肺泡
(外呼吸) 肺换气:肺泡
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
外界大气 肺毛细血管血液
细胞呼吸 组织换气:内环境
(内呼吸) 细胞内的有氧代谢
细胞 生化范畴
肺通气 肺换气
气体在血液 中运输
细胞呼吸
呼吸过程示意图
第一节 呼吸系统的组成和结构
(三)呼吸肌本体感受性反射 肌梭和腱器官是骨骼肌的本体感受器
(四)防御性呼吸反射
1、咳嗽反射 2、喷嚏反射
(2)肺泡表面张力与肺表面活性物质
肺表面活性物质: 降低弹性阻力 维持大小肺泡的稳定性 防止肺水肿
(3)胸廓的弹性阻力和顺应性
表 面 张 力
呼吸膜、肺泡表面张力与肺表面活性物质
肺泡上皮C:Ⅰ型
呼吸膜:毛细血管内皮C
毛细血管肌膜
组织间隙
1 μm
肺泡上皮基膜
肺泡上皮C
含表面活性物质的液体层
Ⅱ型
二软脂酰卵磷脂
外周化学感受器
中枢化学感受器
区别 外周化学感受器
中枢化学感受器
部位 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 延髓腹外侧浅表部
适宜 刺激
动脉血中PO2、PCO2和 脑脊液和局部细胞外液
pH变化
中H+浓度
1. 颈动脉体>主动脉体 1. 不感受缺氧的刺激
2. 三种刺激可协同作用 2. 对CO2的敏感性高于 外周,但反应潜伏期长
肺泡牵张 感受器
膈肌
肺牵张反射(黑-伯反射)
吸气 呼气
肺扩张 肺缩小
肺泡 细支气管
传入N
牵张感受器(+)
(-)
迷走N (延N中髓枢)吸呼气气中中枢枢
传出N 躯体N
吸气肌舒张
(效应器)
吸气(-)(+) 呼气(+)(-)
吸气肌收缩
意义:负反馈作用,使吸气不至于过长。 正常人体平静呼吸时反射不明显。
切断家兔双侧迷走神经,呼吸有何变化? 呼吸变得深而慢
量(vital capacity)。 4. 用力呼气量 :指尽力最大吸气后再尽力尽快呼气
时,在一定时间内所能呼出的气量。 常用:1秒用力呼气量(FEV1) 5. 肺总量:1+2+3+4
(三)肺通气量和肺泡通气量
1.每分通气量:潮气量×频率
2.最大随意通气量(自学)
3.无效腔和肺泡通气量
• 无效腔: 解剖无效腔 肺泡无效腔
3. 通气血流比值=
每分肺泡通气量(VA)= 0.84 每分肺血流量(Q)
呼吸膜结构示意图
VA / Q VA / Q
肺泡无效腔 肺泡气更新率 功能性动-静脉短路 血中PO2 PCO2
通气/血流比值可能出现的三种情况
通气/血流比值可能出现的三种情况
(三)肺扩散容量 (自学)
三、组织换气
第四节 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
3. 补呼气量:平静呼气末,再用力呼出的气量。 (呼气储备量)正常成人:1000~1500 ml
4. 残气量:用全力呼气后,肺内所留的气体量。 (余气量) 正常成人:1000~1500 ml
肺容积和肺容量示意图
(二)肺容量:是肺容积中两项或两项以上的
联合气量。
1. 深吸气量(inspiratory capacity):1+2 2. 功能残气量(functional residual capacity):3+4 3. 肺活量:尽力吸气后,从肺内所能呼出的最大气
3. 动脉血pH变化的作用 小而缓慢
主要 机体缺氧时维持对呼吸 调节脑脊液中[H+]→维
作用 的驱动
持稳定的pH环境
2. CO2、H+ 和O2对呼吸的调节 (1)动脉血液中 CO2分压对呼吸的调节
A、一定范围内动脉血中的PCO2对维持呼吸和呼 吸中枢的兴奋性是必要的。
阈值:动脉血 PCO2 ≥40 mmHg
②降低中心静脉压,促进胸腔淋巴液和静脉 血回流。
(二)肺通气的阻力
1.弹性阻力
概念:弹性组织受外力作用发生变形时所产 生的对抗变形的力。
度量指标:顺应性
顺应性:指在外力作用下弹性组织的可扩张性。 顺应性 弹性阻力
(1)肺的弹性阻力与顺应性:
肺组织:弹性纤维和胶原纤维的弹性回缩力 肺泡内:液-气界面所产生的表面张力
气流速度
阻力
气流形式 层流 阻力
湍流 阻力
管径大小(呼吸性细支气管)
气道的跨壁压 肺实质对气道壁的外向放射状牵引作用 神经系统对气道管壁平滑肌舒缩活动的调节 化学因素
二、肺通气功能的评价
(一)肺容积:是指肺内气体的容积
1. 潮气量:每次吸入或呼出的气量。 正常成人:400~500 ml
2. 补吸气量:平静吸气末, 再尽力吸入的气量。 (吸气储备量)正常成人:1500~1800 ml
鼻 咽
呼吸道 喉
气管 支气管
肺支气管树
导管部:细支气管
呼吸部:肺泡
呼吸部:
呼吸系统概貌
肺内支气管树
第二节 肺通气
一、肺通气的原理
(一)肺通气的动力
直接动力:肺内压和大气压之间的压力差
肺内压低于大气压 肺内压高于大气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