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生理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肺牵张反射(黑-伯反射)
定义:由肺扩张或缩小萎陷所引起的吸气 抑制或吸气兴奋的反射性呼吸变化
肺扩张反射(pulmonary inflation reflex) 肺萎陷反射(pulmonary deflation reflex)
运动神经


膈神经
神 肋间外肌 经
支 肋间神经

呼吸中枢
迷走神经 感觉神经
HCO3 -
CA
H2CO3 Cl -
(2)氨基甲酸血红蛋白形式:7%
在组织
HbNH2 + CO2 在肺HbNHCOOH
调节因素:氧合作用
HbNHCOOH+
HbO2的酸性高,不易与CO2结合 还原Hb的酸性低,容易与CO2结合
(二)CO2解离曲线
• 表示血液中CO2 含量与PCO2 关系的曲线。 • 血液CO2 含量随PCO2上升而增加。 • 与氧解离曲线不同,二者之间接近线性关系
气流速度
阻力
气流形式 层流 阻力
湍流 阻力
管径大小(呼吸性细支气管)
气道的跨壁压 肺实质对气道壁的外向放射状牵引作用 神经系统对气道管壁平滑肌舒缩活动的调节 化学因素
二、肺通气功能的评价
(一)肺容积:是指肺内气体的容积
1. 潮气量:每次吸入或呼出的气量。 正常成人:400~500 ml
2. 补吸气量:平静吸气末, 再尽力吸入的气量。 (吸气储备量)正常成人:1500~1800 ml
第三节 肺换气和组织换气
肺换气:肺泡 血液 组织换气:血液 组织
一、肺换气和组织换气的基本原理
(一)气体的扩散
动力:气体的分压差 方式:扩散
(二)气体扩散速率及影响因素
1. 气体的分压差:正比
2. 气体的分子量和溶解度
d
=
S √MW
S(溶解度) MW d(扩散速率)
O2: 2.14 ml/L
32
(2)肺泡表面张力与肺表面活性物质
肺表面活性物质: 降低弹性阻力 维持大小肺泡的稳定性 防止肺水肿
(3)胸廓的弹性阻力和顺应性
表 面 张 力
呼吸膜、肺泡表面张力与肺表面活性物质
肺泡上皮C:Ⅰ型
呼吸膜:毛细血管内皮C
毛细血管肌膜
组织间隙
1 μm
肺泡上皮基膜
肺泡上皮C
含表面活性物质的液体层
Ⅱ型
二软脂酰卵磷脂
3. 动脉血pH变化的作用 小而缓慢
主要 机体缺氧时维持对呼吸 调节脑脊液中[H+]→维
作用 的驱动
持稳定的pH环境
2. CO2、H+ 和O2对呼吸的调节 (1)动脉血液中 CO2分压对呼吸的调节
A、一定范围内动脉血中的PCO2对维持呼吸和呼 吸中枢的兴奋性是必要的。
阈值:动脉血 PCO2 ≥40 mmHg
②降低中心静脉压,促进胸腔淋巴液和静脉 血回流。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二)肺通气的阻力
1.弹性阻力
概念:弹性组织受外力作用发生变形时所产 生的对抗变形的力。
度量指标:顺应性
顺应性:指在外力作用下弹性组织的可扩张性。 顺应性 弹性阻力
(1)肺的弹性阻力与顺应性:
肺组织:弹性纤维和胶原纤维的弹性回缩力 肺泡内:液-气界面所产生的表面张力
外周化学感受器
中枢化学感受器
区别 外周化学感受器
中枢化学感受器
部位 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 延髓腹外侧浅表部
适宜 刺激
动脉血中PO2、PCO2和 脑脊液和局部细胞外液
pH变化
中H+浓度
1. 颈动脉体>主动脉体 1. 不感受缺氧的刺激
2. 三种刺激可协同作用 2. 对CO2的敏感性高于 外周,但反应潜伏期长
量(vital capacity)。 4. 用力呼气量 :指尽力最大吸气后再尽力尽快呼气
时,在一定时间内所能呼出的气量。 常用:1秒用力呼气量(FEV1) 5. 肺总量:1+2+3+4
(三)肺通气量和肺泡通气量
1.每分通气量:潮气量×频率
2.最大随意通气量(自学)
3.无效腔和肺泡通气量
• 无效腔: 解剖无效腔 肺泡无效腔
氧饱和度:血血氧氧含容量量 ×100%
PO2 Hb量
(4)Hb的变构效应: 紧密型(T型):去氧Hb 疏松型(R型):氧合Hb
氧解离曲线
二、CO2的运输 (一)CO2的运输形式
1. 物理溶解:5%
2. 化学结合: (1)碳酸氢盐形式:88%
可逆的
血浆
红细胞
CO2
NaHCO3
Na+ HCO3 -
CO2 H2O H+
而不是S形曲线,而且没有饱和点。 • 因此,CO2 解离曲线的纵坐标不用饱和度而
用浓度表示。 • 血液流经肺时每100 ml血液释出4 ml的CO2。
CO2解离曲线
(三)O2与Hb的结合对CO2运输的影响
• O2与Hb结合将促使CO2释放,这一效应称为 何尔登效应。
• 可见O2和CO2的运输相互影响。 CO2通过波尔效应影响O2的结合和释放。 O2又通过何尔登效应影响CO2的结合和释放。
末:= 大气压
呼吸过程中肺内压、胸内压及呼吸气容积的变化过程
(2)人工呼吸的原理
定义:人为地造成肺内压和大气之间的压 力差来维持肺通气。
前提:呼吸道通畅
方法:人工呼吸机 口对口的人工呼吸法 有节律性地挤压胸廓的负压通气
3. 胸膜腔内压
胸膜腔:
胸膜脏、壁两层在肺根 处互相反折移行,在两肺周 围分别形成两个互不相通、 完全封闭的腔。
外周化学感受器
呼吸中枢(+)
呼吸加快加深
3.CO2、H+ 和O2在调节呼吸中的相互作用
① PCO2 ② [H+]
[H+]
增强CO2的作用
CO2 排出
PCO2
抵消了一部分H+ 的刺激作用
③ PO2
呼出较多的CO2
PCO2 和[H+]
减弱了低O2 的刺激作用
PCO2、PO2、pH对肺泡通气的综合影响
• 运输形式: 物理溶解:量少,是化学结合的前提 化学结合:量多,以物理溶解为前提
O2 、CO2→溶解→化学结合→溶解
一、氧的运输
(一)氧在血液中存在的形式
血液中O2和CO2的含量(ml/100 ml 血液)
动脉血
混合静脉血
物理 溶解
化学 结合
总量
物理 溶解
化学 结合
总量
O2 0.31 20.0 20.317 0.11 15.2 15.31 CO2 2.53 46.4 48.93 2.91 50.0 52.91
3. 通气血流比值=
每分肺泡通气量(VA)= 0.84 每分肺血流量(Q)
呼吸膜结构示意图
VA / Q VA / Q
肺泡无效腔 肺泡气更新率 功能性动-静脉短路 血中PO2 PCO2
通气/血流比值可能出现的三种情况
通气/血流比值可能出现的三种情况
(三)肺扩散容量 (自学)
三、组织换气
第四节 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
概念:呼吸肌收缩舒张引起的胸廓扩大和缩小。
吸气肌:隔肌、肋间外肌 呼气肌:肋间内肌、腹肌 辅助吸气肌群:斜角肌、胸锁乳突肌等
(1)呼吸运动过程 1)吸气 2) 呼气
斜角肌 胸锁乳突肌
肋间外肌 膈肌
吸气肌
呼吸肌
肋间内肌
呼气肌 腹部 肌群
肋间 外肌
肋 间 内 肌
呼吸运动引起的胸廓容积变化
(2)呼吸运动形式
第七章 呼吸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呼吸:机体与外界环境的气体交换过程。
呼吸过程的三个环节:
肺呼吸 肺通气:肺泡
(外呼吸) 肺换气:肺泡
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
外界大气 肺毛细血管血液
细胞呼吸 组织换气:内环境
(内呼吸) 细胞内的有氧代谢
细胞 生化范畴
肺通气 肺换气
气体在血液 中运输
细胞呼吸
呼吸过程示意图
第一节 呼吸系统的组成和结构
(三)呼吸肌本体感受性反射 肌梭和腱器官是骨骼肌的本体感受器
(四)防御性呼吸反射
1、咳嗽反射 2、喷嚏反射
CO2: 51.5 ml/L
44
3.78 77.64
dCO2 = 20dO2
CO2的扩散速率大于O2
3. 扩散面积和距离 与扩散面积成正比,与扩散距离成反比
4. 温度 :正比
二、肺 换 气
(一)肺换气过程
(二)影响肺换气的因素
1. 呼吸膜的厚度
厚度 扩散速率 扩散量
2. 呼吸膜的面积
面积 扩散速率 扩散量
B、吸入气中CO2适当
PCO2适当
呼吸 加深加快
过量 呼吸中枢(-) (吸入气中CO2浓度超过7%)
过量 呼吸中枢(-) (吸入气中CO2浓度超过15%)
呼吸(-) CO2麻醉
动脉血中单纯PCO2、PO2、pH变化时的肺泡通气反应
两条途径:
外周途径
PCO2
(动脉血)
颈A体 主A体
化学感受器(+)窦迷N走N舌咽N呼吸延 (中髓 +)枢
第五节 呼吸运动的调节
一、呼吸中枢与呼吸节律的形成
基本中枢:延髓 脊髓 脑桥 高位脑
脑桥
延髓
呼吸中枢示意图
二、呼吸的调节——神经调节为主
(一)化学感受性反射对呼吸运动的调节
反射弧
1. 化学感受器:适宜刺激为O2、CO2 和 H+ 等化学物质。
外周化学感受器: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 中枢化学感受器:延髓腹外侧浅表部
• 以Hb为主要运输工具
1.Hb分子的结构
Hb + O2
PO2高 PO2低
HbO2
2.Hb与O2结合的特征
(1)反应快,可逆,不需酶,反应方向取决于
PO2高低 (2)Fe2+与O2 结合后仍是二价铁 (3)1分子Hb可以结合4分子O2
氧容量:100ml血液中Hb所能结合的最大O2量
氧含量:100ml血液中Hb实际结合的O2量
(分泌C)
肺泡气液交界面的表面张力
2.非弹性阻力
定义:在气体流动时产生的,并随流速加快而增 加,故为动态阻力。
包括惯性阻力、粘滞阻力和气道阻力。
(1)气道阻力
定义:由气体流经呼吸道时,气体分子间及气体分 子与呼吸道壁之间的摩擦所产生阻力 。
分布:鼻、声门、直径2 mm以上细支气管、气管 等部位。
(2)影响气道阻力的因素
3. 补呼气量:平静呼气末,再用力呼出的气量。 (呼气储备量)正常成人:1000~1500 ml
4. 残气量:用全力呼气后,肺内所留的气体量。 (余气量) 正常成人:1000~1500 ml
肺容积和肺容量示意图
(二)肺容量:是肺容积中两项或两项以上的
联合气量。
1. 深吸气量(inspiratory capacity):1+2 2. 功能残气量(functional residual capacity):3+4 3. 肺活量:尽力吸气后,从肺内所能呼出的最大气
平静呼吸 用力呼吸 胸式呼吸 腹式呼吸
吸气主动、呼气被动 吸气主动、呼气主动 肋间外肌活动为主 膈肌活动为主
成人:胸式和腹式混合式呼吸 婴幼儿:腹式呼吸为主 妊娠后期:胸式呼吸为主
2. 肺内压: 指肺泡内的压力。
(1)呼吸过程中肺内压的变化
吸气 肺内压
初:< 大气压 末:= 大气压
呼气 初:> 大气压
鼻 咽
呼吸道 喉
气管 支气管
肺支气管树
导管部:细支气管
呼吸部:肺泡
呼吸部:
呼吸系统概貌
肺内支气管树
第二节 肺通气
一、肺通气的原理
(一)肺通气的动力
直接动力:肺内压和大气压之间的压力差
肺内压低于大气压 肺内压高于大气压
吸气 呼气
原动力:呼吸运动
1. 呼吸运动(respiratory movement)
肺泡牵张 感受器
膈肌
肺牵张反射(黑-伯反射)
吸气 呼气
肺扩张 肺缩小
肺泡 细支气管
传入N
牵张感受器(+)
(-)
迷走N (延N中髓枢)吸呼气气中中枢枢
传出N 躯体N
吸气肌舒张
(效应器)
吸气(-)(+) 呼气(+)(-)
吸气肌收缩
意义:负反馈作用,使吸气不至于过长。 正常人体平静呼吸时反射不明显。
切断家兔双侧迷走神经,呼吸有何变化? 呼吸变得深而慢
生理无效腔
• 每分肺泡通气量= (潮气量-解剖无效腔容量)×呼吸频率
不同呼吸频率和潮气量时肺通气量和肺泡通气量
呼吸频率 (次/分钟)
16
潮气量 (ml)
500
肺通气量 肺泡通气量 (ml/min) (ml/min)
8000
5600
8
1000
8000
6800
32
250
8000
3200
• 深而慢的呼吸比浅而快的呼吸效率高。
透过血-脑屏障
脑脊液中 PCO2
H2O
CA H2CO3
传出N
呼吸加深加快
H+
延髓
中枢化学感受器(+)
HCO3- 中枢途径(主要)
血脑屏障通透性
(2)动脉血液中[H+]对呼吸的调节
动脉血[ H+(] +)外周化学感受器 呼吸加快加深
(3)动脉血液中O2分压对呼吸的调节
吸入气中O2含量 10% 低氧或缺氧 动脉血PO2 < 8kPa
(1)胸膜腔特点:
潜在腔隙 少量浆液 润滑作用
浆液分子的内聚力
两层胸膜贴附
气胸:
胸膜破裂,胸膜 腔与大气相通,空 气将立即进入胸膜 腔内,形成气胸。
(2)胸膜腔内压及其测定:
胸膜腔
胸内压 < 大气压 胸内负压
(3)胸膜腔负压的形成:
生长速度:胸廓>肺
(4)胸膜腔负压的生理意义
①维持肺泡扩张状态,并随胸廓的运动而张缩, 保证肺通气和肺换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