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下册《蒹葭》美点赏析(部编本)
(完整)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赏析(学生用)
一、阅读《诗经· 蒹葭》,达成( 1)—( 3)题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1)这首诗共三章,每章开头都写蒹葭旺盛,霜露茫茫,这是《诗经》中常有的什么手法?有何作用?(2)为了见到意中人,主人公有何行动?由此你看出他的什么性格特点?(3)意中人的踪影飘忽不定,你由此感觉到诗歌创造了什么样的境界?请简要剖析。
二、关雎《诗经》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梦寐以求,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展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1.统率《关雎》全篇的诗句是2. 本诗用来形容漂亮和善的姑娘的成语是。
3.《关雌》所要表达的主题是什么 ?4、《诗经》的主要艺术表现手法有赋、比、兴等,《关雎》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 ?运用这类手法起到了什么作用 ?5、《关雎》大批运用了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充足表达了诗人细腻的思想感情,请从诗中找出一处,频频朗诵,并领会其作用。
6、本诗环绕一个求字,写一个。
7、诗中想念情人令人记忆犹新的一个细节是,经过频频写男子对爱情的执着追求且仔细珍爱的短语是:。
8.诗中写河洲的水鸟,写采摘荇菜,起什么作用?9.诗中描绘感情波涛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10.谈谈你对琴瑟友之的友字的理解。
11.品读《诗经关雎》的诗句,参照有关链接,简析《关雎》的境界美。
12.这首诗表现了我国古代办感人民如何的思想感情?( 2 分)13.诗中有很多句式同样相像的重章叠句,这类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2 分)14.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这四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赏析。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蒹葭》中考阅读选择题(附参考答案)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蒹葭》中考阅读选择题(附参考答案)蒹葭《诗经·秦风》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1.下列选项中加点字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蒹葭苍苍..(萋萋:茂盛的样子)..(苍苍:指芦苇的灰白色) B.蒹葭萋萋C.白露未已.(已:停止)D.溯游..从之(溯游:逆流而上)2.下列诗句是以景写情的一项是()A.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B.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C.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D.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3.下列各项最能表达本诗情感意境的一项是()A.凄楚怅惘B.愉悦轻松C痛苦哀伤D朦胧真诚4.下列对“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理解错误的一项是()A.“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这两句描写想象中河边芦苇连天、露重霜浓的深秋清晨景象。
B.仿佛一幅包含广阔时空的淡墨画,给人以凄凉迷茫之感。
C.这不仅描绘出了诗人所在的具体场景,更加烘托出其孤寂怅惘的心绪,给人以无限的想象空间。
D.深秋的气象往往会触发人们的落寞悲伤之情,为下文描写抒情主人公的心理活动更添一份悲的气息。
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诗每章开头两句写景,渲染了萧瑟冷落的气氛,烘托出主人公凄婉惆怅的心情。
B.这首诗三次运用“宛”字,给人以迷迷茫茫、若隐若现的感觉。
C.这首诗运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反复咏唱,表达了缠绵无尽的情感,委婉动人。
D.这首诗表现了主人公对意中人执着追寻的精神以及可望而不可即的绝望情绪。
6.下列对《蒹葭》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此诗以男女恋爱为题材,表现的是主人公追求恋人的热烈感情。
B.“蒹葭苍苍,白露为霜”采用的是《诗经》中常用的“赋”的手法,点明故事发生的季节在深秋,为诗歌创设了个萧瑟的意境。
C.“溯洄从之”和“溯游从之”是通过连续匆匆的寻求行动,表现了主人公内心的焦急和痴迷。
最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蒹葭》教学设计
《蒹葭》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和背诵全诗。
2、领悟诗人的情感,赏析伊人的形象。
学习重点: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和背诵全诗。
学习难点:领悟诗人的情感,赏析伊人的形象。
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古典诗歌灿若星河,佳篇如林,大家知道中国诗歌的源头是什么吗?是《诗经》,这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诗经》记载,2500多年前的秦地,在一个长满芦苇的河畔,曾经吟唱着一首优美的歌谣《蒹葭》,你听??老师配乐范读。
这是一首古老的歌谣,带着华夏先民简单、纯净、朴素的气息。
今天就让我们穿越时空,回到2500年前的秦地,会一会这首诗歌的作者,感受先人美妙的诗情,领略华夏民族文化的源远流长。
二、与诗人相遇——大声地朗读今天与这位诗人相遇,我们要了解他,就要先读一读他的诗歌。
根据以往的经验,大家觉得要读出一首诗的美,首先要读出什么来?(生读:节奏、韵律)那这首诗的节奏、韵律体现在哪里呢?请大家先大声地自由朗读一遍,并思考这个问题。
明确:1、押韵:第一章押“ang”韵,韵脚有苍、霜、方、长、央;第二章押“i”韵,韵脚有萋、晞、跻、坻;第三章押“i”韵,韵脚有已、涘、沚。
(读起来朗朗上口,要读准字音读出韵律)2、都是四言句,朗读时采用“二二”拍,听起来很整齐;(读出节奏感)3、运用叠词,如:苍苍、萋萋、采采;(声音悠长,让人回味)4、重章叠句,一唱三叹。
(请找出每一章中不同的词,感情逐渐加深)小结:有押韵、有叠词、有重章叠句,这首诗就有了节奏有了韵律,接下来我们一起朗读这首诗,感受一下音韵节奏之美,并试试用一句话来概括这首诗的内容。
一个秋天的早晨,芦苇上露水还未干,诗人在河上顺流逆流地追寻伊人的踪迹。
而伊人所在的地方有流水环绕,好象藏身洲岛之上,可望而不可即。
三、对诗人说话——优美地说读1.但是要了解这位诗人,要品味这首诗歌,光是读出了韵律和节奏、了解了大概内容还是不够的,还要具体了解一下《蒹葭》里面的细节。
八年级语文下册《蒹葭》的朦胧之诗美(部编本)
《蒹葭》的朦胧之诗美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凄凄,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诗经·秦风·蒹葭》读这首诗时,许多人提出了问题:“所谓伊人”是谁?是男还是女?一会儿说在这儿,一会儿说在那儿,“伊人”到底在什么地方?天寒水冷,一个人跑到芦苇塘干什么?诗中的“我”又是谁?这个“我”最后与“伊人”相会了没有?诗中写的是现实,是想象,还是梦境?而这一切,在诗中是没有答案的。
也有人试图破解这些问号,然而,结果是越弄越乱,越弄越糟。
其实,这些问号的存在,也正是这首诗的美之所在,真的有了答案,诗也就不美了。
可以说,《蒹葭》之美,就是朦胧之美,就是这些问号之美。
“蒹葭苍苍”,芦苇茂盛,遮挡视线:“白露为霜”,晨光不明,视物不清,这本身就是个朦胧的背景。
在这个背景中出现的“所谓伊人”,更是朦胧到了连面目都没有。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并没有具体的位置。
“我”与“伊人”到底距离多远,到达有多难?只是说出了“道阻且长”,模糊得很。
“我”“溯游从之”之后,那个“伊人”,还是“宛在水中央”,仍然是面目不清晰。
为了造成朦胧的意境,诗中还特意使用了”所谓“宛”这样的词。
诗面整个是不清晰的,全是朦胧的。
然而,这并不是一首朦胧诗,诗的主题是非常清晰的:鲜明地表现了对心中爱人的急切的追求和强烈的思念。
那个心上人看都看着了,可就是看不清楚,就是到不了跟前,这种心情已经让读者体会到了。
诗到这里也就不用再说了。
诗的任务并不是告诉人们原因、结果和经过,诗也不告诉人们答案正确与否。
诗表达的只是情感,并且激发出读者的同感。
这首《蒹葭》,需要表达的已经表达了,作为读者,我们也为之产生了冲动,诗的目的已经达到了。
所以说这是一首好诗。
至于诗中的那些问号,就全交给读者了。
(名师整理)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2课《蒹葭》精品课件
,生于水边。
①应该怎样来朗读这首诗歌, 为什么?
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中的 情景。
金秋之季,拂晓之时,芦花泛白, 清露为霜,瑟瑟秋风,苇丛起伏,茫 茫秋水。清澈澄明,水上烟波万顷, 空中雾霭迷蒙,弯曲的河道,水中的 小洲,宛然在目。
此时,一位痴情的恋者,踯躅水畔, 他热烈而急切地追寻着心上的恋人。 那恋人好像在水一方,但一水盈盈, 河道阻隔。“伊人”可望而不可即, 于是他徘徊往复,心醉神迷,内心痛 苦,不可言状。
我读到了你寂寞中的美丽, 读到了你暗生的白发, 你的悲伤,你的喜悦。 浅浅淡淡,真真切切。 在水一方的,不是缘, 是梦······
学习了本课后,你有哪些收获和感想? 告诉大家好吗?
窈窕淑女 联想到爱情 第一章:爱慕 君子好逑 真诚(起兴)
关
寤寐思服
雎 第二章:思念 辗转反侧
苦闷与焦灼 (实写)
因为诗的朦胧,丰富了诗的内容,想一想:
1从抒情主人公身上你领悟到了什么?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在生活中不要忽视求索本身!!!
2主人公追寻的伊人是什么样的人?是否有更深 一层的含义?
一种目标,一种尽善尽美的象征, 一种指向理想的超越!
情景交融 虚实
“白露为霜”、“未晞”、 “未已” (朝露成霜、化为秋水的渐变过程)
②写景作用: 描写清凉景色,造成迷茫意境, 渲染凄清气氛,烘托忧伤之情。
内容赏析
(3) 哪些诗句表现了诗人渴慕伊人、历经艰险、 执著追求,却求而不得的苦闷感伤情怀?
①执著追求:溯洄从之、溯游从之 ②历经艰险:道阻且长、道阻且跻、道阻且右 ③求而不得:在水一方(之湄、涘), 宛在水中央(坻、沚) ④渴慕伊人:不畏艰险,上下求索,可见渴慕之致
《蒹葭》赏析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年级下册】
《蒹葭》赏析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资料内容:【原诗】【翻译】【习题及答案】。
习题题型有——理解性默写、选择题、赏析题。
【原诗】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译文】河边芦苇青苍苍,秋深露水结成霜。
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河水那一方。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又太长。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在那水中央。
河边芦苇密又繁,清晨露水未曾干。
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河岸那一边。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攀登难。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滩。
河边芦苇密稠稠,早晨露水未全收。
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水边那一头。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曲难求。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洲。
【习题】一、理解性默写:1、成语“秋水伊人”源之《蒹葭》中的诗句:2、《诗经·蒹葭》中于浓浓的秋凉之中折射出人物淡淡的凄婉之情的句子是:二、选择题:1、对《蒹葭》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一章起两句写秋天的景象。
这是从怀念者眼中写出:他的眼前是一片无边无际的青苍苍的芦苇,早晨的露水已经成霜,于是引起了他对伊人的怀念。
B、“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是实写之词,伊人在河水的那一方,他因此上下追寻。
C、第二章第三章均为八句,所写的内容几乎与第一章完全一样,但是感情均与前一章进了一步,情境也有了一些变化。
D、全诗一唱三叹,委婉深入,充分表现了诗人对伊人的怀念之情。
2、对《蒹葭》这首诗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三个诗节的首句反复咏叹蒹葭的茂盛繁密的状态,突出景物特点,渲染气氛。
B.“白露为霜”句是写黄昏白露凝结为霜的情景;“白露未已”句是写翌日清晨霜露尚未完全消散的情形。
C.三个诗节的第六句互为补充,分别从漫长、崎岖、曲折三个角度表现道路的艰难阻隔。
八年级下册《诗经二首》之《蒹葭》 原文、译文及诗歌赏析
八年级下册《诗经二首》之《蒹葭》原文、译文及诗歌赏析蒹葭原文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译文芦苇初生青青,白色露水凝结为霜。
所恋的那个心上人,在水的另一边。
逆着弯曲的河道寻找她,路途艰难又漫长。
逆流寻找她,仿佛走到水中间。
芦苇初生茂盛,白色露水还没干。
所恋的那个心上人,在水的那岸。
逆着弯曲的河道寻找她,路途艰难又坡陡。
逆流寻找她,仿佛走到水中的小沙洲。
芦苇初生鲜艳,白色露水还没完。
所恋的那个心上人,在水的那头。
逆着弯曲的河道寻找她,道路艰难又曲折。
逆流寻找她,仿佛走到水中的沙洲。
说明《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收入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年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
它原称为《诗》或《诗三百首》,到了西汉初期被尊为儒家经典之后才称为《诗经》。
《诗经》可分为“风”、“雅”、“颂”三大类。
其中“风”包括十五“国风”,有诗一百六十篇;“雅”分为“大雅”、“小雅”有诗一百零五篇;“颂”分为“周颂”、“鲁颂”、“商颂”有诗四十篇。
在《诗经》中,“国风”的大部分和“小雅”的小部分属于民歌。
这些作品真实而广泛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它们无论是从思想性还是艺术性方面衡量,都是极有价值的,是《诗经》的精华所在,“大雅”和“颂”里面的诗则基本上是贵族阶级的作品,其中不少作品都是祀神祭祖的宗教诗,有着浑厚的承天受命的宗法意识和宗教色彩。
其特点可用宋人郑樵的话来概括就是“风土之音曰‘风’,朝廷之音曰‘雅’,宗庙之音曰‘颂’”。
《诗经》的表现手法运用了“赋”、“比”、“兴”三种。
所谓“赋”就是铺陈途述的意思,是一种直接叙事物而不假比兴的表现手法;所谓“比”就是比喻,比拟,用彼一事物来比喻此一事物,以使事物的特征更鲜明突出,使读者获得更深刻的印象;所谓“兴”,就是起兴的意思,诗人借助别的事物作个开头,以引起下面的所咏之词。
初中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蒹葭》中考阅读及答案解析.(参考)
初中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蒹葭》中考阅读及答案解析.《蒹葭》中考阅读及答案解析(一)2018年贵州安顺卷阅读《蒹葭》,完成9‐11题。
(7 分)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1.这首诗歌中运用了景物描写,这些景物描写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怎么样的画面?(2分)2.你怎么明白这首诗所抒发的感情?(2分)3.重章叠唱是《诗经》典型的艺术特色,请简要分析这首诗重章叠唱的表达效果。
(3分)(二)、【2016·河北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5-6题。
(5分)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溪。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址。
5.请解释这首诗中画线的句子。
(2分)译文:6.下列对这首诗的明白和分析,别正确的项是(3分)【】A.这首诗每章开头两句写景,渲染了萧瑟冷降的气氛,烘托出主人公凄婉惆怅的心情。
B.这首诗三次运用“宛”字,给人以迷迷茫茫、若隐若现的感受。
C.这首诗运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反复咏唱,表达了缠绵无尽的情感,委婉动人。
D.这首诗表现了主人公对意中人执着追寻的精神以及可望而别可即的无望情绪。
(三)(2016年苏州市中考一模)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完成6-8题。
(5分)蒹葭《诗经》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埃。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址。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诗经二首—蒹葭知识点汇总
2020年春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诗经〉二首·蒹葭》一览表项目《〈诗经〉二首·蒹葭》相关内容题目解说蒹葭,在古书上指芦苇。
《关雎》和《蒹葭》都是用诗歌首句中的两个字作为题目的。
此诗曾被认为是用来讥刺秦襄公不能用周礼来巩固他的国家,或惋惜招引隐居的贤士而不可得;现在一般认为这是一首情歌,写追求所爱而不及的惆怅与苦闷。
作品简介《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11篇,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
诗经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孔子曾概括《诗经》宗旨为“无邪”。
至汉武帝时,《诗经》被儒家奉为经典,成为《六经》及《五经》之一。
《诗经》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蒹葭》这首诗是为追求心中思慕之人而不可得而作。
陈子展《诗三百解题》说:“《蒹葭》一诗,无疑地是诗人想见一个人而竟不得见之作。
背景资料《关雎》选自《国风·周南》,《蒹葭》选自《诗经·秦风》。
《诗经》的创作背景:周代的祖居之地周原宜于农业,“大雅”中的《生民》、《公刘》、《绵绵瓜瓞》等诗篇都表明周是依靠农业而兴盛,农业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的进步。
周族在武王伐纣之后成为天下共主,家族宗法制度、土地、奴隶私有与贵族领主的统治成为这一历史时期的社会政治特征。
西周取代殷商,除了商纣暴虐无道,主要与其实行奴隶制经济制度有关。
西周建立以后,为缓和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尖锐矛盾,缓和阶级斗争,变奴隶制为农奴制,正如王国维在《殷商制度论》中所言:“中国政治与文化之变革,莫剧于殷周之际……殷周间的三大变革,自其表而言之,不过一家一姓之兴亡,与都邑之转移。
自其里言之,则旧制度废而新制度兴,旧文化废而新文化兴……”西周较之殷商,由于经济制度的巨大变革,促使社会在精神文明方面产生飞跃性的进步,作为文学代表的《诗经》出现是时代进步的必然产物,而它反过来又促进了社会的文明进步。
《蒹葭》赏析习题及答案
《蒹葭》赏析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班级:姓名:资料内容:【原文】【课下注释】【翻译】【作者】【背景】【主题思想】【赏析】【精品习题及答案】《蒹葭》【原诗】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译文】河边芦苇青苍苍,秋深露水结成霜。
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河水那一方。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又太长。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在那水中央。
河边芦苇密又繁,清晨露水未曾干。
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河岸那一边。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攀登难。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滩。
河边芦苇密稠稠,早晨露水未全收。
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水边那一头。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曲难求。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洲。
【作者】《诗经》,原称《诗》,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它收集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约500年间的诗歌305篇,所以又叫《诗三百》。
相传孔子曾整理过这些诗并用来传授弟子,后来被尊为儒家的经典之一,称为《诗经》。
《诗经》的“六义”三大基本内容:“风”:指十五国风,是各地的民间歌谣。
“雅”:分大雅、小雅,大部分是贵族作品。
“颂”:是宗庙祭祀用的乐歌及史诗。
三大表现手法:“赋”:“铺陈其事而直言之也”。
(叙事抒情)“比”:“以彼物比此物也”。
(比喻)“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引出)】【背景】周代由文、武奠基,成、康繁盛,昭、穆以后,国势渐衰。
后来,厉王被逐,幽王被杀,平王东迁,进入春秋时期。
春秋时期王室衰微,诸侯兼并,夷狄交侵,社会处于动荡不安之中。
周代设有采诗之官,每年春天,摇着木铎深入民间收集民间歌谣,把能够反映人民欢乐疾苦的作品,整理后交给太师(负责音乐之官)谱曲,演唱给天子听,作为施政的参考。
反映周初至春秋中叶社会生活面貌的《诗经》,就整体而言,正是这五百年间中国社会生活面貌的形象反映,其中有先祖创业的颂歌,祭祀神鬼的乐章;也有贵族之间的宴饮交往,劳逸不均的怨愤;更有反映劳动、打猎、以及大量恋爱、婚姻、社会习俗方面的动人篇章。
2020年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考点《蒹葭》诗文鉴赏及考点
专题20《蒹葭》诗文鉴赏及考点揭秘【知识储备】一、导入同学们,有人听过《在水一方》这首歌吗?它是根据《蒹葭》改编而成,改编者是台湾作家琼瑶,可见诗经对后世文学创作有很大影响。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蒹葭》。
二、目标1、分析意象特点,感知“伊人”的形象,领会人物情感,感受“可望而不可即”的意境。
2、再次体味重章叠句的艺术效果。
3、领会古人纯朴而丰厚的情感,欣赏简单却不直白的美丽,提升审美品味。
三、原文蒹葭(诗经·秦风)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四、注释《蒹葭》:选自《诗经·秦风》。
蒹葭:芦苇。
苍苍:茂盛的样子。
伊人:那人,指所爱的人。
在水一方:在水的另一边,指对岸。
溯洄:逆流而上。
洄,逆流。
阻:艰险。
溯游:顺流而下。
从:跟随、追寻。
宛:好像、仿佛。
宛在水中央:好像在水的中央,意思是相距不远却无法接近。
萋萋:茂盛的样子。
晞:干。
湄:岸边,水与草相接的地方。
跻:(路)高而陡。
坻:水中的小块高地。
采采:茂盛鲜明的样子。
未已:没有完,还没有干。
涘:水边。
右:向右迂曲。
沚:水中的小块陆地。
五、诗意一片芦苇很茂盛,露水珠儿结成霜。
所爱的人,正在水的对岸。
逆流而上去寻她,道路艰难又漫长。
顺流而下去寻她,仿佛站在水中央。
一片芦苇又密又繁,露水珠儿不曾干。
所爱的人,正在那岸边。
逆流而上去寻她,道路险阻又高难。
顺流而下去寻她,仿佛站在水中高地上。
一片芦苇密茫茫,露水珠儿还没有完。
所爱的人,正在那水边。
逆流而上去寻她,道路险阻又曲折。
顺流而下去寻她,仿佛站在水中的小块陆地上。
六、赏析1、全诗可分为三章。
第一节:以蒹葭起兴,写心爱的人在水一方,难于追寻。
第二节:以蒹葭起兴,写心爱的人在水之湄,难于相见。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蒹葭》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采采:茂盛鲜明的样子。 未已:没有完,这里指还没有干。 涘:水边。
译文:芦苇长得非常茂盛,清晨的露水还没有 完。我所怀念的心上人啊,她就站在河那边。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右:向右迂曲。 沚:水中的小块陆地。
译文: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道路艰险又弯曲。 顺流而下去追寻她,她好像站在水中的陆地上。
我所怀念的心上人啊,她就站在河的岸边。
这四句表现了伊人难寻。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道阻且跻:路又险又高。阻,险。跻,高。 坻:水中的高地。
译文: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道路艰险又难攀登。 顺流而下去追寻她,她好像站在水中的高地上。
这几句描写河水苍茫浩渺、飘忽不定,虽然伊 人可望不可即,但主人公并没有因此放弃,仍执著 追求,这两句强烈地表现了主人公的相思之情。
二 《诗经》经常使用比、兴手法。比,即比喻; 兴,指先说别的事物,引出所吟咏的对象。诵读 这两首诗,看看哪些诗句使用了比、兴手法,并 举例分析。
比、兴是《诗经》的两种表现手法。比:以此喻 彼地打比方,使抽象的事理具体化。兴:就是由此及 彼,由物及情,触景生情。如《关雎》中用“关关雎 鸠,在河之洲”,借眼前景以兴起下文的“窈窕淑女, 君子好逑”。同时关雎和鸣,也比喻男女求偶或男女 间和谐恩爱。
在艺术手法上,《蒹葭》比《关雎》“兴” 的特点更突出。“蒹葭”“水”“伊人”交相辉 映,浑然一体,用作比兴的事物与所要描绘的对 象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朦胧”和“距 离”正是这首诗的动人之处。
拓展延伸
钱钟书和杨绛
1932年,钱钟书在清华园认识了无锡名门才女 杨绛,一见钟情。第二年,钱钟书与杨绛便举办了 订婚仪式。据说这个书生气十足的清华才子,在家 里对杨绛关怀备至。钱钟书每天早起做早餐,这个 习惯一直保持到老。在二十世纪的中国,钱钟书和 杨绛是天造地设的绝配。胡河清曾赞叹:“钱钟书、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蒹葭》知识点汇总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蒹葭》知识点汇总
1.《蒹葭》选自《诗经.秦风》,蒹葭的意思是“芦苇”。
2.翻译:
大片的芦苇碧色苍苍,清晨的白露凝结成霜。
我那日思夜想的人,就在河水对岸一方。
我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道路险阻而又漫长。
我顺流而下去追寻,她仿佛就在水的中央。
河畔芦苇一片茂盛,清晨露水尚未晒干。
我那魂牵梦绕的人,就在河水对岸一边。
我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道路坎坷艰险难攀。
顺流而下寻寻觅觅,她仿佛就在沙洲中间。
河畔芦苇更为繁茂,清晨白露依然逗留。
我那苦苦追求的人,就在河水对岸一头。
我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道路险阻迂回难走。
顺流而下寻寻觅觅,仿佛就在水中沙洲。
3.主要内容:描写了一个热恋者对意中人的执着追求和可望而不可即的惆怅失望之情。
4.中心:诗人对美好爱情(理想、幸福生活)的追求、向往和相思之苦。
5.诗歌中的景物描写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这首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萧瑟、凄清的晚秋画面。
6.男主人公的形象:
一个热烈向往爱情,矢志不渝,执着追求心上人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7.每章开头都在写景,有何作用?
①运用起兴,引起下文
②点明了时节,表明随着时间的推移,主人公却一直追寻心中的女子,体现了男子对女子的执着追求。
③渲染萧瑟凄清的气氛,烘托了主人公失望惆怅的感情。
8.简要分析这首诗重章叠句的表达效果
全诗三章,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一咏三叹,节奏鲜明,旋律优美,表现了主人公感情逐层加深,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第12课《蒹葭》教案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蒹葭》教案一、课时课型课时:45分钟课型:诗歌鉴赏课二、教学方法1.诵读感悟法:通过诵读感受诗歌音韵的和谐,句式的回环往复,体会《蒹葭》的语言美,并且掌握诵读技巧。
2.情境教学法:设置情境,引导学生在朦胧的意境中探究“伊人”的多重含义。
3.点拨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厘清诗歌内在逻辑,把握主人公的情感以及深入“伊人”形象。
三、教学目标设计1.知识与能力:-能够运用注释和工具书准确地读写蒹葭、溯洄、晞、跻、涘、坻、沚等词语,并且能概括文章大意-在诵读中判断《蒹葭》的比兴手法,体会《蒹葭》回环往复的节奏和韵律2.过程与方法:-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能归纳诗歌朗诵技并应用到具体朗诵中-通过小组讨论,能够深入诗歌描述“伊人”的深层次含义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追寻“伊人”过程的讨论,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美,归纳并学习主人公执着追求不放弃的精神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创造性地运用朗读手段分析诗歌(2)理解“伊人”的深层次含义2.教学难点:(1)体会诗歌朦胧的场景和意境(2)理解“伊人”的深层次含义五、学情分析1.已有知识和技能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八年级的学生,经过初中两年的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诗歌领悟能力,但对于情境体会方面的能力较弱,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增加一些图片和音乐来渲染氛围,帮助学生尽快进入情境。
但是《蒹葭》这首诗歌场景朦胧,意境含蓄,学生要真正领会还是有一定难度,需要教师的引导和点拨。
2.对学习内容的态度对于青春的孩子来说,《蒹葭》爱情诗的主题会引起孩子们的情趣,但是多数学生面对爱情诗时会有羞涩和不敢表达见解的想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引导、启发学生,激发表达的兴趣。
六、教学过程设计同学们,图片上的植物大家知道叫什么吗?没错,就是芦苇,那它呀还有一个别名叫蒹葭。
我们可以看到布满芦苇的水边是非常美丽的,那早在先秦时期就在这样的水边又发生了什么样的事情呢?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学习内容。
创设情境,学图歌一悉1.多种形式朗读(强调)引导学生明确朗读技巧之一:读准字音。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2课《诗经二首》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2课《诗经二首》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2课《诗经二首》课文原文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ji]。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chi]。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si]。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zhi]。
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2课《诗经二首》知识点【主题思想】《关雎》写的是一一个青年男子对一个窈窕淑女的思念、追求的过程,写他求之不得的痛苦和幻想中求而得之的喜悦,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向往与追求。
《蒹葭》通过对特定情境的描写和对想象、幻想情景的描述,表现了主人公对远方的意中人强烈的思念之情及可望而不可即的苦恼。
【文章结构】关雎:河边邂逅-朝思暮想-琴瑟友之一见钟情-辗转反侧-钟鼓乐之(爱慕)(相思)(愿望)蒹葭:蒹葭苍苍-所谓伊人-宛在水中央蒹葭萋萋-所谓伊人-宛在水中抵蒹葭采采-所谓伊人-宛在水中沚【文学常识】《诗经》本称《诗》,后来被儒家奉为经典,才称《诗经》。
题目“关雎”中的“关”是拟声词,鸟鸣之声;“雎”,雎鸠,种水鸟。
题目“蒹葭”中的“蒹”指芦苇一类的植物;“霞”指初生的芦苇。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写水鸟雌雄和鸣,相呼相应,在那水中的沙丘之上,像是恋人同唱着欢悦的情歌一样。
“关关”,形容水鸟和鸣,叠字象声;同时声中见意,示雌雄相应,彼此相关雎鸠,水鸟,据说它们“生有定偶而不相乱,偶常并游而不相狎”。
开篇二句声情并茂:它以悠扬、平正之音,为全诗的“中和之美”定下基调;又以雎鸠和鸣起兴,所谓“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为以下正面抒写爱情创造了和谐的气氛,象征意味既深且浓。
第十二课《蒹葭》部编教材八年级语文
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迁移能力
五、回味《蒹葭》,总结学习诗歌的方法
①老师放歌曲“在水一方”,让学生在音乐中回味《蒹葭》余音绕梁之美,并尝试背诵;
②学生自己总结学习诗歌应该注意哪些方面。
(背景、意象、意境、思想感情、写作手法等方面谈)
学生听歌并尝试背诵;学生总结学习诗歌应注意哪些方面
培养学生总结能力
学校教师备课笔记
年级
八
学科
语文
主备教师
复备教师
课题
第十二课《蒹葭》
课型
课时
教材及课标分析
《蒹葭》是第三单元诗歌中的第四篇课文,选自《诗经•秦风》。诗歌采用重章叠句、反复咏唱的章法,描绘了主人公对伊人的倾慕之情、执着之意,文字虽简单,却有一种美丽至极,百读不厌之感。其根本原因在于它营造了一个空灵朦胧,柔婉缠绵的意境。其主人公形象亦耐人寻味。他(她)伫立凝望、反复追寻,犹如“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也如“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写尽了情致。正是因为《蒹葭》蕴含了无穷的艺术魅力,于是编者将这被近代学者王国维称之为“最得风人深致”的诗篇选编进了教材,作为整本教材的第四篇课文,既想以此作为古典诗词学习的完美做结,又想通过《蒹葭》这一桥梁纽带开启通往《诗经》的艺术大门,为学生进一步学习鉴赏《诗经》等古典诗词奠定良好基础。
(蒹葭写出环境的清冷;白露从“为霜”“未晞”“未已”的变换,形象勾勒出了时间发展的轨迹,说明主人公天亮就来到河边,直到太阳东升,独自一人在河边久久徘徊;寒霜浓重的凄冷景色,造成了一种渺远迷茫的意境,渲染气氛,烘托
学生思考教师提问;
小组合作探究回答教师提问。
培养学生小组合作探究的能力和对文本的解读能力
学情分析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12《蒹葭》教案
《蒹葭》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学习《蒹葭》中重章叠句的艺术表现手法,体会它的表达效果。
2.体会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含蓄美;品读诗歌的情感内涵。
3.把握古代人民对美好爱情的朴素追求和向往。
4.掌握两首诗歌在表现情感方面的异同点。
教学重点学习《蒹葭》中重章叠句的艺术表现手法,体会它的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1.体会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含蓄美;品读诗歌的情感内涵。
2.把握古代人民对美好爱情的朴素追求和向往。
3.掌握两首诗歌在表现情感方面的异同点。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上节课,我们漫步在青青河畔,认识了先秦时期的君子和淑女,今天让我们再次走进《诗经》,去寻觅最美的歌谣。
二、整体感知速读课文,完成下面的问题。
(1)欣赏情境课文,集体朗读课文,注意把握朗读节奏。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2)疏通文意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译文:河畔芦苇长得十分茂盛,深秋白露凝结成了霜。
我那日思夜想的人,就站在对岸河边上。
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道路险阻而又漫长。
顺流而下去追寻她,(她)仿佛就站在水中的沙洲上。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译文:河畔芦苇一片茂盛,清晨露水尚未晒干。
我那魂牵梦绕的人,她就站在河的那一边。
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道路坎坷又高险。
顺流而下寻觅她,(她)仿佛就站在水中的高地上。
四、合作探究1.诗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描绘了一幅秋苇苍苍、白露茫茫、寒霜浓重的清凉景色,造成了一种渺远迷茫的意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蒹葭》美点赏析
《蒹葭》是《诗经》中抒情的名篇,王国维《人间词话》曾说:“《诗·蒹葭》一篇,最得风人深致。
”并称赞它“风格洒落”。
全诗意境朦胧凄清,感情执着真切,成就了其独特的艺术美感。
一、绘画美
诗的起句“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苍苍:灰白色,这里指芦苇因为秋天的到来而变黄,加之秋霜的侵袭覆盖而呈现出的色调。
其色苍苍,其景荒凉。
需要注意的是,那是水边一大片摇曳的蒹葭,和着秋水中的倒影,在同为青苍色的天际底下,水天一色,蒹葭苍苍,随风摇曳,是一幅凄迷的景象。
主人公这时候登场,站在水边向那边凝望,飘飞的芦苇丛中,一个妙龄女子的身影若隐若现,“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水气氤氲里,女子更加显得影影绰绰,美妙无比。
蒹葭、白露、伊人、秋水,越发显得难以捉摸,构成了一幅朦胧淡雅的水彩画。
二、音乐美
视觉上的美感同时带给读者的是听觉上的愉悦,透过这幅凄清的画面,我们的耳旁,仿佛有以下的声音拂过:小河流水的淙淙声,水气氤氲向上的蒸腾声,芦苇在晨风中摇曳的疏落声,还有主人公上下寻觅急切的喘息声和脚步声,我们甚至还可以听到主人公对伊人寻而不得的叹息声,而这种种声音,使得原本凄清朦胧的画面带上了生命的气息和动态的张力。
听觉上的美感还来自于这首诗歌的韵律,重章叠句回环往复是《诗经》的特色,《蒹葭》亦如此,第一章采取偶句入韵的方式。
苍、霜、方、长、央,读来朗朗上口,极具韵律美。
后两章是第一章的重章反复,只是在第一章的基础上更换了个别的字,这样全诗一意三叠,用韵先响后暗,先扬后抑。
全诗以四字句为主,只有每章最后一句变化成五字句。
另外,“蒹葭”属于双声词,“苍苍”“萋萋”“采采”等是叠词,用韵和句式的参差变化以及双声叠词的运用,极大的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音乐美。
三、人性美
爱情是古今中外永恒的主题,《蒹葭》中人物的爱情体现出一种怅惘、凄迷、朦胧莫辨,而又至真至纯、执着无悔的人性美。
《毛诗序》言“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蒹葭》没有
明显的爱情故事情节,但是,透过简约的文字,我们依然可以清晰的领悟其中所言之志。
水天一色里,在苍苍蒹葭中忽隐忽现的“伊人”无疑是高洁美丽而又可亲可爱的,她就像一块磁石般吸引着主人公。
站在水边凝望,伊人仿佛就在水的那一边,可是苍茫摇曳的芦苇挡住了主人公痴望的双眼,伊人的身影朦胧飘渺,不甚真切,因此,痴情的主人公焦急的“溯洄从之”“溯游从之”,从,寻求、追寻之意,主人公上上下下追寻的路途,并不是顺畅的,“道阻且长”“道阻且跻”“道阻且右”,充满着艰险和阻碍,寻求的结果呢?伊人“宛在”而已,也就是说,主人公所倾慕的人儿依然是飘渺朦胧,可望而不可及!那么,追求者将会如何呢?诗没有明确交代,这就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也许他会继续“从之”,“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也许他会愁肠百结,相思成灾,“剪不断,理还乱”“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也许终于得见伊人面,抱得美人归……无论结果怎样,我们看重的是,主人公追寻的过程,在那个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对美好爱情的执着无悔,这就是一种至真至纯至美的人性!
四、意境美
品读诗中文字,让人身临其境:深秋的清晨,灰白的芦苇沾着晶莹的霜花,秋风萧瑟里,茫茫苍苍的苇丛起伏摇曳,澄净碧蓝的河水蒸腾着雾气,雾霭迷蒙中,主人公徘徊于蜿蜒的水畔,急切的寻求着心上的恋人。
伊人在水的那方忽隐忽现,可望而不可及,主人公上下追寻,欲罢不能,历经艰辛,可是伊人只是“宛在”,觅之无踪。
我们能够感受和呼吸到的是主人公内心的执着、焦急、怅惘和迷茫。
全诗给我们营造的是一种凄婉的情调,幽邃的境界。
【温立三短评】
赏析《蒹葭》这首诗的文章不少,本文从“四美”角度来展开欣赏,自有它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