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最新小学一年级语文《敕勒歌》知识点及教案
敕勒歌教学设计 5篇
敕勒歌教学设计篇10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结合图画了解古诗的大致意思,想象四野苍茫的景象,感受诗中描写草原的无比壮阔及游牧民族的生活。
3、初步了解吟诵,练习吟诵古诗,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中华文化瑰宝的魅力,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感与传承文化的责任感、使命感。
教学重难点:了解古诗的大致意思。
感受诗中意境以及对古诗吟诵的认知、练习。
教学道具:草原风光图片、歌曲,PPT教学过程:四部教学法:读韵味——明诗意——-写意境——-吟诗情一、情景导入,丰富认知播放草原风光的歌曲图片,带学生进入学习的情景。
师:同学们,草原的风光美吗?今天,咱们就一起到敕勒川去看看草原的美景。
北朝有人用简单的27个字概括了我们用话语也形容不完的草原美景。
就让我们来读读古诗《敕勒歌》吧!师(板书诗题):齐读诗题。
二、练习朗读,读出韵味1、师:听师范读《敕勒歌》(配乐)注意听清字音和节奏。
2、学生划节奏自由练习读。
3、多种形式的读古诗:同桌互读,男女赛读,四人小组内合作读古诗。
合作要求:①按组号顺序依次读古诗,别人读时要认真听。
②读完后选出读得好的同学作为本组代表参加朗读展示。
学生自由练读,指名读。
师:我听出来了,阴山可真高呀!真是“敕勒川,阴山下”。
还有谁想读?4、师:说说他读得怎么样?(他读得又流利又有感情。
听了他的朗读,我觉得草原很大!)师:男生把阴山的雄伟高大读出来了,女生把草原的辽阔无边读出来了,男女生都得第一!三、再读古诗,品悟诗意1师:让学生再读课文,由诗入画。
结合课文注释,说说在这首诗里,你看到了哪些景物?生:这是一幅图画,远远的是雄伟的阴山,向天空看蓝天白云,美丽的草原无边无际,天地相接,轻风一来,牛壮羊肥,若隐若现,2四人小组合作,有感情地描述诗境:(课件展示草原风景)生:“在一望无垠的大草原上,满眼青绿,无边无际地延伸开去,只有那同样辽阔的天宇,如同蒙古包一般从四面低垂下来,罩住浩瀚的草原。
《敕勒歌》教案(精选8篇
《敕勒歌》教案(精选8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敕勒歌》,位于古诗文单元。
详细内容包括:诗歌的朗读与欣赏,了解敕勒民族的历史背景,掌握诗歌中的生僻字词,解读诗句的意象和寓意,感受作者对大自然和民族生活的赞美。
二、教学目标1. 熟练朗读《敕勒歌》,体会诗歌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2. 学习并掌握课文中生僻字词,了解敕勒民族的历史文化。
3. 领悟作者对大自然和民族生活的赞美之情,培养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诗句的解读和意象的把握。
2. 教学重点:朗读与欣赏,生僻字词的学习,诗歌情感的领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语文课本、笔记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敕勒川的图片,引导学生了解敕勒民族的生活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朗读:让学生跟随多媒体课件朗读《敕勒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3. 讲解:详细解读诗句,分析生僻字词,帮助学生理解诗句的含义。
4. 例题讲解:挑选诗句进行详细解析,让学生了解如何解读诗歌意象。
5. 随堂练习:让学生选择一句诗句,尝试自己解读其意象和寓意。
6. 欣赏:分析诗歌中的美,如景色美、情感美等,让学生感受作者对大自然和民族生活的赞美。
六、板书设计1. 诗歌《敕勒歌》2. 生僻字词:勒、穹庐、苍苍、茫茫、见牛羊3. 诗句解读: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运用本节课学到的解读方法,分析《敕勒歌》中的另一句诗句。
示例: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答案:这句诗句描绘了广袤的敕勒川,天空湛蓝,草原一望无际。
风吹过,草低伏,露出成群的牛羊。
诗句通过自然景观的描绘,展现了敕勒民族的生活环境,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朗读、讲解、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方式,让学生掌握了《敕勒歌》的基本内容。
课后,教师应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适当调整教学策略。
古诗二首之《敕勒歌》教案1
古诗二首之《敕勒歌》教案1一、教材分析《敕勒歌》是部编本教材第七单元第18课《古诗二首》中的其次首。
本组教材都布满了想象力,给人以启迪。
《敕勒歌》是一首北朝时期的乐府民歌。
这首民歌描绘了我国内蒙古阴山脚下土地辽阔,牧草丰茂,牛羊肥壮的草原体面,表现了北方少数民族对生活和故乡的热爱。
整首诗意境高远,语言通俗。
在景物描写上,动静结合是显著特点。
二、学情分析学校生很喜爱?古诗,由于其短小,朗朗上口,很快就能背诵下来,但是对于诗的意思意境还不能领悟。
这首《敕勒歌》我在一班级学习“草原”这个词语时已经推举同学课外堆积过。
教学时,重点就应当放在识字写字以及对古诗的理解感悟上。
三、教法:创设情境法。
四、学法:朗读法。
五、教学目标1.会认“似”等六个生字,会写“阴”等五个生字,重点指导“野、茫”两个字。
2.正确、流利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了解古诗的大致意思,感触草原的苍茫与漂亮。
4.激发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感触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六、教学重点:识字写字。
七、教学难点:了解古诗的大致意思,感触意境,激发情感。
八、教学预备:ppt课件。
九、课时支配:一课时。
十、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这节课我们将一起去领略草原的漂亮体面。
(播放配乐图片)你们看了后想到了什么?2.回忆我们一班级堆积的古诗词,哪首与刚才看到的最相符?3.出示课题,师板书生书空。
【设计意图】利用颜色鲜亮的图片和富有民族特色的音乐调动同学的感官,回忆以前堆积的古诗,温故知新。
(二)初步了解“敕勒”与“北朝民歌”。
【设计意图】简洁介绍相关学问,有利于同学对诗歌的理解。
(三)初读古诗,学习生字。
1.借助拼音自由读古诗,把字音读正确。
(相机说“野”“见”的读音。
)2.圈诞生字,练习认读。
3.课件出示生字,沟通识字办法。
4.出示无拼音生字,指名认读组词。
(按照状况决定是否教授多音字“似、笼”)。
5.出示带生字的词语,指名领读。
6.观看田字格中本课要求写的五个生字,指名说说需要留意的地方。
《敕勒歌》教案设计
《敕勒歌》教案设计教案设计:《敕勒歌》一、教学内容本课教材选自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二课,课文《敕勒歌》是一首源自北方草原的古老民歌,描绘了敕勒人生活在辽阔草原上的情景,体现了他们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豪迈情怀。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敕勒歌》,使学生了解民歌的特点,培养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提高学生朗读、背诵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敕勒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激发他们对生活的热情。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熟读并背诵《敕勒歌》,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敕勒人的豪迈情怀。
难点:理解课文中的民族文化和自然景观,培养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学具:课本、练习本、文具五、教学过程1. 情境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敕勒草原的美景,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对草原的向往。
2. 自主学习(10分钟)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敕勒人的豪迈情怀。
3. 合作探究(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探究课文中的民族文化和自然景观,分享学习心得。
4. 讲解与示范(10分钟)教师讲解课文中的难点,示范朗读,指导学生正确发音和停顿。
5. 随堂练习(10分钟)学生朗读、背诵课文,进行口语练习,教师及时给予指导和反馈。
6. 板书设计(5分钟)教师根据课文内容,设计简洁明了的板书,帮助学生梳理课文结构。
7. 作业设计(5分钟)作业题目:1. 熟读并背诵《敕勒歌》。
2. 写一篇关于敕勒草原的短文,可以是描绘草原美景,也可以是讲述敕勒人的故事。
答案:1. 《敕勒歌》2. 略六、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教师在课后要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
同时,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拓展延伸活动,如参观草原、了解民族文化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敕勒歌的内涵,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年级语文知识点:敕勒歌知识点-小学语文基础知识归纳.doc
一年级语文知识点:敕勒歌知识点|小学语文基础知识总结|小学语文基础知识大全-《敕勒歌》歌咏了北国草原壮丽富饶的风光,抒写敕勒人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豪情。
接下来我们为大家整理了敕勒歌知识点,欢迎大家参考阅读!>>>>原文敕勒歌①北朝民歌敕勒川②,阴山③下。
天似穹庐④,笼盖四野⑤。
天苍苍⑥,野茫茫⑦,风吹草低见牛羊⑧。
>>>>词语解释①《敕勒歌》:敕勒(chì lè):种族名,北齐时居住在朔州(今山西省北部)一带。
②敕勒川:川:平川、平原。
敕勒族居住的地方,在现在的山西、内蒙一带。
北魏时期把今河套平原至土默川一带称为敕勒川。
③阴山: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北部。
④穹庐(qióng lú):用毡布搭成的帐篷,即蒙古包。
⑤笼盖四野(yǎ):笼盖,另有版本作“笼罩”(洪迈《容斋随笔》卷一和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三十一);四野,草原的四面八方。
⑥天苍苍:苍苍:青色。
苍,青,天苍苍,天蓝蓝的。
⑦茫茫:辽阔无边的样子。
⑧见(xiàn):同“现”,显露。
>>>>译文辽阔的敕勒大平原就在阴山脚下。
天空像个巨大的帐篷,笼盖着整个原野。
蔚蓝的天空一望无际,碧绿的原野茫茫不尽。
一阵风吹过,牧草低伏,露出一群群正在吃草的牛羊。
>>>>练习题一、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chì lè qiónɡ庐见牛羊天似笼盖二、根据解释写出相应的语句。
1. 游牧人住的圆顶毡帐,形状像蒙古包。
( )2. 青色。
( )3. 辽阔,深远。
( )4. 同“现”,呈现。
( )三、品味下列语句。
1.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2. 风吹草低见牛羊敕勒歌知识点就先到这儿了,返回查字典首页一年级语文知识点:锄禾知识点|小学语文基础知识总结|小学语文基础知识大全-《锄禾》描绘了在烈日当空的正午农民田里劳作的景象,概括地表现了农民终年辛勤劳动的生活,最后以蕴意深远的格言,表达了诗人对农民真挚的同情之心。
《敕勒歌》教案设计
《敕勒歌》教案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课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一课《敕勒歌》。
《敕勒歌》是一首北朝民歌,描绘了敕勒人生活在辽阔的大草原上的情景,表现了他们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向往。
二、教学目标1. 认识生字词,能正确读写“敕勒、阴山、穹庐、苍苍、茫茫、天苍苍、野茫茫”等词语。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敕勒人的生活环境,体会他们对大自然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认识生字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难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敕勒人对大自然的热爱。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师准备:课文课件、生字词卡片、敕勒草原图片等。
学生准备:课本、文具、练习本等。
五、教学过程1. 情境导入出示敕勒草原图片,引导学生观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生字词学习(1)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圈出生字词。
(2)教师出示生字词卡片,引导学生认读生字词。
(3)学生互相交流,巩固生字词。
3. 理解课文(1)学生默读课文,思考课文描绘了什么画面。
(2)教师引导学生说出课文描绘的画面,如阴山、穹庐、天苍苍、野茫茫等。
(3)学生讨论,体会敕勒人对大自然的热爱。
4. 朗读与背诵(1)学生齐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
(2)教师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敕勒人的情感。
(3)学生背诵课文,教师检查。
5. 实践拓展(1)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生字词,用词语造句。
(2)学生互相交流,分享造句成果。
六、板书设计阴山穹庐天苍苍野茫茫敕勒人热爱大自然七、作业设计1. 熟读课文,背诵课文。
2. 根据课文内容,画一画敕勒人的生活环境。
3. 选择一个生字词,用词语造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课教学过程中,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朗读都表现出较高的兴趣。
在实践拓展环节,学生分组造句,互相交流,分享成果,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
但在生字词学习环节,部分学生对生字词的认读仍存在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辅导。
《敕勒歌》 知识清单
《敕勒歌》知识清单《<敕勒歌> 知识清单》一、诗歌原文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二、创作背景《敕勒歌》诞生于南北朝时期的北朝。
当时,敕勒族是北方的一个游牧民族,他们在广袤的草原上逐水草而居,过着自由奔放的生活。
这首民歌反映了敕勒族人民对家乡的热爱和对大自然的赞美,也是他们生活场景的生动写照。
三、诗歌意境1、广袤的草原“敕勒川,阴山下”描绘出了敕勒族生活的辽阔地域,敕勒川位于雄伟的阴山脚下,给人以开阔宏大的感觉。
2、独特的天空“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将天空比作巨大的帐篷,笼罩着四方大地。
展现出天空的辽阔和无边无际,也体现了草原人民对天空的独特感受。
3、苍茫的景象“天苍苍,野茫茫”进一步强调了天地的苍茫辽阔,天空湛蓝,原野无垠,营造出一种雄浑壮阔的氛围。
4、生机勃勃的画面“风吹草低见牛羊”是全诗的点睛之笔,微风吹过,牧草弯腰,牛羊显现。
这一画面充满了生机和活力,展现了草原的富饶和繁荣。
四、语言特色1、简洁明快全诗语言简洁,寥寥数语就勾勒出了草原的壮丽景色和独特风情,毫无拖沓之感。
2、生动形象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如“天似穹庐”,将天空形象地比作穹庐,让读者能够直观地感受到天空的形态。
3、富有韵律诗句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具有很强的音乐性和节奏感,易于传唱和记忆。
五、文化价值1、民族风情的展现《敕勒歌》反映了敕勒族的游牧生活和文化特色,为我们了解古代北方少数民族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2、文学传承作为北朝民歌的代表作品,《敕勒歌》对后世文学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其独特的艺术风格为后世诗人所借鉴和模仿。
3、文化交流它也是民族文化交流的重要见证,促进了不同民族之间的相互了解和文化融合。
六、影响力1、在文学领域《敕勒歌》被收入各种文学选集和教材,成为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经典之作,深受读者和学者的喜爱和研究。
2、在艺术领域其意境和主题常常被画家、音乐家等艺术家所借鉴和表现,通过不同的艺术形式展现出《敕勒歌》的魅力。
古诗二首《夜宿山寺》《敕勒歌》教案1(5篇材料)
古诗二首《夜宿山寺》《敕勒歌》教案1(5篇材料)第一篇:古诗二首《夜宿山寺》《敕勒歌》教案1古诗二首《夜宿山寺》《敕勒歌》教案1【教学要求】1.认识12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认读生字组成的词语。
2.训练学生行行朗读,字字思考,推敲诗文的意思;启发学生处处想象,揣摩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感受。
3.指导朗读,要求在朗读中传达出对诗意的理解,对诗境的感悟。
4.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识字、写字,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图文结合,在反复品读中联系生活经验将诗歌描绘的景象变得更为丰富。
【教学难点】1.指导朗读,要求在朗读中传达出对诗意的理解,对诗境的感悟。
2.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认识6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认读生字组成的词语。
2.图文结合,在反复品读中联系生活体验,展开想象,探究诗歌的丰富意蕴。
3.理解'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的意思,学习诗人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教具准备教学课件、字词卡片。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理解题意。
1.出示课题,板书课题。
(板书:夜宿山寺)启发学生从课题确定这首诗所写的时间、地点和事情,并推想人物。
教师随学生回答,在黑板上用简笔画画出月亮、星星、山峦、寺庙;此时,只简画一座寺庙,没有楼;为了显示高度,在山腰上端横一笔云。
同时出示'宿''寺'卡片,正音、释义。
2.让学生观察板画,再观赏插图。
(课件出示1)要求他们用一个词来表达自己的感觉。
教师在学生提出的词中选取'高',并板书。
告诉学生:这首诗是唐朝诗人李白写自己夜宿山寺的亲身感受;全诗四行诗句,都是围绕着'高'来写的。
(板书:高)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现在请同学们自己读读这首诗,读之前,我们先来看看要求。
(课件出示2)要求:按照老师下面告诉大家的方法,自学这首诗。
(1)反复朗读全诗每行诗句(行行朗读);(2)认真想想每个字的意思(字字思考);(3)然后根据诗句的内容,想象出一幅图画(处处想象)。
《敕勒歌》教学设计
《敕勒歌》教学设计《敕勒歌》教学设计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
那么问题来了,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敕勒歌》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学时目标:1.认识《敕勒歌》的生字,会写要求写的字。
2.朗读、背诵《敕勒歌》。
3.体会草原的高远辽阔。
一、认识《汉乐诗集》,读懂课题1.《敕勒歌》选自《汉乐诗集》,是南北朝时期北朝民歌的代表作之一。
敕勒,当时北方少数民族之一。
2.出示课题《敕勒歌》,说说课题的意思。
二、明确目标xx三、学习板块一(学会生字新词)(一)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古诗,把古诗读准。
2.学生自读生字新词,把生字新词读准。
并用生字练习组词。
(二)合作交流、教师出示古诗。
1.互学:同桌互相检查生字是否读准,正音。
2.共学:小组合作读准生字词,交流组词,交流识记生字的方法。
(三)展示汇报1.学生展示读准生字新词。
注意“似”是多音字。
2.学生展示识记生字的方法。
3.学生展示读好古诗。
注意“见”的读音和意思。
四、学习板块二:熟读古诗1.学生尝试读出古诗的节奏,指导学生读。
2.学生练读。
3.上台展示。
五、学习板块三(学习古诗,大致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草原的高远辽阔)自由读诗,想一想,诗歌描写了什么景物?圈出景物的词语,对照课文插图,想想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再用自己的画说说每句诗句的`意思。
(一)自主学习:生读,圈,看插图,说意思。
(二)合作交流:1.小组交流:描写的景物,有什么特点,说说诗句的意思。
2.试着有感情的读(三)展示汇报:用读诗句,说景物,说诗句意思,朗读诗句的方式进行汇报。
教师提示、点拨:1.先看图理解穹庐、四野.2.联系生活理解“苍苍、茫茫。
拓展:白发苍苍、松树苍苍、()苍苍大海茫茫、云雾茫茫、()茫茫3.理解“见”(四)品读古诗,指导学生读出草原的辽阔。
敕勒歌教案
敕勒歌教案敕勒歌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3.启发学生体会诗歌语言的简洁朴素,风格的雄浑豪放。
4.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感受草原的富饶、广阔和美丽,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点:1.理解诗意,感受意境。
2.体会这首诗歌的语言特点。
教学方法:朗读悟意,启发想象。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蓝天以其辽阔深邃使人向往,高山以其巍峨雄伟令人震撼,大海以其宽容恒久给人启迪,美丽的草原又将带给我们什么呢?今天,我们学习北朝民歌——《敕勒川》,感受草原的魅力。
二、简介《敕勒歌》的文学常识《敕勒歌》是南北朝时北方敕勒族的民歌。
敕勒族又名丁零、高车、回鹘,是今天*尔族的主要族源。
南北朝时敕勒族相当繁盛,史*载有十二个部落。
而歌中的敕勒川就是今天的****市周围的广大地区。
北有大青山挡风,南有黄河迂曲补水,乃是游牧民族十分向往的冬夏两宜的肥美牧场。
《乐府诗集》将《敕勒歌》收入《杂歌谣辞》。
《乐府诗集》是宋代郭茂倩编著的乐府诗总集,主要记录了两汉到唐五代的乐府诗和先秦歌谣,共一百卷。
传世名篇佳作众多,如《木兰辞》、《陌上桑》、《十五从军征》、《孔雀东南飞》等。
三、1.请学生借助注释扫除字词障碍,正确朗读,理解诗意。
2.检查;①正确读出下列字词的读音敕勒(chì lè)穹庐(qióng)见牛羊(xiàn)天似(sì)笼盖(lǒng)②说说对句意的理解。
辽阔的敕勒川在阴山脚下。
天空像一座巨大的帐篷,笼盖了整个原野。
苍天辽远空旷,草原一望无际,微风吹过,牧草低伏,露出了正在吃草的肥硕的牛羊。
强调:见,通“现”,显现,四、启发引导学生想象,感受草原的辽阔富饶,体会情感。
1.通过读诗,你从诗中看到了什么?它们都有什么特点?草地、天空、蒙古包、牛羊。
天空的特点是苍苍,草地的特点是茫茫,这苍苍的天空、茫茫的草地,看上去显得辽阔无边。
《敕勒歌》教案(通用
《敕勒歌》教案(通用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敕勒歌》,教材位于《语文》课本第四章《古诗欣赏》第二节。
详细内容包括:1. 诗歌背景介绍:敕勒歌的起源、历史背景及作者情况。
2. 诗歌全文解读:逐句解析诗歌内容,领略敕勒歌的意境美。
3. 诗歌艺术特色:分析敕勒歌的韵律、修辞手法及意象。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敕勒歌的背景,掌握诗歌的基本内容,体会诗歌的艺术魅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环节,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培养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诗歌的艺术特色分析,如韵律、修辞手法等。
2. 教学重点:诗歌背景的了解,诗歌内容的理解和欣赏。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北朝时期的历史背景,引出敕勒歌,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诗歌背景介绍:简要介绍敕勒歌的起源、作者及历史背景。
3. 诗歌全文解读:a. 教师示范朗读,让学生初步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b. 学生自读,逐句解析诗歌内容,理解诗歌的基本意思。
4. 诗歌艺术特色分析:a. 分析韵律:讲解敕勒歌的押韵规律,让学生体会其音乐美。
b. 分析修辞手法:讲解敕勒歌中的比喻、对偶等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5.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所学,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并进行讨论。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敕勒歌中的意象,谈谈你对这首诗的理解。
答案:要求学生结合课堂所学,从诗歌的韵律、修辞手法、意象等方面进行分析,表达对敕勒歌的欣赏。
2.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b. 推荐相关阅读材料,如北朝其他著名的敕勒歌作品,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六、板书设计1. 板书《敕勒歌》2. 板书内容:a. 诗歌背景:北朝、敕勒族、作者b. 诗歌全文解读:逐句解析c. 诗歌艺术特色:韵律、修辞手法、意象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教师对课堂效果进行评价,针对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
小升初语文 敕勒歌知识点
小升初语文敕勒歌知识点导读:除了课堂上的学习外,平时的积累与练习也是学生提高成绩的重要途径,本文为大家提供了小升初语文敕勒歌知识点,希望对大家的学习有一定帮助。
敕勒歌北朝乐府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注释1.敕勒:种族名,北齐时居住在朔州(今山西省北部)一带。
2.阴山: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北部。
3.穹庐:用毡布搭成的帐篷,即蒙古包。
4.苍苍:青色。
古诗赏析这是一首敕勒人唱的民歌,是由鲜卑语译成汉语的。
它歌唱了大草原的景色和游牧民族的生活。
开头两句“敕勒川,阴山下”,交代敕勒川位于高耸云霄的阴山脚下,将草原的背景衬托得十分雄伟。
接着两句“天似穹庐,笼盖四野”,敕勒族人用自己生活中的“穹庐”作比喻,说天空如毡制的圆顶大帐篷,盖住了草原的四面八方,以此来形容极目远望,天野相接,无比壮阔的景象。
这种景象只在大草原或大海上才能见到。
最后三句“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是一幅壮阔无比、生机勃勃的草原全景图。
“风吹草低见牛羊”,一阵风儿吹弯了牧草,显露出成群的牛羊,多么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这里水草丰盛、牛羊肥壮的景象。
全诗寥寥二十余字,就展现出我国古代牧民生活的壮丽图景。
这首诗具有北朝民歌所特有的明朗豪爽的风格,境界开阔,音调雄壮,语言明白如话,艺术概括力极强。
宋诗人黄庭坚说这首民歌的作者“仓卒之间,语奇如此,盖率意道事实耳”(《山谷题跋》卷七)。
因为作者对草原牧民生活非常熟悉,所以能一下抓住特点,不必用力雕饰,艺术效果就很好。
欢迎大家去阅读为大家提供的小升初语文敕勒歌知识点大家好好去品味了吗?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加油哦!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古诗二首》《敕勒歌》教案
解决方法:教师可设计相关练习,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会运用修辞手法,提高表达能力。
(4)文化背景的融入:学生对古代诗歌的历史背景和民族特色了解不足,影响对古诗的理解和欣赏。
解决方法:教师可在教学中穿插相关文化背景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增强文化认同感。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朗读练习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古诗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2.教学难点
(1)古诗韵律与节奏:学生在朗读时,往往难以把握古诗的韵律与节奏,导致朗读效果不佳。
解决方法:教师可通过示范、指导,让学生模仿并练习,逐步掌握正确的朗读方法。
(2)诗句意境的理解:学生对诗句的意境理解存在困难,难以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解决方法:教师可运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创设情境,帮助学生理解诗句意境。
2.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古诗的意境,感受大自然的壮丽与美好。
3.学会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提高表达能力。
2.感受古诗的韵律美和意境美,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具体目标如下:
1.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使其能从古诗中体会作者的情感,感受大自然的壮丽与美好,培养审美情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1)古诗朗读与背诵:要求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登鹳雀楼》、《望庐山瀑布》及《敕勒歌》,熟练地背诵三篇课文。
《敕勒歌》教案教学设计-2024鲜版
家庭和社会资源支持体系搭建
鼓励家庭参与
通过家长会、家校互动平台等途径,向家长介绍《敕勒歌》的学习 意义和教育价值,引导家长积极参与孩子的学习过程。
利用社会资源
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图书馆等文化场所,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或 民间艺人进校园举办讲座或工作坊,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学习体验。
构建学习共同体
联合学校、家庭、社区等多方力量,共同搭建《敕勒歌》学习平台, 形成教育合力,促进学生对诗歌的深入理解和全面素养的提升。
总结归纳:回顾知识点,提升认识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点,包括诗歌的背景、内容、情感和艺术手法 等。
学生谈谈自己的学习收获和感受,提出自己的疑问和建议。
2024/3/27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表现,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继续努力。
17
04
评价方式与标准制定
2024/3/27
30
未来发展趋势预测及应对策略制定
发展趋势一
应对策略一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未来语文教学将 更加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培养。
积极适应教育改革的要求,调整教学方法和 手段,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发展趋势二
应对策略二
语文教学将更加注重与其他学科的融合和交 叉,提高学生的跨学科素养。
加强与其他学科教师的合作和交流,探索跨 学科教学的模式和方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 养。
教师评价
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 情况、考试成绩等多方面因素, 给出全面、客观的评价和建议。
家长评价
与家长保持密切联系,了解学生 在家庭中的学习情况和表现,为
教学评价提供重要参考。
22
05
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
《敕勒歌》 知识清单
《敕勒歌》知识清单《敕勒歌》是一首北朝民歌,它以简洁而有力的语言,描绘了北方草原壮丽的风光和游牧民族的生活景象。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深入了解这首经典之作。
一、原文及译文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译文:辽阔的敕勒大平原,就在阴山脚下。
敕勒川的天空啊,看起来好像牧民们居住的毡帐一般,它四面与大地相连,笼罩着整个原野。
天空是青苍蔚蓝的颜色,草原无边无际,一片茫茫。
风儿吹过,牧草低伏,显露出原来隐没于草丛中的众多牛羊。
二、创作背景《敕勒歌》诞生于南北朝时期,当时北方游牧民族与中原汉族之间交流融合不断加深。
这首民歌反映了敕勒族人民的生活环境和豪放的性格,也是民族文化交流的一个生动体现。
敕勒族作为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他们对大自然有着深厚的感情和独特的认知。
这首歌曲很可能是在劳动、聚会或者祭祀等场合中传唱开来的。
三、诗歌意境1、广袤的空间诗的前两句“敕勒川,阴山下”,点明了敕勒川的地理位置,展现出了辽阔的空间感。
阴山巍峨耸立,敕勒川广袤无垠,给人一种宏大而开阔的视觉冲击。
2、独特的天空视角“天似穹庐,笼盖四野”,把天空比作巨大的毡帐,形象地写出了天空的辽阔和包容。
仿佛整个天地都被这巨大的“穹庐”所笼罩,让人感受到天地的苍茫与雄浑。
3、生机勃勃的草原“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描绘了一幅苍莽的草原画卷。
蓝天高远,原野辽阔,风吹动着茂密的牧草,一群群牛羊时隐时现。
这种景象充满了生机与活力,展现了大自然的丰饶和游牧民族的富足。
四、艺术特色1、语言简洁明快全诗用语简洁,没有过多的修饰和雕琢,但却生动地描绘出了草原的壮丽景色和游牧生活的特点。
用最简单的词汇,传递出最强烈的情感和最深刻的印象。
2、比喻巧妙“天似穹庐”这一比喻,将天空形象化,让人能够直观地感受到天空的广阔和包容,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3、动静结合诗中既有静态的描写,如“天苍苍,野茫茫”,展现了草原的广阔和宁静;又有动态的描写,如“风吹草低见牛羊”,通过风的吹动,让原本静态的画面变得生动起来,增添了画面的层次感和立体感。
敕勒歌教案范文
敕勒歌教案范文教案:敕勒歌一、教学内容教材:人教版《语文》第一册第五单元第三课内容:学习古代民歌《敕勒歌》,了解其产生的历史背景、诗歌内容及其表现手法。
二、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敕勒歌》。
2. 理解《敕勒歌》的历史背景、诗歌内容及其表现手法。
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理解《敕勒歌》的历史背景、诗歌内容及其表现手法。
重点:朗读和背诵《敕勒歌》。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投影仪、音响设备学具:课本、练习本、文具五、教学过程1. 导入:利用多媒体展示敕勒草原的图片,引导学生欣赏草原的美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诗歌讲解:讲解《敕勒歌》的历史背景,解释诗歌中的生僻词语,分析诗歌的内容和表现手法。
3. 朗读与背诵:指导学生正确朗读《敕勒歌》,强调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然后组织学生进行背诵,培养学生的记忆力。
4. 实践练习:设计一些关于《敕勒歌》的练习题,让学生回答,检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程度。
5.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板书《敕勒歌》板书内容:历史背景:北方游牧民族的生活诗歌内容:敕勒川,阴山下,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表现手法:赋、比、兴七、作业设计1. 请学生回家后向家长介绍《敕勒歌》的历史背景和诗歌内容。
2. 背诵《敕勒歌》,并能够在家长面前表演。
3. 结合生活实际,写一篇关于草原的小作文。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在本节课中,学生对《敕勒歌》的历史背景和诗歌内容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大部分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
但在实践练习中,部分学生对诗歌表现手法的理解还有待提高。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和启发,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拓展延伸:组织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推荐一些关于北方游牧民族的文学作品,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和感受这一民族的生活和文化。
同时,可以开展一些关于草原的绘画、摄影比赛,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草原的热爱。
敕勒歌教案精选
敕勒歌教案精选教案精选:《敕勒歌》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一篇《敕勒歌》。
这首民歌描绘了敕勒川、阴山下的大草原,以及天苍苍、野茫茫的壮阔景象。
通过学习这首歌曲,学生可以了解北方大草原的美丽风光,感受敕勒族人民的豪情壮志。
二、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敕勒歌》;2.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敕勒族人民的豪情壮志;3. 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正确朗读和背诵《敕勒歌》;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敕勒族人民的豪情壮志。
难点:生字词的学习和运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黑板、粉笔;学具:课本、练习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教师播放草原图片,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知道的草原特点。
2. 朗读课文:教师带领学生朗读《敕勒歌》,让学生感受课文中的意境。
3. 讲解课文:教师讲解课文内容,解释生字词的含义,让学生理解课文。
4. 随堂练习: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运用课文知识进行回答。
5.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受。
6. 展示成果:每组选出一名代表,向全班同学展示讨论成果。
7. 作业布置:抄写《敕勒歌》两遍,背诵并家长签字。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敕勒川阴山下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七、作业设计1. 抄写《敕勒歌》两遍;2. 背诵《敕勒歌》,家长签字确认。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学生对《敕勒歌》的学习兴趣浓厚,课堂氛围活跃。
在讲解课文内容时,学生能够积极参与,主动提问。
通过小组讨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加深入。
在作业布置方面,学生能够按时完成,家长签字确认。
拓展延伸:让学生了解敕勒族的历史文化,欣赏其他草原风光的诗歌,如《草原》、《草原上的歌声》等。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一篇《敕勒歌》。
这首民歌描绘了敕勒川、阴山下的大草原,以及天苍苍、野茫茫的壮阔景象。
《敕勒歌》教案精选
《敕勒歌》教案精选教案:《敕勒歌》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初中语文教材第一册第四单元的《敕勒歌》。
该诗是北朝民歌,描绘了敕勒川、阴山下草原的壮丽景色,体现了古代敕勒民族的生活情景。
二、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敕勒歌》。
2. 理解诗文的内容,体会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3. 分析诗歌的韵律和修辞手法,提高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正确朗读和背诵《敕勒歌》,理解诗文内容。
难点:分析诗歌的韵律和修辞手法,体会诗歌意境。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多媒体教学设备。
2. 教材《敕勒歌》。
五、教学过程1. 导入:以草原的图片或视频引入,激发学生对草原的向往和好奇心,引出本节课的内容《敕勒歌》。
2. 朗读与背诵:让学生齐读或个人朗读《敕勒歌》,注意朗读的节奏和韵律。
在学生熟悉诗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背诵。
4. 意境体会:通过讨论、小组合作等方式,让学生分析诗歌的意境,体会草原的壮丽和敕勒民族的豪情。
5. 韵律与修辞:分析诗歌的韵律和修辞手法,如夸张、比喻等,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6. 实践练习:让学生尝试创作一首以草原为题材的诗,运用学到的修辞手法和韵律。
六、板书设计1. 板书诗歌的《敕勒歌》。
2. 在黑板上列出诗歌的韵律和修辞手法。
3. 用关键词或图片表示诗歌的内容,如敕勒川、阴山下、草原等。
七、作业设计1. 请学生正确朗读和背诵《敕勒歌》。
2. 请学生写一篇关于《敕勒歌》的鉴赏文章,不少于300字。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诗歌《敕勒歌》的学习,让学生感受到了草原的壮丽和敕勒民族的豪情。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朗读和背诵,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同时,通过分析诗歌的韵律和修辞手法,培养了学生的鉴赏能力。
拓展延伸:可以组织学生参观草原或相关的文化遗址,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敕勒民族的历史和文化。
还可以让学生尝试创作其他题材的诗歌,运用学到的修辞手法和韵律。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内容细节解析1. 诗歌背景:敕勒民族的生活情景,草原的地理环境。
《敕勒歌》教案(精选
《敕勒歌》教案(精选教案:《敕勒歌》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材,第20课《敕勒歌》。
本文是一首北朝民歌,描绘了敕勒人生活在辽阔的大草原上,以及他们对大草原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二、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 能够体会课文中对大草原的描绘,感受敕勒人对大自然的热爱。
3. 能够运用课文中的句子进行仿写,提高写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难点:体会课文中对大草原的描绘,感受敕勒人对大自然的热爱。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学具:课本、练习本、文具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教师播放大草原的视频,引导学生观察大草原的美景,激发他们对大自然的热爱。
2. 课文朗读: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注意纠正发音,让学生熟悉课文内容。
3. 课文理解:教师提问,引导学生回答,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4. 句子仿写:教师给出句子模板,引导学生进行仿写,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
5. 课堂练习:教师出题,学生独立完成,检查他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六、板书设计黑板上写出《敕勒歌》的,下面列出课文的重点句子,旁边标注学生的答案。
七、作业设计1. 请用课文中的句子描述一下你喜欢的自然景色。
答案:示例:我喜欢的自然景色是春天的田野,一片翠绿,让人心旷神怡。
2. 请写一段话,描述你最喜欢的季节,并说明原因。
答案:示例:我最喜欢的季节是秋天,因为秋天的天气凉爽,果实丰收,让人感到满足和幸福。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学生对课文的朗读和理解都比较顺利,但在句子仿写和课堂练习环节,部分学生表现得不积极。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多地关注这些学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拓展延伸:让学生回家后,向家长介绍《敕勒歌》,并试着用课文中的句子描述他们喜欢的自然景色。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难点:体会课文中对大草原的描绘,感受敕勒人对大自然的热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一年级语文《敕勒歌》知识点
原文:
敕勒歌①北朝民歌
敕勒川②,
阴山③下。
天似穹庐④,
笼盖四野⑤。
天苍苍⑥,野茫茫⑦,
风吹草低见牛羊⑧。
词语解释:
①《敕勒歌》:敕勒(chìlè):种族名,北齐时居住在朔州(今山西省北部)一带。
②敕勒川:川:平川、平原。
敕勒族居住的地方,在现在的山西、内蒙一带。
北魏时期把今河套平原至土默川一带称为敕勒川。
③阴山: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北部。
④穹庐(qiónglú):用毡布搭成的帐篷,即蒙古包。
⑤笼盖四野(yǎ):笼盖,另有版本作“笼罩”(洪迈《容斋随笔》卷一和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三十一);四野,草原的四面八方。
⑥天苍苍:苍苍:青色。
苍,青,天苍苍,天蓝蓝的。
⑦茫茫:辽阔无边的样子。
⑧见(xiàn):同“现”,显露。
译文:
辽阔的敕勒大平原就在阴山脚下。
天空像个巨大的帐篷,笼盖着整个原野。
蔚蓝的天空一望无际,碧绿的原野茫茫不尽。
一阵风吹过,牧草低伏,露出一群群正在吃草的牛羊。
小学一年级语文《敕勒歌》教案
[教学目标]
1、会认5个字,注意多音字“见”。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
背诵古诗。
3、结合画了解古诗的大致意思,感受诗中描写草原的无比壮阔及游牧民族的生活。
想象四野苍茫的景象。
[教学重难点]朗读古诗,熟读成诵,在朗读中感受诗所描写的景色和牧民的生活。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老师:今天,老师想带大家到草原去看看。
(课件出示:大草原并配乐)
2、老师:你看到了什么?你想到了什么,指名学生回答
3、老师:天蓝蓝,山高高,牛羊成群,多美的画卷呀!我们有说不完的话语来形容它、赞美它。
北朝有人用简单的27字概括了我们说不完的话语,让我们来读读古诗《敕勒歌》吧!
齐读课题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自由读古诗,读准字音,结合注释,读通古诗。
2、检查生字
出示:敕勒穹庐笼罩见
3、多种形式认读生字
4、学生自读整首诗边读边想,你看到了些什么?
5、指名朗读,师生评议。
(评议从读正确方面进行)
三、品读诗文,熟读成诵
1、课件出示:草原上,高高的青山下,有许多的蒙古包
老师:你看到了什么?
由学生说出大意即可。
老师:诗中哪句是描写中的内容?
指名朗诵
在片旁出示: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罩四野。
自由读这4句,你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学生质疑
老师针对课件讲述;敕勒是一种族名,敕勒川是这种族人居住的地方,它位于高耸云霄的阴山脚下。
好I大家看,这就是阴山,多么雄伟壮阔呀!看天空就像圆顶大帐篷,盖住了草原的四面八方。
谁愿意来读读这4句诗呢?赶快试试吧!
学生自由读,指名读。
教师评价:我听出来了,阴山可真高呀!真是“敕勒川,阴山下”。
示范读第1、2句。
教师评价:草原可真大呀!“天似穹庐,笼罩四野。
”
示范读第3、4句。
分小组赛读第1至4句。
2、诗人还看到了什么呢,自由读读最后3句。
课件出示:风吹来了,草丛里露出许多的羊群。
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小组交流。
指名回答:谁愿意来读一读?
教师评价放在学生对诗的感受上。
如:老师看得出你真的喜欢大
草原!你把牧草吹弯了腰,讣我们看到这么多的牛羊!大草原可真大、真美啊!
3、请大家把整首诗连起来读读,小组互相听一听,看谁读得棒,把掌声送给他。
全班交流朗诵。
4、评比“背诵高手”,看谁能用最短的时间背下古诗。
四、小结
五、拓展
1、今天我们学习《敕勒歌》这首诗,你一定有很多的收获吧!把你的了解、想法和你的好朋友说一说。
2、大草原就是—幅美丽画卷,赶快拿出你的纸和笔把它画下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