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对洋务运动的影响
慈禧对近现代中国的影响
慈禧对近现代中国的影响“精于治术而昧于世界大势”,这是目前学者们给慈禧太后最公允的评价。
慈禧是帝制时代中国史上,少数长期当政的女性,政治手腕果断干练,她操弄亲贵朝臣之间的权力平衡,稳固清朝的统治,凭借自己的能力让清朝续命数十年。
然而,慈禧执政期间,始终拒绝改革落后的统治体制。
在列强纷争的年代中,不断制定出卖民族利益的政策,不断签订丧权辱国的条约,从而使得中国一步步沦落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国家。
同时,慈禧不思强国富民之道,反而将维持统治地位的稳定作为第一目标,甚至提出了“量中华之物力,结列强之欢心”的方针。
最终,对中国统治时间长达268年的清朝于1912年,随着皇帝的退位走向了终结。
而这位长袖善舞的谋略家——慈禧,则于4年前的冬夜因病逝世。
慈禧对近代中国有功。
慈禧当权时期,清廷的中央集权以及中国主权面临来自内部及外部的种种威胁,她虽从捍卫其本身权力的立场出发,所作之举措也难以挽回清朝颓败之势,但确是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国内的稳定,做出了十分出色的举措。
自鸦片战争以来,为应付来自欧美列强的挑战和太平天国等民间反抗势力,慈禧皇太后重用李鸿章、张之洞等汉族重臣,在地方上开办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在洋务自强运动成果的支持下,清廷得以弭平内部反叛势力,在帝国体制下维系中国相对稳定的局面,并且建设近代化陆海军军备,造就“同治中兴”的气象。
而在庚子年一场八国联军的大祸之后,慈禧皇太后意识到时局已不容她坚持帝制传统--所谓的“祖宗成法”,果断推行多种新政措施。
包括:官制改定、订定各种现代法律、代科举以新式教育,甚至君主立宪准备。
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促进政治近代化,采取的教育变革的方式,也对培育国家人才起到了毋庸置疑的作用。
慈禧兴洋务推动近代化,吸取西方经验变革政治推动完善政治体制,她对清朝的统治,使腐朽没落的清朝得以再继续残存数十年,这在一定程度上延长了统一稳定的时间,然而这些客观的积极作用的背后,她本人更重要的目的是为了维护自身的权威地位,维护封建清王朝的统治,慈禧对近代中国的衰落也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慈禧对洋务运动的积极作用
慈禧对洋务运动的积极作用1. 引言洋务运动,说白了,就是清朝为了应对西方的压力,试图自我救赎的一次努力。
哎,咱们的慈禧太后在其中可不是一个简单的角色,她就像一位厨师,把各种各样的调料放进锅里,煮出了不同的味道。
今天咱们就来聊聊,慈禧对洋务运动的积极作用,别小看这位太后,她可是有两把刷子的。
2. 洋务运动的背景2.1 历史压力要知道,在慈禧时代,西方列强纷纷来中国“讨生活”,就像一群抢着分蛋糕的孩子。
中国的老百姓可谓是左右为难,内忧外患,情况不容乐观。
慈禧意识到,不改变,就会被时代抛弃。
2.2 提升自我于是,她就开始鼓励学习洋务,开设学校,学习洋人的科学技术。
想象一下,这就像是老虎学会了爬树,突然变得灵活了不少。
慈禧的这个举动,真是为国家的未来埋下了希望的种子。
3. 洋务运动中的慈禧角色3.1 决策支持慈禧不仅支持洋务运动,还亲自参与决策。
她就像一位船长,掌握着舵,把船驶向更广阔的海洋。
虽然她当时并不是特别了解科技,但她的决心让很多人有了底气,大家齐心协力,想办法引进先进的技术和设备。
3.2 经济发展洋务运动推动了经济的发展,慈禧在其中可是个重要的推手。
她批准了兴办工厂、开设铁路等计划,这就像是在为国家的经济注入了一剂强心针。
试想一下,铁路一开通,运输变得快捷,贸易兴旺,整个国家的面貌都焕然一新。
4. 文化交流4.1 学习西方文化慈禧也在鼓励文化交流方面下了不少功夫。
她支持一些留学生出国,学习西方的先进思想。
就好比让孩子们去外面的世界见识一下,回来后能给家里带来新鲜的点子,大家都觉得开眼界了。
4.2 现代化思想的引入这些留学生回国后,把西方的思想带了回来,开启了人们的思维。
慈禧就像是为知识的大门打开了一个缝隙,慢慢地,让大家看到了新世界的光亮。
虽然有些传统的人可能不买账,但她却在无形中推动了社会的变革。
5. 结论总的来说,慈禧在洋务运动中的积极作用不容小觑。
虽然在某些方面她也遭遇了不少争议,但她的决策和支持,确实为国家的现代化铺平了道路。
试论慈禧太后支持洋务运动的外部原因
试论慈禧太后支持洋务运动的外部原因[摘要]通过对慈禧太后支持洋务运动的外部原因进行了论述:列强的入侵威胁着清政府的生存;列强的支持为洋务运动的兴办提供了契机;列强的支持促使慈禧太后采取了借师助剿的政策。
[关键词]慈禧太后洋务运动外部原因列强从19世纪60年代初到90年代中期,洋务运动历时30多年。
它以“求强”、“求富”为目的,在众多领域向西方国家学习,在中国近代化的道路上跨出了较大的一步。
这30年正是慈禧太后掌握中央权力之时,洋务运动的重大问题都要报经她批准方能付诸实施。
而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外国侵略者对慈禧太后支持洋务运动施加了重要影响。
本文试对慈禧太后支持洋务运动的外部原因进行论述。
一、列强的入侵威胁着清政府的生存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一系列丧权辱国条约的签订,使得中国不仅领土完整受到破坏,更严重的是,列强在中国取得了一系列特权,并借此肆意干涉地方政务,实际上成为皇权之外统治中国的第二种政治力量,清政府还未从第一次鸦片战争中惊醒,第二次鸦片战争又爆发了。
这次战争使晚清统治集团遭到了致命的打击,可谓“疮巨痛深”。
晚清统治集团在战败局面下对西方列强还不那么恭顺,颇想御侮自强,复仇雪耻。
洋务派的主张和实践刚好符合慈禧太后的愿望。
所以,为了维护摇摇欲坠的清王朝以及自己的统治地位,为了所谓的“自强”,慈禧太后选择支持“洋务运动”。
她曾多次在接见臣下时表示:“不忘此仇,主张将练兵,制械,加强海防徐图自强作为立国的一件大事。
”[1]主持军机处和总理衙门的恭亲王奕訢则多次上书呼吁亟筹自强之策。
同治三年(1864年)4月,他接受李鸿章等人的建议提出:“治国之道,在乎自强,而审时度势,则自强以练兵为要,练兵又以制器为先”的论断。
他强调说:“我能自强,可以彼此相安,潜慑其狡焉思逞之计,否则,我无可恃恐难保无轻我之心,设或一朝反覆,诚非仓猝所能筹画万全。
今即知其取胜之资,即当穷其取胜之术。
”[2](P1)1864年李鸿章在至总理衙门函中,更明白地说:“鸿章以为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
慈禧对洋务运动的影响
慈禧对洋务运动的影响09地信2 何昱0912020005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史上占了很重要的地位,而它的成败与否,很大部分是由当时统治者的意志决定的。
在那个时候,慈禧虽名为太后,确实当时中国实际上的掌权者。
慈禧起初为了自己的利益是支持洋务运动的,后来又为了自己的利益变成了反对洋务运动。
这也是洋务运动最终失败的原因之一。
所以,慈禧在对是否支持于洋务运动这件事上,态度是十分摇摆的。
洋务运动旧称“同光新政”。
1860年后,在中外反动派联合镇压太平天国革命的过程中,清朝封建集团中逐渐形成了一批具有买办性的官僚军阀。
他们在与外国资本主义打交道的过程中,不但认为清政府与外国侵略者的矛盾可以调解和妥协,“借洋助剿”,镇压国内人民的反抗,而且还可以采用一些资本主义生产技术,以达到维护摇摇欲坠的封建统治的目的。
这部分人就是当时清政府内当权的洋务派,他们从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所从事的洋务,史称洋务运动。
所谓“洋务”,是指诸如外事交涉、订条约、派遣留学生、购买洋枪洋炮以及有按照“洋法”操练军队、学习外洋科学、使用机器、开矿办厂等对外关系与外洋往来的事物有关的一切事情。
在十九世纪的中国产生了“洋务”这个词,当时所谓洋务指的是牵连到外国的一切事情,提倡和主持洋务的人自然就成了洋务派,在洋务派刚刚产生之时,由顽固守旧派占主导地位的清廷对之所抱的是敌视的态度,许多洋务派的创始人例如林则徐等都遭到了悲惨的下场。
由于政府对办洋务不赞成、甚至反对,所以当时的洋务派可以说是在偷偷摸摸地办洋务,也就谈不上什么洋务运动了。
当时的朝廷分了洋务派和顽固派。
当政者当时并不支持洋务派,所以洋务派在两派之争中处于劣势。
这是洋务运动刚刚开始时,所遭到的当时统治者的反对。
但到了19世纪中叶发生了变化,随着太平天国、一次、二次鸦片战争的打击,使得清政府第一次感到了生存危机,面对这种局面,以总理衙门大臣奕欣、两江总督曾国藩、闽浙总督左宗棠、直隶总督李鸿章等为代表的新洋务派提出为抵御外侮维护清廷的统治地位,应当抛弃陈腐的“祖宗之法”,转而引进西洋先进技术,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慈禧一生做的四大好事 影响深远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生活常识分享慈禧一生做的四大好事影响深远
导语:一提到慈禧,大家都深恶痛绝,太多的小说,太多的影视剧,太多的传说,让慈禧的名声变得很臭,人们只是放大了她的缺点,却忽略了她的贡献,
一提到慈禧,大家都深恶痛绝,太多的小说,太多的影视剧,太多的传说,让慈禧的名声变得很臭,人们只是放大了她的缺点,却忽略了她的贡献,慈禧一生做的六大好事,对中国社会影响深远!
一:支持洋务运动,开辟了中国近代化之路
师夷长技以自强,师夷长技以制夷。
这是近代的中国第一次大规模向西方学习的运动,兴建工厂,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增派留学生等等。
这些没有慈禧的支持,是无法开展起来的,但是随着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北洋舰队全部殉难,洋务运动也随之破产了,洋务运动虽然失败了,但昰对中国近代得积极影响不容忽视。
二:禁止人们吸食鸦片
“自鸦片烟弛禁以来,流毒几遍中国,吸食之人废时、失业、病身、败家。
数十年来日形贫弱,实由于此,言之可为痛恨。
今朝廷锐意图强,亟应申儆国人咸知振拔,俾祛沉痼而蹈康和,着定限十年以内将洋土药之害1律割除净尽。
其应如何分别严禁吸食并禁种罂粟之处,着政务处议妥章程具奏。
”——慈禧禁鸦片懿旨。
这道诏书一发,英国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但是并没有持续很长时间,因为慈禧太后下命令以后没有多少年就去世了,但昰无论结果如何,慈禧太后的功劳不可抹杀。
三:兴办女学、禁止缠足
1906年慈禧太后下至:禁止妇女缠足,开放了妇女解放的先河。
虽然这与“男女平等”的思想差之甚远,但是毕竟是一个开始,妇女也开始。
对洋务运动的几点认识
对洋务运动的几点认识关键词:洋务运动否定都说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屈辱史,那么洋务运动是这部屈辱史中的一个什么场景呢?我们的历史记载着虎门销烟,也有三元里抗英,所以洋务运动算不上是抗争。
与一些守旧大臣的盲目自大及后来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洋务派的洋务运动似乎努力过。
结合自身的学习感受,我谈一下自己对洋务运动的认识。
洋务运动首先让人想起洋务派及他们的那点实业贡献,洋务派及实业贡献在中央以奕䜣为代表,在地方以李鸿章开办江南制造总局,轮船招商局,左宗棠开办兰州制造局,曾国藩开办安庆内机械所,张之洞开办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等为代表。
持续时间是从1861开始到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结束。
前期以“自强”为旗号,采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
后期为解决军事工业资金、燃料、运输等方面的困难,打出“求富”的旗号,兴办了一批民用工业。
总的目的是为了维护清政府的统治,不要让其发生“改朝换代”等后果,也有人说是一次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
但是归根结底这场运动或者说改革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
我记得有篇文章介绍,在洋务运动之初,慈禧太后首先就定下了“四个不能变”:即三纲五常不能变;祖宗之法不能变;大清朝的统治不能变;自己的最高皇权不能变。
应该说这就是洋务运动的指导方针,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翻版。
加之洋务派主观上并不希望中国出现资本主义,甚至在其创办民用工业之时,一再表示不允许私人创办同类企业,从这方面讲,其对资本主义的产生甚至起到一定的阻碍作用。
因此洋务运动也没有奠定民族工业的基础,只是客观上加速了封建生产关系的瓦解,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而已。
所以我对洋务运动的评价是持否定态度的。
夏东元《洋务运动发展论》里面有一句话“洋务运动以适应时代潮流的变革开始,以应该变革而不去采取变革措施因而违反时代潮流而结束。
”我觉得说得是蛮有道理的,洋务运动不能实施行之有效的、符合各阶层利益的措施,而对兴办的企业实行封建衙门式管理也可以作为证据证明其注定是要失败。
论洋务运动的成功与失败
论洋务运动的成功与失败——检验一班翟峣要讨论洋务运动的成败得失,我认为,首先我们应该了解洋务运动的历史背景。
历史社会背景,往往对一件事的走向起到导向作用。
众所周知,洋务运动兴起时,中国遭受了鸦片战争的荼毒。
中国全面落后于世界。
外有诸国列强虎视眈眈,内有官僚的腐败骄奢,可以说是内忧外患之局。
百姓承受着沉重的苛捐杂税,民不聊生,群情一度激愤。
清政府濒临垮台,此时的洋务运动,可以说是一次清政府为了避免衰亡命运的一次自救运动。
咸丰十年十二月初一,即1861年1月11日,清政府中央由恭亲王奕祈牵头,会同桂良,文祥,上奏《通筹夷务全局酌拟章程六条》,推行以富国强兵为目标的洋务运动。
而如此重要的自救运动,没有掌权者的支持,便是无根之萍。
1861年,辛酉政变成功,慈禧上台,为巩固地位,大力扶植洋务运动。
也正是同年,曾国藩创办了中国最早的近代军事企业—安庆内军械所,中国近代化运动迅速开展。
洋务运动前期,以自强为口号,师夷长技以自强。
采用学习西方技术,创办了大批的近代军事工业,其中以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金陵制造局、天津机器局等为典型。
在甲午中日海战中名起一时,同时也在世界海军史上留下厚重一笔的北洋海军也是洋务运动的最高成果之一。
可以说,此时的洋务运动,增强了国家综合实力,一定程度上阻止了外国列强的侵略。
然而正如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所说“善始者实繁,而克终者盖寡。
”时间总能改变很多东西,包括人,包括事。
洋务运动一定程度上阻止了列强侵略的步伐。
到了洋务运动后期,洋务派渐渐地意识到,国家的经济发展,才是强大国防的根本基础。
这本身并没有错,国防必须投入大量的资金用于维护研究,无可厚非。
但在当时内忧外患,外国商品大肆倾销的情况下,洋务派提出了求富的口号,并大力发展民族经济,兴办民用工业,试图维护民族利益,为国防提供基础的做法就显得欠缺考虑。
的确,在洋务派的大力扶持下,民族经济得到了一个“短暂的春天”,获得了一个复苏喘息的机会,但这快速发展起来的民用工业却是畸形的,是泡沫的,一旦列强经济侵入,必将瞬间萎缩消弭。
对洋务运动进步性的一些思考
对洋务运动进步性的一些思考摘要:本文通过对洋务运动的发生背景,运动形式和内容来探讨洋务运动对中国历史发展的进步作用。
通过查阅文献的方法和加入自己的一些思考,认为洋务运动对中国历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进步作用。
关键词:洋务运动;运动背景;内容举措;进步性目录一、洋务运动综述二、洋务运动国内背景分析三、洋务运动国外背景分析四、洋务运动具体举措和内容五、洋务运动的历史意义与进步性一、洋务运动的综述中国古代文明源远流长。
近代中国遭遇西学东渐后,封建社会固有的意识形态发生转变。
特别是西方列强侵入后,中国被迫开始了救亡图存的自救改革。
清政府及其当权者推行的洋务运动开始于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初,目的是在巩固封建专制统治的基础上,实现“自强”和“求富”。
为此,洋务派以“中体西用”为指导思想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进行改革——兴办民族军事技术重工业、民用工业和技术人才培养方面成绩显著。
特别是近代洋务学堂的创立和留学生的培养为近代科技提供了强大的知识和人才保障。
在被迫开办“洋务”的过程中,中国开始接触了西方近代科学并促进近代化兴起。
洋务运动对于中国的科学技术发展来说,是一个重要的奠基时期,它是中国科学技术史上重要的里程碑,极大地促进了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
二、洋务运动的国内背景分析社会背景1: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时,中国遭到了沉重的打击和失败,京师被侵略者洗劫,皇帝仓皇出逃,死于外地,并且中国的陆军在与西方军队的对抗中,明显地感到无法抵挡。
因此朝廷中提议引进西方近代军事和科技的人士显著增加。
这些人形成了一股强大的政治势1梅雪《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研究》力——洋务派。
在此之前一些学者就提出了学习西方国家的优点以增强国力,例如魏源在《海国图志》中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冯桂芬在《校邠庐抗议》中主张“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
洋务派在中央以奕忻、桂良、文祥等权贵为代表,在地方有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新兴的汉族地主阶级官僚支持,还拥有一大批开明的知识分子和渴望采用先进生产技术的民间工商人士。
洋务运动的失败原因和历史意义
洋务运动的失败原因和历史意义从其"自强"、“求富”目标并未实现上说洋务运动最终是失败的。
洋务运动虽然作出了不少成绩,但并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
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其根本原因是其“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宗旨,即只改经济制度,不改政治制度。
根本败因:只新其貌、而不新其心。
洋务运动在当时的中国,其失败命运是不可避免的。
第一,在不触动腐朽的封建制度的前提下,洋务派试图利用西方资本主义的某些长处来维护封建专制统治,这种手段和基础的矛盾,使洋务运动注定是不可能成功。
同时,洋务运动处处受到顽固派的阻挠和破坏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高唱“立国之道,尚礼义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主张“以忠信为甲胄,礼义为干橹”,抵御外侮。
洋务派反对守旧派,认为守旧派“陈甚高,持论甚正”,然而“以礼义为干橹,以忠信为甲胄,无益于自强实际。
二三十年来,中外臣僚正由于未得制敌之要,徒以空言塞责,以致酿成庚申之变”。
洋务派与顽固派互相攻击,斗争十分激烈。
总理衙门是推动洋务运动的中央机构。
但洋务派势力主要不在清朝中央,而在掌握地方实权的总督和巡抚。
慈禧明白,在内外交困的形势下,要保持清朝的统治地位,必须依靠拥有实力并得到外国侵略者赏识的洋务派。
所以她暂采取了支持洋务派的策略。
但是朝廷中大部分顽固派和各种有名望的守旧派抬出了“礼义廉耻”、“天道人心”和“用夏变夷”等封建教条,全面地反对学习“西学”,说什么“立国之道,尚礼义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攻击洋务派提倡“西学”,是“捐弃礼义廉耻的大本大原”,是“败坏人心”,是“用夷变夏”;甚至攻击侈谈洋务者是“祸国殃民”,是“洪水猛兽”。
他们指责洋务派自造船炮是“虚耗国帑”和“便于浮冒”;特别反对推行耕织机器,认为“夫四民之中,农居大半,男耕女织,各职其业,治安之本,不外乎此……机器渐行,则失业者众,胥天下为游民,其害不能言矣”。
他们反对洋务派开采矿藏,修筑铁路,筹设银行,便利商民等措施,认为“古来圣君贤相讲富强之道者,率皆重农抑商,不务尽山泽之利,盖所称为极治者,亦曰上下相安,家给人足,足以备预不虞而已”。
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
一、洋务运动兴起的背景
二、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
三、洋务运动的失败及其原因
四、洋务运动的影响
一、洋务运动兴起的背景
1.鸦片战争后,清王朝面临内忧外患的局面,清政府内部出现了洋务派 和顽固派。
2.为了维护清朝统治,慈禧太后暂时支持洋务派。
洋务派与顽固派
洋务派:主张利用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富国强兵,维 护清朝统治。(师夷长技以制夷)
(四)发展近代教育
1.时间:19世纪60年代以后
2.目的:适应洋务运动对军事、翻译、技术人才的需要
3.活动:创办30多所新式学校,选送留学生、进修生出国深造,培养军 事、翻译、技术人才。
简要说说洋务运动主要内容之间的联系?
洋务运动前期,洋务派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到了70年代,又创办 了一批民用工业,以解决军事工业的资金、燃料、交通上的问题。又开 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为洋务运动服务。
(二)创办民用企业
企业名称 创办人
间创办时间
地点
轮船招商局 李鸿章 开平煤矿
汉阳铁厂
1865 1877
1890 1888
上海 唐山
湖北汉阳 武汉
李鸿章
张之洞
湖北织布局 张之洞
(三)创办新式海军
1.时间:19世纪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
2.目的:抵抗外来侵略,维护封建统治
3.活动:70年代中期开始筹划海防;80年代中期初步建成北洋、南洋、 福建三只海军;成立海军衙门。
四、洋务运动的影响
洋务运动虽然没有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但它引进了西方先进的技术和 设备,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
洋务运动为中国近代企业积累了经验,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 的产生和发展,开辟了中国近代化的道路。
洋务运动的发生经过介绍
洋务运动的发生经过介绍洋务运动是清朝政府内的洋务派在全国各地掀起的“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改良运动,那么你了解洋务运动吗?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洋务运动的发生经过希望能帮到你。
洋务运动的经过咸丰十年十二月初一日(1861年1月11日),恭亲王奕訢,会同桂良、文祥上奏的《通筹夷务全局酌拟章程六条》,推行了一项以富国强兵为目标的洋务运动。
1861年辛酉政变以后,与原有保守势力有冲突的慈禧登上了统治的中心,为了能够坐稳统治地位,她对洋务派采取了扶植的政策,洋务派登上清朝的政治舞台后,大规模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兴办近代化军事工业和民用企业,中国的近代化运动迅速开展起来。
洋务运动前期,洋务派以“自强”“求富”为旗号,采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
在李鸿章等人的主持下,江南制造局、金陵制造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机器局等一批大型近代化军事工业相继问世。
短短几年中,中国就已经具备了铸铁、炼钢以及机器生产各种军工产品的能力,产品包括大炮、枪械、弹药、水雷、和蒸气轮船等新式武器,装备了一些军队他们还开办了天津北洋水师学堂、广州鱼雷学堂、威海水师学堂、南洋水师学堂、旅顺鱼雷学堂、江南陆军学堂、上海操炮学堂等一批军事学校,为国防事业作出重要的贡献。
北洋海军的建立,是洋务运动军事方面的最高成果之一。
尽管最后北洋海军失败了,但是它毕竟曾经是中国可以威慑海洋的先进军事力量,在世界海军史上都占踞了一席之地,并且在培养北洋海军的过程中,还带动了一系列的近代事业发展。
随着军事工业的创办,洋务派认识到,强大的国防基础在于整个国家经济的发展,要求能源、钢铁等工业与之配套。
同时,为了维护民族利益,也必须发展民族经济,与洋人“商战”、“争利”。
于是,他们提出了求富的口号,民用工业和新式交通运输业也发展起来了。
洋务运动后期,洋务派为解决军事工业资金、燃料、运输等方面的困难,打出“求富”的旗号,兴办了一批民用工业。
1872年,李鸿章在上海建立了轮船招商局。
慈禧太后的生平
慈禧太后(1835年—1908年),其本名为叶赫那拉·杏贞,是清朝晚期一位极具影响力的政治人物。
她通过一系列复杂的政治手段和策略,稳稳掌握清朝权力长达47年。
这段时间从1861年同治皇帝即位她开始垂帘听政,到1908年她去世为止。
在这47年中,她如何在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中保持统治,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课题。
一、出身背景与早年经历慈禧太后出生于1835年,属于满洲正白旗贵族。
她的父亲惠征曾担任过员外郎,属于中下层官员。
慈禧幼年时便展现出了出众的才智和勇气,这为她日后在清廷中取得权力奠定了基础。
1852年,17岁的慈禧被选入宫中成为咸丰帝的妃嫔,并迅速获得了咸丰帝的宠爱。
她生下了咸丰帝唯一的儿子,也是未来的同治皇帝,这一身份为她奠定了稳定的政治基础。
二、善于利用权力斗争慈禧太后之所以能够稳稳掌权,与她善于利用清廷内部的权力斗争密不可分。
她懂得如何在复杂的政治环境中生存和发展,通过巧妙地利用和分化敌对势力,逐步巩固自己的地位。
1. 辅政大臣的铲除咸丰帝在1861年驾崩后,留下了八位辅政大臣以协助年幼的同治皇帝。
慈禧迅速联手东太后慈安和恭亲王奕䜣,通过“辛酉政变”成功将这八位辅政大臣铲除。
通过这次政变,她不仅迅速掌握了实权,还确立了自己在朝廷中的核心地位。
2. 垂帘听政在辛酉政变之后,慈禧与东太后慈安共同开始垂帘听政。
垂帘听政是一种由太后通过帘幕后面指挥政务的形式。
虽然表面上是两宫太后共同执政,但实际上,慈禧凭借更强的政治手腕和聪明才智逐步掌握了实权。
她通过控制重要官员和关键决策,维持了对朝政的掌控。
三、有效管理后宫与朝廷慈禧太后不仅在朝廷中表现出了卓越的政治才能,她在后宫的管理也同样出色。
她通过一系列措施维持了后宫的稳定,并且能够有效地控制后宫对朝廷的影响。
1. 后宫的权力平衡慈禧太后深知后宫的不稳定因素可能对她的权力造成威胁。
因此,她注重在后宫内部的权力平衡,通过赏罚分明、恩威并施的手段,确保了后宫的和谐与稳定。
从北洋水师的覆灭来看洋务运动的失败
从北洋水师的覆灭来看洋务运动的失败在中国近代史上,洋务运动是中华人民向西方学习的一次重要尝试,虽然最后它失败了,但是他开启了中国资本主义的萌芽,为后世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作用。
北洋水师建立是洋务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洋务运动的失败也始于北洋水师的覆灭。
所以,从北洋水师的覆灭场景可看出不少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
北洋水师是西化的中国部队,装备之精良号称世界前列,但为什么会如此简单的就被打败,究其根源可以说是当权者的原因。
从纪录片中我们可以看到,身为大清帝国的实际掌权者的慈禧对洋务运动并不太支持,经常克扣本因用于军事的费用来为自己挥霍。
上行下效,以李鸿章为首的洋务派官员在处理人员调配和军事采购的时候更多的考虑的是自己的利益,中饱私囊,这为北洋水师的覆灭埋下了伏笔。
北洋水师的覆灭的直接原因可以说是军事指挥者的无能,自从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几次战败被迫签订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使得中国的官员都对列强有了自心底里的惧怕阴影,在对战时的表现就是临阵脱逃和龟缩防御。
连李鸿章对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的电报里都多次要求他防御退守,可见当时中国官员对列强是惧怕到什么地步了。
在军事指挥能力上,中国官员普遍比不上日本将领,中国官员大多为读书入士,对打仗之类的事并不在行,延误战机等事情时有发生,排兵布阵等等太过于古板,不知变通,所以在黄海一战全军覆没。
从主观来看,从北洋水师的覆灭我们可以看出,洋务运动只是遵从“师夷长技以制夷”的理念而引入高新的装备和技术,对于西方先进的体制和思想并没有引进,取而代之的是妄想“中体西用”,再加上在洋务运动刚开始的时候顽固派就一再阻挠,只为了维持中国封建主义而存在的洋务运动注定会迎来失败。
从客观方面来看,西方列强是不可能看着中国因洋务运动而富强起来,在各种不平等条约中拥有特权的外国人在洋务运动中进行敲诈,贪污,技术保密,使中国的民族企业不能真正的强大起来。
而中国越是弱小则前来欺负的列强越多,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如果历史上没有慈禧,清朝的将来会怎样?中兴还是彻底覆灭?
看过蝴蝶效应的都知道,初始条件下一个微小的变化都能带动整个系统长期的巨大的连锁反应。
同样,历史上一个微小的变化,同样也会产生无可估量的后果。
今天我们就探讨一下,假如历史上没有慈禧这个人物,清朝的将来会怎样?第一:即使没有慈禧,百日维新一样会失败,因为封建守旧势力只要存在一天,百日维新资本主义变革就不可能彻底成功!慈禧只不过是封建守旧势力的代言人而已,从她身上可以看到所有封建守旧势力的丑陋--对外懦弱,对内残暴,对一切有利于人民的都反对,对一切不利于人民的都欢迎!清朝混乱的历史并不完全是慈禧导致的,最主要的是中国当时落后的社会形态尤其是闭关锁国的政策。
第二:如果没有慈禧,就没有三海工程就没有甲午惨败就没有戊戌政变,或许中国就会打败我们的宿敌--日本,从而成为远东最强大的帝国吧!不过也说不准还会有别的太后执掌政权,毕竟那时的封建社会腐朽而没落。
第三:慈禧的问题要辩证地去看,一方面由于其政治地位确实对当时诸多的历史问题产生了重大影响,另一方面当时的历史大环境的总体趋势其实也不是有一个女人独立造成的,而是她所代表的政治势力造成的。
实际上,慈禧对于洋务运动,其损害和支持都是客观存在的,当然对于维新的作用基本上是固定的,这是因为两者政治矛盾是几近不可调和的。
第四:如果没有慈禧,谁知道还会不会有八大臣?甚至奕能不能活还是个问题。
如果没有慈禧,都不知道会不会有光绪。
如果没有慈禧,那么咸丰可能无后,连同治都没有,那么很可能是从老六、老七、老八、老九那里过继一个。
而光绪正是慈禧指定过继来的。
如果没有慈禧,但是慈禧妹妹照样有,也生下来载湉,但是载湉是不是有幸运被过继,那就有点难说了。
说到底不管是谁吧,以慈安的性格和手腕,是很难保得住"孤儿寡母"的统治集团,咸丰如果还算明智,可能会指定过继儿子的亲生父亲为摄政王,这样可以保证政权稳定过渡。
如果那样的话,顾命八大臣是肯定不会有的。
要是咸丰太糊涂,那只有天知道了。
洋务运动材料题
洋务运动(第二课时)一、破产(标志)材材料一、洋务运动期间,雇用洋匠。
他们大都挟技居奇,刻意延长工期,唯利是图;核心技术独立完成,回避中国工匠。
--《中国近代史》材料二、洋务运动期间,慈禧太后支持顽固派,制约洋务运动。
料三、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张之洞通过三段材料分析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
着重掌握失败的根本原因。
洋务运动的失败说明了:地主阶级不能使中国富强起来,不能救中国。
二、性质(教材动脑经)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
三、洋务运动的再认识—莫衷一是的评价对洋务运动的评价,史学家范文澜和胡绳认为“洋务运动是反动的卖国的运动,其作用在于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
”,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夏东元指出:洋务运动是“以学习和利用西方先进的科举技术来维护和拯救清王朝为首的封建统治的活动。
”你同意哪些观点?你怎样评价洋务思想和洋务运动?你能说明自己的观察视角和评判标准吗?从国人对洋务运动前后不同的评价,你认识到了什么?材料一、西人立国……育才于学堂,论政于议院,君民一体,上下同心,务实而戒虚,谋定而后动,此其体也。
轮船、火炮、洋枪、水雷,铁路、电线,此其用也。
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
——郑观应《盛世危言材料二、轮船招商局长期使用官款,所获利润大多落入李鸿章的私囊。
民间有宰相合肥天下瘦的说法。
--- 《中国近代史》材料三、洋务运动创办的民用企业创造了巨大的利润。
一些有志之士纷纷投资建设工厂,这些商办的企业为中国近代化民族资本主义的发端。
材料四、上海轮船招商局创立后的三年内,外轮损失1300万两白银,湖北官办织布总局开办后,江南的海关每年进口的样布减少了十五万匹。
----《中国近代史》四、如何理解洋务运动士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1、经济2、军事3、教育4、思想五、后洋务时代——知识分子的选择细节1895 年,甲午战败,悲伤的一年,三个知识分子做出了人生中最重要的抉择。
42 岁的张謇,弃官从商,实业救国。
37 岁的康有为,公车上书,改良救国。
历史趣谈:慈禧执政期间有何政绩?慈禧执政政绩大盘点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慈禧执政期间有何政绩?慈禧执政政绩大盘点导语:1、推行洋务运动,开辟中国近代化道路慈禧一生中领导过两次改革,第一次是洋务运动,第二次是清末新政,前者是物质层面上的变革,后者是体1、推行洋务运动,开辟中国近代化道路慈禧一生中领导过两次改革,第一次是洋务运动,第二次是清末新政,前者是物质层面上的变革,后者是体制层面上的变革。
洋务运动是近代中国第一次大规模模仿、学习西方工业化的运动,是在维护封建皇权前提下由上到下的一场改良运动。
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18世纪以后的大量科学技术成果,引入译入了大量各类西方著作文献,培养了第一批留学童生,打开了西学之门;学习近现代公司体制,兴建了一大批工业及化学企业,开启了日后中国的工业发展和现代化之路。
但在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洋务运动也随之破产。
但洋务运动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2、实行“新政”,对兵、商、学、官、法进行大力改革1901年8月29日下谕全国停止武科考试;9月11日命令各省仿北洋、两江筹建武备学堂;9月12日下谕全国各省裁汰旧军,编练“常备军”,编练“新军”的工作随之在全国铺开。
1903年12月4日设立练兵处,任命庆亲王奕隆总理练兵事务,袁世凯为会办练兵大臣,铁良襄同办理。
练兵处的实权为袁世凯所掌握。
清政府还令各省设立督练公所,为领导编练“新军”的机构。
1903年9月7日清政府设立商部,倡导官商创办工商企业。
接着颁布一系列工商业规章和奖励实业办法,如钦定大清商法、商会章程、铁路简明章程、奖励华商公司章程、矿务章程、公司注册章程、试办银行章程等。
这些章程规定,允许自由发展实业,奖励兴办工商企业,生活常识分享。
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
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摘要:洋务派继承了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提出“自强”“求富”的主张,通过所掌握的国家权力集中力量优先发展军事工业,同时也“试图稍分洋商之力”发展若干民用企业,在客观上对中国的早期工业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起了某些促进作用。
但是,洋务派兴办洋务新政,主要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并不是要使中国朝着独立的资本主义方向发展。
洋务运动维持三十多年,直到1895年,甲午战争爆发,中国败给日本,其重点项目北洋舰队覆没,洋务运动就此结束,最终失败。
关键词:失败原因内容:洋务运动是在19世纪60年代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起义的过程中和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兴起的。
为挽救清政府的统治危机,封建统治阶级中的部分成员如奕诉、曾国潘、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主张引进、仿造西方武器装备和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创设近代企业,兴办洋务。
这些官员被称为“洋务派”。
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洋务派举办的洋务事业归纳起来有三方面:洋务派首先兴办军用工业,又建立了新式海陆军,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出国留学。
洋务运动历时30多年,虽然办起了一批企业,建立了海军,但还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
甲午中日战争一役,洋务派经营多年的北洋海军全军覆没,标志着以“自强”“求富”为目标的洋务运动的失败。
洋务运动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一、不彻底的洋务运动: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即在封建主义思想的指导下,在维持封建的上层建筑、经济基础的条件下发展一些近代企业,为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服务。
洋务派企图吸取西方近代先进技术为手段,来达到维护和巩固封建统治的目的,这就决定了他必然失败的命运。
因为新的生产力是同封建主义的生产关系及其上层建筑不相容的,是不可能在封建的桎梏下充分的发展起来的。
他们既要发展近代企业,却又采取垄断经营,倾吞上股等手段压制民族资本;既想培养洋务人才,又不愿改变封建科举制度。
洋务运动开始的这个时期大约正是日本发生巨变的明治维新时代。
洋务运动材料题
洋务运动(第二课时)一、破产(标志)材材料一、洋务运动期间,雇用洋匠。
他们大都挟技居奇,刻意延长工期,唯利是图;核心技术独立完成,回避中国工匠。
--《中国近代史》材料二、洋务运动期间,慈禧太后支持顽固派,制约洋务运动。
料三、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张之洞通过三段材料分析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
着重掌握失败的根本原因。
洋务运动的失败说明了:地主阶级不能使中国富强起来,不能救中国。
二、性质(教材动脑经)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
三、洋务运动的再认识—莫衷一是的评价对洋务运动的评价,史学家范文澜和胡绳认为“洋务运动是反动的卖国的运动,其作用在于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
”,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夏东元指出:洋务运动是“以学习和利用西方先进的科举技术来维护和拯救清王朝为首的封建统治的活动。
”你同意哪些观点?你怎样评价洋务思想和洋务运动?你能说明自己的观察视角和评判标准吗?从国人对洋务运动前后不同的评价,你认识到了什么?材料一、西人立国……育才于学堂,论政于议院,君民一体,上下同心,务实而戒虚,谋定而后动,此其体也。
轮船、火炮、洋枪、水雷,铁路、电线,此其用也。
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
——郑观应《盛世危言材料二、轮船招商局长期使用官款,所获利润大多落入李鸿章的私囊。
民间有宰相合肥天下瘦的说法。
--- 《中国近代史》材料三、洋务运动创办的民用企业创造了巨大的利润。
一些有志之士纷纷投资建设工厂,这些商办的企业为中国近代化民族资本主义的发端。
材料四、上海轮船招商局创立后的三年内,外轮损失1300万两白银,湖北官办织布总局开办后,江南的海关每年进口的样布减少了十五万匹。
----《中国近代史》四、如何理解洋务运动士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1、经济2、军事3、教育4、思想五、后洋务时代——知识分子的选择细节1895 年,甲午战败,悲伤的一年,三个知识分子做出了人生中最重要的抉择。
42 岁的张謇,弃官从商,实业救国。
37 岁的康有为,公车上书,改良救国。
对洋务运动的表述
对洋务运动的表述
洋务运动是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中国政府在自强求富的号召下,引进西方科学、技术和制度来改革现有的经济、军事和教育体系的运动。
它是中国对西方列强侵略的反应,旨在实现国家的独立、强大和富裕。
洋务运动起始于1861年,由浙江维新派领导人何应钦发起,
受到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的支持。
运动的主要目标是引进外国技术和设备,建设洋务工厂、寻求外国投资、发展近代工业和军事力量。
中国政府出资兴办了一系列工业企业和学校,引进了西方的机械、火炮和造船技术。
大批海外留学生也被派往西方国家学习。
洋务运动取得了一些成就,推动了中国现代工业和军事的起步。
但同时也存在许多问题。
由于缺乏适应现代工业的资本和技术基础,许多洋务企业成效不佳甚至破产。
另外,由于政府对洋务运动的过度干预和腐败,导致了许多洋务企业的浪费和贪污。
此外,洋务运动主要关注军事和技术封闭,对于经济和社会变革的推动较少。
总体上,洋务运动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但其局限性和问题也导致了其失败,最终被废止。
洋务运动的历史经验使中国认识到,仅仅引进外国技术和设备是不够的,还需要进行更广泛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改革。
我对洋务运动的认识
我对洋务运动的认识摘要: 洋务运动30年开中国改革开放之先河,它是以富国强兵为宗旨的自上而下的经济改革运动。
这场改革没有也无法改变当时的政治制度,西学中体的实验不可说失败但终不成功。
伴随甲午烽烟的散去,同光中兴如昙花,短暂盛开后终于凋零。
但洋务运动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生和发展,造成了资产阶级的成长,为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产生准备了必要的阶级条件,这是不容忽视的。
关键词:洋务改良思想那么我们该怎样认识洋务运动呢?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到九十年代,由于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势力的刺激,中国的一部分带有资本主义倾向的封建官僚,利用政权的力量,自上而下地倡导了一次以仿效近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为中心,以“图强”、“求富”为目的的洋务运动。
一洋务运动产生在十九世纪六十年代的中国,是必然的。
1840年,鸦片战争的惨败震撼了中华帝国,列强的炮舰冲开了清政府闭关自守的大门。
到第二次鸦片战争时,中国遭到了更为沉重的打击和失败,京师被侵略者洗劫,皇帝仓皇出逃,死于外地,而且中国的陆军在与西方军队的对抗中,明显地无法抵挡。
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失败,使清朝统治阶级感到创巨痛深,陡感西方在军事上的优势。
这也是洋务运动先从官办军事工业发展起来的原因之一。
随着军事工业发展的需求和资本主义各国经济侵略的不断加深,朝野上下才逐渐看到了封建经济的其它部门,亦不能适应近代资本主义的挑战,必须急起直追,中国才能获得出路。
一大批中国人形成了一股强大的政治势力——洋务派。
他们在中央以奕忻、桂良、文祥等权贵为代表,在地方有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新兴的汉族地主阶级官僚,还拥有一大批开明的知识分子和渴望采用先进生产技术的民间工商人士。
1861年辛酉政变以后,与保守势力有冲突的慈禧登上了统治的中心,为了能够做稳统治地位,她对洋务派采取了扶植的政策,洋务派登上中国的政治舞台后,洋务派大规模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兴办近代化军事工业和民用企业,中国的近代化运动迅速开展起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慈禧对洋务运动的影响
09地信2 何昱0912020005
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史上占了很重要的地位,而它的成败与否,很大部分是由当时统治者的意志决定的。
在那个时候,慈禧虽名为太后,确实当时中国实际上的掌权者。
慈禧起初为了自己的利益是支持洋务运动的,后来又为了自己的利益变成了反对洋务运动。
这也是洋务运动最终失败的原因之一。
所以,慈禧在对是否支持于洋务运动这件事上,态度是十分摇摆的。
洋务运动旧称“同光新政”。
1860年后,在中外反动派联合镇压太平天国革命的过程中,清朝封建集团中逐渐形成了一批具有买办性的官僚军阀。
他们在与外国资本主义打交道的过程中,不但认为清政府与外国侵略者的矛盾可以调解和妥协,“借洋助剿”,镇压国内人民的反抗,而且还可以采用一些资本主义生产技术,以达到维护摇摇欲坠的封建统治的目的。
这部分人就是当时清政府内当权的洋务派,他们从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所从事的洋务,史称洋务运动。
所谓“洋务”,是指诸如外事交涉、订条约、派遣留学生、购买洋枪洋炮以及有按照“洋法”操练军队、学习外洋科学、使用机器、开矿办厂等对外关系与外洋往来的事物有关的一切事情。
在十九世纪的中国产生了“洋务”这个词,当时所谓洋务指的是牵连到外国的一切事情,提倡和主持洋务的人自然就成了洋务派,在洋务派刚刚产生之时,由顽固守旧派占主导地位的清廷对之所抱的是敌视的态度,许多洋务派的创始人例如林则徐等都遭到了悲惨的下场。
由于政府对办洋务不赞成、甚至反对,所以当时的洋务派可以说是在偷偷摸摸地办洋务,也就谈不上什么洋务运动了。
当时的朝廷分了洋务派和顽固派。
当政者当时并不支持洋务派,所以洋务派在两派之争中处于劣势。
这是洋务运动刚刚开始时,所遭到的当时统治者的反对。
但到了19世纪中叶发生了变化,随着太平天国、一次、二次鸦片战争的打击,使得清政府第一次感到了生存危机,面对这种局面,以总理衙门大臣奕欣、两江总督曾国藩、闽浙总督左宗棠、直隶总督李鸿章等为代表的新洋务派提出为抵御外侮维护清廷的统治地位,应当抛弃陈腐的“祖宗之法”,转而引进西洋先进技术,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由于这批新洋务派的代表人物都是握有大权的军政重臣,且以慈禧为首的顽固派也已看到了要维护自身统治不得不借助泰西的火枪大炮,因而默许了洋务派的提议,于是一场影响了近代中国命运的洋务运动在举国上下“办洋务”的热潮中开始了,史称“同光新政”。
到了这个时候,慈禧为了自身的利益,不得不支持洋务运动,这也是洋务运动进行得风光的时候。
主持和提倡办洋务的洋务派,是在镇压太平天国革命的过程中,在外国侵略者扶李鸿章府植下发展起来的清朝统治集团中的一个派别。
起初人数不多,但他们的势力与日俱增。
在朝廷里是总理
之洞等人。
其中以曾国藩为首的湘系集团以李鸿章为首的淮系集团,以及后起的张之洞集团影响较大。
慈禧对曾、左、李等人的思想和主张,不仅赞许,而且呼应。
她在1862年11月17日的上谕中,命沿海各口岸挑选民兵,接受西法训练,说“官兵不能得力,暂假洋人训练,以为自强之计”。
并且表示:“除学习洋人兵法外,仍应认真学习洋人制造各项火器之法。
各项得其密传,能利攻剿”。
几天之后,她在发布的另一道谕旨中又这样写道:“购买外国船炮,近以剿办发逆,远以巡哨重洋,实为长驾远驭第一要务。
”这对曾、左、李等人无疑是一种极大鼓励,无形中也吹响了洋务运动兴起的号角。
以上就是慈禧支持洋务运动的证据。
通过对洋务派主要人物的赞同表达了她对洋务运动的支持。
慈禧为了满足自己的贪欲,浪费大量钱财,也给洋务运动发展造成了严重影响。
慈禧生活之奢靡,表现在各个方面,其浪费的钱财数量也无法统计,仅就其荦荦大端观之,就够惊人了。
为了使她在晚年有个休憩之所,从1886年起修建三海工程,随后又大修北京西郊的颐和园,而在庆祝她60岁生日之际,挥霍更甚,前后共耗银1000多万两,相当于清政府全年财政收入的1/6。
这就是洋务运动给慈禧带来的利益。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洋务运动带给慈禧的利益越来越少,反而是与她的利益矛盾越来越明显,于是,慈禧开始反对洋务运动了。
慈禧在名义上是皇太后,但在实际上是个女皇。
她既不属于洋务派,更不是一个改革家。
在强敌压境、“内忧”迭起的情况下,作为一国的最高统治者,她不能不对大清江山的前途有所考虑,也不能不为自己的地位寻求保障。
她所努力追求的,是权力的无限扩大,封建专制制度的不断稳固,帝王生活的更加奢侈。
手中的权力是她为所欲为的政治资本,封建专制制度是她秉执君权、临御臣下的活动舞台,而要享受腐朽的帝王生活,则是她的阶级本性所使然。
这就决定了她不可能沿着自强之路走到底,对洋务派和洋务运动的支持也是有一定限度的。
慈禧不允许洋务派的势力过分膨胀。
她之重用曾、左、李等人,固然是由于她知道他们都愿做“忠臣孝子”,不会发生“悖逆”之事,但是为了防止尾大不掉,她仍然对他们有所防范。
镇压了太平天国,曾国藩立即将很大一部分湘军遣散,这当然是慑于慈禧的淫威,怕功高震主,树大招风,给自己引来杀身之祸。
事实证明,他这样做也的确符合慈禧的心愿。
左宗棠率军西征,一举消灭了阿古柏之后,又严密布防,准备打击沙俄的侵略,恢复伊犁,声威大振。
有人就对他进行了攻击,说他拥重兵巨饷,不顾国家全局。
慈禧也就趁机下令,将他调回,削夺了他的军权。
从1870年起,慈福就任命李鸿章为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前后共达25年之久,每有要政,总要征求他的意见,然而她始终未让李鸿章进军机处,并极力扶植他的政敌。
经常有人对他进行弹劾,同他抗衡,就说明了这一点。
有了慈禧的反对,洋务运动就不能顺利地进行了。
洋务运动自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开始,历经30余年,在洋务派的努力下,这三十年使得中国社会和中国人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使中国一度有机会跻身于世界强国之林。
但随着甲午战争的硝烟散去,中国被落后小国日本打败,清廷面对来自朝野内外的责问不得不找出一个替罪羊来,于是洋务派和洋务运动变成为了甲午战败的罪魁祸首,打开的国门再次重重的关上,从此原本和中国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的日本一跃成为世界一流强国,而中国则自甲午以来一蹶不振至今。
洋务运动至此,已经是以失败告终了。
而从慈禧在对洋务运动这件事的态度中可以看出,她的所有决定都是源于巩固皇权、维护自身利益的。
第一,慈禧很清楚不变法中国只有死路一条。
墨守陈规是没有出路的.这也是她后来为什么在
一开始支持维新变法的原因。
第二,洋务运动是民心所向。
人心思变。
如果不去支持变法,那么就是和人心为敌,那是要灭种亡国的.。
第三,倡导变法的和支持变法的在中央还是在地方都是一些实力派人物,这些人物的能力是不
联合起来慈禧也惹不起。
第四,外来的压力。
英法是希望和一个友好的、开放的、弱小的中国打交道。
如果,中国还是那些顽固派死脑筋主政,那么在外国人眼里看来是不够友好的。
所以,慈禧支持洋务运动也是为了向外国人示好。
通过史料分析,我认为慈禧在洋务运动发展的整个过程中,由于她在西方炮口之下失去了昔日天下独尊的地位,唯洋人是从,从其对大清帝国的前途着想,也曾寄希望于兴洋务而“自强”,对其加以大力扶持;但又正由于为保障她在中国的权力和维持其奢侈的帝王生活,她又玩洋务派于股掌之上,对其处处加以限制以防坐大。
最终,由于她的反对,洋务运动最终失败了。
而那时的中国,也正在走向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