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经济史

合集下载

中国近现代经济史教程

中国近现代经济史教程

中国近现代经济史教程(原创版)目录一、中国近现代经济史教程概述二、历史唯物主义的指导思想三、经济现代化作为主线四、揭示影响中国近现代经济发展的内外因联系五、立论翔实有据,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六、吸收最新研究成果与作者研究心得七、中国近现代经济史历年试题及答案正文一、中国近现代经济史教程概述《中国近现代经济史教程》是一部由陈争平、兰日旭编著的经济史教材,于 2009 年 1 月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

本书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思想,以经济现代化作为中国经济史教材的主线,旨在揭示影响中国近现代经济发展的内外因联系。

二、历史唯物主义的指导思想历史唯物主义是一种关注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哲学思想,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在本书中,历史唯物主义作为指导思想,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中国近现代经济的发展历程。

三、经济现代化作为主线本书以经济现代化作为主线,探讨中国近现代经济史的发展。

经济现代化主要包括经济体制现代化、产业结构现代化、经济增长方式现代化等方面。

通过分析这些方面的变化,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经济的近现代发展历程。

四、揭示影响中国近现代经济发展的内外因联系本书通过对历史事件、政策和数据的分析,揭示了影响中国近现代经济发展的内外因联系。

内部因素主要包括政治制度、经济政策、生产力水平等,外部因素则包括国际经济环境、对外贸易政策等。

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影响着中国经济的发展。

五、立论翔实有据,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本书在立论上翔实有据,采用了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作者在书中引用了大量的历史资料和数据,以客观、科学的态度分析了中国近现代经济的发展。

这种研究方法既保证了论证的严谨性,又使得结论更具有说服力。

六、吸收最新研究成果与作者研究心得《中国近现代经济史教程》吸收了本学科最新研究成果,并融会了作者自己的研究心得。

这使得本书在理论上具有一定的前瞻性,有助于提高读者的学术视野。

人教版专题复习五中国近现代社会经济史

人教版专题复习五中国近现代社会经济史

济转变为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 的经济。 (1)原因:党中央总结了建国以来工业建 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特别是吸取了 “文化大革命”的教训,并借鉴了外国 经验教训,决定实行工业经济体制改革、 对外开放的政策。 (2)核心内容: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体制, 调整产业结构,改变企业管理方式,实 行政企分开等。
和发展为维新变法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提供了社会基础,也为新民主主义革命 的到来和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准备了阶级 条件。 (3)从思想上看,为西方资本主义思想 文化的传播提供了社会基础。民族资本 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不断冲击封建正统 思想的统治并最终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 的统治地位。
三、建国后工业经济体制的三次重大转变 1、第一次:建国初到1956年后,从建立 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 分并存的经济,向高度集中统一管理的 计划经济体制的转变。 (1)原因:a、照搬苏联模式。b、中共 缺乏经济建设经验,照搬政治斗争方式。 c、主观上追求“一大二公”,急于完成 工业化。
自然经济加速解体,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 厂的限制,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初步发展。 3、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第一次世界 大战期间西方列强被迫放松了对华经济 扩张,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一度迅速发展。 4、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官僚资本主义逐 渐垄断社会经济,日本发动侵华战争, 抗战结束后美国加紧对华经济侵略,民
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3)地位: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 起来,经济发展,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 3、1956—1966年,全国建设社会主义时 期: (1)特点:形成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2)原因:中共缺乏经济建设经验,借鉴 苏联的经济模式。
(3)地位:在这种经济体制之下,国民经 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但这种体制的 弊端也日益显露出来,影响着国民经济 的进一步发展。 4、1978年至今,社会主义现代建设的新 时期: (1)特点:由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 市场经济体制转变。 (2)原因: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工 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伟大战

中国近现代经济史教程

中国近现代经济史教程

中国近现代经济史教程摘要:一、中国近现代经济史教程概述二、中国近现代经济史的主要内容三、中国近现代经济史的发展特点四、中国近现代经济史教程的价值和意义正文:一、中国近现代经济史教程概述《中国近现代经济史教程》是一本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思想,以经济现代化作为中国经济史教材的主线的教程。

本书由陈争平、兰日旭编著,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

该书旨在揭示影响中国近现代经济发展的内外因联系,为读者呈现中国近现代经济史的全貌。

二、中国近现代经济史的主要内容中国近现代经济史可以追溯到1840 年鸦片战争以后,历经晚清、民国、新中国成立和改革开放等阶段。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经济经历了从传统经济向现代经济的转型,体现了经济全球化、区域化和工业化的趋势。

《中国近现代经济史教程》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晚清经济改革: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清末新政等;2.民国时期的经济:北洋政府时期、国民政府时期、抗日战争时期等;3.新中国成立后的经济:社会主义改造、大跃进、文化大革命、改革开放等;4.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农村改革、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

三、中国近现代经济史的发展特点中国近现代经济史的发展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从封闭经济向开放经济转变:从晚清开始,中国逐渐打破闭关锁国的状态,积极参与国际贸易和投资;2.从传统经济向现代经济转变:经过多次尝试和探索,中国逐渐实现了从传统经济向现代经济的转型;3.从落后经济向追赶经济转变:在近现代经济史的发展过程中,中国经济逐渐摆脱了落后的面貌,不断缩小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4.从不稳定经济向稳定经济转变:经过多次战争和政治动荡,中国经济在改革开放后逐步实现了稳定发展。

四、中国近现代经济史教程的价值和意义《中国近现代经济史教程》作为一部全面、系统地阐述中国近现代经济史的教材,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实用价值。

通过学习本书,可以了解中国近现代经济史的发展脉络,认识各个时期的经济特点,为今后从事经济研究和实际工作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

中国近现代经济史

中国近现代经济史

中国近现代经济史绪论一、贫穷落后的旧中国没有出路1、外国资本独享特权2、中国资本曲折发展近代经济部门中的中国资本主要由国家资本和私人资本构成。

私人资本长期收到外国资本和国家资本的制约与压制而处于不利的地位。

3、封建经济深陷危机4、近代政府无所作为清政府、北洋政府、国民党政府二、建设新民主主义的新中国第一章第一节中国封建经济高度繁荣明朝和鸦片战争前的清朝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中保持和平与统一最长久的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经济走向辉煌的巅峰时期。

一、鸦片战争前中国封建经济的发展水平1、传统农业十分发达明清农业通过引进农作物新品种、增加劳动投入和改进农业生产技术,明代中期,农业生产水平已经大大超过前代,间作套种的农作制技术相当发达。

中国传统农业的高度发展,使他有效的推动并维持了封建社会经济的繁荣和强大。

1,国家首先是通过贡赋等途径从传统农业中取得大量的剩余农产品和其他的财富。

2,还要牢牢的控制传统农业较先进的地区,来达到维持自己统治、控制全国经济的目的。

2、工商业和对外贸易活跃全国性市场和地区性市场、综合性市场和专业市场均有较大发展。

明清时,苏州、杭州、武汉三镇、广州、重庆等城市均已工商业发达著称。

明清两代的财政收入和经济后盾主要来自南方,资本主义萌芽也主要集中在南方。

明朝前期的对外贸易规模十分大,郑和七下西洋,远至东南亚、南亚、西南亚、非东北部等地。

政治目的远大于经济目的。

中国封建社会的巨大的经济优势,使他对外界的经济需要十分有限。

二、中国封建经济结构和封建经济关系1、中国封建经济结构及其特点中国传统社会经济是一种极为典型的自然经济结构。

个体小农经济:是最典型的自然经济,他以自然分工为基础,把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紧密的结合在一起,男耕女织,以织助耕,不仅更够满足个体家庭维持生存的最低级、最基本的需要,而且也使之与市场的联系降到最低限度。

地主制经济:是一种以满足自身需要为主要目的的自然经济,他实际上是若干租赁小农经济的集合体。

近现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

近现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

近现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2023-10-26CATALOGUE目录•近现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概述•近现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历程•近现代中国工业经济的发展历程•近现代中国服务业经济的发展历程•近现代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与挑战•近现代中国经济发展的经验与启示01近现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概述1 2 3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和特权,对中国进行经济掠夺和商品输出,影响了中国经济的自主发展。

列强入侵与经济侵略19世纪60年代,清朝政府开展洋务运动,推动近代工业和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民间也开始兴办民族企业。

洋务运动与民族工业的兴起列强对华贸易导致传统农村经济开始解体,沿海地区开始出现机器工业和近代农业。

农村经济的变动03交通和通讯业的发展铁路、公路、水运等交通网络逐渐完善,电信业也开始发展。

01民族工业的繁荣民国时期,政府实行了一系列鼓励工业发展的政策,民族工业得到快速发展。

02金融业的崛起上海等大城市开始出现现代化的金融业,银行、证券交易所等金融机构开始兴起。

改革开放后的经济腾飞1978年,中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经济开始快速发展。

经济结构调整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产业结构开始调整,服务业和高科技产业逐渐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

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新中国成立后,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对全国经济进行统一管理。

新中国成立后的经济发展02近现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历程传统农业的延续晚清时期,中国仍然以传统农业为主导,农业生产方式落后,生产效率低下。

土地制度的变革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和封建制度的瓦解,土地制度开始发生变革,一些开明地主开始尝试引进西方农业技术和设备。

外国农产品的冲击随着国门打开,大量外国农产品开始涌入中国市场,对传统农业造成冲击。

晚清时期的农业经济民国时期的农业经济土地制度的进一步变革民国时期,由于战争和政治动荡,土地制度进一步变革,农村社会结构发生改变。

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随着战争结束和政治相对稳定,农业生产开始恢复和发展,一些地区开始引进西方农业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中国近现代经济史

中国近现代经济史

中国近现代经济史(一)近代中国经济一、知识归类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的最大特点是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表现为多种经济形式并存。

1、封建自然经济自然经济,也称小农经济,表现为农耕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己自足,主要满足自我消费和基本的生存条件。

带有保守性和滞缓性,少有活力,排斥社会分工,抵制商品经济。

自然经济的对立物是市场经济和商品经济。

封建自然经济是在外国经济侵略和本国资本主义等新的经济成分的冲击下逐步瓦解的。

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开始在沿海地区逐步接替。

其发展趋势是逐渐走向衰落接替,但整体而言这是个长期过程,一直到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公有制完全建立起来,才有了彻底改变。

封建自然经济是近代中国封建统治的经济基础,反过来封建上层建筑对它又有巩固和保护作用。

封建自然经济的特性决定了它对国内外资本主义经济有顽强的抵制作用,但反过来又被它们逐渐瓦解。

随着中外反动势力在政治上的勾结,也出现了封建自然经济与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官僚资本主义经济相互依赖的一面。

而在此基础上,近代中国的两大主要矛盾,使农民具有强烈的革命性,成为中国革命的主力军。

但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又决定了它不能充当革命的领导阶级。

2、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实质是市场经济和商品经济,自由、开放、充满活力。

为了抢占市场和掠夺廉价原料,其扩张过程与军事侵略和殖民统治息息相关。

第一次工业革命后的机器大生产,使其产品物美价廉,市场竞争能力强。

①鸦片战争前后主要是鸦片贸易。

②鸦片战争后到甲午战争前主要以商品输出和掠夺原料为主,也有部分早期资本输出,但数量不大,为商品输出服务,同时又为后来的大规模资本输出奠定了基础。

③甲午战争后到一战前,向帝国主义过渡的列强的经济侵略变为资本输出为主,商品输出为辅。

④一战期间,由于列强忙于战争对经济侵略放松,使日本乘机扩大投资和侵略,一度形成独霸局面。

⑤战后,列强卷土重来,门户开放政策下的共同支配局面再度形成。

⑥国民政府前期,列强一方面继续扩大经济侵略,另一方面在20世纪30年代向中国转嫁经济危机,进一步控制中国的金融和财政。

近现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

近现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

近现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近现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1840年的鸦片战争,这一时期被认为是中国经济转型的起点。

在这次战争之后,中国政府被迫签订了不平等的条约,大量的资源被外国势力抢夺,国内经济陷入了长期的落后状态。

随着中国政府的觉醒和改革开放的政策实施,中国经济迈出了复兴的第一步。

1978年,中国启动了改革开放政策,引进外资,开放对外贸易,逐渐建立起一系列的经济特区和开放城市,为中国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上世纪80年代初,农村改革的推进极大地激发了农村经济的活力。

随着土地承包制度的建立,农民获得了土地产权,并得以自主经营农田。

这一制度改革推动了农村的产业结构调整,农民的生产热情被调动起来,农业产量大幅度增长,农村经济开始迅猛发展。

在1989年至1992年的几年时间里,中国经济经历了一次重大的金融危机,由于高通货膨胀和低利率政策导致的资本大规模流出,中国经济遭受了巨大的冲击。

政府通过严格管理贷款和加强宏观调控,保持了经济的稳定,并逐渐恢复和增长。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经济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

中国政府进行了一系列的宏观调控和产业政策,引导了中国经济的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节能环保产业、现代服务业等新兴产业,推动经济由传统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型。

此外,中国投资国际市场的步伐也在不断加快。

通过参与全球化的潮流,中国积极参与国际贸易,积极吸引外国投资。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推动全球市场的开放和自由贸易,为中国的对外贸易带来了更多机会。

随着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推进,中国经济正面临一系列的挑战和压力。

环境污染、资源短缺、收入分配不平衡等问题,都需要中国政府进一步进行改革和调整。

同时,全球贸易保护主义和金融危机等风险也对中国经济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总之,近现代中国的经济发展经历了从落后到起步,再到腾飞的过程。

通过改革开放和积极参与国际贸易,中国经济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中国经济史:第一讲 中国近现代经济史导论

中国经济史:第一讲 中国近现代经济史导论

中国近现代经济史导论
■ 近代西方史学受兰克(1795-1856)实 证主义史学影响深重,尽管19世纪后 期经济理论的发展促成了经济史学科 的形成,但直到二战之前,经济理论 对经济史研究的影响仍很有限。
中国近现代经济史导论
■ 二战后,西方史学界发生革命性变化,实 证主义受到批判,历史主义几乎被打倒, 社会科学方法用于史学,叙述的史学变成 分析的史学。同时,西方经济学也发生革 命性变化,宏观经济学兴起,增长理论成 为研究重点,结构主义代替线性发展,模 型法凌驾于因素分析。
■ 菲利普斯曲线:通货膨胀高时,失业率低; 通货膨胀率低时,失业率高
中国近现代经济史导论
■ 库兹涅茨的倒“U”型理论:在经济发展过 程中,收入分配差别变动的长期趋势是先 扩大,再缩小,即长期变动轨迹呈倒“U” 型
■ 威廉姆森的倒“U”理论:区域经济增长 是一个从不平衡到平衡的过程
■ 诺斯的新制度经济学理论:是新制度经济 学的理论基石之一
中国近现代经济史导论
■ 经济史是社会制度史的一部分,是研究一 个社会以往(或历史上的)经济方面的社 会制度。在方法上,经济史的特点主要着 眼于量的研究,因此经济史应是最精确的 历史。

——John H.Clapham,19世纪30年代
初英国剑桥大学第一位经济史教授
中国近现代经济史导论
■ J.U.Nef认为经济史不应当只是经济的历史, 而应当研究历史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historical interrelationships),不 同历史现象(时期、体制、制度)之间的 相互关系,甚至于探索历史的主旨(中心 意义),即essence of history。
中国近现代经济史导论
■ 南开经济研究所(何廉) ■ 1932年北平社会调查所(《中国近代/(社会)

中 国 近 现 代 经 济 史

中 国 近 现 代 经 济 史

1927
1949 1952 1956
二、外国资本主义经 济
1、特征 、 实质是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 自由开放, 自由开放,富有侵略性
2、对中国侵略和掠夺,压制民族资本主义经 、对中国侵略和掠夺, 济,是中国贫穷落后的根源 3、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近 代化的进程 4、产生了中国早期无产阶级 、 5、新中国成立后,接收帝国主义在华企业, 、新中国成立后,接收帝国主义在华企业, 肃清了其在华的经济侵略势力
五、官僚资本主义经济
1、是蒋介古国民政府反动统治的经济基础 、 2、是中国封建的、买办的、国家资本主义, 、是中国封建的、买办的、国家资本主义, 具有半殖民地的特点 3、是反动的经济,阻碍民族资本主义经济, 、是反动的经济,阻碍民族资本主义经济, 根本不可能使国家走向富强 4、新中国成立后,中央政府没收官僚资本, 、新中国成立后,中央政府没收官僚资本, 反动统治 5、官僚资本主义经济 、 中国的
6、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在近代 、 中国的发展趋势如下图: 中国的发展趋势如下图:
所 占 比 重
1840
1860
1900
1914
1927
1949 1952 1956 时间
三、洋务经济
1、19世纪 年代产生 、 世纪 世纪60年代产生 2、维护封建统治为其根本目的 、 3、是封建主义与帝国主义相结合的产物 、 4、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洋务经济结束 、 5、具有封建性和资本主义色彩 、 6、洋务经济不可能使中国走向富强,但瓦解了 、洋务经济不可能使中国走向富强, 自然经济, 自然经济,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3、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历史作用 、
•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为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提供了物质条 为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提供了物质条 件和社会基础, 件和社会基础,也为中国革命由旧民主主义革 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变创造了条件 •为西方资本主义思想文化的传播提供了社会 为西方资本主义思想文化的传播提供了社会 基础所 占 比 重18源自018601900

中国近现代经济史赵德馨课后题

中国近现代经济史赵德馨课后题

我国近现代经济史赵德馨课后题一、引言近现代我国经济史是我国历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时期,该时期的经济变革对我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对于了解我国经济的发展过程和历史变迁,赵德馨的著作无疑是一部经典之作。

本文旨在对赵德馨的著作进行深入分析,探讨近现代我国经济发展的历史、特点与影响。

二、经济发展的历史演变1. 清朝末期的经济状况在清朝末期,我国经济已经逐渐落后于西方国家,主要表现在农业、手工业和商业方面。

由于封建土地制度和专制统治的限制,农业生产力低下,农民生活贫困;手工业虽有一定发展,但仍然停留在粗制滥造的阶段;商业方面,由于西方列强的侵略和不公平贸易协定的签订,我国的对外贸易形势十分严峻。

2. 近代我国的经济改革随着清朝的衰落和国际形势的变化,我国社会开始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洋务运动和自强运动。

通过引进西方的科学技术和管理制度,以及改革教育体系和对外贸易政策,我国的经济开始了一定程度的改革和发展。

3. 辛亥革命后的经济现状辛亥革命的成功标志着我国封建专制统治的结束和民主共和国的诞生。

在新的政治体制下,我国的经济开始了更大范围的改革和发展,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实行民族工业和实业兴国政策。

通过发展国内工业和提高国民生产水平,近现代我国的经济状况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三、近现代我国经济的特点1. 农业经济占主导地位在整个近现代我国经济史中,农业经济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

由于我国的人口众多,农业生产一直是我国社会的支柱。

但与此农业的传统模式和生产工具严重制约了生产力的提升,导致农民的生活水平长期处于贫困状态。

2. 外贸依赖程度较高在近现代我国经济史中,我国的外贸一直处于较高的依赖程度。

由于欠发达的国内工业和生产技术,我国长期以来一直依赖着对外贸易来获取所需的技术和物资,这导致我国的经济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处于不稳定的状态。

3. 国内工业的兴起随着近现代我国经济的发展,国内工业逐渐兴起,成为我国经济的新动力。

中国经济史近现代部分(全)

中国经济史近现代部分(全)

中国经济史近现代部分(全)第一章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第一节集权官僚制小农经济一、集权官僚制掌控土地所有制的大一统专制1、集权官僚的土地权利关系皇帝名义的土地国家所有权官僚地主(大量)自耕农(少量)土地占有权佃农土地使用权2、土地兼并的实质:官僚地主依据政治、经济的权势扩充土地所有权主要矛盾:官僚地主土地占有权扩张,对国家土地所有权的威胁。

王安石变法:强化行政集权的改革,保证税收,富国强兵唐以后,特别是宋元明清土地上的主要问题则是均税收以增加财政收入,而非均土田以安定民生。

3、土地使用权的表现二、小农经济的进步性和局限性1、小农经济农民因对小块土地的占有权和使用权以及对生产工具的所有权,而有了自己的相对独立的生产和经营,并有了以父权为核心的家庭,形成了以家庭为单位的生产生活方式,即小农经济。

2、特点:“小”:以家为生产单位经济(父亲、诸子析产、与个体体力劳动相匹配的小块土地)自耕农:土地占有权佃农:土地使用权富农:多出其体力的土地占有权,自身参加劳动或雇工“农”:从生产方式和技术经营管理而论,它是手工农业生产3、进步性:“民”的身份相对人身自由,经济权利的增加,从而农民有了更高的生产积极性和主动性。

4、局限性:家经济的封闭性和保守性(保守性是农民保小块土地的占有权)维持小农经济的简单再生产,没有扩大化三、小农意识(“民”文化)在小农经济基础上形成的与之相适应的经济意识、政治观念和社会观念。

1.勤俭持家2.安分守己(对社会地位的认可)3.自私自利(明确意识到个体生产者的利益,既得利益的保守,缺乏责任意识)4.只反贪官,不反皇帝(农民的反抗意识,但有限度,不要求制度变革)5.平均主义和等级制(对总体社会环境的要求,均田土地所形成的个体小生产)小农经济中的农民维护自己的利益,但不包括对权利的捍卫和争取。

四、重农抑商的基本国策以各种方式压制大商人资本,但容许小商人和手工业者的存在。

汉昭帝始元六年盐铁会议抑商表现:官商为主(官府、官员个人出资)民商为辅以官商控制工商业,以政策限制民商(借商、苛捐杂税、限制市场、压抑社会地位)第二节外国资本主义入侵及其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中国近代经济矛盾的构成势力传统官僚地主阶级中的开明派(识时务者)转化的官僚资产阶级[官僚资本]外国垄断资本的渗透和控制[外国资本]私人资本家[民族资本]在传统经济中生存的农民和个体工商业者[小农经济及其他个体经济的小手工业、小商业]正在形成中的工人阶级[产业工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武装根据地中的少量公有制经济[新民主主义经济]主要矛盾:官僚资本与工人、农民、个体工商业者的矛盾主要矛盾的主导方面:官僚资本一、西方资本主义的入侵1、鸦片战争前的中外贸易情况十八世纪以来至十九世纪初,英国一直逆差,中国出超二三百万两。

中国近现代经济史的发展主线

中国近现代经济史的发展主线

中国近现代经济史的发展主线,阶段已经其特征‘一、旧民主主义革命阶段中国存在的各种经济成分(1840——1919):①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利用特权向中国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中国自然经济逐步解体(但在整个中国近代史阶段,封建自然经济虽然不断瓦解,但始终占主导地位,是清政府、北洋军阀政权的经济基础,是中国社会最落后的生产关系和阻碍中国社会进步的根源。

)。

②从19世纪40年代起,外国商人在通商口岸开办船坞和工厂。

(是中国大地上出现的最早的使用机器生产的近代企业),由此出现外国资本主义经济。

③从19世纪60年代起,洋务派创办一批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由此出现洋务经济。

④19世纪六七十年代,由于自然经济开始瓦解,并受外商企业利润的刺激和洋务派引进西方技术的诱导,中国资本主义民族工业兴起,但发展举步维艰。

(2)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1919——1949):这一时期,中国社会除了原有的封建自然经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外,又出现了官僚资本主义经济和新民主主义经济形式。

①官僚资本主义通常是指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的垄断资本和国家政权相结合,依附于帝国主义而存在的落后经济,既有封建性又具有资本主义性质。

官僚资本主义的消长概况:A、以四大家族为首的官僚资本开始形成于1927年,是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政府的统治基础,是压在中国人民身上的三座大山之一。

B、抗日战争时期,四大家族依靠国家政权,大肆搜刮,使官僚资本迅速膨胀。

C、解放战争时期,战争消耗了大量官僚资本,使官僚资本主义濒临崩溃。

D、建国初期,党和政府没收官僚资本,官僚资本由此消亡。

②新民主主义经济是一种革命型的经济它从1927年井冈山等革命根据地建立时开始出现到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而退出历史舞台。

(新民主主义经济包括新中国成立前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根据地或解放区的经济以及1949~1956年过渡时期的经济)。

中国近现代经济史主要时间轴

中国近现代经济史主要时间轴

中国近现代经济史主要时间轴1842年 - 第一次鸦片战争- 1842年,中国与英国签订《南京条约》,结束了第一次鸦片战争。

- 这场战争导致中国经济受到严重破坏,开启了近现代中国经济史的新篇章。

1861年 - 太平天国运动- 1861年,太平天国运动结束。

- 这场运动导致中国农村经济遭受重创,为以后的经济改革带来了挑战。

1872年 - 甲午战争- 1872年,中国与日本爆发甲午战争。

- 中国战败,签订《马关条约》,在经济方面做出一系列割让和赔款,对中国经济产生了深远影响。

1904年 - 辛亥革命- 1904年,辛亥革命爆发。

- 革命推翻了清朝封建,为中国进行现代化经济建设奠定了基础。

1912年 - 中华民国成立-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

- 这标志着中国的政治形势发生了巨大变革,也为中国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1949年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 这标志着中国进入社会主义阶段,国家开始进行大规模的社会主义改造和经济建设。

1978年 - 改革开放政策- 1978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

- 这一政策的实施促进了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引入了市场经济的元素。

2001年 -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 加入世贸组织标志着中国与国际经济接轨,对中国的外贸和对外开放产生了重要影响。

2010年 - 中国成为第二大经济体- 2010年,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 这标志着中国经济在近现代经济史上取得了巨大成就。

2020年 - COVID-19疫情- 2020年,COVID-19疫情在中国爆发。

- 这一全球性疫情对中国经济产生了重大冲击,也对全球经济产生了深远影响。

以上是中国近现代经济史的主要时间轴,展示了中国在近几个世纪经历的重要事件和转折点。

这些事件对中国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反映了中国经济从封闭走向开放、从落后走向崛起的历程。

近现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

近现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

近现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近现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第一阶段:1840年至1948年这一时期是中国近代史上最为动荡和割裂的时期。

在鸦片战争后,中国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迫使中国开放门户,并接受西方列强的控制和剥削。

中国传统经济体系遭到了破坏,国内市场被外国商品所占据。

中国在这一时期主要依赖农业为经济支柱,工业产值贡献较少。

第二阶段:1949年至1978年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开始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在此期间,国家建立了集中计划经济体制,大力发展工业化。

国有企业成为经济的主体,私有经济几乎被消灭。

同时,农业也通过农村集体化改革得到了发展,粮食产量明显增长。

然而,在这一时期,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相对较慢,并且经济发展不均衡。

第三阶段:1978年至20世纪末随着1978年改革开放政策的推行,中国经济开始进行市场化改革。

国家逐步引入市场机制,开放国内市场,吸引外资并积极开展对外贸易。

这一时期,中国的经济增长迅猛,特别是经济改革的地区(如广东、浙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私营经济逐渐崛起,成为支撑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同时,农村改革也得到了进一步加强,农民收入有所增长。

第四阶段:21世纪初至今进入21世纪后,中国经济继续保持高速增长。

国家推行了一系列政策,如扩大内需、促进创新、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等,以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和可持续发展。

服务业的比重逐渐增加,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升。

中国也成为了全球最大的制造大国和商品贸易大国。

然而,中国也面临一些挑战,如环境污染、收入分配不平等等,需要进一步解决。

总的来说,近现代中国经济的发展经历了从封闭自给到市场开放、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

中国经济从一个不发达的农业国迅速崛起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然而,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一系列挑战,需要继续进行改革和创新。

近现代中 国经济的发展历程

近现代中 国经济的发展历程

近现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中国近现代经济的发展是一段波澜壮阔、充满曲折与变革的历史。

从晚清时期的传统农业经济,到如今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这一路走来,经历了无数的挑战与机遇。

19 世纪中叶,中国的经济仍以传统的农业为主,手工业和商业虽有一定发展,但在闭关锁国的政策下,与世界经济的联系十分有限。

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中国被迫打开国门,开始卷入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

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获取了大量特权,控制了中国的海关、金融等重要领域,使中国经济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

在这一时期,外国商品大量涌入,冲击了中国传统的手工业,导致许多手工业者破产。

同时,西方列强在中国设立工厂,掠夺资源,进一步压制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

然而,在这样的困境中,一些有识之士开始意识到发展近代工业的重要性。

19 世纪 60 年代至 90 年代,洋务派发起了“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

他们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如江南制造总局、轮船招商局等。

虽然洋务运动最终以失败告终,但它为中国近代工业的发展奠定了一定基础,培养了一批技术人才。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开始崛起。

他们倡导“实业救国”,积极投资创办民族工业。

在这一时期,轻工业发展较为迅速,如纺织业、面粉业等。

但由于受到外国资本和封建势力的双重压迫,民族工业的发展举步维艰,总体规模较小,技术水平落后。

20 世纪初,清政府实行了一系列“新政”,在经济方面鼓励工商业发展,制定了一些有利于民族工业的政策。

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然而,辛亥革命的爆发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但随后的北洋政府统治时期,政治动荡,军阀混战,经济发展环境依然恶劣。

1927 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在一定时期内采取了一些促进经济发展的措施,如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使得民族工业得到了短暂的发展。

但在抗日战争期间,中国经济遭受了巨大破坏,沿海工业纷纷内迁,以保存实力。

近现代经济史

近现代经济史

二、各种经济的发展状况: 1、自然经济:
它是封建社会的经济特征。它既是 中国实行闭关政策的根本原因同时也 是中英正当贸易中中国处于出超的根 本原因。这种经济从1840年开始解体, 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后彻底解体。
2、外国资本主义经济
甲午战争前以商品输出为主,战 后以资本输出为主;前期以英国为主, 后期以美日为主;抗日战争时期以日 本为主,解放战争时期以美国为主。 新中国成立后,将之没收为国营、中国近现代经济结构的变化
1、鸦片战争前:封建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 2、鸦片战争后:封建自然经济逐步解体 3、19世纪60年代后:近代资本主义出现 4、1927年后:官僚资本主义控制了经济命脉 5、中共革命根据地及新中国成立初:新民主主 义经济 6、1956年后:社会主义经济
7、社会主义经济:
中共八大形成正确的理论和经 济建设方针,但左倾错误导致经 济空前损失,十一届三中全会将 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对内 改革、对外开放。
三、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第一次工业革命
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商 品输出、民族资本义产 生
资本输出 民族资本主义短暂 发展
第二次工业革命
第一次世界大战
四、中国政府对民族经济的影响:
清政府
南京国民政府
允许民间办厂,民族资 本主义初步发展 官僚资本主义经济压 制了民族资本主义经 济的发展日趋萎缩
合理调整工商业,资本 主义出现黄金时代;对 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
中国共产党
五、感悟:
1、生产力的发展、经济的进步是社会前进 的根本动力。
2、在两半社会的中国,经济发展的前提是 是政治上的的民族独立。 3、经济建设必须从国情出发,实事求是, 遵循经济规律。
3、洋务企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程:中国近现代经济史我读《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美国洛杉矶加利福尼亚大学教授黄宗智博士的新著《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是作者穷尽十年之功,数易其稿终成的著作。

全书分3编共16章和3个附录,书末附有引用书刊目录,共计27万字。

次数以华北地区,即“冀—鲁西北”地区为研究范围,深入分析了自清初以来三百年间(尤以本世纪三十年代为重点)小农的特点、小农经济的结构及其演变形式,分析了村庄与国家、士绅的三角关系及村庄结构的变化,旨在探讨小农经济的演变及其与社会变迁的关系。

本书的史料来源为“本世纪30年代,日本现代人类学家,在冀—鲁西北平原33个自然村中实地调查所得的资料。

其包括三组主要资料,大部分由1935—1942年间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简称‘满铁’)调查机关组织编纂。

……此外,还有清代刑部的命案档案,以及宝坻县户房有关基层税收人员的一些档案。

”①我认为,看一本书的含金量有多少,主要是看这本书使用的材料、提出的观点和理论以及其使用的论证方法新不新。

本人通过拜读黄先生的《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初步认识到他虽然以满铁资料为主,但并没有对其全盘照收,针对他有疑虑的地方也提出了质疑,同时借鉴大量的其他材料,详见课本P339-P373。

黄先生使用的论证方法除传统的方法以外,还独创了综合分析法、多元化的分析法等,让学术界的大师、学者眼前一新,也让我们广大读者大饱眼福。

因了我浅薄的知识,接下来我将对此书提出两个我得到的认识。

①引号里的内容均来自《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里的内容,同上同下。

一、对近代中国农村演变的型式,通过对人口和生产关系、经济落后的问题和帝国主义侵略的问题进行了一个综合分析,提出了不同于前人和同行的见解,而没有沿着西方传统学派——形式主义学派(以西奥多·舒尔茨为代表)、实体主义学派(以蔡雅诺夫为代表)和马克思主义学派的任何一派的道路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近代农村演变的古典形式,以英国向资本主义过渡的模式为蓝本。

小农划分为农业资本家与雇佣劳动者,而农业伴随着资本主义工业化而现代化。

在这个过程中,小农社会和经济的彻底转化,使得小农这一名词不再适用于英国农村。

然与中国比较起来,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西方的小农分化过程,归结于农村经济的全面转化;而中国则是在小农经济范围内的进展,它所导致的不是资本主义的工业经济,而是一个分化了的小农经济。

”1、人口与生产关系的问题形式主义对人口增长的研究认为,由于中国人口的数量相对耕地比例较高的缘故,使得中国的农业经济与美国、英国或者欧洲农业的一个主要差异在于,它主要依赖农作物,而较少饲养牲畜(约为今日农业生产总值的16%),其中多数为喂谷牲畜。

而这个以作物为主的农业经济特色,表现为极高的土地生产率和极低的劳动生产率,两者的结合,产生了农业内卷化(由于家庭小农场都是为生计所需,而对过剩的劳动无能为力。

因此,家庭小农场在单位面积上投入的劳动远比雇佣劳动的大农场多,以至于这种劳动集约化出现了边际报酬紧缩的现象。

吉尔茨把这种现象称为农业内卷化)。

明清时代中国农村所经历的,并不只是伴随人口压力所引起的量性变化。

实际上愈来愈多的小农加入了经济作物的种植,因此分化为一系列在两种生产关系中处于不同地位的阶层。

马克思主义分析更强调革命前小农经济中的雇佣关系轴线,并将雇主与佣工区别开来。

而黄先生利用大量史料,对冀—鲁西北地区的经营式和家庭式农业的历史作了比较分析,以使同时兼顾到人口和生产关系所起的作用。

最后得出结论:“一个主要依赖雇佣劳力,一个则是靠家庭劳力;一个可以根据农场的需要来调整其劳动力的数量,而另一个却常常无法作同样的调整。

家庭式农业之转化为经营式农业显示了雇佣劳动和大农场的扩展。

经营式和家庭式农业这一孪生现象的历史,可以同时照顾到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两个因素,并清楚地说明农业内卷化下社会分化的客观事实。

这一演变型式,与形式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分析所塑造的形象都不同。

华北农村所经历的变化,不是简单的内向超集体化,也不是简单地向资本主义过渡,而是一个极端集约化的小农经济中的阶级分化。

”2、经济落后问题形式主义者又一次论证了人口压力通过两条途径迫使中国经济落后。

一方面,人口压力蚕食了小农场维持家庭生计以外的剩余,而使小农无法积累资本;另一方面,人口增加又把传统农业推到一个很高的水平,但对新式投资却起了抑制作用,因而中国农业陷入了一个“高水平均衡陷阱”(艾尔温提出)。

马克思主义者更强调生产关系的作用。

小农并不是没有生活之外的剩余,而是这部分剩余被地主和封建国家榨取了,但地主没有把这部分剩余积累起来用于投资,而是挥霍掉了,中国经济故此而停滞不前。

资本主义始终处于萌芽状态而得不到发展。

黄先生认为艾氏“陷阱”论的下半部分,分析高密度人口对剩余使用的影响,尚需进一步讨论。

而对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关系却持不同态度,他认为首先,农村大批雇佣劳动的存在不是由于资本积累和生产力的变化而兴起的,而是由于人口压力和阶级分化造成的。

他们同时束缚于家庭农场和雇佣劳动,而不是完全脱离家庭农场的无产者,这种半小农半雇农的扭曲形态,黄先生称之为半无产化。

其次,生产方式的变化,出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不应只单方面考虑生产关系。

因此对经营式农场和家庭是农场生产力的研究至关重要。

“通过分析对比,两种农场在土地,技术和资本的使用上没有什么区别,其真正的差别在于对人口压力的反映不同。

他们的牢固性,不仅影响了农业资本的形成,而且也影响到城市的工商业。

它存在使元可以转化为产业资本的剩余停滞在伤人和手工业者手中。

加之国家政权和帝国主义的摧残,资本主义最终没有在中国产生,也无所谓‘萌芽’。

”3、帝国主义的问题形式主义认为,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形成,是经济发展的主要前提,也是支持世界资本主义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有利于中国。

艾氏认为中国之所以没有在帝国主义入侵之后进入资本主义社会,应归咎于高密度的人口。

形式主义另一派根据“二元经济论”模式,认为近代中国的农村,实质上没有收到帝国主义和近代城市经济多大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主义者驳斥形式主义的观点,认为帝国主义强加于第三世界的是一个两层的剥削系统,在受害国内,城市榨取农村的剩余产品和原料,在国际间,先进行国家榨取后进国家的经济的剩余。

帝国主义非但没有赋予大三世界以经济繁荣,它实际强加了“附属性”,造成并延续了其经济落后状态。

实体主义认为,脱离人与人间直接联系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一旦侵入农村,前资本主义的互惠性道义经济便会遭到破坏,资本主义殖民地国家机器向农村榨取更多的剩余,瓦解了自主闭塞的自然村。

而黄先生认为,三家观点都有助于了解近代中国社会,但“都忽略了中国早在帝国主义入侵之前就经历了内部的社会变迁,帝国主义的入侵并没有改变小农经济的分化道路,它只是加剧了小农的分化和对小农的掠夺。

”二、对华北地区农业中有没有出现资本主义萌芽,采用分析模式方法,提出了与我国国内学者不同的学术见解。

我国学者坚持认为,在帝国主义入侵之前,资本主义已在中国“萌芽”,这体现在商品经济和雇佣关系的发展。

但帝国主义的入侵,是中国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妨碍了中国资本主义的正常发展。

这是一个有一定的政治内容和民族感情的论点:它的前部分把中国历史摆入五种生产方式的公式(人类一切社会都是经历原始、奴隶、封建、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社会阶段),后部分则毫不含糊地谴责帝国主义的罪过,“资本主义萌芽论……仍是今日国内明清经的主导分析课题济史学界“,“其基本理论框架大都是建立在东西方经典著作的有关论述之上”,如“商品生产和发达的商品流通,即贸易是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前提”、“资本主义以雇佣劳动为前提,而雇佣劳动又以资本为前提。

两者相互制约,两者相互产生”、“一批农村雇农,特别是短工的形成,是赋予农民存在的必要条件”。

资本主义萌芽论者大都是沿着商业性农业的发展、农民的分化和自由雇佣生产关系的较多出现这三条主线来进行肯定性的论证。

而在黄先生的分析模式中:1、首先,他承认了清初以来冀—鲁西北地区农业商品化获得持续发展的历史事实。

黄先生指出:“冀—鲁西北农业商品化过程,主要与十六世纪开始的种植棉花有关”,棉花进一步推动了农作物的商品化。

黄先生指出“世界市场的需求,外国经济的侵略,以及国内的经济发展,促使小农经济加速商品化,它在二十世纪的三四十年代中经历的商品化程度,至少相当于过去的三个世纪。

帝国主义通过农业商品化,影响到区内许多小村落”,“对冀—鲁西北区而言,棉花和花生,处于特别重要的地位”,“冀—鲁西北的农业,在二十世纪的30多年中,毕竟经历了高度的商品化”。

其次,他承认了清初以来冀—鲁西北地区因农业商品化的推动而出现了农业分化的历史事实。

黄先生指出:“棉花收益远高于粮食,也因此赋予了小部分农户力农致富的机会。

但它也同时加大了农作所冒的风险。

因为,他需要高于粮食的资本和劳动力去投资。

因此,棉花的种植传播容易导致小农的分化。

”如:“道光年间济宁县徐宗干在他敏锐的观察中曾做过这样的概括,‘查州(高唐)境种花地多,种谷地少,富者素无盖藏,贫者专侍佣趁,一遇灾欠,既至束手无措。

……如今春偶而亢旱,遂至人情惶惶,贫者无借贷之门,富者惧爬墙之害,均粮滋讼,合境不安。

’”“经济作物的种植,同时提高了小农的收益和成本,因而导致了他们的分化”。

最后,他承认了清初以来冀—鲁西北地区存在着为数不少的雇佣生产关系的历史事实。

黄先生指出:“随着农业商品化和人口的增长,小农业日益分化,……一方面分化成雇佣劳力的抚弄和经营式农场主;另一方面分化恒出卖劳力的贫农和雇农。

及至十八世纪,农村的大部分长工,都受雇于属于小农经济的较小的富农式或经营式农场,而非庄园农场。

”2、黄先生的不同观点在于如何理解“资本主义萌芽”中的生产关系。

在人口过剩,有数百万计的从农村流离出来的游民的中国,自由雇佣劳动力的存在,并不足以证明生产力开始有本质上的突破。

关键问题是:雇佣劳动是否伴随着资本的积累及生产力的性质突破而兴起?通过他的深入研究,黄先生得出:“近代农村演变的古典形式,当然是英国像资本主义过渡的模式。

与中国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西方的小农分化过程,归结于农村经济的全面转化;而中国则是在小农经济范围内的进展,它所导致的不是资本主义的工业经济,而是一个分化了的小农经济”,“西欧的小农经济经理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改造时,中国的小农经济却在日益内卷化。

西欧的小农社会经历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改造时,中国仍停留在小农社会阶段。

西欧越来越多的小农转化为新兴的无产阶级成员时,中国的小农仍归为小农,只是经历了部分的无产化。

这些差别是中国受帝国主义侵略之害的社会经济背景,同时也是促成十九、二十世纪大规模农民运动的乡村危机的根源”。

目前,以我浅薄的知识和理解,凭借第一次拜读《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我只能了解到上述的知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