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
《思想道德与法治(2023版)》课程标准
《思想道德与法治(2023版)》课程标准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一)课程性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2005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改革中新增设的一门公共必修课程,2021年改名为《思想道德与法治》。
这门课程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势与政策》等一起构成了面向所有高职高专学生开设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
它融思想性、政治性、理论性、科学性、实践性于一体,是一门综合性基础学科。
(二)课程任务该课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针对大学生成长过程中面临的思想道德与法治问题,依据大学生成长成才规律,综合运用相关学科知识,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治观,提升思想道德素质和法治素养,成长为自觉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二、课程的教学条件本课程教学分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个方面。
理论教学主要是以课堂授课为主,运用口头语言向学生进行示范、呈现、讲解和分析教学内容,同时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通过结合具体的时政内容、鲜活的案例来提高课堂的抬头率。
实践教学分为课内实践和课外实践。
课内实践主要以辩论、演讲、知识竞答、学生专题研讨等方式进行。
课外实践包括优秀学生事迹报告、参观考察、社会实践活动、志愿服务活动等。
通过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推动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的结合,在学校与社会、教师与学生、课内与课外的有机联动中,切实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亲和力和针对性。
三、课程教学基本要求1.该课程以培养时代新人为要求,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以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治观教育为核心来展开教学内容。
帮助学生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对他们在思想、政治、道德、法治观念和心理素质方面的要求,引导大学生完善四种认识(认识高职、社会、职业和自己),学会四种技能(如何学习、如何做人、如何做事和如何交往),做符合时代新人要求的大学生。
初中 道德与法治课 课程标准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课程标准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是中国教育部颁布的一份教育标准,旨在规范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体系,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和法治意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进行探讨。
一、课程目标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和法治意识,使其具备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律观,能够自觉遵守法律、尊重他人、勇于担当、积极参与社会建设。
具体目标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养,让他们了解法律的基本知识和原则,知道如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避免违法行为。
2.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让他们认识到自己作为社会成员的责任和义务,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
3.促进学生的道德成长和品德塑造,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
二、课程内容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内容包括道德教育和法治教育两个方面。
道德教育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的教育,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形成积极向上的人格。
2.社会公德教育,让学生了解社会公德的内涵和重要性,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3.个人品德教育,让学生了解个人品德的内涵和重要性,培养他们的自律、诚信、勤奋等品质。
4.家庭美德教育,让学生了解家庭美德的内涵和重要性,培养他们的家庭责任感和爱心。
法治教育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法律知识教育,让学生了解法律的基本知识和原则,知道如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避免违法行为。
2.法律意识教育,让学生认识到法律的权威和作用,知道如何依法维权,避免非法维权。
3.法治精神教育,让学生了解法治精神的内涵和重要性,培养他们的法治意识和法治素养。
三、教学方法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方法应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启发式教学和体验式教学。
具体方法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启发式教学,让学生通过问题、案例等方式自主探究、发现问题,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道德与法治新课程标准2022版
道德与法治新课程标准2022版《德育与法治新课程标准》2022版将以泛基础教育为基础,着力落实素质教育改革任务,为学生建立基于法治的文化素养,以培养拥有优秀的道德品质和法治意识的新生代。
一、基本理念推进传统道德教育和法治教育的交叉融合与发展,从接受和认知弥补社会变革过程中的缺失,在法治视野下引领和规范道德行为。
二、教育目标(一)道德教育培养学生拥有正确且深入的道德观念,并能够属于不同文化背景的良好道德行为;理解共和国宪法,建立对于基本民主制度和国家制度法律规范的认知;掌握全民义务教育的理念及文化传统,建立公民道德观。
(二)法治教育培养学生对基本法律的认知和运用的能力,通过活动和实践形式,让学生充分体会到法治社会的必要性和优势;引导学生探寻和随机应对社会变革带来的挑战与机遇,建立正确而全面认识宪法和法律规范,积极参与法治实践;感受法律原则和原则的真正力量,将法治理念深植心底,在思想、意识、行为等方面形成积极健康的价值观。
三、教学要求(一)联系实际、强调实践突出实践导向,积极引导学生从日常的身边文化生活中认知道德价值观和法治价值观,拓展学生的视野,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引导学生从实际出发,通过模拟和演练,深刻扎实地掌握具体历史和现实中道德和法治的应用;积极推动道德教育和法治教育结合起来,形成实践能力。
(二)突出思想道德将思想性、道德性和素养融入道德教育和法治教育,以道德观和法治观为指导,在认知层面突出道德和法治理念,培养学生的健康的价值观、自律的道德良知和规范的行为习惯,培养学生正确理解法律精神和拥护宪法的思想养成。
四、评价方式贯彻以学生发展为导向的评价观,结合多种评价方式,进行综合多维度地评价学生的道德成熟度和法治意识。
包括观察评价、作品评价、问卷调查等,针对评价结果弥补不足,不断推进道德教育和法治教育的升级发展。
部编版三四年级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
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学段目标:1、初步感知基本国情,为自己是中国人感到自豪。
2、初步了解中华传统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代表性成果,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3、结合革命故事知道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热爱中国共产党,积极参加中国少年先锋队的活动,感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
4、初步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在日常生活和集体活动中加以践行。
5、初步养成健康的生活卫生习惯,关心公共卫生。
6、掌握基本的交往礼仪,懂得个人成长离不开社会和他人的支持与帮助,诚实守信。
7、孝敬父母,尊重师长,体会父母的养育之恩和师长的辛劳。
8、体验公共设施给自己生活带来的便利,爱护公共设施,遵守公共秩序。
10、树立劳动意识,积极参加劳动实践,懂得劳动光荣,劳动不分贵贱。
11、具有规则意识,并学会遵守规则。
12、了解社会交往的基本规则,树立平等意识,互相尊重。
13、知道法律能够保护自己的生活。
14、初步认识和体验人的生命是可贵的,珍惜生命。
15、学会认识自己,理解他人,对他人有同情心。
16、能够识别消极情绪,学习调节情绪的方法。
17、做事有耐心,在克服困难中增强自信心。
18、能够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倾听他人的意见,体会他人的心情和需要。
19、、学会适应环境的变化。
20、主动参与力所能及的家务,学会承担家庭责任。
21、热爱集体,积极参与集体活动和民主管理。
22、初步了解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23、热爱自然,了解自然是我们生活的共同家园,懂得保护环境、爱护动物、节约资源.课程内容:四年级是从小学低年级段向高年级段的过渡期,本学段学生已经适应了学校生活,生活事业进一步扩大,具备一定的独立意识。
根据以上特点,设置道德教育、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法制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革命传统教育、国情教育等五个主题,旨在引导学生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健全人格,形成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意识。
学业要求:通过本学段的学习,学生能够遵守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基本道德规范和法律,掌握有关生命安全与健康的基本常识和技能,初步学会调控情绪和与他人沟通的方法,积极参加劳动和集体活动,尊重普通劳动者,平等待人,能够了解家乡发展和国家建设取得的重大成就,感受革命故事所体现的革命传统意义,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感到自豪,能够积极弘扬传统美德,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强烈认同感。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道德与法治是中国初中教育中重要的一门学科,其课程标准具有指导学生合理思考、培养良好道德品质和培养法治意识的重要作用。
本文将对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进行详细解读,以帮助教师和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一标准。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法治意识,使他们能够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进而逐渐形成自律和自我约束的意识和习惯。
具体来说,该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道德与法治基本理论知识这一部分内容主要涵盖了道德与法治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法律法规等基础知识。
学生通过学习道德与法治的基本理论知识,能够了解社会规范和法律法规的起源和作用,明确什么是合法行为和道德行为,从而有能力进行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二、道德与法治现实问题该部分内容主要通过现实生活中的案例和问题,帮助学生了解与道德与法治相关的各种现实问题。
例如,网络安全、环境保护和诚信等问题,在这些案例和问题中,学生能够分析问题的起因和影响,并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和途径。
通过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学生能够提高自己的实际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道德与法治核心价值观这部分内容主要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介绍和学习。
学生通过了解和学习核心价值观,能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增强爱国、守法、诚信和友善等美德意识,从而塑造积极向上的人格,为社会和国家的发展做出贡献。
四、道德与法治思维方法与实践能力培养该部分内容主要培养学生的道德与法治思维方法和实践能力。
通过训练,学生能够运用道德与法治的知识和方法,正确分析和解决道德与法治问题,形成批判性思维和辩证思维的能力,提高自己的分析问题和判断问题的能力。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的实施,需要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教师应密切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和社会实践,使他们真正理解并运用道德与法治知识。
2024版道德与法治新课程标准
2024版道德与法治新课程标准2024版道德与法治新课程标准是我国基础教育阶段道德与法治教育的指导性文件,对于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维护社会公共秩序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就该标准的主要内容进行分析,旨在对我国道德与法治教育的未来发展进行思考。
2024版道德与法治新课程标准主要包括九个方面的内容:个人与社会、家庭与社会、国家与社会、人与自然、人的多维发展、公民、司法、安全和实践与体验。
这些内容综合了社会现实和教育理论的要求,全面促进学生道德素养和法治意识的提升。
首先,个人与社会方面的要求着眼于培养学生的自我认知和道德行为。
该方面强调培养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和实践能力,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管理和人际交往能力。
国家与社会方面的要求强调学生对国家、社会制度和法治的认识。
学生需要了解我国的宪法法律体系以及法治的核心价值观,培养对法治的敬畏和信仰,提升学生的法治意识和法治素养。
人与自然方面的要求倡导学生尊重自然、保护环境。
学生需要了解自然界的规律和生态系统的重要性,培养环保意识,推动实施可持续发展。
人的多维发展方面的要求强调综合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学生不仅要培养道德品质和法治意识,还要发展自己的智力、体质、审美和劳动技能,全面发展自我,为社会做出更多贡献。
公民方面的要求强调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和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
学生需要了解公民权利和义务,了解社会组织和公益事业,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为社会进步和发展做出贡献。
司法方面的要求强调学生对司法制度和公正的认识。
学生需要了解司法机关的职责和权力,培养学生公正、客观、理性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推动社会公正和法治进程。
安全方面的要求强调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学生需要了解常见的法律风险和安全事故,掌握自我保护的方法和技巧,增强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实践与体验方面的要求强调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来增强道德素质和法治意识。
学生需要参与各种实践活动,通过亲身经历和体验,进一步加深对道德与法治的理解,提升自己的道德情操和法治素养。
2023版义务教育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
2023版义务教育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概述本文档旨在介绍2023版义务教育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为教育工作者提供指导和参考。
该课程标准的制定旨在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和法治意识,促进他们健康成长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课程目标该课程旨在通过以下方式培养学生的道德与法治素养:1. 提高学生对基本道德价值观念的理解和认同,包括尊重他人、诚实守信等;2. 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使他们了解法律的基本原则和意义;3. 培养学生的法律观念和法治思维,使他们能够正确判断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法律问题;4.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他们具备积极参与社会的意识和能力。
课程内容该课程的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道德教育:通过讲授道德原则和案例,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价值观念和道德行为准则;2. 法律知识:介绍基本的法律知识,如法律法规、法律程序等,使学生理解法律的基本原理和运作方式;3. 法治教育:培养学生的法治观念和法治思维,使他们能够运用法律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法律问题;4. 社会责任教育:通过教育活动和实践,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参与意识,使他们能够积极参与社会事务。
教学方法为了达到课程目标,教学可以采用以下方法:1. 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通过讲解真实的案例,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引导他们理解和分析不同情境下的道德和法律问题;2.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互相交流和分享观点,提高他们的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3. 角色扮演:通过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模拟现实生活中的法律案例,锻炼他们的法治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 互动教学:通过互动的教学方法,如问答、游戏等,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和参与度。
评估方法为了评估学生的研究效果,可以采用以下评估方法:1. 考试:设计符合课程目标的考试题目,测试学生对道德和法治知识的掌握程度;2.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表达能力和合作能力等,评估他们的综合能力;3. 作业评估:布置与课程内容相关的作业,评估学生对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
三、课程标准内容总览
中的儿童表达思想和感情以及创造活动。同时教材中留有许多方格的“对话 框”便于教师记录儿童活动中的表现及其思想变化等。教材中还有许多开放性的 问题利于教师引导学生开展讨论式学习、探究式学习。教材中还安排了许多提示 语和指导语(如
三、课程标准内容总览
:“让我们一起讨论”、“让我们一起分享”、“请你去调查”、“请你去 访问”、“请你去考察”、“请你去研究”、“请你去实践”、“请你去反思” 等)。这些都充分体现了教材的开放性和活动性特点。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目录
01 一、课程性质
03 参考内容
02 二、课程基本理念
一、课程性质
一、课程性质
《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具有良好品德与行为习 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
二、课程基本理念
1、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
1、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
儿童的品德与行为习惯的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因此,课程内容应具有连 续性和系统性。设计实施的每个单元内容都综合了显现生活事件或问题、学习性 主题活动和相关的实践活动,所选择的内容都来源于儿童生活及其社会化过程中 所必须面临的发展问题组成。
5、注重与学科教学的整合,与 家庭教育的联动
5、注重与学科教学的整合,与家庭教育的联动
3、课程的人文性
3、课程的人文性
《道德与法治》课程要每一个儿童的成长,发展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 人格,体现以育人为本的现代教育价值取向,培养他们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 社会的能力,成为有爱心、有责任心、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人。这个 综合的目标不求
3、课程的人文性
人人成为“精品”,但求个个都成“正品”。因此,《道德与法治》教学不 但要完成知识教学、能力训练任务,还要完成道德、情感教育和人格培养的任务。 要充分挖掘和利用教材人文因素,通过创设和渲染一种优美、智慧、富有儿童情 趣的活动情境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全国版)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全国版)
前言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是为了培养小学生的道德情操和法治意识,提高他们的法律素养和法律意识,推动素质教育和全面发展的需要而制定的。
课程目标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的核心目标是培养小学生的道德情操和法治意识,提高他们的法律素养和法律意识,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培养正确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加强法律知识和法律技能的研究和实践。
2. 培养道德情操和品德修养,提高自我认识和自我约束能力。
3. 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增强社会参与和服务意识。
4. 培养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促进综合素质和全面发展。
课程内容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法律基础知识和法律规范
2. 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
3. 道德情操和品德修养
4. 安全教育和防范意识
5. 科技创新和实践能力
课程标准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是为了规范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而制定的。
全国版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课程标准的目标和要求
2. 课程标准的内容和难度
3. 课程标准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4. 课程标准的评价和考核
总结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是为了培养小学生的道德情操和法治意识,提高他们的法律素养和法律意识,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而制
定的。
全国版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包括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标准和课程评价四个方面,可以有效地规范小学道德与法治课
程的教学和实践。
22年新课程标准道德与法治
22年新课程标准道德与法治2022年新课程标准中的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思政课,旨在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道德修养、法治素养和人格素养,增强学生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为培养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的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打下牢固的思想根基。
以下是关于该课程标准的详细介绍:课程性质: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思政课,具有思想性、政治性、综合性、实践性和育人性的特点。
课程理念:主要包括五个方面,即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发挥课程的思想引领作用;遵循育人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强化课程一体化设计;以社会发展和学生生活为基础,构建综合性课程;坚持教师价值引领和学生主体建构相统一,建立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的育人机制;综合运用多种评价方式,促进知行合一。
课程目标:道德与法治课程要培养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责任意识。
这些核心素养的培养旨在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初步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课程内容:道德与法治课程以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为导向,以“成长中的我”为原点,以道德与法治教育为框架,有机融入国家主权、国家安全、国家安全教育、国防教育、反分裂国家、反邪教、禁毒、消防安全、环境保护、网络安全、扫黑除恶、防范校园欺凌和校园暴力、预防未成年人犯罪、预防艾滋病教育等专题教育内容,以及心理健康、劳动教育、法治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传统教育等内容。
总之,2022年新课程标准中的道德与法治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道德修养、法治素养和人格素养,强调课程的实践性、综合性和育人性,旨在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2年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的五大核心素养
22年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的五大核心素养
1. 道德思维素养:具备正确的道德理念与价值观,能够明辨是非、善恶,以及正确的人际关系。
2. 参与素养:能够积极地参与公共事务、社会活动,并独立思考问题,做出自己的决策。
3. 法律素养:了解基本的法律知识、法治观念和法律适用,能够依法维护自身权利。
4. 创新素养:具备创新思维和创造力,能够通过科技手段和方法创新解决问题。
5. 沟通素养:具备有效沟通和表达能力,能够理解他人观点、尊重差异,以及适应跨文化环境。
《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
《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思政课,旨在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道德修养、法治素养和人格修养等,为培养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的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打下牢固的思想根基。
课程性质方面,道德与法治课程具有政治性、思想性和综合性、实践性。
其政治性体现在课程引领学生衷心拥护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形成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政治认同。
思想性则着重培养学生用正确的价值观进行思考和判断。
综合性要求课程整合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国情等多方面的教育内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实践性强调课程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课程理念首先强调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发挥课程的思想引领作用。
其次,遵循育人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强化课程一体化设计,促进学段衔接。
再者,构建开放型的课程,关注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社会发展需求。
同时,坚持教师价值引导和学生主体建构相统一,建立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的育人机制。
课程目标围绕核心素养,涵盖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和责任意识。
政治认同要求学生理解和拥护党的领导,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
道德修养使学生能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
法治观念帮助学生树立法治意识,自觉尊法学法守法用法。
健全人格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心理品质和坚韧的意志。
责任意识则激励学生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积极参与社会生活。
课程内容依据学段特征和学生发展需求,分为小学低年级、小学中高年级、初中年级三个阶段。
小学低年级侧重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培养基本的道德观念。
小学中高年级进一步深化道德教育,初步涉及法治知识。
初中阶段则系统地进行道德、法治、国情等教育,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应对复杂社会问题的能力。
在学业质量方面,课程标准明确了各学段学生在学习结束后应达到的学业成就表现,为教学评价和考试命题提供了依据。
评价建议强调综合运用多种评价方式,全面、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和发展水平。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全文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全文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全文(简体中文版)第一章概述为了贯彻《中小学德育教育指导纲要》和中小学课程改革的基本原则,提高初中学生的道德素养和法治意识,培养他们健全人格,发展国家公民素质,特制定本标准。
第二章目标第一节教育目标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良好人生态度和正确价值观,使其具备基本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以及基本法律常识和法治意识。
具体目标如下:1.培养学生尊重生命、尊重他人、尊重劳动的价值观。
2.培养学生正确对待自己、他人、社会和自然环境的态度和意识。
3.培养学生善于沟通、合作、辩论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尊重法律、法规、校规和道德规范的能力。
5.培养学生珍爱生命、拒绝暴力、拥护平等和互助的精神。
第二节内容要求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基本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培养学生遵守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意识。
2.社会公德:培养学生尊重他人、关心弱势群体、守法守纪、遵守社会规范的意识。
3.家庭美德:培养学生尊敬长辈、关心家人、尊重家庭成员、传承传统文化的习惯和品质。
4.个人品德:培养学生自律、自爱、自尊、自强、自立的精神和品质。
5.社会问题与解决:培养学生了解社会问题、分析问题原因、提出解决办法的能力。
6.法律与法治:培养学生了解法律的基本知识和法治的重要性,使其遵守法律、维护法律权益和参与法治建设。
7.政治品德: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党和社会主义制度、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意识。
第三章教学要求第一节教学原则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应遵循以下原则:1.知行合一原则:教师要以身作则,做到率先垂范,自己具备良好的道德修养和法治素养。
2.德育与学科的融合原则:将道德与法治教育融入各学科教学中,形成全员全程的德育教育。
3.生活化原则: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实际问题为教学素材,使道德与法治的知识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需求。
2023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
2023版《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是对2022版课程标准的进一步修订和完善。
新版课程标准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以及适应新时代社会发展需要的综合素养。
新版课程标准明确提出,道德与法治课程要发挥立德树人的关键作用,强化育人导向,优化内容结构,研制学业标准。
这表明,道德与法治教育在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性得到了进一步突显,旨在培养学生成为具有良好道德品质和法律素养的公民。
新版课程标准还对课程目标进行了明确和优化,包括培养学生的法治观念、价值观、道德情操和社会责任感等。
这些目标旨在帮助学生全面发展,为他们的未来生活和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此外,新版课程标准还强调了跨学科的学习和实践性学习的重要性,鼓励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获取知识和经验,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
总的来说,2023版《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旨在为他们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道德与法治的课程标准
道德与法治的课程标准道德与法治是中小学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门课程,它旨在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和法治意识,引导学生正确树立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治素养,使他们能够健康成长、积极参与社会生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因此,道德与法治的课程标准至关重要。
首先,道德与法治的课程标准应当明确规定学生在道德素养方面应具备的基本要求。
学生应当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具备尊重他人、关爱社会的情感和行为,具备诚实守信、勤俭节约、自尊自强的品质,具备自尊自信、自立自强、自尊自爱的能力。
这些都是学生在道德素养方面应当具备的基本要求,也是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核心目标之一。
其次,道德与法治的课程标准应当明确规定学生在法治素养方面应具备的基本要求。
学生应当具备基本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了解和尊重国家法律、法规和社会规范,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和社会规范,具备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意识和能力,具备维护社会公共利益的意识和能力,具备正确处理社会矛盾和纠纷的能力。
这些都是学生在法治素养方面应当具备的基本要求,也是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另一个核心目标。
此外,道德与法治的课程标准还应当明确规定学生在社会实践方面应具备的基本要求。
学生应当具备参与社会实践、服务社会的意识和能力,了解社会的发展和变化,关心国家、民族和社会的命运,积极参与志愿者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具备自我保护、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能力,具备合作、沟通、领导等社会交往能力。
这些都是学生在社会实践方面应当具备的基本要求,也是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又一个核心目标。
总之,道德与法治的课程标准应当明确规定学生在道德素养、法治素养和社会实践方面应具备的基本要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只有如此,我们才能培养出更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2023年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
2023年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引言:2023年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旨在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提高他们的道德素养和法治意识,使他们能够正确辨别是非善恶,自觉遵守法律法规,维护社会公共秩序。
本文将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等方面详细阐述2023年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
一、课程目标:1. 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
通过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道德意识和道德判断能力,使其树立起正确的人生目标和价值追求,并能够在实际生活中自觉践行道德原则。
2. 培养学生遵守法律法规的意识。
通过系统的法治教育,让学生了解法律的基本原理和规则,增强他们的法治意识,自觉遵守法律法规,不违法、不犯罪。
3. 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
通过引导学生参与社区服务、公益活动等实践活动,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使他们能够积极参与社会建设,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二、课程内容:1. 道德教育内容。
包括培养学生的诚实守信、友善互助、勤劳勇敢等基本品质,加强学生的道德修养和行为规范,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和道德观。
2. 法治教育内容。
包括了解法律的基本原理和规则,学习法律知识,掌握法律的适用和解释方法,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和法律素养,使他们能够正确遵守法律法规。
3. 社会实践教育内容。
包括引导学生参与社区服务、公益活动等实践活动,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锻炼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三、教学方法:1. 案例教学法。
通过真实案例的分析和讨论,引导学生从中汲取道德和法治的教训,培养他们的道德判断能力和法律意识。
2. 角色扮演法。
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让学生亲身体验道德和法治的实践应用,提高他们的道德情感和法治素养。
3. 小组讨论法。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促进他们之间的互动与合作,培养他们的思辨能力和团队精神。
四、评价方式:1. 日常表现评价。
通过观察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言行举止,评价他们的道德修养和行为规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良好品德是健全人格的根基,是公民素质的核心。
在当今世界,民族素质和创新能力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国际竞争的加剧推动着基础教育课程向着更加重视公民道德教育,更加重视创新意识培养的方向发展。
在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历史重任,要求基础教育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公民道德素质和勇于探究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小学低年级阶段是儿童从幼儿生活向小学生活过渡并逐步适应学校生活的重要时期,也是儿童品德和行为习惯、生话态度、认知能力发展的重要时期。
品德与生话课程根据社会与时代发展的需要和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而设置,旨在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更好地适应学校生活,形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在充满探究与创造乐趣的童年生活中,为学会生活、学会做人打下基础。
一、课程性质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一门以小学低年级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具有良好品德与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
本课程具有如下基本特征。
(一)生活性本课程视儿童的生活为宝贵的课程资源.课程学习本身是儿童生活的组成部分,是儿童在教师指导下真实体验生活、主动参与生活、创造生活的过程。
本课程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以儿童生活中的需要和问题为出发点;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以用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为课程的基本追求。
(二)活动性本课程超越单一的书本知识的传递和接受,以活动为教和学的基本形式。
课程的呈现形态主要是儿童直接参与的各种主题活动、游戏或其他实践活动;课程目标主要通过儿童在教师指导下的活动过程中的体验、感悟和主动建构来实现。
(三)综合性本课程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具有综合性.课程设计体现儿童与自然、儿童与社会、儿童与自我的内在整合;课程内容体现品德教育和生活教育有机融合;教学活动体现儿童的生活体验与道德体验,知识学习与社会参与、问题探究等彼此渗透、相互促进,实现生活、教学、发展的三位一体。
(四)开放性本课程面向儿童的整个生活世界。
教学目标随着儿童生活及活动过程的变化和需要不断调整;教学内容从教科书扩展到儿童生活的各个方面;课堂从教室扩展到家庭、社区以及儿童的其他生活空间;教学时间在与学校其他活动或学科的配合和联结中灵活而弹性地延展;课程评价走向开放、多元,全面关注儿童丰富多彩的体验和个性化的创意与表现。
二、课程基本理念(一)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会关心、积极探究是课程的核心品德与生活教育应当引导儿童在体验自身生活和参与社会生活的过程中,学会热爱生活、创造生活;在服务自我、他人和集体的行动中,学会关心、学习做人;在与自然以及周围环境的互动中,主动探究,发展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二)珍视童年生活的价值.尊重儿童的权利童年是一个蕴藏著巨大发展潜力的生命阶段.童年生活具有不同于成人生活的需要和特点,它本身蕴藏着丰富的发展内涵与价值。
学校生活是童年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参与并享受愉快、自信、有尊严的学校生活是每个儿童的权利。
(三)道德存在于儿童的生活中,德育离不开儿童的生活道德寓于儿童生活的方方面面.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感悟与行动。
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和真实道德冲突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
良好品德的培养必须在儿童的生活中进行。
(四)让教与学檀根于儿童的生活儿童的知识是通过其在生活爱活动中的直接体验、思考、积累而逐步建构起来的;儿童的发展是其怀着对生活的热爱,通过参与丰富多彩的生活实践,与外部环境积极互动而逐步实现的。
课程必须植根于儿童的生活才会对儿童有意义,教学必须与儿童的生活世界相联系才能真正促进儿童的成长。
三、课程设计思路品德与生活课程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三条主线和四个方面构成课程的基本框架。
三条主线是:·儿童与自我·儿童与社会·儿童与自然四个方面是;·健康、安全地生活·愉快、积极地生活·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动手动脑、有创意地生活三条主线和四个方面交织构成儿童生活的基本层面.健康、安全地生活是儿童生活的前提和基础,它旨在使儿童从小知道珍爱生命,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获得基本的健康意识和生活能力,初步了解环境与人的生存的关系,为其一生身心健康地发展打下基础。
愉快、积极地生活是儿童生活的主调,它旨在使儿童获得对社会、对生活的积极体验,初步懂得和谐的集体生活的重要性,发展主体意识,形成开朗、进取的个性品质,为其形成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打下基础。
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是儿童自身的道德需求,也是社会的要求.它旨在使儿童形成对集体和社会生活的正确态度,学会关心,学会爱,学会负责任,养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为其成为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公民打下基础。
动手动脑、有创意地生活是儿童个性发展的内在需要,也是时代提出的要求。
它旨在引导儿童学会学习,发展认识能力、动手能力和创造性,利用自己的知识和聪明才智去探究或解决问题,让生活更丰富更美好,并在此过程中充分地展现并提升自己的智慧,享受创造带来的欢乐。
品德与生活课程旨在培养具有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
本课程引导和帮助学生达到以下四个方面的目标。
(一)情感与态度·爱亲敬长,爱集体、爱家乡、爱祖国。
·挚爱生命,热爱自然。
·自信向上,诚实勇敢,有责任心。
·喜欢动手动脑,乐于想象与创造。
(二)行为与习惯·初步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
·养成基本的文明行为习惯。
·乐于参加劳动和有意义的活动。
·保护环境,爱惜资源。
(三)知识与技能·掌握自身生活必需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具有与同伴友好交往、合作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具有初步的探究能力。
·初步了解生活中的自然、社会常识.·初步了解有关祖国的知识。
(四)过程与方法·体验提出阿题、探究或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的过程。
·初步体验与社区和社会生活相联系的学习过程。
·学习几种简单的调查研究方法并尝试应用健康、安全地生活初步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l.按时作息,生括有规律。
2.养成良好的饮食和个人卫生习惯。
3.生活中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
4.爱护家庭和公共环境卫生。
5.知道初步的保健常识并在生活中运用。
初步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6.了解天气,季节变化对生活的影响,学会照顾自己。
7.了解儿童易发疾病的有关知识,积极参加预防疾病的活动。
8.使用玩具、设备进行活动时,遵守规则,注意安全。
9.认识常见的交通标志和安全标志,遵守交通规则。
不到危险的地方去玩,避免意外伤害。
10.了解当地多发的自然灾害的有关知识,知道在紧急情况下的逃生或求助方法。
适应并喜欢学校生活11.在学校里情绪安定,心情愉快。
12.熟悉学校环境,能利用学校中的卫生保健设施。
愉快、积极地生活愉快、开朗1.喜欢和同学、老师交往,高兴地学,愉快地玩。
2.亲近自然,喜欢在大自然中活动,感受自然的美。
3.在成人帮助下能较快地化解自己的消极情绪。
积极向上4.能看到自己的成长和进步,并为此而高兴。
5.在成人的引导下学会正确地对待自己的学习成绩。
6.在成人帮肋下能定出自己可行的目标,并努力去实现。
7.学习欣赏自己和别人的优点与长处,并以此激励自己不断进步。
有应对挑战的信心与勇气8.学习与生活中遇到问题时愿意想办法解决。
9.敢于尝试有一定难度的任务或活动。
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学会做事,学会关心1.做事认真负责,有始有终,不拖拉。
2.爱父母长辈,体贴家人,主动分担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
3.关心他人,友爱同伴,乐于分享与合作。
4.认真完成自己承担的任务。
遵守社会道德规范5.懂礼貌,守秩序,爱护公物,行为文明。
6.能初步分辩是非,做了错事勇于承认和改正,诚实不说谎。
7.尊重社会各行各业的劳动者,爱惜他们的劳动成果。
8.爱护动植物,节约资源,为保护环境做力所能及的事。
爱集体、爱家乡、爱祖国9.喜欢集体生活,爱护班级荣誊。
10.了解家乡的风景名胜、主要物产等有关知识,感受家乡的发展变化。
11.热爱革命领袖,了解英雄模范人物的光荣事迹。
12.尊敬国旗、国徽,学唱国歌。
为自己是中国人感到自豪。
动手动脑、有创意地生活有好奇心和多样的兴趣1.喜欢提问和探寻问题的答案。
2.对周围环境充满兴趣,喜欢接触新鲜事物。
设计与制作3.喜欢利用身边的材料自制小玩具、小礼物或布置环境等来丰富和美化生活。
4.能根据需要曲手做简单的道具,小模型,小街品等来开展活动。
敢于思考、学习探究5.能积极地出主意、想办法来扩展游戏或推进活动。
6.学习用观察、比较、调查等方法进行简单的生活和社会探究活动。
7.能与同伴交流、分享、反思探究的过程或成果。
8.能对问题提出自己的想法与看法。
9.学习利用图书、电视、网络等多种方式收集需要的资料。
10.在成人的帮助下,能总结、提升获得的经验或信息。
“课程内容”说明本课程内容为基本标准。
在开展教学活动和缩写教材时,在全面、准确地把握本课程标准的前提下,根据各地区、学校和儿童的实际可以有所调整。
“课程内容”中四个方面的内容虽然各有侧重,但它们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贯通、整体呈现的。
在健康、安全的前提下,儿童的生活既要充满乐趣与色彩,也应当富有责任与创造。
因此,在实施中不要将它们割裂开来。
一、教学建议(一)深刻理解本课程的性质、特征和基本理念本标准中关于课程性质、特征和基本理念的部分,集中体现了本课程的指导思想和核心价值,是课程的灵魂所在.在教学中深刻地理解课程的本质,是实施课程的根本,也是保证课程质量的最重要、最基本的条件。
(二)全面把握课程目标课程的目标是本课程的宗旨和价值导向。
目标的四个方面是一个有机结合的统一体。
在教学过程中应全面地把握目标,始终把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
改变追求表面的学业成果,忽视儿童的精神成长,忽视深层的志度、观念、思维方式、情绪情感发展的倾向;改变偏重道德说教、偏重形式,忽视儿童的真实体验与良好行为习惯形成的倾向;改变偏重知识灌输或技能训练,忽视儿童的好奇心与实践能力,特别是创造能力发展的倾向,确保课程目标的全面实现。
(三)正确认识教师的角色和作用在本课程中,教师是儿童学习的支持者、合作者、指导者。
在教学中,教师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不是“教”教科书的人,而是努力为儿童创设适宜的活动环境与条件的支持者;与儿童共同进行活动的合作者;在参与儿童活动的过程中,引导活动向正确方向发展,带领儿童向着课程目标前进的指导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