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经济学名词解释
环境经济学相关知识简介
环境经济学相关知识简介环境经济学是经济学科中的一个分支,研究环境和经济活动之间的关系及其影响。
它将环境问题纳入经济分析的范畴,通过研究经济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探讨如何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双赢目标。
一、环境经济学的基本概念环境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包括:1. 外部性:在市场经济中,某些经济活动会对除了市场参与者之外的人造成影响,这就是外部性。
外部性可能是正的,如花园和公园美化了周围的环境,对市民有益;也可能是负的,如工厂的废气排放对周围的居民造成危害。
外部性导致了市场失灵,因为市场价格不能反映外部成本或利益。
2. 公共物品:公共物品是指由于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任何人都可以使用,并且使用一个人不会减少其他人使用的物品。
例如,空气和公园都是公共物品。
由于公共物品无法通过市场机制进行有效分配,所以政府通常需要介入提供这些物品。
3. 可替代性和可再生性:环境资源可以分为可替代性和可再生性两类。
可替代性资源可以通过其他资源来替代,如非可再生能源可以通过可再生能源替代。
可再生性资源是指资源可以通过自然生命周期得以恢复,如植物和水资源。
4. 环境效应评估:环境效应评估是指对经济活动对环境的影响进行综合评估的过程。
通过环境效应评估可以量化经济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帮助政府和企业制定环境政策和管理决策。
二、环境经济学的分析方法环境经济学主要采用以下几种分析方法:1. 成本效益分析:成本效益分析是一种评估环境政策和项目的经济效益的方法。
通过将环境政策或项目的成本和效益折算为货币价值,可以比较成本和效益的大小,从而判断环境政策或项目的可行性。
2. 支付意愿测量:支付意愿测量是一种通过调查市民愿意为环境保护付出多少金钱来评估环境价值的方法。
通过调查市民的支付意愿,可以确定环境资源的经济价值,为环境保护提供经济依据。
3. 环境税收和排污权交易:环境税收是指政府对环境污染行为征收税收的方法,通过对环境污染行为征收税收,可以激励企业减少污染。
环境经济学基础
环境经济学基础环境经济学是关于环境和经济之间相互作用关系的一门学科,既关注环境问题对经济产生的影响,也关注经济活动对环境造成的影响。
本文旨在介绍环境经济学的基础知识,包括环境经济学的定义、发展历程、研究方法和重要概念等。
一、环境经济学的定义环境经济学是研究环境与经济相互作用关系的学科,旨在探讨人类经济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环境保护和治理策略。
二、环境经济学的发展历程环境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其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早期的环境经济学、环境经济学的兴起与成熟以及现代环境经济学。
早期的环境经济学主要关注资源匮乏和污染对经济发展的限制,提出了一些早期的环境保护政策措施。
环境经济学的兴起与成熟阶段,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环境经济学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论框架,包括外部性理论、公共产品理论等。
现代环境经济学则更加注重定量分析和政策模拟。
三、环境经济学的研究方法环境经济学采用了多种研究方法,其中最重要的包括环境评估、经济评估和政策分析。
环境评估是评估某一经济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包括环境影响评价等;经济评估是评估环境资源的价值,如成本效益分析、生态系统服务评估等;政策分析则是评估环境政策的效果和可行性。
四、环境经济学的重要概念在环境经济学中,有一些重要的概念需要了解,包括外部性、公共产品、环境税和排污权交易等。
外部性指的是一方经济主体的行为对其他经济主体产生的影响,可能是正面的(正向外部性)或者负面的(负向外部性)。
公共产品则是指无法排除非支付人享受的产品或服务,如空气、水资源等。
环境税是对环境污染进行征税的政策工具,而排污权交易则是通过交易二氧化碳排放权来减少排放。
总结:本文简要介绍了环境经济学的基础概念、发展历程、研究方法和重要概念等。
环境经济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正在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并且在实践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在未来的发展中,环境经济学将进一步完善其理论模型和研究方法,为环境保护和经济可持续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第三版总结名词解释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第三版总结名词解释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第三版是一本关于资源和环境经济学的教材,下面是一些重要名词的中文解释:
1. 资源经济学:资源经济学是研究资源配置与利用方式的经济学分支,涉及资源的产出、分配、消费以及管理等方面。
2. 环境经济学:环境经济学是研究经济活动对环境的影响以及如何合理管理环境资源的经济学领域。
3. 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指经济、社会和环境三者之间的协调发展,即满足当前需求而不损害后代的发展需求。
4. 外部性:外部性是指经济活动对第三方产生的非市场性影响,可以是正外部性(如环境保护)或负外部性(如污染)。
5. 公共物品:公共物品是指无法排除非支付者使用且一个人的使用不会排斥他人使用的物品,如清洁空气和公园。
6. 自然资本:自然资本是指自然资源及其产品所提供的物质和能量,如土地、水和矿产等。
7. 污染权交易:污染权交易是一种减少污染的手段,通过对排放许可证进行交易,从而实现污染减排的弹性和效率。
8. 替代成本:替代成本指为获得某一物品而放弃的下一最有价值的替代物品的成本。
9. 内部化外部性:内部化外部性是通过市场机制使外部性影响的成本或收益体现在经济主体的决策中,以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
10. 环境评估:环境评估是对建设项目、政策或活动的环境影响进行评估和预测,从而得出对环境影响的结论和建议。
以上是《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第三版》中一些重要名词的中文解释。
环境经济学
环境: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即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因素的综合体。
经济:社会物资生产和再生产的活动。
环境经济:主要通过考察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研究环境规律与经济规律相互作用的机制,从而建立环境经济学的基本原理。
环境经济学原理:1,决策者所制定的环境经济政策必须取得环境规律与经济规律的协同才能实现环境与经济的双赢,简称“双赢原理”。
2,属于共有态的环境资源需要通过政府引导最大限度地进去市场态或公共态,简称“状态转换原理”3,市场的环境外部性最大可能地内在化,简称“内在化原理”4,环境也是生产力,简称“环境生产力原理”经济学原理:1人们面临交替关系2某种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它而放弃的东西3 理性人考虑边际量4人们会对激励做出反应5贸易能使每个人状态更好6市场通常是组织经济活动的一种好方法7政府有时可以改善结果8一国的生活水平取决于它生产物品与劳务的能力9当政府发行了过多货币时,物价上升10社会面临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短期交替关系。
环境学原理:环境多样性原理人与环境和谐原理五律协同原理规则与规律原理绝对优势:生产者生产一种物品所需投入量较少,就可说生产者生产这种物品中有绝对优势。
比较优势:生产一种物品机会成本较少的生产者,在生产这种物品中有需要与供给的概念。
环境经济学研究方法实证型:观察-提出理论-进一步观察-运用假设-设模型-微观与宏观的观察规范型:实证表述与规范表述最大差别在于如何判断正确性,实证表述可以证明规范表述。
个人需求的决定因素:价格,收入,相关物品价格,偏好,预期个人市场的决定因素:价格,收入,相关物品价格,偏好,预期,买者数量个人供给的绝对因素:价格,投入价格,技术,预期。
以上——价格按需求曲线变动。
其他按需求曲线移动。
均衡与供给和需求的关系供给曲线与需求曲线相交点称为均衡,这点的价格称为均衡价格均衡特点---买者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数量恰好等于卖着愿意且能出售的价格。
供给大于需求—超额供给需求大于供给—超额需求分析均衡点变化的三个步骤:1,确定该事件是移动供给曲线还是需求曲线2,确定曲线是向右移动,还是向左移动3,用供求图来考察这种移动如何影响均衡价格和数量必需品:倾向缺乏弹性奢侈品:倾向需求富有弹性需求价格弹性=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 价格变动的百分比(若是曲线看中点)需求曲线变化特点:弹性大于一,富含弹性。
环境经济学名词解释
环境经济学名词解释
咱今天来说说环境经济学是啥玩意儿哈。
有一回啊,我去乡下姥姥家。
姥姥家那儿空气可好了,山清水秀的。
我就想啊,这地方咋这么舒服呢?后来我就琢磨着,这其实就跟环境经济学有点关系呢。
环境经济学啊,简单来说呢,就是研究环境和经济之间关系的学问。
你看啊,咱平常生活里,要是环境不好,那肯定会影响咱的生活质量,也会影响经济发展。
就比如说,有个地方污染特别严重,水也脏了,空气也差了,那谁还愿意在那儿住啊?谁还愿意去那儿投资建厂啊?肯定都跑了。
这样一来,那个地方的经济肯定就发展不起来。
反过来呢,要是一个地方环境特别好,那可就不一样了。
就像姥姥家这儿,有山有水,风景如画。
这就会吸引很多人来旅游啊,来度假啊。
人来了,就得消费吧,得吃饭、住店、买东西啥的。
这样一来,就带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
还有啊,环境经济学也会考虑怎么保护环境的同时还能发展经济。
比如说,可以发展一些环保产业啊,像生产环保设备的、搞垃圾处理的。
这些产业既可以保护环境,又能创造经济价值。
我记得有一次,我在电视上看到一个地方,以前是个污染很严重的工业区。
后来呢,当地政府下大力气治理环境,把那些污染企业都关停了,然后引进了一些环保企业。
现在那个地方变得可漂亮了,经济也发展起来了。
所以说呀,环境经济学就是研究怎么让环境和经济和谐发展的学问。
咱得重视环境,不能只想着赚钱,不然到最后,环境坏了,钱也赚不了了。
嘿嘿。
环境经济学概论试题库及答案
环境经济学概论试题库及答案试题一1. 简要解释什么是环境经济学。
答:环境经济学是研究环境问题和经济活动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它探讨了如何有效地管理自然资源、保护环境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策略和方法。
2. 请列举并解释环境经济学的两个基本概念。
答:(1)外部性:指经济活动对除直接参与者外的其他个体或社会的影响,可以是正面的(正的外部性)也可以是负面的(负的外部性)。
(2)公共物品:指一种物品或服务,无法排除任何人使用,并且一个人的使用不会减少其他人的使用。
典型的例子是空气和公园等。
3. 解释环境经济学中的经济评估方法。
答:经济评估方法是用来衡量和评估环境和自然资源对经济活动的影响。
常见的经济评估方法包括成本效益分析、货币估价法和环境影响评价等。
试题二1. 举例说明什么是环境影响评价。
答:环境影响评价是评估某一特定项目或政策对环境的潜在影响的过程。
例如,在建设一个新的工厂时,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可以评估该工厂对空气质量、水资源和生态系统的影响。
2. 简要描述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答:可持续发展是指满足当前世代需求而不损害子孙后代满足其需求的能力。
它强调经济、环境和社会的平衡与协调,旨在提高当前的生活质量,同时保护和提升自然环境,以确保未来世代也能够享有相同的机会与福利。
3. 解释强制性环境法规和市场机制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
答:强制性环境法规通过法律和法规的约束力,要求企业和个人遵守环境保护标准和规定。
市场机制则借助经济手段,如碳排放交易等,激励企业减少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通过经济奖惩机制来实现环境保护的目标。
以上是《环境经济学概论试题库及答案》的简要内容介绍。
环境经济学作为一个重要的学科,旨在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环境与经济之间的关系,并提供有效的方法和策略来保护环境、管理资源和实现可持续发展。
环境经济学
环境经济学第一章绪论1.名词解释:环境经济学环境经济学既是环境科学的一个分支,也是经济科学的一个分支,是环境科学和经济科学发展到一定阶段相互交叉的产物,是研究人类——环境系统的发生和发展、调节和控制、改造和利用的综合学科。
是研究环境资源合理配置的一门学问。
2.简析环境经济学的主要研究领域。
1)环境与资源经济学的基本理论研究2)环境与经济的相互作用关系3)环境资源价值评估及其作用4)环境管理的经济手段5)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6)国际环境问题3.试分析环境经济学今后发展的若干重大课题。
1)在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过渡时期,以环境问题形式表现的社会利益结构、利益冲2)突和利益均衡的实证描述和理论分析。
3)适应市场经济本质要求的国家环境管理责任与权利的边界确定。
4)可持续发展规范下的经济结构、经济增长与环境经济评价。
5)环境资源可持续利用(代际和代内公平)的经济评价。
6)满足可持续发展要求的宏观经济政策变革。
7)微观环境管理的经济效率评价和政策设计。
4.简析对环境资源价值进行经济评估的作用。
1)表明环境与自然资源在国家发展战略中的重要地位;2)修正和完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3)确定国家、产业和部门的发展重点;4)评价国家政策、发展规划和开发项目的可行性;5)参与制定国际、国家和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
5.关于当前全球(我国)所面临的人口、环境、资源问题,主要有什么观点?有没有不同的声音?请检索并予评述。
第二章微观经济学基础1.名词解释:需求、供给、均衡、支付意愿、公共物品、市场失灵和政策失效。
需求: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下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该商品的数量。
需求必须是既有购买欲望又有购买能力的有效需求。
供给:是指生产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下愿意而且能够提供出售的该种商品的数量。
既有出售的愿意又有提供出售的能力,才能形成有效供给。
均衡:指经济事物中有关的变量在一定条件的相互作用下所达到的一种相对静止的状态。
环境经济学名词解释(全)含经济学原理
稀缺性:社会资源的有限性经济学:研究社会如何管理自己的稀缺资源环境经济学:研究社会如何管理自己的稀缺环境资源效率:社会能从其稀缺资源中得到最大利益的特性平等:经济成果在社会成员中公平分配的特性机会成本:为了得到某些东西所必须放弃的东西激励:引起一个人做出某种行为的某种东西市场经济:当许多企业和家庭在物品与劳务市场上相互交易时,通过他们的分散决策配置资源的经济产权:个人拥有并控制稀缺资源的能力10. 市场失灵:市场本身不能有效配置资源的情况11. 外部性:一个人的行为对旁观者福利的影响12. 市场力量:单个经济活动者(或经济活动者的一个小集团)对市场价格有显著影响的能力13. 生产率:一个工人一小时所生产的物品与劳务数量14. 通货膨胀:经济中物价总水平的上升15. 经济周期:就业和生产等经济活动的波动16. 生产可能性边界:表示在可得到的生产要素与生产技术既定时,一个经济所能产生的产量的各种组合的图形17. 微观经济学:研究家庭和企业如何做出决策,以及它们如何在市场上相互交易18. 宏观经济学:研究整体经济现象,包括通货膨胀、失业和经济增长19. 实证表述:企图描述世界是什么的观点20. 规范表述:企图描述世界应该是什么的观点21. 绝对优势:用比另一个生产者更少的投入生产某种物品的能力22. 比较优势:一个生产者以低于另一个生产者的机会成本生产一种物品的行为23. 进口:在国外生产而在国内销售的物品24. 出口:在国内生产而在国外销售的物品25. 市场:由某种物品或劳务的买者与卖者组成的一个群体26. 竞争市场:有许多买者与卖者,以至于每个人对市场价格的影响都微乎其微的市场27. 需求量:买者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一种物品的数量28. 需求定理:认为在其他条件不变时,一种物品价格上升,对该物品的需求量减少的观点29. 需求表:表示一种物品的价格与需求量之间关系的表格30. 需求曲线:表示一种物品的价格与需求量之间关系的图形31. 市场需求:所有个人对某种特定物品或劳务的需求的总和32. 正常物品:在其他条件相同时,收入增加引起需求量增加的物品33. 低档物品:在其他条件相同时,收入增加引起需求量减少的物品34. 替代品:一种物品价格上升引起另一种物品需求量增加的两种物品35. 互补品:一种物品价格上升引起另一种物品需求量减少的两种物品36. 供给量:卖者愿意并且能够出售的一种物品的数量37. 供给定理:认为在其他条件不变时,一种物品价格上升,该物品供给量增加的观点38. 供给表:表示一种物品的价格与供给量之间关系的表格39. 供给曲线:表示一种物品的价格与供给量之间关系的图形40. 均衡:市场价格达到使供给量与需求量相等的水平时的状态41. 均衡价格:使供给与需求平衡的价格42. 均衡数量:均衡价格下的供给量与需求量43. 过剩:供给量大于需求量的状态44. 短缺:需求量大于供给量的状态45. 供求定理:任何一种物品价格的调整都会使该物品的供给和需求达到平衡46. 弹性:衡量需求量或供给量对其某种决定因素的反应程度的指标47. 需求价格弹性:衡量一种物品需求量对其价格变动反应程度的指标,用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除以价格变动的百分比来计算48. 总收益:一种物品买者支付从而卖者得到的量,用该物品的价格乘以销售量来计算49. 需求收入弹性:衡量一种物品需求量对消费者收入变动反应程度的指标,用需求量变动百分比除以收入变动百分比来计算50. 需求的交叉价格弹性:衡量一种物品需求量对另一种物品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的指标,用第一种物品需求量变动百分比除以第二种物品价格变动百分比来计算51. 供给价格弹性:衡量一种物品供给量对其价格变动反应程度的指标,用供给量变动百分比除以价格变动的百分比来计算52. 价格上限:可以出售一种物品的法定最高价格53. 价格下限:可以出售一种物品的法定最低价格54. 税收归宿:税收负担在市场参与者之间进行分配的方式55. 福利经济学:研究资源配置如何影响经济福利的一门学问56. 支付意愿:买者愿意为某种物品支付的最高量57. 消费者剩余:买者愿意为一种物品支付的量减去其为此实际支付的量58. 成本:卖者为了生产一种物品而必须放弃的每种东西的价格59. 生产者剩余:卖者出售一种物品得到的量减去其生产成本60. 效率:资源配置使社会所有成员得到的总剩余最大化的性质61. 平等:福利在社会成员中分配的公平性62. 无谓损失:市场扭曲(例如税收)引起的总剩余减少63. 世界价格:一种物品在世界市场上所通行的价格64. 关税:对在国外生产而在国内销售的物品征收的税65. 外部性:一个人的行为对旁观者福利的无补偿的影响66. 外部性的内在化:改变激励,以使人们考虑到自己行为的外部效应67. 科斯定理:认为如果私人各方可以无成本地就资源配置进行协商,那么,他们就可以自己解决外部性问题的一个命题68. 交易成本:各方在达成协议与遵守协议过程中所发生的成本69. 矫正税(庇古税):旨在引导私人决策者考虑外部性引起的社会成本的税收70. 排他性:一种物品具有的可以阻止一个人使用该物品的特性71. 消费中的竞争性:一个人使用一种物品将减少其他人对该物品的使用的特性72. 私人物品:既有排他性又有竞争性的物品73. 公共物品:既无排他性又无竞争性的物品74. 公有资源:有竞争性但无排他性的物品75. 搭便车者:得到一种物品的利益但避开为此付费的人76. 成本—收益分析:比较提供一种公共物品的社会成本与社会收益的研究77. 公有地悲剧:一个寓言,说明从整个社会的角度看,为什么公有资源的使用大于合意的水平78. 预算赤字:政府支出大于政府收入79. 预算盈余:政府收入大于政府支出80. 平均税率:支付的总税收除以总收入81. 边际税率:增加1美元收入所支付的额外税收82. 定额税:对每个人等量征收的税收83. 受益原则:认为人们应该根据他们从政府服务中得到的利益来纳税的思想84. 支付能力原则:认为应该根据一个人可以承受的负担来对这个人征税的思想85. 纵向平等:主张支付能力更强的纳税人应该缴纳更多税收的思想86. 横向平等:主张有相似支付能力的纳税人应该缴纳等量税收的思想87. 比例税:高收入纳税人和低收入纳税人缴纳收入中相同比例的税收88. 累退税:高收入纳税人缴纳的税收在收入中的比例低于低收入纳税人的税收89. 累进税:高收入纳税人缴纳的税收在收入中的比例高于低收入纳税人的税收90. 总收益:企业出售其产品所得到的货币量91. 总成本:企业用于生产的投入的市场价值92. 利润:总收益减去总成本93. 显性成本:需要企业支出货币的投入成本94. 隐性成本:不需要企业支出货币的投入成本95. 经济利润:总收益减总成本,包括显性成本与隐性成本96. 会计利润:总收益减总显性成本97. 生产函数:用于生产一种物品的投入量与该物品产量之间的关系98. 边际产量:增加一单位投入所引起的产量增加99. 边际产量递减:一种投入的边际产量随着投入量增加而减少的特征100. 固定成本:不随着产量变动而变动的成本101. 可变成本:随着产量变动而变动的成本102. 平均总成本:总成本除以产量103. 平均固定成本:固定成本除以产量104. 边际成本:额外一单位产量所引起的总成本的增加105. 有效规模:使平均总成本最小的产量106. 规模经济:长期平均总成本随产量增加而减少的特性107. 规模不经济:长期平均总成本随产量增加而增加的特性108. 规模收益不变:长期平均总成本随产量增加而保持不变的特性109. 竞争市场:有许多交易相同产品的买者与卖者,以至于每一个买者和卖者都是价格接受者的市场110. 平均收益:总收益除以销售量111. 边际收益:增加一单位销售量引起的总收益的变动112. 沉没成本:已经发生而且无法收回的成本113. 垄断企业:一种没有相近替代品的产品的唯一卖者的企业114. 自然垄断:由于一个企业能以低于两个或更多企业的成本向整个市场供给一种物品或劳务而产生的垄断115. 价格歧视:以不同的价格向不同顾客出售同一种物品的经营做法116. 国内生产总值(GDP):在某一既定时期一个国家内生产的所有最终物品与劳务的市场价值117. 消费:除了购买新住房,家庭用于物品与劳务的支出118. 投资:用于资本设备、存货和建筑物的支出,包括家庭用于购买新住房的支出119. 净出口:外国人对国内生产的物品的支出(出口)减国内居民对外国物品的支出(出口)120. 名义GDP:按现期价格评价的物品与劳务的生产121. 真实GDP:按不变价格评价的物品与劳务的生产122. GDP平减指数:用名义GDP与真实GDP的比率计算的物价水平衡量指标123. 消费物价指数(CPI):普通消费者所购买的物品与劳务的总费用的衡量指标124. 通货膨胀率:前一个时期以来物价指数变动的百分比125. 边际量:通常指微小的计划调整所引起的结果变动126. 边际收益递减:人们消费某种物品的边际收益随着消费量的增加而减少127. 通货膨胀:经济中物价总水平的上升128. 通货紧缩:经济中物价总水平的下降129. 市场总剩余: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的总和130. 进口限额:对在国外生产而在国内销售的物品的数量限制131. 替代原理:当相对于其他投入品而言,某种投入品(如劳动)价格的上升,将导致企业用其他较便宜的投入品替代这种投入品132. 短期成本:机器存量给定时的生产成本133. 长期成本:所有投入品都被调整时的生产成本134. 规模经济:长期ATC随着产量增加而减少135. 规模不经济:长期ATC随着产量增加而增加136. 规模收益不变:长期ATC随产量增加而保持不变137. 沉没成本:即使企业退出市场也存在的成本138. 帕累托效率:当没有人的境况能够在不使得别人境况恶化的情况下得到改善时,这种资源配置就称为帕累托有效的139. 可分割性:物品可以被分割成许多可以买卖的单位,只有付费的人才能享受其效用140. 显性(内部)环境成本:企业做出了支付的与环境相关的成本141. 隐形(外部)环境成本:企业活动对环境造成的损害,不体现在企业的损益表中142. 排放损害函数:一个或多个污染源排放的污染物数量与产生的损害间的关系143. 周边损害函数:周边环境中,特定污染物浓度与产生的损害间的关系144. 税制:由国家的一整套税收法规组成,包括各税法规、税制结构、税收管理体制和征收管理办法145. 成本有效性分析:分析和衡量利用不同方法达到既定目标的成本146. 损害评估:评估环境资源所受到的损害147. 费用—效益分析:基于社会的立场对某一政策或项目的费用和效益(通常涉及到非市场产出)进行分析,从而为公共决策提供支持信息148. 现值:用现行利率产生一定量未来货币所需要的现在货币量149. 贴现:寻找一定量未来货币现值的过程150. 复利:货币量的累积151. GDP指数:当年实际GDP除以基年GDP152. 总储蓄:GNP减去私人和公共的消费153. 广义的国内投资:总储蓄加上人力资本投资154. 净储蓄量:广义国内投资减去产品资本的折旧和净国外介入155. 真实储蓄:净储蓄量减去自然资源的损耗和环境污染的损害费用156. 生产物价指数:企业购买的一篮子物品与劳务的总费用的衡量指标157. 货币数量论:经济中可得到的货币量决定了货币的价值,货币量增长是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158. 环境经济政策:为了促进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所决定的全局性的、高瞻远瞩的、高屋建瓴式的总体发展战略159. 责任:对行为产生的任何不良后果负责160. 赔偿:损害方按照损害程度补偿受害方161. 环境质量基准:由污染物与特定对象之间的剂量-反应关系确定,不考虑社会、经济、技术等社会因素,不具有法律效力162. 环境质量标准:环境质量基准为依据,并考虑社会、经济、技术等因素,一般具有法律强制性163. 污染物排放(控制)标准:为达到环境质量标准,保护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基于环境质量标准和技术经济条件,而对污染源排放的污染物数量、排放率、浓度和排放方式等其他表征污染源环境特性指标所做出的限制性规定164. 生产率:每单位劳动投入所生产的物品和劳务的数量165. 物质资本:用于生产物品和劳务的设备和建筑物存量166. 人力资本:工人通过教育、培训和经验而获得的知识与技能167. 自然资源:有自然界提供的用于生产物品与劳务的投入168. 技术知识:社会对生产物品与劳务的最好方法的了解169. 追赶效应:开始时贫穷的国家倾向于比开始时富裕的国家增长更快的特征170. 金融体系:经济中促使一个人的储蓄与另一个人的投资相匹配的一组机构171. 金融市场:储蓄者可以通过它直接向借款者提供资金的金融机构172. 债券:一种债务证明书173. 股票:企业部分所有权的索取权174. 金融中介机构:储蓄者可以通过它间接地向借款者提供资金的金融机构175. 国民储蓄:在用于消费和政府购买后剩下的一个经济中的总收入176. 私人储蓄:家庭在支付了税收和消费后剩下来的收入177. 公共储蓄:政府在支付其支出后剩下的税收收入178. 预算盈余:税收收入大于政府支出的金额179. 预算赤字:政府支出引起的税收收入短缺180. 可贷资金市场:想储蓄的人借以提供资金、想借钱投资的人借以借贷资金的市场181. 贸易平衡:出口等于进口的情况182. 净出口(贸易余额):一国的出口值减进口值183. 贸易赤字:进口大于出口的部分184. 资本净流出:本国居民购买的外国资产减外国人购买的本国资产185. 名义汇率:一个人可以用一国通货交换另一国通货的比率186. 真实汇率:一个人可以用一国物品与劳务交换另一国物品与劳务的比率187. 购买力平价:一种认为任何一单位通货应该能在所有国家买到等量物品的汇率理论188. 可贷资金:在国内产生的可用于资本积累的资源流量。
环境经济学名词解释
稀缺:相对于既定时期或时点上的人类需要,资源是有限的环境价值评价及其作用目的:一是完善经济开发和环境保护投资的可行性分析;二是为制定环境政策、实施环境管理提供依据。
作用:1、是表明环境与自然资源发展战略中的重要地位;2、是修正完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3、是确定国家、产业和部门的发展重点;4、是评价国家政策、发展规划和开发项目的可行性;5、是参与制定国际、国家和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
国际环境问题的描述:温室气体的排放、臭氧层破坏、生物多样性和酸雨竞争市场与效率四个基本假设:1、与市场的整体规模相比,各个生产者和消费者的规模都足够小,都无力影响价格,而只能接受既定价格,市场是充分竞争的2、生产者和消费者都可以充分了解现在和将来的价格信息3、私人成本和社会成本能够保持一致4、生产者有进入有利可图行业和退出无利可图行业的自由市场:通过相互作用使交易成为可能的买方和卖方的集合帕累托最优:一种资源配置状态,在该状态下,任何资源配置的改变都不可能使至少一个人的福利状况变好而又不使任何人的福利状况变坏。
需求: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在每一价格水平上对某种商品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数量。
分为个人需求和市场需求,市场需求等于个人需求的加总。
供给:生产者在某一时间内的每一价格水平上愿意并且能够提供的某种商品数量支付意愿:消费者对一定数量的某种商品愿意付出的最高价格或成本消费者剩余:消费者愿意为某一商品支付的货币量与消费者在购买该商品时实际支付的货币量之间的差额公共物品的重要特征:非竞争性、非排他性市场失灵:在理想市场状态下,个体利益最大化能够导致资源的有效配置,当上述条件不能满足时,就会出现资源配置的扭曲市场失灵的4个主要原因:1、存在能影响商品价格的市场势力2、外部性3、公共物品4、不完全信息政策失效:由于政策的执行,使生产者的边际生产成本低于生产要素的真实成本,导致生产要素无效率使用和过度使用,引起资源退化和环境污染政策失效的主要原因:1、决策判断失误2、利益集团的影响3、决策信息不全4、体制障碍政策失效可能产生的结果:1、使本来正常运行的市场机制发生扭曲2、自身政策目标是成功的,但是对环境产生外部不经济性3、政策失效的结果比市场失灵更糟4、当市场失灵需要政府干预时,政府却没有反应第三章外部性是私人收益与社会收益或私人成本与社会成本不致的现象外部性分为外部经济性、外部不经济性第四章稀缺的特点:稀缺的相对性、稀缺的差异性、稀缺的绝对性、稀缺的瞬变性第五章帕累托最优的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一)实现帕累托最优的必然条件1.高效率的资源配置2.高效率的消费3.对于所有消费者,任何两种商品的商品替代率应等于生产这两种商品的技术替代率,并等于商品的价格之比(二)实现帕累托最优的充分条件在资源空间的所有等产量线和商品空间的所有无差异曲线是非凹的。
《环境经济学》复习题
《环境经济学》复习题一、名词解释1、市场失灵:指市场不能有效地配置资源,或者资源配置不能达到社会最佳状态的状态。
2、影子价格:当资源稀缺时,为了更加合理地分配资源并使其生产效益或社会福利达到最优,对这类资源的价格或国家颁布的流通价格加以纠正,或是在没有市场价格时的补充的价格,这种价格成为影子价格。
3、机会成本:由于资源有限,选择了这种使用机会就放弃了另一种使用机会,把其他使用方案中获得的最大经济效益称为该资源的机会成本。
4、外部性:外部性又称外在效应或溢出效应,是指一个经济主体的经济活动对其他经济主体的福利和效用的影响。
5、PPP原则:污染者负担原则。
6、效用:物品或劳务满足人类欲望的属性。
7、规模经济:规模经济是指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所有生产要素同时增加),平均成本不断下降的趋势。
换句话说,就是成本的增长率小于产量的增长率。
8、防护费用法:当环境活动有可能导致环境污染时,人们可以采取相应的措施来防治或治理环境污染,用采取上述措施所需费用来评估环境危害的方法。
9、贴现:将某一时刻的金额计算成现在的时值的计算。
10、帕累托最优:指社会经济达到了这样一种状态,不可能使至少某一成员受益的同时,不使其他任何成员受损,也就是说社会资源配置达到了最优,经济效率达到最高,如果作任何改变使某一成员受损,其他成员必然受损。
二、简答题1、试简述市场机制是怎样发挥调节作用的。
答:供给与需求相互作用,从而决定价格。
反过来,价格又可以自动地调节供给和需求,使市场达到均衡,这种调节功能就称为市场机制。
如图,在p1的价格下,需求量为Qd1,供给量为Qs1,Qd1< Qs1,供大于求,市场上产品有剩余,此时价格会下跌,逐渐靠近均衡价格p0。
在p2的价格下,需求量为Qd2,供给量为Qs2,Qd2 >Qs2,供小于需,市场上产品短缺,此时价格就会上涨,也逐渐靠近p0。
这两种趋势都可以自动调节供给和需求走向均衡,这个调节的过程就是市场机制的作用过程。
环境经济学 (一) 名词解释66个带答案
1.GDP:国内生产总值(GDP=Gross Domestic Product)是指一个国家或者地区所有常驻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所有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GDP是国民经济核算的核心指标。
2.GNP:国民生产总值。
指一国居民创造的价值,包括他们从国外获得的收入,减去支付给国外的同类报酬。
3.宏观经济学:西方经济学中研究一国经济总量、总需求与总供给、国民收入总量及构成、货币与财政、人口与就业、要素与禀赋、经济周期与经济增长、经济预期与经济政策、国际贸易与国际经济等宏观经济现象的学科4.微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是研究社会中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以及相应的经济变量的单项数值如何决定的经济学说。
5.效率和公平:效率从微观层次讲,就是在发挥“一般社会力”的基础上提高劳动生产率;从宏观层次讲,就是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公平是指市场经济等价交换原则所体现的平等,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机会均等。
这种意义上的公平有利于发挥个人的积极性。
6.机会成本:机会成本是指为了得到某种东西而所要放弃另一些东西的最大价值;也可以理解为在面临多方案择一决策时,被舍弃的选项中的最高价值者即为本次决策的机会成本。
7.边际收益/边际成本:边际成本是每一单位新增生产的产品(或者购买的产品)带来的总成本的增量;边际收益是指增加一单位产品的销售所增加的收益,即最后一单位产品的售出所取得的收益。
它可以是正值或负值。
8.市场失灵:市场失灵是指市场机制在配置资源和分配收入时有缺陷,不能引导社会资源有效率地配置。
9.外部性:指一个人或一群人的行动和决策使另一个人或一群人受损或受益的情况。
经济外部性是经济主体(包括厂商或个人)的经济活动对他人和社会造成的非市场化的影响。
即社会成员(包括组织和个人)从事经济活动时其成本与后果不完全由该行为人承担.10.通货膨胀/紧缩:通货膨胀是指因纸币发行量超过商品流通中的实际需要的货币量而引发的纸币贬值、物价上涨现象。
环境工程经济学名词解释
需求:消费者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在每一价格水平上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商品数量。
消费者有购买欲望、消费者有购买能力。
供给:厂商(生产者)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在每一价格水平上愿意而且能够出卖的商品量。
厂商有出售愿望 厂商有供给能力。
效用:指商品和服务满足消费者的欲望和需要的能力,它表示在特定时期内消费一定数量商品或服务获得的满足程度。
效用大表明满足程度大,效用小表明满足程度小。
总效用:一个消费者在一个特定的时间内消费一定数量的某种商品所得到的总满足程度。
边际效用:一个消费者在某一时间内消费量每增加或减少一个单位时所变动的满足程度,或表达为某一时间内一定商品或服务的增量所提供的总效用增量(ΔU)与这个商品的消费增量(Δq)的比例(MU)。
消费者均衡:指消费者在货币收入和商品价格既定的条件下,购买商品而获得最大的总效用的消费或购买状态。
也就是说,在收入和价格不变的前提下,消费者获得的最大效用原则是:消费者每一元购买的任何一种商品的边际效用都相等。
这也称为边际效用均等规则。
消费者剩余:由于消费者消费不同数量的同种商品所获得的边际效用是不同的,所以他对不同数量的同种商品所愿意支付的价格也是不同的。
消费者为一定量的某种商品愿意支付的价格和他实际支付的价格之间可能出现差额,这一差额就是消费者剩余。
帕雷托最优状态:在收入分配既定的情况下,如果生产要素的任何一种新组合都不能使任何一个人在不损害他人利益的前提下增进自己的福利,资源配置就达到了最有效率的状态。
公共物品:指供整个社会共同享用的各种(特殊)物品、设施和服务的总称。
公共物品相对的是私人物品,一般由政府提供。
市场失灵:市场在调节经济、配置资源等方面的缺陷。
市场机制在协调经济、配置资源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它也表现出许多自身无法克服的缺陷,有些缺陷日益明显和突出。
外部性:一个消费者的行为,可能有利或有害于其他消费者;一个生产者的行为,也可能对消费者和其他生产者产生有利或有害的影响。
环境经济学 (一) 名词解释66个带答案
1.GDP:国内生产总值(GDP=Gross Domestic Product)是指一个国家或者地区所有常驻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所有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GDP是国民经济核算的核心指标。
2.GNP:国民生产总值。
指一国居民创造的价值,包括他们从国外获得的收入,减去支付给国外的同类报酬。
3.宏观经济学:西方经济学中研究一国经济总量、总需求与总供给、国民收入总量及构成、货币与财政、人口与就业、要素与禀赋、经济周期与经济增长、经济预期与经济政策、国际贸易与国际经济等宏观经济现象的学科4.微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是研究社会中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以及相应的经济变量的单项数值如何决定的经济学说。
5.效率和公平:效率从微观层次讲,就是在发挥“一般社会力”的基础上提高劳动生产率;从宏观层次讲,就是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公平是指市场经济等价交换原则所体现的平等,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机会均等。
这种意义上的公平有利于发挥个人的积极性。
6.机会成本:机会成本是指为了得到某种东西而所要放弃另一些东西的最大价值;也可以理解为在面临多方案择一决策时,被舍弃的选项中的最高价值者即为本次决策的机会成本。
7.边际收益/边际成本:边际成本是每一单位新增生产的产品(或者购买的产品)带来的总成本的增量;边际收益是指增加一单位产品的销售所增加的收益,即最后一单位产品的售出所取得的收益。
它可以是正值或负值。
8.市场失灵:市场失灵是指市场机制在配置资源和分配收入时有缺陷,不能引导社会资源有效率地配置。
9.外部性:指一个人或一群人的行动和决策使另一个人或一群人受损或受益的情况。
经济外部性是经济主体(包括厂商或个人)的经济活动对他人和社会造成的非市场化的影响。
即社会成员(包括组织和个人)从事经济活动时其成本与后果不完全由该行为人承担.10.通货膨胀/紧缩:通货膨胀是指因纸币发行量超过商品流通中的实际需要的货币量而引发的纸币贬值、物价上涨现象。
环境经济学概念解析
环境经济学概念解析环境经济学是一门研究经济系统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关系的学科,旨在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
本文将从环境经济学的定义、研究内容、方法和实践应用等方面对其进行详细解析。
一、环境经济学的定义环境经济学是经济学的分支学科,研究环境资源的开发、利用与管理,以及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等问题在经济系统中的内在关系。
它关注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实现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二、环境经济学的研究内容1. 自然资源的经济价值评估:环境经济学通过价格体系、投资回报率、河流流速等量化方法,对自然资源的经济价值进行评估,为资源合理利用和环境政策制定提供依据。
2. 环境市场的构建与管理:环境经济学研究如何通过建立与环境有关的市场机制,如碳交易市场、水资源市场等,使环境资源的利用者付出相应的经济代价,推动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协同。
3. 环境政策的设计与评估:环境经济学利用经济理论和方法,研究环境政策的设计原则和效果评估方法,以便为政府和机构提供制定和调整环境政策的决策依据。
4. 环境土地利用规划与管理:环境经济学研究环境土地的合理利用,包括农业发展、城市化进程、生态保护等方面,以实现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平衡。
三、环境经济学的研究方法1. 成本效益分析:环境经济学借助成本效益分析,评估环境工程或政策的效益是否高于其成本,从而确定是否执行。
2. 公共物品理论:环境经济学运用公共物品理论,研究环境问题中存在的自由乘坐和外部性等经济现象,为制定环境政策提供理论依据。
3. 经验分析:环境经济学通过对历史数据和案例的分析,寻找经济活动对环境影响的规律性,为政策制定提供经验参考。
四、环境经济学的实践应用1. 资源管理:环境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和工具被应用于自然资源管理,如能源开发、水资源利用等,以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最大化经济效益。
2. 环境税收:环境经济学提出了环境税收的概念,通过对污染排放征收税费,引导企业减少污染排放,促进环境治理与经济发展。
(环境管理)环境经济学
环境问题:指构成环境的因素被损害,环境质量发生不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甚至给人类造成灾害的变化.环境经济学:环境经济学既是环境科学的一个分支,也是经济科学的一个分支,是运用环境科学、经济科学的理论与方法,研究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关系综合学科;经济学:研究人类社会如何充分利用稀缺资源,并合理、有效地配置于各种用途,以满足人们需要的一门社会科学。
供给(需求):一定时期, 对应于商品每一可能有价格, 生产者愿意并能够提供的商品的数量。
机会成本:某项资源未能得到充分利用而放弃掉的获利机会所带来的成本。
无差异曲线:表示两种商品或他们的不同数量的组合对消费者提供的效用是相同的。
消费者剩余:消费者愿意为某一商品支付的货币量与消费者在购买该商品时实际支付的货币量之间的差额。
经济外部性:生者或消者的活动对其他消费者和生产者产生的超越活动主体范围厉害影响。
外部经济性:对外界造成好的影响。
外部不经济性:对外界造成坏的影响。
环境效益:人类活动所引起环境质量的变化。
经济效益:人们从事经济活动所获得的劳动成果(产出)与劳动消耗(投入)的比较。
社会效益:人类活动所产生的社会效果。
环境经济效益:某项活动所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综合。
环境成本:人类使用环境资源时,付出的对资源资源的减少和破坏及其影响环境质量的代价。
公共商品:指每一个人可以消费,而不能排除其他人消费的物品。
最优污染水平:对社会经济效益最大的污染排放水平。
环境保护产业:包括末端控制技术、洁净技术、绿色产品或称洁净产品和环境功能服务。
环境保护相关产业:指国民经济结构中为环境污染防治、生态保护与恢复、有效利用资源、满足人居环境需求,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产品和服务支持的产业。
生物多样性:生物和他们组成的系统的总体多样性和变异性。
温室效应:大气中的温室气体通过对长波辐射的吸收而阻止地表热能耗散,从而导致地表温度增高的现象。
循环经济: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是建立在物质、能量不断循环使用基础上,是环境友好的发展理念和新型经济模式。
环境经济学的含义名词解释
环境经济学的含义名词解释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威胁和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环境经济学逐渐成为经济学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
环境经济学旨在研究经济活动对环境的影响以及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平衡之间的方法,从而为政府和决策者提供制定环境政策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指导。
环境经济学的核心概念之一是外部性。
外部性指的是某个经济活动的产出或消费对除活动参与者之外的其他人或社会产生的影响。
外部性可以是正面的,如园林绿地带来的心理愉悦感和环境改善效果;也可以是负面的,如工业废水对水环境的污染和空气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环境经济学通过研究外部性的产生和解决方式,帮助经济体制更好地考虑和管理环境问题。
另一个重要的概念是环境评估与估价。
环境评估是指通过对环境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进行调查和评价,以确定某项经济活动对环境的潜在影响。
环境估价是对这种影响进行经济价值评估的过程。
环境估价可以通过市场价格来测算,如水源受到污染导致的水资源稀缺会导致水价上涨;也可以通过非市场价格来估计,如通过问卷调查测算公众对废弃物处理设施的消费者剩余价值。
环境评估与估价的目的是为了揭示环境破坏的真实成本,促使经济活动的参与者在考虑长期效益和环境影响时做出更加明智的决策。
环境经济学还关注环境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资源管理。
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的合理利用是环境经济学的一个关键研究领域。
可再生资源如森林、水源和渔业资源,需要采取可持续的管理和利用策略,以保证资源在未来能够持续供应。
非可再生资源如矿产资源和化石能源则需要考虑资源的有效利用和替代能源的发展,以减少对环境的不可逆性影响。
最后,环境经济学强调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的协调。
传统的经济学以经济增长为核心目标,而环境经济学则主张在经济发展中同样要重视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它通过经济政策、环境标准和市场机制等手段,试图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实现平衡。
例如,环境税收、排放交易体系和绿色创新政策可以激励企业和个人更加环保地进行生产和消费。
环境经济学名词解释
1.排污权交易:在一定区域内,在污染物排放总量不超过允许排放量的前提下,内部各污染源之间通过货币交换的方式相互调剂排污量,从而达到减少排污量、保护环境的目的2.自愿环境协议:污染企业或工业企业为改进环境管理主动作出的一种承诺,目前在节能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3.环境经营:组织对环境问题所实施的管理运营,是一个全面的、整体的、战略的概念。
4.庇古税:通过调整污染者面对的价格信号来纠正污染者的行为。
5资源:广义:指人类生存发展和享受所需要的一切物质的和非物质的要素,既包括一切人类生存所必需的自然物,也包括人类劳动产生的各种形式的生产资料性商品以及消费性商品;还包括无形的资财,以及人类本身的体力和智力。
狭义:仅指自然资源,即存在于自然环境中并可以用于人类生产和生活的物质。
6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和经过人工,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
7生态系统:生态系统是由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两部分和无机环境、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四个基本组成成分构成的,通过物质交换、能量转化和信息传递成为占据一定空间,具有一定结构,执行一定功能的动态平衡的综合体。
8均衡分析方法:研究各种经济变量如何趋于平衡,即主要研究各种经济力量达到均衡所需要的条件和均衡实现稳定的条件。
均衡分析方法通常有两种:局部均衡和一般均衡。
数理模型分析方法:指在经济分析过程中,运用数学符号和数字模式的推导来研究和表示经济过程和现象的研究方法。
可持续发展:强调为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不断增长的需求,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要达到生态平衡。
生态文明:指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
稀缺性: 一定的社会发展阶段,在一定的技术条件下,某种资源相对于人类的欲望的有限性。
产权: 是指建立在人与物的基础上人与人的关系,它规定着一个人受益或受损的权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习好资料欢迎下载
环境经济学名词解释
1.效用价值论:所谓效用是指物品或劳务满足人们欲望的能力,效用价值论则是从物品满足人欲望的能力或人对物品效用的主观心里评价角度来解释价值及其形成过程。
2.外部性:是市场失灵的一种表现。
它指一种消费或生产活动对其他消费或生产活动产生不反映在市场价格中的直接效应。
(也就是说,当某一个体的生产或消费决策无意识地影响到其他个体的效用或生产可能性,并且产生影响的一方,又不对被影响方进行补偿或收益时,便产生了所谓的外部效果,或简称外部性。
)
3.企业环境成本:企业因履行环境保护责任,为降低生产经营的产品或服务在生命周期内的环境负荷;或执行国家环保政策法规而在一定时期内,采取一系列环境保护活动所发生的旨在取得环保效果和经济效益的可货币化计量的各种耗费,内容包括降低污染物排放、废弃物回收再利用与处置、绿色采购、环境管理、支援社会环保活动及环境损害方面的成本。
4.费用--效益分析:按资源合理配置的原则,从整个社会的角度出发,分析某一项目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净贡献的大小,包括对就业、收入分配、外汇及环境等方面的影响。
5.环境污染治理费用:是指生产或生活方面的原因造成环境污染后,为了对环境进行治理和消除污染而投入的资源的总和。
6.人力资本法:就是估算环境质量变化造成的健康损失成本,或者说是通过人体健康评估环境价值。
7.意愿调查评估法:是通过调查,推导出人们对环境资源的假象变化的价值估计的评价。
8.科斯定理:如果交易费用为零,无论权利如何界定,都可以通过市场交易和自愿协商达到资源的最优配置;如果交易费用不为零,就可以通过合法权利的初始界定和经济组织形式的优化选择来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实现外部效应的内部化,而无需抛弃市场机制。
9.温室效应:是指温室气体吸收大气中的长波和红外辐射,从而使地球温度变暖的现象。
10.绿色贸易壁垒:是指以保护人类和动植物的生命、健康或安全,保护生态或环境为由而采取的直接或间接限制甚至禁止贸易的法律、法规、政策与措施。
11.循环经济:是以人类可持续发展为增长目的、以循环利用的资源和环境为物质基础,充分满足人类物质财富需求,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高效协调的经济形态。
12.生态农业:是根据生态学原理,按照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把生物系统、环境系统和人工系统结合起来,建立高效益、多功能的农业生态系统,实现经济、生态和社会三大效益都高的农业生产体系。
13.生态工业:在不破坏基本生态进程的前提下,促进工业在长期内给社会和经济利益做出贡献的工业化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