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县鼠疫自然疫源地现状分析

合集下载

鼠疫自然疫源地检测结果分析

鼠疫自然疫源地检测结果分析

鼠疫自然疫源地检测结果分析研究德格县喜马拉雅旱獭鼠疫自然疫源地鼠疫流行状况。

方法对喜马拉雅旱獭等材料进行细菌分离培养、鼠疫间接血凝试验(IHA)和反间接向血凝试验(RIHA)。

结果细菌培养检测自毙喜马拉雅旱獭18份,分离鼠疫菌10株,细菌培养检测活体喜马拉雅57份,分离菌株2株;IHA检测旱獭血清56份、阳性1份,牧犬血清24份、阳性2份;RIHA检测组织悬液18份,阳性9份均为旱獭。

结论从喜马拉雅旱獭分离出鼠疫菌,说明四川省德格县2009年正在发生动物鼠疫流行。

鼠疫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烈性传染病,且在流行病学方面的危害也最大[l-4]。

随着监测面的扩大,新的鼠疫疫源地的发现,我国鼠疫疫源地范围不断扩大,鼠疫防治工作的任务越来越艰巨[5]。

2007年四川省德格县暴发喜马拉雅旱獭鼠疫流行,确定为喜马拉雅旱獭鼠疫自然疫源地。

2008年也有动物间鼠疫的流行,为保障农牧民的安全,2009年继续在德格进行鼠疫监测,现将鼠疫动物实验检测结果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1.1 材料1.1.1 捕获旱獭来自德格县柯落洞、更庆镇、八邦、和阿须4个乡镇,共57只。

1.1.2 自毙旱獭来自德格县更庆、柯洛洞和八邦3个乡镇,共18只。

作者单位:1 四川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四川成都610031)2 甘孜州疾病预防控制中心3 德格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作者简介祁腾(1984-),男,大学本科,初级医师,自然疫源性疾病控制1.1.3 其他自毙动物牧犬1份、褐家鼠5份、五指心颅跳鼠2份、长尾仓鼠1份,来自更庆。

自毙家猫1份、来自八邦乡。

1.1.4 血清来源旱獭血清56份,来自柯洛洞、更庆、阿须、龚垭、和八邦5个乡镇;犬血清24份,来自更庆、八邦、打滚和阿须4个乡镇;藏系绵羊血清85份来自更庆、八邦、阿须3个乡镇。

1.1.5 蚤类获蚤48组673匹,谢氏山蚤79匹/12组、斧形盖蚤500匹/26组、不等单蚤1匹/1组、草原硬蜱49只/5组、指形盖蚤28匹/2组、人蚤15匹/1组、鼠兔角头蚤1匹/1组。

历史时期中国的鼠疫自然疫源地

历史时期中国的鼠疫自然疫源地

历史时期中国的鼠疫自然疫源地历史时期中国的鼠疫自然疫源地——兼论传统时代的“天人合一”观一问题的提出鼠疫(plague)是由鼠疫杆菌引起的危害人类最严重的烈性传染病之一。

中国历史文献中的鼠疫记载最早可以追溯到《黄帝内经》中记述的恶核病:“恶核者内裹忽有核累累如梅李,小如豆粒,皮肉燥痛,左右走身中,卒然而起,……不即治,毒入腹,烦闷恶寒,即杀人。

”这是鼠疫学界公认的对腺鼠疫的科学描述,是世界医学史上最早的记录之一。

根据现有的研究,中国大范围的鼠疫流行至少有三次,14世纪的鼠疫大流行造成口大量死亡;这次鼠疫通过蒙古军人的西征,传入中东和欧洲,引发影响深远的“黑死病”[1]。

16~17世纪的鼠疫大流行那么与当时的旱灾与人民起义互为因果,在华北地区即造成一千万人以上的人口大死亡;其中17世纪的鼠疫流行成为导致明王朝灭亡的主要原因之一[2] 。

19世纪中叶云南回民起义时期,鼠疫的大规模流行使人口死亡亦以数百万计[3] 。

除了这三次大规模的鼠疫流行外,历史时期,在蒙古、东北、陕西、宁夏、山西、青海、、河北、云南、广西、广东、、福建、浙江、江苏、江西、安徽等地,均发生过规模不等的人间鼠疫流行,累计造成的死亡人口相当可观[4] 。

很显然,中国的鼠疫流行范围广阔,历史悠久,构成影响社会变迁的重要因素。

然而,在一个很长的时期内,关于中国鼠疫是内源性的还是输入性的,国内外学者存在不同的看法。

以19世纪云南鼠疫为例,“几乎所有的中外学者都认为第三次世界鼠疫大流行起源于云南,并认为云南是一个古老的家鼠鼠疫疫源地;但又都断言云南不存在鼠疫自然疫源地,并谓云南的鼠疫是输入性的”[5],即从印度和缅甸直接或辗转传入的。

然而,1974年,云南鼠疫工作者从云南剑川县的中华姬鼠中别离到鼠疫菌,证实了滇西存在着鼠疫自然疫源地,学者们称为滇西纵谷大绒鼠齐氏鼠疫源地[6] 。

在滇西纵谷大绒鼠齐氏鼠疫源地中,存在假设干个鼠疫动物病的好发地区。

鼠疫防治及对策

鼠疫防治及对策

鼠疫防治现状及对策我区位于山西省北部,区内丘陵遍布,沟壑纵横,属于典型的黄土高原地貌特征。

全区共有13个乡镇350个行政村,10个社区。

总面积2314.5km2。

平均海拔1400米左右,年平均气温为5.5℃,四季分明气候宜人属于典型的农业区。

全区人口203793人,其中城镇户口约86568人,农村户口约117225人,。

近几年来由于高速公路及铁路在我区的建设,再加三大露天煤矿的生产和建设,人员流动十分平凡,区内交通更加便利。

鼠疫流行情况清道光七年(1827),某镇东5里处的麻黄头村发生鼠疫,传染迅速,全村十死八、九甚至有绝户者。

《山西疫事》记载,民国六年(1917年),内蒙古伊克昭盟发生鼠疫,很快传入我县,蔓延麻黄头、三层洞等14个村,死亡122人。

为控制鼠疫传染,县署设立防疫分局,下设隔离所、疫病院、检查队、消毒队、掩埋队、城乡检疫所等,开展鼠疫扑灭工作。

疫病扑灭后,机构随之解散。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鼠疫传染防治工作,采取各种有效措施进行预防和控制。

1974年至1982年,县卫生部门组织人员连续9年在20余村开展鼠疫疫源检测,累计捕鼠3万余只,检测7000余只,均未发现阳性疫源。

此后,我区境内再无鼠疫病例发生,但每年按照山西省卫生厅指示,捕获鼠类进行血清检测,以提前做干预性工作。

2002年至2005年,每年区防疫站按时、按量、保质完成300个鼠疫血清样本检测,结果均为阴性,连年受到省卫生厅地病处的嘉奖。

“十一五”以来,区卫生防疫部门认真执行《山西省鼠疫监测工作方案》的要求,每年5月至8月,开展为期四个月的鼠疫监测工作,覆盖境内重点控制区国土面积约400平方公里,到2012年累计检验黄鼠血清标本1240份,结果全部为阴性。

鼠疫监测工作走在了全省前列。

2013年至2016年共检验黄鼠血清标本873份,结果全部为阴性。

鼠疫防治工作始终坚持“预防为主、科学防控、政府负责、社会参与、强化监测、综合治理、快速反应、有效处置”的原则。

鼠疫调查分析

鼠疫调查分析

鼠疫调查分析2009年四川省德格县鼠疫流行态势,为该疫源地鼠疫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按照“全国鼠疫总体规划”和“四川省鼠疫监测方案”及实施细则进行调查。

结果发现主要传播媒介为斧形盖蚤和谢氏山蚤;染疫动物2种,分别为喜马拉雅旱獭、牧犬;分离菌株12株,均来自旱獭,鼠疫间接血凝试验(IHA)阳性血清3份,1份来自旱獭,滴度为1:1280,2份来自牧犬,滴度分别为1:80、1:320,鼠疫反向血凝试验(RIHA)阳性9份,均来自旱獭,最高滴度为1:819200,最低滴度为1:16000。

结论2009年德格县动物鼠疫维持流行状态。

2007-08四川省德格县更庆镇上、下压巴村地区发生喜马拉雅旱獭动物鼠疫疫情后[1],经进一步调查,德格县被确认为喜马拉雅旱獭鼠疫疫源地[2]。

根据要求四川省于2008年成立了德格鼠疫省州县联合调查工作队长期驻扎德格县,进行疫源地相关情况的调查和动物间鼠疫的监测工作。

为进一步明确该疫源地动物鼠疫区域界限、分布范围、流行规律及与此相关的宿主动物、媒介昆虫构成,为鼠疫防治、监测工作提供依据,在总结2008年工作经验的基础上,2009年进行了更为缜密的调查研究工作,结果如下。

1 材料与方法1.1 检验材料旱獭、藏系绵羊、家猫、五趾跳鼠、社鼠、草狐等检验标本来主要来自德格县更庆镇、柯洛洞乡、八邦乡、阿须乡、打滚乡、龚垭乡、三岔河等。

鼠疫诊断试剂由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鼠布基地和青海省地方病预防控制所生产。

作者单位:1 四川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四川成都610031)2 德格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3 甘孜州疾病预防控制中心4 四川大学华西公共卫生学院作者简介:吴朝学,男,医师,自然疫源性疾病控制1.2 方法采用路线法(以步行或骑马直线或曲线向前先行进,由起点开始计时,同时地面上能见到的喜马拉雅旱獭数量。

视野宽度以每侧50~100m,路线长度按步行3km/h、骑马5km/h计算),通过统计踏查面积和见獭数,计算獭密度;采用5M笼夹法(前后左右间隔5M、同一方向、当天黄昏布放夹笼,次日晨收取,计算鼠种与数量)和定点观察法(选取某乡村某条沟/山脊,分别按照月-旬-天的某时段,选择上/下午某个时段观察动物活动频率、进行数量收集)明确动物种群结构和野外夜行鼠情况;对捕获宿主动物进行梳蚤,鉴定蚤种类,统计获蚤数、染獭数,计算獭染蚤率((带蚤獭数/总獭数)×100%),蚤指数(蚤总数/獭数);细菌培养按照常规方法进行[3~5];血清学检验按常规方法进行[6];动物种群结构调查5m笼夹法,定点观察法;动物鉴定按《青海经济动物志》[7]进行;蚤类鉴定按《青藏高原蚤目志》[8]进行。

我国鼠疫的现状与预防控制

我国鼠疫的现状与预防控制

跃期
一 些 静 息 了 多 年 的疫 源 地 重 新 暴 发 流 行 并 向周 围 蔓 另 外 我 国 东 北 和 内 蒙 东 部 地 区 的 达 乌 尔黄 鼠
, ,
,
延 扩 大 同 时 新 的疫 源 地 也 不 断 出 现 发 生 了 几 次 规 模 较 大
疫 菌 株 的 分 布 情 况 分 析 其 流 行 特点 然 后 再 根 据 各 个 疫 源 地 的 自然 景 观 和 菌 株 类 型 来 制 定 相 应 的预 防 控 制 措 施 但 这 有
,
,
的 流 行也 暴露 出 我 国 应

我 们应 完善 整 个社会公共

卫 生 管 理 体 系 建 立 高效 的 传 染病 信息管 理 系统 完 善 的应急 处 理 系 统 并健 全 预 警报 告 机 制
展 社会安 定 等都 有 巨 大 影 响
,
,
疫情 的发 生 对 旅 游 经 济 发
它 不 仅 严 重 危 害人 民 健 康 还
,
病变
患 者 还 可 能 出现 发 热 心 动 过 速 血 压 降 低 血 液 中 白
,
存在 而 且 分布很广 行

,
,
在 人 类 历 史 上 曾经 有 过
,

次世 界 大 流
细 胞 增 高 和 弥 散 性 血 管 内凝 血 等 内毒 素 血 症 的 表 现 预 防控 制 研 究 进 展
年 中 国香 港 鼠疫 大 流 行 期 间 法 国 学 者 耶 尔 森 在 年 修 订 的《伯 杰 氏 鉴 定 细 菌 学 手
, ,


的预 防控制


疫 源 地 的监 测 地调查

鼠疫自然疫源地及动物鼠疫流行判定标准GB

鼠疫自然疫源地及动物鼠疫流行判定标准GB

鼠疫自然疫源地及动物鼠疫流行判定标准GB 16883—1997前言鼠疫系自然疫源性疾病,在一定的地理和生态环境内形成自然疫源地(简称疫源地)。

至1995年底,已判定在我国17省(区)234个县(市、旗)境内存在鼠疫疫源地。

由于人直接接触感染鼠疫的动物或受染疫蚤类叮咬而感染鼠疫。

在一定条件下,可酿成人间鼠疫的流行,危害严重。

我国将其列为甲类传染病管理。

因此及时准确地确定鼠疫自然疫源地和动物鼠疫流行状况,为正确合理地制定预防和防疫措施提供依据,特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研制过程中,力求充分利用我国在鼠疫疫源地调查及鼠疫动物病研究的现场实践和理论研究成果,并使之在有关章节中得到表达。

本标准的附录A、附录B都是标准的附录。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提出。

本标准负责起草单位:青海省地方病防治研究所与甘肃省地方病防治研究所;参加起草单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方病防治研究所、云南省流行病防治研究所、内蒙古自治区流行病防治研究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朱锦沁、汪闻绍、张鸿猷、黄坚华、刘纪有、王丽、李志仑。

本标准由卫生部委托技术归口单位中国预防科学院负责解释。

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我国各类型鼠疫自然疫源地、动物鼠疫流行判定标准的地理学、动物学、病原学和血清学等各项指标。

鼠疫疫源地判定标准适用于有动物鼠疫,通过病原学检验获得阳性结果的以县(市、旗)为单位的地区。

动物鼠疫流行判定标准适用于我国下述十个类型鼠疫自然疫源地范围内的通过病原学、血清学检验获得阳性结果的以县(市、旗)为单位的地区。

1)青藏高原喜马拉雅旱獭鼠疫自然疫源地;2)呼伦贝尔高原蒙古旱獭鼠疫自然疫源地;3)帕米尔高原长尾旱獭鼠疫自然疫源地;4)天山山地灰旱獭、长尾黄鼠鼠疫自然疫源地;5)松辽平原达乌尔黄鼠鼠疫自然疫源地;6)甘宁黄土高原阿拉善黄鼠鼠疫自然疫源地;7)内蒙古高原长爪沙鼠鼠疫自然疫源地;8)锡林郭勒高原布氏田鼠鼠疫自然疫源地;9)滇西北山地大绒鼠、齐氏姬鼠鼠疫自然疫源地;10)云南、东南沿海家鼠鼠疫自然疫源地。

西藏天然草原鼠害发生现状及防控措施

西藏天然草原鼠害发生现状及防控措施

西藏天然草原鼠害发生现状及防控措施西藏天然草原是我国宝贵的自然资源之一,长期以来一直受到大量的关注和保护。

然而,近年来,西藏天然草原的鼠害问题逐渐严重起来。

鼠害给当地生态环境带来了不可忽视的威胁,对牧民们的农业生产和生活造成了巨大损失。

及时采取防控措施成为保护西藏天然草原的当务之急。

一、西藏天然草原鼠害发生现状1. 鼠害种类西藏天然草原主要存在两种鼠害,分别是草地害鼠和田间鼠害。

草地害鼠主要包括飞蝗、草原鼠以及地穴鼠等。

而田间鼠害主要指野生鼠类带来的农田蚁鼠害。

2. 鼠害规模近年来,西藏天然草原鼠害规模逐渐扩大,对当地的农田、牧场等造成了严重的破坏。

大量的农作物和草原植被被破坏,导致牧民们的收入减少,生活质量下降。

3. 鼠害原因鼠害的发生与多方面因素密不可分。

气候变化和生态环境恶化使得鼠类繁殖环境得到了提供。

人类活动以及无序的开发利用也为鼠害提供了条件。

二、西藏天然草原鼠害的危害1. 生态破坏鼠害对西藏天然草原的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的破坏。

大量的植被被破坏,导致植物多样性减少,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受到威胁。

2. 经济损失鼠害直接影响了牧民们的农田和畜牧业生产。

大量的作物和草地被破坏,导致牧民们的收入减少,生活质量下降。

三、西藏天然草原鼠害的防控措施1. 早期预警建立鼠害早期预警体系非常重要。

通过监测鼠类数量、活动范围以及饮食习性等方面的信息,可以提前预知鼠害的发生。

2. 森林防火草原鼠类多是以草地作为食物和住所,而草地往往是由森林环绕的。

加强森林防火,有效控制森林火灾,也是防治草原鼠害的重要手段之一。

3. 生态保护加强对草原生态环境的保护。

通过合理调控牧畜数量,保持草场的平衡,减少鼠类栖息地的形成。

4. 科学防治推广科学的鼠害防治技术和方法。

通过捕鼠器、网络电子设备等方式,监测鼠类数量,及时采取防治措施。

也要加强对农作物和粮库的管理,避免鼠类造成的破坏。

四、个人观点和理解作为西藏天然草原鼠害问题的写手,我深刻地认识到了鼠害对生态环境和人民生活的危害。

1草原鼠害防治现状

1草原鼠害防治现状

目前,全球“鼠口”大爆炸,总数已超过300亿只,是人口总数的55倍。

每公顷发生鼠害的农田,一般要损失粮食1500公斤,全球每年被老鼠吃掉的粮食足可以养活两亿人口。

我国人口12亿,老鼠数量将近40亿只。

据世界粮农组织统汁,以一只老鼠一年吃掉9公斤粮食汁,每年给我国造成的粮食损失约200亿公斤。

1.1黑唇鼠兔、高原鼢鼠对植被的破坏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所(2004)估算青藏高原草原因鼠害损失鲜草达300亿kg/年,相当于减少了2000万只藏系绵羊的载畜量。

鼠类不仅消耗大量牧草,而且密集的鼠洞破坏了原有土壤结构和草原植被,导致水土流失和小气候条件恶化。

使得牧业生产和珍稀动植物赖以生存的植被大面积退化。

2000年对甘南州调查发现,这个地跨黄河、长江两大水系源牧业地区,约1/3草场无法放牧。

其中仅黄河首曲玛曲段干流两岸草地导致沙化的面积就达4万多km2。

这里高原鼢鼠的平均密度达到45~60只/hm2。

草地植被覆盖度由以往的90%~95%下降至70%,野生动物大量迁移、消失,生物多样性显著下降。

在黄河源头玛多县80多公里长的鼠害地段遍布鼠洞,使草场变成了“黑土滩”;其退化面积已达20万hm2,失去放牧价值。

2005年中国科学院考察时记录到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黑唇鼠兔鼠洞密度达到25个/hm2,草原变成了大面积“鼠荒地”,植被退化严重。

保护区内藏羚羊(Pantholops hodgsoni)、藏原羚(Procapra picticaudata)、野牦牛(Bos grunniens)、藏野驴(Equuskiang)等野生动物在核心区域面临着几乎无草可食的困境[2]。

雅鲁藏布江中游包括其支流年楚河、拉萨谷地、唐古拉山、巴颜喀拉山、羌搪地区、阿里地区以及环青海湖等在短时期内实现生态修复仍是十分艰巨的任务。

如平均海拔4200 m以上的四川省甘孜州石渠县,黑唇鼠兔造成的鼠害面积达到143.13 万hm2,占全县草地总面积的2/3以上。

鼠疫疫源地调查

鼠疫疫源地调查

鼠疫疫源地调查分析四川省攀枝花地区是否存在鼠疫自然疫源地,为鼠疫防控工作提供对策。

方法按照四川省鼠疫监测方案及实施细则要求进行。

结果2005-2010年调查发现:啮齿动物2科3属11种,检测犬血清940份,阳性1份,鼠血清333份,病原学检测鼠类425份,鼠疫反向材料68份,媒介蚤2科2属2种6匹,均阴性。

结论攀枝花地区是否存在鼠疫自然疫源地,需进一步调查核实。

鼠疫为《传染病法》规定的甲类传染病之一。

据史料推测,1949年前攀枝花地区有过鼠疫流行。

2005年云南玉龙及古城区被证实为鼠疫疫源地确认[1],并发生5例鼠疫病例。

攀枝花地区与云南丽江接壤,地理、地貌、气候等自然境观相似,同时由于交通便利,距攀枝花市约100km,人员物资来往频繁、存在鼠疫输入的可能。

随着四川省1997年鼠疫自然疫源地的发现[ 2]、1999年人间鼠疫的发生[3]、2007年旱獭鼠疫疫源地的证实[4],攀枝花是四川的南大门,是否存在鼠疫自然疫源地?需要通过调查研究进行核实,从工作实际出发,2005年将攀枝花市纳入四川省级鼠疫监测点,2005-2010年对该地区实施了现场调查和相关工作,现将结果报告于下。

1 材料与方法1.1 材料四川省2005-2009年鼠疫监测工作资料及专题调查、监测等相关资料。

1.2 方法总体按四川省鼠疫监测方案及实施细则的规定执行。

1.2.1 标本采集鼠类用中号鼠铗捕鼠或野外5m夹线法(前后左右各5m、按照统一方向或顺序布放鼠铗,当晚放铗、次日晨收铗,收集老鼠)进行。

牧犬血清:用空针于股动脉/静脉抽取3~5ml全血、自然分离血清待用。

1.2.2 鼠种鉴定按《四川兽类原色图鉴》[5]进行。

1.2.3 实验方法鼠疫间接血凝试验、鼠疫细菌检测按常规四步法进行。

1.2.4 诊断用品由中国疾控中心鼠布基地和青海省地方病预防控制所生产、效期内使用。

1.3 统计学分析采用Excel(2003)对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024鼠疫及其防制ppt课件

2024鼠疫及其防制ppt课件

01定义02特点鼠疫是由鼠疫耶尔森菌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通常在啮齿动物之间流行,偶尔能引起人间流行,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甲类传染病。

起病急、病程短、死亡率高、传染性强、传播迅速。

鼠疫定义与特点鼠疫历史与现状历史鼠疫历史悠久,曾在全球范围内引起多次大流行,造成数百万人死亡。

现状目前全球仍有多个国家存在鼠疫疫情,但得益于现代医疗和防疫措施,疫情得到了有效控制。

03鼠疫可引起高热、淋巴结肿大疼痛、咳嗽、咳痰、呼吸困难、出血等症状,严重时可导致死亡。

对人类的危害鼠疫的爆发和流行会对社会经济造成严重影响,如旅游业、交通运输业等受到冲击,同时还会引起社会恐慌和不稳定因素。

对社会的危害鼠疫主要在啮齿动物中传播,可引起动物大量死亡,对生态平衡和自然环境造成破坏。

对动物的危害鼠疫危害程度评估01020304鼠疫杆菌为革兰氏阴性短杆菌,无鞭毛、无芽孢、有荚膜。

形态与染色在普通培养基上生长缓慢,需培养72小时以上。

在血液琼脂平板上呈灰白色、半透明、不溶血的小菌落。

培养特性鼠疫杆菌能分解葡萄糖、麦芽糖,产酸不产气。

不能分解乳糖、蔗糖及甘露醇。

生化反应对理化因素抵抗力较弱。

对一般消毒剂敏感,如5%石炭酸、来苏尔、升汞等都能在10~20分钟内将其杀死。

日光直射4~5小时即死。

加热55℃15分钟或100℃1分钟、高压蒸气灭菌法均可将其杀死。

抵抗力鼠疫杆菌生物学特性传播途径动物和人间鼠疫的传播主要以鼠蚤为媒介。

当鼠蚤吸取含病菌的鼠血后,细菌在蚤胃大量繁殖,形成菌栓堵塞前胃,当蚤再吸入血时,病菌随吸进之血反吐,注入动物或人体内。

蚤粪也含有鼠疫杆菌,可因搔痒进入皮内。

此种“鼠→蚤→人”的传播方式是鼠疫的主要传播方式。

少数可因直播接触病人的脓液、痰液或病兽的皮、血、肉经破损皮肤或粘膜受染。

肺鼠疫患者可借飞沫传播,造成人间肺鼠疫大流行。

易感人群人群对鼠疫普遍易感,无性别年龄差别。

病后可获持久免疫力。

预防接种可获一定免疫力。

《全国鼠疫监测方案(2024年修订版)》解读PPT课件

《全国鼠疫监测方案(2024年修订版)》解读PPT课件

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监测技术不断创新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 未来将有更多新技术和 方法应用于鼠疫监测领 域,提高监测准确性和 时效性。
防控策略更加精准
通过对疫情数据的深入 分析和挖掘,未来防控 策略将更加精准、科学 、有效。
国际合作更加紧密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 推进,未来国内外在鼠 疫监测和防控领域的合 作将更加紧密,共同应 对全球公共卫生挑战。
05 风险评估与预警预测
风险评估模型构建
综合多因素评估
考虑鼠疫自然疫源地、宿主动物分布、人口密度、交通状况等多 因素,构建综合风险评估模型。
引入新技术方法
应用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RS)等新技术方法,提高风 险评估的准确性和时效性。
定期评估与动态调整
根据监测数据和疫情形势变化,定期评估风险状况,并动态调整 风险评估模型。
存在问题分析及改进建议
监测覆盖范围有限
部分地区监测点设置不足,导致疫情发现不及时。建议加 强监测点建设,扩大覆盖范围。
技术应用不够广泛
新技术和方法在部分地区应用不够广泛,影响了监测效果 。建议加强技术培训和推广,提高技术应用水平。
防控措施有待加强
部分地区防控措施落实不到位,存在疫情传播风险。建议 加强督导检查,确保防控措施落到实处。
加强地方政府对鼠疫监测工作 的重视和支持,确保监测工作 的顺利实施。
建立鼠疫监测信息共享机制, 实现各部门之间的信息互通和 资源共享。
经费保障与资源配置
加大鼠疫监测经费的 投入力度,确保监测 工作的正常开展。
鼓励社会力量参与鼠 疫监测工作,拓宽经 费来源渠道。
优化资源配置,提高 监测设备和试剂的采 购效率和使用效益。
鼠疫传播途径及危害

基于环境因素预测鼠疫自然疫源地空间分布格局及鼠疫传播风险

基于环境因素预测鼠疫自然疫源地空间分布格局及鼠疫传播风险

基于环境因素预测鼠疫自然疫源地空间分布格局及鼠疫传播风险背景:鼠疫是由鼠疫杆菌引起的原发于啮齿动物之间且能引起人间流行的自然疫源性疾病。

传染源主要是啮齿动物,传播媒介主要是蚤类。

在一定条件下鼠疫菌通过染疫的啮齿动物、蚤或其它途径而传播给人,造成人间鼠疫。

鼠疫传染性强、传播快且病死率高。

鼠疫是人类历史上危害最严重的烈性传染病之一,历史上三次世界鼠疫大流行造成数亿人死亡。

青藏高原喜马拉雅旱獭鼠疫自然疫源地是目前我国12类鼠疫自然疫源地中已知范围最广、海拔最高的疫源地。

獭间鼠疫疫情持续活跃,几乎每年都有人间鼠疫疫情发生,但我们对该疫源地的具体空间分布缺乏准确掌握。

鄂托克前旗长爪沙鼠鼠疫自然疫源地属鄂尔多斯高原相对独立的鼠疫自然疫源地,与青藏高原喜马拉雅旱獭鼠疫自然疫源地不同的是该疫源地动物鼠疫间歇流行,存在比较明显的静息期和活跃期,而导致这种现象的可能环境因素还有待深入研究。

2005年,在我国新疆准噶尔盆地发现了以大沙鼠为主要宿主动物的新型鼠疫自然疫源地。

大沙鼠是中亚地区典型的荒漠啮齿动物,与我国毗邻的哈萨克斯坦和蒙古等国早已发现大沙鼠鼠疫自然疫源地的存在。

我国境内的大沙鼠鼠疫自然疫源地是否局限于准噶尔盆地,是否有可能存在于我国其它荒漠地区,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目的:1、探讨喜马拉雅旱獭鼠疫自然疫源地的遥感环境特征,并建立喜马拉雅旱獭鼠疫自然疫源地的空间预测模型,从疫源地遥感环境特征的角度划分青藏高原喜马拉雅旱獭鼠疫自然疫源地的分布区域,预测青藏高原地区鼠疫风险人口数量和分布。

2、基于大沙鼠栖息地的气候特征预测鼠疫宿主动物大沙鼠在我国的空间分布,提示我国大沙鼠鼠疫自然疫源地的空间范围。

3、阐明气候因素对鄂托克前旗长爪沙鼠鼠疫流行状态的影响。

4、建立鼠疫防控地理信息系统应用于我国鼠疫监测调查数据的管理分析,鼠疫应急处置与辅助决策。

方法:1、收集2007-2009年青藏高原地区喜马拉雅旱獭鼠疫疫情监测数据,对旱獭鼠疫疫点进行空间定位并与GIS平台数字地图建立空间关联,结合覆盖青藏高原地区的遥感环境图层利用生态位建模分析喜马拉雅旱獭鼠疫自然疫源地的环境特征,并根据疫源地的环境特征预测青藏高原地区喜马拉雅旱獭鼠疫自然疫源地的分布区域,叠加我国人口分布栅格数据,估计青藏高原地区鼠疫风险人口的数量与分布。

四川地震灾区灾后鼠害发生趋势与防控措施

四川地震灾区灾后鼠害发生趋势与防控措施

四川地震灾区灾后鼠害发生趋势与防控措施四川汶川大地震的发生波及17个市、州,其中重灾区涉及6个市(州)、44个县10万平方公里。

虽然各级政府和军队在救援的同时开展了消毒、灭蝇等防疫措施,但地震发生后可能引起害鼠种群的异常波动。

害鼠是许多人畜共患疾病的媒介,虽然灾区不是我国的鼠疫疫源地,但灾区是鼠传疾病———流行性出血热的高发区,并且通过害鼠等媒介生物的携带,可能传播多种疫病,给灾后的家园重建工作带来困难,因此,在救援基本结束后要对灾区全面开展灭鼠工作。

一、地震后的鼠害发生趋势据专家分析,地震发生后鼠类可能发生以下几种种群波动:1.害鼠种群数量上升地震发生引起的倒塌的房屋、瓦砾等处更适合害鼠生存,导致害鼠栖息环境改变。

加上人居环境及卫生条件变差,食物保管较为困难、垃圾处理不及时、粪便处理不当等,在引起蚊蝇孳生的同时也可能给害鼠提供较平常更充足的食物。

这些因素会导致害鼠种群数量迅速上升。

2.鼠类出现大范围迁移迁移重点是被毁村镇附近和地震灾区以外。

原因:一是当前正值鼠类繁殖盛期,鼠类会因数量增加迁移到食物丰富的灾民居住的村镇;二是倒塌的房屋中存有大量的垃圾、食物有利于鼠类滋生、繁殖;三是瓦砾中的有机物(粮食、肉类、尸体等)霉变气味以及灾民卫生状况极差可能引起家栖鼠类大量涌向灾民集中的棚户区和食物集中的地方,如果灾民的临时聚集点的卫生和垃圾处理不当将会造成鼠类引发的流行性传染病暴发;四是田间鼠害可能会向地震区以外田间大量迁移。

害鼠的繁殖能力较强,当前正是小春作物成熟期,地震后人们可能顾不上田间农作物管理,给害鼠提供了充足的食物,导致其种群数量可能迅速上升并向外大量迁移;五是大量物资异常单向流动造成的部分鼠类可能会随着物资的转移而迁入新建的居民聚集区和临时棚户区,造成鼠类的大量滋生,引起新的疫情。

3.鼠类可能因地震造成遗传变异鼠类对于地震等环境改变异常敏感,表现为体型、行为、寿命、繁殖能力等方面的异常。

强烈的地震可使鼠类的繁殖加快,因而大量的鼠类可能进入农田会造成严重的损失。

甘孜州理塘县人间鼠疫调查结果分析

甘孜州理塘县人间鼠疫调查结果分析

甘孜州理塘县人间鼠疫调查结果分析摘要:目的根据此次理塘县人间鼠疫的流行病学、临床表现和实验室结果,分析人间鼠疫的发生原因,为处置人间鼠疫提供科学的依据。

方法对鼠疫死者的样本进行细菌学培养和用胶体金和反向间接血凝试验(RIHA)检测其样本的反向悬液F1抗原;用胶体金和间接血凝试验(IHA)病人血清和密切接触者的血清进行鼠疫F1抗体检测。

结果在死者的右淋巴穿刺液、右腋下淋巴结、肋骨和皮下血棉拭子分离出鼠疫菌;自毙喜马拉雅旱獭旱獭股骨分离出鼠疫菌;IHA检测血清52分,结果均为阴性;RIHA检测人体及旱獭标本悬液10分,阳性8分,最高滴度为1:40960。

结论通过流行病学调查、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测结果,确认死者是感染鼠疫菌而引起腺鼠疫继发败血型鼠疫导致死亡;在自毙旱獭分离出鼠疫菌确定理塘县为鼠疫自然疫源地,动物鼠疫流行猛烈,人间鼠疫和动物间鼠疫并发。

关键词:理塘县;人间鼠疫;鼠疫自然疫源地Abstract Objective According to the human plague of Epidemiology and clinical manifestation and laboratory results analysis the reason of human plague,to provide scientific foundation of coping with human plague.Methods The specimens of defunct are cultivated by the method of bacteriology and F1 antigen of reverse suspension of specimens is tested by Colloidal gold and reverse indirect hemagglutination test (RIHA),F1 antibody of the patient serum and close contact person of serum is tested by Colloidal Gold and indirect hemagglutination test(IHA).Results Y. pestis was isolated from right lymphatic puncture liquid and right axillary lymph nodes and frame and subcutaneous blood cotton swab of defunct.Bacterial culture from one death himalayana,1 strain of Y. pestis was isolated;52 serum samples were conducted IHA,All were negative;ten reverse suspension of specimens were conducted reverse indirect hemagglutination test(IHA),eight samples were positive,with the highest titer of 1:40960. Conclusion According to the human plague of epidemiology and clinical manifestation and laboratory results analysis we make sure that the dead reason of defunct caused by the infect Y. Pestis.We asure that Litang county is the natural foci of plague by Y. pestis was isolated from Himalayan marmot.The plague epidemic among human being and animals were took forth at the same time,and them were extremely serious.Key words Litang County;human plague;natural foci of plague1材料与方法1.1材料来源鼠疫死者的心脏、肝脏、脾脏、肺脏、心血、心包积液、肋骨、淋巴穿刺液、右腋下淋巴结、肠系膜淋巴结、呕吐物、肛拭子,鼻腔分泌物、血液、皮下出血棉拭子;密切接触者血清;自毙旱獭和牦牛血清。

理塘县鼠疫自然疫源地调查研究

理塘县鼠疫自然疫源地调查研究

理塘县鼠疫自然疫源地调查研究发布时间:2021-09-01T13:51:21.160Z 来源:《健康世界》2021年13期作者:杨军1,祁腾2,段勇军1,何前军1,段凤刚1,刀吉3,尼玛3[导读] 目的通过开展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动物鼠疫监测杨军1,祁腾2,段勇军1,何前军1,段凤刚1,刀吉3,尼玛3,唐仪恩3作者单位:1 甘孜州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四川康定 626000)2 四川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3 理塘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摘要] 目的通过开展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动物鼠疫监测,查明四川省甘孜州理塘县鼠疫自然疫源地性质、范围和染疫动物昆虫种类,防控人间鼠疫疫情,保障人民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维护藏区和谐稳定。

方法通过鼠疫流行病学调查和实验室检测。

结果8年内从223只自毙旱獭分离鼠疫耶尔森菌(Y. pestis)11株; IHA(间接血凝试验)检测各类血清1017份,检测出4份阳性牧犬血清,最高滴度为1:320。

结论理塘县鼠疫自然疫源地疫情活跃,主要宿主动物为喜马拉雅旱獭,主要蚤类有4科9属10种:斧形盖蚤、谢氏山蚤、腹窦纤蚤深广亚种、指形盖蚤等;蜱类主要为草原硬蜱,鼠疫防控形势十分严峻。

[关键词] 理塘县;调查研究;鼠疫自然疫源地The nature and scope of natural epidemic foci of epidemic diseases and epidemic diseases and epidemic animal insects were used to prevent and control the epidemic situation of plague, so as to ensure the health and safety of people and maintain the harmony and stability of Tibetan areas. Methods 1017 strains of sera from 8 strains of Yersinia pestis (Y. pestis) were detected in 223 years by plague epidemiological investigation and laboratory test results. 1017 serum samples from all kinds of sera were detected. The highest titer of 4 positive shepherd dogs was detected 1:320. Conclusion the epidemic situation of natural plague foci in Litang County is active, and the main host animal is Himalaya marmot, and the main host animal is HA. There are 4 families, 9 genera and 10 species: the tick species, the xershan, the deep and wide subspecies, the finger shaped cover and other ticks, mainly for the ticks. The plagu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situation is very grim. The nature and scope of the natural foci of the epidemic and the pest species of epidemic animal pest control and control the epidemic situation of human plague, protect the health and safety of the people, and maintain the harmony and stability of the Tibetan area. Methods 1017 plague sera were detected from 223 strains of 11 strains of plague (Y plague) (indirect hemagglutination test) in the 8. years from plague epidemiological survey and laboratory test results. The highest titer of 4. positive shepherd dogs was detected 1:320. Conclusion the epidemic situation of natural plague foci in Litang County is active, and the main host animal is Himalaya marmot, Jerson. The main species are 4. families, 9 genera and 10 species: ticks, fleas, Mount Xie, deep and wide subspecies, finger covers and other ticks are mainly Ixodes Ixodes. Plagu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situation is very grim.[Key words] Litang County; Investigation and research; Natural foci of plague2012年9月,四川省甘孜州理塘县发生一起因剥食旱獭而引起的腺鼠疫继发肺鼠疫疫情,发病1人,死亡1人,从死者解剖取样材料中分离出鼠疫菌1株[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甘孜县鼠疫自然疫源地现状分析
甘孜县鼠疫自然疫源地现状分析
生龙多吉
鼠疫是由鼠疫杆菌引起的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以发病急、传播快、病死率高、传染性强为特征的烈性传染病;鼠疫自然疫源地是宿主、媒介、病原体3者之间经过长期相互竞争与适应而形成的一个特定生态区域。

1981年甘孜县被省、州确定为四川省鼠疫监测县,开展了查源及监测工作。

为更好地指导鼠疫防治工作,明确防控目标,对甘孜县鼠疫查源及监测工作进行回顾分析。

作者: 甘孜县疾控中心放射主管医师疾病预防控制工作
一、材料与方法
按照《全国鼠疫监测方案》的监测内容与方法,进行疫源地、植被、生景、宿主、媒介昆虫、血清学和病原学等相关因素调查;对我县的查证监测数据进行归纳整理,综合分析。

二、结果
1、基本情况甘孜县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半农半牧业县,位于四川西部、甘孜州北部,东与炉霍县交界,西与德格县相依,南与新龙、白玉县接壤,北与石渠、色达、青海省达日县相毗邻。

全县面积7358平方公里,人口密度约每平方公里8.16人,全县辖22个乡镇,219个行政村,总人
口60021人。

平均海拔3500米以上,常年平均气温5.6℃。

由于我县地处青藏高原喜马拉雅旱獭分布区和旱獭鼠疫疫源地边缘地带,处于青海、西藏、石渠等已知鼠疫疫源地的包围之中,情况十分严峻。

由于地理位置的特殊、交通日益发达和人群交往不断密切,毗邻省、县的疫情随时都有可能传入我县。

1989年在138份犬血清中作放射免疫沉淀试验检查,检测出滴度为1:180阳性犬血清两份。

进一步证实我县动物间鼠疫疫源的存在,发生动物间或人间鼠疫流行的可能性不可忽视。

2、生态景观、宿主及体外寄生蚤。

甘孜县高寒高山草甸草原地区
的主要宿主动物为旱獭,广泛分布于甘孜县22乡。

在高山草甸地带旱獭呈灶状和带状分布,高原草甸呈连续分布,以高原阳坡草甸密度较高1.72匹/km2、山峦平原草甸次之,沼泽地无獭分布。

本地旱獭3月末出蛰,4月下旬开始分娩,子獭6月上旬开始地面活动,9月底或10月初入蛰冬眠。

其体表、巢穴和洞干蚤多达27种,染蚤率54.45%、蚤指数2.50。

以斧形盖蚤及谢氏山蚤为主,体表、洞干以斧形盖蚤为主,分别占52.21%和78.89%,谢氏山蚤占次之,而巢穴蚤以谢氏山蚤为主,占65.9%、斧形盖蚤次之。

3、动物流行病学、血清、病原调查。

1981年以来,甘孜县比较系统的疫源的疫源地进行检索,共捕获旱獭及其他哺乳动物1643匹,属5目11科21种,主要包括旱獭、藏狐、狗獾、藏系绵羊等动物;做间接血凝试验2100(旱獭300、犬1800份、),采集旱獭及其他哺乳动物、体外寄生蚤等可检材料进行细菌分离,未获阳性结果。

3、人间流行病学调查。

甘孜县70年代在我县达通玛区发现两患病牧民酷似鼠疫,当时因无检查条件不能确诊的记载,调查中还有许多有关“旱獭病”的传说,认为疫病可以付给他人而引起死亡,因此遇到居住地附近有成批旱獭死亡时,便搬家或做警示标志。

牧区散在的旱獭及鼠类死亡情况历年均有发生。

三、讨论
1、防患于未然。

甘孜县地处甘孜州西北部,在地理景观上虽然处于青藏高原喜马拉雅旱獭鼠疫自然疫源地边缘地带,但鼠疫的主要宿主一旱獭分布广泛,在高寒的草原、草甸草原、灌丛草原等生景中广泛存在,数量相对稳定。

甘孜县旱獭密度平均为1.72匹/km2为甘孜县优势动物种之一,在地理景观、动植物区系构成等方面与已知的青海玉树、西藏昌都等旱獭疫源地类似,具有疫源地的种构成要素和发生动物鼠疫流行的基本条件。

1989年曾检出牧
犬F1抗体放射免疫沉淀试验阳性2份,说明可能存在疑似鼠疫流行。

目前限于经费、监测技术、查源的广度与深度等因素,尚未从鼠疫细菌学上得到证实,但从鼠疫的长期性、间歇性、突发性、潜在性等特征,尤其是1999年石渠的人间肺鼠疫流行及2008年德格动物间
鼠疫流行,教训是深刻的,笔者认为,甘孜县不存在鼠疫自然疫源地的断言缺乏科学依据,应清醒地认识到鼠疫发生与流行存在潜在威胁,不能有松懈麻痹思想,从“防患于未然”出发,除加强周边疫情信息、严防输入性鼠疫外,应调整策略、增强措施、坚持不懈地开展查源及监测工作,确保全县人民身体健康和经济建设健康发展。

2、鼠疫监测。

监测是为了预防和控制鼠疫发生和流行而开展的一项长期的、连续性的工作。

通过主动监测,系统收集人间和动物间鼠疫的相关信息,尽早发现疫情,及时采取控制措施,防止疫情的蔓延和流行,掌握疫情的动态和趋势为迅速处理、应对、控制鼠疫传播蔓延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疫情的应急处置。

及时有效的疫区处理,可使患者尽快得到治疗,以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从而防止疫情的扩大和蔓延。

疫区处理应做到“早、快、严、准”。

4、防治对策。

为预防控制和消灭鼠疫,必须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坚持“依法治理,综合防治”的原则,突出重点、因地制宜、分类指导。

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

坚持政府领导、部门分工、密切协作;依法管理、严格制度;依靠群众、联防协作;在流行病学的基础上,掌握鼠疫流行的规律和特点,根据自然因素及社会因素等多方面的情况进行综合分析,重点对鼠疫宿主旱獭和指示牧犬的监测,同时媒介昆虫及鼠疫病原学监测也不能放松。

稳定队伍与专业技术人员,并制定应急预案,严防输入性鼠疫发生的同时开展科普卫生宣传;提供卫生防护咨询服务,向广大农牧民宣传鼠疫防治知识,提高自我防病能力,宣传中以“三报、三不报”为主要内容,对狩猎人员实施卫生监管,对易感人群进行鼠疫菌苗的预防接种,提高其免疫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