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下册第3课废墟的召唤同步练习语文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单元3废墟的召唤练习【新版语文版】(含答案)
《废墟的召唤》一、基础知识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覆没.()充塞.()远瀛.观()嗫嚅.()迤.逦()2.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轮kuò()chà异()废xū()甲zhòu()停zhì()固níng()3.下面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绮辉:美丽的光辉如泣如诉:好像在哭泣,又好像在怒骂。
B.迤逦:曲折连绵匹夫:一个人,泛指平常人。
C.凭吊:对着遗体怀念旧事。
怅然凝望:若有所失地凝神观望。
D.充塞:充满;填满。
奇耻大辱:极大的耻辱。
4. 指出下列各句所运用的修辞手法。
(1)这一组建筑遗迹宛如一列正在覆没的船只,而那丛生的荒草,便是海藻,杂陈的乱石,便是这荒野的海洋中的一簇簇泡沫了。
()(2)悄立“塔”下,觉得人是这样渺小,天地是这样广阔,历史是这样悠久——()(3)楚国早已是湖北省,但楚辞的光辉,不是永远充塞于天地之间么?()(4)为了什么呢?为了凭吊这一段凝固的历史,为了记住废墟的召唤。
()5.学习《废墟的召唤》一文后,九年级某班同学进行了以“是否重建圆明园”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假如你是该班的一员,请你参加下面的活动。
(1)下面是王林同学搜集到的资料,请你用一句话概括其主要内容。
日前,北京大学6位专家指出,圆明园存在着比防渗工程更大的破坏活动。
专家认为,对近万米具有300多年历史的经典园林驳岸进行彻底翻建,是对历经沧桑后保存下来的古代建筑技术和艺术的破坏;而对圆明园自然植被以近乎“三光”方式肆意伐掉,并连根铲除,再用挖掘机造山、大面积种植人工草和“观赏花木”的做法,不仅是对具有北京平原上少见的生态多样性的圆明园陆面植被的毁灭性破坏,而且也将带来对圆明园的历史文化遗产价值和景观体验的毁灭性破坏。
(2)针对圆明园有没有必要重建,班里形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
重建派认为,圆明园是古代园林艺术的瑰宝,重现圆明园辉煌,不仅可以让游客感受到古代建筑的风采,而且建筑与废墟对比所产生的震撼力远比单纯的废墟强烈得多。
【精品】九年级语文下册第3课《废墟的召唤》同步练习语文版word版
废墟的召唤宗璞冬日的斜阳无力地照在这一片田野上。
刚是下午,清华气象台上边的天空,已显出月芽儿的轮廊。
顺着近年修的柏油路,左侧是干皱的田地,看上去十分坚硬,这里那里,点缀着断石残碑。
右侧在夏天是一带荷塘,现在也只剩下冬日的凄冷。
转过布满枯树的小山,那一大片废墟呈现在眼底时,我总有一种奇怪的感觉,好像历史忽然倒退到了古希腊罗马时代。
而在乱石衰草中间,仿佛应该有着妲已、褒姒的窈窕身影,若隐若现,迷离扑朔。
因为中国社会出奇的“稳定性”,几千年来的传统一直传到那拉氏,还不中止。
这一带废墟是圆明园中畅春园的一部分。
从东到西,有圆形的台,长方形的观,已看不出形状的堂和小门的方形的亭基。
原来都是西式建筑,故俗称西洋楼。
在莽苍苍的原野上,这一组建筑遗迹宛如一列正在覆没的船只,而那丛生的荒草,便是海藻,杂陈的乱石,便是这荒野的海洋中的一簇簇泡沫了。
多年前,初来这里,曾想,下次来时,它该下沉了罢?它该让出地方,好建设新的一切,但是每次再来,它还是停泊在原野上。
远瀛观的断石柱,在灰蓝色的天空下,依然寂寞地站着,显得四周那样空荡荡,那样无依无靠,大水法的拱形石门,依然卷着波涛。
观水法的石屏上依然陈列着兵器甲胄,那雕镂还是那样清晰,那样有力。
但石波不兴,雕兵永驻,这蒙受了奇耻大辱的废墟,只管悠闲地、若无其事的停泊着。
时间在这里,如石刻一般,停滞了,凝固了。
建筑家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
建筑的遗迹,又是什么呢?凝固了的历史么?看那海晏堂前(也许是堂侧)的石饰,像一个近似半圆形的容器,年轻时,曾和几个朋友坐在里面照相。
现在石“碗”依旧,我当然懒得爬上去了,但是我却欣然。
因为我的变化,无非是自然规律之功罢了。
我毕竟没有凝固。
对着一段凝固的历史,我只有怅然凝望。
大水法与观水法之间的大片空地,原来是两座大喷泉,想那水姿之美,已到了标准境界,所以以“法”为名,西行可见一座高大的废墟,上大下小,像是只剩了一截的、倒置的金字塔。
悄立“塔”下,觉得人是这样渺小,天地是这样广阔,历史是这样悠久——路旁的大石龟仍然无表情地蹲伏着。
语文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3课《废墟的召唤》拓展阅读习题
《废墟的召唤》拓展阅读习题阅读下面的文章,做下列各题(24分)大地的语言(节选)阿来朋友来电话,招呼去河南。
一次次刚刚离开一座城市就进入另一座城市。
重复的其实都是同一种体验:在不断兴奋的过程中渐渐感到怅然若失。
行车不到十分钟,就在我靠着车窗将要昏昏然睡去时,超乎我对想象的景观出现了。
在我眼前出现了宽广得似乎漫无边际的田野。
收获了一季小麦的大地上,玉米、无边无际的玉米在大地的宽广中拔节生长。
绿油油的叶片在阳光下闪烁,在细雨中吮吸。
这片大地在中国肯定是最早被耕种的土地,世界上肯定也少有这种先后被石头工具、青铜工具、铁制工具和今天燃烧着石油的机具都耕作过的土地。
翻开一部中国史,中原大地兵连祸接,旱涝交替。
但我的眼前确实出现了生机勃勃的大地,这片土地还有那么深厚的肥力滋养这么茁壮的庄稼,生长人类的食粮。
无边无际的绿色仍然充满生机,庄稼地之间,一排排的树木,标示出了道路、水渠,同时也遮掩了那些素朴的北方村庄。
我喜欢这样的景象。
这是让人心安的景象。
一望无际的玉米亭亭玉立,茎并着茎,根须在地下交错,叶与叶互相摩挲着絮絮私语,它们还化作一道道的绿浪、把风和自己的芬芳推到更远的地方。
在一条飞速延展的高速公路两边,我的视野里始终都是这让人心安的景象。
转上另外一条高速路,醒目的路牌标示着一些城市的名字。
这些道路经过乡野,但目的是连接那些巨大的城市,或者干脆就是城市插到乡村身上的吸管。
资本与技术的循环系统其实片刻不能缺少从古至今那些最基本的物质的支撑。
但在这样的原野上,至少在我的感觉中,那些城市显得遥远了。
视野里掠到身后,以及扑面而来的,依然是农耕的连绵田野。
我呵气成雾,在车窗上描画一个个汉字。
这些象形的汉字在几千年前,就从这块土地上像庄稼一样生长出来。
在我脑海中,它们不是今天在电脑字库里的模样,而是它们刚刚生长出来的时候的模样,刚刚被刻在甲骨之上的模样,刚刚被镌刻到青铜上的模样。
这是一个个生动而又亲切的形象。
土,最初的样子就是一棵苗破土而出,或者一棵树站立在地平线上。
同步训练·3 废墟的召唤_语文版语文九年级下册课件
(2)作者听到了“废墟的召唤”,但是年轻人却尚有疑惑,作者说“留下
来吧!就因为是废墟,需要每一个你啊。”“那怎样,不就是内容吗?”
这表明了作者什么样的认识? 作者认为“废墟的召唤”的含义是:召唤人们继续奋斗,以改造历史。
2.下列词语中书写无误的一项是( B )
A.嗫吁
B.呼啸 C.雕镂
甲胄
凭吊 瞬息
满腔热枕
慷慨激昂 奇耻大辱
如泣如诉
理直气壮 断揭残碑
D.停滞
复没
怅然凝望
若无其事
3.(2015· 恩施)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C)
A.天刚蒙蒙亮,薄雾还未散去,田家的烧饼、潘家的包子、李家的肠 子面等……热腾腾的蒸汽搅合在一起,吹醒了整座老城。
B.中国政府再次发出:“钓鱼岛自古以来是我国神圣的领土,不容任
何人侵犯”的警告。 C.快乐固然兴奋,苦痛又何尝不美丽?我曾读到一个警句,是“愿你
生命中有够多的云翳,来造成一个美丽的黄昏”。
D.《辞海》已形成一个“家庭”,《辞海(彩图版)》便是这个家庭的新 成员。
4.整体感悟。
(1)文章前面说“它该让出地方,好建设新的一切”,后文却说“能不能
④那是十多年前的十一月,我独自一人到圆明园,想去寻找那里的残秋 。可是当我徜徉于既找不到一片绿叶也找不到一朵红花的荷花池的石岸上
时,无意之间,却被蓦然呈现在面前的另一种景色震撼了:在映满圆明园
断石残柱的倒影中间,是一池残荷——有的枯梗还高高地耸立着,有的则 已折断在水中;有的叶子早被秋风撕破,有的卷作黑色的一团,却依然在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3课《废墟的召唤》习题课件语文版
⑥据记载,在钱牧斋80岁大寿时,柳如是为他做寿,恰逢红豆树二三十 年后又一次花开满树,她从阁前的红豆树上觅得仅有的一颗红豆,作为寿 礼呈上,使钱谦益大喜过望。红豆有情,可显然不是为钱某人(mǒu rén) 开花结果的——钱氏在明灭后降清失节不说,又不愿过隐居生活,遂不听 柳氏的反复劝说,非要到清廷去谋一官半职。柳氏则坚决不肯随同前往, 做降臣命妇。没有想到,钱氏到京后不被重用,半年后只好托病回老家。 他的仕途失意,成全了柳氏在田园山水间安享夫妻生活的愿望。我坚信, 有生命的美丽的红豆之花,肯定是为从内而外皆美洁如玉的柳如是而开的 。
第七页,共18页。
6.C(2015,襄阳)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顺序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 地球的每一缕伤痕,都承载着人类惨痛的历史。________________
①它是一部例证“落后就要挨打”的活生生的教材;
②它是一部控诉战争和种族歧视的血泪书。
③满目疮痍的圆明园,让我们看到了专制与腐败必然(bìrán)带来的积贫积弱,
第四页,共18页。
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B ) A.轮廓.(kuò) 充塞.(sāi) 停滞.(zhì) B.雕镂.(lòu) 海藻.(zǎo) 绮.辉(qǐ) C.窸窣.(sù) 嗫嚅.(rú) 召.唤(zhào) D.怅.然(zhàng) 迤逦.(lǐ) 停泊.(bó)
2.下列书写正确的一项是( ) A
⑪不知道红豆古树何时能再发出新枝,何时能再开花结果。它那古 老沧桑的面容,给我带来的是无限惘怅和忧思……
第十五页,共18页。
12.作者笔下的红豆树有什么特点?请联系全文分点归纳。 ①历史:古老、沧桑;②外形:躯干粗壮、面容枯槁、枝丫挺立;③神韵:孑然孤傲 、卓尔不群。 13.文中多次写到春雨,有什么作用? 交代(jiāodài)作者前往红豆山庄的时令季节;烘托、渲染了作者内心的惆怅和忧思。 14.作者为什么要花较多的笔墨叙写陈寅恪撰写《柳如是别传》这件事? 突出了柳如是超凡的民族气节和风骨,表达了作者对柳如是、陈寅恪这些人不媚时俗 的独立精神和伟大人格的赞颂和敬仰,也表达出作者对世人渐渐遗失了前人精神遗产 的痛心与遗憾。
语文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3课《废墟的召唤》同步习题
《废墟的召唤》同步习题一、基础题(6分)1.加粗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2分)A.轮廓(kuò) 干皱(zòu) 远瀛观(guàn)B.雕镂(lòu) 海藻(zǎo) 绮辉(qǐ)C.窸窣(sù) 嗫嚅(rú) 废墟(xū)D.召唤(zhāo) 迤逦(lǐ) 停泊(bó)2.选择用词正确的一组( )(2分)(1)右侧在夏天是一片荷塘,现在也只剩下了冬日的。
(2)悄立“塔”下,觉得人是这样渺小,天地是这样。
(3)风在路另侧的小树林中,忽高忽低,如泣如诉。
(4)浅淡的光,照在框外的冰上,使人想起月色的。
A.凄冷广阔呼啸冷清B.清冷广阔呼啸凄清C.凄冷广阔呼啸清冷D.清冷开阔呼啸凄清3.选择书写正确的一组( )(2分)A.呈现干皱寂寞奇耻大辱B.遗迹凝固石碑鲜嫩润择C.楚词艳丽苍烟瞬息万变D.藤萝花瓣桔梗满怀热眈二、整体感悟(4分)1.“那不浓不淡处使我想起春日的紫藤萝,这铺天的霞锦,需要多少个藤萝花瓣啊。
”这句话中的“铺天的霞锦”指什么?(2分)2.作者凭吊废墟的目的是什么?(2分)三、课文阅读题(19分)阅读课文第三部分(11~19段),完成下列各题。
1.解释下列词语。
(2分)嗫嚅:理直气壮:2.选文第2段中“但是怎样尽每一个我的责任?怎样使环境更好地让每一个我尽责任?”,本句话中的“尽责任”指什么?作为一个中学生,你觉得自己应尽的责任是什么?(4分)3.选文第4段,主要的表达方式是什么?(2分)4.你如何理解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语?岸边几株枯树,恰为夕阳做了画框。
框外娇红的西山,这时却全呈黛青色,鲜嫩润泽,一派雨后初晴的模样,似与这黄昏全不相干,但也有浅淡的光,照在框外的冰上,使人想起月色的清冷。
(4分)5.你如何看待青年人的话语,试举一例作简要分析。
(3分)6.作者写“我”与年轻人对话的目的何在?(4分)四、类文阅读题(17分)紫藤萝瀑布宗璞①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3课《废墟的召唤》同步练习 语文版
第3课废墟的召唤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轮廓.(kuò)干皱.(zòu)点缀.(zhuì)覆没.(mò)B.海藻.(zǎo) 远瀛观.(ɡuàn) 甲胄.(zhòu) 雕镂.(lòu)C.停滞.(chì) 凝.望(nínɡ) 衡量.(liánɡ) 迤逦.(lǐ)D.绮.辉(yǐ) 窸窣.(sù) 蘸.着(zàn) 嗫.嚅(niè)2.下列词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A.点缀残碑宛如无依无靠B.甲胄停滞渺小怅然凝望C.蹲伏呼啸辨论慷概激昂D.润泽高耸霞锦瞬息万变3.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九(2)班主题班会上,班长赵凡的演讲慷慨激昂,赢得了全班同学热烈的掌声。
B.一阵笛声随风吹来,忽高忽低,如泣如诉,深深触动了他的思乡之情。
C.今天周末,李思在家若无其事,无聊地这本书翻翻,那本书看看。
D.“你这样做太不应该了!”张凯理直气壮地指责汪羽。
4.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因为超采地下水,月牙泉水域面积缩小了两倍。
B.这项工作能够顺利完成的原因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
C.中学生书写水平下降的问题,广泛引起了社会的关注。
D.生活有多么广阔,语文世界就有多么广阔。
5. 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地球的每一缕伤痕,都承载着人类惨痛的历史。
____________①它是一部例证“落后就要挨打”的活生生的教材;②它是一部控诉战争和种族歧视的血泪书。
③满目疮痍的圆明园,让我们看到了专制与腐败必然带来的积贫积弱,④只有以史为鉴,人类才能安详地生活在地球家园。
⑤黑暗阴森的奥斯威辛集中营,让我们看到了傲慢与偏见给世界各民族带来的灾难,A.④③①⑤② B.③②⑤①④ C.③①⑤②④ D.④⑤①③(一)阅读课文四至十段,完成后面的练习。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第3课 石废墟的召唤习题精选 语文版(通用)
习题精选助学指要本文作者将历史的回顾与现实的思考融入特定的景物之中,并通过画面蕴涵的意象,传达出渴望改革、渴望振兴的时代呼声。
学习本文要以朗读为主,体验、品味、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梳理作品的行文脉络。
读读练练一、基础知识及其运用1.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并将该词的意思写在后面的横线上。
凭吊()______________迤逦()()______________···甲胄()______________嗫嚅()()______________ ···怅然()______________·2.给下面的句子加上标点。
他不是画家年轻人评论道他只是爱这景色3.仔细品味下列句子,说说它们的含义。
(1)空中一阵鸦噪,抬头只见寒鸦万点,驮着夕阳,掠过枯树林,转眼便消失在已呈粉红色的西天。
(2)那不浓不淡处使我想起春日的紫藤萝,这铺天的霞锦,需要多少个藤萝花瓣啊。
二、整体理解将课文分成四个部分(在括弧内注明所包括的自然段),并归纳出各部分的主要内容。
第一部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二部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三部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四部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课内语段阅读①这一带废墟是圆明园中长春园的一部分。
②从东到西,有圆形的台,长方形的观,已看不出形状的堂和小巧的方形的亭基。
③原来都是西式建筑,故俗称西洋楼。
④在莽苍苍的原野上,这一组建筑遗迹宛如一列正在覆没的船只,而那丛生的荒草,便是海藻,杂陈的乱石,便是这荒野的的海洋中的一簇簇泡沫了。
三十多年前,初来这里,曾想,下次来时,它该下沉了吧?它该让出地方,好建设新的一切。
但是每次再来,它还是停泊在原野上。
远瀛观的断石柱,在灰蓝色的天空下,依然寂寞地站着,显得四周那样空荡荡,那样无依无靠。
春九年级语文下册 3 废墟的召唤同步阅读 语文版
同步阅读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碣石山草碣石山草是我登碣石山时从山上采来的,因为没有人知道它叫什么,因而取名碣石山草。
山里人几乎家家养花、卖花,但清一色是外地花卉,南方的柠檬在这里养得又肥又大。
“没有山上的花草吗?”我问。
“没有。
”山里人诧异地回答。
于是,我从一块巨石下挖起这株很不起眼的碣石山草。
回家栽在花盆里。
从此,它的生命线系上了我的感情线。
开始时,由于路上的蹂躏,它仅有的几片嫩叶全蔫了,在花盆里东倒西歪,抬不起头来。
但我仍抱有极大的希望,“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小草顽强的生命力是会让人吃惊的。
可连续几天,它不但没有生出新芽,反而叶子渐渐变黑变干,一派死气。
我不禁悲伤起来,为无意间摧折了一个好端端的生命追悔莫及。
于是,我把它从花盆里撤出来,埋在庭院里。
每天,我都在埋有碣石山草的空地前默默伫立一会,一是祭奠它,二是幻想绝处逢生,出现奇迹。
终于有一天,我突然发现地上冒出一个新芽,毛茸茸娇嫩的一团,活像一个新生婴儿。
我惊喜地叫出声来,就像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随即雀跃着告诉了认识的每一个人。
这之后,我对它进行了精心的培育:浇水、施肥、松土、舒茎……慢慢地,碣石山草长势喜人了,芽展成叶,叶抽出茎,葱茏成丛,一个月后,它长成一片独特的风景:葱茏、鲜润的青草,舒展、开放的翠叶;一簇像孔雀开屏时魅力四射的尾翎,又像崇尚率真的靓女的冲天美发;一片像苍翠欲滴的淡绿春山,阵阵风儿吹过,又像绿的海洋,漾起层层追逐的波浪。
既带有野草的狂放,又带有青草的清新;既有大山的清幽,又有大山的质朴。
“是自然的美,是美的自然。
”观赏它不禁让人想起革命前辈李大钊赞美碣石美景的名句。
因此,它引来人人赞美。
一位友人观看到碣石山草,称赞一番,对我说:“你建一个苗圃吧,专门培养自然花草。
”我听了心一动,作为教师,我从事的工作与这多么相似啊!原来如同碣石山草的学生,被老师移植在教室的花盆中,用美德的光辉映照,用真情的细雨浇灌,用知识的土壤培育,用智慧的气息熏陶,他们成为一盆盆亮丽的风景,去奉献社会,美化社会;甚至被人遗弃的很不起眼的差生,多施些感情的雨露,也会长成片片惊喜。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3《废墟的召唤》习题课件 (新版)语文版
(2)为了让学生更深刻地了解这一历史,学校想通过更多 的活动途径来进行纪念。请你仿照下列形式再拟几个,要求 字数相同,结构相同。(9 分)
活动形式一:举行文艺会演 活动形式二: 观摩专题影视 开展橱窗宣传 活动形式三: 举行演讲比赛 举办书画展览 活动形式四: 参观教育基地 进行征文比赛 (3)针对近年来日本追随美国,在东海和南海不断挑起事 端,你会对日本给出怎样的忠告?(3 分) 示例:希望你们能够牢记历史,还世界一片安宁!
A.①句在“伟大复兴”之后加上“的目标”;②句将“拥有”改为“创造”。 B.①句将“接近”改为“将要”;②句将“拥有”改为“实现”。 C.①句在“伟大复兴”之后加上“的目标”;②句将“拥有”改为“实现”。 D.①句将“接近”改为“将要”;②句将“拥有”改为“创造”。
6.(2015·襄阳)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 ,顺序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时光不旧,只是落满尘灰(2015·郴州)
①那时我 20 岁,却在经历人生的秋天,满目落红, 遍地枯草,大有“晚景凄凉”的味道。在我自己看来, 当时的窘境甚至不如隔壁的那个孤寡老人。
②他没有退休金,每日里靠捡拾垃圾艰难度日。喝酒算 是他一天中唯一的一点乐趣吧。只有在喝点小酒的时候,那 院子里才有了点儿活人的气息。那样的时候,我甚至能听到 他哼着一些古老而神秘的曲调。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C)(5 分) A.《茶是故乡浓》这部电视剧情节跌宕起伏,抑.扬.顿.挫.,
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B.由于司机的快速反应,高速行驶的汽车在悬崖边戛.然.
而.止.,避免了灾难的发生。 C.所有正直的人都会对一次次的暴力事件义.愤.填.膺.,希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3课 废墟的召唤同步练习 语文版
废墟的召唤一、字音字形1.识记生难字轮廓.(kuò)远瀛.观(yíng)甲胄.(zhòu)嗫嚅..(niè rú)迤逦..(xī sū)..(yǐ lǐ)窸窣绮.辉(qǐ)黛.青色(dài)2.读准多音字(1)远瀛观.:guàn其他读音:guān组词:观赏(2)悄.立:qiǎo其他读音:qiāo组词:静悄悄二、重要词语1.莽莽苍苍:郊野苍茫广大的景色。
2.奇耻大辱:极大的耻辱。
3.若无其事:就像没有那么回事一样。
形容遇事镇定,不动声色;也形容不把事情放在心上。
4.怅然:形容闷闷不乐或失望的样子。
5.如泣如诉:像在哭泣,又像在诉说。
形容声音凄切哀怨。
6.慷慨激昂:形容说话时满怀正气,情绪、语调激动昂扬。
7.嗫嚅:形容想说话而又吞吞吐吐不敢说出来的样子。
8.瞬息万变:形容极短时间内就发生很多变化。
9.迤逦:曲折连绵。
10.窸窣:拟声词,形容细小的摩擦声音。
11.凭吊:对着遗迹怀念旧事。
三、背景知识有关火烧圆明园的资料: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侵入北京,闯进圆明园。
他们把园内凡是能拿走的东西,统统掠走;拿不动的,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毁掉。
为了销毁罪证,10月18日和19日,三千多名侵略军奉命在园内放火。
大火连烧三天,烟云笼罩整个北京城。
四、作家作品宗璞,原名冯钟璞。
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先生之女,1928年生于北平,毕业于清华大学外文系,退休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
既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渊源,又得外国文化长期耳濡目染,她的作品蕴涵东方传统哲学文化和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相结合的精神内涵,具有独特的艺术气质和高雅格调。
主要作品有小说《红豆》《后门》《三生石》,童话《花的话》《总鳍鱼的故事》,散文《西湖漫笔》《奔落的雪原》《花朝节的纪念》《三松堂断忆》等,出版了多种小说散文童话选集。
由《南渡记》《东藏记》《西征记》《北归记》组成的四卷本长篇小说《野葫芦引》,是宗璞创作生涯中最重要的作品之一。
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3 废墟的召唤》练习题
3废墟的召唤01积累运用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B)A.轮廓.(kuò)充塞.(sāi)停滞.(zhì)B.雕镂.(lòu) 海藻.(zǎo) 绮.辉(qǐ)C.窸窣.(sù) 嗫嚅.(rú) 废墟.(xū)D.怅.然(zhànɡ) 迤逦.(lǐ) 停泊.(bó)2.选择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组( A)A.呈现甲胄寂寞奇耻大辱B.遗迹凝固清析慷慨激昂C.点辍诧异苍烟理直气壮D.藤萝花瓣桔梗满怀热眈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时间在这里,如石刻一般,停滞..了,凝固了。
(停滞:事物因受某种阻碍而处于原来状况下不能继续发展前进。
)B.为了凭吊..这一段凝固的历史,为了记住废墟的召唤。
(凭吊:对着遗迹怀念旧事。
)C.他不答,我也停了说话,且看那瞬息万变....的落照。
(瞬息万变:在极短的时间内有很多变化。
)D.我嗫嚅..着,很不理直气壮。
(嗫嚅:形容慢吞吞的样子。
)(解析:嗫嚅:指想说而又吞吞吐吐不敢说出来。
)4.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不符合规范的一项是( A)A.大量事实证明:沉溺于网络会影响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所以我们要理性上网。
B.参观邓小平故居,你是周末去呢,还是暑假去呢?C.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仅是闻一多先生的一个方面,——作为学者的方面。
D.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将组织完成以“健康生活”为主题的电视活动。
(解析:A项冒号要管到句末,此句冒号不能管到句末,应将冒号改为逗号。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项是( B)A.提供网络搜索服务的企业必须整改是因为竞价排名机制影响了搜索结果的公正性是重要原因。
B.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才能,国家才有前途,民族才有希望。
C.随着近年来草原自驾游的兴起,严重危害了草原的生态环境,正在成为草原不可承受之重。
D.我原打算介绍王宾向张凯借阅《平凡的世界》,没想到他已经离开学校,跟父母回老家探亲去了。
九年级语文下册 3.废墟的召唤同步测控优化训练 语文版
参考答案:(1)极大的耻辱。
(2)形容极短的时间内变化快而多。
2.作者看到眼前的废墟,为什么会觉得“好像历史忽然倒退到了古希腊罗马时代”?(30
字以内。)
解析:此题考查对课文中重要信息的概括,语言要简练。
参考答案:因为废墟的残破不堪给人以凄凉之感,它与时代进程相距甚远,多年来丝毫没
有变化。
3.下面是文中的两句话,谈谈你对它们的理解。
初中语文同步测控优化训练
3 废墟的召唤
5分钟训练(预习类训练,可用于课前)
1.给下列字或词语注音。
瀛(
)
迤逦(
)
嗫嚅(
)
蘸(
)
解析:注音要准确,声母、韵母、声调要读准。
答案:yínɡ yǐ lǐ niè rú zhàn
2.宗璞是现代女作家,主要作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等。
解析:此题考查对文学常识的了解。
答案:《弦上的梦》 《三生石》 《宗璞小说散文选》 《丁香结》
3.读完全文后,你认为“废墟”召唤的是什么?
解析:此题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参考答案:一种渴望改革的精神。
10分钟训练(强化类训练,可用于课中)
1.解释词语。
(1)奇耻大辱:
(2)瞬息万变:
解析:此题考查对词语的识记。
我们常以为自己还是妙龄十八的青年,还像那时一样戴着桃色眼镜观察世界,还有着同那 时一样的爱好,一样的思想,一样的情感。一切都没有发生任何的突变。简而言之,一切 都如花似锦,韶华灿烂。大凡已成为我们的禀赋的东西都经得起各种变化和时间的考验。
用心 爱心 专心
3
但是,只需去重读一下青年时代的书信,我们就会相信,这种想法是何其荒诞。从信的字 里行间飘散出的青春时代呼吸的空气,与今天我们呼吸的已大不一般。直到那时我们才察 觉我们度过的每一天时光,都赋予了我们不同的色彩和形态。每日朝霞变幻越来越深刻地 改变着我们的心性和容颜,似水流年彻底再造了我们的思想和情感。有所剥夺,也有所增 添。当然,今天我们还很年轻—— 但只不过是“还很年轻”!还有许多的事情在前面等着我们去办。激动不安,若明若暗的青 春岁月之后,到来的是成年期成熟的思虑,是从容不迫的有节奏的生活,是日益丰富的经 验,是一座内心的信仰和理性的大厦的落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废墟的召唤一、字音字形1.识记生难字轮廓.(kuò)远瀛.观(yíng)甲胄.(zhòu)嗫嚅..(niè rú)迤逦..(xī sū)..(yǐ lǐ)窸窣绮.辉(qǐ)黛.青色(dài)2.读准多音字(1)远瀛观.:guàn其他读音:guān组词:观赏(2)悄.立:qiǎo其他读音:qiāo组词:静悄悄二、重要词语1.莽莽苍苍:郊野苍茫广大的景色。
2.奇耻大辱:极大的耻辱。
3.若无其事:就像没有那么回事一样。
形容遇事镇定,不动声色;也形容不把事情放在心上。
4.怅然:形容闷闷不乐或失望的样子。
5.如泣如诉:像在哭泣,又像在诉说。
形容声音凄切哀怨。
6.慷慨激昂:形容说话时满怀正气,情绪、语调激动昂扬。
7.嗫嚅:形容想说话而又吞吞吐吐不敢说出来的样子。
8.瞬息万变:形容极短时间内就发生很多变化。
9.迤逦:曲折连绵。
10.窸窣:拟声词,形容细小的摩擦声音。
11.凭吊:对着遗迹怀念旧事。
三、背景知识有关火烧圆明园的资料: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侵入北京,闯进圆明园。
他们把园内凡是能拿走的东西,统统掠走;拿不动的,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毁掉。
为了销毁罪证,10月18日和19日,三千多名侵略军奉命在园内放火。
大火连烧三天,烟云笼罩整个北京城。
四、作家作品宗璞,原名冯钟璞。
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先生之女,1928年生于北平,毕业于清华大学外文系,退休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
既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渊源,又得外国文化长期耳濡目染,她的作品蕴涵东方传统哲学文化和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相结合的精神内涵,具有独特的艺术气质和高雅格调。
主要作品有小说《红豆》《后门》《三生石》,童话《花的话》《总鳍鱼的故事》,散文《西湖漫笔》《奔落的雪原》《花朝节的纪念》《三松堂断忆》等,出版了多种小说散文童话选集。
由《南渡记》《东藏记》《西征记》《北归记》组成的四卷本长篇小说《野葫芦引》,是宗璞创作生涯中最重要的作品之一。
、1.“那不浓不淡处使我想起春日的紫藤萝,这铺天的霞锦,需要多少个藤萝花瓣啊”这句话中的“铺天的霞锦”指什么?点拨:从“霞锦”是美丽的、令人充满向往的可以看出“铺天的霞锦”象征着百废俱兴、重新腾飞的祖国的前景。
2.作者凭吊废墟的目的是什么?点拨:从作者描绘废墟的词语“寂寞”“空荡荡”“悠闲”“若无其事”,以及“它是在召唤!召唤人们留下来,改造这凝固的历史”可以看出作者通过对圆明园废墟的描绘,意在引起人们对像圆明园废墟一样凝固的事物的关注,召唤一种积极改革、弃旧更新、寻求新的建设和发展的时代精神。
3.核心图解1.下面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轮廓.(kuò)干皱.(zòu)远瀛观.(guàn)B.雕镂.(lòu)海藻.(zǎo)绮.辉(qǐ)C.窸窣.(sù)嗫嚅.(rú)废墟.(xū)D.召.唤(zhāo)迤逦.(lǐ)停泊.(bó)2.下面词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A.呈现怅然寂寞奇耻大辱B.遗迹凝固石碑鲜嫩润择C.楚词艳丽苍烟瞬息万变D.藤萝花瓣桔梗满怀热眈3.为下面句子选择用词正确的一项()。
(1)右侧在夏天是一片荷塘,现在也只剩下了冬日的______。
(2)悄立“塔”下,觉得人是这样渺小,天地是这样______。
(3)风在路另侧的小树林中______,忽高忽低,如泣如诉。
(4)浅淡的光,照在框外的冰上,使人想起月色的______。
A.凄冷开阔呼啸冷清B.清冷广阔呼喊凄清C.凄冷广阔呼啸清冷D.清冷开阔呼喊凄清4.判断下列句子所用的表达方式。
(1)冬日的斜阳无力地照在这一片田野上。
()(2)怎样使环境更好地让每一个我尽责任?()5.根据下面这段话的意思,填到横线上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时光可以流逝,而历史无法忘却,也不应该忘却。
作为历史的回顾,不能只有四大发明,开元盛世,丝绸之路,也应该有____________,南京大屠杀。
A.“神舟”五号飞天B.火烧圆明园C.北京申奥成功D.郑和下西洋6.作者是什么季节来到圆明园凭吊的?面对废墟,作者是怎样的情感态度?7.“楚国早已是湖北省,但楚辞的光辉,不是永远充塞于天地之间吗?”你知道楚辞的代表人物是谁吗?他的代表作是什么?再写一句你所知道的他的名言名句。
课内品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8~11题。
“断碣残碑,都付与苍烟落照。
”身旁的年轻人在自言自语。
事隔三十余年,我又在和年轻人辩论了。
我不怪他们,怎能怪他们呢!我嗫嚅着,很不理直气壮。
“留下来吧!就因为是废墟,需要每一个你啊。
”“匹夫有责。
”年轻人是敏锐的,他清楚地说出我嗫嚅着的话。
“但是怎样尽每一个我的责任?怎样使环境更好地让每一个我尽责任?”他微笑,笑容介于冷和苦之间。
我忽然理直气壮起来:“那怎样,不就是内容吗?”他不答,我也停了说话,且看那瞬息万变的落照。
迤逦行来,已到水边,水已成冰,冰中透出枝枝荷梗,枯梗上漾着绮辉。
远山凹处,红日正沉,只照得天边山顶一片通红。
岸边几株枯树,恰为夕阳做了画框。
框外娇红的西山,这时却全呈黛青色,鲜嫩润泽,一派雨后初晴的模样,似与这黄昏全不相干,但也有浅淡的光,照在框外的冰上,使人想起月色的清冷。
树旁乱草中窸窣有声,原来有人作画。
他正在调色板上蘸着颜色,蘸了又擦,擦了又蘸,好像不知怎样才能把那奇异的色彩捕捉在纸上。
“他不是画家。
”年轻人评论道,“他只是爱这景色——”前面高耸的断桥便是整个圆明园惟一的遗桥了。
远望如一个乱石堆,近看则桥的格局宛在。
桥背很高,桥面只剩了一小半,不过桥下水流如线,过水早不必登桥了。
“我也许可以想一想,想一想这废墟的召唤。
”年轻人忽然微笑说,那笑容仍然介于冷和苦之间。
我们仍望着落照。
通红的火球消失了,剩下的远山显出一层层深浅不同的紫色。
浓处如酒,淡处如梦。
那不浓不淡处使我想起春日的紫藤萝,这铺天的霞锦,需要多少个藤萝花瓣啊。
8.选文第2段中“但是怎样尽每一个我的责任?怎样使环境更好地让每一个我尽责任?”本句话中的“尽责任”指什么?作为一个中学生,你觉得自己应尽的责任是什么?9.你如何理解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岸边几株枯树,恰为夕阳做了画框。
框外娇红....,..的西山,这时却全呈黛青色...,鲜嫩润泽一派雨后初晴....的模样,似与这黄昏全不相干,但也有浅淡的光,照在框外的冰上,使人想起月色的清冷。
10.你如何看待青年人的话语,试举一例作简要分析。
11.作者写“我”与年轻人对话的目的何在?【类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2~17题。
绝唱①我每年都要到圆明园去。
虽然圆明园一直有荷花池,可我到圆明园看荷花,却既不在三四月间去看它的绿叶,也不在五六月间去看它的红花,我只愿在每年的初冬季节去。
②诚然,荷花绿叶的美是无可比拟的。
它浅浅的深深的绿叶上凝聚着汪汪点点的水露,在阳光的照射下,宛如透明的翡翠上滚动的几颗珍珠。
这是这一塘荷花最美的时候吗?“接天莲叶无穷碧”的名句曾被人无数次地吟咏过。
我曾经以为,这是荷花最美的时候,可是我现在却觉得,也许一切并非如此。
③诚然,荷花的红、荷花的美是有口皆碑的。
它粉粉的、淡淡的、雅雅的,仿佛永远是十五六岁的年纪。
不管在明亮的阳光下或是在轻风细雨中,它亭亭于岸畔又隐隐于水底的那些神秘莫测的艳影,都会使人心醉神迷。
这是这一塘荷花最美的时候吗?“映日荷花别样红”的诗句,人们总是不绝于口。
我也曾经认为,满塘红艳是荷花最美的时候,可是我现在越来越不这么认为了。
④那是十多年前的十一月,我独自一人到圆明园,想去寻找那里的残秋。
可是当我徜徉于既找不到一片绿叶也找不到一朵红花的荷花池的石岸上时,无意之间,却被蓦然呈现在面前的另一种景色震撼了:在映满圆明园断石残柱的倒影中间,是一池残荷——有的枯梗还高高地耸立着,有的则已折断在水中;有的叶子早被秋风撕破,有的卷作黑色的一团,却依然在空中高擎;那些曾是翠绿色或者金黄色的莲蓬,有的虽然已变成黑色,却依然在空中高举,有的被风雨摧折,成堆地倒伏在水中,却依然守着它自己的根。
看到这些景象,我顿时感到自己走进了一个荷花的神奇世界。
⑤“留得残荷听雨声”吗?不,我感到这满池的荷花没有枯、没有死,那布满池水的断梗残枝,完全是那一池碧绿一池艳红的最高的升华。
你从中可以发现一种美,那种不是红红绿绿的俗美,而是蕴藏于残破枯败之中的、充满自信和孤傲的凄美。
⑥它是满池枯梗残叶,它不再以绿叶去使人清心,也不再以红花去使人陶醉,但它却表达了一种精神,一种力量。
它和圆明园留给人们的断墙一样,是一种似乎已被摧毁但却永远无法摧毁的象征,是一种不屈的沉默。
因此,我想,这满塘残荷才是圆明园荷池的绝美之处,它是远胜于色、远胜于香的一池历尽凄风苦雨的绝唱。
何况,隆冬过后,它那散落满地的莲子,又会吐出新芽,用它青青的绿意,覆盖着这片古老的荷池呢!⑦不要“留得残荷听雨声”,还是“风雨声中听残荷”吧!去听它的精神,去听它的力量!12.联系语境,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亭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第④段运用描写的表达方式,写了残荷的________________,第⑤⑥段运用了______________的表达方式,赞美了残荷的精神。
14.按照要求品读、赏析下面的句子。
(1)从修辞的角度:它浅浅的深深的绿叶上凝聚着汪汪点点的水露,在阳光的照射下,宛如透明的翡翠上滚动的几颗珍珠。
赏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含义的角度:有的叶子早被秋风撕破,有的卷作黑色的一团,却依然在空中高擎。
赏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作者在写残荷时多次提到圆明园的断墙残柱,这两者有何相似之处?16.文段⑦中,“留得残荷听雨声”与“风雨声中听残荷”有何不同?结合文意,谈谈你的理解。
17.根据文章内容,分析本文题目“绝唱”的含义。
【表达交流】18.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
材料一:西风东进,洋节流行,奉为时尚。
据调查:在中国人喜欢的洋节中,排名前几位的是:圣诞节、母亲节、情人节、愚人节;中国人喜欢过洋节,其动机大致如下:表达感情(亲情、友情、爱情);凑凑热闹,轻松一下;为了“赶时髦”……材料二:中国的节日同样魅力无限——那悠久的历史文化与节日盛会交融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