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热处理术语解说
热处理术语和定义
热处理术语和定义热处理:为改善金属的质量在此金属的熔点温度下,对其进行加热和冷却等一系列的操作,如退火,渗碳,淬火,回火,烧蓝等都是热处理。
1.正火: 是指在钢的变态点(AC3,ACM)以上的适当的温度下给钢持续加温后,在静态大气中进行冷却,使钢的性质处于标准状态.2.退火: (1)软化退火,是指在钢的变态点(AC3,ACM)适当的温度下逐渐持续加温后,再进行适当的冷却,一般用于调整结晶组织和软化.(2)矫正退火:给金属持续加温后,在逐渐冷却,通过这种方法可以达到除去内部残存的应力目的.(3)磁性退火(磁性):为提高软磁性材料的磁特性如(电磁开关,马达)等,用适当的温度给材料加热后在用适当的冷却速度将其冷却,用此方法可将材料内的结晶粒变大以至除去应力,称为磁性退火3.渗碳: 目的是给钢的表面渗入碳元素,只给表面增加碳元素所以要用渗碳剂,将温度加到变态点,(A1)以上持续一定时间后,将其冷却,被称为渗碳,根据渗碳剂,的不同渗碳可分为四种.(1)瓦斯渗碳:将渗碳性瓦斯送入被密封的热处理炉里,在此内部对被处理物进行加热渗碳处理,一般用于比较深的渗碳处理(0.1-0.6mm)左右.(2)瓦斯渗碳氮化:渗碳性瓦斯里参加入NH3(氨气)后给钢的表面同时渗入碳元素和氮元素,之后通过热处理可只将钢的表面变硬,以次方法比瓦斯渗碳造成的变形程度小,而且处理后的一般钢的硬度可达到合金钢的程度(HV800)左右.(3)固体渗碳:是以木炭为主,并和加入催化剂的渗碳剂与被处理物一起防入容器里,加热渗碳的方法,可用于渗碳深度0.3以上的处理.(4)液体渗碳:是以氰化物为主,用适当的温度将其加热制造出监浴,将被处理物放入其中进行渗碳的方法一般渗碳深度0.3mm的比较浅的时候用.4.淬火: (1)高频加热:利用高频电流的感应特性将钢的表面一瞬间加热到淬火的温度的方法.(2)火焰加热:利用瓦斯或乙炔火焰将钢的表面或局部温度一瞬间加热到淬火温度的方法.(3)无氧化加热:利用非活性瓦斯或还原性瓦斯以及其它方法,在防止金属氧化的状态下将温度加热到淬火温度的放法.(4)真空加热:将被加工材料放置大气压以下的减压空气中或非活性瓦斯中对其进行处理,利用本方法可加工变形量少的高质量的产品.5.激光加热: 利用激光束照射钢的表面将钢的表面一瞬间加热到淬火温度的方法,利用本方法可加工变形量少的高耐磨性的产品.6.冷却方法: (1)水冷:水是冷却能力最大的冷却剂,但是由于出现的水蒸气膜的影响容易产生烫斑,硬度不足,(2)油冷:一般经过60-80°的温度处理,冷却能力很大但是容易发生淬火变形,为减少变形可使用100-150°热油,(3)气冷:是冷却能力最小的冷却剂,常用电扇等工具来提高冷却速度,(4)瓦斯冷却:和气冷相同方式进行冷却,一般常使用氮气(N2)氩气(Ar)氦气(H e)氢气(H2)等气体;从价格,冷却能力,安全各方面来讲一般氮气最实用.(5)热浴冷却:用保持在适当的温度下的热浴(融化金属,油)等进行冷却,用此热浴将材料快速冷却.过一定时间后在用气冷进行冷却.7.回火:为防止淬火时所造成的内部结构的变态和析出的进展,以得到接近与所需结构和特性的材料,用AC1或A1变态点以下的适当的温度持续加温以后再用适当的冷却速度进行冷却,200°以下的温度被称为低温回火,为提高材料的韧性而使用400-680°的温度的回火被称为高温回火.。
金属学与热处理名词解释汇总
金属学与热处理名词解释汇总热处理:在生产中,通过加热、保温和冷却,使钢发生固态相变,借此改变其内部组织结构,从而达到改善力学性能的目的的操作被称为热处理。
正火:将工件加热至Ac3(Ac是指加热时自由铁素体全部转变为奥氏体的终了温度,一般是从727℃到912℃之间)或Acm(Acm是实际加热中过共析钢完全奥氏体化的临界温度线)以上30~50℃,保温一段时间后,从炉中取出在空气中或喷水、喷雾或吹风冷却的金属热处理工艺。
淬火:将钢加热到Ac3或Ac1以上的某一温度,保温一定时间,然后取出进行水冷或油冷获得马氏体的热处理工艺。
等温淬火:将奥氏体化的工件淬入温度稍高于Ms的熔盐中,等温保持足够时间,使过冷奥氏体恒温发生贝氏体转变,待转变结束后取出在空气中冷却的处理方法称为等温淬火。
分级淬火:将奥氏体化的工件淬入温度稍高于或稍低于Ms的熔盐中,待工件内外温度均匀后,从熔盐中取出置于空气中冷却至室温,以获得马氏体组织,这种处理方法称为分级淬火。
单液淬火:将奥氏体化的工件投入一种淬火介质中,直至转变结束。
双液淬火:将奥氏体化的工件先放入一种冷却能力强的冷却介质冷却一定时间,当冷却至稍高于Ms后立即将工件取出并放入另外一种冷却能力缓一些的冷却介质冷却,使之转变为马氏体的热处理工艺。
回火:将淬火钢加热到低于临界点A1某一温度,保温一定时间,然后冷却到室温的一种热处理工艺。
回火索氏体:淬火碳钢500~650℃回火时,得到粗粒状渗碳体和多边形铁素体所构成的复相组织。
回火屈氏体:淬火碳钢350~500℃回火时,得到细粒状渗碳体和针状铁素体所构成的复相组织。
回火马氏体:淬火碳钢在250℃以下回火时,得到的过饱和的α固溶体和弥散分布的碳化物组成的复相组织。
退火:是将钢加热到临界点以上或以下的某一温度,保温一定时间后,随炉冷却的一种热处理工艺。
它是热处理工艺中应用最广、种类最多的一种工艺,不同种类的退火目的也各不相同。
等温退火:将亚共析钢工件加热到A3以上20〜30°C,保温一定时间,然后在Arl以下珠光体转变区间的某一温度进行等温,使之转变为珠光体后出炉空冷的一种热处理工艺。
常用热处理术语
常用热处理术语淬火快速冷却正火空气冷却退火冷却炉冷却回火淬火或者正火后的一道工艺1. 钢的退火退火是生产中常用的预备热处理工艺。
大部分机器零件及工、模具的毛坯经退火后,可消除铸、锻及焊件的内应力与成分的组织不均匀性;能改善和调整钢的力学性能,为下道工序作好组织准备。
对性能要求不高、不太重要的零件及一些普通铸件、焊件,退火可作为最终热处理。
钢的退火是把钢加热到适当温度,保温一定时间,然后缓慢冷却,以获得接近平衡组织的热处理工艺。
退火的目的在于均匀化学成分、改善机械性能及工艺性能、消除或减少内应力并为零件最终热处理作好组织准备。
钢的退火工艺种类颇多,按加热温度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在临界温度(Ac3 或Ac1)以上的退火,也称为相变重结晶退火。
包括完全退火、不完全退火、等温退火、球化退火和扩散退火等;另一类是在临界温度(Ac1)以下的退火,也称低温退火。
包括再结晶退火、去应力和去氢退火等。
按冷却方式可分为连续冷却退火及等温退火等。
2.钢的淬火与回火钢的淬火与回火是热处理工艺中很重要的、应用非常广泛的工序。
淬火能显著提高钢的强度和硬度。
如果再配以不同温度的回火,即可消除(或减轻)淬火内应力,又能得到强度、硬度和韧性的配合,满足不同的要求。
所以,淬火和回火是密不可分的两道热处理工艺。
2.1 钢的淬火淬火是将钢加热到临界点以上,保温后以大于临界冷却速度(Vc)冷却,以得到马氏体或下贝氏体组织的热处理工艺。
2.2 钢的回火回火是将淬火钢加热至A1 点以下某一温度保温一定时间后,以适当方式冷到室温的热处理工艺。
它是紧接淬火的下道热处理工序,同时决定了钢在使用状态下的组织和性能,关系着工件的使用寿命,故是关键工序。
回火的主要目的是减少或消除应力;保证相应的组织转变,使工件尺寸和性能稳定;提高钢的热性和塑性,选择不同的回火温度,获得硬度、强度、塑性或韧性的适当配合,以满足不同工件的性能要求。
正火是将工件加热到适宜的温度后在空气中冷却,正火的效果同退火相似,只是得到的组织更细,常用于改善材料的切削性能,也有时用于对一些要求不高的零件作为最终热处理。
公共基础知识热处理工艺基础知识概述
《热处理工艺基础知识概述》一、引言热处理工艺作为材料加工领域中的一项关键技术,在提高材料性能、延长使用寿命、改善加工工艺等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从古代的简单金属加工到现代的高科技材料处理,热处理工艺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
本文将对热处理工艺的基础知识进行全面综合的概述,包括基本概念、核心理论、发展历程、重要实践以及未来趋势等方面,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系统而深入的了解。
二、基本概念1. 定义热处理是指将材料加热到一定温度,保温一段时间,然后以适当的速度冷却,以改变材料的组织结构和性能的工艺过程。
通过热处理,可以改善材料的硬度、强度、韧性、耐磨性、耐腐蚀性等性能,满足不同工程应用的要求。
2. 分类热处理工艺主要分为普通热处理和表面热处理两大类。
普通热处理包括退火、正火、淬火和回火;表面热处理包括表面淬火和化学热处理。
(1)退火:将材料加热到适当温度,保温一段时间,然后缓慢冷却。
退火的目的是降低材料的硬度,改善切削加工性能,消除残余应力,稳定尺寸等。
(2)正火:将材料加热到临界温度以上,保温一段时间,然后在空气中冷却。
正火的目的与退火相似,但冷却速度较快,得到的组织比退火的更细,强度和硬度也较高。
(3)淬火:将材料加热到临界温度以上,保温一段时间,然后快速冷却。
淬火的目的是提高材料的硬度和强度,但淬火后材料的脆性增加,需要进行回火处理。
(4)回火:将淬火后的材料加热到适当温度,保温一段时间,然后冷却。
回火的目的是降低材料的脆性,提高韧性和塑性,稳定组织和尺寸。
(5)表面淬火:通过快速加热材料表面,使其达到淬火温度,然后迅速冷却,使表面获得高硬度,而心部仍保持较好的韧性。
(6)化学热处理:将材料置于一定的化学介质中加热,使介质中的某些元素渗入材料表面,改变材料的化学成分和组织结构,从而提高材料的表面性能。
三、核心理论1. 相变理论热处理过程中,材料的组织结构会发生相变。
相变是指物质从一种相转变为另一种相的过程。
热处理名词解释
热处理名词解释在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热处理是一种常见的工艺,用以改变材料的性能和结构。
热处理通过加热和冷却材料,经过一系列精确控制的温度和时间过程,使材料达到特定的力学、物理和化学性能要求。
热处理的主要目的是改善材料的硬度、强度、韧性、耐磨性、耐腐蚀性、导电性等性能。
通过独特的热处理工艺,可以改变材料的晶体结构、组织相态和晶粒大小,从而实现更好的性能和特性控制。
以下是几个常见的热处理名词解释:1. 固溶处理:固溶处理是指将材料加热到固溶温度,使其形成均匀固溶体,然后经过迅速冷却固定固溶体结构。
这一过程常用于合金材料中,通过固溶处理可以增加材料的硬度、强度和耐磨性等性能。
2. 调质处理:调质处理是指将已经固溶处理的材料加热到特定温度,然后保温一段时间,最后通过适当的冷却速度实现材料的调质。
调质后的材料具有较高的韧性和耐腐蚀性能。
3. 淬火:淬火是指将材料加热到临界温度以上,然后迅速冷却,以快速固定材料的晶体结构。
淬火可使材料获得高硬度和高强度,但可能会降低材料的韧性。
不同的淬火介质和工艺条件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如水淬、油淬、盐淬等。
4. 回火:回火是指将已经淬火的材料加热到较低的温度,并通过保温一段时间实现材料的组织和性能调整。
回火可以减轻淬火过程中的残余应力,改善材料的塑性和韧性,并提高抗脆性。
5. 等温处理:等温处理是将材料在一个特定温度下保持一段时间,以达到特定的组织结构和性能要求。
等温处理常用于合金材料,通过控制温度和时间,可形成特定的相变组织,并提高材料的强度和韧性。
总结:热处理是一种通过改变材料的加热和冷却过程,以实现目标性能要求的工艺。
通过各种热处理方法,如固溶处理、调质处理、淬火、回火和等温处理,可以改善材料的力学性能、物理性能和化学性能。
热处理对于提高材料的硬度、强度、韧性、耐腐蚀性和耐磨性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汽车制造、医疗设备等领域。
热处理的参数选择和控制对于最终材料性能的影响至关重要,需要在实际应用中进行准确的测试和优化。
热处理名词解释
目录绪论 (6)1、材料 (6)2、工程材料 (6)3、金属材料 (6)4金属 (6)5、合金 (6)6、无机非金属材料 (6)7、高分子材料 (6)8、复合材料 (6)9、结构材料 (6)10、功能材料 (6)第一章金属的性能 (6)1、金属的使用性能 (6)2、金属的工艺性能 (6)3、金属的力学性能 (6)4、弹性变形 (6)5、塑性变形 (7)6、弹性极限 (7)7、弹性模量与刚度 (7)8、强度 (7)9、塑性 (7)10、屈服极限 (7)11、抗拉强度 (7)13、冲击韧性 (7)14、断裂韧性 (7)第七章金属与合金的塑性变形与断裂 (7)1、塑性变形 (7)2、滑移 (7)3、滑移系 (7)4、单滑移系 (7)5、多滑移系 (7)6、交滑移 (7)7、孪生: (7)8、位错塞积 (7)9、吕德斯带 (7)10、柯氏气团 (8)11、加工硬化 (8)12、纤维组织 (8)13、胞状结构 (8)14、择优取向 (8)15、断裂 (8)16、解理断裂 (8)17、韧窝断口 (8)18、晶界断口 (8)19、脆性转变温度 (8)第八章金属与合金的回复再结晶 (9)1、回复: (9)3、再结晶 (9)4、再结晶温度 (9)5、晶粒长大 (9)6、晶粒异常长大 (9)7、再结晶织构 (9)8、退火孪晶 (9)9、热加工 (9)10、动态回复与动态再结晶 (9)11、带状组织 (9)12、超塑性与超塑性合金 (10)13、组织超塑性(微晶超塑性) (10)14、相变超塑性 (10)第九章扩散 (10)1、扩散 (10)2、间隙扩散 (10)4、自扩散: (10)5、异扩散 (10)6、上坡扩散 (10)7、下坡扩散 (10)8、原子扩散 (10)9、反应扩散 (10)第十章钢的热处理原理与工艺 (10)1、错配度 (10)2、惯习现象 (10)4、非扩散型相变 (11)5、热处理 (11)6、实际晶粒度 (11)7、连续冷却转变 (11)8、等温转变 (11)9、过冷奥氏体 (11)10、马氏体 (11)11、板条马氏体 (11)12、片状马氏体 (11)13、奥氏体的稳定化 (11)14、钢的淬透性 (11)15、临界淬火直径 (11)16、钢的淬硬性 (11)17、贝氏体 (11)18、回火脆性 (11)19、低温回火脆性 (12)20、高温回火脆性 (12)21、退火 (12)22、完全退火 (12)23、等温退火 (12)24、球化退火 (12)25、扩散退火 (12)26、去应力退火 (12)28、正火 (12)29、淬火 (13)30、单液淬火 (13)31、双液淬火 (13)32、分级淬火 (13)33、等温淬火 (13)34、回火 (13)35、回火马氏体 (13)36、回火屈氏体 (13)37、回火索氏体 (13)38、钢的表面热处理 (13)39、火焰加热表面淬火 (13)40、电子束淬火 (13)41、钢的化学热处理 (13)42、渗碳 (13)43、氮化 (14)44、热喷涂 (14)45、化学气相沉积(CVD法) (14)46、物理气相沉积(PVD法) (14)47、金属离子注入 (14)48、化学镀 (14)绪论1、材料:是人类用来制造各种有用物件的物质。
热处理术语详解
冷却条件109工件在这些条件下冷却例如冷却介质的类型和温度相对运动循环等 冷却时间107冷却曲线上两个规定温度之间的时间间隔这些温度应是精确给定的 冷却105工件的温度降低可以一步或多步冷却注:冷却介质,例如炉子空气油水在这些冷却介质冷却剂中冷却参见134 淬火词条冷却速度111它说明冷却中温度变化与时间的关系可分为 一定温度时的瞬时冷却速度 一定温度间隔中的平均冷却速度 临界的冷却速度113是相当于临界冷却曲线的冷却速度 冷却曲线106 冷却过程的图形表示 冷却过程108温度与工件从开始冷却至热处理步骤完毕的规定时间点的关系 临界冷却过程112在比较温和的冷却条件下达到完全转变在避免不希望的组织时的冷却过程 冷却能力88冷却剂的能力实现冷却过程的冷却剂的能力冷却能力可用必须是准确定义的特性值冷却程度来表示 冷却规程冷却程序110 应实施的冷却过程 淬火134是热处理步骤此时工件在静止空气中以很大速度冷却建议精确给定淬火条件例如在气流中淬火在水中淬火水淬火分级淬火 如果将预热工件通过散热到冷的工件范围中实现淬火就叫自淬火 断断续续的淬火139在引起迅速冷却的冷却剂中的淬火在工件完全吸收冷却温度之前中断冷却过程 这个概念不得与分级淬火混淆 分级淬火136通过停留在合适符合目的的温度的冷却剂中中止冷却过程的淬火淬火温度127指淬火的温度如果由奥氏体等温淬火的温度淬火那么在德国也使用淬火温度这一概念渗铝4是热化学处理使工件表面层浓缩铝退火116是一种热处理通常是在淬火硬化后或其他热处理后进行的一种热处理以便达到一定所希望的特性值,它由一次或多次加热到规定的温度Ac1 保持这一温度接着按目的冷却一般来说回火会降低硬度但在某些情况中会增大硬度回火回火脆性61一定淬火过的和回火过的钢在一定温度范围中回火时在停留或慢慢冷却过程中可能由于温度范围而产生脆性应区分不可逆的回火脆性它是在约300 范围的热处理时停留或者类似时间温度关系时在一定钢上出现的回火脆性可逆的回火脆性是在约450 ~500 温度时在一定调质钢上出现的回火脆性这种回火脆性表现为缺口冲击功/温度曲线的脆性转变温度的升高可通过加热到550 以上和接着迅速冷却来消除这种回火脆性加热预热146工件表面加热预热到规定的温度吸热的炉内气氛5用可调节的碳水平产生吸热的炉内气氛在对工件表面做相应热处理时减少或增加或维持碳含量放热的炉内气氛6炉内产生放热的气氛调节这种炉内气氛使工件在热处理时不氧化可硬化性15在规定的材料中通过在理想条件下的淬火以达到最高的硬度渗碳17在奥氏体状态时对工件进行化学热处理使固液体奥氏体中的碳达到工件的表层渗碳的工件接着硬化直接或在再加热后注建议规定渗碳的介质例如在气体中的气体渗碳在粉末中的粉末渗碳在等离子体中的等离子渗碳多级渗碳19在两个步骤或多个接着的步骤中用不同的碳水平的渗碳 渗碳深度90是从表面到浓缩碳层的垂直距离必须精确规定这个限度,例如整个渗碳深度的限度相当于碳含量的限度这个碳含量不再与母材的碳含量有区别 时效硬化50由溶剂处理和人工时效组成的热处理 时效硬化作用49铁材料通过一个阶段或几个阶段从过饱和固态液中的离析来提高硬度 人工时效40是一种热处理为了获得一定特性所希望的值将溶液处理的工件进行的热处理工件经一次或多次加热到规定温度保留在这个温度上并接着按目的进行冷却 奥氏体形变热处理7铁材料的化学热处理此时在亚稳定的奥氏体转变成马氏体和/或贝氏体之前出现塑性变形 奥氏体8是一种热处理步骤在其过程中工件加热到一定温度此时母体奥氏体化如果铁氧体未完全成奥氏体就叫未完全奥氏体化 奥氏体化温度125工件在奥氏体化时的最高温度 贝氏体化等温转变成贝氏体阶段137为使奥氏体部分或全部转变成贝氏体所进行的热处理这种热处理由奥氏体化和接着以不形成铁氧体和珠光体的速度分级骤冷到Ms 以上的温度并保持这种温度接着特殊规定冷却到室温α+γ 区的处理部分奥氏体化128亚共析钢低碳钢的热处理它包括加热和保持在Ac1 和Ac3 之间的温度接着按目的冷却以符合所希望的特性 光亮退火99在介质溶剂中退火以获得金属光泽的外表也就是避免工件表面氧化 发蓝11在合适的温度时在被氧化的溶剂介质中进行热处理使工件整个抛光的表面产生有薄薄 的蓝色氧化层 虚拟渗碳模拟渗碳18在模拟渗碳的时间/温度顺序的条件下对工件进行的处理但不用渗碳剂这种热处理能估计在渗碳时时间/温度顺序对冶金的影响虚拟渗氮模拟渗氮80在模拟渗氮的时间/温度顺序的条件下对工件进行的处理但不用渗氮剂这种处理能估计时间/温度顺序对冶金的影响渗硼12是一种使工件表面层浓缩硼的化学热处理目的是使工件形成硼层注:建议规定渗硼用的介质用粉末加硼叫粉末渗硼用硼膏叫膏渗硼等发蓝处理14在适合温度时在氧化剂中进行的热处理使工件的整个抛光表面形成深色的氧化层渗碳16Ac1 以上对工件进行热化学处理使工作表面层浓缩有碳和氮按此这两种元素处于奥氏固液体中这种处理通常直接在淬火后实施以便获得淬硬注:建议规定碳化的介质用气体就叫气体渗碳用盐浴就叫盐浴渗碳等等镀铬26工件的热处理使工件表面层浓缩铬低碳钢时在表层几乎是一层纯络高碳钢时形成碳化铬层脱氧通过退火脱氧38去除工件中氧的热处理而不改变组织这种处理主要是在电解涂层后酸洗后或焊接后进行残余奥氏体的不稳定39在退火时出现的现象原因是在一定温度范围中残余奥氏体转变成马氏体在马氏体中它不会改变原有硬度扩散处理扩散45是一种热处理或热处理步骤以便使首先扩散渗透到接近表层的元素通过扩散向里面分解,例如在渗碳后渗硼后渗氮后扩散退火67在很高温度时并保持最够长的时间的退火由于熔析造成局部化学成分不同通过扩散使之减少扩散层29在化学热处理时形成的表面层在表面层中扩散到固溶体中的元素有时部分作为离析这些元素的含量连续降低到母材相应的含量在扩散中的离析可能是氮化物碳化物等扩散锌粉镀锌117工件的化学热处理使工件表面层浓缩锌 直接淬火135直接在化学热处理后淬火热加工 直接硬化 56工件用直接淬火硬化通常这种处理是在渗碳后有时在冷却到工件硬化最合适的温度后 双重淬火57也是双次淬火此时通常用不同温度淬火在渗碳的工件时第一次硬化可以是直接硬化第二次硬化是由较低温度来完成 淬透53在淬火时淬火深度硬化深度至少等于工件表层与内心的间距 直径等值的44圆材的直径d 长度3a 在相同材料和相同冷却速度时在其内心获得同所观察工件在其最慢冷却部位上一样的冷却速度等值的直径与标准的热处理直径不是完全相同的参见EN 10083 第1 和第2 部分注:如果在德国等值的直径是以其他条件为依据的话就必须精确给定这个条件 热透147在工件表面加热到规定的温度后一直加热到整个横截面中达到这种温度为止 简单淬火51在先前渗碳和冷却到室温后的一次性淬火如果在渗碳后是等温转变就叫等温转变后的淬火 造型62变形的碳化物颗粒例如碳化物层变成稳定的锥形 淬火86从工件的表面淬火淬火通常用淬火深度来标记 淬火层30硬化的表面层其厚度通常用淬火深度来规定 淬火深度93是从工件表面到硬化层厚度的垂直间距这个界限可用协商确定的组织状态或硬度值来表明特征:表面层淬火后的淬火深度94表面层淬火工件的表面和其最小为维氏硬度HV1 80%表面层之间的垂直间距参见EU116此外EU 116 规定为了测定这种淬火深度按照协议可用试验力来代替这种测量深度这些试验力在4.9~49N之间也可用洛氏N 和T 方法作为硬度的极限值表面硬化处理141渗碳或非晶金刚石化渗氮和接着的硬化处理表面硬化深度91表面硬化处理的工件表面和其维氏硬度HV1=550 层之间的垂直距离参见EU 105,此外EU 还规定为测量这种表面硬化深度按照协议可用试验力来代替这种测量深度这些试验力在4.9~49N 之间也可用洛氏N 和T 方法作为硬度的极限值脱碳36化学热处理目的是减小工件表面层的含碳量除碳35除碳是减少工件表面层的碳含量,这可以是部分脱碳或者近似全部脱碳这两种脱碳方式叫总脱碳脱碳层厚度92是工件表面至脱碳层之间称为相界的垂直距离这个相界分别按脱碳方式的不同而不同见脱碳可用组织状态硬度值母材的碳含量或其他的碳含量来表明再退火115冷压加工的工件的热处理至少部分恢复冷压加工之前所具有的机械和物理特性而不会重新改变组织,处理温度在再结晶退火的温度以下加热148工件整个横截面加热到规定的温度也就是说预热或热透火焰淬火149见表面层淬火54退火98是热处理以加热到规定温度保留这种温度和冷却的方式使工件的状态在室温时接近平衡状态,因为这种定义是很普通的所以建议要准确说明退火的目的见概念2.63.67 和99退火到球状碳化物63退火的目的是碳化物造型通常包括较长时间保持在Ac1 温度上有时在这个温度上下来回摆动注:在德国将退火到球状碳化物后的状态称为GKZ 规定这种退火之前的起始状态是比较合适的 石墨化65为了沉淀作为石墨的碳的热处理它用于铸铁和过共析钢 石墨化64 沉淀作为石墨的碳 粗晶粒退火66在显著高于Ac3 的温度以及足够长时间保持这种温度的热处理以便获得粗晶粒 保持72是时间/温度顺序的一部分在此时恒定保持温度,此时必须规定是否是指炉的温度工件表面的温度工件整个横截面的温度或工件某一规定点的温度 可淬性可硬化性133钢转变成马氏体和/或贝氏体的能力,在规定的淬火条件下可淬性常常用淬火过程与到淬火工件的淬火表面的距离来表示例如用顶端淬火试验中的淬火过程曲线来表示 淬火55是在通过许多或少数奥氏体完全转变成马氏体或有时转变成贝氏体使硬度增加的条件下的奥氏体化和冷却的热处理 硬化52铁材料在奥氏体完全或部分转变成马氏体和有时转变成贝氏体的条件下奥氏体化和冷却后硬度增加 注:在德国分为淬火和淬透 限制在局部的淬火48 淬火限制在工件的部分范围 脉冲淬火46使用脉冲加热的淬火一般是通过自淬火来完成 脉冲加热69大多是通过短时反复的能量脉冲限制在局部的加热作为能源的有电容放电激光射线电子射线 感应淬火47 见表面层淬火54活性碳C活性1是观测状态中碳的蒸汽压例如一定碳浓度的奥氏体中与纯碳石墨蒸汽压之比碳水平87纯铁试样的外表面层含碳量它在规定用的渗碳介质的条件下处于平衡碳的转化系数C转化系数27与碳水平外表面层含碳量之间的差有关的按各时间和面积单位从渗碳介质渗透到工件表面的碳数量碳的进程21含碳量与距工件表面距离的关系注:在德国用图来表明碳进程曲线溶液处理76通过热处理使离析成分成为并保持为固溶体马氏体时效硬化74钢的时效硬化例如马氏体时效硬化的钢此时溶液处理成很软的含碳很少的马氏体接着通过人工时效达到所希望的机械特性介质溶剂75在热处理时处理工件的材料物质介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形式的主要影响是其热技术剂的加热和冷却和化学特性氧化剂脱碳剂气体介质常常作为气氛注:在德国化学热处理所用的介质也常称为施主剂施主介质渗氮79通过化学处理使工件表面层形成浓缩氮层,在主要添加成分是氧的介质中进行这种处理就叫氧化注:建议规定氮化介质例如在气体中就叫气体渗氮在等离子体中就叫等离子渗氮多级渗氮81至少一次改变渗氮条件温度和/或气体成分以减小化合层的厚度渗氮深度95表面至深集氮层相界的垂直距离这个相界必须精确规定注:如果用硬度来规定这个相界就用它作为渗氮深度见EU 108硝化渗碳78经化学热处理使工件的表层在形成化合层下面浓缩氮和碳化合层下面主要是浓缩了氮的扩散层注:建议规定硝化渗氮用的介质以及方法例如用盐浴硝化渗氮在气体中就叫气体硝化渗氮在等离子中就叫等离子硝化渗氮 正火82在奥氏体化后接着用静止空气冷却的热处理 内部氧化84因为氢的扩散在距工件表面的多个或少数几个大的间距中的氧化物离析 注在德国对于渗碳可能出现的内部氧化常常使用边缘氧化概念 铅浴淬火处理85线材和带材的热处理由奥氏体化和接着合适的冷却组成通过这种处理使以后拉拔和冷轧加工时有最有利的组织 就实施而言分为连续式铅浴淬火如果成卷或盘的线材带材在展开状态中的话 浸入式铅浴淬火如果成卷或盘的线材带材不是在展开状态中的话 就冷却剂而言分为空气铅淬火铅槽淬火盐浴铅淬火流态床铅淬火 珠光体化等温转变成珠光体的转变温度区103退火由奥氏体化和接着冷却到珠光体转变区的温度并保持这种温度组成奥氏体全部转变成铁氧体/珠光体或转变成渗碳体/珠光体 表面层淬火54限制在表面层奥氏体化的淬火注用加热方式来表示是合适的如火焰淬火感应淬火电子射线淬火激光射线淬火 再结晶退火97热处理的目的是通过晶粒形成和生长又不产生相转变在冷轧成型的工件中实现新生晶粒 盐浴渗碳33 见渗碳16 二次硬化58通过对淬火的工件一次或多次退火来增加硬度,这种硬度增加是由于离析和由残余奥氏体形成马氏体或贝氏体的结果残余奥氏体在退火过程中分解或不稳定然后在冷却时发生转变 自淬火10 见淬火134 自退火9在淬火过程中马氏体自发的退火 硅化渗硅118化学热处理以达到工件的表面层浓缩硅消除应力退火114是加热保持在足够高的温度接着按目的冷却的热处理以进一步消除内部应力而组织没有大的改变稳定化退火143为了离析成细微结构成分的退火例如在约850 时在稳定奥氏体钢中的碳化物离析或形成稳定化处理119为了在时间进程中工件有中希望的形状尺寸和组织改变而进行的热处理,一般来说这种热处理可避免以后产生的变化残余奥氏体的稳定化处理120残余奥氏体的损耗中或性能降低中出现一种现象在冷却剂低于室温以下温度的过程中转变成贝氏体,淬火后在较低温度时或长时保持在室温时的退火能出现稳定性顶端淬火试验71在标准试验时钢试样奥氏体化和用水射在其顶端表面进行淬火从顶端淬火的表面开始的淬火过程表明钢的可淬性EU 23硫硝基渗碳121在硝基渗碳同时有意将硫扩散到化合层中可锻化73白铸铁的热处理或通过脱碳或通过石墨化得到可锻铸铁注在德国在脱碳气氛中处理的可锻铸铁叫作白心可锻铸铁在中性气氛中处理并通过石墨化形成的可锻铸铁叫作黑心可锻铸铁化学热处理131在合适的介质中进行热处理通过与介质的物质交换达到改变母材的化学成分的目的机械热处理132在成形处理时在规定的温度范围中实施最终成形达到材料状态和规定的材料特性而这些仅用热处理是不可能实现的而且是不可重复的低温处理低温冷冻129在淬火后进行的处理使残余奥氏体进一步转变成马氏体它由冷却和保持到低于室温的温 度组成 过热和超时123加热到很高的温度过热和保持很长时间超时以致出现晶粒粗化晶粒粗化可通过合适的热处理或通过热加工返回在一定钢时没有转变性能的只能通过热加工返回 过渗碳122渗碳后外表层的含碳量超过规定值 正火的成形处理60加工成形方法此时在规定的温度范围内进行最后成形并达到正火后一样的材料状态以致所规定的机械特性与正火的机械特性相一致 变形珠光体化70是钢的化学热处理在由奥氏体转变成珠光体的过程中对钢实施塑性变形 再结晶3由加热到稍高于Ac3 的温度在过共析钢时加热到Ac1 以上的温度并且无需长时保持这种温度并接着按目的冷却组成的热处理使钢的晶粒变小有时使钢的晶粒有一样大小 转变温度转变点126在这种温度时材料发生相转变如果在一定时间间隔中完成转变就是转变开始或结束时的温度 渗钒140是使工件在形成钒碳层时在表面层浓缩钒的化学热处理 化合层28在化学热处理时直接在表面上产生一化合物层该化合物层由一种或几种化学化合物组成和由母材扩散的元素及一定元素形成的例如含碳量很高的钢的氮化物层渗氮后形成的层硼化物层渗硼后形成的层碳化铬层渗铬后形成的层 燃烧13通过开始熔化晶界组织和特性发生不可逆的转变 调质处理144在很高温度时淬火和退火使机械特性有所希望的组合特别是有很高的韧性和延性时效145调质处理后的材料状态这种材料状态的特点是工件的横截面上有决定性的特性值停留时间59工件从进炉一直到取出的时间间隔翘曲变形由于热处理引起的37由于热处理工件的尺寸和形状相对于原始状态发生了变化预热89加热和接着停留在一种或几种低于给定的最高温度的温度上热浴淬火138热处理由奥氏体化接着以避免形成铁氧体珠光体或贝氏体的速度分级淬火到贴近Ms以上的温度并足够长时停留在这个温度上使横截面上的温度平衡但不得过长以免形成贝氏体接着通常在空气中冷却几乎与此同时在横截面上出现马氏体形成加热时间22加热过程的两个规定点之间的时间间隔始终应给定是何种温度热处理130是热处理各步骤的结果在其过程中工件全部或部分按照时间/温度顺序改变其特性和/或组织需要时在处理时可变化材料的化学成分见化学热处理131热处理裂纹124由加热或冷却直接或延缓的作用而引起的裂纹通常还补充说明裂纹形成的条件例如热裂纹淬火裂纹热处理步骤83热处理过程中的各个步骤注在德国对此也用工作过程或处理步骤这个概念加热20提高工件的温度注1 可以在一个步骤或几个步骤中来提高这种温度注2 在德国分为预热热透和加热加热速度25加热中与时间有关的温度变化分为在给定温度时的瞬时加热速度 在给定的温度间距中的平均加热速度 加热曲线21 用图表示加热过程 加热过程23工件从加热开始到加热结束某一点中的温度与时间的关系 加热规则加热程序24 规定的加热过程 软化退火2将材料的硬度降低到规定值的热处理 再渗碳96为重新制造工件以前处理的脱碳表面层的碳含量 时间/温度顺序34热处理中温度与时间的关系在半对数时间/温度坐标系统中的曲线它描述了奥氏体转变的开始和结束的等温线一般来说还附加绘上一条曲线它相当于50%转变的点此外它们还包括转变的组织及其硬度的数据说明注在德国通常是没有50%转变曲线的数据说明在半对数时间/温度坐标系统中的曲线簇它描述奥氏体等温转变开始和结束的等温线,必要时还绘出相当于50%转变点的曲线此外还包括组织转变及其含量的数据说明每一条冷却曲线还给出了在室温下测出的组织硬度 注1 同样ZTU 图可给出给定的冷却时间 注2 在德国通常是没有50%转变曲线的数据说明 无相应的德文名称41整个或部分马氏体组织在一般低于200 的温度时的退火由于碳化物开始离析而导致内应力的降低但此时硬度没有很大的降低 无相应的德文名称68奥氏体钢使用的热处理由加热到很高温度和接着足够快地冷却到室温组成以获得均匀的 奥氏体的组织 无相应的德文名称77为使工件中的温度从规定温度达到规定点中的力求的温度值所必需的时间 无相应的德文名称100在Ac3 以上的温度时退火无相应的德文名称101见软化退火2无相应的德文名称102在Ac1 和Ac3 之间的温度时的退火无相应的德文名称104在贴近Ac1 以下温度时的退火无相应的德文名称142很大直径或横截面的钢棒通过一定的热处理可达到规定的特性老化A201材料特性变化的现象在室温时或接近室温时间隙结构的元素移动造成的先共析的离析A196在共析之前奥氏体离解时形成的成分在亚共析钢时先共析成分是铁氧体在过共析钢时先共析成分是碳化物奥氏体固溶体A158铁中一种或几种元素的固溶体贝氏体A161亚稳的组织成分是在形成珠光体和马氏体温度范围之间的温度间隔中奥氏体转变时所形成的,它由碳过饱和的铁氧体组成此时一部分碳以固体碳离析出来分为上述温度间隔以上范围中和以下范围中的贝氏体碳化物A163相应近似式Fe2,4C 的铁的碳化物临界直径A168足够长度3d 圆钢的直径d 在定义条件下淬火后其晶核50%是马氏体α铁A172纯铁在911 以下时的稳定状态其晶体结构是体心立方体的768 以下是铁磁性的居里点γ铁A173纯铁在911 ~1392 之间的稳定状态其晶体结构是面心立方体的它是顺磁性的δ铁A174纯铁在1392 和熔化点之间的稳定状态其晶体结构同铁是一样是体心立方体的它是顺磁性的铁素体A175铁或铁中一种或几种元素的固溶体。
热处理名词解释
热处理名词解释热处理是一种常见的金属加工过程,通过改变金属的晶体结构和性质,以提高材料的硬度、强度、耐磨性和耐腐蚀性。
在工业领域中广泛应用,热处理可以使金属材料达到所需的性能要求,并提高其使用寿命和可靠性。
热处理的基本原理是通过加热和冷却过程,来改变金属的晶体结构。
常见的热处理方法包括退火、淬火、淬火调质、回火和正火等。
下面将对这些热处理方法进行详细解释。
退火是最常见的热处理方法之一。
通过将金属加热至一定温度,然后缓慢冷却,可以消除金属材料中的应力和晶界缺陷,改善材料的塑性和韧性。
退火还可以改善金属的切削加工性能,减少加工过程中的断裂和变形。
淬火是将金属加热到其临界温度以上,然后迅速冷却至室温的热处理方法。
这种快速冷却会导致金属形成马氏体,从而大大提高材料的硬度和强度。
然而,淬火过程也会使金属变得非常脆性,容易发生断裂。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常常还需要进行调质处理。
淬火调质是将经过淬火处理的金属材料再次加热到适当的温度,然后进行适当的保温时间,最后通过适当的冷却方式来达到所需的硬度和韧性。
这种热处理方法可以在保证金属的硬度的同时,增加材料的韧性和强度,提高金属的耐磨性和抗腐蚀性。
回火是在淬火调质过程后进行的一种热处理方法。
通过将淬火过程中产生的马氏体进行加热处理,可以改变金属的晶界结构,减少内部应力和硬度。
回火可以帮助改善材料的塑性和韧性,提高金属的可加工性。
正火是将金属加热到适当的温度,然后进行适当的冷却处理。
与淬火不同的是,正火的冷却速度相对较慢,使得金属材料能够增加韧性和抗震性。
正火与退火相似,但温度和冷却速度有所不同,可以根据需要调整金属的结构和性能。
总的来说,热处理是一种通过改变金属的晶体结构和性能来提高材料性能的重要工艺。
通过调整不同的热处理方法,可以使金属材料达到所需的硬度、强度、耐磨性和耐腐蚀性。
了解热处理的基本原理和常见的处理方法,对于生产和制造过程中的材料选择和设计有着重要的意义。
热处理基础知识总结
热处理基础知识总结热处理是指材料在固态下,通过加热、保温和冷却的手段,以获得预期组织和性能的一种金属热加工工艺。
一、热处理1、正火:将钢材或钢件加热到临界点AC3或ACM以上的适当温度保持一定时间后在空气中冷却,得到珠光体类组织的热处理工艺。
2、退火:将亚共析钢工件加热至AC3以上20—40度,保温一段时间后,随炉缓慢冷却(或埋在砂中或石灰中冷却)至500度以下在空气中冷却的热处理工艺。
3、固溶热处理:将合金加热至高温单相区恒温保持,使过剩相充分溶解到固溶体中,然后快速冷却,以得到过饱和固溶体的热处理工艺。
4、时效:合金经固溶热处理或冷塑性形变后,在室温放置或稍高于室温保持时,其性能随时间而变化的现象。
5、固溶处理:使合金中各种相充分溶解,强化固溶体并提高韧性及抗蚀性能,消除应力与软化,以便继续加工成型。
6、时效处理:在强化相析出的温度加热并保温,使强化相沉淀析出,得以硬化,提高强度。
7、淬火:将钢奥氏体化后以适当的冷却速度冷却,使工件在横截面内全部或一定的范围内发生马氏体等不稳定组织结构转变的热处理工艺。
8、回火:将经过淬火的工件加热到临界点AC1以下的适当温度保持一定时间,随后用符合要求的方法冷却,以获得所需要的组织和性能的热处理工艺。
9、钢的碳氮共渗:碳氮共渗是向钢的表层同时渗入碳和氮的过程。
习惯上碳氮共渗又称为氰化,以中温气体碳氮共渗和低温气体碳氮共渗(即气体软氮化)应用较为广泛。
中温气体碳氮共渗的主要目的是提高钢的硬度,耐磨性和疲劳强度。
低温气体碳氮共渗以渗氮为主,其主要目的是提高钢的耐磨性和抗咬合性。
10、调质处理(quenching and tempering):一般习惯将淬火加高温回火相结合的热处理称为调质处理。
调质处理广泛应用于各种重要的结构零件,特别是那些在交变负荷下工作的连杆、螺栓、齿轮及轴类等。
调质处理后得到回火索氏体组织,它的机械性能均比相同硬度的正火索氏体组织更优。
它的硬度取决于高温回火温度并与钢的回火稳定性和工件截面尺寸有关,一般在HB200—350之间。
热处理的名词解释
热处理的名词解释
热处理是一种通过将金属制品加热到一定温度下进行处理的工艺,目的是改变金属的组织结构和性能,以提高其力学性能、耐磨性、耐腐蚀性等。
热处理主要分为四个步骤:加热、保温、冷却和清洗。
根据处理的目的和金属的特性,可以采用不同的热处理方法,如退火、正火、淬火、调质、沉淀硬化等。
退火是最常见的热处理方法之一,通过加热金属至一个适当的温度,然后缓慢冷却,以减少金属的硬度和提高其塑性。
退火可以改善金属的加工性能,减小内应力,并提高材料的韧性。
正火是一种使金属充分加热到适当温度后迅速冷却的热处理方法。
正火可以提高金属的硬度和强度,但会降低其塑性。
正火常用于钢材的热处理,例如生产弹簧、刀具等。
淬火是一种迅速冷却金属的方法,使其快速形成马氏体组织。
通过淬火,金属可以获得高硬度和高强度,但会导致金属变脆。
油淬、水淬和盐淬等是常用的淬火方法,不同淬火介质的选择会对金属的性能产生影响。
调质是一种在淬火后加热金属至适当温度后冷却的热处理方法。
调质可以提高金属的韧性和耐磨性,同时保持相对较高的硬度和强度。
调质常用于制造机械零件、汽车零件等。
沉淀硬化是一种通过加热金属至适当温度后冷却,使其产生弥
散分布的沉淀物,从而提高金属的硬度和强度的热处理方法。
沉淀硬化常用于合金材料的处理,例如高强度铝合金。
热处理工艺对于提高金属材料的性能至关重要。
通过热处理,可以改变金属的晶粒结构、调整相的比例和分布、消除内应力、提高金属的机械性能和抗腐蚀能力。
热处理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汽车、机械制造、电子等行业,对于改善产品的质量和性能具有重要意义。
热处理专业的名词解释是
热处理专业的名词解释是热处理是指通过将材料加热至一定温度并保持一段时间,以改变其结构和性能的过程。
在热处理过程中,常用的处理方法包括淬火、回火、正火、等温淬火等。
这些方法可以用来改善材料的硬度、韧性、抗腐蚀性等特性,从而提高材料的性能和使用寿命。
1. 淬火淬火是指将材料加热至一定温度,然后迅速冷却,以使材料的相变快速发生。
通过淬火可以使材料获得较高的硬度和强度,但也会导致材料产生内应力和脆性。
因此,在淬火后还需要进行回火来降低材料的脆性并提高其韧性。
2. 回火回火是指将材料加热至一定温度并保持一段时间后冷却,以减轻淬火过程中产生的内应力和脆性,提高材料的韧性。
回火的温度和时间可以根据材料的要求进行调整,以达到所需的性能效果。
3. 正火正火是指将材料加热至一定温度并保持一段时间后缓慢冷却,以产生均匀的组织结构和性能。
正火常用于低碳钢和合金钢的处理,可以提高材料的强度和韧性,并改善其加工性能。
4. 等温淬火等温淬火是指将材料加热至一定温度并保持一段时间,然后迅速冷却。
通过等温淬火可以使材料获得高硬度和高强度的同时,还能保持一定的韧性。
等温淬火常用于高碳钢和合金钢的处理,可以改善材料的耐磨性和强度。
5. 渗碳渗碳是指通过将材料浸入含有高碳化合物的介质中加热,使碳元素渗入材料表面,从而提高表面的硬度和耐磨性。
渗碳常用于工具钢和齿轮等零部件的处理,可以改善其使用寿命和耐磨性。
6. 焰淬焰淬是指将材料置于火焰中加热至一定温度,然后迅速冷却。
通过焰淬可以使材料获得高硬度和高强度的同时,还能保持一定的韧性。
焰淬常用于铸铁的处理,可以提高其硬度和强度,改善其使用性能。
7. 沉淀硬化沉淀硬化是指通过将材料加热至一定温度,使合金元素析出形成硬质颗粒,从而提高材料的硬度和强度。
沉淀硬化常用于高强度合金的处理,可以在保持较高韧性的同时,提高材料的强度和耐腐蚀性。
总之,热处理是一项重要的材料加工技术,通过改变材料的结构和性能,可以使材料满足不同的工程需求。
热处理基础知识
热处理基础知识热处理基础知识热处理的原理热处理就是通过将⼯件放于⼀定的⽓氛中进⾏适当的加热、保温及冷却,以改变⼯件的性能的过程。
热处理术语整体热处理:把⾦属或⼯件进⾏穿透加热的热处理⼯艺。
本车间使⽤的热处理⼯艺均为整体热处理,包括:渗碳、淬(回)⽕、调质、正⽕、渗碳直接淬⽕等。
局部热处理:仅对⼯件的某个部件或⼏个部位进⾏热处理的⼯艺,常⽤的有⾼频淬⽕、激光表⾯处理等。
化学热处理:把⾦属材料或⼯件放在适当的活性介质中加热、保持,使⼀种或⼏种化学元素渗⼊其表层,以改变其化学成分、组织和性能的热处理⼯艺,渗碳是其中的⼀种。
可控⽓氛热处理:为达到⽆氧化、⽆脱碳、按要求增碳的⽬的,在成分可以控制的炉⽓中进⾏加热和冷却的热处理⼯艺。
本车间⽤的UBE渗碳⾃动⽣产线就是可控⽓氛热处理的⼀种。
真空热处理:在⼀定的真空度的加热炉中,可实现⼯件⽆氧化的热处理⼯艺。
热处理术语滴注式⽓氛:把含碳有机液体(⼀般⽤甲醇)定量滴⼊加热到⼀定温度(700℃以上)、密封良好的炉内,在炉内裂解形成的⽓氛。
甲醇裂解⽓可以⽤作渗碳载⽓、添加丙酮、异丙醇、煤油等可提⾼碳势,作为渗碳⽓氛。
淬⽕冷却介质:⼯件冷却淬⽕时使⽤的介质。
常⽤的有⽔,盐、碱、有机聚合物⽔溶液。
油、熔盐、流态床、空⽓、氢⽓、氮⽓和惰性⽓体等。
淬透性:以在规定条件下淬⽕所能达到的硬度分布表征的材料特性。
淬硬性:以钢在理想条件下所能达到的最⾼硬度表征的材料特性。
端淬试验:将标准端淬试样(φ25x100mm)奥⽒体化后,在专⽤的试验机上对其下端平⾯喷⽔冷却,然后沿试样圆柱表⾯轴向磨平带上测出硬度和⽔冷端距离的关系曲线。
此曲线被称为端淬曲线。
该试验⽅法被称做端淬试验,通过端淬试验可以⼤致确定⾦属材料的淬透性。
热处理术语奥⽒体化:将钢铁加热到Ac3或Ac1以上,使原始组织全部或部分转变为奥⽒体的⼯艺等温转变:钢和铸铁奥⽒体化后,冷却到Ar1或Ar3以下温度保持时的过冷奥⽒体发⽣的转变。
热处理基础知识总结!
热处理基础知识总结!热处理是指材料在固态下,通过加热、保温和冷却的手段,以获得预期组织和性能的一种金属热加工工艺。
一、热处理1、正火:将钢材或钢件加热到临界点AC3或ACM以上的适当温度保持一定时间后在空气中冷却,得到珠光体类组织的热处理工艺。
2、退火:将亚共析钢工件加热至AC3以上20—40度,保温一段时间后,随炉缓慢冷却(或埋在砂中或石灰中冷却)至500度以下在空气中冷却的热处理工艺。
3、固溶热处理:将合金加热至高温单相区恒温保持,使过剩相充分溶解到固溶体中,然后快速冷却,以得到过饱和固溶体的热处理工艺。
4、时效:合金经固溶热处理或冷塑性形变后,在室温放置或稍高于室温保持时,其性能随时间而变化的现象。
5、固溶处理:使合金中各种相充分溶解,强化固溶体并提高韧性及抗蚀性能,消除应力与软化,以便继续加工成型。
6、时效处理:在强化相析出的温度加热并保温,使强化相沉淀析出,得以硬化,提高强度。
7、淬火:将钢奥氏体化后以适当的冷却速度冷却,使工件在横截面内全部或一定的范围内发生马氏体等不稳定组织结构转变的热处理工艺。
8、回火:将经过淬火的工件加热到临界点AC1以下的适当温度保持一定时间,随后用符合要求的方法冷却,以获得所需要的组织和性能的热处理工艺。
9、钢的碳氮共渗:碳氮共渗是向钢的表层同时渗入碳和氮的过程。
习惯上碳氮共渗又称为氰化,以中温气体碳氮共渗和低温气体碳氮共渗(即气体软氮化)应用较为广泛。
中温气体碳氮共渗的主要目的是提高钢的硬度,耐磨性和疲劳强度。
低温气体碳氮共渗以渗氮为主,其主要目的是提高钢的耐磨性和抗咬合性。
10、调质处理(quenching and tempering):一般习惯将淬火加高温回火相结合的热处理称为调质处理。
调质处理广泛应用于各种重要的结构零件,特别是那些在交变负荷下工作的连杆、螺栓、齿轮及轴类等。
调质处理后得到回火索氏体组织,它的机械性能均比相同硬度的正火索氏体组织更优。
热处理名词解释
热处理名词解释热处理是通过在材料加热和保温过程中进行控制冷却,以改变材料的组织和性能的一种工艺。
热处理可以通过改变材料的晶粒大小、相组成、组织结构和力学性能来满足具体的工程需求。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热处理方法和相关名词的解释。
1. 退火(Annealing):将材料加热到恒定温度,然后进行恒温保温,最后缓慢冷却到室温。
退火能够去除材料中的应力和杂质,并改善其塑性和韧性。
2. 淬火(Quenching):将材料加热到临界温度,并迅速冷却,通常是通过浸入冷却介质(如油、水或气体)中实现。
淬火能够使材料快速固化,生成非常硬的组织,提高材料的硬度和强度。
3. 回火(Tempering):在淬火处理后,将材料再次加热到低于临界温度的温度,并进行恒温保温,然后冷却到室温。
回火可以减轻淬火引起的脆性,并在保持一定硬度的同时提高韧性和韧性。
4. 沉淀硬化(Precipitation hardening):通过在固溶体中加入适量的溶质元素,并进行适当的热处理,使其发生沉淀析出而提高材料的硬度和强度。
沉淀硬化常用于铝合金和不锈钢等金属材料。
5. 组织(Microstructure):材料的组织是指其晶粒大小、晶型和相组成等微观结构特征。
通过适当的热处理工艺,可以改变和控制材料的组织,从而达到所需的性能要求。
6. 形变(Deformation):在热处理过程中,材料可能经历形变,即改变其形状或尺寸。
形变可以通过加热和冷却来实现,例如冷加工和热挤压等工艺。
7. 晶界(Grain boundary):晶界是相邻晶粒之间的界面区域,是材料中的缺陷,对材料的性能和行为具有重要影响。
晶界可以通过热处理来调控,如晶界固溶和晶界扩散等机制。
总之,热处理是一种重要的材料加工工艺,通过控制材料的加热和冷却过程,改变材料的组织和性能。
不同的热处理方法可以使材料具有不同的硬度、强度、塑性和韧性等性能,以满足不同工程应用的需求。
热处理名词解释
热处理名词解释第一章金属的加热1、对流传热:热量的传递依靠发热体与工件之间流体的流动进行。
2、辐射传热:温度大于绝对零度的物体从表面放出波长为(0.4~40)×10-6m范围内的辐射能被另一物体吸收后变为热能。
3、传导传热:热量的传递仅靠传热物质质点间的相互碰撞。
4、强迫流动:用外加动力强制流体运动。
5、层流:强迫流动时流体沿着工件表面一层层有规则的流动。
6、紊流:流体的不规则运动。
7、随炉加热:即工件装入炉中后,随着炉子升温而加热,直至所需加热温度。
8、预热加热:即工件现在已升温至较低温度的炉子中加热,到温后再转移至预定工件加热温度的炉中加热至工件达到所要求的温度。
9、到温入炉加热:又称热炉装料加热,即先把炉子升到工件要求的加热温度,然后再把工件装入炉中进行加热。
10、高温入炉加热:即工件装入较工件要求加热温度高的炉内进行加热,直至工件达到要求温度。
11、内氧化:氧沿晶界或其他通道向内扩散,与晶界附近的Si、Mn等元素结合成氧化物的现象。
12、碳势:纯铁在一定温度下于加热炉气中加热时达到既不增碳也不脱碳并与炉气保持平衡时表面的含碳量。
13、露点:气氛中水蒸气开始凝结成雾的温度,即在一个大气压力下,气氛中水蒸气达到饱和状态时的温度。
14、半脱碳层:碳钢脱碳层组织自表面至中心,由铁素体加珠光体组织逐渐过渡到珠光体,再至相当于钢原始含碳量的退火组织。
15、全脱碳层:碳钢脱碳层区碳浓度分布曲线有突变,碳层组织表面为单一的铁素体区,向里为铁素体加珠光体逐渐过渡到相当于钢原始含碳量缓冷组织。
16、光亮热处理:工件热处理后,不因氧化等原因使工件表面颜色变暗,光洁度降低,而仍保持热处理前原来工件表面光亮状态。
17、保护气氛:在工件加热时保持其表面不氧化、脱碳的气氛。
18、吸热式气氛:用天然气、丙烷气、城市煤气及其他有机物质为原料,以一定的比例与空气混合,在装有镍触媒的高温(930~1050℃)炉内进行不完全燃烧而得的一种混合气体。
热处理名词解释
热处理名词解释平衡转变;固体材料在缓慢加热或冷却时得到平衡组织的相变称为平衡转变。
非平衡转变;固体材料在快速加热或冷却时,由于平衡转变得到抑制,可能得到某些在相图上不能反映的非平衡(或亚稳)组织的转变称为非平衡转变。
同素异构转变;纯金属在温度和压力变化时,由一种晶体结构转变为另一种晶体结构的过程称为同素异构转变。
多形性转变;在固溶体在温度和压力变化时,由一种晶体结构转变成另一种晶体结构的过程称为多形性转变。
钢在加热或冷却时发生的铁素体向奥氏体或奥氏体向铁素体的转变即为多形性转变。
平衡脱溶沉淀;在缓慢冷却条件下,由过饱和固溶体中析出过剩相的过程称为平衡脱溶沉淀。
共析转变;合金在冷却时由一个固相分解为两个不同的固相的转变称为共析转变。
调幅分解;某些材料在高温为均匀的单一固溶体,当冷却至某温度时,分解为两个与原固溶体结构相同、成分不同的微区的转变为调幅分解。
即α?α+α 12有序化转变;固溶体(包括以中间相为基的固溶体)中,各组元原子在晶体点阵中的相对位置从无序变为有序的转变称为有序化转变。
伪共析转变;以较快速度冷却时,非共析成分的奥氏体将同时析出铁素体和渗碳体。
这种转变过程和转变产物类似于共析转变,但转变产物中铁素体和渗碳体的比值不是定值,而是随着奥氏体碳含量的变化而变化,所以称为伪共析转变。
马氏体转变;若进一步提高冷速,使奥氏体来不及进行伪共析转变而被过冷到更低温度,则由于在低温下铁和碳原子都难于扩散,奥氏体只能以不发生原子扩散、不引起成分改变的方式,通过切变由γ点阵改组为α点阵,这种转变称为马氏体相变,转变产物为马氏体(为区别平衡相变形成的α相,称其为α′),成分与母相奥氏体的相同。
共格界面;界面上的原子所占位置恰好是两相点阵的共有位置时,两相在界面上的原子可以一对一的互相匹配,这种界面为共格界面。
非共格界面;当两相界面处的原子排列差别很大,即错配度很大时,原子的匹配关系不能维持,这种界面为非共格界面。
有关热处理相关术语
热处理相关术语(1):退火:指金属材料加热到适当的温度,保持一定的时间,然后缓慢冷却的热处理工艺。
常见的退火工艺有:再结晶退火,去应力退火,球化退火,完全退火等。
退火的目的:主要是降低金属材料的硬度,提高塑性,以利切削加工或压力加工,减少残余应力,提高组织和成分的均匀化,或为后道热处理作好组织准备等。
(2):正火:指将钢材或钢件加热到Ac3或Acm(钢的上临界点温度)以上30~50℃,保持适当时间后,在静止的空气中冷却的热处理的工艺。
正火的目的:主要是提高低碳钢的力学性能,改善切削加工性,细化晶粒,消除组织缺陷,为后道热处理作好组织准备等。
(3):淬火:指将钢件加热到Ac3或Ac1(钢的下临界点温度)以上某一温度,保持一定的时间,然后以适当的冷却速度,获得马氏体(或贝氏体)组织的热处理工艺。
常见的淬火工艺有盐浴淬火,马氏体分级淬火,贝氏体等温淬火,表面淬火和局部淬火等。
淬火的目的:使钢件获得所需的马氏体组织,提高工件的硬度,强度和耐磨性,为后道热处理作好组织准备等。
(4):回火:指钢件经淬硬后,再加热到Ac1以下的某一温度,保温一定时间,然后冷却到室温的热处理工艺。
常见的回火工艺有:低温回火,中温回火,高温回火和多次回火等。
回火的目的:主要是消除钢件在淬火时所产生的应力,使钢件具有高的硬度和耐磨性外,并具有所需要的塑性和韧性等。
(5):调质:指将钢材或钢件进行淬火及回火的复合热处理工艺。
使用于调质处理的钢称调质钢。
它一般是指中碳结构钢和中碳合金结构钢。
(6):化学热处理:指金属或合金工件置于一定温度的活性介质中保温,使一种或几种元素渗入它的表层,以改变其化学成分,组织和性能的热处理工艺。
常见的化学热处理工艺有:渗碳,渗氮,碳氮共渗,渗铝,渗硼等。
化学热处理的目的:主要是提高钢件表面的硬度,耐磨性,抗蚀性,抗疲劳强度和抗氧化性等。
(7):固溶处理:指将合金加热到高温单相区恒温保持,使过剩相充分溶解到固溶体中后快速冷却,以得到过饱和固溶体的热处理工艺。
热处理知识
1、退火是指把钢加热到某一温度,经保温后缓慢冷却(随炉冷却或在导热能力差的介质中冷却),以获得接近平衡组织的工艺方法。
目的:降低硬度以便于切削加工;提高塑性以利于塑性加工成形;细化晶粒以提高力学性能;消除应力以防止变形和开裂。
2、正火是指把钢加热到A3线(对亚共析钢)或Acm线(对过共析钢)以上30-50度,保温后,在静止空气中冷却的处理工艺。
3、淬火是指把钢加热到组织转变温度(A3或A1)以上30-50度,保温后快速冷却的处理工艺。
其目的在于获得马氏体组织,使钢具有高硬度和高耐磨性。
淬火是强化钢材的重要方法。
4、回火是把淬火后的钢加热到A1线以下某一温度,保温后冷却至室温的处理工艺。
这是淬火工件必须进行的一个工序,它决定了该工件在使用状态时的组织和性能,也可以说是决定了工件的使用性能和寿命。
回火的目的是为了消除淬火时因冷却过快而产生的内应力,降低淬火工件的脆性,稳定工件尺寸和使工件具有符合符合工作条件的性能。
A1:共析钢平衡状态下A化温度 Ac1:实际加热时共析钢的A化温度,高于A1温度A3:亚共析钢平衡转变A化温度 Ac3:实际加热时亚共析钢的A化温度,高于A3温度Acm:过共析钢平衡转变A化温度Accm::实际加热时过共析钢的A化温度,高于A3温度回火编辑词条回火是工件淬硬后加热到AC1以下的某一温度,保温一定时间,然后冷却到室温的热处理工艺。
目录1 基本介绍2 主要目的3 主要分类4 钢的回火5 注意事项6 同名电影展开1 基本介绍编辑本段中文名称:回火英文名称:tempering定义:将淬火后的钢,在AC1以下加热、保温后冷却下来的热处理工艺。
应用学科:电力(一级学科);热工自动化、电厂化学与金属(二级学科)回火是将淬火钢加热到奥氏体转变温度以下,保温1到2小时后冷却的工艺。
回火往往是与淬火相伴,并且是热处理的最后一道工序。
经过回火,钢的组织趋于稳定,淬火钢的脆性降低,韧性与塑性提高,消除或者减少淬火应力,稳定钢的形状与尺寸,防止淬火零件变形和开裂,高温回火还可以改善切削加工性能。
热处理术语
Denitriding
为了从渗氮件表层除去过多的氮而进行的工艺过程。
渗金属
Metal cementation
钢铁和非铁金合金件在含有各种金属的渗剂中,加热到一定温度,使金属元素渗入其表层的化学热处理工艺。
相
Phase
金属合金组织中的化学成分、晶体结构、物理性能相同的组分。其中包括固溶体、金属化合物及纯元素。
氧化
Oxidation
工件加热时,介质中的氧、二氧化碳和水蒸汽与其表面反应生成氧化物的过程。
脱碳
Decarburizing
加热过程中,介质与钢铁中的碳发生反应和碳从内部往表面的自扩散,使工件表面含碳量降低的现象。
内氧化
Internal oxidation
热处理过程中,介质中反应生成的氧沿工件表层的晶界扩散,发生晶界合金元素的氧化过程。
金属凝固时,由液相同时析出、紧密相邻的两种或多钟不同的相构成的铸态组织。
共析组织
Eutectoid structure
固态金属自高温冷却时,从同一母相中同时析出、紧密相邻的两种或多钟不同的相构成的组织。
层片状组织
Lamellar- structure
两种或多钟薄层状交替重叠的共晶、共析组织以及其他组织。
铜及铜合金焊条
ECu,EcuZn-B
GB/T3670-1995,旧标准TCu
TAl
铝及铝合金焊条
TAlSi,TAlMn
GB/T3669-1983
2.焊条牌号
J(结)
结构钢焊条
J422,J506GM
我国20世纪70年代由焊条制造行业统一编制的焊条牌号,至今仍习用。有些制造厂家的牌号前加上该生产厂的代号。
等温淬火
Austempering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铝合金热处理术语解说
挤型工程课
固溶处理(solution 固溶处理(solution treatment)
将材料升温到固溶线以上(共晶线以下)的单 相区一段时间,使溶质全部溶入基地而成单一 α相固溶体。
淬火(quench)
将固溶处理后的材料迅速冷却以得过饱和固溶 体 。
挤型淬火 (Online quench) quench)
铝合金Tn状态分类 铝合金 状态分类
铝锭加热 挤压成形 强制风冷 自然时效 人工时效 固溶处理
冷加工
自然时效
人工时效
冷加工 自然时效
冷加工 人工时效 T5
自然时效
冷加工Βιβλιοθήκη 过时效T1 T2T3 T10 T8 T4
T6 T9 T7
铝合金Hn状态分类 铝合金 状态分类
H1: H1:经应变加工硬化制程。 H2:经应变加工硬化制程再 部份退火处理 加工硬化制程再经 处理, H2:经应变加工硬化制程再经部份退火处理,降低少 许机械強度 以提高其韧性及伸长 強度, 韧性及伸 在相同材质时 材质时, 许机械強度,以提高其韧性及伸长率。在相同材质时, H2材 抗拉強度與H1材相等, 韧性、 H1材相等 H2材的抗拉強度與H1材相等,但韧性、伸长率、疲劳 强度比H1材良好 材良好。 强度比H1材良好。 H3:经应变加工硬化制程再经过安定化处理,H3材质 加工硬化制程再经过安定化处理 H3:经应变加工硬化制程再经过安定化处理,H3材质 记号只适用于5000 铝合金,此系列铝合金经应变 5000系 经应变硬 记号只适用于5000系铝合金,此系列铝合金经应变硬 化加工后 于室温中会产生软化现象, 了防止此种 化加工后,于室温中会产生软化现象,为了防止此种 现象于应变加工硬化 加工硬化后 施加175℃8小時保温 175℃8小時保温。 现象于应变加工硬化后先施加175℃8小時保温。
自然時效(Natural Aging)
对可热处理强化型铝合金经固溶处理及淬火后 对可热处理强化型铝合金经固溶处理及淬火后, 固溶处理及淬火 形成不安定之过饱和固溶体 于室温中即 过饱和固溶体, 中即会发 形成不安定之过饱和固溶体,于室温中即会发 析出强化 强化。 生析出强化。
人工時效( Artificial Aging) Aging)
针对具有淬火性较佳(淬火敏感性差) 针对具有淬火性较佳(淬火敏感性差)的铝合金 具有淬火性较佳 6063、6061、7005等等铝合金) 等等铝合金 (如:6063、6061、7005等等铝合金),可省略 时效处理前的固溶处理和淬火,淬火在挤型 在挤型出 时效处理前的固溶处理和淬火,淬火在挤型出 进行, 口进行,即当型材挤出时候及时冷却完成淬火 注意:挤型出口温度必须达到合金所需的固溶 温度
对可热处理强化型铝合金经固溶处理及淬火后 对可热处理强化型铝合金经固溶处理及淬火后, 及淬火 以人工催化的方式來达到所需材质的稳定状态 达到所需材质的稳定状态, 以人工催化的方式來达到所需材质的稳定状态, 对时间及温度的控制使铝合金产生析出 析出强化 对时间及温度的控制使铝合金产生析出强化
退火处理( Annealed) Annealed)
均质化处理(Homogenizging)
铝合金经熔炼铸造成型为挤压用锭后, 铝合金经熔炼铸造成型为挤压用锭后,为了减 成型为挤压用锭后 小挤压用锭组织成分的偏析, 挤压成型前先 小挤压用锭组织成分的偏析,在挤压成型前先 进行长时间的加热、保温,而后急速冷卻 急速冷卻。 进行长时间的加热、保温,而后急速冷卻。
对铝合金进行加热,控制时间及加热溫度, 对铝合金进行加热,控制时间及加热溫度,使 溫度 铝合金产生软化效果(强度、硬度降低韧性、 铝合金产生软化效果(强度、硬度降低韧性、 延伸率提高) 隨目的的不同分为全退火与应 分为全退火 延伸率提高),隨目的的不同分为全退火与应 力释放退火 部份退火/半退火) 退火( 力释放退火(部份退火/半退火)
W :固溶处理 淬火(solution haet固溶处理+淬火 固溶处理 淬火( treanted)
指铝合金经固溶处理后放置在室温 一段时间后而达到未安定状态,用 于2XXX和7XXX系合金。
时效处理(aging 时效处理(aging treatment)
将淬火得到的过饱和固溶体放置在恒温,使 其逐渐析出析出物而造成性质上的变化。 自然时效(natural aging) :室温下进行时效 人工时效(artificial aging):高温炉中进行 时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