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曹刿论战》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曹刿论战》教案最新7篇

《曹刿论战》教案最新7篇

《曹刿论战》教案最新7篇《曹刿论战》教案篇一一、训练目标:1、学会改写的要领2、忠于原作又不拘泥于原作,大胆想象要合乎情理。

3、恰当剪裁又要加以补充,自由发挥创造能力。

二、写作指导:(一)导入:改写,就是对原文进行内容或形式的改变,是按照要求和需要把一种文章改变为另一种文章的作文方法,是对原作从形式到内容进行某种改动的再创造。

改写主要有两个基本类型,一个是形式上的改写,另外一个是内容上的改写但在有些时候也兼有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的改写。

形式上的是指体裁、表现方法、语言、人称等方面的改变,而不涉及内容的重大改变;内容上的是指主题思想的转移和中心人物的改换。

另外,还有内容与形式兼有的改写。

无论内容或形式上的改变,仍然要忠实于原文的主要内容、中心思想,否则就不是另外创作了。

(二)指导:我们常见的改写形式有四种:一、改变人称,把第一人称改为第三人称,或把第三人称改为第一人称。

二、改变叙述方式,即把人物对话改为叙述形式。

三、改变文章的体裁,把古文改为现代文,诗歌改成记叙文等。

四、改变文章的叙述方式把顺序改为倒叙或插叙,或把倒叙改为顺叙等。

改写也是属于给材料作文,只不过所给的材料是一篇文章,比较特殊,它要求学生在原文的基础上重新构思,有较大的发挥空间;但和其他的写作方式一样,它也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则,下面按改写的类型分别阐述。

1、改人称,一般有两种方式:一是把第一人称改为第三人称,二是把第三人称改为第一人称。

此时应注意改文中的主要情节应与原文中的情节相符,而且如有人物描写的话,改写后应合乎人物的实际。

2、改体裁,即将原文的体裁改变,以另一种方式将文章表现出来,如将诗歌改成一般文章,将小说改成剧本。

改体裁时应注意:既要紧扣原文内容,又要根据自己的生活进行合理想象,从而使文章既合乎原文内容,又合乎现代生活审美的要求。

3、改结构,就是在抓住原文的前提下,可以根据表达的需要,将顺叙改为倒叙、插叙,或将倒叙改为顺叙等。

这种改写,一般只要变动文章的开关部分,或删或增,当然,必须注意上下之间的自然衔接和前后的照应。

九年级语文《曹刿论战》教案

九年级语文《曹刿论战》教案

九年级语文《曹刿论战》优秀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生字词。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会曹刿的智谋和爱国精神,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重点分析课文中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2.2 教学难点:难点是理解曹刿的智谋和爱国精神,以及将其运用到现实生活中。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曹刿论战》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大意,学习生字词。

3.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课文中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分享学习心得。

3.4 课堂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讲解,强调曹刿的智谋和爱国精神。

3.5 课堂练习:设计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第四章:教学方法与手段4.1 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课堂讲解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4.2 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等教学辅段,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课堂表现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等,给予及时的鼓励和指导。

5.2 课后作业评价:对学生的课后作业进行认真批改,了解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5.3 综合评价:结合课堂表现、课后作业等方面,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全面评价。

第六章:教学内容与安排6.1 教学内容:分析课文中的论证方法,理解曹刿的智谋和爱国精神。

6.2 教学安排:第1-2课时,完成课文朗读、生字词学习;第3-4课时,探讨课文中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第5-6课时,讲解曹刿的智谋和爱国精神;第7-8课时,进行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布置。

第七章:教学资源7.1 教学资源:多媒体课件、图片、课文注释、相关文献等。

7.2 资源整合:将教学资源进行整合,制作成多媒体课件,便于学生理解和接受。

精选《曹刿论战》教案3篇

精选《曹刿论战》教案3篇

精选《曹刿论战》教案3篇《曹刿论战》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一)认读生字,能准确朗读并背诵课文。

(二)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会翻译课文。

(三)能够把握__的主要观点,体会其中蕴涵的道理。

二、课时安排2课时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活动导引课前预习。

要求如下:1.读准音,在文中圈画应积累的生字并标记读音。

2.读顺文,能够准确划分句子内部的停顿,流畅、清晰地朗读课文。

3.读懂意,了解一些词语的句中义,并能够了解__大意。

导入新课:司马迁在《刺客列传》中记叙过曹刿的故事。

曹刿即曹沫。

曹沫者,鲁人也,以勇力事鲁庄公。

庄公好力。

曹沫为鲁将,与齐战,三败北。

鲁庄公惧,乃献遂邑之地以和。

犹复以为将。

齐桓公许与鲁会于柯而盟。

桓公与庄公既盟于坛上,曹沫执匕首劫齐桓公,桓公左右莫敢动,而问曰:“子将何欲?”曹沫曰:“齐强鲁弱,而大国侵鲁亦甚矣。

今鲁城坏即压齐境,君其图之。

”桓公乃许尽归鲁之侵地。

既已言,曹沫投其匕首,下坛,北面就群臣之位,颜色不变,辞令如故。

桓公怒,欲倍其约。

管仲曰:“不可,夫贪小利以自快,弃信于诸侯,失天下之授,不如与之。

”于是桓公乃割鲁侵地,曹沫三战所亡地尽复于鲁。

(出示文言,教师讲述故事大意)曹刿,不但勇力过人,而且智慧亦有过人之处。

(二)诵读活动1.教师范读课文。

活动策略:朗读时语速稍慢些,突出句子内的停顿,最大限度地便于学生理解课文。

2.同桌或前后桌的两位学生为一组,互相听、读,诵读全文。

诵读要求与策略:能准确、清晰地读文,能指出其他学生朗读中的失误与不足。

(三)读文正音1.学生端坐,师生齐声朗读。

2.请学生认读下列词语。

曹刿又何间焉小信未孚下视其辙望其旗靡(四)读文欣赏1.请学生自读第1段,结合注释,翻译句子,了解大意。

学生活动要求:同桌或前后桌的两位学生为一组,互相听、译。

要能准确、清晰地读文;能指出对方朗读、翻译中的失误与不足。

2.明确段中重要词语的解释。

齐师伐我:伐,征伐、攻打。

曹刿论战教案及教学设计(3篇)

曹刿论战教案及教学设计(3篇)

曹刿论战教案及教学设计(3篇)曹刿论战优秀教案及教学设计(精选3篇)导语:《曹刿论战》选自XXX九年级下册语文课本,属于散文作品。

该文记的是齐鲁长勺之战,齐强鲁弱,结果鲁国大获全胜,成为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

XXX对战前、战中、战后都作了很好的论述,指出取信于民是战争取胜的先决条件。

以下是本人整理的曹刿论战优秀教案及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参考!XXX论战优秀教案及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曹刿论战》选自XXX九年级下册语文课本,属于散文作品。

该文记的是齐鲁长勺之战,齐强鲁弱,结果鲁国大获全胜,成为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

XXX对战前、战中、战后都作了很好的论述,指出取信于民是战争取胜的先决条件。

【设计理念】1、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提高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

2、体现语文教学的人文性,体现学生研究的主体性。

3、体现学生研究方式的转变,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研究方式。

【教学目标】1、掌握文言文的研究方法,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欣赏作品内容,学生有自己的情感体验,获得自己对人生有益的启示。

3、初步培养学生感受、相识、欣赏和评判的本领。

【教学重点】1、诵读课文,相识课文内容。

2、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常用字的古今义。

3、掌握阅读文言文的一般规律。

【教学难点】通过研究,学生有自己的情感体验,从中获得自己对人生有益的启示。

【教学方法】1、认读法(解说:目的是培养语感,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2、品读法(解说:学生能读中有品,品中有悟)3、探究法(解说:培养学生自主探究、互助合作的惯)4、归纳法(解说:进修需要方法,方法源于归纳,归纳益于拓展)【教学手段】课件、多媒体【教学步骤】1、创设情境,导入课文学生列举中国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引入课题,参照课文注解①简介《左传》。

《左传》传说是春秋期间左XXX根据鲁国史料编写的编年体史书,储存了我国自公元前722年以后二百多年间的许多史料。

二、诵读课文(一)认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语气和停顿。

九年级语文《曹刿论战》优秀教案

九年级语文《曹刿论战》优秀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曹刿论战》。

(2)理解并掌握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

(3)了解曹刿的历史背景和评价。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提高朗读和背诵能力。

(2)通过合作学习,提高理解和分析能力。

(3)通过讨论,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对古代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2)理解忠诚、勇敢、智谋等品质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1. 文言文的朗读和背诵。

2. 文中关键词语和句式的理解。

3. 曹刿的历史背景和评价。

三、教学难点:1. 文言文的理解和翻译。

2. 文中比喻和寓意的把握。

3. 曹刿论战策略的分析。

四、教学准备:1. 课文:《曹刿论战》。

2. 参考资料:关于曹刿的历史背景和评价。

3. 教学设备:投影仪、白板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简要介绍曹刿的历史背景。

(2)激发学生对《曹刿论战》的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和背诵课文。

(2)学生自主查找并理解文中关键词语和句式。

3. 合作学习:(1)学生分组讨论,总结课文的主要内容和观点。

(2)各组分享讨论成果,进行互动交流。

4.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难点词语和句式。

(2)分析曹刿的论战策略和智慧。

5. 案例分析:(1)分析其他历史人物或事件的论战策略。

(2)与曹刿论战进行对比,总结优秀论战的特点。

6.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1)引导学生从曹刿的忠诚、勇敢、智谋等品质中汲取启示。

(2)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中的论战现象,培养批判性思维。

7.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成果。

(2)强调文言文学习和理解的注意事项。

8. 作业布置:(1)要求学生熟读熟记《曹刿论战》。

9. 教学反思:(1)总结课堂教学的优点和不足。

(2)针对不足,提出改进措施。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互动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2. 朗读和背诵:评估学生在课堂上的朗读和背诵表现,检查他们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程度。

《曹刿论战》教案四篇

《曹刿论战》教案四篇

《曹刿论战》教案四篇【精华】《曹刿论战》教案四篇《曹刿论战》教案篇1 【教学目的】1、知识与才能:⑴积累掌握重要文言文词句和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

⑵理解有关《左传》的文学常识,理解鲁国以弱胜强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在学生练读中,在学生合作探究中学习本文运用人物对话推动事件开展,通过语言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感受本文语言的精练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曹刿铁肩担道义、忠心献祖国的爱国精神。

【教学方法】1、诵读法。

2、品读法、演读法。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三国时众多的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战役,比方:“赤壁之战”、“官渡之战”、“淝水之战”为什么弱者反而可以在战争中取胜呢?也许是人心所向吧?正义永远会战胜邪恶的。

但是有这么一场战役比这几场还要早,曾受到毛____同志的称赞的战争,也许同学们已经知道了,那就是长勺之战。

鲁国一个弱小的国家,为什么可以战胜如此强大的齐国呢?今天我们就来共同探个终究吧!请看课文《曹刿论战》。

2、解题:《左传》:我国古代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相传是春秋末年左丘明讲解《春秋》的一部著作。

其中记载着春秋时代各国的内政、外交、军事等方面的活动。

原书名为《左氏春秋》,汉以后称为《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

这部书既是一部比拟完好的历史著作,也是一部相当精彩的散文著作。

3、背景:齐襄公在国内做了一些坏事,他的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纠恐怕被连累,分开齐国避祸。

公元前685年齐国发生内乱,国君被杀,住在鲁国的公子纠和住在莒国的公子小白都抢着先赶回齐国,想做国君。

鲁庄公派兵护送公子纠回去,哪知公子小白抢先赶回了齐国,做了国君,就是齐桓公。

齐桓公起兵迎击。

当时齐强鲁弱,鲁军大败,齐桓公胁迫鲁庄公杀了公子纠。

从此两国结下深仇大恨。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再次兴兵攻鲁,战于长勺。

二、读1、个体自读。

结合注释,读得准,读得畅,老师根据朗读实况正音。

如“间、帛、孚、勺、辙、靡”等可能在正音之列;虚词停顿要鲜明;要再现故事的气氛。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曹刿论战》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曹刿论战》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曹刿论战》教案一. 教材分析《曹刿论战》是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的一篇文言文,选自《左传》。

这篇文章通过曹刿与鲁庄公的对话,揭示了战争中取胜的关键因素,即得到人民的支持和正确的战略战术。

文章简练精辟,寓意深刻,是古代兵法的经典之作。

通过学习本文,学生可以了解古代战争的一些基本知识,提高自己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并从中汲取智慧,为将来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文言文基础,但本文内容较为深奥,学生可能难以理解战争策略和军事术语。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引导他们正确理解课文内容,提高他们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一些文言文基础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汲取智慧,培养自己的战略眼光,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文言文基础知识。

2.难点:分析战争策略,理解曹刿的论点,以及如何将课文内容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战争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课文内容。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自主探究,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讨论法:分组讨论,发挥团队协作的力量,共同解决问题。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练掌握课文内容,了解战争策略,搜集相关资料。

2.学生准备:预习课文,了解文章大意,查阅相关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战争是古代社会的一种主要形态,我国古代战争史上涌现出了许多杰出的军事家和兵法家。

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关于战争的课文——《曹刿论战》。

2.呈现(10分钟)教师朗读课文,学生跟读,感受课文的语言魅力。

然后,教师逐句讲解课文,分析战争策略,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课文内容。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角色扮演曹刿和鲁庄公,进行课堂剧表演,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曹刿论战》教案(优秀5篇)

《曹刿论战》教案(优秀5篇)

《曹刿论战》教案(优秀5篇)《曹刿论战》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1、认识要想取得战争的胜利,战前必须作好政治准备。

2、要善于把握有利时机。

3、了解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并联系实际进行思想教育,培养青少年机智沉着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难点1、古今义不同的实词及“夫”的用法和判断句式。

2、记叙战争的方法及剪裁上详略恰当的特点。

3、背诵全文主。

三、教学课时:两课时。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中国历史上发生过无数次战争,其中有许多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光辉战例。

像三国时曹操击败袁绍的官渡之战,孙刘联军大败曹操的赤壁之战,东晋谢安、谢石、谢玄等人使北方前秦苻坚统率的百万大军感到“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的淝水之战,都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思考,而发生在春秋时期齐国和鲁国之间的长勺之战尤其受到了毛泽东同志的称赞。

毛泽东同志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指出,长勺之战是“中国战史中弱军战胜强军的有名的战例。

”今天我们学习《曹刿论战》这篇课文就是谈论长勺之战的。

通过学习,我们可以理解在长勺之战中,弱小的鲁国为什么能战胜强大的齐国,曹刿的战略思想是什么,它对我们有哪些启发。

二、解题①《左传》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情况的编年体史书。

相传是鲁国史官左丘明根据孔子写的鲁国历史《春秋》所编。

由于《春秋》记事过简,近于大事年表,一般人难以读懂,而《左传》叙事较为详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历史面貌,又为《春秋》作了较为详备的注释,所以后人又称《左传》为《左氏春秋》。

《左传》保存了重要的历史史料,具有一定的史学价值。

同时,它又善于剪裁,叙事清晰,描写人物生动,又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对后代散文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②课文谈论的是古代战争故事。

这次战争发生的时间是春秋初期,交战双方是强大的齐国和弱小的鲁国。

交战地点是鲁国的长勺,所以史称长勺之战。

发生战争的原因是齐襄公时,政令无常,他的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纠分别逃到莒国和鲁国避难。

初三语文曹刿论战教学案

初三语文曹刿论战教学案

初三语文《曹刿论战》教学案一、教学背景本教学案针对初三语文教学。

选取了中国古代经典名篇——《曹刿论战》为教学内容。

本文选自《战国策》中,是我国古代最具代表性之一的辩论文章,自古以来备受推崇。

教学目的:让学生通过学习《曹刿论战》,掌握文章的线索结构和论证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与思考能力,同时灌输学生“认知世界”的能力,培养他们的文化素养。

教学内容:《曹刿论战》教学时间:两课时教学对象:初三年级学生二、教学过程1. 情境导入“我们在大兴安岭的基地发现了一种神奇的草药,经过破解中药的研究方法,我们终于得出了提取此草药的方法,这种草药可以威力神奇、起死回生……”老师提出一个问题:“这种神奇的草药会出现在古代的战争中,怎样才能抢到这种草药呢?”该情境让学生了解战争时局,对课文故事的欣赏起到了引导作用。

2. 导读课文老师请学生读一遍课文,带着问题:作者在《曹刿论战》中要表达什么观点?3. 讲解课文背景介绍《战国策》的文化背景,让学生了解历史背后的故事,加深学生对故事情节的印象,把教学内容脉络抛给学生。

4. 阅读理解老师分发阅读问题,让学生结合问题精读课文。

问题重点注重于学生对课文的结构、主题和要点的理解。

5. 分析文章结构请学生对文章结构进行总结,划分段落主旨句,并让学生自由组合自己的结构。

6. 分析论点观点老师请学生讲解课文的论点和观点,并且引导学生进行二次阅读。

7. 辩论练习分为A、B两个分组,A组担任曹刿,B组担任司马懿,进行准备。

A组主动向B组提出“败走”的条件。

之后进行正式辩论,B组进行反驳措辞(1分钟),A组作出回应并发表立论(2分钟),二者交流,其中有限制完成。

8. 拓展思考和提问要求学生发表论文,选择曹刿或司马懿的立场,发表自己的声明。

三、教学重点1.让学生了解《曹刿论战》这篇文章的主题、结构、论点和观点。

2.通过辩论,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并培养其语言运用和表达能力。

3.通过写论文,让学生对文章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九年级语文《曹刿论战》教案

九年级语文《曹刿论战》教案

九年级语文《曹刿论战》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曹刿论战》。

(2)理解文章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如“曹刿论战”、“取信于民”等。

(3)分析曹刿的政治远见和爱国情怀。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课文内容。

(2)学会欣赏古代文学作品,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2)学习曹刿的爱国主义精神,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重点:1. 课文朗读与背诵。

2. 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

3. 分析曹刿的政治远见和爱国情怀。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古代战争术语和战略思想。

2. 曹刿论战中的逻辑推理和谋略。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分析人物形象,阐述战争策略。

2. 互动法:引导学生提问、讨论,提高课堂参与度。

3. 案例分析法:分析曹刿论战中的经典案例,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曹刿论战》的背景和意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关键词语。

4. 课堂讲解:详细讲解课文内容,阐述战争策略,解答学生疑问。

5. 案例分析:分析曹刿论战中的经典案例,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6. 情感升华:引导学生学习曹刿的爱国主义精神,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8.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9. 教学反思:教师课后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

10. 评价与反馈: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价,共同提高教学质量。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和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以及小组合作讨论的表现。

2. 作业评价:评估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包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战争策略的分析以及曹刿论战的思考。

3. 知识测试:通过书面测试或口头提问的方式,检验学生对课文内容、关键词语和句式的掌握情况。

九年级语文教案《曹刿论战》

九年级语文教案《曹刿论战》

九年级语文教案《曹刿论战》一、教材分析“《曹刿论战》”是《史记》中的一篇章,是战国时期晋国大夫夏侯惇写给晋景公的一封信。

作为我国古代著名的谋略论文,它阐述了战争胜利的一种思想方法,因而被广泛应用于军事和政治领域。

同时,这篇文章也具有很强的文学意义。

本篇文章是为九年级中学生设计的语文教学案例,整个阅读课程大概需要分成三部分:导入部分,阅读部分与总结部分。

导入部分需要考虑如何吸引学生的兴趣和提高他们的古代文献阅读能力,阅读部分则需要让学生深入了解文章的内容,掌握作者的语言特点以及文学意义,最后总结部分则总结文章的中心思想和学习感受。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能够自主阅读文言文,理解其中的深层意义。

2.了解《曹刿论战》的历史背景。

3.掌握文章的基本结构和语言特点。

4.了解《曹刿论战》的文学价值。

2.能力目标1.能够自主思考文言文的含义,解读文学作品的深层意义。

2.能够通过文言文进行批判性思考和文字表达。

3.能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和合作,陈述自己的观点并听取他人的建议。

4.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理解和评价古代文学作品,拓展思路和视野。

3.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化和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2.提高学生的自信和表达能力,培养其独立思考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3.引导学生对历史和文化的思考,激发其对国家和社会的热爱和责任感。

三、教学过程1.导入部分1.教师出示一张晋墓左画像,让学生观察画像并回答问题。

例如:画像描绘的是哪个历史人物?此人物平生的主要贡献是什么?学习曹刿论战对于我们了解这位历史人物有何帮助?2.教师介绍《曹刿论战》的历史背景和一些文学知识,例如:晋齐之战、谋略思考方法、古代文化等。

2.阅读部分1.教师先带领学生快速浏览全文,了解整篇文章的基本结构和内容。

2.教师分析文章的语言特点,例如:政治隐喻、多层次的比喻、模拟对话等。

3.学生根据阅读材料分成小组,小组成员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想法。

促进同学之间的合作,共同探讨文本的深层意义和隐喻。

《曹刿论战》教学设计15篇

《曹刿论战》教学设计15篇

《曹刿论战》教学设计15篇《曹刿论战》教学设计1学习目标1、掌握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思和用法,积累文言词语2、掌握重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结合注释翻译课文。

3、准确熟练的朗读并背诵课文,理解__的内容。

一、预习导学【链接材料】——1. 走近作品:《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情况的一部编年体史书。

《史记》和《汉书》都认为它是孔子的同代人鲁国史官左丘明而作。

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终于鲁哀公十四年(前454年)。

书中保存了大量古代史料,文字简练生动,尤其善于描写战争及复杂事件,又善于通过对话和行动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对后代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左传》分年记事,没有篇名。

【链接材料】——2. 长勺之战的背景:这一战事发生在鲁庄公十年(前684),是齐桓公即位后向鲁国发动的第二次战争。

此前两年,齐桓公(公子小白)与其庶兄公子纠曾进行过激烈的争夺君位的斗争。

当时篡君夺位的公孙无知(齐襄公堂弟)已被杀,齐国一时无君,因此避难于鲁国的公子纠和避难于莒国的公子小白都争相赶回齐国。

鲁庄公支持公子纠主国,亲自率军护送公子纠返齐,并派管仲拦击、刺杀公子小白。

然而鲁国的谋划没有成功,公子小白已出乎意料地抢先归齐,取得了君位。

齐桓公即位后当即反击鲁军,两军交战于乾时(齐地),齐胜鲁败。

乘兵胜之威,齐桓公胁迫鲁国杀掉了公子纠。

齐桓公虽在其庶兄的血泊中巩固了权位。

但对鲁国却一直怨恨难平,因此转年春便再次发兵攻鲁,进行军事报复和武力惩罚。

本篇所记即是这次在鲁地长勺展开的战事。

1、给下面的字注音:刿()又何间焉()鄙()弗敢专也()小惠未编()小信未孚()公与之乘()长勺()辙()轼()竭( ) 盈( ) 旗靡()夫( )帛()2、解释加横线的词的意思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弗敢加也,必以信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将鼓之既克,公问其故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齐师伐我又何间焉何以战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牺牲玉帛小大之狱忠之属也。

《曹刿论战》教案四篇

《曹刿论战》教案四篇

《曹刿论战》教案四篇《曹刿论战》教案篇1【创新设计】一训练重点1.了解词的古今义差异。

2.背诵这篇课文。

二创新视点无提问式教学设计。

三教学蓝图1、.正读2.点读3.译读4.品读5.理读6.背读四·教学主要过程教学步骤一:正读。

(所谓“正读”,就是在课文教学之初、学生朗读课文之后,教师纠正读音,纠正语调。

)1.导入。

2.同学们朗读课文。

3.教师根据朗读实况正音。

如“间、帛、孚、勺、辙、靡”等可能在正音之列。

4.同学们再读课文。

5.教师根据朗读实况纠正语调。

如:①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应读出“反对”的语气。

②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应读出“否定”的语气。

③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应读出“肯定”的语气。

④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应读出“议论”的语气。

⑤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应读出“解说”的语气。

6.同学们再读课文。

教学步骤二:点读。

所谓“点读”,就是从课文朗读转向阅读课文注释,要求学生“点”着课文注释,一个一个地读。

)1.要求同学们认真点读课文注释。

2.学生质疑问难,老师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3.教师点出应该重点理解的10个词:4.学生边读课文边温习对课文注释的理解。

5.再朗读课文。

教学步骤三:译读。

(所谓“译读”,就是同学们自读课文,自译课文,读读译译,译译读读。

)1.各人自读自译。

2.男生读课文,女生译课文,读一句译一句。

3.女生读课文,男生译课文,方法同上。

教师听学生的读与译,指出译得不当之处。

再请同学们质疑。

教学步骤四:品读。

(所谓“品读”,就是在整体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对课文进行分析、品味、赏析。

)1.教师介绍__的背景。

2.要求同学们自选角度,谈谈对课文层次、情节、人物、笔法的理解。

发言者可用“……从……可以看出……”的句式说话。

3.学生准备,学生发言,教师点拨、引导。

教学步骤五:理读。

(所谓“理读”,就是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突出文言字词的学习,用“整理”方式,指导学生积累语言的板块。

九年级语文《曹刿论战》教学设计

九年级语文《曹刿论战》教学设计

九年级语文《曹刿论战》教学设计九年级语文《曹刿论战》教学设计内容预览:21 曹刿论战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

2.了解《左传》及齐鲁长勺之战的背景,把握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理解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

能力目标1.把握本文以“论战”为中心组织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

2.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

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理解课文的主旨。

德育目标学习曹刿铁肩担道义、忠心献祖国的爱国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1.理清行文思路。

背诵课文。

2.体会课文剪裁得当的叙事特点,理解曹刿关于战争问题的论述。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语设计前面我们刚刚学习丁先秦诸子散文,领略了诸子散文特有的艺术魅力。

今天,我们学习先秦历史散文著作《左传》中的选段《曹刿论战》,感受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

二、资料助读1.《左传》《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情况的一部编年体史书。

《史记》和《汉书·艺文志》都认为它是孔子的同代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清代有的学者认为系刘歆改编。

近人认为是战国初年人根据各诸侯国史编成。

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终于鲁哀公十四年(前454年)。

书中保存了大量古代史料,文字简练生动,尤其善于描写战争及复杂事件,又善于通过对话和行动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对后代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左传》分年记事,没有篇名。

晋杜预把它按年代顺序分附在《春秋》后面,认为它是用史实来阐述《春秋》经义的。

《春秋》记事非常简单,近乎大事年表,例如这篇课文所记之事在《春秋》中就只有一句话:“十年春,王正月,公败齐师于长勺。

”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左传》节文的标题,都是后人加的。

2.长勺之战背景简介本篇选文又题作“齐鲁长勺之战”或“长勺之战”。

这一战事发生在鲁庄公十年(前684),是齐桓公即位后向鲁国发动的第二次战争。

前此两年,齐桓公(公子小白)与其庶兄公子纠曾进行过激烈的争夺君位的斗争。

九年级曹刿论战教学设计

九年级曹刿论战教学设计

九年级曹刿论战教学设计九年级《曹刿论战》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文实词、虚词,理解文意。

2、分析曹刿和鲁庄公的人物形象。

3、理解文章的主题,体会“取信于民”的政治思想。

4、学习本文以“论战”为中心组织材料、详略得当的写作特点。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曹刿关于战争的论述,体会其军事智慧。

2、教学难点理解鲁庄公的形象,辩证地看待“肉食者”。

探究文章的写作特点和主题思想。

三、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点拨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古代战争频繁,有许多著名的战役和军事家。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战争的文言文——《曹刿论战》,看看春秋时期的曹刿是如何指挥战斗的。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标注字音和停顿。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文意,理解文章大意。

(三)精读课文,分析人物形象1、思考:曹刿是一个怎样的人?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学生讨论交流,教师点拨。

明确:曹刿是一个有爱国之心、深谋远虑的人。

他关心国家大事,主动请见;在战争中,他能洞察战机,善于把握进攻和追击的时机。

例如:“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体现了他对统治者的不满和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公将战,曹刿请见”,表现了他的爱国热情;“战则请从”,表明他勇于参战;“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显示了他的谨慎和机智。

2、鲁庄公是一个怎样的人?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引导。

明确:鲁庄公是一个目光短浅、急躁冒进,但又能虚心纳谏的君主。

比如:“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说明他把战争的胜利寄托在神灵和小恩小惠上,见识浅薄;“公将鼓之”“公将驰之”,表现了他的急躁;但他能听取曹刿的意见,“公与之乘”“遂逐齐师”,也有一定的开明之处。

(四)探究写作特点1、文章是如何围绕“论战”来组织材料的?学生自主思考,教师提示。

明确:文章紧扣“论战”,详写了曹刿在战前、战中、战后的言论,略写了战争的过程。

九年级语文《曹刿论战》教案

九年级语文《曹刿论战》教案

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曹刿论战》全文;(2)理解文中出现的生僻字词的含义;(3)分析曹刿论战的战略思想和战术运用。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2)学会欣赏古典文学,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3)运用文本分析法,提高文本解读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古代智者的智慧,树立正确的战争观;(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3)学会在生活中运用智慧,勇于担当,积极进取。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曹刿论战》;(2)理解文中的战略思想和战术运用;(3)掌握文中生僻字词的含义。

2. 教学难点:(1)文言文的断句和朗读;(2)曹刿论战策略的深入理解;(3)文本内涵的拓展延伸。

1. 导入新课:(1)简介《曹刿论战》的背景及作者;(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文本。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熟悉文本;(2)鼓励学生查阅工具书,解决生僻字词;(3)指导学生进行断句练习,提高朗读能力。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曹刿论战的战略思想和战术运用;(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3)教师点评,总结得失。

4. 深入解读:(1)分析曹刿的智谋和勇敢;(2)探讨鲁庄公的决策过程和领导能力;(3)联系现实生活,思考战争与和平的问题。

5. 拓展延伸:(1)让学生收集其他有关战争的故事或名言,进行交流分享;(2)谈谈自己对战争与和平的认识;(3)教师总结,引导树立正确的战争观。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曹刿论战》;2. 分析曹刿论战的战略思想和战术运用,写一篇心得体会;3. 收集其他有关战争的故事或名言,进行交流分享。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合作意识等;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的作业进度、字词掌握情况、心得体会质量等;3. 课后交流:了解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拓展延伸的程度,以及对战争观的认识。

曹刿论战(人教版九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曹刿论战(人教版九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曹刿论战(人教版九年级必修教案设计)课题曹刿论战课型新授课课时四课时授课喻安君素质教育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

2.了解《左传》及齐鲁长勺之战的背景,把握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理解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目标3.把握本文以“论战”为中心组织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

4.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

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理解课文的主旨。

情感与价值目标5. 学习曹刿铁肩担道义、忠心献祖国的爱国精神。

教学重点 1.理清行文思路。

背诵课文。

2.体会课文剪裁得当的叙事特点。

教学难点理解曹刿关于战争问题的论述。

教学方法 1.诵读法2.品读法教学准备学生查找作者及作品资料,结合注释翻译课文。

第一、二课时教学要点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译读课文。

把握文意;研读课文第一段,背诵第一段。

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学札记一、导语设计同学们,前面我们刚刚学习了先秦诸子散文,领略了诸子散文特有的艺术魅力。

今天,我们学习先秦历史散文著作《左传》中的选段《曹刿论战》,感受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

二、资料助读1.《左传》《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情况的一部编年体史书。

《史记》和《汉书•艺文志》都认为它是孔子的同代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清代有的学者认为系刘歆改编。

近人认为是战国初年人根据各诸侯国史编成。

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终于鲁哀公十四年(前454年)。

书中保存了大量古代史料,文字简练生动,尤其善于描写战争及复杂事件,又善于通过对话和行动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对后代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左传》分年记事,没有篇名。

晋杜预把它按年代顺序分附在《春秋》后面,认为它是用史实来阐述《春秋》经义的。

《春秋》记事非常简单,近乎大事年表,例如这篇课文所记之事在《春秋》中就只有一句话:“十年春,王正月,公败齐师于长勺。

〈曹刿论战〉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曹刿论战〉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曹刿论战〉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词语21个。

2、能脱离课下注释翻译文章并背诵。

3、通过比较阅读把握人物对话,探究人物性格。

教学重点:1、积累文言词语。

2、通过比较阅读把握人物对话,探究人物性格。

课前准备:学生完成两个预习作业,熟读课文和结合课下注释翻译全文。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春秋时期,弱小的鲁国迎战强大的齐国。

结果在鲁地长勺战胜了齐军。

创造了中国战史中弱军战胜强军的有名战例----齐鲁长勺之战。

今天我们就来听听这场战例的指挥者曹刿论述取胜的原因。

二、朗读正音:1、又何间焉2、小惠未徧3、小信未孚4、夫战,勇气也5、望其旗靡三、梳理文章思路:请同学以人物活动为线索概述课文内容。

庄公迎战----备战----胜战----曹刿论战四、疏通文意,积累实词(采用质疑释疑的方法,让学生先提出在预习中遇到的问题,其它同学回答,合作探究,共同解决。

) (中间适时穿插理解实词和翻译的方法)理解文言实词的方法1、结合词语的文言语境理解。

2、借助平时文言实词的积累,进行推断。

3、结合文言语法知识。

4、参照字形来理解。

翻译的原则。

1、直译要准确2、句子要通顺。

最后让学生归纳总结文言知识点。

(有意识地落实到数量上)重点实词(12个)间鄙遍加信孚福情忠鼓再靡古今异义词语(3个)牺牲狱可以通假字(1个)徧一词多义(5个)师故请间伐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故而两狼之并躯如故。

间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既克,公问其故又何间焉?余则愠袍敝衣处其间。

…… (课文中一词多义的词还有很多,学生课下积累。

)五、试背课文六、小试身手子鱼论战《左传》宋公及楚人战于泓。

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

子鱼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

”公曰:“不可。

”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

公曰:“未可。

”既陈而后击之,宋师败绩。

公伤股,门官歼焉。

国人皆咎公。

公曰:“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

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

寡人虽亡国之余,不鼓不成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下册第六单元浩然正气
20曹刿论战
1.了解作者和《左传》。

2.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3.疏通文义,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感受曹刿的军事智慧与仁人之心。

一、导入新课
我们知道,在战争中,人心所向、正确的战略是取胜的两个必要条件。

毛泽东“敌疲我打”的防御战术就是受到春秋时期“长勺之战”的启发。

今天就让我们回到公元前684年,和与孔子同时代的鲁国史官左丘明一起来见证这场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认识作者,了解作品
作者简介:左丘明,姓左丘,名明(一说姓丘,名明,左乃尊称),春秋末期鲁国人。

左丘明知识渊博,品德高尚,孔子言与其同耻,太史公司马迁称其为“鲁君子”。

左丘明出身的家族世代为史官,并与孔子一起“乘如周,观书于周史”,据有鲁国以及其他封侯各国大量的史料,所以依《春秋》著成了中国古代第一部记事详细、议论精辟的编年史《左传》,和现存最早的一部国别史《国语》,成为史家的开山鼻祖。

作品简介:《左传》也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儒家经典之一,是我国较早的一本史学著作和重要的文学著作。

相传为春秋时期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它记载了公元前722年以后的二百多年间的许多史料。

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目标导学二:把握文中常见文言现象
【词类活用】
①神弗福.也(名词用作动词,赐福,保佑)
②公将鼓.之(名词用作动词,击鼓)
【一词多义】
①故:公问其故.(原因,缘故)故.逐之(所以)
②以:何以.战(凭、靠)必以.信(按照)必以.分人(把)
③之:肉食者谋之.(代词,代这件事)
公与之.乘(代词,代指曹刿)
故克之.(代词,代指齐军)
小大之.狱(结构助词,的)
公将鼓之.(助词,起补足音节的作用)
【古今异义】
①又何间.焉(古义:参与;今义:隔开,不连接)
②肉食者鄙.(古义:目光短浅;今义:粗俗,低下;轻视,看不起)
③牺牲
..玉帛(古义:祭祀用的牛、羊、猪等;今义:为了正义的目的舍弃自己的生命;放弃或损害某些利益)
④必以情.(古义:诚心;今义:感情)
⑤再.而衰(古义:第二次;今义:又,又一次)
目标导学三:疏通文义,整体感知
1.本文有几条线索?分别是什么?
明确:两条。

(1)事件发展的线索(迎战——备战——胜战——评战);(2)人物活动的线索(请见——请问——参战——释疑)。

2.本文可分为几部分?各部分讲了哪些事,请做简要概括。

明确: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先讨论了“何以战”,再记叙了胜战过程,最后评战。

目标导学四:详细解读,体会“论战”智慧
1.阅读第一段,说说第一段写了什么内容,可以分为几层。

明确:第一段写鲁国战前的准备,可分为两层:第一层(从开始到“乃入见”)写曹刿跟乡人的对话,说明曹刿“请见”的原因;第二层(从“问”到段末)写曹刿跟鲁庄公的对话,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

2.曹刿的身份是怎样的?为什么他要说“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呢?
明确:从“其乡人曰”句中我们能推知曹刿的身份为普通老百姓,没有官位,属爱国君子,但他“位卑未敢忘国忧”。

一句“肉食者鄙”,表明他已经观察到了君主身边未有长策的弊端;而“未能远谋”不仅是对自己深谋远虑的充分肯定,而“远谋”二字,也正是整个论战的核心。

3.“何以战”是个宾语前置的句子,这句话引出了下文分析战争的条件,突出了曹刿重视战前的政治准备。

鲁庄公认为要做哪几方面的准备呢?
明确:①“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②“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③“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4.对于鲁庄公的准备,曹刿又是如何评价的?
明确:对于第一个准备,曹刿的评价是“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对于第二个准备,曹刿的评价是“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对于第三个准备,曹刿认为“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5.为什么说“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是“可以一战”的主要条件?
明确:因为民心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

这就突出表现了曹刿重视人民力量的政治远见。

6.阅读第二段,说说在进行具体的反攻战时,鲁庄公与曹刿做了怎样的战略决策。

明确:战斗刚开始,不待齐军疲倦,庄公就急于反攻,但是被曹刿阻止,等待齐人三鼓之后才肯发起反攻战;而在鲁军刚获胜,庄公又急于去追击(“公将驰之”),曹刿又阻止了庄公,“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作了充分的判断后才发起追击战。

7.鲁国战胜齐国后,曹刿向鲁庄公解释了自己决策的原因。

请你阅读第三段,结合曹刿的解释,谈谈你对他战略决策的领悟。

明确:按照曹刿的说法,这次战役是把准了两个时机,一是利于反攻的时机——彼竭我盈之时:鲁军按兵不动,养精蓄锐。

齐军第一次击鼓进军,士气正旺;第二次击鼓,士气开始低落;第三次击鼓,士气已经完全衰竭。

在此关键时刻,曹刿采取“敌疲我打”的方针,终于化劣势为优势。

二是追击的时机——辙乱旗靡之时:鲁军虽然取得了反攻的初步胜利,但曹刿并未轻敌,“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正所谓兵不厌诈,这是不可不提高警惕的。

直到亲自察看敌情,发现敌军“辙乱”“旗靡”,确认了齐军是狼狈逃窜,溃不成军,才乘胜追击,终于取得了战役的胜利。

目标导学五:把握人物形象
请你结合上述分析,说说曹刿、鲁庄公是怎样的人?
曹刿形象:曹刿作为一名军事家的“远谋”:曹刿请见,表现他的爱国热情;曹刿问战,表现他的政治远见;曹刿参战,表现他卓越的军事才能;曹刿论战,表现他过人的谋略。

鲁庄公形象:鲁庄公作为国君的见识“鄙”:把战争的希望寄托在施行“小惠”和祈求神灵的保佑上,这是他政治思想上的缺陷;他急于求战,急于攻击,说明他没有很好的军事指挥能力。

但他又并非昏君,备战见刿,三问三答,实事求是,虚心听意见;庄公作战用刿,亲自参与打仗,表现他礼贤下士,任人唯贤;庄公战后问刿,不因胜而自喜,表现他为求真知而不耻下问。

三、板书设计
作者留言:
非常感谢!您浏览到此文档。

为了提高文档质量,欢迎您点赞或留言告诉我文档的不足之处,以便于对该文档进行完善优化,在此本人深表感谢!祝您天天快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