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0年9月19日印度丛林发现印度狼孩
社会学概论四
主讲人:曹颖
1920年9月19日印度丛林发现印度狼孩
1920年9月19日,在印度加尔各答西面约1000千 米的丛林中,发现两个狼哺育的女孩。年长的估计8 岁,年幼的一岁半。大概都是在生后半年被狼衔去的。 两人回到人类世界后,都在孤儿院里养育,分别取名 为卡玛拉与阿玛拉。她们的言语、动作姿势、情绪反 应等方面都能看出很明显的狼的生活痕迹。她们不会 说话,发音独特,不是人的声音。不会用手,也不会 直立行走,只能依靠两手、两脚或两手、两膝爬行。 她们惧怕人,对于狗、猫似乎特别有亲近感,其次中 小孩。白天她们一动也不动,一到夜间,到处乱窜, 象狼那样嚎叫,人的行为和习惯几乎没有,而具有不 完全的狼的习性。
第一节 什么是社会化
一、社会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的定义 社会化是个体在社会的影响下,通过学习,
掌握社会经验、规范,形成与社会一致且有自己 特色的态度、情感、行为习惯与品格,并取得社 会成员资格的成长过程。
二、社会化的内容
(1)学习生活的基本技能
吃饭、穿衣、走路,这些衣食住行的 技能并不是简单的动作,而是一种文化。
权威型
这些父母试图合理指导孩子的行动,注意启
发儿童,有必要时坚决控制。但他们会解释这 样做的理由,鼓励孩子同他们交换意见,多鼓 励、少惩罚。这些孩子能自立、自控,很自信, 有探索精神并且对生活心满意足,易于合作。
家庭气氛
关于家庭气氛与幼儿心理活动特点的关系,赖德 克从六个方面进行的相关研究,发现:
1.社会化的必要性 个人角度:个人成长 社会角度:培养合格成员 2.人的社会化的可能性 (1)人有较长的生活依赖期 (2)人有较强的学习能力 (3)人有语言的能力
第二节 社会化的机构与过程
印度狼孩的故事
• 于是研究者就在人类的正常社会环境里对其进 行训练,教他们识字,教他们学习人类的基本行 为方式和生活技能。大狼孩卡玛拉在2年后, 才会说两个单词,4年后才会说6个单词,第7 年才学会了45个单词。
为使两个狼孩能转变为人,人们作出了各种各样 的尝试。结果是小狼孩阿玛拉在回到人间的第11 个月就死去了, 大的狼孩卡玛拉活到1929年也死 了。
• 在孤儿院里,人们首先对他们进行了身体检 查,发现他们身体的生物系统是正常的。这 两个狼孩虽然长得与人一样,但行为举止却 完全和狼一样,她们白天睡觉,夜晚出来嚎叫, 她们用四肢爬着走路, 喜欢单独活动,怕火 和光,也怕水,不让人们替她们洗澡。 • 她们不吃素食而要吃肉,吃时不 用手拿,而是放在地上用牙齿撕 开吃。每天午夜到清晨三点钟, 她们像狼似地引颈长嚎。
这些故事说明了什么呢答东北的一个名叫米德纳 波尔的小城,人们常见到有一种“神秘的生物” 出没于附近森林,往往是一到晚上,就有两个用 四肢走路的“像人的怪物”尾随在三只大狼后面。 后来人们打死了大狼,在狼窝里终于发现这两个 “怪物”,原来是两个裸体的女孩。其中大的年 约七八岁,小的约两岁。这两个小女孩被送到孤 儿院去抚养,还给她们取了名字,大的叫卡玛拉, 小的叫阿玛拉。
心理学之狼孩的故事
狼孩的故事1920年印度传教士辛格在一个巨大的白蚁穴附近,发现狼群中有两个“狼孩”。
辛格把她们送进了米梅纳普尔市孤儿院。
据辛格讲,这两个孩子刚回到人类社会之初,具备狼的特点,有明显的动物习性:吞食生肉,四肢爬行,喜暗怕光,白天总是蜷缩在阴暗的角落里,夜间则在院内、外四处游荡,凌晨1时到3时像狼似地嚎叫,给她穿衣服,她却粗野地把衣服撕掉。
她目光炯炯,嗅觉敏锐,但不会说话,没有人的理性。
辛格牧师夫妇俩为使两个狼孩能转变为人,作出了各种各样的尝试。
其中的一个阿拉玛到第2个月,可以发出“波、波”的音,诉说饥饿和口渴了。
遗憾的是,回到人间的第11个月,阿玛拉就死去了。
另一个卡玛拉4年后掌握了6个单词;将近5年的时间学会了两脚步行,但快跑时又会用四肢。
经过5年,她能照料孤儿院幼小儿童了。
她为自己想做的事情(例如解纽扣儿)做不好而哭泣。
大女孩卡玛拉一直活到17岁。
但她直到死时还没真正学会说话,智力只相当于3、4岁的孩子问题:1、“狼孩”是人,为什么没有人的心理?2、卡玛拉回到人间生活了九年,在其死去时却只有相当于3、4岁儿童的智力,为什么?[心理点评] 人们不禁会问,这位8岁的女孩,她原来是人呀,怎不具人的禀性变成“狼”了呢?这一实例有力地说明了社会生活对人的心理发展的决定性意义。
由于这位女孩自幼落到狼群中,由狼群喂养长大,有长达8年的时间在狼群中生活。
虽然她有人的遗传素质,具有人的一切外貌特征、生理机构和感觉器官,确确实实是由人生育出来的,但她没有一般人的心理机能和理性思维能力。
这是因为她自幼脱离了人的社会生活,虽然生下来就具备说话的神经机构,但没有同人们接触,没有同人们进行交往,所以不懂得人类的语言;虽然她有人的脑,以及各种感官神经机构,但没有在社会中生活,没有受到社会文化环境的熏染,没有得到正常的发展与训练,所以无法形成人的心理现象和精神世界。
相反,由于她长期过着野兽的生活,在兽群的生活环境中,原有的那些人的神经机构发生了萎缩,身体的特征也发生了一些变化,时间越长,其狼的习性就越多,这就是使人慢慢变成"狼"的原因。
狼孩真实故事
狼孩真实故事
1920年在印度的丛林中发现两个被狼照顾的女孩,她们分别是八岁和一岁半。
根据两个女孩的情况来看她们很可能是在生后半年被狼叼走的。
当两个孩子回归到人类之后就养在孤儿院,后来取名叫做卡玛拉和阿玛拉,除了这个名字之外她们的名字也叫做狼孩。
从她们的生活痕迹或者是肢体动作上都可以看出和狼在一起生活的痕迹,她们不会人类的语言,不会人类的生活方式,也很难融入人类的生活。
她们不会像人类一样走路,只是四肢着地,在地上爬行。
根据知情人爆料称她们的眼睛很锐利,晚上还会发出像狼一样的光。
这两个孩子被找到的时候不会流汗,不会正常的吃东西,她们不喜欢穿衣服,即便是穿上衣服也会将衣服撕掉,白天的时候精神不佳,但晚上的时候却异常活跃。
她们好像不喜欢人类的饭食,对肉异常兴奋,即便是藏起来的肉类她们也会嗅到。
阿玛拉不久之后就因为肾炎死了,姐姐卡玛拉活到了17岁,但她自始至终没能学会说话,也没能学会像人类一样正常的走路,不过她已经会了一些单词和句子,通过简单的交流能够表达清楚自己所想。
卡玛拉去世时虽然正在改掉狼的野性,但智力相当于三四岁孩子。
关于狼孩其实有很多故事,特别是盛行迷信的一些地区,不过今天我们所说的关于狼孩的故事却是真的。
从狼孩卡玛拉的故事中我们也能了解人类智力和生存环境有非常大的关系。
语印度狼孩卡马拉地故事
印度狼孩卡马拉的故事卡玛拉,女,1912年生于印度,当年被狼叼走,与狼一起生活了八年。
1920年她在加尔各答东北山地被人发现,从狼窝里抓回送到附近一个孤儿院,由辛格牧师夫妇抚养。
刚进孤儿院的头一年,卡玛拉只有狼的习性而没有人的心理。
她不会说话,不会思考,用四肢行走,昼伏夜行,睡觉也是一副狼相。
卡玛拉常半夜起来在室外游荡,寻找食物。
想要逃跑时,像狼一样嚎叫,吃饭喝水都是在地上舐食。
她愿意与猫。
狗。
羊等动物一起玩,不让别人给她穿衣服,不愿与小孩接近。
尽管她每天与人生活在一起,但心理发展极慢,智力低下。
第二年,卡玛拉能用双膝行走,能靠椅子站立,能用双手拿东西吃,对抚养她的辛格夫人能叫“妈”。
经过三年多她才逐步适应人的生活,能够自己站起,让人给她穿衣服,用摇头表示“不”。
辛格夫人外出回来,她能表示高兴。
入院四年她才能摇摇晃晃地直立行走,早饭时能说“饭”这个词,这时的智力水平相当于一岁半的孩子。
入院六年时,她能说出30个单词,与别人交往时有了一定的感情,智力达到两岁半的水平。
第七年,卡玛拉已基本改变了狼的习性,能与一般孩子生活在一起,能说出45个单词,能用三言两语表达简单的意思,能够唱简单的歌。
她开始注意穿着,不穿好衣服不出屋,有了羞耻心。
她能自觉地到鸡窝去拣鸡蛋,受到表扬就非常高兴。
第九年(17岁),当她因尿毒症死去时,智力只有三岁半的的水平。
言教育活动的类型:文学教育活动、谈话活动、讲述活动、听说游戏活动、早期阅读活动三、各种类型语言教育活动案例欣赏与分析1、文学教育活动幼儿文学承载着一种文化,折射出一种人文精神,它往往没有精巧的修饰,没有严谨的逻辑,没有深藏的城府,而全然是一种大巧若拙,是一派最本真,最自然的生命感觉和意趣。
幼儿文学最基本的艺术智慧之一,就是在看似天真简单的故事中隐藏着深邃的意义,隐藏着关于人与自然,关于感恩与冷漠,关于奉献与索取,关于美好与丑陋……幼儿在文学欣赏及体验中被感动着、感悟着,潜移默化地得到影响,形成一定的认识和生活经验,从而使幼儿的良好情感得到陶冶,人文素养启蒙得以实现。
印度狼孩
本章学习目标
✓心理发展概述 ✓儿童心理发展 ✓青少年时期的心理发展 ✓成年期的心理发展 ✓影响心理发展的因素
1、心理发展概述
一般包含三个大的方面: 动物种系演进过程中心理的发展 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心理的发展 人的个体从出生到衰老过程中心理发展
典型现象:延迟模仿,即当被模仿的对象消失后或不在 时模仿该对象。
实验手段:球状泥团和香肠状泥团
具体运算阶段(7~11 岁)
(concrete operations stage) 主要特点:儿童已经具有了明显的符号性和逻辑 性,能进行简单的逻辑推理,克服了思维的自我中心 性,但思维活动仍局限于具体的事物及日常经验,缺 乏抽象性。
巴西的鲁查努
巴西有一个名叫鲁查努的三岁的小孩儿, 出生后一直被关在一个竹笼子里,每天 和三只狗做伴。这个孩子脸色苍白、不 能睁眼,不会站立,不会讲话,只会爬, 发出汪汪的狗叫声,还象狗一样耷拉着 舌头。
同样的人类大脑,却不能发展出与 人类相同的心理功能?
第三章 毕生发展
本章从心理产生与发展的角度,探讨人类个 体心理的变化历程,重点突出儿童心理的发展。 首先对心理发展的含义与相关观点作界定与介绍, 然后分别对个体认知和语言的发展、情绪与社会 性的发展作概要阐述。
《学记》论求学历程
“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 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 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 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 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说服而远 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
伤仲永、张炘炀
心理发展的主要特点
1、 连续性与阶段性 2、方向性与不可逆性 3、不均衡性 4、个别差异性 5、逐步分化与统一 6、发展的关键期
狼孩真实故事
从小被狼攫取并由狼抚育起来的人类幼童一般被称为“狼孩”。
目前世界上已知的“狼孩”有10个之多,但是有关“狼孩”的一个最典型、最著名故事则来源于印度,它说的是1920年,在印度加尔各答附近的一个山村里,人们在打死大狼后,于狼窝里发现了两个由狼抚育过的两个人形模样的女孩,其中大的年约7、8岁,被取名为卡玛拉;小的约2岁,被取名为阿玛拉。
后来她们被送到一个孤儿院去抚养。
阿玛拉于第2年死去,卡玛拉一直活到1929年。
狼孩刚被发现时,其体态特征是:下颌骨发达,犬齿比一般的牙高出一半,眼睛适应黑暗并熠熠发光,怕火、光和水,白天睡觉,晚上出来活动;鼻子扁平形圆,嗅觉极佳;耳朵形大扁平会扇动,听觉极灵敏;皮肤异常敏感,胳膊长及膝盖,用四肢行走;面颊颧骨似大疙瘩般高耸,头颅细长,前额狭窄不端正且有许多皱纹;生活习性与狼一样,只知道饿了找吃的,吃饱了就睡;不吃素食而要吃肉(不用手拿,放在地上用牙齿撕开吃);不会讲话,每到午夜后像狼似地引颈长嚎。
卡玛拉经过9年的教育,才掌握45个词,勉强地学几句话,开始朝人的生活习性迈进。
她死时估计已有16岁左右,但其智力却只相当3、4岁的孩子。
后来的人们也就是以此为例证来解说先天与后天的关系,来说明和强调人类社会环境对婴幼儿智力发生、身心发展所起的决定性作用的。
但事实是这样的一种情况吗?这里,我们先姑且不来论这个故事的真假--因为如果真有此事的话,起码有这样的几个疑点和问题是不易解开的:①这两个孩子是被人遗弃的还是被狼俘获的?②两个孩子间相差六岁,那么他们到底是一次,还是分别被狼俘获并哺育的?③如果是一次的话,那么大一点的孩子刚被拖入狼窝中去的时候就已经有六岁的年龄了,而当时孩子身体的发育情况要是正常的话(即有正常的人脑),那么此时的她就已经具有人的正常智力,并且就已经该掌握人的正常语言了,因此即使有两年的时间脱离了人间正常的语言环境,可当她一旦回到人类社会之中,其大脑的语言功能还是存在的,她的语言模型还是保留的,她的语言能力也会很快恢复正常的,何以会造成“十年磨一‘词’”的情况出现呢?④如果她们是分开两次被狼俘获的话,那么她们俩就一定都是在婴儿时期就脱离人群了。
案例1印度狼孩
案例1印度狼孩案例1:印度狼孩1920年,在印度加尔各答东北的一个名叫米德纳波尔的小城,人们常见到有一种“神秘的生物”出没于附近森林,往往是一到晚上,就有两个用四肢走路的“像人的怪物”尾随在三只大狼后面。
后来人们打死了大狼,在狼窝里终于发现这两个“怪物”,原来是两个裸体的女孩。
其中大的年约七八岁,小的约两岁。
这两个小女孩被送到米德纳波尔的孤儿院去抚养,还给她们取了名字,大的叫卡玛拉,小的叫阿玛拉。
到了第二年阿玛拉死了,而卡玛拉一直活到1929年。
这就是曾经轰动一时的“狼孩”一事。
她们不会直立行走,只能用四肢爬行;白天睡觉,晚上活动,怕光怕火;不吃素食熟食,只吃生肉;不是用手拿着吃,而是放在地上用牙齿撕咬;不遮挡身体,不会说话,只会象狼一样引颈长嚎。
卡玛拉在孤儿院用了2年才学会站立,用了9年才学会45个词和几句简单的话。
在最后的3年中,卡玛拉终于学会在晚上睡觉,她也怕黑暗了。
很不幸,就在她开始朝人的生活习性迈进时,她死去了。
辛格估计,卡玛拉死时已16岁左右,但她的智力只相当于三四岁的孩子!分析: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离开人类社会这个背景,去探讨人的本质是无意义的。
案例2:一面墙改变一个人的命运沃尔顿收到了著名的耶鲁大学的录取通知书。
但是,因为家穷,他决定趁假期去打工。
沃尔顿接到了为一大栋房子做油漆的业务,尽管房子的主人迈克尔很挑剔,但给的报酬很高。
在工作中,沃尔顿自然是一丝不苟,他认真和负责的态度让几次来查验的迈克尔感到满意。
这天,沃尔顿被脚下的砖头绊了个踉跄,碰倒了支起来的门板,门板倒在刚粉刷好的雪白的墙壁上,墙上出现了一道清晰的痕迹,还带着红色的漆印。
沃尔顿立即用切刀把漆印切掉,又调了些涂料补上。
可是做好这些后,他怎么看怎么觉得补上去的涂料色调和原来的不一样,那新的一块和周围的也显得不协调。
怎么办?沃尔顿决定把那面墙重新刷一遍。
尽管他知道这样做,他要花比原来多一倍的本钱,他就赚不了多少钱了,可是,沃尔顿还是决定要重新刷一遍。
印度狼孩的故事
印度狼孩的故事
1920年10月,一位印度传教士辛格(Singh,J.A.L.)在印度加尔各答的丛林中发现两个狼哺育的女孩。
大的女孩约8岁,小的1岁半左右。
据推测,她们必是在半岁左右时被母狼带到洞里去的。
辛格给她们起了名字,大的叫卡玛拉(Kamala)、小的叫阿玛拉(Amala)。
当她们被领进孤儿院时,一切生活习惯都同野兽一样,不会用双脚站立,只能用四肢走路。
她们害怕日光,在太阳下,眼睛只开一条窄缝,而且,不断地眨眼。
她们习惯在黑夜里看东西。
她们经常白天睡觉,一到晚上则活泼起来。
每夜10点、1点和3点循例发出非人非兽的尖锐的怪声。
她们完全不懂语言,也不发出人类的音节。
她们两人经常动物似地卷伏在一起,不愿与他人接近。
她们不会用手拿东西,吃起东西来真的是狼吞虎咽,喝水也和狼一样用舌头舔。
吃东西时,如果有人或有动物走近,便呜呜作声去吓唬人。
在太阳下晒得热时,即张着嘴,伸出舌头来,和狗一样的喘气。
她们不肯洗澡,也不肯穿衣服,并随地便溺。
案例1印度狼孩
案例1:印度狼孩1920年,在印度加尔各答东北的一个名叫米德纳波尔的小城,人们常见到有一种“神秘的生物”出没于附近森林,往往是一到晚上,就有两个用四肢走路的“像人的怪物”尾随在三只大狼后面。
后来人们打死了大狼,在狼窝里终于发现这两个“怪物”,原来是两个裸体的女孩。
其中大的年约七八岁,小的约两岁。
这两个小女孩被送到米德纳波尔的孤儿院去抚养,还给她们取了名字,大的叫卡玛拉,小的叫阿玛拉。
到了第二年阿玛拉死了,而卡玛拉一直活到1929年。
这就是曾经轰动一时的“狼孩”一事。
她们不会直立行走,只能用四肢爬行;白天睡觉,晚上活动,怕光怕火;不吃素食熟食,只吃生肉;不是用手拿着吃,而是放在地上用牙齿撕咬;不遮挡身体,不会说话,只会象狼一样引颈长嚎。
卡玛拉在孤儿院用了2年才学会站立,用了9年才学会45个词和几句简单的话。
在最后的3年中,卡玛拉终于学会在晚上睡觉,她也怕黑暗了。
很不幸,就在她开始朝人的生活习性迈进时,她死去了。
辛格估计,卡玛拉死时已16岁左右,但她的智力只相当于三四岁的孩子!分析: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离开人类社会这个背景,去探讨人的本质是无意义的。
案例2:一面墙改变一个人的命运沃尔顿收到了著名的耶鲁大学的录取通知书。
但是,因为家穷,他决定趁假期去打工。
沃尔顿接到了为一大栋房子做油漆的业务,尽管房子的主人迈克尔很挑剔,但给的报酬很高。
在工作中,沃尔顿自然是一丝不苟,他认真和负责的态度让几次来查验的迈克尔感到满意。
这天,沃尔顿被脚下的砖头绊了个踉跄,碰倒了支起来的门板,门板倒在刚粉刷好的雪白的墙壁上,墙上出现了一道清晰的痕迹,还带着红色的漆印。
沃尔顿立即用切刀把漆印切掉,又调了些涂料补上。
可是做好这些后,他怎么看怎么觉得补上去的涂料色调和原来的不一样,那新的一块和周围的也显得不协调。
怎么办?沃尔顿决定把那面墙重新刷一遍。
尽管他知道这样做,他要花比原来多一倍的本钱,他就赚不了多少钱了,可是,沃尔顿还是决定要重新刷一遍。
印度狼孩
教育心理学案例——未社会化的孩子
印度狼孩
1920年,在印度加尔各答东北的一个名叫米德纳波尔的小城,人们常见到有一种“神秘的生物”出没于附近森林,往往是一到晚上,就有两个用四肢走路的“像人的怪物”尾随在三只大狼后面。
后来人们打死了大狼,在狼窝里终于发现这两个“怪物”,原来是两个裸体的女孩。
其中大的年约七八岁,小的约两岁。
这两个小女孩被送到米德纳波尔的孤儿院去抚养,还给她们取了名字,大的叫卡玛拉,小的叫阿玛拉。
在孤儿院里,人们首先对他们进行了身体检查,发现他们身体的生物系统是正常的,虽然营养不良。
人们还发现这两个狼孩虽然长得与人一样,但行为举止却完全和狼一样,他们白天睡觉,夜晚活动,常常像狼那样嚎叫,他们用四肢爬着走路,用手直接抓食物送到嘴边吃。
于是研究者就在人类的正常社会环境里对其进行训练,教他们识字,教他们学习人类的基本行为方式和生活技能。
然而,其中阿玛拉不幸死亡,卡玛拉在四年之后(大约十一二岁)才开始能够讲一点点话,智力水平也才相当于一个普通的婴儿的智力水平。
据美国《自然史》杂志1976年4月号刊登的一篇书评说,“狼孩”的发现者、孤儿院的主持人辛格在他所写的《狼孩和野人》一书中,详细地记载了他和妻子一起如何努力把这两个像狼的女孩转化为人的经过,书中还附有美国人类学家津格的评论。
印度的卡马拉狼孩说明人的心理基础是
印度的卡马拉狼孩说明人的心理基础是:自然环境。
1920年10月,一位印度传教士辛格在印度加尔各答的丛林中发现两个狼哺育的裸体女孩。
大的女孩约8岁,小的1岁半左右。
辛格给她们起了名字,大的叫卡玛拉、小的叫阿玛拉。
据辛格推测,她们应该是在半岁左右时被母狼带到洞里去的。
在大脑结构上,这两个狼孩和同龄人并没有太大的差别。
只是因为两个狼孩长期脱离人类社会,大脑的功能没有得到充分的开发,智力也就比同龄人要低下的多。
她们的智力只相当于三四岁的孩子的水平。
人们发现卡玛和拉阿玛拉两个狼孩除了智力上不同,生活习惯也不同。
她们同野兽一样,不会用双脚站立,只能用四肢走路。
她们害怕日光,在太阳下,眼睛只开一条窄缝,而且,不断地眨眼。
她们习惯在黑夜里看东西。
她们经常白天睡觉,一到晚上则活泼起来。
每夜10点、1点和3点循例发出非人非兽的尖锐的怪声。
她们完全不懂语言,也不发出人类的音节。
辛格博士下了很大功夫使卡玛拉“恢复人性”,但进展非常缓慢。
进院后16个多月卡玛拉才会用膝盖走路,两年后,卡玛拉终于学会了直立,但需要有人扶着。
1926年她能够单独直立行走,但是不会跑,他想走快时,需要四肢并用。
卡玛拉用了25个月才开始说第一个词“ma”,4年后一共只学会了6个单词,7年后增加到45个单词,并曾说出用3个单词组成的句子。
但她直到死还没真正学会说话。
在他生命的最后三年中,卡玛拉喜欢并开始适应人类社会了。
她会为跑腿受到赞扬而高兴,为自己想做的事情(例如解纽扣儿)做不好而哭泣。
这些行为表明,卡玛拉正在改变野孩的习性,显示出获得了人的感情和需要进步的样子。
但在智力上,在刚被发现(两岁)时候,她的智力只相当于六个月的婴儿;快到15岁的时候,相当于两岁婴儿;卡玛拉17岁那年死于伤寒热病。
从印度的卡玛拉狼孩的故事可以看出,一个人智力的高低,并不完全取决于大脑的生理状态,而更多地受到后天成长环境的影响。
典型案例:印度狼孩的故事
案例呈现:1920年,在印度加尔各答山林里,人们在狼群里救回了两个狼孩,大的约7、8岁,小的约两岁,她们都是幼时被狼叼走,从小跟狼长大。
人们救回了他们,送到孤儿院抚养,大的取名卡马拉,小的取名阿玛拉。
阿玛拉在回归人类社会的第二年就死了,卡马拉也只活到17岁。
由于没有接受早期的人化教育,卡马拉完全丧失了同龄孩子的心理特征,智力活动。
她没有羞耻心,不穿衣服,即使强行穿上,也会用她锋利的“爪子”撕成碎片。
基本上是白天睡觉,晚上出去找东西吃。
专吃生肉、腐肉,不吃五谷。
不会直立行走,不会说话,甚至不会笑,嗅觉十分灵敏,不出汗。
人们对卡马拉进行了专业化训练,但她始终未能学会跑和说话。
案例分析:人的本质是人与动物相区别的根本特征,人的社会属性才是人的本质属性。
“狼孩”只具有人的自然属性,却不具有人的社会属性,所以我们不能称之为“人”。
印度狼孩给我们的启示
印度狼孩给我们的启⽰印度狼孩的故事狼孩的故事1920年10⽉,⼀位印度传教⼠⾟格(Singh,J.A.L.)在印度加尔各答的丛林中发现两个被狼哺育的⼥孩。
⼤的⼥孩约8岁,⼩的1岁半左右。
据推测,她们必是在半岁左右时被母狼带到洞⾥去的。
⾟格给她们起了名字,⼤的叫卡玛拉(Kamala)、⼩的叫阿玛拉(Amala)。
当她们被领进孤⼉院时,⼀切⽣活习惯都同野兽⼀样,不会⽤双脚站⽴,只能⽤四肢⾛路。
她们害怕⽇光,在太阳下,眼睛只开⼀条窄缝,⽽且,不断地眨眼。
她们习惯在⿊夜⾥看东西。
她们经常⽩天睡觉,⼀到晚上则活泼起来。
每夜10点、1点和3点循例发出⾮⼈⾮兽的尖锐的怪声。
她们完全不懂语⾔,也不发出⼈类的⾳节。
她们两⼈经常动物似地卷伏在⼀起,不愿与他⼈接近。
她们不会⽤⼿拿东西,吃起东西来真的是狼吞虎咽,喝⽔也和狼⼀样⽤⾆头舔。
吃东西时,如果有⼈或有动物⾛近,便呜呜作声去吓唬⼈。
在太阳下晒得热时,即张着嘴,伸出⾆头来,和狗⼀样的喘⽓。
她们不肯洗澡,也不肯穿⾐服,并随地便溺。
她们被领进孤⼉院后,⾟格夫妇异常爱护她们,耐⼼抚养和教育她们。
总的说来,⼩的阿玛拉的发展⽐⼤的卡玛拉的发展快些。
进了孤⼉院两个⽉后,当她渴时,她开始会说"bhoo(⽔,孟加拉语)”,并且较早对别的孩⼦的活动表现兴趣。
遗憾的是,阿玛拉进院不到⼀年,便死了。
卡玛拉⽤了25个⽉才开始说第⼀个词“ma”,4年后⼀共只学会了6个字,7年后增加到45个字,并曾说出⽤3个字组成的句⼦。
进院后16个多⽉卡玛拉才会⽤膝盖⾛路,2年8个⽉才会⽤两脚站起来,5年多才会⽤两脚⾛路,但快跑时⼜会⽤四肢爬⾏。
卡玛拉⼀直活到17岁。
但她直到死还没真正学会说话,智⼒只相当于三四岁的孩⼦。
⼈的⼼理现象来源⼼理现象⼼理学家⼀直在探讨与研究,决定⼈类⼼理现象(认识、情绪、需求、能⼒及⼈格)的来源。
狼孩也拥有⼈的⼤脑,但是在狼群中⽣活具备了狼的本性,不具备⼈的⼼理。
可见⼼理是社会的产物,离开⼈类社会,即使有⼈的⼤脑,也不能产⽣⼈的⼼理。
心理学之狼孩的故事
狼孩的故事1920年印度传教士辛格在一个巨大的白蚁穴附近,发现狼群中有两个“狼孩”。
辛格把她们送进了米梅纳普尔市孤儿院。
据辛格讲,这两个孩子刚回到人类社会之初,具备狼的特点,有明显的动物习性:吞食生肉,四肢爬行,喜暗怕光,白天总是蜷缩在阴暗的角落里,夜间则在院内、外四处游荡,凌晨1时到3时像狼似地嚎叫,给她穿衣服,她却粗野地把衣服撕掉。
她目光炯炯,嗅觉敏锐,但不会说话,没有人的理性.辛格牧师夫妇俩为使两个狼孩能转变为人,作出了各种各样的尝试。
其中的一个阿拉玛到第2个月,可以发出“波、波”的音,诉说饥饿和口渴了.遗憾的是,回到人间的第11个月,阿玛拉就死去了。
另一个卡玛拉4年后掌握了6个单词;将近5年的时间学会了两脚步行,但快跑时又会用四肢。
经过5年,她能照料孤儿院幼小儿童了。
她为自己想做的事情(例如解纽扣儿)做不好而哭泣。
大女孩卡玛拉一直活到17岁。
但她直到死时还没真正学会说话,智力只相当于3、4岁的孩子问题:1、“狼孩”是人,为什么没有人的心理?2、卡玛拉回到人间生活了九年,在其死去时却只有相当于3、4岁儿童的智力,为什么?[心理点评]人们不禁会问,这位8岁的女孩,她原来是人呀,怎不具人的禀性变成“狼”了呢?这一实例有力地说明了社会生活对人的心理发展的决定性意义。
由于这位女孩自幼落到狼群中,由狼群喂养长大,有长达8年的时间在狼群中生活。
虽然她有人的遗传素质,具有人的一切外貌特征、生理机构和感觉器官,确确实实是由人生育出来的,但她没有一般人的心理机能和理性思维能力。
这是因为她自幼脱离了人的社会生活,虽然生下来就具备说话的神经机构,但没有同人们接触,没有同人们进行交往,所以不懂得人类的语言;虽然她有人的脑,以及各种感官神经机构,但没有在社会中生活,没有受到社会文化环境的熏染,没有得到正常的发展与训练,所以无法形成人的心理现象和精神世界.相反,由于她长期过着野兽的生活,在兽群的生活环境中,原有的那些人的神经机构发生了萎缩,身体的特征也发生了一些变化,时间越长,其狼的习性就越多,这就是使人慢慢变成”狼”的原因.类似的猪、羊、熊孩也如此。
印度狼孩论述题
印度狼孩论述题历史记载,1920年在印度发现的8岁的狼孩卡玛拉(女性),其身体外形与人不同,特点是:四肢长得比一般人长,手长过膝,双脚的拇指也稍大,两腕肌肉发达;骨盆细而扁平,背骨发达而柔弱,但腰和膝关节萎缩而毫无柔韧性。
她有明显的动物习性:吞食生肉,四肢爬行,喜暗怕光,白天总是蜷缩在阴暗的角落里,夜间则在院内、外四处游荡,凌晨1时到3时像狼似地嚎叫,给她穿衣服,她却粗野地把衣服撕掉。
她目光炯炯,嗅觉敏锐,但不会说话,没有人的理性。
[心理点评]人们不禁会问,这位8岁的女孩,她原来是人呀,怎不具人的禀性变成“狼”了呢?这一实例有力地说明了社会生活对人的心理发展的决定性意义。
由于这位女孩自幼落到狼群中,由狼群喂养长大,有长达8年的时间在狼群中生活。
虽然她有人的遗传素质,具有人的一切外貌特征、生理机构和感觉器官,确确实实是由人生育出来的,但她没有一般人的心理机能和理性思维能力。
这是因为她自幼脱离了人的社会生活,虽然生下来就具备说话的神经机构,但没有同人们接触,没有同人们进行交往,所以不懂得人类的语言;虽然她有人的脑,以及各种感官神经机构,但没有在社会中生活,没有受到社会文化环境的熏染,没有得到正常的发展与训练,所以无法形成人的心理现象和精神世界。
相反,由于她长期过着野兽的生活,在兽群的生活环境中,原有的那些人的神经机构发生了萎缩,身体的特征也发生了一些变化,时间越长,其狼的习性就越多,这就是使人慢慢变成"狼"的原因。
类似的猪、羊、熊孩也如此。
可见,仅有人健全的脑,若离开人的社会生活环境,人的心理也不可能正常发展。
狼孩卡玛拉被带回人群中生活后,经精心护理和培养,逐渐恢复了正常人的心理状态。
二、从“拾柴火”看性格模式 [现象实例] 在心理学的研究中,曾有人设计"拾柴火"的自然实验,实验对象是保育院的40个学生。
实验是在冬天晚上进行的。
实验者把湿柴放在附近的棚子里,而把干柴放在较远的山沟里,要求学生必须在晚上去拾柴生火取暖,自己则隐蔽在一旁观察孩子们的动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20年9月19日印度丛林发现印度狼孩1920年9月19日,在印度加尔各答西面约1000千米的丛林中,发现两个狼哺育的女孩。
年长的估计8岁,年幼的一岁半。
大概都是在生后半年被狼衔去的。
两人回到人类世界后,都在孤儿院里养育,分别取名为卡玛拉与阿玛拉。
她们的言语、动作姿势、情绪反应等方面都能看出很明显的狼的生活痕迹。
她们不会说话,发音独特,不是人的声音。
不会用手,也不会直立行走,只能依靠两手、两脚或两手、两膝爬行。
她们惧怕人,对于狗、猫似乎特别有亲近感,其次中小孩。
白天她们一动也不动,一到夜间,到处乱窜,象狼那样嚎叫,人的行为和习惯几乎没有,而具有不完全的狼的习性。
这两个狼孩回到人类社会以后,辛格牧师夫妇俩为使两个狼孩能转变为人,作出了各种各样的尝试,但没有充分的计划性。
阿拉玛到第2个月,可以发出“波、波”的音,诉说饥饿和口渴了。
遗憾的是,回到人间的第11个月,阿玛拉就死去了。
卡玛拉在两年后,才会发两个单词(“波、波”和叫牧
师夫人“妈”)。
4年后掌握了6个单词,第7年学会45个单词。
她动作姿势的变化也很缓慢。
1年4个月时,只会使用两膝步行。
1年7个月后,可以靠支撑两脚站起来。
不用支撑的站立,是在2年7个月后;到两脚步行,竟费了5年的时间,但快跑时又会用四肢。
经过5年,她能照料孤儿院幼小儿童了。
她会为跑腿受到赞扬而高兴,为自己想做的事情(例如解纽扣儿)做不好而哭泣。
这些行为表明,卡玛拉正在改变野孩的习性,显示出获得了人的感情和需要进步的样子。
大女孩卡玛拉一直活到17岁。
但她直到死时还没真正学会说话,智力只相当于3、4岁的孩子。
中国也有类似狼孩、猪孩的报道,结果和印度狼孩大致相似。
在大脑结构上,这个狼孩和同龄人没多大差别。
一个10岁儿童的大脑在重量和容量上已达成人的95%,脑细胞间的神经纤维发育也接近完成。
只是因为狼孩长期脱离人类社会,大脑的功能得不到开发,智力也就低下。
从狼孩的故事可以看出,一个人的智力高低,并不完全取决于大脑的生理状态,而更多地受到后到成长环境的影响。
“狼孩
狼孩书籍的事例告诉了我们一些什么呢?
我们知道,人类学和心理学工作者往往通过对高等类人猿的观察和实验,来探索人类语言、智力及许多社会行为和习性的形成过程,而人类儿童与动物共同生活的意外事例,却提供了少有的机会,通过对这一类特殊情况下的人的观察和研究,可以得到很有价值的资料。
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
首先,“狼孩”的事实,证明了人类的知识和才能并非天赋的、生来就有的,而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
人不是孤立的,而是高度社会化了的人,脱离了人类的社会环境,脱离了人类的集体生活就形成不了人所固有的特点。
而人脑又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它本身不会自动产生意识,它的原材料来自客观外界,来自人们的社会实践。
所以,这种社会环境倘若从小丧失了,人类特有的习性、他的智力和才能就发展不了,一如“狼孩”刚被发现时那样:有嘴不会说话,有脑不会思维,人和野兽的区别也混灭了。
这里也应当指出,“狼孩”本身毕竟是人类千世万代遗传下来的后辈,因此当“狼孩”回到了人类社会中,必然会逐渐恢复人类特有的习性。
印度“狼孩”尽管似乎成了野兽般的生物,但她死时已接近于人了。
而辛格夫妇所豢养的那些家狗从没有学会直立行走,更没有学会说话。
儿童时期对人类身心发育很重要
其次,“狼孩”的事例说明了儿童时期在人类身心发育上的重要性。
人的一生中,儿童时期在生理上和心理上都是一个迅速发展的时期。
例如仅就脑的重量而言,新生儿平均约390克,9个月的婴儿脑重560克,2.5岁到3岁的儿童脑重增至900~1011克,7岁儿童约为1280克,而成年人的脑重平均约1400克。
这说明在社会环境作用下,儿童的脑获得了迅速发展。
正是在儿童时期,逐步学会了直立和说话,学会用脑思维,为以后智力和才能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狼孩”由于在动物中长大,错过了这种社会实践的机会,这就使她们的智力水平远远比不上同年岁的正常儿童。
人的智力的发展历史
再次,正如个体发育史是它的种系发展史简短的重演一样,人类幼儿智力的成长过程也反映了从猿到人漫长历程中人的智力的发展历史。
由于缺乏社会实践活动,“狼孩”未能学会直立,不得不用四肢爬行,使得她们的发言器官——喉头和声带的运用受到阻碍,发不出音节分明的语言。
更重要的是,由于脱离人类社会,印度“狼孩”自然不会有产生语言的需要。
此外,她们总是四肢爬行,面部朝下,只得从下方摄取印象,不可能使头脑获得较其他四脚动物更多的印象,这一切根本地阻滞了她们智力的发展。
“狼孩”的事例从反面深刻地反映了,人类起源过程中如果没有直立行走和语言的形成,人类祖先就不可能实现由猿到人的转变,而直
立行走和语言的形成却又离不开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劳动。
所以狼孩给人们以深刻的启示:没有劳动,也就没有可能实现从猿到人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