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升机原理详解真实完整版

合集下载

直升飞机飞行原理

直升飞机飞行原理

直升飞机飞行原理直升飞机是一种可以垂直起降的飞行器,由于其独特的飞行原理,使其具有广泛的应用领域,如军事、救援、消防、交通、旅游等。

下面将详细介绍直升飞机的飞行原理。

直升飞机的飞行原理可以归结为气动力学原理和机械原理两个方面。

一、气动力学原理直升飞机的飞行依靠主旋翼和尾旋翼的升力和推力来实现。

主旋翼是由几片具有空气动力学曲线形状的旋翼叶片组成,通过相对于机身的旋转产生升力和推力。

尾旋翼则用来抵消主旋翼产生的反作用力,以保持机身的平衡。

1.主旋翼:主旋翼通过其旋转产生升力和推力。

当旋翼叶片快速旋转时,叶片上的气流会形成高气压区和低气压区。

高气压区的气流通过叶片的压力面,而低气压区的气流则通过叶片的吸力面,从而产生了升力。

升力的大小与旋翼的转速、叶片的角度和速度、空气密度等参数有关。

2.尾旋翼:尾旋翼位于直升飞机的尾部,主要起到平衡作用。

当主旋翼转动时,会产生反作用力,导致直升飞机产生旋转力矩。

为了抵消这一旋转力矩,尾旋翼也开始旋转,通过尾旋翼产生的推力来抵消反作用力,以保持机身的平衡。

二、机械原理直升飞机的机械原理主要包括控制系统和动力系统两个方面。

1.控制系统:直升飞机的控制系统包括操纵杆、螺旋桨角度调整机构和尾翼控制装置等。

通过操纵杆的操作,飞行员可以改变螺旋桨叶片的角度和旋转的速度,从而调整和控制直升机的升力、推力和方向。

2.动力系统:直升飞机的动力系统通常由发动机、传动系统和转子系统组成。

发动机负责提供动力,通常采用喷气发动机或涡轮发动机。

传动系统将发动机产生的动力传递给旋翼和尾翼,以驱动它们的旋转。

转子系统包括主旋翼和尾旋翼,负责产生升力和推力。

总结起来,直升飞机的飞行原理主要基于气动力学和机械动力学原理。

气动力学原理是通过主旋翼和尾旋翼的旋转来产生升力和推力,而机械原理则是通过控制系统和动力系统来改变和调整直升飞机的姿态、升力和推力。

这种独特的飞行原理使得直升飞机在垂直起降和悬停等方面具有显著的优势,使其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变得更加广泛。

直升飞机飞行原理

直升飞机飞行原理

直升飞机飞行原理直升机是一种垂直起降的飞行器,它可以在空中悬停、向前、向后、向左、向右飞行,还可以进行定点停留、低高度飞行、复杂地形涂毒、运输货物等,是一种非常灵活多变的飞行器。

那么,直升机是如何实现这种“绕不过去”的飞行方式的呢?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直升机的飞行原理。

一、空气动力学基础不论是飞机还是直升机,它们都要靠空气动力学来实现飞行。

空气动力学是研究空气对物体的作用的学科。

在空气中,物体移动时,空气会对其产生阻力、升力和推力等作用。

在直升机的飞行中,最主要的就是升力了。

升力是空气对直升机产生的向上的支持力,使其能够腾空而起。

而产生升力的关键,则是由于在直升机的旋转叶片上产生了一个向下的气流,这个气流将气体压缩,使其速度加快,压力降低,形成低压区。

而直升机上方的空气则形成高压区,从而产生了升力。

二、基本构造1.机身部分:直升机的主体部分,其中装置有驾驶室、乘客和货物舱、发动机等。

2.旋翼部分:直升机最重要的部分,由主旋翼和尾旋翼组成。

3.主旋翼:是直升机上的最重要的部分,主要产生升力和推进力。

它是一组大型的可旋转叶片,可以轮流地在上下、左右和前后方向调整。

4.尾旋翼:又称为方向舵,主要负责平衡和转向直升机。

5.起落架:支撑直升机在地面或者水面上的装置。

三、飞行原理我们知道,飞机在飞行中通过翼面产生升力和推力来维持飞行。

而直升机则是通过旋翼来产生升力和推力,从而可以实现垂直起降和各种方向的移动。

正常飞行时,主旋翼的旋转速度越快,升力就越大。

主旋翼在旋转时还产生了空气流,对于尾旋翼而言,这种空气流就相当于一束强劲的风,从而也可以产生升力和推力,平衡直升机并控制飞行方向。

直升机的旋翼不仅可以产生升力和推力,还可以调整飞行方向。

当主旋翼向右旋转时,直升机就会向左飞行,反之亦然。

而尾旋翼则可以扭转调整直升机的飞行方向。

在直升机的飞行过程中,由于旋翼旋转的高速气流形成较大的后向力,所以需要加装平衡重量使其平衡。

直升机原理详解(最完整版)

直升机原理详解(最完整版)

直升机原理详解真实完整版自从莱特兄弟发明飞机以来,人们一直为能够飞翔蓝天而激动不已,同时又受起飞、着落所需的滑跑所困扰。

在莱特兄弟时代,飞机只要一片草地或缓坡就可以起飞、着陆。

不列颠之战和巴巴罗萨作战中,当时最高性能的“喷火”战斗机和Me 109战斗机也只需要一片平整的草地就可以起飞,除了重轰炸机,很少有必须用“正规”的混凝土跑道起飞、着陆的。

今天的飞机的性能早已不能为这些飞机所比,但飞机的滑跑速度、重量和对跑道的冲击,使对起飞、着陆的跑道的要求有增无减,连简易跑道也是高速公路等级的。

现代战斗机和其他高性能军用飞机对平整、坚固的长跑道的依赖,日益成为现代空军的致命的软肋。

为了摆脱这一困境,从航空先驱的时代开始,人们就在孜孜不倦地研制能够象鸟儿一样腾飞的具有垂直/短距起落能力的飞机。

自从人们跳出模仿飞鸟拍翅飞行的谜思之后,依据贝努力原理的空气动力升力就成为除气球和火箭外所有动力飞行器的基本原理。

机翼前行时,上下翼面之间的气流速度差造成上下翼面之间的压力差,这就是升力。

所谓“机翼前行”,实际上就是机翼和空气形成相对速度。

既然如此,和机身一起前行时,机翼可以造成升力,机身不动而机翼像风车叶一样打转转,和空气形成相对速度,也可以形成升力,这样旋转的“机翼”就成为旋翼,旋翼产生升力就是直升机可以垂直起落的基本原理。

中国小孩竹蜻蜓玩了有2,000 年了,流传到西方后,成为现代直升机的灵感/ 达·芬奇设计的直升机,到底能不能飞起来,很是可疑旋翼产生升力的概念并不新鲜,中国儿童玩竹蜻蜓已经有2,000 多年了,西方也承认流传到西方的中国竹蜻蜓是直升机最初的启示。

多才多艺的达·芬奇在15 世纪设计了一个垂直的螺杆一样的直升机,不过没有超越纸上谈兵的地步。

1796 年,英国人George Cayley 设计了第一架用发条作动力、能够飞起来的直升机,50 年后的1842 年,英国人W.H. Philips 用蒸气机作动力,设计了一架只有9 公斤重的模型直升机。

直升机升降原理

直升机升降原理

直升机升降原理
直升机的升降原理是通过旋转主旋翼产生上升力和下降力来实现。

主旋翼通过叶片的旋转产生气流,使得直升机产生升力。

直升机的主旋翼是由多个叶片组成的,在飞行过程中,这些叶片以一个特定的角度和速度旋转。

当叶片运动时,它们会推动周围的空气,产生一个向下的推力。

根据牛顿第三定律,空气同时也会产生与之相等而相反方向的力,即向上的反作用力。

这个向上的反作用力就是直升机产生的升力。

为了控制直升机的升降,旋转主旋翼的速度可以随时调整。

当希望直升机上升时,增加主旋翼的旋转速度,增大推力产生更多的升力。

相反,当需要下降时,减小旋翼的旋转速度,减小升力。

除了主旋翼外,直升机还配备了尾桨。

尾桨的主要作用是控制直升机的方向,但它也会产生一定的升力。

为了保持平衡,尾桨通常会产生与主旋翼相反的升力,抵消部分主旋翼产生的升力。

需要注意的是,直升机的升降原理与固定翼飞机不同。

固定翼飞机通过翼面产生升力,而直升机则依靠主旋翼产生升力。

总结来说,直升机的升降原理是通过旋转主旋翼产生上升力和下降力,并通过调节旋翼的转速来控制升力的大小,实现升降。

同时,尾桨的升力也起到平衡作用。

(完整版)直升机飞行操控的基本原理

(完整版)直升机飞行操控的基本原理

直升机飞行操控的基本原理图 1 直升机飞行操纵系统- 概要图(a)(b)图2 直升机操纵原理示意图1.改变旋翼拉力的大小2.改变旋翼拉力的方向3.改变尾桨的拉力飞行操纵系统包括周期变距操纵系统、总距操纵系统和航向操纵系统。

如图2所示,周期变距操纵系统控制直升机的姿态(横滚和俯仰),总距操纵系统控制直升机的高度,航向操纵系统控制直升机的航向。

一、周期变距操纵系统周期操纵系统用于操纵旋翼桨叶的桨距周期改变。

当桨距周期改变时,引起桨叶拉力周期改变,而桨叶拉力的周期改变,又引起桨叶周期挥舞,最终使旋翼锥体相对于机身向着驾驶杆运动的方向倾斜,从而实现直升机的纵向(包括俯仰)及横向(包括横滚)运动。

纵向和横向操纵虽然都通过驾驶杆进行操纵,但二者是各自独立的。

周期变距操纵系统(见图3)包括右侧和左侧周期变距操纵杆(1)和(3)、可调摩擦装置(2)、橡胶波纹套(4)、俯仰止动件(5)、横滚连杆(7)、俯仰连杆(8)、横滚止动件及中立位置定位孔(9)、横滚拉杆(10)、横滚协调拉杆(11)、俯仰扭矩管轴组件(12)、总距拉杆(13)、与复合摇臂相连接的拉杆(14)、伺服机构(15)、伺服机构(横滚+总距)(16)、伺服机构(俯仰+总距)(17)和可调拉杆(18)等组件。

1.右侧周期变距操纵杆3.左侧周期变距操纵杆2.可调摩擦装置4.橡胶波纹套5.俯仰止动件6.复合摇臂 7.横滚连杆8.俯仰连杆9.横滚止动件及中立位置定位孔10.横滚拉杆11.横滚协调拉杆12.俯仰扭矩管轴组件13.总距拉杆14.与复合摇臂相连接的拉杆15.伺服机构16.伺服机构(横滚+总距)17.伺服机构(俯仰+总距)18.可调拉杆图 3 直升机周期变距操纵系统(一)纵向操纵情况当前推驾驶杆时,通过俯仰扭矩管轴组件(9)及俯仰连杆(8),使复合摇臂(6)上的纵向摇臂逆时针转动,通过其后的拉杆、摇臂,使左前侧纵向伺服机构下移,自动倾斜器固定盘向左前方倾斜,旋翼桨盘前倾,进而使直升机向前运动。

直升机作战的原理

直升机作战的原理

直升机作战的原理
直升机作战的原理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1.升力原理:直升机通过旋转主旋翼提供上升的升力,主旋翼的旋转速度和叶片的螺距可以调节升力大小和方向。

主旋翼通过改变螺距实现上升、下降、悬停等动作。

2.平衡原理:直升机通过尾旋翼或双旋翼实现平衡。

尾旋翼通过产生一个向相反方向的转矩可以抵消主旋翼产生的旋转力矩,使得直升机能够保持平衡。

3.操纵原理:直升机通过操纵杆、脚蹬等控制装置控制主旋翼和尾旋翼的螺距和旋转速度,从而实现飞行的各种动作,比如提高或降低高度、转向、倾斜等。

4.武器系统:直升机通常配备了各种武器系统,比如机炮、导弹、火箭弹等,这些武器可以通过机上的操作装置进行控制和发射,用于打击地面和空中目标。

总的来说,直升机作战的原理是通过控制旋转主旋翼和尾旋翼的螺距和旋转速度,使其产生升力和平衡,从而实现飞行和各种作战动作,配合各种武器系统,对地面和空中目标进行打击。

直升机前进的原理

直升机前进的原理

直升机前进的原理
直升机前进的原理是通过主旋翼和尾旋翼的协调工作实现的。

主旋翼是直升机最主要的推进装置,它类似于一个巨大的螺旋桨,通过旋转产生升力和推力。

主旋翼的旋转速度非常快,使得直升机能够垂直起降。

主旋翼产生的向上的升力支撑了直升机的重量,同时也产生了向下的气流。

为了平衡这个向下的气流而避免直升机自转,尾部装有一个垂直的尾旋翼。

尾旋翼通过产生一个与主旋翼气流相对方向相反的推力,形成一个力对,使得直升机能够保持稳定的方向。

控制直升机的前进方向主要靠主旋翼的角度调整。

当主旋翼前倾时,向前的推力增加,直升机就会向前移动。

当主旋翼后倾时,向前的推力减小,直升机就会向后移动。

这样,通过调整主旋翼的角度,可以控制直升机的前进方向。

此外,还有一个辅助控制装置,即副翼。

副翼通过在主旋翼两侧移动,改变主旋翼的升力分布,从而使得直升机能够实现向左或向右的飞行。

总之,直升机通过主旋翼和尾旋翼的协同工作,调整旋翼的角度和位置,实现向前的推进和控制飞行方向。

直升机悬浮的原理

直升机悬浮的原理

直升机悬浮的原理
直升机悬浮的原理是通过旋转的主旋翼和尾旋翼产生的气流来产生升力和稳定飞行。

下面是直升机悬浮的基本原理:
1. 主旋翼:直升机上的主要升力产生器是主旋翼,由多个旋转的叶片组成。

这些叶片通过改变角度和旋转速度,产生向下的气流,从而产生向上的升力。

主旋翼的旋转还会产生一个反作用力,使直升机保持平衡。

2. 尾旋翼:为了抵消主旋翼旋转产生的反作用力,直升机需要一个尾旋翼来提供平衡。

尾旋翼通常位于直升机尾部,通过产生一个逆向的气流来抵消反作用力,使直升机保持稳定。

3. 控制系统:直升机通过改变主旋翼和尾旋翼的角度来控制飞行。

通过改变主旋翼的角度,可以调整升力大小和方向,从而实现上升、下降、前进、后退和悬停等动作。

通过改变尾旋翼的角度,可以控制直升机的方向和转向。

4. 发动机:直升机通常使用内燃机或涡轮发动机作为动力源,为主旋翼和尾旋翼提供动力。

总结起来,直升机悬浮的原理是通过主旋翼和尾旋翼产生的气流来产生升力和稳定飞行,通过控制系统和发动机来控制飞行姿态和动力。

直升机升力产生的原理

直升机升力产生的原理

直升机升力产生的原理
直升机是一种垂直起降的飞行器,其升力的产生原理是气流与旋翼之
间的相互作用。

以下将分步骤阐述直升机升力产生的原理。

第一步:基本原理
直升机升力的产生与翼型和旋翼的结构形状有关。

在旋转的过程中,
旋翼叶片在气流中切割出了一个楔形区域,在这个区域内,由于推进
剖面曲面的前缘向下倾斜,使叶片产生了倾角,同时在楔形区域内的
空气受到了叶片的强烈切割作用,速度大幅度提高,并且气流的流向
与气体静压的变化方式也随之改变。

这种改变就产生了向上的升力。

第二步:挥发原理
在旋翼运动过程中,由于叶片向前进入空气时接近于一个绝对止滞状态,使得消耗的动能转化成了强烈的挥发效应,同时由于挥发过程的
惯性和不定性,在挥发区域充斥的空气脉动也成为了产生升力的重要
原因。

第三步:飞行角原理
在旋翼进入下半轮时,由于切割到的气流的流向被扭曲了一定的角度,使气流的向上速度加快。

这种向上的气流通过斜向叶片产生了更大的
上仯力,因此对于直升机而言,达到最大升力的情况就是叶片的飞行
角度与进入气流速度的角度相同。

第四步:过程分析
以上分析是旋翼在垂直方向上起降时的原理。

当直升机处于水平飞行
状态时,旋翼并不具有产生升力的特性,而是要依靠机身和机翼来产
生升力,以此支撑直升机的飞行。

总之,直升机升力产生的原理是通过旋翼运动、挥发效应、飞行角度、气流流速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而实现的。

了解这些原理不仅能够加
深我们对直升机的认识,也能够为直升机设计、维护和操作提供指导。

直升机的工作原理

直升机的工作原理

直升机的工作原理
直升机的工作原理是利用主旋翼和尾推力来产生升力和动力。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1. 主旋翼:主旋翼是直升机最重要的部分,通常由三至六片可调节的旋翼叶片组成。

当发动机提供足够的动力使主旋翼快速旋转时,旋翼叶片会产生升力。

通过改变叶片的推力和螺旋桨角度,可以控制直升机的升力和姿态。

2. 尾推力:直升机的尾部有一根垂直的尾旋翼,它的作用是产生推力和水平方向的倾斜力。

通过改变尾旋翼的推力和方向,可以控制直升机的方向和平衡。

3. 方向舵:直升机的尾部还有一个水平的方向舵,用来控制直升机的左右转向。

通过改变方向舵角度,可以改变直升机的水平方向。

4. 发动机:直升机的发动机通常是内燃机或涡轮发动机,提供所需的动力和转动力给主旋翼。

5. 操纵系统:直升机的操纵系统包括操纵杆、脚踏板、控制杆等。

驾驶员通过操纵这些操纵设备来改变主旋翼和尾推力的推力、角度和方向,从而控制直升机的升力、姿态和飞行方向。

总结来说,直升机的工作原理通过旋转的主旋翼产生升力,通过尾推力和调整方向舵来控制飞行方向,通过发动机提供动力。

驾驶员通过操纵系统来控制这些机构,使直升机飞行在所需高度和方向上。

直升机飞行原理讲解

直升机飞行原理讲解

直升机飞行原理讲解
直升机是现代航空领域中非常重要的一种机型,它通过旋转桨叶来产生升力和推力,实现空中飞行。

那么,直升机的飞行原理到底是什么呢?下面就为大家详细讲解。

一、旋翼的结构与工作原理
旋翼是直升机最主要的升力和推力来源,它由旋翼叶片、旋翼舵等部分组成。

旋翼叶片是由材料均匀强度逐渐变化的曲线状构成的,类似于鸟的翅膀。

旋转时,叶片内外侧产生不同的升力和阻力,使得整个旋翼产生一个向上的升力,同时带动直升机向前推进。

二、主旋翼和尾旋翼的配合
主旋翼负责产生升力和推力,而尾旋翼则负责调节直升机的方向,保持其平衡。

尾旋翼一般被安装在直升机尾部,它的旋转方向与主旋翼相反,并且产生一个向左或向右的推力,实现方向控制。

三、直升机的悬停与前进
在起飞和降落等空中悬停时,直升机要不断变速、变向和变高度,以保持平衡不倾斜。

而在前进过程中,主旋翼要向前倾斜,以提供向前的推力和升力,同时尾旋翼也要起到平衡作用。

四、直升机的操纵
直升机的操纵主要有三个方面:升降、方向和倾斜。

升降由主旋翼控制,方向由尾旋翼控制,倾斜由机身自身控制。

总之,直升机的飞行原理是利用旋转桨叶产生升力和推力,通过主旋翼和尾旋翼的配合调整方向和平衡,实现空中悬停和前进。

同时,通过机身自身的倾斜进行操纵。

这就是直升机飞行原理的基本介绍。

直升机上的工作原理是什么

直升机上的工作原理是什么

直升机上的工作原理是什么
直升机的工作原理是通过旋转机翼产生升力,推动机械驱动力来实现飞行。

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1. 旋翼产生升力:直升机通常配备一个或多个主旋翼,旋翼由数个可调节的桨叶组成。

当发动机提供动力,使旋翼以适当的速率旋转时,桨叶产生升力,向上推动直升机。

2. 控制俯仰:为了改变直升机的俯仰姿态(前后倾斜),可调节桨叶的角度。

当主旋翼前后倾斜时,升力的方向也会发生变化,从而使得直升机向前或向后倾斜。

3. 控制横滚:直升机的横滚姿态(左右倾斜)也可以通过旋翼桨叶的调整来实现。

当主旋翼的一侧上升,并与另一侧下降时,会产生一个横向推力,使得直升机向左或向右倾斜。

4. 推进力:为了提供向前飞行的推进力,直升机通常安装一个尾推装置,如旋转叶片的尾桨或尾喷气发动机。

这些设备产生推力,抵消直升机的阻力,使其能够在空中移动。

总的来说,直升机的工作原理基于旋转机翼产生升力和通过各种方式控制姿态来实现飞行。

直升机飞升原理

直升机飞升原理

直升机飞升原理直升机是一种能够垂直起降的飞行器,其飞升的原理主要涉及到空气动力学和机械工程两个领域。

本文将从这两个方面来解析直升机的飞升原理。

一、空气动力学原理直升机的飞升主要依靠旋翼产生的升力。

旋翼是直升机的主要承载部件,它由多个叶片组成。

当直升机发动机带动旋翼旋转时,旋翼叶片在空气中产生升力,使直升机能够飞行。

旋翼产生升力的原理是通过改变叶片的攻角来改变气流对叶片的压力分布。

旋翼的攻角是指叶片与气流流向之间的夹角,攻角越大,产生的升力越大。

当旋翼叶片在运动过程中,攻角会不断变化,从而产生连续的升力,使直升机能够维持在空中。

旋翼还可以通过改变叶片的迎角来控制直升机的俯仰和横滚。

迎角是指叶片与旋翼旋转中心之间的夹角,通过改变迎角,可以改变升力的大小和方向。

二、机械工程原理除了空气动力学原理外,直升机的飞升还与机械工程原理密切相关。

直升机通过发动机带动旋翼旋转,从而产生升力和推力。

发动机的功率通过传动装置传递给旋翼,使其旋转。

传动装置通常包括主减速器、尾减速器和传动轴等部件。

主减速器用于将发动机输出的高速转速降低到旋翼所需的转速,同时也起到传递扭矩的作用。

尾减速器主要用于控制尾旋翼的转速,使直升机能够保持平衡和稳定。

传动轴将发动机的动力传递给旋翼,使其旋转。

直升机还配备了多个控制系统,包括主旋翼控制系统、尾旋翼控制系统和副翼控制系统等。

这些控制系统通过改变旋翼叶片的攻角和迎角,来控制直升机的升力、俯仰和横滚等。

总结起来,直升机的飞升原理是通过旋翼产生升力和推力,实现垂直起降和水平飞行。

空气动力学原理使旋翼产生升力,机械工程原理提供动力和传动装置,控制系统控制飞行姿态。

这些原理的协同作用使直升机能够在空中飞行,具有独特的飞行特性和应用价值。

直升机作为一种重要的航空器,广泛应用于军事、医疗、救援、物流等领域。

不断的技术创新和改进,使直升机的性能和安全性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未来,随着科技的进步,直升机的飞升原理和设计将继续得到改进和完善,为人类带来更多的便利和效益。

直升机的工作原理

直升机的工作原理

直升机的工作原理直升机是一种能够垂直起降并在空中悬停的飞行器,它的工作原理主要依靠旋翼的旋转产生升力。

在直升机的设计中,旋翼是起到关键作用的部件,它通过旋转产生的升力支撑直升机在空中飞行。

接下来,我们将详细介绍直升机的工作原理。

首先,直升机的旋翼是由若干个叶片组成的,这些叶片通过发动机驱动旋转。

当旋翼旋转时,叶片与空气之间产生了气动力,这就是产生升力的关键。

旋翼的叶片在旋转时,受到来自发动机的动力驱使,使得叶片的迎角不断变化,从而产生了升力。

这种升力可以支撑直升机在空中飞行并且进行悬停。

其次,直升机的尾部通常安装有一枚尾旋翼,它的作用是平衡直升机旋翼产生的扭矩,并且控制直升机的方向。

当旋翼旋转时,会产生一个相对旋翼旋转方向相反的扭矩,而尾旋翼可以产生一个向相反方向的推力,从而平衡旋翼产生的扭矩。

同时,尾旋翼还可以通过改变其迎角来控制直升机的方向,使得直升机能够实现左右飞行和转弯等动作。

此外,直升机的发动机通常安装在机身顶部,发动机产生的动力通过传动系统传输到旋翼,从而驱动旋翼旋转。

发动机的功率大小直接影响着直升机的飞行性能,包括最大起飞重量、最大爬升率、最大航程等指标。

最后,直升机的控制系统也是其工作原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控制旋翼的迎角和旋转速度,以及控制尾旋翼的迎角,飞行员可以实现对直升机的升降、前进、后退、左右飞行和转弯等各种飞行动作的控制。

总的来说,直升机的工作原理主要依靠旋翼产生的升力来支撑飞行,并且通过尾旋翼、发动机和控制系统的配合来实现飞行动作的控制。

直升机的工作原理虽然复杂,但正是这种复杂性使得直升机能够在狭小的空间内实现垂直起降和悬停,具有独特的飞行特性和广泛的应用前景。

直升机的空气动力学原理

直升机的空气动力学原理

直升机的空气动力学原理直升机是一种垂直起降的航空器,它通过一对主旋翼产生升力并完成飞行任务。

直升机的空气动力学原理是基于主旋翼的气动力学原理和力的平衡原理。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主旋翼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主旋翼由多个旋翼叶片、轴、旋翼毂和旋翼桨毂组成。

当发动机驱动主旋翼旋转时,旋翼叶片产生的升力和推力将使直升机空中悬停或飞行。

1.升力产生原理:主旋翼在旋转时产生升力,其主要原理是叶片运动和旋转产生了一个称为“高压面”和“低压面”的气流差,从而产生升力。

在主旋翼系中,上升气流经过整个叶片,从而减小了上升气流的速度和增大了气流的压力,形成了一个相对较高的压力区域。

而下降气流则经过叶片的上表面,增加了下降气流的速度和减小了气流的压力,形成了一个相对较低的压力区域。

这种压力差使得叶片产生了向上的力,即升力。

2.推力产生原理:主旋翼在旋转时产生的升力和推力对直升机的升力平衡和前进提供了动力。

在主旋翼上部安装有一个称为“高反扭矩”的尾旋翼,它以相反的旋转方向旋转,并且通过拉力杆与主旋翼连在一起。

当主旋翼产生的升力增加时,尾旋翼也会产生相应的反扭矩,以抵消主旋翼产生的扭矩。

这样,直升机就可以保持平衡。

3.平衡产生原理:在直升机的飞行中,通过控制旋翼角度和尾旋翼的推力来实现平衡。

调整主旋翼的迎角可以改变产生的升力和推力,从而改变直升机的高度和俯仰角。

调整尾旋翼的推力可以平衡主旋翼产生的扭矩,以及控制航向和横滚。

4.操纵产生原理:直升机通过改变主旋翼和尾旋翼的角度和推力,以及改变机身的姿态来实现操纵。

通过控制旋翼叶片的迎角,可以改变主旋翼的升力和推力大小,从而实现向上、向下、向前、向后移动。

通过调整尾旋翼的推力,可以控制直升机的航向。

而调整机身的姿态则可以实现横滚和俯仰的控制。

总结起来,直升机的空气动力学原理主要是基于主旋翼的升力和推力产生以及力的平衡原理。

通过控制旋翼叶片的角度和推力,以及调整尾旋翼的推力和机身的姿态,直升机可以在空中悬停、升降和飞行,实现机动操纵和飞行任务的完成。

直升机的原理简单概括

直升机的原理简单概括

直升机的原理简单概括
直升机是一种能够垂直起降和悬停在空中的飞行器。

其原理可以简单概括为以下几个关键要素:
1. 主旋翼:直升机的主要升力来源是位于顶部的主旋翼。

主旋翼通过快速旋转产生向下的气流,从而产生向上的升力,使直升机能够离开地面。

2. 尾旋翼:直升机在旋转主旋翼时,由于牛顿第三定律的作用,会产生一个相反的扭矩。

为了抵消这个扭矩,直升机配备了位于尾部的尾旋翼。

尾旋翼通过产生一个相对较小的旋转气流,产生的反作用力可以抵消主旋翼的扭矩,使直升机保持平衡。

3. 可变桨叶:主旋翼通常由多个桨叶组成,每个桨叶都可以根据需要调整其角度。

通过改变桨叶的角度,可以调节升力的大小和方向,使直升机能够前进、后退、向左或向右移动。

4. 控制系统:直升机配备了复杂的控制系统,包括操纵杆、脚踏板和其他辅助设备。

通过操作这些控制器,飞行员可以控制直升机的姿态、方向和速度。

综上所述,直升机通过旋转的主旋翼产生升力,通过尾旋翼抵消扭矩,通过可变桨叶和控制系统实现操纵和飞行控制。

这些要素共同作用,使直升机能够在空中
进行垂直起降、悬停和各种飞行动作。

直升机垂直升降原理

直升机垂直升降原理

直升机垂直升降原理
直升机垂直升降的原理主要依靠两个关键性的组件和几个基本原理:
1.旋翼:直升机的旋翼位于机身顶部,通过旋转产生向下的气流。

旋翼上的螺旋桨叶片产生升力和推力,使直升机能够垂直起降。

螺旋桨叶片的变化倾角和旋转速度可以控制直升机的升降。

2.尾桨:直升机尾部附带有一个垂直安装的小型旋翼,称为尾桨。

尾桨的主要功能是产生反扭矩,防止直升机因为旋转产生的反作用力而自转。

基本原理:
1.特斯拉效应:直升机旋翼快速旋转产生的气体流动会降低直翼后缘上方的气压,从而使直升机产生升力。

2.伯努利定律:当旋翼上方的气流速度增加时,气压会下降。

旋翼上表面的气压下降,而下表面的气压相对较高,从而产生上升的升力。

3.牛顿定律:产生上升升力的同时,直升机会受到一个大小与升力相等、方向相反的重力反作用力,使直升机保持平衡。

通过调整旋翼的倾角和旋转速度,以及尾桨的叶片角度,直升机可以控制其升降和悬停。

直升机升空原理

直升机升空原理

直升机升空原理引言:直升机是一种能够垂直起降的飞行器,相较于固定翼飞机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和机动性。

直升机能够升空的原理主要涉及到气动力学、旋翼理论和动力学等学科。

本文将详细介绍直升机升空的原理和相关知识。

一、旋翼产生升力直升机的旋翼是实现升空的关键部件,它通过产生升力将直升机推向空中。

旋翼产生升力的原理是利用空气动力学中的伯努利定律和牛顿第三定律。

1. 伯努利定律伯努利定律是气体流动中的基本原理,它表明当气流速度增大时,气流压力会降低。

旋翼快速旋转时,上表面的气流速度大于下表面,根据伯努利定律,上表面的气流压力较低,形成了向上的升力。

2. 牛顿第三定律牛顿第三定律表明,任何物体都会对其施加力的物体产生相等大小、方向相反的反作用力。

旋翼快速旋转时,它将空气向下推,产生了向上的反作用力,即升力。

二、动力系统提供升力直升机的动力系统主要包括发动机和传动系统,它们提供了旋翼旋转所需的动力。

1. 发动机直升机通常使用喷气发动机或活塞发动机作为动力源。

发动机通过燃烧燃料产生高温高压气体,然后推动旋转机械将能量传递给旋翼。

2. 传动系统传动系统将发动机产生的动力传递给旋翼,使其快速旋转。

传动系统通常由齿轮和轴组成,它们能够承受高转速和高扭矩。

三、控制系统实现平衡和操纵直升机的控制系统包括操纵杆、脚踏板和各种控制面,它们通过改变旋翼的角度和旋转速度,实现直升机的平衡和操纵。

1. 主旋翼的可变角度主旋翼的可变角度是直升机实现升降和前进后退的关键。

通过操纵杆和脚踏板,飞行员可以改变主旋翼的倾角和旋转速度,从而调整升力和推力的大小和方向。

2. 尾桨的作用直升机的尾部通常安装有一个垂直的尾桨,它的作用是产生反扭力,防止直升机因旋转产生的反作用力而自转。

尾桨还可以通过改变角度来控制直升机的方向。

四、附加装置提供稳定性和操纵性为了提高直升机的稳定性和操纵性,还可以安装一些附加装置。

1. 安定面安定面是位于直升机机身上的可调节的小翼,它能够产生升力和阻力,帮助直升机保持平衡和稳定。

直升机的原理

直升机的原理

直升机的原理
直升机的工作原理是通过转动一对主旋翼产生升力,同时通过尾旋翼产生反作用力来保持平衡。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主旋翼:主旋翼是直升机发生升力的关键部件。

它由数个旋翼叶片组成,通过一个中央轴向转动。

旋翼叶片的特殊设计形状和角度,使得它们在旋转时可以产生气流的下压力。

这种下压力产生的垂直力就是直升机所需的升力。

2. 动力系统:直升机的动力系统通常由一个或多个发动机组成。

这些发动机通过传动系统将动力传递给主旋翼和尾旋翼。

传动系统包括主传动系统和尾传动系统,它们能将高速低扭矩的发动机输出转化为低速高扭矩的旋翼转速。

3. 尾旋翼:尾旋翼的主要功能是产生反作用力,以平衡主旋翼的扭矩。

当主旋翼旋转时,由于旋转叶片产生的扭矩,直升机会有一个相反的旋转方向。

尾旋翼通过改变它的推力方向,产生与主旋翼相反的扭矩,从而保持直升机的平衡。

4. 控制系统:直升机的控制系统包括减速器、转向系统和主旋翼和尾旋翼的可变机械调节。

减速器将发动机输出的高转速降低到适合旋翼的转速。

转向系统和可变机械调节则通过改变旋翼的角度和位置,来控制直升机的飞行方向、高度和平衡。

总之,直升机的工作原理是通过主旋翼产生升力,尾旋翼产生反作用力来保持平衡,同时通过控制系统来实现飞行的控制与操纵。

直升机螺旋桨的原理

直升机螺旋桨的原理

直升机螺旋桨的原理
直升机的螺旋桨是利用旋转时空气产生的离心力来推动的,旋转时,桨叶向外伸出,当它转过一定角度时,桨叶就与水平面形成一定的夹角,在桨叶后面产生一个推力,而这个推力就是直升机向前的动力。

直升机螺旋桨结构简单,制造和维护都比较容易。

直升机螺旋桨具有4个叶片和4个轴承,这些轴承都是用特殊材料制成的。

我们来了解一下直升机螺旋桨的结构:桨叶是由铝合金制成的桨毂(borg)和与之相连接的金属桨叶(borg-fill)组成。

桨毂是装有四个或两个连接轴(reference轴)的结构。

桨叶是由
一系列形状不同、大小不同和相互位置不同的叶片组成。

叶片表面形状是由形状相同、厚度相同的圆柱体的截面积之比来确定。

叶片之间采用轴承连接,这样在转动时不会产生很大的摩擦阻力。

尾翼既可以在飞行中操纵直升机,又可以在静止时保持直升机平衡。

—— 1 —1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发一套最完整的直升机原理(绝对完整,绝对精华)这是我找到的最完整,最系统介绍直升机的原理及发展史的文章。

转到这里,送给论坛里喜欢飞行,向往蓝天的朋友!!自从莱特兄弟发明飞机以来,人们一直为能够飞翔蓝天而激动不已,同时又受起飞、着落所需的滑跑所困扰。

在莱特兄弟时代,飞机只要一片草地或缓坡就可以起飞、着陆。

不列颠之战和巴巴罗萨作战中,当时最高性能的“喷火”战斗机和Me 109战斗机也只需要一片平整的草地就可以起飞,除了重轰炸机,很少有必须用“正规”的混凝土跑道起飞、着陆的。

今天的飞机的性能早已不能为这些飞机所比,但飞机的滑跑速度、重量和对跑道的冲击,使对起飞、着陆的跑道的要求有增无减,连简易跑道也是高速公路等级的。

现代战斗机和其他高性能军用飞机对平整、坚固的长跑道的依赖,日益成为现代空军的致命的软肋。

为了摆脱这一困境,从航空先驱的时代开始,人们就在孜孜不倦地研制能够象鸟儿一样腾飞的具有垂直/短距起落能力的飞机。

自从人们跳出模仿飞鸟拍翅飞行的谜思之后,依据贝努力原理的空气动力升力就成为除气球和火箭外所有动力飞行器的基本原理。

机翼前行时,上下翼面之间的气流速度差造成上下翼面之间的压力差,这就是升力。

所谓“机翼前行”,实际上就是机翼和空气形成相对速度。

既然如此,和机身一起前行时,机翼可以造成升力,机身不动而机翼像风车叶一样打转转,和空气形成相对速度,也可以形成升力,这样旋转的“机翼”就成为旋翼,旋翼产生升力就是直升机可以垂直起落的基本原理。

中国小孩竹蜻蜓玩了有2,000 年了,流传到西方后,成为现代直升机的灵感/ 达·芬奇设计的直升机,到底能不能飞起来,很是可疑旋翼产生升力的概念并不新鲜,中国儿童玩竹蜻蜓已经有2,000 多年了,西方也承认流传到西方的中国竹蜻蜓是直升机最初的启示。

多才多艺的达·芬奇在15 世纪设计了一个垂直的螺杆一样的直升机,不过没有超越纸上谈兵的地步。

1796 年,英国人George C ayley 设计了第一架用发条作动力、能够飞起来的直升机,50 年后的1842 年,英国人W.H. Philips 用蒸气机作动力,设计了一架只有9 公斤重的模型直升机。

1878 年,意大利人Enrico Forlanini 用蒸气机制作了一架只有 3.5 公斤重的模型直升机。

1880 年,美国发明家托马斯·爱迪生着手研制用电动机驱动的直升机,但最后放弃了。

法国人Paul C ornu 在1907 年制成第一架载人的直升机,旋翼转速每分钟90 转,发动机是一台24 马力的汽油机。

Cornu 用旋翼下的“舵面”控制飞行方向和产生前进的推力,但Cornu 的直升机的速度和飞行控制能力很可怜。

1796 年,英国人George Cayley 设计了这么一个直升机,最高升到90 英尺(约30 米)法国人Paul Cornu 在1907 年设计的第一架载人直升机但是意大利人Juan de la Cierva 在1923 年设计旋翼机时,无意中解决了直升机的一个重大问题,他发明的挥舞铰解决了困扰直升机旋翼设计的一个重大问题。

1930 年10 月,意大利人Corradino D'Ascanio 的直升机是公认的第一架现代意义上的直升机,在1 8 米高度上前飞了800 多米的距离,D'Ascanio 的直升机用共轴反转双桨。

30 年代,德国人Heinrich Focke 设计了FA-61 直升机,不断在各种纳粹集会中作公关表演,但德国人Anton Flettner 设计的FL282 可算是第一种量产直升机,在二战中为德国海军生产了近1,000 架,不过没有在战斗中起到什么作用。

Igor Sikorsky 设计的VS300(VS 代表Vought-Sikorsky,当时Sikorsky 是Vought 飞机公司的一部分)第一次采用尾桨,真正奠定了现代直升机的雏形。

D'Ascanio 的直升机是第一个现代意义上的直升机,能完成前飞,具有基本的飞行控制能力30 年代德国的FW61直升机,被纳粹用作宣传纳粹“优越性”的工具/ 德国FL282 应该是第一架量产型直升机,在二战期间产量达到近1,000 架,用于德国海军,不过没有对战斗造成什么影响这是FL282 的近容39-40 年Sikorsky 的VS300 直升机是现代直升机的“老母鸡”,奠定了现代直升机最常用的尾桨布局/ 尽管贝尔飞机公司在37 年才开张,45 年的贝尔47 是第一种量产的实用型直升机,在朝鲜战场就广泛用于伤员救护、侦察、炮兵指引等,从长津湖突围的美国海军陆战队1 师如果不是贝尔47 帮助在峡谷上架轻便桥,就没有今天吹牛的本钱了UH-1 使越南战争成为第一场直升机战争,直升机成为美军士兵进入和撤离战斗最常见的运输工具/ UH-60 是现在美军的主力战术运输直升机,中国在89 年前进口过一小批,在西藏高原使用的效果十分好直升机能够垂直飞起来的基本道理简单,但飞行控制就不简单了。

旋翼可以产生升力,但谁来产生前进的推力呢?单独安装另外的推进发动机当然可以,但这样增加重量和总体复杂性,能不能使旋翼同时担当升力和推进作用呢?升力-推进问题解决后,还有转向、俯仰、滚转控制问题。

旋翼旋转产生升力的同时,对机身产生反扭力(初中物理:有作用力就一定有反作用力),所以直升机还有一个特有的反扭力控制问题。

直升机主旋翼反扭力的示意图没有一定的反扭力措施,直升机就要打转转/ 尾桨是抵消反扭力的最常见的方法直升机抵消反扭力的方案有很多,最常规的是采用尾桨。

主旋翼顺时针转,对机身就产生逆时针方向的反扭力,尾桨就必须或推或拉,产生顺时针方向的推力,以抵消主旋翼的反扭力。

抵消反扭力的主旋翼-尾桨布局,也称常规布局,因为这最常见/ 典型的贝尔407 的尾桨主旋翼当然也可以顺时针旋转,顺时针还是逆时针,两者之间没有优劣之分。

有意思的是,美、英、德、意、日直升机的主旋翼都是逆时针旋转,法、俄、中、印、波兰直升机都是顺时针旋转,英、德、意、日的直升机工业都是从美国引进许可证开始的,和美国采用相同的习惯可以理解,中、印、波兰是从前苏联和法国引进许可证开始的,和法、俄的习惯相同也可以理解,但美国和俄罗斯为什么从一开始选定不同的方向,法国为什么不和选美国一样的方向,而和俄罗斯一致,可能只是一个历史的玩笑。

各国直升机主旋翼旋转方向的比较尾桨给直升机的设计带来了很多麻烦。

尾桨要是太大了,会打到地上,所以尾桨尺寸受到限制,要提供足够的反扭力,就需要提高转速,这样,尾桨翼尖速度就大,尾桨的噪声就很大。

极端情况下,尾桨翼尖速度甚至可以超过音速,形成音爆。

尾桨需要安装在尾撑上,尾撑越长,尾桨的力矩越大,反扭力效果越好,但尾撑的重量也越大。

为了把动力传递到尾桨,尾撑内需要安装一根长长的传动轴,这又增加了重量和机械复杂性。

尾桨是直升机飞行安全的最大挑战,主旋翼失去动力,直升机还可以自旋着陆;但尾桨一旦失去动力,那直升机就要打转转,失去控制。

在战斗中,直升机因为尾桨受损而坠毁的概率远远高于因为其他部位被击中的情况。

即使不算战损情况,平时使用中,尾桨对地面人员的危险很大,一不小心,附近的人员和器材就会被打到。

在居民区或林间空地悬停或起落时,尾桨很容易挂上建筑物、电线、树枝、飞舞物品。

尾桨可以是推式,也可以是拉式,一般认为以推式的效率为高。

虽然不管推式还是拉式,气流总是要流经尾撑,但在尾桨加速气流前,低速气流流经尾撑的动能损失较小。

尾桨的旋转方向可以顺着主旋翼,也就是说,对于逆时针旋转的主旋翼,尾桨向前转(或者说,从右面向直升机看,尾桨顺时针旋转),这样尾桨对主旋翼的气动干扰小,主旋翼的升力可以充分发挥。

尾桨也可以逆着主旋翼的方向旋转,也就是说,对于逆时针旋转的主旋翼,尾桨向后转(或者说,从右面向直升机看,尾桨逆时针旋转),这样尾桨和主旋翼之间形成一个互相干扰,主旋翼的升力受到损失,但尾桨的作用加强,所以可以缩小尺寸,或降低功率。

两者没有绝对的优劣,设计得当时,一般选择顺着转,只有设计不当、尾桨控制作用不够时,才选择逆着转,像米-24直升机那样。

涵道尾桨(fenestron)将尾桨缩小,“隐藏”在尾撑端部的巨大开孔里,相当于给尾桨安上一个罩子,这样大大改善了安全性,不易打到周围的物体。

由于涵道尾桨的周边是遮蔽的,尾桨翼尖附近的气流情况大大简化,翼尖速度较高也不至于大大增加噪声。

罩子的屏蔽也使前后方向上的噪声大大减小。

涵道尾桨的缺点是风扇的包围结构带来较大的重量,这个问题随涵道尾桨直径增加而急剧恶化,所以涵道尾桨难以用到大型直升机上。

涵道尾桨只有法国直升机上采用,美国的下马了的Comanche 是法国之外少见的采用涵道尾桨的例子。

海豚直升机上的涵道尾桨/ 经典的采用涵道尾桨的EC-120 直升机,中国参加合作制造已经下马的美国RAH-66“科曼奇”直升机同样采用涵道尾桨另一个取代尾桨的方案是NOTAR,NOTAR 是No Tail Rotor(意为无尾桨)的简称,用喷气引射和主旋翼下洗气流的有利交互作用形成反扭力。

主旋翼产生的下洗气流从尾撑两侧流经尾撑,发动机产生的压缩空气通过尾撑一侧的向下开槽喷出,促使这一侧的下洗气流向尾撑表面吸附并加速(即所谓射流效应或Coanda 效应),形成尾撑两侧气流的速度差,产生向一侧的侧推力,实现没有尾桨的反扭力。

尾撑顶端的直接喷气控制提供更精细的方向控制,但不提供主要的反扭力,不是不可以,而是用射流效应可以用较少的喷气就实现较大的反扭力。

从这个原理推而广之,如果把尾撑的截面做成机翼一样,下洗气流本身就可产生侧推力,甚至可以在下侧安装类似襟翼的装置以控制侧推力,岂不更好?不知道为什么,没有人这样做。

NOTAR 的噪音比涵道风扇更低,安全性更好,在演示中,只要主旋翼不打到树枝,直接把尾撑捅到树丛里也照样安全飞行,但NOTAR 同样没有用到大型直升机上的例子。

NOTAR 只有麦道(现波音)直升机上使用,可能是专利的缘故。

NOTAR 的原理简图采用NOTAR 的MD600N直升机,不知道为什么,MD 直升机还是叫MD,不叫波音反扭力的问题解决了,还有飞行控制的问题。

前飞时,直升机不是不可以采用固定翼飞机一样的气动舵面控制偏航、俯仰、横滚,但悬停的时候怎么办呢?这又回到反扭力问题上来了,有控制地打破反扭力的平衡,不就可以造成飞机向左右的偏转吗?对于常规的主旋翼-尾桨布局,增加、减少尾桨的桨距(绕桨叶纵轴相对于桨叶迎风方向的偏转角),就在不改变尾桨转速的情况下,增加、减少尾桨的效果,达到使飞机偏转的效果。

由于动力装置固有的惯性,增加扭力的速度总是不及降低扭力的速度,所以常规的单桨直升机向一侧偏转的速度通常快于向另一侧偏转的速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