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筋膜室综合症的护理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骨筋膜室综合症的护理

骨筋膜室综合征是由骨、骨间膜、肌间膜和深筋膜形成的骨筋膜室内的肌肉和神经因急性缺血而产生的一系列早期症状和体征。最常发生于前臂掌侧和小腿,如不及时处理,轻者导致肌肉坏死,神经麻痹,重者可造成肢体残疾,肾功能衰竭甚至死亡。

肢体由骨干和深筋膜组成封闭的坚韧筋膜室,内有肌肉、血管和神经通过,前臂和小腿都是由双根骨、骨间膜、肌间隔和深筋膜组成。

骨筋膜室是一个封闭的腔室,不能扩张,外伤后由于骨折出血、血肿形成及肌肉肿胀,腔室内压力急骤增高。压迫肌肉、神经、组织的毛细血管,造成组织缺血、坏死。此外,肢体的主要动脉、静脉损伤将导致远端肌肉、神经缺血,组织渗出增多,也会造成骨筋膜室内压力增高,肢体长时间受压也会使肌肉缺血、肌肉肿胀,成为发生的又一原因。

临床表现

骨筋膜室综合征发展较快,一般在受伤24小时内出现,主要表现有:(1)疼痛。(2)活动障碍。(3)感觉障碍。(4)被动牵拉痛。(5)肢体肿胀。(6)血管搏动减弱或消失。

术前护理

患者因突然受伤、疼痛,表现为情绪不稳定,有恐惧感,不愿意接受切开减压的再创伤,因此要安慰患者,耐心解释切开减压是最有效的治疗措施,以及延误治疗的严重后果,使其消除顾虑,树立信心,密切配合治疗护理,常规准备皮肤,抽血做血型交叉配对试验及麻醉药、抗生素过敏试验。术后观察及护理

1疼痛的观察创伤后肢体持续性剧烈疼痛,且进行性加重,即肢体出现与原发损伤不符的剧痛,这是骨筋膜室内神经受压和缺血的早期信号。肌肉缺血性疼痛,程度较重难以忍受,此外,肌肉、神经缺血性疼痛部位往往超越损伤部位,常出现在肢体远端,而且定位较弥散。一般外伤特别是骨折,只要不造成骨折断端移位,触压未波及的肌肉及被动屈伸脚趾不会引起疼痛;而肌肉缺血后,肌肉内痛觉感受器更为敏感,触压患室肌肉及被动屈伸脚趾时,因肌肉受到压迫而疼痛加剧,但是,当本征晚期缺血严重,间隔内神经受累功能丧失后,可出现疼痛缓解甚至疼痛消失,提示病情加重。

2肿胀的观察患肢在该征早期常表现为皮肤略红,温度稍高,触之可感到室内压力增高,皮肤紧张,可见张力性水疱形成。对于此类患者在采取积极的脱水治疗及抬高患肢处理后未见明显改善后,应密切注意观察患肢的疼痛、感觉及血运情况。小腿筋膜间室综合征诊断一旦成立,应立即松解所有外固定物,将肢体放平[1]。神经组织对缺血最敏感,感觉纤维出现症状最早,除感知疼痛外,会出现辨别障碍、麻木,但麻木常由于剧痛而被掩盖。感觉减退和消失均为神经缺血的结果,故应严密观察肢体感觉功能。

3末梢血运的观察当骨筋膜室内压力增高到一定程度时,可使供给肌肉血液循环的小动脉关闭,但此压力远远低于患者的收缩压,因此,还不足以影响患肢主要动脉血液。此时,肢体远端脉搏虽然存在,趾毛细血管充盈时间仍属正常,但肌肉可能早已发生缺血,所以,肢体远侧动脉搏动的存在并非安全标志,应结合其他临床表现进行观察分析,以协助诊断。动脉血供受阻,肢端为贫血性缺血,肢端皮肤呈苍白色;静脉回流受阻,肢端为淤血性缺血,肢端皮肤呈青紫色。当血液循环严重障碍时,患肢可呈苍白、发绀、大理石花纹等,此时,必须行骨筋膜室切开减压术。

4术后护理手术后护理除一般护理外,要尽可能减轻患者的痛苦和不适,预防并发症,并及时发现和处理合并症。合理调配饮食,加强营养,增强抵抗力,促进伤口愈合。

5一般护理确保室内空气清新,每日通风2~3次,保持室温在23~25℃,紫外线照射每

天20~30分钟,并注意保护眼部及皮肤。

6心理护理多与患者交谈,给予安慰,消除患者焦虑、恐惧感。护理操作要熟练、准确,动作要轻柔,以增加患者的信任感。

7术后患肢护理减压后的肢体放置与心脏同等高度,这样,有利于肢体血供恢复及防止再发,并密切观察伤口分泌物的性质、量及颜色。监测体温变化,注意观察动脉搏动和趾端血运、感觉、活动及皮肤温度。

8功能锻炼的指导功能锻炼为治疗性运动,可以维持及恢复关节功能,是防止肌肉萎缩,避免和减轻术后后遗症的重要措施。患肢锻炼方法主要包括:(1)股四头肌等长等张收缩;(2)直腿抬高;(3)卧床时可进行患肢纵向挤压锻炼;(4)后期可逐渐进行负重锻炼。

刘臣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