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德传统民族文化的抢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承德传统民族文化的抢救、保护和开发
摘要:本文阐述了承德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揭示了传统民族文化所面临的问题,并提出了抢救、保护与开发少数民族文化的一系列对策。
关键词:形成与发展;问题;对策
承德南临北京,北倚内蒙古,东部与辽宁省毗邻。全市共有358万人口,其中满、蒙古、回、朝鲜等44个少数民族共143万人,设有丰宁、围场、宽城3个民族自治县,隆化、滦平、平泉3个民族县。古代这里为少数民族聚居区,山戎、东胡、匈奴、鲜卑、柔然、乌恒、契丹、女真、蒙古、满、回等民族在这里生息繁衍。千百年来,勤劳的承德各族人民,在这奇异的土地上劳动生活,用自己的双手和聪明才智,创造着独特的民族文化。承德民族文化历史悠久,纷呈多彩,有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内涵,至今仍能使人感受到这种古老文明的深刻影响。今天,我们研究承德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使世人更清楚地了解少数民族对承德发展所做出的贡献,这必然会增强承德各少数民族的民族自豪感,增进各民族之间的感情和团结,促进各民族传统文化的进一步融合和弘扬。这对目前我们建设承德、繁荣承德是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的。
一、承德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形成
民族文化是一定经济、政治的反映。文化的地域性是区域的物质环境与社会结构交相作用的结果。承德的地理环境有丘陵、高原、山地、盆地四种类型。从气候看,属温带地区,雨水适中,故河流众多,森林茂盛,禽兽繁多,多种地貌和温暖的气候,产生了畜牧、狩猎和农业,影响着这里人们的劳动和生活方式,使这里的民族既有游牧文化的刚毅、粗犷,又有农耕文化的谦和,具有刚毅相济的特点。
承德地区的社会结构是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的征战和交融形成的。公元前八世纪,牧猎于滦河、潮河流域的山戎族败退,部分族众与炎帝族融合。公元前七世纪,燕昭王派大将秦开率燕军袭破东胡,承德一带并入燕国,在今丰宁、围场县的北部建起数百公里的燕长城,展示了胡汉文化的进一步交融,至此,农耕文明在这里形成和发展。辽代,承德为契丹族、奚族的发祥地,“儿童能走马,妇女亦弯弓”,“旃裘人鲜佩纯绵,貂锦羊裘擅物华”,这是他们经济文化生活的真实写照。辽神册元年(916年),太祖耶律阿保机从蔚县等中原地区俘掠一大批汉族人,安置在北安州(今隆化县)、泽州(今平泉县)。内地的汉族迁至此地,带来了先进的农耕技术和先进的文化,“农夫耕凿遍奚疆,部落连山复枕岗,田畴高下如织布,牛马纵横似谷量”。汉人与奚人、契丹人杂居,“汉人削顶垂发以从其俗,并佃奚土”。此时承德的农业发展已初具规模。在文化方面,契丹族依据汉字创制了契丹文字。还利用汉族的工匠在承德境内建起了北安州、泽州两处古城。
清康熙二十年(1681年)在承德境内相继建起了木兰围场、避暑山庄和外八庙。康熙、乾隆、嘉庆皇帝每年都有半年时间在这里处理政务,这里便成了清代的第二个政治中心。为巩固和发展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起过重要作用,山庄外的寺庙群融汇了汉、藏、蒙古等多民族的文化和建筑艺术,山庄园林凝聚了我国南北园林艺术之大成。
这样,团结统一、文明和进步的承德民族文化由此而产生和形成了。
承德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特征主要有二:其一是多民族多元性。承德世居的各个民族都有特定的民族个性。这里的民族文化由多元文化构成,以语言系属为例,蒙语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满语虽也属阿尔泰语系,但和蒙语发音和语意截然不同,回族则通用汉语。蒙古族文化主要为游牧文化,满族则以牧猎和农耕文化并举,回族以饮食文化为主。其二是多样融汇吸收兼容性。这是由这里的各民族长时期杂居相处,多元文化相互交流,互相影响形成的,各个民族从不同地区、不同文化环境多角度、多方位地吸收其它民族的文化精华,使少数民族文化中有汉族文化的成分,汉族文化中也有少数民族文化成分。
二、承德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1、众多的历史文化遗产
承德属于著名的红山文化地区,是早期人类活动重点地区之一。有着悠久的文明历史,各个时期遗留下来的文物古迹数量众多。现有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9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6处。有馆藏文物7万余件。商代山戎族亚牧部落的铸铜器——亚牧鼎,是迄今为止在承德发现的最早文物之一。围场、丰宁、承德等县有秦汉时期建的古长城、古城遗址,丰宁、平泉和兴隆县存有辽代的梵文、契丹文石刻,平泉县有元代的蒙文石刻。特别是避暑山庄,始建于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建成,是国内现存最大的赋有民族特色和集南北建筑形式的帝王宫苑。
避暑山庄东部和北部的山麓,依山就势修建了12座融合我国多民族建筑风格,体现中国边疆风貌的寺庙。这些寺庙是仿照蒙藏地区已建成的著名寺院,沿用汉族传统手法结合自然地形修建起来的。如普宁寺是乾隆二十年(1755年),清政府平定了西北边疆准葛尔部达瓦齐民族分裂之后,乾隆皇帝在避暑山庄大宴厄鲁特蒙古四部上层贵族,并下令依西藏三摩耶庙之式建寺以作纪念。安远庙是为祖居西北的达什达瓦蒙古部落迁至承德,为满足其礼佛需要于乾隆三十年(1765年)仿新疆伊犁的固尔扎庙而建。普陀宗乘之庙,是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为绥服蒙古诸部,仿达赖喇嘛所居拉萨的布达拉宫所建。须祢福寿之庙是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为迎接六世班禅来热河为乾隆皇帝母亲祝贺70寿辰而建。这12个寺庙都有石碑,用汉、满、蒙、藏文记叙了建庙的缘由。
康熙年间建起木兰围场,其境内共设立7通石碑和一面摩崖。如《古长城记》、《入崖口有作》、《永安湃围场殪虎》。碑文均为满、汉、蒙、藏四种文字书写镌刻。
2、丰富的少数民族古籍
承德的少数民族古籍范围广,各县区都有散布。种类多,有碑铭、文书、家谱、牌符、印章等,尤以辽和清代为多。仅平泉县就有辽景宗的长女——大长公主墓、耶律夫人墓和两处石羊、石虎古墓群。兴隆县梓木林子村的古墓,墓主为辽代的枢密使萧仲恭,墓志铭为契丹文,志文共50行1600字。在承德县发现的辽代用于敕书及军机的契丹文金、银牌,为世上罕见。隆化县收集了契丹节度使铜印。滦平、平泉县出土的辽金时期的石棺上的石刻、彩绘,记载了契丹、奚族游牧、狩猎和生活的场景。清代的少数民族古籍更为丰富,如避暑山庄内的文津阁藏有1200多册少数民族古籍,外八庙文保所藏有满、蒙、藏文的藏传佛教经书,尤其是满文经文为世上罕见。丰宁、宽城、围场等县抢救和收集了22帧诰命、敕命,均以黄娟为衬地,以蓝、黄、红、绿各色交替分段,单面书写、满文左起,汉文右起,卷首有两条蓝色蟠龙图案托出“奉天诰命”四个篆子。滦平、隆化、平泉等县保存有满文、满汉合壁家谱72份,最早的满文家谱为道光元年(1821年)所制。家谱记叙着他们祖先的旗份、驻地、官爵和名讳。咸丰、同治年以前多以满语命名,而后,多仿汉习俗,以字排辈。丰宁文物管理所藏有铜印一颗,印文为满文篆书,汉译为“镶黄旗察哈尔第七牛录之图记”,印背镌有“乾隆十六年五月礼部造”字样。丰宁、宽城、围场县陈列有练武狩猎用的弓箭、刀、枪,以及鼻烟壶和各种首饰,桦皮制作的各种形状的桦皮篓,满族育儿的摇车。
1989年以来,承德市抢救、整理和出版了《民间故事》、《歌谣》、《谚语》三套集成。文内反映少数民族经济文化生活方面内容的居多。2002年平泉县档案局还整理出版了雍正七年(1729年)所著的蒙、汉两种文字的《八沟厅备志》一书。
3、悠雅端庄的清宫廷音乐和欢快奔放的满族、蒙古族歌舞
承德境内的满族、蒙古族、藏族音乐、舞蹈,既渊源于白山黑水和千里草原,又富有浓郁的燕赵风格,既有宫廷传统的乐和舞,又有民间流传的舞和乐。
清宫廷的清音会也称热河什番会,融入蒙古族的“什帮”乐、汉族的“吹打乐”。清代初期顺治北巡,即有太监承应的行幸仪仗出现在承德滦河流域。康熙帝建木兰围场及沿路行宫,便有清廷教坊司与南府承应的小型赐宴音乐传入热河行宫。康乾时期,承德避暑山庄做为清朝的陪都,其乐制、乐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