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节化学真奇妙(教案)

合集下载

化学真奇妙(教案)

化学真奇妙(教案)

化学真奇妙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体验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感受化学的魅力。

2. 培养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

3. 帮助学生建立基本的化学实验技能,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化学的定义和特点2. 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3. 常见的化学反应和化学实验现象4. 化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5. 化学安全知识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化学知识。

2. 结合实验教学,让学生亲身体验化学反应的现象和原理。

3. 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化学知识。

4.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室内设置化学实验室,配备必要的实验器材和试剂。

2. 准备相关的教学课件和教学资料。

3. 准备一些有趣的化学实验,以供学生亲身体验。

五、教学评价1. 通过学生的实验操作和回答问题,评估学生对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的理解程度。

2. 观察学生在实验中的表现,评估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动手能力。

3. 通过学生的课堂参与和小组讨论,评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团队协作能力。

教案内容:一、化学的定义和特点1. 引入化学的概念,让学生了解化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

2. 讲解化学的特点,如实验性、理论性、应用性等。

二、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1. 教授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如称量、溶解、过滤、蒸馏等。

2. 演示实验操作的正确方法,并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练习。

三、常见的化学反应和化学实验现象1. 介绍一些常见的化学反应类型,如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等。

2. 展示一些有趣的化学实验现象,如燃烧、沉淀、气体产生等。

四、化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1. 举例说明化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清洁剂、食品添加剂等。

2. 引导学生思考化学对环境的影响,并提倡环保意识。

五、化学安全知识1. 教授化学实验的安全常识,如穿戴实验服、使用安全器材等。

2. 强调化学药品的储存和使用注意事项,防止意外事故的发生。

鲁教版(2024)九年级化学上册《化学真奇妙》教案及反思

鲁教版(2024)九年级化学上册《化学真奇妙》教案及反思

鲁教版(2024)九年级化学上册《化学真奇妙》教案及反思一、教材分析:本课是鲁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的第一单元第一课《化学真奇妙》,旨在引导学生初步认识化学的奇妙世界,激发他们对化学的兴趣。

教材通过一系列生动的实验和现象,揭示了化学变化的基本规律,为后续深入学习化学打下基础。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能描述并解释一些常见的化学现象。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推理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区别,能描述化学变化的特征。

【教学难点】:如何从现象中抽象出化学变化的本质,进行科学的解释。

四、学情分析:学生在八年级已经接触过一些简单的物理和化学变化,但对化学变化的理解可能还停留在表面现象上。

他们对新知识充满好奇,但抽象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还在发展中。

五、教学方法和策略:1. 采用“问题引导-实验探究-讨论归纳”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主动学习。

2. 利用多媒体和实物模型,帮助学生直观理解抽象的化学概念。

3. 鼓励小组合作,通过讨论和分享,提高学生的交流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六、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激发兴趣:展示一些化学现象的视频或实验,如颜色变化、气体产生等,让学生对化学产生好奇。

2.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背后的原理是什么,引出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变化的科学。

(二)、新知讲解1. 定义化学:解释化学的定义,让学生理解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组成、性质、变化及其规律的科学。

2. 化学的奇妙之处:通过实例(如水的电解、燃烧反应等)讲解化学反应的奇妙性,让学生感受化学的魅力。

3. 基本概念:介绍原子、分子、元素等基本化学概念,帮助学生建立初步的化学知识框架。

(三)、互动教学1. 举例讨论:让学生举例生活中遇到的化学现象,集体讨论其原理,增强理解和记忆。

化学真奇妙教学设计 化学真奇妙教案

化学真奇妙教学设计 化学真奇妙教案

化学真奇妙教学设计化学真奇妙教案“化学真奇妙”是整个化学学习的绪言课、启蒙课,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主要是激发起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

如何带领学生熟悉化学第一课?以下是我为你整理的化学真奇妙教学设计,希望能帮到你。

化学真奇妙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感受化学在促进社会发展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方面的重要作用,初步树立为民族振兴、为社会进步学习的志向。

2.认识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激发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

3.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粒子构成的,初步形成物质构成的微粒观。

4.初步建立宏观与微观联系的思维方式。

5.认识化学的两面性,初步树立绿色化学观。

重点、难点:1.认识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

2.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粒子构成的,初步形成物质构成的微粒观。

3.初步树立为民族振兴、为社会进步学习的志向。

教学过程:[创设情景] 在我们正式学习化学课前,请同学们谈谈你在生活中所感知的与化学有关的知识和经验。

[学生活动] 交流生活中对化学的感知。

一、化学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提出问题] 化学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学生学习] 天然材料和人工制造材料。

[学生活动] 设想来到与世隔绝的荒岛,没有了化学制品,你的生活会是什么样子?二、观察化学变化[阅读分析] 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定义。

[活动天地] 观察化学变化的现象。

引导观察现象,认识仪器,准确地记录并记忆实验现象。

部分环节由学生参与完成,活跃课堂气氛。

总结以下几点:1. 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

2. 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区别。

3. 开展化学研究的基本目的。

4. 认识化学的两面性,了解绿色化学观。

三、化学变化的奥秘阅读想象水的构成,初步建立宏观与微观联系的思维方式。

明确以下几点:1.水是由大量的水分子构成的。

2.每个水分子由一个氧原子和两个氢原子构成。

3.水分子是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4.化学变化的本质就是生成了与原来物质组成或结构不同的新物质。

化学真奇妙(教案)

化学真奇妙(教案)

化学真奇妙第一章:化学基础1.1 化学定义与化学式让学生了解化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介绍化学方程式和化学式的书写方法1.2 元素与元素周期表介绍元素的概念和特点让学生熟悉元素周期表的构成和应用第二章:物质与变化2.1 物质的分类讲解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区别介绍固体、液体和气体的性质和特点2.2 化学反应让学生了解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介绍化学反应的类型和特点第三章:原子与分子3.1 原子结构讲解原子的组成和原子核的结构介绍电子的排布和元素的原子序数3.2 分子与化合物让学生了解分子的概念和特性介绍化合物的形成和分子的化学键第四章:有机化学4.1 有机化合物的定义与特点讲解有机化合物的概念和特点介绍有机化合物的命名规则4.2 常见有机化合物让学生了解常见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和性质讲解碳原子四价键的特点和应用第五章:化学实验5.1 实验基本操作介绍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和注意事项讲解实验仪器的使用和实验安全知识5.2 实验设计与实验分析让学生了解实验设计的原则和方法讲解实验数据的处理和实验结果的分析第六章:溶液与浓度6.1 溶液的定义与分类讲解溶液的概念和溶液的分类介绍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区别6.2 溶液的浓度与稀释让学生了解溶液浓度的表示方法讲解溶液的稀释原理和操作方法第七章:酸碱与盐7.1 酸碱理论基础讲解酸碱的定义和酸碱理论介绍酸碱指示剂的作用和应用7.2 盐的性质与反应让学生了解盐的概念和分类讲解盐的溶解性规律和盐的化学反应第八章:氧化还原反应8.1 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讲解氧化还原反应的定义和特点介绍氧化还原反应的电子转移过程8.2 常见氧化还原反应让学生了解常见氧化还原反应的类型讲解氧化还原反应在实际应用中的例子第九章:化学与生活9.1 化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讲解化学在食品、药物、环保等方面的应用让学生了解化学对生活质量的改善作用9.2 化学在科技发展中的应用讲解化学在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的应用让学生了解化学在科技发展中的重要性第十章:化学实验技能提升10.1 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讲解实验方案设计的原则和方法让学生学会评价实验结果的有效性10.2 化学实验的安全与防护讲解化学实验的安全操作规程让学生掌握实验中的安全防护知识和技能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环节1:化学定义与化学式化学式书写规则的复杂性,包括元素符号、下标、括号等的使用化学反应方程式平衡的重要性及其判断方法重点环节2:元素与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和周期性规律的理解元素周期表中族的概念及其对元素性质的影响重点环节3:物质的分类区分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实验方法和现象理解不同状态物质(固体、液体、气体)的性质差异重点环节4:化学反应化学反应类型的判断和典型反应实例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重点环节5:原子与分子原子结构的复杂性,包括电子层、轨道、能级等分子间作用力和化学键的种类及其对物质性质的影响重点环节6:溶液与浓度溶液浓度的计算和浓度单位的理解溶液稀释的原理和操作技巧重点环节7:酸碱与盐酸碱中和反应的判断和滴定实验的原理盐的溶解性规律和反应类型的理解重点环节8:氧化还原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的电子转移过程和判断方法常见氧化还原反应类型的识别和应用重点环节9:化学与生活化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具体应用实例化学在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的最新进展重点环节10:化学实验技能提升实验方案设计的方法和评价指标化学实验安全防护的实战技巧和应急处理本教案涵盖了化学基础、物质与变化、原子与分子、有机化学、化学实验等核心知识点。

《化学真奇妙》(第一课时)教案

《化学真奇妙》(第一课时)教案

《化学真奇妙》(第一课时)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化学对生活、生产、科研等方面的重要性;2、知道化学有助于人类认识自然、合理地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认识化学有助于促进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细致观察和用心思考的能力【情感目标】1、联系实际,体会化学科学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认识化学科学的价值;2、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二、教学重点:对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的辨别三、教学难点: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四、教学方法自主学习模式、小组讨论法五、教学过程:【导入】今天同学们要开始学习一门新的课程——化学。

有的同学肯定不禁在想:化学是学什么的?化学好学吗?怎样才能学好化学呢?带着这些疑问,同学们赶快和老师一起踏上神奇的化学之旅。

【展示图片】1、衣:2、食:3、住:4、行:5、水立方等【引入】鸟儿为什么能生活在水里?火为什么能在水下燃烧?焰火怎么能飞上天呢?焰火是如何被制成巨大的脚印形状?……要解答这些问题,需要很多的化学知识,首先我们来学习第一部分化学改变了世界一、化学改变了世界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2-3页,谈一谈化学对人类社会的贡献。

下列材料哪些是天然材料?哪些又是人造材料?塑料玻璃木头棉花钢铁石头学生展示【思考】如何区分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学生交流1、天然材料是我们能在大自然中直接找到的,大自然原来就有的材料。

2、人造材料是大自然中不是直接存在的,要通过我们加工合成的才能做成的材料。

【点拨】上述材料中的塑料是以石油为原料生产出来的,以石灰石、纯碱、石英砂为原料生产出玻璃等等。

【讨论】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教室中的各种物品,哪些是天然材料?哪些是人造材料?这两种材料中,所占比例较大的是什么材料?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巡视并听取讲解【讲授】生活中的物品大多是由人造材料制成的,我们的衣食住行等等各个方面都离不开这些人造材料。

1.1 化学真奇妙(第一课时)教案 鲁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

1.1 化学真奇妙(第一课时)教案 鲁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
3、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根本区别是?
4、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是?
【指导分组实验】:1、点燃镁带
2、酚酞试液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
3、锌粒与硫酸的反应
4、硫酸铜与氢氧化钠的反应
强调:实验步骤和注意的问题
【引导归纳】
化学变化最基本的特征是?
在化学变化中常伴随的现象有哪些?
【问题】:1、有发光、放热的现象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吗?(不一定,如电灯通电后发光、放热但不是化学变化)

分析:以上变化为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你判断的依据是?
表述:化学变化常伴随发光、放热、颜色改变、产生气体、生成沉淀等。
归纳:
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
定义
根本区别
判断依据
伴随现象
联系
举例
画出能量变化情况图
讨论:化学对人类的作用?
【活动天地1-1】
联系生活,从衣、食、住、行看化学;
从健康、环保看化学;从信息技术、航天科技、
2、有沉淀出现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吗?(不一定,饱和的石灰水升高温度时会变浑浊,但不是化学变化)
3、有颜色改变的一定是化学变化吗?
(不一定,无色的氧气加压降温后,变为淡蓝色的液氧,是物理变化)
【注意】:1、伴随的现象常常作为推断是否为化学变化,但不能作为判断的依据。
2、现象的描述中,不能出现生成物的名称,不能和结论混淆。
完成课本【挑战自我】P7 1、2
【活动天地1-2】
实验1、取一段镁条,用砂纸打磨,观察镁条的颜色,用坩埚钳夹住镁条,用酒精灯引燃观察,实验现象为:。
实验2、取少量,放入试管中,用胶头滴管滴加2-3滴酚酞试液观察,实验现象为。
实验3、用镊子取3-5粒,放入试管中,再加入mL稀硫酸,实验现象为

化学真奇妙(教案)

化学真奇妙(教案)

化学真奇妙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感受化学的魅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2. 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初步认识一些常见的化学现象和原理。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思考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化学的定义和基本概念。

2. 常见的化学实验现象和原理。

3. 化学在日常生活和工业中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1. 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定义。

2. 常见化学实验现象的观察和理解。

四、教学难点:1. 化学原理的理解和应用。

2. 化学实验的操作和安全注意事项。

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定义,介绍化学实验现象和原理。

2. 实验法:进行化学实验,观察和分析实验现象。

3. 讨论法: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

教案内容:第1节:化学的定义和基本概念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化学的定义和基本概念,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内容:讲解化学的定义,介绍化学的基本概念,如原子、分子、元素、化合物等。

教学方法:讲授法教学活动:1. 导入:通过趣味化学故事引入化学的概念。

2. 讲解化学的定义,让学生理解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性质、组成、结构、变化规律的科学。

3. 介绍化学的基本概念,如原子、分子、元素、化合物等,并通过实例进行讲解。

4. 进行课堂互动,让学生提问和解答疑问。

作业:让学生复习化学的基本概念,并完成相关的练习题。

第2节:常见的化学实验现象和原理教学目标: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初步认识一些常见的化学现象和原理。

教学内容:介绍常见的化学实验现象和原理,如酸碱中和、氧化还原等。

教学方法:实验法教学活动:1. 导入:通过趣味化学实验引入本节课的内容。

2. 讲解实验原理,介绍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

3. 分组进行实验,让学生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

4. 分析实验结果,引导学生理解实验原理。

5. 进行课堂互动,让学生提问和解答疑问。

作业:让学生复习实验原理,并完成相关的练习题。

第3节:化学在日常生活和工业中的应用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化学在日常生活和工业中的应用。

化学真奇妙(教案)

化学真奇妙(教案)

化学真奇妙第一章:化学基本概念1.1 物质的组成与分类物质的概念与特性元素的分类与性质化合物的组成与命名1.2 原子与分子原子的结构与性质分子的概念与特性原子与分子的相互转化第二章:化学反应与能量2.1 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合成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和复分解反应反应物与物的判断2.2 化学反应的实质原子、离子与分子的变化化学反应的计量数与化学方程式2.3 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变化放热反应与吸热反应能量守恒定律的应用第三章:有机化学基础3.1 有机化合物的结构与性质烷烃、烯烃和炔烃的结构与性质醇、醚、酮和酸的分类与特性3.2 有机化合物的命名与同分异构体烷烃的命名规则醇、醚、酮和酸的同分异构现象3.3 有机化学反应加成反应、氧化反应和消除反应有机化合物的合成与应用第四章:化学实验技能4.1 实验基本操作仪器的使用与维护溶液的配制与稀释实验的安全操作与事故处理4.2 常见化学实验技术蒸馏、结晶、过滤和萃取气体的制备与收集4.3 实验数据处理与表达实验数据的记录与处理第五章:生活中的化学5.1 食物与营养常见食品的成分与作用营养素的摄入与平衡5.2 药物与健康药物的成分与作用机制安全用药与药物滥用5.3 环境与化学环境污染的来源与危害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第六章:化学在材料科学中的应用6.1 金属材料金属的性质与分类金属的冶炼与加工金属的腐蚀与防护6.2 非金属材料玻璃、水泥和陶瓷的制备与性质塑料、橡胶和纤维的分类与用途6.3 复合材料复合材料的概念与特点常见的复合材料及其应用第七章:化学在生物科学中的应用7.1 生物大分子蛋白质、核酸和多糖的结构与功能生物大分子的检测方法7.2 酶与催化酶的概念与特性酶催化反应的机制与应用7.3 生物技术与化学基因工程与蛋白质工程生物制药与化学药物的区别第八章:化学在环境科学中的应用8.1 水资源与环境水质的指标与污染源水处理的化学方法与技术8.2 大气污染与控制大气污染物的来源与危害大气污染控制的化学策略8.3 土壤污染与修复土壤污染的类型与影响土壤修复的化学方法与技术第九章:化学在能源科学中的应用9.1 化石能源煤、石油和天然气的性质与利用化石能源的环境影响与替代品9.2 renewable energy太阳能、风能和生物质能的转化与利用可再生能源的发展趋势与挑战9.3 电池与电化学电池的原理与分类电化学反应及其在能源存储中的应用第十章:化学前沿与探索10.1 纳米技术与化学纳米材料的概念与特性纳米技术在化学中的应用与前景10.2 绿色化学绿色化学的原则与实践绿色合成方法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10.3 化学研究的新领域化学与物理学、生物学、材料科学的交叉化学在解决全球性问题中的作用与挑战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环节1:物质的组成与分类学生需要理解并掌握物质的基本概念,包括物质的特性、元素的分类与性质以及化合物的组成与命名。

化学真奇妙教学设计

化学真奇妙教学设计
作业:巩固性作业《伴你学》P9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第一节 化学真奇妙(第一课时)(新授课)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常识性了解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
2、了解化学学习的基本要求。
3、了解化学变化物理变化。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材料的分组讨论过程,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验化学的奇妙,初步形成化学学习的兴趣。
2感受化学在促进社会发展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方面的重要作用。
现象:通常是物质外型或状态发生变化
强调:发光、发热、生成气体、沉淀、变色等现象不一定说明是发生化学变化,不能做为判断依据。如电灯发光发热等。
板书:3、区别与联系
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两者联系:物理变化不一定伴随化学变化,化学变化一定伴随物理变化
举例:蜡烛燃烧过程中蜡烛先受热融化
2、设想你你住在一座与时隔绝的荒岛上没有化学制品,你的生活会是什么样子?
总结归纳:化学与生活密切相关,化学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人类进步的关键。
引导:我们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化学,在生活中使用的物品,绝大多数是通过化学方法制的合成材料。化学是现代高科技的基础,没有化学制品就没有功能强大的计算机、火箭和宇宙飞船就上不了天。制造化学产品的关键就是促使物质发生化学变化,什么样的变化是化学变化呢?
教学重点:让学生在参与中发现化学、领悟化学,让学生体验到化学的奇妙和重要作用,产生热爱化学、喜欢化学之情,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教学难点:区别材料
教法与学法:引导运用小组合作讨论的方法,了解人造材料与天然材料的区别,体会化学这门学科的价值.
教具:试管、坩埚钳、酒精灯、酚酞、氢氧化钠溶液;多媒体.

化学真奇妙教案

化学真奇妙教案

第一单元步入化学殿堂第一节化学真奇妙【教学目标】1.感受化学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认识化学的两面性,初步树立绿色化学观。

2.认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及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3.知道分子、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初步建立宏观与微观相联系的思维方式。

【教学重点及难点】教学重点:区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物质的组成与构成。

教学难点:物质的组成与构成。

【授课教案】教学流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创设情境引入课题模式一、利用电脑播放一段关于石油提炼的视频,汽车轮胎、药物、塑料制品、书包、轮滑装备,引出化学使我们的生活丰富多彩问题:你相信这一切是真的吗?对此你有何感想?讨论发言:发表自己的见解,提出自己想知道的问题。

学生互相评价。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抽象到具体,切身感受和理解化学科学是一门什么样的学问,师生探讨录像资料:呈现衣、食、住、行中所使用的化学制品。

问题:你还能说出生活中哪些物品是化学制品吗?看完录像后交流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

体会化学的奇妙,理解化学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和贡献。

请仔细观察教室中的物品,说说哪些是自然界本来存在的,哪些是人工制造的?问题:如果没有化学产品,你的生活会是什么样子的?观察、统计、交流。

发挥想象力,提出自己的见解。

通过想象没有化学制品的生活,使学生更深刻地感受到人类离不开化学。

实验导学探究活动阅读课本图片,并组织学生抢答下列问题:1.什么是化学变化;2.什么是物理变化。

抢答有关问题通过抢答,加深对新知识的认识。

同时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教师演示实验。

按教材中[活动天地1-2]要求演示实验,适时指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

观察现象并及时记录。

知道实验是学习化学的基础。

明确实验中伴随的现象。

观察记录分析讨论(讨论)你在实验过程中看到了什么现象?请把看到的现象及你的分析与同组的同学交流一下。

描述实验现象;察与讨论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分析讨论(提问)产生气体、发生颜色改变、发光发热、产生沉淀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吗?变化中有没有能量的变化呢?分组讨论举例论证通过论证,归纳出化学变化的特征。

化学真奇妙教案

化学真奇妙教案

化学真奇妙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化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培养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3. 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4.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提高学生的沟通与交流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化学基本概念:原子、分子、元素、化合物等。

2. 化学基本原理:化学键、化学反应、化学平衡等。

3. 化学实验技能:实验操作、实验观察、实验数据记录和处理等。

4. 化学应用:生活化学、环境保护、能源利用等。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化学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引导学生掌握化学知识。

2. 实验法:通过实验观察化学反应现象,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3. 探究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化学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4.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沟通与交流能力。

四、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生活实例引入化学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化学基本概念:讲解原子、分子、元素、化合物等基本概念,让学生掌握化学基础知识。

3. 讲解化学基本原理:讲解化学键、化学反应、化学平衡等基本原理,让学生了解化学现象背后的原理。

4. 化学实验演示:进行化学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化学反应现象,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

5. 实验操作指导:指导学生进行化学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6. 实验数据记录和处理:指导学生记录实验数据,并进行数据处理,培养学生的实验数据处理能力。

7. 化学应用探讨:引导学生探讨化学在生活、环境保护、能源利用等方面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8.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沟通与交流能力。

9. 课后作业布置:布置课后作业,巩固学生对化学知识的掌握。

五、教学评价1. 过程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实验操作能力、团队合作精神等方面,给予及时反馈和指导。

鲁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化学真奇妙》第1课时示范课教案

鲁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化学真奇妙》第1课时示范课教案

第一节化学真奇妙
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认识化学是怎样的一门科学。

2.通过观察图片、课堂讨论等领悟化学与人类文明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密切联系。

3.通过体验化学神奇的魅力和研究内容的生动有趣,认识化学学科的价值,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领悟化学与人类文明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密切联系。

难点:化学在人类发展中的作用。

三、教学准备
教学PPT及相关视频或图片等。

四、教学过程
五、板书设计
第一节化学真奇妙
第1课时
一、化学改变了世界
二、人类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化学
三、化学研究的领域
四、化学是社会发展的主角
五、化学的作用。

《第一节 化学真奇妙》教案2

《第一节 化学真奇妙》教案2

《第一节化学真奇妙》教案教学目标:知识和技能1.能从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化学的重要性,认识到化学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是十分重要的。

2.能说出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能较准确地判断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3.知道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伴随的现象和能量变化并会举例说明。

过程和方法通过学生间相互讨论交流、自主活动,学会判断化学变化,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亲近化学、热爱化学并渴望了解化学的情感。

2.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好奇心和探究的欲望。

3.体会化学与人类进步及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认识化学的价值。

4教学重点1. 初步建立宏观与微观相联系的思维方式。

2. 明确化学研究的范畴,激发热爱情感。

教学难点12. 能较准确地判断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教学过程【预习与展示】1.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物质的世界中,这些物质可以通过的方法加以改变。

学科的发展促进了人类文明的进步,提高了人们生活质量,她已日益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2.材料可分为和,人造材料是通过变化制得的。

3. 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也叫,例如;的变化叫做物理变化,例如。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是。

4.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是。

化学变化过程中常常伴随、、、、等现象,但有这些现象发生的变化不一定是化学变化。

5.利用化学反应或是人类开展化学研究的基本目的。

【活动与探究】(导入)由自然景观图片和焰火图片导入化学科学的奇妙。

一、化学改变了世界1. 将试管夹、试管架、玻璃棒、坩埚钳、棉花、石块等物品从材料的来源上进行分类,了解材料分为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

2. 学生在教室里找出分别由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制成的物品,感受人造材料所占的比例和对我们生活的重要性。

3. 展示飞火流星足球、约翰逊绝世跑鞋、鲨鱼皮连体泳衣等化学合成产品,感受化学带来的奇妙。

4. 回归生活,寻找化学制品与衣食住行的关系,感受化学提高了人民生活的质量。

5. 设想自己来到一座与世隔绝的荒岛上,没有了化学制品,你的生活会是什么样子?进一步认识人类已离不开化学。

《化学真奇妙》教案

《化学真奇妙》教案

第一节化学真奇妙教学目标:1. 感受化学在促进社会发展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方面的重要作用。

初步树立为民族振兴、为社会的进步学习化学的志向。

2. 认识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激发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

3. 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粒构成的,初步形成物质构成的微粒观。

4. 初步建立宏观与微观相联系的思维方式。

5. 认识化学的两面性,初步树立绿色化学观。

教材与学情分析:调查表明,学生对化学学习充满了憧憬,对课本中的插图充满了好奇,怀有一种非常美好的情感。

他们对学习化学的目的、意义、内容、方法、特点都有自己独特的想法,也心存疑惑。

对化学问题也有一些不同程度的了解、认识和困惑。

只有当学生把课程内容与他们自己的认知结构联系起来时,才会发生有意义的学习。

本节教学内容的设计注意从学生已有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感受化学的重要性,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进而认识化学让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正在成为未来社会发展的一门中心科学。

为了让学生通过本节的学习,形成对上述问题的更深切的体验,在课前应对学生进行一些访谈和问卷调查。

教学媒体选择:化学教育的影片素材、木头、纸张、石头、塑料、橡胶、纤维、镁带、盐酸、氢氧化钠、酚酞、硫酸铜溶液等教学重点:1. 在生活情境中感受化学的重要性,培养学习兴趣。

2. 认识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特征,提高学习兴趣。

3. 初步建立宏观和微观相联系的思维方式。

教学难点:1. 日常生活中天然材料与合成材料的辨别。

2. 宏观与微观相联系的思维方式。

课型:新授启蒙课课时:1课时教学流程设计:教学过程:教学反思本节课内容比较发散,学生提出的问题多种多样,回答问题也比较乱,教师课前要做好充分准备,如可查阅生活中一些材料的制造方法,以便能及时对学生的回答做出中确的评价或适时的补充。

九年级化学上册《化学真奇妙》教案、教学设计

九年级化学上册《化学真奇妙》教案、教学设计
作业要求:
1.学生需按时完成作业,确保作业质量。
2.家长协助监督,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度。
3.教师在批改作业时,要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针对性的指导和建议。
4.鼓励学生在完成作业过程中,积极思考、主动探究,提高自身能力。
-最后,总结导入:“今天我们将学习《化学真奇妙》,探索化学世界的奥秘。”
(二)讲授新知
1.教学内容:讲解化学基本概念,如原子、分子、元素、化合物等,以及化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过程:
-首பைடு நூலகம்,介绍化学基本概念,通过生动的例子和形象的比喻帮助学生理解。
-然后,结合课本内容,讲解化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如清洁剂、食品添加剂等。
九年级化学上册《化学真奇妙》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化学真奇妙》这一章节旨在让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有更深入的理解和掌握。在知识方面,学生应掌握以下内容:
1.了解化学的定义、发展简史以及化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2.掌握化学基本概念,如原子、分子、元素、化合物等。
3.学习化学基本技能,如观察、实验、分析、推理等。
1.培养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和热情,激发学生探索化学世界的欲望。
2.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让学生了解化学在环境保护中的重要作用。
3.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让学生具备质疑、求真、创新的精神品质。
4.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化学与生活的关系,认识到化学对人类社会发展的贡献。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通过本章节的学习,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化学实验技能的培养,包括实验操作、观察、数据分析等。

化学真奇妙(教案)

化学真奇妙(教案)

化学真奇妙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感受化学的基本概念和现象,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 通过观察和实验,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化学的定义和基本概念2. 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和技能3. 常见的化学现象和原理4. 化学与生活的联系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利用实验法和观察法,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化学现象。

3. 运用讨论法,让学生交流和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体会。

四、教学准备:1. 实验室用具:烧杯、试管、滴定管等。

2. 化学实验试剂:酸、碱、盐等。

3. 教案、PPT、教学视频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有趣的化学现象,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讲解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让学生了解化学的基本知识。

3. 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化学实验现象,让学生亲身体验化学的魅力。

4. 讨论:让学生交流和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体会,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提问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

2.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课后作业:通过学生的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七、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参观化学实验室或化学企业,让学生亲身体验化学实验和生产过程。

2. 开展化学主题的科学活动或比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竞争意识。

3. 推荐学生阅读化学相关的书籍或文章,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八、教学反思:2. 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学生的薄弱环节,调整教学策略和教学内容。

3. 积极与学生沟通,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九、教学计划:1. 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兴趣,制定下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

2. 设计实验和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和学习。

化学真奇妙(教案)

化学真奇妙(教案)

化学真奇妙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体验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实验现象,感受化学的魅力。

2. 培养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兴趣和观察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 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化学观念,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探究能力。

教学内容:第一章:化学的基本概念1. 学习物质、元素、化合物等基本概念。

2. 理解物质的分类及性质。

第二章:原子和分子1. 学习原子的结构及其性质。

2. 理解分子、原子、离子之间的关系。

第三章:化学反应1. 学习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

2. 理解化学反应的实质及特点。

第四章:溶液的配制1. 学习溶液的基本概念及配制方法。

2. 掌握溶液的稀释、浓缩等操作技能。

第五章:常见化学物质的性质和用途1. 学习氧气、氢气、二氧化碳等常见气体的性质和用途。

2. 了解酸、碱、盐等常见化合物的性质和用途。

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和发现问题。

2. 通过实验、观察、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 运用案例分析、小组合作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教学准备:1. 实验室用具:烧杯、试管、滴定管等。

2. 实验试剂:盐酸、氢氧化钠、硫酸铜等。

3. 教案、PPT及相关教学资源。

教学评价:1. 学生实验操作的正确性和熟练程度。

2. 学生课堂参与度、提问回答的正确性。

3. 学生课后作业、小测验的成绩。

4. 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第六章:化学实验安全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化学实验安全的基本知识。

2. 培养学生遵守实验室安全规则的意识。

3. 掌握基本的实验事故处理方法。

教学内容:1. 实验室安全基本原则。

2. 个人防护装备的使用。

3. 实验室紧急情况的处理。

教学方法:1. 通过观看安全视频,了解实验室安全知识。

2. 角色扮演,模拟实验室紧急情况的处理。

3. 讨论和分享实验室安全经验。

教学准备:1. 安全视频资料。

2. 实验室安全手册。

3. 防护装备样品。

《第一节 化学真奇妙》优质课教案(湖北省县级优课)

《第一节 化学真奇妙》优质课教案(湖北省县级优课)

课题1 燃烧与灭火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知道防火和自救的常识;(2)通过活动与探究,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合作与交流能力,在学生体验科学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2、过程与方法(1)运用比较、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2)运用主动探究的方法,设计实验,学习运用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学习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2)树立安全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

教学难点燃烧条件的实验探究,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新知导学】学习目标1. 了解燃烧的概念;2.掌握燃烧的条件;3.学会灭火和火灾自救的方法。

【课前预习】什么是燃烧?白磷和红磷的着火点是多少?【新课导入】大家看看认识这张图片吗?这是卖火柴的小女孩,她手上的燃烧着的火柴发出的光和热,在寒冷的冬天给她带去了希望。

谁能告诉我什么是燃烧?一、燃烧的条件【实验探究】通过观察实验一说明燃烧的首要条件是:,除了首要条件燃烧还需要哪些条件?实验二:通过本实验能看到的现象有:①铜片上的白磷_________而红磷___________②铜片上的白磷__________而水中的白磷__________③向水中通入氧气现象。

讨论:1、为什么在相同的条件下白磷能燃烧而红磷却不燃烧呢?这说明了什么?2、铜片上的白磷燃烧了,为什么水中的白磷却不能燃烧呢?综合上述讨论,可得出燃烧需要哪些条件?⑴_____________________⑵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灭火的原理和方法想一想:我们如何针对燃烧的原理灭火呢?1、灭火的原理⑴_____________________⑵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讨论:利用所给仪器用品,你能用几种不同的方法来熄灭燃烧的蜡烛呢?(烧杯、胶头滴管、水、石棉网、沙子、剪刀、湿抹布等)请写出你的方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单元、步入化学殿堂第一节、化学真奇妙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感受化学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认识化学的两面性,初步树立绿色化学观。

(2)、认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及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3)、知道分子、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初步建立宏观与微观相联系的思维方式。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认识物质发生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2)、通过生产、生活实际感受化学与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密切联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联系生产、生活实际,感受化学在促进社会发展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方面的重要作用。

认识学习化学的价值,体会化学的魅力。

初步树立为民族振兴、为社会的进步学习化学的志向。

二、相关知识⑴、小学自然:我们生活的世界是物质的,物质又会发生很多变化。

⑵、小学中所学到的关于塑料、纤维、钢铁、食品、药品等物质的知识。

⑶、小学中所学到的关于植物生长和动物的生命活动现象。

三、方法、技巧与规律小结⑴树立信心,要充分认识化学的重要性。

⑵加强记忆:要学好化学,记忆是关键。

学习时不能仅满足听懂,要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记忆,同时通过勤复习、勤记忆更进一步加深理解。

⑶注重概念的区别和联系: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

四、思维误区本节常出现的思维误区是:判断化学变化的依据是“有无新物质生成”而不是发生的现象。

组成与构成不同:物质是由分子或原子等微粒构成,分子又是由原子构成的;物质都是由元素组成的。

五、本节知识结构一、教学目标1.了解化学对生活、生产、科研等方面的重要性;知道化学有助于人类认识自然、合理地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认识化学有助于促进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联系实际体会化学科学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认识化学科学的价值;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二、学情分析1、学生第一次接触化学,对课本中的插图充满了好奇,对学习化学充满了憧憬,怀有一种非常美好的情感。

他们对学习化学的目的、意义、内容、方法、特点都有自己独特的想法,也心存疑惑,教师要注意引导。

2、学生对天然材料和人工制造材料的辨别、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判断、化学实验现象的观察可能有一定的困难,教师要关注学习方法。

三、重点、难点1、重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化学实验现象的观察。

2、难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判断四、关键点抓住化学变化的特征去判断,不能根据化学变化的现象判断。

五、教学媒体1、化学教育的多媒体素材,木头、纸、石头、塑料、橡胶、纤维等;2、演示实验:镁条、酒精灯、火柴、坩埚钳、石棉网、试管、试管架、胶头滴管、镊子、氢氧化钠溶液、酚酞试液、稀盐酸、锌粒、硫酸铜溶液。

六、教学方法自学研究法、讲述法、讨论法、实验探究法七、教学过程第一节化学真奇妙(第一课时)(一)、课堂导入问题:(1)、衣服从哪里来?(棉、麻、毛→线→布→衣服;石油→化纤→线→布→衣服。

)(2)、杯子从哪里来?(石油→塑料→杯子;铁矿石→铁→杯子;砂子、石灰石、纯碱→玻璃→杯子;泥土→陶瓷→杯子)对物质进行分类是我们系统认识物质的常用方法,棉、麻、毛、化纤、塑料、铁、玻璃、陶瓷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材料,你能对这些物质进行简单的分类吗?总结:棉、麻、毛属于天然材料。

化纤、塑料、铁、玻璃、陶瓷属于人造材料。

(二)、新授课一、化学改变了世界1、材料(1)、天然材料:自然界中本来就有的材料。

如:木材、棉花、石料、石油、羊毛等(2)、合成材料:自然界中本来没有,经过人类加工制造的材料(化学制品)。

如:塑料、玻璃、橡胶、不锈钢等(三大合成材料:合成塑料、合成橡胶、合成纤维)活动天地1-1:结论:生活中使用的各种物品,绝大多数是人造材料,它们都属于化学制品。

例如:衣:衣服(纯棉的除外)食:人口不断增长,耕地面积不断减少,如何提高粮食的产量呢?当农业生产中出现病虫害时怎么办?住:土坯、茅草房→玻璃、砖瓦房→钢筋水泥混凝土塑钢和新型建筑涂料等构成的楼房行:步行、马车、自行车、电动车、摩托车、汽车、火车、飞机等结论:化学科学的发展促进了人类文明的进步,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环境保护、能源开发利用、功能材料研制、生命活动探索等都与化学密切相关。

练习:(1)、生活中的材料可以分为材料和材料,我们使用的绝大多数物品都是材料,都是通过变化制得的,都属于制品。

(2)、有机合成材料的出现是材料发展史上的一次重大突破,下列物质属于合成材料的是()A、棉花B、羊毛C、蚕丝D、尼龙(3)、某衣服标签上标明:“面料成分:67%棉,33%涤纶”说明该衣服的面料()A、全由天然材料制成B、全由人造材料制成C、由人造材料和天然材料制成D、无法判断(4)、材料与人类生活紧密相连,下列物品与所用材料关系不正确的是()A、羊绒衫---天然纤维B、汽车轮胎---塑料C、食品袋---塑料D、不锈钢餐具---铁合金二、神奇的化学变化刘谦的魔术固然神奇,其实,生活中真正的魔术师是化学,它能把石油变成美丽的衣服,或把石油变成塑料,它能把葡萄酿成美酒,把木柴变成灰烬。

化学这种变魔术似的变化我们称之为化学变化,它的典型特征是有新的物质生成。

但有些变化看起来变了,实际上物质本身并没有变化,我们把它称之为物1.化学变化:生成新物质的变化。

如:物质的燃烧,粮食酿酒,食物腐烂等。

2.物理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的变化。

如:矿石粉碎,冰雪熔化等形状、状态发生的变化。

例如:蜡烛:(1)、燃烧:化学变化;(2)、熔化:物理变化练习:(1)、将细铁丝在氧气中点燃可以看到如下现象:①剧烈燃烧②火星四射③生成黑色固体④放出大量热,其中最能说明这是化学变化的现象是()A、①B、②C、③D、④(2)、下列成语中,一定包含有化学变化的是()A、木已成舟B、花香四溢C、蜡炬成灰D、滴水成冰(3)、下列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①酒精燃烧;酒精挥发②矿石粉碎;铁矿石炼铁③石蜡熔化;蜡烛燃烧④电灯发光;蔗糖溶解到水中⑤食物变质;咬碎食物⑥钢铁生锈;铁片制成铁桶⑦烤焦食品;植物的光合作用⑧凉水烧成热水;水结冰⑨木材加工成木器;木材燃烧取暖总结:化学变化中常伴随一些现象,如何观察反应的现象?①眼看----状态,颜色,光,火焰等。

②鼻子闻---气味。

③皮肤感觉---吸热,放热。

④耳---听声音。

活动天地1-2:实验一:点燃镁条。

观察现象:①剧烈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②放出大量的热,③生成一种白色固体。

实验二:在试管里加入少量氢氧化钠溶液,加几滴无色酚酞试液。

观察现象:溶液由无色变为红色实验三:将几颗锌粒放入试管中,加入3mL-4mL稀盐酸。

观察现象:①锌粒表面产生大量气泡②锌粒逐渐消失,放出的热实验四:取3mL-4mL硫酸铜溶液于一试管中,用滴管滴加4-5滴氢氧化钠溶液。

观察现象:生成蓝色沉淀小结:观察实验现象的顺序还要注意:用什么仪器、在什么条件下进行变化3.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是有新物质生成。

4.化学变化中常伴随的现象:化学变化中常伴随发光、放热、颜色变化、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现象,通常我们可以通过这些现象判断是否发生了化学反应。

思考:是不是只要有这些现象发生,就一定发生了化学变化呢?请举例分析:这些现象只能帮助我们分析是否有新物质生成,不能作为判断的依据。

如灯泡通电发光发热(有无新物质生成,灯泡通电时,电流通过灯丝,电能转变为热能,使温度高达3000℃以上,钨丝在这样高的温度下发生了白色的光。

但是钨丝和填充的气体并没有发生化学反应,没有新物质生成,所以不属于。

),泥水静置泥沉淀,水变澄清,加热水沸腾产生大量气泡,都是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不但生成新物质而且还会伴随着能量的变化。

这种能量变化通常表现为热能、光能和电能的放出或吸收。

例如:绿色植物则是通过化学反应(光合作用)将太阳能储存起来。

其实,我们的身体就像一个复杂的“化学工厂”,食物、氧气、水等原料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着化学反应,为我们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5、化学反应中能量的转化:常表现为热能、光能、电能等能量的放出或吸收化学研究的基本目的:获得有用的物质或能量6、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关系:(1)、本质区别:有没有新物质生成。

(2)、联系:在化学变化过程中一定同时发生物理变化,但在物理变化过程中不一定发生化学变化。

八、板书设计第一节化学真奇妙一、化学改变了世界1、天然材料:自然界中本来就有的材料。

如:木材、棉花、石料、石油、羊毛等2、合成材料:自然界中本来没有,经过人类加工制造的材料(化学制品)。

如:塑料、玻璃、橡胶、不锈钢等(三大合成材料:合成塑料、合成橡胶、合成纤维)二、神奇的化学变化1.化学变化:生成新物质的变化。

如:物质的燃烧,粮食酿酒,食物腐烂等。

2.物理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的变化如:矿石粉碎,冰雪熔化等形状、状态发生的变化。

3.化学变化的特征:有新物质生成。

4.化学变化中常伴随的现象:发光、放热、颜色变化、产生气体、生成沉淀等。

5、化学反应中能量的转化:常表现为热能、光能、电能等能量的放出或吸收化学研究的基本目的:获得有用的物质或能量6、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关系:(1)、本质区别:有没有新物质生成。

(2)、联系:在化学变化过程中一定同时发生物理变化,但在物理变化过程中不一定发生化学变化。

九、课堂小结1、认识化学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促进人类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相信化学为人类更美好的未来将继续发挥它的伟大作用。

2、了解:化学变化的能量观——化学变化会放出或消耗能量;化学研究的目的观——利用化学反应可获得新物质或能量;化学的科学价值观——化学科学的两面性;绿色化学观。

3、了解化学研究的范畴。

4、知道分子、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初步建立宏观与微观相联系的思维方式。

二、学情分析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比较抽象,而建立对微观世界的想象力是化学教学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特点,宏观与微观的联系是化学不同于其他学科最特征的思维方式。

教材在第一节就引入分子、原子的知识,目的是“先入为主”,让学生在学习化学的开始就建立这种思维方式。

三、重点、难点1、重点:物质的组成与构成;化学的概念2、难点:物质的组成与构成四、关键点采用对比的方法、模拟化的方法,利用影视资料,把不可见的变为可见的,把静态的变为动态的。

五、教学媒体有关物质组成与构成的视频资料;元素周期表六、教学方法自学研究法、讲述法、讨论法、对比探究法七、教学过程(一)、课堂导入问:同学们想过吗?从杯子中的水到遥远的太空恒星,宇宙中的一切物质是由什么构成的?如:闻到花香、酒香是怎么回事?(二)、新授课这说明有一些看不到的粒子挥发到空气中进入到了人们的鼻孔。

一滴水约含有1021个水分子,如果能有一种仪器能把水分子放大到一定程度,你会看到如图所示的结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