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论》导读
资本论导读

(一)生产价格理论(第一—三篇)
核心:商品内在价值转化为外在价格(生产价格) 剩余价值的分配标准(平均利润)
①个别价值转 化为市场价值
②所费资本转 化为成本价格
③剩余价值
转化为利润
④利润转化为
平均利润
(一)《资本论》的研究对象和基本任务
马克思:“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 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 换关系。” “本书的最终目的就是揭示现代社会的 经济运动规律”。 提示:1、《资本论》是要揭示资本主义社会
形态(生产方式)的历史运动的规律。
2、核心是揭示其生产关系
(二)《资本论》的研究方法 总的指导方法: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具体研究方法: 从抽象到具体的逻辑演绎方法 历史与逻辑相一致的方法 矛盾运动及规律分析方法 辩证分析方法(本质与现象、内容与形式)
《资本论》导读
中央党校 谢鲁江
本讲主要内容
一、《资本论》的基本框架
二、《资本论》第一卷基本理论
三、《资本论》第二卷基本理论 四、《资本论》第三卷基本理论
五、《资本论》全书小结
一《资本论》的基本框架
(一)《资本论》的研究对象和基本任务 (二)《资本论》的研究方法 (三)《资本论》的写作过程 (四)《资本论》的基本框架
⑤价值转化为
生产价格
生产价格规律 平均利润率规律
(二)剩余价值分配理论(第四—六篇)
核心:剩余价值围绕平均利润进行分配
1、 商业资本 商业利润: 获得平均 利润
2、借贷资本 利息及企业主收入: 平均利润的一部分 信用制度和银行 股份公司 虚拟资本
林岗——《资本论》导读

• 《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
• 在《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的写作过程中, 马克思产生了将其以“资本”为题单独出版的想 法。这就是《资本论》的书名的由来。
• 1867年4月马克思会见出版商,议定将全部《资 本论》分三卷出版,其中原计划的第二册和第三 册合成一卷,即第二卷,而将原计划的第四册, 即理论史部分作为第三卷。1967年9月14日, 《资本论》第一卷德文第一版在汉堡由迈斯纳出 版社正式出版
4、《资本论》体现了研究社会经济现象的科学方法和正确 分析规范
恩格斯:“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 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 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可见, 坚持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从根本上来说就是坚持 《资本论》中所体现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方法 论。我们研读《资本论》,深入地体验它的方法, 比记住它的精彩篇章,比寻找直接可用的理论和 观点,更加重要。
剩余价值理论是贯穿《资本论》各卷的主线
第一卷研究资本的生产过程,是以流通过程为前提的资本的直接生 产过程,重点在于剩余价值的生产; 第二卷研究资本的流通过程,这是在资本的直接生产过程基础上的流 通过程,是资本的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重点在于剩余价值的 实现; 第三卷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总过程,研究资本的各种具体形式(如商业 资本、生息资本等)和剩余价值的各种具体形式(如商业利润、利息、 地租等),这是资本的生产过程、流通过程和分配过程的统一,重点 在于剩余价值如何在剥削阶级内部进行分割
第二,指社会生产关系。社会生产关系又有广义和狭义之 分:狭义的生产关系特指直接的物质生产过程范围内形成 的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例如资本主义生产机构中资本 家与雇佣劳动者的关系;广义的生产关系则指包括生产、 流通在内的整个社会经济关系体系。
《资本论》导读(第二版) 第一卷 第一篇

因此,一个商品如果把使用价值抽取,那就只剩下凝结在它里面的相同的人类劳动,那就是都是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的凝结,是人类劳动和力耗费的单纯凝结。根据上述分析,马克思得出结论说:“这些物,作为它们共有的这个社会实体的结晶,就是价值。”
本片共分3章,第一章商品,第二张交换过程,第三章货币和商品疏通。在第一章里是对单个商品的分析,即“解剖”。不过这里不是用手术刀,而是运用思维抽象力。通过分析发现,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这两个因素的统一体,由于价值是这个矛盾统一体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所以马克思主要是对价值本身进行考察,揭示了价值实体和价值量以及价值的形式和价值所体现的生产关系的本质特征及其历史性质。
第一卷 资本的生 商品
第二章 交换过程
第三章 货币或商品流通
目录
《资本论》的研究对象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目的是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结构和他的经济运动规律,为了达到这一目的,科学上正确的方法是从抽象上升到具体,有简单上升到复杂,因为具体的事物都是一个复杂的,包含多种规定的统一题,不是凭借表面的观察就能认识的,只有先把复杂的整体分解为组成它的尽可能简单的要素,并对这些要素一一加以研究,找到他的内在联系,发现这些要素的共同基础,然后再从这个共同基础出发,逐步进行综合上升到它的具体总体。
“社会必要的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Premium Design
Design Inspiration
TEXT HERE
马克思就是这样从交换价值的等式的分析中引出了价值,价值实体由此得到了科学的说明。 价值的实体是价值的质的规定。明确价值的质,价值的量的决定也就明确了。既然价值实体是相同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那么这就确定了价值量不是由个别的特殊的劳动耗费决定。而是只能由平均的或社会必要的劳动时间决定。
《资本论导读》复习资料整理

名词解释1、私人劳动: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简单商品生产条件下,生产者独立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劳动产品归私人支配占有。
劳动具有私人性。
2、社会劳动:在社会分工中,每个商品生产者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的关系,劳动产品成为社会总劳动的一部分,劳动具有社会性。
3、商品: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是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统一。
3、价值:①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②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4、使用价值:物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
5、交换价值:①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数量关系或比例。
②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6、价格:商品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是商品价值与货币价值的比率。
7、具体劳动:在商品生中,人们为了生产满足各种不同需要的商品,要进行各种特定形式的劳动,这种特定形式下进行的劳动成为具体劳动。
8、抽象劳动:生产商品的劳动都是人类劳动力的支出,都是无差别的人类劳动,这种撇开具体形式的劳动即抽象劳动。
9、个别劳动时间:个别商品生产者生产某种商品实际耗费的劳动时间。
10、社会劳动时间: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11、简单价值形式(一对一):一种商品的价值偶然地表现在另一种商品上,即简单价值形式。
12、扩大价值形式(一对多):处于相对价值形式上的商品,其价值经常地表现在一系列商品上,即扩大价值形式。
13、一般价值形式(多对一):一切商品的价值都集中地、统一地表现在一种商品上,即一般价值形式。
14、货币: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商品内在矛盾发展的结果。
15、价值尺度:指货币可以作为衡量和计算其他一切商品价值大小的标准。
16、流通手段: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
17、贮藏手段:货币退出流通领域,当作社会财富的代表贮藏起来。
18、支付手段:货币用来清偿债务或支付赋税、租金、工资等的职能。
19、世界货币:货币在世界市场上充当一般等价物的职能。
资本论导读

济学手稿。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就是 通常所说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这是《资 本论》的第一稿。在这个手稿中形成了马克思主 义经济学的一系列重要原理,阐述了剩余价值理 论的基本要点。1859年马克思利用这个手稿的有 关章节写了《政治经济学批判》一书。这部著作 “第一次有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的价值论,包括 货币学说在内”。
• 《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这是《资本论》 的第二稿。这个手稿阐述了《资本论》第一卷的 主要内容,也谈到了属于第二卷和第三卷的一些 内容。其中很大篇幅是对剩余价值学说史的批判, 这部分后来被编为《剩余价值理论》。
• 1863年8月到1865年底他又写了第三个手稿,即 《资本论》的第三稿。1867年9月14日他发表了 《资本论》第一卷。第二、第三卷在他逝世后由 恩格斯整理,分别在1885年和1894年出版。
• 到巴黎后,马克思一方面积极参加工人运动,另一方面着 手系统地研究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特别是英国古典经济学家 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的劳动价值论,圣西门、博立叶、 欧文等人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1844年2月,马克思发表 了《<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和《论犹太人问题》两篇 文章,论述了科学共产主义的许多重要原理。文章主张对 一切剥削制度进行无情的批判,尤其是“武器的批判”; 第一次指出无产阶级是实现社会主义革命的社会力量,公 开声明自己的哲学是为无产阶级服务的。他鲜明地指出: “哲学把无产阶级当做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地,无产阶 级也把哲学当做自己的精神武器”。这是马克思从唯心主 义转向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者转为共产主义者的重 要标志。
《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篇导读

《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篇导读
《资本论》是古典经济学的三大高峰之一,也是19世纪最重要的经济学著作之一,第一卷第一篇主要介绍了资本的概念、资本的构成以及资本的发生机制。
1、资本概念:马克思认为资本是一种特殊的劳动力,具有不断产生物品和服务的能力,为社会创造财富。
2、资本的构成:马克思指出资本由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组成,其中生产资本包括机器、建筑物、土地和资本,而商品资本则包括原材料、可销售的物品和商品库存。
3、资本的发生机制:马克思指出,资本的发生是由价值转换机制而实现的,即资本的发生是由价值转化的过程,其中价值的转移是指将原材料、能力和劳动等表示价值的财物转化为能够获得收益的商品资本,从而产生资本增值。
《资本论》导读第一篇

• 各种使用价值能按一定的比例交换, 说明它们之间有着共同的东西。它们都是 劳动产品,都包含着人类劳动。交换价值 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 交换价值的内容是价值,即抽象人类劳动的 凝结。交换价值是价值的现象形态,价值才是交
•
第三,《资本论》第一卷还揭示了资
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阐述了资本主义
产生、发展及其被代替的规律。
• 第一篇 商品与货币
• 本篇分三章,第一章 商品,第二章交 换过程,第三章货币和商品流通。
• 这里的商品是作为资本主义财富元素的 形式,即撇开了资本的特性后的抽象的、 简单的、一般的商品。
• 第一篇分析的是商品和货币。讲的是价 值实体和价值形式的关系。中心是论述劳 动价值论学说。劳动价值论在马克思政治 经济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剩余价值理论是 马克思经济理论的基石,而剩余价值理论 又是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的。
量)
•
这里马克思分析商品的内在矛盾之一——使用价值
和价值的对立统一。
•
(1) 解剖资本主义社会必须从商品开始。(第47页一
段话)
•
首先,《资本论》的论述是从商品开始,这种思维逻
辑的进程正是客观历史的反映。
•
其次,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通过生产商品而剥削劳动
者的方式。在奴隶社会,奴隶主是通过占有奴隶全部生产
间来计量。价值量不是由个别劳动时间决定,而
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决定。
•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定义(52页)。解释
•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该使用价值的价值量。
这是价值规律的基本规定性。商品生产的价值规
律从商品交换的领域来说,按照凝结在商品中等
《资本论》第一卷导读

《资本论》第一卷导读一、对《资本论》的概述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资本论》等著作中,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发展规律和运行机制的深刻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急剧变化的根源以及资本主义的历史命运;马克思在创立了唯物史观的基础上完成了他的第二个伟大发现,即剩余价值理论的创立,从而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运动规律,揭示了资本主义时代无产阶级革命和解放的根本性质和历史使命。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运动规律的探索经历了一个长期过程,从1843年开始研究政治经济学直至他1883年逝世,倾注了毕生的精力和心血,写下了《资本论》这一宏篇巨著。
从1843年开始到1857年的15年间,马克思为《资本论》的创作做了研究准备。
首先,他系统地研读了大量的政治经济学文献。
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的著作,以及弗里德里希.李斯特、约翰.雷姆赛.麦克库洛赫等人的著作,同时还阅读了恩格斯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
其次,马克思还细致地研究了大量的反映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统计资料,考察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现状,特别是深入剖析了当时资本主义经济关系发展的典型地点英国的现状。
此外,马克思所写的其他一系列著作,如《哲学的贫困》、《共产党宣言》(与恩格斯合著)等,也对《资本论》的创作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从1863年8月年底,马克思开始正式以《资本论》为标题进行写作。
在写作手稿过程中,马克思提出了《资本论》四卷结构的计划,即第一卷资本的生产过程,第二卷资本的流通过程,第三卷过程的各种形式,第四卷理论史。
马克思于1867年9月14日在汉堡出版了《资本论》第1卷德文第1版。
此后,马克思继续为《资本论》第1卷的修订和翻译花费艰巨的劳动。
与此同时,马克思也为《资本论》第2卷和第3卷的创作付出了极大的辛劳。
1865年至1880年间,马克思写了关于《资本论》第2卷的8个手稿,这些手稿成为恩格斯后来编辑《资本论》第2卷的重要依据。
马克思还对《资本论》第3卷中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等问题作了专门研究。
《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篇导读

《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篇导读《资本论》是由马克思及其同事费希特(FriedrichEngels)在1867年共同撰写的一部著作,主要探讨了资本主义社会的起源和发展历程,以及资本主义经济的演变及其特征。
第一卷第一篇(The Commodity)是资本论一书的开篇,其目的在于深刻剖析商品,检验商品经济学家常规假设之下,资本主义经济是如何不可避免地形成的。
《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篇以马克思所倡导的唯物史观为基础,结合其产出、交换和消费三个基本要素,来分析商品的三重角色:商品、货币、资本。
首先,对商品的共同特征进行研究,即商品的价值可以通过它的交换价格来衡量,由此引出价值的唯物论证明及其特征。
接着,深入剖析了商品、货币、资本三者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如何通过价值关系而形成一个更大的社会经济系统。
最后,提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趋势,以及资本主义与它的前提条件的内在联系等概念,扩展了社会主义的最终发展前景,从而为第二卷第一篇的主题资本的概念作好准备。
在第一卷第一篇中,马克思的唯物史观提供了资本主义经济起源及其发展的科学解释。
他以商品价值论和价值关系两个概念为基础,剖析了商品在价值关系下的实质和关系,检验了资本主义经济起源的必然性,指出了资本主义本质上的矛盾性和生产方式的演变趋势,为社会主义的发展超越资本主义经济形成了清晰的理论框架。
《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篇以深刻的视角,揭露了资本主义经济形成的必然性,以及其发展趋势、问题及其内在联系,为社会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同时,《资本论》也是一部具有深远意义和影响力的经典之作,其精辟的论证、强烈的激情、极具启发性的结论,至今仍是经济学界备受推崇的文章。
就其为经济学的发展所做的贡献,《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篇仍然是极具重要性的。
综上所述,《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篇是一部极具重要性的文章,其目的在于分析商品的价值及其价值关系,研究资本主义社会的起源及其发展趋势,对社会主义发展提出了最终的理论框架,是经济学领域最重要的文章之一。
资本论导读-导论

2023/3/13
导论
3
一、《资本论》产生的历史条件与理论背景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在矛盾的尖锐化,1825年英 国爆发了第一次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工人阶级发展成 为争取社会解放的积极的政治力量,19世纪40年代欧 洲出现三大工人运动。这些就是马克思主义及其代表 性的经典巨著《资本论》产生的历史条件。
2023/3/13
导论
5
二、马克思写作《资本论》的艰辛历程
马克思的《资本论》这部伟大的著作,写作历时 40年,几乎倾注了马克思毕生精力。
1867年《资本论》第一卷出版。之后马克思一直 进行后续创造。但直到逝世,也没有能按计划继续出 版。后来恩格斯花了近10年时间整理马克思的遗稿, 出版了《资本论》第二卷和第三卷。
2023/3/13
《资本论》导读
导论
第一节《资本论》写作简史
一、《资本论》产生的历史条件与理论背景
1.历史条件:《资本论》的产生与16—19 世纪西 欧国家的社会条件变化,以及反映这种变化各种社会 理论和思潮,有着密切的联系。
19 世纪下半叶,随着工业革命的完成,机器大工 业取代了工场手工业,资本主义已经在西欧国家成熟 起来。伴随资本主义发展,资本主义固有的内在矛盾 也逐步暴露出来。
导论
6
二、马克思写作《资本论》的艰辛历程
马克思在写作《资本论》的过程中,还承担着指 导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繁重任务,因而遭到欧洲各国 资产阶级政府的迫害,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常常衣 食无着,债务缠身,还要忍受反复发作的病痛的折磨。
2023/3/13
导论
7
二、马克思写作《资本论》的艰辛历程
1843年10月底,马克思来到巴黎,参与《德法年 鉴》的创办和编辑工作,同时开始了最初的政治经济 学研究。
《资本论》导读(第二版) 总论

总 论
一、《资本论》的研究对象和研究的最终目的
二、《资本论》的基本结构
三、《资本论》的现实意义
目录
一、《资本论》的研究对象和研究的最终目的
《资本论》是研究什么的?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的序言中写道:“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一开头指出:“摆在面前的对象,首先是物质生产。”如何看待和研究物质生产呢?研究的目的是什么呢?马克思认为生产总是社会的生产,离开社会的单个人的生产,是不可能存在的。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把单个孤立的猎人和渔夫作为出发点,这显然是不符合历史实际,因而是不可能得出科学的结论。马克思指出:“在社会中进行生产的个人,——因而,这些个人的一定社会性质的生产,当然是出发点”,“因此,说到生产,重视指出在一定社会发展阶段上的生产——社会个人的生产。”.
二、《资本论》的基本结构
马克思在研究了大量的思想资料和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现实材料的基础上,运用思维抽象力,利用矛盾分析方法,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作了深入的的剖析,发现它与以往历史上的社会制度的一个重大区别,也就是它的根本特征,在于他是一个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体,这种矛盾的统一构成这个经济制度的运动。这一认识就成为《资本论》基本结构的现实基础。
马克思极为重视生产力,特别是生产工具和自然科学的发展,把它看作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
只有把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作为一个统一体来把握、探索二者的相互推动关系。才能科学地阐明物质生产和整个经济的运动和发展规律。
①
②
③
④
Text in here, text in here. Text in here, text in here.
《资本论》导读资本积累理论及其现实主义

《资本论》第1卷导读资本积累理论及其现实主义第一节资本积累理论引言研究对象与方法研究资本积累过程即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的过程,或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过程。
资本不仅要生产剩余价值,而且要生产越来越多的剩余价值。
这就需要将一部分剩余价值积累起来,形成资本。
本篇就是研究资本和剩余价值是怎样以不断增大的规模被再生产出来的。
资本积累的研究要解决资本本身的来源问题,包括现实资本的来源和最初的资本来源。
最初的资本来源属于资本的原始积累问题。
关于资本原始积累的分析在一定意义上是与第二篇的分析相对应的。
第二篇的分析解决了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本篇则说明在历史上劳动力是通过什么方式成为商品的,从而解决了资本的最初来源问题。
同时,资本原始积累的分析又以历史的辨证观点,指明了资本主义积累发展的最终趋势。
资本主义生产是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
在第二至第六篇,马克思把这个过程当作直接生产过程来考察,并且是当作孤立的一次的过程来考察的。
当这种考察完成以后,逻辑进程必然要求把积累作为考察、研究的对象。
问题是,在进一步的研究中,逻辑的进程应当如何展开,即如何处理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关系:是把积累首先作为生产领域中的问题来研究,还是首先作为流通领域中的问题来研究。
这实际上是在理论上再现资本主义所要解决的一个逻辑结构问题。
毫无疑问,要积累就必须先经过流通使剩余价值实现,再通过流通使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
但是,剩余价值一经实现并转化为资本,过程就又进入直接生产过程。
这是以积累为前提的直接生产过程,它必然具有直接生产过程作为一个孤立过程时所不具有的一些重要特征。
据此,马克思把扩大再生产和积累的属于直接生产过程的方面和属于流通过程的方面在理论上十分清晰地区别开,首尾一贯地坚持首先考察直接生产过程,然后再考察流通过程的逻辑顺序。
马克思首先在《资本论》第1卷,集中分析属于直接生产过程的各种现象,然后在《资本论》第2卷再分析资本的流通过程。
在对流通过程的分析中,马克思又是把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和积累首先从个别资本流通的角度加以分析,然后再从社会总资本流通的角度加以分析。
《资本论导读》课件

资本论的批判与争议
1
批判观点
讨论对《资本论》的批判、反驳和质疑。
2
替代理论
介绍与《资本论》相对的其他经济理论。
3
资本主义与帝国主义
研究资本主义与帝国主义之间的关系与相互作用。
资本主义与社会不平等
1 社会阶层
探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阶层分化和社会不平等现象。
2 劳资关系
分析资本、劳动力与国家之间的相互关系。
经济积累
分析资本主义经济积累的模式 和机制。
经济危机
探讨资本主义社会中经济危机 的原因和后果。
金融资本的角色
研究金融资本在资本主义经济 中的影响和地位。
资本的全球化
全球化现象
探讨资本全球化对社会、经济和文 化的影响。
国际投资
分析跨国公司的投资行为和利益追 求。
全球资本的流动
深入研究全球范围内资本的流动方 式和机制。
《资本论导读》PPT课件
一次深入探讨马克思《资本论》的旅程,通过本课件,你将了解资本理论的 核心概念、历史背景、政治含义以及与当代社会的相关性。
资本论概述
1
概念解读
详细介绍《资本论》的核心概念与定义。
2
价值论
探讨劳动价值论和商品交换价值。
3
剩余价值与剥削
揭示剩余价值和资本主义剥削的本质展方向和研 究重点。
3 政治含义
揭示资本主义政治对社会的影响和意义。
马克思主义与跨国主义
国际团结
探讨马克思主义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力和国际团结问 题。
全球资本主义
研究马克思主义与全球资本主义之间的关系与交错。
结论与未来发展
持续影响
展望《资本论》对未来经济和社会 发展的持续影响。
《资本论》导读(第二版) 《资本论》的当代意义

TEXT HERE 六、《资本论》指明了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资本论》虽然没有专门论述共产主义经济的篇章,大马克思在研究资本主 义的发展趋势好与资本主义生产进行对比时,在许多场合下对未来社会的基 本特征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一些重要的设想。 《资本论》中关于未来社会的这些思想,阐明了未来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的 基本原则,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指明了方向。正是以这些理论为指导,并 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和时代的特征,我们党创立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从经济方面看,这一理论包括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 观,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 经济特征等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资本论》所提出的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 ,并根据时代和国情的特点加以发展和创新,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必须毫不动 摇的坚持和完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坚持马克思主义经济的观点,对于巩固和完善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推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
TEXT HERE 三、《资本论》揭示了社会生产的规律
马克思认为,说到生产总是一定社会发展阶段上的具体的生产,因此 对于社会生产规律的研究不能脱离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同时马克思 也不否认生产的一切时代有某些共同标识,共同规定共有的规律。只 要把这些共同点提出来定下来,免得我们重复它就是一个合理的抽象 。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还分析了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途径和方法,劳 动过程的一般内容和基本要素,分工协作的发展规律,社会再生产两 大部类的划分及其相互关系。机器,大工业以及科学技术的作用的问 题。
《资本论》的当代意义
一、《资本论 TEXT HERE TEXT HERE TEXT HERE
《资本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奠基之作,它科学揭示了资本主 义生产方式的运动规律和历史趋势,阐明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 本理论,完成了政治经济学史上。划时代的伟大意义。《资本论》同时 也是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重要的经典之作。马克思关 于辩证法的思想也是在《资本论》中得到系统阐述和运用的。《资本论 》还是叙述科学社会主义的主要著作。恩格斯指出:“自从世界上有资本 家和工人以来,没有一本书像我们面前这本书那样对于工人具有如此重 要的意义。资本和劳动的关系是我们全部现代社会体系所围绕旋转的轴 心,这种关系在这里第一次得到了科学的证明。”所以列宁说政治经济 学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最深刻,最全面,最详尽的证明和运用,安格斯说 无产阶级政党的全部理论。来自对政治经济学的研究。《资本论》倾注 了马克思毕生的心血,凝聚了马克思全部的智慧,体现了马克思理论的 精髓。如果说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一个完备而严密的有有机整体,那么《 资本论》无疑是这一有机整体坚实的基石。
《资本论》第一卷导读

《资本论》第一卷导读一、对《资本论》的概述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资本论》等著作中,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发展规律和运行机制的深刻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急剧变化的根源以及资本主义的历史命运;马克思在创立了唯物史观的基础上完成了他的第二个伟大发现,即剩余价值理论的创立,从而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运动规律,揭示了资本主义时代无产阶级革命和解放的根本性质和历史使命。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运动规律的探索经历了一个长期过程,从1843年开始研究政治经济学直至他1883年逝世,倾注了毕生的精力和心血,写下了《资本论》这一宏篇巨著。
从1843年开始到1857年的15年间,马克思为《资本论》的创作做了研究准备。
首先,他系统地研读了大量的政治经济学文献。
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的著作,以及弗里德里希.李斯特、约翰.雷姆赛.麦克库洛赫等人的著作,同时还阅读了恩格斯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
其次,马克思还细致地研究了大量的反映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统计资料,考察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现状,特别是深入剖析了当时资本主义经济关系发展的典型地点英国的现状。
此外,马克思所写的其他一系列著作,如《哲学的贫困》、《共产党宣言》(与恩格斯合著)等,也对《资本论》的创作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从1863年8月年底,马克思开始正式以《资本论》为标题进行写作。
在写作手稿过程中,马克思提出了《资本论》四卷结构的计划,即第一卷资本的生产过程,第二卷资本的流通过程,第三卷过程的各种形式,第四卷理论史。
马克思于1867年9月14日在汉堡出版了《资本论》第1卷德文第1版。
此后,马克思继续为《资本论》第1卷的修订和翻译花费艰巨的劳动。
与此同时,马克思也为《资本论》第2卷和第3卷的创作付出了极大的辛劳。
1865年至1880年间,马克思写了关于《资本论》第2卷的8个手稿,这些手稿成为恩格斯后来编辑《资本论》第2卷的重要依据。
马克思还对《资本论》第3卷中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等问题作了专门研究。
马克思《资本论》总导读

马克思《资本论》总导读马克思《资本论》总导读一、《资本论》写作的历史背景《资本论》是无产阶级革命导师马克思呕心沥血,牺牲健康、幸福和家庭创作的一部伟大科学巨著。
马克思的伟大革命经典《资本论》的写作和问世并不是偶然的事情。
它是特定历史条件的必然产物。
马克思于1818年出生在德国,大学毕业后,担任报纸编辑工作,后因从事革命活动,曾流亡法国、比利时等国,1849年后开始定居英国,直至1883年逝世。
马克思从19世纪40年代开始研究政治经济学,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于1867年9月在德国正式出版了《资本论》的第一卷,这时,其他各卷的初稿也步写好。
所以,要研究《资本论》产生的历史背景,就必须了解19世纪中期西欧特别是英国的社会经济和政治状况。
17世纪40年代,英国发生了资产阶级革命。
资产阶级取得政权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有了迅速发展。
从18世纪60年代开始到19世纪40年代,英国又完成以革新工业生产技术为内容的产业革命。
产业革命以后,英国主要工业部门的手工劳动已经大部分被机器大生产所代替,并且建立了真正的机器制造业,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牢固地确立起来了。
继英国之后,在法国经过18世纪80年代的资产阶级革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得到了迅速发展,到19世纪40年代,产业革命也达到了完成阶段。
德国的资产阶级革命发生于19世纪40年代,比英、法都晚,而且经济的发展很不平衡,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故乡莱茵省是德国资本主义经济最发达的地区。
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一系列国家确立和发展,资本主义制度所固有的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所有制之间的矛盾,也充分暴露出来了,突出地表现在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不可避免地周期性爆发,这说明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已经开始阻碍着生产力的发展。
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矛盾的加剧,作为这一矛盾的阶级表现的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斗争也日益尖锐起来。
19世纪中叶,在西欧接连爆发了震撼资本主义制度的工人运动,其中著名的有1831—1834年的法国里昂工人起义,1836—1848年的英国宪章运动,还有1844年的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资本论》第一讲:序与跋在《资本论》第一卷的《第一版序言》和《第二版跋》中,马克思概括地说明了《资本论》的对象、方法和政治经济学的阶级性等问题。
马克思说:“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本书的最终目的就是揭示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
他说明了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不同于物理、化学等的研究方法,既不能用显微镜,也不能用化学试剂,而是必须用抽象力。
在《第二版跋》中,马克思论述了《资本论》中使用的唯物辩证方法,说明了他的辩证方法与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辩证方法的根本区别,他指出:“在黑格尔看来,思维过程……是现实事物的创造主,而现实事物只是思维过程的外部表现。
我的看法则相反,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他指出了辩证法的本质:“辩证法,在其合理形态上,引起资产阶级及其夸夸其谈的代言人的恼怒和恐怖,因为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的必然灭亡的理解;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
”他还论述了叙述方法和研究方法的关系。
马克思说明政治经济学领域内的科学研究是有强烈的阶级性的。
“政治经济学所研究的材料的特殊性质,把人们心中最激烈、最卑鄙、最恶劣的感情,把代表私人利益的复仇女神召唤到战场上来反对自由的科学研究。
”《第二版跋》中进一步指出,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只是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初期,在阶级斗争还不发达的时期,才有一定的科学性。
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曾天真地把阶级利益的对立看作社会的自然规律,因此达到了资产阶级眼界内的最高成就。
但自从1830年以后,资产阶级在法国和英国夺得了政权,从那时起阶级斗争在实践方面和理论方面采取了鲜明的和带有威胁性的形式,这就敲响了科学的资产阶级经济学的丧钟,于是,公正无私的科学研究就被为资本主义辩护的庸俗经济学代替了。
从此以后,只有无产阶级的政治经济学才能是公正无私的真正科学。
在为《资本论》第二卷写的《序言》中,恩格斯以无可辩驳的事实证明了:正是马克思详尽地叙述了剩余价值形成的实际过程,从而说明了这一过程,而这是他的任何一个前人都没有做到的;正是马克思用自己的科学的剩余价值理论完成了政治经济学史上的革命。
《资本论》第一卷《资本的生产过程》,研究资本的直接生产过程,阐明了商品和货币的基本原理,论述了货币转化为资本,资本价值增殖和资本积累等问题,揭示了资本关系的产生、发展直到灭亡的历史趋势。
在第一篇《商品和货币》中,马克思从分析商品这个资本主义财富的元素形式开始,论述了商品和货币的本质,制定了科学的劳动价值理论。
他指出,商品首先是一个外界的对象,它包含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
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也承认劳动价值理论,并把生产商品的劳动看作价值的源泉,但是,他们未能说明价值的实质和生产商品的劳动的性质,因而走入了困境。
只有马克思发现和证明了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
他指出,生产商品的劳动,从一方面看,是在特定形式下进行的具体劳动,作为这种劳动,它创造使用价值;从另一方面看,劳动抽掉具体形式,又是单纯的人类劳动力的耗费,是抽象劳动,而价值的实体就是抽象劳动的对象化或物化。
“这一点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他进而阐明了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二重性的原因在于商品生产是在社会分工和私人劳动的条件下进行的。
正是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才决定了商品必须进行交换。
由此可见,价值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生产关系。
马克思在论述了商品价值的量的规定性之后,又分析了价值形式或交换价值。
通过对价值形式的分析,揭示了货币的起源和本质,说明货币无非是起一般等价物作用的特殊商品。
马克思还详细论述了货币的各种职能以及商品拜物教。
在第二篇至第六篇中,马克思论述了货币转化为资本,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以及工资等问题,总之,系统地阐述了剩余价值生产理论。
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理论,它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劳动与资本之间的对抗性关系。
剩余价值生产的起点是货币转化为资本。
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决定性条件,是劳动力成为商品。
劳动力商品的出现是历史发展的结果。
劳动力的价值等于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所有者及其家属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劳动力的使用价值则是劳动,它是价值的源泉。
雇佣工人在劳动中创造的价值除补偿劳动力的价值之外,还有剩余,这个剩余价值被货币所有者无偿占有。
古典经济学未能把劳动和劳动力区分开,所以不能说明剩余价值的产生如何同价值规律相一致。
只有马克思才科学地解决了这一难题。
在分析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基础上,马克思进一步揭示了资本的本质,指出资本是一种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它是历史的产物,是一种特殊历史阶段上的社会生产关系。
马克思在劳动二重性的基础上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二重性质,揭示了剩余价值生产的秘密。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一方面是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过程,另一方面是价值增殖过程,即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雇佣工人的劳动时间分为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在必要劳动时间内,工人生产出自己劳动力价值的等价物,在剩余劳动时间内工人无偿地为资本家生产出剩余价值,这就是资本剥削的秘密。
“劳动力的价值和劳动力在劳动过程中的价值增殖,是两个不同的量。
资本家购买劳动力时,正是看中了这个价值差额。
”马克思首次把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购买生产资料的不变资本部分和购买劳动力的可变资本部分,在价值增殖过程中起着完全不同的作用,前者只是把价值转移到产品上去,只有后者才不仅生产出劳动力的价值,而且生产出剩余价值。
因此,剩余价值并不是从资本家预付的全部资本中产生的,而只是其中的可变资本部分通过雇佣工人的劳动创造的,这就进一步揭示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
马克思分析了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基本方法。
一种是通过延长工作日来增加剩余价值,即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另一种是在工作日不变情况下通过提高社会劳动生产力来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增加剩余劳动时间,从而增加剩余价值,即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在分析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时,马克思考察了资本主义提高社会劳动生产力的三种基本历史形式:简单协作、工场手工业、机器和大工业。
机器大工业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最适合的技术基础,马克思对此进行了多方面的详细分析,并结合机器大工业的发展趋势,对未来社会作出预测。
马克思在分析剩余价值生产的基础上,进一步阐明了工资的本质。
工人出卖给资本家的是劳动力,而不是劳动,但在工资形式下,好像工人出卖给资本家的是劳动,并且工人得到了全部劳动的报酬,这就把剩余价值生产的本质掩盖起来了。
马克思通过分析揭示了工资的真相,从而全面地阐明了剩余价值生产的理论。
在第七篇《资本的积累过程》中,马克思论述了资本积累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积累的本质、一般规律和历史趋势。
为了阐明资本主义积累的本质,马克思先考察了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条件下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再生产。
在分析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时,他揭露了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如下特点:(一)资本家用来支付工资的可变资本,不是资本家自己预付的,而是工人阶级在前一生产周期中创造的;(二)资本家的全部资本,不管最初的来源如何,经过若干再生产循环之后,都会变为逐年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三)资本主义的再生产,同时就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再生产。
资本主义的再生产过程,一方面使生产出来的物质财富被资本家无偿占有,另一方面又生产出除劳动力之外一无所有的无产者,这样就把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再生产出来。
在分析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的基础上,马克思进一步分析了扩大再生产,即剩余价值资本化所造成的特点:(一)构成资本积累的剩余价值,或扩大再生产的追加资本,是资本家无偿占有的。
“它一开始就没有一个价值原子不是由无酬的别人劳动产生的”;(二)剩余价值当作资本使用,使资本家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变成无偿占有更多剩余价值的条件。
“资本家积累的越多,他就越能更多地积累”;(三)商品生产所有权规律转变为资本主义占有规律。
在简单商品生产条件下,生产者对自己的劳动产品拥有所有权,而在资本主义条件下,“所有权对于资本家来说,表现为占有别人无酬劳动或它的产品的权利,而对于工人来说,则表现为不能占有自己的产品。
”马克思还考察了资本积累过程中资本有机构成的变化所造成的影响,阐明了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
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随着资本积累的增加,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即资本中用于购买劳动力的可变资本部分不断相对减少,而用于购买生产资料的不变资本部分不断相对增加。
这就必然造成对劳动力需求的减少,从而形成过剩人口,即产业后备军。
“这就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特有的人口规律”。
以失业和半失业等多种形式存在的过剩人口,既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必然产物,又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因为产业后备军的存在可以随时给以周期性生产为特点的资本主义生产提供廉价劳动力。
马克思指出:“社会的财富即执行职能的资本越大,它的增长的规模和能力越大,从而无产阶级的绝对数量和他们的劳动生产力越大,产业后备军也就越大……产业后备军的相对量和财富的力量一同增长。
但是同现役劳动军相比,这种后备军越大,常备的过剩人口也就越多,他们的贫困同他们所受的劳动折磨成反比。
最后,工人阶级中贫苦阶层和产业后备军越大,官方认为需要救济的贫民也就越多。
这就是资本主义积累的绝对的、一般的规律。
”同时指出:“像其他一切规律一样,这个规律在实现中也会由于各种各样的情况而有所变化。
”马克思通过对资本原始积累的考察,揭示了资本主义的产生过程和必将灭亡的历史趋势。
和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把资本原始积累描绘成田园诗般的过程相反,马克思真实地描绘了历史上劳动者被剥夺的血淋淋的过程,他说:“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这种剥夺的历史是用血和火的文字载入人类编年史的”,这种剥夺是以最残酷的暴力为基础的,“暴力是每一个孕育着新社会的旧社会的助产婆”。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是以自己劳动为基础的直接生产者的被剥夺为前提的,这是对个人私有制的第一个否定。
但资本主义生产本身由于自身的自然必然性,必然造成对自身的否定,这将是否定的否定。
资本主义本身的发展使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性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发展,与此同时,由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本身所训练、联合和组织起来的工人阶级队伍越来越壮大。
资本的垄断成了与这种垄断一起并在这种垄断之下繁盛起来的生产方式的桎梏。
生产资料的集中和劳动的社会化,达到了同它们的资本主义外壳不能相容的地步,这个外壳将被炸毁,资本主义私有制的丧钟将要敲响。
《资本论》第二讲:劳动二重性理论(一)商品的两个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价值实体、价值量)1.研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要从商品分析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