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社会的消逝与士子的境遇——读沈艾娣《梦醒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键词:沈艾娣;梦醒子;刘大鹏
一 沈艾娣博士[2]的论著《梦醒子:一位近代华北士 子的人生历程(1856—1942)》主要讲述了近代山西 一位乡村士子的故事。主人公刘大鹏是山西太原赤 桥村人,37 岁中举人,三次参加会试,终未考中。身 处延续 1000 多年的科举社会渐渐消逝的时代,刘 大鹏的人生履历经过了多次角色转变。作者分别从 “ 撰 述 者 ”、“ 儒 者 ”、“ 孝 子 ”、“ 民 众 代 表 ”、“ 商 人 ”、 “农民”六个方面展开论述,尽可能全面详尽地对其 一生的主要事迹予以揭示。 刘大鹏一生中保持写日记的习惯,五十年几乎 未间断,这也是他每天进行自我反省的一种方式。
另外,作者还从侧面就儒家思想对民众的影响 做了考察。刘大鹏所在的山西地方普遍盛行“重商轻 儒”的风气。人们更看重的是金钱,对商人充满崇敬。 近代中国社会的多次变革也使传统价值观念不断被 动摇,其地位日渐下降。不过,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它对人们的影响不可立刻消失。所以,即便民众不再 赞同刘大鹏的做法和观点,更不会去学习、模仿他, 但人们仍然尊重他,对他的举人身份和社会声望充 满羡慕,因为他们认为这是国家认可的。所以,刘大 鹏因考取举人而获得的地方威望和社会声誉能够继 续发挥作用。尽管其影响力不断遭遇挑战且渐渐削 弱,但在新旧过渡时期,尤其是国家力量缺失时,儒 家思想仍在起作用,只是在不同时空中以不同方式 体现出来。正是凭借这一声望,刘大鹏活跃于地方事 务中。他在新政府中仍可以拥有一席之地,并积极参 与选举活动;他成功介入煤矿业并从中谋利,而不需 要充裕的投资资金;他多次调解商业纠纷。这些都是 普通民众无法企及的。当然,这种社会威信的局限与 束缚也是显而易见的。地方力量的重组和各种新势 力的兴起,使刘大鹏在其中的处境不容乐观。晋祠修
作者认为刘大鹏内心的矛盾与其所处的社会环 境有密切关系,很大程度上是他无法成功弥合自己 的儒家道德追求与现实之间的隔阂造成的。山西虽 深处内陆,但明清时期商贸活动颇为兴盛,这主要得 益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它是连接东南沿海与西北 边地的重要通道,也是通向蒙古、俄罗斯地区的必经 之地。但辛亥革命、蒙古独立、俄国革命等国内外形 势的变动,使山西失去了这一区位优势,而转为一个 孤立、封闭的内陆省份。特别是民国政府开启的现 代化进程,强调城市工商业的发展,更关注东部沿海 地区。这些对于内地山西地方来说是不利的。刘大鹏 的故乡太原赤桥村是一个传统工业发达的农村, 70%的村民以造纸为生。刘大鹏的记忆中充满儿时 村庄繁华、热闹的情形。但像赤桥村这样的偏远村 社并未受益于现代化,而且很快走向衰落。刘大鹏
· 39 ·
教育 考试 2012 年第 1期
EDUCATION AND EXAMINATIONS
缮一事上,他受到的攻击即是最佳例证。
的父亲以经商为生,家里的条件很不错。不过,父亲
虽然刘大鹏深受儒家思想的教化,也在时代更 去世后,他经营的店铺也日渐萧条,刘大鹏必须靠自
替中表现出很大程度的坚守,但社会现实对他的影 己养家糊口。他先是在太谷县一家商人家做塾师,之
作者简介:王日根,男,江苏兴化人,厦门大学历史系教授,厦门大学高等教育与发展研究中心教授,主要从事教育史研究 (厦门 361005);张霞,女,山西吕梁人,厦门大学历史系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明清社会经济史研究(厦门 361005)
*基金项目:本Βιβλιοθήκη 为教育部厦门大学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中心重大课题“中国高等教育近代化研究”( 07JJD880236)的阶段性 成果。
弟与一般家庭孩子之间的差距时刻提醒着他。这些 的身份和角色。此外,作者还对山西山区的发展以及
与刘大鹏追求的儒家道德观念是不相契合的。他的 煤矿工人的生活面貌给出了适度描述,从而勾勒出
节俭和刻苦被同学嘲笑,他们认为这是他在故意做 了近代山西社会的图景。
作;他以个人修养为读书的追求,但周围很多人是把 它作为调整考试技巧的依据,大家考虑更多的是科 考成功带来的功名利禄。刘大鹏希望自己能够通过 科考带给父母荣耀,这是他们所期待的;刘大鹏希望 自己能够考取进士获得官职,但考试失败后,他不得 不教书谋生。二者之间的差距让他处于深度焦灼中。 实际上,早期儒学教育与日后社会现实之间的割裂 日渐困扰着刘大鹏,使他内心承受着巨大压力。 1893 年的一场梦后,刘大鹏开始以“梦醒子”自居, 但这终究是一场无法醒来的梦。梦中的老者以诚信 待人开导刘大鹏,希望他不必考虑太多。刘大鹏自 己也如梦初醒,决定坚持自己追求的儒家道德,但他 在现实没有完全做到。刘大鹏日后的表现也确实表 明他并未完全醒悟过来,仍然处于矛盾中。

综观全书,作者对刘大鹏的考察独运匠心。通过 日记资料的阅读和实地走访,作者敏锐地发现,刘大 鹏身上富有多种社会角色,这与学界多将其归为绅 士一列的做法不尽相符。那么,我们在使用“绅士” “商人”“农民”这些词语时,所指含义是什么?这些词 是否与研究对象的真实身份切实一致?刘大鹏的案 例为作者的质疑提供了很好的答案,也挑战了过去 惯用的分类标准和贴标签式的研究路数。正是基于 这一考虑,作者对刘大鹏身份的界定尤为谨慎,书中 多采用“man”“degree- holder”一类较为中性、客观的 词。同时,刘大鹏属于读书人中的下层一族,也曾做 过乡村塾师。因此,他能够较好地反映社会普通民众 的生活面貌和地方社会的现实百态。正如罗志田先 生所言,“我们关于中国近代史许多耳熟能详的论 断,在刘氏所处的‘世界’中,或者不同时,或者不同 义;这是否也说明我们的近代史研究到今天仍然是 侧重某些层面,而忽视了另一些层面呢?假如是,刘 大鹏日记在近代史研究方面的启示,就不止在科举 废除引起的社会变化了。”[7]
· 40 ·
王日根 张霞:科举社会的消逝与士子的境遇
微观的关注不仅仅是就人说人、就事论事,更重要的 是为了揭示背后更深层的历史内容。所以,作者把 刘大鹏置于其所处时代背景与社会环境中加以考 察,将个人处境和命运与儒家思想和山西社会在近 代的变迁结合起来。从而,达到了微观与宏观、个别 与整体的交融与互视,既避免了“宏大叙事”的抽象 与空洞,也未陷入“历史碎化”的极端中,进而对中国 近代社会重新作出思考。
· 38 ·
王日根 张霞:科举社会的消逝与士子的境遇
临种种挑战,充满矛盾。九岁入私塾读书,多年的经 史学习生涯中,刘大鹏深受儒家伦常熏陶。他甚至 以老师传授的这些道德理念为自己的读书追求,而 不仅仅是以此来应付考试。显然,刘大鹏的这个想 法与其“学而优则仕”的理想是冲突的,从而让他自 己陷入了焦灼中。特别是考取进士失败后,更强化 了他内心的不安。刘大鹏的矛盾处境还体现在他对 父母的感情上。他认为儒家道德观念中最重要的是 孝道,所以,他十分注重孝顺父母。但实际生活很多 时候与此是相悖的,比如,他不能成功考取科举带给 父母荣耀,他不能在节日时陪着母亲身边,刘大鹏时 常为此感到愧疚,并深深自责。如果说科考失败让 刘大鹏无法如愿以偿地进入仕途的话,那么,科举制 度的废除,在让他的仕途之梦破灭的同时,也使他面 临着失业的直接威胁。新教育体制下不再需要教授 四书五经的传统塾师,刘大鹏很快就失去了教书的 谋生之道。不过,举人身份使他仍享有地方威望,人 们也还认可他,所以,刘大鹏一度从事商业活动,调 解商业纠纷,参与地方政治事务。不过,近代中国社 会的大变局下,他未能彻底转变自己,更好地融入其 中,最终只能回归农业。
如前文所述,作者在对刘大鹏这一个案进行解 读时,已经融入了自己对于儒学和山西两大问题的 关注。可见,本著十分讲究行文技巧。作者坦言所探 讨话题之大,所以,她选择将讨论集中在一个人身 上。实际上,正如作者自称其学术旨趣是微观史,本 书的做法便是集中体现。作者从刘大鹏这个具体的 微观出发,对其做了尽可能全面多方位展示。这样就 呈现读者一个多样、鲜活、真实的历史人物。当然,对
除了个人心路历程的记录,以及对当时社会的真实 写照,作者还注意到,日记又是刘大鹏安慰自己的工 具。其自传体取名为《卧虎山人》和《梦醒子》便是集 中体现。不过,作者认为刘大鹏以陶渊明自喻是不 妥的,因为他们两个人的情况并不相同。刘大鹏因 科考失败而未能进入仕途,陶渊明则是主动远离官 场选择归隐。之所以以陶渊明自称,刘大鹏实际是 在为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寻找慰藉。此外,他还 留有其他类型的文字资料,如方志、书信、账本、游 记。作为读书人,刘大鹏身上折射出了儒者的典型品 质,主要是对儒家价值理念的遵奉与推崇。但社会 现实与此有太多的不一致,这就使得刘大鹏内心面

尽管作者将大量篇幅着力于刘大鹏的个人事 迹,看似零散琐碎,实则有两条主线贯穿始终。作者 在序言中直言不讳地指出,刘大鹏的故事启发她做 更大更深的思考。作为传统士子,儒家思想对刘大 鹏的影响是毋庸置疑的。不过,这种影响是如何在 社会生活中体现出来的“;当国家长期将儒学置于正 统地位时,人们的生活会发生什么变化?”作者更注 重从实践层面的考察。另外,日记资料的阅读与实 地走访的直观体悟,使作者对刘大鹏家及其故里山 西地方在近代发生的变化颇有兴趣。时隔半个多世 纪,赤桥村破败的旧街道依然显露着当年的繁华。 作为明清“海内最富”的山西社会,在近代经历了哪 些变化,是如何走向衰败的。这两点为本书讨论问 题的落脚处。[3]
围绕“儒家思想”和“山西社会变迁”,作者将刘 大鹏作为全书的主线。虽同样学习儒家经史诸书,
但刘大鹏受其影响尤为深刻、彻底。正像老师刘武阳 教育学生的,不要过多地关注考试,要将儒家思想作 为一种道德追求和个人修养。刘大鹏确实是这样身 体力行的。他认为自己应该按照儒家所提倡的行为 规范来严格要求自己,包括日常生活的言行。事实 上,刘大鹏俨然把儒家道德规范作为自己的价值观, 以此为认识现实、评价是非的标准。女儿生病去世 时,刘大鹏自责这是自己该接受的惩罚;他自己久病 不愈时,刘大鹏认为这是老天在惩罚他,所以,他更 需要从内心做检讨和反思;山西接连发生干旱时,他 认为官员们的不作为是不道德的,一定会遭到谴责 和报应;清廷逐步放弃儒家理念,转向现代化时,刘 大鹏认为这是不应该的;新政府在选举中不断上演 丑态时,他更加失望。尽管自己的想法与现实总是格 格不入,但刘大鹏还是坚守着儒家思想。他常常感 慨“,所有人都抛弃了它,只有我还在坚持。”[4]不过, 这种坚守在近代社会巨变的浪潮中显得尤为艰难, 也是无济于事的,只能使刘大鹏自己处于深深的矛 盾和焦虑,这也注定他只能成为旧时代的遗迹。[5]
研究对象的多样性和灵活性对叙事风格有何影 响,这是作者关心的另一个问题。本书对于细节的 把握十分到位。在作者看来,“过度地跳跃于整体, 就会将很多甚是有趣的细节丢失”,正是“这些细节 增加了历史的戏剧色彩,”并可能最终产生深远影 响。[8]这样,就使得作者在行文中不是很受约束,尽 可能将社会生活的场景展现出来,使行文涉及到了 家庭、婚姻、教育、儿童、妇女、疾病多个领域。囿于 篇幅有限,文中未能将这些话题展开,为读者留有深 入探讨的空间。此外,朴素直白的语言,使文章浅显 易懂,不愧为一部大众读物。[9]
响亦是不容忽视的。作者对刘大鹏进行考察充分注 后又转向经商。起初,刘大鹏从煤矿业中收益不错,
意到了这一点。在商业气氛浓厚的山西社会,“士农 但山西煤矿开采业的衰败不可逆转时,他最终只得
工商”的地位发生了微妙变化,人们的观念也有很多 回家耕地。可见,刘大鹏个人选择与其所处时代的变
转变。[6]刘大鹏在书院读书时对此深有体会,富家子 化紧密相连。在现实的不断变更中,他一再转变自己
教育 考试 2012 年第 1期
EDUCATION AND EXAMINATIONS
科举社会的消逝与士子的境遇[1]*
—— —读沈艾娣《梦醒子》
王日根 张 霞
摘 要:沈艾娣博士主要依据刘大鹏《退想斋日记》加上其他地方史志,并辅以自己的实地寻 访,对于生活于 1 9 世纪后半期至二十世纪中叶山西太原乡下的及第举人在科举社会逐渐消逝时 代的各种境遇进行了细致的白描。其中揭示出身处乡间的刘大鹏对科举制度变迁反应的迟钝、面 对社会变迁形势而体现出的对儒家思想的坚守以及为了应对社会现实生活而被迫不断退却的人生 历程,阐明了人生历程背后的心态史以及心态与人生走向间的相互关联,可以说这是一本很细腻、 很有深度的个案研究著作。因为个案研究案例独特,因而其中彰显的悲剧性或许只能揭示社会中 的一个侧面,个人的成败固然有时代因素与社会因素的影响,但个人的心态、品行与抉择均存在差 别,且影响是根本性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