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教育学部分-教育基本理论(1)
中学教育学
第一章教育和教育学1,生物起源论的代表人物法国社会学家利托尔诺与英国教育学家沛西能。
生物起源论把教育概念生物学化,把教育看做动物的本能行为,从根本上否定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否定了教育的社会性,目的性和意识性,是偏颇而错误的观点。
2,心理起源论代表人物美国孟禄;心理起源论,将教育活动归结为无意识的模仿活动,否定了教育活动的目的性和意识性。
3,教育发展的三个阶段:原始教育,古代教育和现代教育4,教育的本质是一种有目的影响人身心发展的社会活动。
5,教育功能指教育在与人及周围环境相互影响中所发挥的作用;6,教育的社会功能:(1)教育的政治功能。
教育具有维系社会政治稳定的功能,首先,培养了各种政治人才;其次培养具有一定政治素质的社会公民。
教育具有促进社会政治变革的功能,首先教育的普及化可以推动社会政治的变革,其次教育通过传播先进的思想,弘扬优良的道德,促进社会政治的变革,最后教育可以促进社会政治民主化。
(2)教育的经济功能。
教育可以促进经济增长;教育有促进科技发展的功能,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重要手段,其次教育是生产新的科学技术的重要手段。
7,个体发展过程中,主要有遗传,环境,教育和个人主观能动性的四个因素影响教育个体发展功能:(1)教育的个体社会化功能。
教育促进个体观念的社会化,促进个体智力与能力的社会化,促进个体职业身份的社会化;(2)教育个体的个性化功能。
首先教育促进人的主体意识发展,其次教育促进人的个体特征的发展,最后教育促进人的个体价值实现。
8,我国古代的《学记》是我国最早,也是世界最早的教育文献。
柏拉图代表作《理想国》《法律篇》;亚里士多德代表作《伦理学》《政治学》;夸美纽斯《大教学论》;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卢梭《爱弥儿》;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教育家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提出“教育既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改造”;陶行知提出“生活教育论”,包括“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
浙江省中小学教师录用考试教育基础知识考试说明教育学中学部分
浙江省中小学教师录用考试说明(中学)《教育基础知识》Ⅰ.考试性质浙江省中小学教师录用考试是为全省教育行政部门招聘教师而进行的选拔性考试, 其目的是为教育行政部门录用教师提供智育方面的参考。
各地根据考生的考试成绩,结合面试情况,按已确定的招聘计划,从教师应有的素质、文化水平、教育技能等方面进行全面考核,择优录取。
因此,全省教师招聘考试应当具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
Ⅱ.考试目标与要求考试的内容包括教育学、心理学、教育政策法规三个主要部分。
要求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识记,要求考生对从事教育所需的背景性知识和领域有大致的了解;二是理解与掌握,要求考生对所涉及的领域或者问题能够清楚地知道来龙去脉,前因后果;三是运用,要求考生能够根据所学理论分析教育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和现象。
Ⅲ.考试范围与要求第一部分教育学一、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一)识记1、“教育”的概念,----------专业最好文档,专业为你服务,急你所急,供你所需-------------2、教育的基本要素。
(二)理解1、教育发展的历史、形态和特征。
2、教育学学科发展的历史。
3、教育学发展过程中中西方著名教育思想家的主要思想观点与意义。
4、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
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主要代表人物的教育思想。
(三)运用1、能够辩析“教育”概念与其他概念的区别与联系。
2、能够根据现代社会的特点以及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对教育现象做出正确的评价。
二、教育目的与功能(一)识记1、教育目的概念。
2、国外发达国家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有关教育目的或学校教育目的的最新表述。
3、我国教育目的以及学校培养目标。
4、马克思主义关于全面发展教育理论及其意义。
5、教育功能及其类型,不同的教育功能观。
(二)理解1、我国不同历史阶段教育宗旨变革。
2、新中国教育目的和学校培养目标的历史演变。
3、确定教育目的的依据4、教育功能的演变----------专业最好文档,专业为你服务,急你所急,供你所需-------------(三)运用1、能够根据自己对当前社会发展和个体发展面临问题的认识,就当前应该重点培养青少年学生的哪些关键素质提出自己的见解2、能够识别不同的教育功能观和功能的类型。
中学教育学考试复习资料(已标注重点)
最新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育学考试复习资料重点标注版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第一节教育的发展1、教育的本质: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
2、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3、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二战以后世界各国教育制度呈现出的共同发展趋势)P4:(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相衔接;(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并延长义务教育年限;(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日益淡化;(6)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4、不同国家古代学校教育的形态(1)中国在夏代,就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态。
“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 中"校、序、庠、学"都是学校的名称。
中国古代社会的六艺教育P5;礼、乐、射、御、书、数。
以礼、乐为中心。
(2)古代埃及教育的一大特征是:“以僧为师”、“以(书)吏为师”。
(3)古代雅典教育的目的及特点:培养政治家、商人为目的,注重身心和谐发展,教育内容丰富,方法灵活。
(4)古代斯巴达教育的目的及特点:培养军人,强调军事体育与道德灌输,内容单一,方法严厉。
5、古代学校教育的特征:阶级性、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教育的象征性功能占主导地位。
6、近代教育的特点:(1)国家加强对教育的重视与干预,公立教育崛起;(2)初等义务教育普遍实施;(3)教育世俗化;与共了教育的发展相应,教育逐渐建立了实用功利的世俗教育目标,从宗教教育中分离出来。
(4)重视教育立法,以法治教。
7、二战以后世界教育的新特点:教育的终身化、全民化、民主化、多元化、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古代 1840年鸦片战争之前近代 1840-1919现代 1919奶奶五四运动-1949新中国成立当代 1949-至今第二节教育学的发展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
教育基础知识考试说明教育学中学部分(考纲)
教育基础知识考试说明教育学中学部分(考纲)浙江省教师招聘考试说明(中学)《教育基础知识》Ⅰ.考试性质浙江省教师招聘考试是为全省教育行政部门招聘教师而进行的选拔性考试, 其目的是为教育行政部门录用教师提供智育方面的参考。
各地根据考生的考试成绩,结合面试情况,按已确定的招聘计划,从教师应有的素质、文化水平、教育技能等方面进行全面考核,择优录取。
因此,全省教师招聘考试应当具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
Ⅱ.考试目标与要求考试的内容包括教育学、心理学、教育政策法规三个主要部分。
要求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识记,要求考生对从事教育所需的背景性知识和领域有大致的了解;二是理解与掌握,要求考生对所涉及的领域或者问题能够清楚地知道来龙去脉,前因后果;三是运用,要求考生能够根据所学理论分析教育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和现象。
Ⅲ.考试范围与要求第一部分教育学一、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一)识记1、“教育”的概念,2、教育的基本要素。
(二)理解1、教育发展的历史、形态和特征。
2、教育学学科发展的历史。
3、教育学发展过程中中西方著名教育思想家的主要思想观点与意义。
4、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
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主要代表人物的教育思想。
(三)运用1、能够辩析“教育”概念与其他概念的区别与联系。
2、能够根据现代社会的特点以及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对教育现象做出正确的评价。
二、教育目的与功能(一)识记1、教育目的概念。
2、国外发达国家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有关教育目的或学校教育目的的最新表述。
3、我国教育目的以及学校培养目标。
4、马克思主义关于全面发展教育理论及其意义。
5、教育功能及其类型,不同的教育功能观。
(二)理解1、我国不同历史阶段教育宗旨变革。
2、新中国教育目的和学校培养目标的历史演变。
3、确定教育目的的依据4、教育功能的演变(三)运用1、能够根据自己对当前社会发展和个体发展面临问题的认识,就当前应该重点培养青少年学生的哪些关键素质提出自己的见解2、能够识别不同的教育功能观和功能的类型。
中学教育学
中学教育学《中学教育学》书中重点绪论第一节教育学概述一、教育学是研究教育,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学科。
二、教育学是一门社会学科,是教育学科群中的根底学科,具有综合性,理论性和实用性的特点。
三、放映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著作中具有典型代表首推《论语》和《学记》。
四、大约写于战国末年的《学记》对古代儒家的教育经验和理论作了系统的总结,设计了从基层到中央的完整的教育体制,提出了严密的视导和考试制度,比拟全面的阐述了教育的作用,目的,任务,教学原那么和方法,是世界上最早的关于教育的专门著述。
五、赫儿巴特的《普通教育》,烙克的《教育漫画》等等著作出现推动了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登上了历史的舞台。
六、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在1916年出版的《民主主义与教育》中主张“教育既生活〞“学校即是社会〞“从做中学〞,提倡儿童中心,经验中心,活动中心,反对传统的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
他主张教育为当下的生活,即教育是生活。
七、“全面〞与“和谐〞是儿童个性开展中不可缺少的两个方面。
所谓全面教育即“智育,体育,德育,劳动教育和审美教育呈现为统一的完整的过程。
八、中学教育学侧重研究中学阶段的教育,揭示中学教育规律,指导中学教育实践。
九、学习研究中学教育学的根本原那么:1。
客观性原那么。
2.系统性原那么。
3.理论联系实际的原那么。
十、中学教育的主要研究方法: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行动研究法。
第一章第一节教育的定义一、从最广泛的意义来说,教育就是个人获得知识或见解的过程,就是个人的观点或技艺得到提高的过程。
二、最一般的理解:教育是传递经验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
其具体内涵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1.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
2.教育是人类有意识地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
3.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三、教育的根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措施。
四、教育要素之间的关系:1.教育者是实施教育措施的主体。
2.教育措施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桥梁。
教育基础知识(中学)考试说明
浙江省中小学教师录用考试教育基础知识(中学)考试说明Ⅰ.考试性质浙江省中学教师录用考试是为全省教育行政部门招聘教师而进行的选拔性考试, 其目的是为教育行政部门录用教师提供教育基础知识与能力方面的参考。
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可根据考生的考试成绩,结合面试情况,从教师应有的知识水平、教育技能与能力等方面进行全面考核,择优录取。
因此,全省教师招聘考试应当具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
Ⅱ.考试目标与要求考试内容主要包括教育学、心理学和教育政策法规三个部分。
原则上教育学和心理学大约各占40%,教育政策法规约占20%。
考试要求有三个方面:一是识记,要求考生对从事教育所需的背景性知识和领域有大致的了解;二是理解与掌握,要求考生对所涉及的领域或问题能够清楚地知道是什么和为什么;三是运用,要求考生能够根据所学理论分析和解决教育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
Ⅲ.考试范围与要求第一部分教育学一、教育、教育学及其产生与发展(一)识记1.教育、教育学的概念。
2.教育的基本要素。
(二)理解1.教育的本质和起源。
2.教育发展的历史、形态和特征。
3.教育学发展的历史和特点。
4.国内外著名教育思想家的主要观点与评价。
5.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及其代表人物的主要观点。
6.教育学的价值。
7.当代教育的特征和世界教育发展的趋势。
(三)运用1.“教育”概念与其他概念的区别与联系。
2.根据现代社会的特点以及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对教育现象做出正确的评价。
3.运用相关教育理论,评析当前的教育现象与教育问题。
二、教育目的与教育基本规律(一)识记1.教育方针、教育目的、培养目的;教育先行;人的发展。
2.我国教育目的以及中学阶段培养目标。
3.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教育理论及其现实意义。
(二)理解1.我国不同历史阶段教育目的的历史演变。
2.确定教育目的的依据。
3.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
4.教育和社会发展的关系。
5.教育和人的发展的关系。
6.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及其作用。
中学教育学 第一章
第一章第一节一、教育的概念:教育是人类有目的地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和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途径。
二、教育的基本要素:1、教育者:在社会教育活动中,有目的地影响他人生理、心理及性格发展的人统称为教育者。
2、受教育者:在社会教育活动中,在生理、心理和性格发展方面有目的地接受影响、从事学习的人,统称为受教育者。
3、教育媒介: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作用于与学习者的全部信息,既包括了信息的内容,也包括了信息的选择、传递和反馈的形式,是形式和内容的统一。
三、教育的形态:1、教育系统自身的标准:非制度化教育和制度化教育2、教育系统赖以运行的空间特性: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3、教育系统发展的历史进程:原始社会的教育、古代社会的教育与近现代社会的教育四、教育的发展历程(一)原始社会的教育:(二)古代社会的教育1、中国:我国最早出现学校教育的形态:夏代六艺:礼、乐、射、御、书、数2、欧洲:奴隶社会教育体系:雅典教育和斯巴达教育封建社会教育体系:教会教育和骑士教育(三)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教育(四)近代社会教育(五)20世纪后期的教育20世纪后期的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特点:1、教育的终身化2、教育的全民化3、教育的民主化4、教育的多元化5、教育的现代化第二节一、教育学: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二、教育学的发展概况(一)教育学的萌芽阶段1、中国:(1)孔子: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论语》中教育目的:培养出“贤人”和“君子”教育对象:“有教无类”,即不分贵族与平民,都可以接受教育教学内容:主张以“仁”和“礼”为核心,提倡“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具体形式:继承了西周六艺教育的传统,基本科目是诗、书、礼、乐教学纲领:“博学于文,约之以礼”教学原则与方法:承认先天差异,但更强调“学而知之”,重视因材施教主张启发诱导的教学方法。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重视学习与思考的结合。
教育理论基础知识
教育理论基础知识教育理论是指对教育行为以及教育目标和方法进行研究、探讨和总结的一系列学说和原则。
它是指导教育实践、推动教育改革的理论基础。
在教育理论基础知识中,有一些重要的概念和理论需要我们了解和掌握。
本文将对教育理论基础知识进行归纳和总结。
一、教育的定义和目标教育是一种社会化的活动,旨在培养和发展个体的智力、品德、体质等方面的能力,使其成为能够适应社会需要、具备创造力和创新能力的人才。
教育的目标包括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人、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人等。
二、教育的理论基础1. 行为主义理论:行为主义认为教育是一种对个体行为的塑造和控制过程,强调外部刺激和反馈对学习和行为的影响。
2. 构造主义理论:构造主义认为学习是个体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强调个体的思考、探究和合作学习的重要性。
3. 社会认知理论:社会认知理论强调学习是社会交往和认知过程的结合,强调学习者的自我调节和自我反思能力。
4. 人本主义理论:人本主义理论强调个体的自由、尊重和发展,认为教育应以人为本,关注个体的情感、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
三、教育的方法和模式教育的方法和模式是指在实施教育活动时所采取的具体方式和组织形式。
常见的教育方法和模式包括:传统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实践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等。
这些方法和模式各有特点,适用于不同的教育场景和学习目标。
四、教育的评价与改革教育评价是指对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进行评估和反馈的过程。
教育改革是指对教育制度、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方面进行改革和创新的过程。
评价和改革是教育发展中的重要环节,能够促进教育的质量提升和教育效果的改进。
结论教育理论基础知识是教育工作者和教育管理者必须具备的知识体系,它能够指导教育实践,推动教育改革。
通过了解教育的定义和目标、掌握教育的理论基础、熟悉教育的方法和模式,以及关注教育的评价和改革,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教育理论,提升教育质量,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
第一章 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三、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 一、教育与人口的关系 • 二、教育与社会生产力的关系 • 三、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 • 四、教育与文化的关系
三 、 教 育 与 社 会 的 发 展
(一)人口对教育的制约和影响
1.人口数量影响教育的规模 2.人口质量影响教育质量 3.人口结构影响教育结构
一、教育与人口的关系
第一,教育是在生产劳动中进行 第二,教育没有阶级性 第三,教育水平低下
1.学校的产生 2.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 3.国外古代教育的发展 4.古代学校教育的特征 (1)古代产生了学校,教育成为社会的专门职能,教育成为统治阶级的统计工具。 (2)古代学校的教育与产生劳动相脱离,具有非生产性。 (3)教育的阶级性出现并不断强化。
1.内发论(遗传决定论):内发论强调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决定作用。霍尔“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
四
(一)关于影响人发展因素的理论
、
影
响
人
2.外铄论(环境决定论):外铄论认为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力量。华生观点 3.多因素互相作用论:
1.遗传(遗传素质)
(1)遗传素质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生理前提,使人的发展成为可能。 (2)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发展过程程及其阶段。 (3)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4)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
第一章 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与原理
一、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二、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三、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四、教育与人的发展 五、教育制度 六、教育目的 七、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
一、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 一、教育的概念 • 二、教育活动的基础要素及各要素间的关系 • 三、教育的属性 • 四、教育的起源说 • 五、教育的基本形态 • 六、教育的历史发展脉络 • 七、教育的基本功能
2010年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育学章节考点讲解汇总
2010年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育学章节考点讲解汇总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1、识记教育学的基本概念2、理解教育和教育学发展各阶段的特点3、应用教育学理论分析教育现象第一节教育的发展一、教育的概念广义: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狭义: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进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第一节教育的发展二、教育的职能教育是人类特有的社会现象,与人类几乎是同时产生的。
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承传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
第一节教育的发展三、学校教育制度教育制度的发展经历了从前制度化教育,到制度化教育再到非制度化教育的过程。
前制度化教育制度化教育近代学校系统的出现,开启了制度化教育的新阶段非制度化教育思潮第一节教育的发展现代教育制度发展趋势: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线逐渐淡化6、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第一节教育的发展四、教育发展过程古代教育文艺复兴后的欧洲教育近代教育20世纪以后的教育,现代教育的新特点(5点)第二节教育学的发展一、历史上的教育学思想1、中国古代的教育学思想孔子《论语》的有关思想“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有教无类”《学记》中国及世界最早的教育著作2、西方古代的教育学思想第二节教育学的发展二、教育学的建立与变革第二节教育学的发展三、当代教育学的发展凯洛夫《教育学》第一章练习1、简述现代教育制度发展趋势2、简述现代教育的新特点第二章教育与社会的发展本章重点:教育相对于政治与经济的独立性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信息技术与教育(简答)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教育的领导权受教育的权利(都与人有关)教育目的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教育有自身的规律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人才,舆论力量,促进民主)教育与生产力规模和速度,结构的变化,内容和手段(与人无关)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教育再生产劳动力:教育再生产知识:人力资本理论:(土地,劳动,资本)舒尔茨,提出教育对经济的贡献教育与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动力作用(教育者的观念,数量和质量,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教育对科学技术的作用:(科技知识再生产,科学的体制化,科学研究的功能,推进科学技术研究的功能)信息技术与教育:(重点)改变着人们关于知识的观念改变着人们关于学习和教育的观念为实现教育的第三次飞跃提供了平台教育与文化教育与文化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学校文化:定义核心: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最具决定作用的思想观念特别是价值观念学校文化的特性:组织文化,整合性较强的方化,传递文化传统的已任,校园文化--------学校文化的缩影校园文化:定义,分类,核心:学校的精神或观念文化,包括:认知成分,情感成分,价值成分,理想成分学生文化:成因(个人的身心特征,同伴群体的影响,师生的相互作用,家庭经济地位,社区的影响)特征(过渡性,正式性,多样性,互补性)第三章教育与个人的发展[评价目标]1、识记个体身心发展的概念及相关概念2、理解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影响因素及相互关系3、会运用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作用的基本原理第一节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一、个体身心发展的概念1、个体身心发展的概念2、人的身心发展的特殊性人的身心发展是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实现的人的身心发展具有能动性二、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力三种观点1、内发论2、外铄论3、多因素相互作用论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与外部环境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第一节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三、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1、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2、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3、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4、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5、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第二节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主要受到遗传素质、成熟、环境和个体实践活动的影响一、遗传对个体发展的影响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前提,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可能性二、成熟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三、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包括机遇、条件和对象第二节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四、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1、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的方向与方面作出社会性规范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3、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不仅具有即时的价值,而且具有延时的价值4、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五、个体主观能动性的巨大作用第三节教育对人类地位的提升一、教育对人的价值的发现二、教育对人的潜力的发掘三、教育对人的力量的发挥四、教育对人的个性的发展第四节普通中等教育促进青少年发展的特殊任务一、少年期的年龄特征与初中教育的个体发展任务1、少年期的年龄特征13、14----16、17岁少年期称‘危险期’或‘心理断乳期’,意味着在这一时期,儿童将从心理上摆脱对成人的依赖,表现出追求独立的倾向少年期也是学生成功起飞时期2、初中教育的个体发展任务二、青年期的年龄特征与高中教育的个体发展任务青年期是个体身心发展两方面逐步走向成熟的时期第三章练习1、简述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2、简述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第四章教育目的[评价目标]1、识记教育目的等概念2、理解教育目的的社会制约性及我国现阶段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3、运用素质教育观念分析教育现象第一节教育目的概念和层次结构一、教育目的概念和意义1、概念广义狭义2、意义导向作用激励作用评价作用决定教育工作并指导教育活动的根本问题是教育目的二、教育目的的基本层次国家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教师的教学目标第二节制定教育目的的基本依据一、教育目的的制定受制于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哲学二、教育目的体现了人们的教育理想三、我国教育目的是建立在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基础上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确立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第三节我国的教育目的一、我国教育目的的表述1957年1982年1985年1995年1999年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1、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2、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4、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育第四章练习1、简述教育目的的重要意义2、怎样正确理解素质教育的内涵第五章学生与教师[评价目标]1、识记学生的基本权利和教师应具备的专业素养2、理解学生是具有能动性的教育对象,理解教师职业有多种角色的涵义3、运用师生关系的理论正确处理师生关系第一节学生一、学生的本质属性1、学生是处于人生阶段身心发展最迅速时期的人2、学生是“发展中的人“3、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具有能动性的教育对象二、学生的社会地位学生享有的合法权利,学生是权利的主体,享有法律所规定的各种社会权利第二节教师一、教师职业的性质与特点1、教师职业的性质教师职业是一种专门职业,教师是专业人员2、教师职业的特点传道者授业、解惑者示范者管理者朋友研究者二、教师职业专业化的条件1、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2、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具有先进的教育观念具有良好的教育能力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第三节学生和教师的关系1、师生在教学内容的教学上构成接受关系2、师生在人格上是民主平等的关系3、师生在社会道德上是相互促进的关系第五章练习1、简述教师职业的特点2、简述教师职业专业化的条件第六章课程[评价目标]1、识记有关课程的概念及类型2、理解课程设计和课程文件的三个层次3、运用课程评价理论进行课程评价第一节课程概述一、课程的一般概念课程是各级各类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规定的学习科目及进程的总和在我国,课程具体表现为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科书二、课程的分类1、根据课程任务,可分为基础性课程、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基础性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第一节课程概述2、根据课程制定或管理层次,可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校本课程)学校课程又称校本课程,是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学校课程通常以选修课或特色课的形式出现学校课程开发可分为新编、改编、选择和单项功能设计等第二节课程目标一、课程目标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教学目标的关系二、课程目标的依据1、对学生的研究2、对社会的研究3、对学科的研究第三节课程设计一、课程文件的三个层次1、教学计划(又称课程计划)义务教育的教学计划应当具备三个特征强制性、普通性、基础性教学计划的构成2、教学大纲(又称学科课程标准)教学大纲一般由说明与本文两部分组成3、教科书设计第四节课程评价一、课程评价的重要地位在整个课程系统中既是终点又是起点二、课程评价的主要模式1、目标评价模式以目标为中心20世纪初形式泰勒的评价理论基础上形成2、目的游离评价模式美国斯克里文提出评价重点“课程计划实际效果”3、CIPP评价模式背景、输入、过程、成果评价模式第六章练习1、什么是校本课程?开发的形式是什么?2、常见的课程评价的模式有哪些?第七章教学(上)[评价目标]1、识记教学、教学的一般任务和教学过程的概念2、理解教学的意义和教学过程的本质3、运用教学原则分析教学现象,正确运用教学方法第一节教学工作的意义和任务一、教学的概念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组成的双边活动教学是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过程二、教学的意义三、教学的一般任务传授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能力、体力和创造才能培养社会主义道德和审美情趣,奠立科学世界观基础关注学生个性发展第二节教学过程一、教学过程的本质教学过程既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又是实现学生身心发展的过程教学过程的目的是促进学生身心发展二、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2、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3、教学过程中知、情、意的统一4、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能动性结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组织者的地位,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应充分发挥学生参与教学的主体活动性建立合作、友爱、民主平等的师生交往关系第二节教学过程三、教学过程的结构1、引起学习动机2、领会知识中心环节3、巩固知识4、运用知识5、检查知识第三节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一、我国中学常见教学原则及运用1、直观性原则2、启发性原则孔子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苏格拉底的“产婆术”3、巩固性原则“温故而知新”4、循序渐进原则《学记》中的“学不躐等”“不陵节而施”5、因材施教原则6、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第三节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二、教学方法1、教学方法包括教的方法和学的方法2、选择与运用教学方法的依据教学目的和任务要求课程性质和教材特点学生特点设备、条件教师个性特点3、中学常用的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演示法练习法实验法第七章(上)练习1、教学过程中的基本规律有哪些?2、如何理解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能动性结合的规律3、简述选择与运用教学方法的依据2010年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育学章节考点讲解8 来源:考试大2009/12/14 【考试大:中国教育考试第一门户】模拟考场视频课程字号:T T第八章教学[评价目标]1、识记课的类型、课的结构、班级授课制等概念2、理解教学工作的程序以及班级授课制的优缺点3、运用上好课的要求评价一节课的好坏第一节教学工作的基本程序一、备课钻研教材了解学生制定教学进度计划二、上课上课是教学工作诸环节中的中心环节1、课的类型单一课和综合课2、课的结构组织教学检查复习讲授新教材巩固新教材布置课外作业第一节教学工作的基本程序3、一堂好课的标准时间明确内容正确方法得当表达清晰气氛热烈三、作业检查与批改四、课外辅导五、学业成绩考察与评定第二节教学组织形式一、个别教学古代社会的学校二、班级授课制伴随着大工业生产而出现班级授课制的优缺点三、分组教学第三节教学策略一、教学策略的基本特征综合性可操作性灵活性二、教学策略的主要类型1、内容型策略2、形式型策略3、方法型策略4、综合型策略第八章练习1、教学工作的基本程序包括哪些?2、一堂好课的标准是什么?第九章德育[评价目标]1、识记德育的概念、目标和内容2、理解德育过程的结构和矛盾3、运用德育模式展开德育实践活动第一节德育的意义、目标和内容一、德育的概念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的总称二、德育的意义三、德育目标四、德育内容第二节德育过程一、德育过程的概念是个体社会化与社会规范个体化的统一过程二、德育过程的结构和矛盾1、结构由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和方法四个要素2、德育过程矛盾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社会通过教师向学生提出的道德要求与学生已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第三节德育过程三、德育过程的规律1、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规律知、情、意、行是构成思想品德的四个基本要素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持之以恒、导之以行“知”是基础,“行”是关键2、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思想品德的规律活动和交往是德育过程的基础3、学生思想内部素质转化规律4、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长期性和反复性规律第四节德育的原则、途径和方法一、中学德育的基本原则1、导向性原则2、疏导原则3、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概念贯彻要求二、德育的途径各科教学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基本途径三、德育的方法说服法榜样法锻炼法陶冶法表扬奖励与批评处分第四节德育模式一、认知模式美国学者科尔伯格发展的二、体谅模式英国彼得?麦克费尔创立的三、社会模仿模式美国的班杜拉创立的第九章练习1、简述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2、常见的德育方法有哪些3、案例分析(违背了哪条原则,如何改进)第十章班级管理[评价目标]1、识记班级、班级管理的内涵及班集体的作用2、理解班集体形成与培养的意义,班主任工作内容3、分析当前班级管理中存在问题第一节班级管理的意义一、班级开展教学活动的基本单位二、班级管理1、概念2、功能第二节班级管理的几种模式一、常规管理规章制度的管理二、平行管理利用集体教育个人,又用个人教育集体三、民主管理参与式班级管理四、目标管理利用制定目标进行的管理目标管理是美国的德鲁克首先提出第三节当前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一、当前班级管理存在的问题1、由于受到分数压力和教师权威的制约,班主任对班级实施管理方式偏重于专断型2、班级管理制度缺乏活力,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程度较低二、建立以学生为本的班级管理的机制现代班级管理强调以学生为核心,建立一套能够持久地激发学生主动性、积极性的管理机制第四节班集体的形式一、班集体的基本特征明确的共同目标一定的组织结构一定的共同生活的准则集体成员之间平等、心理相容的氛围二、班集体的形成与培养第五节班主任与班级管理一、班主任的特殊作用二、班主任管理的内容和方法第十章练习1、结合实际谈谈当前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2、简述班集体的基本特征。
教育学的基本理论
教育学的基本理论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旨在研究教育的本质、过程和目标。
它涵盖了广泛的理论体系,其中一些理论对于教育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本文将介绍教育学的几个基本理论,包括行为主义理论、认知发展理论、建构主义理论和社会文化理论。
一、行为主义理论行为主义理论是20世纪初心理学家Pavlov、Watson和Skinner等提出的。
它关注个体的外在行为,并认为行为是对刺激做出的反应。
在教育实践中,行为主义理论强调通过刺激和反馈来塑造学习者的行为。
例如,传统的课堂教学常采用奖励和惩罚的方法来强化或抑制学生的行为。
行为主义理论强调了环境对学习的影响,但忽视了内在的心理过程。
二、认知发展理论认知发展理论由瑞士心理学家Piaget提出,强调个体在认知能力上的发展过程。
根据这一理论,个体在经历适应、认知冲突和平衡等阶段后,能够逐渐形成抽象思维能力。
在教育实践中,认知发展理论强调学习者的主动参与和建构知识的过程。
教师应该提供适当的挑战和支持,以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
三、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理论是基于Piaget的认知发展理论而发展起来的。
它认为个体通过与环境的互动,主动地建构自己的知识和理解。
在建构主义视角下,教育者应该创造具有挑战性和启发性的学习环境,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
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合作者。
四、社会文化理论社会文化理论由苏联心理学家Vygotsky提出,强调了社会和文化环境对个体认知与学习的重要影响。
根据这一理论,个体通过与他人的合作和交流,内化社会文化中的知识和价值观。
在教育实践中,社会文化理论强调学习者与教师和同伴的互动,以及教育环境对学习的塑造作用。
教师应提供合适的支持和指导,鼓励学生参与协作和交流。
综上所述,教育学的基本理论包括行为主义理论、认知发展理论、建构主义理论和社会文化理论。
这些理论为教育实践提供了指导,促进了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教育者可以根据不同的教育目标和学生特点,综合应用这些理论,创造出有效的教育环境和方法。
教育基本理论包括
教育基本理论包括:教育的概念;教育的基本规律(教育与人发展的关系、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教育目的、教育制度等;教学论;德育论;课程论;教师、学生、学校;教育展望包括:当今时代背景下教育发展趋势、现代教育的新特点等本章已考真题:2000:教育学(名解)一、教育学研究的对象教育学就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二、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四个阶段)教育学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教育经验的丰富而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门科学。
1. 教育学的萌芽阶段(封建社会和奴隶社会)我国的《学记》是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
战国末期,儒家思孟学派,是我国古代教育经验和儒家教育思想的高度概括。
包括:‘道而弗牵’----引导而不拉;‘强而弗抑’---鼓励而非批评;‘开而弗达’---启发而非直接告诉;‘教学相长’---教学与学习相互促进2.教育学的独立形态阶段(夸美纽斯、赫尔巴特)①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大教学论》为近代最早的一部教育学著作,内容:A.提出普及初等教育 B.主张建立适应学生年龄特征的学校教育制度 C.论证了班级授课制度D.规定了广泛的教学内容 E.提出了教学的便利性、彻底性、简明性与迅捷性的原则 F.高度地评价了教师的职业,强调了教师的作用。
评价:这些主张,在反对封建教育。
建立新的教育科学方面都起了积极的作用。
②德国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标志着教育学已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3.教育学的发展多样化阶段(19C50y以来)①1861年英斯宾塞《教育论》著名实证主义者他提出了教育的任务是教导人们怎样生活,他主张启发性学生的自觉性,反对形式主义的教学。
②“实验教育学”---20世纪初,欧美的教育学者利用实验、统计和比较的方法研究教育问题,出现了“实验教育学”,于1901年由德国的梅伊曼首次提出。
而德国教育家拉伊的《实验教育学》完成了对实验教育学的系统论述。
评价:但是,实验教育学者把人和动物同等看待,把儿童的发展解释为纯生物学的过程,忽视了人的社会性,是错误的。
教育理论基础知识中小学
教育理论基础知识中小学教育是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教育理论则是指导教育实践的理念和原则。
中小学教育是教育的基础阶段,对学生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围绕教育理论基础知识在中小学教育中的应用展开论述。
一、教育理论基础知识的重要性教育理论基础知识是教育工作者必备的知识体系,它能够指导实践并提高教育工作的有效性。
在中小学教育中,有一些重要的教育理论对于实际教学起到了积极的指导作用。
首先,行为主义理论。
行为主义理论强调学习是通过环境刺激和反馈机制来实现的。
在中小学教育中,教师可以运用行为主义理论的原则,例如给予学生及时的奖励和鼓励,通过正反馈来加强学生良好行为的建立,从而培养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
其次,认知理论。
认知理论认为学习是一种主动的、探索性的过程,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和积极参与。
在中小学教育中,教师可以通过启发式教学方法和问题解决的训练,促使学生主动思考、独立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最后,人本主义理论。
人本主义理论以人的全面发展和自我实现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情感品质。
在中小学教育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情境,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培养学生的自尊、自信和自爱,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教育理论基础知识的应用案例以行为主义理论为例,我们可以通过以下案例来说明它在中小学教育中的应用。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设立奖励机制来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例如,在学生完成作业后,教师可以表扬他们的努力和进步,并给予一些小奖励,如小红花或者鼓励信,这样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和自信心。
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正反馈来强化学生的良好行为和习惯。
例如,在学生小组合作学习中,如果有小组完成了任务,并且表现出良好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教师可以给予他们一定的积分或者称赞,以此来加强他们的团队意识和互助精神。
三、教育理论基础知识的进一步研究和应用虽然教育理论基础知识在中小学教育中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但是它并非是一成不变的。
教育理论综合知识
教育理论综合知识引言:教育是一种社会活动,旨在通过教学和学习来培养个体的知识、技能和价值观。
教育理论是研究教育过程、教育原则、教育方法和教育目的的学科。
本文将综合介绍教育理论的各个方面,包括教育理论的发展,教育理论的主要学派,教育理论的基本原则以及教育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
一、教育理论的发展教育理论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进程。
从古代的教育思想,如中国的儒家教育思想和希腊的柏拉图教育思想,到现代教育理论的形成,每个时期的教育理论都有其特定的背景和影响。
近代教育理论的发展主要受到启蒙时代和现代主义思想的影响,如约翰·洛克的教育理论和让·雅克·卢梭的教育理论。
二、教育理论的主要学派在教育理论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许多不同的学派和流派,每个学派都有其独特的观点和理论基础。
其中,行为主义、认知心理学和建构主义是较为重要的教育理论学派。
行为主义强调对行为的塑造和加强;认知心理学强调学习者的认知过程和思维方式;建构主义强调学习者的积极参与和自主建构知识。
三、教育理论的基本原则教育理论的基本原则是指指导教育实践的基本准则和指导思想。
这些原则包括个体发展性、社会性、整体性和个性化。
个体发展性指的是教育应当根据学生的发展阶段和特点来设计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
社会性指的是教育应当与社会和文化背景紧密结合,培养学生的社会能力和责任感。
整体性指的是教育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而不仅仅是局限于知识的传授。
个性化指的是教育应当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来个性化教学,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
四、教育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教育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教育环境的创造、课程的设计、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评价的进行。
在教育环境的创造方面,教育理论提供了指导教育机构和教育者如何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和教育文化的思路。
在课程设计方面,教育理论提供了指导教育者如何根据学生的学科能力、兴趣和发展需求来设计合理的课程。
在教学方法的选择方面,教育理论提供了指导教育者如何根据学生的学习方式和特点来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
教育理论基础知识
• 发现教育理论的问题与不足 • 指导教育理论的完善与深化
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相互促进
教育理论推动教育实践的发展
• 提供科学的教育理念与指导原则 • 促进教育实践活动的改革与创新
教育实践推动教育理论的发展
• 提供丰富的教育实践经验与案例 • 促进教育理论的创新与完善
05
• 心理防御机制理论 • 强调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的关系 • 倡导“精神分析式教育”的辅导方法
03 阿德勒与个体心理学教育理论
• 自卑心理理论 • 强调儿童个性发展与教育的关系 • 倡导“优势教育”的辅导方法
02
教育理论的基本概念与范畴
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
教育目的
• 规定教育的发展方向与价值取向 • 反映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与期待 • 指导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
教育理论的未来发展趋势
教育理论的全球化与本土化融合发展
教育理论的全球化发展
• 借鉴国际先进的教育理念与经验 • 促进教育理论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教育理论的本土化发展
• 结合本国实际与教育国情 • 促进教育理论的本土创新与实践
教育理论的创新与跨学科交叉研究
教育理论的创新
• 突破传统教育理论的框架与局限 • 提出新的教育观念与理论观点
行为主义教育理论
• 强调通过外部刺激与条件反射来改变学生的学习行为 • 倡导“刺激-反应”的学习机制 • 注重教育实践活动的操作性与实用性
行为主义教育理论的影响
• 推动了教育心理学的发展与教育实验的开展 • 影响了教育技术的创新与教育方法的改革 • 为行为主义教育模式提供了理论支持
认知主义教育理论及其影响
教育理论的跨学科交叉研究
• 结合其他学科的理论与方法 • 促进教育理论的多元化与综合化
05第五章教育制度(教育学模块一——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第五章教育制度第一节教育制度概述一、教育制度的含义教育制度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的体系及其各项规定的总称。
注意:教育制度不是教育体制。
教育体制是指一个国家配合政治、经济、科技体制而确定下来的学校办学形式、层次结构、组织管理等相对稳定的运行模式和规定。
教育制度的概念有广义与狭义之分(一)广义的教育制度。
指国民教育制度,是一个国家为实现其国民教育目的,从组织系统上建立起来的一切教育设施和有关规章制度。
(二)狭义的教育制度指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
学制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具体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管理体制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衔接关系。
学校教育是制度化程度最高的教育形式,被称作正规教育。
学校教育制度是整个教育制度的主体和核心(或是现代教育制度的核心),是国民教育制度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体现了一个国家国民教育制度的实质。
一般来说,它由三个基本要素构成:学校的类型、学校的级别、学校的结构。
它是教育制度体系中最严密、最有效的基本制度,是国家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制度保证,对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学制是国家通过立法作出规定而建立起来的,从而保证了一个国家学制的统一性、稳定性和完整性。
二、影响学制确立的因素(学制建立的依据)学制是由国家政权机关制定并颁布实施的。
制定任何一种学制都要受到一定因素的制约。
1、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状况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3、人的身心发展规律4、本国学制的历史发展和国外学制的影响。
三、当代学制发展的特征(改革的趋势)20世纪以来新技术革命掀起了社会生产的改革浪潮,给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生活方式都带来了一系列的变化,各国都进行了有关学校教育制度的改革,并呈觋出一些共同的特征。
1、重视学前教育,注意早期智力开发2、提早入学年龄,延长义务教育年限3、改革中等教育结构,发展职业技术教育4、高等教育结构多层次化,类型多样化5、接受终身教育思想,发展继续教育第二节我国现代学制的沿革一、旧中国的学制古代的学制萌芽于西周,如最早设立的“庠、序、校”等,形成于西汉,到唐宋时期才比较完备。
《教育理论基础知识》考前必背
《教育理论基础知识》考前必背教育理论基础知识考前必背教育理论基础知识是教育学专业考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教育学生必须要掌握的基本理论和概念。
掌握教育理论基础知识不仅对于考试备考有着重要的作用,更对于日后从事教育工作具有指导意义。
本文将从教育的定义、教育思想流派、教育学派、教育目标以及人格教育等方面进行介绍,帮助考生做好考前复习的准备。
1. 教育的定义教育是指通过有意识有计划地引导和促进个体的个性、能力和素质全面发展的过程和活动,是社会对个体的有意识的影响和引导。
2. 教育思想流派2.1 教育主义教育主义是强调以教育为中心的一种思想流派,代表人物有孔子、庄子、孟子等。
他们认为教育是人的本质需求、人格修养和社会责任的体现,强调文化教育和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2.2 心理主义心理主义是强调以心理学为基础的一种思想流派,代表人物有皮亚杰、弗洛伊德等。
他们认为教育应该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科学地引导和促进学生的认知、情感和社会发展。
2.3 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是强调以社会为基础的一种思想流派,代表人物有马克思、恩格斯等。
他们认为教育是社会经济形态的产物,教育应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培养社会主义建设所需要的合格劳动者和公民。
2.4 人本主义人本主义是强调以人为本的一种思想流派,代表人物有罗杰斯、马斯洛等。
他们认为教育应该关注学生的个体需求和情感体验,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能力。
3. 教育学派3.1 行为主义行为主义是强调行为塑造和条件反射的教育学派,代表人物有斯金纳、沃特森等。
他们认为教育应该通过外部刺激来引导学生的行为,培养学生正确的习惯和技能。
3.2 认知主义认知主义是强调思维过程和知识建构的教育学派,代表人物有皮亚杰、维果茨基等。
他们认为教育应该关注学生的思维发展,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造力。
3.3 心理主义心理主义是强调情感体验和人格发展的教育学派,代表人物有罗杰斯、马斯洛等。
他们认为教育应该关注学生的情感和人格发展,培养学生的自尊和自我实现的能力。
教育基础知识和教育教学理论
教育基础知识和教育教学理论1. 教育基础知识教育是一种社会活动,旨在培养学生的智力、情感、道德、审美、身体等各方面的能力,使其全面发展。
在教育领域,有一些基础知识是我们需要了解的。
1.1 教育的定义教育是指有意识、有组织地对人进行影响和引导,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的全面发展,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还包括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力、合作精神等。
1.2 教育的类型教育可以分为形al教育和非形al教育两种。
形al教育是指系统的教育机构对学生进行正规教学,如学校教育;非形al教育是指非正规的、自发的教育活动,如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等。
1.3 教育的作用教育对个体和社会都有重要的作用。
对于个体来说,教育可以帮助他们获得知识、提升能力、实现自我价值;对于社会来说,教育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是培养未来人才的基础。
2. 教育教学理论教育教学理论是指对教育活动进行系统分析和总结的理论体系,是指导教育实践的理论依据。
下面介绍几种常见的教育教学理论。
2.1 行为主义理论行为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一种可观察的行为,主张通过奖励和惩罚来引导学生学习。
行为主义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
2.2 认知主义理论认知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一种主动的、有意义的认知过程,强调学生的认知结构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认知主义理论的代表人物有皮亚杰、维果茨基等。
2.3 社会文化理论社会文化理论认为,学习是社会文化环境中的交往和实践活动,重视学习者与他人之间的关系和社会环境对学习的影响。
社会文化理论的代表人物有文献心理学家雷德克利夫-布朗、巴吉特等。
3. 总结教育基础知识和教育教学理论是教育工作者必须了解的重要内容。
通过学习教育基础知识,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教育的本质和目的;通过学习教育教学理论,我们可以更好地指导教育实践,提高教育工作的效果。
希望以上内容对您有所帮助。
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___必背知识点
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___必背知识点一、教育学的基本理论1.教育学的定义和对象2.教育的基本特点和基本条件3.教育的学科属性和学科关系4.教育学的主要流派和代表人物5.教育学的基本方法和研究途径二、教育思想1.孔子教育思想2.孟子教育思想3.荀子教育思想4.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5.列宁教育思想6.青年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三、教育目标与方针1.社会主义教育目标与培养目标2.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和主要特征3.新课程的理念和特点4.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与社会实践的具体目标和内容四、教育评价1.教育评价的基本概念和功能2.教育评价的基本原则和方法3.教育评价的内在要求与外在条件4.学生评价的基本原则和方法5.教师评价的基本原则和方法五、教育方法1.教育方法的定义和作用2.讲授法的基本原则和操作方法3.讨论法的基本原则和操作方法4.实验法的基本原则和操作方法5.演示法的基本原则和操作方法6.研究性学习法的基本原则和操作方法7.问题解决法的基本原则和操作方法8.合作学习法的基本原则和操作方法六、教育心理学1.教育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和研究方法2.学习的基本过程和学习理论3.思维与问题解决的心理机制4.认知与记忆的心理机制5.智力与智力发展的心理机制6.动机与兴趣的心理机制7.人格与性格的心理机制七、教育管理与领导1.教育管理的基本概念和特点2.教育管理的层次和功能3.学校管理的基本任务和职能4.学校领导的基本要求和类型5.教师队伍建设和发展的基本策略和方法6.学校文化建设和校本研修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八、中学教育的特点和问题1.中学教育的基本任务和地位2.中学教育的特点和主要问题3.中学课程的目标和主要内容4.中学德育工作的基本思路和方法5.中学学科教育的基本原则和方法以上是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教育必背的知识点。
对于备考教师资格证考试的考生来说,掌握这些知识点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在考试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育教学理论集锦(一)
教育教学理论集锦第一章:教育哲学中的经典理论教育哲学是研究教育及其基本概念、原则和理论的学科,其核心是关于教育目标、内容、方法等方面的思考。
在教育哲学中,以孔子的“教无定法”和庄子的“空谷幽兰”为代表,体现了中国传统教育注重个性发展、灵活教学的特点。
而在西方教育哲学中,柏拉图的“理念”学园和亚里士多德的“德育”理念,体现了其关于教育本质和方法的独特见解。
第二章:行为主义教育心理学理论行为主义心理学认为,学习是通过对环境刺激和反应之间的关系建立而成。
在教育实践中,行为主义理论倡导师生之间的明确目标、明确反馈和强化学习效果。
斯金纳的“操作条件作用”和帕维洛夫的“条件作用”是行为主义教育心理学的重要理论,对于教育实践具有深远的影响。
第三章:认知心理学在教学中的应用认知心理学强调学习者的主动性和认知过程的重要性,认为学习是一个主体内部的知识建构过程。
在教学实践中,认知心理学理论强调激发学习者自主探究和思考的能力,培养学习者的元认知能力和学习策略。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和温斯顿的启发式教学模型是认知心理学在教学中的重要应用。
第四章:建构主义教育理论与实践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一个个体内部的知识建构过程,学习者通过社会互动和经验探究形成自己的知识系统。
在建构主义教学实践中,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合作者,倡导通过项目学习、问题解决和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维果茨基的“区别水平理论”和那赫斯的“社区学习理论”是建构主义教育理论的代表。
结语教育教学理论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为教育实践提供了丰富的理论支持和方法指导。
教师应当结合实际情况,灵活运用不同教育教学理论,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只有不断学习和探索,才能不断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更好地服务于教育事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