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熙《树色平远图》-宋代深秋郊外风景山水名画高清大图赏析

合集下载

【每日一图】郭熙《溪山秋霁》

【每日一图】郭熙《溪山秋霁》

【每日一图】郭熙《溪山秋霁》《溪山秋霁图》《溪山秋霁图》绘秋日雨过天晴后的山青水秀。

图上群山叠嶂起伏,江水空阔浩淼;近处雨后树木更愈翠绿,江边草屋掩映于树林中;山中可见数座屋脊;远处云雾下的山峦更显妖娆。

该卷画风清润秀雅,用笔尖利。

《溪山秋霁图》局部整幅画面布置有序,意境优美,正如宋人论画山水所写:出于可游可居之景。

本图以长卷形式表现秋日雨过天晴后郊野的清丽风光。

以高远、深远开篇,高山耸立,远山缥缈,表旷野秋天的一派平和意境。

树木茂盛,水边两人执杖而行,远处一骑驴高士携书童阔步前行。

《溪山秋霁图》局部由于年代久远,也或许是当初作者用墨的问题,所以画面较为模糊。

淡墨双勾树干,轮廓线内以稀疏的淡墨沿树干皴擦而上,受光线似有似无。

树干直立而上,蟹爪枝、仰叶点描绘晚秋的枯树寒林景象。

画幅主景大山堂堂,山下茅屋、古树参天,山中寺庙隐约可见。

画幅尾部尽显平远、深远,令人遐想翩翩。

《溪山秋霁图》局部卷中忽而两山夹峙野水逶迤,忽而重岩叠嶂连绵而起,忽而江水横陈浩淼空阔,其中点缀高人逸士渔夫钓者,表现其悠闲生活情趣。

宋人论画山水谓需写出可游可居之景,此图布置有序,意境优美,正体现了这一要求。

《溪山秋霁图》局部《溪山秋霁图》传为郭熙所绘,第一次见著录为晚明莫是龙所藏,并经文嘉、王穉登、董其昌题跋。

再经张丑、吴升著录递藏至庞元济,可谓流传有序。

《溪山秋霁图》画上无作者款识,元时曾经倪瓒、柯九思等人收藏,定为郭熙之作,但此画画风清润素雅,用笔尖利,与传世的郭熙雄健浑厚之画风颇不相同,谢稚柳更定为王诜之作。

《溪山秋霁图》局部宣和画谱记载所藏郭熙三十幅作品无《溪山秋霁图》。

清代张丑《清河书画舫》记载:郭熙《江山秋霁图》陆生携示郭熙《江山秋霁图》卷,绢本、水墨极佳,后有文嘉、王穉登、董其昌三跋,乃莫云卿故物也。

清代吴升《大观录》记载:郭河阳《溪山秋霁图卷》绢本高八寸长六尺余,收藏诸印。

绯艳溢目,岩岭稠叠,松不及半尺,人止寸许,殿屋檐牙仰承,林树枝干屈曲,石碛沙水萦带,而丘壑烘染空灵,一派烟云杳霭之气,秀润如湿,大家格制也。

黄庭坚《次韵子瞻题郭熙画秋山》赏析及试题解答

黄庭坚《次韵子瞻题郭熙画秋山》赏析及试题解答

次韵子瞻题郭熙画秋山(节选)黄庭坚黄州逐客未赐环①,江南江北饱看山。

玉堂②卧对郭熙画,发兴已在青林间。

郭熙官画但荒远,短纸曲折开秋晚。

江村烟外雨脚明,归雁行边余叠献。

坐思黄柑洞庭霜,恨身不如雁随阳。

【注】①环:同“还”。

②玉堂:谓学士院。

【解题】:次韵:按照原诗的韵和用韵的次序来和诗。

次韵就是和诗的一种方式。

也叫步韵。

题:写;子瞻:苏轼字子瞻。

元祐二年(1087年),苏轼任翰林学士时,见郭熙《秋山》图,因作七古《郭熙画秋山平远》,诗人依苏轼原韵和作一诗。

【作者】:黄庭坚,字鲁直,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江西诗派开山之祖。

黄庭坚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

黄庭坚与张耒、晁补之、秦观都游学于苏轼门下,合称为“苏门四学士”。

黄庭坚的诗,被苏轼称为“山谷体”。

黄庭坚的书法独树一格,自成一家,他和北宋书法家苏轼、米芾和蔡襄齐名,世称为“宋四家”。

在文学界,黄庭坚生前与苏轼齐名,时称“苏黄”。

黄庭坚一生为官清正,治学严谨,以文坛宗师、孝廉楷模垂范千古。

【译诗】:被贬谪到黄州的苏子瞻还没有被赦免回来,你在长江南北尽情地观览山色。

你在做翰林学士的时候,看到郭熙的山水画,你的情思已经在绿水青山之间了。

郭熙的官画所画之景苍茫辽远,在画纸上曲曲折折地展现出晚秋之景。

江边村庄烟雨濛濛,远处是一行行的大雁,重重叠叠的山峰。

因而想到洞庭湖已降霜,黄柑已成熟,对自己不能向大雁一样南飞而遗憾。

【试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人未从苏轼观画写起,反而荡开笔墨从子瞻贬黄州写起,时空转换大开大合。

B.苏轼观看郭熙的《秋山》图,意兴焕发,神驰魄动,仿佛置身于青林之间。

C.《秋山》图幅虽然短小,但笔致曲折,所画之景荒旷杳远,让人心生悲凉。

D.因想到洞庭湖边霜降,柑橘渐黄,诗人怅恨自己不能像逐暖的鸿雁,飞到南方。

2.诗歌的第七、八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有何作用?(6分)【答案】1. C(“让人心生悲凉”表述错。

郭熙《早春图》:流转的诗意笔墨,衍变的山水之法

郭熙《早春图》:流转的诗意笔墨,衍变的山水之法

郭熙《早春图》:流转的诗意笔墨,衍变的山水之法在整个北宋时期,有两幅山水画作品撑起了整个北宋的山水画时代;或者也可以说,这两幅山水画作品亦可代表着整个古典中国山水画的最高峰。

这两幅作品分别是范宽的《溪山行旅图》,以及我们今天要读的郭熙《早春图》。

两幅作品均有一些共性,开创式的皴法语言、成熟的构图法,以及相对完整的叙事性的内容和生命意义指向。

范宽的《溪山行旅图》和郭熙的《早春图》分别代表着两种风格流派,前者体现的是自然的雄浑阳刚之美,后者呈现的是万物复苏状态中的柔和之美。

我们通过画面可以获得一种直观感受,在《溪山行旅图》中,山的棱角、线条是非常刚硬的,而《早春图》中的山石,则更多地采用了渲染的技巧以此达到一种饱满膨胀的湿润感。

事实上,论笔墨老辣,郭熙于1072年创作的《早春图》不及其六年后创作的《窠石平远图》。

但是,在一个更加讲究叙事性的山水画黄金时代,《早春图》无疑更加符合北宋山水画所呈现出来的恢弘气势的山水范氏。

因为《早春图》在整个中国绘画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这幅典型的三远式构图的宏大山水作品几乎成为了郭熙的一张名片,所以也有人称郭熙为“郭早春”。

郭熙(1023—约1085),字淳夫,河南河阳人,布衣出身。

北宋神宗熙宁间图画院艺学,后任翰林待诏直长。

神宗年间,郭熙给宫中画了许多屏风和壁画。

郭熙擅长画山水寒林,格调清新。

他取法李成,亦吸取董源、范宽,并勇于革新创造,终自成一家。

当时画院画家无不师效其画,有“独步一时”之誉。

郭熙现存的作品有《早春图》、《幽谷图》、《关山春雪图》、《窠石平远图》、《溪山秋霁图》等。

郭熙不仅是一位卓越的画家,还在绘画理论方面有一定的贡献。

其子郭思根据他的绘画理论所整理的《林泉高致》一书,是我国画论史上第一部系统地探讨山水画创作的专门论著。

书中全面总结了以往山水画的创作实践,包含了郭熙的主要绘画思想和经验总结,代表了当时山水画理论的最高水平,对当今的绘画创作依然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宋代山水画家郭熙的艺术成就与风格特点

宋代山水画家郭熙的艺术成就与风格特点

宋代山水画家郭熙的艺术成就与风格特点引言中国山水画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绘画艺术中的重要流派,具有深远的影响力。

在中国历史上,许多杰出的山水画家为这一艺术流派作出了巨大贡献。

其中,宋代山水画家郭熙无疑是其中之一。

作为宋代重要的山水画家之一,郭熙以其独特的风格和卓越的艺术成就在绘画界崭露头角。

本文将深入探讨郭熙的艺术成就与风格特点,以期更好地了解他对中国山水画艺术的贡献。

郭熙的艺术成就1. 代表宋代山水画的高峰在宋代,山水画达到了一个巅峰时期,而郭熙正是代表这一时期山水画世家的杰出人物。

他的作品在技巧和创作思想上具有开创性的贡献,使其在宋代山水画史上独树一帜。

### 2. 精湛的构图技巧郭熙擅长利用前景、中景和远景的组合,巧妙的运用大小物体的布局,使整幅画面具有层次感和空间感。

他的构图不仅能够展现山水的广阔,还能够呈现出人物的活动和景物的细节,展现出真实的自然景象。

### 3. 独特的笔墨技法郭熙画笔的力度和轻重感极其准确,能够准确地表达出山水中的质感和纹理。

他善于利用传统的墨韵,使山石的质感得以完美呈现。

此外,他还善于运用不同的笔法来表现各种水波纹理以及树木的枝叶,使整幅画面充满生机。

### 4. 精准的气氛表达郭熙的作品能够通过氛围的营造给观者一种深刻的感受。

他善于通过色彩的运用来表达不同的气氛,使整幅画面充满激荡的情感。

他的作品能够将观者带入画面中,使其感受到山水的宁静和壮丽。

### 5. 对后人的影响郭熙的作品对后世的山水画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创作思想和艺术技巧为后来的山水画家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在他的影响下,许多后来的艺术家纷纷追求自然的表现和内心的感受,在山水画创作上有了更深入的探索。

郭熙的风格特点1. 追求自然的表现郭熙追求山水画的真实反映,力图将自然景色准确地呈现在画布上。

他能够通过细腻入微的描绘,表达出山水的壮丽和美丽。

他擅长捕捉自然的细节,将其描绘得栩栩如生,使观者能够仿佛亲临其境。

宋代山水画家郭熙的艺术成就

宋代山水画家郭熙的艺术成就

宋代山水画家郭熙的艺术成就介绍郭熙和他的作品(H1)宋代是中国绘画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被誉为中国绘画的"黄金时代"。

在这个时期,出现了许多杰出的山水画家,其中郭熙可以被称为宋代山水画家的佼佼者。

郭熙,字仲举,江苏苏州人,生于北宋道宁年间(1032年),卒于徽宗政和十年(1100年)。

他是北宋时期著名画家郭熙的后裔,也是宋代文人官僚阶层的代表之一。

郭熙的画作以山水为主题,凭借着精湛的技术和独特的创作风格,吸引了无数的观众。

他的作品表现了中国山水画的典范,融合了笔墨、构图、色彩、光影等要素,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郭熙的艺术风格和技术(H2)从写实到表现郭熙的画作注重写实性,并且注重传达画家的情感和思想。

他擅长通过描绘山川、江河、云雾等景观元素来展现自然环境的美丽和壮丽。

他的作品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令人感受到山水的宏伟和恢弘。

擅长表达意境郭熙的作品不仅仅是单纯的景物描绘,更具有深意和意境。

他善于运用隐喻和象征的手法来表达画家的情感和哲理。

他的作品不仅给人以美的享受,更引起人们的思考和共鸣。

突破传统的技法郭熙在技法上进行了很多的创新和突破。

他注重运用虚实相生、以墨分彩、寓言画法等技巧,使得他的作品充满了变化和活力。

他的笔墨技法独特,使得画面更加生动和立体。

郭熙的影响(H2)对后世的影响郭熙的艺术成就对后世山水画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作品不仅成为后世山水画家借鉴的对象,而且也促进了山水画的发展和演变。

他的创作风格激发了许多后来者对山水的热爱与探索。

提升艺术地位郭熙的作品在当时就受到了广泛的赞誉和欣赏。

他的创作开创了山水画的新纪元,提高了山水画的地位。

他的作品在艺术界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力,并且被誉为是中国艺术的瑰宝。

郭熙的代表作品(H2)《秋山图》《秋山图》是郭熙的代表作之一。

这幅作品以秋天的山水为背景,展现了山水画家对秋天自然景观的描绘和表达。

画面中的山川、树木、云雾等元素被细腻地描绘出来,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古代绘画鉴赏(范宽,郭熙,李成)

古代绘画鉴赏(范宽,郭熙,李成)

李成的画名始于五代,入宋更盛,史称“古今第一”。

李成的画风源自荆浩、关仝,虽出自两家,却未见“一笔相似”,可见他善于脱去前人窠臼,自立家法。

所绘山水,多写寒林平远景色,尤其皴法,如卷云浮动,浑厚圆润,却又惜墨如金,墨法极为精微。

此种画风,后人学者众多,奉之为北派高手。

《宣和画谱》说“凡称山水者,必以成为古今第一”。

认为他所画“山林薮泽,平远险易,萦带曲折;飞流、危栈、断桥、绝涧、水石,风雨晦明,烟云雪雾之状,一皆吐其胸中而写之笔下”。

在李成现存的作品中,《读碑窠石图》是其中最为著名的一幅,也是在构图和意境上最佳的一幅。

《读碑窠石图》为五代时期李成与王晓合作,此画为双拼绢绘制的大幅山水画,表现冬日田野上,一位骑骡的老人正停驻在一座古碑前观看碑文,近处陂陀上生长着木叶尽脱的寒树。

李成着力刻画了古树的形象,突出了外界的环境特征:荒漠地区、严酷的气候和古树那种坚韧、顽强、有强烈感情特征的艺术形象。

观此图不禁使人陷入一种苍凉冷落的情境之中,一块残碑,几株枯树,原野凄凉。

作者表现出人世沧桑,往事如烟,不堪回首之感,表现出他愤世嫉俗、高傲孤寂之品格。

在李成的笔下,几株古树、一人一骑、一块古碑,意境是如此深邃,显示了他深厚旷远的艺术境界。

以平远构图法表现清旷幽远的境界是李成画的一大特色。

李成的构图多用平远去表现烟林、山峦、雪景等幽深、清润、远阔的意境。

李成之所以常用平远构图,一是因为平远法适合于表现山东平原的烟林远丘,可以产生一望无际、层层推进的视觉效果,感觉上似无还有,营造出好的艺术气氛。

如果用高远或深远法来表现,就会显得局促与窄小了。

在宋代,远近法和明暗法虽为画论家所承认,但画家把它发挥到作品上去的很少,李成可以说是先期试验者之一。

他在继承前代成就的基础上,将山水画的表现内容和表现技巧推向了纵深的发展,对宋代山水画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记载说,他的山水画不仅表现出山川形象的变化,而且特别强调了季节气候的特点,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创造了"寒林"的形象。

郭熙山水画《早春图》风水园林意境论文

郭熙山水画《早春图》风水园林意境论文

郭熙山水画《早春图》风水园林意境论文摘要:山水画定式中表现有山有水,郁郁葱葱大树植物覆盖环绕,物产丰富,道路蜿蜒曲折,总能到达胜景之处,并有亭台楼榭,可居可游。

远处背景(北面)高山挺立,前面(南面)、左右,次山环绕,沟壑中有道路也有小溪潺潺,正符合北半球的地理学的特点,地势北高南低,季风可以带来丰沛的降水,背景高山可以抵御北风的侵扰袭击,形成一种物产丰富、生态优雅的地理环境定式。

这就是人合理的生存环境,也是人们向往的梦境,即中国山水画和风景园林意境中追求的美好的生态意境:一种可望、可行、可居、可游的生态景观环境。

一、北宋郭熙山水画《早春图》图解北宋郭熙的山水画,早期以巧瞻致工,中期在早期基础上又益精深。

取李成之法,布置愈造妙处。

晚期作品落笔益壮,多所自得。

至摅发胸臆,则于高堂素壁,放手作长松巨木,回溪断岩,岩岫巉绝,峰峦秀起,云烟变灭,烟霭之间,千态万伏。

现存《早春图》(台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绢本浅设色,纵158.3厘米,横108.1厘米,一般认为是郭熙的代表作。

画的前面巨石圆岗,迭叠而上,薄雾淡淡地笼罩在山腰,画的通端两座山头耸立,右一大山头被云雾遮掩一半,当中有一条通向山头而未经开垦的“路”,画的右边中部是乱冈,乱冈当中联及山腰处一片楼观,山腰里有泉水流下直至右角山溪中,伸向山溪的道上有人行动,画的左边是空旷的山壑,中有涧水绕过前面一个大石岗至左下端的溪中,大石岗后面有一座木桥,通向山中,上亦有行人,下端伸向溪水的道旁停一只小木船,道上有人挑水。

画面前、中、后、左、右的山石皆有大小长短不同的树,或直或弯,或立或斜,或倒或挂,或倚壁,树枝尚未放青。

画的左侧当中的树枝下有款字“早春壬子年郭熙画”八字。

画面上内容丰富,山重水复,桥路楼观,展现了北宋山水画可望、可行、可游、可居的境界特征。

郭熙《山水画论》,言远近、深浅,风雨、明晦,四时朝暮之所不同。

则有春山淡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大山堂堂为众山之主,长松亭亭为众目之表……。

山水以畅游——解读郭熙的《树色平远图》

山水以畅游——解读郭熙的《树色平远图》

69审美与艺术学郭熙①是中国11世纪晚期杰出的山水画画家,师法李成,画山石多用卷云或鬼脸皴,画树犹如蟹爪下垂。

现在学界对于郭熙画作的研究分析不多,大多着眼于对其画论《林泉高致》及其代表画作《早春图》的研究,而关于郭熙《树色平远图》②的研究可以说几乎没有。

但其实我们通过仔细观看分析郭熙的这幅《树色平远图》画作,会发现它和北宋那些画高远险峻的大山水画不同,它没有那些宏伟山水画给人的压迫之感,不会让人心生畏惧。

郭熙的这幅《树色平远图》以平远构图,所绘也非巨障高壁,而是一河两岸的深秋之景,却给我们带来清远旷达、恬淡缥缈的精神享受。

从郭熙的《林泉高致》中,我们可看到郭熙对于山水画的要求,他认为山水画要满足人们,特别是士人“不下堂筵,坐穷泉壑”的要求,并要获得“快人意”之感,而这种“快人意”之感在这幅画中实际就体现为一种“山水以畅游”的理想,这种理想在画作中则是通过丰富的时空意识来实现。

一、时间的流动郭熙画作有着明确的时间意识,而他对于时间意识的把握来自于他对自然细致的观察和体悟性的认识。

在《林泉高致》中,他强调四时之景及朝暮之景的不同,如“真山水之云气,四时不同:春融冶,夏蓊郁,秋疏薄,冬黯淡”“真山水之烟岚,四时不同:春山澹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山朝看如此,暮看又如此,阴晴看又如此,所谓朝暮之变态不同也”,等等,而他对于时间的这种明确意识也贯穿到这幅《树色平远图》中。

郭熙的这幅名为《树色平远图》的画作,在标题上看不出所绘画的季节,但通过对画中典型形象“树”的分析,可知郭熙所绘是深秋之景。

郭熙画树最有特色,这一特色来源于他的蟹爪树画法,树枝向下生发,如蟹爪状,因而得名。

这一画法是师承李成,主要用来表现北方地区的枣树、槐树等树木。

具体到此画中的树,从数量上看比较稀少,比较明显的就是河岸边的几棵。

这几棵树主枝特别明显,枝丫也长短相间、疏密得当,使用“蟹爪”这一技法画树,树枝或向上伸展,或向下低垂,使树枝显得顾盼有态。

从郭熙的“三远”论来浅析其山水画的特征

从郭熙的“三远”论来浅析其山水画的特征

从郭熙的“三远”论来浅析其山水画的特征郭熙是中国南宋时期著名的画家,他从事山水画创作60多年,对中国山水画艺术有着重要的贡献。

郭熙的山水画以“三远”著称,即“远气象、远意境、远情趣”,这三个方面构成了他山水画的特征。

首先,远气象是指画面上的景物远近有致,能够创造出远处清晰、近处模糊的效果。

在郭熙的作品中,他通过运用远近法和透视法来创造远近的效果。

例如在《游春图》中,画家将画面分成三个平面,前面是桥、楼、树等近景,中间是江、山、云等中景,远处则是山峦、云霞等远景。

这种把握景物远近的手法,使得画面呈现出层次感和透视感,给人以宽广和深度的感受。

其次,远意境则是指画家在表现山水时,能够通透地把握自然景物之外更深层次的情感和精神内涵,使作品呈现出一种内蕴的意境。

在郭熙的山水画中,他通常不采用纯粹的写实手法,而是注重运用意境手法,将自己的情感、思想表现在画面中,使作品有着更深层次的含义。

例如在《清夜图》中,画家刻意选择夜晚作为表现对象,虽然画面中有寺庙、树木、山峰等景物,但是通过光影的变化和静谧的气氛,给人以沉静、深远的感觉,更多的是表达出对清净、悠远生命的向往。

最后,远情趣则是指画家作品的审美情趣可以引起观者韵味、深思。

在郭熙的山水画中,他非常注重表现自然景色的美感,如水流、云霞、岩石、树木等形态和色彩,都经过了他的精心描绘和组合。

但不仅是景物本身,他还通过细腻的线条、轻重缓急的运用、亮度的变化等手法,表达出自己的情感和情趣,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和感受。

例如在《巨屏图》中,画家运用了大量的重重叠叠的山峦和精细描绘的水流,突出了大自然的力量和气势,使整幅作品显得朴实、深沉、悠远。

总之,郭熙山水画的特征是三远,即远气象、远意境、远情趣。

在这三个方面,他运用多种手法表现自己的艺术追求和个性,使其作品成为中国山水画的经典之一。

它不仅具有审美意义和历史价值,更是一个民族的文化遗产。

郭熙《早春图》解读(附高清细节)

郭熙《早春图》解读(附高清细节)

郭熙《早春图》解读(附高清细节)一﹑(郭熙)生平:玉堂昼掩春日闲,中有郭熙画春山郭熙:字淳夫,河阳温县(今河南孟州市)人,世称“郭河阳”。

目前被研究界认同的郭熙生卒年,推测大致生于宋真宗咸平年间(998-1003 年)卒于哲宗元祐二年(1087 年)以后,享八十余高寿。

郭熙画像苏文绘北宋中后期最有影响的画家是继承李成传派的郭熙,但关于郭熙的生平资料却与他的声名相差悬殊,他在宋神宗时期以前的活动几乎是谜。

与郭熙同时的郭若虚在《图画见闻志》则提道:“郭熙,河阳温人,今为御书院艺学,工画山水寒林。

施为巧瞻,位置渊深。

虽复学慕营丘,亦能自抒胸臆,巨障高壁,多多益壮,今之世为独绝矣。

”郭熙的家乡温县位于河南北部,此地有黄河及太行之胜景,而郭熙又爱好游历,胸富丘壑,故作画时灵感常如泉水般涌出,艺术上锐意创新,笔下能“得云烟出没峰峦隐显之态”表现“远近浅深,风雨明晦,四时朝暮之所不同”,从中表现富有魅力的优美意境,因而以“布置笔法,独步一时”。

享名于京洛一带的民间画家郭熙,于宋仁宗时期(1023-1063 年)入翰林图画院,宋神宗时(1067-1085 年)擢升为得宠的待诏。

当时的京城官员吴充(1031-1080 年)、邵亢(1041-1074 年)等都曾请郭熙作画。

传说他作画速度极快,“一挥而成”。

根据郭熙之子郭思的《林泉高致·画记》所记,因为宋神宗喜爱郭熙画风,所以内廷之中由郭熙图绘壁面、屏风的记录屡见不鲜。

郭熙在朝堂之上绘制的大幅壁画以及屏风,以学士院(玉堂)内的作品《春江晓景》流传最广。

学士院,是皇帝秘书处,有翰林学士轮值其中以方便皇帝随时宣诏。

学士院在元丰年间搬移到枢密院后方时,邀请郭熙作屏风画。

郭熙所画的《春江晓景》完成后,成为翰林学士们每日上朝时的陪伴之物,所以士人们也经常将这幅画写入他们的诗文之中。

苏轼在《郭熙画秋山平远》中写道:“玉堂昼掩春日闲,中有郭熙画春山。

鸣鸠乳燕初睡起,白波青嶂非人间。

以诗入画 亦诗亦画——郭熙山水画《早春图》鉴赏

以诗入画 亦诗亦画——郭熙山水画《早春图》鉴赏

的山光浮动 、 季 节变化展现 出南方 山水 的灵动秀气 。 此 画立 意高远 、 章 法严谨 、 笔墨 丰富 , 对 春天 的描绘 不落窠 臼, 将春天的气息掩 藏于林泉 幽壑之 中 , 画 中 虽无红花绿叶 的点缀 , 但 已传达 出春 回大地 的意蕴 , 生动体 现了郭熙的山水 自然观 。
道: 山有三远 , 即高远 、 深远和平远 。 [ 2 高远就是 由山 脚 向上仰 望 山顶 , 色清 明 , 势突 兀 ; 深 远就是 指从 山 前观察 山后 , 色重 晦 , 意重叠 ; 平远就 是指 由近 山观 远山 。 色远 晦 , 意缥缈 冲融。对于 山水 画中 的人物来 说也存在三远式构 图 , 高远者 简单不短 , 深远者细碎 不长 , 平远者冲淡不大。
以诗 入 画 亦 诗亦 画
郭熙 山水 画《 早春 图》 鉴 赏
◎பைடு நூலகம்雪华
( 许 昌职业技术 学院艺术 系, 河南 许 昌 4 6 1 0 0 0 ) 变化。 “ 墨” 指 的是 “ 墨法 ” , 在用 墨上主 要有积 、 烘、 染、 浓淡 、 干湿等 变化 。在 山水 画创作 中, 多用笔 法勾 勒轮廓 , 表达 刚硬 挺拔 、 曲折 顿挫 ; 多用墨 法渲染 明
高远。高远就是仰视 , 就是从 山下仰视 山巅。我 国山水画 中常使 用位 置经营法来 展现水的 变化 多端 和山的高远形象。如 李成 、 荆浩等画家多以北方自然
二、 郭熙《 早春图》 的绘画技巧鉴赏
( 一) 笔 墨技 法
风光为题材 , 笔下 的山水雄伟挺 拔 , 展 现出~种 阳刚 与崇高感 。《 早春 图》 中近景刻画得较 为细致 , 溪涧 、 路桥 、 草木 等都 非常清晰 , 且 富于 变化 ; 而远 景处理 则非常简略 , 给人~种缥缈 、 冲融 的审美体 验。 画面 的下方是平缓 的山坡 , 与平原相邻 的是 山谷 、 溪流和

郭熙《林泉高致》全文欣赏

郭熙《林泉高致》全文欣赏

郭熙《林泉高致》全文欣赏郭熙《早春图》林泉高致宋·郭熙《林泉高致》是郭煕山水画创作的一篇经验总结,是由其子郭思整理而成的。

全书分六节,即序言、山水训、画意、画诀、画格拾遗、画题。

原书有南宋许光凝序,今佚。

今存六节中'序言'和'画格拾遗'两节为郭思所写,其余四节均为郭煕之词,乃郭熙生前所述,由郭思记录整理而成。

一、序《语》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谓礼、乐、射、御、书、数。

书,画之流也。

《易》之《山坟》、《气坟》、《形坟》,出于三气。

山如山,气如气,形如形,皆画之椎轮。

黄帝制衣裳有章数或绘,皆画之本也。

故舜十二章,山、龙、华虫,曰:“观古人象。

”《尔雅》曰:“画,象也。

”言象之所以为画尔。

《易》卦说观象系辞谓此。

《语》:“绘事后素。

”《周礼》:“绘画之事后素功。

”画之本甚大且远。

自古说伏羲画八卦,读为今汝画之画。

画文训为止,不知画八卦为何等义。

故画当为画,但今画出于后世,其实止用画字尔。

又今之古文篆籀禽鱼,皆有象形之体,即象形画之法也。

思丱角时,侍先子游泉石,每落笔,必曰:“画山水有法,岂得草草?”思闻一说,旋即笔记。

今收拾纂集,殆数十百条,不敢失坠,用贻同好。

噫!先子少从道家之学,吐故纳新,本游方外,家世无画学,盖天性得之,遂游艺于此以成名。

然于潜德懿行,孝友仁施为深。

则游焉息焉。

此志子孙当晓之也。

二、山水训君子之所以爱夫山水者,其旨安在?丘园养素,所常处也;泉石啸傲,所常乐也;渔樵隐逸,所常适也;猿鹤飞鸣,所常亲也;尘嚣缰锁,此人情所常厌也;烟霞仙圣,此人情所常愿而不得见也。

直以太平盛日,君亲之心两隆,苟洁一身,出处节义斯系,岂仁人高蹈远引,为离世绝俗之行,而必与箕颍埒素黄绮同芳哉!《白驹》之诗,《紫芝》之咏,皆不得已而长往者也。

然则林泉之志,烟霞之侣,梦寐在焉,耳目断绝,今得妙手郁然出之,不下堂筵,坐穷泉壑,猿声鸟啼,依约在耳;山光水色,滉漾夺目,此岂不快人意,实获我心哉!此世之所以贵夫画山水之本意也。

北宋画家郭熙山水画《树色平远图》高清大图赏析

北宋画家郭熙山水画《树色平远图》高清大图赏析

北宋画家郭熙山水画《树色平远图》高清大图赏析
北宋郭熙《树色平远图》绢本32.4cm×104.8cm 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北宋郭熙《树色平远图》局部放大图
郭熙,字淳夫,河阳温县(今河南温县)人,生卒年不详,神宗
时为画院艺学、待诏,是北宋接触的山水画家。

郭熙喜画山水、寒林,他虽然借鉴李成的画法,但有所发展,具有自己的特色。

他尤其善于表现自然景色的「迴溪断岸,岩岫巉绝,峰峦秀起,云烟变滅,晻霭之间」等种种状态。

沈括在《图画歌》中咏道:「克明已往道宁逝,郭熙遂得新来名。

」说明郭熙在北宋忠厚期的画坛是颇有影响的。

后世以至于将他与李成并列,有「李郭」之称,后学者将其画法奉为楷模。

郭熙将自己的绘画心得加以总结,著有画论《林泉高致》传于世。

是画境界开阔,卷首绘水渚沙洲,远山逶迤,画幅的左侧绘坡堤起伏,秀石隆起,枯树劲峭,孤亭隐现。

其后景色茫茫,迷濛一片。

作者描绘了大地回春,万物复苏,人们欣然出游的平远景致,意境恬淡悠长。

郭熙绘画借鉴李成之法,李成画迹不传,文献记载他山水得「烟林平远之妙」,郭熙此作较其《早春》、《关山春雪》等作品应属更为接近李成面貌的作品。

此图无款,拖尾有元冯振、赵孟俯、虞集、柯九思等人题跋,《庚子销夏记》、《石渠宝笈初编》著录。

郭熙《窠石平远图》画法解析

郭熙《窠石平远图》画法解析

郭熙《窠石平远图》画法解析郭熙 窠石平远图绢本水墨 120.8cm ×167.7cm 1078扫码阅读栏目更多内容郭熙,生卒年不详,活动于北宋熙宁、元丰年间,神宗时为画院待诏,著有《林泉高致》。

《窠石平远图》,绢本水墨,纵120.8厘米,横167.7厘米,据画面左侧隶书款识:“窠石平远,元丰戊午年郭熙画。

”可知是郭熙晚年佳构。

此画主体树石、坡岸绘于画幅下方,上方大面积留空,以显空阔之境。

近景巨石形态各异,大小相间,或立或卧,加之坡角、水口的位置经营,构建出平远野阔的空间关系。

枯树、夹叶树、点叶树穿插掩映于山石间,有的遒劲盘曲,有的挺拔飞扬,细长的藤蔓挂于树梢,灵动飘逸,丰富了画面的节奏感。

此画为平远构图,即郭熙在《林泉高致》中言:“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

”故图中近景丰富而繁密,中景省略,远景以淡墨远山代之。

郭熙运用娴熟的笔法、严谨的造型,营造出平阔、旷远、宁静的意境。

山石画法:以中锋为主的线条,圆劲有力地勾勒山石的轮廓。

行笔时要依据山石的起伏、凹凸,加强笔的提按与顿挫。

用笔须有骨力与气度,能明确而肯定地表现出山石的基本形态。

山石的皴以侧锋破笔画出,笔须根据山石不同转折的面来确定用笔的方向,皴笔的大小、轻重、聚散、粗细也要随山石的不同变化加以选择与组合。

郭熙的皴法被称为“卷云皴”或“云头皴”,具体形态变化多样,难以言明,故将其混沌、多变的样式以“卷云”来比拟。

如要准确表达,须细读临本,多加体味、辨识与想象,并反复练习,从中总结经验。

在基本完成山石的勾、皴、擦之后,须分墨渲染。

渲染并不是平涂,也要根据山石体面关系依势用笔,通过墨色的浓淡层次,表现出山石的浑厚体量和光泽感,以及阴阳向背的关系。

渲染时,笔中要有一定的水分,以淡墨为主,深色部分可分数次完成,墨色要求有光泽,有流动感。

不同墨色的渲染既是区分山石不同的块面,又要整合部分琐碎的皴擦之笔,以获得山石整体浑然厚重的效果。

树的画法:此图的树法比之《早春图》《树色平远图》中的树,姿态丰富而多变,造型更为严谨、准确,用笔肯定而稳健,充分体现了自然造化与笔墨的完美结合。

北宋郭熙《窠石平远图》赏析

北宋郭熙《窠石平远图》赏析

北宋郭熙《窠石平远图》赏析《窠石平远图》郭熙北宋绢本设色120.8×167.7cm《窠石平远图》是北宋画家郭熙描写深秋之际,山水清旷的一件佳作。

画面近景,溪水清浅,岸边岩石裸露,石上杂树一丛,枝干蟠曲,有的叶落殆尽,有的画出老叶,用淡墨渲染。

远处,寒烟苍翠,荒原莽莽,群山横列如屏障,天空清旷无尘,是一派深秋的景象。

《窠石平远图》局部此卷图绘深秋之旷野,一条曲折的小河分割平坡,坡旁有几块圆形巨石立于水中,而坡上则树木密集,多枯树虬枝,形似“蟹爪”。

郭熙将这种带有北宋山水画标志意义的圆曲坚挺的线条美发挥到了极致。

相比《早春图》之“蟹爪枝”姿态单一而疏落,此图较多变化,或树身虬曲,细枝向下,藤蔓缠身;或树身挺直,细枝向上,密集而错落,爽利坚挺,显现其晚年笔墨愈益老辣放纵。

《窠石平远图》局部而树叶或阔笔渍点,或细笔双勾,又填以赭[zhě]红,映衬秋色,这在郭熙传世作品中也不多见。

窠石依然以粗笔勾廓,以破笔似“卷云”扫出大致结构,淡墨渲染,形似“鬼脸”。

远山也只是略加勾皴,比之《早春图》似更简洁,更注重淡墨的层层渲染,益增清幽旷远之感。

《窠石平远图》局部在郭熙的山水画理论中,主张深入真山实水作观察体验为创作的先决条件。

在深入实际体察时,他采用了对比的观察方法。

《窠石平远图》画的是北方的深秋。

从对比观察中,他体会到“西北之山多浑厚”,“其山多堆阜,盘礴而连延,不断于千里之外,介丘有顶而迤逦,拔萃于四逵之野。

”画中的窠石和远山正体现了这些特点。

《窠石平远图》局部窠石用卷云皴法,以表现北方山水的浑厚和磅礴,是郭熙的创造。

而秋天,他的感受是“秋山明净而如妆”,“秋山明净摇落人肃肃”,画中没有萧瑟和悲凉,从构图的气势,用笔的利爽,给人以肃穆、庄重、清神的美感。

特别是曲折的溪水,明澈澄鲜,不激不怒,且清且浅,与历历的窠石相联系,给人以“水落石出”的感觉。

这一深秋景色富于神韵,是一般画家难以察觉和表现得出的。

《山水训》(宋)郭熙

《山水训》(宋)郭熙

《山水训》(宋)郭熙展开全文熙宁朝,元丰年,郭熙出,画院变;用郭体,考生员,郭熙画,大自然。

幽谷图,重岩障,早春图,春色荡;平原图,石鬼样,树枝弯,向下长。

子郭思,富才气,父经验,细整理;山水训,成体系,论高致,有新意。

郭熙,字淳夫,河南温县(河南孟县东)人。

其子郭思,亦很有名,宋代画院,由于郭熙的出现,山水画又被重视起来。

据说考试生员,要求皆以“郭体”为范。

郭熙的传世作品很多,文献记载,不同画题的作品,就近1OO幅,有的表现大自然的气候特征,有的表现行旅的主题。

其《幽兰图》(现在上海博物馆),描写一片层岩叠嶂,几乎塞满了画面,近处的大岩石上有几株老树,一个清泉从下部岩缝里流出,远方的峰顶重叠。

满是点叶的丛树。

他的《早春图》着力描绘自然界中酝酿着的变化因素。

那种生意盎然的新叶与浮动在山谷间的清晨雾气,一派清丽,完全扫去严冬的寒意,体现了大地复苏,生机郁勃的景象。

苏轼曾有诗赞他:“玉堂昼俺春日闲,中有郭熙画春山;鸣鸠乳燕初睡起,白波青嶂非人间。

”可见其艺术的诱感力。

他的《集石平原图》,把石头画得像鬼脸,像云层;树枝向下弯曲,松叶像许多针攒集在一起。

《早春图》《枯古要论》说:“郭熙山水,其山耸拔盘回,水源高远,多鬼面石,乱云皴,鹰爪树,松叶攒针,杂叶夹笔,单笔相伴,人物笔尖带点凿,绝佳。

”这则评论基本概括了郭熙的技法特色。

郭熙也是一位卓越的理论家,他的《林泉高致集》,就是他对山水画创作实践的总结,对北宋山水画起着革新和推动作用。

这个理论集,是其子郭思据其平日言论和手稿辑录整理的,包括《山水训》、《画意》、《画诀》、《画题》、《画格拾遗》、《画记》六篇。

《山水训》是郭熙的创作思想和经验的总结,《画意》,是讲画中的意境问题,《画诀》,主要讲经营位置和笔墨技法等画理问题,《画题》,是说明绘画的作用,《画记》叙述了郭熙在宫廷中的绘画活动和地位。

其中《山水训》中的理论很重要,他说:“山近看如此,远数里看又如此,远十里看又如此;每远每异,所谓山形步步移也。

宋郭熙《早春图》高清鉴赏

宋郭熙《早春图》高清鉴赏

宋郭熙《早春图》⾼清鉴赏宋郭熙早春图轴,绢本设⾊ 158.3x108.1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台北故宫博物院珍藏有郭熙的《早春图》轴,堪称其经典之作。

⼭,笼罩着薄雾,迷迷蒙蒙;⼭势蜿蜒曲折,连绵起伏;⼭脉愈翻愈⾼,愈翻愈奇;⼭峰或揖让顾盼,或⾼耸独⽴,令⼈仿佛已经置⾝其中。

但见怪⽯林⽴,古⽊参差,飞瀑流泉,层楼⾼阁,有若桃源仙境。

⼭间⼀道清泉从岩缝中飞流直下,⼀波三叠,流⽔潺潺。

树⽊已经长出嫩芽,显得⽣趣盎然。

由此可见,严冬已经过去,春雪消融,⼤地转暖复苏,春光已悄悄降临⼈间。

左边汀岸旁系着⼀条⼩船,岸上渔夫肩挑着担⼦,渔妇⼀只⼿抱着⼀个孩⼦,另⼀只⼿牵着⼀个孩⼦,正有说有笑,喜逐颜开地往家⾛,前⾯跟着条活蹦乱跳的⼩狗,煞是可爱。

在他们回家的路上,⼀渔夫正舍⾈登岸。

⼭径栈道上,更有樵夫旅客⾏⾛往来。

宋神宗尤其喜欢郭熙的画,将他的画在宫中到处悬挂。

但神宗去世后,他的画不再受重视,遭受冷落。

郭熙著有⼀部重要的⼭⽔画论著,叫《林泉⾼致》,他在⾥⾯提出了著名的“三远法”理论,对后世的绘画发展有着巨⼤的影响。

这幅画的构图就是“三远法”理论的充分证明:从⽔边⼭⽯到远⽅⼭峰⾃上⽽下的“⾼远”;从前⼭望后⼭,茫茫⽆限的“深远”;从近⼭望远⼭,恬淡缥缈的“平远”。

他将“三远”法结合使⽤,巧妙地展⽰了峰峦秀挺,烟霭浮腾,林⽊舒发,溪流淙淙的景象;渔夫樵⼦,旅客游⼈,置⾝其中,个个意态欣然。

整个画⾯给⼈的感觉是,⼭川⾥荡漾着清新的⽓息,饱含着活泼的⽣机,洋溢着喜悦的情绪。

景致空明、净洁,幽趣万千。

郭熙常论⼭的画法说:“春⼭淡冶⽽如笑,夏⼭苍翠⽽如滴,秋⼭明净⽽如妆,冬⼭惨淡⽽如睡。

”⽤“春⼭淡冶⽽如笑”形容他这幅《早春图》确是再恰当不过了。

郭熙的⼭⽔画,以神奇幽奥、突兀险绝取胜,布置造妙,变化多端。

“放⼿做长松巨⽊,回溪断崖,岩岫巉绝,峰恋秀起,云烟变灭晻霭这间,千态万状。

”(《宣和画谱》)郭熙⼗分关注⼭⽔画的季节特征所给予⼈的情绪感染,提出“四如”之说,即:“春⼭淡治⽽如笑,夏⼭苍翠⽽如滴,秋⼭明净⽽如妆,冬⼭惨淡⽽如睡。

山水以畅游——解读郭熙的《树色平远图》

山水以畅游——解读郭熙的《树色平远图》

山水以畅游——解读郭熙的《树色平远图》
龚婷婷
【期刊名称】《美与时代(下旬刊)》
【年(卷),期】2018(000)004
【摘要】郭熙作为画院画家,希望借助山水画达到"不下堂筵,坐穷泉壑"的目的,因此对山水画寄予"可居、可游"的理想.其画作《树色平远图》以独特的时空意识在众多以高远构图的大山水画中独树一帜,郭熙主要通过"蟹爪树"点明画作的创作季节,又以流水、小舟、渔翁、行人赋予画作时间的变化性;接着通过平远的布局,群山的后退,加之"S"形的构图的动态性,使得整个画面空间流动起来.整幅画以其独特的时空意识召唤观者去畅游山水,体味林泉山水的生命精神.
【总页数】3页(P69-71)
【作者】龚婷婷
【作者单位】贵州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树色平远图 [J],
2.从《林泉高致》解读郭熙山水画美学思想渊源 [J], 吴玉红
3.郭熙《窠石平远图》画法解析 [J], 邵仄炯
4.树石意象在苏轼文人画和郭熙院体画中表现形式的差异及成因--以苏轼《枯木竹石图》和郭熙《窠石平远图》为例 [J], 赵鸿儒
5.郭熙山水画视觉空间的表现研究
——从郭熙《早春图》谈起 [J], 陶振兴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郭熙《树色平远图》-宋代深秋郊外风景山水名画高清大图
赏析
作品名称:树色平远图卷作者名称:郭熙创作时间:宋代作品规格:纵32.4厘米,横104.8厘米作品材质:绢本水墨收藏现状: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图片规格:29149x2000像素资源大小:10.5MB《树色平远图》,宋代,郭熙,绢本水墨,横卷,纵32.4厘米,横104.8厘米,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藏宋代郭熙《树色平远图》29149x2000像素高清大图
《树色平远图》表现深秋郊外的优美景象。

开卷处为远山野水,次而出现坡陀老树,冈阜上筑有凉亭,正是文人雅士诗酒嘉会的理想佳处。

画中点缀有拄杖的老人,携琴捧盒的仆夫,水面的小舟和飞翔的野凫,都渲染了浓郁的诗意。

此图无款,卷后有元明诸家诗文题跋。

宋代郭熙山水画《树色平远图》局部高清大图(一)
宋代郭熙山水画《树色平远图》局部高清大图(二)《树色平远图》与郭熙的另一副传世名画《窠石平远图》画风和构图极为相似,描绘一河流两岸树色平远的景色。

画中之景以河为界可分作前后两部分。

前景画河流近岸,平地坡石,其上生古树数丛,枝干盘曲伸张,树上枯藤缠绕,垂蔓点水。

整个景物清寒枯硬,其境界清旷平淡。

画面以平
远布局,构景简洁,开阔而均衡。

其树似鹿角蟹爪,山石笔法灵活多变,墨色浓淡变化丰富而微妙,所造之境具体真实,从中可以看出李成画风的影响,同时又体现出郭熙山水画的典型风格。

宋代郭熙山水画《树色平远图》局部高清大图(三)
宋代郭熙山水画《树色平远图》局部高清大图(四)
宋代郭熙山水画《树色平远图》局部高清大图(五)宋代郭熙山水画《树色平远图》局部高清大图(六)
宋代郭熙山水画《树色平远图》局部高清大图(七)
宋代郭熙山水画《树色平远图》局部高清大图(八)宋代郭熙山水画《树色平远图》局部高清大图(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