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削藩看汉景帝的有为而治

合集下载

论仁宣之治与文景之治的比较----古代盛世是怎样达到的,古代圣君是怎么练成的,在这里你会找到你想要的答案

论仁宣之治与文景之治的比较----古代盛世是怎样达到的,古代圣君是怎么练成的,在这里你会找到你想要的答案

论仁宣之治与文景之治的比较摘要:在中国历史上,出现了几个政治相对清明、社会比较稳定的“治世”时期。

当时的统治集团能够采取一系列有利于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的措施,从而为社会的进步奠定了一定的条件。

在古代“治世”时期实行的政治措施,主要有积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建立完善政治制度,加强对行政权力的制约与监督,严格选拔官吏,建立德才兼备、廉洁务实的官僚队伍,确保政治生活的科学化、规范化,为王朝“中兴”提供了可靠的政治保障。

出自不同历史时期的仁宣之治与文景之治的出现,就在于两朝统治者采取了相同或相似的统治政策,本文就政治体制的改革作比较研究,以探求共同的规律。

关键词:仁宗之治;文景之治;政治体制;改革;官吏任用;治世一、对于中国古代“治世”内涵的阐释在中国的古代史上,出现了几个影响深远的“治世”时期。

所谓“治世”,主要是指国家治理的一种理想形态,侧重于国家治理的水平,强调行帝道王道,主要特征是政治风气良好,社会秩序稳定,百姓对国家政权充满信心。

“治世”,和帝道王道一样,是兼有政治观念和历史时代双重意义的概念。

治世的时代所指应该是较为明确的,除了尧舜之时、周之成康外,汉之文景,唐之贞观,被公认是历史上典型的治世。

“文景”、“仁宣”两个“治世”时期,当时的社会经济虽不是高度繁荣,甚至还比较“荒俭”,但社会安定,政治清明,阶级矛盾相对地比较缓和,为以后大生产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如《汉书·景帝纪》赞曰:“周、秦之敝,网密文峻,而奸轨不胜。

汉兴,扫除烦苛,与民休息。

至于孝文,加之以恭俭,孝景遵业,五六十载之间,至于移风易俗,黎民醇厚。

周云成、康,汉言文、景,美矣!”仁宣时期,社会生产有了迅速的发展,粮食产量明显增加,全国各地府藏衍溢,人民生活安定,《明史》记载“宇内富庶,赋入盈羡,米粟自输京师数百万石外,府县仓廪蓄积甚丰,至红腐不可食”工商业日趋繁荣,官私手工业蒸蒸日上,经济发展水平达到明朝极盛时期。

对“文景”、“贞观”两个“治世”,从表面上看:第一,他们都出现在一个新朝代的最初几个皇帝统治的时期;第二,在两千年的封建社会中,并不是每个封建王朝都出现了“治世”。

《史记袁盎晁错列传》原文及翻译解析

《史记袁盎晁错列传》原文及翻译解析

史记袁盎晁错列传》原文及翻译解析晁错者,颖川人也,学申、商刑.名.于轵张恢先所。

以文学为太常掌故。

错为人峭直刻深。

孝文帝时,天下无治《尚.书.》者,独闻济南伏生故秦博士,治《尚书》,年九十余,乃诏太常使人往受之。

太常遣错受《尚书》伏生所。

还,因上便宜事,以书称说。

诏以为太子舍人。

以其辩得幸太子,太子家号曰“智囊”。

数上书孝.文.时,言削诸侯事,及法令可更定者。

书数十上,孝文不听,然奇其材,迁为中大夫。

当是时,太子善错计策,袁盎诸大功臣多不好错。

景帝即位,以错为内史。

宠幸倾九卿,法令多所更定。

迁为御史大夫,请诸侯之罪过,削其地,收其枝郡。

奏上,上令公卿列侯宗室集议,莫敢难。

错所更令三十章,诸侯皆喧哗疾晁错。

错父闻之,从颍川来,谓错曰:“上初即位公为政用事侵削诸侯别疏人骨肉人口议多怨公者何也”晁错曰:“固也。

不如此,天子不尊,宗庙不安。

”错父曰:“刘氏安矣,而晁氏危矣!”遂饮药死。

死十余日,吴楚七国果反,以诛错为名。

及窦婴、袁盎进说,上令晁错衣朝衣斩东市。

晁错已死,谒者仆射邓公击吴楚军为将。

还,谒见上。

上问曰:“ 道军所来,闻晁错死,吴楚罢不?”邓公曰:“吴王为反数十年矣,发怒削地,以诛错为名,其意非在错也。

且臣恐天下之士噤口,不敢复言也!”上曰:“何哉?”邓公曰:“夫晁错患诸侯强大不可制,故请削地以尊京师,万世之利也。

计画始行,卒受大戮,内杜忠臣之口,外为诸侯报仇,臣窃为陛下不取也。

”于是景帝默然良久,曰:“公言善,吾亦恨之。

”(《史记?袁盎晁错列传》,有删节)赞曰:晁错锐于为国远虑,而不见身害。

其父睹之,刭于沟渎,亡益救败,不如赵母指括,以全其宗。

悲夫!错虽不终,世哀其忠。

(《汉书?袁盎晁错传》)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 分)A.上初即位/ 公为政用事/侵削诸侯/别疏人/骨肉人口议多/怨公者/何也B.上初即位/公为政/用事侵削诸侯/别疏人骨肉/人口议多怨公者/何也C.上初即位/公为政/用事侵削诸侯/别疏人/骨肉人口议多/怨公者/何也D.上初即位/公为政用事/侵削诸侯/别疏人骨肉/人口议多怨公者/何也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刑名”是指战国时以商鞅、申不害为代表的法家学派。

历史趣谈刘启的功绩被历史公认 子孙却连个庙号都不给他

历史趣谈刘启的功绩被历史公认 子孙却连个庙号都不给他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刘启的功绩被历史公认子孙却连个庙号都不给他导语:一般情况下,对于一个皇帝而言,都应该有自己的年号,谥号,庙号等。

在秦汉时期,庙号在一个皇帝的评价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汉高祖刘邦一般情况下,对于一个皇帝而言,都应该有自己的年号,谥号,庙号等。

在秦汉时期,庙号在一个皇帝的评价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汉高祖刘邦去世后,为了缓解四年楚汉相争带来的人口锐减,经济凋敝等现状,也为了中和汉高祖杀伐一生的不良后果,其继承人汉文帝和汉景帝奉行无为而治的政策,与民休息,轻徭薄赋,创造出来当时空前美好的盛世,后人们称为文景之治。

因此,汉文帝汉景帝二人也被许多人风味难得一遇的明君。

但就是这个继承了汉文帝无为而治政策的汉景帝,竟然在死后连自己的庙号都没有。

后世对文景之治评价如此之高,可为什么他的子孙在当时不愿意给汉景帝一个应该有的庙号呢?汉景帝刘启,汉文帝刘恒之子,汉武帝刘彻之父。

汉高祖刘邦的庙号其实是太祖,而汉文帝刘恒称太宗,汉武帝刘彻叫世宗,可偏偏就是汉景帝刘启没有庙号。

一个皇帝没有庙号,只能有以下几种可能:第一,亡国之君。

第二,皇位被篡夺。

第三,政绩不足.从实际来看,也只好是政绩不足以被自己的后人们认可,所以才横下心来不让他进祖庙。

那么汉景帝之人又有什么不太让子孙后代认可的政绩呢?各位看官且慢慢看来。

汉文帝比较老实,一生至死追寻无为而治的政策方针,获得后世一致好评。

但是汉景帝不一样了,他就忍不住了。

登基之后,汉景帝干了一件事情,什么事情呢?削藩。

在封建王朝,但凡是涉及削藩都是一件让人头疼的事情,不是要大开杀戒,就是有人要起兵造反。

而汉生活常识分享。

汉景帝非崇黄老--以《黄帝四经》、汉文帝为政言行为据

汉景帝非崇黄老--以《黄帝四经》、汉文帝为政言行为据

汉景帝非崇黄老--以《黄帝四经》、汉文帝为政言行为据刘宇辰【摘要】《黄帝四经》是现存最完整的黄老道家作品,也是战国时期黄老之学的成熟之作;汉文帝是学界最早提出实行黄老思想的统治者,也是黄老思想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他们分别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说明了汉初的黄老思想推崇以德法治国,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在经济上主张藏富于民,在军事上主张面对强国应采用防御为主、避其锋芒的方针,同时要求皇帝节俭安民,不重礼仪。

以此为参照,分析汉景帝的为政方针,可以发现其治国思想与黄老之术分歧较多,其本人并不崇尚黄老无为的治国之术。

【期刊名称】《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6(037)003【总页数】4页(P55-58)【关键词】汉景帝;黄老;黄帝四经;汉文帝【作者】刘宇辰【作者单位】内蒙古大学历史与旅游文化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 010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K234文景四十年之际,是汉王朝从秦末战火中重新恢复、兴起的时期,也是中国封建社会史上非常重要的一段时期。

自近代学者夏曾佑首倡文景之治为黄老政治之后[1],汉景帝便因“遵业”而隐于汉文帝之下,其政治主张也成为汉文帝“黄老之治”的延续。

但是,《汉书》对汉代帝王多溢美之言,不能仅此判断汉景帝尚恭俭、崇黄老。

以汉文帝为政方针与《黄帝四经》所载黄老思想为对比,分析景帝的为政言行,可以看出其并非遵文帝“加之以恭俭”[2]的黄老之业,本人更不崇尚黄老无为之政。

由于学界对“黄老之治”本身的定义并不明确,与儒学的区分也并不鲜明,有人将其定性为道法家,有人将其定性为新道家,有人将其定性为黄学,因而很难为汉景帝对黄老思想所持态度定性。

罗义俊[3]、古永继[4]等学者虽然作出过文景之治非黄老之治的说明,但其将黄老之学的代表人物汉文帝的黄老思想也一并否定并不妥当,而且减弱了说服力。

《黄帝四经》是马王堆出土的《经法》《十大经》《称》《道原》4篇,被唐兰等学者考订为失传已久的《黄帝四篇》,是现存最完整的黄老道家作品[5],也是战国时期黄老之学的成熟之作,《隋书·经籍志》以为“其《黄帝》四篇,《老子》两篇,最得深旨”[6];汉文帝是学界最早提出实行黄老思想的统治者,也是黄老思想最具代表性的人物,《隋书·经籍志》认为,“汉时,曹参始荐盖公能言黄老,文帝宗之”[7]。

文景之治有什么影响

文景之治有什么影响

文景之治有什么影响文景之治是指西汉汉文帝、汉景帝统治时期出现的治世。

下面是店铺分享的文景之治有什么影响,一起来看看吧。

文景之治产生的影响文景之治作为中国农耕社会的第一个治世,它为西汉创造了一个政权稳定,政治清明,经济繁荣,百姓安居乐业的社会环境。

那么文景之治的影响有哪些呢?西汉后来的强盛与它有没有必须的联系呢?必须肯定的文景之治是西汉后来强盛的基础。

在汉景帝去世之后,汉武帝刘彻继位的初期,西汉政府的经济虽然繁荣,但是军队实力不强大,经常遭到周边国家的侵犯,尤其是匈奴。

在当时的情况下,西汉政府不得不与这些少数民族和亲,将自己的公主远嫁,以此来换取和平。

汉武帝刘彻继位后,励精图治,操练兵马。

值得庆幸的是,文景之治给西汉留下了丰厚的钱财和充盈的粮食。

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在冷兵器时代,打战主要靠的是人数、粮食和钱财。

而这所有的一切,刘彻全都具备,因此他北伐匈奴的基本条件就配置的十分的棒。

再加上他自身的雄心壮志,汉武帝北伐匈奴获得了成功。

此后西汉也一改之前的委屈求全,反而以霸主之姿确定了汉族的统治地位,为之后的朝代发展提供了借鉴。

所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汉文帝与汉景帝的励精图治,为西汉创造了足够的经济基础,因此之后汉武帝之后无论是北伐还是削藩都能做的很好。

但是文景之治也为西汉王朝带去了七国之乱,随着文帝和景帝各种利民政策的颁布,除了皇帝获得了好处之外,其最大的受益者就是诸候国了,他们各个方面的实力也在增强,最后人心不足想做皇帝,发动叛乱,使得国家动荡不安。

文景之治的表现“文景之治”是中国封建历史上的一个太平盛世,在汉文帝与汉景帝的努力下,西汉社会的社会生产力水平达到了一个空前的高度,百姓的生活质量也提高了很多。

文景之治的表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轻徭薄赋,该时期的田赋税率是两千多年封建中国田赋税率最低的时期。

汉文帝刘恒登基后,沿袭了汉高祖刘邦减轻田赋税率的做法,进一步降低了农民田租的税率,按照“三十税一”的原则征税。

汉武帝雄韬武略(汉武帝外攘夷狄)

汉武帝雄韬武略(汉武帝外攘夷狄)

汉朝立国之初,由于多年战乱,导致国家积贫积弱,经过高祖、惠帝高后尤其是文景之治,到汉武帝即位时,汉朝已出现政治清明、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局面。

司马迁《史记》记载说:“天下既定,民亡盖藏,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

”汉初,百姓大量死亡流散,物价飞涨,小米一石达万钱,马一匹百金,物资极度匮乏,贵为天子也没有办法配齐四匹同样颜色的马驾车,而有的大臣甚至找不到马匹,只能乘坐牛车出行。

经过前几任皇帝的苦心经营,汉武帝即位时已国富民丰。

司马迁又记载说:“都鄙廪庾皆满,而府库余货财,京师之钱累百巨万,贯朽而不可校。

”国库里的钱因长期没有动用,所以串钱的绳子都腐烂了,要想清点一下国库有多少钱,居然数不清。

国家粮仓的粮食,多到了“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的地步。

过去,天子也只能乘坐杂色马车,将相更窘迫至乘牛车出行,武帝时则“众庶街巷有马,阡陌之间成群,乘牸牝者摈而不得会聚”。

普通街巷中的百姓也有马匹,田野中的马匹更是成群,以至乘母马的人受排斥不许参加聚会。

不仅物质文明成果丰硕,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也成效显著,出现了“天下为一,万里同风”的气象。

汉武帝是个智者,他没有在盛世光环下安常处顺,而是有强烈的忧患意识,敏锐地察觉到了足以使盛世昙花一现的历史难题。

“汉家庶事草创,加四夷侵凌中国,朕不变更制度,后世无法;不出师征伐,天下不安”。

(《资治通鉴》)西汉思想家、儒学大师董仲舒也在对策中呼吁:“当更化而不更化,虽有大贤不能善治也。

故汉得天下以来,常欲善治而至今不可善治者,失之于当更化而不更化也。

” (《汉书·董仲舒传》)其中心思想是,治理好国家,必须根据形势的发展,不失时机地进行。

于是,汉武帝逐步将国策从清静无为调整为积极有为,对内统一思想,兴利除弊,厉行,创造一套可惠及后世子孙的法度;对外北伐匈奴,巩固边防,开疆拓土,建累世功业。

尊崇儒术,确立国家意识形态和社会核心价值体系“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

北京电大中国政治制度史作业1-4(2013)

北京电大中国政治制度史作业1-4(2013)

作业11. 秦朝统一后,以(三公九卿)为中央行政系统的主体。

2. 宋代(参知政事)的设臵,分割了宰相的行政权。

3. 科举与学校教育的彻底合流,凡"科举者必由学校"是在(明代)。

4. 中国古代法律集中体现维护王权制度和父权家长制的基本精神。

(天子)是实际的最高立法人。

5. 中国封建社会地方建制的基本结构是(郡县)制度。

6. 清军机处成立后(内阁大学士)更无实权,往往作为清政府对某些重臣明升暗降的一种手段。

7. 古代中央行政体制从组织机构与相应的官制配臵来看,其中枢系统以(宰相)为核心。

8. 秦始皇一统天下后,围绕维护皇权而建立的职官体系中,中央官制以(三公九卿)为主干。

9. 下列哪一项不属于中国政治制度史的研究范围(社会主义社会)。

10. 正式确立嫡长子继承制的朝代是(西周)。

11. 清代官制中,(内阁)是名义上的最高行政机构。

12. 一般把政体分为(君主制)和共和制两类。

13. 预备立宪时期的咨议局是一个(中央)“民意”机构。

14. 隋代中央监察机构中负责监察中央官员的是(御史台)15. 明代最高地方行政机构是(省)。

16. (启)破坏了禅让制,取被推举出的伯益之位而代之,自此,禅让制被王位世袭制取代。

17. 明洪武十三年废除宰相制度以后,(六部)成为直属皇帝的全国最高法定政务机构。

18. 中国封建中央集权专制中最主要的矛盾是(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19. (春秋战国)时期是士阶层的黄金盛世。

20. 东汉时期,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共同为名义上的宰相。

21. 科举制度是在(1905)年废止的。

22. 我国古代军事制度,大致可以(安史之乱)为前后分界点,前期是以征兵制为主。

世兵制和募兵制为辅的时期,后期则是募兵制和征兵制相互参用的时期。

23. 1861年设立的总理衙门是一个办理(外交)的机构24. (路)是宋代最高地方行政机构。

25. 中国传统社会的国家结构形式是(中央集权制)。

汉景帝

汉景帝

汉景帝汉景帝刘启(公元前188年腊月初五-公元前141年正月),汉文帝刘恒之第五子,母亲是汉文帝皇后窦氏(即窦太后),出生于代地中都(今山西平遥县西南),是中国西汉皇帝。

刘启在位期间,推行‚削藩策‛,削诸侯封地,平定七国之乱,巩固中央集权,勤俭治国,继续奉行了‚与民休息‛政策,发展生产、减轻赋税。

刘启在位16年,汉景帝后元三年(前141年),刘启驾崩,谥号孝景皇帝,葬于阳陵。

汉景帝刘启在西汉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继承和发展了其父汉文帝的事业,与父亲一起开创了‚文景之治‛;又为儿子刘彻的‚汉武盛世‛奠定了基础,完成了从文帝到武帝的过渡。

人物生平刘启,汉惠帝七年(前188年)出生于代地,是高祖刘邦的孙子,汉文帝刘恒的儿子,母亲是窦氏。

刘启出生时,父亲刘恒在代国为代王。

刘启在刘恒几个儿子中排行居中。

刘恒为代王时,与代王后生有四子,刘恒未即位之前代王后便已去世。

前180年,刘恒被拥立为皇帝后,代王后所生四子都相继病死。

刘恒即位数月,公卿大臣请立太子,而刘恒诸子中刘启最大,于是就被立为太子,母亲窦氏被立为皇后。

刘启为太子时,吴王刘濞的太子刘贤入京,陪伴刘启喝酒下六博棋。

刘贤的师傅都是楚人,从而使他养成轻佻、剽悍的个性,平时又很骄矜,与刘启博弈时,为棋路相争,态度不恭敬,刘启就拿起棋盘打刘贤,不料把他打死了,汉文帝就派人将其遗体送回吴国去埋葬。

从此刘濞怨恨刘启。

登基为帝汉文帝后元七年(前157年)农历六月,汉文帝去世。

同年六月初九,太子刘启继承帝位,是为汉景帝,尊祖母皇太后薄姬为太皇太后,尊母亲皇后窦氏为皇太后。

平定藩王刘启即位后,先提拔晁错做内史,然后又升晁错为御史大夫,位列三公之一。

晁错经过分析,告诉刘启要特别提防诸侯势力最强大的吴王刘濞。

刘濞已经暗中准备了四十来年,他私自铸钱,又煮盐贩卖,为了积蓄力量,他还招纳逃犯,谋反之心越来越显露出来。

所以,晁错极力主张刘启削夺各王的封地,即削藩。

刘启听从了晁错的建议,决定先削夺吴国的会稽和豫章两郡。

汉高祖汉文帝汉景帝的政策

汉高祖汉文帝汉景帝的政策

汉高祖汉文帝汉景帝的政策一、汉高祖和汉文帝、汉景帝实行的休养生息政策共同之处:①注重农业生产,②轻徭薄赋。

不同之处:汉高祖让士兵还乡,释放奴婢为平民。

文帝、景帝重视以德化民,废除一些严刑峻法;提倡勤俭治国,反对奢侈浪费。

二、汉高祖刘邦(前256—前195),字季(一说原名季),于公元前202年称帝,定都洛阳(之后迁到长安),定国号为汉,史称西汉,共在位八年。

秦朝时曾担任泗水亭长。

在秦末农民战争中起义,登高一呼,天下英雄云集于麾下。

为保存实力,被项羽立为汉王。

刘邦晚年还曾返回故乡沛县,与父老子弟饮酒,席间作《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登基后,刘邦采取的宽松无为的政策,例如:分封天下诸侯、减轻赋税、与民休息、士兵复员等。

这样做不仅安抚了人民、凝聚了中华,也促成了汉代雍容大度的文化基础。

可以说刘邦使四分五裂的中国真正的统一起来,而且还逐渐把分崩离析的民心凝集起来。

他对汉民族的形成、中国的统一强大以及汉文化的保护发扬有决定性的贡献。

三、汉文帝刘恒(前203年~前157年7月6日),西汉第五位皇帝(前180年~前157年在位)。

汉高祖刘邦第四子,汉惠帝刘盈异母弟,母为薄姬。

汉高祖十一年(前196年)受封代王。

汉高祖去世后,吕后临朝称制,汉惠帝英年早逝,诸吕掌握朝中大权。

吕后去世后,太尉周勃联合丞相陈平等人粉碎诸吕势力,迎立代王刘恒进京继位,史称汉文帝。

即位之后,励精图治,兴修水利,厉行节俭朴素,废除肉刑,实现国家强盛,百姓小康,开启“文景之治” 的发端。

汉文帝谨慎对待诸侯国势力过大及匈奴入侵中原等问题。

对待诸侯王,采用以德服人、以武平乱的态度。

对待匈奴,采用和亲止战的方式,营造安定团结、休养生息的政治局面。

四、汉景帝刘启(前188年-前141年3月9日)。

西汉第六位皇帝(前157年—前141年在位),汉文帝刘恒嫡长子,母为孝文窦皇后窦氏(即窦太后)。

文帝后七年(前157年)六月继位。

“嗟夫!世之君子,欲求非常之功,则无务为自全之计。”苏轼《晁错论》原文翻译与赏析

“嗟夫!世之君子,欲求非常之功,则无务为自全之计。”苏轼《晁错论》原文翻译与赏析

“嗟夫!世之君子,欲求非常之功,则无务为自全之计。

”苏轼《晁错论》原文翻译与赏析【原文】天下之患,最不可为者,名为治平无事,而其实有不测之忧。

坐观其变,而不为之所,则恐至于不可救;起而强为之,则天下狃[1]于治平之安,而不吾信。

惟仁人君子豪杰之士,为能出身为天下犯大难,以求成大功;此固非勉强期月之间,而苟以求名之所能也。

天下治平,无故而发大难之端;吾发之,吾能收之,然后有辞于天下。

事至而循循焉欲去之,使他人任其责,则天下之祸必集于我。

昔者晁错尽忠为汉,谋弱山东之诸侯,山东诸侯并起,以诛错为名;而天子不之察,以错为之说。

天下悲错之以忠而受祸,不知错有以取之也。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昔禹之治水,凿龙门,决大河而放之海。

方其功之未成也,盖亦有溃冒冲突可畏之患;惟能前知其当然,事至不惧,而徐为之图,是以得至于成功。

夫以七国之强,而骤削之,其为变岂足怪哉?错不于此时捐其身,为天下当大难之冲,而制吴楚之命,乃为自全之计,欲使天子自将而己居守。

且夫发七国之难者,谁乎?己欲求其名,安所逃其患?以自将之至危,与居守之至安;己为难首,择其至安,而遣天子以其至危,此忠臣义士所以愤怨而不平者也。

当此之时,虽无袁盎,错亦未免于祸。

何者?己欲居守,而使人主自将。

以情而言,天子固已难之矣,而重违其议。

是以袁盎之说,得行于其间。

使吴、楚反,错已身任其危,日夜淬砺,东向而待之,使不至于累其君,则天子将恃之以为无恐,虽有百盎,可得而间哉?嗟夫!世之君子,欲求非常之功,则无务为自全之计。

使错自将而讨吴、楚,未必无功。

惟其欲自固其身,而天子不悦,奸臣得以乘其隙。

错之所以自全者,乃其所以自祸欤!【译文】天下的祸患,最不好办的,是表面上太平无事,但实际上却有无法预料的隐患。

坐在那里看着事情在变化,却不想办法解决,那么恐怕事情就会发展到不可挽救的地步;如果一开始就用强硬的手腕去处理,那么天下的人由于习惯太平安逸,就不会相信我们。

历史趣谈:汉景帝的智慧 遵循汉文帝的政策确保稳定发展

历史趣谈:汉景帝的智慧 遵循汉文帝的政策确保稳定发展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汉景帝的智慧遵循汉文帝的政策确保稳定发展导语:汉景帝刘启是汉文帝的第四个儿子,他的三个哥哥先后死去,所以他得以继承帝位。

作为皇帝,他是“文景之治”这一治世的完成者,其历史地位非汉景帝刘启是汉文帝的第四个儿子,他的三个哥哥先后死去,所以他得以继承帝位。

作为皇帝,他是“文景之治”这一治世的完成者,其历史地位非常突出。

其实,在他当皇帝期间,地震、飓风、旱灾、蝗虫等自然灾害频频发生,在这种情况下他还能把一个文帝开启的“治世”延续下去,他个人所发挥的作用也是十分重要的。

作为一代君王,他不像他的父亲一样谨言慎行,曾失手打死过自己的堂兄弟,间接导致吴王刘濞起了反心;曾失言要立兄弟梁王为下任皇帝,导致了梁王胆大妄为。

然而,景帝却遵循了父亲文帝的一些大政方针,重视经济发展、体恤百姓、宽刑薄赋。

同时也沿袭了文帝节俭、亲为、爱护百姓的一些优良品质,的确无愧于“文景之治”的名号。

还是在刘启当太子的时候,吴国太子刘贤进宫朝见皇上,陪同刘启喝酒、下棋。

刘贤在棋盘上争强好胜,态度很不恭敬。

刘启拿起棋盘砸向刘贤,刘贤当场死了。

尸体送到吴国,吴王刘濞非常愤怒,说:“大家都是姓刘,既然死在长安就该埋在长安,何必送回吴国埋葬!”竟然把尸体又送回了长安。

因为这件事,吴王刘濞从此不遵守藩王礼节,借口身体不好不再上朝,并由此有了反叛之心。

因为文帝赐给他几案和手杖,体谅他年老,可以不再参加朝觐,也就是免了他的罪,刘濞的反心才没有付诸行动。

应该说,这件事不是刘启有意而为,他和刘贤没有仇恨,也不存在竞争关系,没有置之于死地的理由和动机。

从汉文帝处理这件事情来看,也是把他当做一件意外事情来看待的。

这样说来,刘启这次打死生活常识分享。

顺民意得民心无为而治

顺民意得民心无为而治

推翻暴政,要取得一个相对稳定和持续发展的政治局面,必须努力缓和阶级矛盾,与民休息,实行无为而治。

黄老思想的君道无为、刑德相辅、节欲崇俭、爱民养民的观念就很快转化成切实可行的统治政策。

刘邦去世后,孝惠、高后相继当政不出房闼,而天下晏然,刑罚罕用,民务稼穑,衣食滋殖。

文景二帝继统之后,也继续将黄老之术作为治国方针。

文帝以一藩王继承大统,其时羽翼未丰,特别注意信任和依靠前朝重臣,刘邦时代的功臣周勃、陈平、灌婴、中屠嘉等人相继被任命为相。

既融洽了新旧君臣之间的关系,又保证了高层统治集团的团结一致。

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使一大批年轻有为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进入统治集团,扩大了汉政权的统治基础。

及孝文即位,躬修玄默,劝趣农桑,减省租赋。

而将相皆旧功臣,少文多质,惩恶亡秦之政,论议务在宽厚,耻言人之过失。

化行天下,告讦之俗易。

吏安其官,民乐其业,蓄积岁增,户口寝息。

景帝长期生活在黄老之术氛围中,其母窦太后好黄帝老子言,景帝及诸窦不得不读《老子》,尊其术。

在处理与诸侯王关系问题上,黄老之术的以柔克刚、以静制动观念也成为一种非常有效的润滑剂。

汉初诸侯王的势力十分强大,其中尤以吴、楚、齐为最,其领地几近天下之半。

汉初全国人口大约有一千三百万,而属于诸侯王国的就有八百五十多万。

这种政治格局,不仅使政府大量的纳税人口被剥夺,国家财政被严重侵蚀,而其存在及明显的独立倾向也使中央集权时刻面临着被分裂的威胁。

文景二帝不是急于削藩,而是对诸侯王采取了长期的优容政策,吴王刘濞失藩臣之礼,称病不朝,文帝反赐其几杖,允许其不预朝会汉初中央政权以静制动、以守为攻的策略,吴楚七国之乱不过三个月即被镇压,黄老之术神奇无比。

靠万民的自为无为无不为,靠万民的自治无治无不治。

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无智,故能使众智也。

无为,故能使众为也,顺民心得民意。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侯王若能守之,万物以自宾,孰能损有余补不足,唯有道者。

汉景帝的历史

汉景帝的历史

汉景帝(前188~前141)景帝刘启是文帝长子,母亲窦姬,惠帝七年(前188)生于代地中都(今山西平遥县西南)。

在位16年,“布义行刚(传播仁义,品德坚强)曰景”。

虽有谄媚溢美之意,但还是从几个侧面反映了景帝政治及其个性特征。

汉景帝在西汉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继承和发展了其父汉文帝的事业,与父亲一起开创了“文景之治”;又为儿子刘彻的“汉武盛世”奠定了基础,完成了从文帝到武帝的过渡。

那么,景帝是怎样发展有利的形势、消除不利的因素,使大汉王朝达到繁荣强盛的境地的呢?以下从对诸王、对匈奴、对政治、对储位四个方面,加以阐释和解说。

对诸王:成功平叛,稳固皇权景帝前三年(前154),爆发了以吴王刘濞为首的七个诸侯王国的叛乱,史称吴楚之乱,或“七国之乱”。

吴楚七国之乱的发生,既有远因,也有近因。

高祖十二年(前195),刘邦立兄刘仲之子刘濞为吴王。

吴王刘濞开铜矿,铸“半两”钱,煮海盐,设官市,免赋税,于是吴国经济迅速发展,刘濞的政治野心也开始滋生。

文帝时,吴太子入朝,与皇太子刘启(即景帝)博弈,因争棋路发生争执,皇太子抓起棋盘将吴太子砸死。

汉文帝派人将尸体运回吴国,吴王刘濞愤怒地说:“天下一宗,死长安即葬长安,何必来葬?”又将灵柩运回长安埋葬。

从此,刘濞称疾不朝。

汉文帝干脆赐他几杖(茶几、手杖,对老年人尊敬和优待的象征),准许他不用朝请。

但吴王刘濞不但没有悔改,反而更加骄横。

汉景帝即位后,吴王刘濞日益骄横,反迹也越发明显。

御史大夫晁错建议削夺诸侯王的封地,收归汉廷直接统治。

他给景帝上《削藩策》,力主“削藩”,指出:“今削之亦反,不削亦反。

削之,其反亟(迅速),祸小。

不削,其反迟,祸大。

”景帝采纳了晁错的“削藩”建议,于景帝前三年(前154),以各种罪名先后削去楚王戊的东海郡,赵王遂的常山郡和胶西王的6个县。

景帝前三年正月,汉朝廷削地的诏书送至吴国。

吴王濞立即诛杀了由朝廷派来的二千石(郡级)以下的官员。

以“清君侧,诛晁错”为名,遍告各诸侯国。

历史趣谈西汉郡国并行制简介 郡国并行制的影响

历史趣谈西汉郡国并行制简介 郡国并行制的影响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西汉郡国并行制简介郡国并行制的影响
导语:西汉郡国并行制弊端有很多,汉文帝继位后把齐国分成六个小王国,把淮南分为三个小王国,为的是削弱宗室诸侯的势力,从而壮大中央力量,达到
西汉郡国并行制弊端有很多,汉文帝继位后把齐国分成六个小王国,把淮南分为三个小王国,为的是削弱宗室诸侯的势力,从而壮大中央力量,达到国家长治久安。

不过这项举措并没有实现长治久安,当时以吴王刘濞为首的七个诸侯王由于不满国家削减他们手中的权力,发兵反抗中央政府。

景帝在位第三年七国之乱爆发。

刘邦画像
平定七国之乱后,为了消除地方势力对中央的威胁以及避免再次造成向七国叛乱,诸侯王国的权力逐渐被削,特权逐渐被夺回,地位下降为中央直接管理的一级地方行政单位,文景两代相继实施以亲制疏和重建诸侯这一策略,一方面设郡,另一方面则册封同性子弟为王。

简单来说西汉郡国并行制就是一部分国土由皇帝直接管辖;而另一些地方则分给同姓皇族,这些地方分别实行分封制以及郡县制。

这使王国越来越多,诸侯管辖的领域越来越小。

而西汉时期王国最多的时期达到了王国二十五个,汉郡为四十三个,加强了中央的统治,基本解决了西汉郡国并行制的弊端。

真正使诸王领域愈来愈小的并不是西汉郡国并行制,而是汉武帝的推恩令。

郡国并行制度一直延续到了清朝,不同的是后面朝代的分封只有其名没有其权。

历代统治者都在不懈的加强自身的统治,这使得中国封建社会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关于郡国并行制的影响
郡国并行制并不仅仅只是一种制度,它对于我国古代历史有着极为
生活常识分享。

高二历史《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练习题

高二历史《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练习题

高二历史《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练习题1.(2023春·湖北·高二统考学业考试)《史记·奴列传》载,汉高祖时已与奴“约为昆弟以和亲”。

文帝时,奴冒顿单于与文帝的来往书信中都说“兄弟之亲”,后二年书中更有“使两国民若一家子”的说法。

这反映了()A.民族交往的增强B.中央集权的发展C.民族差异的消退D.华夏认同的增强【答案】A【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

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

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代(中国)。

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西汉通过“和亲”政策,加强了与少数民族之间的交流、交流,A项正确;中央集权指的是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此时少数民族政权不属于汉朝地方,排除B项;西汉时期汉族与匈奴之间差异仍旧非常明显,排除C项;材料只体现了汉朝与匈奴政权的交流,没有体现匈奴对中原政权的认同,排除D 项。

故选A项。

2.(2023春·黑龙江齐齐哈尔·高二齐齐哈尔市第八中学校校考期中)如表是西汉前期部分封邑民户数量统计表。

据如表可知,在此期间()封邑侯名初封户数封国年限封国废除时户数酆(今河南境内)萧何8000户约40年间文帝20年(公元前160年前)26000户柳丘(今河北境内)戎赐1000户约60年间景帝14年(公元前143年前)3000户曲逆(今河北境内)陈平5000户约70年间式帝12年(公元前130年前)16000户C.社会经济恢复发展D.经济重心仍在北方【答案】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

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

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汉前期(中国)。

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西汉前期部分封邑的人口在50年左右的时间里面有大量增加,体现了西汉初期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C 项正确;材料的三个封国均被废,不能反映王国问题亟待解决,排除A项;材料体现了民户数量的增加,不能得知土地兼并的情况,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南方经济情况,不能得知经济重心仍在北方,排除D项。

观看《中国通史》之文景之治

观看《中国通史》之文景之治

观看《中国通史》纪录片“文景之治”有感一、文景之治背景公元前202年,刘邦称帝,建立了西汉王朝。

公元前195年,刘邦驾崩于长乐宫,汉惠帝刘盈继位。

惠帝在位七年就去世了,惠帝死后,吕后临朝称制。

吕后死后,周勃、陈平等大臣拥立刘邦的儿子代王刘恒为皇帝,是为汉文帝。

在汉文帝之前,刘邦、刘盈及吕后都充分意识到必须安抚百姓,让百姓休养生息,通过他们的治理,百姓的粮食也开始增多了,衣服也开始穿上好衣服了,这样呢一个盛世的前兆巳经开始出现了,他们已经开启了一个文景之治这样的一个时代。

二、文景之治文帝在历史上素有仁厚之名,即位的第一年就下诏,废除收孥相坐律令,不再对犯罪者亲属实行连坐,没为官奴,第二年,又废除诽谤妖言,祝诅上(即诅咒皇帝)罪,给予一定的言论自由,除此之外,汉文帝还废除了由来已久的肉刑。

汉文帝的统治宽厚,不仅仅表现在刑法上,他还非常爱惜民力,实行轻徭薄赋,即位第一年,颁布了养老令,给八十岁以上的老人发放米、肉、布帛等物品,让地方官按时慰问,同时下令郡国不要搜罗奇珍异宝上贡朝廷,文帝二年、十二年,曾两次下诏免除百姓一半田租,将十五税一的税率降至三十税一,十三年,更下令免除全部田租,算赋也由每人每年120钱减至每人每年40钱,遇到灾荒年月,文帝还出台临时政策,抚恤百姓,他还大力减少徭役,将成年男子的徭役从每年服役减为每三年服役一次。

汉文帝是个宽厚的皇帝,但也是个颇有手腕的政治家,他所有措施都旨在巩固政权,文帝刚从代国进京登基,入未央宫,就拜亲信宋昌为卫将军,掌管南北两军,把军权控制在自己手里,又大封拥立自己的功臣,展示自己的谦逊态度,使功臣集团安心,看时机合适,又让列侯回到自己的封国去,罢免绛侯周勃的相位,以抑制功臣集团的势力,并先后平定了济北王刘兴居和淮南王刘长的谋反。

公元前157年,文帝驾崩,为了纠正当时的厚葬风气,他临终前遗诏薄葬。

公元前157年,汉景帝刘启即位,他采纳了晁错的《削藩策》,导致七个诸侯联合反叛,反叛之初,景帝为了安抚作乱的诸侯王,腰斩了力主削藩的晁错,但诸侯王继续进兵,景帝不再妥协,很快平定了叛乱。

汉景帝刘启简介汉景帝和汉武帝什么关系汉景帝刘启人物传记

汉景帝刘启简介汉景帝和汉武帝什么关系汉景帝刘启人物传记

汉景帝刘启简介汉景帝和汉武帝什么关系汉景帝刘启⼈物传记 汉景帝刘启(前188——前141)是西汉开国皇帝汉⾼祖刘邦之孙,⽂帝刘恒之⼦,赫赫有名的汉武帝刘彻之⽗。

刘启在⽗亲为代王时⽣于代国 (今河北蔚县⼀带),母亲窦姬。

在代王刘恒⼊京做皇帝前后,代王王后及其所⽣四⼦相继病死,刘启成为⽂帝长⼦。

⽂帝前元年(前179)刘启⽴为太⼦,母窦姬为皇后。

⽂帝在后元七年 (前157)病逝,32岁的景帝刘启即位,母为皇太后。

从此,刘启踏上了他的天⼦⽣涯。

⼀、削藩割疾,平定叛乱 西汉开国之初,分封了⼀些同姓诸侯王,这些诸侯王的封地和权⼒都很⼤,他们拥有军队,⾃置官职,政治⼒量和经济⼒量不断增长,到⽂帝时济北、淮南⼆王相继谋反,屏藩汉室的诸侯王已经成为中央朝廷的严重威胁。

当时,年轻的政治家贾谊尖锐地指出,藩王势⼒是汉朝的⼀⼤疾病,必须设法割除;晁错也提出相同的见解,主张削藩。

但⽂帝没有彻底推⾏他们的主张,景帝即位以后⾯临的国家急务仍是如何解除藩王势⼒对汉室的威胁问题。

在这个问题上,他充分采纳了晁错的主张。

晁错是颍川 (今河南禹县) ⼈,早年拜师韩⼈张恢,研读申商刑名之学,后⼜赴济南向伏胜求学《尚书》,胸怀奇才,博学善辩,景帝为太⼦时,他任太⼦家令,太⼦家上上下下都号称他为“智囊”。

景帝深知晁错乃旷世之才,即位以后就提拔他担任内史重职,接着⼜拜为御史⼤夫,位列三公。

景帝这样重⽤晁错,主要是想割除汉朝疾患,⽽晁错也正要借机⼀展雄才。

当时,藩王中势⼒强⼤⽽⼜最危险的是吴王刘濞。

刘濞是刘邦之侄,当初刘邦封他为吴王以后,就预计他⽇后可能反叛,颇有后悔之⼼,但业已分封,还是好⾔嘱教,让他赴国⽽去。

刘濞⾄国以后,即收买⼈⼼,发展势⼒,企图有朝⼀⽇夺取帝位。

景帝为太⼦时,吴王太⼦⼊京,与景帝刘启争夺道路,被景帝误伤⽽死,刘濞怀恨在⼼,更加紧了准备叛乱的步伐。

到景帝即位,刘濞已经准备了40年,成为威胁最⼤的诸侯王。

鉴于这种情况,晁错主张先削吴王的封地。

汉景帝的有关故事

汉景帝的有关故事

汉景帝的有关故事1.短墙之祸,刘启,汉文帝刘恒长子,出生于前188年,卒于前141年。

前157年,文帝死后,刘启继位,是为景帝。

且说汉景帝刘启登上皇位之后,拜晁错为内史,引起了以丞相申屠嘉为首一批老臣的不满。

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晁错是西汉时期一个很有才华的政治家。

汉文帝时被封为博士,兼太子家令。

后来,他以《论贵粟疏》和《请立边民什伍法奏》而深受文帝嘉许,故于公元前165年9月,被提升为中大夫。

景帝亦爱其才,故不仅晋官受赏,且屡参谋议,景帝无不听从,甚为得宠。

这样以来,朝中文武便眼睛发红,就连丞相申屠嘉也不免产生嫉妒之意,根不得一下将其置于死地。

然而晁错却不听这一套,照样屡屡力排众议,独持我见,使得一些相嫉之臣更对其恨之入骨。

可巧有一次,晁错因内史院门东出不便,便想开一南门。

但南门出去之路,要绕过太上皇庙外的一道秃墙断壁,才能通至大道,很是不便。

晁错未经请示,便将短墙推倒,修成直道。

这一下,可让相嫉之臣抓住了把柄,申屠嘉便让人起草奏章,说其不把太上皇放在眼里,应以大逆不道严加治罪。

谁知这消息很快传到晁错耳中,不由大惊失色,便在半夜三更赶紧去进见景帝,述说了开门事件,并主动要求皇帝治罪。

然景帝却笑着说:“这有什么大惊小怪的!那本来就是一道秃墙断壁嘛!”第二天,景帝早朝,申屠嘉等人便把早拟好的本章奏上。

景帝展开看了看,便已明白,不但不怒,反而淡淡一笑说:“晁错所拆短墙,在太上皇的庙外,与庙无损,而且事先经过我允许才办的,没有什么可治罪的。

”申屠嘉偷鸡不成舍把米,丢人现眼,好不气恼。

结果回至府中,吐血而死。

2.清君侧,汉景帝和汉文帝一样,也是一个善于纳谏,爱惜人才的皇帝。

但是,他因听信谗言,杀了晁错,却是一个重大失误。

其过程,也是发人深思的。

刘邦和文帝都分封了一些诸侯。

文帝时期,朝廷和各地诸侯之间的矛盾已经很深,一些诸侯不时起来谋反。

由于文帝时期国力强盛,用人得当,结果,随反随平,没有造成大的叛乱。

到了景帝时期,朝廷和诸侯王的矛盾更加尖锐,有的“不用汉法,自作法令”,有的“招致天下亡命”,阴谋叛乱。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知识清单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知识清单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知识清单一、西汉的建立公元前 202 年,刘邦在楚汉之争中击败项羽,建立了汉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

刘邦能够建立西汉,有着多方面的原因。

首先,他善于用人,能够团结各方力量为己所用。

例如,张良、萧何、韩信等杰出人才都在他的麾下发挥了重要作用。

其次,刘邦懂得审时度势,灵活调整战略。

在与项羽的对抗中,他采取了迂回、持久的战术,最终取得了胜利。

西汉建立之初,面临着诸多的困难和挑战。

经过长期的战乱,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百姓生活困苦,人口锐减,土地荒芜。

同时,北方的匈奴经常侵扰边境,威胁着国家安全。

为了巩固政权,刘邦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在政治上,他铲除了一些异姓诸侯王,加强了中央集权。

在经济上,采取了轻徭薄赋的政策,减轻百姓的负担。

二、“文景之治”1、汉文帝刘恒汉文帝刘恒是西汉的一位重要皇帝,他在位期间,推行了一系列有利于社会发展和百姓生活的政策。

刘恒非常注重农业生产。

他多次颁布诏令,鼓励百姓耕种,还亲自带头耕种,以作表率。

同时,他减轻田租,实行三十税一,极大地减轻了农民的负担。

在法律方面,汉文帝废除了一些残酷的刑罚,提倡宽刑慎罚。

他认为法律应该公正、合理,不应该过于严苛,以避免冤假错案的发生。

汉文帝生活节俭,以身作则。

他不追求奢华的生活,减少了宫廷的开支,节省了大量的财富。

2、汉景帝刘启汉景帝刘启继承了汉文帝的政策,并在此基础上有所发展。

汉景帝继续重视农业,进一步减轻农民的赋税和徭役。

他还鼓励发展副业,促进了经济的多元化。

在政治上,汉景帝采取了削藩政策,平定了“七国之乱”,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稳定。

汉景帝重视人才的选拔和任用,为国家的治理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3、“文景之治”的成效经过汉文帝和汉景帝的治理,西汉社会经济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农业方面,粮食产量大幅增加,粮仓充盈。

百姓生活富足,社会安定。

商业也逐渐繁荣起来,城市中的贸易活动日益频繁。

人口迅速增长,为国家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

晁错

晁错

晁错
汉景帝年间。

御史大夫晁错向皇帝上疏,建议削藩,为汉景帝所采纳。

而当时的各藩
国中,以吴、楚的实力最强,吴王刘濞为了保住自己的实力,纠集了包括楚国在内的七个藩国,以“诛晁错、清君侧”为名,发动叛乱。

史称“七国之乱”,汉景帝为了平息叛乱,只好将
晁错杀掉,但叛乱并没有因此而停止。

汉初推行的无为而治的统治思想虽然对恢复社会经济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形成了为后
世称道的文景之治,但也助长了诸侯王割据势力的迅速膨胀,最后终于在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导致了公开反叛中央政府的吴楚七国之乱.刘邦在消灭了韩信等异姓诸侯王以后,面对广大的地区,深感无力控制。

他在总结秦亡的历史教训时,又错误地认为是没有分封同姓子弟为王。

因此,他一面
消灭异姓诸侯王,一面又陆续分封了九个刘氏宗室子弟为诸侯王。

这九个人是:刘邦叔父之子刘贾为荆王、刘邦同父异母弟弟刘交为楚王、刘邦庶长子刘肥为齐王、刘邦兄刘仲之子刘濞为吴王①、刘邦少子刘长为淮南王、刘邦子刘如意为赵王、刘邦子刘恢为梁王、刘邦子刘友为淮阳王、刘邦子刘恒为代王。

这九个同姓王占据了全国的大部分土地。

当时全国有54
个郡,各诸侯国就占了39个,仅齐一国就占有7郡,而归西汉王朝中央政府管辖的只有15个郡;从户口构成上看,在全国277万户、1300万人口中,由中央政府统辖的只有97万户、450万人,仅是全国户口总数的1/3强①。

刘邦为防止诸侯王位被异姓篡夺,还特地杀白马为盟,立誓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削藩看汉景帝的“有为”而治摘要:“文景之治”乃“黄老无为而治”,这是史学界的一致共论。

本文认为,从景帝削藩起,西汉治国方略已开始发生变化,削藩是景帝“有为”而治的重要体现。

汉景帝之时,并不崇尚“黄老”。

鉴于当时诸侯国强大难治,诸多皇子待分封而无合适领地,景帝大胆启用晁错削藩,并在七国之乱兴起后坚决予以镇压。

随后,景帝改革王国政治,使封国郡县化,王国问题得到质的解决,为汉武帝时期顺利削藩打下坚实基础。

同时,七国之乱也并非“吴王蓄谋”,景帝欲作有为君主,决意削藩,人为原因激化中央与吴国的矛盾所致。

关键词:王国问题;汉景帝;削藩;七国之乱西汉政权建立之后,刘邦把分封同姓诸侯王作为巩固皇权的政治支柱。

《史记·汉兴以来诸侯王年表》:“天下初定,骨肉同姓少,故广强庶孽,以镇抚四海,用承卫天子。

”但是,随着诸侯王实力的增长,他们逐渐产生了同汉王朝分庭抗礼的野心,如文帝即位不久,济北、淮南两国就相继发生叛乱。

随着王国问题的日益凸显,“削藩”便成为西汉前中期解决此问题的关键。

同时,“削藩”也是文帝、景帝、武帝时期社会政治生活中的重大事件。

关于景帝削藩,史学界看法不一,主要有以下几种:杜勇认为,之所以会产生同姓王对中央的离心力,除分封制本身无法克服的矛盾外,皇帝对不法诸侯王的优容和皇位继承法的不完备也是重要的因素[1]。

古永继《“文景分国为削藩”辨》认为,文、景的分国与削藩没有必然的联系,“不管是文帝,还是景帝的分国,都只是对宗室的一种例外恩典,齐王、淮南王、梁王由于与皇帝或太后有着某种特殊关系,因而其子孙取得了这种特权,而楚王与皇室关系一般,则未能享受这种待遇,吴王带头谋反,索性被断绝了奉祀香火。

”[2]谢春河、隽成军认为,汉景帝总体导演了“削藩”改革,但在关键时刻立场动摇,因此导致改革失败、晁错被杀[3]。

他高度评价晁错改革思想及实践对历史发展的积极作用。

岳庆平则认为,文景时期并没有出现诸侯王尾大不掉的现象,汉政府之所以急于“削藩”,起因于政治家的片面夸大其词和皇帝对诸侯王的猜忌心理[4]。

他说,景帝的削藩是一大失误,激化了中央和地方的矛盾,因为不削不一定祸大,而由削藩导致的七国之乱使双方都蒙受损失。

汉武帝从中吸取了历史教训,采取温和的政策,为以后诸帝立下了常规,也为王莽代汉提供了方便[5]。

董平均认为,文、景时期的分国与削藩,是增强皇权,“强干弱枝”政策的反映。

皇权与诸侯国二者互相制约,又互相促进,对西汉王朝的治乱兴衰产生了深刻影响[6]。

本文认为,汉景帝并不崇尚“黄老”;削藩是景帝“有为”而治的重要体现。

当长期推行的“无为”政策引发王国问题,皇室内部又出现领地分封难题时,景帝锐意改革,坚决削藩,并及时巩固削藩成果。

另外,本文亦对景帝削藩中的重大事件——七国之乱的缘由作一番探讨。

通过相关史实论证七国之乱与景帝“有为”意志的密切关系。

一、削藩背景:封国隐患,皇子分封无领地(一)王国强大难治,威胁中央汉初分封而形成的诸侯国,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到文帝时期,势力迅速膨胀,足以同西汉政权分庭抗礼。

这些诸侯国“大者跨州兼郡,连城数十,宫室百官同制京师”[7](卷一四《诸侯王表》),俨然独立于西汉朝廷之外,甚至“不用汉法”“自为法令,拟于天子”[8](卷一一八《淮南衡山列传》)。

文帝时,袁盎劝道:“诸侯太骄必生患,可适削地。

”[7](卷四九《袁盎晁错传》)贾谊甚至在《治安策》中惊呼:当时西汉政权并非“已安已治矣”,而是危机四伏,“可为痛哭者一,可为流涕者二,可为长太息者六”。

他所谓“可为痛哭者一”,就是愈来愈大的王国势力,已严重地威胁中央政府。

他认为当时天下的形势就像患了水肿病的人,不能行动自如,“失今不治,必为痼疾,后虽有扁鹊,不能为已”[7](卷四八《贾谊传》)。

对于封国隐患,晁错更是表现出政治家的深谋远虑,屡屡上书文帝。

他分析当时的形势后指出,诸侯王的封地占了大半个汉王朝,他们“专治异政,不禀京师”[8](卷二三《礼书》),和皇帝同姓不同心。

西汉中央政府却在片面强调“无为”“安定”的“黄老”思想指导下,对潜在的封国隐患没有足够的重视。

中央对骄纵跋扈的诸侯王纵容恣任,以致诸侯国强大难治,分裂倾向日益明显。

早在文帝即位初年,济北、淮南两国就相继发生叛乱。

其后,吴王刘濞称病不朝,失藩臣之礼。

汉文帝反以刘濞为汉祭酒,赐予几、杖,特许他不奉朝请。

吴国势力已然凌驾朝廷。

因此,文帝时期的诸侯国,由于势力恶性膨胀,已从初封时的社会稳定力量质变为分裂割据势力,成为西汉内政中最大的隐患。

长期推行的“黄老”政策已不适应当时形势的发展,王国问题亟待解决。

(二)诸皇子急待分封领地在王国问题日益严重的同时,景帝欲分封刘荣、刘端、刘胜、刘寄、刘越、刘乘、刘舜七位皇子而无领地,更将此问题置于必须解决的地步。

汉景帝共有十四子,除太子外,余十三子皆需分封,以比同先帝分封同姓诸侯之制。

为明晰起见,现将孝景十四子列表如下。

高帝八子,除惠帝外,余七子的分封在铲除异姓王过程中完成,将矛盾化解于无形。

其中,惠帝同父异母的兄长刘肥封于齐国,戚夫人之子如意封于赵国,薄夫人之子刘恒封于代国(原列侯、赵相国陈豨之地),其他子如刘恢封于梁国,刘友封于淮阳国(梁国、淮阳国为原梁王彭越之地),刘长封于淮南国(原淮南王黥布之地),刘建封于燕国(原燕王卢绾之地)。

惠帝无子,不存在分封问题。

孝文四男,刘启立为王储,需分封的仅刘武、刘参、刘揖三子。

其中,刘武封为代王,刘参封为太原王,刘揖封为梁王,分封领地问题亦不难解决。

景帝则遇到了麻烦,需分封者有十三人之多。

七国之乱前,景帝通过收回无嗣之诸侯王领地等正常渠道,将刘德、刘彭祖、刘阏、刘馀、刘非、刘发六位皇子分别安置于河间、广川、临江、淮阳、汝南和长沙等地,但栗姬三子之一刘荣,程姬三子之一刘端,贾夫人二子之一刘胜,以及王夫人四子刘寄、刘越、刘乘、刘舜七位皇子的领地一时无法解决。

按先帝之法诸侯王平均领三郡计,中央至少要拿出二十一郡才能将景帝其余七子分封到位。

而当时中央直接控制者仅十五郡,且这十五郡既是中央政府的主要财政来源,也包括皇后、公主的封邑,故不能随便予人。

当景帝面临不册封无以安内,要封土又无机动指标的两难选择时,自然要在先帝册封的诸侯王国内打主意。

这些诸侯国包括:吴、楚、赵、胶西、胶东、菑川、济南、齐、济北、淮南等十个。

另外,汉初,全国共有五十九郡,其中先帝册封的吴楚等十个诸侯王国就占有四十二郡;全国人口约一千三百万,诸侯王国编户一百八十万,人口八百五十余万。

即使到“削藩”之前,前封诸侯王国虽屡经变故,仍占有三十八郡[9]。

与中央相比,无论是地盘、人口数量,还是经济实力,前者都占有绝对优势。

这在景帝看来,削夺这批诸侯王的领地,即可一劳永逸地解决封地不足问题,又可消除地方尾大不掉之患,收一箭双雕之效。

另外,这些前封诸侯王与新帝的血缘关系日渐疏远,动起手来也自然无切肤之痛。

故无论是出于解决分封问题的现实考虑,还是为消除隐患的长远打算,景帝都需要“削藩”这样的对策。

二、“治世”中的皇帝性情史载景帝曾在其母窦太后强迫之下,“不得不读《黄帝》《老子》,尊其术”[8](卷四九《外戚世家》)。

这“不得不读”四字,即明白昭示景帝对“黄老”,内心并无实际感情。

且景帝在位期间,多行事激烈而有悖黄老。

如文帝时大臣专制,景帝上台,则削夺大臣权利:申屠嘉为文帝时老相,曾当众折辱文帝宠臣邓通而文帝无可奈何,景帝却对其故意冷落,亲信内史晁错而对申“所言不用”,申大愤,呕血而死;周亚夫为相与景帝意见不合,景帝于宴席中戏辱之,最后因其子为父买葬具之事,以“不反地上,即欲反地下”[8](卷五七《绛侯周勃世家》)罪名,将周亚夫置于死地。

景帝身边几任丞相,得善终者,都是“娖娖廉谨,为丞相备员而已,无所能发明功名有著干当世”的无碍皇权之人。

[8](卷九六《张丞相列传》)景帝还任用酷吏到郅都、宁城等打击宗室豪强,从此“武帝严酷之风起”[10](卷三《景帝》),与“黄老”不尚苛察和严刑的作风成鲜明对比。

特别是儒学博士辕固生与黄老学大后台窦太后争论被罚入圈“刺豕”时,他认为辕贬斥《老子》书为“家人言”是“直言无罪”,暗中提供利刃,使辕得免丧野猪之口,随后又擢升其为清河王太傅,等等。

这说明,继文帝之后,景帝积极有为,并非“黄老无为”思想的忠实信徒,而且在儒、道之间的相争相绌中,明显站在儒家一边。

景帝时,《春秋》被立于学官,治《公羊春秋》的胡毋生、董仲舒被任为博士,当时被任为博士的还有韩婴、晁错、辕固生、田王孙等人。

而当时颇负盛名的黄老之徒王生、黄生,则无缘跻身博士之列。

这些儒者博士侍于皇帝左右充当顾问,通古今,备咨询,秩比六百石,职卑而位高。

除辕固生外,申公弟子、治鲁《诗》的王堿为太子少傅,传齐《诗》的博士韩婴为常山王太傅,通《春秋》的文翁为蜀郡守,晁错为太子家令、中大夫、内史、御史大夫。

在王国问题上,景帝更是赞同直接削藩,与文帝迥然不同。

早在文帝六年(前174年),时任梁王太傅的贾谊在所上的《治安策》中提出了“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建议,但文帝未能采纳。

只是在贾谊死后数年,“文帝思贾生之言,乃分齐为六国,……分淮南为三国”[7](卷四八《贾谊传》),其他强藩如吴、楚、梁等依然完好无损。

贾谊的众建方案并未得到普遍推行,问题远未解决。

人们往往指责文帝优柔寡断,但这是用后人的目光去苛求古人,是不符合当时实际的。

首先,文帝得立为帝,是在平定诸吕叛乱的特定历史条件下实现的。

他得立,不是因为他是高帝的儿子,而是由于他“仁孝宽厚”和母后“薄氏谨良”[8](卷九《吕太后本纪》),可以避免“以外家恶而几危宗庙乱功臣”[8](卷九《吕太后本纪》)的局面。

同时,文帝最初所在的代国本是边地小国,刘恒的势力在同姓诸王中也是较小的一个,在宗室大臣的拥戴下登上了皇帝的宝座。

但是,作为皇权代表的他,并没有因为黄袍加身而权利陡增。

相反,他的羽翼未丰,根基不深。

相比之下,由于在折诸吕之难、拥立文帝的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同姓诸侯王们显得权重一时。

当是时,诸吕叛乱,“赵王禄为上将军,吕王产为相国,皆居长安中,聚兵以威大臣”[7](卷三八《高五王传》)。

危难之际,同姓诸王积极讨吕。

齐王刘襄“屯兵西界待约”,而朱虚侯刘章、东牟侯刘兴居作内部策应,形成刘氏宗族内外呼应之势。

朝廷内,在大臣周勃、陈平的策划下,解除了吕氏兵权,杀吕产,并遣人“分部悉捕诸吕男女,无少长皆斩之”[7](卷九七上《外戚传》),又捕斩吕禄,笞杀吕嬃,诛燕王吕通,废鲁王偃,吕氏宗族势力消除殆尽。

此次平定诸吕,同姓诸侯王联合朝中大臣以政变的形式清除了吕氏势力,有效地维护了刘氏政权,避免了一次大动荡,并且充分体现了封建同姓王的屏藩枝辅作用。

及诸吕已灭,丞相陈平、太尉周勃、大将军陈武、朱虚侯刘章、东牟侯刘兴居、典客刘揭等人迎代王刘恒至长安代邸,即天子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