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案设计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学设计-教学教案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学设计-教学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学生能够分析并解释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学生能够了解宋代背景和诗人的生平。
1.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朗读、讨论和写作等方法,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学生通过研究诗人的生活背景,理解诗人的创作动机。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欣赏并感受诗歌的美。
学生能够培养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解析:学生通过朗读和翻译,理解《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的诗意。
学生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2.2 背景知识:学生了解宋代的历史背景,如社会环境、文化特点等。
学生了解诗人的生平,如生平经历、创作风格等。
第三章:教学步骤3.1 导入:教师通过引入宋代背景,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诗歌的意义。
3.2 朗读与翻译:学生朗读诗歌,感受语言的韵律和节奏。
学生翻译诗歌,理解诗意的内涵。
3.3 分析与讨论:学生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分享自己的理解。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3.4 写作与表达:学生根据诗歌内容,进行写作练习,如写一篇读后感或创作一首类似的诗歌。
学生分享自己的写作成果,进行交流和评价。
第四章:教学评估4.1 课堂参与度:教师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如朗读、讨论、写作等。
教师评估学生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4.2 作业与练习:学生完成课后作业,如翻译、分析、写作等。
教师批改作业,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材:教师使用指定的教材,提供诗歌的文本和相关的注释。
5.2 多媒体:教师使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诗歌的图片、音频和视频等资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诗歌。
5.3 网络资源:教师提供相关的网络资源,如诗歌的研究文章、诗人简介等,供学生自主学习参考。
第六章:教学扩展活动6.1 诗歌创作:学生尝试仿写《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运用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案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2)理解诗中的意象和意境,分析诗人的情感表达。
(3)了解宋代词人的生活背景和创作风格。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2)通过对比分析,了解宋代词与其他文学体裁的差异。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慨。
(2)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他们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3)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挫折,培养乐观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点1. 诗中的意象和意境分析。
2. 诗人的情感表达和创作背景。
三、教学难点1. 诗中一些生僻词语的理解。
2. 宋代词人的生活背景和创作风格。
四、教学准备1. 教师讲解PPT。
2. 相关参考资料。
3. 录音机或音响设备(如有条件)。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1)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宋代词作品,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简要介绍辛弃疾的生平和创作风格,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朗读感悟(10分钟)(1)让学生朗读《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感受诗的音乐美。
(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中的意象,如“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等。
3. 深入解析(15分钟)(1)分析诗中的意境,探讨诗人如何通过自然景观表达情感。
(2)讨论诗人的思想感情,如对自然的热爱、对生活的感慨等。
4. 对比分析(10分钟)(1)让学生了解宋代词与其他文学体裁(如诗、散文等)的差异。
(2)通过对比,加深学生对词的特点和魅力的理解。
5. 课堂小结(5分钟)(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中的意象、意境和情感。
(2)鼓励学生在课后主动查阅相关资料,深入了解辛弃疾及其作品。
6. 作业布置(1)背诵《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2)写一篇短文,谈谈对诗中意象和意境的理解。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案与(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案与(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案与第1篇】《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案一、教学要求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反复诵读,感悟词中描绘的画面,体会作者的情感。
3、培养学生对大自然、对劳动人民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感受词中所表现的自然美,借助语言文字,充分展开想象,感悟词中景、心中情。
三、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作者介绍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南宋爱国词人,有《稼轩长短句》。
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
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与苏轼并称为“苏辛”。
写作背景作者曾两次罢官,隐居在江西上饶的带湖,前后将近二十年。
这首词是词人在隐居时期写的,词牌下原有小题“夜行黄沙道中”。
诵读知诗意读准字音读顺节奏读懂诗意读出音韵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辛弃疾明月 / 别枝 / 惊鹊,清风 / 半夜 / 鸣蝉。
稻花香里 / 说丰年,听取 / 蛙声 / 一片。
七八个星 / 天外,两三点雨 / 山前。
旧时/ 茅店 / 社林边,路转 / 溪头 / 忽见。
阅读全词,思考:1、概括词的上下片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2、全词表达了词人什么思想感情?想象赏画面诵读诗歌,以“我从一句中,仿佛看到了画面。
”的句式,说说从词中读出的画面,感受诗歌的意象美。
品读析技法细读全词,选择你所欣赏的一句品析精妙之处。
(提示:可从用词凝练、写景角度、艺术手法等方面赏析)辛弃疾历来认为是豪放词派的大家,他的词中蕴含着豪气和杀气,应该是那种“醉里挑灯看剑”“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然而在《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我却找不到他的豪气和他剑下的杀气。
难道是多年的闲适带湖让词人学会了做个“闲人”,从此不再过问国事,以至于找不到他的豪气?难道是岁月的流逝,使词人老矣,只能饭否,所以他的剑下没有了杀气?本篇是作者闲居上饶带湖时期的名作。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案6篇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案6篇《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案1一、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通过语言文字,融入自己丰富的想象,感悟这首词所描绘的意境,开展多种语文活动。
3、通过语言文字的训练,感受词中所表现的自然美,感悟作者热爱大自然,关心人民,企盼丰年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
难点:展开想象,体会诗人三、教学媒体:多媒体课件、扇子四、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简介作者、时代背影。
1、猜一猜诗人:(出示诗人介绍)2、我们还学过他哪首词?能背出来吗?(《清平乐·村居》3、你对他还有其他了解吗?辛弃疾,号稼轩,是我国南宋爱国词人,出生时家乡已被金人占据,一生坚决主张收复中原,统一中国。
在他六十八年的人生历程中,曾遭贬职,先后有二十余年是在江西上绕闲居多年。
)是啊,听说,上绕那儿风景优美,农田水利条件好。
辛弃疾对那一带非常熟悉。
有一天晚上,诗人到黄沙岭的小路上欣赏风景,即兴写下了一首词。
叫《西江月黄沙道中》,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首词。
6、板书课题,齐读,你知道了什么?(词牌名、课题的意思、黄沙的位置)过渡:这首词写了什么呢?下面让我们读一读。
打开书本。
二、初读课文,疏通字词1、轻声朗读课文,要求读懂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自读情况。
(1)指名读课文。
正音,(现):读的时候,哪个字音要特别注意,齐读。
生评价。
(2)读得真棒,要把这首词读好,要注意什么?停顿和重音(再出示词)3、自由读。
4、齐读。
过渡:同学们读得真好,如果能自己把每句话的意思弄懂,那就更棒了。
三、再读课文,理解诗句意思。
1、默读,自行解决诗句的意思。
A、用学过的方法理解。
(如借助注释、看图、单音变双音字、调换顺序、补充词语等)B、不懂的地方反复默读几次。
C、有疑问、不懂的地方作记号。
2、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3、汇报。
(1)你懂得了哪些词语的意思。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学设计教学教案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理解诗词中的关键词语和意象,如“西江月”、“黄沙道中”等。
分析诗词的结构和韵律特点。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和讨论,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学会通过诗词中的意象和语言,感受作者的情感和意境。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培养学生对中国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朗读和背诵《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理解诗词中的关键词语和意象。
难点:分析诗词的结构和韵律特点。
通过诗词中的意象和语言,感受作者的情感和意境。
三、教学准备:准备《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的文本或投影片。
准备相关的文学背景资料或图片。
准备朗读和讨论的录音设备。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相关的文学背景资料或图片,引导学生对《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产生兴趣。
提问学生是否有过夜行经历,激发学生对诗词内容的思考。
2. 朗读与背诵:指导学生正确地朗读《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注意语气和节奏。
鼓励学生进行背诵,加强记忆和表达能力。
3. 词语解释与意象分析:解释诗词中的关键词语和意象,如“西江月”、“黄沙道中”等。
引导学生通过意象感受作者的情感和意境。
4. 结构与韵律分析:分析诗词的结构和韵律特点,如诗句的排列、押韵等。
引导学生理解结构与韵律对表达作者情感的作用。
五、作业布置:要求学生回家后进行《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的朗读和背诵。
要求学生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词,进行意象分析和结构分析,准备在下节课上分享。
六、教学反思: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思考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如何。
思考教学中的优点和不足,如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时间等,并寻找改进的方法。
思考学生的学习情况,如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学习效果等,并寻找提高学生学习效果的方法。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案(通用8篇)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案《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案(通用8篇)《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写的是风、月、蝉、鹊这些极其平常的景物,然而经过作者巧妙的组合,结果平常中就显得不平常了。
下面是《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案,和小编一起来看一下吧。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案篇1一、教材简析:这篇课文是一首词。
词的作者是南宋杰出的爱国词人辛弃疾。
写的是夏夜在黄沙岭上所见到的美好景象,表达了词人热爱大自然,关心人民生活,企盼丰年的思想感情。
这首词分为上阕和下阕两部分。
词的上阕描写的是黄沙岭夏夜清丽喜人的景象,下阕描写了黄沙岭上轻云、阵雨的天气变化以及词人的愉快感受。
二、设计理念:本课的教学遵循了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感悟”的教学原则。
通过创设学习词的美好的意境,引导学生融入想象,自读自悟,勾勒画面,相互交流,体会意境。
在自读、精读、熟读的基础上,自主合作,开展活动,展示学习成果,获得更深的体验。
通过课后搜集辛词,吟诵辛词的活动,拓展学习的时空,实现“大语文”教学理念。
三、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2、通过语言文字,融入自己丰富的想象,感悟这首词所描绘的意境,开展多种语文活动。
3、通过语言文字的训练,感受词中所表现的自然美,感悟作者热爱大自然,关心人民,企盼丰年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准备:教学课件、小黑板、课前搜集有关宋词的资料等。
五、教学时间:1课时六、教学过程:(一)、读通——与文本对话:课前交流: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皇冠上的一颗巨钻,她与唐诗争奇,与元曲斗妍,历来与唐诗并称“双绝”。
同学们,在你们积累的宋词中,你最喜欢哪一首,能背给大家听听吗?学生自由背诵。
1、语言导入:课前,同学们已经背诵了不少诗词。
唐诗宋词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精华,千百年来,广为传诵。
今天这节课让我们继续走近宋词,领略它独特的魅力。
(板书课题)2、谁来读读题目?从这首词的题目中,你有什么发现?(学生自由说,如这首词的词牌名,黄沙道是哪里,整个题目的意思,对作者的了解等)3、下面先听老师来读读这首词(出示这首词,教师范读。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学设计-教学教案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学设计-教学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理解《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的背景和作者辛弃疾。
分析并欣赏辛弃疾的词风和词中的意象。
解读词中的修辞手法和寓意。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和背诵,增强对词的感知和理解。
运用比较分析法,分析《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与其他词作的异同。
通过小组讨论和分享,提高合作和表达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辛弃疾的爱国情怀和壮志未酬的悲愤。
培养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提升审美情趣。
理解并尊重不同文化和历史背景下的文学作品。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词的背景和作者介绍:辛弃疾的生平和词作特点。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的创作背景和历史情境。
2.2 词的意象和词风分析:词中的意象及其表达效果。
辛弃疾的词风特点,如豪放、激昂、含蓄等。
2.3 词中的修辞手法和寓意解读:词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词中的寓意和深层含义的解读。
第三章:教学步骤3.1 导入:通过图片或视频,引入黄沙道中的景象,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3.2 朗读和背诵:指导学生正确朗读和背诵《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强调朗读的重要性和对词的感知作用。
3.3 分析词的意象和词风:引导学生关注词中的意象,如“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等。
分析辛弃疾的词风特点,如豪放、激昂等。
3.4 小组讨论和分享: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词中的修辞手法和寓意。
每个小组选择一个修辞手法或寓意进行分享和解释。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学生朗读和背诵的评价:观察学生的朗读和背诵表现,评价其准确性和感受力。
4.2 学生分析词的意象和词风的能力评价:评估学生对词中意象的识别和词风的分析能力。
4.3 学生讨论和分享的评价: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度和分享内容的准确性。
第五章:教学延伸5.1 辛弃疾其他词作的学习:推荐学生学习辛弃疾的其他词作,如《青玉案·元夕》等。
《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教学设计教案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学设计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理解《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的诗意和背景。
分析辛弃疾的诗歌创作风格和特点。
能够背诵并默写《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和分析,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学会欣赏古典诗词的美,培养文学鉴赏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家乡的热爱和对战争的厌恶,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学会从诗歌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积极态度。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诗歌的意境和情感的理解。
辛弃疾的诗歌创作风格和特点的分析。
诗歌的背诵和默写能力的培养。
2.2 教学难点诗歌中一些生僻词语的解释和理解。
诗歌的背景和时代背景的联系。
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的分析。
第三章:教学准备3.1 教师准备熟悉《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的诗歌内容和相关背景。
准备相关的教学资源和素材。
3.2 学生准备预习《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了解诗歌的大意。
准备笔记本,做好笔记。
第四章:教学过程4.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辛弃疾的其他作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介绍《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的背景和创作背景。
4.2 朗读与解析学生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教师逐句解析诗歌内容,解释生僻词语的意思。
分析诗歌的意象和意境,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情感。
4.3 讨论与思考学生分组讨论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之间的关系。
4.4 应用与拓展学生进行诗歌默写练习,巩固记忆。
教师布置相关的写作任务,如写一篇关于《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的感受或者创作一首类似的诗歌。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评价标准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学生的朗读和默写能力。
学生的讨论和思考能力。
5.2 评价方式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表现。
作业评价:评估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和写作能力。
小组评价: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和合作能力。
《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教学设计教案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学设计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1.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分析诗词的语言、意象、情感等,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感受诗词中的自然美和人文精神,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诗词背景介绍辛弃疾及《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的背景,帮助学生理解诗词的写作背景。
2.2 诗词解析分析《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的语言、意象、情感等,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词。
第三章:教学步骤3.1 导入引导学生回顾辛弃疾的生平,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3.2 诗词朗诵让学生齐声朗诵《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感受诗词的韵律美。
3.3 诗词解析分段解析诗词,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每个句子的含义。
3.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诗词的理解和感悟。
3.5 总结对整首诗词进行总结,提炼出核心思想和价值观。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情况,包括朗诵、讨论等。
4.2 学习效果检查学生对《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的理解和背诵情况。
4.3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对教学过程和教学内容的反馈,以便进行改进。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材使用《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的原文教材,为学生提供准确的阅读材料。
5.2 参考资料提供相关的参考资料,帮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辛弃疾和《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5.3 多媒体设备第六章:教学活动设计6.1 课前活动让学生预习《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了解作者辛弃疾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
6.2 课中活动1) 诗词朗诵:让学生感受诗词的韵律美。
2) 诗词解析:分析诗词的语言、意象、情感等,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词。
3) 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对诗词的理解和感悟。
4) 总结:提炼出核心思想和价值观。
6.3 课后活动1) 背诵诗词:要求学生课后背诵《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2) 家庭作业:让学生写一篇关于《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的读后感。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2)理解诗词中的关键词语和意象,体会诗词的意境。
(3)了解宋代词人辛弃疾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反复朗读,感受诗词的韵律和节奏。
(2)运用想象和联想,体会诗词中的意境和情感。
(3)学会通过诗词分析,理解诗人的生活背景和创作风格。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兴趣和热爱。
(2)感受大自然的美妙和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3)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情感态度。
二、教学重点1. 诗词的朗读和背诵。
2. 诗词中关键词语和意象的理解。
3. 诗人的生活背景和创作风格的了解。
三、教学难点1. 诗词中特定词语的理解和运用。
2. 诗词意境的体会和表达。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括诗词内容、诗人简介、相关图片等。
2. 准备诗词的朗读和背诵材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辛弃疾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对诗词产生兴趣和好奇心。
2. 诗词学习:(1)教师展示PPT,引导学生逐句朗读和理解诗词。
(2)分析诗词中的关键词语和意象,如“西江月”、“黄沙道中”等。
(3)通过图片和生动的语言,帮助学生想象和体会诗词的意境。
3. 诗词欣赏:(1)教师引导学生欣赏诗词的韵律和节奏。
(2)学生分享自己对诗词的感受和联想。
4. 诗词分析:(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人的生活背景对诗词创作的影响。
(2)学生讨论诗词中的情感和主题。
(2)学生进行诗词创作或相关活动,拓展对诗词的理解和应用。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包括发言、讨论和创作等活动。
2. 朗读与背诵:评估学生的朗读和背诵能力,注意语音、语调和节奏的准确性。
3. 理解与分析:通过提问和学生回答,评估学生对诗词内容、意象和情感的理解程度。
4.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写作或创作作业,评估学生的运用能力和创造力。
小学语文人教六年级上册(统编2023年更新)第一单元-《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教案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案一、教学目标1.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词,读出词的节奏和韵味。
背诵课文。
2.能够学生理解词句的意思,想象词句所描绘的画面,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指导学生理解词句的意思,想象词句所描绘的画面,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准备Ppt四、课时安排1课时五、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大家还记得我们以前学过的《清平乐·村居》吗?2.再来背诵一遍吧。
·村居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
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3.同学们,你们记得这首词是谁写的吗?(辛弃疾)这节课我们就学习他的另一首词《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4.了解作者,知写作背景。
(二)思考质疑,解读课题。
1.齐读课题,指名读课题。
2.解课题:课题有两部分,第一部分“西江月”是词牌名,我们学过的词还有哪些词牌名?后一部分是题目,从题目中你读懂了什么?(这是一首词,“西江月”是词牌,“夜行黄沙道中”是题目。
时间:夜里。
地点:黄沙道。
事情:行)3、说说题目的意思。
(夜间行走在黄沙岭的道路上)(三)初读词作,初步感悟A多种形式朗读,边读边悟。
1.自己放声读一读《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读通,读顺。
2.指名朗读,并让学生作出相应的评价,教师随机引导学生读出这首诗的节奏。
(读词的时候如果能稍加停顿,就能读出节奏,读出味道)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宋]辛弃疾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3.女生男生赛读。
4.写字“鹊”“蝉”。
B全班交流,理解诗意。
1.默读课文,结合注释,想一想每句话的意思,在自己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2.指名说说词语的意思。
教师指导:惊鹊:鹊儿被惊醒。
鸣蝉:蝉儿鸣叫。
社:社庙。
溪桥:溪上的小桥。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学设计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诗词内容,感受诗词的意境美。
2.分析诗词的修辞手法,提高鉴赏能力。
3.培养学生的朗读、背诵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词内容,感受诗词的意境美。
2.教学难点:分析诗词的修辞手法,提高鉴赏能力。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以“月夜”为主题,引导学生回顾所学过的古诗词中描绘月夜的佳句,激发学生对月夜的兴趣。
2.诗词讲解(1)介绍作者:辛弃疾,南宋著名词人,有“词中之龙”之称。
(2)解题:《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词牌为“西江月”,题目为“夜行黄沙道中”。
(3)逐句讲解: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这句描绘了夜晚明月下的宁静,惊鹊和鸣蝉的动静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这句表现了丰收的喜悦,通过嗅觉和听觉的描绘,展现了夜晚的生机。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这句描绘了天空的星雨,展现了夜晚的神秘。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这句回忆起过去的景象,表现了时光荏苒,物是人非的感慨。
3.诗词鉴赏(1)分析修辞手法:比喻:如“明月别枝惊鹊”、“稻花香里说丰年”,通过比喻,形象地描绘了夜晚的景象。
拟人:如“清风半夜鸣蝉”,通过拟人手法,使自然景象具有了生命力。
排比:如“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通过排比,使句子更加流畅。
(2)品味意境:通过诗人的描绘,我们仿佛置身于夜晚的黄沙道中,感受到了夜晚的宁静、神秘和生机。
4.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通过讲解和鉴赏,我们理解了诗词的内容,感受到了诗词的意境美,分析了诗词的修辞手法,提高了鉴赏能力。
5.作业布置(1)熟读并背诵《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鉴赏、分析,使学生较好地理解了《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的内容,感受到了诗词的意境美。
但在教学过程中,部分学生对修辞手法的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3课古诗词三首: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部编版
部编版小学语文教学资料,请参考使用!《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在诵读中扫清文字障碍,做到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词,并读出词的节奏和韵味。
2、过程与方法:借助资料、联系上下文、想象理解词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感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反复吟诵,品味词的意境,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抓住重点词句体会夜行路上的恬静自然以及词人喜悦快慰的心情。
难点:指导学生品读“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感受“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精妙。
三、重难点解决办法基于这样的目标设定,我认为本课的教法和学法应体现在以读为本:通过教师情境的创设,引导学生进行反复的情感诵读,在读中理解词意,感受词境。
四、课前准备:1、准备《西江月》诗词及音乐。
2、和学生一起收集辛弃疾的资料和他的词以及有关“词”的介绍。
五、课时安排:一课时六、教学过程(一)识目标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这节课的学习目标,请同学们齐读学习目标(出示课件1)。
(二)知诗人上课前,我想邀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来欣赏一段乐曲。
出示课件2。
播放视频唱片《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这首恬静、优美的歌曲就是由南宋词人辛弃疾所写的词《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谱曲而成的。
谁来介绍一下辛弃疾?(生介绍,师相机点评。
)出示课件3。
(三)释题意今天,就让我们一块穿越历史时空,回到南宋,与辛弃疾同行吧!介绍由来,解词题。
毛笔板书:《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请大家齐读课题。
注意:这是一首词,它有什么特点呢?词牌名和词题中间有个点儿,读时要有停顿。
(齐读课题)从课题中,你知道这首词写的是什么时候?什么地点吗?什么季节?(“夜”是时间,“黄沙道”是地点,夏季)谁能说说你对“黄沙道”的了解?(黄沙道位于江西上饶)这是个什么样的黄沙道?让我们相伴辛弃疾,与他一同走进那个夏夜中的黄沙道。
(四)读韵味。
1、读词,出示课件4。
第一组:明月枝鹊清风半夜蝉蛙第二组:惊鸣说听第三组:七八个星两三点雨(相机强调:音断气连)第四组: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第五组:路转忽见(强调“转”读zhuǎn。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完美教案1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2.通过语言文字,融入自己丰富的想象,感悟这首词所描绘的意境。
3.通过语言文字的训练,感受词中所表现的自然美,感悟作者热爱大自然,关心人民,企盼丰年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能做到有感情地朗诵宋词,理解词意,体会意境。
学习难点:能体会夜行路上的恬静自然以及词人喜悦快慰的心情。
【情境导入】唐诗宋词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精华,千百年来,广为传诵。
今天这节课让我们继续走近宋词,领略它独特的魅力。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是一首宋词。
句子有长有短,便于歌唱,故又称曲子词、诗余等。
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光辉夺目的明珠,历来与唐诗并称双绝。
宋词基本分为两大类:婉约派,其特点是婉转柔美;豪放派,其特点是气象恢弘。
请小朋友们与老师根据朗读停顿符号,一起朗诵这首宋词吧!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宋】辛弃疾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xiàn)。
词有结构,通常用“阙”划分。
上阕,就是词的上半段,下阕,就是词的下半段。
理解文题:我们看这首词的题目,“西江月”是词牌名。
什么是词牌呢?就是词的格式的名称。
人们为了便于记忆和使用,给它们起了一些名字,这些名字就是词牌。
“夜行黄沙道中”是词的标题。
夜行:是夜晚行走的意思。
黄沙:是指黄沙岭,在今天江西省上饶市的西面。
整个词题的意思是夜晚行走在黄沙岭的道路上。
这首词是辛弃疾中年时代经过江西上饶黄沙岭道时写的一首词。
了解作者:辛弃疾(生于1140年-卒于1207年),字幼安,号稼轩,南宋豪放派词人、将领,与苏轼合称“苏辛”。
因为辛弃疾字幼安,李清照号易安居士,两人又都是济南人,故两人并称为“济南二安”。
在中国文学史上,辛弃疾是一位令人敬仰的文武全才。
他力主抗金,曾率领五十人突袭几万人的敌营,那一年辛弃疾22岁。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学设计教学教案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理解诗词的背景和意境,分析诗词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掌握诗词的基本结构和韵律特点。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和分析,提高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学会通过诗词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来感受诗人的情感和意境。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引导学生从中汲取思想营养,培养正确的审美观。
二、教学重点:诗词的背景和意境的理解。
诗词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的分析。
诗词的朗读和背诵。
三、教学难点:诗词中意象和修辞手法的深入理解。
诗词的韵律和节奏的把握。
四、教学准备:教师准备PPT,包括诗词的全文、背景介绍、意象和修辞手法的分析等。
准备相关的参考资料和思考问题。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PPT展示《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的全文,让学生初步感受诗词的韵律和意境。
2. 背景介绍:教师简要介绍诗人辛弃疾的背景和这首诗词的背景。
3. 朗读和背诵:教师指导学生正确地朗读诗词,注意语音、语调和节奏。
教师鼓励学生背诵诗词,提高记忆力。
4. 意象和修辞手法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词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教师通过PPT展示相关的例子和解释,帮助学生理解。
5. 小组讨论:学生分成小组,讨论自己对诗词的理解和感受。
每个小组选择一位代表进行分享。
6. 总结和拓展:教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总结,强调诗词的重要意义和价值。
教师提出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拓展思考。
7. 作业布置:教师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的读后感。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诗词的意义和美感。
2. 使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的诗句和意象,让学生深入理解和欣赏诗词。
3. 运用比较法,引导学生将《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与其他诗词进行对比,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教学设计教案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学设计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2)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典故和表达技巧。
(3)分析诗歌的结构和韵律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解读诗歌内容。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自然景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2)体会诗人在夜行黄沙道中的孤独与坚韧。
(3)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意象、典故和表达技巧。
(2)诗歌的结构和韵律特点。
(3)朗读和背诵《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难点词语的解释。
(2)诗歌意境的深入理解。
(3)诗歌鉴赏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诗人辛弃疾及《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的背景。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意境。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解答疑问。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典故和表达技巧。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鉴赏:(1)引导学生从意象、典故、表达技巧等方面鉴赏诗歌。
(2)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感受诗人对自然景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2)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在夜行黄沙道中的孤独与坚韧。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意象、典故和表达技巧。
四、作业布置:1. 抄写《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并尝试背诵。
五、教学反思: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针对性地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确保教学目标的实现。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自主探究,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优秀教案(精选8篇)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优秀教案(精选8篇)《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优秀教案(精选8篇)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优秀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优秀教案篇1学习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吟诵词文。
2、借助注释理解词的意思,想象词中描绘的景象。
3、感受词中的意境,陶冶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浓厚兴趣。
学习重点、难点:通过有感情的吟诵体会词的意思;想象词中描绘的画面,感悟作者情感。
教学过程:一、导入唐诗宋词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精粹,千百年来,广为传颂。
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过了不少古诗,今天这节课,我们将走进宋词,来领略它独特的魅力。
1、读一读题目?从题目中你有什么发现?(根据课文链接找出诗词区别)2、介绍作者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居士。
爱国主义、英雄主义是辛词的主调,亦有作品写农村生活小景,清新可爱。
二、出示学习任务(一)读词,读准字音;(二)读词,读出韵味;(三)读词,想象这首词描绘了怎样的画面,并和小组内的同学交流;(四)读词,说一说你读后的感受是什么。
三、小组自学,梳理疑难,相互交流四、展示,适时点拨1、读(1) 读准字音;(2) 读出韵味;指导:古诗词的朗读,音断意连,读出节奏需要放慢速度,该停顿的地方夸张一点,韵味就出来了。
(3)难点:稻花香里/说丰年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4)有感情的吟诵。
(指名读、男女生赛读、齐读……)过渡:同学们,现在就让我们也穿越一把,一起走到辛弃疾的身边,做他的同行者,和他一起来欣赏黄沙岭的夜景。
2、赏上阕:(1)诗人笔下都描绘了什么?明月别枝鹊稻花香蝉鸣蛙声(2)你看到了什么样的景象能说出来吗?(3)伴随着清风吹拂,传来阵阵稻花香、蛙鸣声,在诗人看来,这青蛙也在诉说,他们会说这什么?过渡:这么充满诗情画意的月夜,真让人想走进了画卷一般,诗人走着走着,天气突然起了变化,发生了什么?(齐读下阕) 下阕:(1)诗人看到了什么?(2)过去很熟悉的茅店找不到了,他心情如何?(急)(3)最后结果如何,他找到避雨的地方了吗?(齐读最后一句)(喜)过渡:这一“急”一“喜”,让夜行更有了一种情致。
第3课《古诗三首——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案设计
第3课《古诗三首<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案设计课题《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单元第一单元学科语文年级六年级核心素养目标文化自信:体会作者热爱自然、歌颂自然的情怀,感受自然的美好。
语言应用:借助注释理解诗意,发挥想象,说出诗句描绘的画面。
思维能力:入情入境学习古诗,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想象能力以及互相交往、合作学习的能力。
审美创造:想象诗歌描写的意境,体会作者热爱自然、歌颂自然的情怀,感受自然的美好。
重点通过学习诗词,感受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想象诗词描写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大自然的美丽。
难点通过理解重点词语来体会诗人的丰富情感。
环节一:复习巩固1.我会写:德、鹊、蝉2.复习: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3.体会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环节二:课前导入走进作者。
1.出示古诗《清平乐·村居》2.提问:同学们,还记得这首词的作者是谁吗?3.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辛弃疾的名作《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4.揭示板书:《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5.走进作者: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居士,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南宋词人,是宋代豪放派词人的杰出代表,在词坛与苏轼并称“苏辛”。
其词题材广阔,主要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
著有《稼轩长短句》。
6.写作背景:公元1181年(宋孝宗淳熙八年),辛弃疾因受奸臣排挤,被免罢官,回到上饶带湖家居,并在此生活了近十五年。
在此期间,他虽也有过短暂的出仕经历,但以在上饶居住为多,在此留下了不少词作。
这首词是作者中年时经过江西上饶黄沙岭道附近,看到月夜乡村景色,有感而发写下的一首词。
环节三:深度赏析,品读古诗。
1.学生大声朗读古诗。
2.教师划分节奏。
3.提示:多音字“见”通“现”这个“见”还在什么地方读“xiàn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4.品读诗句(1)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案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案《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案一、教学要求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反复诵读,感悟词中描绘的画面,体会作者的情感。
3、培养学生对大自然、对劳动人民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感受词中所表现的自然美,借助语言文字,充分展开想象,感悟词中景、心中情。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作者介绍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南宋爱国词人,有《稼轩长短句》。
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
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与苏轼并称为“苏辛”。
写作背景作者曾两次罢官,隐居在江西上饶的带湖,前后将近二十年。
这首词是词人在隐居时期写的,词牌下原有小题“夜行黄沙道中”。
诵读知诗意读准字音读顺节奏读懂诗意读出音韵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辛弃疾明月 / 别枝 / 惊鹊,清风 / 半夜 / 鸣蝉。
稻花香里 / 说丰年,听取 / 蛙声 / 一片。
七八个星 / 天外,两三点雨 / 山前。
旧时/ 茅店 / 社林边,路转 / 溪头 / 忽见。
阅读全词,思考:1、概括词的上下片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2、全词表达了词人什么思想感情,想象赏画面ring beam and plate making suitable proportion of concrete and mortar. Figure: the main factory building reinforcement: when pouring concrete rebar straight thread connection technology of concrete construction, should ensure the continuity of placement, to shorten the construction time intervals, avoiding layered cold joint. When poured in place concrete, vibrator use "fast insert slow drawing" plum-shaped, uniform distribution, and vibrator vibrating up and down TIC, uniform concrete vibrating up and down. Strengthening诵读诗歌,以“我从一句中,仿佛看到了画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年级《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案设计六年级《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案设计六年级《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案设计教材分析:古诗文是民族文化的瑰宝。
它浩如烟海,博大精深,不但是汉语言文字的典范和精华,更蕴含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和品格。
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丰富学生的文化积淀,2005年我校承担了《古诗文教学方法的研究》这一市级课题,并策划编写了这套校本教材—《魅力经典丛书》(课件:校本教材封面),开设了古诗词课,从此,我们的学生就和古诗词结下了不解之缘。
几年间,这套教材几易其稿,而大家熟知的这首宋词却一直得以保留,其主要原因在于从这首词中我们可以欣赏到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短短几十个字,却为我们营造出一个清新可人的夏夜无眠的意境。
这首词是宋代词人辛弃疾的田园诗作之一。
它语言自然朴素,一改辛词豪放不羁,金戈铁马的气势,以清新、带着泥土的芳香,让我们看到了一幅鲜明逼真的田野风光图。
词中描写农村夏夜的清新景色,抒发词人的闲适心情,笔触轻快活泼,使人有身临其境的真实感。
学情分析:培根说:“读诗使人灵秀。
”古诗词是中华民族祖先留下的高贵文化遗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诗词名篇,以精炼的语言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生活,既具有高度的概括力,又有丰富的想象力。
而这对于对本词来说,面对生活在城市里的享受着工业文明的成果长大的孩子们,在理解上会有一定的难度。
我想,引导孩子充分想想诗词的意境,为孩子们插上想象的翅膀。
让他们在诵读中“看见”另一片天空,进而理解诗句的仿佛内涵,体味其中深刻的思想感情,这不失为一种较好的方法。
重难点:感受词中所表现的自然美,想象词句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词中蕴含的诗人的情怀。
教学目标:本课的教学目标概括起来为三个字,即:读、品、悟从教学目标的三维目标形式来说,即为: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2、通过语言文字,融入自己丰富的想象,感悟这首词所描绘的意境。
3、通过朗读,感受词中所表现的自然美,感悟作者热爱大自然,企盼丰年的思想感情。
教法学法:记得一位教育名家曾指出,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不是为了教而教,而是应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
我以学生为主体,采用情境教学法,阅读法,指导品读法的教学,选择想象阅读法、朗读体的学法组织教学。
教学设计理念:举象显情、借象悟情,实现古诗词感悟模式的突破。
感悟古诗词,不在诗句的字面意思,而在诗句背后的情味和意蕴。
如何引领学生读出诗句背后的意蕴,应该紧紧抓住“诗象”这一中介,成功实现古诗词感悟模式的突破。
“情”要靠“象”去显,当平面的诗句通过学生地想象生成为一幅幅鲜活的画面、一段段感人的旋律、一幕幕立体的场景时,学生才能投身其中,感诗人所感、想诗人所想。
教学过程:简介教学流程:引读——与学生对话复习《清平乐》,了解作者破题,理解题目。
初读——与文本对话读正确,读流利读出节奏解题初读,这是学习诗词的基础阶段。
学生从一年级就已开始接触宋词,让学生结合已有的知识,了解题目的组成部分以及题目的意思,交流作者的经历。
例如,这是一首词,“西江月”是词牌,“夜行黄沙道中”是题目。
时间:夜。
地点:黄沙道。
事情:行(辛弃疾是这样向我们介绍黄沙岭的),这对学生来说很是容易。
然后在这个基础上出示这首词,让学生读准读通这首词。
在学生朗读的过程中纠正“见”的读音,指导学生正确把握这首词的节奏,感受词的节奏美,韵律美。
品读——与作者对话站在作者的身边,你同辛弃疾都从词作中看到了什么?又听到了什么?闻到什么?感受到了什么?引导学生交流体会,并指导学生通过朗读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感受。
情感是诗歌的生命,解读该词之难,难在一个“情”字。
感悟诗人之情,需要读懂诗词的景。
这一问题统领课堂,让学生充分感知、体会和领悟。
通过问题的创设,词人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自然地从词句中涌现,思路层层深入,词的意境似乎就在学生眼前。
点拨学生透过词句体会词人的情感,鲜明地感受到词人的喜悦之情。
此情此景,让学生感同身受、切己体察。
激情诵读,让学生感同身受,对诗词的感悟也就水到渠成。
扩读——与宋词对话拓展辛弃疾的其他词作介绍相关网站从以辛弃疾的《清平乐》导入开始,到学习他的《西江月》,体会他在词中的思想感情,词人辛弃疾是贯穿这节课设计的主线。
因此在教学的最后拓展环节,仍以欣赏他的词作为契机,介绍相关网站,带领学生感受宋词的魅力。
拓展阅读:作者生平简介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
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
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
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
一生力主抗金。
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
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
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
由于辛弃疾的抗金主张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江西带湖。
生平:“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
”这是刻在铅山瓢泉瓜山山后的阳原山辛弃疾墓前郭沫若对他评价的楹联。
在中国文学史上,辛弃疾是一位令人敬仰的文武全才。
1161年,辛弃疾自22岁率领2000多家乡父老兄弟起义抗金,便把洗雪国耻、收复失地作为自己的毕生事业,20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可是,他中年却屡屡蒙受谗劾,赋闲20年,直至忧愤而死。
从1181年到1207年,他基本上是在上饶带湖和铅山瓢泉过着闲居的生活,其间有6年时间被起用又被罢官,来往于福建、浙江、江苏等地的任上和带湖、瓢泉之间;而居带湖亦时往瓢泉小住。
瓢泉,是这位爱国词人南渡后的最后归宿地。
1180年,41岁的辛弃疾再次任隆兴(南昌)知府兼江西安抚使时,拟在上饶建园林式的庄园,安置家人定居。
1181年春,辛弃疾来到上饶开工兴建带湖新居和庄园。
他根据带湖四周的地形地势,亲自设计了“高处建舍,低处辟田”的庄园格局,并对家人说:“人生在勤,当以力田为先。
”因此,他把带湖庄园取名为“稼轩”,并以此自号“稼轩居士”。
当年农历十一月,由于受弹劾,官职被罢,带湖新居正好落成,辛弃疾回到上饶,开始了他中年以后的闲居生活。
鹅湖山、灵山、博山等地,都是辛弃疾常去寻古觅幽的地方。
鹅湖山下的鹅湖寺,在通往福建的古驿站旁。
1175年农历六月初三至初八,著名学者朱熹、吕祖谦、陆九龄、陆九渊等在鹅湖寺举行了中国哲学史上著名的“鹅湖之会”(第一次鹅湖之会)。
鹅湖因而成了文化胜地。
辛弃疾常去鹅湖游憩。
1188年天,陈亮写信给辛弃疾和朱熹,相约到铅山紫溪商讨统一大计。
但后来,朱熹因故推辞了这次铅山之会。
这年冬,到了相约之期,辛弃疾正染病在床,于瓢泉养息等待陈亮。
傍晚,雪后初晴,夕照辉映白雪皑皑的大地,辛弃疾在瓢泉别墅扶栏远眺,一眼看见期思村前驿道上骑着大红马而来的陈亮,大喜过望,病痛消散,下楼策马相迎。
两人在村前石桥上久别重逢,感慨万端;伫立石桥,沐浴着雪后初晴的夕阳,纵谈国事,为金瓯残缺而痛心疾首,爱国之情汹涌澎湃于胸,拔剑斩坐骑,盟誓为统一祖国奋斗不止。
辛弃疾在与陈亮别后写的《贺新郎·同父见和,再用韵答之》中发出“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的呐喊,正是这种豪情壮志的写照。
辛弃疾和陈亮这次会晤,瓢泉共酌,鹅湖同游,长歌相答,极论世事,逗留弥旬乃别,成为文坛佳话。
后人为了纪念这两位爱国志士,将这次会晤称为第二次“鹅湖之会”,将期思村前的石桥称为“斩马桥”,并在桥旁建了斩马亭。
至今,当地还流传辛弃疾和陈亮“斩马盟誓”的故事。
斩马亭还在,虽经历风雨,仍有不少刻有“斩马亭”字样的釉瓦覆盖其上,为铅山县文物保护单位。
1194年夏,辛弃疾又被罢官回上饶,住在瓢泉,动工建新居,经营瓢泉庄园,决意“便此地、结吾庐,待学渊明,更手种、门前五柳”。
1195年春,瓢泉“新葺茆檐次第成,青山恰对小窗横”(《浣溪沙·瓢泉偶作》),瓢泉园林式庄园建成。
1196年夏,带湖庄园失火,辛弃疾举家移居瓢泉。
1196年,辛弃疾生平所有的各种名衔全部被朝廷削夺得干干净净,在瓢泉过着游山逛水、饮酒赋诗、闲云野鹤的村居生活。
瓢泉田园的恬静和期思村民的质朴使辛弃疾深为所动,灵感翻飞而歌之,写下了大量描写瓢泉四时风光、世情民俗和园林风物、遣兴抒怀的诗词。
《临江仙·戏为期思詹老寿》、《浣溪沙·父老争言雨水匀》、《玉楼春戏赋云山》等等,都是辛词中描写瓢泉村居生活的代表作。
“青山意气峥嵘,似为我归来妩媚生”(《沁园春·再到期思卜筑》);“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情与貌,略相似”(《贺新郎·邑中园亭》)。
这些词句表现了辛弃疾对瓢泉山水风物一往情深。
1203年,辛弃疾先后被起用为绍兴知府、镇江知府等职。
1205年,又被罢官,辛弃疾怀着满腔忧愤回瓢泉。
1207年,68岁的辛弃疾,身染重病,朝廷再次起用他,任他为枢密都承旨,令他速到临安(杭州)赴任。
诏令到铅山,辛弃疾已病重卧床不起,只得上奏请辞。
这年农历九月初十,爱国词人辛弃疾带着忧愤的心情和爱国之心离开人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