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详解丨七下第四单元第14课《驿路梨花》

合集下载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驿路梨花》课文详解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驿路梨花》课文详解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驿路梨花》课文详解预习须知一、文题解读“驿(yì)路”,又叫“驿道”,古代传递政府文书等用的道路,沿途设有换马或休息的驿站。

这里指过往行人所走的道路。

“梨花”既指小茅屋外边的自然界的梨花,又指照料小茅屋的梨花姑娘,更是雷锋精神的象征。

二、作者简介彭荆风(1929—2018),江西萍乡人,作家。

其作品大多描写边疆战斗生活和少数民族风俗人情,具有鲜明的边疆特色,代表作有短篇小说《芦笙吹响的时候》《今夜月色好》、中篇小说《蛮帅部落的后代》、报告文学《覆盖再覆盖》等。

知识重点一、字音词义竹篾miè:劈成薄片的竹条。

延伸:延长,伸展。

迷茫:广阔而看不清的样子。

简陋:(房屋、设备等)简单粗陋,不完备。

悠闲:闲适自得。

暮色:傍晚昏暗的天色。

红润:红而滋润,多指皮肤。

漫步:没有目的悠闲地走。

晶莹:光亮而透明。

修葺qì:修理(建筑物)。

二、主题概述小说通过描述哀牢山深处一所小茅屋的故事,生动地展示了雷锋精神在祖国边疆军民中生根、开花、发扬光大的动人情景,再现了西南边疆少数民族乐于助人、热情好客的淳朴民风,歌颂了互帮互助的良好社会风貌。

三、文章结构第一部分(第1—8段):写“我”和老余在陡峭的山中的梨树林边见到一座小茅屋。

第二部分(第9—12段):写小茅屋的情形及“我”和老余身体的疲劳、饥饿消除之后,怀着感激的心情猜测小茅屋的主人是谁。

第三部分(第13—27段):写“我们”遇到瑶族老人,解开误会,引出哈尼小姑娘梨花。

第四部分(第28—36段):写“我们”遇到梨花的妹妹。

第五部分(第37段):引用诗句,点明文题。

赞美西南少数民族人民学习雷锋助人为乐的精神就像洁白的梨花开遍神州大地。

四、思考探究1.开篇的自然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挨”“延伸”“消失”由近及远,描写出了山峦的层叠和一望无际;“迷茫的暮色”又表明“我们”行进山中已经到了傍晚时候。

这样描写山峦,表明时间,衬托出“我们”焦急的心情,为下文“小屋”的出现做铺垫。

2024年度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4课《驿路梨花》教案及课件

2024年度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4课《驿路梨花》教案及课件
小组展示
每个小组选派一名代表,向全班展 示小组讨论的成果,包括人物形象 分析、情节梳理、主题思想归纳等 。
20
创意写作或绘画展示
创意写作
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发挥想象, 进行创意写作。可以是对课文的续写 、改写,也可以是以课文为背景创作 新的故事。
绘画展示
鼓励学生将课文中的场景、人物用画 笔表现出来,通过绘画展示对课文的 理解和感受。作品完成后可在班级进 行展示和交流。
过程与方法
整体感知课文,按“我们”的所见所闻的时间顺序组织材 料,在顺叙过程中又有插叙;在情节安排上,作者巧妙地 设置悬念和误会,使情节富有戏剧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梨花的象征意义,学习边疆纯朴民风的热情周到。
5
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激趣法、问题导引法、指导归纳法 教学手段:课件
2024/3/23
6
2024/3/23
02
文本解读与赏析
CHAPTER
7
文章结构和写作特点
文章采用倒叙手法,通过回忆的方式展现故事情节,增强了阅读的悬念和吸引力。
以梨花为线索贯穿全文,使得文章结构紧凑有序,同时也突出了梨花的美好形象。
2024/3/23
运用生动的描写和细腻的情感表达,让读者能够深入感受到文中人物的情感世界。
25
家长参与孩子学习建议
01
督促孩子按时完成课后 作业,及时检查并纠正 错误。
2024/3/23
02
鼓励孩子多阅读课外书 籍,提高其阅读能力和 阅读兴趣。
03
帮助孩子制定学习计划 ,合理安排学习时间,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26
04
与孩子一起讨论课文内 容和人物形象,增进亲 子关系的同时加深对课 文的理解。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4课《驿路梨花》知识点+课后思考探究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4课《驿路梨花》知识点+课后思考探究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4课《驿路梨花》知识点+同步练习知识点一、作者简介彭荆风,1929年生,江西萍乡人,作家。

1955年出版短篇小说集《边寨亲人》。

与人合写电影文学剧本《边寨烽火》与《芦笙恋歌》,“文革”后出版作品有长篇小说《鹿衔草》,中篇小说《蛮帅部落的后代》《爱与恨的边界》,短篇小说集《驿路梨花》等。

二、背景资料《驿路梨花》是彭荆风于1977年秋写的,当时,党中央重新提出要学习雷锋精神,作者记忆的闸门也被叩开了,他想起了许许多多边疆地区的朴实的人和事,想起了那深山大岭里供旅人方便的小茅屋,想起了默默为茅屋打柴、背水的哈尼族人,以及为了后来的旅客,临行前都要给小茅屋做点事的先行者。

想起这些,一股无形的力量迫使彭荆风拿起笔来,写就了《驿路梨花》。

三、理解词义1.修葺:修理房屋。

葺,用茅草覆盖房顶。

2.折损:因过分尊重使人承受不起,客套话。

3.驿路:这里指过往行人所走的道路。

4.迷茫:广阔而看不清楚。

5.恍惚:不真切,不清楚。

6.简陋:简单粗陋不完备。

7.延伸:延长伸展。

四、课文分段第一部分(1—9):写“我”和老余在焦急地赶路之时发现了小茅屋。

第二部分(10—12):“我们”投宿小茅屋,猜测小茅屋的主人是谁。

第三部分(13—27):写瑶族老人述说小茅屋的主人是梨花。

第四部分(28—37):写梨花妹妹讲述小茅屋的来历,引用诗句点题。

五、问题归纳1.开篇的自然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本题运用自然环境描写作用分析法。

“挨”“延伸”“消失”由近及远,描写出了山峦的层叠和一望无际;“迷茫的暮色”又表明“我们”行进山中已经到了傍晚时候。

这样描写山峦,表明时间,衬托出“我们”的焦急心情,为下文“小屋”的出现作铺垫。

2.“我们”首先看到了小屋的什么情况?产生了什么疑问?这起着什么作用?“我们”首先看到小屋“没有灯也没有人声”,不禁产生了“这是什么人的房子呢”的疑问,设置出了第一个悬念。

3.小茅屋的主人为过路人准备了哪些必需品?从中可以看出主人具有怎样的品质?本题运用人物形象五分析法。

七年级语文下《驿路梨花》全解

七年级语文下《驿路梨花》全解

《驿路梨花》全解
一、标题解读
《驿路梨花》中的“驿路”是指古代传递政府文书等用的道路,沿途没有换马或休息的驿站,这里指过往行人所走的道路。

“梨花”既指梨树所开的花,也指哈尼族小姑娘,同时还象征雷锋精神和边疆少数民族淳朴的民风。

二、文章主旨
本文围绕哀牢山里的一所小茅屋展开故事,生动地展示了雷锋精神在祖国边疆军民中生根发芽、发扬光大的动人情景,再现了西南边疆少数民族乐于助人、热情周到的淳朴民风,歌颂了互帮互助的良好社会风貌。

三、字词学习
1.字音字形:18个字音字形需要掌握。

2.词语释义:包括“竹篾”、“恍惚”、“香气四溢”、“修葺”等词语的含义,
需要进行理解和学习。

四、思维导图
《驿路梨花》中有三处悬念,从而引起读者的关注,并急切期待解决的后果,以便吸引和集中观众的注意力与观赏兴趣。

五、写作手法
1.悬念设置:文章通过设置悬念,引发读者的好奇心和阅读兴趣。

2.比喻手法:文章中运用了大量的比喻手法,将抽象的事物具象化,有助于
读者理解和感受文章的情感和意境。

3.人物描写:文章中的人物形象鲜明,通过具体的描写和刻画,使读者能够
深入了解人物的性格和特点。

4.语言运用:文章的语言优美、生动,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使文章更具艺术感染力。

5.结构安排:文章的结构紧凑、合理,情节发展自然、流畅,符合逻辑顺序,
使得整个故事情节完整、连贯。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14《驿路梨花》课文讲解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14《驿路梨花》课文讲解

14《驿路梨花》资料链接一、作者简介彭荆风,生于1929年,江西萍乡人。

读到初中二年级因家贫辍学,当过报社校对、记者、编辑。

1950年随军进入云南边疆,历任创作员、昆明军区宣传部副部长、成都军区创作室主任、云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理事等。

在西南边疆四十余年,足迹踏遍云贵高原。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期出版小说集《边寨亲人》《佧瓦部落的火把》,其中《当芦!吹响的时候》被改编成电影《芦!恋歌》,和另一部电影《边寨烽火》,都产生了广泛影响。

在1957年“反右”运动中开始罹难长达22年,并坐牢7年,在狱中偷写长篇小说《断肠草》。

新时期复出后出版了长篇小说《鹿衔草》《断肠草》《绿月亮》《师长在向士兵敬礼》,中篇小说《爱与恨的边界》《云里雾里》等以及短篇小说集《驿路梨花》《红指甲》等。

其中短篇《今夜月色好》获第八届(1985—1986)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数十年来彭荆风笔耕不辍,是一位为西南边疆军民的斗争和建设生活执着而深情地吟唱的歌者。

(选自《中国文学通史》第11卷,江苏文艺出版社2013年版)二、关于《闻武均州报已复西京》闻武均州报已复西京陆游白发将军亦壮哉,西京昨夜捷书来。

胡儿敢作千年计,天意宁知一日回。

列圣仁恩深雨露,中兴赦令疾风雷。

悬知寒食朝陵使,驿路梨花处处开。

《闻武均州报已复西京》选自陆游的《剑南诗稿》卷一。

武均州即武钜,当时任均州知府兼安抚使。

西京,即洛阳。

据宋史记载:绍兴三十一年十二月九日,武钜派遣乡兵总辖杜隐等,乘金人内部混乱引兵北退之机,一举收复西京洛阳。

陆游闻之激动万分,写了这首充满激情的诗。

在诗中,他热情歌颂了宋军收复西京的壮举,嘲笑金主想千年统治中原的迷梦一朝破灭。

陆游认为这胜利,是宋代已故诸帝的仁义恩德给人间洒下的雨露,此后国家中兴的赦令,会像风雷一样迅速颁布,天下从此太平。

写到这里,诗人浮想联翩:预知来年寒食节,朝祭北宋先帝陵墓的使者,将通过处处梨花盛开的驿道到达洛阳。

三、深情写梨花———谈《驿路梨花》的写作(彭荆风)多年的写作经验使我觉得,一篇作品能否给人留下较深刻的印象,关键在于作品是否有特色和新意。

PPT《驿路梨花》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课文详解

PPT《驿路梨花》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课文详解
彭荆风 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课文详解
彭荆风,当代作家。 他只读过两年初中,1952年 开始在报刊上发表作品。
著有长篇小说《鹿衔草》《断肠草》,中篇小说《蛮帅部落的后 代》,中、短篇小说集《绿色的网》《驿路梨花》等。
阅读思考
1.文中写了哪些人? 他们分别与小茅屋 发生过什么故事?
“我”和老余
瑶族老人吗? 梨花的妹妹吗?
建造和照顾小 谁是小茅
茅屋的人都是 屋的主人? 它的主人
梨花吗? JF军叔叔吗?
阅读思考
5.作者在文中多次提到“梨花”,找出中描写梨花的语句,并分 析其作用。 例1.白色梨花开满枝头,多么美丽的一片梨树林啊!
指自然界洁白美丽的梨花,给 暮色中行走在大山深处的“我”和 老余,带来了“有人家”的欣喜和 希望。为故事情节的展开作了铺垫。
时间顺序
4.JF军过夜盖茅屋 5.哈尼姑娘梨花照料茅屋 3.妹妹接替姐姐照料茅屋 2.瑶族老人借住送米 1.“我”和老余投宿茅屋
阅读思考
3.说一说:课文顺序和时间顺序哪 一种更好?
按课文的顺序写比较好。 这样写 使文章波澜起伏, 引人入胜。
阅读思考
4.小茅屋的主人是谁?作者是怎样一步一步揭示出来的?再读 课文,找出文中设置误会和悬念的地方,说说其表达效果。
7.本文中的JF军和梨花姑娘并未直接出场,而是通过其他人物的语言写 出他们的行动。这是哪种写人的方法?本文运用这种写人的方法收到 了什么样的效果?
本文对JF军和梨花姑娘,运用了间 接描写的方法。
运用这种方法,把作品的现在时间集 中在一个夜晚和早晨,插叙过去的事件,节 省了篇幅,构成了曲折生动、波澜起伏的 故事情节,有利于表达作品的主题。
阅读思考
6.结合课文内容,想一想以“驿路梨花”为题有什么含义和作用。 “驿路梨花”引用南宋诗人陆游的诗句,吸引了读者,也是全文

七年级语文下《驿路梨花》笔记

七年级语文下《驿路梨花》笔记

《驿路梨花》笔记
一、背景与主题
《驿路梨花》是一篇描写中国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人民学习、工作、生活的文章。

作者通过讲述一个小女孩帮助解放军叔叔的故事,展现了当地人民的善良、勤劳和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

文章主题深刻,语言生动,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二、人物形象
1.小女孩:文章的主人公,聪明、机智、善良,乐于助人。

她通过自己的努
力,帮助解放军叔叔解决了困难,展现出了中国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人民的优秀品质。

2.解放军叔叔:他们是来帮助当地人民建设家园的。

虽然遇到了困难,但解
放军叔叔并没有放弃,而是坚定地继续前行。

三、精彩句子
1.远远地看见一座山峰上有一片白色的梨花,像漫天飘洒的雪花,十分美丽。

2.解放军叔叔说:“我们一定要帮助这里的乡亲们建设好家园,让他们过上
幸福的生活。


3.小女孩说:“解放军叔叔,您们太辛苦了,我来帮您们挑水吧!”
4.解放军叔叔感动地说:“谢谢你,小姑娘!你真是个好孩子。


5.小女孩回答道:“解放军叔叔,这是我应该做的。


四、阅读感悟
《驿路梨花》这篇文章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中国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人民的善良、勤劳和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

同时,也让我认识到了帮助他人、关心他人的重要性。

在生活中,我们应该学会关爱他人,尽自己所能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只有这样,我们的社会才会更加美好、和谐。

七年级语文下《驿路梨花》赏析

七年级语文下《驿路梨花》赏析

《驿路梨花》赏析《驿路梨花》是一篇富有诗意的散文,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西南边疆的美景,展现了当地少数民族的生活风貌,以及他们热情好客、乐于助人的品质。

一、语言优美,情感丰富作者在文章中运用了大量的比喻、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使得语言优美、生动。

同时,作者的情感也贯穿始终,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写,表达了对祖国边疆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二、情节紧凑,结构完整文章通过回忆往事、描绘景物、讲述故事等方式,情节紧凑、自然。

同时,文章的结构也十分完整,从开始的“我”和老余行走在哀牢山路上,到后来的发现小茅屋、遇到哈尼族小姑娘,再到最后得知小茅屋的主人是谁,整个故事情节连贯、有序。

三、人物形象鲜明,个性突出文章中的人物形象鲜明,个性突出。

哈尼族小姑娘是一个热情好客、乐于助人的形象,她的出现给“我”和老余带来了温暖和帮助。

解放军战士则是一个为人民服务的形象,他们不畏艰险、勇往直前,为了人民的利益而奋斗。

这些人物形象的刻画使得整个故事更加生动、感人。

四、主题深刻,意义深远《驿路梨花》的主题深刻,意义深远。

通过讲述一个小女孩帮助解放军叔叔的故事,展现了当地人民的善良、勤劳和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

同时,也表现了“我”和老余在困境中得到帮助的主题,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爱和互助。

这个主题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对于现代社会中的人们来说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综上所述,《驿路梨花》是一篇非常优秀的散文,它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同时也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

通过阅读这篇文章,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西南边疆的风土人情和当地人民的品质和精神风貌,同时也能够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爱和互助的重要性。

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 驿路梨花课文分析

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 驿路梨花课文分析

驿路梨花轻松学习梨花,洁白如雪,香气四溢。

想到它,我们就会想到“纯洁”,会想到“美丽”;想到它,我们会感到一股扑面的春的气息!同学们,今天就让我们共同来学习一篇充满温馨的文章——《驿路梨花》。

这一课我们分二个课时进行学习。

第一课时一、作者简介彭荆风,当代作家,江西萍乡人。

1929年生于1949年夏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

1950年随军进入云南,三十多年来,他一直生活在云南边塞,熟悉当地少数民族的生活,写了许多反映边疆生活的作品。

在“四人帮”横行期间,他被投入囚牢;在牢房中,还坚持写作。

“四人帮”垮台后,彭荆风同志的作品才重见天日。

《驿路梨花》是作者坐了七年监狱以后重新提笔的第一篇作品。

从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位作家对党的无比信赖,对新生活的无比热爱。

确如作者在《驿路梨花》一书的后记中所写:“我热爱生活……尽管我的功力有限,我还要尽力为欢乐生活奏乐。

”二、基础知识(1)应掌握的字(给括号前的字加拼音)简陋( ) 恍惚( ) 驿( )路修亨( )菌( )子竹篾( ) 麂( )子撵( )走朝( )气红润( ) 着( )想(2)应掌握的词修茸:修理房屋。

葺,用茅草覆盖房顶。

修长:长。

修,也是长的意思。

陡峭:形容山势直上直下。

迷茫:广阔而看不分明的意思简陋:房屋设备简·单粗陋,不完备。

香气四溢:指香气浓郁,向四面飘散。

溢,水满外流。

折损:因过分尊敬或优待而承受不起。

三、课文内容分析1.默读课文,然后划分段落层次。

全文以“我”和老余的见闻为主线展开情节,可分五部分第一部分(1—8自然段),写“我”和老余见到小屋。

第二部分(9—12自然段),写“我”和老余水足饭饱之后,怀着满意的心情猜测。

第三部分(13-27自然段),写“我们”和老猎人之间的误会。

第四部分(28—36自然段),写“我们”遇到梨花的妹妹。

第五部分(37自然段),最后点题点人。

2.用计时阅读法快速阅读课文,然后不看原文,填写下面的表格。

3.跳读课文,找出本文表示时间的词语.,体会本文的记叙顺序。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驿路梨花》课文详解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驿路梨花》课文详解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驿路梨花》课文详解预习须知一、文题解读“驿(yì)路”,又叫“驿道”,古代传递政府文书等用的道路,沿途设有换马或休息的驿站。

这里指过往行人所走的道路。

“梨花”既指小茅屋外边的自然界的梨花,又指照料小茅屋的梨花姑娘,更是雷锋精神的象征。

二、作者简介彭荆风(1929—2018),江西萍乡人,作家。

其作品大多描写边疆战斗生活和少数民族风俗人情,具有鲜明的边疆特色,代表作有短篇小说《芦笙吹响的时候》《今夜月色好》、中篇小说《蛮帅部落的后代》、报告文学《覆盖再覆盖》等。

知识重点一、字音词义竹篾miè:劈成薄片的竹条。

延伸:延长,伸展。

迷茫:广阔而看不清的样子。

简陋:(房屋、设备等)简单粗陋,不完备。

悠闲:闲适自得。

暮色:傍晚昏暗的天色。

红润:红而滋润,多指皮肤。

漫步:没有目的悠闲地走。

晶莹:光亮而透明。

修葺qì:修理(建筑物)。

二、主题概述小说通过描述哀牢山深处一所小茅屋的故事,生动地展示了雷锋精神在祖国边疆军民中生根、开花、发扬光大的动人情景,再现了西南边疆少数民族乐于助人、热情好客的淳朴民风,歌颂了互帮互助的良好社会风貌。

三、文章结构第一部分(第1—8段):写“我”和老余在陡峭的山中的梨树林边见到一座小茅屋。

第二部分(第9—12段):写小茅屋的情形及“我”和老余身体的疲劳、饥饿消除之后,怀着感激的心情猜测小茅屋的主人是谁。

第三部分(第13—27段):写“我们”遇到瑶族老人,解开误会,引出哈尼小姑娘梨花。

第四部分(第28—36段):写“我们”遇到梨花的妹妹。

第五部分(第37段):引用诗句,点明文题。

赞美西南少数民族人民学习雷锋助人为乐的精神就像洁白的梨花开遍神州大地。

四、思考探究1.开篇的自然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挨”“延伸”“消失”由近及远,描写出了山峦的层叠和一望无际;“迷茫的暮色”又表明“我们”行进山中已经到了傍晚时候。

这样描写山峦,表明时间,衬托出“我们”焦急的心情,为下文“小屋”的出现做铺垫。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驿路梨花》课文精析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驿路梨花》课文精析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驿路梨花》课文精析一、一写梨花。

1.小说是怎样开头的?这样开头有什么好处?写山:好大、起伏、一座挨一座、延伸、消失等几个动词描写山势,由近及远,突出了山的高、大、多,衬托出我们的焦急心情,为下面小屋的出现给我们带来的惊喜作铺垫。

接着又用陡峭的山、茂密的树林着意渲染山的险峻。

2.文章开头交代了什么?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3.“我们”是怎样发现小屋的?正当我们处于前不挨村,后不着店,进退两难的尴尬处境时,看到了眼前的梨花美景,并发现了小屋。

4.朗读描写梨花美景的语句。

品味写景的语言,体会写景的作用。

梨花在人们需要帮助的时候出现,不仅给人以惊喜,更多的是给人以希望和安慰。

我们焦急的心顿时平静下来了。

5.那座小茅屋是怎样的呢?一座草顶、竹篾泥墙的小屋。

屋里黑漆漆的没有灯也没有人声。

门是从外扣着的。

白木门板上有黑炭写的两个字:“请进!”火塘里的灰是冷的,一张简陋的大竹床铺着厚厚的稻草;倚在墙边的大竹筒里装满了水。

墙上写着几行粗大的字:“屋后边有干柴,梁上竹筒里有米,有盐巴,有辣子。

”——在这所没人的房子里,我们却受到了许多优待:①邀请的方式是热情的:“请进!”②准备的物质是丰厚的。

③安排是细心的。

④感受是温馨的。

6.小茅屋的主人是谁呢?——从瑶族老人嘴里得知小屋“主人”是梨花姑娘。

二、二写梨花1.齐读27自然段,思考:本段再写梨花有什么作用?——本段写梦中的梨花与梨花姑娘,将人与景结合起来,赞花,更是赞人,突出了梨花姑娘的美好品质。

2.作者为什么要把梨花姑娘放到梨花林里去写?写香气四溢的梨花林是为了赞美梨花姑娘纯洁美好的心灵,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

3.我们为什么要修葺小屋?——受梨花姑娘的感染,我们也要化感激为行动,为小茅屋做些什么。

小结:文中两次写梨花,一实一虚,既写环境之美,又烘托了人物的美好品质。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14课《驿路梨花》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14课《驿路梨花》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14课《驿路梨花》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14课《驿路梨花》课文原文这是哀牢山南段的处。

这么陡峭的山,这么茂密的树林,走上一天,路上也难得遇见几个人。

夕阳西下,我们有点着急了,今夜要是赶不到山那边的太阳寨,只有在这深山中露宿了。

同行老余是在边境地区生活过多年的人。

正走着,他突然指着前面叫了起来:“看,梨花!”白色梨花开满枝头,多么美丽的一片梨树林啊!老余说:“这里有梨树,前边就会有人家。

”一弯新月升起了,我们借助淡淡的月光,在忽明忽暗的梨树林里走着。

山间的夜风吹得人脸上凉凉的,梨花的白色花瓣轻轻飘落在我们身上。

“快看,有人家了。

”一座草顶、竹篾泥墙的小屋出现在梨树林边。

屋里漆黑,没有灯也没有人声。

这是什么人的房子呢?老余打着电筒走过去,发现门是从外扣着的。

白水门板上用黑炭写着两个字:“请进!”我们推开门进去。

火塘里的灰是冷的,显然,好多天没人住过了。

一张简陋的大竹床铺着厚厚的稻草。

倚在墙边的大竹筒里装满了水,我尝了一口,水清凉可口。

我们走累了,决定在这里过夜。

老余用电筒在屋里上上下下扫射了一圈,又发现墙上写着几行粗大的字:“屋后边有干柴,梁上竹筒里有米,有盐巴,有辣子。

”我们开始烧火做饭。

温暖的火、喷香的米饭和滚热的洗脚水,把我们身上的疲劳、饥饿都撵走了。

我们躺在软软的干草铺上,对小茅屋的主人有说不尽的感激。

我问老余:“你猜这家主人是干什么的?”老余说:“可能是一位守山护林的老人。

”正说着,门被推开了。

一个须眉花白的瑶族老人站在门前,手里提着一杆明火枪,肩上打着一袋米。

“主人”回来了。

我和老余同时抓住老人的手,抢着说感谢的话;老人眼睛瞪得大大的,几次想说话插不上嘴。

直到我们不作声了,老人才笑道:“我不是主人,也是过路人呢!”我们把老人请到火塘前坐下,看他也是又累又饿,赶紧给他端来了热水、热饭。

老人笑了笑:“多谢,多谢,说了半天还得多谢你们。

”看来他是个很有穿山走林经验的人。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第4单元第14课《驿路梨花》教案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第4单元第14课《驿路梨花》教案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第4单元第14课《驿路梨花》教案一. 教材分析《驿路梨花》是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第4单元的第14课,本课主要内容是一个描绘梨花盛开在驿路上的美景,通过描绘梨花的美,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文章语言优美,富有诗意,对学生有很好的熏陶作用。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接触过一些描写自然美景的文章,对这类文章有一定的理解能力。

但本文的语言较为优美,含蓄,学生可能对一些词语和句子的含义理解有困难。

同时,学生对梨花这种植物可能了解不多,需要在教学过程中进行补充。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掌握生字词。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课文的语言,学生能够理解作者对梨花的描写,感受梨花的美丽。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体会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培养对自然的热爱。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掌握生字词。

2.难点:学生能够理解作者对梨花的描写,感受梨花的美丽,以及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景教学法,以图片、视频等形式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描绘的场景,通过分析课文的语言,让学生感受梨花的美丽,理解作者的情感。

六. 教学准备1.课文录音带2.梨花的图片和视频3.生字词卡片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播放课文录音带,让学生跟读课文,感受课文的语言。

2.呈现(10分钟)展示梨花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对梨花有直观的认识。

同时,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作者要写梨花盛开在驿路上,这样写有什么特殊的意义。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语调的把握,体会作者的情感。

然后,教师提问,让学生回答,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4.巩固(10分钟)学生用生字词卡片进行组词、造句,巩固生字词的学习。

5.拓展(10分钟)让学生发挥想象,描绘自己心中最美的梨花景象,可以是用文字,也可以是用画笔。

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梨花的美丽和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七年级下册语文驿路梨花课文及知识点

七年级下册语文驿路梨花课文及知识点

七年级下册语文驿路梨花课文及知识点《驿路梨花》是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主要讲述了一位年轻的女老师和她的学生们在寒假里游玩时看到的美丽梨花的故事。

知识点:1. 描述人物形象:文中通过对女老师的描写,呈现出她善良、热心、有活力的形象。

2. 描写自然景物:作者通过丰富的细节和形象描写,生动地展现了美丽的梨花,让读者感受到春天的美好。

3. 展开故事情节:故事中介绍了女老师带领学生在寒假里到梨花园游玩的情节,通过交替叙述学生们的欢声笑语与梨花的美丽,增强了故事的趣味性。

4. 表达情感:故事中展现了女老师对学生们的关心和疼爱,也表达了学生们对老师的喜爱和尊敬。

故事开始时,梨花还在蓓蕾中,像是“一簇簇凝固了的白露珠”。

女老师带领着学生们,在驿路上看到了这些美丽的白花。

学生们纷纷感叹:“真漂亮!”老师微笑着问孩子们,你们见过梨花吗?孩子们纷纷摇头,于是女老师带领他们来到了一片梨花园。

在梨花园里,学生们欢快地奔跑着,他们整齐划一地喊出:“梨花呀!”女老师看着孩子们的笑脸,内心充满了幸福和温暖。

孩子们的欢声笑语与梨花的美丽相互映衬,整个园子都仿佛变成了一个欢乐的世界。

女老师趁着孩子们玩耍的间隙,找到一棵巨大的梨花树,她轻轻地摘下一朵盛开的花朵,放在了口袋里,准备带回学校。

她希望通过这朵梨花来给学生们展示春天的美丽和生机。

故事最后,女老师带领着孩子们离开了梨花园,他们一路欢唱着回到了学校。

女老师希望孩子们能够记住这次美丽的经历,并学会欣赏和珍惜身边的一草一木。

通过《驿路梨花》这篇课文,我们了解了梨花的美丽,也学会了欣赏大自然的美。

同时,课文也通过女老师的关心和疼爱,让我们感受到了师生之间的温暖和情感交流。

【续写】女老师回到学校后,将那朵梨花放在花瓶里,摆放在讲台上。

一阵淡淡的花香弥漫在教室里,让整个空气都变得清新宜人。

学生们抬头望着那朵盛开的梨花,心中涌起一股暖意。

梨花的美丽和鲜艳仿佛勾勒出了春天的图景,使他们对未来充满期待和希望。

驿路梨花课文赏析

驿路梨花课文赏析

驿路梨花课文赏析《驿路梨花》作者彭荆风,文章选自1977年11月27日《光明日报》,文体为小说。

本文就来分享一篇驿路梨花课文赏析,希望对大家能有所帮助!《驿路梨花》课文山,好大的山啊!起伏的青山一座挨一座,延伸到远方,消失在迷茫的暮色中。

这是哀牢山南段的最高处。

这么陡峭的山,这么茂密的树林,走上一天,路上也难得遇见几个人。

夕阳西下,我们有点着急了,今夜要是赶不到山那边的太阳寨,只有在这深山中露宿了。

同行老余是在边境地区生活过多年的人。

正走着,他突然指着前面叫了起来:“看,梨花!”白色梨花开满枝头,多么美丽的一片梨树林啊!老余说:“这里有梨树,前边就会有人家。

”一弯新月升起了,我们借助淡淡的月光,在忽明忽暗的梨树林里走着。

山间的夜风吹得人脸上凉凉的,梨花的白色花瓣轻轻飘落在我们身上。

“快看,有人家了。

”一座草顶、竹篾泥墙的小屋出现在梨树林边。

屋里漆黑,没有灯也没有人声。

这是什么人的房子呢?老余打着电筒走过去,发现门是从外扣着的。

白水门板上用黑炭写着两个字:“请进!”我们推开门进去。

火塘里的灰是冷的,显然,好多天没人住过了。

一张简陋的大竹床铺着厚厚的稻草。

倚在墙边的大竹筒里装满了水,我尝了一口,水清凉可口。

我们走累了,决定在这里过夜。

老余用电筒在屋里上上下下扫射了一圈,又发现墙上写着几行粗大的字:“屋后边有干柴,梁上竹筒里有米,有盐巴,有辣子。

”我们开始烧火做饭。

温暖的火、喷香的米饭和滚热的洗脚水,把我们身上的疲劳、饥饿都撵走了。

我们躺在软软的干草铺上,对小茅屋的主人有说不尽的感激。

我问老余:“你猜这家主人是干什么的?”老余说:“可能是一位守山护林的老人。

”正说着,门被推开了。

一个须眉花白的瑶族老人站在门前,手里提着一杆明火枪,肩上打着一袋米。

“主人”回来了。

我和老余同时抓住老人的手,抢着说感谢的话;老人眼睛瞪得大大的,几次想说话插不上嘴。

直到我们不作声了,老人才笑道:“我不是主人,也是过路人呢!”我们把老人请到火塘前坐下,看他也是又累又饿,赶紧给他端来了热水、热饭。

驿路梨花课文精讲

驿路梨花课文精讲

驿路梨花一、章节划分《驿路梨花》可以划分为五个部分:1. 第一部分(第1-8自然段):主要描述了作者和老余在赶赴太阳寨的路上,意外发现了一间小屋的情景。

这部分通过描绘梨树林的美景,烘托出了一种清新、宁静的氛围,为后文的故事发展奠定了基础。

2. 第二部分(第9-12自然段):作者和老余在小屋中借宿,并猜测小屋的主人可能是一个守山护林的老人。

这部分通过描写小屋的简陋和两位旅人的饥饿疲劳,突显了小屋的重要性,同时也引发了读者对小屋主人的好奇心。

3. 第三部分(第13-26自然段):作者和老余在小屋中遇到了瑶族老人,他告诉我们小屋的主人是一个叫梨花的姑娘。

这部分通过瑶族老人的叙述,揭示了小屋主人的真实身份,同时也展现了瑶族人民的淳朴和善良。

4. 第四部分(第27-36自然段):作者和老余在次日早上遇到了梨花的妹妹,她给我们讲述了小屋的来历。

这部分通过梨花妹妹的叙述,进一步揭示了小屋背后的故事,同时也展现了梨花姐妹的善良和无私。

5. 第五部分(第37-39自然段):作者望着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洁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驿路梨花处处开”。

这部分以作者的抒情结尾,既照应了题目,又深化了主题,使得整篇文章的情感得到了升华。

《驿路梨花》这篇文章通过讲述小屋的故事,展现了雷锋精神在少数民族地区生根开花、不断传扬的动人情景,歌颂了各族人民助人为乐的高尚品质。

同时,文章的结构清晰明了,通过五个部分的划分,使得整个故事的发展脉络清晰可见。

二、文章赏析《驿路梨花》是一篇具有深刻社会意义和艺术价值的作品,它通过描绘边疆地区少数民族的生活场景,展现了社会主义道德风尚在边疆地区的传承和弘扬。

以下是对这篇文章的详细赏析:从主题思想方面来看,《驿路梨花》以雷锋精神为主题,通过讲述哈尼族小姑娘梨花和她的妹妹以及瑶族老人等人物的故事,展现了边疆各族人民助人为乐、无私奉献的高尚品质。

这种雷锋精神在边疆地区的传承和弘扬,不仅体现了社会主义道德风尚的广泛影响,也彰显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深厚底蕴。

七年级语文下册:《驿路梨花》课文内容知识讲解

七年级语文下册:《驿路梨花》课文内容知识讲解

七年级语文下册:《驿路梨花》课文内容知识讲解梳理运用作者与背景彭荆风,生于1929年,江西萍乡人,作家。

只读过两年初中,1949年参军中国人民解放军,随军进驻云南边疆。

1952年开始在报刊发表作品。

1955年出版短篇小说集《边寨亲人》。

1956年与人合作电影文学剧本《边寨烽火》与《芦笙恋歌》,后拍成电影,受到好评。

“文革”后出版作品有长篇小说《鹿衔草》,中篇小说《蛮帅部落的后代》《爱与恨的边界》《绿色的网》,短篇小说集《驿路梨花》等。

知识积累1.驿(yì)路:又叫驿道,古时为传递政府文书而开辟的交通大道,沿途设有换马或休息的驿站。

这里指过往行人所走的道路。

2.陡峭(dǒuqiào):形容山势直上直下的。

3.修葺(qì):修理(房屋)。

葺,用茅草覆盖房顶。

4.修长:长。

修,也是长的意思。

5.折损:因过分尊敬而使人承受不起。

客套话。

6.露宿(lùsù):在室外或郊野住宿。

7.简陋:(房屋、设备等)简单粗陋,不完备。

8.喷(pèn)香:香气浓郁、一般泛指某食物香浓郁口。

9.悠(yōu)闲10.恍惚(huǎnghū)11.晶莹(yíng)12.竹篾(miè)13.麂(jǐ)子14.菌(jùn)子15.撵(niǎn)走考题例析1.(2015•湖南邵阳中考)选择题。

石缝间的蒲公英,远不似田野上的同zōng生长的那样茁壮。

它们因山风的凶狂而不能长成高高的躯干,它们因山石的而不能拥有众多的叶片,它们的茎显得坚韧而苍老,它们的叶因枯萎而失去光泽;只有它们的根竟似那柔韧而又强固的筋条,似那柔中有刚的藤蔓,深埋在石缝间狭隘的间隙里。

生命就是这样被环境规定着,被环境改变着,适者生存的规律无情,一切的适者都是战胜环境的强者,生命现象告诉你,生命就是拼bó。

(1)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红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宗博wàn yìB.综博mán àiC.综搏màn yìD.宗搏wàn ài(2)给语段横线处选择最恰当的一组词语是()A.贫困却虽然但B.贫穷还因为所以C.贫瘠又尽管但D.贫乏而也许但2. (2015•浙江杭州中考)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完成⑴⑵两小题。

七年级下册14课课堂笔记

七年级下册14课课堂笔记

七年级下册14课课堂笔记
《驿路梨花》是一篇描写边疆军民生活的散文,作者是彭荆风。

这篇文章讲述了作者在边疆驿路上的所见所闻,通过对驿路上的梨花、行人、马匹等细节的描绘,展现了边疆地区的独特风貌和军民之间的深厚感情。

一、课文内容概述
文章开篇,作者描述了驿路上的梨花盛开的景象,以及沿途的行人、马匹。

接着,作者通过讲述自己在路上遇到的一位军嫂,展现了边疆军民之间的深厚感情。

军嫂为了给丈夫送信,不辞辛苦地走了一百多里路。

作者感叹这种深厚的感情,同时也对边疆地区的艰苦生活表示敬意。

二、课文重点解析
1. 文章通过对驿路上的梨花、行人、马匹等细节的描绘,展现了边疆地区的独特风貌。

这些细节描绘使得文章更加生动形象,让读者仿佛置身于边疆驿路上。

2. 文章中的军嫂形象代表了边疆军民之间的深厚感情。

她为了给丈夫送信,不辞辛苦地走了一百多里路。

这种深厚的感情是边疆军民
共同守护家园的精神支柱。

3. 作者通过对边疆地区艰苦生活的描绘,表达了对边疆军民的敬意。

边疆地区的生活环境恶劣,但军民们依然坚守岗位,为国家的安全和稳定做出贡献。

三、课堂知识点
1. 了解边疆地区的生活风貌,体会军民之间的深厚感情。

2. 学习如何通过对细节的描绘展现一个地区的特色。

3. 学会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

4. 培养爱国主义情怀,增强国防观念。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14《驿路梨花》课文研读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14《驿路梨花》课文研读

⼈教版七年级语⽂下册14《驿路梨花》课⽂研读14《驿路梨花》课⽂研读⼀、整体把握⼩说通过发⽣在哀牢⼭深处⼀所⼩茅屋的故事,⽣动地展⽰了雷锋精神在祖国边疆军民中⽣根、开花、发扬光⼤的动⼈情景,再现了西南边疆少数民族乐于助⼈、热情好客的淳朴民风,歌颂了互帮互助的良好社会风貌。

⽂章以“我”和⽼余⼀晚⼀早所见所闻为顺序,围绕“⼩茅屋的主⼈到底是谁”,设计了两次误会、三个悬念,分两个层次,刻画了⼀组⼈物,展⽰了他们助⼈为乐的美好品格。

⾏⾛在深⼭⾥的“我”和⽼余,在淡淡⽉光下,穿过梨树林,发现了⽵篾泥墙的⼩茅屋,房门反扣,屋⾥漆⿊,没有灯也没有⼈,⽩⽊门板上⽤⿊炭写着“请进”两个字。

“这是什么⼈的房⼦呢?”⾃然产⽣的疑问,形成第⼀个悬念,领起了全⽂。

得到帮助的“我”和⽼余,以为前来送⽶的瑶族⽼⼈是⼩茅屋的主⼈,于是同时抓住⽼⼈的⼿,抢着说感谢的话。

可是瑶族⽼⼈说他不是主⼈,⽽是过路⼈。

第⼀个悬念引出的第⼀次误会消除了。

第⼀次误会的消除⼜引出第⼆个悬念。

瑶族⽼⼈不是主⼈,那“主⼈家是谁”呢?瑶族⽼⼈说,他从⼀个赶马⼈那⾥打听到是⼀个叫梨花的哈尼⼩姑娘,她要⽤为⼈民服务的精神来帮助过路⼈。

瑶族⽼⼈的讲述产⽣了第⼆次误会。

到此,是⼩说的第⼀个层次。

从哈尼⼩姑娘的出现到引出解放军战⼠建造⼩茅屋的故事,是⼩说的第⼆个层次。

“我”和⽼余、瑶族⽼⼈正在修葺房屋时,看见了梨树丛中闪现出⼀群哈尼⼩姑娘。

⾛在前⾯的约莫⼗四五岁,红润的脸上有两道弯弯的修长的眉⽑和⼀对晶莹的⼤眼睛,“我”料想她就是梨花。

瑶族⽼⼈也⾛到她们⾯前,深深弯下腰去,⾏了个⼤礼,表⽰感激之情。

可⼩姑娘说:“不要谢我们!房⼦是解放军叔叔盖的。

”第⼆次误会消除了,接着产⽣了第三个悬念:解放军战⼠为什么盖房⼦呢?三个悬念、两次误会,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到⼩说的最后,通过哈尼⼩姑娘的述说,我们终于知道了事情的原委:解放军战⼠为了⽅便过路⼈,学习雷锋精神建造了⼩茅屋;梨花姑娘受感动,要⽤为⼈民服务的精神帮助过路⼈,⼀直照料着⼩茅屋;梨花姑娘出嫁后,她的妹妹就接着照顾⼩茅屋;瑶族⽼⼈、“我”、⽼余等过路⼈,受到照料,都很感激,也都尽⼒照料⼩茅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文详解丨七下第四单元《驿路梨花》
14 驿路梨花
预习须知
一、文题解读
“驿(yì)路”,又叫“驿道”,古代传递政府文书等用的道路,沿途设有换马或休息的驿站。

这里指过往行人所走的道路。

“梨花”既指小茅屋外边的自然界的梨花,又指照料小茅屋的梨花姑娘,更是雷锋精神的象征。

二、作者简介
彭荆风(1929—2018),江西萍乡人,作家。

其作品大多描写边疆战斗生活和少数民族风俗人情,具有鲜明的边疆特色,代表作有短篇小说《芦笙吹响的时候》《今夜月色好》、中篇小说《蛮帅部落的后代》、报告文学《覆盖再覆盖》等。

知识重点
一、字音词义
竹篾miè:劈成薄片的竹条。

延伸:延长,伸展。

迷茫:广阔而看不清的样子。

简陋:(房屋、设备等)简单粗陋,不完备。

悠闲:闲适自得。

暮色:傍晚昏暗的天色。

红润:红而滋润,多指皮肤。

漫步:没有目的悠闲地走。

晶莹:光亮而透明。

修葺qì:修理(建筑物)。

二、主题概述
小说通过描述哀牢山深处一所小茅屋的故事,生动地展示了雷锋精神在祖国边疆军民中生根、开花、发扬光大的动人情景,再现了西南边疆少数民族乐于助人、热情好客的淳朴民风,歌颂了互帮互助的良好社会风貌。

三、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第1—8段):写“我”和老余在陡峭的山中的梨树林边见到一座小茅屋。

第二部分(第9—12段):写小茅屋的情形及“我”和老余身体的疲劳、饥饿消除之后,怀着感激的心情猜测小茅屋的主人是谁。

第三部分(第13—27段):写“我们”遇到瑶族老人,解开误会,引出哈尼小姑娘梨花。

第四部分(第28—36段):写“我们”遇到梨花的妹妹。

第五部分(第37段):引用诗句,点明文题。

赞美西南少数民族人民学习雷锋助人为乐的精神就像洁白的梨花开遍神州大地。

四、思考探究
1.开篇的自然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挨”“延伸”“消失”由近及远,描写出了山峦的层叠和一望无际;“迷茫的暮色”又表明“我们”行进山中已经到了傍晚时候。

这样描写山峦,表明时间,衬托出“我们”焦急的心情,为下文“小屋”的出现做铺垫。

2.小茅屋的主人为过路人准备了哪些必需品?从中可以看出主人具有怎样的品质?
床、水、干柴、米、盐等。

从中可以看出主人热情周到、乐于助人的品质。

3.第12段两人的对话有什么作用?
两人的对话既表现出对这家主人的感激之情的深厚,又在行文上照应前文设置的悬念;“可能”表现老余语气的不肯定,又深化了前文设置的悬念。

4.第24段中的语言描写属于什么记叙顺序?在行文上起着什么样的作用?
插叙。

表现出小屋帮助了很多行路的人,意义重大。

“我们”终于打听出小屋主人名叫梨花,既表现了老人非常感激小屋主人的心情,又在行文上照应前面设置的悬念,似乎已经解开了这个悬念。

5.写“我”的梦境有什么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