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园田居其三》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归园田居其三》教学设计4篇

《归园田居其三》教学设计4篇

《归园田居其三》教学设计《归园田居其三》教学设计4篇引导语: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

如何把教学设计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归园田居其三》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归园田居其三》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会朗读(做到能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感情。

)2、会理解(会借助注释与工具书梳理字词意思以及全诗的内容。

)3、会欣赏(能品味诗歌的意境美和语言美,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4、会背诵(掌握背诵方法,完成背诵)5、会默写(能在背诵诗歌的基础上,完成默写)教学重点:会朗读会理解教学的难点:会欣赏,品味诗歌的意境美和语言美。

使用教具:小黑板1块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

师生互动交流:你们说古董值钱吗?他们值得我们去收藏和欣赏吗?其实我们手中也有古董,而且是无价之宝,他们就是我们中国的文化精髓——古诗。

这一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30课《诗四首》中的《归田园居》其三让我们用脑子来收藏这件特殊的古董,用我们的智慧来欣赏这件瑰宝吧!在学习这首诗之前,我们先明确这一节课的学习目标,假如你们认为有信心完成这些学习目标的话,就跟老师自信满满地跟着老师的板书把学习目标读一遍。

(板书:会朗读、会理解、会欣赏、会背诵、会默写)二、了解诗人接下来,我首先来考考大家的记忆力如何,看看是否具备了收藏古董的能力:有这样一位诗人,他生在动荡的年代,性格既刚正不阿,向往和平、安宁、美好的生活。

进入官场,他认识到了官场的黑暗,因此,他不为“五斗米折腰”使他辞别官场,他最终选择了归隐田园。

他是谁?——陶渊明。

我们这个学期学习了他的哪篇文章?对呀,我们已经从《桃花源记》中感受到了陶渊明对和平、安宁、美好的生活的向往。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陶渊明的《归田园居》其三,进一步深入体会这位大诗人美好的心灵。

(小黑板出示全诗内容。

《归园田居·其三》教案

《归园田居·其三》教案

《归园田居·其三》教案《归园田居·其三》教案《归园田居·其三》写劳动生活,也是为了表明他终生归隐的意愿,生动地表现了诗人自然朴实的风格。

下面是《归园田居·其三》教案,和小编一起来看一下吧。

1教学目标1.熟读背诵这首诗,形成积累。

2.赏析诗歌的语句,体会诗歌的内涵。

3.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

2学情分析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学生已经学习了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所以,学生对陶渊明的作品已经有所了解。

针对所教班级学生的特点,做如下学情分析:第一,学生自学能力不太强,所以,诗歌内容的梳理和意境的感知等知识能力需要再强化。

第二,学生通过对《桃花源记》的学习对陶渊明以及他的仕与隐、归隐情怀已经有了比较多比较深的了解。

但是,对本诗的名句赏析及思想感情的理解教师要多加引导第三:陶渊明是中国诗歌史上田园诗的开创者和集大成者,因此,有必要梳理陶渊明田园诗的特点。

并会初步鉴赏山水田园诗。

3重点难点1.背诵这首诗。

2.理解诗的思想感情。

4教学过程4.1 第一学时教学目标1.能正确朗读并背诵《归园田居》(其三)。

2.能赏析这首诗的'名句并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时重点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学时难点理解诗的思想感情。

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归园田居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归园田居》(其三)(板题:归园田居)活动2【讲授】教学过程二、出示目标(一)请看学习目标:(投影显示)1.能正确朗读并背诵《归园田居》(其三)。

2.能赏析这首诗的名句并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过渡语:如何实现目标呢?下面开展自学竞赛。

三、第一次“先学后教”(一读古诗,扫除生字词)(一)讲述:请同学大声朗读读课文,比谁声音响亮能读准字音。

(二)指名学生朗读课文,有错即停,其他学生指出读错的地方。

师板书生读错的字词,并表扬读音正确,声音响亮的学生。

(三)过渡语:刚才,几个同学把全文轮读了一遍,出现了几个读错的字。

下面大家看课件,听录音,标出易错字和断句。

归园田居其三陈思嘉

归园田居其三陈思嘉

归园田居其三陈思嘉第一篇:归园田居其三陈思嘉归园田居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诗词大意,抓住诗眼理解主要思想2、学习方法,学习隐居精神。

导入:亭子里真意不在喝酒,而在于欣赏山里的风景,欣赏山水的乐趣,体会于心,寄托于酒。

古代文人贤士,有一种情怀,寄情于山水田园之中,以求精神的慰藉。

说起山水田园,就不得不提到一个人。

Ppt,抄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他的一篇著名的田园诗——归园田居(2分钟)这首诗的写作和一个著名的成语故事关系密切。

那就是最能体现陶渊明高尚品性的“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

陶渊明从小有兼济天下的宏图大志。

陶渊明的性格可谓刚正不阿,适情任性。

几次做官又罢官。

陶渊明最后一次做官,是义熙元年(405年)。

那一年,已过“不惑之年”(四十一岁)陶渊明当彭泽县令,不过八十多天。

他这次弃职而去,留下了一篇千古名文《归去来兮辞》,归哪?归乡。

便永远脱离了官场。

此后,他一面读书作诗,一面参加农业劳动。

过起了躬耕自足的田园生活。

(3分钟)《归园田居》就写于隐居后的第二年,是古体诗,一共有五首,这是第三首。

我们先看看学习这首诗进行的主要活动:一、学生范读,节奏划分。

教师评价,展示;学生齐读,感受节奏。

总结五言诗节奏规律。

做笔记。

二、读出诗味。

先自由吟读一遍,大声。

然后推荐最具有诗情的是谁?读。

然后评价。

范读。

感受。

哪一句最读的与众不同?最后一句。

最后一句在全诗的表达方式中有什么不同?在抒情首联颔联颈联诗句都是在叙事。

所以读出点叙事的味道,前面在叙述什么?耕种,适合慢点读。

试一试。

好,尾联读出抒情的情味来。

最后一句,那些词要注意?不足惜,领读。

(7分钟)吟读这个层面只是对诗歌把握的第一个层次,如何能够读出诗歌的深层韵味来,那一定要有味的“品诗”。

三、品析词句。

咬文嚼字品出字词意味。

品出作者辛苦;问题:陶渊明此时是农夫的身份,评价他是不是一个好农夫?盛和稀的对比。

种田技术不佳。

是个好农夫,但是他很努力是不?从哪些字词中品出他很努力?早出晚归,时间之长,路途艰难,夕露沾衣。

《归园田居》其三教学设计5篇

《归园田居》其三教学设计5篇

《归园田居》其三教学设计5篇
陶渊明是中国文学第一个大量写饮酒诗的诗人。

他的以“醉人”
的语态或指责是非颠倒、毁誉雷同的上流社会;或反映仕途的险恶;以下是整理的内容,供您阅读,参考。

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归园田居》其三教学设计1【设计指导思想】陶诗之美,不是一个十五、六岁的中学生轻易能领会得到的;陶诗之情,同样难以引起年轻人的共鸣。

他的反朴归真,他的淡泊,是历经浮沉世俗的淘洗后人性的回归。

如果就诗论诗,归园田居并无多少疑难之处,任何强加的桂冠只会导致学生的不满或不屑。

所以,对归园田居的学习,既要注重对诗歌本身的理解与感悟,更要注重从侧面挖掘诗人的诗心所在。

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认同诗人,进而获得情感的熏陶和价值观的建构。

【教学目标】1、掌握重点字词,了解陶渊明其人及诗文。

2、体会平中有奇,淡中有味的语言特色。

3、体会诗中流露出的对官场的厌恶之情和感受田园生活乐趣的欢愉。

【教学重点】体会诗中流露出的对官场的厌恶之情和感受田园生活乐趣的欢愉。

【教学难点】体会平中有奇,淡中有味的语言特色。

【教学方法】朗读、品读、比较、探究【教学工具】一支粉笔一把黑板刷【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步骤】一、联系旧知,精彩导入同学们是否以前学过的《桃花源记》这篇文章?作者是谁?陶渊明的桃花源景色怡人,民风淳朴,在那里没有压迫,人人平等,他们过着一种自己自足与世隔绝的生活,这个充满人情温暖的桃花源是陶渊明心中的理想国,但是,这美好的桃花源在现实生活中是没有的,那么,在现实中,陶渊明向往的居处是怎么样的呢?今天,。

《归园田居(其三)》教学设计

《归园田居(其三)》教学设计

《(其三)》描绘田园风光的美好与农村生活的淳朴可爱,抒发归隐后的愉悦心情。

下面是课文教学设计,一起来看一下吧。

教学目标
1.学会在诗意的想象中诗意的朗读诗歌。

2.学习描写景物的艺术手法。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通过揣摩语言,想象画面,体味情感来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2分钟)
教师导入:“假如同学们高中苦读三年,大学苦读四年,毕业后只有两个选择,一是去做官,有名有利;一是去当农民,平平淡淡,你会怎么选择?(几乎所有学生
都会选择做官)是啊,做官的话,且不说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和人生价值,单是物
质生活水平、地位和身份都比农民要高出很多。

我们上学不就是不想再当农民,要改变自己的生存方式吗?古代贫寒人家的学子改变自己的生存方式只有一条路,就
是考取功名然后做官。

但是做官有很多种,有为报效祖国而为官,有为满足私利争做官,前者官难做,但人品高尚;后者官好做,但遭人唾骂。

东晋时期的陶渊明就
是前者,但在走了“三十年”(实际十三年)的仕途以后归隐了,这是为什么?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归园田居》寻找答案。

自由回答适当引导检查预习。

《归园田居其三》教案

《归园田居其三》教案

《归园田居其三》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归园田居其三》的背景和作者杨洪基的生平;2.学习欣赏和理解《归园田居其三》的诗歌结构和意义;3.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4.培养学生对自然和乡村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二、教学内容1.课文《归园田居其三》的朗读和解读;2.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子的分析;3.阅读讨论与写作活动;4.诗歌创作和朗诵。

三、教学重点1.掌握《归园田居其三》的诗歌结构和意义;2.分析和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子;3.运用所学知识进行阅读理解和写作。

四、教学准备1.PowerPoint课件;2.课本《归园田居其三》复印件;3.白板、黑板、彩色粉笔等。

五、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5分钟)1.引入话题,谈论归园田居的意义和价值;2.向学生介绍《归园田居其三》这首诗歌,激发学生的兴趣。

第二步:朗读和解读课文(10分钟)1.将课文朗读一遍,鼓励学生自己朗读一遍;2.让学生谈谈诗歌中表达的情感和意境;3.解读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子,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义。

第三步:课文分析(15分钟)1.让学生分析课文的诗歌结构,包括韵律、押韵等方面;2.分析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子,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深层意义。

第四步:阅读讨论与写作(25分钟)1.让学生自由阅读课文,然后进行小组讨论;2.指导学生回答一些问题,讨论诗歌中表达的主题和感受;3.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写一篇关于归园田居的短文。

第五步:诗歌创作和朗诵(15分钟)1.激发学生对乡村和自然的情感,让学生尝试写一首有关乡村和自然的诗歌;2.鼓励学生朗诵自己的诗歌,分享自己的感受和体验。

第六步:总结与展望(5分钟)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收获;2.展望下一节课的学习内容和目标。

六、教学延伸1.组织学生参观乡村或自然景点,增加对归园田居的感知;2.鼓励学生写下自己在乡村或自然中的体验和感受,并与同学分享;3.组织诗歌朗诵比赛,增强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和理解能力。

陶渊明《归园田居_其三》教案

陶渊明《归园田居_其三》教案

陶渊明《归园田居_其三》教案第一篇:陶渊明《归园田居_其三》教案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教案归园田居陶渊明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教学目标:1.了解诗歌的背景知识及作者陶渊明的的生平。

2.初步了解陶渊明诗歌的艺术特色。

3.解古诗思想内容,学会做人。

4.引导同学体会诗歌意境美;背诵并能默写古诗。

教学重点: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掌握陶渊明的诗歌的艺术特征。

教学难点:激发学生想象力,再现诗歌画面,理解诗歌寓意,在诗的艺术境界中提升自己的人格,在现实生活中寻找到正确的人生道路。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古往今来,为了争名夺利,为了升官发财,有人不惜泯灭自己的良心,打击迫害他人,甚至残害亲人,如李林甫、秦桧、武则天等。

但也有人厌恶官场,辞官远居田园,如陶渊明。

陶渊明是中国士大夫精神的一个归宿,许多士大夫在仕途上失意以后或厌倦了官场的时候,往往会回归到陶渊明,从他身上寻找到新的人生价值以安慰自己。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归园田居》,看他是怎样做到在现实的环境中过上理想的生活的。

二、作者简介:陶渊明(约365-427),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号五柳先生(因宅边种植五棵柳树,所以号五柳先生),东晋著名诗人。

陶渊明可算是我国诗歌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因为他写出了大量歌颂田园风光和农村生活的诗篇。

陶渊明的性格既刚正不阿,又适情任性。

这使他与尔虞我诈、相互倾轧的官场格格不入,处处受到排挤。

在彻底觉悟到世俗与自己崇尚自然的本性是相违背的,他不能改变本性以适应世俗,再加上对政局的失望,于是坚决辞官隐居了。

主要作品有:《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记》、《归园田居》、《饮酒》。

二、整体感知自己先朗诵一遍,让学生注意到诗歌中的停顿,然后推荐同学起来朗诵三、对诗歌进行整体的翻译我在南山山坡下种了些豆子,杂草长得很茂盛,豆苗却长得很稀少。

早晨起来到田里清除野草,星月下扛着锄头回到住的地方。

《归园田居》其三教学实录5篇

《归园田居》其三教学实录5篇

《归园田居》其三教学实录5篇《归园田居》其三教学实录5篇陶渊明是中国文学第一个大量写饮酒诗的诗人。

他的以“醉人”的语态或指责是非颠倒、毁誉雷同的上流社会;或反映仕途的险恶;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内容,希望大家能够喜欢!《归园田居》其三教学实录1这堂课我没有使用多媒体课件,说老实话,本学期我上课基本不用多媒体课件。

目的是想与之前用多媒体课件上课来做一比较:主要是比较课堂上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吸收信息情况。

因为据有关教育部分调查显示:尽管多媒体课件的容量大,信息多,但学生的吸收能力相比之前老师只用一只粉笔一个黑板的情况,有所下降。

于是我决定用好多媒体课件,唯我所用,只取所需。

《归园田居》,课堂上自我感觉挺满意的。

课堂气氛较活跃。

1、教学目标明确,重点难点讲解到位,古诗把握得当,教学效果好。

2、由以前学过的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导入,联系旧知识,回顾旧知识,重温陶渊明的形象。

3、课堂上学生对陶渊明归隐的做法都谈了自己的看法。

有的同学表示敬佩、仰慕。

有的同学不免为此而感到愤愤不平。

主要是有感于当时的社会环境。

4、整堂课充满了激情。

5、教师语速适中,教学节奏把握得好。

6、最令我满意的是板书设计。

既简单又明了,概括了诗歌的主要内容。

7、令人遗憾之处是没给学生较多的时间让学生讨论陶渊明归隐田园的做法《归园田居》其三教学实录2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篇目是陶渊明的《归园田居》。

下面,我将从教材、教学方法、教学流程、板书设计四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教材这部分我将从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教学目标和重难点三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归园田居》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第六单元《诗四首》中的一首。

属于必读课。

本单元收录了《三峡》、《短文两篇》和《湖心亭看雪》等都是描绘自然山水景物的优秀诗篇。

通过本单元学习,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秀美风光,理解诗人在嘈杂的社会环境中回归清新自然的闲适之情。

通过《归园田居其三》的学习,使学生对山水田园诗有初步的了解,感受田园生活的喜人情趣和作者不同流俗的高尚情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归园田居其三》教学设计导读:本文《归园田居其三》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归园田居其三》教学设计王雷小学高级教师,昆明市学科带头人,昆明市罗蓉名师工作室成员,经开区实验小学语文教师,兼任语文教研组长、教导主任。

秉持"潜研笃行、德业双修"的信条,努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寻求突破。

多次在全国、省、市、区各级教学研讨活动中执教示范课,并受邀到云南省各地州开展专题性讲座。

多次在省、市、区级教学竞赛中取得一等奖。

另外还曾获云南省"一师一优课名师"、昆明市"师德师风建设优秀工作者""课题研究先进个人"、经开区"优秀人才""杰出园丁""先进教育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

教育格言:浅研笃行,德业双修,诗意地化匠成师!《归园田居其三》教学设计此教学设计曾代表罗蓉名师工作室在"昆明市诗词教学小初衔接研究活动"中进行展示并获得好评【设计理念】本次活动主题是"中小衔接",主要目的是使小学与中学加强联系,彼此了解。

"中小衔接",就小学教师而言,应该切实立足于"小",放眼于"中":要基于学生的实际水平,适当降低课堂难度,进行教学设计,而不能过度拔高,不能越俎代庖地用初中的高标准来要求小学生,以免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增加学生的心理压力;要撕开一个小口子,引领学生管中窥豹,从而激发学生对初中生活的向往,留下强烈的学习期待!从而使学生能够做好知识上的准备和心理上的过渡,尽量使小与中做到无缝连接。

《课标》要求小学高段要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

而对初中学段做出了"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

"的要求。

本教学设计更强调对古诗的诵读指导,通过不同层次的诵读感受陶渊明归隐躬耕时的恬淡与悠闲的生活状态、满足与豁达的心理世界;适当增多了对个别词语的注解,从而在"扫清阅读障碍"上加大了帮扶力度,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古诗的内容,更便捷地进行感悟和欣赏。

【教学目标】1.保护诗的整体诗性,使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体会诗的意韵;2.填补诗的合理空白,使学生在大量的举像中感知诗的意象;3.走进诗的写作背景,使学生在高度的共感中领悟诗的意境。

【教学重难点】通过举像、造境,使学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对"田园生活"有更加丰富、立体的认识。

通过适度拓展,使学生走进陶渊明的时代,了解陶渊明的境遇,感受陶渊明的内心,领悟田园诗带来的独特意境。

【教学过程】一、借助注释,读懂诗意(一)设疑导入在中国历史上,有一个举足轻重的人,他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他,就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陶渊明。

(二)揭示课题介绍"园田居",引出课题"归园田居".(三)朗读指导1. 一读,意在正音(1)陶渊明是一个怎样的人,或许,从他的这首诗中我们可以找到答案。

拿出课文纸,借助拼音,自由朗读。

(2)指名读。

(3)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2. 二读,重在节奏(1)诗是有韵律的,首先要注意断句。

来,自己划一划。

(2)指名读,相机指导。

(3)除了停顿要恰当以外,要读出韵律,还有个诀窍,就是"声断气不断,音断意相连"(ppt出示)。

3. 三读,旨在读懂(1)陶渊明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试着找找答案?(2)在这首诗中,你发现陶渊明是一个干什么的人?(种田的农夫)从哪里看出来的?①"种豆南山下"②"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3)他是一个怎样的农夫?说说你的理由?①勤奋的农夫:"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②不善农活的农夫:"草盛豆苗稀"③豁达(洒脱)的农夫:"衣沾不足惜"相信大家一定能读得更好了。

4. 四读,贵在兴致(1)不过,要想更好地了解他,不仅要关注人本身,还要关注诗中的"景物".那么,在这首诗中,发挥想象,你又看到了哪些景物呢?(2)交流:①"南山":你能用上一些词语来描述一下你看到的南山吗?②"月":这是一轮怎样的月亮?月亮仅仅只是照亮了陶渊明回家的路吗?还照亮了哪里?③"道":长满野草的"羊肠小道"④"夕露":晚上的露水晶莹的露水南山如画,明月皎洁,羊肠小道,草木茂盛,夕露晶莹,假如你能看得见,皎洁的月光下,陶渊明的脸上洋溢着怎样的表情?带着这种感受,再读这首诗。

二、展开想象,读出诗情(一)聚焦"园田居",体会满足之感1. 听着大家的朗读,老师仿佛真的看到了一个农夫正悠闲、惬意地走在田间小道上。

他要去哪儿?(回家)他家在哪儿?(园田居)(板书:身归园田居)读——"身归园田居"(二)五读,借助吟诵,强化情感1.走在回家(回园田居)的小路上,陶渊明悠哉悠哉,心情愉悦。

老师有个疑问,当你感到快乐,感到满足的时候,你会干什么?(唱歌)在古代那不叫唱歌,确切的说,那叫"吟诵",想听吗?(教师吟诵)2. 有趣吗?咱们合作一下,老师吟诵一句,你们朗诵一句好吗?三、互文印证,读透诗心(一)设疑,指向"愿"字1.同学们,听了这么多遍,你的心中是否泛起一个疑问呢?2."愿"是什么意思?(板书:心愿)(二)拓展其实,陶渊明在他的第一首《归园田居》中就已经做了解答。

陶渊明啊,出生在东晋末年一个没落的官僚家庭。

他从小就崇尚自然:"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成年后,他希望做一个贤臣,造福一方百姓。

然而,理想是美好的,现实却是残酷的。

当时东晋王朝官场上乌烟瘴气。

他的理想根本就无法实现。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他越发渴望做回自己,重获自由。

"羁鸟念旧林,池鱼思故渊。

"41岁那年,陶渊明当上了彭泽县的县令。

一天郡里的太守派督邮来视察工作。

当时的督邮虽然官品不高,但却常常假借太守的势力,作威作福,耀武扬威。

这个督邮,更是如此!他一到彭泽县的驿馆,就差人叫陶渊明来拜见他。

陶渊明虽然平时就不肯趋炎附势,对这个狐假虎威的督邮更是看不惯,但又不得不见。

正当他刚出门的时候,手下急忙喝止:"大人,且慢……".陶渊明早就受够了官场上的这一套,于是愤慨地说:"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

"便交出官印,辞去了仅仅做了80天的县令,回到了他的园田居。

现在他终于重返自然,过上了自己想要的生活:"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回到农村后,陶渊明首先要做的就是——"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其实跟我们今天学习的"其三"非常像——"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对于陶渊明来说,田园生活虽然辛苦,却是惬意自在的,他这样描绘道: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田园生活轻松自在,陶渊明乐享其中,所以,即使是"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他也会说"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三)交流陶渊明的"心愿"到底是什么?相机板书"有田园"(四)深入引导1. 陶渊明仅仅只是从南山的豆地里回到园田居吗?2. 告别官场,陶渊明来舍弃了什么?回归田园,他又得到了什么?3. 远离官场,回归田园,值不值得?ppt倒着出示《归园田居其三》中的诗句,并引读。

这所有所有的"不足惜",都是因为此时此他愿望终于——实现了!"南山如画来相伴,明月有情照我还。

万般烦恼不足惜,只因已了田园愿。

"4. 来,带着你的感受,再读这首诗。

四、聚焦影响,传承经典1.此时此刻,在你的心目中,陶渊明还仅仅只是一个在南山下种豆的农夫吗?2. 文如其人,陶渊明的诗跟他的人一样,质朴简单,崇尚自然。

他开创了新的诗歌流派——田园诗派。

3. 千百前来,他的田园、他的诗歌,连同他的品格,为我们构建出一个桃花源般的理想净土和精神家园,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200多年后的唐代:引读王维的《山居秋暝》那一轮照亮了陶渊明心境的明月,也照亮了"诗仙"李白的品格:他那种"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思想,和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骨气是一脉相承的。

引读张志和的《渔歌子》。

500多年后的宋代:苏轼称赞道:"渊明诗初看若散缓,熟看有奇句。

""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

" 更是写下了109首和陶诗。

来表达对陶渊明的赞赏之情。

引读《清平乐村居》1400年后的近代:著名作家林语堂这样称赞道:"陶渊明是整个中国文学传统上最和谐、最完美的人物,他的生活方式和风格是简朴的,令人敬畏……"1600多年后:就在今天的课堂上,我们也走进了陶渊明,深深地体会到他因为(指板书)"心有田园愿",所以,"身归园田居".引背:种豆南山下——4.穿越历史,一唱千年,这就是文化的力量,这就是经典的魅力!而更多更多的经典在这儿,在你们的在中学语文课本中,等着大家去欣赏,等着大家去传承!【板书设计】归园田居其三心有田园愿身归园田居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