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园田居(其三) 优秀教案

合集下载

《归园田居其三》教学设计4篇

《归园田居其三》教学设计4篇

《归园田居其三》教学设计《归园田居其三》教学设计4篇引导语: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

如何把教学设计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归园田居其三》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归园田居其三》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会朗读(做到能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感情。

)2、会理解(会借助注释与工具书梳理字词意思以及全诗的内容。

)3、会欣赏(能品味诗歌的意境美和语言美,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4、会背诵(掌握背诵方法,完成背诵)5、会默写(能在背诵诗歌的基础上,完成默写)教学重点:会朗读会理解教学的难点:会欣赏,品味诗歌的意境美和语言美。

使用教具:小黑板1块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

师生互动交流:你们说古董值钱吗?他们值得我们去收藏和欣赏吗?其实我们手中也有古董,而且是无价之宝,他们就是我们中国的文化精髓——古诗。

这一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30课《诗四首》中的《归田园居》其三让我们用脑子来收藏这件特殊的古董,用我们的智慧来欣赏这件瑰宝吧!在学习这首诗之前,我们先明确这一节课的学习目标,假如你们认为有信心完成这些学习目标的话,就跟老师自信满满地跟着老师的板书把学习目标读一遍。

(板书:会朗读、会理解、会欣赏、会背诵、会默写)二、了解诗人接下来,我首先来考考大家的记忆力如何,看看是否具备了收藏古董的能力:有这样一位诗人,他生在动荡的年代,性格既刚正不阿,向往和平、安宁、美好的生活。

进入官场,他认识到了官场的黑暗,因此,他不为“五斗米折腰”使他辞别官场,他最终选择了归隐田园。

他是谁?——陶渊明。

我们这个学期学习了他的哪篇文章?对呀,我们已经从《桃花源记》中感受到了陶渊明对和平、安宁、美好的生活的向往。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陶渊明的《归田园居》其三,进一步深入体会这位大诗人美好的心灵。

(小黑板出示全诗内容。

《归园田居·其三》教案

《归园田居·其三》教案

《归园田居·其三》教案《归园田居·其三》教案《归园田居·其三》写劳动生活,也是为了表明他终生归隐的意愿,生动地表现了诗人自然朴实的风格。

下面是《归园田居·其三》教案,和小编一起来看一下吧。

1教学目标1.熟读背诵这首诗,形成积累。

2.赏析诗歌的语句,体会诗歌的内涵。

3.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

2学情分析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学生已经学习了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所以,学生对陶渊明的作品已经有所了解。

针对所教班级学生的特点,做如下学情分析:第一,学生自学能力不太强,所以,诗歌内容的梳理和意境的感知等知识能力需要再强化。

第二,学生通过对《桃花源记》的学习对陶渊明以及他的仕与隐、归隐情怀已经有了比较多比较深的了解。

但是,对本诗的名句赏析及思想感情的理解教师要多加引导第三:陶渊明是中国诗歌史上田园诗的开创者和集大成者,因此,有必要梳理陶渊明田园诗的特点。

并会初步鉴赏山水田园诗。

3重点难点1.背诵这首诗。

2.理解诗的思想感情。

4教学过程4.1 第一学时教学目标1.能正确朗读并背诵《归园田居》(其三)。

2.能赏析这首诗的'名句并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时重点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学时难点理解诗的思想感情。

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归园田居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归园田居》(其三)(板题:归园田居)活动2【讲授】教学过程二、出示目标(一)请看学习目标:(投影显示)1.能正确朗读并背诵《归园田居》(其三)。

2.能赏析这首诗的名句并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过渡语:如何实现目标呢?下面开展自学竞赛。

三、第一次“先学后教”(一读古诗,扫除生字词)(一)讲述:请同学大声朗读读课文,比谁声音响亮能读准字音。

(二)指名学生朗读课文,有错即停,其他学生指出读错的地方。

师板书生读错的字词,并表扬读音正确,声音响亮的学生。

(三)过渡语:刚才,几个同学把全文轮读了一遍,出现了几个读错的字。

下面大家看课件,听录音,标出易错字和断句。

《归园田居其三》教案

《归园田居其三》教案

《归园田居其三》教案《归园田居其三》教案「篇一」教学内容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30课。

课文解读陶渊明于公元405年辞官还乡,从此终老田园。

归来后,作《归园田居》诗一组,共五首。

描绘田园风光的美好与农村生活的淳朴可爱,抒发归隐后的愉悦心情。

为诗史上的名作,对后世的山水田园诗影响深远。

课文中所选的是第三首。

《归园田居(其三)》记晨起至晚于南山为田豆锄草,在辛勤劳作中抒发自己脱离尘俗回归自然的恬静愉悦的心情。

但与其它诗作对比来看,这里的“愿”有它特殊的的内涵。

陶渊明宁愿归乡务农,也不肯出卖灵魂换取荣华富贵,反映了他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知识分子的清高与正直的思想品格。

这首诗语言朴素无华,不事雕饰。

然而却在平淡的外表下,包容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一颗纯净逸世的诗心。

如青山、豆苗、绿草、狭道、月光、露珠,这些看似平常的东西,一经诗人的笔触,就充满美感,流淌着一种古朴醇厚的涓涓诗意,这自然平淡的诗句融入全诗淳美的意境当中,使“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而这正是此诗的重要特色。

点评:课文解读,是老师备课过程中的重要一环。

解读要富于个性,为课堂教学服务,有所取舍,并不是照搬教参,或堆砌网络资料。

好的课文解读,全面、准确、深刻,富于创见,就是一篇短小精悍的论文。

这里的解读,简明扼要,抓住了特点,既介绍了时代背景、创作过程,又分析了诗歌内容、写作特点,为课堂教学内容“教什么”奠定了基础。

教学设想:《语文课程标准》(20xx年版)指出:“诵读古代诗词,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本课教学拟据课标来进行设计:以朗读把握诗歌重点词语切入,感知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

拓展阅读背景,结合自身生活积累,与诗人对话,感悟体味诗人寄寓诗中的情感。

最后,以画面想象读懂意境和诵读演绎情感的形式结束。

根据学生特点,本课的主要教学方法是:激趣、朗读、思考、讨论、想象、背诵。

总之,不仅要让学生的品味欣赏始终在老师的引导和指导中,更要让课堂成为学生活动、思考、展示的天地。

《归园田居其三》公开课教案

《归园田居其三》公开课教案

《归园田居其三》公开课教案《归园田居其三》公开课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了解陶渊明的生平及其诗歌的基本特征。

2、学习诗中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3、领悟诗人的田园情怀,追求自由独立的精神品格。

[教学重点]1、领悟诗人憎恶官场,热爱田园,追求自由的思想倾向。

2、背诵全诗。

[教学难点]学习诗中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教学方法]诵读式、讨论式、启发式[教学时数] 1课时[教学地点]高一4班[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初中时我们学过《桃花源记》,谁能说说桃花源是个什么样的地方?(景美,景色怡人;人美,热情好客,淳朴善良;生活美,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平等,人人劳动,丰衣足食,幸福安宁。

)思考:陶渊明为什么要创造这个理想王国?明确:陶渊明想以这个幸福的世外桃源来寄托自己祈求安定的理想。

陶渊明生活的东晋,社会黑暗,政局动荡,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他们渴望有安定的生活环境,桃花源正是这样的理想居所。

在上课前,请同学们做两个选择题。

1、有两种人生道路:A 十年寒窗苦读,金榜题名。

B 过着悠闲自得的生活,不上大学。

2、如果走入社会,有两条路:A 做官,有名有利 B 做农民,平平淡淡。

大家的选择都有各自的理由,但其实我们都在做同一件事:舍、得。

舍和得充满烦琐的人生,我们总是在不断地舍去,又不断地得到。

有一位作家说过,人的一生就是一舍一得的过程,人的分别也就在于有的人知道舍什么,得什么,什么时候该舍,什么时候该得,有的人却不能,由此,人生的境界也就不同。

东晋著名文学家陶渊明也曾经做过和大家同样的选择,但不同的是,他选择的是做农民。

而且,他为自己的选择写了一系列的文章。

《归园田居》写于归隐后一年。

其中,包含了他对自己弃官归家的感想和思索。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学习陶渊明的舍与得。

二、作者简介陶渊明(365—427)名潜,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浔阳柴桑人,东晋时期诗人,辞赋家、散文家。

陶渊明生于一个没落的仕宦家庭,祖父、父亲曾做过太守、县令一类的官,母亲是东晋名士孟嘉的女儿。

陶渊明《归园田居_其三》教案

陶渊明《归园田居_其三》教案

陶渊明《归园田居_其三》教案第一篇:陶渊明《归园田居_其三》教案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教案归园田居陶渊明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教学目标:1.了解诗歌的背景知识及作者陶渊明的的生平。

2.初步了解陶渊明诗歌的艺术特色。

3.解古诗思想内容,学会做人。

4.引导同学体会诗歌意境美;背诵并能默写古诗。

教学重点: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掌握陶渊明的诗歌的艺术特征。

教学难点:激发学生想象力,再现诗歌画面,理解诗歌寓意,在诗的艺术境界中提升自己的人格,在现实生活中寻找到正确的人生道路。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古往今来,为了争名夺利,为了升官发财,有人不惜泯灭自己的良心,打击迫害他人,甚至残害亲人,如李林甫、秦桧、武则天等。

但也有人厌恶官场,辞官远居田园,如陶渊明。

陶渊明是中国士大夫精神的一个归宿,许多士大夫在仕途上失意以后或厌倦了官场的时候,往往会回归到陶渊明,从他身上寻找到新的人生价值以安慰自己。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归园田居》,看他是怎样做到在现实的环境中过上理想的生活的。

二、作者简介:陶渊明(约365-427),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号五柳先生(因宅边种植五棵柳树,所以号五柳先生),东晋著名诗人。

陶渊明可算是我国诗歌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因为他写出了大量歌颂田园风光和农村生活的诗篇。

陶渊明的性格既刚正不阿,又适情任性。

这使他与尔虞我诈、相互倾轧的官场格格不入,处处受到排挤。

在彻底觉悟到世俗与自己崇尚自然的本性是相违背的,他不能改变本性以适应世俗,再加上对政局的失望,于是坚决辞官隐居了。

主要作品有:《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记》、《归园田居》、《饮酒》。

二、整体感知自己先朗诵一遍,让学生注意到诗歌中的停顿,然后推荐同学起来朗诵三、对诗歌进行整体的翻译我在南山山坡下种了些豆子,杂草长得很茂盛,豆苗却长得很稀少。

早晨起来到田里清除野草,星月下扛着锄头回到住的地方。

《归园田居》其三优秀教学设计

《归园田居》其三优秀教学设计

《归园田居》其三优秀教学设计《归园田居》其三优秀教学设计《归园田居》其三中口语的平淡和诗意的醇美和谐地统一起来,形成陶诗平淡醇美的艺术特色。

下面是归园田居》其三优秀教学设计,和小编一起看一下吧。

教学目标:1、理解诗意,熟读成诵2、赏析意境,领悟诗人的志趣情怀教学方法:情感激趣法启发引导法教学重点:品味诗歌的语言,体味诗歌的情味,领悟诗歌的意境教学难点:激发学生想像,再现诗歌画面,深刻体会景物描写中蕴含着的深厚的情思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回顾旧知,走进作者说说你所了解的陶渊明及作品,教师相机补充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一本本色彩斑斓、图文并茂的小人书曾让儿时的我们如痴如醉、爱不释手她们充实着我们寂寞的童年,滋养着我们懵懂的心灵,她们一路伴随着我们成长!六一儿童节到了,某一少儿出版社,为了让孩子们从小能在诗人和画家聚会的星空下,快乐阅读,决定出版一本图文并茂的少儿古典诗歌图书现在大部分工作已完成(多媒体出示《静夜思》《过故人庄》《清明》等插图),还有几首古诗没有编辑,其中就有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三,你能仿照这种编排,帮助出版社完成这首诗的编辑吗?要完成这项工作,光有热情远远不够先来看一下已完成的古诗编辑包括哪些内容?明确:注音,注释,译文,插图三、浅吟低唱,完成注音1、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重音和节奏提示:用“∕”划分节奏,注意音节划分和意义划分相结合[屏幕出示]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2、互读互评:展开朗读竞赛,相互纠正,完成注音四、七嘴八舌,疏通诗意教师引导:要完成这首诗的翻译需要注意什么?可以通过哪些途径和方法?明确:尊重原文,借助课下注释,适当扩展小组合作,选出最佳译文五、斟词酌句,绘制美图1、配乐诵读:边听边想象,我们的眼前会呈现出哪些画面?用一两句话描绘一下2、细读感悟:种豆,除草,起早贪黑,多么辛苦的一件事呀,那么诗人认为辛苦吗?结合诗句、作者的生平以及刚才头脑中展现的画面谈谈你的理解3、深层探究:陶渊明的这首诗为我们展现出一幅幅优美的画卷如果你是少儿图书的美术编辑,为了吸引孩子,也为了帮孩子更好的`理解这首诗,你最希望为这首诗配上哪幅画面?为什么?4、想象扩写:如何让美术编辑更好地理解你的意图?画面应呈现一种怎样的意境呢?现在把你最喜欢的画面用你的妙笔扩写成一段优美的小散文,以备美术编辑参考要求:(1)用第一人称;(2)有景物和人物描写(动作、心理描写);5、推荐交流:小组内交流,推荐优秀者全班交流[屏幕出示] 1、陶渊明月夜归耕图2、教师习作:我虽然独自一人,却有一轮明月相伴月下的我肩扛一副锄头,穿行在齐腰的草丛中透明的月光、静谧的田野、青草的芳香、泥土的气息、此起彼伏的蛙鸣,啊,好一幅迷人的月夜归耕图如果有“丝竹乱耳,案牍劳形”,哪有机会和心情欣赏这良宵美景?调皮而又多情的露珠也来助兴,它给辛劳了一天的我以清凉温柔的抚慰远离官场,远离喧嚣,按自己意愿生活的感觉真好!3、学生点评六、配乐诵读,积累升华为了让这本书更畅销,出版社还打算给她配上音像资料——光蝶经过这节课的学习,想必大家已经深刻地感悟到作者的志趣情怀,此时的我们不仅能读得字正腔圆,而且还能读出情感和韵味来,老师相信你们!来吧,我们一齐背诵——[屏幕出示] 方法指导:事件——所见——所感七、盘点收获,课堂总结回顾这节课,你都有哪些收获呢?我们如何去鉴赏一首古诗呢?学生畅所欲言[屏幕出示] 读懂诗意——呈现画面——品味语言——感悟意境大家齐心协力,胜利地完成了这首诗的文字、美图、录音的编辑工作,我想这也是我们送给孩子们最好的节日礼物,相信他们一定会在诗情画意中感知我们古典诗歌的形象美、意蕴美、韵律美八、活学活用,课外拓展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共五首,有写农村生活风貌的,有写诗人跟乡邻们交往的,有写诗人出游的,我们今天所学的是他的第三首课后下面我们从这组诗中另择一个“镜头”,改成一篇小散文“暧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其一)“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其二)板书设计:劳动平淡愿决别官场,回归田园美好情趣拓展阅读:《归园田居》其三思想感情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归园田居其三优秀教案

归园田居其三优秀教案

归园田居其三优秀教案篇一:《归田园居》公开课优秀教学设计教案《归园田居》教案设计《归园田居》教案王珍彩第 1 页共 4 页《归园田居》教案王珍彩第 2 页共 4 页《归园田居》教案王珍彩第 3 页共 4 页《归园田居》教案王珍彩第 4 页共 4 页篇二:八年级语文《归园田居》(其三)教案八年级语文《归园田居》(其三)《归园田居》(其三) 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陶渊明的生平情况及诗歌的写作背景;2、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热爱田园生活的精神;3、学生能够准确流畅地朗读并当堂背诵诗歌。

过程与方法目标:1、整体感知诗意,通过对景物描写的分析,体味文中情景交融的意境美,诗人从中体现出来的情趣美;2、通过朗读与背诵感受诗歌的韵律与节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正确评价陶渊明放弃官场、归隐田园的生活道路选择,培养学生的修身意识;2、感受作者的隐士情怀,领悟作者返朴归真的人生志趣与人生境界,学习其高尚的理想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教学重点】1、整体感知诗意,通过对景物描写的分析,体味文中情景交融的意境美,诗人从中体现出来的情趣美;2、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热爱田园生活的精神。

【教学难点】对文中“但使愿无为”的“愿”的理解,以及感受作者的隐士情怀,领悟作者返朴归真的人生志趣与人生境界,学习其高尚的理想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点拨法【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在进入课程的学习之前,我想请同学们先来做一道选择题。

(出示幻灯片) 此时在你面前有两条路:1、官服加身,名利双收;2、朝九晚五,平淡恬静。

你们会怎样选择呢,请一二位同学说说自己的看法。

(教师不予点评)大家的选择都有各自的理由,但其实我们都在做同一件事:舍与得(出示幻灯片)。

舍与得之间充满人的一生,东晋著名文学家陶渊明也曾经做过这样的选择。

《归园田居其三》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归园田居其三》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归园田居其三》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归园田居其三》诗歌的作者及其背景;2. 探究《归园田居其三》的主题和意义;3. 分析《归园田居其三》中的诗意表达技巧;4. 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探究《归园田居其三》的主题和意义;2. 分析《归园田居其三》中的诗意表达技巧。

三、教学过程Step 1: 课前导入(5分钟)教师与学生互动交流,了解学生对田园诗的了解程度,引导学生思考诗歌与生活的关系。

Step 2: 诗歌背景介绍(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归园田居其三》的作者陶渊明和其背景。

让学生了解陶渊明是东晋时期的一位田园诗人,他对乡村生活充满向往。

Step 3: 诗歌赏析(15分钟)教师带领学生一起朗读、品味《归园田居其三》这首诗,引导学生感受诗中所描绘的美好田园景色。

然后,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诗中的主题和意义,并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思考。

Step 4: 诗意表达技巧分析(20分钟)教师指导学生分析《归园田居其三》中所运用的一些诗意表达技巧,如比喻、拟人等,并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技巧对于传达田园乐园的美好意象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

Step 5: 讨论与思考(15分钟)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于田园乐园的理解和向往,并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通过自己的努力让现实生活更加美好。

Step 6: 学生展示与总结(15分钟)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进行展示和总结,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归园田居其三》的理解和感悟,激发学生对于诗歌的兴趣和表达能力。

四、教学延伸1. 学生可以选择陶渊明的其他作品进行解读和赏析,扩大对田园诗的了解;2. 学生可以自己创作一首田园诗,表达对乡村生活的向往和热爱。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发言质量等;2. 书面作业评价:检查学生对于《归园田居其三》的理解和思考能力。

六、教学反思通过《归园田居其三》这首诗的教学,能够让学生更好地了解田园诗的内涵,引导学生对于美好生活的思考,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表达能力。

《归园田居其三》教学设计(语文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第七单元)共3篇

《归园田居其三》教学设计(语文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第七单元)共3篇

《归园田居其三》教学设计(语文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第七单元)共3篇《归园田居其三》教学设计(语文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第七单元)1《归园田居其三》教学设计(语文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第七单元)一、教材分析1.教材背景本课是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的第七单元,主要讲述了唐代文人陶渊明归园田居的生活环境和情感世界,展现了他热爱自然、崇尚自由的人生态度。

2.教材内容本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1)了解陶渊明及其代表作品《归园田居其三》的主要内容和历史背景。

(2)理解本文的写作意图和文化内涵。

(3)掌握课文中的重要语言知识和特点(如象征手法和反衬手法等)。

(4)通过朗读和模仿写作等多种活动,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了解唐代文人陶渊明的生平和文学成就,掌握其代表作品《归园田居其三》的主要内容。

(2)理解本文的写作意图和文化内涵,掌握课文中的重要语言知识和特点。

2.能力目标(1)通过阅读文本,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通过反复朗读和模仿写作等多种活动,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水平。

3.情感目标(1)使学生了解陶渊明崇尚自然、追求自由、热爱家乡的人生态度,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家国情怀。

(2)引导学生珍惜当下的生活,感悟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和文化修养。

三、教学步骤1.导入环节(1)引导学生回想自己小时候所过的生活,谈一谈自己的生活环境和生活体验。

(2)介绍陶渊明及其代表作品《归园田居其三》,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2.阅读与理解(1)教师朗读课文,让学生跟读,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和情感色彩。

(2)分组阅读课文,让学生讨论并回答以下问题:文章的主题是什么?主要讲述了哪些事情?作者的写作目的是什么?(3)整合讨论结果,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进行思想碰撞和讨论互动。

3.语言分析与拓展(1)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如“窗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和反衬手法(如“相隔虽万里,不觉见苏台”),让学生理解作者的写作技巧和文化内涵。

归园田居(其三)教案设计

归园田居(其三)教案设计

归园田居(其三)教案设计
归园田居(其三)教案精品设计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这首诗,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作者生平、思想;
2、通过反复读诗,让学生在吟咏之中加深理解,熟读成诵;
3、品味诗歌语言,体会诗的意境,领会诗人的思想情感。

教学重点:熟读成诵,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诗句所蕴涵的内涵,体会诗歌意境。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朗读法、联想法、点拨法、交流法
一、背景导入,营造气氛
课件展示环境优美,和平安宁的图片。

师生共赏,由优雅安宁的`世外桃源,导入新课。

介绍作者。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

要求:注意拼音节奏。

2、自由朗读。

解词释句
3、词语小测试。

三、研读赏析,解读文本
1、品读
一读:读出农夫的无奈和辛苦。

(草盛苗稀,晨兴月归,夕露沾衣)
二读:读出耕者的乐观和坚定。

(理秽荷锄,精心侍弄,衣沾不惜)
三读:读出诗人的情趣和愉悦。

(带月晚归,悠然惬意)
四读:读出隐士的洁身守志。

(淡泊名利,超凡脱俗)
2、解读陶渊明的性格志趣
四、拓展探究,加深理解: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饮酒》
五、练习设计,巩固知识
六、深层思考,升华思想
1.评价陶渊明。

2.探讨:你欣赏陶渊明的人生态度吗?
如果陶渊明生活在当代,他还会隐居起来吗?。

归园田居其三教案

归园田居其三教案

归园田居其三教案归园田居其三教案《归园田居》是解读陶渊明思想的总纲。

现在请欣赏店铺带来的归园田居其三教案。

归园田居其三教案一一、说教材1、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归园田居》是高中语文必修2第二单元的课文。

根据大纲要求以及教材体例安排来说,学习本单元,要注意反复吟咏,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注意不同的作品在创作手法上的独创性,还要注意诗体的节奏,感受由此产生的不同情趣。

2、根据大纲及教材的要求以及结合本文的特点,现制定学习目标下:知识目标(1)学习陶渊明此文的艺术手法:质朴的语言表达和真挚的情感。

(2)抓住重点词句,分析诗中的人物形象。

能力目标体会作者返朴归真的人生志趣和人生境界,进一步了解其文其人。

情感目标了解作者辞官归隐的原因,深刻体会诗人鄙弃官场,对田园生活无限热爱欣赏之情。

3、重点、难点重点:(1)通过朗读整体把握文意; (2)提炼表现陶渊明思想志趣的语句进行探究式学习。

难点:欣赏作者如何以质朴的语言表达真挚的情感,塑造高洁的品格。

二、说教法教学方法:主要采用点拨、诵读法教学模式,这是符合新课程改革要求的。

依据:本课着重去了解陶渊明的思想及其人生感悟,通过抓住关键诗句进行点拨,以点代面。

反复朗读逐步加深对诗意的理解。

重点可以适当提示,寓讨论、探究式教学法于一体。

以学生个体情感介入来体验陶渊明的思想。

三、说学法为便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结合所采用的教学方式,故引导学生作如下准备:1、充分预习:主要包括疏通文字,熟读课文;了解写作背景,作者生平。

初步感知文章的构建。

2、小组讨论,分析评价:主要是通过重点难点加深对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

3、借鉴吸收:通过本文的学习,用现代的观点来评论陶渊明的思想情趣。

四、说过程(一)首先,导入新课。

世称靖节先生的陶渊明,以其“不为五斗米折腰”而传为佳话,那么当他归隐田园后,又将是怎样的一幅生活图景呢? (播放朗诵带)(二)下面我就本文的重点难点的突破做如下阐述。

我教学本文总的方法是:学生先就老师提出的问题,进行小组交流,选代表发言。

归园田居其三优质教案

归园田居其三优质教案

归园田居其三优质教案归园田居(其三)优质教案归园田居(其三)富于形象性,篇有佳句。

下面是其优质教案,以供参考。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⑴了解陶渊明其人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影响。

⑵培养学生运用朴素平淡的语言表达情怀的能力。

⑶培养学生能够穿透诗文把握文章的内涵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⑴在诵读中领悟诗歌的意境。

⑵掌握诗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⑴领悟诗人的田园情怀,学习他那种淡泊名利、洁身自好的高尚人格。

⑵学会辩证看待陶渊明的隐居生活。

【教学重点】通过诗中意象的分析来把握情景交融的意境。

【教学难点】如何看待陶渊明的隐居生活。

【教学方法】1、运用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逐步加深对诗意的理解。

2、运用点拨法,抓住关键诗句进行点拨,以点带面,以利于学生对作品的理解。

3、运用讨论法,让学生自己品味诗中运用的情景交融等艺术手法。

4、探究阅读法,使学生对作品的理解有新意。

【教具准备】多媒体、录音机。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语期中考作文以“学会放弃”为话题,通过这次作文,我们懂得,取与舍贯穿于人的一生,我们总是在不断地舍弃,又不断地得到。

有一位作家说过,人的一生就是一舍一得的过程,人的分别也就在于有的人知道舍什么,得什么,什么时候该舍,什么时候该得,有的人却不能,由此,人生的境界也就不同。

东晋着名文学家陶渊明,在出仕多年后,毅然地与官场彻底决裂,选择归隐田园,这是为什么他归隐田园之后的生活状况又是怎样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学习他的《归园田居》。

二、简介陶渊明,并解题《归园田居》是一组诗,12下一页归园田居(其三)优质教案1、课外探究:陶渊明一生多次辞官做官,难道是仅仅用一\"误\"字所能辩解的吗?提示:⑴矛盾心态:家庭和儒家思想的影响,有"大济苍生"的抱负;仕途不得志,难以施展抱负。

⑵彻底悔悟。

⑶也许是一种托词。

2、比较阅读《归园田居》和《短歌行》:提示:⑴进取与隐退的对立。

归园田居教案 归园田居其三教案2篇

归园田居教案 归园田居其三教案2篇

归园田居教案归园田居其三教案归园田居教案归园田居其三教案精选2篇(一)教学目标:通过归园田居其三这首诗的学习,让学生了解诗人追求自然与宁静的生活态度,提高学生的诗歌欣赏能力,培养学生对于大自然的热爱。

教学重点:了解归园田居其三这首诗的主题和意境。

教学难点:理解诗中表达的追求自然与宁静的生活态度。

教学准备:课文归园田居其三、课件、多媒体设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1. 导入导入:通过展示一幅田园风光的画面,引导学生讨论对于田园生活的印象,引发学生对于自然与宁静的生活态度的思考。

2. 引入课文:通过课件展示诗歌的前两句:“归园田居维贤良,岁晏然后忘言兵。

”,让学生猜测接下来的诗句可能表达何种意境。

3. 共同阅读:整体阅读课文归园田居其三,并使用多媒体设备播放诗歌的朗读录音。

教师带领学生一起感受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4. 诗歌赏析:通过课件展示诗歌的每一句,引导学生分析每一句所表达的意义和形象描写。

并结合学生的认知,引发学生个人的诗歌联想和情感共鸣。

5. 感悟主题: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让学生总结诗歌的主题,并表达自己对于田园生活和自然的理解。

6. 创作练习:让学生以归园田居为创作题材,写一篇描述自然与宁静生活的短文。

教师提供适当的写作指导和范例,引导学生写出自己的感悟和体会。

7. 课堂展示:让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并互相欣赏和评价。

8. 课堂总结: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进行总结,并强调要保持对自然的热爱,追求宁静的生活态度。

9. 课后作业:要求学生整理归园田居其三这首诗的赏析笔记,并写一篇读后感。

教学拓展:1. 给学生更多的阅读材料,让他们了解更多与田园生活和自然有关的诗歌作品。

2. 利用多媒体设备,给学生播放一些田园风光的图片和音乐,进一步加深他们对于归园田居的理解和感受。

归园田居教案归园田居其三教案精选2篇(二)教案名称:归园田居其三教案目标:1. 了解《归园田居诗》的内容,并理解其作者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

2. 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归园田居(其三)教案

归园田居(其三)教案

归园田居(其三)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文学名著《红楼梦》中的归园田居景观描写。

2.学习欣赏文学作品中的自然描写。

3.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4.通过小组合作,促进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二、教学重点:1.理解文学名著《红楼梦》中的归园田居景观描写。

2.学习欣赏文学作品中的自然描写。

三、教学难点:1.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2.通过小组合作,促进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四、教学准备:1.教材:文学名著《红楼梦》。

2.教具:课件、黑板、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步骤:1.导入(5分钟)通过回顾前面授课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归园田居”在《红楼梦》中的重要性,并向学生展示归园田居的图片,引发学生兴趣。

2.阅读与理解(20分钟)向学生介绍《红楼梦》中归园田居的情节,并要求学生分组阅读相关章节,并回答提出的问题。

教师可以适当给予提示和引导。

3.欣赏文学作品(15分钟)选择一段关于归园田居的描写,向学生朗读,并与学生共同欣赏。

师生共同分析描写手法、氛围营造和意境表达等方面,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4.思考与讨论(15分钟)要求学生回答一些思考题,师生共同进行讨论。

例如:“你认为归园田居在《红楼梦》中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它给你的印象是什么?你觉得这种景观描写为整个作品增添了什么样的魅力?”5.小组合作与展示(20分钟)要求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处景观进行描写并制作海报展示。

海报可以包含相关的文字描述和图片。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相关的素材作为参考。

6.总结与评价(10分钟)引导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进行总结,并对他们的小组合作和展示进行评价和鼓励。

六、教学扩展:1.组织学生在家自行阅读《红楼梦》,并撰写读书心得、小说分析等。

2.鼓励学生参观古建筑,感受归园田居的真实场景,进一步理解文学作品中的景观描写。

七、教学反思:通过本堂课的设计,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文学作品中的自然描写,培养了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归园田居(其三)》教学设计2篇

《归园田居(其三)》教学设计2篇

《归园田居(其三)》教学设计《归园田居(其三)》教学设计精选2篇(一)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和分析《归园田居(其三)》这首诗的主题和意义;2. 培养学生对古典诗歌的欣赏能力和理解能力;3. 培养学生的创意表达能力,让学生能够用自己的语言和视角来解读这首诗。

教学内容:1. 诗歌背景知识介绍,包括作者杨万里、写作背景等;2. 共同朗读《归园田居(其三)》;3. 诗歌欣赏和分析,包括诗歌主题、意象、语言表达等;4. 学生自由发挥,以不同的方式进行诗歌创作或表达。

教学步骤:Step 1:创设情境,介绍杨万里及《归园田居(其三)》的背景知识。

-通过图片、音频等形式展示适合年龄的杨万里图片以及相关的背景音乐。

-介绍《归园田居(其三)》的诗歌背景,包括杨万里的生平、创作背景等。

Step 2:共同阅读诗歌,辅助学生了解诗歌内涵。

-老师先朗读全文或者分段进行朗读,学生跟读。

-辅助学生理解生词和短语的意义,解释复杂句子的结构。

Step 3:诗歌欣赏和分析。

-让学生回想自己在刚才共同阅读中的体会,或者再次朗读诗歌。

-引导学生分享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并引导学生从主题、意象、语言表达等方面分析诗歌。

Step 4:学生自由发挥,进行诗歌创作或表达。

-学生可以选取自己喜欢的一段或几段诗句,仿照杨万里的字句进行创作,写下自己的诗歌。

-学生也可以选择其他形式表达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比如绘画、音乐、舞蹈等。

Step 5:学生展示自己的创作或表达成果。

-学生可以在课堂上展示自己创作的诗歌或其他形式的表达,分享自己的体会和感受。

-课堂上进行一定的点评和讨论,鼓励学生互相交流和借鉴。

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诗歌的欣赏和分析能力:通过学生的口头表达、创作和展示来评价学生对诗歌的理解程度和表达能力。

2. 学生的创意表达能力:通过学生的创作和展示来评价学生的创意思维和表达能力。

3. 学生的合作能力:通过学生的合作讨论、互相借鉴和交流来评价学生的合作能力。

《归园田居》其三优秀教学设计(精选5篇)

《归园田居》其三优秀教学设计(精选5篇)

《归园田居》其三优秀教学设计(精选5篇)《归园田居》其三优秀教学设计(精选5篇)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来辅助教学,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设计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归园田居》其三优秀教学设计(精选5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归园田居》其三优秀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熟知作者及其影响。

2.了解鉴赏古典诗歌的基本方法和要领。

能力目标训练通过揣摩语言、想象画面与体味情感来鉴赏古典诗歌情景交融意境的能力。

情感目标1.提高文学作品的欣赏层次,丰富学生的文化积淀。

2.体悟古典诗歌中融注的积极健康的情感。

教学重点逐步掌握诗歌鉴赏的方法并形成能力。

教学难点通过诗中形象及语言的分析来把握情景交融的意境。

教学手段自制多媒体课件、播放诵读录音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流程导入→分析文本→把握主旨→解析景语→体味意境→总结规律→扩展练习教学过程一、回顾旧知,介绍新知1.有“田园诗人”、“隐逸诗人”、“靖节先生”、“五柳先生”之称的东晋最杰出的诗人是陶渊明。

2.《桃花源记》、《饮酒》、《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归去来兮辞》等诗文描写了田园生活。

3.陶渊明的诗歌喜写农村风物,劳动生活,表现了对官场污浊风气的憎恶和对田园劳动生活的赞美。

他的诗歌语言像雨后麦苗一般清新。

风格像田野间的春风一样真实、自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同学们能说一说陶诗的影响吗?4.明确: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题材,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

从此以后,田园诗不断得到发展,到唐代已形成了田园山水诗派。

宋以后描写田园的诗人就多到不可胜数了。

朱自清也说:“中国诗人里影响最大的似乎是陶渊明、杜甫、苏轼三家。

”《归园田居(其一)》是陶渊明田园诗的代表作品。

二、分析诗歌,明确主旨1.播放朗读录音。

2.学生模仿诵读,熟悉作品,了解诗歌内容。

3.列结构图摒弃世俗喜爱自然村居生活田园美景本性复苏心旷神怡4.归纳主旨学生归纳:赞美田园风光和田园生活,表达回归后的舒畅喜悦,透露出其对官场污浊生活的憎恶、摒弃。

《归园田居》其三教案与赏析

《归园田居》其三教案与赏析

《归园田居》其三教案与赏析《归园田居》其三教案与赏析《归园田居》其三反映了诗人劳作艰辛,但躬耕田园的志向不改,表达作者厌恶官场,热爱田园生活。

下面是《归园田居》其三教案与赏析,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归园田居》其三教案教学目标1.学会在诗意的想象中诗意的朗读诗歌。

2.学习描写景物的艺术手法。

3.体味作者对黑暗官场的厌恶之情和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

4.学习作者诗意的面对残酷的现实生活。

教学重点触摸诗人隐藏在诗歌语言和意象之后的诗心。

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热爱田园生活的精神。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通过揣摩语言,想象画面,体味情感来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2分钟)教师导入:“假如同学们高中苦读三年,大学苦读四年,毕业后只有两个选择,一是去做官,有名有利;一是去当农民,平平淡淡,你会怎么选择?(几乎所有学生都会选择做官)是啊,做官的话,且不说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和人生价值,单是物质生活水平、地位和身份都比农民要高出很多。

我们上学不就是不想再当农民,要改变自己的生存方式吗?古代贫寒人家的学子改变自己的生存方式只有一条路,就是考取功名然后做官。

但是做官有很多种,有为报效祖国而为官,有为满足私利争做官,前者官难做,但人品高尚;后者官好做,但遭人唾骂。

东晋时期的陶渊明就是前者,但在走了“三十年”(实际十三年)的仕途以后归隐了,这是为什么?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归园田居》寻找答案。

自由回答适当引导检查预习二、鉴赏步骤(一)知人论世(3分钟)活动一:造句:陶渊明是人?(从思想、性格、朝代、爱好等方面来介绍)并检查预习情况。

教师适当补充:陶渊明29岁(393)初次出仕,做江州祭酒,不久回家。

新居五六年后又先后在桓玄、刘裕、刘敬宣幕下做僚佐,时间都不长。

至义熙元年(405)八月,出任彭泽县令,在任八士余天,辞官归田,时年41岁。

直至他63岁时去世,再没有出任。

据此可发现,是出任还是退隐,青壮年时期的陶渊明在这个问题上多次反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四首
【教学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这四首诗。

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课时安排】
4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查找有关资料,给诗歌插配有关的图画。

老师准备录音机、课件、微机或投影仪。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归园田居》(其三)陶渊明
一、导入新课
陶渊明的性格既刚正不阿,又适情任性这使他与尔虞我诈、相互倾轧的官场格格不入。

不为“五斗米折腰”使他辞别官场,归隐田园。

在《桃花源记》一文中我们已经感受到了陶渊明对和平、安宁、美好的生活的向往。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陶渊明的《归田园居》一诗,进一步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整体感知明确学习目标教师朗读课文,学生正音、划节奏并自由朗读课文。

思考下列问题
A.这首诗可分几层意思?
B.“但使愿无违”的“愿”具体指的是什么?
C.这首诗流露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学生自主探究,教师引导并明确:
A.全诗写了三层意思:种豆的地点及劳动结果;劳作的辛苦与执着;自己的田园之乐。

B.田园劳作之乐,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在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

C.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享受田园之乐的惬意、闲适的心情。

自由背诵。

检查背诵
二、研读与赏析
教师出示学生绘制的几幅图片让学生进行对照赏析,同时提出思考的问题:
A.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这首诗的画面。

(要求结合人物身份、举止、心情)。

B.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诗句,说说自己喜欢的理由。

学生思考并讨论交流。

教师明确:
A.诗人如释重负,告别了那个令人压抑的官场,终于来到了向往已久的田园。

来到南山脚下,种下了豆子,但因体力不支,农艺不精,所以草儿盛,豆苗稀。

诗人只好一大早起来就扛着锄头去除草,晚上一直劳作到与星星为伴……回家的路上,夕露沾湿了衣衫,可解脱了身心束缚的诗人不以为苦,而深深地体味其中的乐趣。

B.“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写出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与怡然自得。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诗人披星戴月辛勤耕耘,写出了那份勤劳与执著。

语言“自然、通俗”。

齐背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游山西村》陆游
一、导入新课
南宋著名诗人陆游,曾任隆兴府通判,因极力推助北伐,被罢官。

诗人回归故里,内心郁闷。

对照官场的伪诈,他更感受到乡间生活的纯朴自然。

但他并未丧失信心,深信总有一天会重新为国出力。

这种心境与游境相吻合,于是两相交涉,产生了流传千古的《游山西村》。

整体感知教师范读课文
学生听读,注意字音、节奏。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A.全诗围绕哪个字展开?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主要内容。

B.诗歌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全班讨论、交流明确:
A.围绕一个“游”字展开。

在一个丰收的年景,诗人受到邀请,来到农家。

走在通往山西村的山路上,山环水绕,柳暗花明,一派花团锦簇的景象,终于来到山西村。

在山西村,正值社日临近,农民们衣着简朴,吹箫击鼓,结队往来,热闹非凡。

诗人盼望着以后能够有时间乘月色出游,随时拄着手杖来敲门拜访。

B.表现了诗人陶醉、留恋之情。

作者陶醉在山野风光和农村的人情美中,留恋村民的好客、热情、淳朴,对此次郊游发出了由衷的感叹。

二、竞背课文,抽查背诵
三、研读赏析
齐背诗歌,思考下列问题:
《游山西村》中,哪两句诗流传最广?你是怎样理解这两句诗的?
小组讨论交流:
明确:“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山西村山环水绕,柳暗花明,一派花团锦簇的景象,用来说明困境中仍然蕴含着希望。

四、拓展延伸《归园田居》(其三)和《游山西村》都反映乡间生活,抒发的感情有什么不同之处?
明确:
《归田园居》(其三)流露出了归隐田园后的遁世思想。

《游山西村》主要侧重于对农家纯朴风俗的留恋。

我们还学习过哪些反映乡间生活的古代诗歌?
孟浩然《过故人庄》、辛弃疾《西江月》……
【作业布置】
背诵默写这两首诗歌。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使至塞上》王维
一、导入新课
唐代自开国以来,各方面的番夷部落不断侵入,唐政府不能不加强边防,以应付战事。

有时也乘胜逐北,有扩张领士的意图。

开元、天宝年间,有许多诗人参加了守边高级将帅的幕府,做他们的参军、记室。

这些诗人把他们在边塞上的所见所闻写成诗歌,于是边塞风光和军中生活成为盛唐诗人的新题材。

这一类诗,文学史上称为“边塞诗”。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边塞诗--王维的《使至塞上》。

整体感知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注意字音、节奏并自由朗读课文。

思考下列问题:
出使人是谁?在什么情况下出使?出使目的是什么?结果如何?明确:
作者王维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鲁番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

王维轻车简从,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

经长途跋涉,在萧关遇到了骑兵,却没有遇到将官,(一问才知道),将官此时正在燕然前线。

自由朗读,限时背诵检查背诵
二、研读赏析
齐背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A.说说“征蓬出汉塞,归燕人胡天”一句的含义,蕴含作者怎样的感情?
B.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句。

学生对照自己画的图画赏析,
四人小组讨论明确:
A.自己过了居延,就像“征蓬”一样,飞出了汉家的边塞,又像北归的大雁一样飞人胡天的上空。

蕴含了作者被排挤出朝廷的惆怅,暗写自己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B.大漠茫茫无边,在这纯然一色、荒凉无边的背景之上,那烽火台上燃起的一缕白烟直上云霄,显得异常醒目。

“孤烟”两字能状其神韵,“孤烟”之后随一“直”字,使景物显得单纯简净。

“长河落日圆”写出了苍茫的沙漠,没有山,没有树,只有黄河横贯其中。

视野所及,大漠无边无际,黄河无尽头。

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

将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融化在对广阔的自然景色的描绘中。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
《渡荆门送别》李白
一、导入新课
初一时我们曾学习过表现乡愁的诗歌--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你还记得吗?另外你还知道哪些描写乡愁的诗歌?(学生回答,教师可再做补充)。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另一首反映故园之思的诗歌--李白的《渡荆门送别》。

整体感知教师范读
学生听读,注意字音、节奏并自由朗读课文。

思考下列问题:
A.说说《渡荆门送别》一诗的主要内容。

B.抒发作者乡愁的是哪一句?学生讨论交流A.写作者李白出蜀至荆门来到楚地时所见到景色及自己的感受。

B.“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从景物方面着笔,表现的是作者写出浓浓的乡思。

自由背诵课文抽查背诵研读赏析齐背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A.写景的句子是哪几句?是按什么顺序描绘的?
B.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诗句,并说说理由。

出示学生设计的图画,引导学生对照赏析,四人小组讨论交流
A.“山随平野尽,江人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是按由远到近的顺序写的。

B.示例:“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前句形象描述了船出三峡、渡过荆门山后长江两岸的特有景色:山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

巧妙地将静止的山岭描绘出充满动感与空间感的活动画面来。

后句写出江水奔腾直泻的气势,写荆门一带平原旷野寥廓高远
的景色。

这两句把生活在蜀中的人,初次出峡,见到广阔平原时的新鲜感受极其真切地写了出来。

景中蕴藏着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气。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是先以水中明月如圆镜反衬江水的平静,再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

诗人以移步换景的手法,从不同角度描绘出长江的近景和远景,奇妙多姿,艺术效果十分强烈。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不直接说出对养育过自己的故乡的思念之意,而是说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怀着深情厚谊;万里送行舟,从另一面写来,越发显出自己思乡情深。

【作业布置】
1.阅读《归园田居》其他四首。

2.摘抄盛唐高适、岑参的著名边塞诗,并点评赏析。

3.从四首诗中找出自己最喜欢的一首,用文字把自己的阅读感受写出来。

【板书设计】
归田园居
前四句:田间的劳动情形
五六句:归途夕露沾衣
七八句:抒写归隐意愿
使至塞上
叙写出使经历(既言事,又写景)
刻画塞外风光(意境雄浑,视野开阔)
渡荆门送别
首联:远渡的地点
此行的目的
颌联:写景(远)
颈联:写景(近)
尾联:抒情(思乡)
游山西村
受邀去农家宁静、欢悦
去山西村的路上景美
在山西村风俗独特
别山西村不舍
【教学反思】
学生能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这四首诗。

能对诗的语言进行品味,能体味诗歌的内涵,提高了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