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医生的自述:改变一生从医思维的病例
医生专业成长故事
医生专业成长故事引言作为一名医生,我深知医学领域的专业成长是一个漫长而充满挑战的过程。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我的专业成长故事,并探讨我在医学道路上所面临的困难和取得的成就。
学术之路作为一个从小就充满好奇心和对生命奥秘的热爱的孩子,我对医学很早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面对众多专业的选择,我决定加入一所著名的医学院,并开始了我的学术之路。
在医学院的研究中,我经历了丰富多样的课程,从解剖学到药理学,从临床实践到病理学。
这些课程不仅提供了我的专业知识基础,还培养了我严谨的科学精神和扎实的学术素养。
在实和临床轮转期间,我有幸与一些顶尖的医生合作,他们不仅是我学术上的导师,更是我专业成长的引领者。
他们无私地分享他们的临床经验和研究成果,并教会我如何应对各种复杂的医疗情况。
面临的困难然而,在医学领域的专业成长之路上,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我曾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困难,这些困难影响着我的学业和专业发展。
首先,医学的知识和技能是庞大且不断更新的。
每天都会有新的研究成果和临床实践涌现,这要求医生们不断研究和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以跟上时代的步伐。
此外,作为一名医生,我还需要处理各种不同的病例和患者。
每个病例都是一个新的挑战,需要我们综合运用我们的知识和技能来做出正确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这需要耐心、实践和经验积累。
最后,医疗行业的竞争也是一大困扰。
作为一名想要在医学领域取得突破的医生,我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并寻找自己的特长和优势,以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取得的成就虽然面临困难,但我坚信努力和坚持是取得成功的关键。
通过不断研究和实践,我逐渐克服了之前所面临的困境,取得了一些令人满意的成就。
首先,我参与了几个医学研究项目,其中一些项目已发表在国际知名医学期刊上。
这不仅为我个人的学术发展增添了亮点,也增加了我在医学界的知名度和声誉。
此外,我还积极参加各种学术会议和研讨会,与其他学者交流并研究他们的研究成果。
这为我提供了广阔的学术平台,促进了我的专业成长和思维方式的拓展。
一位年轻医生的自述
一位大陆年轻医生的自述世界自然医学大学教授╱吕应钟全林按语:台湾吕应钟教授给我发来这篇文章,读来令人感慨。
大家看看,也一起反思。
出于求生的本能,每一个癌症患者都不甘心坐以待毙。
殊不知,他们的求生欲望与求治要求,竟让自己成为某些不良医院各科室之间抢夺的唐僧肉.....这一篇是大陆一位年轻医生的自述,让我们看到了其中的秘密。
台湾虽然已经没有医疗红包文化,但医疗内情还是一样。
2009年,我从XX医科大学肿瘤专业研究生毕业后,幸运地成为XX医院肿瘤科的医生。
工作第一天,我穿上白大褂,和主任一起查房。
查房一上午,共有40多个癌症病人,他们病情各不大相同,相同的是,对我们的话都言听计从。
第二天上午,我接诊了一个肝癌晚期的老人。
看他的影像片子,癌细胞已经全身转移,没有治疗价值了。
再说,从老人的穿著来看,家境并不太好,更没有必要白花钱了。
出于好心,我把老人的女儿叫到办公室,建议她放弃治疗。
老人的女儿放声大哭,伤心地把老人带走了。
不料,一个星期之后,我意外地发现老人竟然被收住院了!护士长告诉我老人回家后不甘心“等死”,把自己的房子卖了30万(以下金额都是「人民币」),又挂了肿瘤科的一个专家号求治,当即就被专家收住院了。
护士长还悄悄告诉我:「老人还在病房里说你医德不行,自己没本事治他的病,就让他回家等死!」2009年11月底,我们肿瘤科发奖金时,平均一个人才多少!主任关上门,给我们开了个秘密会议:「咱们医院实行的是绩效考核,收入减去成本再乘以提成的百分比,才是科室的奖金。
」他故意顿了顿,说:「不需要我多解释了吧?你们用几元钱的便宜药,那是你们的自由,不过,你不能把自己当成菩萨下凡,让大家陪你喝西北风。
」主任的话音一落,大家的目光就齐刷刷地投向我,我脸上立即火辣辣的......这件事没过几天,病房就住进一个患前列腺癌的退休人士,癌细胞也已经转移腹腔了。
有了前面的教训,我试探性地找他的妻子谈话:「我建议用相对好一点的药物,因为这样可以提高病人的生存质量.....」我的话音未落,他的妻子就鸡啄米似点头:「什么药好就用什么药,我舍得给我们家老张花钱!」有了这句话,我放开了手脚,什么药贵上什么药。
医生个人自述报告7篇
医生个人自述报告7篇医生个人自述报告精选7篇作为医生,大家要坚持把工作献给社会,把爱心捧给患者,尽快让患者康复,让家人安心。
下面是给大家带来的医生个人自述报告精选7篇,欢迎大家阅读转发!医生个人自述报告(篇1)我自__月份参加工作至今已经__个多月了,在医院、科室领导的关心及同事们的帮助下,较好地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使自己较快地熟悉了新的工作环境,在工作态度、专业技术水平等方面均取得较大的进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端正工作态度,热情为患者服务作为一名医生,为患者服务,既是责任,也是义务。
我们医院对于内陆居民来说还是新生事物,要想在最短的时间内做强做大,我认为首先要提高服务质量,让每一个就诊的患者满意,并以此来扩大我院的知名度。
参加工作以后,我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素质和业务道德水平,摆正主人翁的心态,急病人所急,想病人所想,竭尽全能地为患者服务;耐心对待每一位患者,不管自己多累,都不厌其烦地做好解释和沟通,争取将两好一满意工作落实到实处。
二、认真负责地做好医疗工作,提高专业技术水平1、坚持业务学习不放松。
参加工作后我仍然坚持每天学习,每天掌握一种疾病;同时不忘学习本专业研究的新成果,不断汲取新的营养,锻炼科研思维。
2、坚持“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的原则,工作过程中严格按照医疗操作常规进行,避免医疗事故及差错的发生。
在工作中不断丰富自己的临床经验,时刻保持谦虚谨慎,遇到不懂的问题勇于向上级医师请教,努力提高自己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严密观察病情,及时准确记录病情,对患者的处理得当;作为一名新医生,戒骄戒躁,精神饱满,不断学习。
三、严格要求自己,积极为医院的发展建言出力作为医院的一员,“院兴我荣,院衰我耻”,建言出力谋求医院更大的发展是义不荣辞的责任。
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基础上,积极为科室的发展出谋划策,希望明年的工作量能够再上新高。
总结20__年,在医院领导和同事们的帮助下,我的各项工作完成地较为圆满,但是我不能有丝毫的松懈,因为以后的工作还会面临更大的挑战和机遇。
李可老中医一句话改变了我从医的观点
李可老中医一句话改变了我从医的观点作者:医者佛一、李可老中医曾与在下有一面之缘.先生曾经一句话改变了我从医的观点。
我问:"李老,您从医多年,阳虚与阴虚之证各占多少?"李可:"我从未见过一个真正的阴虚患者。
"从此,我开始应用附子,从此,我的疗效大副地提高。
感谢李老,所谓一句话,而诲人一辈子,非常地感激。
李老的医案,我是认真地钻研的。
不是学习,是刻苦地研究。
李老往往在不经意间的一句话,灵活掌握后,就可以触类旁通而可能救人性命。
"从李可身上能见到真正的中医的脊梁。
"邓铁涛语。
此语不假二、大家对于用附子见仁见智.其实本质在于阴和阳。
这已经入了仲景的门径。
可喜。
对于是否该有附子,我想是有严格的指征的。
毕竟这是毒药,用的不好,6克也可中毒。
用的对证,80克生附子可以治愈大病。
我正在用这个方法治疗脑干脑炎,效果奇佳。
而且,我也实在不清楚,如果没有附子,还有什么药可以让四肢萎缩的肌肉恢复过来。
因此,说句实话,用附子,是因为它有适应证。
并非为了逞强作势。
该用而不用,还算是苍生的医生吗?三、余喜欢用附子治病,疗效非常神奇。
以前,用量不敢大,只在十数克范围内。
后来读了《思考中医》,我细细地思量刘博士的观点,觉得阳气非常重要。
当今医生多喜欢用滋阴药,效果不明显,且伤阳。
且更有西医,拼命用抗生素,更是创伤人体阳气。
观察病人,每多见脸色灰暗不华,眼周灰暗之征,且脉多见沉细。
此皆是阳虚也。
治疗杂证,包括痛证,痹症、内科怪病等,临床我喜欢应用四逆汤以及当归四逆汤。
且制附片一般从25克开始应用,多者至125克(回阳),或至90克,少者也经常在45克,35克范围。
取得了非常不错的效果。
这样的医案好多,有时间我慢慢地发在网上,请大家鉴赏。
月前经病友介绍来我门诊一病患,女,60岁余,右腿膝关节以下至脚趾皆红肿热痛,摸上去发热,病人自述热痛不止,已经一年余,百般求治,不得其效。
妙手仁心心理医生的心灵治愈故事
妙手仁心心理医生的心灵治愈故事在这个快节奏、压力巨大的现代社会,心理问题日益突出,给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困扰与阻碍。
然而,幸运的是,有一些妙手仁心的心理医生们用他们的知识和关怀,帮助了许许多多的人们摆脱心理困扰,实现心灵的治愈。
下面将介绍几位妙手仁心心理医生的心灵治愈故事,这些故事将向我们展示心灵的力量和战胜困难的勇气。
故事一:摆脱内心的创伤小明是一位来自农村的年轻人,由于小时候父母离异,他经历了一段极其痛苦的成长经历。
长大后,内心的创伤无法摆脱,他变得沉默寡言、自卑怯懦,丧失了面对困难的勇气。
经过朋友的介绍,他找到了一位心理医生王医生。
王医生耐心聆听了小明的心声,通过积极的沟通和疗愈技巧,帮助小明重建自己的自信和勇气。
慢慢地,小明开始表达内心的痛苦和困扰,与王医生共同寻找解决的方法。
几个月后,小明重新建立了对自我的尊重和信任,他摆脱了内心的创伤,重新开始了新的人生。
故事二:战胜焦虑的力量小华是一位年轻的职场白领,面对繁重的工作压力和竞争,她变得日益焦虑和抑郁。
她开始失去睡眠,无法集中注意力,工作的效率也大大降低。
在朋友的推荐下,她找到了一位擅长焦虑治疗的心理医生陈医生。
陈医生通过认知行为疗法和放松训练等方法,帮助小华调整了她的思维方式和心态。
通过时间的积累,小华逐渐认识到焦虑的产生是由于对自我的过高要求和对不确定性的恐惧。
她学会了放慢脚步,合理安排工作和生活,学会面对挑战和压力,逐渐战胜了焦虑带来的困扰。
故事三:从心理创伤中复苏小琳是一位经历过严重心理创伤的幸存者,在一场突如其来的自然灾害中失去了自己的亲人。
多年以来,她一直深陷悲伤和恐惧之中,无法解脱。
柯医生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心理医生,他采用了心理治疗和心理创伤处理等方法,帮助小琳逐渐从阴影中解脱出来。
柯医生与小琳建立了互信和支持,引导她逐渐面对和释放内心的情感。
通过不断的调适和艰苦的疗程,小琳开始重拾生活的希望和力量,她积极参与社会活动,用自己的经历帮助其他遭受心理创伤的人们,成为了社区中的心理支持者。
一个权威医生的自白
一个权威医生(纪小龙)的真情自白纪小龙:做医生这么多年,我有一种感慨:医生永远是无奈的,因为他每天都面临着失败。
误诊率:中国30%、美国40%、英国50%作者:纪小龙来源:第一家教网纪小龙背景: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军解剖学组织胚胎专业委员会委员、全国抗癌协会淋巴瘤委员会委员全国全军及北京市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专家,每年在病理会诊中解决疑难、关键诊断1000例以上。
我是做病理研究的。
说到病理学,老百姓了解得不多。
在国外叫doctor's doctor,就是“医生的医生”。
因为我们每天干的活,都是给医院里每一个科的医生回答问题。
并不是我们有什么特殊的才能,而是我们都有一台显微镜,可以放大一千倍,可以看到病人身体里的细胞变成什么样子了,可以从本质上来认识疾病。
最好的保健就是顺其自然。
我认为,最好的保健是顺其自然。
不要过分强调外因的作用,而是按照自己本身生命运动的规律,去做好每一天的事情。
小孩、年轻人、中年人、老年人,各有各的规律,各有各的自然之道。
大家都吃保健品,保健品毫无作用。
男人喜欢补肾,我不明白他为什么要补肾。
男性的强壮和性能力,是由身体里的男性激素决定的,不是用什么药物、吃什么食物能够补充的。
化妆品只能用作心理安慰。
有的人皮肤干燥,抹一点润滑的保持水分,那是可以的。
但是想用化妆品变得年轻,今年20,明年18,那你就上当了。
皮肤的黑和白,决定于皮肤里黑色素细胞产生的色素多和少。
我去美国的时候专门考察过,黑人、白人皮肤里的黑色素,细胞都差不多,差在细胞产生的色素是多是少。
你以为抹了药,就能让细胞产生的色素多一点或少一点,这是做不到的。
很多化妆品抹上去之后确实有效果,但它不是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等于刷浆,你的黑色素细胞是永远不变的。
每个人的皮肤都有7层细胞。
如果你去做美容,磨掉3层,就像原来穿着厚衣服,看不到里面的血管,现在磨薄了,血管的红色就明显,看上去就红润了,像抛光一样。
所以你做美容以后,会又红润又光亮,显得年轻了。
一位肿瘤科医生的自述癌症患者永远不明白的真相
一位肿瘤科医生的自述癌症患者永远不明白的真相作为一位肿瘤科医生,我常常陷入困境,因为我面对的是癌症患者和他们永远不明白的真相。
癌症是一个可怕的疾病,它给人们带来巨大的痛苦和恐惧。
作为医生,我的职责是尽力帮助患者,为他们提供支持和治疗。
然而,有时我发现自己无法完全满足他们的期望,因为一些真相对他们来说是难以理解的。
首次诊断癌症时,我会告诉患者一些基本信息,包括肿瘤的类型、大小和位置,以及治疗的可能性。
这个过程往往非常痛苦,因为患者和家人都会陷入巨大的恐慌和悲伤之中。
作为医生,我试图用尽可能简单的语言来解释复杂的医学术语,但是我深知这些信息对患者来说很难接受。
然后是治疗过程。
癌症治疗通常是一项长期而艰苦的挑战,需要各种各样的治疗手段,包括手术、化疗和放疗等。
我们希望通过这些治疗方式来控制癌症的发展,并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然而,治疗本身并非一帆风顺,它常常伴随着副作用和并发症。
有些患者会因为治疗的副作用而遭受身心的痛苦,他们可能会失去头发、食欲和体力,甚至可能会感到极度疲倦和抑郁。
这些困扰着患者的问题,使得他们不明白为什么他们在为了治疗癌症而受苦,并且经常质疑是否值得。
亲朋好友的支持是患者在癌症治疗过程中最重要的力量。
然而,有时候患者会面对来自亲友的无知和误解。
他们可能会告诉患者一些所谓的“神奇治疗方法”,或者用着无法理解的方式来安慰他们。
这对患者来说是一种沉重的负担,因为他们不只是要面对疾病本身,还要应对来自他人的期望和压力。
作为医生,我尽力向患者解释他们所面临的挑战,并帮助他们与亲友沟通,以获得更多的支持和理解。
临终关怀是我最难以应对的问题之一。
对于已经到达晚期的癌症患者来说,他们可能面临着最后的时刻。
作为医生,我尽力确保他们能够舒适地度过他们的最后时刻,并尽最大可能减轻他们和他们的家人的痛苦。
然而,患者自己往往不愿面对这个现实。
他们会希望尽可能延长生命,并抱有希望,即使治疗方式已经不多了。
这让我感到非常无奈,因为我明白他们的愿望,但却无法为他们做到完全的治愈。
关于医生的故事向死而生——每个医生都有一个足以让自己记住一辈子的病例
关于医生的故事向死而生——每个医生都有一个足以让自己记住一辈子的病例医生也许是这个世界上一辈子里做出最多选择的人。
且不说他一辈子要经历的考试有多少,期间的选择题估计加起来已经属于行业之最了,而在他们的执业生涯中也是不停得在做各种各样的选择。
只是大多时候提供给他们的选项会少的可怜,仅仅是a或者b,左或许右,有还是没有,对于监护室医生而言尤其如此,很少给你折中的机会,让你在等待中等到迷雾散去,看清方向,看清脚下的路,有时候甚至留给你的时间可能仅仅就是瞬间,你必须做出选择,必须有所取舍,而这背后可能就是生,或者死。
很多时候人们会对那些面沉似水的冷酷的医生除了敬畏还会有莫名的崇拜感,但他们其实并不明白医生并不是圣人,监护室医生在做出选择时面临的压力和挑战的时候,也会恐惧,也会犹豫,也会逃避,也会做出错误的选择。
每个医生都会在自己的心底记得这样一个病例,一个足以让自己深刻记住一辈子的病例,这个病例并不是因为是你解决了多么复杂而艰难的临床问题让你骄傲自得,而是因为自己的失败而被你刻在脑海。
蔡羽恒也有这样一个病例,这还是他刚刚作为住院医师的第二年。
这是一个三十多岁的男性患者,因为车祸导致全身多处损伤,因为合并有颅内的挫裂伤,脑内血肿,一度处于严重的休克,还合并出现了消化道的出血,肝肾功能的损伤,经过抢救治疗,病情逐步好转,血管活性药物也逐步停用了,意识反应逐步好转,就在蔡羽恒打算逐步撤机拔管的时候,病人突发寒战高热,意识转为昏迷,很快出现了血压的下降,突如其来的变化并没有让监护室的医生有多少紧张,毕竟这样的变化是大家几乎每天都会去面对的事情。
留取痰、血培养,拔除深静脉导管,上去甲肾上腺素维持血压,保持脏器的灌注,调整抗生素,先经验性覆盖可能出现的细菌,再等待培养结果。
这些措施有条不紊,一一落实下去。
病人的情况并没有出现好转,血压依然不稳定,体温和血象并没有控制下来,大家很自然的猜测可能是血源性的耐药菌感染所致的时候,血培养的结果却报告为阴性!因为血压的不稳定,外出的ct检查没有办法完成,床边的胸片的检查尽管提示病人有肺部感染,但是每一个看过胸片的监护室医生明白,这样的感染在插管机械通气的病人很常见,不足以导致目前这样的感染性休克。
从医五年,主治医师个人成长经历分享
从医五年,主治医师个人成长经历分享2023年了,我已经从医五年了,成长经历丰富多彩。
我现在是一名主治医师,常常回想起当初刚入行时的困惑、挣扎和迷茫,感慨颇多。
五年前,我刚毕业时进入医学界,懵懂而执着。
当时,我以为只需掌握好医学知识,便能称职地为人民服务。
然而我的看法逐渐改变了。
在实践中,我明白了要做好医生这份工作,光靠医学知识是远远不够的。
医生的第一职责是对患者负责,既要为患者的身体健康负责,也要为患者的全面福祉负责。
这些都需要医生拥有超越学科本身的综合素养和眼界。
于是,我开始用心学习医学教育以外的人文知识、哲学、社会学等人文科学,寻找与医学的联系和扩展视野。
在这五年中,我主治许多疾病,接触过许多患者。
他们都教会了我些许不同的东西。
有的患者让我更加深刻地意识到了“法律意识”的重要性;有的让我更加关注病情的后续随访;有的让我体会到了患者急需心理关怀的时刻;有的又让我更加珍惜生命的可贵、健康的重要。
每个患者都有着不同的背景和需求,我们需要更加细致周到地了解、照顾每一个患者的痛苦和需求。
这也是医学的魅力所在:自身不断成长的同时,为他人的健康和生命一直付出。
这五年来,我也在不断地学习、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
如今,我已经能够熟练地处理许多领域的疾病,当然,临床实践是千万不能少的。
我也更加注重团队合作,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协同工作,为患者提供更加全面、优质、科学的医疗服务。
作为医生,我们不仅要治病救人,更需要塑造出人性化的、接地气的形象。
因此,我在这五年中,也在不断地寻找和实践各种有效的沟通方法,以便与患者建立更加密切的联系,加强沟通和信任。
我更多地关注患者的角度以及他们的生活方式,为患者提供更具参考意义的建议。
作为一名医生,每次将患者从病痛中解放,听到患者由衷地说道,“谢谢医生,我觉得好多了。
”是一种无与伦比的伟大最大的成就感。
此时,我深刻体会到,医生这份职业,不仅仅是一份工作,更是一种热爱。
五年来的医学生涯,如一首美妙的乐章,每个音符都令我感到幸福和充实。
一个医生的换位思考当我成为病人时
一个医生的换位思考:当我成为病人时作者:刘跃梅来源:《家庭医学》2010年第04期作为一名儿科医生,在近三十年的从医生涯中,风风雨雨,没日没夜的出诊、会诊,从住院医生到教授、主任医师,我对工作的执着和热情始终如一。
每当自己为病人解除痛苦、治好疾病时那种说不出的快乐,是别人不能想像的。
但在一次出诊时我不幸出了车祸,左下肢及右上肢骨折。
从“站在病床边的医生”一下子变成了“躺在病床上的病人”,发现自己的命运被掌握在他人手中,我从心底感到恐惧与无助,思想上一时间很难适应。
在度日如年的煎熬中,度过了自己在医院里最艰难的三个月。
曾有人说,要想成为良医,必须先做病人。
当命运把我扔到了病人的位置,我才发现医生和病人的视觉是如此不同,也使我重新审视眼前的医学、医院和医生。
是否给予病人充分尊重受伤前我是儿科的老医生,在工作中对一些重病人,能根据病情做出关乎到病人生死的决定,习惯拥有权力的自豪和荣耀,病人见到我也是彬彬有礼。
而在住院期间我只是一个病人,医生的称呼被名字或病床号代替,权力感消失无踪。
在医院里,我们通常对病人直呼其名,而自己保有“医生”或“护士”的头衔,甚至高高在上。
在得到别人尊重的同时,我们却常常没有给予对方足够的尊重。
是否真正了解病人的需要病人常常会抱怨,认为医生来病房的次数太少,查房的时间太短,每次查房时交流不够,等。
这些我以前是不太在意的。
病人其实很脆弱,他们需要的是医生对病人负责的态度和精湛的医疗技术,把病人当成亲人,一心为病人着想,使他们能早日康复。
他们注意着医生的一言一行,医生多一点关心,病人就会多一分放心。
与病人的交流是否足够病人因为生病,才会到医院求治。
他们不但背负着肉体上的痛苦,也存在心理上的不安与无奈。
作为医生,不但要为病人治疗疾病,更要从心理和精神上对病人进行安慰,多交谈,以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鼓励他们去战胜疾病。
这对康复是很有帮助的。
以前的工作方法是否合适通过“站在病床边”和“躺在病床上”这两种截然不同的经历,我感到自己以前的工作方法似乎有些不合情理。
医生自己当病人的感受作文
医生自己当病人的感受作文《从医者到患者的角色转换》作为一名医生,我一直站在治疗和拯救生命的前沿,习惯了为患者诊断病情、制定治疗方案和给予安慰。
然而,一次意外的疾病让我亲身体验了从医生到病人的角色转变,这种经历给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深刻的感悟。
那是一个再平常不过的日子,忙碌的工作让我忽略了身体发出的细号。
直到不适感逐渐加剧,我才不得不正视自己的健康问题。
躺在熟悉的病床上,周围是曾经习以为常的医疗设备和消毒水的味道,我的心情却无比复杂。
以往,我总是以冷静和专业的态度面对病人的痛苦和焦虑,告诉他们一切都会好起来。
但当角色互换,我才真正明白那种对未知的恐惧和对健康的渴望是多么强烈。
每一次等待检查结果的过程都仿佛是一场漫长的煎熬,心中充满了忐忑和不安。
身体的不适让我变得脆弱和敏感。
以往轻而易举就能做出的医疗决策,如今当自己成为当事人时,却充满了纠结和犹豫。
我开始理解患者在面对治疗方案选择时的迷茫和无助,每一个决定都关乎着未来的生活质量和健康状况,这种压力让人喘不过气来。
而在与医护人员的交流中,我也有了全新的感受。
曾经,我以为自己已经足够理解患者的需求和心理,但当我躺在病床上,才发现一个温暖的微笑、一句耐心的解释、一次轻柔的触摸,对于病人来说是多么重要。
那些细微的关怀,能在最脆弱的时刻给予无尽的力量和勇气。
在康复的过程中,我也深刻体会到了病人对健康恢复的急切心情。
每一点小小的进步都能带来巨大的喜悦,而每一次的挫折又会让人陷入沮丧。
这种情绪的起伏让我更加懂得要给予患者足够的心理支持和鼓励。
这次特殊的经历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从医之路。
它让我明白,作为医生,不仅要有精湛的医术,更要有一颗关爱和理解病人的心。
要站在患者的角度去思考问题,给予他们身体和心灵上的双重呵护。
因为只有真正经历过,才能深刻理解病人的痛苦和需求,才能成为一名更优秀的医者。
如今,当我重新回到工作岗位,面对每一位患者时,我都会想起那段难忘的经历。
医生自述报告怎么写范文7篇
医生自述报告怎么写范文7篇医生自述报告怎么写范文7篇作为一名年轻医师,将来的道路还很漫长,要兢兢业业、恪尽职守,努力做好一名合格的医生。
下面是给大家带来的医生自述报告怎么写范文7篇,欢迎大家阅读转发!医生自述报告范文(精选篇1)各位领导,各位同事:大家好!在过去的一年里,在各位领导和同事的指导和关怀下,我在工作、学习上有了必须的提高,现汇报如下:在工作中,本人深切的认识到一个合格的医生应具备的素质和条件。
努力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不断加强业务理论学习,经过阅读业务杂志及书刊,学习有关医疗卫生知识,丰富自我的理论知识。
进取参加医院和科室组织的学习,学习新的医疗知识和医疗技术,从而地开阔了视野,很好地扩大了知识面。
始终坚持用新的理论技术指导业务工作,能熟练掌握手外科的常见病、多发病诊治技术,能熟练诊断处理手外科的一些常见病、多发病。
工作中严格执行各种工作制度、诊疗常规和操作规程,一丝不苟接待并认真负责地处理每一位病人,在程度上避免误诊误治。
总之,尽我之本事完成上级医师交代的各项工作和任务。
同时,严格要求自我,不骄傲自满,比较自我年长的前辈充分尊重,对年轻同道真诚地对待,坚持以工作为重,遵守各项纪律。
在日常工作中,认真接诊每一位患者,仔细分析患者的病情变化,虚心向科主任和上级医师请教,及时总结经验和教训。
回首全年,总的感觉是忙与累,但我觉得很充实;尽管付出了很多,但应对患者的赞许、同事的夸奖和领导的认可,我觉得所有付出的一切都值。
在各级领导的帮忙和同道们的支持下,工作虽然取得了必须成绩,但与其它同道相比还有差距,自我尚须进一步加强理论学习,并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并为实际服务的原则。
在今后工作中,我要继续努力学习,继续努力工作,努力克服理论上的不足和实际本事的不足,以期能够创造更加优异的工作成绩。
最终祝我院的明天更加辉煌灿烂;愿各位同仁身体健康,工作顺利!此致敬礼!医生自述报告范文(精选篇2)20__年即将过去,在这一年来,有着很大的收获。
一个肠道医生的自述作文
一个肠道医生的自述作文英文回答:As a gastroenterologist, I have always been fascinated by the intricacies of the human digestive system. The ability to diagnose and treat a wide range of gastrointestinal disorders has been both challenging and rewarding for me.One of the most common issues I see in my practice is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IBS). This condition affects millions of people worldwide and can cause a variety of symptoms such as abdominal pain, bloating, and changes in bowel habits. I often work closely with my patients to develop a treatment plan that includes dietary modifications, stress management techniques, and sometimes medication to help alleviate their symptoms.Another common issue I encounter is 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 (GERD). This condition occurs when stomachacid flows back into the esophagus, causing symptoms suchas heartburn and regurgitation. I often recommend lifestyle changes such as avoiding trigger foods, elevating the headof the bed, and taking over-the-counter medications to help control symptoms.In addition to these common conditions, I also see patients with more serious gastrointestinal issues such as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IBD) and gastrointestinal cancers. These cases require a more comprehensive approach, often involving a team of specialists to provide the best possible care for the patient.Overall, being a gastroenterologist is a challengingbut fulfilling profession. I enjoy being able to help my patients improve their digestive health and quality of life.中文回答:作为一名肠道医生,我对人体消化系统的复杂性一直充满着兴趣。
从一名医生到患者心得体会
从一名医生到患者心得体会作为一名医生,多年来我一直站在医疗体系的前线,致力于治愈和帮助患者。
然而,最近一次健康检查让我亲身经历了从医生身份转变为患者的过程。
这段经历对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让我更加理解患者的心情和需求。
一开始,当我了解到自己需要进行一系列的医学检查时,我感到有些担忧和紧张。
在过去,我习惯了站在检查室的一侧,展示专业知识并安抚患者的情绪。
而现在,我却成了检查室的另一侧,面对着医生和技术人员。
这种角色转变让我感到无所适从,我开始意识到作为患者时的不安和焦虑。
这一次的检查过程对我来说几乎是全新的,因为以往我并没有亲自经历过这些程序。
我明白了为什么许多患者会感到困惑和不理解,因为医学术语和检查步骤对非医学背景的人来说很难理解。
我必须依赖医生和技术人员的解释,他们耐心地回答了我所有的问题,并尽力让我明白每一个步骤的目的和意义。
这让我更加意识到作为医生时,在向患者传达信息时要尽量简明扼要,避免使用过于专业的术语。
接下来是等待检查结果的时候。
这段时间对我来说是最困难的,因为我无法控制结果的进展。
我发现我的思维趋向于负面,过度担心可能的疾病和患者身体的状况。
我开始意识到患者常常面临着这种无助和不确定性,我更加明白他们的担忧和焦虑。
作为医生,我们应该在等待结果的过程中给予患者充分的支持和安慰,帮助他们面对可能的负面情绪。
最终,当我获得我的检查结果时,我感到一种激动和释然。
结果是正常的,这让我无比欣慰。
然而,我也深刻理解那些接受不好消息的患者的心情。
他们必须面对从医生那里听到的不愿意接受的诊断和预后。
这种心理冲击对他们来说是巨大的,需要医生提供全面的支持和指导。
我决定将这次经历带给我的理解和同情心融入到我的日常工作中,以更好地帮助我的患者。
此外,在这次经历中,我也意识到了患者面对医疗机构和系统时遇到的挑战。
我必须去不同的医院进行检查,填写各种表格,遵循指示等等。
这给我带来了许多麻烦和不便。
我意识到患者常常需要花费大量的精力和时间来处理这些事务,而这可能会加重他们的身体和心理负担。
医生走心自述文案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
转眼间,我已踏上医者之路近二十年。
从最初怀揣着救死扶伤的理想,到如今在临床一线默默耕耘,我见证了无数生命的诞生与离去,也体会到了医者仁心的厚重与责任。
记得那是我刚从医学院毕业的那一年,带着满腔热血和对未来的憧憬,我踏入了医院的大门。
那时的我,对医学知识充满敬畏,对病患充满同情。
每当看到患者痛苦的表情,我心中便涌起一股强烈的责任感,告诉自己:“我必须成为他们最坚实的依靠。
”初入临床,我深感自己知识的匮乏和经验的不足。
每当面对复杂的病情,我总是夜以继日地查阅文献,请教前辈,力求为患者提供最精准的治疗方案。
那些日子里,我几乎没有休息过,但每当看到患者康复出院的喜悦,我便觉得一切都是值得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逐渐成长为一名经验丰富的医生。
从内科到外科,从儿科到妇产科,我见证了无数生命的奇迹。
我记得有一位年迈的老人,因突发心脏病被紧急送往医院。
当时,老人的病情危在旦夕,家人悲痛欲绝。
我带领团队全力以赴,经过数小时的抢救,老人终于转危为安。
那一刻,老人的家人激动得热泪盈眶,紧紧握住我的手,感谢我挽救了他们的亲人。
这份感激之情,让我深刻体会到了医者仁心的价值。
然而,医者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
在临床工作中,我遇到了许多挫折和困惑。
有时,尽管我们竭尽全力,患者仍无法挽救;有时,病魔的无情让我们束手无策。
每当这时,我都会陷入深深的痛苦和自责。
但我知道,作为一名医者,我不能被这些困难所击垮。
我要做的,是勇敢地面对现实,不断学习和进步,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在我行医的过程中,我也深刻体会到了医患关系的微妙。
有时,患者对我们的治疗方案提出质疑,甚至对我们的专业能力产生怀疑。
这时,我会耐心解释,用事实说话,让患者了解我们的用心和努力。
我相信,只有建立起信任,才能让患者安心接受治疗。
此外,我还积极参与医学研究,致力于提高医疗水平。
我曾参与一项关于癌症治疗的研究,通过不断实验和探索,我们终于找到了一种新的治疗方法,为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
现代名医钻研医术的故事
现代名医钻研医术的故事有个叫李医生的,那可是出了名的爱钻研医术。
他呢,是个外科医生,一开始啊,他就对那种特别复杂的心脏手术特感兴趣。
这心脏手术可不简单呐,就像在一个超级精密的小机器里面捣鼓,稍微错一点就不得了。
李医生为了能把这手术做好,每天除了正常的上班看病人,剩下的时间都泡在医院的资料室里。
那资料室里全是厚厚的医学书籍,堆得像小山一样。
他就像个寻宝的人,在这些书里找关于心脏手术的各种秘密。
有时候看得太入迷了,连吃饭都忘了。
有一次,他老婆给他送午饭,到了资料室门口喊他好几声,他都没反应,还在那对着一本满是心脏解剖图的书皱眉思考呢。
后来啊,他觉得光看书还不够,就到处去参加学术研讨会。
不管是国内的还是国外的,只要有和心脏手术相关的,他就背着个大背包,装着笔记本电脑和各种资料就去了。
在那些研讨会上,他就像个好奇宝宝,逮着那些专家就问问题。
有一回,他问一个国外的大专家一个特别专业的问题,那专家一开始还小瞧他,觉得他是个小医生能问出啥高深的问题。
结果李医生一开口,那一连串的专业术语和自己独特的见解,把专家都惊到了,还竖起大拇指夸他呢。
再后来,他想把从书上学到的和从专家那交流来的知识,用到实际手术中。
他就先在模拟的心脏模型上练习,那模型做得可逼真了,就跟真的心脏一样。
他拿着那些手术器械,一遍又一遍地做着手术的步骤,每一个动作都要做到最精准。
他的同事有时候看到他这么较真,就开玩笑说:“李医生,你这是要把这模型的心脏当成自己的心脏来修啊。
”他就嘿嘿一笑说:“那可不,只有在这上面练好了,真正给病人做手术的时候才能万无一失啊。
”经过这么长时间的钻研,李医生终于在心脏手术这块有了很大的突破。
他做的一个高难度的心脏搭桥手术,让一个本来生命垂危的病人又重新活蹦乱跳起来。
医院里的人都对他竖起大拇指,他也成了大家眼中的神医。
但他自己心里明白,这都是自己一点点钻研医术的成果,他还打算继续研究,想让更多的心脏病患者都能被治好呢。
转变医生观念案例
转变医生观念案例案例概述本案例描述了一名医生成功转变了他的观念和态度,对患者的治疗方式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通过该案例,我们可以看到医生观念的转变对于提供高质量和有效的医疗服务非常重要。
案例描述这位医生名叫张医生,是一名经验丰富的内科医生。
他在临床实践中积累了大量的知识和经验,但在与患者的交流中却经常遇到困难。
他往往把自己的专业知识置于患者的需求之上,以为患者只需要听从他的治疗建议就能得到恢复。
然而,他的治疗效果并不总是如他所愿。
有一天,一位名叫李先生的患者来找到了张医生。
李先生患有一种罕见的疾病,但是他发现很难找到一个愿意帮助他的医生。
他听说张医生在内科领域有着很高的声誉,于是决定前来咨询。
李先生希望能够得到一种能够缓解疼痛的治疗方案。
起初,张医生对于李先生的情况并不以为然。
他认为这种疾病很罕见,他之前从未接触过类似的情况。
他的第一反应是告诉李先生没有明确的治疗方案。
然而,李先生坚持要求得到一种能够缓解疼痛的方法。
在与李先生的沟通中,张医生开始反思自己的观念和态度。
他意识到作为医生,他的责任是帮助患者找到合适的解决方案,而不是只依赖自己的专业知识。
他决定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继续寻找适合李先生的治疗方法。
经过进一步的研究和咨询,张医生找到了一种新的治疗方案,能够缓解李先生的疼痛。
他和李先生进行了详细的讨论,解释了治疗的原理和可能的效果。
李先生对于张医生的努力和关心表示感激,并决定尝试这种新的治疗方法。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李先生的疼痛症状得到了明显的缓解。
他的生活质量得到了显著的提高。
对于张医生来说,这次经历让他对于患者需求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结论这个案例展示了一位医生成功转变了自己的观念和态度,将患者的需求放在了第一位。
通过和患者的积极沟通和关注,他能够提供更加个性化和有效的治疗方案,从而帮助患者获得了明显的改善。
这个案例对于医生来说是一个重要的教训,提醒他们始终将患者的需求和利益放在首位。
名医成长之路的自传
名医成长之路的自传我是一名医生,在一所医院担任科长,经过这么多年的浮浮沉沉,我意识到医生是个特殊行业,成长周期长,尤其对于我们年轻人而言,显得过于漫长。
岁月是把杀猪刀,而我们又无法逆袭生长。
我希望通过总结,给自己,也为很多同道的前进之路配上锃亮的路标。
从小,父母就言传身教,教导我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做一个正直的人。
我选择医生这个职业,就是为了救死扶伤,发挥自己的价值。
说到名医,详细分析与归纳,就可以明晰一个医生在成长的路上,需要超越如下几个层次,才能成为名医。
以下也是我自己通过经验摸索得来的。
第一个层次是认真。
所有想成为名医的人都必须极度认真,近乎偏执,而这也是所有科学相关从业者的特质。
认真不仅仅体现在学习专业知识上,还表现在对患者生命的态度上,也就是老百姓常说的医生的责任心。
第二是耐心。
不单是与患者交流时耐心能够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更多的可能是这样一个情景:手术进行了10小时,可患者肿瘤仍旧没有切下来,此时你已经自觉身心疲惫,整个人像空了一样。
唯有耐心,才可能让你在第11个小时里成功切除肿瘤。
经历了这一层次,你也有了“妙手回春”的功夫。
第三个层次是勤奋和思考。
医生不是一考定终身,而是终身定考试,懒惰者从来都不属于这个行业。
作为一名医生,你永远不知道自己下一个时刻会遇到怎样的患者。
医学书籍和各种指南都是各国名医的经验总结,但由于人种有别,各国国情各异,患者的症状和体征可能和教科书所言不尽相同。
在临床实践中,如果只是照本宣科可是会出人命的。
一名学习优秀的医学生,是否能成为优秀的医生,关键即在于此。
第四个层次是理智与坚强。
对大多数医生而言,这一层次极为困难,是需要终身修炼的层次,尤其在医患关系紧张的今天。
如果你主刀的手术失败了,你还能淡定吗?然而,不论患者如何,家属如何,病情如何,还要保持理智,反思失败,这谈何容易啊!但要想成为一位名医,就必须内心强大,清醒和理智,不能放弃。
第五个层次是扬长避短。
经历了前述层次,必然也会学有所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位医生的自述:改变一生从医思维的病例2014-10-13 16:52阅读:1886 来源:医脉通责任编辑:李思杰[导读]十年平反昭雪,三十多年的思索刚毕业时,我曾留在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工作,学校规定刚毕业的医生必须要到各科轮转,类似于现在的规范化培训,那时大家都非常珍惜到各科室轮转学习的机会,天天早上总是提早半小时上班,晚上大多要到八点多离开病房,根本十年“平反昭雪”,三十多年的思索刚毕业时,我曾留在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工作,学校规定刚毕业的医生必须要到各科轮转,类似于现在的规范化培训,那时大家都非常珍惜到各科室轮转学习的机会,天天早上总是提早半小时上班,晚上大多要到八点多离开病房,根本无节假日,但总是觉得非常值得和充实!1984年的初夏,在神经内科轮转期间,遇到了一例让我终身难忘的病例,影响了我从医的一生思维。
患者女性,近五十岁,家在温州瑞安市边远的一个小山村,是村里的妇委会主任,因为癫痫持续状态收住入院。
30年过去了,她的身影虽已有点模糊了,但入住的那个床位还记得清清楚楚。
患者的入院诊断是原发性癫痫,癫痫持续状态。
癫痫俗称羊癫疯,用专业的话来讲是一种慢性反复发作性短暂脑功能失调综合征,以脑神经元异常放电引起反复痫性发作为特征。
用通俗的话来讲,病人突发意识障碍或抽搐,重时有口吐白沫等,其中以癫痫持续状态为最重,若不及时处理常易致残,甚至死亡,应紧急抢救。
癫痫持续状态时间越长,造成脑损害的程度越重,致残率越高。
入院后,患者病情反复发作,出现四肢抽搐、意识障碍、两眼向上凝视、口吐白沫,特别让人揪心,病人真的非常痛苦。
每次目睹病人的惨状,我自己都有一种快要窒息的感觉。
病人一发作,需要马上急救,具体急救方法首先应让病人侧卧位,防止呼吸道窒息,同时要尽快阻止抽搐的发作,其中最重要的药物是安定,标准的方法是5%葡萄糖液250ml加安定80mg,快速静脉滴注;让人稍稍安慰的是患者对这种治疗每次反应不错,都能较快地阻止抽搐的发作,问题是入院后病情总是反复发作,我们总不能二十四小时用安定,虽然想尽一切办法,加了能加的其它药物,一直没能阻止癫痫大发作的发生,一天有时会发生好几次,我们感到很无助,似乎死亡就很快会降临这个患者的身上。
患者有癫痫病史近十年了,在温州医学院附属一院、杭州和上海等多处诊治过,诊断都是癫痫,一直在用苯妥英钠治疗(治疗癫痫大发作药物)。
前七八年用药后症状明显减少,只是偶尔发作,最近两年发作又明显增加了,虽想了很多办法,就是没有办法完全阻止症状的反复发作。
刚在介绍过了,患者是一个村的妇委会主任。
经过那个年代人一定会记得,那是一个疯狂的年代,全民动员做计划生育,连我这种刚毕业的年轻医生,只要实习时手术好的,也去参加了这场“战斗”.那时的妇委会主任为了做好计划生育工作,可以说没日没夜,特别是到了夜上,挨家挨户地去做工作,常常很迟回家,边远山村又没有电,都是点着油灯或手电筒翻山越岭,来回一走就是二十来里,有月亮的晚上还好,一到阴天或下雨,特别可怕,行走在山间的小路上,远远可听见狗或不知是什么的野兽的可怕叫声,让人心里阵阵发寒(我是在84年春节去了永嘉县昆阳公社,每天晚上一黑就出发,一根扁担,挑着手术器械,爬十多里山路,去做计划生育手术,所以感受特深)。
那年她病情越来越重,那时正好又到了计划生育攻坚战的关键时刻。
为了完成计划生育工作任务,只能坚持工作,她基本是每天回家都发作的。
大家知道乡下老百姓对这种疾病认识不足,谁得了都会感到很不光彩,甚至认为是前世做了什么坏事,当然在那形势下,作为一位妇女干部,更不能让村里的老乡知道,否则被人骂,计划生育工作会更难做,只能自己默默承受着这一切。
1984年春天过后,病人所主持的计划生育工作终于可以暂时告一段落,病人的症状也越来越重,几乎天天晚上发作,记忆力明显下降,计算能力也明显变差,她家里人再次陪她来住院,希望能把她的病情控制好一点。
病人的病情还在反复发作,我们还在不断地忙,我还清楚记得,那天又发作了。
我立即给她开了同样的药,5%葡萄糖液250ml加安定80mg,静脉滴注。
同时站在病人边上,一边安慰家人,一边观察病情。
每当液体输入病人的静脉,病人很快就不抽了,也就是液体输入大概只有20ml左右,效果特别好。
当时自己就感到奇怪,只有20ml左右的液体,也就是说患者只用了很少剂量的安定,怎会效果如此神奇?当时虽感到有点奇怪,但也没有特别重视,没有去深究为什么。
以后每当发作,就用同样的药,而每每液体输上不久,病人症状就又控制了。
这种现象的不断地重复,我逐渐感到非常蹊跷,似乎这种现象在提醒我们医生点什么?似乎还有什么问题没有解决?我就反复在想这个问题,一直想不通,不就给病人这么一点点安定吗,有这么神奇吗?这个现象让自己痛苦了好几天。
终于有一天早上,我突然想到:输入的药物除安定外,还有葡萄糖,难道是血糖的问题?大家知道那时化验血糖是非常不容易的,不像现在马上可以出结果,抽了血就是急诊化验也需要两小时。
当患者又一次发作时,在用药前,我立即抽了一个血,急送化验室测血糖,再用上同样的药,结果也是一样,一用上不久,病人的症状就控制了,当时因为工作忙没有再去想这个问题。
两个小时后结果出来了,让我们全科人都大吃一惊的是:病人的血糖只有18mg/dl(正常是80——120mg/dl!病人的血糖是非常非常低,这个结果让我们地彻底明白了,十年的“冤案”总于可以平反昭雪了,原来是低血糖惹的祸!这也就可以理解为什么该患者好发于夜里:因为工作忙,到晚上饥饿了,低血糖更容易发生。
当时没有CT,只能剖腹探查,术后最后确诊这胰岛素细胞瘤,也就是说胰岛素细胞瘤分泌大量胰岛素,反复造成严重的低血糖,病人就出现四肢抽搐、意识障碍、两眼向上凝视,口吐白沫,从临床表现上要区分是癫痫还是严重低血糖是极其困难。
可这个结果来得太晚了,等了十年啊,患者长期反复发作低血糖,脑功能已明显障碍,真让痛心啊!至于为什么开始用苯妥英钠治疗有效呢?事后查了资料发现,苯妥英钠有抑制胰岛素分泌作用。
这一切终于都得到了解释!这例病例的教训是深刻的,但留给我的是三十多年的思索,大家可能会说这种病例的诊断,在当今或许会方便得多,不再会十年才“平反”,重要的是它改变了我的临床思维,这才是最大的收获!所谓的原发性癫痫,就是没有办法查清病因的癫痫,原发性高血压是没有办法查清原因的高血压等等。
在以后的三十多年实践中,至少我是不会随便去诊断原发性癫痫的,高血压患者也同样努力去查原因,因为有了这种思维,很多诊断为“原发性”的病人查清了病因,得到了彻底的治疗。
第二个改变了我的思维方式就是:不管什么专家或大医院诊断过,有时还是会有问题的,要密切观察病情,要多问诊断有问题吗?只有这样才能少出差错。
第三个方面是,观察病情太重要了,中国前辈为什么把医师定名为临床医师,一个不在床边观察病情的医生,一定不是个好医师!由颈椎病引起的头晕并不多○绝大多数头晕或眩晕并不是由颈椎病、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或多发性腔梗所致,前庭周围性疾病、内科疾病、精神障碍才是最常见的头晕和眩晕的病因○头晕患者应先去耳鼻喉科、神经内科就医,而不是自作主张去骨科、康复科治“颈椎病”,以免耽误诊治“头晕”(医学上分为头晕和眩晕)是非常常见的临床问题,也是导致患者就医的最常见的十大原因之一,且患病率随年龄增加而上升。
然而,由于我国科普教育不够、全科医师的水平偏低、专科医生的知识面狭窄等原因,以致大量患者未能得到及时、正确的诊断和治疗。
许多患者被随意地诊断为“脑供血不足”或“颈椎病”,经大量“活血化淤”治疗,甚至是手术治疗,结果却不尽如人意。
实际上,真正单纯由颈椎病、脑供血不足引起的头晕,在临床上并不多见。
医学指导/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神经科教授李焰(全文摘自《大众医学》)“头晕”概念分两类头晕是一系列非特异性的症状,受文化、教育程度、语言等因素的影响,患者对其的描述千变万化、五花八门。
医学上把头晕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有“房子转”的头晕,医学上称之为“眩晕”,患者常感到周围物体(或自身)在旋转或像乘船一样倾倒,眩晕常提示负责人体平衡的前庭系统可能发生了病变。
另一类是没有“房子转”的头晕,在医学上有三种表现形式:一是“失衡”,即在站立或行走时,有东倒西歪、不稳的感觉,可能与神经系统疾病有关;二是“头昏”,即有头昏、头重脚轻的感觉,可能与多种全身性疾病有关;三是“晕厥”或“晕厥前兆”,即有站不住、要跌倒、眼前发黑等症状,主要与心血管系统疾病有关。
专家提醒:大家都知道,正确诊断是有效治疗的前提。
在“头晕”的诊治问题上,患者对病史的准确述说是医生做出正确诊断、实施正确治疗的前提和关键。
因此,患者不要忽视对自己症状的描述,要学会把自己的“不舒服或不适”讲清楚,让医生根据你描述的症状去诊断,而不是让医生根据“病”询问或靠机器去诊断。
“说”比“检查”更有用很多患者最容易犯的一种错误就是非常想搞清自己头晕的原因是“脑供血不足”,还是“颈椎病”,甚至自己给自己看病,要求做各种检查。
其实,诊断疾病是医生的事,患者并不需要特别操心,更不能“帮倒忙”。
把症状说清楚是患者最应该做的事,这才是积极配合医生。
更何况,很多临床观察已证明,在绝大多数的头晕或眩晕患者中,各种检查(包括头或颈椎的CT、磁共振、脑彩超等)基本没有诊断价值,并不能显著提高诊断水平。
因为无论有无头晕或眩晕,绝大多数成年人,特别是老年人,都会有“骨质增生”、“多发腔梗”或“脑供血不足”。
这些改变在老年人中非常常见,与生理性老化或其他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有关,但却不是导致头晕或眩晕的病因。
因此,患者不要盲目要求或期望检查,更不要看了检查报告单上的仅供临床医生参考的“骨质增生”、“多发腔梗”或“供血不足”,就自己下诊断。
专家提醒:患者在就医时,应仔细回忆自己发病时的不适,并将其清晰地告诉医生。
具体信息包括:①发病是突然的还是缓慢的;②每次头晕或眩晕持续多少时间(数秒、数分钟、数小时或数周);③是否伴有恶心、呕吐、耳鸣、耳聋、耳痛、头痛、面部麻木、视物不清或肢体无力;④是否与体位变化(坐起、躺下、抬头、低头)有关;⑤是否有其他不适,如头痛、记忆差、睡眠差、兴趣减少、不开心、容易紧张、特别容易担忧等;⑥是第一次发病还是以往有多次类似情况;⑦是否有其他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贫血、心脏病、偏头痛、肿瘤等,或有长期服药史。
病因多半不是颈椎病根据对大量患者的病因分析发现,在头晕患者中,约半数患者的症状是眩晕,半数为无“房子转”的头晕。
在眩晕患者中,约80%是因为位于耳中的前庭器官发生了病变,主要包括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占一半以上)、前庭神经元炎和梅尼埃病。
因脑内前庭中枢性结构病变(如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肿瘤、炎症等)的仅占少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