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复医学协调性评定规范
协调功能评定
一侧下肢,足跟先后放在对侧下肢的膝部和趾上。
11.旋转试验 嘱患者上肢在身体一侧屈肘90°,
前臂快速反复地作旋前、旋后动作。
跟-膝一胫试验
·下肢协调评定
12.拍地试验 足跟触地,抬起足尖,做拍地动作,可以双足同时或分 别进行。
13.拍手试验 嘱患者屈肘,前臂旋前,用手拍膝。可以双手同时或 分别进行。
协调功能评定
一、理论基础
(一) 概述
· 定义 协调是指人体多组肌群共同参与并相互配合,进行平
稳、准确、良好控制的运动能力。协调运动的特征为适 当的速度、距离、方向、节奏、力量及达到正确的目标。 协调是完成精细运动技能动作的必要条件。
·协调障碍的机制
协调运动需要健全的中枢神经系统、感觉系统和运 动系统。中枢神经系统参与协调控制的为小脑、基 底节和脊髓后索等。感觉系统中前庭神经、视神经、 深感觉等在运动的协调中发挥重要作用。当上述结 构发生病变时,协调动作即会出现障碍。
2.指一指试验 嘱患者伸直示指,屈肘,然后伸直前臂以示指触碰对面检查者的
示指。分别在睁眼和闭眼时进行试验。若总是偏向一侧,则提示该侧小脑或迷路 有病损。
3.肢体放置 嘱患者将双上肢前屈90°并保持,或让患者将膝伸直并保持。
·上肢协调评定
4.轮替试验 嘱患者屈肘90°双手张开,一手向上,一手向下,交替转动(也可以
·共济失调
5.辨距不良:对运动的距离、速度、力量和范围判断失误,达不到目标或 超过目标。
6.肌张力低下:肢体被动抬起后,突然撤除支持时,肢体发生坠落。 7.书写障碍:患者在书写中不能适度停止,往往出现过线,画线试验(+)。 8.运动转换障碍:模仿画线异常。 9.协同运动障碍:包括起身试验、立位后仰试验(+)。 10.其他:包括眼球震颤、构音障碍。
康复评定(平衡与协调)
①踝调节机制(ankle strategies):
是指人体站在一个比较坚固和较大的支持面 上, 受到一个较小的外界干扰(如较小的推力) 时,身体重心以踝关节为轴进行前后转动或 摆动(类似钟摆运动),以调整重心,保持 身体的稳定性。
(1)感觉输入
人体站立时身体所的处置与地球引力及周围 环境的关系通过视觉、躯体感觉、前庭觉的 传入而被感知。适当的感觉输入,特别是躯 体、前庭和视觉信息对平衡的维持和调节具 有前馈(feed forward)和反馈(feedback)的作 用。
视觉系统:
在视环境静止不动的情况下视觉系统能准确感受环 境中物体的运动以及眼睛和头部的视空间定位。
2.平衡反应及其形成规律
平衡反应是人体维持特定的姿势和运动的基本 条件,是人体为恢复被破坏的平衡做出的保护 性反应。
平衡反应是指当平衡状态改变时,机体恢复原 有平衡或建立新平衡的过程,包括反应时间和 运动时间。
反应时间是指从平衡状态的改变到出现可见运 动的时间;
运动时间是指从出现可见运动到动作完成、建 立新平衡的时间。
当体位或姿势变化时,中枢神经系统将三种感 觉信息进行整合,从中选择出那些提供准确定 位信息的感觉输入,放弃错误的感觉输入,从 而判断人体重心的准确位置和支持面情况。
(3)运动控制(协同运动模式)
中枢神经系统在对多种感觉信息进行分析整 合后下达运动指令,运动系统以不同的协同 运动模式控制姿势变化,将身体重心调整回 到原来的范围内或重新建立新的平衡。
中枢神经系统的整合作用:
支持面和环境稳定—躯体感觉输入 支持面被破坏—视觉输入 支持面和视觉均被破坏—前庭系统输入 如果两个感觉系统同时出现问题,平衡控制将受到
康复评定——协调平衡
Ⅱ-2
Ⅱ-1 I
0
日本东京大学康复部的平衡评定 由日本学者报道的一种平衡测试方法。 注:表中X、XI、XII、XIII、XIV、XV 项需左、右侧均试。各项总分相加后,分数 越低表示平衡障碍越严重。
躯干运动失调
异常者躯干不稳定、摇晃
画线试验
10cm
小脑损害者画出的线超出纵线的界限
振子试验
闭眼。突然用力叩击被检查者的腕部,使其上 下移动。小脑异常者出现多次重复上下震动。
(二)粗大协调动作的评定
从仰卧至俯卧位
最初颈部和躯干 呈伸展运动,使 运动进行困难。
双侧对称性屈曲样的异常 动作,以躯干与下肢呈过 度屈曲似的球状转至侧卧 再至俯卧位。
协调与平衡 评定
Contents
1 2
协调功能的评定
平衡功能的评定
学习目标
掌握平衡与协调的定义;平衡与协调试验的分 类;平衡与协调功能分级。 熟悉平衡与协调功能徒手评定方法。 了解平衡协调功能障碍的特点及相关疾病 了解常用的评定量表
第一节 协调功能的评定
一、概述
协调(coordination)是指人体产生平衡、准 确、有控制的运动能力。 协调运动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的控制下,与特 定运动或动作相关的肌群以一定的时空关系共 同作用,从而产生平稳、准确、有控制的运动。
书写障碍
下肢酩酊步态
基底核共济失调——肌张力改变和随意运动功 能障碍。震颤、舞蹈病、手足徐动、抽搐、肌 张力障碍。 (视频)
脊髓后索共济失调——深感觉障碍、不能辨别 肢体的位置和运动方向,行走动作粗大,迈步 不知远近,落地不知深浅,踩棉花干,闭目难 立(Romberg)征阳性
二、评定内容
1分
协调评定
第一节 协调功能的评定
一、概述
(一)协调障碍的概念 协调运动的产生需要有功能完整的深感觉、前庭、
小脑和锥体外系的参与,协调障碍是指以笨拙的、不平 衡的和不准确的运动为特点的异常运动。协调功能障碍 又称为共济失调(dystaxia)。
第一节 协调功能的评定
(二)协调障碍产生的因素及常见类型 协调性运动障碍是由于中枢神经系统不同部位(小脑、基底
1)指鼻试验: 2)指-他人指试验: 3)指指试验: 4)指鼻和指-他人指试验: 5)对指试验: 6)抓握试验: 7)前臂旋转试验: 8)反跳试验: 9)轻叩手: 10)轻叩足: 11)指示准确: 12)交替地跟-膝、跟-趾试验: 13)趾-他人指试验: 14)跟-胫试验: 15)绘圆或横“8”字试验: 16)肢体保持试验: 评分标准:5分:正常;4分:轻度障碍:能完成指定的活动,但速度和熟练程度
当外力使身体偏离支撑点或在意外情况下,为了避免摔倒或受 到损伤,身体顺着外力的方向快速跨出或跳跃一步,以改变支撑点, 建立新平衡的过程。其作用是通过重新获取新的平衡,来保护自己 避免受到伤害。 (三)平衡反应的形成规律
通常在出生6个月时形成俯卧位平衡反应,7~8个月形成仰卧 位和坐位平衡反应,9~12个月形成蹲起反应,12~21个月形成站 立反应。
第二节 平衡功能的评定
四、平衡评定的内容与指标
(一)评定内容 平衡能力的评定是运动功能评定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体平衡功
能可以在坐位、跪位、双腿站立位、单腿站立位下进行测定。 1.静止状态 2.运动状态 3.动态支撑面 4.姿势反射 (二)评定指标 1.稳定性:指维持身体姿势在最小的摆动范围,摆动范围越小,稳 定性越好。 2.对称性:指身体的质量平均分布,在站立位,身体质量平均分布 在两下肢,坐位下平均分布在两臀。 3.动态稳定性:指维持身体在运动中的稳定性。
协调和平衡功能评定技术(康复评定技术课件)
MAS 平衡功能检测
2.坐位到站立位 0 分:完全不能完成。 1 分:在治疗者帮助下站起来。 2 分:借助辅助具站起来,但体重分布不均勻,需要用手来支撑. 3 分:自己 站起来.休重分布均匀,不需要用手支撑。
MAS 平衡功能检测
4 分:自己站起来,体重分布均匀,并能保持做、膝伸宜 5s0 5 分:自己站起来.体重分布均匀,髋、膝完全伸直,然后再坐下。 6 分:l0s 内,不需要任何帮助,自己站起来,坐下 3 次,自 己站起来,体重分布均匀。
MAS 平衡功能检测
此检测方法由澳大利亚物理治疗师 Carr 和 Shepherd 在 80 年代设计出的.常与其他运动功能的评定一起进行。总评 分 48 分,每项分 7 个等级(0-6 分),其中有关平衡功能测定 有 12 分。 1.坐位平衡
MAS 平衡功能检测
1 分:在支持下保持坐位平衡(治疗者给予受试者帮助)。 2 分:无支撑下保持坐位平衡 10s(受试者不抓握任何物体, 膝足并拢,双足平放在地上)。 3 分:无支撑下保持坐位平衡,身体前倾,体重均匀分布(头部 直立、挺胸、重心在髋关节前,体重分布在双侧下肢) 4 分:无支撑下保持坐位平衡,并能向后转动头部及躯干(双 足并拢平放在地上,手放在膝上,不接触身体
3)Tandem Romberg 试呛:要求受检者两足一前一后、足 尖接足跟直立,双前臂交叉于胸前,观察其睁、闭眼时身体 的摇摆,维持 60s 为正常,需重复进行 4 次,秒表记录
平衡评定方法-观察法
4)活动状态下能否保持平衡。如坐、站立时移动身体; 在不同条件下行走,包括脚跟碰脚趾、足跟行走、足尖行走、 直线走、侧方走、倒退走、走圆圈、绕过障碍物行走等。 自发姿势反应:受试者取站立位,检査者向左、右、前、 后方向推动受试者身体。阳性反应:脚快速向侧方、前方、后 方跨出一步,头部和躯干出现调整。阴性反应:不能为维持平 衡而快速跨出一步,头部和躯干不出现调整。
康复医学概论11-平衡功能评定和协调功能评定
协调功能评定的定义和重要性
协调功能评定是衡量个体在运动过程中控制身体协调的能力。协调功能对于 日常活动和运动表现至关重要。
协调功能评定的方法和工具
协调功能评定可以通过测试协调性、灵敏性和多任务执行来进行。工具包括 平衡板、传感器和运动分析系统。
康复医学概论11-平衡功 能评定和协调功能评定
平衡和协调功能是康复医学中的重要部分。本节介绍了平衡功能评定和协调 功能评定的定义、重要性以及相应的方法和工具。
平衡功能评定的定义和重要性
平衡功能评定是衡量个体在保持身体平衡方面的能力。它在康复医学中很重 要,因为平衡失调可能导致摔倒和受伤。
平衡功能评定的方法和工具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平衡功能评定与协调功能评定的关系
平衡功能评定和协调功能评定是相互关联的。良好的平衡功能有助于提高协调性,而强大的协调功能可 以增强平衡能力。
应用举例:康复医学中的平衡功能评定 和协调功能评定
平衡功能评定和协调功能评定可用于评估运动损伤、老年人的跌倒风险和康复计划的进展。
结论和要点
平衡功能评定和协调功能评定是康复医学中不可或缺的工具,可以帮助诊断、 制定康复计划和监测进展。它们对个体的运动能力和生活质量至关重要。
康复评定协调平衡
康复评定协调平衡康复评定是医疗领域中一项极为重要的工作,它旨在通过评估、干预和管理来恢复或提高个体的功能。
在这个过程中,平衡协调是一个关键的方面,它对于个体的日常生活和运动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康复评定中协调平衡的重要性,并介绍一些评定方法和实践技巧。
1. 协调平衡的重要性协调平衡是人体保持稳定姿势和控制运动的关键要素之一。
对于康复患者来说,协调平衡的恢复对于恢复功能和提高生活质量至关重要。
协调平衡能力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患者在日常活动中的安全性和独立性。
因此,康复评定中对协调平衡的评估是必不可少的。
2. 评定方法(1)平衡测量仪器:康复评定中常用的一个方法是使用平衡测量仪器来量化患者的协调平衡能力。
这些仪器可以测量患者在不同位置和条件下的身体平衡,并提供客观的数据。
(2)功能性评定:功能性评定主要通过观察和评估患者在日常活动中的协调平衡能力来进行。
例如,观察患者行走、站立、坐下等日常动作的姿势和控制情况。
(3)肌力评估:肌力评估也是评定协调平衡的一个重要方面。
肌肉的力量直接关系到身体的稳定性和平衡能力。
通过评估患者的肌力情况,可以更好地了解他们的协调平衡水平。
3. 康复实践技巧(1)平衡训练:康复评定过程中,平衡训练是提高患者协调平衡能力的重要手段。
通过一系列的平衡练习,例如单脚站立、静态平衡训练和动态平衡训练等,可以帮助患者恢复和提高他们的协调平衡能力。
(2)姿势控制训练:姿势控制是指在不同的活动中,保持稳定的身体姿势和动作。
通过姿势控制训练,可以帮助患者改善他们在日常活动中的协调平衡能力,提高他们的姿势控制水平。
(3)感觉训练:感觉是协调平衡的重要组成部分。
康复评定中可以通过感觉训练来改善患者的平衡能力。
例如,通过利用不同的感觉刺激,如视觉、听觉和触觉等,来提高患者对身体位置和运动状态的感知能力。
综上所述,康复评定中的协调平衡是一个至关重要的方面。
通过评估患者的协调平衡能力,可以为康复方案的制定和实施提供重要的依据。
康复医学科康复训练质量评价指标
康复医学科康复训练质量评价指标
概述
康复医学科康复训练质量评价指标旨在衡量康复训练的有效性
和效果,以评估患者康复情况,并为康复方案提供依据。
本文档将
介绍一些常见的康复训练质量评价指标。
1. 功能恢复指标
- 活动日常生活能力评定:评估患者在日常生活中的独立能力,包括进食、洗漱、穿着、行走等日常活动的能力。
- 肌力评定:通过测量患者的肌肉力量来评估康复训练效果。
- 关节活动度评定:评估患者关节的可活动范围,以衡量关节
功能的改善程度。
2. 平衡与协调指标
- 动态平衡评定:评估患者在运动中的平衡能力,包括步态、
姿势控制等。
- 静态平衡评定:评估患者在静止状态下的平衡能力,以衡量
其站立和坐姿姿势的稳定性。
3. 知觉运动指标
- 反应时间评定:评估患者对外界刺激的反应速度,以衡量其神经肌肉协调性。
- 触觉评定:评估患者的触觉敏感度,以衡量康复训练对触觉恢复的影响。
4. 心肺指标
- 心率评定:通过测量患者的心率来评估其心肺功能的改善程度。
- 肺活量评定:评估患者的肺活量,以衡量其肺功能的恢复情况。
5. 心理指标
- 心理健康评定:评估患者的心理状态和情绪变化,以了解其康复过程中的心理健康情况。
总结
康复医学科康复训练质量评价指标是衡量康复训练效果的重要工具。
通过评估功能恢复、平衡与协调、知觉运动、心肺以及心理
指标,可以全面了解患者的康复情况,为制定和调整康复方案提供指导。
康复评定学 协调功能评定
二、分类
I 协调运动的产生需要有功能完整的深感觉 、前庭、 小脑和锥体外系的参与 ,其中小脑对协调运动起着 重要的作用。
I 当大脑和小脑发生病变时 , 四肢协调动作和行走时 的身体平衡发生障碍 ,此种协调功能障碍又称为共 济失调。
I CNS中参与协调控制的部位有小脑 ,基底节和脊髓 后索。 依据病变不同部位将共济失调分为三类: 小脑性共 济失调 、基底节共济失调 、脊髓后索共济失调。
观察法
I 观察受试者在各种体位和姿势下的启动和 停止动作是否准确 、运动是否平滑 、顺畅。 有无震颤 。如让受试者从俯卧位翻身至仰 卧位 ,或从俯卧位起身至侧坐位 ,然后进 展至四点跪位 、双膝跪位 、单膝跪位 、立 位等。 观察受试者的日常生活活动 并通过与健 康人比较 ,判断受试者是否存在协调功能 障碍。
6.肌张力低下: 将被检者肢体抬起并保持在 一定的位置 , 当突然撤销保护时 ,该肢体发 生坠落。
I 7.书写障碍: 书写过程中的控制能力下降, 表现为不能适时适度的停止书写 ,往往出现 过线 。划线试验(+)
I 小脑损害者写字 ,笔画不规整 ,且字体越写 越大
I 帕金森病患者相反 ,开始字体大 ,越写越小 8.运动转换障碍: 模仿划线异常
协调试验
(一 )四肢的共济失调评价 1.指鼻试验: 让被检者在肩外展90 ° 同时肘 伸展 ,用食指指鼻尖 I 2.指指试验:双肩外展90 ° , 嘱被检者双食 指在中线位相触 I 3.鼻指鼻试验: 用食指交替指自己的鼻尖和 检查者的食指 。检查者可变换位置来测验被 检者对变换距离 、方向的应变能力。 I 4.对指: 用拇指逐一触及该手的其他指尖
I (四) 其他
康复医学概论11-平衡功能评定和协调功能评定-文档资料
3、平衡反应
是指当身体重心或支撑面发生改变时, 机体为恢复原有平衡或建立新平衡的保护 性反应
平衡反应使人体不论在卧位、坐位、站 立位均能保持稳定的状态或姿势,是一种 自主反应,受大脑皮层的控制,属于高级 水平的发育性反应
平衡反应的形成时间有一定的规律 6个月形成俯卧位平衡反应 7—8个月形成仰卧位和坐位平衡反应 9—12个月形成蹲起反应, 12—21个月形成站立反应
支持面
指人在各种体位下(站立、坐、卧、行 走)所依靠的面,即接触面
支持面面积大小和质地均影响身体平衡
稳定极限
指人体能够在保持平衡的范围内倾斜时 与垂直线形成的最大角度
稳定极限是判断身体的稳定性以及平衡 功能水平的重要指标
2、平衡能力的分类
静态平衡 指人体在无外力作用下维持某种 固定姿势的过程
自动动态平衡 指人体在无外力作用下从一 种姿势调整到另外一种姿势的过程
⑤骨骼肌系统 能产生适宜的运动, 完成大脑所制定的运动方案
(二)平衡能力的评定方法及标准
量表评价法 仪器评定法
1、量表评价法
属于主观评定法,不需要仪器和设备, 方法简单方便,使用广泛
目前常用的有Fugl-Meyer量表、Berg 量从坐位到站位的量表式的平衡 评定,内容比较全面,简单易行
髋调节机制
指人体站在一个较小的支持面上,受到一 个较大的外界干扰时,稳定性明显降低,身 体前后摆动幅度增大。为了减少身体摆动使 重心重新回到双足的范围内,人体通过髋关 节的屈曲活动来调整身体重心和保持平衡
跨步调节机制
当外力干扰过大,使身体的摇动进一步增 加,重心超出其稳定极限,髋调节机制不能 应答平衡的变化时,人体会自动地向用力的 方向快速跨出或跳跃一步,重新建立身体重 心支撑点,其作用是通过重新获取新的平 衡,来保护自己避免受到伤害
康复评定(平衡与协调)
1 2 3
结合人工智能技术
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对大量的康复数据进行挖掘和 分析,发现新的评估指标和方法,提高评估的准 确性和效率。
移动式康复评定
利用移动设备(如手机、平板电脑等)进行康复 评定,让患者可以在家中进行自我评估,提高康 复效果。
多模态评估方法
结合多种评估方法(如生理学、物理学、心理学 等)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提高评估的准确性和 全面性。
案例二
一位脊髓损伤患者,通过精细动 作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成 功提高手部协调能力和生活自理 能力。
CHAPTER 05
平衡与协调康复评定的发展 趋势与挑战
新技术在平衡与协调康复评定中的应用
计算机视觉技术
01
利用摄像头捕捉患者的动作,通过算法分析患者的平衡和协调
性能,提供精准的康复指导。
虚拟现实技术
精细动作训练
通过搭积木、拼图等游戏,提高患者的精细动作协调能力和手眼 协调能力。
粗大动作训练
通过翻身、爬行等动作,提高患者的身体协调能力和平衡感。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
通过穿衣、进食等日常生活活动,训练患者的协调能力和生活自理 能力。
康复训练案例分享
案例一
一位脑卒中患者,经过针对平衡 和协调的康复训练后,成功恢复 步行能力,并能够独立进行日常 生活活动。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CHAPTER 03
协调功能障碍及评估
协调功能障碍的表现与原因
身体姿势不稳定
协调功能障碍患者往往难以保持稳定 的身体姿势,如站立或步行时摇摆不 定。
动作执行准确性低
患者在进行动作时,往往会出现准确 性低的情况,如无法准确完成投掷、 写字等精细动作。
康复评定(平衡与协调)
05
结论与展望
平衡与协调在康复中的重要性
平衡能力与日常生活活动
平衡能力是进行日常生活活动的重要保障,如步行、坐立、拿取物品等。康 复评定可评估患者的平衡能力,为制定康复计划提供依据。
协调与运动控制
协调性是身体各部位协同工作的能力,对于运动控制和姿势控制至关重要。 康复评定有助于识别患者的协调性问题,并制定相应的训练方案。
03
协调功能评估
协调功能定义
1
协调功能是指人体在运动过程中,各部位之间 协同工作的能力,包括姿势控制、动作稳定性 和流畅性等方面。
2
协调功能对于日常活动和运动表现至关重要, 如步行、抓取物品、操作工具等。
3
协调功能障碍可能导致跌倒、姿势不稳定、动 作僵硬等问题,影响生活质量。
协调功能障碍的原因
精细动作协调训练
通过抓握、释放物品等练习,提高患者的精细动作协调 性。
眼手协调训练
通过视线引导手部动作等练习,提高患者的眼手协调能 力。
综合康复训练策略
综合训练计划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包 含平衡和协调训练的综合训练
计划。
交叉训练
将不同类型的训练交叉进行, 以避免单调并提高效果。
渐进式训练
从简单的动作开始,逐渐增加 难度,以帮助患者逐步提高。
患者教育
患者应了解自身康复过程中的平衡与协调问题,积极配合康 复计划。同时,患者家属和亲友也应给予心理支持和生活照 顾,帮助患者树立信心。
医护人员培训
医护人员需具备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能够准确评估患者的 平衡与协调状况,并制定个性化的康复方案。同时,医护人 员还应关注患者的心理健康,给予必要的心理辅导和支持。
觉等。
神经调控
康复护理评定—协调功能的评定
协调的定义
2协调的影响因素来自3平衡的分类4
协调评定方法
5
注意事项
1
协调的定义
协调(coordination)是指人体 产生平滑、准确、有控制的运 动能力,应包括按照一定的方 向和节奏,采用适当的力量和 速度,达到准确的目标等几个 方面。协调与平衡密切相关。
2
协调的影响因素
小脑 基底节 脊髓后索
3
协调的分类
小脑性共济失调 基底节共济失调 脊髓后索共济失调
4
协调的评定方法
5
注意事项
• 1.注意安全 评价时,首先要保证患者的安全,防止跌倒摔伤。
• 2.确保运动在正常活动范围内进行。如患者能力达不到,无法正 确完成动作,宁可暂时不做,以免形成错误的动作模式。
• 3.训练过程中切忌用力过分,避免兴奋扩散。
协调性评定规范(标准版)
协调性评定规范
【目的】人体能保持一定姿势并能从事随意运动,与脑皮质、基底核、小脑、前庭系统、深层感觉均有密切关系,其中任何一部分发生障碍都会造成协调运动障碍。
进行协调性评价,有助诊断、判断障碍程度,预测预后,制定康复计划,评价疗效。
【方法】
(一)观察姿势、动作、步态。
(二)闭目难立征。
检查时二足并拢,二臂向前平伸,闭目,观察有无摇晃或倾倒。
(三)指鼻试验。
坐或仰卧位,肩外展肘伸直,让其屈肘用食指指其鼻尖数次后,闭目再指鼻尖,观察有无震颤,计算错指次数。
(四)轮替动作。
让患者反复迅速地将手掌作旋前旋后动作,共济失调时可出现快慢不均,笨拙,缓慢。
(五)膝胫踝试验。
仰卧位,下肢伸直,先举一侧下肢,后将其足跟放在另侧膝盖上,并沿胫骨前缘直线下移至内踝。
同法试另侧。
共济失调者不能完成试验。
(六)连线试验。
在纸上画好两条相距10cm的纵向平行线,让患者划一横线与二线成直角相交。
小脑病变者不能完成试验。
(七)模仿试验。
患者闭目,双上肢向前方水平上举,变动一侧上肢姿势,让其另侧上肢模仿相同姿势。
小脑患者不能完成试验。
康复评定学第九章平衡与协调功能评定
❖ 跨步调节机制:当外力干扰过大,使身体的摇动进一步增加,质 心超出其稳定极限,髋调节机制不能应答平衡的变化时,人体 启动跨步调节机制,自动地向用力方向快速跨出或跳跃一步, 来重新建立身体重心支撑点,使身体重新确定能实现稳定站立 的支撑面,避免摔倒。
平衡种类
❖ 静态平衡 又称一级平衡,指人体在无外力作用下,在 睁眼和闭眼时维持某姿势稳定的过程,例如坐位和站位 时平衡。
❖ 自动态平衡 又称二级平衡,指在无外力作用下从一种姿 势调整到另外一种姿势的过程,在整个过程中保持平衡 状态,例如行走过程的平衡。
❖ 他动态平衡 又称三级平衡,指人体在外力的作用下(包括 加速度和减速度)当身体重心发生改变时,迅速调整重心和 姿势,保持身体平衡的过程。例如在行驶的汽车中行走。
当前您浏览的位置是第十页,共四十五页。
特殊平衡反应
❖ 保护性伸展反应 当身体受到外力作用而偏离支撑点时所 发生的一种平衡反应,表现为上肢和(或)下肢的伸展。 其作用在于支持身体,防止摔倒。
❖ 跨步及跳跃反应 当外力使身体偏离支撑点或在意外情 况下,为了避免摔倒或受到损伤,身体顺着外力的方 向快速跨出一步,以改变支撑点,建立新平衡的过程。 其作用是通过重新获取新的平衡,来保护自己避免受 到伤害。
当前您浏览的位置是第八页,共四十五页。
运动控制
❖ 踝调节机制:是指人体站在一个比较坚固和较大的支撑面上,受到 一个较小的外界干扰(如较小的推力)时,身体质心以踝关节为轴进 行前后转动或摆动(类似钟摆运动),以调整重心,保持身体的稳定 性。
❖ 髋调节机制:正常人站立在较小的支撑面上(小于双足面积),受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康复医学协调性评定规范
【目的】人体能保持一定姿势并能从事随意运动,与脑皮质、基底核、小脑、前庭系统、深层感觉均有密切关系,其中任何一部分发生障碍都会造成协调运动障碍。
进行协调性评价,有助诊断、判断障碍程度,预测预后,制定康复计划,评价疗效。
【方法】
(一)观察姿势、动作、步态。
(二)闭目难立征。
检查时二足并拢,二臂向前平伸,闭目,观察有无摇晃或倾倒。
(三)指鼻试验。
坐或仰卧位,肩外展肘伸直,让其屈肘用食指指其鼻尖数次后,闭目再指鼻尖,观察有无震颤,计算错指次数。
(四)轮替动作。
让患者反复迅速地将手掌作旋前旋后动作,共济失调时可出现快慢不均,笨拙,缓慢。
(五)膝胫踝试验。
仰卧位,下肢伸直,先举一侧下肢,后将其足跟放在另侧膝盖上,并沿胫骨前缘直线下移至内踝。
同法试另侧。
共济失调者不能完成试验。
(六)连线试验。
在纸上画好两条相距10cm的纵向平行线,让患者划一横线与二线成直角相交。
小脑病变者不能完成试验。
(七)模仿试验。
患者闭目,双上肢向前方水平上举,变动一侧上肢姿势,让其另侧上肢模仿相同姿势。
小脑患者不能完成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