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溪沙 苏轼(浣溪沙解析)
《浣溪沙》解析
《浣溪沙》解析1.苏轼《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1.原文:游蕲水清泉寺。
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2.注释:1.蕲(qí)水:县名,今湖北省浠水县。
清泉寺:寺名,在蕲水县城外。
2.兰溪:河流名,也是蕲水的旧称。
3.短浸溪:指初生的兰芽浸润在溪水中。
4.萧萧:形容雨声。
一作“潇潇”。
子规:杜鹃鸟,相传为古代蜀帝杜宇之魂所化,亦称“杜宇”,鸣声凄厉,诗词中常借以抒写羁旅之思。
5.无再少:不能回到少年时代。
6.西:向西流。
在一般认知中,水往东流,但此处兰溪向西流,是一种特殊的自然现象,也成为词人感悟的触发点。
7.白发:老年。
唱黄鸡:感叹时光的流逝,人生不可能长久。
黄鸡催晓的典故出自白居易的《醉歌》,这里反用其意。
3.解析:1.上阕描绘了清泉寺幽雅的风光和环境。
山脚下兰草的幼芽浸泡在溪水中,松林间的沙路洁净无泥,傍晚细雨潇潇,杜鹃鸟啼叫,营造出一幅清新、宁静且充满生机的画面,给人以美的享受,同时也涤去了官场的恶浊和市朝的尘嚣,让词人的心境变得愉悦、洒脱。
2.下阕则是词人的感悟与议论。
以“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 这一反问和借喻,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积极看法。
尽管时光如流水匆匆,但人未必不能老当益壮、焕发青春光彩。
最后“休将白发唱黄鸡”,劝人不要徒自感叹衰老,要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体现了苏轼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这首词是他在经历“乌台诗案” 被贬黄州后所作,展现了他在困境中依然能保持乐观、积极寻找生活乐趣和人生意义的精神。
2.苏轼《浣溪沙・细雨斜风作晓寒》1.原文:元丰七年十二月二十四日,从泗州刘倩叔游南山。
细雨斜风作晓寒,淡烟疏柳媚晴滩。
入淮清洛渐漫漫。
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
人间有味是清欢。
2.注释:1.洛:洛河,源出陕西,流经河南洛阳等地,入黄河。
这里的“清洛” 指清澈的洛河水。
2.漫漫:水势浩大的样子。
浣溪沙宋苏轼全文、注释、赏析
浣溪沙宋苏轼全文、注释、赏析浣溪沙宋苏轼全文、注释、赏析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
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浣溪沙宋苏轼全文、注释、赏析,希望对你有帮助!浣溪沙宋苏轼全文、注释、赏析 1[宋]苏轼西塞山边白鹭飞。
散花洲外片帆微。
桃花流水鳜鱼肥。
自庇一身青箬笠,相随到处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注释:【1】浣溪沙:唐代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名,又名《浣溪纱》、《小庭花》等。
双调四十二字,平韵。
南唐李煜有仄韵之作。
此调音节明快,句式整齐,易于上口。
为婉约、豪放两派词人所常用。
【2】西塞山:又名道士矶,今湖北省黄石市辖区之山名。
【3】散花洲:鄂东长江一带有三个散花洲,一在黄梅县江中,早已塌没。
一在浠水县江滨,今成一村。
一在武昌(今湖北鄂州市)江上建“怡亭”之小岛,当地人称之为“吴王散花滩”。
该词中所写散花洲系与西塞山相对的浠水县管辖的散花洲。
【4】鳜(guì)鱼:又名“桂鱼”,长江中游黄州、黄石一带特产。
【5】庇:遮盖。
【6】箬(ruò)笠:用竹篾做的斗笠。
【7】蓑(suō)衣:草或棕作的雨衣。
作品赏析:上片写黄州、黄石一带山光水色和田园风味。
三幅画面组缀成色彩斑斓的乡村长卷。
“西塞山”配上“白鹭飞”,“桃花流水”配上“鳜鱼肥”,“散花洲”配上“片帆微”。
这就是从船行的角度自右至左依次排列为山—水—洲的画卷。
静中有动,动中有静。
青、蓝、绿配上白、白、白,即青山、蓝水、绿洲配上白鹭、白鱼、白帆,构成一种素雅恬淡的田园生活图,这是长江中游黄州、黄石一带特有的田园春光。
下片写效法张志和,追求“扁舟草履,放浪山水间,与渔樵杂处”(《答李端叔书》)的超然自由的隐士生活。
“自庇一身青箬笠,相随到处绿蓑衣”,勾画出了一个典型的渔翁形象。
“斜风细雨不须归”,描绘着“一蓑烟雨任平生”乐而忘归的田园生活情调。
下片还是采用“青”(箬笠)、“绿”(蓑衣)与白(雨)的色调相配,烘托出了苏轼此时的淡泊明志、宁静致远。
浣溪沙 (苏轼) 原文和译文
浣溪沙 (苏轼) 原文和译文苏轼写的浣溪沙一共有五首,这是第四首,是在作者所辖地区发生重大灾情的情况下写的。
下面是关于浣溪沙苏轼原文及翻译的内容,欢迎阅读!浣溪沙苏轼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牛衣古柳卖黄瓜。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低人渴漫思茶,呼救何况野人家。
译文及注释译文枣花纷纷落在衣襟上。
村南村北响起车缫丝的声音,古老的柳树底下有一个穿牛衣的农民在叫卖黄瓜。
路途遥远,酒意上心头,昏昏然只想小憩一番。
艳阳高照,无奈口渴难忍,想要随便回去哪找点水喝。
于是叩开一家村民的屋门,问:可不可以给碗茶?注释徐门:即为徐州。
谢雨:雨后谢神。
簌簌:花落貌,一作“蔌蔌”,音义皆同。
缫车:纺车。
缫,一作“缲”,把蚕茧浸在热水里,抽出蚕丝。
牛衣:蓑衣之类。
这里泛指用粗麻编织的衣服。
《汉书.食货志》存有“贫民常衣牛马之衣”的话。
漫思茶:想随便去哪儿找点茶喝。
漫,随意,一作“谩”。
赏析这首《浣溪沙》词是苏轼43岁在徐州任太守时所作。
公元年(元丰元年)春天,徐州发生了严重旱灾,作为地方官的苏轼曾率众到城东二十里的石潭求雨。
得雨后,他又与百姓同赴石潭谢雨。
苏轼在赴徐门石潭谢雨路上写成组词《浣溪沙》,共五首,这是第四首。
作品描述他乡间的见闻和感受。
艺术上颇具匠心,词中从农村习见的典型事物入手,意趣盎然地表现了淳厚的乡村风味。
清新朴实,明白如话,生动真切,栩栩传神,是此词的显著特色。
此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
需要指出的是,这首词中所写的景,并不是一般情况下通过视觉形象构成的统一的画面,而是通过传入耳鼓的各种不同的音响在诗人意识的屏幕上折射出的一组联续不断的影象。
这首词就是苏轼在徐州(在今江苏省)作官的时候写下的。
按照当时的盲从风俗,一个关心农事的地方官,天大旱,必须向“龙王爷”祈雨;下了雨,又必须向“龙王爷”谢雨。
这首词就是苏轼存有一次途经农村回去谢雨,记下的见闻之一。
“簌簌衣巾落枣花”,按照文意本来应该是“枣花簌簌落衣巾”。
初中语文 文言文 苏轼《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原文、译文与赏析
苏轼《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原文、译文与赏析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1。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2。
萧萧暮雨子规啼3。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4!休将白发唱黄鸡5。
注释1.蕲水,县名,今湖北浠水镇。
时与医人庞安时(字安常)同游,见《东坡题跋》卷三《书清泉寺词》。
2.白居易《三月三日祓禊洛滨》:"沙路润无泥"。
3.萧萧暮雨,白居易《寄殷协律诗》自注:"江南吴二娘曲词云,'萧萧暮雨郎不归'。
"子规,杜鹃鸟,相传为古代蜀帝杜宇之魂所化,亦称"杜宇",鸣声凄厉,诗词中常借以抒写羁旅之思。
4.此句当为写实。
但"门前"云云,亦有出处。
《旧唐书》卷一九一方伎《一行传》,谓天台山国济寺有一老僧会布算,他说:"门前水当却西流,弟子亦至。
"一行进去请业,"而门前水果却西流"。
5.白居易《醉歌》:"谁道使君不解歌,听唱黄鸡与白日。
黄鸡催晓丑时鸣,白日催年酉前没。
腰间红绶系未稳,镜里朱颜看已失"。
这里反用其意,谓不要自伤白发,悲叹衰老。
写作背景:词人远谪黄州、抱病游清泉寺所作。
上片写清泉寺的风光,下片情景生情,迸发一段坦荡、乐观、令人奋发的议论。
译文:山脚下兰草嫩芽入小溪,松林间小路清沙净无泥,傍晚细雨中杜鹃阵阵啼。
谁说人老不可再年少?门前流水还能执著奔向西!不必烦恼叹白发,多愁唱黄鸡赏析一:这是一首触景生慨、蕴含人生哲理的小词,体现了作者热爱生活、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上片写暮春游清泉寺所见之幽雅景致。
山下溪水潺湲,溪边的兰草才抽出嫩芽,蔓延浸泡在溪水中。
松柏夹道的沙石小路,经过春雨的冲刷,洁净无泥。
时值日暮,松林间的杜鹃在潇潇细雨中啼叫着。
这是一幅多么幽美宁静的山林景致啊!首七字既点出游清泉寺时的时令,也点明兰溪之名的由来。
“浸”字与“皋兰被径兮,斯路渐”(《楚辞·招魂》)中的“渐”字一样,均有“蔓延”之意。
浣溪沙苏轼原文及翻译赏析
浣溪沙苏轼原文及翻译赏析浣溪沙是一首唐代著名的绝句赋,由苏轼编写,至今已经流传了近千年之久。
文章中主要讲述的是浣溪沙的美景,以及作者对此的心境感受。
在浣溪沙中,苏轼用极具艺术趣味的文字表达了秋日里迷人的天堂,犹如画卷般美丽神奇。
下面是浣溪沙苏轼的原文:“浣溪沙纤岸细芰荇,绿竹素雨时时响。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以上就是苏轼的原文。
那么,我们来赏析一下这首词的翻译版本吧!翻译版本:“湾边的浣溪沙,纤细的芰荇枝头点缀,柔和的绿竹抚着素雨,响着轻轻的木铎声美妙无比。
春风下桃李芬芳,一杯酒入喉口留醉不去。
江湖暗夜时分,灯火辉煌,十年不落。
”以上便是这首浣溪沙苏轼的翻译版本,从不同的角度展示出了词中秋日里苏轼心中的优美意境。
自古以来,苏轼的浣溪沙一直是唐代文化中的经典之作。
它具有浓厚的诗情画意,寓意深刻,富有抒情性,是一首永恒的传奇。
它不仅激发了读者的情感,还拓展了他们的思维。
此外,这首词是苏轼在江浙地区的杰出作品。
它用赋歌的形式描写了其所访问的美景,例如慈溪、越州、温泉、虞山等。
苏轼的诗歌写景自然优美,不仅表现出他对环境景色的深刻理解,而且也表达了他敏锐的审美观念,他对生命的领会,以及对自然景象的变幻和营造的高超技艺。
浣溪沙词,不仅原文艺术性强,翻译版本也十分出色。
两种版本都展现出了浣溪沙的优美意境,犹如画卷般的艺术趣味,赋予了读者沉浸式的阅读感受。
从而走进古人描写的那个浪漫优美的秋日天堂中,感受古人深厚的文学情怀。
综上所述,古代文学大家苏轼的浣溪沙词,从原文到翻译版本,处处透露出诗人对美景的情怀,令人叹为观止。
诗歌中秋日里迷人的天堂,犹如画卷般美丽神奇,在苏轼文学宝库中脱颖而出,向人们展示了那特殊的文学魅力,受到了历代读者的高度评价。
- 1 -。
《浣溪沙》原文、翻译及赏析
《浣溪沙》原文、翻译及赏析《浣溪沙》原文、翻译及赏析1诗词:苏轼〔北宋〕原文:其一覆块青青麦未苏,江南云叶暗随车。
临皋烟景世间无。
雨脚半收檐断线,雪床初下瓦跳珠,归时冰颗乱粘须。
其二醉梦昏昏晓未苏,门前轣辘使君车。
扶头一盏怎生无。
废圃寒蔬挑翠羽,小槽春酒冻真珠。
清香细细嚼梅须。
其三雪里餐毡例姓苏,使君载酒为回车。
天寒酒色转头无。
荐士已曾飞鹗表,报恩应不用蛇珠。
醉中还许揽桓须。
其四半夜银山上积苏,朝来九陌带随车。
涛江烟渚一时无。
空腹有诗衣有结,湿薪如桂米如珠。
冻吟谁伴捻髭须。
其五万顷风潮不记苏,雪晴江上麦千车。
但令人饱我愁无。
翠袖倚风萦柳絮,绛唇得酒烂樱珠。
樽前诃手镊霜须。
《浣溪沙五首》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组词作品,元丰四年〔1081〕冬天作于黄州。
第一首写由雨转雪时临皋亭烟雨空濛、田野里麦苗青青的景象;第二首写醉梦醒来时所见的车辘印痕而思前夜二人用翠蔬、梅须下酒的情形;第三首用汉代苏武啮雪餐毡、东晋谢安为桓伊“揽须〞等典故,写自己与徐君猷的交情及自己的感谢之情;第四首描写晨起银装素裹、江天一色的雪景,以及自己生活贫苦的状态;第五首写瑞雪兆丰年的愿景,抒发了愿天下百姓食无忧的美妙愿望。
联章五首为一个整体,写景如画,抒情动人。
翻译:其一覆盖着的田畦小麦还没有返青。
像云一样的枯叶悄悄地在车轮下飘着。
临皋亭云烟缭绕景色奇丽世间少有。
雨小了一半的屋檐水滴断绝了,刚刚下的霰粒在瓦片上如珠子般散动。
回到房屋里的时候胡须都结成冰了。
其二清早醉梦昏沉之中还未苏醒,听到门前轣辘的车马之声传来,原来是徐守携酒造访。
怎能少了一杯淡酒让我与友人共赴醉乡呢?荒废的苗圃里种着冬天食用的蔬菜,一排排树木叶子青葱,酒器上的酒滴如珠宝般晶莹剔透,咀嚼梅花蕊,品尝到细细的清香。
其三身居异地,困难困苦,雪里餐毡的按道理都是姓苏的人,可幸的是徐守驾车载满美酒前来照看我,大寒天里脸上的醉容转头之间消散了。
酒宴上还听说朋友已把我向朝廷推举,如此恩德我无以为报,惋惜生活困顿,我作为主人却没有佳肴来款待挚友,在沉醉之中面带愧容。
浣溪沙苏轼注释
浣溪沙·细雨斜风作晓寒宋苏轼元丰五年乙丑岁,余在颖州。
三月七日,偶饮酒,小醉。
以朱笔作数字草书,戏作以浣溪沙。
细雨斜风作晓寒,淡烟疏柳媚晴滩。
入淮清洛渐漫漫。
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
人间有味是清欢。
注释:1. 浣溪沙: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名。
2. 细雨斜风:风雨天气。
3. 媚:此处有映衬,使得景物更加美好的意思。
晴滩:晴日之下河滩的秀美风光。
滩:此处泛指汴河一带。
晴:此处作动词,写天气变化。
又,用天初晴后滩边的迷人景象反衬词人不正常的、近乎落魄的闲居生活。
4. 淡烟疏柳:淡烟轻云环绕的稀疏杨柳;以“淡烟”“疏柳”状午后小饮时所见的河滩晴景。
5. 入淮清洛:指流入淮河的清洛河水。
渐漫漫:指河水因春水上涨而显得渺茫。
6. 雪沫乳花:形容冲泡的茶水泡沫白色如雪乳。
7. 蓼茸蒿笋:蓼和蒿都是野菜,这里指代各种野菜。
春盘:旧俗,立春日用果品、蔬菜、饼饵等装盘供食,表示迎春和预卜丰收。
8. 清欢:清淡简朴的欢愉。
这里指作者寄情山水,与自然相融合的乐趣。
从这首词中,我们可以看出苏轼热爱自然、追求精神生活宁静的一面,即使在贬谪期间,也能保持这种乐观、旷达的心态。
同时,这首词也表达了作者对清贫生活的满足和欣赏,认为人生的真正意义在于享受这种清闲、淡泊的欢乐。
这种思想境界,对于现代人来说,也有着积极的启示意义。
这首词的上片以描写景色为主,通过描绘晨雾、微风、杨柳、河水等自然元素,营造出一种清新、宁静、平和的氛围。
下片则以叙写自己的生活为主,通过叙述泡茶、品尝野菜、享受清欢等细节,表现出一种恬淡、自由的生活态度。
整首词意境深远,富有诗意,体现了苏轼的文学才华和人生境界。
词中“人间有味是清欢”一句,成为后世经常引用的名句,表达出一种清淡简朴的生活态度和人生真谛。
同时,“蓼茸蒿笋试春盘”一句也形象地描绘了立春时节的民间风俗,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
整首词语言简练质朴,富有节奏感,读起来朗朗上口,是苏轼文学艺术的代表作之一。
苏轼《浣溪沙》赏析
苏轼《浣溪沙》赏析苏轼《浣溪沙》赏析苏轼《浣溪沙》这阕小令是三月所写,兰溪在黄州东南,写的是雨中的南方初春。
五千年来有些意象在中国人眼中总是无比的凄楚与忧伤,比如长长短短的雨,比如杜宇,比如黄昏,比如飞过鹧鸪的青色天际。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苏轼《浣溪沙》赏析,希望能帮到大家,更多精彩内容可浏览(/wenxue)。
软草平莎过雨新,轻沙走马路无尘,何时收拾耦耕身?日暖桑麻光似泼,风来蒿艾气如熏,使君原是此中人。
赏析:此词是作者徐州谢雨词的最后一首,写词人巡视归来时的感想。
词中表现了词人热爱农村,关心民生,与老百姓休戚与共的作风。
作为以乡村生活为题材的作品,这首词之风朴实,格调清新,完全突破了“词为艳科”的藩篱,为有宋一代词风的变化和乡村词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上片首二句“软草平莎过雨新,轻沙走马路无尘”,不仅写出“草”之“软”、“沙”之“轻”,而且写出作者在这种清新宜人的环境之中舒适轻松的感受。
久旱逢雨,如沐甘霖,经雨之后的道上,“ 软草平莎”,油绿水灵,格外清新;路面上,一层薄沙,经雨之后,净而无尘,纵马驰骋,自是十分惬意。
触此美景,作者情动于衷,遂脱口而出:“何时收拾耦耕身?”“耦耕”,指二人并耜而耕,典出《论语·微子》:“长沮、桀溺耦而耕。
”长沮、桀溺是春秋末年的两个隐者。
二人因见世道衰微,遂隐居不仕。
此处“收拾耦耕身”,不仅表现出苏轼对农村田园生活的热爱,同时也是他在政治上不得意的情况下,仕途坎坷、思想矛盾的一种反映。
下片“日暖桑麻光似泼,风来蒿艾气如薰”二句,承上接转,将意境宕开,从道上写到田野里的蓬勃景象。
在春日的照耀之下,桑麻欣欣向荣,闪烁着诱人的绿光;一阵暖风,挟带着蒿艾的薰香扑鼻而来,沁人心肺。
这两句对仗工整,且妙用点染之法。
上写日照桑麻之景,先用画笔一“点”;“光似泼”则用大笔涂抹,尽力渲染,将春日雨过天晴后田野中的蓬勃景象渲染得淋漓尽致;下句亦用点染之法,先点明“风来蒿艾”之景,再渲染其香气“如薰”。
苏轼《浣溪沙 细雨斜风作晓寒》全诗翻译及赏析
浣溪沙·细雨斜风作晓寒宋·苏轼元丰七年十二月二十四日,从泗州刘倩叔游南山细雨斜风作晓寒,淡烟疏柳媚晴滩。
入淮清洛渐漫漫。
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
人间有味是清欢。
注释浣溪沙:本唐教坊曲名,后用作词牌。
一作《浣溪纱》,又名《浣沙溪》、《小庭花》等。
双调四十二字,平韵。
南唐李煜有仄韵之作。
此调音节明快,句式整齐,易于上口。
为婉约、豪放两派词人所常用。
刘倩叔:名士彦,泗州人,生平不详。
南山:在泗州东南,景色清旷,宋米芾称为淮北第一山。
媚:美好。
此处是使动用法。
滩:十里滩,在南山附近。
洛:洛河,源出安徽定远西北,北至怀远入淮河。
漫漫:水势浩大。
雪沫乳花:形容煎茶时上浮的白泡。
午盏:午茶。
蓼(liǎo)茸:蓼菜嫩芽。
春盘:旧俗,立春时用蔬菜水果、糕饼等装盘馈赠亲友。
译文细雨斜风天气微寒。
淡淡的烟雾和稀疏的杨柳使初晴后的沙滩更妩媚。
清澈的洛涧汇入淮河,水势浩大,茫茫一片。
泡上一杯浮着雪沫乳花似的清茶,品尝山间嫩绿的蓼芽蒿笋的春盘素菜。
人间真正有滋味的还是清淡的欢愉。
赏析这是一首纪游词,是以时间为序来铺叙景物的。
词的上片写早春景象,下片写作者与同游者游山时以清茶野餐的风味。
作品充满春天的气息,洋溢着生命的活力,反映了作者对现实生活的热爱和旷达的精神。
词的上片写沿途景观。
“细雨斜风作晓寒,淡烟疏柳媚晴滩。
”这首词开头两句是说,细雨斜风天气微寒。
淡淡的烟雾,滩边稀疏的柳树似乎在向刚放晴后的沙滩献媚。
第一句写清晨,风斜雨细,瑟瑟寒侵,这在残冬腊月是很难耐的,可是东坡却只以“作晓寒”三字出之,表现了一种不大在乎的态度。
第二句写向午的景物:雨脚渐收,烟云淡荡,河滩疏柳,尽沐晴辉。
俨然成了一幅淡远的风景图画了。
一个“媚”字,尤能传出作者喜悦的心声。
作者从摇曳于淡云晴日中的疏柳,觉察到萌发中的春潮。
于残冬岁暮之中把握住物象的新机,这正是东坡逸怀豪气的表现,精神境界的高人之处。
“入淮清洛渐漫漫。
”第三句是说,眼前入淮清洛,仿佛渐流渐见广远无际。
苏轼《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原文+赏析
苏轼《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原文+赏析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缲车。
牛衣古柳卖黄瓜。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
敲门试问野人家。
【注释】⑴徐门:即徐州。
⑵谢雨:雨后谢神。
⑶簌簌:花落貌,一作“蔌蔌”,音义皆同。
⑷缫车:抽丝之具。
缫,一作“缲”,把蚕茧浸在热水里,抽出蚕丝。
⑸牛衣:蓑衣之类。
这里泛指用粗麻织成的衣服。
《汉书.食货志》有“贫民常衣牛马之衣”的话。
⑹漫思茶:想随便去哪儿找点茶喝。
漫,随意,一作“谩”。
【译文】枣花纷纷落在衣襟上。
村南村北响起车缫丝的声音,古老的柳树底下有一个穿牛衣的农民在叫卖黄瓜。
路途遥远,酒意上心头,昏昏然只想小憩一番。
艳阳高照,无奈口渴难忍,想随便去哪找点水喝。
于是敲开一家村民的屋门,问:可否给碗茶?【赏析】这首《浣溪沙》词是苏轼43岁在徐州任太守时所作。
公元1078年(元丰元年)春天,徐州发生了严重旱灾,作为地方官的苏轼曾率众到城东二十里的石潭求雨。
得雨后,他又与百姓同赴石潭谢雨。
苏轼在赴徐门石潭谢雨路上写成组词《浣溪沙》,共五首,这是第四首。
作品描述他乡间的见闻和感受。
艺术上颇具匠心,词中从农村习见的典型事物入手,意趣盎然地表现了淳厚的乡村风味。
清新朴实,明白如话,生动真切,栩栩传神,是此词的显著特色。
此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
需要指出的是,这首词中所写的景,并不是一般情况下通过视觉形象构成的统一的画面,而是通过传入耳鼓的各种不同的音响在诗人意识的屏幕上折射出的一组联续不断的影象。
“簌簌衣巾落枣花”从枣花落到衣巾上的声音开端,反映了一位关心人民生活的太守对雨后农村新景象的喜悦之情。
作者在“谢雨道上”,经过长途跋涉,加之酒意未消,日高人困,不免有些倦意。
突然,“簌簌”之声传来耳际,并好像有什么东西打在身上和头巾上。
这时,他才意识到:这是枣花落在身上。
枣花落在衣巾上的声音是轻微的,但在作者的耳里却是那么真切。
接着,耳边又传来吱吱呀呀的声响,越往前走,这响声便越浓,从南,从北,从四面八方传来,不用看也不用问,这是作者熟悉的缫车的响声。
浣溪沙全文注释及原著赏析
浣溪沙全文注释及原著赏析浣溪沙全文注释及原著赏析浣溪沙全文注释及原著赏析1[宋]苏轼万顷风涛不记苏。
雪晴江上麦千车。
但令人饱我愁无。
翠袖倚风萦柳絮,绛唇得酒烂樱珠。
尊前呵手镊霜须。
注释:①苏:即江苏苏州市。
这里指自己在苏州的田地被风潮扫荡但却并不介意。
②“雪晴”两句:想象黄州一带由于大雪而明年将获得“麦千车”的大丰收,而“人饱”将使“我愁”消除。
③镊(niè):拔除。
霜须:白须。
评解:苏轼被贬到黄州,适逢天降大雪。
本词即为此所作,表示对“雪兆丰年”的欣喜。
这首词以乐景写忧思,以艳丽衬愁情,手法奇特巧妙。
全词境界鲜明,情思深婉,收到了言在此而意在彼、言有穷而情无尽的艺术效果。
集评:《唐宋词鉴赏集》:这首小词,抒发了关心和同情人民疾苦的思想,表现了内心深处的忧虑。
从艺术感受来看,上阕比较显露,下阕更为深婉,而上阕的情思抒发,似乎在为下阕的无声形象作提示。
这样,上下两阕的重点,就自然地都落在最末一句上,彼此呼应,互为表里。
《唐宋词选注》:词中表示出“雪兆丰年”的欣喜,“但令人饱我愁无”,是与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同一胸怀。
说明恶劣的处境并没有使他悲观绝望。
——引自惠淇源《婉约词》此词作于元丰五年(1082)冬。
词的上片描写雪景和作者由此而想象的来年丰收景象,以及因人民有希望获丰收、饱暖而喜悦的心情,下片回叙前一日酒筵间的情景,抒发了词人对于民生疾苦的深刻忧思。
整首词境界鲜明,形象突出,情思深婉,作者以乐景表忧思,以艳丽衬愁情,巧妙地运用相反相成的艺术手法,极大地增强了艺术的形象性,深刻地揭示了主人公的内心世界。
词的首句,若据傅引旧注,则“万顷风涛不记苏”的“苏”,当指苏州,旧注中的“公”,当指苏轼。
这一句说的是苏轼未把在苏州为风灾荡尽的田产记挂心上。
但据现有资料,苏轼被贬黄州时无田产在苏州,只在熙宁七年(1074)曾于堂州宜兴置田产。
从词前小序得知,苏轼此词乃徐君猷过访的第二天酒醒之后见大雪纷飞时所作。
苏轼《浣溪沙(五首选三首)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作五首。》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
苏轼《浣溪沙(五首选三首)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作五首。
》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原文】《浣溪沙(五首选三首) 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作五首。
》旋抹红妆看使君。
①三三五五棘篱门。
相排踏破茜罗裙。
②老幼扶携收麦社,③乌鸢翔舞赛神村。
④道逢醉叟卧黄昏。
【注释】①旋:此处作“现”字解,即临时的意思。
使君,汉代以来对太守的别称,这里指作者自己。
②茜:茜草,可作红色染料,这里借指红色。
③麦社:麦熟前对社神的祭祀活动,后句赛神村也指此。
④乌鸢:乌是乌鸦,鸢是老鹰。
这里乌鸢合指乌鸦。
它们有时偷吃村社的祭品。
【译文】妇女们横涂竖抹打扮匆匆,早已是三三五五的在柴门前簇拥。
牵衣踏裙的挤在那看我这太守的尊容。
村民们扶老携幼已从欢庆的麦社归来,一群群乌鸦还盘旋在祭神的村社上空。
我赶忙扶起这醉卧道旁的老翁。
【赏析】元丰元年(1078)春天,作者正任徐州太守。
因为春早,作者往徐州城东二十里的石潭去祈雨,夏初时作者又到那里谢雨。
此首及后二首词即为此次谢雨道上所写。
自晚唐五代以来,词为艳科。
人们看惯的是绮罗香泽之态,而这几首词表现的却是田园风光和农民形象,充满了泥土气息,这是作者对词的创作题材上的开拓。
这首词上半阕写农村妇女争看自己这位太守大人的情景,下半阕写麦收前祭祀社神的盛况。
词中写农村妇女的憨态和纯真也衬出自己的平易近人。
写麦社散后以“道逢醉叟卧黄昏”亦可谓点晴之笔,农家之乐,民情之淳厚,豁然而现。
全词活泼流畅,在词中虽为别调,然已开元曲小令之端。
苏轼《浣溪沙》原文及翻译赏析
苏轼《浣溪沙》原文及翻译赏析浣溪沙作者:苏轼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
(潇潇一作:萧萧)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浣溪沙苏轼注音:shān xià lán yá duǎn jìn xī ,sōng jiān shā lù jìng wú ní ,xiāo xiāo mù yǔ zǐ guī tí 。
shuí dào rén shēng wú zài shǎo ?mén qián liú shuǐ shàng néng xī !xiū jiāng bái fā chàng huáng jī 。
浣溪沙苏轼翻译:游玩蕲水的清泉寺,寺庙在兰溪的旁边,溪水向西流淌。
山脚下刚生长出来的幼芽浸泡在溪水中,松林间的沙路被雨水冲洗的一尘不染,傍晚,下起了小雨,布谷鸟的叫声从松林中传出。
谁说人生就不能再回到少年时期?门前的溪水还能向西边流淌!不要在老年感叹时光的飞逝啊!浣溪沙苏轼字词解释:蕲qí水:县名,今湖北浠水县。
时与医人庞安时(字安常)同游,见《东坡题跋》卷三《书清泉寺词》。
浸:泡在水中。
萧萧:形容雨声。
子规:布谷鸟。
无再少:不能回到少年时代。
白发:老年。
唱黄鸡:感慨时光的流逝。
因黄鸡可以报晓,表示时光的流逝。
浣溪沙苏轼赏析:东坡为人胸襟坦荡旷达,善于因缘自适。
他因诗中有所谓“讥讽朝廷”语,被罗织罪名入狱,“乌台诗案”过后,于公元1080年(元丰三年)二月贬到黄州。
初时虽也吟过“饮中真味老更浓,醉里狂言醒可怕”(《定惠院寓居月夜偶出》)那样惴惴不安的诗句,但当生活安顿下来之后,樵夫野老的帮助,亲朋故旧的关心,州郡长官的'礼遇,山川风物的吸引,促使他拨开眼前的阴霾,敞开了超旷爽朗的心扉。
《浣溪沙》原文翻译及诗意赏析
《浣溪沙》原⽂翻译及诗意赏析《浣溪沙》原⽂翻译及诗意赏析 《浣溪沙》是北宋著名⽂学家欧阳修作的⼀⾸词,描写泛⾈颍州西湖、留连美好春光的情趣。
⼩编整理《浣溪沙》原⽂翻译及赏析,欢迎⼤家来学习参考! 浣溪沙·湖上朱桥响画轮 朝代:宋代 作者:欧阳修 湖上朱桥响画轮,溶溶春⽔浸春云,碧琉璃滑净⽆尘。
当路游丝萦醉客,隔花啼鸟唤⾏⼈,⽇斜归去奈何春。
译⽂ 带有彩绘的的豪华马车经过朱红⾊的桥,车轮的响声在湖上响起。
春⽔丰盈的湖⾯,倒映着柔美的⽩云。
湖⾯平静的好像碧绿的玻璃,平滑⼲净没有灰尘。
春季⾥昆⾍吐出来的细丝,随风飘舞在花草树⽊之间,⽹住春光,留住游⼈。
花丛中的鸟⼉不停地名叫,仿佛在召唤⾏⼈。
湖光春⾊如此诱⼈,游⼈游赏到⼣阳西斜才⽆可奈何地离去。
《浣溪沙》赏析(⼀) 欧阳修这⾸《浣溪沙》抒发了作者对春光的深深眷恋。
词中的春光,使读者联想到⼈⽣的青春、爱情、理想等⼀切美好的事物。
它那深沉委婉的情思,那隽永蕴藉的意境,给读者以⽆尽的遐思。
上⽚写湖⾯风光很有特⾊。
⾸句“湖上朱桥响画轮”,写游客们乘坐着豪华的车⼦,驶过那装修着朱红栏杆的桥梁,来到西湖游赏春光,传达出⼀种喧腾热闹的⽓氛。
第⼆句“溶溶春⽔浸春云”,⼀句之中,并列两个“春”字,是名副其实的“加⼀倍写法”,⽬的就是把这个字突现出来。
这句⾥的“浸”字也⽤得好,把映照说成浸泡,就等于把云的影⼦说成是真的云,通过这种“真实感”暗中透露出湖⽔的清澈程度来,从观察体验的错觉中描绘景物的状态。
第三句“碧琉璃滑净⽆尘”,⽤琉璃的光洁平滑来⽐喻西湖的⽔⾯,表现了湖⾯泛⾈时轻快、畅适的⼼情,形象⽽有诗意。
下⽚写游兴未尽的'留连之情。
前两句是对偶句:“当路游丝萦醉客,隔花啼鸟唤⾏⼈”。
这两句描写春物留⼈,⼈亦恋春,是全词的重点所。
欧阳修说游丝“萦醉客”,这既是游⼈赏春纵饮,也有游⼈被美景“唤住”之意,下句“隔花啼鸟唤⾏⼈”,这⼀句是从声⾳的⾓度来写,不但写出了春天具有的“映阶碧草⾃春⾊,隔叶黄鹂空好⾳”的境界,也写出了春天西湖的“锦官城外柏森森”的葱绿景象。
苏轼《浣溪沙》全文赏析
苏轼《浣溪沙》全文赏析苏轼《浣溪沙》全文赏析导语:这首词《浣溪沙》以视觉、听觉、嗅觉等方面的感受来描绘乡村夏景,抒发诗人苏轼对于田园生活的憧憬以及喜爱。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苏轼《浣溪沙》全文赏析,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浣溪沙》年代:宋;作者:苏轼麻叶层层苘叶光,谁家煮茧一村香。
隔篱娇语络丝娘。
垂白杖藜抬醉眼,捋青捣麨软饥肠。
问言豆叶几时黄。
【注释】①.络丝娘:缫丝女。
②.垂白:须发将白的老翁。
杖藜:拄拐杖。
③.捋青:摘取将熟的麦子。
捣麨:将麦子炒干后捣成粉末。
软饥肠:充饥。
【简析】这首词以浅显生动的语言,逼真地摹写了农村夏景,而且抓住景物特征加以描绘,词尽其妙,非常具有特色。
这首词描写的.是徐州城东乡村夏日的风光。
因而,它写苘麻等农作物,写蚕妇、老叟等农家人,写煮茧缫丝、捋取新麦等农家事,无不扣住了彼时彼地的特点。
词中虽未用“夏”字直接点明时令,却借助写苘麻、收麦等间接交代时值夏日。
试想,倘若不在夏季,那须发将白的老叟会摘取新麦吗?倘若不在白日,而在黑夜,那“麻叶层层苘叶光”,那老叟扶着拐杖“抬醉眼”的神态,能显得如此清晰吗?这首词不仅惟妙惟肖地摹写农村夏景,而且以巧笔写人。
描写其音容笑貌,勾勒其劳作情景,或反映其生活境遇,或刻画其心理状态。
苏词写人一目了然。
上片以一特写镜头写蚕妇,下片也以一特写镜头写老叟。
写蚕妇,仅“隔篱”一句,便使蚕妇煮茧缫丝时娇语谈笑的情态跃然纸上。
写老叟,既传神地刻画了其老态龙钟、醉眼朦胧的肖像:“垂白杖藜抬醉眼”,也逼真地描写了他贫困的生活境遇及其盼望秋熟的心境:“捋青捣麨软饥肠,问言豆叶几时黄?”这首词以视觉、听觉、嗅觉等方面的感受来描绘乡村夏景。
苏词上片的“麻叶”句,诉诸视觉;“谁家”句,诉诸嗅觉;“隔篱”句,诉诸听觉。
下片3句也诉诸视觉、听觉等。
这样,便使词中蚕妇、老叟等人物形象呼之欲出,具有浮雕感;使苘麻等景物及村民劳作、生活的情景历历在目,逼真可感。
浣溪沙-软草平莎过雨新(苏轼作品)原文、翻译及赏析
浣溪沙·软草平莎过雨新宋代:苏轼徐州石潭谢雨,道上作五首。
潭在城东二十里,常与泗水增减清浊相应。
软草平莎过雨新,轻沙走马路无尘。
何时收拾耦耕身?日暖桑麻光似泼,风来蒿艾气如薰。
使君元是此中人。
标签田园、向往、生活译文柔软的青草和长得齐刷刷的莎草经过雨洗后,显得碧绿清新;在雨后薄薄的沙土路上骑马不会扬起灰尘。
不知何时才能抽身归田呢?春日的照耀之下,田野中的桑麻欣欣向荣,闪烁着犹如被水泼过一样的光辉;一阵暖风挟带着蒿草、艾草的熏香扑鼻而来,沁人心肺。
我虽身为使君,却不忘自己实是农夫出身。
注释莎:莎草,多年生草木,长于原野沙地。
耦耕:两人各持一耜(sì,古时农具)并肩而耕。
泼:泼水。
形容雨后的桑麻,在日照下光泽明亮,犹如水泼其上。
蒿艾:两种草名。
薰:香草名。
元是:原是。
我原是农夫中的一员。
赏析此词是作者徐州谢雨词的最后一首,写词人巡视归来时的感想。
词中表现了词人热爱农村,关心民生,与老百姓休戚与共的作风。
作为以乡村生活为题材的作品,这首词之风朴实,格调清新,完全突破了“词为艳科”的藩篱,为有宋一代词风的变化和乡村词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上片首二句“软草平莎过雨新,轻沙走马路无尘”,不仅写出“草”之“软”、“沙”之“轻”,而且写出作者在这种清新宜人的环境之中舒适轻松的感受。
久旱逢雨,如沐甘霖,经雨之后的道上,“软草平莎”,油绿水灵,格外清新;路面上,一层薄沙,经雨之后,净而无尘,纵马驰骋,自是十分惬意。
触此美景,作者情动于衷,遂脱口而出:“何时收拾耦耕身?”“耦耕”,指二人并耜而耕,典出《论语·微子》:“长沮、桀溺耦而耕。
”长沮、桀溺是春秋末年的两个隐者。
二人因见世道衰微,遂隐居不仕。
此处“收拾耦耕身”,不仅表现出苏轼对农村田园生活的热爱,同时也是他在政治上不得意的情况下,仕途坎坷、思想矛盾的一种反映。
下片“日暖桑麻光似泼,风来蒿艾气如薰”二句,承上接转,将意境宕开,从道上写到田野里的蓬勃景象。
《浣溪沙》全文赏析 苏轼(13篇)
《浣溪沙》全文赏析苏轼(13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报告、总结计划、心得体会、演讲致辞、策划方案、合同协议、条据文书、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work reports, summary plans, insights, speeches, planning plans, contract agreements, documentary evidence,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ould like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浣溪沙》全文赏析苏轼(13篇)宋哲宗绍圣二年(1095年)端午,是时,东坡被惠州已是第二个年头了,在端午节这个团聚的日子里,想到自己的侍妾朝云,于是作此词送给她。
人间有味是清欢苏轼《浣溪沙》全词翻译赏析
人间有味是清欢苏轼《浣溪沙》全词翻译赏析人间有味是清欢苏轼《浣溪沙》全词翻译赏析人间有味是清欢一般指浣溪沙·细雨斜风作晓寒,出自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词作《浣溪沙·细雨斜风作晓寒》。
下面是小编分享的人间有味是清欢苏轼《浣溪沙》全词翻译赏析,欢迎阅读![译文]这清新欢娱的生活,真是人生的一种快乐啊。
[出自]苏轼《浣溪沙·从泗州刘倩叔游南山》(元丰七年十二月二十四日,从泗州刘倩叔游南山。
)细雨斜风作晓寒,淡烟疏柳媚晴滩。
入淮清洛渐漫漫。
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
人间有味是清欢。
注释:媚晴滩:装饰晴滩。
晴滩指南山附近的十里滩。
清洛:清澈的洛河。
雪沫乳花:煎茶的水面浮现的泡沫。
蓼茸:蓼菜的嫩芽。
试春盘:旧俗立春日馈赠亲友,以蔬菜水果、糕饼等装盘,谓“春盘”。
因时近立春,故此云“试”。
译文:风斜细雨,瑟瑟寒侵,天气好似小寒时节。
南山附近的十里滩,雨过天晴,柳树装饰着河滩,风光宜人。
洛水注入淮河,水势盛大,畅通无阻。
在野外饮茶进餐,乳白色的香茶配上翡翠般的春蔬,十分爽口。
这清新欢娱的生活,真是人生的`一种快乐啊。
赏析:这首纪游词,是公元1084年(宋神宗元丰七年),苏轼在赴汝州(今河南汝县)任团练使途中,路经泗州(今安徽泗县)时,与泗州刘倩叔同游南山时所作。
词的上片写早春景象,下片写作者与同游者游山时以清茶野餐的风味。
作品充满春天的气息,洋溢着生命的活力,反映了作者对现实生活的热爱和健胜进取的精神。
这首词是苏轼贬谪黄州四年后再迁移汝州时写的。
上阕,诗人用素描的手法,给我们描画出一幅淡雅的富于动感的水墨画似的景色:冬尽春萌,早上,细雨斜风,乍暖还寒,山中淡烟疏柳雾朦胧,河边突然阳光明媚、豁然开朗;从洛涧流出的清浅河水,进入淮河后逐渐变得混黄迷漫迤俪向前。
下阕,抒发诗人游南山的感受:中午时分,在山庄农家,泡上一杯浮着雪沫乳花似的清茶,品尝山间嫩绿的蓼芽蒿笋的春盘素菜,心情多舒坦,人间最有味的是这清淡的欢愉啊!“人间有味是清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浣溪沙苏轼
内容
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缲车,牛衣古柳卖黄瓜。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
注释
1.此句谓枣花纷纷落在衣巾上,句法倒装;簌簌,花朵飘落的样子。
2.缲(sāo)车:纺车。
缲,同“缫”,即把蚕茧浸在热水里,抽出蚕丝。
3.牛衣:蓑衣之类。
《汉书·王章传》"章疾病,无被,卧牛衣中"。
宋程大昌《演繁露》卷二《牛衣》条:"案《食货志》,董仲舒曰:'贫民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
'然则牛衣者,编草使暖,以被牛体,盖蓑衣之类也。
"此处指卖瓜者衣着粗劣。
或谓本作"半依",如曾季貍《艇斋诗话》:"予尝见东坡墨迹作'半依',乃知'牛'字误也。
"
4.欲:想要。
5.漫:随便。
因为十分渴,想随便喝点茶,所以不管哪个人家,都想去敲门试问。
苏轼《偶至野人汪氏之居》:"酒渴思茶漫扣门",与此两句意同。
皮日休《闲夜酒醒》:"酒渴漫思茶",盖即此语所本。
译文
衣巾在风中簌簌作响,枣花随风飘落。
村子的南北头响起缲车的吱呀声。
身着蓑衣的农民在老柳树下叫卖着黄瓜。
路途遥远,酒意上心头,昏昏然只想小憩一番。
艳阳高照,无奈口渴难忍。
于是敲开一家村民的屋门,问可不可以给碗茶喝?
赏析
词至苏轼,题材、意境、笔法等皆有拓展,此前词中绝少出现的农村田园风光也出现在苏轼词中。
元丰元年(1078),徐州春旱后得雨,苏轼到石潭谢神,作了一组《浣溪沙》,题为"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五首",皆写初夏农村景色,此为其中第四首。
一片截取农村生活中常见的场景。
枣花的香气,缫车的响声,卖瓜人的悠然,组成了一幅清新自然的田园图画。
三句话,三个画面,似乎东鳞西爪,毫无联系。
可是用谢雨的路上这条线串起来,就让人感到这幅连环画具有很强的立体感。
这一组画面,不仅色彩美,而且有音乐美。
无论是簌簌的落花声,嗡嗡的缫车声,还是瓜农的叫卖声,都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生动地展现出农村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簌簌衣巾落枣花”一句从枣花落到衣巾上的声音开端,反映了一位关心人民生活的太守对雨后农村的新景象的喜悦之情,枣花落在衣巾上的声音是轻微的,但在作者的耳里却是那么真切。
“村南村北响缫车”一句说明作者听得多么认真、细心、兴奋。
“牛衣古柳卖黄瓜”一句则换了一个角度写作者对蔬菜丰收的喜悦心情。
上片写的是农村生产劳动的繁忙景象,下片转入写雨途中行路的艰辛。
走了一村又一村,这时已是日高天热,人也走得口干舌燥,加上酒困,睡意也上来了,不由得想起以茶解渴,以茶提神.信笔写来,不事雕琢,但却栩栩如生,刻画出一位谦和平易近人的知州形象,将一位太守与普通农民的关系写得亲切自然。
全词有景有人,有形有声有色,乡土气息浓郁,为宋词题材开拓了新的天地。
“敲门试问野人家”,词到这里就戛然而止了。
词人敲门的结果怎样呢?喝到茶没有?农民是怎样招待他的呢?词中未作一个字的交代,留给读者去想像,更是余味无穷。
这就是古典诗词中所讲究的“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苏轼虽然身为士大夫,内心却对农村田园怀有亲近之心,自谓"使君元是此中人",此处漫不经心的"敲门试问",与"野人家"之不分彼此,可见一斑。
其中“试问”一词写出了作者既满怀希望讨杯茶解渴的心情,又担心农忙季节农家无人,自己不便贸然而入的心情,刻画出一位谦和、平易近人的知州形象,将一位太守与普通农民的关系写得亲切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