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险源辨识、评价半定量分析LEC评价法

合集下载

lec 评价法

lec 评价法

lec评价法
LEC评价法是一种对具有潜在危险性作业环境中的危险源进行半定量的安全评价方法。

它通过三个因素进行评估:事故发生的可能性(L),人员暴露于危险环境中的频繁程度(E),以及一旦发生事故可能造成的后果(C)。

这三个因素的乘积被用来表示风险分值(D),即D=LEC。

LEC评价法广泛用于对具有潜在危险性环境中作业人员的危险性、危害性进行评价。

在LEC评价法中,根据每个因素的不同程度,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等级,并对每个等级赋予相应的分值。

然后,通过计算三个因素的得分,可以得出总的风险分值D。

根据风险分值D的大小,可以判断作业人员在具有潜在危险性环境中的危险程度。

总的来说,LEC评价法是一种简便、实用的安全评价方法,广泛应用于各种具有潜在危险性的作业环境中。

危险源LEC评价方法

危险源LEC评价方法

危险源LEC评价方法一、简述LEC评价法是对具有潜在危险性作业环境中的危险源进行半定量的安全评价方法。

该方法采用与系统风险率相关的3种方面指标值之积来评价系统中人员伤亡风险大小。

这3种方面分别是:L为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大小;E为人体暴露在这种危险环境中的频繁程度;C为一旦发生事故会造成的损失后果。

风险分值D=LEC。

D值越大,说明该系统危险性大,需要增加安全措施,或改变发生事故的可能性,或减少人体暴露于危险环境中的频繁程度,或减轻事故损失,直至调整到允许范围内。

二、量化分值标准对这3种方面分别进行客观的科学计算,得到准确的数据,是相当繁琐的过程。

为了简化评价过程,采取半定量计值法。

即根据以往的经验和估计,分别对这3方面划分不同的等级,并赋值。

具体如下:1、事故发生的可能性(L)2、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繁程度(E)3、发生事故产生的后果(C)三、风险分析根据公式:风险D=LEC就可以计算作业的危险程度,并判断评价危险性的大小。

其中的关键还是如何确根据经验,总分在20以下是被认为低危险的,这样的危险比日常生活中骑自行车去上班还要安全些;如果危险分值到达70~160之间,那就有显著的危险性,需要及时整改;如果危险分值在160~320之间,那么这是一种必须立即采取措施进行整改的高度危险环境;分值在320以上的高分值表示环境非常危险,应立即停止生产直到环境得到改善为止。

值得注意的是,LEC风险评价法对危险等级的划分,一定程度上凭经验判断,应用时需要考虑其局限性,根据实际情况予以修正。

四、应用举例某涤纶化纤厂在生产短丝过程中有一道组件清洗工序,为了评价这一操作条件的危险度,确定每种因素的分数值为:事故发生的可能性(L):组件清洗所使用的三甘醇,属四级可燃液体,如加热至沸点时,其蒸气爆炸极限范围为0.9~9.2%,属一级可燃蒸气。

而组件清洗时,需将三甘醇加热后使用,致使三甘醇蒸气容易扩散的空间,如室内通风设备不良,具有一定的潜在危险,属“可能,但不经常”,其分数值L=3。

LEC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

LEC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

LEC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清单中的LECD各指:危险性可用下式表示:D=L×E×C式中: L—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大小E—人体暴露在这种危险环境中的频繁程度C—一旦发生事故会造成的损失后果D—危险性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是一种评价操作人员在具有潜在危险性环境中作业时的危险性的半定量的评价方法,此法简单易行。

它是用和系统风险有关的三种因素指标值之积来评价操作人员伤亡风险大小的一种方法,即D=LEC其中:L代表事故发生的可能性;E代表人员暴露于危险环境中的频繁程度;C 代表一旦发生事故可能造成的后果;D代表作业条件危险性的大小。

L、E、C三种因素取值及D危险性等级划分见表1~4。

分数值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分数值事故发生的可能性10完全可以预料0.5可以设想,但很不可能6相当可能0.2极不可能3可能,但不经常0.1实际不可能1可能性极小,完全意外表2 人员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繁程度(E)分数值人员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繁程度分数值人员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繁程度10连续暴露与潜在危险环境2每月一次暴露6每天工作时间内暴露1每年几次暴露3每周一次,或偶然暴露0.5非常罕见的暴露表3 发生事故可能造成的后果(C)分数值发生事故可能造成的后果分数值发生事故可能造成的后果100大灾难,许多人死亡,或造成重大财产损失7严重,重伤,或较小的财产损失40灾难,数人死亡,或造成很大财产损失3重大,致残,或很小的财产损失15非常严重,1人死亡,或造成一定的财产损失1引人注目,需要救护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是对具有潜在危险的环境中作业的危险性进行定性评价的一种方法。

它是由美国的格雷厄姆(K.J.Graham)和金尼(G.F.Kinnly)提出的。

对于一个具有潜在危险性的作业条件,影响危险性的主要因素有3个:发生事故或危险事件的可能性L暴露于这种危险环境的情况E事故一旦发生可能产生的后果C用公式表示:D = L E C式中:D——作业条件的危险性L——事故或危险事件发生的可能性E——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率C——发生事故或危险事件的可能结果用L、E、C三种因素的乘积D = L E C来评价作业条件的危险性。

LEC法危险源辨识方法和标准

LEC法危险源辨识方法和标准

生产区域危险源辨识一、危险源辨识的范围1.所属区域的一切生产经营活动。

2.所有进入工作场所人员(包括合同方人员和参观者)的活动。

3.工作场所的所有设施,无论是本公司提供的还是他人提供的。

二、危险源辨识应考虑如下方面:(一)三种时态1.过去:过去的作业活动、系统或设备等安全控制状态及发生过的2.人身伤害事故,并延续到现在的。

3.现在:作业活动、系统或设备等现在的安全状态。

4.将来:可以预见的作业活动发生变化、系统、设备等新产生或在5.维护、改进、报废等活动时产生的安全控制状态。

(二)三种状态1.正常状态:指正常、持续的生产运行2.异常状态:指生产的开车、停车、检修等情况3.紧急状态:指发生爆炸、火灾、洪水、毒物泄漏等重大突发性事件。

(三)六种危险和有害因素类型1.物理性危险和有害因素2.化学性危险和有害因素3.生物性危险和有害因素4.心理、生理性危险和有害因素5.行为性危险和有害因素6.其它危险和有害因素(四)作业活动的划分1.生产(工艺)流程的阶段划分;2.地理区域划分;3.按设备或装置划分;4.按作业任务划分;5.上述几种方法的结合。

三、危险源的辨识方法1.询问交流:与某项工作具有经验的人交谈工作中的危险源。

2.现场观察:现场观察可发现存在的危险源。

3.获取外部信息:从有关生产厂家、文献资料获取有关危险源的信息,加以分析研究。

(二)进行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时应有员工代表的参与。

四、风险评价(一)评价原则风险评价首先用“定性法”进行评价,对不能用“定性法”评价的,用“半定量法(DLEC法)”进行评价。

(二)风险评价方法1.定性法不符合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按A级管理);曾经发生过事故,仍未采取有效控制措施(按A级管理);直接观察到的危险,且无适当控制措施(按A级管理);相关方合理抱怨或要求(按A级管理);对属《重大危险源辨识》GB18218-2000中所规定的重大危险源(按A级管理);满足上列任意一项时,可直接判断为不可容许风险。

危险源识别及评价工作要点

危险源识别及评价工作要点

48化工设计2023,33(3)CHEMICAL ENGINEERING DESIGN危险源识别及评价工作要点樊华伟* 中国五环工程有限公司 武汉 430074摘要 本文列出危险源识别及评价工作的要点,介绍危险源的种类、识别方法、评价方法,并结合实例进一步阐述方法的应用,对掌握危险源识别及评价工作有很强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 危险源识别 危险源评价危险源识别及评价是职业健康安全管理工作的前提与基础,与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的核心含义一致。

危险源识别是寻找职业健康安全管理工作的“管控对象”;危险源评价则是确定“管控对象”的严重等级。

做好危险源识别与及评价,才能确保职业健康安全管理工作的有效性,实现风险受控,安全平稳的状态。

在进一步了解危险源识别及评价的核心内容前,我们先了解两个相关理论:“能量意外释放理论”、“奶酪模型理论”。

“能量意外释放理论”认为:所有事故的发生都是能量在不受控时释放带来的后果。

比如高速路上奔驰的汽车带有强大的动能,当驾驶不当或车辆故障时会导致撞损事故。

“奶酪模型理论”的深层次含义与“能量意外释放理论”一致,但该理论更加强调危险源控制措施的失效,也就是屏障失效,或者说能量控制措施失效,这种失效就是另外一种形式的危险源。

比如高处作业时,如果作业人员也没有规范使用安全带,此时平台出现缺陷,就极可能造成作业人员的高处坠落事故。

这两种理论都清晰地表明了事故发生的两个核心:一是有意外释放的能量(危险源形式一),二是能量失控(危险源形式二)。

因此,如何准确地识别潜在的能量物质,并对能量物质现有的防护措施情况进行研究和评价,再采取针对性改进措施,确保能量物质的稳定状态,是预防职业健康安全事故的最有效手段。

在工作中,识别出各类潜在的能量物质,还要对能量物质现有的防护措施有效性进行识别,并结合能量物质的能量大小与防护措施的有效性进行综合评价,确认风险大小,这项工作就是危险源识别与评价。

1 危险源的基本概念《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要求GB/T 45001-2020》明确提出了“危险源”的定义是:“可能导致人身伤害和(或)健康损害的根源、状态或行为,或其组合”。

作业条件危险性分析(LEC)法总结

作业条件危险性分析(LEC)法总结

作业条件危险性分析(LEC)法总结一、简述LEC评价法是对具有潜在危险性作业环境中的危险源进行半定量的安全评价方法。

该方法采用与系统风险率相关的3种方面指标值之积来评价系统中人员伤亡风险大小。

这3种方面分别是:L为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大小; E为人体暴露在这种危险环境中的频繁程度;C为一旦发生事故会造成的损失后果。

风险分值D=LEC。

D值越大,说明该系统危险性大,需要增加安全措施, 或改变发生事故的可能性,或减少人体暴露于危险环境中的频繁程度,或减轻事故损失,直至调整到允许范围内。

二、量化分值标准对这3种方面分别进行客观的科学计算,得到准确的数据,是相当繁琐的过程。

为了简化评价过程,采取半定量计值法。

即根据以往的经验和估计,分别对这3方面划分不同的等级,并赋值。

具体如下:事故发生的可能性(L)分数值事故发生的可能性10 1完全可以预料6 相当可能3 1可能,但不经常1 可能性小,完全意外0.5 很不可能,可以设想0.2 极不可能0. 1 实际不可能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繁程度(E)分数值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繁程度10 连续暴露6 每天工作时间内暴露3 每周一次或偶然暴露2 每月一次暴露1 1每年几次暴露]0.5 1非常罕见暴露发生事故产生的后果(C)分数值发生事故产生的后果100 10人以上死亡40 3〜9人死亡15 1〜2人死亡7 严重3 重大,伤残1 引人注意三、风险分析根据公式:风险D=LEC就可以计算作业的危险程度,并判断评价危险性的大小。

其中的关键还是如何确定各个分值,以及对乘积值的分析、评价和利用。

D值危险程度>320 极其危险,不能继续作业160-320 高度危险,要立即整改70-160 显著危险,需要整改20-70 一般危险,需要注意<20 稍有危险,可以接受。

危险源辨识与危险性评价法(LEC)

危险源辨识与危险性评价法(LEC)
优点:
无需深奥的理论,便于在较短时间内使广大的危害因
素识别评价人员掌握;
通过半定量计算,可分析出各危害因素的风险等级,
进而采取控制措施。
26
危害因素评价方法
缺点:
L、E、C 的取值标准只是一个较笼统的概念; 需要分析者有各方面的知识和对评价对象有一定的经验; 同一个风险不同的人会评价出不同的结果。
摔倒时,雇员的身体擦过金属抽屉,割伤了 手臂。缝了四针。
While falling, employee’s body grazes edge of metal drawer and lacerates arm. Four stitches.
第二个雇员在咖啡上滑倒,摔倒了,但 没受伤
A second employee slips on coffee, falls, and gets bruised, but no lost work time.
18
危害事件
事件原因及特征
序号
作业区 域
作业活 动
可能的 危害事件
事件 原因
发生 人员 可能 接触
性 频次
危害 程度
L
E
C
风险 值D= L·E·C
风险 等级
是否重 大 风险
控制措施
危害事件:
1. 物理性伤害:可参照 GB6441-86《企业伤亡事故分类》中规定的20大类危 险源填写(如:物体打击-工件坠落砸脚);
23
现状控制
事件原因及特征
序号
作业区 域
作业活 动
可能的
危害事件
事件 原因
发生 可能 性
人员 接触 频次
危害 程度
L
E
C

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LECD)

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LECD)

LEC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
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清单中的LECD各指:
危险性可用下式表示:
D=L×E×C
式中: L—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大小
E—人体暴露在这种危险环境中的频繁程度
C—一旦发生事故会造成的损失后果
D—危险性
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是一种评价操作人员在具有潜在危险性环境中作业时的危险性的半定量的评价方法,此法简单易行。

它是用和系统风险有关的三种因素指标值之积来评价操作人员伤亡风险大小的一种方法,即D=LEC其中:L代表事故发生的可能性;E代表人员暴露于危险环境中的频繁程度;C代表一旦发生事故可能造成的后果;D代表作业条件危险性的大小。

L、E、C三种因素取值及D危险性等级划分
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结果表。

安全评估LEC法条件作业危险性评价法

安全评估LEC法条件作业危险性评价法

安全评估LEC法条件作业危险性评价法lec评价法1简述2量化分值标準事故发生的可能性(l)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繁程度(e)发生事故产生的后果(c)3风险分析4应用举例1简述lec评价法(格雷厄姆(benjamingraham,1894-1976)评价法)是对具有潜在危险性作业环境中的危险源进行半定量的安全评价方法,用于评价操作人员在具有潜在危险性环境中作业时的危险性、危害性。

危险辨识就是找出可能引发事故的材料、系统、生产工艺或工厂的特徵。

因此,危险辨识有两个关键任务,第一辨识可能发生事故的后果;其次辨识是识别可能引发事故的材料、系统、生产工艺或工厂的特徵。

该方法用与系统风险有关的三种因素指标值的乘积来评价操作人员风险大小,这三种因素分别是:l(事故发生的可能性)、e(人员暴露于危险环境中的频繁程度)c(一旦发生事故可能造成的后果)给三种因素的不同等级分别确定不同的分值,再以三个分值的乘积d 来评价作业条件危险性的大小,即:d=l×e×c风险分值d=lec。

d值越大,说明该系统危险性大,需要增加安全措施,或改变发生事故的可能性,或减少人体暴露于危险环境中的频繁程度,或减轻事故损失,直至调整到允许範围内。

2量化分值标準对这3种方面分别进行客观的科学计算,得到準确的资料,是相当繁琐的过程。

为了简化评价过程,採取半定量计值法。

即根据以往的经验和估计,分别对这3方面划分不同的等级,并赋值。

具体如下:事故发生的可能性(l)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繁程度(e)发生事故产生的后果(c)3风险分析根据公式:风险d=lec就可以计算作业的危险程度,并判断评价危险性的大小。

其中的关键还是如何确定各个分值,以及对乘积值的分析、评价和利用。

根据经验,得出如下结论:总分在20以下是被认为低危险的,这样的危险比日常生活中骑自行车去上班还要安全些。

假如危险分值到达70~160之间,那就有显着的危险性,需要及时整改。

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LECD)

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LECD)

LEC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
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清单中的LECD各指:
危险性可用下式表示:
D=L×E×C
式中: L—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大小
E—人体暴露在这种危险环境中的频繁程度
C—一旦发生事故会造成的损失后果
D—危险性
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是一种评价操作人员在具有潜在危险性环境中作业时的危险性的半定量的评价方法,此法简单易行。

它是用和系统风险有关的三种因素指标值之积来评价操作人员伤亡风险大小的一种方法,即D=LEC其中:L代表事故发生的可能性;E代表人员暴露于危险环境中的频繁程度;C代表一旦发生事故可能造成的后果;D代表作业条件危险性的大小。

L、E、C三种因素取值及D危险性等级划分
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结果表。

危险源辨识评价LECD的四个字母分别是什么意思

危险源辨识评价LECD的四个字母分别是什么意思

危险源辨识评价LECD的四个字母分别是什么意思危险源辨识评价LECD的四个字母分别是什么意思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清单中的LECD各指:危险性可⽤下式表⽰:D=LEC式中: L—发⽣事故的可能性⼤⼩E—⼈体暴露在这种危险环境中的频繁程度C—⼀旦发⽣事故会造成的损失后果D—危险性三个主要因数的评价⽅法如表1、2、3、4所⽰表1 发⽣事故的可能性⼤⼩L分数值事故发⽣的可能性:10 完全可以预料6 相当可能3 可能,但不经常1 可能性⼩,完全意外0.5 很不可能,可以设想0.2 极不可能0.1 实际不可能表2 ⼈体暴露在这种危险环境中的频繁程度E分数值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繁程度:10 连续暴露(包括四班三运转)6 每天⼯作时间内暴露3 每周⼀次,或偶然暴露2 每⽉⼀次暴露1 每年⼏次暴露5 ⾮常罕见地暴露表3 发⽣事故产⽣的后果C分数值发⽣事故产⽣的后果:100 ⼤灾难,许多⼈死亡40 灾难,数⼈死亡15 ⾮常严重,⼀⼈死亡7 严重,重伤3 重⼤,致残1 引⼈注⽬,需要救护针对被评价的具体的作业条件,由有关⼈员(车间主任、安全⼈员、技术⼈员、⼯⼈代表等)组成⼩组,依据过去的经历、有关的知识,经充分讨论,固定L、E、C的分数植;然后计算三个指标的乘积,得出危险性分值D;最后依D值⼤⼩确定风险等级。

表4 危险性分值DD值危险程度风险等级:>320 极其危险,不能继续作业 5160~320 ⾼度危险,要⽴即整改 470~160 显著危险,需要整改 320~70 ⼀般危险,需要注意 2<20 稍有危险,可以接受 13.2.1风险辨识⽅法可根据需要,选择有效、可⾏的风险辨识⽅法进⾏风险辨识。

总经理直接负责风险辨识⼯作,选择科学合理的辨识⽅法和辨识准则,制定风险辨识程序,⿎励从业⼈员积极参与风险辨识和风险控制,适时进⾏风险辨识。

辨识⽅法:直接判断法、作业条件危险性分析法(LEC 法)。

3.2.2风险辨识频次⾃本规定施⾏之⽇起三年内,企业应当每年组织开展⼀次全⾯辨识。

安全风险源识别LEC评分

安全风险源识别LEC评分

危险源评价方法1)定性分析法(1)专业经验法:利用专家、工程技术、项目管理人员和相关人员知识和经验进行分析判断;(2)逻辑判断法:对照有关法规、标准、规程的要求进行判断;(3)信息识别法:利用工程局和本行业各类事故统计分析资料进行识别判断;(4)施工识别法:按照工程项目设计文件,施工组织设计、业主要求和现场生产场所具体情况进行识别判断;2)半定量分析法(LEC法)(1)危险度分值表:(2)危险源危险程度(D)采用公式D=L×E×C分数值确定,其3)危险程度的确定(1)采用半定量分析法(LEC法)时,将危险源分为5级,其中:3级、4级、5级为不可容许的危险源,5级为重大事故危险源。

(2)采用定性分析法时,下述情况直接确定为不可容许的危险源,再根据其危险程度确定重大事故危险源:a违反相关法律、法规和其它要求;b曾发生过事故,尚未采取防范措施;c可直接判断可能导致事故危害且无适当措施;2.7 危险源控制措施1)危险源控制措施制定的选择顺序:(1)消除危险源;(2)隔离危险源(空间、时间);(3)降低危险源危险程度;(4)采用个人防护。

2)危险源应结合施工(生产)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控制措施。

不可容许的危险源为危险源控制的重点,应制定专项控制措施。

3)危险源控制措施制定的原则:将危险源危害降低到可接受的水平,尽量符合施工(生产)和项目管理的实际状况,做到简单、明确、可行。

4)危险源控制措施内容(包括部分或全部):(1)施工(生产)安全防护工艺;(2)设备、设施、安全防护装置;(3)作业场所环境;(4)人员素质要求及人员行为规范;(5)防护用品、用具使用;(6)监督和监控;(7)组织管理;(8)事故应急措施;2.8 危险源辨识、评价和控制实施步骤1)工程项目开工前,由单位主管负责人主持,安全部门督促技术部门组织物资设备、生产管理部门及作业队等有关人员对工程项目涉及的施工生产过程中可能导致事故的危险源进行辨识。

危险源评价方法

危险源评价方法

危险源评价方法
施工作业危险源评价方法:
1、又称LEC法,是一种简单易行的,评价操作人员在具有潜在危险性环境中作业时危险性的半定量评价法。

2、评价操作人员伤亡的分析大小从L(事故发生可能性)、E(人员暴露于危险中的频度)和C(一旦事故发生可能造成的后果严重程度)三方面因素考虑。

3、计算式为:风险值D=L*E*C
其中:L——发生事故或事故的可能性
E——暴露于潜在危害环境的频繁程度
D——风险等级=L*E*C
凡具有评价确定的1级、2级风险的均为重大危险源,详见《重大危险源列表》。

(素材和资料部分来自网络,供参考。

可复制、编制,期待您的好评与关注)。

lec评价法

lec评价法

一、LEC评价法定义:LEC评价法是对具有潜在危险性作业环境中的危险源进行半定量的安全评价方法。

该方法用与系统风险率相关的因素指标值之积来评价系统人员伤亡风险的大小,并将所得作业条件危险性数值与规定的作业条件危险性等级相比较,从而确定作业条件的危险程度。

具体而言,该方法采用与系统风险率相关的三种方面指标值之积来评价系统中人员伤亡风险大小。

L(likelihood,代表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大小)E(exposure,人体暴露在这种危险环境中的频繁程度)C(consequence,一旦发生事故会造成的损失后果)二、LEC评价法计算公式:风险分值D=L×E×C。

D值danger,代表风险值越大,D值越大,说明该系统危险性大,需要增加安全措施,或改变发生事故的可能性,或减少人体暴露于危险环境中的频繁程度,或减轻事故损失,直至调整到允许范围内。

根据经验,LEC评价法计算总分在20以下是被认为低危险的,这样的危险比日常生活中骑自行车去上班还要安全些;如果危险分值到达70~160之间,那就有显著的危险性,需要及时整改;如果危险分值在160~320之间,那么这是一种必须立即采取措施进行整改的高度危险环境;分值在320以上的高分值表示环境非常危险,应立即停止生产直到环境得到改善为止。

值得注意的是,LEC风险评价法对危险等级的划分,一定程度上凭经验判断,应用时需要考虑其局限性,根据实际情况予以修正。

三、应用举例:某涤纶化纤厂在生产短丝过程中有一道组件清洗工序,为了评价这一操作条件的危险度,确定每种因素的分数值为:事故发生的可能性(L):组件清洗所使用的三甘醇,属四级可燃液体,如加热至沸点时,其蒸气爆炸极限范围为0.9~9.2%,属一级可燃蒸气。

而组件清洗时,需将三甘醇加热后使用,致使三甘醇蒸气容易扩散的空间,如室内通风设备不良,具有一定的潜在危险,属"可能,但不经常",其分数值L=3。

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表

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表

作业条件危险性分析(LEC)法
一、简述
LEC评价法是对具有潜在危险性作业环境中的危险源进行半定量的安全评价方法。

该方法采用与系统风险率相关的3种方面指标值之积来评价系统中人员伤亡风险大小。

这3种方面分别是:L为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大小;E为人体暴露在这种危险环境中的频繁程度;C为一旦发生事故会造成的损失后果。

风险分值D=LEC。

D值越大,说明该系统危险性大,需要增加安全措施,或改变发生事故的可能性,或减少人体暴露于危险环境中的频繁程度,或减轻事故损失,直至调整到允许范围内。

二、量化分值标准
对这3种方面分别进行客观的科学计算,得到准确的数据,是相当繁琐的过程。

为了简化评价过程,采取半定量计值法。

即根据以往的经验和估计,分别对这3方面划分不同的等级,并赋值。

具体如下:
事故发生的可能性(L)
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繁程度(E)
附件D1
文件编号:NSD/ZHA-JL-4.3.1A-01A
受控状态:受控
危险源(危害因数)辨识、风险评价(LEC法)一览表单位:公司填表日期:2010年5月28日
审核:
曾发生过事故仍未采取有效措施;C严重违规重大隐患或企业主观确定;D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值≥40,风险级别为五、四、三级,“不可容许风险”填“1”否则填“0”。

半定量的安全评价方法

半定量的安全评价方法

安全风险评价方法安全风险评价方法方法有很多,例如作业条件危险性分析法(LEC)、风险矩阵分析法(LS)、风险程度分析法(MES)、工作危害分析法(JHA)等方法对安全风险点进行定性、定量评价,根据评价结果按从严从高的原则判定安全风险等级。

上述安全风险评价方法评价结果都是5个等级,其中等级1对应红色级,等级2对应橙色级,等级3对应黄色级,等级4、等级5合并为蓝色级。

一、风险矩阵法(LS法)风险矩阵法(简称LS),R=L×S,其中R是危险性(也称风险度),是事故发生的可能性与事件后果的结合,L是事故发生的可能性;S是事故后果严重性;R值越大,说明被评价对象危险性大、风险大。

表1-1事故发生的可能性(L)判断准则表1-2事件后果严重性(S)判别准则表1-3安全风险等级判定准则(R值)及控制措施表1-4风险矩阵表二、作业条件危险性分析评价法(LEC法)作业条件危险性分析评价法(简称LEC)。

L(likelihood,事故发生的可能性)、E(exposure,人员暴露于危险环境中的频繁程度)和C(consequence,一旦发生事故可能造成的后果)。

给三种因素的不同等级分别确定不同的分值,再以三个分值的乘积D(danger,危险性)来评价作业条件危险性的大小,即:D=L×E×C。

D值越大,说明该作业活动危险性大、风险大。

表2-1事故事件发生的可能性(L)判断准则表2-2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繁程度(E)判断准则表2-3发生事故事件偏差产生的后果严重性(C)判别准则表2-4风险等级判定准则及控制措施(D)三、工作危害分析(JHA)法1.工作危害分析方法概述工作危害分析方法(Job Hazard Analysis,简称JHA),是一种比较细致的分析作业过程中存在危害的方法。

它将一项工作活动分解为相关联的若干个步骤,识别出每个步骤中的危害,并设法控制事故的发生。

这是一种定量的方法,先辨识出工作中的危害,然后根据“风险度R=风险发生的概率L×后果S”的公式来计算出风险度数值,通过风险度数值大小来确定风险等级,根据风险等级大小补充相应的控制缺少的控制措施。

LEC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

LEC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
连续暴露与潜在危险环境
2
每月一次暴露
6
每天工作时间内暴露
1
每年几次暴露
3
每周一次,或偶然暴露
0.5
非常罕见的暴露
表3发生事故可能造成的后果(C)
分数值
发生事故可能造成的后果
分数值
发生事故可能造成的后果
100
大灾难,许多人死亡,或造成重大财产损失
7
严重,重伤,或较小的财产损失
40
灾难,数人死亡,或造成很大财产损失
触电
1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6
15
90
变压器及配电装置
火灾
1
6
15
90
硝酸铵
火灾爆炸
1
3
40
120
过氧化氢
火灾爆炸
1
3
40
120
LEC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
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清单中的LECD各指:
危险性可用下式表示:
D=L×E×C
式中: L—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大小
E—人体暴露在这种危险环境中的频繁程度
C—一旦发生事故会造成的损失后果
D—危险性
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是一种评价操作人员在具有潜在危险性环境中作业时的危险性的半定量的评价方法,此法简单易行。它是用和系统风险有关的三种因素指标值之积来评价操作人员伤亡风险大小的一种方法,即D=LEC其中:L代表事故发生的可能性;E代表人员暴露于危险环境中的频繁程度;C代表一旦发生事故可能造成的后果;D代表作业条件危险性的大小。L、E、C三种因素取值及D危险性等级划分见表1~4。
1
每年几次暴露
0.5
非常罕见的暴露
表1-3 事故造成的后果分值C

基于半定量评价法(LEC)的受限空间动火作业危险源辨识

基于半定量评价法(LEC)的受限空间动火作业危险源辨识

76石油化工生产装置中有很多塔、釜、槽、罐、炉、器、烟囱、料仓等,在检维修时往往需要进入这些设备内部作业。

一、受限空间危险特征存在或可能产生有毒有害、易燃易爆气体;存在或可能产生掩埋作业人员的物料;内部结构可能将作业人员困在其中(如内有固定设备或四壁向内倾斜收拢)。

二、特殊受限空间受限空间内无法通过工艺吹扫、蒸煮、置换处理达到合格;与受限空间相连的管线、阀门无法断开或加盲板;受限空间作业过程中无法保证作业空间内部的氧气浓度合格。

三、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LEC)介绍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以下简称 LEC 法)通过L(事故或危险事件发生的可能性)、E(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率)、C (发生事故或危险事件的可能结果) 三种因素作为自变量来确定作业场所危险性 D(D=L·E·C)的评价方法。

四、危险源辨识危险源的存在并确定其特性的过程称之为危险源辨识。

受限空间动火作业危险性分析与危险评价见表1表 1 受限空间动火作业危险性分析与危险评价作业前:危害因素可能造成的事故L值E值C值D危险程度1.无应急预案的培训和演练着火爆炸131545二级2.未采取有效的能量隔离措施着火爆炸6315270四级3.没有进行专业气体检测中毒窒息6315270四级4.未对易燃物质采取管控方案着火爆炸33763二级5.未采取强制通风的措施中毒窒息33436二级6.未按照要求穿戴劳保用品 其他伤害364 72三级7.照明不符合临时用电安全管理规定 触电伤害 3315135三级8.出入口未设置通道或有障碍物 其他伤害33436 二级9.外部未设有专人监护中毒窒息13721 二级10.未佩戴相应的气体报警器 中毒窒息131545 二级11.电焊机接线不正确,电线裸露触电33436 二级12.电线与容器搭接部位无绝缘防护触电33763二级13.手持打磨工具无防护罩机械伤害33327 二级14.气瓶使用不符合要求着火爆炸637126三级15.焊割炬、胶管不完好,捆绑不严漏气着火爆炸33763 二级16.作业现场可燃物未清理着火爆炸637126三级17.动火半径15米内地漏等没有封堵着火爆炸667252四级18.没有按要求配备消防器材着火爆炸 637126二级19. 未设置警戒线和警示其他伤害62336二级作业中:危害因素可能造成的事故L值E值C值D危险程度1.未按照要求使用防爆工具着火爆炸637126三级2.未对作业人员登记和作业时间管控中毒窒息33327二级3.无防火花飞溅等措施着火爆炸6315270四级4.未按照要求更换气瓶着火爆炸33763三级作业后:危害因素可能造成的事故L值E值C值D危险程度1.未对人员、材料、工具未进行清点其他伤害33327二级2.未检查确认,有明火、阴燃着火爆炸637126三级五、控制措施四级危险等级属于高度危险,需要立即整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危险源辨识、评价半定量分析LEC评价法
(L ikelihood E xposure C onsequence)
这是一种评价具有潜在危险性环境中作业时的危险性半定量评价方法。

它是用
与系统风险率有关的3种因素指标值之积来评价系统人员伤亡风险大小,这3种因素是:
L为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大小;
E为人体暴露在这种危险环境中的频繁程度;
C为一旦发生事故会造成的损失后果。

取得这3种因素的科学准确的数据是相当繁琐的过程,为了简化评价过程,采取半定量计值法,给3种因素的不同等级分别确定不同的分值,再以3个分值的乘积D 来评价危险性的大小;即D=LEC。

D值越大,说明该系统危险性大,需要增加安全措施,或改变发生事故的可能性,或减少人体暴露于危险环境中的频繁程度,或减
轻事故损失,直至调整到允许范围内。

表1

表3
D(D anger)——危险性分值。

根据公式就可以计算作业的危险程度,但关键是如何
确定各个分值和总分的评价。

根据经验,总分在20以下是被认为低危险的,这样的危险比日常生活中骑自行车去上班还要安全些;如果危险分值到达70~160之间,那就有显著的危险性,需要及时整改;如果危险分值在160~320之间,那么这是一种必须立即采取措施进行整改的高度危险环境;分值在320以上的高分值表示环境非常危险,应立即停止生产直到环境得到改善为止。

危险等级的划分是凭经验判断,难免带有局限性,不能认为是普遍适用的,应用时需要根据实际情况予以修正。


险等级划分如表4所示。

表4
评价实例:某涤纶化纤厂在生产短丝过程中有一道组件清洗工序,为了评价这一操作条件的危险度,确定每种因素的分数值为:事故发生的可能性(L):组件清洗所使用的三甘醇,属四级可燃液体,如加热至沸点时,其蒸气爆炸极限范围为0.9~9.2%,属一级可燃蒸气。

而组件清洗时,需将三甘醇加热后使用,致使三甘醇蒸气容易扩散的空间,如室内通风设备不良,具有一定的潜在危险,属“可能,但不经常”,其分数值L=3。

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繁程度(E):清洗人员每天在此环境中工作,取E=6。

发生事故产生的后果(C):如果发生燃烧爆炸事故,后果将是非常严重的,可能造成人员的伤亡,取C=15。

则有:D=LEC=3×6×15 =270 评价结论:270分处于160~320之间。

危险等级属“危险源等级为4级,高度危险、需立即整改”的范畴。

某项目重大危险源辨识、评价及控制措施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