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说》公开课优秀课件 PPT
合集下载
《师说》ppt课件35张
![《师说》ppt课件35张](https://img.taocdn.com/s3/m/d57e0f52cd7931b765ce0508763231126edb771b.png)
解题
《马说》、《捕蛇者说》、《爱莲说》。
“说”即陈述和解说,“解说……的道理”之意。 “师说”的意思应为“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
读准字音
①句读.( ) ④老聃.( ) ⑦苌.弘( ) ⑩嗟.乎( ) 答案:①dòu
②经传.( ⑤谀.( ⑧欤.( ⑪乐.师( ②zhuàn
) ③或不.焉( )
)
学习小结
孟子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由魏、晋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 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 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名。
——《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柳宗元
本文是针砭时弊之作,韩愈带着很强烈的感情来反抗流俗的嘲笑, 批判当时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的不良风气,目的是为了告诉士大夫 之族要行从师之道、复从师之道、传从师之道。
之。”韩愈在《师说》中也明确提出了择师的标
准: 道之所存
,师之所存也
。
(5)韩愈在《师说》中用“ 古之圣人, 其出人也,远矣 犹且从”三句阐
明了古代圣人良好的学习态度。师而问焉
练习巩固
★ 积累文言知识
1.找出下列通假字并释义: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或师焉,或不焉
“受”通“授”,传授 “不”通“否”
高考链接
(1)(2019·全国卷Ⅲ) 《师说》中,对于为子择师自己却耻于学习这种
现象,韩愈最后的评价是:“ 小学而大遗 ,吾未见其明。也”
(2)(2019·北京高考)有些同学在阅读经典时,只摘抄妙语警句,而不
注重领会思想、汲取智慧。用俗话来说,这叫“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用古诗文名句来说,可谓“小学而大遗, 吾未见其明”也。
师说 课件(共20张PPT)
![师说 课件(共20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e4242ec6240c844769eaee53.png)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代词 这
古之学者必有师
吾师道也
名词,老师 动词,学习
吾从而师之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十年春,齐师伐我
意动用法,以……为师
动词,从师
名词,有专门技艺的人
名词,军队
有碑仆道 吾师道也
名词久矣
策之不以其道 何可胜道也哉 道相似也
名词,风尚
名词,规律
道:名词,风尚。之:结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 性,不译。之:结构助词,用于定中之间“的”。出:超出。犹 且:尚且。而:连词,表承接“就”众人:一般人。耻:意动用 法,以……为耻。于:介词,向。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 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 也,则耻师焉,惑矣!
圣: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圣人。愚:形容词活用作名词,愚人。 之所以:……的原因。其:语气助词,表揣测,“大概”。而: 连词,表承接,就。于:介词,对于。则:连词,表转折,却。 惑:糊涂。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 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 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师 说
作者:韩愈
◎学习目标:
• 1、研读文章第二段,掌握并积累重要 的文言文实虚词、词类活用、古今异 义和特殊句式等。 • 2、理解本文对比论证的方法,提高围 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 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 郯子、苌弘、师襄、 老聃。郯子之徒,其 贤不及孔子。孔子曰: 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师不必贤于弟子,闻 道有先后,术业有专 攻,如是而已。
《师说》ppt课件36张
![《师说》ppt课件36张](https://img.taocdn.com/s3/m/b14cb17d0812a21614791711cc7931b765ce7b3a.png)
学习目标
第一课时
1.了解“说”的文体知识,认识韩愈其人,以及《师说》写作的时代背 景,从而准确地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2.朗诵课文,读准字音; 3.掌握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文知识,并翻译。
新课讲授
解题
■ ①师: 从师学习。 ■ ②说:是古代散文中的一种文体,属议论文范围,可以先叙
后议,也可夹叙夹议。 一般为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解, 可以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如《马说》 《爱莲说》 《捕蛇者说》等就属这类文体。 ■ ③师说,即“说师”,可以理解为“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
正面论证
孔子事例 (举例)
(举例、引用) 孔子语录 (引用)
不拘于时 三、缘起 激励后学:李蟠 能行古道
抨宣
击扬
《 耻从 师师 :: 的的 时道
理
弊
;
高考链接
(1)(2019·全国卷Ⅲ) 《师说》中,对于为子择师自己却耻于学习这种现象,
韩愈最后的评价是“
小学而大遗
吾未见其明也
O
29
(2)(2019·北京高考)有些同学在阅读经典时,只摘抄妙语警句,而不注重领
孔子曰: “三人行,必有我师。”
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论证方法: 引用论证
概括第四自然段的内容。
古分说
交代写作缘由:作师说赠李蟠 (不拘于时能行古道)
道论明 点写 :作
作者为什么称赞李蟠?
不原 拘因
于
作者赞扬李蟠,既是对他不从流
时
俗的肯定,也是对士大夫们“不从师”
吾师道也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不足为外人道也
道相似也 策之不以其道
释义项(或用法) 动词,传授 动词,流传 名词,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 名词,道理 名词,风尚 动词,说 名词,道德学问 名词,方法
《师说》 课件(优秀课件) (46张PPT)
![《师说》 课件(优秀课件) (46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0fabec183c1ec5da50e270f5.png)
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 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 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 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 愈以是得狂名。 (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注:①魏晋氏以下:魏晋南北朝时以九品中正制选官,在 各州郡查访评定州郡士人,将他们分成九等,造成“上品 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情况。此风气至唐仍有所沿袭, 大家子都入弘文馆、国子监,学与不学都可为官。②抗颜 而为师。抗颜,不看别人脸色,态度严正不屈;抗颜而为 师,严正不屈的做起老师来了。③指目:手指而目视。④ 牵引:拉拉扯扯状。⑤增与为言辞:增添一些言辞(造谣) 来毁谤韩愈 。
成为愚人
表示推测语气,大概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 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其:代词,他的 而:连词,表示顺承关系 于:介词,对于 耻师:以从师为耻 焉:语气词;
惑:糊涂
之:代词,指童子
爱其子 2
于其身
从师而问 耻学于师
择师而教 耻学于师
百工之人 不耻相师
3 士大夫之族 群聚而笑之
结 果 论述中心
圣益圣 愚益愚
小学 大遗 士大夫之 智不及巫 医乐师百 工之人
批判不重师 道,耻学于 师的不良世 风,正反对 比,论证了 从师学习的 重要性。
圣人无常师1。孔子师2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 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 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师:1名词,老师;2意动用法,以……为师 徒:这些人,这类人 不必:不一定; 于:介词,比 攻:学习、研究
《师说》ppt课件45张
![《师说》ppt课件45张](https://img.taocdn.com/s3/m/cdbe9bc182d049649b6648d7c1c708a1284a0aa2.png)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
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
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
dòu
dòu
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
顶
作用:前后紧凑,气势通畅,前后事理有
真
机联系,充分阐明它们之间的辨证关系。
研读第二段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
从师的风尚
取独
承接连词
普通人
低于
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
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
超出(一般人)
以……为耻 尚且,还
代词,这些
以……为耻
拜别人为师 这类人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
代词,那些
名词作状语,成群
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
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
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
恢复
竟
反问语气词 不屑与之同列
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师焉,或不fǒu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
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
yú
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
yú
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tán cháng
《师说》ppt(优秀课件)
![《师说》ppt(优秀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f60843365bcfa1c7aa00b52acfc789eb172d9ec1.png)
学生被视为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缺乏 主动性和创造性。
单一评价标准
以考试成绩作为唯一评价标准,忽视学 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差异。
缺乏互动和沟通
师生之间缺乏有效沟通和互动,导致教 学相长难以实现。
当代师生角色转变及其意义
当代师生角色转变
教师成为学生学习引导者和促进者 ,学生成为学习主体和合作者。
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注重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的有机结合。
04
教育理念创新与实践探索
当代教育理念变革及其影响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
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全 面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 实践能力。
终身学习理念
倡导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培养 自主学习的能力,以适应不断变化的 社会需求。
素质教育理念
《师说》ppt(优秀课件)
目录
• 引言 • 文本解读与赏析 • 师生角色定位与关系探讨 • 教育理念创新与实践探索
目录
• 教师职业素养提升途径探讨 • 总结与展望
01
引言
《师说》背景与作者简介
01
《师说》背景
02
韩愈简介
唐代著名文学家韩愈所作,是一篇论述教师职责、作用及从师学习的 必要性和原则的文章。
• 案例三:某高校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教学的实践。该校通过建设在线课程、使用多媒体教学等方式,丰富了 教学内容和形式,提高了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兴趣。
• 通过对以上案例的分析和反思,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教育理念的创新和实践探索是教育发展的重要动力; 创新性教育方法和手段的应用是提高教育效果的有效途径;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分析和反思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 应用教育理念和方法。
培养教师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策略
单一评价标准
以考试成绩作为唯一评价标准,忽视学 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差异。
缺乏互动和沟通
师生之间缺乏有效沟通和互动,导致教 学相长难以实现。
当代师生角色转变及其意义
当代师生角色转变
教师成为学生学习引导者和促进者 ,学生成为学习主体和合作者。
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注重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的有机结合。
04
教育理念创新与实践探索
当代教育理念变革及其影响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
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全 面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 实践能力。
终身学习理念
倡导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培养 自主学习的能力,以适应不断变化的 社会需求。
素质教育理念
《师说》ppt(优秀课件)
目录
• 引言 • 文本解读与赏析 • 师生角色定位与关系探讨 • 教育理念创新与实践探索
目录
• 教师职业素养提升途径探讨 • 总结与展望
01
引言
《师说》背景与作者简介
01
《师说》背景
02
韩愈简介
唐代著名文学家韩愈所作,是一篇论述教师职责、作用及从师学习的 必要性和原则的文章。
• 案例三:某高校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教学的实践。该校通过建设在线课程、使用多媒体教学等方式,丰富了 教学内容和形式,提高了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兴趣。
• 通过对以上案例的分析和反思,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教育理念的创新和实践探索是教育发展的重要动力; 创新性教育方法和手段的应用是提高教育效果的有效途径;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分析和反思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 应用教育理念和方法。
培养教师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策略
《师说》ppt课件44张
![《师说》ppt课件44张](https://img.taocdn.com/s3/m/09c1155bfe00bed5b9f3f90f76c66137ee064f0a.png)
孔子事例 孔子师郯子、苌弘、 师襄、老聃。
语气副词,表感叹
其可怪也欤!
语气助词,表感叹
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 这些人,不以拜别人为师为耻。士大夫这类人,听 到称“老师”称“弟子”的,就聚集在一起讥笑人家。问他们为什么讥笑, 就说:“他和他年龄差不多,道德学问也差不多,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感到 羞耻,以官职高的人为师就近乎谄媚。”唉!古代那种跟从老师学习的风尚 不能恢复,从这些话里就可以明白了。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君子们 不与同列,现在他们的见识竟 反而赶不上这些人,真是奇怪啊!
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郯子 这些人,他们都比不上孔子才德优秀。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那么其 中一定有可以当我的老师的人。”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 超过弟子,懂得道理有早有晚,学术技艺各有各的专门研究,如此罢了。
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孔子事例)
文”。这次古文运动奠定了唐宋实用散文的基础。
写作背景
由魏晋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 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 说》。因抗颜(不看别人脸色,态度严正不屈)而为师,世果群 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 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
各种工匠
代词,这些 意动,以…为耻
这类
巫医乐师百工 之 人, 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
他
道德学问
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
谄媚
主谓,取独
不与同列
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
竟然 反而 赶得上
智乃 反 不能及,
《师说》ppt课件37张
![《师说》ppt课件37张](https://img.taocdn.com/s3/m/6bb99c9bac51f01dc281e53a580216fc710a5370.png)
翻译第一段
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老师,是依靠他来传授 道、教授学业、解除疑惑的人。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知 识和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有了疑惑,却不跟从老师 学习,那些成为疑难问题的,就最终不能解决了。生在 我前面,他懂得知识和道理本来就早于我,我跟从他并 把他当作老师;生在我后面,他懂得知识和道理也比我 早,我跟从他并以他为师。我学习的是道,哪管他是生 在我之前还是生在我之后呢?因此无论地位高低贵贱, 无论年纪大小,道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作用 全文总纲
二
论点: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第一个分论点,
论据:1、古之圣人,从师而问。今之众人,
耻学于师。
正反对比论证
2、士大夫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 身,则耻师焉。 中心。
3、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群聚而笑
三
论点:圣人无常师。
论据:1、孔子从师的行为。
2、孔子从师的言论。
第二个分论点。 从正面论证中 心。
落 证批判“士大夫之族”的“耻于学师”。
大 第3段:援引圣人从师的态度,进一步阐述师道、师生关系。
意 第4段:说明写作缘由。
第一段
结构助 求学的人(古) 词“的”今:学识渊博的人
“……者, ……也”
形容词作名词
是判断句的标志。 学业 疑难问题
名词,老师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
全面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
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介词,表被动 【被动句】
介词, 赞许 遵 指古人从师之道
向,从
行
赠送
李家的孩子李蟠,年龄十七,喜欢古文,六经的经文和传文都全面 学习了,不被时俗拘束,向我学习。我赞许他能够遵行古人从师学 习的风尚,写这篇《师说》来赠送他。
《师说》ppt课件30张
![《师说》ppt课件30张](https://img.taocdn.com/s3/m/2fb37f4002d8ce2f0066f5335a8102d276a2612d.png)
文本探究
由以上分析,谈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中 “师”“道”的实际内涵及关系。
文中的“师”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老师,不是“授之书而习其句 读者”的“彼童子之师”,而应是“传道受业解惑”的人。这 里的“道”从后文看,应是“六艺经传”即儒家思想。由此可 知“师”是掌握“道”的人,“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当堂检测
答案:D 解析:D项,连词,表转折。A项,宾语前置的标 志/定语后置的标志。B项,代词,这,那/表商量 或希望语气,还是。C项,介词,相当于“于”/语 气助词。
当堂检测
2.下列对课文中相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侍郎,是古代官名。隋唐以后,中书、门下及尚书省所属各部皆以侍郎为长 官之副。韩愈曾任刑部侍郎、礼部侍郎等职。 B.在古代,对一些以技艺为职业的人,称呼时常在其名前面加一个表示他的职 业的字眼,让人一看就知道这人的职业身份。如《庖丁解牛》中的“庖丁”,“ 丁”是名,“庖”是厨师,表明职业。文中的“师襄”,“师”意为乐师,表明职业 。 C.“士大夫”是古代中国对社会上具有一定声望、地位的知识分子的统称。 D.“六艺”指《诗》《书》《礼》《易》《乐》《春秋》六种经书,也可指礼、 乐、射、御、书、数这六种技艺。“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六艺”即指前者。
当堂检测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 识的能力。C项,“士大夫”不仅指有声望、地 位的知识分子,还指官吏。
当堂检测
3.下列对各句中加点的“师”的意义和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 ②吾从而师之 ③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④ 则耻师焉 ⑤孔子师郯子 ⑥吾师道也 ⑦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⑧ 不耻相师 ⑨或师焉,或不焉 A.①②③④/⑤⑥⑨/⑦⑧ B.①③/②⑤/④⑦⑨/⑥⑧ C.①②③/④⑤⑦⑥⑧⑨ D.①④/②③⑤⑥⑧/⑦⑨
《师说》ppt课件51张
![《师说》ppt课件51张](https://img.taocdn.com/s3/m/48b1345215791711cc7931b765ce0508763275b6.png)
韩师 愈说
作者简介
韩愈,字退之,著名文学家、哲学家、 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因为昌黎韩氏 是望族,所以后人称韩愈为韩昌黎, 后世又称他为韩文公,
韩愈768~824
韩愈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其 中有许多为人们所传诵的优秀散文,他 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 言质朴,气势雄壮,因此后世尊他为唐宋 八大家之首,
笑),
则曰:“彼与彼年相若 也,道 相 似 也 , 位 卑 就说:“他和他年龄差不多,道德学问也差不多,(以)地位低
则 足 羞,
官
盛
则
(的人为师),则足以感到耻辱,(以)官职高(的人为师),就被认为
近 谀。”[相若:相似,差不多。]呜呼!师
道
近于谄媚了。”[谀(yú): 阿谀,奉承。」唉!(古代那种)求师问道
②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圣和愚处于主语的位置, 意为圣人、愚人,
小的问题,大的问题
特殊句式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宾语前置,之为提宾标志 不拘于时,学于余,
被动句式
介宾短语后置
三读 析结构
文章结构
一、总论从师的必要性 和择师的标准;
二、批判当时士大夫 耻于从师的不良风 气——从师的必要; 三、用具体事实进一步
4.其
1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2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3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
4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5 圣人之所以为圣~~~其皆出于此乎 6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1 代词,他 2 代词,那些 3 代词,指圣人 4 代词,指闻道先乎吾的人 5 副词,大概
6 前指士大夫,后指这
道,作《师说》以 贻之。 古人之道,写了《师说》赠送给他。
作者简介
韩愈,字退之,著名文学家、哲学家、 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因为昌黎韩氏 是望族,所以后人称韩愈为韩昌黎, 后世又称他为韩文公,
韩愈768~824
韩愈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其 中有许多为人们所传诵的优秀散文,他 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 言质朴,气势雄壮,因此后世尊他为唐宋 八大家之首,
笑),
则曰:“彼与彼年相若 也,道 相 似 也 , 位 卑 就说:“他和他年龄差不多,道德学问也差不多,(以)地位低
则 足 羞,
官
盛
则
(的人为师),则足以感到耻辱,(以)官职高(的人为师),就被认为
近 谀。”[相若:相似,差不多。]呜呼!师
道
近于谄媚了。”[谀(yú): 阿谀,奉承。」唉!(古代那种)求师问道
②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圣和愚处于主语的位置, 意为圣人、愚人,
小的问题,大的问题
特殊句式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宾语前置,之为提宾标志 不拘于时,学于余,
被动句式
介宾短语后置
三读 析结构
文章结构
一、总论从师的必要性 和择师的标准;
二、批判当时士大夫 耻于从师的不良风 气——从师的必要; 三、用具体事实进一步
4.其
1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2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3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
4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5 圣人之所以为圣~~~其皆出于此乎 6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1 代词,他 2 代词,那些 3 代词,指圣人 4 代词,指闻道先乎吾的人 5 副词,大概
6 前指士大夫,后指这
道,作《师说》以 贻之。 古人之道,写了《师说》赠送给他。
师说 课件(共36张PPT)
![师说 课件(共36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956e5f314b35eefdc8d333d1.png)
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译: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教给 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人。
所以:用来………的,…………的凭借
②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 乎? 译:我(是向他)学习道理的,哪管 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比我小呢? 师:动词,学习。庸:岂,哪。 知:管、过问。
③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 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 ②吾从而师之 ③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④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⑤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⑥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⑦师不必贤于弟子
①古今不同。“学者”在这里是指“求学的人”;在现代汉语中 则指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②古今不同。“从而”在这里是两个词,即动词“从”和连词“ 在现代汉语中,合成了一个连词,表示目的或结果。 ③、④、⑤、⑥古今相同,意思分别为“所说的”;“一样,差 多”;“先和后”;“赶不上”。⑦、古今不同。“不必”在这 “不一定”的意思;在现代汉语中,合成了一个副词,表示“不 要”的意思。
根据以上内容层次的 分析,自由背诵课文。
从师学习的必要性 突破认识的局限
择师的标准,全新的师道观念。
有时代和阶级的局限
语言错综变化,多姿多彩。
①多用排比对偶句 ②运用连珠句 ③语气表达丰富
师 :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值得学习的人) 十年春,齐师伐我(军队)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学习,效法)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师匠,对有某种专长的人的称呼) 受 :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通“授”,传授)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接受,承受)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遭受,挨)
《师说》真不愧为千古佳作,其中 的“尊师”“重道”的观点(“无贵 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 存”“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 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在知识爆炸、信息激增的现代社会仍 有借鉴意义。除此之外,我们学习本 文后,还应树立起匡正世俗流弊的勇 气,做一个对社会负责的人。
《师说》公开课 优秀课件PPT
![《师说》公开课 优秀课件PPT](https://img.taocdn.com/s3/m/b00cbe77ddccda38376baf42.png)
阅读思考题
找出文中古今异义的词
找出文中一词多义的词
找出文中词类活用的词 找出文中的特殊句式
古今异义词
古之学者必有师: 古:泛指求学的人。 今:指有专门学问的人。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古:“所”与介词“以”结合, 译为:用 来……(人、办法、工具、依据 等);……的原因(或缘由)。 今: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1、那些小孩们的老师,是教他们读书和学习 断句的,不是我所说的那种传授道理、解释 疑难问题的老师。 2、不懂得句读,不能解释疑难问题,有的请 教老师,有的却不向老师请教,小的方面学 习,大的方面反而丢弃,我看不出他们的明 智。 3、他和他年纪差不多,学问也差不多。以地 位低的人为师就实在令人羞耻,以官位高的 人为师,就近于谄媚。” 4、巫医、音乐师和工匠,是君子们看不起的, 现在他们的明智却反而不及这些人,难道值 得奇怪吗?
作者赞扬李蟠,既是对他不从 流俗的肯定,也是对士大夫们“不 从师”的有力批判;既针砭时弊, 又通过赞扬李蟠倡导从师。
本文讲了许多从师的道理,哪些对我 们今天有借鉴意义?
作者第一次提出了老师的职责,既概 括又全面;作者强调学而知之,必须 从师学习,能者为师,不耻下问,尊 重老师,奖励后学等思想在今天仍有 借鉴意义。
写作背景
在唐代,魏晋以来的门阀制度仍有沿 袭。贵族子弟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 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由魏晋氏 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 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 犯笑侮,收召后学,做《师说》,因抗颜而 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 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 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 耻师焉,惑矣! ①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 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②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 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 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 之。问之,则曰: ③彼与彼年相若也,道 相似也。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 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 欤!
《师说》ppt课件31张
![《师说》ppt课件31张](https://img.taocdn.com/s3/m/2e13b23253ea551810a6f524ccbff121dd36c51b.png)
单击• 此【处词编辑类母活版标用题】样式 • (1)名词作状语 • 则群聚而笑之(群,表动作的情态,成群) • (2)名词作动词 • ① 吾师道也(名词作动词,学习) • ②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名词作动词,低于) • (3)名词的意动用法 • ① 吾从而师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 ② 孔子师郯子(名词意动用法,以……为师)
单击•此(处8编)辑母其版标题样式 • ① 其为惑也终不解矣(代词,那些,指代疑难问题) • ②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代词,他,指代“生乎吾前”者) • ③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代词,他的) • ④其皆出于此乎(副词,表揣测语气,大概) • ⑤其可怪也欤(副词,与“也欤”配合表反问语气,相当 于“这不是……吗?”)
进入直播间的同学, 每人说一句,印象最 深的老师对你说的话
师 说
古 之 学 者 必 有韩 师愈 。
韩壹
虽 千
愈
万 人
印
, 吾
象
往
矣
写贰
作
唐 代
背
学 风
景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
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 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 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 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 东,如是者数矣。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
• (8)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助词,的;代词,指代童子) • (9)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 (10)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代词,这,这一类) • ⑾郯子之徒(代词,这,这一类) • ⑿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代词,复指主语,翻译时可以删掉) • ⒀作师说以贻之(代词,他,指代李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译 我是向他学习道
理啊!那管他的出 生比我早还是比我 晚呢?因此无论高 低贵贱,无论年龄 大小,道理存在的 地方,就是老师存
在的地方。
挑战自己
• 请点字词;
小组朗读PK台
• 书声满校园,读书能提升人的智慧,朗读 能让你的人生变得更美好。
• 以小组为单位,请同学们饱含激情大声朗 读《师说》第一段,看哪一组读的最好。
目标三
自学指导3
用10分钟时间,通过自学互 帮,解决下列问题: 1、弄清第一段重点字词含义; 2、翻译第一段文意。
10分钟后展示学习成果。
大家应该也有点累了,稍作休息
大家有疑问的,可以询问和交流
古之学者必有师
学者 古义:求学的人
齿:队列,不齿,不以为伍。
及:赶得上。
其:副词表反问,难道?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 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 其子,择师而教之,於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 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 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 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 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 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 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 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译 人并不是下来就懂 得道理的,谁能没 有疑惑呢?有了疑 惑却不跟从老师 (学习),那些成 为疑难的问题,最 终也得不到解答了。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
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
吾后,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译 出生在我前面的人,
吾从而师之。
他懂得的道理本来就 比我早一些,我跟从
乎:介词。相当于“在”和“比” 他把他当作老师;出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句读,惑:都是前置宾语。 或:肯定性无定代词,有的人。
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小:小的方面。 遗:遗漏,丢掉。 明:明智。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齿相师。
➢师(前)名词,表示“……的人”。 ➢(后)动词,学习。
士大➢夫齿之:“族以,…曰…为师耻曰”弟,意子动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今义:有专门学问的人 译 古时候求学的人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
一定有自己的老 师。老师,是靠
解惑也
他来传授道理、
者……也 判断句
教授学业、解答
“所以”:“用来……的”
生疑难问题的。
“……的原因(缘由)(是)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 无惑?惑而不从师,其 为惑也,终不解矣。
之:代词,这里指道理 而:表转折,却 从:跟从 其:代词,那些 为:成为,动词
5分钟后展示学习成果。
完成下列检测题,看谁最快最准
句读( dòu ) 或不焉( fǒu )经传(zhuàn)
老聃( dān) 蟠(pán) 苌弘(cháng) 近谀( yú ) 作师说以贻( yí )之 冉( rǎn) 长幼( zhǎng) 须臾(yú ) 欤(yú)
小组朗读PK台
• 书声满校园,读书能陶冶人的情操,朗读 能让你的学习更富有乐趣。
• 以小组为单位,请同学们饱含激情大声朗 读《师说》第二段,看哪一组读的最好。
目标三
自学指导3
用10分钟时间,通过自学互 帮,解决下列问题: 1、弄清第二段重点字词含义; 2、翻译第二段文意。
10分钟后展示学习成果。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
师道:从师学习的风尚。师,动词,从师学 习;道:名词,风尚。
其皆出于此乎?
其:疑问副词,难道; 此:介词,从。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其:代词,他的; 此:连词,表顺承关系。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其:代词,自己。
惑:糊涂,形容词。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习其句读者
之:代词,代童子。
习:学习。
句读:句中停顿的语气所在。
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所谓:称呼的,说的。
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 王安石
写作背景
• 在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从师的风尚。但魏晋以来, 社会上风行非学无师的风气,贵族子弟无论学业 怎样,都有官可做,士大夫阶层以从师为耻,这 种风气严重破坏了从师之道。
• 到了唐朝时候,人们以从师为耻的风气愈加浓厚。
• 韩愈写此文,目的在于抨击时弊,抨击那些上层 “士大夫之族”,大力宣扬从师的必要性和正确 途径。
闻道:懂得道理。 固:本来
生在我后面的人, (如果)他懂的道理
师: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也比我早,我也跟从
他把他当作老师。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 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 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 所存也。 师:学习。“师道”,即学道 庸 :岂,难道。 是故:因此,所以。 无:无论,不论 所存:所存在的地方 道之所……也。 判断句
欲:动词,想要。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
出:动词,超出。 远:多,形容词。 犹且:还,副词。 问:请教,动词。
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下:低,形容词。耻: 意动,“以……为耻”。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圣:前一个“圣”,圣明的人,名词; 后一个“圣”,动词,圣明。 愚:与圣的用法一样。
➢族:类。曰:称,说。 ➢云:说,与者合在一起,表示“诸如此类的说法”。 ➢则:连词,就。
彼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 羞,官盛则近谀。
➢彼:代词,当老师的(或当学生的)。道: 学问道德水平。 ➢羞:可羞愧。 ➢盛:地位高。 ➢谀:阿谀,奉承。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 不齿,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 也矣!
韩愈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 了解作家及写作背景, 识记文学常识; ▲ 扫除生字词读音,能正 确流利朗读全文; ▲ 掌握第一段重点词语, 能正确翻译第一段;
目标一
自学指导1
用3分钟时间,通过查资料或讨 论,了解作者生平及写作背景;掌 握“说”的相关知识。
3分钟后展示个人学习成果。
韩愈简介
• 韩愈(768一824)字退之,唐代著名文 学家、哲学家、祖籍河北昌黎,也称“韩昌 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死 后谥“文”,故又称“韩文公”。他与柳宗元 一起大力倡导古文运动,与柳宗元齐名,并称 “韩柳”。苏轼称他为“文起八代之衰”,明 人列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说”是一种议论文的文体。
“说”,都可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
“师说”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
•《捕蛇者说》、《马说》、《爱莲说》等都属于 “说”这种文体。
目标二
自学指导2
用5分钟时间,通过自学互帮,解决下 列问题: (1)查资料解决生字词读音; (2)独立完成黑板拼音检测题; (3)富有感情地朗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