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业创新突围三大路径
中国制造2025总体战略分三步走的内容
中国制造2025总体战略分三步走的内容
中国制造2025总体战略的内容分为三步走:
第一步是从2015年到2020年,重点发展十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包括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以及新材料等领域。
目标是提高制造业集群的核心竞争力,推动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
第二步是从2020年到2025年,重点培育一批世界领先的先进制造业集群和企业。
重点发展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集成电路等前沿技术和产业,提升产业链的上游,增加附加值,并加强国内市场的需求引领作用。
第三步是从2025年到2035年,努力实现制造强国的目标。
在此阶段,中国将推动产业创新和升级,提高制造业整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
重点发展高端装备制造和新兴产业,加强创新能力,培养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跨国公司。
通过这三步走的战略,中国制造2025计划旨在推动中国制造
业的转型升级,实现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
传统制造业转型发展的五大路径
高树东:上海电气集团高级经理高树东 | 文革开放以来,我国制造业发展迅速,产业规模已跃居世界前列。
早在2010年,我国制造业总产值在世界制造业总产值中就占比 19.8%,超过美国的 19.4%成为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
2015 年中国制造业于世界占比已达22%,稳居世界第一位置(见图1)。
当前,在全球范围内,我国已经成长为少数几个门类齐全、体系完整的制造大国之一。
改制造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对社会高质量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同时,我国制造业面临着巨大的双重、双向发展压力,制造业转型升级势在必行。
本文探讨了不同背景下中国制造企业转型发展的有效路径。
传统制造业转型发展的五大路径目前,由于全球经济的逐步放缓,经济环境复杂多变,不确定因素增加,我国经济发展也面临经济下行压力,但工业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一个重要的战略机遇期。
2018年12月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顺利召开,会议指出当前我国工业经济的主要矛盾仍然是供给侧结构性49传统制造业转型发展的五大路径的矛盾。
制造业作为我国工业发展最重要的支撑力量,对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很强的推动作用。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一方面,工业发达国家采取重塑制造业优势的策略,实施制造回归的战略;另一方面,部分发展中国家借助自身优势实现了制造业快速追赶。
因此,我国制造业面临着巨大的双重、双向发展压力,制造业转型升级势在必行。
近年来,我国制造行业的发展表现出三大趋势:一是大型装备制造业逐步向清洁替代、电力替代“双替代”的政策要求方向发展;二是制造型企业正在开展工业技术和信息技术的融合创新;三是智能制造和工业互联网逐步成为制造业转型发展的重要支撑。
本文,根据制造业的新的发展趋势,结合国内外企业的发展情况,探讨不同背景下制造企业的转型发展路径。
传统制造向智能制造转型随着信息化发展的新阶段——数字时代的降临,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各种新兴数字化技术正在改变世界,同时深刻影响着制造业的变革和发展方向,传统制造业向智能制造的转型已经逐步展开。
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内涵、路径与动力机制
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内涵、路径与动力机制余东华摘 要: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是加快实体经济发展、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实现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需要破除惯性思维、转变发展思路、转换发展动力,推动发展路径转轨和发展模式转型,实现速度、质量、效益的协调统一。
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是指在新发展理念指导下,生产制造销售全过程实现生产要素投入低、资源配置效率高、品质提升实力强、生态环境质量优、经济社会效益好的高水平可持续发展。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推动制造业融合发展,通过产业链整合推动制造业走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推进制造业投入要素的市场化配置,都是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可行路径。
根据来源、功能和价值等维度可以将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机制分为创新动力、改革动力、开放动力、要素支持力、需求拉动力和人才支撑力等六个方面。
其中,创新动力、改革动力和人才支撑力是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内生性核心动力,属于内源动力机制;开放动力、要素支持力和需求拉动力是外部支撑动力,属于外源动力机制。
中国制造业具有良好基础和发展条件,能够抓住新工业革命带来的历史机遇,实现高质量发展和制造强国目标。
关键词:高质量发展;发展路径;动力机制;制造业;转型升级一、引言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着力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
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要求,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内容,也[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高质量发展导向下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适宜性技术选择与动力变革研究”(批准号:71973083);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适宜性技术选择、新旧动能转换与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动力机制研究”(批准号:19YJA790016);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制造业转型升级中的适宜性技术选择与新旧动能转换研究”(批准号:ZR2019MG018)。
制造强国“三步走”战略
制造强国“三步走”战略作者:来源:《中国电子报》2015年第35期《中国制造2025》统筹考虑我国制造业发展的国际国内环境和基础条件,根据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总体要求,提出实施“三步走”战略,力争用三个十年的努力,实现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
一、对制造强国的基本认识一个国家制造业的“强”、“弱”是与他国比较而言的,是相对的,因此对于制造强国的判断应突出与其他国家相比较的优势。
纵观美欧等发达国家的强国之路可以看出,具备规模雄厚、结构优化、技术创新能力强、发展质量好、产业链国际主导地位突出的制造业是国民经济持续发展和繁荣及国家安全的基础。
(一)制造强国的基本内涵目前国内外对于“制造强国”的概念和内涵没有统一的描述。
通过对一些有代表性的工业发达国家进行梳理和研究,大致上可以将“制造强国”的内涵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规模和效益并举。
从美国、德国、法国、日本等公认的制造强国的发展历程来看,最基本的特征就是制造业规模日趋壮大,产业质量不断提高。
二是在国际分工中具有较高地位。
当今多数制造强国中,高技术产业和服务型制造占比较高,在国际分工中大多处于产业链高端地位,尤其是信息技术的应用使其拥有很强的核心竞争力。
三是具有较好的发展潜力。
不论是既有的制造强国,还是具有后发优势的“潜在”强国,都要求具有良好的发展潜力。
以强大的自主创新能力实现制造业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绿色发展,保持持续发展的能力。
(二)制造强国的主要特征现有的制造强国主要表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一是拥有雄厚的产业规模。
反映了制造业发展的实力基础,表现为产业规模较大、具有成熟健全的现代产业体系、在全球制造业中占有相当比重。
二是优化的产业结构。
反映了产业间的合理结构,各产业之间和产业链各环节之间的密切联系,产业组织结构优化、基础产业和装备制造业水平较高、拥有众多有较强竞争力的跨国企业。
三是良好的质量效益。
体现了制造业发展质量和国际地位,表现为制造业生产技术水平世界领先、产品质量水平高、劳动生产率高、创造价值高、占据价值链高端环节等。
制造业转型升级路径分析
制造业转型升级路径分析随着国际竞争格局不断变化,制造业不断面临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为了保持竞争力和可持续性发展,制造业必须进行转型升级。
本文将分析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路径和关键因素。
一、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需求和背景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发展,国际贸易和产业转移趋势日益明显。
制造业不再是单纯的“制造”,而是需要拥有更多的技术、创新和服务能力。
此外,环保和能源问题也越来越受到关注。
这些因素都促使制造业必须进行转型升级,提高其竞争力和适应性。
二、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路径(一)技术创新技术创新是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核心。
通过技术创新,可以提高产品品质和性能,增加附加值,提高竞争力。
此外,还可以改变传统的生产和组织方式,实现生产的柔性化、智能化和自动化。
技术创新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包括自主创新、引进创新和合作创新。
(二)产业链协同产业链协同是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手段。
通过产业链上下游合作,可以加强产品整合和优化,实现资源共享和风险分担,提高供应链效率和灵活性。
产业链协同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包括质量联盟、产业集群和供应链管理等。
(三)服务创新服务创新是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
传统制造业只提供产品销售和售后服务,但现在需要从产品导向转变为客户导向。
通过增加服务的种类和质量,可以满足客户不同的需求,提高客户满意度和口碑。
服务创新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包括增值服务、后勤支持和全流程服务等。
(四)文化创新文化创新是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保障。
文化是企业的软实力,决定其发展方向和品牌形象。
通过文化创新,可以构建优秀的企业文化、价值观和形象,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归属感。
文化创新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包括企业文化建设、员工培训和品牌营销等。
三、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关键因素(一)政策支持政策支持是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关键因素。
政府需要出台针对性的政策和措施,为制造业提供资金、技术、人才和市场保障。
政策支持包括产业政策、创新政策、人才政策和金融政策等。
(二)技术创新技术创新是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核心和驱动力。
制造业企业创新能力提升的路径探索
制造业企业创新能力提升的路径探索随着科技的快速进步和市场需求的不断变化,制造业企业面临着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
为了在市场中占据竞争优势,制造业企业必须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
本文将探讨制造业企业创新能力提升的路径。
一、加强技术创新技术创新是制造业企业提升创新能力的核心。
制造业企业应积极引进和吸收先进的技术,加强与科研机构、高校等合作,建立技术研发平台,提升自身的研发实力。
同时,制造业企业还应加大对员工的培训投入,提高员工的技术水平,为技术创新打下坚实基础。
二、推动组织创新组织创新是制造业企业提升创新能力的重要方面。
制造业企业应建立灵活高效的组织结构,鼓励员工提出创新性的想法和建议,并给予一定的激励机制。
此外,企业还应加强内外部协作,与供应商、客户等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共同推动创新。
三、加强市场创新市场创新是制造业企业提升创新能力的关键环节。
制造业企业应不断关注市场需求的变化,及时调整产品结构和销售策略,推出适应市场需求的新产品。
同时,企业还应加强市场营销能力,提升品牌价值,增加市场份额,为企业的创新提供更广阔的舞台。
四、鼓励员工创新员工创新是制造业企业创新能力提升的重要支撑。
企业应建立员工创新激励机制,鼓励员工提出新的创意和建议。
此外,企业还应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培训机会,激发员工的创新潜力。
只有员工具备了创新能力,企业才能实现持续创新的目标。
五、加强知识管理知识管理是制造业企业创新能力提升的关键要素。
企业应建立完善的知识管理体系,促进知识的共享和传播。
通过建立知识库、组织培训等方式,将企业内部的知识变成创新的动力。
同时,企业还应与外部合作伙伴进行知识交流,借鉴他们的经验和智慧,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
六、加大创新投入创新需要投入,制造业企业应加大创新投入,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
企业可以通过增加研发经费的投入、引进科技专家和高级人才等方式,提高创新能力的实施效果。
此外,企业还应积极申请专利和商标等知识产权,保护自身的创新成果。
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发展路径
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发展路径制造业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之一,但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全球竞争的加剧,传统制造业面临着转型升级的压力。
要实现制造业的转型升级,需要找到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路径。
本文将探讨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发展路径,并提出一些建议。
1.加强研发创新,提高技术含量在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过程中,研发创新是关键。
制造业企业应加大研发投入,培养专业人才,引进先进的研发设备和技术。
通过自主研发、技术引进和合作创新,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
只有不断加强创新,制造业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2.推动智能制造,提高生产效率智能制造是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
通过引进先进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技术,实现生产过程的自动化和信息化。
智能制造可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提升产品质量和竞争力。
制造业企业应积极采用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打造智能工厂,实现生产过程全链条的优化升级。
3.培育新兴产业,拓宽发展空间制造业的转型升级不仅仅是对传统制造业的升级,还包括培育新兴产业。
新兴产业具有高科技含量、创新性强、市场前景好等特点,对提升制造业的发展空间具有重要意义。
制造业企业应积极拓展新兴产业,如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领域,挖掘市场需求,提供高品质的产品和服务。
4.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提高核心竞争力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的灵魂,对制造业企业的转型升级至关重要。
制造业企业应树立积极进取、创新求变的企业文化,激发员工的工作激情和创造力。
同时,加强员工培训和技能提升,提高员工的整体素质。
通过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制造业企业可以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5.加强产学研合作,促进产业协同发展产学研合作是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
制造业企业应积极与高校、科研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共同开展科研项目和技术研发。
通过产学研合作,可以加快科研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提高制造业的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
同时,加强产业协同发展,推动供应链、价值链的优化,实现制造业的整体升级。
高端制造业的发展路径与策略
高端制造业的发展路径与策略高端制造业是当今世界制造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对于国家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全球一体化的深入推进,高端制造业正在成为下一个制造业革命的主角。
如何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成为当前高端制造业的主要难题。
I. 高端制造业发展的路径高端制造业是指利用高新技术和高科技手段进行集成化、智能化、数字化、网络化等的制造业,是未来制造业的重中之重。
高端制造业的发展路径可以总结为以下三点:1. 技术驱动路径:技术驱动是推动高端制造业崛起的重要因素之一。
高端制造业的核心是高科技水平和大数据分析能力,必须不断地投资和研发来保持或加强企业竞争力。
2. 内外贸融合路径:高端制造业需要打破传统的内外贸壁垒,加速内外贸融合。
通过以进出口贸易为纽带,实现科技、资本、市场等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融合。
3. 产业生态环境路径:高端制造业需要建立适合其发展的产业生态环境,才能成为持续健康发展的产业。
这涉及到政府大力扶持、企业自身创新能力及精神,还需要国内外市场需求和资源的支持。
II. 高端制造业的策略高端制造业的发展不能脱离高质量的管理和管控。
国家应建立高端制造业的科技创新策略、人才培养策略、市场开拓策略、国际营销策略、产业集群发展策略等支持体系,支持企业实现从产品升级到技术升级;从单个企业为主导到全产业链协作。
高端制造业的发展还需要科技与金融领域的互动,以适应飞速前进的市场,从而实现产融联动协同发展的目标。
1. 注重科技创新高端制造业是不断发掘和应用新技术的产业,科技创新是其生命之源。
高端制造业需要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加大基础研究力度,夯实创新基础,先进技术孵化中心和智库的建设也是必要的。
2. 培育高端人才高端制造业涉及到的技术门槛较高,对人才的需求有着极大的要求。
需要政府扶持大学开展工程类专业的改造建设、建立智库、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实现产学研一体化。
3. 推动产业协同发展高端制造业是一种复杂的产业链结构体系,要建立与完善高端制造业的产业协同发展的机制,必须加强商业合作,探索产业链上游、中游和下游平台的合作,实现产业链的集约化和协同化。
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路径选择
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路径选择制造业一直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对于一个国家的工业化进程和经济实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竞争的加剧,制造业面临着诸多挑战,如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
本文将探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路径选择。
1. 强化技术创新,提升研发能力技术创新是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
我国传统制造业在技术水平上与发达国家存在着差距,因此,必须加大研发投入,提升技术创新能力。
政府应该加大对科研机构和高科技企业的支持力度,鼓励企业加强自主创新,并建立创新激励机制,激发员工的创新热情。
2. 推动产业升级,提高产品质量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消费者需求的改变,制造业需要不断进行产业升级,提供更高品质的产品和服务。
为此,政府应该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支持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装备更新,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
3. 加强人才培养,提高员工素质人才是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驱动力量。
政府和企业应该加强人才培养,提高员工的技术水平和综合素质。
对于高层次人才,要加大引进力度并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对于基层员工,要加强培训和教育,提高其职业技能。
4. 优化产业结构,推动绿色发展制造业的发展不应仅仅追求增长速度,更应考虑生态环境和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
政府和企业应该加强对制造业的环保监管,推动绿色制造和循环经济。
同时,还可以通过调整产业结构,推动制造业向高端制造业和服务型制造业转型。
5. 加强国际合作,拓展市场空间制造业的发展需要面向全球市场。
政府应该积极推动国际合作,扩大出口市场,提高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此外,还可以鼓励企业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和参与国际产业链分工合作,提升企业的国际影响力。
总之,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路径选择涉及多个方面,需要政府和企业共同努力。
政府应该加大政策支持和投资力度,为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保障;企业应该加强自主创新和技术改造,提升竞争力和产品质量。
制造业升级转型的内部和外部推动力分析
制造业升级转型的内部和外部推动力分析一、引言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是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基础。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制造业也正在迎来升级转型的重要机遇和挑战。
在这个过程中,内部和外部推动力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分析推动制造业升级转型的机制和方式。
二、内部推动力1.技术创新技术创新是推动制造业升级转型的内部力量之一。
制造业现代化建设过程中,要不断引进先进的生产设备和工艺技术,提升生产效率和产品品质。
同时,要积极开展自主研发,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强与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合作,促进制造业向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型。
2.人才培养人才是推动制造业升级转型的重要内部力量。
制造业现代化需要高素质的人才,尤其需要一批高端技术人才。
企业要通过人才培养计划和职业发展规划,提高员工的素质和技能水平,打造高素质、高技能的制造业人才队伍,为制造业现代化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3.管理改革管理改革是推动制造业升级转型的一项关键内部力量。
制造业要推进现代化,必须进行管理创新,打破传统管理模式,引进和借鉴国际先进的管理经验,加强内部管理和流程管理。
企业要积极探索适合自身的管理模式和流程,提升管理水平和效率,推动制造业向更高的管理水平发展。
三、外部推动力1.政策引导政策引导是推动制造业升级转型的重要外部力量。
政府在制定工业政策时,要关注制造业的现代化建设,采取有力的政策措施,促进制造业向高技术、高附加值、高品质的方向发展。
政府可以通过减税降费、补助创新、鼓励投资等方式,支持制造业升级转型,提高制造业的竞争力和核心竞争力。
2.市场需求市场需求是推动制造业升级转型的重要外部力量。
现代化制造业必须紧跟市场需求,从产品的研发、设计、生产、销售等环节,都必须根据市场需求不断调整和变化,适应越来越多元化的消费需求。
制造业要实行市场导向,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
3.国际竞争国际竞争是推动制造业升级转型的重要外部力量。
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三步走
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三步走自中国提出“中国制造2025”,各专家对中国制造都有了不同的理解,中国制造2025不仅仅是制造,更多的是中国从制造走向“智”造,完成这一变革中国还有这三大阶段需要完成。
中国制造业未来第一阶段:填补制造业信息化的空白节点1、人才节点在德国、美国等,工业信息化的第一要素便是人才,德国西门子与德国工程院、弗劳恩霍夫协会等都有长期的合作,德国政府甚至整个欧洲政府都有大量的高校、研究机构来为工业信息化培养和提供人才,而这些人才是在 10年甚至更久的教育体系下才能培养出来的。
同样在美国,GE 自己的克劳顿学院、与卡耐基梅隆大学、MIT 等诸多大学也有深入的人才合作项目。
而在中国,目前几乎没有工业与信息化结合的人才,不管是高校还是社会,工业与互联网,往往是两个八杆子打不着的领域。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如果想走工业信息化道路,除了政府投入巨大的资源吸引海外人才回国,否则光在人才这一点上,中国可能就要走 10 年才能开始谈工业信息化。
2、信息化PLC即便对于工业自动化(工业3.0)来说,PLC 就是一个最为基本的基础模块,而在国内,除了一些成熟的工业设备会用到 PLC 之外,绝大多数的工厂还只是半自动化或人工操作。
在工业信息化之前,PLC 不仅要深入普及,同时所有工厂都要有相应的能力来熟练的使用这个基本的工业编程控制器。
除此之外,中国在 PLC 研发生产和联网信息化方面,也有大量的路需要走。
3、零件信息化(工业物联网)工业4.0 或者工业互联网,有一个基本条件便是工业部件物联网,所有的零件都要有自己的 ID,而这种工业零部件物联网的技术,不论是采用最传统的 RFID,还是升级版的NFC ,还是未来在 AR 领域可能会更灵活的机器视觉识别,抑或是最近这几年非常火的区块链技术,中国的工业制造在这些方面基本上没有什么经验。
虽然这种工业物联网的技术部署起来并不难,但要想熟练的理解并使用这些技术,并在未来的工业信息化中进行再次创新,是需要非常多的经验和非常深的理解的。
我国装备制造业发展的路径
我国装备制造业发展的路径装备制造业是指以机械、电子、信息、光电、材料等为核心的综合性制造业,它是各个国家经济的重要支柱之一。
我国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已经经历了从起步阶段到高速发展阶段的历程,其路径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和调整。
一、起步阶段我国装备制造业的起步阶段可以追溯到上世纪50年代初期。
当时,我国的经济处于落后状态,装备制造业更是一片空白。
因此,政府引进了大量的技术和设备,并建立了一批国营企业进行生产。
这些企业虽然生产的产品技术含量低,但却奠定了我国装备制造业发展的基础。
二、探索阶段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装备制造业开始进入探索阶段。
这一阶段主要是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的。
当时,我国的装备制造业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如技术含量的提高、产品质量的改进等。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政府开始向社会引入外资和技术,同时也加大了对国有企业的改革力度。
三、快速发展阶段我国装备制造业的快速发展阶段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末期。
这时,我国的装备制造业已经具备了很强的自主创新能力,并开始走向高端领域。
政府也在这一时期大力支持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建立了一批国家级科技创新中心和重点实验室,加强了对企业的扶持和引导。
四、转型升级阶段我国装备制造业的转型升级阶段可以追溯到21世纪初期。
这一时期,我国装备制造业面临着新的挑战,如经济结构调整、环保要求提高等。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政府开始推进“中国制造2025”战略,加强了对装备制造业的支持和引导,推动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
五、高质量发展阶段当前,我国装备制造业已经进入了高质量发展阶段。
在这一阶段,政府将继续加大对装备制造业的支持和引导,推动企业进行自主创新和技术引进,加强企业的数字化、智能化和绿色化建设,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市场竞争力。
我国装备制造业发展的路径是从起步阶段到探索阶段,再到快速发展阶段,接着进入转型升级阶段,最终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
我国的装备制造业已经具备了很强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未来将继续加强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推动我国装备制造业成为世界领先的制造业之一。
制造业转型和升级的路径与方法
制造业转型和升级的路径与方法制造业作为经济的重要支柱,在经济发展中起着关键的作用。
随着科技进步和市场需求的变化,制造业也面临着转型和升级的挑战。
如何寻找到适合的路径和方法,成为制造业发展的关键问题。
本文旨在探讨制造业转型和升级的路径和方法,并提供相应的建议。
一、制造业转型的路径1. 技术创新路径:通过科技创新引领制造业的转型。
制造业可以借助新的技术手段,如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等,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并开发新的产品和服务。
技术创新可以通过研发自主品牌、引进外部技术、合作创新等方式进行。
2. 资本市场路径:通过资本市场的支持,推动制造业的转型和升级。
制造业企业可以通过上市融资、并购重组、债权融资等手段融入资本市场,获取更多的资金支持,用于升级设备、拓展市场、加大研发投入等。
3. 国际市场路径:通过开拓国际市场,提升企业竞争力。
制造业企业可以通过出口贸易、国际合作、境外投资等方式进入国际市场,获取更大的市场份额和流量,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和品牌知名度。
二、制造业升级的方法1. 自主研发和创新:通过加大研发投入,提升核心技术的创新能力。
制造业企业应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建立科研机构和平台,吸引高端人才参与研发工作。
通过自主创新,提高产品质量和附加值,增强市场竞争力。
2. 转型升级与产业协同:制造业企业应与其他相关产业进行协同合作,形成产业集群和产业链。
通过资源共享、技术合作、市场开拓等方式,实现互利共赢,提升整个产业的竞争力。
3. 人才培养与引进:制造业升级需要高素质的人才支撑。
企业应加大培训投入,提升员工的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
同时,通过引进人才,引领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管理创新。
4. 绿色制造与可持续发展:制造业应注重环境保护,加强绿色制造和可持续发展。
企业可以通过节能减排、资源循环利用、推广清洁生产等措施,减少对环境的影响,提高企业的社会形象和竞争力。
5. 优化供应链与物流管理:通过优化供应链和物流管理,降低制造成本,提高生产效率。
我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基本逻辑与现实路径
我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基本逻辑与现实路径作者:张志元来源:《理论探索》2020年第02期〔摘要〕制造业是建设工业强国的重要依托,是提升科技与产业创新能力的主战场,也是建设现代化强国的产业基石。
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我国顺应世界大势的战略遵循,是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加快建设制造强国的关键环节。
当前,我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面临着传统制造业受内外部环境约束明显、制造业传统发展模式难以为继、制造业供给侧结构性矛盾突出、制造业企业对人力资源重视不够等主要问题。
新时代创新驱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要推动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转换制造业人才培养和使用机制,完善质量为先崇尚实业的市场环境,加快建设协同发展的产业创新体系。
〔关键词〕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创新驱动〔中图分类号〕F424; ;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175(2020)02-0087-06实体经济是一国经济的立身之本,是国家强盛的重要支柱。
制造业发展质量代表了一个国家的生产力水平,决定着一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和国际竞争力。
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
我国制造业实现的每一步突破与创新,都是经济前进一步的有力注解。
伴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正在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既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客观要求。
推进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关键是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2018年1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质量认证体系建设促进全面质量管理的意见》指出,强化全面质量管理,推动广大企业和全社会加强全面质量管理,推动经济发展进入质量时代。
坚持创新驱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是应对发展环境变化、增强发展动力、把握发展主动权,更好引领新常态的根本之策。
新时代创新驱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逐步形成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
工业4.0时代中国制造业新出路——《精益智能制造》推荐阅读
收稿日期:2018-07-091中国智能制造实践的三个阶段和三大误区自从2013年德国提出工业4.0战略以来,中国社会各界都在探讨制造业升级转型的话题,过去几年大概可以分成以下三个阶段:第一阶段:2013~2015年概念植入阶段。
社会各界都在学习美国工业互联网和德国工业4.0,学者专家们将国外经验与国内同行及企业家们分享。
第二阶段:2015~2017年上半年摸索试点阶段。
在掌握了相关的知识和信息后,一些试点企业开始实践智能制造(下文中将工业4.0、工业互联网统称为智能制造),这个阶段以政府主导和推动为主,另外也有部分企业自行实践并取得了不错的成果。
第三阶段:2017年下半年开始进入全面爆发阶段。
在政府的支持下,各行各业都开始实施智能制造。
不过,不同的企业做法不完全一样,有的直接新建智能工厂,有的进行现有工厂智能化改造,有的进行智能化生产线升级,还有的进行数字化车间建设……当前中国智能制造处于第三阶段,呈现出一幅热火朝天的景象,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也有以下三大误区值得关注:误区一:为了赚吆喝而上智能制造项目。
企业在还不了解智能制造是什么,也没有仔细评估该如何去进行智能化升级转型的情况下,就开始向政府申报智能制造项目,结果政府专项支持资金拨下来了,被迫匆匆忙忙上项目。
例如国内某寝具企业,现状是工业1.0和工业2.0的水平,投资20亿元新建了一个产业园,向政府申报了智能工厂项目,政府很快批准了该项目并给予专项资金支持。
然后该企业匆忙找了德国一家知名公司来协助进行智能工厂规划,结果花了近亿元服务费用,除了一堆文件外,没有任何能够落地的东西,该寝具公司非常不满意,暂停了合同。
于是该公司又去找西门子、ABB 等公司求助,结果这些公司评估后认为该公司目前并不适合做智能工厂,导致该公司的智能工厂项目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
误区二:将自动化或者信息化建设等同于智能制造。
由于中国企业现状普遍是工业2.0水平,部分企业还处于工业1.0阶段,少数企业达到了工业3.0,自动化和信息化的普及率还非常低,故在智能制造升级转型的过程中,部分企业认为进行自动化升级改造或者工厂信息化建设就是智能制造。
中国制造业自主创新之三大陷阱高新技术产业亦需谨防
事 业 部 的经 理 兼 任 集 团副 总 裁 , 与 集 团 参
重 大 决 策 。竞 争性 关 系造 成 他 们过 分 关 注
子公 亩近 期 日标 ,这 对 研 发 决 策 、资源 配 】
要 开 发领 先 技 术 就要 谨 防 3大陷 阱 :
产 品市 场 。例 如 ,佳 能 的竞 争 力 体现 在 精
以 T L集 团为 例 , C 其每 三 个 月评 估 一
海 尔 、长虹 和 T L等 公 司 ,利润 率明 显 C
递 减 ,甚 至亏 损 。国 内大 量 企 业通 过 购 买
跨 国 公 司 的 关 键 零 件 , 如松 下 的 压缩 机 、
英 特 尔的 处 理 器和 摩 托 罗 拉 的芯 片 , 中 使 国 成 为欧 美 企 业 高 附 加 值 产 品 的 最 大 市 场 。处 征 价值 链 末 端 的 国 内制 造 企 业 ,仅 获 得 销 量 高速 增 长 的脸 面 。
维普资讯
} W Tr M }
广一
——~ 国际技术贸易
谨 昕
变 化 的加 速 , 造 业 产 品 的生 命 周 期越 来 制 越 短 ,速 度决 定 生 存 已 是事 实 。但 制造 企
业 和 核心 技 术研 发 企 业在 速 度上 却 存在 差
密机 械 、精 密 光 学 、成 像 技 术 、微 处 理 器 等方 面 ;优 势 产 品 是 “ 学 引擎 ” 终 端 产 光 ; 陷 阱 1管理 模 式 可能 抑 制 自主 创新
次子 公 司 的 关 键 业 绩 指 标 ( P ) K I,年 末 比 较 各 子 公 司 全年 的 K I P ,激 励 政 策也 主 要 与K I P 相联 系 。由于 公 司经 理 的 收入 取 决 于 业 绩 ,每 个 子 公 司经 理 为 了达 到 目 标 ,既 要 下方 百 计 地 向 集 团 争 取 更 多 资 源 ,又要 对这 些 资 源 加 以 有嫂 的 控 制和 利
推动中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五大方向及其对策
推动中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五大方向及其对策一、概述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制造业一直保持着强劲的增长势头。
但是,随之而来的是一系列的问题,如资源环境瓶颈、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难度等,制约着中国制造业的发展。
因此,推动中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已成为当前的重要任务。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阐述推动中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方向和对策。
二、提高技术创新能力技术创新是促进中国制造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当前,要提高技术创新能力,需要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高企业的研发能力。
同时,政府也应该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加快推进科技成果向产业化的转化,建立良好的技术创新生态体系。
三、加强品牌建设和营销渠道品牌建设和营销渠道的建立对于推动中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中国制造业需要通过提高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增强品牌的美誉度,并且开创多元化的营销渠道,提高品牌的有效传播和销售能力。
四、加强产业互联网发展产业互联网的发展是中国制造业提升数字化水平和智能化水平的重要路径。
要加强产业互联网建设,需要优化产业链布局,加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数据共享和知识共享,加快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五、加强品质和安全管理加强品质和安全管理是保证中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基础。
要加强品质和安全管理,需要强化标准制定、质量检测、安全监管、风险防范等方面的工作。
同时,要加强品质和安全意识的教育,增强员工的责任意识和质量意识。
六、创新思维和市场导向创新是推动中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应始终保持创新思维和市场导向。
要加强创新思维和市场导向,需要改变传统的生产经营模式,引导企业更加注重用户需求,不断推陈出新,开展创新试点,深化市场营销模式,推动公司内部提高市场竞争力。
七、结论以上五个方向是实现中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需要政府、企业、社会等各方面积极配合,加强合作,共同打造优秀的制造业生态环境,推动中国制造业向高质量创新驱动转型的新时代。
工作心得: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战略的四种途径
工作心得: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战略的四种途径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制造业作为国家经济的核心支柱,其转型升级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我通过多年的工作实践,对制造业转型升级战略的四种途径有一些浅显的认识和体会,愿意在此分享给大家。
一、技术升级技术升级是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关键途径。
中国制造业的技术水平虽然在不断提升,但仍有很多企业停留在传统工艺和初级生产阶段。
因此,通过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进行深度消化和创新,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是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
在实际工作中,我深深体会到技术升级的重要性。
我们公司通过引进先进的生产设备和技术,进行自主研发和消化,成功开发出一系列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品,赢得了市场和客户的认可。
二、品牌建设品牌建设是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另一个重要途径。
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品牌已经成为企业竞争的重要手段。
中国制造业要想在全球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就必须加强品牌建设,提高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我曾在一家公司工作,公司通过精准的市场定位和品牌推广,成功打造出国内知名的品牌形象。
这使得公司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也为中国制造业的品牌建设提供了成功的案例。
三、服务化转型服务化转型是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新趋势。
随着消费者需求的不断变化和市场竞争的加剧,制造业已经不再仅仅产品的生产和销售,而是更加注重提供全方位的服务体验。
通过服务化转型,制造业可以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增强企业的盈利能力。
我在一家制造企业工作的过程中,见证了公司从产品制造向服务化转型的过程。
公司通过提供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定制化服务等方式,提高了客户满意度和黏性,实现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四、数字化转型数字化转型是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必然选择。
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应用,制造业的数字化转型已经成为必然趋势。
通过数字化转型,企业可以优化生产流程、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提升市场竞争力。
我在一家公司工作期间,参与了公司的数字化转型项目。
制造业如何实现新质生产力的跨越
制造业如何实现新质生产力的跨越制造业一直被视为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然而在当前全球经济环境下,制造业正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机遇。
如何实现新质生产力的跨越,成为制造业发展的关键。
下面将从技术创新、智能化生产、人才培养等多个角度展开分析。
技术创新技术创新是推动制造业发展的关键因素。
随着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快速发展,制造业正迎来新的机遇。
通过引入智能制造、物联网等前沿技术,可以实现生产流程的数字化、自动化,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同时,技术创新还可以带来新产品、新服务,拓展市场,提升产业竞争力。
智能化生产智能化生产是制造业实现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手段。
传统制造业往往面临效率低、质量差等问题,通过引入智能化设备、智能工厂等概念,可以完全改变传统生产方式,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智能化生产还可以实现生产过程的透明化、可追溯性,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
人才培养人才是制造业实现新质生产力的核心。
随着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需要具备新技术、新知识的高素质人才。
因此,要加大对制造业人才的培养投入,推动高等教育与产业需求的对接,培养更多适应新时代需求的专业人才。
同时,还要鼓励在职人员不断学习、提升自身素质,适应产业发展的需要。
品牌建设品牌建设是制造业走向国际化的关键。
要在国际市场上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必须建设自主知识产权、具有技术优势的品牌。
通过对产品质量、服务质量的提升,不断加大研发投入,建立起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品牌,提升企业在全球市场的地位。
产业合作产业合作是推动制造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在当前全球化的背景下,企业之间应该加强合作,共同推动产业的协同发展。
通过与供应商、客户、研究机构等多方合作,可以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提高产业整体竞争力。
同时,产业合作还可以推动企业加速技术创新、产品升级,实现新质生产力的跨越。
政策支持政策支持是制造业实现新质生产力的重要保障。
政府可以通过出台促进科技创新、降低企业成本、鼓励产业转型升级等政策,为制造业提供更多的支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制造业创新突围三大路径中国制造业的未来发展,不仅要植根于技术的逻辑,更要遵循人文的逻辑和商业的逻辑,积极打造“技术化――商品化――产业化”的全创新链,惟其如此,中国制造的创新之路才能走得更稳,更快,也走得更远。
当前,全球制造业已基本形成四级梯队发展格局:第一梯队是以美国为主导的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第二梯队是高端制造领域,包括欧盟、日本;第三梯队是中低端制造领域,主要是一些新兴国家;第四梯队主要是资源输出国,包括OPEC(石油输出国组织)、非洲、拉美等国家和地区。
在全球制造业的四级梯队中,中国处于第三梯队,成为制造强国尚需时日。
众所周知,欧美发达国家之所以占据着制造业的制高点,“创新”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
而身处第三梯队的中国制造业,想要实现突围和升级,也要依靠“创新”。
作为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中国制造2025》对于中国制造业的创新问题也有着高度的关注,并明确指出我国制造业“与先进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制造业大而不强,自主创新能力弱,关键核心技术与高端装备对外依存度高,以企业为主体的制造业创新体系不完善”。
同时,在《中国制造2025》提出的推进中国制造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战略任务中,“创新”都占据着头等重要的地位――“坚持把创新摆在制造业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完善有利于创新的制度环境,推动跨领域跨行业协同创新,突破一批重点领域关键共性技术,促进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走创新驱动的发展道路。
”“创新”是中国制造之难,也是中国制造之痛,更是中国制造的希望之光、突破之道。
三种制造业“创新路径”提起创新,人们很容易想起技术创新,最早、最深刻、最频繁地映入我们眼帘的也是技术创新,比如最近很火的大数据、机器人、人工智能、区块链……的确,技术创新在制造业的创新体系中可以说起着根本作用,没有技术创新,其他的创新方式都失去了物质基础。
《中国制造2025》也主要聚焦于解决中国制造业的技术创新问题。
但真正要推动制造业实现创新突破,仅靠技术创新还不够,还需要多种创新方式共同起作用,形成一个“技术化――商品化――产业化”的制造业创新链,才能真正实现中国制造业的突破。
实际上,创新是一个多维度的概念。
现代创新理论的提出者约瑟夫?熊彼特就指出,创新有五种情况:(1)采用一种新的产品――也就是消费者还不熟悉的产品――或一种产品的一种新的特性。
(2)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法,也就是在有关的制造部门中尚未通过经验检定的方法,这种新的方法不但需要建立在科学新发现的基础之上,而且,也可以存在于商业上处理一种产品的新的方式之中。
(3)开辟一个新的市场,也就是有关国家的某一制造部门以前不曾进入的市场,不管这个市场以前是否存在过。
(4)掠取或控制原材料或半制成品的一种新的供应来源,不问这种来源是已经存在的,还是第一次创造出来的。
(5)实现任何一种工业的新的组织,比如造成一种垄断地位(例如通过“托拉斯化”),或打破一种垄断地位。
我们今天来看熊彼特提出的这五种创新情况,其中,前面两种主要和技术有关,后面三种主要和商业运作有关。
熊彼特所指出的创新,其实可以归结为技术创新和商业创新两大类。
除了这两类以外,还有一种很重要的创新,即设计创新――通过将技术发明与用户体验结合起来,给“硬科技”插上设计的翅膀,给“理工男”注入文化创意的内涵,形成让用户惊艳尖叫的产品,从而极大地促进技术发明的商品化和产业化。
有时候,设计创新的作用是如此重要,以致于很多我们今天看来非常重要的技术发明,就因为没有在产品设计和用户体验上充分打磨而被埋没,不能及时实现商品化和产业化,创造价值并服务大众。
借用硅谷创业教父“霍夫曼船长”的话来说就是:技术并没有你以为的那么重要……与其他任何方式相比,在硅谷的设计创新能创造出更多的价值。
当然,一项发明要顺利地走出实验室,走向工厂、走向市场,交到消费者手中,实际上是需要“技术创新――设计创新――商业模式创新”三个环节共同的努力,其中的每个环节都非常重要、不可或缺。
创新,不仅是点的突破,更是系统的重构。
因此,对于中国制造业的发展来说,我们不仅要关注技术创新,同时也应该关注设计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它们是构成中国制造业实现创新突破的“三大法门”。
下面我们通过几个案例,具体来展现这三种制造业的“创新”。
技术创新:华为的故事技术创新对于制造业发展的重要性自不待言,中国制造业在创新发展上之所以存在短板,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对技术创新的关注和投入不足。
而我们对此要强调的一点是:这种不足不仅是战术和策略上的,更是战略上的。
在这方面,经常被拿来作为样板讨论的企业就是华为。
其实,华为对于技术创新重要性的认识也是有个过程的,是逐步推进的。
在1998年以前,华为的技术导向一直是模仿和跟进跨国公司既有的产品和技术,奉行的是“拿来主义”,这种做法也一度给企业带来了丰厚的业绩。
但这样的做法有两个致命的问题:一是没法“走出去”,容易在国际市场上受到专利上的纠纷和诉讼,限制企业和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扩张;二是企业发展缺乏核心技术,无法构建充分的技术壁垒和可持续的竞争优势,容易导致企业发展后劲不足,严重的话还可能导致企业发展停滞甚至倒退。
华为创始人任正非意识到技术创新对于企业发展的战略价值,并开始思考企业的技术创新战略问题。
任正非提出:对核心技术的掌握能力就是华为的生命。
通过对美国休斯顿公司、IBM公司、贝尔实验室等机构的调研,任正非发现,在技术研发上没有一家美国的高科技公司跟在别人后面。
模仿别人的技术是不会长久的,企业要想长远发展,必须走自主研发之路。
通过深入比较中美高科技公司在技术开发上的重大差别,他发现,“IBM每年约投入60亿美元的研发经费。
各个大公司的研发经费都在销售额的10%左右,以此创造新机会。
我国在这方面比较落后,对机会的认识往往是在机会已经出现以后作出了正确判断,抓住机会,获得了成功,华为就是这样的。
而已经走到前面的世界著名公司,他们是靠研发创造出机会,引导消费者。
他们在短时间内席卷了‘机会窗’的利润,又投入创造更大的机会,这是他们比我们发展快的根本原因。
”中国制造业如何在技术创新上实现突破,华为做出了榜样。
其中一个重要的经验就是:必须从战略的层面、企业命运的高度去理解和把握技术创新,才能在行动、布局和投入上真正做到切实的推进。
这样做,在短期内,可能看不到很好的回报;在推进难度上,也是选择了啃最硬的骨头。
因此,也只有具备战略视野的经营者才敢于将企业的生命构筑在技术创新这一最雄伟也最高峻的基石之上。
当然,推进技术创新并不意味着就要独自埋头搞研发、闭门造车,模仿式创新、集成式创新、共享式创新都是很有效的技术创新手段。
同时,为了培养企业技术创新的环境,还必须在激励机制、决策机制、组织方式等方面构筑刺激创新的支持体系。
技术创新也不仅仅是研发部门的事情,它必须将营销、技术支援、成本、质量等部门都纳入到创新行动组织中来,采用“技术创新工作营”的作业方式,才能提升技术创新的成效。
设计创新:苹果的故事技术发明戴着科技的光环,标志着文明的进步,很容易引起人们的关注,似乎是制造业创新的最重要内容,但这仅仅是从技术史的角度看到的景象。
如果我们换个角度,从商业史的视野看过去,往往会发现许多似乎有悖于我们直觉的现象:许多发明家生前在技术上做出了惊人的突破,但却没能亲自开创出一个新的行业,往往生活还变得贫困潦倒。
例如:发明活字印刷机的古登堡,发明调频收音机的阿姆斯特朗,发明电话的梅乌奇,发明柴油发动机的狄塞尔等。
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不是因为技术创新不够,而是对技术如何应用于社会、技术如何与用户需求真正结合起来缺乏打磨,而这也就是“发明家”与“设计师”和“企业家”的区别。
在这其中,设计师的作用有时候往往超出人们的预想。
发明家只需要考虑科学原理和技术实现的路径,但设计师不同,他需要选择合理的技术,并根据用户的偏好和场景体验,把冷冰冰的“零件”和“齿轮”变成消费者眼前一亮、爱不释手的产品。
“霍夫曼船长”通过对硅谷高科技创新企业的考察发现:如果你分析那些最为成功的初创企业,你可以看到,当它们起步时,它们中的绝大多数只有很少或者甚至没有任何技术专利。
在开展业务时,绝大多数正在改变这个世界的初创企业并不依赖于技术创新。
相反的是,它们更关注商业模式的创新和设计创新,以及如何把这些创新与现有技术相融合。
它们所使用的技术都是现成的或者是开源的。
霍夫曼以苹果手机为例,向人们指出了设计创新的重要性:我们可能会把iPhone看成技术奇迹,但隐藏在苹果公司背后真正的天才是它的设计创新。
史蒂夫?乔布斯很清楚创造出一种独特的令人叹服的用户体验能为苹果公司带来什么样的力量。
iPhone所使用的技术并不是什么专有的技术,其中大多数的部件甚至不是苹果公司生产的。
硬件和芯片常常来自第三方……苹果公司真正放在柜台上所销售的产品却代表了苹果公司对于客户、客户需求以及客户需要从产品中获取什么的深刻理解。
苹果公司对设计创新如此看重,以致于除了通常的产品设计以外,还对那些用来摆放产品的桌子、柜子、配件墙进行精心设计,并积极申请专利,如Beats 耳机的货架、摆设iPhone 保护壳的货架等。
苹果对设计的重视,可谓是“武装到了牙齿”。
今天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传感器、控制器、电机和显示设备无处不在的世界,商品竞争的重点很大程度上已经转移到了交互、体验和服务上。
未来的制造业企业呼唤更多的产品设计师。
未来的设计师必须懂得科学技术、人与社会,还要学会整合商业策略、运营方式和市场营销,融合科技与创意,从而帮助企业以设计创新为突破,赢得新的竞争优势。
设计创新对产品的“设计师”的思维能力、整合能力、实现能力提出很高的要求,如此才能将文化创意、感性科技、人性设计和商业手段融为一体,推动新兴技术产品雏形取得商业化的成功。
商业模式创新:复印机和机器人的故事除了设计创新以外,商业模式创新也是中国制造业实现突破和升级的一种重要创新方式。
优秀的商业模式能让一项技术的成本和收益更加均衡,让新技术与现有市场更加平滑地对接,让技术发明的产业化进程大大提速。
而这,也是一个优秀企业家的价值所在。
以静电复印技术为例。
1959年9月,世界第一台全自动复印机制成,采用当时最新的静电复印新技术。
用这种技术复印出来的复印件干净整洁,复印速度每天可以达到数千张。
但采用这种技术的问题是价格太贵,生产成本每台高达2000美元,而当时办公用复印机的售价为300美元。
高成本遏制了新技术的快速扩散,新事物面临推广难题。
这个时候,商业模式的威力开始发挥出来。
当时复印机厂家的通行商业模式是将复印机以一个相对较低的价格出售,但对配件和耗材则是另行高价收费,以获取高额利润。
但静电复印机成本太高,无法采用这种模式。
于是企业家设计出了一种全新的商业模式:以提供租赁服务的方式,把静电复印机推向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