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与健康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初中讲解
初中7年级体育与健康教案
初中7年级体育与健康教案课时:1课时年级:初中七年级教材内容:《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基本的体育知识和运动技能,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
2. 培养学生良好的运动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增强学生的健康意识。
3.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教学重点:1. 基本的体育知识和运动技能。
2. 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团队合作精神。
教学难点:1. 运动技能的掌握。
2. 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
教学过程:一、课堂导入(5分钟)1. 教师与学生互动,了解学生对体育与健康的认识。
2. 教师讲解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要求。
二、基本技能训练(15分钟)1. 跑步:教师指导学生正确的跑步姿势,强调呼吸和节奏的重要性。
学生进行慢跑,逐渐提高速度。
2. 跳远:教师讲解跳远的基本动作,学生进行练习,教师逐一指导并纠正错误。
3. 投掷:教师讲解投掷的基本技巧,学生进行练习,教师逐一指导并纠正错误。
三、团队游戏(15分钟)1. 教师讲解游戏规则,学生进行分组,每组选出队长。
2. 游戏一:接力跑。
学生分组进行接力跑比赛,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3. 游戏二:拔河。
学生分组进行拔河比赛,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拼搏精神。
四、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运动技能。
2. 学生分享自己在课堂上的收获和感受,教师进行点评和鼓励。
3. 教师强调课后继续保持运动习惯,注意身体健康。
教学评价:1. 学生运动技能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和拼搏精神的表现。
3. 学生对体育与健康的认识和态度。
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同时,关注学生的兴趣和需求,不断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体育与健康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初中)
第一节运动解剖学一、人体结构的基本组成(一)细胞与细胞间质人体细胞可分为三部分: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
细胞膜主要由蛋白质、脂类和糖类构成,有保护细胞,维持细胞内部的稳定性,控制细胞内外的物质交换的作用。
细胞质是细胞新陈代谢的中心,主要由水、蛋白质、核糖核酸、酶、电解质等组成。
细胞质中还悬浮有各种细胞器。
主要的细胞器有线粒体、内质网、溶酶体、中心体等。
细胞核由核膜围成,其内有核仁和染色质。
染色质含有核酸和蛋白质。
核酸是控制生物遗传的物质。
细胞核是细胞的核心结构。
除成熟的红细胞外,所有的细胞都有细胞核。
细胞间质是指由细胞所产生的并存在于细胞周围的物质,由纤维和基质组成。
纤维包括弹性纤维、胶原纤维和网状纤维。
基质包含复合性糖类、水分和一些代谢产物等。
(二)人体四大基本组织1.上皮组织上皮组织也叫做上皮,它是覆盖在身体表面或体内管腔和囊(如肠、胃、血管、关节囊)的内表面上,由密集的上皮细胞和少量细胞间质构成。
结构特点是细胞结合紧密,细胞间质少。
通常具有保护、吸收、分泌、排泄和感受外界刺激的功能。
2.结缔组织由细胞和大量细胞间质构成,结缔组织的细胞间质包括基质、细丝状的纤维和不断循环更新的组织液,具有重要功能意义。
其功能是保护、防御、支持、修复和贮存等。
细胞散居于细胞间质内,分布无极性。
广义的结缔组织,包括液状的血液、松软的固有结缔组织和较坚固的软骨与骨;一般所说的结缔组织仅指固有结缔组织。
3.肌肉组织肌肉组织包括骨骼肌、心肌和平滑肌三大部分。
它是由细长的纤维状肌细胞组成,故也称作肌纤维。
骨骼肌一般通过腱附于骨骼上,但也有例外,如食管上部的肌层及面部表情肌并不附于骨骼上。
心肌分布于心脏,构成心房、心室壁上的心肌层,也见于靠近心脏的大血管壁上。
平滑肌分布于内脏和血管壁,如消化道。
心肌具有收缩和舒张的功能,还具有自律性和传导性。
骨骼肌与心肌的肌纤维均有横纹,又称横纹肌。
平滑肌纤维无横纹。
肌肉组织具有收缩特性,是躯体和四肢运动,以及体内消化、呼吸、循环和排泄等生理过程的动力来源。
体育与健康初中教案
教案名称:《体育与健康》课程教案年级:初中一年级课时:2课时教材:《体育与健康》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体育与健康的基本知识,提高他们的健康素养。
2. 通过体育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竞争意识。
3. 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增强体质,提高生活质量。
教学内容:1. 体育与健康的基本知识2. 团队协作与竞争意识3. 锻炼方法与技巧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课堂常规(5分钟)1. 点名签到,检查学生着装。
2. 教师简要介绍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要求。
二、基本知识学习(15分钟)1. 体育与健康的定义和意义。
2. 体育与健康的基本原则。
3. 体育与健康的生活方式。
三、团队协作与竞争意识培养(20分钟)1. 分组进行体育活动,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2. 举行小型比赛,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四、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第二课时:一、课堂常规(5分钟)1. 点名签到,检查学生着装。
2. 教师简要介绍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要求。
二、锻炼方法与技巧学习(15分钟)1. 讲解和示范正确的锻炼方法。
2. 引导学生掌握锻炼技巧,提高锻炼效果。
三、实践操作(20分钟)1. 学生按照教师的要求进行实践操作。
2. 教师巡回指导,纠正学生的错误动作。
四、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教学评价:1. 学生对体育与健康知识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在体育活动中的表现,如团队协作、竞争意识等。
3. 学生锻炼习惯的养成情况,如锻炼频率、锻炼效果等。
注意事项:1. 注重学生的安全,避免发生运动损伤。
2.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3. 教师要以身作则,树立良好的榜样。
4.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体育健康知识教案初中
体育健康知识教案初中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体育与健康的基本知识,提高他们的健康素养。
2. 通过教学,使学生能够正确认识体育与健康的关系,培养他们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
3. 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提高他们的身体素质。
教学内容:1. 体育与健康的基本概念2. 体育锻炼的方法和技巧3. 运动损伤的预防与处理4. 健康饮食与生活习惯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向学生提问:“你们对体育与健康有什么认识?”引导学生思考,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二、体育与健康的基本概念(10分钟)1. 教师向学生讲解体育与健康的基本概念,包括体育的定义、健康的重要性等。
2. 学生通过阅读教材,了解体育与健康的基本知识。
三、体育锻炼的方法和技巧(15分钟)1. 教师向学生介绍体育锻炼的方法,如跑步、游泳、健身等。
2. 教师演示体育锻炼的技巧,如正确的跑步姿势、游泳姿势等。
3. 学生进行实际操作,教师进行指导。
四、运动损伤的预防与处理(10分钟)1. 教师向学生讲解运动损伤的预防措施,如热身、拉伸、佩戴护具等。
2. 教师向学生介绍运动损伤的处理方法,如冰敷、抬高伤肢等。
第二课时:一、健康饮食与生活习惯(10分钟)1. 教师向学生讲解健康饮食的重要性,如均衡营养、适量摄入等。
2. 教师向学生介绍良好的生活习惯,如规律作息、充足睡眠等。
二、体育锻炼计划的设计(15分钟)1. 教师向学生讲解如何设计适合自己的体育锻炼计划。
2. 学生根据自身情况,设计适合自己的体育锻炼计划。
三、课堂小结(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知识点。
教学评价: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观察学生在体育锻炼中的表现,以及他们对健康饮食和生活习惯的认知程度,评价教学效果。
2019年上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体育与健康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真题初级中学含答案解析
2019年上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体育与健康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真题(初级中学)(含答案解析)(总分:150.00,做题时间:120分钟)一、单项选择题(总题数:35,分数:70. 00)L组成人体关节的三个主要结构是()。
(分数:2.00)A.关节面、关节囊、关节腔B.关节盘、关节囊、关节腔C.关节面、关节囊、关节唇D.关节内软骨、关节囊、关节腔2.心脏的四个腔室都有血管相连。
直接与右心室相连的大血管是()。
A.下腔静脉B.冠状动脉C.主动脉D.肺动脉3.排球扣球时,完成“压腕”动作的原动肌群是()。
(分数:2. 00)A.上臂前侧肌群B.上臂后侧肌群C.前臂前侧肌群D.前臂后侧肌群4.视网膜上有视杆和视锥两类感光细胞,其中视杆细胞的主要功能是(A.分辨颜色B,感受强光刺激C.分辨细微结构D.感受弱光刺激5.下列哪一选项是人体肩胛骨的主要代表标志?()(分数:2.00)A.内侧缘、下角、肩胛冈、肩峰B.内侧缘、上角、肩胛冈C.外侧缘、外角、肩胛冈、肩峰(分数:2.00))O (分数:2.00)D.外侧缘、下角、肩胛冈6.在运动生理学中,通常将运动技能的形成过程依次划分为哪几个阶段?(A.分化、泛化、巩固和自动化B.分化、泛化、改进和自动化C.泛化、分化、巩固和自动化D.泛化、分化、改进和自动化7.学生完成800米测试后,多数指标是上升的,但下列哪一项指标会下降?(A.心率B.呼吸频率C.血液PH值D.血乳酸)(分数:2.00))(分数:2.00)8.人体减压反射的感受器是()c (分数:2.00)A.颈动脉体、B.颈动脉窦、C.颈动脉主动脉弓主动脉弓颈动脉窦主动脉体9.足球罚点球时,守门员利用哪一种调节机制才能做出准确的扑球动作?()(分数:2.00)A.前馈B.反馈C.正反馈D.负反馈10.中长跑比赛中,”第二次呼吸”的出现标志着哪种状态的结束?()(分数:A.赛前状态B.进入工作状态C.真稳定状态D.假稔定状态11.运动处方的核心要素包)o (分数:2.00)A.运动强度、氏运动强度、C.运动时间、D.运动频率、运动时间、运动时间、运动频率、运动类型、运动环境运动频率运动环境运动强度8.生成CO2和H2OC消耗氧气多D.生成较多的乳酸13.运动饮料通常不含下列哪种物质?()(分数:2.00)A.二氧化碳B.维生素C.低聚糖D.钠离子14.下列食物中,碳水化合物含量最高的是()° (分数:2. 00)A.牛肉B.苹果C.馒头D.牛奶15.造成运动性贫血的原因可能是()。
《体育与健康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初级中学)
《体育与健康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初级中学)一、考试目标1.体育学科的知识与能力。
掌握体育学科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并能够在初中“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中运用;掌握体育学科的教学理论和方法;了解初中“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性质、内容和基本理念,能够运用《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导教学。
2.体育教学的设计能力。
能够合理制定和表述教学目标,对教学内容和过程进行合理选择与设计,明确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能合理选择和运用多种教学资源,采用恰当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模式,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
3.体育教学的实施能力。
掌握初中“体育与健康”教学实施的组织程序及基本步骤,恰当地运用教学方法与手段,具备准确讲解、示范和纠正错误动作的能力,具备激发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有效引导和组织学生学习活动的能力,具有处理体育课堂中安全和突发事故的能力。
4.体育教学的评价能力。
了解“体育与健康”教学评价的基本方法,能够合理运用多种评价方式,通过教学评价改进教学,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二、考试内容模块与要求(一)学科知识与能力1.了解中外体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趋势,熟悉运动人体科学、体育人文社会学、体育教育训练学及民族传统体育学等领域的相关知识和发展趋势,掌握学校体育发展的基本特征与规律。
2.了解人体结构的基本组成、人体主要器官和系统的结构特点与功能。
掌握骨骼肌的收缩原理、收缩形式和特征、肌纤维类型与运动的关系;熟悉氧运输系统的功能、能量代谢等内容;掌握运动技能形成的过程及影响因素、运动过程中人体功能变化的规律,掌握身体素质的生理学基础。
了解体育卫生、医务监督的基础知识,掌握常见运动性损伤、运动性病症的预防和处理等内容。
了解食物的营养价值与合理膳食,熟悉各种营养素的来源、功能和需要量,理解营养、环境和生活方式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3.掌握体育的本质与功能、目的与手段,熟悉体育过程要素与结构。
了解学校体育思想的形成与发展、学校体育目标的结构与功能;了解运动兴趣、动机、表现有关知识,掌握提高体育教学的心理知识和干预手段;了解体育课程的性质与特点、资源开发与利用,掌握体育课程的学习指导与评价;熟悉学校课余体育活动、训练与竞赛的特点、组织与实施等内容;掌握体育教学的目标、特点、原则、过程与方法,掌握体育教学计划的制定、课堂教学的组织、管理与评价等内容,了解我国常见的体育教学模式;熟悉《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
2021年全国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笔试科目三《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卷1-初中体育答案解析
2021年全国教师资格统考体育与健康《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卷一(初级中学)一、单项选择题(共35题,每题2分,共70分)1.【答案】C。
解析:下肢肌分为盆带肌、大腿肌、小腿肌和足肌,髂腰肌属于盆带肌部位的肌肉,盆带肌分为前、后两群,前群包括髂腰肌和阔筋膜张肌。
髂腰肌位于脊柱腰段两侧和盆骨内,由腰大肌和髂肌两部分组成。
2.【答案】A。
解析:骨骼肌受躯体神经支配,为随意肌,大脑可以控制其收缩舒张;心肌和平滑肌受自主神经支配,为不随意肌,不受大脑随意支配。
3.【答案】D。
解析:肌组织广泛分布于骨骼、内脏和心血管等处。
由有收缩能力的肌细胞组成。
肌肉种类分为骨骼肌、平滑肌、心肌。
骨骼肌附在骨面,横纹明显,细胞圆柱形,细胞核有一百个以上,受躯体神经支配为随意肌。
平滑肌位于内脏和血管壁内,无横纹,细胞梭形,只有1个细胞核,受自主神经支配,不随意肌。
心肌横纹不明显,有分支相吻合,有1~2个细胞核,受自主神经支配为不随意肌。
按照肌肉色泽划分为红肌和白肌。
4.【答案】D。
解析:心脏会运动性肥大,活动有力,所以就会更省力,心率变缓。
5.【答案】A。
解析:运动中出现腹痛后,可适当减慢速度,并作深呼吸,调整呼吸与动作节奏、跳、投技术—跳跃的技术与原理。
6.【答案】B。
解析:立即用流动的冷水冲洗烧伤部位,迅速脱去或剪开伤病员的衣服,摘除饰物,暴露创面。
尽量不要弄破水疱,保护表皮,防止创面污染。
创面要用清洁的被单或衣服简单包扎,严重烧伤者不需要涂抹任何药物。
手足被烧伤时,应将各个指、趾间加敷料后,再包扎,以防粘连。
7.【答案】D。
解析:“8”字包扎法多用于关节部位的包扎,在关节上方开始做环形包扎数圈,然后将绷带斜行缠绕,一圈在关节下缠绕,两圈在关节凹面交叉,反复进行。
8.【答案】B。
解析:运动中补水采用小量多次的方式,每20~30分钟补充一次,以防止胃的不适。
补充血糖,延长运动时间,延缓疲劳的发生。
如果超过1小时,则要把水换成运动饮料。
体育与健康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考点精编
体育与健康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要点精编◣考点1·标准解剖学姿势及方位术语解剖学姿势:身体直立,双眼平视,手臂下垂,掌心向前(拇指在外侧),两足并拢,脚尖向前。
桡侧:指前臂的外侧。
尺侧:指前臂的内侧。
腓侧:指小腿的外侧。
胫侧:指小腿的内侧。
考点2·基本切面和基本轴垂直轴:呈上下方向,并与地平面相垂直的轴,如肱骨在肩关节要绕垂直轴作旋内或旋外运动。
矢状轴:呈前后方向,并与垂直轴呈垂直交叉的轴,如肱骨在肩关节可绕矢状轴作外展或内收运动。
冠状轴(额状轴):呈左右方向,并与前二轴相互垂直的轴,如肱骨在肩关节可绕冠状轴作屈和伸运动。
矢状面:沿前后方向,将人体纵切为左右两部分的切面。
若沿正中线把人体分为左右对称的两部分的切面称正中矢状面,简称正中面。
冠状面(额状面):沿左右方向,将人体纵切为前后两部分的切面,称冠状面(或额状面)。
水平面:与地平面平行,将人体横切为上、下两部分的切面,称水平面。
由于沿人体长轴横切的切面,故也称人体横切面。
考点3·骨的发生方式骨的发生有两种方式包括:·膜内成骨:这种方式是先由间充质分化成为胚性结缔组织膜,然后在此膜内成骨。
人体颅骨中的一些扁骨属于膜内成骨,如顶骨和额骨等即以此种方式发生。
·软骨内成骨:人体的长骨、短骨和一些不规则骨皆属于软骨内成骨。
此种成骨是在透明软骨的基础上,逐渐骨化而成。
考点4·参与人体运动的主要关节11.肩关节组成:由肩胛骨的关节盂和肱骨头组成,属多轴关节。
结构特点:关节头与关节窝的面积差度大、关节囊松而薄,是人体最灵活的关节。
2.膝关节组成:它由股骨下端关节面、胫骨上端关节面及髌骨关节面组成。
髌骨是人体最大的籽骨,位于股四头肌腱内,可在体表扪到。
结构特点:人体中结构最复杂的一个关节。
膝关节的辅助结构半月板的功能主要是使股骨髁和胫骨髁关节面相吻合,具有传递负荷,吸收震荡,保护相连关节面,增强润滑,较少摩擦,维持关节的稳定以及调节关节的内压。
2019下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体育与健康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初级中学)真题及答案
2019下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体育与健康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初级中学)真题及答案1.【单项选择题】手持哑铃在做前臂屈的动作时,肱二头肌所做的工作是( )A. 支撑工作B. 固定工作C. 离心工作D(江南博哥). 向心工作正确答案:D参考解析:手持哑铃在做前臂屈的动作时,肱二头肌缩短,所做的工作为向心克制工作。
故本题选D。
2.【单项选择题】人体肺部实现气体交换的结构是( )A. 气血屏障B. 毛细血管网C. 肺泡D. 肺小叶正确答案:C参考解析:本题考查气体交换。
人体肺部实现气体交换的结构是肺泡,肺泡和血液间进行气体交换。
故本题选C。
3.【单项选择题】窦房结是正常人体的心脏节律性收缩的起搏点,它位于( )A. 下腔静脉与右心房的交界处B. 左心室壁C. 上腔静脉与右心房的交界处D. 右心室壁正确答案:C参考解析:窦房结位于下腔静脉与右心房之间的界沟内,表面覆盖有心外膜和脂肪,并被厚度不一的心房肌覆盖,很难与周围心房肌区别,其形状呈长梭形。
故本题选C。
4.【单项选择题】骨是人体运动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多种功能,它不包括( )A. 支架和杠杆B. 储存钙和磷C. 保护和造血D. 运输功能正确答案:D参考解析:骨的功能有支持功能:骨与骨连接构成人体的支架,具有支持人体的软组织和承担身体局部及全身重量的功能。
运动功能:骨在骨骼肌收缩时被牵引,绕关节运动轴转动,使人体产生各种运动,在运动过程中,骨起着杠杆的作用。
因此,骨是人体运动的杠杆。
保护功能:骨借助骨连结形成腔隙,保护人体重要的器官。
造血功能:红骨髓具有造血的功能。
储存钙和磷的功能:骨是人体内钙磷的储存仓库。
故本题选D。
5.【单项选择题】下列哪一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可使血钙升高?()甲状腺甲状旁腺肾上腺松果体A. 甲状腺B. 甲状旁腺C. 肾上腺D. 松果体正确答案:B参考解析:人体有两对甲状旁腺,棕黄色,形似大豆,分别位于左右两叶甲状腺背面(或埋在其中)的中部和下部。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体育《体育与健康理论知识》的教学设计
《体育与健康理论知识》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体育与健康的基本知识和重要性。
2. 培养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和参与意识。
3.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和生活方式。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体育与健康的关系、运动对身体健康的益处。
2. 难点:如何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和参与意识。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 分钟)通过播放一些体育比赛的精彩片段,或者展示一些运动员的图片,引起学生对体育的兴趣。
2. 新课呈现(20 分钟)讲解体育与健康的基本概念和关系。
体育与健康是相互关联、相互促进的。
体育是指通过身体活动来增强体质、提高运动技能、促进身心发展的一种教育活动。
它包括各种体育运动项目、体育锻炼、体育竞赛等。
健康则是指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等方面的良好状态。
它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等多个方面。
体育与健康的关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1)体育锻炼对身体健康的影响:通过参加体育运动和锻炼,可以增强身体的各项机能,如心肺功能、肌肉力量、柔韧性和耐力等,提高身体的免疫力,预防和控制慢性疾病。
(2)体育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参加体育运动可以促进心理健康,如减轻压力、缓解焦虑和抑郁、提高自信心和自我效能感、增强应对挑战的能力等。
(3)体育对社会适应的影响:通过参加体育活动,人们可以结交新朋友、培养团队合作精神、提高社会交往能力,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
总之,体育与健康是密切相关的,通过参与体育活动,可以促进身心健康,提高生活质量,同时也有助于培养个人的综合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
介绍不同类型的运动及其对身体健康的益处。
(1)有氧运动:如跑步、游泳、骑自行车等。
有氧运动可以提高心肺功能,增强耐力,有助于减少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控制体重,改善睡眠质量。
(2)力量训练:如举重、俯卧撑、深蹲等。
力量训练可以增强肌肉力量、提高骨密度,预防骨质疏松症,同时也有助于提高基础代谢率,促进脂肪燃烧。
(3)柔韧性训练:如瑜伽、普拉提等。
初中体育与健康教案七年级
初中体育与健康教案七年级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基本的体育知识和健康常识,提高学生的健康素养。
2. 通过体育活动,发展学生的体能,增强学生的体质,提高学生的运动技能。
3. 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道德风尚,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教学内容1. 体育知识:了解体育与健康的关系,掌握体育锻炼的方法和技巧。
2. 健康常识:学习预防常见疾病的方法,了解饮食、睡眠、情绪管理等健康知识。
3. 运动技能:学习跑步、跳远、投掷等基本运动技能,提高学生的运动水平。
4. 体育道德:培养学生尊重对手、团结协作、公平竞争的体育道德观念。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基本的体育知识和健康常识,提高学生的运动技能。
2.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道德风尚,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准备部分(5分钟)1.1 整队集合,报告人数。
1.2 师生问好,检查服装器材。
1.3 宣布本节课内容,提出要求。
1.4 进行热身活动,如慢跑、关节活动等。
2. 基本部分(30分钟)2.1 体育知识学习:讲解体育与健康的关系,引导学生了解体育锻炼的方法和技巧。
2.2 健康常识讲解:学习预防常见疾病的方法,了解饮食、睡眠、情绪管理等健康知识。
2.3 运动技能训练:分组进行跑步、跳远、投掷等基本运动技能的训练,教师个别指导,纠正动作不规范的地方。
2.4 体育道德教育:强调尊重对手、团结协作、公平竞争的体育道德观念,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价值观。
3. 结束部分(5分钟)3.1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表扬优秀学生。
3.2 组织学生回收器材,清理场地。
3.3 师生道别,宣布下节课内容。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体育知识和健康常识的掌握程度。
2. 学生运动技能的提升情况。
3. 学生体育道德风尚的培养情况。
4. 学生团队协作能力的提高情况。
六、教学建议1. 注重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体育与健康课程中得到全面发展。
教师资格考试初级中学体育与健康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试卷及解答
教师资格考试初级中学体育与健康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试卷及解答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35小题,每小题2分,共70分)1、在体育与健康课程中,下列哪项不属于学生体育学习评价的内容?A. 体能B. 知识与技能C. 心理健康D. 学习态度答案:C解析:学生体育学习评价的内容通常包括体能、知识与技能、学习态度、情意表现与合作精神等方面。
其中,体能、知识与技能属于显性指标,可以通过具体的测试或观察进行量化评价;学习态度、情意表现与合作精神等则属于隐性指标,需要通过观察、记录、评价等方式进行综合评价。
而心理健康虽然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方面,但它并不直接属于体育学习评价的内容,而是贯穿于整个体育教学过程中的一种教育理念。
因此,选项C“心理健康”不属于学生体育学习评价的内容。
2、在初级中学的体育教学中,关于“有氧耐力”的描述,下列哪项是正确的?A. 有氧耐力训练主要提高心肺功能,但对肌肉耐力无显著影响B. 有氧耐力训练应强调高强度、短时间的运动方式C. 有氧耐力训练通常以中低强度、长时间的运动方式为主D. 有氧耐力训练主要适用于竞技体育中的短跑项目答案:C解析:有氧耐力是指人体在长时间进行有氧供能的运动中,抵抗疲劳与维持一定运动强度的能力。
它主要通过中低强度、长时间的运动方式来提高心肺功能和肌肉耐力。
因此,选项A“有氧耐力训练主要提高心肺功能,但对肌肉耐力无显著影响”是错误的;选项B“有氧耐力训练应强调高强度、短时间的运动方式”与有氧耐力的定义相悖,也是错误的;选项D“有氧耐力训练主要适用于竞技体育中的短跑项目”更是明显错误,因为短跑项目主要依赖的是无氧供能系统。
所以,正确答案是C:“有氧耐力训练通常以中低强度、长时间的运动方式为主”。
3、在教授学生掌握跳远技术时,教师首先应采用哪种教学方法来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动作概念?A. 示范法B. 讲解法C. 完整练习法D. 分解练习法答案:A解析:在体育教学中,为了帮助学生掌握新的运动技能,教师通常会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体育与健康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
体育与健康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
体育与健康学科的知识和教学能力主要涉及:1.理论知识:要掌握锻炼生理学、体育心理学、体育社会学等体育科学基本理论,掌握体育学关注的人体发育、遗传、运动生理、营养与健康等方面的知识,了解有关体育、运动活动、体育训练方法、体育文化艺术等方面相关的基本理论。
2.实践能力:要掌握从事体育与健康教学所需掌握的教学方法、训练原理、组织与管理常识等。
要具备基本的锻炼生理方面的操作技能,能使用正确的运动方法和正确的动作指令,组织学生安全有效的运动锻炼,为学生的健康发展提供必要的服务。
3.教学能力:要具备基本的教学策略,掌握针对不同学生不同特点、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增强学生运动主观性等方面的设计策略,掌握组织体育教学活动的方法,能够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来改进体育与健康教学的效果。
2025年上半年教师资格考试初中体育与健康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试卷及答案解析
2025年上半年教师资格考试初中体育与健康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试卷及答案解析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35小题,每小题2分,共70分)1.题目:手持哑铃在做前臂屈的动作时,肱二头肌所做的工作是()。
A. 支撑工作B. 固定工作C. 离心工作D. 向心工作答案:D解析:在手持哑铃做前臂屈的动作时,肱二头肌主动缩短并产生力量,使前臂向身体方向弯曲,这种工作方式被称为向心工作。
支撑工作通常指肌肉在固定位置抵抗外力,如站立时腿部肌肉的支撑;固定工作则是指肌肉在收缩时长度不变,主要起稳定作用;离心工作则是肌肉在收缩时长度被拉长,如放下哑铃时肱二头肌的工作方式。
2.题目:人体肺部实现气体交换的构造是()。
A. 气血屏障B. 毛细血管网C. 肺泡D. 肺小叶答案:C解析:肺泡是肺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是气体交换的主要场所。
在肺泡内,氧气从肺泡进入毛细血管的血液中,同时二氧化碳从血液中进入肺泡,完成气体交换。
气血屏障是肺泡与血液之间进行气体交换所通过的结构,但它本身并不直接进行气体交换;毛细血管网虽然与肺泡紧密相邻,但它是气体交换的通道而非场所;肺小叶是肺的结构单位,由多个肺泡组成,但气体交换主要在肺泡内进行。
3.题目:窦房结是正常人体的心脏节律性收缩的起搏点,它位于()。
A. 下腔静脉与右心房的交界处B. 左心室臂C. 上腔静脉与右心房的交界处D. 右心室壁答案:C解析:窦房结是心脏传导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正常心脏节律性活动的起搏点。
它位于上腔静脉与右心房交界处的界沟上1/3的心外膜深面,呈长椭圆形,主要由P细胞构成。
窦房结发出的冲动通过结间束和心房肌传导,使整个心房肌除极,形成P波。
因此,窦房结的位置决定了它是心脏节律性收缩的起搏点。
4.题目:骨是人体运动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多种功能,但不包括()。
A. 支架和杠杆B. 储存钙和磷C. 保护和造血D. 运输功能答案:D解析:骨是人体运动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多种功能。
体育知识科普系列教案初中
体育知识科普系列教案初中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并掌握体育基础知识,如运动生理、运动保健、运动技巧等相关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体育知识讲座、讨论、实践等方式,提高学生的体育素养和实际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体育、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态度,增强团队协作精神和集体荣誉感。
二、教学内容(1)运动生理知识:介绍人体运动系统的构成、功能和运动过程中的生理变化。
(2)运动保健知识:讲解运动损伤的预防、运动营养、运动环境卫生等方面的内容。
(3)运动技巧知识:针对不同体育项目,讲解基本技巧和训练方法。
三、教学过程(1)课前准备:教师收集相关体育知识资料,制作课件;学生预习相关内容。
(2)课堂讲解:教师根据课件内容,进行生动、详细的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
(3)实践操作:教师示范运动技巧,学生跟随练习,教师及时指导纠正。
(4)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运动保健知识和运动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5)互动提问: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巩固所学知识。
(6)课后作业:学生撰写体育知识心得体会,教师批改反馈。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讲解体育知识,学生听讲、提问。
(2)示范法:教师示范运动技巧,学生跟随练习。
(3)小组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4)互动提问法: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激发学生思考。
(5)实践操作法:学生动手实践,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五、教学评价(1)学生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主动性。
(2)学生练习效果:评价学生在实践操作中的表现,如技巧掌握程度、运动素养等。
(3)课后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对体育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4)学生体育知识测试:定期进行体育知识测试,了解学生的掌握程度。
六、教学资源(1)课件:教师制作,包含丰富的图片、图表和实例。
(2)教材:为学生提供系统的体育知识学习资料。
(3)网络资源:利用互联网查找相关体育知识,拓宽学生视野。
(4)体育器材:为学生提供实践操作的器材,如篮球、足球、跳绳等。
教师资格考试初级中学体育与健康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试题及解答
教师资格考试初级中学体育与健康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试题及解答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35小题,每小题2分,共70分)1、在体育教学中,以下哪种方式最能体现学生的主体性?A. 教师全程讲解示范B. 学生分组自主探究学习C. 教师严格监督学生练习D. 教师直接纠正学生错误答案:B解析:本题考察的是体育教学中学生主体性的体现方式。
选项A,教师全程讲解示范,这种方式虽然能确保学生接收到正确的信息,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在此过程中被削弱,学生更多地处于被动接受状态,不符合主体性的要求,故A错误。
选项B,学生分组自主探究学习,这种方式鼓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和自主性,符合现代教育理念,故B正确。
选项C,教师严格监督学生练习,这种方式虽然能确保学生按照规定进行练习,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同样受到限制,不利于主体性的培养,故C错误。
选项D,教师直接纠正学生错误,这种方式虽然能帮助学生及时改正错误,但同样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缺乏自我发现和自我纠正的机会,不利于主体性的发展,故D错误。
2、在初中体育与健康课程中,以下哪项内容不属于运动技能领域的学习目标?A. 掌握篮球的基本技术和战术B. 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C. 提高运动中的自我保护能力D. 发展速度和灵敏等体能素质答案:B解析:本题考察的是初中体育与健康课程中运动技能领域的学习目标。
选项A,掌握篮球的基本技术和战术,这明显属于运动技能领域的学习目标,故A 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选项B,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这更多地属于体育与健康课程中的体育精神与体育道德或体育参与领域的学习目标,而非运动技能领域,故B错误且符合题意。
选项C,提高运动中的自我保护能力,这也是运动技能领域的一个重要学习目标,旨在确保学生在运动中的安全,故C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选项D,发展速度和灵敏等体能素质,这些体能素质的提升往往需要通过具体的运动技能练习来实现,因此也属于运动技能领域的学习目标,故D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初中理论体育与健康教案
初中理论体育与健康教案课时:1课时年级:八年级教材:《初中体育与健康》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健康的定义与衡量标准,掌握科学健身的新理论,明确现代健身的新观念。
2. 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增强学生的体质,提高国民素质。
3.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提高生活质量。
教学重点:1. 健康的定义与衡量标准。
2. 科学健身的新理论。
3. 现代健身的新观念。
教学难点:1. 如何辨别健康与亚健康。
2. 科学体育锻炼的新概念。
教学方法与手段:1. 提问与讨论式相结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2. 讲授与展示图表相结合,理论联系实际。
教学内容与程序:一、课的导入(5分钟)1. 教师简要介绍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要求。
2. 引导学生思考健康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对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兴趣。
二、健康知识讲解(10分钟)1. 教师讲解健康的定义与衡量标准,让学生了解健康的重要性。
2. 学生通过展示图表,了解我国青少年体质状况,认识到增强体质的必要性。
三、科学健身理论讲解(10分钟)1. 教师讲解科学健身的新理论,让学生了解科学锻炼的方法和原则。
2. 学生通过讨论,分享自己喜欢的健身方式,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四、现代健身观念讲解(10分钟)1. 教师讲解现代健身的新观念,让学生认识到体育锻炼在促进全面发展方面的作用。
2. 学生通过展示图表,了解体育锻炼对身心健康的影响,激发锻炼热情。
五、健康与亚健康的辨别(5分钟)1. 教师讲解如何辨别健康与亚健康,让学生学会自我保健。
2. 学生通过讨论,分享自己的健康经验,互相借鉴。
六、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健康的重要性。
2. 学生表示本节课的收获,提出自己在健身过程中的困惑和问题。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提问与讨论、讲授与展示图表等形式,让学生了解了健康的定义与衡量标准,掌握了科学健身的新理论,明确了现代健身的新观念。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觉性。
初中体育教学讲解教案
初中体育教学讲解教案本教案的设计依据新课程标准,立足于学生全面发展,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兴趣爱好的培养,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掌握体育知识和技能,提高学生的运动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良好的体育道德。
二、教材分析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篮球行进间运球上篮。
篮球是中学生喜爱的运动项目,具有强烈的对抗性和趣味性。
行进间运球上篮是篮球基本技术之一,对于培养学生的协调性、灵敏性以及团队协作精神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学习行进间运球上篮,可以提高学生的运动能力,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
三、学情分析本课的授课对象是初一年级学生,每班约有45人。
大部分学生对篮球运动有较高的热情,但技术水平参差不齐。
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采取分层次教学,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在篮球运动中找到乐趣,提高自己的运动能力。
四、教学目标1. 认知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并掌握行进间运球上篮的基本技术要领,理解动作的意义和作用。
2. 技能目标:通过练习,使80%的学生能够熟练掌握行进间运球上篮技术,提高学生的运动能力。
3. 情感目标: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在篮球运动中体验到快乐和成就感。
五、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行进间运球上篮的基本技术要领。
2. 教学难点:行进间运球上篮的连贯性、协调性和准确性。
六、教学过程1. 开始部分:课堂常规,包括集合整队、点名报数、师生问好、检查服装、宣布上课等。
2. 准备部分:进行一些简单的热身活动,如慢跑、关节活动等,提高学生的身体柔韧性和关节活动能力,避免运动损伤。
3. 基本部分:(1)讲解行进间运球上篮的动作要领,强调跨大步、接球牢、跨小步、用力跳、抬腿举球高、手指手腕用力巧等关键环节。
(2)示范动作,让学生明确动作的意义和作用。
(3)分组练习,学生互相纠正、互相学习,教师巡回指导,对学生的动作进行及时反馈和纠正。
体育与健康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心理知识梳理
体育与健康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心理知识梳理1.体育心理学:是研究体育运动情境中认知、情感和行为的科学。
2.体育学心理学的学科性质:体育心理学既是一门理论学科,又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也是体育教师必须掌握的教育学科。
3.体育心理学的理论依据:行为主义心理学、认知主义心理学、建构主义心理学、人本主义心理学4.实验研究法包括:实验室试验法、自然实验法5.Griffith(格里夫斯)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运动心理学实验室。
6.焦虑:是个体在担忧自己不能到达目标或不能克服障碍而感到自尊心受到持续威胁下形成的一种紧张不安、带有惧怕色彩的情绪状态。
7.动作技能:是人们在活动中运用一定的知识经验通过练习而获得的完成某种动作的活动方式。
8.技能练习过程中的一般规律:①练习的进步先快后慢②高原现象⑤练习效果的起伏显现9.按照练习的时间安排,可对技能进行分散练习和集中练习。
集中练习是指学生在学习一种技能时,在一段较长的内对某种技能进行反复的练习:分散练习是指学生把练习技能的时间分散开来,安排在几个时间内或几天内来进行。
10.动作技能间会产生迁移的条件:①个人因素:学习态度、学习的目标、认知结构、认知技能与策略、心理定势;②客观因素:技能间的相似性、有效的指导与示范。
11.动作技能的各种分类:①封闭性与开放性动作技能;②不连续性、系列性和连续性动作技能;③低策略性技能和高策略性技能。
12.影响动作技能形成的两个重要教学条件为练习和反响。
13.体育态度的核心成分是情感成分。
14.交互作用理论认为,可以用人格和情境来预测运动行为15.常模与自我参照:常模是在标准化环境中测试的结果经过标准化的处理得出的标准化的样本均数。
常模参照是指将成绩与常模参照,这样可以得出个人在整体中的位置。
自我参照是现在的成绩与自己以前的成绩相比拟,这样可以得出进步情况和幅度。
16.选择反响时:又称复杂反响时,是指要求对不同刺激做出相应的不同反响所需要的时间间隔,或是指对于事先不知道实际要出现的是何种刺激,也不知道要以什么样的动作去答复,而对不同的刺激做出相应的反响所需要的时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可编辑修改,可打印——别找了你想要的都有!精品教育资料——全册教案,,试卷,教学课件,教学设计等一站式服务——全力满足教学需求,真实规划教学环节最新全面教学资源,打造完美教学模式第一节运动解剖学一、人体结构的基本组成(一)细胞与细胞间质人体细胞可分为三部分: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
细胞膜主要由蛋白质、脂类和糖类构成,有保护细胞,维持细胞内部的稳定性,控制细胞内外的物质交换的作用。
细胞质是细胞新陈代谢的中心,主要由水、蛋白质、核糖核酸、酶、电解质等组成。
细胞质中还悬浮有各种细胞器。
主要的细胞器有线粒体、内质网、溶酶体、中心体等。
细胞核由核膜围成,其内有核仁和染色质。
染色质含有核酸和蛋白质。
核酸是控制生物遗传的物质。
细胞核是细胞的核心结构。
除成熟的红细胞外,所有的细胞都有细胞核。
细胞间质是指由细胞所产生的并存在于细胞周围的物质,由纤维和基质组成。
纤维包括弹性纤维、胶原纤维和网状纤维。
基质包含复合性糖类、水分和一些代谢产物等。
(二)人体四大基本组织1.上皮组织上皮组织也叫做上皮,它是覆盖在身体表面或体内管腔和囊(如肠、胃、血管、关节囊)的内表面上,由密集的上皮细胞和少量细胞间质构成。
结构特点是细胞结合紧密,细胞间质少。
通常具有保护、吸收、分泌、排泄和感受外界刺激的功能。
2.结缔组织由细胞和大量细胞间质构成,结缔组织的细胞间质包括基质、细丝状的纤维和不断循环更新的组织液,具有重要功能意义。
其功能是保护、防御、支持、修复和贮存等。
细胞散居于细胞间质内,分布无极性。
广义的结缔组织,包括液状的血液、松软的固有结缔组织和较坚固的软骨与骨;一般所说的结缔组织仅指固有结缔组织。
3.肌肉组织肌肉组织包括骨骼肌、心肌和平滑肌三大部分。
它是由细长的纤维状肌细胞组成,故也称作肌纤维。
骨骼肌一般通过腱附于骨骼上,但也有例外,如食管上部的肌层及面部表情肌并不附于骨骼上。
心肌分布于心脏,构成心房、心室壁上的心肌层,也见于靠近心脏的大血管壁上。
平滑肌分布于内脏和血管壁,如消化道。
心肌具有收缩和舒张的功能,还具有自律性和传导性。
骨骼肌与心肌的肌纤维均有横纹,又称横纹肌。
平滑肌纤维无横纹。
肌肉组织具有收缩特性,是躯体和四肢运动,以及体内消化、呼吸、循环和排泄等生理过程的动力来源。
骨骼肌具有收缩和舒张的功能。
4.神经组织神经组织是人和高等动物的基本组织之一,是神经系统的主要构成成分。
神经组织是由神经元(即神经细胞)和神经胶质组成。
神经元是神经组织中的主要成分,具有接受刺激和传导兴奋的功能,也是神经活动的基本功能单位。
神经胶质在神经组织中起着支持、保护和营养作用。
人体神经组织主要由神经细胞构成。
神经细胞也叫神经元,包括细胞体和突起两部分。
一般每个神经元都有一条长而分支少的轴突,几条短而呈树状分支的树突。
神经元的突起也叫神经纤维。
神经纤维末端的细小分支叫神经末梢,分布到所支配的组织。
神经元受刺激后能产生兴奋,并能沿神经纤维传导兴奋。
二、人体主要器官和系统的结构特点(一)运动系统运动系统由骨、骨连接和骨骼肌组成。
1.骨人体由206块骨组成,形状各异,按骨的形态可分为长骨、短骨、扁骨、不规则骨等。
长骨大部分由致密骨组成,主要分布于四肢,但是一些骨骼除外,如髌骨、腕骨、掌骨、跗骨等,短骨一般呈立方形,外面被以薄层密质,内部以松质为主,主要分布在手腕和脚踝,扁骨主要分布在颅和肩胛处,不规则骨主要分布在躯干、颅部和髋骨。
根据其存在部位分为附肢骨与中轴骨,附肢骨共126块,包括上下肢骨,中轴骨共80块,包括颅骨和椎骨、胸廓骨。
骨主要是由骨质、骨髓和骨膜三部分构成,活体的骨还包括血管和神经等。
骨质即骨组织,分为骨松质和骨密质,骨密质由若干层紧密排列的骨板构成,质地致密,抗压、抗扭曲性能强,构成长骨骨干及骺和其他类型骨的外层。
骨松质由许多针状、片状的骨小梁构成,结构较疏松,骨小梁的排列与骨所承受的压力和张力方向一致,组成压力曲线和张力曲线,使骨具有节省材料、轻便、坚固的特点。
成熟骨组织中的主要细胞是骨细胞,骨细胞相当于人的成年期,由骨母细胞转化而来。
当新骨基质钙化后,细胞被包埋在其中。
此时细胞的合成活动停止,胞浆减少,成为骨细胞。
骨细胞能产生新的基质,改变晶体液,使骨组织钙、磷沉积和释放处于稳定状态,以维持血钙平衡。
骨细胞对骨吸收和骨形成都起作用,是维持成熟骨新陈代谢的主要细胞。
骨髓填充于骨髓腔和骨松质间隙内。
成人的红骨髓分布在扁骨、不规则骨和长骨骨骺端的骨松质中。
红骨髓具有造血功能。
骨膜由结缔组织构成,包裹除关节面以外的整个骨。
骨膜可分为浅、深两层,浅层较厚,由致密结缔组织构成;深层疏松,有丰富的神经和血管分布,对骨的营养、新生和感觉有重要的作用。
骨由有机物和无机物构成,分别赋予骨的韧性和硬度。
骨中的有机物主要是胶原纤维和粘多糖蛋白,无机物主要是磷酸钙和碳酸钙等。
2.骨连接按照连接组织的性质和活动状态,骨连接可分为无腔隙骨连接和有腔隙骨连接。
无腔隙骨连接包括韧带连接、软骨连接和骨性连接。
有腔隙连接主要指关节连接。
(1)关节的基本构造包括关节面、关节囊和关节腔①关节面:是参与组成关节的各相关骨的接触面。
分为关节头和关节窝,关节面上覆盖着关节软骨。
②关节囊:包在关节的周围,封闭关节腔。
可分为外层的纤维膜和内层的滑膜。
滑膜能产生滑液,可增加润滑,是关节软骨、半月板等新陈代谢的重要媒介。
③关节腔:为关节囊滑膜层和关节面共同围成的密闭腔隙,腔内有少量滑液,呈负压,对维持关节的稳固具有一定作用。
(2)关节的辅助结构包括关节唇、关节内软骨和韧带滑液囊①韧带:由致密结缔组织构成,分为囊内韧带和囊外韧带。
可加强关节的稳固性和限制关节的运动。
②关节唇:关节唇是附于关节窝周缘的纤维软骨环,它加深关节窝,增大关节面,增加了关节的稳固性。
③滑膜囊:滑膜呈囊状膨出形成滑膜囊,起充填和减少摩擦的作用。
(3)骨骼肌骨骼肌收缩,牵拉骨绕关节运动轴转动,或使身体局部与整体保持某种姿势,因而是运动系统中的动力源。
(二)消化系统1.消化系统的组成人体的消化系统包括消化管和消化腺。
口、咽、食管、胃、小肠、大肠和肛门组成消化管。
其中小肠分化出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
大肠分化出盲肠、结肠和直肠。
小肠是消化管中最长、最重要的一段,消化作用和全部消化产物的吸收几乎都是在小肠内进行。
消化腺包括肝脏、胰脏和唾液腺,它能分泌消化食物的消化液,消化液中含有消化酶,能够促进营养物质的分解。
2.消化和吸收食物的消化包括物理性消化和化学性消化。
物理性消化如牙齿的切割、撕碎、咀嚼肌的咀嚼、肠壁肌肉的蠕动等;化学性消化是由消化腺分泌的消化液完成的。
消化从口腔开始,口腔中的唾液腺、舌下腺、腮腺分泌的唾液可将食物中的淀粉分解成麦芽糖,形成食糜。
胃部肌肉的运动和酸性胃液的分泌使食物进一步分解。
小肠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
小肠长5~7米,肝分泌的胆汁、胰腺分泌的胰液等进入小肠,配合小肠的分解运动,将食物充分消化。
小肠黏膜的环形褶皱、指状绒毛突起、绒毛上的微绒毛突起等,使得小肠内表面扩大了600倍,大大增大了吸收面积。
大肠吸收一部分水和电解质后将食物残渣由肛门排出体外。
(三)心血管系统心血管系统是人体内封闭的连续管道系统,由心脏和血管组成。
心脏位于胸腔内,左右两肺之间,2/3在正中矢状面左侧,1/3在正中矢状面右侧,心脏的上方连着上、下腔静脉,左、右肺静脉,主动脉和肺动脉等大血管,心腔分左右两个半心,两半心之间互不相通,被房间隔和室间隔隔开,左半心上下分为左心房和左心室,同理右半心上下分为右心房和右心室。
右心房上方有上腔静脉开口,下方有下腔静脉开口,右心房和右心室之间相通,但由右房室瓣控制,血液只能从心房流向心室,不能倒流。
右心室的上方的出口为肺动脉口,由肺动脉瓣控制,血流不能倒流。
左心房上有肺静脉口,左心房和左心室之间相通,但是由左房室瓣控制,血液不能倒流。
左心室流出口为主动脉口,并由主动脉瓣控制血流。
此外,心脏上还有一套节律性波动的传导系统。
血管可以运行血液,具有传输营养和运输氧气等作用,可分为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
动脉按管径大小可分为大、中、小3种,静脉也按管径分为大、中、小3种,其管壁分为内、中、外三层。
人体中心部位以小动脉和小静脉为主。
毛细血管的口径最小,平均8微米左右,仅能通过一个红细胞,血管壁也最薄,主要由内皮细胞核基膜构成。
毛细血管壁薄,通透性大,管中血流缓慢,有利于血管内血液和血管外组织进行物质交换。
(四)淋巴系统淋巴系统是心血管系统的辅助结构,由各级淋巴管道、淋巴器官和淋巴组织组成。
淋巴管道包括毛细淋巴管、淋巴管、淋巴干和淋巴导管。
管内含有淋巴,淋巴产生于组织液。
组织液与组织细胞进行组织交换后,大部分在毛细血管静脉端被吸入静脉,少部分进入盲端的毛细淋巴管成为淋巴。
淋巴器官包括淋巴结、扁桃体、脾、胸腔等。
淋巴器官具有产生淋巴细胞、浆细胞、滤过淋巴,参与免疫反应等功能,是身体重要的防御装置。
淋巴组织与相邻的组织有明显的界限,除了参与淋巴器官的构成外,在人体内广泛分布,如呼吸道、消化道及尿道等部位。
(五)呼吸系统是人和其他动物与环境之间进行气体交换的系统。
通过呼吸,机体从外界环境摄取氧气,排出所产生的二氧化碳以及其他代谢产物。
1.气体交换原理根据物理学原理,各种气体无论处于气体状态还是溶解在液体中,当各处气体分子压力不等时,通过分子运动,气体分子总是从压力高处向压力低处净移动,直至各处压力相等。
2.人的呼吸系统人的呼吸系统包括呼吸道和肺。
呼吸道由鼻腔、咽、喉、气管和支气管组成。
其中鼻、咽、喉称为上呼吸道;气管和支气管称为下呼吸道。
呼吸道是气体进出肺的唯一通道。
呼吸道有骨或软骨做支架,保证气流通畅;其内的鼻毛、鼻腔表面、气管和支气管内表面的纤毛和黏液对灰尘和细菌有阻挡的作用,并能够温暖、湿润、清洁进入肺内的空气。
肺是气体交换的场所。
肺位于胸腔内,每叶肺由几百万个肺泡组成。
肺泡壁仅由单层扁平上皮构成,外面密布有毛细血管和弹性纤维,所以血液内的气体与肺泡内的气体(主要是二氧化碳和氧气)可以充分地进行交换。
3.呼吸的全过程(1)高等动物和人体的呼吸过程由3个相互衔接并且同时进行的环节来完成,包括肺通气(外界空气与肺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肺换气(肺泡与肺毛细血管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和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
内呼吸(或组织呼吸)即组织换气是血液与组织、细胞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有时也将细胞内的氧化过程包括在内。
可见呼吸过程不仅依靠呼吸系统来完成,还需要血液循环系统的配合,这种协调配合与机体代谢水平相适应,又都受到神经和体液因素的调节。
(2)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肺泡壁和毛细血管之间的距离很短,允许气体分子自由通过。
肺内的大量肺泡为气体交换提供了非常大的交换场所。
在呼吸过程中,吸入气体中氧气的气压大于肺泡内氧气的气压,氧气进入肺中,而当血液流经肺毛细血管网时,血液中的氧比肺泡中氧的气压要低很多,肺泡内的氧气由于分压差向血液净扩散,血液的氧压便逐渐上升,最后接近肺泡内的氧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