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山纪行教学研究案(定稿)

阿里山纪行教学研究案(定稿)
阿里山纪行教学研究案(定稿)

总第课时

《阿里山纪行》教学研究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欣赏阿里山如画的风景,了解移步换景描绘阿里山迷人风光的写法。

2、积累一些优美的语句,体会比喻、对偶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过程与方法】

1、采用各种方式来品味语言,充分理解散文的意境。

2、抓住关键句子进行点拨,以点带面,引导学生对作品进行整体理解。【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教读本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1、播放阿里山的系列图片,配《高山青》音乐。

(说明:展示阿里山的山、水、云、树等画面,同时配乐介绍阿里山风情。)

2、画面定格在阿里山的云海上,教师引导:平静得犹如山间明镜似的潭水;毛毛的、茸茸的、蒙蒙的青苔染绿了大地,仿佛是绿色的地毯覆盖在山上;森林无边无际,恰似一片汪洋;姿态各异的树木像宝塔、像军阵……你们猜这是哪儿?

(化用文章中的句子,诗意得将阿里山的风景描摹出来,结合画面所展示的各种画面,入情入境。)

3.多媒体出示课题

(说明:以最具代表性的全景图做背景,展现出阿里山一幅精美山水画的特点。)

【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利用直观形象的多媒体课件资源,密切联系学生的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将学生带入阿里山美丽景色的情境中。在揭示课题的同时,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继续探索的欲望】

二、预习成果展示。

1、生简介作者。

2、生交流课前收集的有关阿里山的知识。

3、展示生字词的积累。

莽莽

..()山岚.()恍.()如隔世一泓.()

堪.()称谛.()听禅.()院鱼鳖.()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读书的过程即是一遍游览与观赏,听录音示范朗读。

(说明:多媒体展示每个图片,配以《寂静山林》做背景音乐,以画面配文字的方式播放阿里山的美景,范读课文。学生在听读的过程中配以视觉画面,全方位地感受阿里山的美丽。)

2、阿里山美吗?请你自己来读一读这篇美文。并思考阿里山的风景总体上有什么特点呢?在文章中找一句话概括阿里山的特点。

(说明:学生读的时候放背景音乐,让他们在柔美的音乐声中及清新的语言中体会阿里山的美。)

3、文章中作者着重为我们描绘了阿里山美如画的风景,那么作者带我们游览了那些如画的美景呢?带着这样的问题再读课文,在文章中找出来。

【本课语言典雅、凝练、和谐、畅达,句式多样,节奏感强,富有音乐美和情韵美。学习时应通过反复诵读去体会文章语言的美。】

课件:景深山水潭清澈生

美原始林区宁静命

如曲径青苔厚密力

画木桧林海神奇旺

(课件展示:学生每答到一点就用链接的方式展现出他们喜欢的画面。)

4.跟着作者的行踪我们游览了姊妹潭、原始森林、曲径青苔、木桧林海及各景点,作者是怎么安排这些景色介绍的顺序的(按照自己的行踪来安排的)?这种根据自己的行踪安排游览顺序的观察方法叫?(移步换景)。

【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应注重学生的认知规律,从整体到局部,从感性到理性,从简单到复杂。通过反复阅读,用简易的问题引导每个学生参与其中,培植自信心,使学生在主动参与中释放巨大的学习潜能。从而让语文教学成为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

四、细读课文,品味语言。

1、过渡:在小说《最后一课》中,作者都德借韩麦儿先生的嘴赞美了法国语言: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白、最精确。我想说,汉语也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这篇文章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2、对于我们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色,作者是怎么样把它刻画的如此美丽的呢?为什么能让我们在享受的同时又能引发我们的思考呢?

作者形象优美的语言。

3、文章中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调动各种感官多角度来描绘阿里山的美丽。只有如此丰富优美的语言才能刻描绘出如此自然,令人惊叹的美景。边读边画出

你认为写得优美的语句,体会文章深刻的内涵和优美的语言。

(说明:学生自己去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或者描绘自己喜欢的景点的句子,并引导他们在喜欢的句子旁坐标注、写感受。)

4、赏析语言,课件出示例句,说一说你喜欢的句子美在哪里。

例句:谭无鱼鳖,林无鸟兽,偶或有如蝇、如蚊的声音,侧耳谛听、分辨、捕捉,却又没有了。那是静谧的世界、净洁的世界,甚至可以说是禅的世界。偶有人声也是静悄悄的,舍不得打破山间的安宁。

赏析:这段文字运用了对偶、比喻、排比等多种修辞手法,交错使用整句和散句。形成轻松、舒展、迂曲、鲜明的节奏,富有声感和音乐美,表达了作者对静谧、净洁、禅的世界的独特体验。

(课件出示例句,以便学生能在这样的引导下去赏析优美的语言.并且运用链接,学生欣赏某句子或者段落时,展示他所喜欢的美景,感受在作者的描绘中形象地展示出的阿里山如花之美景。)

5、走在这样山林间的小路上,跟着作者观赏阿里山葱茏的树木,繁茂的花草……我们不禁陶醉于这美丽的景色之中,看着这些蓬勃的绿色,折服于那娇翠欲滴的绿叶间所蕴藏的蓬勃的生机,这种旺盛的生命力,这种生生不息的生命之美在文章中有没有表现出来呢?(神木死而复生)

明确:三千年不死,经历如此破坏依然生机盎然,这种生生不息,死而复生的顽强生命,不仅仅是一种物质的美丽,更是一种精神的美丽。

【对重点语段加以评析,突出重点,使学生掌握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以及联想和想象的合理运用。】

6、将你喜欢的段落或者句子用你的理解读出来。

(在学生读的同时配上音乐,读的好的段落全班齐读,以积累优美词句。)【放手让学生去读课文,读自己喜欢读的内容。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有利于调动课堂气氛。另外,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该以老师的指派来代替学生的阅读,从一开始就要有意识地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方式和阅读内容,并引导去体会作者的情感。】

五、体悟情感,回味欣赏。

1、这种精神的美丽来源于作者对生命的思考,那么作者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思考呢?又是带着什么样的心情来的呢?在文章中找一找,有没有哪里交代来阿里山的缘由以及作者当时的心情。(向往、热爱)

2、一个来台湾交流的学者,出于对台湾久久的向往,对祖国河山的热爱,怀着这样的心情游览了阿里山,我想也只有发自心底的喜爱才能描摹出如此美丽的风景。

3、现在,让我们再来感受一下阿里山的美丽。

(说明:用幻灯片将阿里山的美景播放,将文章重点的写景的句子、段落以幻灯片的形式播放,用阿里山各景色图片做背景。请一个学生来配乐朗读。)【新课程标准提倡新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接受式的学习之外,学会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培养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精神和合作精神。这样做,就使得学生的认知不断得到完善与升华,最后对课文形成初步的自我理解。】

六、总结课文,学以致用。

90年代,一曲《高山青》为我们揭开了台湾阿里山神秘的面纱,今天,作家吴功正又带我们游览了一个美丽如画的阿里山。那么,在我们生活中有没有像阿里山一样美丽的景色?

(有,很好,同学门都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关注到了生活中的美景)

(回答没有的同学要注意了,美其实离我们并不遥远,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今天大家就打开你们发现美丽的眼睛去发现生活中的美丽)

比如校园中一方凉亭,傲然挺立在校园的一角,独立,与周围的景色又是那么和谐,下面仿照阿里山的写作特点,选取你在生活中发现的美丽,写一段文字来描绘你发现的……

【学生在阅读中得到很多启示,教师及时地提供展示的机会,让学生从现实中,从与同伴的交流中,生发出形形色色的设想。这样的话题,有利于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美丽,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发展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同时也沟通了语文与生活,培养他们观察能力和综合运用的能力,最大限度地开发语文学习资源,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

六、课堂巩固练习。(完成《阿里山纪行》慧学篇)

七、课外作业,实践拓展。

作者曾说:去游览前,我没有想到写文章,我对阿里山的了解也仅仅停留在美丽的阿里山姑娘的传说上,谁知,我们未曾想到的是阿里山的美丽景色一下子吸引了我,甚至震撼了我的心灵。于是,创作欲望便萌发了。我想,我应该把阿里山描绘出来,介绍给大陆的读者,让更多的人知道它。

我们如果置身于某一处美丽的风景中,会不会像作者一样被眼前的迷人风景吸引,也产生强烈的要把它描绘出来,介绍给别人的愿望呢?

假设在座的都是游客,而你是个小导游,请根据课文内容设计一份阿里山的旅游解说词。

(温馨提示:围绕作者的行踪,然后抓住不同地点的不同景物,安排好说话的顺序就行了。还有啊,千万别忘了你是导游,要注意语态和礼貌哦。)

《阿里山纪行》导游词参考示例:

各位朋友,欢迎大家来到风光如画的阿里山,假如你乘着古色的小火车,穿过莽莽林海,就会看到云雾弥漫、幽深恬静的景象,进入阿里山站,穿过迂回曲折的林区,呈现在你眼前的是清澈如镜的姊妹潭,你还可以在水里照个影儿呢。置身于宁静的原始林区,让你拥有原生态的古典美感,踏上山间的青苔路,仿佛是踩着软绵绵的地毯,那种感觉真是妙不可言。漫步在汪洋似的林海中,让你精神振奋的是那参天耸立、八面威风的神木,它是阿里山的标志,更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怎么样?如何你有机会,你一定要去阿里山饱餐那里的秀色啊!

阿里山如一首含蓄隽永的诗,如一杯醇香甘甜的酒,如一幅优美的画,如一首动听的歌。什么时候我们也能去看看拔地参天、威风八面的神木?让我们共同期盼祖国早日统一,台湾早日回到祖国的怀抱。

第18课《阿里山纪行》学案(苏教版初二上) (3)doc初中语文 (1)

第18课《阿里山纪行》学案(苏教版初二上)(3)doc 初中语文(1) 课型:诵读品析课 课时安排:一课时 学习目标: 1、品味富有音乐美的语言。 2、观赏阿里山的如画美景。 3、学习本文融情于景的写法。 学习重、难点: 品析富有情韵美和音乐美的语言。 教学设想: 1、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相结合,教师作一样性的引导、点拨。 2、语言的感知是本文的一个教学难点,要紧让学生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品味。 3、借助多媒体手段创设情境。 学习过程:诵读,品味,拓展 一导入新课 情形导入: 〝高山青、涧水蓝,阿里山的小姐美如水……〞这首歌谣能够讲是在大陆传唱最广的台湾歌曲,关于期盼祖国统一的中国人来讲,阿里山悄然耸立在我们心湖之畔,令人心向向往,今天我们就来一起走进当代作家、美学家吴功正的?阿里山纪行?,一起来领会那儿的山山水水。 二、学习的第一时期:诵读

〔一〕学法指导:下面请同学们跟着优美的音乐,一起走进优美的阿里山,请轻声朗读课文。摸索:阿里山给作者的最初印象是什么? 〔二〕各自放声朗读 〔三〕整体感知 1、阿里山风光的美具体表现在哪里呢?请同学们扫瞄课文4--9段,小组讨论,给阿里山的各个景点起个名字。〔师投影〕 〔温馨提示:可采纳〝形容词+景点名称〞的形式给每个景点命名,即:〝的〞的形式。〕 2、师生互动,出示板书,师投影。 风清亮的水潭 景宁静的森林爱我河山 美厚密的青苔爱我中华 如无边的林海 画古老的神木 三.学习的第二时期:品味语言美。 1、师:有许多美景,我们看在眼里,记在内心,可确实是讲不出来,〝情〞在不言中。可作者做到了这一点,他把这份〝情〞寓于文中,表现在课文的语言上。本文的语言富有音乐美。 请从文中找出几例,品读玩味并作简要分析。师投影 〔温馨提示〕: 〔1〕、修辞美:本文运用了对偶、比喻、排比、引用等多种修辞,使文章的语言生动爽朗; 〔2〕、节奏美:交错运用整句和散句,大量运用叠词,形成了轻松、舒展、迂回、鲜亮的节奏;

江苏省淮安市淮阴区南陈集中学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阿里山纪行》导学案(无答案)

淮安市南陈集中学八年级语文导学案主备人:邱玉荣审核人:李学思 第四单元第17课阿里山纪行导学案 日期:班级:姓名:组别:评价:【教学目标】 1.领略阿里山的美丽风光,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2.学习课文融情于景、移步换景的写法。 3.品味富有音韵美、情韵美的语言。 【教学重点】 学习课文融情于景、移步换景的写法。 【教学难点】 学习课文融情于景、移步换景的写法。 【自主学习】要养成阅读、思考的好习惯哦! ※请同学们仔细阅读《阿里山纪行》课本P.129-132内容,认真完成下面的预习作业,相信你一定行的!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一泓.() 莽莽.() 溢.出( ) 镶.嵌() 山岚.( ) 鱼鳖.() 静谧.() 红桧.()孕.生() 风靡.( ) 拓展:你知道有哪些字与下面的生字字形相近吗? 靡 2.结合课文,解释下列词语。 接风洗尘:幽情: 风靡:山岚: 堪称:静谧: 3.本文是一篇,采用了法来描绘阿里山的优美风光,由衷地赞美了。 4.通读课文,在横线上填入恰当的词语。 【课中交流】爱动脑筋让你变得更聪明! 1.“不到阿里山,何以能说到了台湾?”读了课文,你对阿里山、神木一带的风光有了怎样的认识和感受? 2.找出表示作者行踪的短语或句子。 3.品味语句,体会美点。本文的语言富于音乐美和情韵美。请从文中选出你感受最深的一处,谈谈你对

文章语言美的体会。 4.理解写法,揣摩效果。本文在结构安排上有何特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目标检测】有目标才能成功! 1.我国古代文人墨客留下许多描绘山林优美风光的名篇,请默写连续的几句话。 2.什么是“移步换景”? 【课后巩固】学而时习之! 拓展探究,深入生活。查阅资料,结合课文,为阿里山写一则简短的导游词。【课堂记录】

阿里山纪行教学研究案(定稿)

总第课时 《阿里山纪行》教学研究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欣赏阿里山如画的风景,了解移步换景描绘阿里山迷人风光的写法。 2、积累一些优美的语句,体会比喻、对偶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过程与方法】 1、采用各种方式来品味语言,充分理解散文的意境。 2、抓住关键句子进行点拨,以点带面,引导学生对作品进行整体理解。【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教读本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1、播放阿里山的系列图片,配《高山青》音乐。 (说明:展示阿里山的山、水、云、树等画面,同时配乐介绍阿里山风情。) 2、画面定格在阿里山的云海上,教师引导:平静得犹如山间明镜似的潭水;毛毛的、茸茸的、蒙蒙的青苔染绿了大地,仿佛是绿色的地毯覆盖在山上;森林无边无际,恰似一片汪洋;姿态各异的树木像宝塔、像军阵……你们猜这是哪儿? (化用文章中的句子,诗意得将阿里山的风景描摹出来,结合画面所展示的各种画面,入情入境。) 3.多媒体出示课题 (说明:以最具代表性的全景图做背景,展现出阿里山一幅精美山水画的特点。) 【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利用直观形象的多媒体课件资源,密切联系学生的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将学生带入阿里山美丽景色的情境中。在揭示课题的同时,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继续探索的欲望】 二、预习成果展示。 1、生简介作者。 2、生交流课前收集的有关阿里山的知识。 3、展示生字词的积累。 莽莽 ..()山岚.()恍.()如隔世一泓.() 堪.()称谛.()听禅.()院鱼鳖.()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读书的过程即是一遍游览与观赏,听录音示范朗读。 (说明:多媒体展示每个图片,配以《寂静山林》做背景音乐,以画面配文字的方式播放阿里山的美景,范读课文。学生在听读的过程中配以视觉画面,全方位地感受阿里山的美丽。) 2、阿里山美吗?请你自己来读一读这篇美文。并思考阿里山的风景总体上有什么特点呢?在文章中找一句话概括阿里山的特点。 (说明:学生读的时候放背景音乐,让他们在柔美的音乐声中及清新的语言中体会阿里山的美。) 3、文章中作者着重为我们描绘了阿里山美如画的风景,那么作者带我们游览了那些如画的美景呢?带着这样的问题再读课文,在文章中找出来。 【本课语言典雅、凝练、和谐、畅达,句式多样,节奏感强,富有音乐美和情韵美。学习时应通过反复诵读去体会文章语言的美。】 课件:景深山水潭清澈生 美原始林区宁静命 如曲径青苔厚密力 画木桧林海神奇旺 (课件展示:学生每答到一点就用链接的方式展现出他们喜欢的画面。) 4.跟着作者的行踪我们游览了姊妹潭、原始森林、曲径青苔、木桧林海及各景点,作者是怎么安排这些景色介绍的顺序的(按照自己的行踪来安排的)?这种根据自己的行踪安排游览顺序的观察方法叫?(移步换景)。 【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应注重学生的认知规律,从整体到局部,从感性到理性,从简单到复杂。通过反复阅读,用简易的问题引导每个学生参与其中,培植自信心,使学生在主动参与中释放巨大的学习潜能。从而让语文教学成为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 四、细读课文,品味语言。 1、过渡:在小说《最后一课》中,作者都德借韩麦儿先生的嘴赞美了法国语言: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白、最精确。我想说,汉语也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这篇文章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2、对于我们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色,作者是怎么样把它刻画的如此美丽的呢?为什么能让我们在享受的同时又能引发我们的思考呢? 作者形象优美的语言。 3、文章中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调动各种感官多角度来描绘阿里山的美丽。只有如此丰富优美的语言才能刻描绘出如此自然,令人惊叹的美景。边读边画出

阿里山纪行阅读题

吴功正《阿里山纪行》阅读精选 一、阅读《阿里山纪行》选段,回答问题。(8分) 峰回路转,迂曲穿过一片林区,眼前骤然一亮,出现一泓水潭。它叫姊妹潭,传说曾有两姊妹一起在此投水殉情而亡。这潭犹如山间一面明镜,清澈透亮,仿佛山林不是倒映潭中,而是与水潭镶嵌在一起,成了一幅倒置的水墨画。 满眼是未加采伐的原始森林。潭无鱼鳖,林无鸟兽,偶或有如蝉、如蝇、如蚊的声音,侧耳谛听、分辨、捕捉,却又没有了。那是静谧的世界、净洁的世界,甚至可以说是禅的世界。偶有人声也是悄悄的,舍不得打破山间的安宁。同行者都在深深地吸气,仿佛要把整个阿里山的空气都吸进去,不再吐出来。 山间的曲径幽路全被青苔染绿,茸茸的、毛毛的、濛濛的。这是浓阴遮蔽下的青苔路,离开了那森森万树,离开了那浓浓团阴,决计长不出这么密、这么厚的青苔。它真像一条条绿地毯,紧紧地贴在地表上、台阶上,甚或依附在树干上。 森林恰似一片汪洋,无边无际。树木姿态各异,如幢顶,如伞盖,又如古寺宝塔。它们排列整肃,如孙武之军阵、秦皇之兵马。树干都是湿漉漉的,已不知多少年浸在山间雾气之中了。虽是盛夏亭午时分,骄阳喷焰,却透不进日光来。我们的身上也分明有点薄湿了。忽然间,我觉得,这不就是唐诗中所说的“入云深处亦沾衣”吗? 几乎在树身之间穿行,我们终于看到了神木。它是台湾著名的红桧,木有香气,高达58米,胸径6.5米,可以说是罕见的庞然大物。大就成了“精”,成了“神”。其树龄约有三千年,被发现的历史也近一个世纪了。这些或许是它被冠名为“神木”的原因吧。同时,我也明白了,没有那无边无际的原始森林,是孕生不出“神木”这样的树中巨子的。 就在我抵台的前几周,一声焦雷,从神木贯顶而下,一劈为三,中间全成枯焦。两段横卧地上,一段还站着。即令受此巨创,被用碗口粗的钢索系在另几棵原始大树上,依然拔地参天,八面威风,雄踞山间,无可匹敌。它仍然是阿里山的标志、灵魂、胆汁。 下山的路上,不知谁哼起《高山青》,“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但整个游程却没有看到。山中,树多、人少,不知阿里山的姑娘究竟在何方。树密、阴厚,仿佛能揉出浓汁。我只觉得,阿里山的风光美如画。 1、你认为“山间的曲径幽路全被青苔染绿”中的“染”字用得好不好?为什么? 答:染字用得好,有一种动态的美感,给人以绿透了的感觉。 2、“如蝉、如蝇、如蚊”这三个词语的顺序为什么不能颠倒?既然这是“静谧的世界”,为什么还能听到这些声音呢? 这是按音量由大到小排列的,用比喻句写声音的若有若无。之所以写听到声音是以声衬静。 3、第三段文字所写的青苔路与森林之间有什么关系? 文中写出了青苔的形状、密度、厚度和长度,从侧面写出了树林的茂盛、密不透光,茂密的树林是形成青苔的前提条件。 4、作者引用“入云深处亦沾衣”这句话的作用是什么?你还能另外选用一个与此意境相近的诗句吗? 引用诗句增强了全段的感染力和说服力。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5、选文作者通过移步换景,把阿里山一幅幅富有鲜明特征的画面呈现在读者眼前。请你根据提示,概括每幅画面的内容。

吴功正《阿里山纪行》课文解析

吴功正《阿里山纪行》课文解析 台北市的一家酒店里,一批台湾学者为我“接风洗尘”。席上,一位美学家的夫人对我 说:“台湾人最喜欢唱的大陆歌曲是‘大海啊,大海,就像妈妈一样……’,有些重要的活动还把它作为合唱的歌曲。”我一听,心里一动 ....,立刻说:“我们那边最喜欢唱的台湾歌曲是《高山青》。”这首歌在大陆曾风靡一时,至今仍在传唱。于是,宴席上便轻轻回荡起两支歌的旋律,我和这批台湾学者的心似乎融会起来了 【段析】以《大海啊,故乡》和《高山青》开启全文,为行文定下抒情基调。通过两岸人民各自最爱的歌曲,说明两岸人民的心是相通的。“我一听,心里一动”“宴席上便轻轻回荡起两支歌的旋律”等语句,亲切、自然,给读者一种温馨和美的感受。 第一部分:简述两岸学者欢聚台北市的融洽场面。 【品味】“台北市……”一句是起始部分,概括地叙述了本自然段的内容,交代了地点和缘由。 简述两岸学者欢聚台北的融洽场面,以《大海啊,故乡》和《高山青》开启全文,定下抒情基调。 “心里一动”说明两岸人民心灵相通,由乐曲牵动起浓浓的爱国情怀,为下文作铺垫。 不到阿里山 ...,何以能说到了台湾?这倒未必是说看那“美如水”的“阿里山姑娘”。从台北松山机场搭机,仅40分钟就到了台湾的中部城市嘉义,然后改乘森林小火车进山。小火车车头和车厢均着红色,在葱郁如染的乱山丛中显得分外醒目。这种小火车,我们只有在祖国东北的深山老林里才能见到。不过,它经过改装,变成了纯粹的旅游性“小火车”,还颇有古式小火车的模样和情调:也是那样的牵引机,也是那样的咣当咣当声,它使我们觉得时空倒退,引发了我们的思古幽情。这条铁道和印度大吉岭喜马拉雅登山铁道,秘鲁安第斯山铁道,并称世界三大登山铁道。阿里山海拔2 274米。这条登山铁道全长近72公里,途 中有49个隧道,80座桥梁,堪称“云端铁道”。穿过莽莽林 ...海.,不断爬高、上升,山下还 是阳光灿烂,山上渐渐地云雾浓稠 ....漫入车窗又溢出车厢而去。山下尚是汗水津津, ....。山岚云气 山间则是凉气侵人了。那股凉气给人的感觉不在温度 ..。在自然生态上, ..,而在穿肌透骨的力度 从山脚到山巅历经了从热带到温带再到寒带的三级转换,形成了三种不同的景观。经过三个多小时的运行,到了阿里山站。那也是一个颇有古式风味的森林小火车站。售票和人站检票的方式都使人瞬间有一种感受——像是在另一个时代。这或许是台湾人搞旅游的一种独特方式,使人恍如隔世,以满足现代人所需要的古典文化感觉。 【段析】这一自然段先以设问句表明中心;接着交代了进山的路线和所乘坐的交通工具,重点说明“古式小火车”所表现出来的“思古幽情”;之后描绘的“莽莽林海”“云雾浓稠”“山岚云气”等特有景观,给人以幽深、清凉、神奇之感,写出了阿里山的“幽深”特点。“古典文化”是作者初进山林的总体感受,也反映了台湾人发展旅游的观念。这一自然段行文自然、流畅,语言朴实又不乏生动的美感,疏朗有致,严谨活泼。 【品味】描写进阿里山的过程,侧重写进山时独特的感觉,突出幽深的特点与不寻常的氛围。 “阿里山”一词,提出了本文的中心内容,将读者的注意力吸引到要叙述的问题

18新阿里山纪行1

大庄中学八年级语文导学案 编制张会敏审核夏一倩魏文静戴文君审批 课题 18 阿里山纪行(1)使用时间编号班级姓名组别等级 学习目标1 掌握课文字的读音及词的意义。 2 反复朗读全文,感受“阿里山的风光美如画”。 学习重点体会作者对阿里山美丽风光的喜爱。 学习难点引发我们爱自然、爱祖国山河的真情。 学案导案 一.【依案自学自主探究】(熟读熟记、读书自学、查阅资料、完成练习,标注疑难) 1 自读课文,用圈点勾画的方法,在课文中标出生字并注上拼音。 2 搜集阿里山的相关简介读一读。 【知识链接】 1 作者档案吴功正,当代作家,文艺评论家,美学家。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政府特殊津贴的享受着。代表作有《小说美学史》等。 2 背景资讯 1997年作者应邀赴台湾讲学,接风宴会上轻轻回荡的《高山青》的歌曲,激发了他游阿里山的愿望,在台湾友人的陪同下,他游览了阿里山并被其优美的景色所震撼,作者把自己的感受写出来,意在让大陆人民了解阿里山,激发人民的爱国热情。 3 文学资讯关于“移步换景”的写法 ﹙1﹚移步换景,就是不固定立足点和观察点,一边走一边看,把看到的不同景物依次描写下来。游记一般都采用这种写法。 ﹙2﹚移步换景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安排材料的,一般以行踪为线索,这样可以表现景物在不同时间里的风貌神韵,可以展现景物的各种变化和不同风貌,使读者从中感受到一种动态美。 4 文体知识游记:描写旅行见闻的一种散文形式。游记的取材范围极广,可以描绘名山大川的秀丽瑰奇,可以记录风土人情的有趣阜盛,可以反映一人一家的日常生活面貌,也可以记录一国的重大事件,并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5文题解说题目“阿里山纪行”中的“阿里山”点明了游记的对象,“纪行”暗示作者是通过移步换景的方式为读者介绍阿里山的美景一新课导入 老师播放歌曲 《阿里山姑娘》, 学生听。听完后, 老师说:这优美 动听的旋律歌咏 的是台湾最负盛 名的风景区阿里 山。今天就让《阿 里山纪行》一文 引领我们追随作 者的游踪,去踏 访阿里山的通幽 曲径,去亲近阿 里山如诗如画的 风光。 二检查预习。 三朗读课文。 的。显然文章的重点是介绍作者的“行”,只要抓住文中表示行踪的语 句即可理清文章的思路。 3 多音字辨析。 幢创禅桧 二【集中问题进行点评】(根据导学案批阅情况,集中所有问题,教师进行点评) 教师补充阿里山的简介。 三【分组合作讨论释疑】(组内讨论交流、解它组疑难、形成展示材料) 1 学生分组朗读课文。 2 再读课文边读边画出表示作者行踪的短语或句子。 老师小结:这种写法叫“移步换景”----即不固定立足点和观 察点,一边走一边看,把看到的不同景物依次写下来。一般游记 都采用这种写法。 3 快速阅读课文,看看文中一共描写了几幅图,试看用四字短语 概括一下。 4 给课文划分层次。(画在课本内) 四【学生展示总结归纳】(代表展示解答它组疑难,学生点评或拓展) 五【当堂检测课堂小结】(教师提新知,进行归纳,依教学目标分层次选择练习题, 即“必做题”,“选做题”,“挑战题”) 1给加点字注音风靡.﹙﹚山岚.﹙﹚静谧.﹙﹚ 谛.听﹙﹚红桧.﹙﹚ 2 词语解释。 接风洗尘:静谧: 无可匹敌:谛听: 恍如隔世:山岚: 3 云南是个多民族的省份,风俗各异的民族分散在全省各地, 像一朵朵绚丽的鲜花点缀着美丽的云南。请选择你所熟悉的一个 民族,就这个民族的民居、服饰、节日习俗、饮食文化等,任选 一个方面作简要介绍。 四教师小结。 五课堂检测。

阿里山纪行阅读训练附答案

阅读《阿里山纪行》选段,完成1—4题。(共12分) ①满眼是未加采伐的原始森林。潭无鱼鳖,林无鸟兽,偶或有如蝉、如蝇、如蚊的声音,侧耳谛听、分辨、捕捉,却又没有。那是静谧的世界、净洁的世界,甚至可以说是禅的世界。偶有人声也是悄悄的,舍不得打破山间的安宁。同行者都在深深地吸气,仿佛要把整个阿里山的空气都吸进去,不再吐出来。 ②山间的曲径幽路全被青苔染绿,茸茸的、毛毛的、蒙蒙的。这是浓阴遮蔽下的青苔路,离开了那森森万树,离开了那浓浓团阴,决计长不出这么密、这么厚的青苔。它真像一条条绿地毯,紧紧地贴在地表上、台阶上,甚或依附在树干上。 ③森林恰似一片汪洋,无边无际。树木姿态各异,如幢顶,如伞盖,如古寺宝塔。它们排列整肃,如孙武之军阵、秦皇之兵马。树干都是湿漉漉的,已不知多少年浸在山间雾气之中了。虽是盛夏亭午时分,骄阳喷焰,却透不进日光来。我们身上也分明有点薄湿了。忽然间,我觉得,这不就是唐诗中所说的“入云深处亦沾衣”吗 ④在树身之间穿行了一阵,我们终于看到了神木。它是台湾着名的红桧,木有香气,高达58米,胸径6.5米,可以说是罕见的庞然大物。大就成了“精”,成了“神”。它的树龄大约有三千年,被发现的历史也近一个世纪了。这些或许是它被冠名为“神木”的原因吧。同时,我也明白了,没有那无边无际的原始森林,是孕育不出“神木”这样的树中巨子的。 ⑤就在我抵台的前几周,一声焦雷,从神木贯顶而下,一劈为三,中间全成枯焦。两段横卧地上,一段还站着。即令受此巨创,被用碗口粗的钢索系在另几棵原始大树上,神木依然拔地参天,八面威风,雄踞山间,无可匹敌。它仍然是阿里山的标志、灵魂。 1.选文作者通过移步换景,把阿里山一幅幅富有鲜明特征的画面呈现在读者眼前。请你根据提示,概括每幅画面的内容。(4分) 宁静的林区拔地参天的神木 2.选文语言典雅、凝练,极具美感。请从文中选取一个自己喜欢的句子,从修辞角度进行赏析。(3分) 句子: 赏析: 3.选文第一段中的划线句运用了以声衬静的写法,请从下面的诗句中选出与之写法不相同的一项(2分)【】 A.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B.夜静群动息,时闻隔林犬。 C.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D.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4.联系上下文,简析作者为什么说“神木”是“阿里山的标志、灵魂”。(3分) 附答案: 1.青苔染绿的曲径幽路无边的森林(共4分。每空2分,景物和特征各1分) 2.不设统一答案。(共3分。句子1分,赏析中指出修辞并结合句子简单分析2分)

《阿里山纪行》阅读附答案

阅读《阿里山纪行》的节选部分,完成下列各题。几乎在树身之间穿行,我们终于看到了神木。它是台湾著名的红桧,木有香气,高达58米,胸径6.5米,可以说是罕见的庞然大物。大就成了“精”,成了“神”。其树龄约有三千年,被发现的历史近一个世纪了。这些或许是它被冠名为“神木”的原因吧。同时,我也明白了,没有那无边无际的原始森林,是孕生不出“神木”这样的树中巨子的。就在我抵台的前几周,一声焦雷,从神木贯顶而下,一劈为三,中间全成枯焦。两段横卧地上,一段还站着。即令受此巨创,被用碗口粗的钢索系在另几棵原始大树上,依然拔地参天,八面威风,雄踞山间,无可匹敌。它仍然是阿里山的标志、灵魂。小题1:用四个字概括台湾著名的红桧被冠名为“神木”的原因。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小题2:“神木”已遭雷劈,为什么“它仍是阿里山的标志、灵魂”?答:小题3:选文运用哪些修辞手法,有何作用?(举一例谈谈)答:小题4:前文提到“不到神木,又何以能说到了阿里山”,联系全文内容,你认为选文对表达中心有什么作用:答:参考答案:小题1:香、高、粗、老小题1:因为即令受此巨创,但还被用碗口粗的钢索系在另几棵原始大树上,依然拔地参天,八面威风,雄踞山间,无可匹敌。他那“八面威风,雄踞山间,无可匹敌”的精神依然存在,所以他仍是阿里山的标志、灵魂。小题1:修辞手法1分,作用2分。小题1:神木是阿里山的标志、灵魂,而阿里山又是台湾的标志性风景区,最后一段揭示了神木的不怕挫折,百折不挠的深邃内涵,所以也揭示了全文的思想内涵。(1)学生感知文本内容,学会在文章中找出照应的内容,又要学会概括内容的能力。此处能总结概括出香、高、粗、老即可。(2)学生应培养理解语句在语境中的具体含义的能力,结合上下文,紧扣文章主题中心进行理解概括。这里应紧扣他那“八面威风,雄踞山间,无可匹敌”的精神依然存在,所以他仍是阿里山的标志、灵魂,意思表述合理即可。(3)这是对修辞作用与效果的考查。这里是从修辞角度来对语言进行赏析,学生应了解常用修辞的特点及作用如:比喻、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xx事物的xx特点。排比:增强文章气势,增加感染力、说服力;对比:突出描写对象的某种特点;反复:有强调语气,强化内容的作用;夸张:突出事物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对偶:语句整齐、意韵铿锵;反问:增强语气,强烈抒情。学生必须结合相关语句分析。(4)这是对文章中心主题的考查。这是一种主观性较强题目。学生能谈出自己对文章内容、主旨的主观感受、领悟或情感的体验,或谈由选文引发的思考,获得人生启迪、审美情趣等。学生理解原文的内容、思想和情感,阐述自己感受,概括出自己的看法和体会。这里能说出神木是阿里山的标志,揭示了全文的思想内涵。

第18课《阿里山纪行》教案(苏教版初二上)doc初中语文

第18课《阿里山纪行》教案(苏教版初二上)doc初 中语文 一、教学目的要求: 1.反复读全文,感受〝阿里山的风光美如画〞。 2.学习游记采纳移步换景的写法,描写了阿里山的风光。 3.明白得作者颂扬台湾人民的生态意识和利用生态进展旅行的理念,表达两岸人民的心融合起来的愿望。 4.学习文章富于音乐美和情韵美的语言。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教学目的要求2 2.教学难点:教学目的要求4 三、教学时数:二课时 四、教具:录音机、磁带、台湾阿里山风光的图片、幻灯片、网上资料 五、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新课导入: 〔二〕配音配景朗读课文,把学生引入到一种优美的意境中去。 〔三〕整体感知课文,理清课文思路。 学生讨论、交流,明确: 本文按时刻顺序记叙了一天内游玩阿里山的全过程。全文10段,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段〕,简述两岸学者团圆台北的融洽场面,以?大海啊,故乡?和?高山青?开启全文,定下抒情基调。 第二部分〔2——9段〕,描写游玩阿里山的全过程,这是游记的主体部分。 第三部分〔10段〕,写下山。仍以?高山青?作法,呼应开头,令人回味无穷。 〔四〕探究: 1.作者在课文最后写道:〝我觉得,阿里山的风光美如画〞,那么阿里山的风光具体表现在课文的哪些地点呢?请同学找出来。

2.课文中如此写道:〝不到阿里山,何以能讲到了台湾?〞〝不到神木,又何以能讲到了阿里山?〞你如何明白得这两句话?你对阿里山、阿里山的神木一带的风光有哪些认识和感受? 3.有许多景色,我们看在眼里,记在内心,可确实是讲不出来,然〝情〞在不言中。这份〝情〞寓于文中,表现在课文的语言上,富有音乐美和情韵美。试于文中找出两三处来,并作简要分析。 〔五〕小结:本文通过移步换景,形象地描画了游玩阿里山所见的迷人风光,抒发了作者专门的感受,由衷地颂扬〝阿里山的风光美如画〞,颂扬台湾人民的生态意识和利用进展旅行的理念,含蓄地表达两岸人民的心融和起来的共同愿望。 〔六〕作业: 摸索:你所明白的有关台湾的知识,在班上交流。 学生收集资料,做一份〝台湾百科〞的小报,互相交流,共同学习。 第二课时 〔一〕分发阅读材料?阿里山风光?,进行比较阅读 台湾最负盛名的风景区--阿里山,并非仅指一座山,而是由地跨南投、嘉义二县的大武峦山、尖山、祝山、塔山等18座大山组成。从嘉义乘登山火车4小时可达风景区。区内群峰参峙,溪壑纵横,既有悬崖峭壁之奇险,又有幽谷飞瀑之秀丽。最高处海拔2663米,山虽不算高,但以其神木、樱花、云海、日出四大胜景而驰誉全球,故有〝不到阿里山,不知台湾的漂亮〞之讲。 通阿里山的铁路可与〝阿里四景〞合称〝五奇〞。铁路全长72公里,却由海拔30米上升到2450米,坡度之大举世罕见。火车从山脚登峰,似沿〝螺旋梯〞盘旋而上,绕山跨谷钻隧洞,鸟雀在火车轮下翱翔。登山途中,尚可在几小时内历览热带、亚热带、温带和寒带四大类型的植被景观。从高大挺立的桉树、椰子树、槟榔树等热带古木,到四季常绿的樟、楠、槠、榉等亚热带阔叶树,再到茂盛的红桧、扁柏、亚极和姬松等温带针叶树,到了3000米以上,那么是以冷极为主的寒带林了。这些奇木异树,在阿里山上汇成一片绿色的海洋。山风劲吹时,山林如惊涛骇浪,发出轰天雷鸣,形成阿里山闻名的万顷林涛。 凡是到阿里山的游客,都要亲眼看看〝阿里山神木〞的雄姿。在阿里山主峰的神木车站东侧,高耸着一棵高凌云霄的大树,树身略倾侧,主干已折断,但树梢的分枝却苍翠碧绿,树高52米左右,树围约23米,需十几人才能合抱。据推算它已有3000多年高龄,约生于周公摄政时代,故被称为〝周公桧〞,是亚洲树王,仅次于美洲的巨极〝世界爷〞。在周公桧的东南方有一棵奇特有味的〝三代木〞。第一代树龄已逾千年,在它老死干枯的躯体中出生的第二代,也已根老壳空,残存的树干上又生出的第三代却枝繁叶茂,碧绿青葱,有3米多高。如此三代,同一根株,树中生树,枯而复荣,实乃世间罕见的神树。

走进阿里山导学案

姚村一中八年级语文导学案 课题:《走进阿里山》 主备人:______ 授课人:______ 备课组长:_________ 领导审核:_______ 八年级____班学生:________ 学习时间:_____年_____月_____日 【学习目标】 1、体会江山的美丽多娇,感知多彩多姿的大千世界。 2、品味富有音乐美和情韵美的语言。 3、学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习重、难点】品味富有音乐美和情韵美的语言。 【学习内容】 1、教材内容《阿里山纪行》。 2、相关内容《阿里山的云雾》、《阿里山的神奇》、《阿里山和日月潭》 【学法指导】 赏析语言的方法 1、抓关键词语赏析语言:句中的“……”词生动地写出了……表现了作者…… 2、从修辞角度赏析语言:本句运用了……修辞手法,生动形象的写出了……表现了作者…… 3、从句式特点入手赏析语言:常见的句式特点有:长短句结合、句式工整、使文章读起来整齐匀称、琅琅上口、富有节奏感、显示音乐美。 【学习过程】 一、朗读课文,感知美 《阿里山纪行》 1、阿里山的风光给你的最深印象是什么?(用文中的原话概括) 2、作者在文中描写了哪些美丽的阿里山风光,抓住关键词句概括景点特征。(可采用“形容词+景点名称”的形式给每个景点命名。) 二、合作学习,品味美 1、《阿里山纪行》中有没有用得非常精妙的奇词妙句?请找出几例让你怦然心动的词句品读玩味并作简要分析。(结合“学法指导”去分析)

三、阅读材料(一) 阿里山的云雾 华莎 雨停了,在去姊妹潭的途中,我们一路上尽情欣赏山间的云雾。 大概由于刚下过雨,阿里山的千山万壑,全都笼罩在朦朦胧胧的云雾中。有些地方浓雾把一切都遮蔽了,无所谓天,无所谓树,也无所谓高山和深谷;有些地方则显得影影绰绰的,有如笼着轻纱一般;有些地方云雾停留在山谷下面,汇成一片茫茫的海洋,黛绿的山峰有如浮在海面的蓬莱仙岛;有些地方云雾只漂浮在上面,挡住山峰的上半,令你产生翠峦直插云霄的错觉。这时的云雾是静止的,碧绿的千山万壑和朦胧的山间云雾构成了一幅精妙的山水画。 尔后,山里慢慢起风了。山风劲吹的时候,只见云雾在山间翻滚、奔涌、升腾、追逐。原来温文沉静的云雾,这时竟成了诡秘的魔术师了。它令原来图画似的景致变化万千,万山苍翠时隐时现、时深时浅、时远时近;忽而滚滚的云雾来了,从匿藏的山谷汹涌而来,淹没了眼前的一切;忽而它又拂袖而去了,只见袖带飘忽,瞬间似乎一切都没有发生过,但一切又确乎已经发生,给人留下了莫名的惊愕与喜悦。 四、阅读材料(二) 阿里山的神奇

苏教版八上语文18阿里山纪行

初中语文试卷 马鸣风萧萧 温馨提示: 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 课后达标训练/训练·提升作业 一、双基积累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A.莽.莽(mánɡ)山岚.(lán)浓稠.(chóu) B.风靡.(mí)堪.称(kān)幢.顶(chuánɡ) C.静谧.(mì)茸.茸(rónɡ)谛.听(dì) D.红桧.(huì)雄踞.(jù)镶嵌.(qiàn) 2.下列各组词语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A.人迹罕至峰回路转清辙姊妹 B.庞然大物分外醒目青苔纯粹 C.姿态各异排列整肃骤然融会 D.接风洗尘恍如隔世幽情隧道 3.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即令受此巨创,被用碗口粗的钢索系在另几棵原始大树上,神木依然拔地参天、八面威风、雄踞山间,无可匹敌。

B.下山的路上,不知谁哼起《高山青》:“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 但整个游程却没有看到一位阿里山姑娘。 C.席上,一位美学家的夫人对我说:“台湾人最喜欢唱的大陆歌曲是 ‘大海啊,大海,就像妈妈一样……’,有些重要的活动还把它作为 合唱的歌曲。” D.售票和入站检票的方式都使人瞬间有一种感受——像是在另一个 时代。 4.仿照示例,以“江上白帆”为开头写一句话。 示例:山上树林不是倒映潭中,而是山林与水潭镶嵌在一起,成了一 幅倒置的水墨画。 仿写:江上白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5.综合性学习。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每每读这句诗,总会引发人们对祖国统一的热切盼望。最近,学校开展了了解宝 岛的综合实践活动,请你主动参与。 (1)请你根据自己了解的知识,向家人介绍一处阿里山的名胜。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16 阿里山纪行习题 苏教版

阿里山纪行 1.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1)-(4)题。 ①峰回路转,迂曲穿过一片林区,眼前骤.然一亮,出现一泓水潭。它叫姊妹潭,传说曾有两姊妹一起在此投水殉.情而亡。这潭犹如山间一面明镜,清澈透亮,仿佛山林不是倒映潭中,而是与水潭镶嵌.在一起,成了一幅倒置的水墨画。 ②满眼是未加采伐的原始森林。潭无鱼鳖,森林里也没有鸟兽,偶或有如蝉、如蝇、如蚊的声音,侧耳谛.听,捕捉,分辨,却又没有了。那是静谧的世界、净洁的世界,甚至可以说是禅的世界。偶有人声也是悄悄的,舍不得打破山间的安宁。同行者都在深深地吸气,仿佛要把整个阿里山的空气都吸进去,不再吐出来。 (1)请用正楷将语段中画线的词语工整地书写在“田”字格里。 (2)请给语段中加点的字注上汉语拼音。 骤.然(zhòu)殉.情(xùn)镶嵌.(qiàn)谛.听(dì)(3)请根据第②段画线句子的意思,将其改成与前一句句式一致的句子,改后的句子为:林无鸟兽。 (4)第②段有一处病句,请找出来并加以修改。(不抄原句,直接写修改后的句子)偶或有如蝉、如蝇、如蚊的声音,侧耳谛.听,分辨,捕捉,却又没有了。 2.下列两组词语中,每组都有一个错别字,请找出并改正。 (1)隧道山岚纯粹人迹罕至风糜一时 (2)青苔雄踞弦律庞然大物穿肌透骨 (1)糜改为靡(2)弦改为旋 3.说出下列语句所使用的修辞手法并体会其表达作用。 (1)这潭犹如山间一面明镜,清澈透亮,仿佛山林不是倒映潭中,而是与水潭镶嵌在一起,成了一幅倒置的水墨画。 修辞手法:比喻 作用:以“明镜”来比喻水潭,突出其“清澈透亮”的特点。以“水墨画”比喻水木相映的美景,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景物的特征。 (2)树木姿态各异,如幢顶,如伞盖,如古寺宝塔。 修辞手法:比喻、排比 作用: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树木的盘曲之势,排比的句式增强了语言的气势。 (3)忽然间,我觉得,这不就是唐诗中所说的“入云深处亦沾衣”吗? 修辞手法:引用 作用:引用诗句说明了森林的幽深,空气的湿润,增强了感染力和说服力。 4.综合性学习。 大自然是万物的摇篮,人类是摇篮中的孩子。自然之美陶冶人的情操,愉悦人的身心,

《阿里山纪行》导学案_第二课时.doc

《阿里山纪行》导学案 (第2课时) 【学习目标】 1.进一步了解阿里山的特点。 2.品味富有咅乐美和情韵美的语言,体会课文表达的感情。 【活动方案】 活动1:知识冋顾。 如果你置身阿里山中,你对阿里山和阿里山的神木冇哪些认识和感受?阿里山的美是人工雕琢的美吗?由此可见台湾人的旅游景点有何特色?(仔细回顾上节课内容,联系课文独立思考后写下自己的答案->1-4号合作讨论第一题;5-8号合作完成第二题-交换讲解-全班展示后自行补充订正) 活动2:写法探究。 课文一开头就引用大陆学者和台湾同胞各自喜欢的对方的歌曲。你认为作者这样安排结构在表情达意上有什么作用? 活动3:品味语言 本文的语言典雅、凝练,句式多样,节奏感强,富于音乐美。请根据捉示摘录并赏读品析。(才艮据组长的布置和下面的提示,写出自己喜欢的句子,选择自己最喜爱的方式品读课文-边读边联系上下文加以联想,随时写下自己的感受,可以是一两个词语,可以是完整的句子小组精选内容板书在小黑板上供他人学习,注意署名) 提示:(1 )语言的音乐美,首先在于节奏美。“节奏是艺术的生命”。从语言的角度看,文句的长短、整散,语势的疾徐、直曲,字音的响沉、抑扬,它们错杂相间,使文章声势呈现有规律的变化,和谐流畅,而构成声音的节奏。例如:“潭无鱼鳖,林无鸟兽,偶或有如蝉、如蝇、如蚊的声音,侧耳谛听、分辨、捕捉,却又没有了。那是静谧的世界、净洁的世界,甚至可以说是禅的世界。偶有人声也是悄悄的,舍不得打破山间的安宁。”读这段文字,我们仿佛听到了“如蝉、如蝇、如蚊的声咅”,在静谧的世界里若有若无,进入了一种“禅的世界”,轻松、舒展、迂曲、迷人的节奏,富有音乐美。 (2)客观世界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声响,因此在汉语屮便出现了模拟各种声音的词,这种词叫“拟声词”。拟声词运用得好,不但形彖逼真,而且还能显?示出响亮的音乐美。 (3)人们说话或写文章的时候,使用两个字或四个字组成的词,耍比一个字更合乎节拍,读来顺口,听来入耳。有时作者交替使用单音节词和双音节词,同样产生了美好的声感。 (4 )恰当运用修辞格不但使文章语言生动活泼,而且也能调节咅节,增强语言的音乐美。示例:它(水潭)堪称山间一面明镜,清澈透亮。山上树林不是倒映潭中,而是山林与水潭镶嵌在一起,成了一幅倒置的水墨画。

陕西省汉中市八年级语文《阿里山纪行》学案(无答案)

陕西省汉中市八年级语文《阿里山纪行》学案(无答案) 班级姓名 (2)不过,它经过改装,变成了纯悴的旅游性小火车,还顽有古式小火车的模样和情调。()(3)这是浓荫遮蔽下的青苔路,离开了那森森万树,离开了那浓浓团荫,绝计长不出这么密、这么厚的青苔。() 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水游》全书重要人物中至少有一打以上各有各的面目。 B.最初是作者出名全靠作品的力量,到后来是作品有名全亏作者的招牌。 C.该厂先后被评为上海市先进企业和二轻局文明单位,南市区政府连续五年授予该厂“重合同、守信誉”单位。 D.凡在本店购货满300元者,本店将惠赠一份精美的礼品。 4.在下面横线上填上合适的关联词语,使句子语气通畅,表意正确。 ⑴这种小火车,我们在祖国东北的深山老林子里才能见到。 ⑵山上树林不是倒映在潭中,与水江镇嵌在一起,成了一幅倒置的水墨画。

⑶下山的路上,不知谁哼起了《高山情》,“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但整个旅程没有看到。 5.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语。 (1)一批台湾学者为我接风洗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引发了我们的思古幽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它堪称山间一明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盛夏亭午时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无可匹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阿里山纪行》互动学习评价 班级姓名 坐对一山青 ——日月潭的沉思 ①我真愿永远这样静静地坐着。静静地,静静地,坐对一山青。 ②坐对一山青,把心灵开放,向着一个绝俗的世界,真美。采集风景的人们到哪儿去了?竟把这一片宁静的山水,独留给我。这样最好,在冥坐中,我才能摄得两眼盈盈的波光,两眼青青的山色!说也奇怪?为什么人们都媚惑于一潭明艳,却无视这满山青翠呢?是为了这座山过于拙朴?还是因为人心多窍?我,愿望只有一个:我爱这座山。我不是没有见过那些耸峙的高峰的,匍匐在千仞绝壁之下,人啊,便挣扎在无望的卑微里。因此,我爱这座山,爱就爱这份平凡。它安稳地矗立在水之湄,不以巍峨震慑我,不以奇奥炫惑我,在金色的阳光下,却自有一份庄严在。九月的阳光,像一脉透明的灵泉,把长空洗得好蓝好辽阔。满山林木,也沐着阳光的爽朗,绿得纯净、绿得年轻、绿得好耀眼!在无边无际的亮蓝上抹下一大丛浓绿,除了自然,任谁的彩笔也无法把风景画得这么令人惊心!啊!这不像是九月,要不,我得说秋天仍是生命的季节。看这座山吧,每一片林子,每一块绿坡,甚至每一张高举的叶片上,都展示着最放纵的生命。不必解释也不能解释,我只能喃喃地独语:这是神! ③坐对一山青,把心灵开放,向着一个绝俗的世界,真美。可是别以为这么容易就认识了山,山有一千个面貌,每个面貌都含蕴着奇异的风采。看啊!不知道什么时候,山岚已悄然升起,空溕溕的一片白,才涨上了山腰忽而又沿着山脊流淌向幽谷,俏丽的丝丝缕缕,若有若无的牵连着,徜徉在峰颠林梢,可不是么?雾掩云遮,风情千种,这座山一下子就妩媚得像三月的新娘。让人怎么也难以相信,它本来拙朴的样子,也有如此细腻的情韵?但是,对这突如其来的景象,顿感迷离!烟云的浓浓淡淡且别管,阳光的明明暗暗且别管,峰峦的隐隐约约且别管,在这织梦的时刻,我知道,我需要的是一份醉意的朦胧。沉醉吧!沉醉吧!在纯然的沉醉中,

阿里山纪行 导学案

初级中学导学案 年级:八科目:语文主备:审核: 课题:阿里山纪行课型:预习+展示+反馈 学习目标 1、通读全文,理清思路,感受“阿里山的风光美如画” 2、体会阿里山风光的共同特征,体会作者的爱国情感。 3、理清文章内容,学习移步换景的写作方法。 一、情景导入: 1、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资料,了解阿里山的风土人情、秀丽风光。可以是图片,文字,还可以是歌曲。(分组活动) 2、自学口语交际“做一次导游”内容 3、交流关于阿里山的资料,导入课文 (1)、欣赏歌曲《高山青》,请学生向大家介绍你所了解的阿里山。 (2)、导入:阿里山的风光真是迷人,听了同学们的介绍,我们还是意犹未尽,那就让我们跟着当代作家、文艺评论家、美学家吴功正再去这片神奇的土地游览一番吧。 二、自主探究 1、字词检查 注意加点字读音 风靡山岚堪称谛听幢顶红桧禅的世界 2、听课文录音,理清课文思路,组织“我做导游”活动,学习移步换景的写法 阿里山的风光秀美如画,你能找出课文中描绘了哪些风景图吗? 要求:理清游览线路,说出每个景点的特征,可以适当运用文中的语句,但不能照搬。组织小组讨论 小组交流、评价 3、思考讨论 开头一段写两岸学者欢聚台北的融洽场面有何作用? 作者进阿里山有什么独特的感受?用文中的话来说。 一路上,作者见到了哪些如画的风光? 4、作者笔下的神木是什么样子?它有哪些丰富而深邃的内涵? 三、展评析疑 四、归纳拓展 1、运用移步换景的方法带领大家游览我们美丽的校园。要求:理清游览线路,说出每个景点的特征。组织交流,评选最佳导游 楚州利用生态资源发展经济的举措 检测小结 指板书小结本课内容 B、布置任务 1、完成《学习与评价》1——3题 2、课后将好的词语或句子摘抄在读书笔记本上

阿里山纪行 语文阅读答案

阿里山纪行(节选)满眼是未加采伐的原始森林。①潭无鱼鳖,林无鸟兽,②偶或有如蝉、如蝇、如蚊的声音,侧耳谛听、分辨、捕捉,却又没有了。那是静谧的世界、净洁的世界,甚或禅的世界。偶有人声也是悄悄的,舍不得打破山间的安宁。同行者都在深深地吸气,仿佛要把整个阿里山的空气都吸进去,不再吐出来。几乎在树身之间穿行,我们终于看到了神木。它是台湾著名的红桧,木有香气,高达58米,胸径6.5米,可以说是罕见的庞然大物。大就成了”精”,成了”神”。其树龄约有三千年,被发现的历史也近一个世纪了。这些或许是它被冠名为”神木”的原因吧。同时,我也明白了,没有那无边无际的原始森林,是孕育不出”神木”这样的树中巨子的。下山的路上,不知谁哼起《高山青》,”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但整个游程却没有看到。山中,树多人少,不知道阿里山的姑娘究竟在何方。树密、阴厚,仿佛能揉出浓汁。我只觉得,阿里山的风光美如画? 1、神木为什么被称之为”神木”? 2、你怎么理解划线句①,那些鱼、鸟、兽到哪里去了呢? 3、结合划线句②,说说作者当时的感受。 4、作者没有见到阿里山的姑娘,他遗憾吗?阿里山的姑娘究竟在哪里呢?答案:1、神木体形巨大,历史悠久,所以被冠名为”神木”2、人们连说话都是悄悄的,没有去打扰这些鱼、鸟、兽,它们也没有必要出来四散逃窜,所以它们就在游客身边,说明游客的环保意识很强,在这里,人与自然是融洽的、和谐的。3、作者可以感觉到山林的幽静,”如蝉、如蝇、如蚊”三个比喻写出了山林里若有若无的声音,以声反衬静。4、作者领略了阿里山美丽的风光,如同见到了一位美丽的阿里山姑娘,他也坚信阿里山的山水可以养育出如山水般清新脱俗的阿里山姑娘,他并不遗憾,这个姑娘已被他装在心里了。(或,作者不会感到遗憾,阿里山姑娘只是一种美的象征,作者在美丽的阿里山山水中已经看到了阿里山的姑娘,并把她永远放在了心里。)

国殇_学案及答案 (1)

国殇 课型:新授课制作:白汉华使用班级:文二、理四时间: 【学习目标】 1.体会文中楚国将士不屈的战斗意志,勇毅爱国精神,感受屈原对他们热烈的赞颂与哀悼之情。 2.体会“因声求气” 【作品介绍】 《国殇》是一首祭歌,更是一首血泪交并的爱国主义、英雄主义的赞歌。古代流传至今的祭诗、祭文何止千数,但写得如此激动人心、鼓舞斗志的,却绝无仅有。从屈原的时代到现在已经过去几千年了,几千年来历史发生了巨大变化,然而屈原诗中的这种爱国主义精神一直光照着现实,成为中华民族的永恒精神支柱。 【知人论世】 屈原(约前340—约前278)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名平,字原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1953年,屈原还被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受到世界和平理事会和全世界人民的隆重纪念。 屈原一生经历了楚威王、怀王、顷襄王三个时期,而主要活动于楚怀王时期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三闾大夫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民强、威震诸侯的局面但是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小人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 屈原的作品充满了积极的浪漫主义精神其,作品形式上参差错落、灵活多变;语言上采用了大量楚地方言,极富乡土气息,极富表现力《诗经》与《楚辞》并称为“风骚”风、骚是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优良传统的源头同时,以《离骚》为代表的楚辞还影响到汉赋的形成。 【学习重点与难点】 1. 重点:“国殇“的含义及对壮烈战争场面的细致描写。 2. 难点:作者如何运用场面描写渲染悲壮的气氛。 《国殇》悲歌慷慨,刻画了一批英勇无畏的烈士形象。而作为我国浪漫主义文学的领航者,屈原熟练地运用了多种艺术表现手法,让读者沉浸在这悲壮的气氛中。虽然遥隔两千多年,但《国殇》中烈士们的英雄气概,却依旧能够震撼我们的心灵,为之深深感动。 【预习检测】 1.了解作者和背景(落实“屈原”“楚辞”“国殇”三个知识点) 2.朗读并背诵全诗 3.用现代汉语翻译全诗 4.注音 被()毂()躐()骖()殪()霾()絷()枹()怼() 【合作探究】 1.这首诗可以分成几层?各层之间有什么关系? 2.这首诗描写战斗场面,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试简要分析,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