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新阿里山纪行1
十八《阿里山纪行》
路线
台北松山机场 嘉义
(浓稠的云雾)
乘森林小火车 进山 阿里山站
(古典的站台)
(厚密的 青苔)
曲径 幽路
(清澈的 姊妹潭)
峰回路转,迂曲 穿过一片林区 从火车站到神木, 尚有一段路
(无边的 林海)
(静谧的森林)
下山的 路上
在树身之间穿 行了一阵,终 于看到了神木
(古老的神木)
写法: 移步换景
不固定立足点和观察点, 一边走一边看,把看到的不 同景物依次描写下来。
示例:阿里山,山美水美人 更美。你想享受着自然美吗 请来到这里吧。在这里山清 水秀是理想中的世外桃源。 阿里山欢迎您!
台湾民谣:
一二三,到台湾, 台湾有个阿里山,
阿里山,有神木, 明年我们回大陆。
高山常青,涧水常蓝……
阿里山如一首含蓄隽永的诗,如一 杯醇香甘甜的酒,如一幅生动的画,如 一曲悠远的歌……什么时候我们也能去 看看那拔地参天、威风八面的神木?什 么时候我们也能去阿里山赏云海,观日 出?……让我们共同企盼祖国早日统一, 台湾早日回到祖国的怀抱!
孙武之军阵,秦皇之兵马
修辞美:恰当的修辞也能调节音节,增强语言的音乐美,而且能使文 章语言生动活泼。
森林恰似一片汪洋,无边无际。其盘曲之势,如幢顶,如伞盖, 如古寺宝塔,真不知树躯有多少围、树身有多么高。它们排列 整肃,如孙武之军阵、秦皇之兵马。
情 韵 美
一、融情于景
潭无鱼鳖,林无鸟兽,偶或有如蝉、如 蚊的声音,侧耳谛听、分辨、捕捉,却 又没有了。那是静谧的世界、净洁的世 界,甚至可以说是禅的世界。
吴 功 正
阿 里 山 纪 行
阿里山
阿里山 位于台湾嘉义县东北,是大武峦山、 尖山、祝山、塔山等18座山峦的总称。 最 高峰为大塔山,海拔为2663米,东距台湾最 高峰玉山(高3997米)甚近。阿 里山风景 区面积约有175公顷,是台湾著名的天然森 林公园和旅游胜地。阿里山的森林、云海和 日出,誉称三大奇观。
云南省水富县第二中学八年级语文上册《阿里山纪行》课件(2) 新人教版
请同学们运用移步换景的 方式带领大家游览我们美 丽的校园
幽深
宁静 清的标志是什么?
神木
作者笔下的神木是什么样子? 有那些丰富而深厚的内涵
作者抓住了神木的巨大、悠久以及“巨创”来写, 这里把神木作为阿里山的“标志、灵魂”的象征, 推而广之,也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激发了自己 的爱国之情。
你认为这篇文章语言美在何处?
• 音乐美:节奏美 拟声美 音节美 修辞美 • 情韵美:融情于景 托物寄情
学 习 目 标
1.阿里山的如画风光
2.移步换景、融情于景的写法
3.富于音乐美、情韵美的语言
4.作者的爱意和强烈的爱国之情
作者进山时的独特感受是什么?
那股凉气给人的感觉不在温度, 而在穿肌透骨的力度
美丽的阿里山美在何处?请同 学们在文中找出
潭水清澈
林区宁静
神 木
山间青苔路
无际森林
阿里山风光的特点
【八年级】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8课阿里山记行学案2无答案新版苏教版
【关键字】八年级十八、阿里山记行(2)【学习目标】1. 品味富有音乐美的语言。
2. 学习本文融情于景的写法。
3. 理解作者赞扬台湾人民的生态意识和利用生态发展旅游的理念,表达两岸人民的心融合起来的共同愿望。
【重点难点】品析富有情韵美和音乐美的语言。
【课前预习】1.仔细研读课文,找出你最欣赏的句子做赏析句子:赏析:2. 在台湾有这样一句民谣:“一二三,到台湾,台湾有个阿里山,阿里山,有神木,明年我们回大陆!”民谣表达了台湾人民怎么样的情感?一、检查复习,进入语言分析。
2、体会情感。
怎样理解置身于阿里山中的作者的思想感情的?三、探究:你认为神木美不美?它有哪些丰富而深邃的文化内涵?四、质疑交流。
五、总结全文:1.移步换景。
2.迷人风光3.两岸人民的共同愿望。
【课后作业】阅读《阿里山纪行》的节选部分,回答问题。
几乎在树身之间穿行,我们终于看到了神木。
它是台湾著名的红桧,木有香气,高达,胸径,可以说是罕见的庞然大物。
大就成了“精”,成了“神”。
其树龄约有三千年,被发现的历史近一个世纪了。
这些或许是它被冠名为“神木”的原因吧。
同时,我也明白了,没有那无边无际的原始森林,是孕生不出“神木”这样的树中巨子的。
就在我抵台的前几周,一声焦雷,从神木贯顶而下,一劈为三,中间全成枯焦。
两段横卧地上,一段还站着。
即令受此巨创,被用碗口粗的钢索系在另几棵原始大树上,依然拔地参天,八面威风,雄踞山间,无可匹敌。
它仍然是阿里山的标志、灵魂。
1.用四个字概括台湾著名的红桧被冠名为“神木”的原因。
答: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___2.文中加粗的“约”和“或许”能否删去,为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3.“神木”已遭雷劈,为什么“它仍是阿里山的标志、灵魂”?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4.于神木“巨创”中,作者发现了丰富、深邃的内涵,你是怎样理解的?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美文欣赏】《冬季到台北来看雨》来时,便听说台北是个多雨的城市,尤其是冬季,雨下得更是非同凡响,为世界上许多城市所不能比。
《阿里山纪行》教案
《阿里山纪行》教案学习目标:1、品味富有音乐美的语言。
2、欣赏阿里山的如画美景。
3、学习本文融情于景的写法。
学习重、难点:品析富有情韵美和音乐美的语言。
教学设想:1、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相结合,教师作一般性的引导、点拨。
2、语言的感知是本文的一个教学难点,主要让学生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品味。
学习时间:一教时学习过程:课前播放歌曲《高山青》、滚动阿里山图片,学生可跟唱,营造学习氛围,感受阿里山的美丽。
一、导入“高山青、涧水蓝,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这首歌谣可以说是在大陆传唱最广的台湾歌曲,对于期盼祖国统一的中国人来说,阿里山悄然矗立在我们心湖之畔,令人心向神往,今天我们就来一起走进当代作家、美学家吴功正的《阿里山纪行》,一起来领略那里的山山水水。
二、整体感知课文。
下面请同学们跟着优美的音乐,一起走进优美的阿里山,请轻声朗读课文。
思考:阿里山给作者的最初印象是什么?“我觉得,阿里山的风光美如画.”三、赏析美文(一)感知全文,欣赏阿里山的如画美景。
1、阿里山风光的美具体表现在哪里呢?请同学们浏览课文4--9段,小组讨论,给阿里山的各个景点起个名字。
(温馨提示:可采用“形容词+景点名称”的形式给每个景点命名,即:“的”的形式。
)2、师生互动,出示板书,师投影。
风清澈的水潭景静谧的森林美厚密的青苔如无边的林海画古老的神木(3、请同学们欣赏美如画的阿里山风景。
)4、师:江山如此多娇,访名山大川,把所见所闻所思所感真切地写下来,是人生一大乐事。
海峡那边的阿里山上有山有水,有潭有溪,无不使人赏心悦目,获得美的享受。
“一切景语皆情语”,阿里山的风光真是太美了,作者为之而陶醉,恨不得与之融为一体,表达了一种浓浓的爱意。
(二)、品味语言美。
1、师:有不少美景,我们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可就是说不出来,“情”在不言中。
可作者做到了这一点,他把这份“情”寓于文中,表现在课文的语言上。
本文的语言富有音乐美。
请从文中找出几例,品读玩味并作简要分析。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第18课《阿里山纪行》同步练习(含精品解析)
第十八课《阿里山纪行》同步训练1.下列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A.莽莽(mánɡ)浓稠(chóu)山岚(lán)鱼鳖(biē)B.堪称(kān)风靡(mí)谛听(dì)静谧(mì)C.茸茸(rónɡ)幢顶(chuánɡ)禅悟(chán)纯粹(cuì)D.雄踞(jù)红桧(huì)模样(mú)镶嵌(qiàn)答案:C解析:A项中“莽”应读mǎnɡ; B项中“靡”应读mǐ;D项中“桧”应读ɡuì点评:此题考查重点字的字音辨析。
对汉字的认读,主要是形近字、多音字容易混淆读错,还有方言误读、习惯性误读都是常见的错误,形近字要注意部首的区别,学习和复习的过程中可以进行适当的分类整理。
2.指出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
a潭无鱼鳖,林无鸟兽。
()b忽然间,我觉得,这不就是唐诗中所说的“入云深处亦沾衣”吗?()答案:对偶|反问,引用解析:分析:此题是分析对偶、反问修辞手法的作用。
对偶是用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应或相近意思的修辞方式。
反问句就是用疑问的句式,表达肯定的观点。
对照概念写出修辞。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运用修辞手法的能力。
能够正确运用修辞手法,关键在于要了解各种修辞手法的概念。
对偶是用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应或相近意思的修辞方式。
反问句就是用疑问的句式,表达肯定的观点。
3.分析下面句中加点字运用的妙处。
虽是盛夏亭午时分,骄阳喷焰,却透不进日光来。
答案:)“喷”是喷洒、喷射的意思,这里突出了骄阳似火的特点。
解析:分析:解答此题先要知道词语的本义,再结合语境分析语境义。
点评:此题考查词语在语境下的含义。
本着词不离句的原则4.试分析下列比喻句的表达效果。
树木姿态各异,如幢顶,如伞盖,如古寺宝塔。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18课《阿里山纪行》课堂活动导学案 苏教版
个性调整十八《阿里山纪行》课堂学习活动单(第1课时)【学习目标】1.通过朗读,感受阿里山风光的图画美,体会江山的美丽多娇。
2.学习课文移步换景的写景方法。
【课前预习】1.作者档案吴功正,1943年生,江苏如皋人。
其学术研究方向是中国文学史和中国美学史。
2..背景回望1997年7月初,吴功正应一批台湾学者的邀请赴台湾讲学,交流两岸文化。
台湾学者陪伴他游览了阿里山。
作者深深的陶醉于阿里山的迷人风光,回来后写下此文。
3.阅读课文后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莽莽..()山岚.()恍.()如隔世一泓.()堪.()称谛.()听禅.()院鱼鳖.()【活动方案】活动1:欣赏投影仪呈现的阿里山风景图片,同时欣赏歌曲《阿里山的姑娘》活动2:朗读课文。
(小组依次朗读全文,注意正音正字;选出小组朗读优秀者示范朗读余下的内容。
)活动3:整体感知。
(1)假设你的小组同学是游客,而你是一个导游,请根据课文内容设计一份阿里山的旅游解说词。
(温馨提示:可小组合作讨论,找出作者的行踪,然后抓住不同地点的不同景物,安排好说话的顺序就好了。
还有啊,千万别忘了你是导游,要注意语态和礼貌。
)(步骤:小组合作朗读交流,划出游览行踪的句子,找出主要景点。
→指名同学当导游,其他同学提出改进意见→参加全班角逐并记录其他小组的亮点和特色。
)(2)请用3-4个词语概括阿里山风光的共同特点。
活动4:讨论探究。
(1)阿里山给人留下的总的印象是什么?请找出文中的一句话写下来。
(2)画出交代参观阿里山行踪的句子,(独立思考后写下来→小组师徒互查并订正)(3)本文采用了怎样的写景方法?请简要说明。
【知识链接】课堂随笔:十八《阿里山纪行》课堂学习活动单(第2课时)【学习目标】1.进一步了解阿里山的特点。
2.品味富有音乐美和情韵美的语言,体会课文表达的感情。
【活动方案】活动1:知识回顾。
如果你置身阿里山中,你对阿里山和阿里山的神木有哪些认识和感受?阿里山的美是人工雕琢的美吗?由此可见台湾人的旅游景点有何特色?(仔细回顾上节课内容,联系课文独立思考后写下自己的答案→1-4号合作讨论第一题;5-8号合作完成第二题→交换讲解→全班展示后自行补充订正)活动2:写法探究。
阿里山纪行
《阿里山纪行》(一)
学习目标:反复读全文,感受“阿里山的风光美如画”
品味文章富于音乐美和情韵美的语言。
课前学习: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资料,了解阿里山的风土人情、秀丽风光。
可以是图片,文字,还可以是歌曲。
(分组活动)
课堂学习:
第一块:交流关于阿里山的资料,导入课文
教学步
骤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反思
1 欣赏歌曲《高山青》,请学生向大
家介绍你所了解的阿里山。
每组派代表发言。
结合搜集到的资料进行解说。
如实物投影展示图片等。
时间:每人2—3分钟。
2 导入:阿里山的风光真是迷人,听
了两位同学的介绍,我们还是意犹
未尽,那就让我们跟着吴功正再去
游览一番吧。
第二块:品味语言
教学步
骤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反思
1 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
文,你觉得写得好的地方可以反
复朗读,体会它好在哪里。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划出写的好的地方并做批注。
独立思考。
2 指导:从多个角度去赏析从各个角度进行赏析。
如词语用的精当、修辞、节奏
感等
3 组织交流、评价交流,讨论。
4 布置任务:课后将好的词语或句
子摘抄在读书笔记本上
第三块:欣赏歌曲,朗读优美语段
教学步
骤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反思
1 播放歌曲《高山青》欣赏,哼唱
2 组织朗读优美语段个别朗读,互评。
阿里山纪行
通讯地址:江苏省连云港市灌云县初级中学
(1)阿里山风光的美具体表现在哪里呢?请同学们浏览课文4~9段,小组讨论,给阿里山的各个景点起个名字。投影显示:
(温馨提示:可采用“形容词+景点名称”的形式给每个景点命名,即:“的”的形式。)如:清澈的水潭
(2)师生互动,出示板书,投影。
风清澈的水潭
景静谧的森林
美厚密的青苔
如无边的林海
画古老的神木
(3)请同学们欣赏美如画的阿里山风景。
2.我觉得,阿里山的风光美如画
老师小结:这种写作的方法叫“移步换景”(即不固定立足点和观察点,一边走一边看,把看到的不同景物依次描写下htm
(三)赏析美文
1.感知全文,欣赏阿里山的如画美景。
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学案例评选
教案设计
一、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中学学科:语文
2.课时:1
3.学生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音,练习朗读。
二、教学课题
1.欣赏阿里山的如画美景,体会江山的美丽多娇,感知多彩多姿的大千世界。
《阿里山纪行》是当代作家、文艺评论家、美学家吴功正写的一篇游记。这篇游记通过移步换景,形象地描绘了游览阿里山迷人的风光,抒发了作者独特的感受,由衷地赞美了“阿里山的风光美如画”,赞扬了台湾人民的生态意识和利用生态发展旅游的理念,含蓄地表达了两岸人民的心融合起来的共同愿望。
教学重点、难点:
1.学习本文融情与景、移步换景的写法;
(3)齐读9段。(教师指导:要读出气势,读出力量,要一气呵成,读出自豪感、民族情和爱国情,“标志和灵魂”要,,,[%B8%DF%C9%BD%C7%E0]&cat=0&gate=1&0++&si=%B8%DF%C9%BD%C7%E0;;%B8%DF%CA%A4%C3%C0;;70433;;70433&lm=-1&mtid=5&d=8&size=7130316&attr=0,0&titlekey=458075507,3870899218&mtype=2
(新)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6课 阿里山纪行 (共31张PPT)
山的美丽风光。
2.语言富于音乐美和情韵美。 本文的语言典雅、凝练、和谐、畅达,句式多样,节 奏感强,富有音乐美。如“潭无鱼鳖,林无鸟兽,偶或有
8.(山东潍坊中考,T21)试分析文章第9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第9段是全文的点睛之笔,它揭示了全文的中心意思
。“神木”虽遭雷劈,遭“巨创”,却“依然拔地参天, 八面威风,雄踞山间,无可匹敌”,表现出其不屈的精神 ,而这种生机勃勃、不折不挠,正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 。
9. 本文用歌曲《高山青》作结,有什么作用? 本文以歌曲《高山青》作结,再次强调了“阿里山
第四单元
十六 阿里山纪行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及本文的写作背景;理解文章的内容,把握文 章的主旨。(重点)
2.学习移步换景、融情于景的写法;品味本文富于音乐美
和情韵美的语言。(难点) 3.感受阿里山美丽如画的风光,激发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题目中的“阿里山”点明了写作的对象,“纪
行”表明本文是记载旅途见闻的,也点明了本文的 体裁是一篇游记。
作者在文章结尾写道“但整个游程却没有看到一位
阿里山姑娘”,他是在感到遗憾吗?请结合文章内容加 以分析。 我认为作者不是在感到遗憾。①作者游览阿里山并 不只为了看那“美如水”的“阿里山姑娘”,言外之意 也是为了欣赏阿里山的美丽风光。②作者在整个游览的 过程中,看到了风光如画的阿里山,并深深地陶醉于其
的,是说理型游记。
生难字
风靡(mǐ) 山岚(lá n) 幢(chuá ng) 一泓(hó ng) 秘鲁(Bì ) 迂曲(yū) 红桧(guì ) 镶嵌(qià n) 隧道(suì ) 谛听(dì ) 雄踞(jù ) 静谧(mì )
多音字 mǐ(风靡) 靡 mí (奢靡)
chuá ng(石幢)
阿里山纪行D
不是倒映潭中,而是与水潭镶嵌在一起,成了一幅倒置的山水画。(分析:以“明镜”来比喻 (2)、2段:穿过莽莽林海,不断爬高、上升,山下还是阳光灿烂,山上渐渐 地云雾浓稠。(分析:“穿过莽莽林海”写出 写出原始森林的广阔无边,“云雾浓稠”是
深山里特有的景观。) 有人声……山间的安宁。(分析:这段文字运用了对偶、比喻、排比等多种修辞手法,交错使 文中优美的语句还有很多,由于时间关系,这节课我们就找到这里,课后希望大家继续体
一幅倒置的水墨画。(板书:清澈透明) 、密度、厚度和长度。( ★原始林海(7段):描绘了森林的无边无际(1句);森林中树木
结尾诗句:唐诗《山中留客》作者 张旭 ★千年神木(8、9段):悠久的历史;罕见的庞然大物;虽遭重创依然拔地参天。
的确很美,那么作者在文中所运用的的语言美不美呢?(美)究竟美在哪儿呢?请你在文中找
《阿里山纪行》
《阿里山纪行》我前往台湾时,第一个计划就是去阿里山。
阿里山以其壮丽的自然景观和丰富的历史文化而闻名。
当我踏上山顶时,被眼前的美景所震撼。
阿里山的日出和云海是这座山脉的最佳特色之一。
每天清晨四点左右,游客们会集聚在山顶上准备欣赏美丽的日出。
我也加入了他们的行列,站在海拔高度超过两千米的山顶上,准备一睹这一奇观。
当太阳冉冉升起时,从山的远处升起的云海令人屏息。
白茫茫的云朵不断流动着,好像在大自然的舞台上尽情表演。
整个山脉都被无尽的云海所包围,形成了壮丽的景象。
此时,我感受到了内心的宁静和平和。
除了日出和云海,阿里山还有许多令人愉悦的景点。
其中之一是神木群。
这些巨大的古老树木看起来非常宏伟,为这片山脉增添了一份神秘感。
一些树木已经存在了几百年,他们见证了阿里山的历史变迁。
站在这些古老树木旁边,我不禁想象着它们在过去所见证的一切。
漫步在阿里山的村庄里,我感受到了浓厚的台湾文化氛围。
当地居民非常友善热情,用温暖的笑容和我交谈。
他们向我介绍了当地的传统手工艺品和美食,我也品尝了许多当地特色小吃。
每一口美食都充满了当地的特色和独特的风味。
阿里山不仅有美丽的自然景观和丰富的文化体验,还有让人难以忘怀的火车旅程。
阿里山小火车是这片山脉的标志性交通工具,每天都有游客搭乘它去山脚下的小镇游玩。
我也参加了这次火车之旅,踏上了阿里山小火车的车厢。
通过窗户,我可以欣赏到美丽的山景和层层叠叠的茶园。
这次火车旅行让我感受到了旅途中的惬意和快乐。
离开阿里山时,我心里充满了对这座山脉的留恋和回忆。
阿里山为我提供了一次令人难忘的旅行体验,它不仅仅是一个旅游目的地,更是一个让人感受到生命力和自然之美的人间仙境。
我相信我会再次踏上阿里山,去探索更多它的魅力所在。
阿里山是台湾著名的旅游胜地,不仅以其壮丽的自然景观而闻名,还有许多富有历史文化的景点吸引着游客们的到来。
在我的阿里山纪行中,我还经历了一系列令人难忘的体验。
除了壮丽的日出和云海,阿里山还有许多令人叹为观止的自然景观。
阿里山纪行阅读及阅读答案
阿里山纪行阅读及阅读答案“神木”遭雷劈,虽遭巨创,仍有一段还“依然拔地参天,八面威风,雄踞山间,无可匹敌”,表现了一种不屈的精神,因此,“它仍然是阿里山的标志、灵魂”。
下面给大家带来一些关于阿里山纪行阅读及阅读答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阿里山纪行原文①满眼是未加采伐的原始森林。
潭无鱼鳖,林无鸟兽,偶或有如蝉、如蝇、如蚊的声音,侧耳谛听、分辨、捕捉,却又没有。
那是静谧的世界、净洁的世界,甚至可以说是禅的世界。
偶有人声也是悄悄的,舍不得打破山间的安宁。
同行者都在深深地吸气,仿佛要把整个阿里山的空气都吸进去,不再吐出来。
②山间的曲径幽路全被青苔染绿,茸茸的、毛毛的、濛濛的。
这是浓阴遮蔽下的青苔路,离开了那森森万树,离开了那浓浓团阴,决计长不出这么密、这么厚的青苔。
它真像一条条绿地毯,紧紧地贴在地表上、台阶上,甚或依附在树干上。
③森林恰似一片-,无边无际。
树木姿态各异,如幢顶,如伞盖,如古寺宝塔。
它们排列整肃,如孙武之军阵、秦皇之兵马。
树干都是湿漉漉的,已不知多少年浸在山间雾气之中了。
虽是盛夏亭午时分,骄阳喷焰,却透不进日光来。
我们身上也分明有点薄湿了。
忽然间,我觉得,这不就是唐诗中所说的“入云深处亦沾衣”吗?④在树身之间穿行了一阵,我们终于看到了神木。
它是台湾著名的红桧,木有香气,高达58米,胸径6.5米,可以说是罕见的庞然大物。
大就成了“精”,成了“神”。
它的树龄大约有三千年,被发现的历史也近一个世纪了。
这些或许是它被冠名为“神木”的原因吧。
同时,我也明白了,没有那无边无际的原始森林,是孕育不出“神木”这样的'树中巨子的。
⑤就在我抵台的前几周,一声焦雷,从神木贯顶而下,一劈为三,中间全成枯焦。
两段横卧地上,一段还站着。
即令受此巨创,被用碗口粗的钢索系在另几棵原始大树上,神木依然拔地参天,八面威风,雄踞山间,无可匹敌。
它仍然是阿里山的标志、灵魂。
问题一:1.选文作者通过移步换景,把阿里山一幅幅富有鲜明特征的画面呈现在读者眼前。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18 阿里山纪行课文解析 苏教
《阿里山纪行》课文解析台北市的一家酒店里,一批台湾学者为我“接风洗尘”。
席上,一位美学家的夫人对我说:“台湾人最喜欢唱的大陆歌曲是‘大海啊,大海,就像妈妈一样……’,有些重要的活动还把它作为合唱的歌曲。
”我一听,心里一动....,立刻说:“我们那边最喜欢唱的台湾歌曲是《高山青》。
”这首歌在大陆曾风靡一时,至今仍在传唱。
于是,宴席上便轻轻回荡起两支歌的旋律,我和这批台湾学者的心似乎融会起来了【段析】以《大海啊,故乡》和《高山青》开启全文,为行文定下抒情基调。
通过两岸人民各自最爱的歌曲,说明两岸人民的心是相通的。
“我一听,心里一动”“宴席上便轻轻回荡起两支歌的旋律”等语句,亲切、自然,给读者一种温馨和美的感受。
第一部分:简述两岸学者欢聚台北市的融洽场面。
【品味】“台北市……”一句是起始部分,概括地叙述了本自然段的内容,交代了地点和缘由。
简述两岸学者欢聚台北的融洽场面,以《大海啊,故乡》和《高山青》开启全文,定下抒情基调。
“心里一动”说明两岸人民心灵相通,由乐曲牵动起浓浓的爱国情怀,为下文作铺垫。
不到阿里山...,何以能说到了台湾?这倒未必是说看那“美如水”的“阿里山姑娘”。
从台北松山机场搭机,仅40分钟就到了台湾的中部城市嘉义,然后改乘森林小火车进山。
小火车车头和车厢均着红色,在葱郁如染的乱山丛中显得分外醒目。
这种小火车,我们只有在祖国东北的深山老林里才能见到。
不过,它经过改装,变成了纯粹的旅游性“小火车”,还颇有古式小火车的模样和情调:也是那样的牵引机,也是那样的咣当咣当声,它使我们觉得时空倒退,引发了我们的思古幽情。
这条铁道和印度大吉岭喜马拉雅登山铁道,秘鲁安第斯山铁道,并称世界三大登山铁道。
阿里山海拔2 274米。
这条登山铁道全长近72公里,途中有49个隧道,80座桥梁,堪称“云端铁道”。
穿过莽莽林海....,不断爬高、上升,山下还是阳光灿烂,山上渐渐地云雾浓稠....漫入车窗又溢出车厢而去。
阿里山纪行B
化,随着行踪的改变,作者所描绘பைடு நூலகம்景物也在不断变化,这种写作的方法叫“移步换景”(板
(第四节开始)
4、既然是从第四小节开始,那么前三个小节是否可以去掉呢? (不可以)(为什么呢?) 第一小节:奠定抒情基调和引出下文 第二小节:描写进阿里山的过程,侧重写进山时独特的感受,突出幽深的特点与不寻常的氛围 第三小节:过渡,承上启下
第一小节:奠定抒情基调和引出下文 第二小节:描写进阿里山的过程, 第三小节:过渡,承上启下
阿里山纪行
阿里山纪行吴桥中学:许小秋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1、学习本文移步换景的写法。
2、品味富有音乐美的语言。
3、欣赏阿里山的如画美景。
过程与方法1、反复朗读全文,借助多媒体手段创设情境。
用感性画面引发学生的理性思维,领略“阿里山的风光美如画”。
2、品味文章富于音乐美和情韵美的语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作者对阿里山美丽风光的由衷喜爱,感受籽里行间洋溢的感情。
引发我们爱自然、爱祖国山河的真情。
教学重难点:1、赏析作者笔下阿里山特有的风光。
2、品味富有情韵美和音乐美的语言。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检查预习导入:“高山青,涧水蓝,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这首台湾少数民族歌谣《高山青》,可以说是在大陆传唱最广的台湾歌曲。
对于企盼祖国统一的中国人来说,阿里山悄然矗立在我们的心湖之畔,令人心向神往。
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当代作家、美家吴功正的《阿里山游记》,一起来感受美丽的阿里山风光。
检查预习:读准下列红色字的读音.二、通读课文、理清顺序这是一篇山水游记,山水游记通常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请同学们快速跳读课文,找出表示作者行踪的短语或句子。
三、欣赏美景、尝试朗读1、读完全文,阿里山给你留下的印象是什么?2、阿里山的风光美具体表现在哪里呢?浏览课文,试着用简短的语言概括一下课文给我们描绘的几幅画面。
3、你能用课文中的话,给以上每个画面配解说词,并能模仿电视配音,尽量做到有声有色吗?4、说一说你最喜欢哪个景点,并说明理由.温馨提示:可用这样的句式说: 我喜欢_________这个景点,因为它给我___________的感受.三、品味语言,作者用一支富有音乐美和情韵美的妙笔,把阿里山如画的美景再现在纸上。
请从文中找出一两句你欣赏的佳句,并谈谈你的感受。
小结:本文使用“移步换景”的方法,描绘了阿里山的风光美如画,不仅如此,本文的语言还极其优美,富有音乐美和情韵美。
四、课文拓展:假如你是阿里山风景区管委会的宣传部长,请根据阿里山的特点,为阿里山风景区设计一段简短的广告词,吸引更多的旅游者。
《阿里山纪行》
阿里山地区历史上发生过许多重大事件,如抗日 战争时期,大陆难民涌入阿里山地区避难,留下 了许多感人至深的故事。
现代交流
交通发展
随着交通的不断发展,阿里山地区与大陆的联系更加紧密,两地之 间的交通网络不断完善,方便了人们的往来。
经济合作
阿里山地区与大陆在经济上有着广泛的合作,两地企业间的合作项 目不断增多,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发展。
自驾游
从台北出发,沿台一线或 台9线高速公路前往阿里山 。
旅游活动
登山观景
登上阿里山,欣赏壮丽的日出 、云海和森林景观。
茶园体验
参观茶园,了解采茶、制茶过 程,品尝阿里山高山茶。
文化古迹
游览神社、寺庙等历史建筑, 了解当地文化和历史。
民俗体验
参与当地的民俗活动,如竹编 、制茶等,感受阿里山地区的
独特文化。
古老的寺庙
阿里山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寺庙众 多,如天福宫、千佛寺等,这些寺庙 建筑风格独特,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美丽的茶园
传统的民俗
阿里山地区的民俗文化丰富多彩,当 地居民保留着许多传统的音乐、舞蹈 、手工艺等,这些民俗活动为阿里山 增添了浓厚的文化氛围。
阿里山是台湾著名的茶叶产区,茶园 风光如画,青翠的茶树在山坡上错落 有致,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
《阿里山纪行》
汇报人: 2023-12-31
目录
• 阿里山简介 • 阿里山风景 • 阿里山旅游 • 阿里山传说与故事 • 阿里山与大陆的联系
01
阿里山简介
地理位置
阿里山位于中国台湾地区嘉义市东北 ,属于玉山山脉的支脉,海拔高约 2000米。
附近有高铁、公路等交通方式,方便 游客前往。
历史背景
民间传说
阿里山纪行
风 光 景 美 如 画
林海云雾 潭水清澈 森林无边 曲径幽路
情
爱我河山 爱我中华
神木神奇
写法: 移步换景 融情于景
当堂训练
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一泓( ) 莽莽( 溢出( ) 镶嵌( 鱼鳖( ) 静谧( 红桧( ) 孕生(
l.
) ) ) )
2.解释词语 匹敌:____________________ 骤然:____________________ 恍如隔世:________________ 静谧:____________________ 庞然大物:________________ 堪称:____________________ 谛听:____________________ 山岚: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一课时
陶营一初中 谢静花
高山青
作者:邓禹飞 高山青,涧水蓝。 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呀, 阿里山的少年壮如山。 啊—— 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呀, 阿里山的少年壮如山。 高山长青,涧水长蓝。 姑娘和那少年永不分呀, 碧水常围着青山转。 啊—— 姑娘和那少年永不分呀, 碧水常围着青山转唉。
吴功正
作者简介
3.精读课文3-9段。思考:作者怎样描写到阿 里山神木的经过及所见到的风光? 课文第3段是________。这一段先用设问句承接 上段,然后交代进入神木的经过;第4段,写谭 水清澈;第5段,________;第6段,写山间的 青苔路;第7段,________________;第8段, 描写看到的神木;第9段,________。
放声朗读课文,初步感 知作者所描绘的阿里山的美, 说说阿里山的哪些景给你印象 最深。
1、划出文中表明作者行踪的语句。 2、一路上,作者欣赏到了阿里山的哪些景 点,给各个景点起个名字。(小提示:可采 用“形容词+景点名称”的形式给每个景点 命名,即“ 的 ”的形式)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8课阿里山纪行学案1无答案新版苏教版
十八、阿里山纪行(1)【学习目标】1.欣赏阿里山的如画美景。
2.学习本文移步换景的写法。
【重点难点】学习本文移步换景的写法。
【课前预习】1.写出字音字形,并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①风靡.( ) ②一泓.( ) ③莽莽..( ) ④溢.出( ) ⑤镶嵌..( )( ) ⑥静谧.( ) ⑦d ì听( ) ⑧孕.生( ) 2.说明词语。
匹敌:____________________ 骤然:______________ ______恍如隔世:____________ 山岚:_____ ______ _________静谧:____________________ 庞然大物:_______ _________可谓:____________________ 谛听:____ ________________【课堂助学】一、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二、分析课文内容,欣赏阿里山如画风光。
三、小结:本文通过移步换景,形象地刻画了游览阿里山所见的迷人风光,抒发了作者独特的感受,由衷地赞美“阿里山的风光美如画”。
【课后作业】1.精读课文3-9段。
把握文段内容,用精练的语言归纳填空。
课文第3段作用是_____ _。
这一段先用设问句承接上段,然后交代进入神木的通过;第4段,写潭水清澈;第5段,写____ ____;第6段,写山间的青苔路;第7段,写__________ ______;第8段,描述看到的神木;第9段,写____ _。
2.阅读下面三段文字,完成问题①满眼是未加采伐的原始丛林。
潭无鱼鳖,林无鸟兽,偶或有如蝉、如蝇、如蚊的声音,侧耳谛听、分辨、捕捉,却又没有。
那是静谧的世界、净洁的世界,乃至能够说是禅的世界。
偶有人声也是静偷偷的,舍不得打破山间的安宁。
同行者都在深深地吸气,恍如要把整个阿里山的空气都吸进去,再也不吐出来。
次数 27 家长 签字 教师评价②山间的曲径幽路全被青苔染绿,茸茸的、毛毛的、蒙蒙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庄中学八年级语文导学案
编制张会敏审核夏一倩魏文静戴文君审批
课题 18 阿里山纪行(1)使用时间编号班级姓名组别等级
学习目标1 掌握课文字的读音及词的意义。
2 反复朗读全文,感受“阿里山的风光美如画”。
学习重点体会作者对阿里山美丽风光的喜爱。
学习难点引发我们爱自然、爱祖国山河的真情。
学案导案
一.【依案自学自主探究】(熟读熟记、读书自学、查阅资料、完成练习,标注疑难)
1 自读课文,用圈点勾画的方法,在课文中标出生字并注上拼音。
2 搜集阿里山的相关简介读一读。
【知识链接】
1 作者档案吴功正,当代作家,文艺评论家,美学家。
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政府特殊津贴的享受着。
代表作有《小说美学史》等。
2 背景资讯 1997年作者应邀赴台湾讲学,接风宴会上轻轻回荡的《高山青》的歌曲,激发了他游阿里山的愿望,在台湾友人的陪同下,他游览了阿里山并被其优美的景色所震撼,作者把自己的感受写出来,意在让大陆人民了解阿里山,激发人民的爱国热情。
3 文学资讯关于“移步换景”的写法
﹙1﹚移步换景,就是不固定立足点和观察点,一边走一边看,把看到的不同景物依次描写下来。
游记一般都采用这种写法。
﹙2﹚移步换景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安排材料的,一般以行踪为线索,这样可以表现景物在不同时间里的风貌神韵,可以展现景物的各种变化和不同风貌,使读者从中感受到一种动态美。
4 文体知识游记:描写旅行见闻的一种散文形式。
游记的取材范围极广,可以描绘名山大川的秀丽瑰奇,可以记录风土人情的有趣阜盛,可以反映一人一家的日常生活面貌,也可以记录一国的重大事件,并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5文题解说题目“阿里山纪行”中的“阿里山”点明了游记的对象,“纪行”暗示作者是通过移步换景的方式为读者介绍阿里山的美景一新课导入
老师播放歌曲
《阿里山姑娘》,
学生听。
听完后,
老师说:这优美
动听的旋律歌咏
的是台湾最负盛
名的风景区阿里
山。
今天就让《阿
里山纪行》一文
引领我们追随作
者的游踪,去踏
访阿里山的通幽
曲径,去亲近阿
里山如诗如画的
风光。
二检查预习。
三朗读课文。
的。
显然文章的重点是介绍作者的“行”,只要抓住文中表示行踪的语
句即可理清文章的思路。
3 多音字辨析。
幢创禅桧
二【集中问题进行点评】(根据导学案批阅情况,集中所有问题,教师进行点评)
教师补充阿里山的简介。
三【分组合作讨论释疑】(组内讨论交流、解它组疑难、形成展示材料)
1 学生分组朗读课文。
2 再读课文边读边画出表示作者行踪的短语或句子。
老师小结:这种写法叫“移步换景”----即不固定立足点和观
察点,一边走一边看,把看到的不同景物依次写下来。
一般游记
都采用这种写法。
3 快速阅读课文,看看文中一共描写了几幅图,试看用四字短语
概括一下。
4 给课文划分层次。
(画在课本内)
四【学生展示总结归纳】(代表展示解答它组疑难,学生点评或拓展)
五【当堂检测课堂小结】(教师提新知,进行归纳,依教学目标分层次选择练习题,
即“必做题”,“选做题”,“挑战题”)
1给加点字注音风靡.﹙﹚山岚.﹙﹚静谧.﹙﹚
谛.听﹙﹚红桧.﹙﹚
2 词语解释。
接风洗尘:静谧:
无可匹敌:谛听:
恍如隔世:山岚:
3 云南是个多民族的省份,风俗各异的民族分散在全省各地,
像一朵朵绚丽的鲜花点缀着美丽的云南。
请选择你所熟悉的一个
民族,就这个民族的民居、服饰、节日习俗、饮食文化等,任选
一个方面作简要介绍。
四教师小结。
五课堂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