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里尔_映射库哈斯都市理论的新城中心区规划(1)

合集下载

新城设计理论及案例

新城设计理论及案例
详细描述
在规划阶段应充分挖掘城市的历史文化资源,将文化元素融 入城市设计和建筑风格中,打造具有独特魅力的城市形象。
城市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
总结词
新城设计应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注重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
详细描述
新城规划应遵循绿色发展理念,合理布局绿地、公园等生态空间,推广绿色建筑 和低碳交通,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智能化设计
总结词
随着科技的发展,智能化设计成为新城建设的必然趋势, 能够提高新城的管理效率和生活品质。
详细描述
新城设计应运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 实现智能化管理和服务,如智能交通、智能安防、智能家 居等,提高新城的生活便利性和安全性。
案例
新加坡的智慧国家计划,通过全面的智能化设计和先进的 技术手段,实现了高效的政府管理和优质的生活服务。
新城设计理论及案例
目录
• 新城设计理论概述 • 新城规划设计 • 新城设计案例分析 • 新城设计的发展趋势 • 新城设计的挑战与对策
01
新城设计理论概述
新城设计的概念
定义
新城设计是指通过规划、设计和建设 ,创造一个满足现代城市生活需求的 新型城市区域。
目的
新城设计的目的是为了解决城市发展 中的问题,如人口增长、城市扩张、 交通拥堵等,同时提供更舒适、宜居 和可持续的城市环境。
设计开放空间,提供户外活动场所,增强 社区凝聚力。
步行系统
设施配置
规划完善的步行系统,提高步行安全和舒 适度。
配置座椅、照明、垃圾桶等设施,提高公 共空间的使用便利性。
03
新城设计案例分析
案例一:新加坡滨海湾花园
总结词
生态环保、科技智能
详细描述

新城建设理论

新城建设理论

基本原则: (1)适当的集中于分散 主张把个人日常的生活和工作即沙里宁称为“日常活动”的区域,作集中的布置;不经常的“偶然活动” (例比赛和演出)的场所,作分散的布置。日常活动尽可能集中在一定的范围内,使活动需要的交通量减到 最低程度,并且不必都使用机械化交通工具。往返于偶然活动的场所,虽路程较长亦属无妨,因为在日常活 动范围外绿地中设有通畅的交通干道,可以使用较高的车速迅速往返。 (2)步行为主
(3)TND模式强调社区的紧凑度,强调土地和基础设施 的利用效率,通过适度提高建筑容积率降低开发成本和 “浓缩”税源。
(4)在户型设计上,TND模式还侧重考虑住宅的多样性
和拓展性,通过提供不同建筑面积、不同户型、不同价格 的多样性住宅,利用总价的过滤效应,让更多低收入的家 庭能够支付得起。
(5)在建筑风格上,TND模式强调要尊重地方传统。
新城建设理论概述
以下资料是由Overper进行的汇总与整理
目录
•有机疏散理论
•区域城市理论 •新城市主义理论 •精明增长理论
有机疏散理论
理论产生背景:
1917年,芬兰城市规划师沙里宁在进行大赫尔辛基新区明克尼米一哈格的规划方案时,发现当时己经在城市郊区开 始建造的卧城型卫星城镇,因为仅承担居住功能,而导致生活与就业不平衡,使卫星城于中心城市之间发生大量交 通,并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他主张在赫尔辛基附近建设一些可以解决部分居民就业的“半独立”城镇,以此缓解
新城市主义”街区设计
TOD模式是“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开发模式,其中公共 交通主要是地铁、轻轨等轨道交通及巴士干线,然后以公 交站点为中心、以400~800m(5—10分钟步行路程)为半 径建立集工作、商业、文化、教育、居住等为一体的城区。 以实现各个城市组团紧凑型开发的有机协调模式。它则更 加强调城市从整体方面出发的建设理念,TOD是公交主导 的发展单元,即公交站点为中心布局商业服务设施,扇状 辐射小区。

英国新城的规划与建设ppt课件

英国新城的规划与建设ppt课件
《新城法》是战后新议会通过的最早的城市建设法律之一。该法详尽地阐述了二战之后的政府 开发新城的政策要点,具体规定了新城选址,建立新城开发公司(New Town Development Corporation)及新城管理授权等问题。
1946年,中央政府连续发布了三份新城开发研究报告,强调了新城开发的三个特点:
巴洛报告(Barlow Report 1940年),关于工业人口重新分布的研究报告; 尤特沃特报告(Justice Uthwatt Report 1942年) ,关于土地开发地价控制和土地
开发补偿、赔偿政策的研究报告; 斯科特报告(Leslies Scott Report: 1942年) ,关于农业区开发方面的研究报告。 三份报告极大地影响了英国的城市规划的政策导向及实践进程。
英国新城的建设目的各有所不同:
伦敦地区建新城的目的是疏解中心城市人口 和产业,并创造良好的居住环境;
英国中部地区主要是解决工业经济衰败的问 题;
其它地区则都是针对当地特殊问题,如增加就
业等。
2007-12
英国新城的规划与建设——田园城市思 想的百年实践
13
6、英国新城的开发特点
1946年,英国政府通过了《新城法》(New Town Act,1946),1952年进一步通过《新城开 发法》(New Town Development Act,1952)。
森奈赛/雷德朋花园城、威斯康/新泽西/俄亥俄/马里兰绿带城 提出小城市以邻里住宅为单位而组成的想法 大赫尔辛基方案,1918 《城市发展,公园、花园和文化机构的研究》,1904 《城市演进:城市规划运动和文明之研究导论》,1915
中心地理论,1933
代表人物
霍华德,1850~1928 泰勒,1880~1942

【城市规划考研】外国城市建设史【6】三代新城建设

【城市规划考研】外国城市建设史【6】三代新城建设

【城市规划考研】外国城市建设史【6】三代新城建设哈喽,大家好,今天是2月9日,还是为大家讲解《外国城市建设史》三代新城(注意米尔顿·凯恩斯)三代新城第一代新城1.特点:密度低,人口规模小居住按邻里单位建设功能分区比较严格居住区、工业区等区划分明道路网由环路加放射路组成,都强调了独立与平衡,但对经济问题考虑较少2 代表:哈罗新城概况伦敦南37公里处,2500公顷,8万人口以市中心为半径,分四个居住区,由13个邻里单位构成道路系统呈Y字形,自行车路步行路与机动车路成各独立系统市中心功能多样,空间丰富,田园城市风貌,巧妙地利用地形建设有两个工业区,区中心、邻里中心内安排部分工业3 问题由于其对中心城市的过度依赖导致出现卧城现象,对于疏解大城市人口没有显著效果第二代新城1.特点从大城市地区的工业和人口分布的规划入手,建立卫星城镇的思想和区域规划思想相结合城市规模更大,规划上更加集中紧凑,密度更高,考虑区域经济不平衡,把新城作为经济发展点,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卫星城对中心城镇的依赖,提高了其相对独立性2.代表:坎伯诺尔德概况格拉斯哥东北23公里,7万人口市中心提供购物等多种服务,外围布置住宅区,工业区位于南北两侧道路系统:人车分离,主干道穿越市中心,环路围绕山头,为住宅区提供服务性联系,步行道从市中心放射联系绿地住宅建于山坡上3 代表:朗科恩概况利物浦东南,约3000公顷,10万人规划布局与基地复杂地形结合,遵循线性原则,结合自然地形呈8字形平面,中心区位于8字形交叉点上,俯瞰全城工业区位于城市边缘地形平坦的地段上居住区位于中间较高的丘陵上,围绕中心公园邻里中心设置公共汽车站及其他公共设施,各邻里单位的各个中心被城市公共交通干道串联,同时限制小汽车,提供完善的公共交通,注重因地制宜,重视古迹保护第三代新城1.特点作为有吸引力的独立新城,成为一个可以提供多种就业,自由选择住房和服务设施的“反磁力中心”建立平衡的社会,避免成为某一阶级的聚居地;使社会生活、城市环境、城市景观能够吸引居民;交通便捷;让群众参与制定规划,方案具有灵活性;使规划具有经济性,并利于高效运行和管理2.代表:密尔顿·凯恩斯概况位于伦敦和伯明翰之间,为适应人口增加和疏散伦敦的工业和人口,规划人口25万规划目标·有多种就业机会,可以自由选择住房和服务设施·建立平衡的社会,避免成为单一阶层的集聚区·社会生活、城市环境,城市景观能吸引居民·交通便捷,群众参与规划,规划方案灵活,经济性高规划特点·土地使用和交通紧密结合·活动中心布置在环境区边缘·交通系统的高效率·突出景观效果总结从卫星城的发展来看,从卧城到半独立的卫星城到基本上完全独立的新城,规模由小到大,提供更多就业机会,也有条件设置大型的完整的公共服务设施,减少对母城的依赖。

国外新区新城总规案例

国外新区新城总规案例

国外新区新城总规案例那我给你讲讲阿联酋的马斯达尔城吧。

这个马斯达尔城可不得了呢。

它就像是沙漠里的一颗超级前卫的“科技明珠”。

为啥这么说呢?首先啊,人家的总体规划那是奔着超级环保去的。

整个城市的布局,就像是精心设计的一个绿色大棋盘。

你知道吗?在交通规划上,那是主打零碳出行。

没有满大街汽油味的汽车横冲直撞。

他们想的是那种无人驾驶的电动小巴士,在城市里穿梭,就像一个个可爱的小盒子在移动。

道路规划也是窄窄的,因为不需要太多空间给传统汽车嘛。

建筑方面更是绝了。

那些建筑的设计不仅仅是为了好看,更重要的是节能。

比如说,房子的朝向啊,都是经过精确计算的,为了最大程度利用太阳能。

屋顶不是平平无奇的,好多都装着太阳能板,感觉整个城市就像一个大的太阳能发电厂。

而且建筑之间的距离、高度啥的,都是为了让风能够在城市里自由地“溜达”,起到自然通风的效果,减少空调的使用。

还有城市的功能分区也很有趣。

居住区、商业区、科研区,每个区域之间的联系都很紧密,但是又互不干扰。

比如说,居民们从家里走几步就能到商业区购物,或者到科研区参加一些科技讲座之类的,特别方便。

这就像把所有好玩的、有用的东西都放在一个大盒子里,但是又摆放得井井有条。

再说说新加坡的榜鹅新镇吧。

这榜鹅新镇就像是一个超级大花园里的社区集合体。

它的总体规划啊,是把自然环境和人类居住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一走进榜鹅,你就感觉像是掉进了绿色的海洋。

到处都是大片大片的绿地和公园。

这里的公园可不是那种小小的点缀,而是像一个个绿色的巨兽,占据着城市的很大一部分空间。

在住宅规划上呢,有各种各样的房型,不管你是小家庭还是大家庭,都能找到合适的房子。

而且这些住宅都围绕着社区中心来建设。

社区中心就像一个超级大的生活枢纽,里面有超市、诊所、学校,甚至还有一些小剧院之类的文化场所。

居民们的生活超级方便,小朋友可以自己走路去上学,老人去诊所看病也不用走太远。

水资源管理在榜鹅新镇也是个亮点。

他们有很多巧妙的设计来收集和循环利用雨水。

城市规划理论发展

城市规划理论发展

第二讲:现代城市规划理论现代城市规划产生的背景1。

18~19世纪中期:工业革命—工业城市发展—城市问题出现—寻求解决途径。

主要代表有:(1)英国的“公园运动”;(2)欧洲的“如画的城镇布局”;(3)美国的“公园建设”与“城市美化运动”。

2。

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关于城市未来发展方向的讨论。

主要代表有:(1)分散发展(代表人物:霍华德):在大城市周围建设一系列规模较小的城市来解决大城市的拥挤和不卫生问题。

产生的影响:卫星城、新城理论与实践。

(2)集中发展(代表人物:勒.柯布西埃):通过对大城市结构的重组在城市内部解决城市问题。

产生的影响:城市改建;高层建筑快速发展。

3。

20世纪20年代~60年代:现代建筑运动、城市—区域研究以及当代社会科学对城市规划的影响。

(1)城市规划在现代建筑运动框架中发展。

主要代表:《雅典宪章》:—— 1933年,CIAM在雅典召开主体为“功能城市”的会议,对34个欧洲城市进行比较,对城市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全面分析,提出城市规划应当处理好居住、工作、游憩和交通的功能关系。

《雅典宪章》成为现代城市规划的大纲。

(2)城市—区域规划理论与实践。

主要代表:20世纪20年代美国“以居住和交通为主体”的纽约市规划与田纳西流域规划;20世纪年50年代“区域科学”的学科群基本形成,其中“区位理论”从经济合理性出发为城市中各项活动在空间上的分布和安排提供了理论基础,从而成为城市规划进行城市土地使用和空间分配的基本依据。

(3)当代哲学思想和社会科学对城市规划产生影响。

主要有:空想社会主义是现代城市规划的思想源泉;理性主义是现代城市规划发展的价值基础和方法论;人文生态学成为城市规划研究、城市空间分布和土地使用配置的基础;“邻里单位”理论成为居住区规划和建设的主要思想方法;经济学对城市土地空间分配、布局、组织和运行提供重要的方法论思想和具体方法。

4。

20世纪60年代以来:从社会整体发展的角度,提出一系列新思想和新方法,其实质在于使城市规划更加适应当代城市发展的现实,更好地引导城市的发展。

城市规划中的中心地理论

城市规划中的中心地理论

2. 中心性
◆概念:中心性是指就中心地的周围地区而言, 中心地的相对重要性。也可理解为中心地发挥中心职 能的程度。 ◆测度:中心性一般可用下式表示: C = B1-B2 式中:C——中心地的中心性; B1——中心地供给商品和服务的总量; B2——中心地供给自身商品和服务的数量。
3. 商品的供给范围
P1
反映商品价格和消费 量的需求曲线变化
F
反映交通费和距 离的变化关系
(a)
Q
Q
(b)
K
P2
反映购买价格(商品 价格与交通费之和) 与距离的关系
反映购买量和距 离的变化关系
(c)
K
(d)
K
图 4.4 交通与消费者的空间需求关系
3.零售业间的竞争
关于区位空间竞争的认识 竞争者之间是集中还是分散与企业的经营种类 和市场的特性等有关 同业与不同业种间的竞争,均表现为联合与集
研究的命题
• “决定城市的数量、规模以及分布的规律是 否存在,如果存在,那么又是怎样的规 律” 。 • 聚落分布呈三角形,市场区域呈六边形的中 心地空间组织结构。 • 中心地空间分布形态,受市场因素、交通因 素和行政因素的制约,形成不同的中心地系 统空间模型。 这些命题是否成立?
二、基本概念
1. 中心性及中心商品
第四章 商业和服务业区位论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 零售业区位论 服务业区位论
第一节 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
一、中心地理论形成的背景 二、基本概念 三、中心地三原则与中心地系统的空间模型 四、克里斯塔勒中心地理论的意义和存在的 问题
图4.1 沃尔特•克里斯塔勒
(资料来源:Haggett P .Geography: A Modern Synthesis. Revised Third Edition. New York: Harper& Row Publishers, Inc,1983.369 )

西方现代城市规划思想与理论演变

西方现代城市规划思想与理论演变
9
霍华德还设想﹐若干个田园城市围绕中心城市﹐构成城市组群 。中心城市的规模略大些﹐建议人口为58000人﹐面积也相应增 大。城市之间用铁路联系。
10
霍华德提出田园城市的设想後﹐又为实现他的设想作了细致 的考虑﹐对资金来源﹑土地规划﹑城市收支﹑经营管理等问题 都提出具体的建议。他认为工业和商业不能由公营垄断﹐要给 私营企业以发展的条件。霍华德於1899年组织田园城市协会﹐宣 传他的主张。1903年组织“田园城市有限公司”﹐筹措资金﹐在 距伦敦56公里的地方购置土地﹐建立了第一座田园城市──莱奇 沃思(Letchworth)。1920年又在距伦敦西北约36公里的韦林 (Welwyn)开始建设第二座田园城市。田园城市的建立引起社会的 重视﹐欧洲各地纷纷效法,但多数只是袭取“田园城市”的名 称﹐实质上是城郊的居住区。
23
在关于现代城市发展的基本走向上与霍华德 的田园城市设想完全不同的是柯布因埃的现代城 市设想。霍华德是希望通过新建城市来解决过去 城市尤其是大城市中所出现的问题,而柯布西埃则 希望通过对过去城市尤其是大城市本身的内部改 造,使这些城市能够适应城市社会发展的需要。
24
柯布西埃是现代建筑运动的重要人物。在 1922 年他发表了“明天城 市”的规划方案,阐述了他从功能和理性角度出发的对现代城市的基本 认识,从现代建筑运动的思潮中所引发的关于现代城市规划的基本构思。 书中提供了一个 300 万人口的规划图,中央为中心区, 除了必要的各种 机关、商业和公共设施、文化和生活服务设施外, 有将近 40 万人居住 在 24 栋 60 层高的摩天大楼中,高楼周围有大片的绿地,建筑仅占地 5% 。 再外围是环形居住带,有 60 万居民住在多层连续的板式住宅内。最外 围的是容纳 200 万居民的花园住宅。平面式严格的几何形构图,矩形的 和对角线的道路交织在一起。规划的中心思想是:提高中心的密度, 改善交通,全面改造城市地区,形成新的城市概念,提供充足的绿地、 空间和阳光。

现代西方城市规划思想对中国城市规划的影响

现代西方城市规划思想对中国城市规划的影响

7.极度分散主义与有机疏散理论
7.1自然主义,分散主义规划师莱特及其广亩城市
赖特在1932年出版的《消失中的城市》中写道,未来城市应当是无所不 在又无 所在的,“这将是一种与古代城市或任何现代城市差异如此之 大的城市,以致我们可 能根本不会认识到它作为城市而已来临”。在 随后出版的《宽阔的田地》一书中,他 正式提出了广亩城市的设 想。 广亩城市:在汽车和廉价电力遍布各处的时代里,已经没有将一 切活动都集中于城市中 的需要,而最为需要的是如何从城市中解脱出 来,发展一种完全分散的、低密度的生活居住就业相结合在一起的新 形式。
带形城市理论:城市应有一道宽阔的道路作为脊椎,城市宽度应有限制, 但城市长度可以无限。沿道路脊椎可布置一条或多条电气铁路运输线, 可铺设供水,供电等各种地下工程管线。最理想的方案是沿道路两边 进行建设,城市宽度500米,城市长度无限。他认为带形城市可以横 跨欧洲,从西班牙的加的斯延伸到俄国的彼得堡,总长度2880公里。 如果从一个或若干个原有城市作多方延伸,可形成三角形网络系统。
1.玛塔(Matao)的带形城市模式(Linear City)
1882年西班牙工程师索里亚·伊·马塔在马德里出版的《进步》杂志上, 发表了他的带形城市设想,他认为那种传统的从核心向外一圈圈扩展 的城市形态已经过时,应使城市沿一高
速度、高运量的轴线向前发展。
特点:在新的集约运输形式的影响下,城市将发展成带形的。城市发展 依赖交通运输线成带状延伸,可将原有城镇联系起来,组成城市的网 络。不仅使城市居民容易接近自然,又能将文明的设施带到乡间。
布局思想:在这种实质上是反城市的“城市”中,每一户周围都有一英亩 的土地来生产供自己消费的食物和蔬菜。居住区之间以高速公路相连 接,提供方便的汽车交通。沿着这些公路,建设公共设施、加油站等, 并将其自然地分布在为整个地区服务的商业中心之内。

国外新城规划案例 (2)

国外新城规划案例 (2)

详细描述
法国马恩拉瓦莱新城规划是一个生态城市的代表,强调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该规划采用了绿 色交通理念,建设了大量的自行车道和人行道,鼓励居民使用公共交通和低碳出行方式。同时,
该规划注重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和节能技术的应用,减少了碳排放和对环境的影响。
日本东京多摩新城规划
总结词
高科技现代化的代表
VS
国外新城规划案例 (2)
目录
• 新城规划概述 • 新城规划的核心要素 • 国外新城规划案例分析 • 新城规划的挑战与解决方案 • 新城规划的未来趋势
01 新城规划概述
定义与特点
定义
新城规划是指对城市新区域或新发展区的土地、资源、环境、经济和社会要素 进行综合规划、设计和管理,以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和提升城市竞争力。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挑战
新城规划过程中往往面临环境保 护与经济发展的矛盾,如何在发 展经济的同时保护环境成为一大 挑战。
解决方案
采用绿色建筑和绿色交通系统, 推广可再生能源,制定严格的环 保法规,提高公众环保意识。
城市更新与改造
挑战
老城区更新改造过程中,如何平衡保 护传统文化和历史遗产与城市更新改 造的关系。
详细描述
日本东京多摩新城规划是一个高科技现代 化的代表,注重创新和高科技产业的发展 。该规划建设了大量的研发中心和创新企 业孵化器,吸引了大量高科技企业和创新 人才。同时,该规划还注重城市设计的美 观性和实用性,建设了现代化的建筑和公 共设施,提高了居民的生活品质。
04 新城规划的挑战与解决方 案
美国纽约布鲁克林区新城规划
总结词
经济复苏的引擎
详细描述
美国纽约布鲁克林区新城规划是纽约市经济复苏的重要引擎。该规划注重混合用途开发,将住宅、商 业和休闲设施混合布局,提高了区域内的活力和吸引力。同时,该规划还注重历史建筑的保护和再利 用,保留了该地区的历史风貌。

【案例】新城规划:英国伦敦地区的发展历程

【案例】新城规划:英国伦敦地区的发展历程

【案例】新城规划:英国伦敦地区的发展历程第一代新城霍华德提出的“田园城市”思想不仅是现代城市规划的开端,也是新城建设运动的思想起源。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大量退役军人返回家中迅速激化了住房紧缺矛盾,城市外围区开始出现大量随意布置的住宅,导致城市建成区向外无序蔓延。

1945年,英国政府启动大伦敦地区重建规划,提出在伦敦周围建设7个新城,以解决伦敦市区住房问题为根本目的,以疏散伦敦市区过分拥挤的人口为主要目标,并依托1946年通过的《新城法》和1952年通过的《新城开发法》推动城市中心地区人口向新城迁移。

图:英国第一代新城分布图英国第一代新城通过相对较低的住宅价格、良好的自然环境等,吸引了从伦敦疏解出来的部分人口,对于缓解伦敦中心区的城市拥挤问题和战争导致的城市无需发展问题起到了一定积极作用,是政府实施经济社会政策的重要手段,普遍具有以下特征:(1)主要用以满足“改善住房条件”的社会急切需求,建设目的较单一;(2)规划规模较小,初始规划人口基本约3-6万,修正后的规划人口规模亦不超过15万;(3)采取低密度发展模式,平均居住密度约75人/公顷,工作时段的工业区人口密度约125人/公顷;(4)居住区和工业区严格分离,居住区以“邻里单位”布局,“邻里单位”之间以大片绿地相隔,且各设中心;(5)道路网络呈“环+射”布局,环路连接各邻里中心,射线道路连接新城中心和各邻里中心。

但随着英国战后经济的恢复,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逐渐提高,第一代新城的缺点也逐渐显露,主要包括:(1)开发密度过低,一方面增加了市政投资负担、不利营造城市生活氛围,另一方面也导致居民出行过度依赖小汽车;(2)人口规模偏小,不利引入优良的医院、学校、影院等公共配套设施,不利新城维持长久吸引力;(3)工作岗位基本限于工业区,岗位性质单一、就业限制较多,对于急待解决住房问题的人群的服务面较有限。

图:第一代新城汉莫尔现貌第二代新城针对第一代新城发展过程中逐步暴露出来的问题,1955-1966年,英国于伯明翰地区、利物浦地区开始建设第二代新城,在“疏散中心城区拥挤人口”的主要建设目的基础上,开始综合考虑地区经济发展问题,把新城作为地区经济的新增长点。

欧美当代大都市再城市化的进程

欧美当代大都市再城市化的进程

20世纪的下半叶,每一个北美与西欧的城市形态和城市的空间方面都经历了深远的变迁。

在对其历史背景的文献研究中,究其本质而言,是“聚居”与“密集”的概念塑造了当代大都市的形象。

回溯到20世纪初的几十年,出现了两种表面上对立的城市形式。

即现代城市和现代主义城市。

前者与摇曳多姿的大都市形象相呼应,带有强烈的视觉冲击性。

为文学和艺术的先锋们所不断歌颂。

就象詹姆斯·乔伊斯、阿诺德·德布林、约翰·多斯·帕索斯在文学艺术作品,沃尔特·拉特曼在其执导的电影中所描述的那样。

后者试图规避现存城市的弊端,尝试寻找解决19世纪遗留下来的工业城市令人窒息的环境。

勒·柯布西耶的“阳光城”设计与CIAM(国际现代建筑协会)理论的推崇者,则力图用严格划分功能的理性城市取代现有的城市。

在埃里克·门德尔松和柯布西耶看来,作为现代城市中心区杰出代表的曼哈顿更像一台迷人的机器,一个灾难性的仙境。

他们认为它的规模太小而过于密集。

直到1978年雷姆·库哈斯的《迷狂的纽约》一书的出现,成为了反对现代主义理论的宣言。

并成为了一首赞扬高楼林立、人口密集的现代城市的抒情颂歌。

同时期,涌现了一系列后现代主义建筑设计和城市规划的代表。

如查尔斯·穆尔、里卡多·博非尔。

比较有代表性的是阿尔多·罗西的《城市的建筑》与克里尔兄弟的论著。

他们试图保存和修复历史名城的建筑形态和建筑类型。

当然,批评CIAM的人并非都支持人口的高密度化。

简·雅各布森在《美国大城市的生于死》一书中反对一切形式的城市功能划分,热切呼吁城市的多样性。

80年代出现了三部城市研究的经典之作:肯尼斯·杰克逊的《荒芜的边境:美国郊区化的进程》;罗伯特·弗斯曼的《中产阶级的乌托邦:郊区的兴衰》;和约翰·斯蒂格的《边境:美国郊区的起源》。

其中谈到了大都市发展中郊区化的起源与演变,由于背景的不同,产生了不同的后果。

简述英国三代新城理论的主要区别

简述英国三代新城理论的主要区别

简述英国三代新城理论的主要区别?第一代新城建设期为1947年至1950年这段期间,处在英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重建期,包括14个新城,分为两类:一类是以疏解伦敦过份拥挤人口为目的的新城,以斯蒂文里奇(Stevenage)、汉莫尔(Hemel)和哈罗(Harlow)等为代表;一类是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为目的新城,以埃克里夫(Aycliffe)、彼得里(Peterlee)、科比(Corby)为代表。

第二代新城一般指从1955年至1966年始建的新城,实际上仅是一个新城,既苏格兰的卡波努得(Cumbernauld)。

这一时期,英国进入了一个较长的经济发展时期,大多数人的生活水平得到提高。

第三代新城是在1961年到1970年期间在英格兰和威尔士开发建设的11个新。

除了1967年为了解决威尔士中部地区人口稀少的山区问题所建设的新城外,其他所有的新城的开发都是为了解决大都市地区人口过多的问题。

以密尔顿凯因斯(Milton Keynes)为代表。

英国第一代新城典型特征的汉莫尔(HEMEL)城。

特点:(1)城市规模较小、建筑密度较低,居住的平均密度约为7500人/平方公里,工业区白天的人口密度约为12500人/平方公里;(2)规划人口相对保守,新城与母城的距离也没有拉开很远;(3)各个功能分区较为明显,用地性质相对单一;(4)新城中的居住区以“邻里单位”(Neighborhood Unit)的模式建设,每个邻里有自己的社区中心,邻里之间以大片的绿地相隔;(5)道路网一般为环形加放射式,环形路为了联系各邻里组团,放射路为了方便地到达市中心;(6)对于私人小汽车发展的前景考虑不足,普遍缺乏停车车位,道路宽度也相对较窄;(7)第一代新城在功能和空间上较多考虑自足和就地平衡目标,而对地区间的经济发展和平衡问题考虑较少。

英国第三代新城建设的典型代表——密尔顿·凯恩斯 4 密尔顿·凯恩斯距英国两个最大城市伦敦和伯明翰的距离分别为1小时和1小时50分钟汽车路程,还临近牛津和剑桥两个大学城。

英国第三代新城名词解释

英国第三代新城名词解释

英国第三代新城名词解释
英国第三代新城是在1946年到1970年期间,在英国政府的计划
和指导下兴建的一批全新的城市。

这些新城旨在解决第二次世界大战
后英国城市中存在的住房短缺和问题,以及提供更好的居住环境和基
础设施。

第三代新城主要包括米尔顿凯恩斯(Milton Keynes)、纽波特彻
奇(Newport Pagnell)、史蒂文奇(Stevenage)、苏塞克斯庞德(Crawley)、斯塔福德(Stafford)等城市。

这些新城的特点是整体规划、现代设计和可持续发展。

它们被设
计为拥有自给自足的社区,包括住宅、商业区、教育设施、医疗设施、娱乐设施和公共交通等基础设施,以提供居民所需的各种便利。

除了解决住房和基础设施问题外,第三代新城还注重环境保护和
社区建设。

这些城市以绿色和公园景观为特色,注重可持续发展、节
能减排和生态保护。

同时,它们也致力于打造积极、多元和融入社区
活动的社交环境,以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

第三代新城的建设不仅为英国提供了大量的住房和就业机会,也为城市规划和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这些城镇和村庄现在已成为英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居民和企业提供了一个繁荣和宜居的环境。

西方现代城市规划理论演变历程及思考

西方现代城市规划理论演变历程及思考

西方现代城市规划理论演变历程及思考摘要:按时间顺序,本文把西方现代城市规划理论的演变历程分为六个各阶段,分析了各个阶段的核心特质,抽取并剖析精华思想,以为中国城市规划实践提供经验借鉴。

1.前言在工业革命、资产阶级革命和启蒙运动构成了现代城市规划产生的必要背景和物质驱动后,现代城市规划就进到理论和实践探索的阶段。

从英国政府改善城市卫生条件和工人居住环境的实践开始,越来越多的先驱(建筑师、艺术家、规划师、社会家、政府官员等)关注城市问题和城市规划,他们或思考理想城市的模型,或提出自己的理论观点,或支持追随,或批判指正……随着历史的发展,一些精华思想洗尽铅华,一些理论被遭贬弃。

但是,曾经某一时代的经典,依然值得我们研究。

探索历史,可以为我们正视历史、把握现在、预测未来提供科学的思维方式和实践方法。

本文将西方现代城市规划的理论演变过程分为六个阶段,力求清晰系统地阐述规划理论的发展历程。

2.西方现代城市规划理论演变历程2.1初期实践探索2.1.1公共卫生和环境保护运动人类居住模式的转变,导致传染疾病在西方世界迅速蔓延。

14世纪“黑死病”和后来几次传染病的爆发,促使欧洲各国关注城市环境整治和基础卫生设施建设,作为最早的工业化国家,英国的情况毫无疑问是最严重的。

为此,英国于1875年制定了世界第一部《公共卫生法》,强制性规定了城市里的卫生设施和住宅的最低建设水准。

为了改善工人的生活和工作环境,1890年,英国颁布了《工人阶级住宅法》,提出了旧住宅改造的标准,如对给排水、道路、房屋日照、室内日照等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城市规划的雏形开始形成。

2.1.2 城市美化运动18世纪后,中产阶级对城市中四周由街道和连续的并列式住宅所围成的居住街道中只有点缀性的绿化表示出极端的不满,在此情形下,有园艺师亨弗利.雷普顿倡导的“英国公园运动”试图将农村的风景庄园引导城市之中,强调城市空间组织和布局要创造健康的环境和展现优美的美学特征。

城市更新中工业用地循环利用探微——以法国里尔为例

城市更新中工业用地循环利用探微——以法国里尔为例

城市更新中工业用地循环利用探微——以法国里尔为例发布时间:2021-09-22T06:24:27.509Z 来源:《城镇建设》2021年13期第5月第4卷作者:屠旻琛[导读] 工业文明助力欧洲城市的建设和发展,但也给不可再生的土地资源留下了伤害。

屠旻琛中国美术学院风景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浙江 310012摘要:工业文明助力欧洲城市的建设和发展,但也给不可再生的土地资源留下了伤害。

工业用地成为了欧洲城市更新中的关键。

本文以法国重要的工业城市里尔为例,研究后工业时代城市更新中的土地循环利用机制,分析其土地循环利用的驱动力、相关政策与机构,通过改造案例,为国内工业遗存的利用提供思路。

关键词:城市更新;工业用地;循环利用;里尔;土地是世界公认的不可再生资源。

德国每天有130公顷土地被城市化,相关当局希望将这一数据控制在30公顷/天,来保护日渐受限的土地资源。

英国作为岛国,土地资源更紧张,2007年增加的30万住房中60%是城市更新扩增的,英国希望将比例提高到80%,从而扩大土地使用效率。

由此可见,发达国家都希望可以充分发挥有限的土地资源价值。

欧盟境内有三分之二的国家地区有土地自主管理权,城市更新中对土地的循环利用也不尽相同,大抵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情况:1.荷兰和以挪威、芬兰为代表的北欧国家,更多地是鼓励公众参与修复土地,并在规划中拓展原有工业用地上的功能性。

2.法、德、英为代表的发达国家,推行对土地的量化与评估,以便发挥其更大的功能效益。

3.其他国家,西班牙、葡萄牙、意大利等国或处于探索阶段,或局限于客观条件,例如希腊土地分散,岛屿居多,管理和利用方面更有难度。

法国在这一方面有着较为成熟的经验,而里尔作为重要的工业城市,其经验为城市更新中的土地循环利用提供了新的思路。

1 土地循环驱动力分析作为法国北方重要的工业城市,里尔有着得天独厚的交通区位,东距布鲁塞尔约110公里,高铁一个半小时可西达伦敦,东到巴黎。

欧洲里尔_映射库哈斯都市理论的新城中心区规划(1)

欧洲里尔_映射库哈斯都市理论的新城中心区规划(1)

欧洲里尔,对于中国规划界和建筑界来说还很陌生。

虽然尼尔斯·卡尔松将这个新城中心的规划视为“工业社会转向通讯和信息社会后城市建设的一个典范”[1],但迄今为止尚没有任何介绍它的文字见诸于国内刊物。

在库哈斯获得23届普利策建筑奖后,国内掀起了研究其理论的热潮,作为库哈斯都市理论最具体反映的欧洲里尔却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

无论从发表时间还是具体内容来看,欧洲里尔无疑是《普通城市》问世的主要实践基础。

它不仅有力地印证了无个性、无历史、无规划的城市存在和生长的可能性,而且体现了不可遏抑的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城市发展模式,即旧有城市体系和边界随经济的一体化而瓦解,城市产业中心将附和着交通体系进行跳跃式发展。

虽然作为旧城更新的规划项目,欧洲里尔对历史的叛逆受到了众多非议,但它仍不失为“当今欧洲最富震撼力的城市景观”[2]。

对库哈斯和包赞巴克建筑作品熟悉的人会发现里尔似曾相识,因为克莱迪特大厦和蛋型会展中心都是当代建筑的杰作。

从某种角度来看,欧洲里尔很像波茨坦广场的重建工程,都发生在历史和文化悠久的城市,并以发挥经济潜能为战略目标。

波茨坦广场的形成来源于东西德合并,而欧洲里尔则源于欧洲一体化进程。

欧洲里尔坐落在法国TGV(高速列车)和传统火车站的交接地带。

其特殊的区位、规划理念和建筑形象,反映了20世纪法国城市和建筑设计中面向未来的设计观。

针对这个西欧联系北欧的交通枢纽城市,库哈斯倾向于将城市基础设施和经济指标作为影响当代城市状况的因素,而弱化其建筑艺术和文化内涵。

也许正是这点和里尔的决策者们不谋而和。

的确,整个社会产业结构的迅速更新已经使旧的城市形式面临解体,新的城市必须在尚不明朗的城市格局中预测未来的城市经济、文化结构和公共空间的形态。

也许欧洲里尔并非尽善尽美,至少它在尝试去适应未来。

1 里尔的历史和社会经济背景里尔是法国北部诺尔-加来海峡大区首府,历史上以采矿和纺织为主体产业。

从1960年代开始,里尔地区的经济结构开始转型,制造业不断萎缩,而屡屡受挫的城市中心区开发计划又抑制了城市新型产业的发展。

库哈斯基于“方盒子”的都市理论与建筑设计策略研究

库哈斯基于“方盒子”的都市理论与建筑设计策略研究

库哈斯基于“方盒子”的都市理论与建筑设计策略研究
白菲
【期刊名称】《福建建筑》
【年(卷),期】2024()2
【摘要】通过对库哈斯不同时期三个建成作品,即康索艺术中心、麦克考米克论坛学生活动中心和康奈尔大学米尔斯坦堂的比较分析,探讨库哈斯的都市理论与建筑实践之间的关系。

其三个建成作品均为方盒子。

方盒子作为现代建筑的经典原型,在库哈斯有关功能与形式、反密斯、大与巨构的批判性思考中,加之极具挑战性的结构实现,呈现出完全不同的空间状态。

【总页数】5页(P27-31)
【作者】白菲
【作者单位】广州地铁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0
【相关文献】
1.欧洲里尔——映射库哈斯都市理论的新城中心区规划
2.基于TND理论的老旧社区公共空间改造策略研究——以成都市八二信箱为例
3.论雷姆·库哈斯早期的都市理论——以“逃亡”为例
4.基于城市意象理论的建筑空间艺术特征研究——以成都市文化建筑设计为例
5.基于集体记忆和场景理论的老旧社区公共空间更新营造策略研究——以成都市“新二村-庆宪村”片区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欧洲里尔,对于中国规划界和建筑界来说还很陌生。

虽然尼尔斯·卡尔松将这个新城中心的规划视为“工业社会转向通讯和信息社会后城市建设的一个典范”[1],但迄今为止尚没有任何介绍它的文字见诸于国内刊物。

在库哈斯获得23届普利策建筑奖后,国内掀起了研究其理论的热潮,作为库哈斯都市理论最具体反映的欧洲里尔却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

无论从发表时间还是具体内容来看,欧洲里尔无疑是《普通城市》问世的主要实践基础。

它不仅有力地印证了无个性、无历史、无规划的城市存在和生长的可能性,而且体现了不可遏抑的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城市发展模式,即旧有城市体系和边界随经济的一体化而瓦解,城市产业中心将附和着交通体系进行跳跃式发展。

虽然作为旧城更新的规划项目,欧洲里尔对历史的叛逆受到了众多非议,但它仍不失为“当今欧洲最富震撼力的城市景观”[2]。

对库哈斯和包赞巴克建筑作品熟悉的人会发现里尔似曾相识,因为克莱迪特大厦和蛋型会展中心都是当代建筑的杰作。

从某种角度来看,欧洲里尔很像波茨坦广场的重建工程,都发生在历史和文化悠久的城市,并以发挥经济潜能为战略目标。

波茨坦广场的形成来源于东西德合并,而欧洲里尔则源于欧洲一体化进程。

欧洲里尔坐落在法国TGV(高速列车)和传统火车站的交接地带。

其特殊的区位、规划理念和建筑形象,反映了20世纪法国城市和建筑设计中面向未来的设计观。

针对这个西欧联系北欧的交通枢纽城市,库哈斯倾向于将城市基础设施和经济指标作为影响当代城市状况的因素,而弱化其建筑艺术和文化内涵。

也许正是这点和里尔的决策者们不谋而和。

的确,整个社会产业结构的迅速更新已经使旧的城市形式面临解体,新的城市必须在尚不明朗的城市格局中预测未来的城市经济、文化结构和公共空间的形态。

也许欧洲里尔并非尽善尽美,至少它在尝试去适应未来。

1 里尔的历史和社会经济背景里尔是法国北部诺尔-加来海峡大区首府,历史上以采矿和纺织为主体产业。

从1960年代开始,里尔地区的经济结构开始转型,制造业不断萎缩,而屡屡受挫的城市中心区开发计划又抑制了城市新型产业的发展。

随着城市失业等社会问题的凸现,里尔面临着老工业城市日趋衰败的命运。

在20世纪末,欧洲一体化进程的深化打破了传统城市由国家行政划分等级的局面,国家疆域边界的弱化产生了“泛欧城市”这一新的城市概念。

在这种宏观环境下,欧洲的中等城市竭力寻求发展的契机,以便在欧洲新的城市格局中占有一席之地。

里尔优越的地理位置为其发展提供了机遇。

在黄靖/ HUANG Jing欧洲里尔——映射库哈斯都市理论的新城中心区规划EUROLILLE: THE URBAN CENTRE PLANNING REFLECTING THE URBAN THEORY OF KOOLHAAS摘要:欧洲里尔的规划形象地反映了库哈斯的都市理论,即一种反历史文脉、倡导巨型建筑和力主开放式规划的思想。

本文将欧洲里尔的空间规划与库哈斯的理论进行一一对应,并尝试分析其积极与消极的双面效应。

Abstract: Eurolille reflects the urban theory ofKoolhaas, which embodies his anti-context, biasof "bigness" and openness in planning. This papertries to make a comparison between the spatialplanning and the theory of Koolhaas, andanalyses its positive and negative respects.关键词:欧洲里尔,库哈斯,反文脉,巨型建筑,开放式规划,普通城市Keywords: Eurolille, Koolhaas, Anti-context,Bigness, Open planning, General city作者单位: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收稿日期:2002-01-051 欧洲里尔鸟瞰2 欧洲里尔的沿街断面法国总理皮埃尔·马龙(前里尔市长)的敦促下,法国国家铁路公司(SNCF)最终将高速列车的车站由塞克林(Seclin)改至里尔市中心。

这样,里尔成为伦敦、巴黎和欧盟所在地布鲁塞尔的重心。

通过快速交通,这3个城市的经济活力直接辐射到里尔。

1988年,里尔建立了欧洲里尔都市发展公司(Euralille-Metropole),并制定出了发展框架,即以南北向的新的TGV车站为发展中轴,向两侧开发70hm2的建筑用地作为欧洲的新商务中心。

都市发展公司同时向世界征集规划建议,除邀请了4名法国建筑师外,还邀请了包括库哈斯在内的4名国际著名建筑师[3]。

这是一次不同寻常的投标。

为摆脱具体图像对想像力的束缚,建筑师在不借助任何方案模型、图纸和文本的情况下用纯粹的语言来描述对未来的构想。

出身于记者的库哈斯“舌战群儒”,一举获得了全部评委的认可。

库哈斯的成功在于其没有将项目结果形象化,而是从宏观去阐述其复杂的交通系统如何与城市发展相互促进——从城市的现实中汲取能力,而不借助当代哲学和文化来铺垫其观点。

这恰好是里尔最为需要的——即使丧失一定的文脉痕迹,也要实现其“现代化进程”。

正如库哈斯反复强调的:当城市原有的可识别性不再符合现代社会生活时,固守历史沉积又有什么意义呢?2 欧洲里尔的规划格局欧洲里尔位于里尔城区的东北部,用地内部聚集了大量交通线路,包括相互斜交的环城公路、TGV高速铁路和老铁路。

为了使用地结构清晰,在规划中将环城公路的局部路位改为平行于TGV线路。

欧洲里尔的功能主要分为:·交通中心:TGV车站、地铁和火车站;·商务信息中心:世界贸易中心、克莱迪特大厦、其他办公用房;·城市公共设施中心:车站购物中心、会展中心、综合服务中心;·城市公园:包括城市公园和欧洲广场。

在欧洲里尔的规划中,两套网格体系相互交叠,一套是沿TGV轴线,通过组织方块体量的建筑群来强化交通流线;另一套是沿老铁路和车站的方向,强化维利大街的走向。

欧洲里尔与城市和近郊的联系主要通过柯布西耶大道。

在环线调整后,原来封闭的环线道路改为可步行穿越的林荫路,从而将会展中心与欧洲里尔的其他部分联系起来。

3 普通城市在欧洲里尔的投影库哈斯在规划欧洲里尔时,力图超越八九十年代城市中心区的规划模式。

他认为,规划应将新的生活内容直观地反映在物质环境面貌上,而不是虚弱地延续文脉的空壳。

“如果有必要建立新的城市主义,它不应停留在秩序和权力之上。

它应是不定性的化身。

它必须摒弃对永恒元素的偏好。

这意味着放弃稳定的架构。

”在欧洲里尔,库哈斯“普通城市”的特征和巨型建筑的概念在建筑与城市空间中回响,振聋发聩。

3.1反文脉情节(Fuck Context Syndrome)“里尔弥漫着一种神秘的氛围……我惊诧于这座如此完好、古典而纯净的城市,不着一丝现代化的痕迹。

”这是库哈斯对里尔的印象。

但古城的典雅并不能阻止他去建立一套截然不同的城市中心区模式来引导新的时代生活。

欧洲里尔座落在老城区和近郊的防御用地上。

由于其原有的军事用途,该地区一直是城乡接合部的一处断层。

为修补这块失落的空间,减少环形公路和TGV线路对城市和郊区的双重隔离,欧洲里尔都市发展公司原打算隐藏TGV车站,消除高架路和步行廊道。

但是库哈斯的做法却与之不尽相同。

在处理TGV车站的问题上,库哈斯提出车站的形态应反映出快速交通对里尔发展所起的决定作用。

在暴露和强化车站的基础上,设计还将作为商务区的一系列塔楼沿TGV线路均匀地插入车站,形成一排醒目的地标。

这带来了一系列问题,比如柯布西耶大街不得不高架越过车站,而公路环线的一部分不得不被封闭成隧道,来实现垂直方向的商务区与水平方向的居住区的绿化式空间过渡。

但城市空间也因此更加丰富,尤其是位于TGV车站和车站购物中心之间的三角形下沉式欧洲广场(Place del'Europe)。

通透的玻璃幕墙使车站内外空间相互交融,在广场的人们可目睹列车飞驰而过。

欧洲里尔的规划模式与瑞士苏黎世中心车站扩建构成了鲜明对比。

后者的设计出于文脉的考虑,将大部分的新建项目——购物中心、银行、办公用房被一层接一层地布置在地下,几乎没有留下任何天际线。

该做法受到众多赞誉,并成为批判欧洲里尔的例证。

 库哈斯在《普通城市》中对这种通过消隐现代性来保护古城的规划观念进行了猛烈的反击。

他认为苏黎世模式是“反考古”[4] 模式,是抹煞真实雷姆 库哈斯1944年 出生于荷兰鹿特丹1968-1972年 英国建筑师协会1972至1979年 纽约建筑与都市研究学院1975年 与其合作者创建了OMA事务所3 法国TGV高速列车网(红色为建成部分)4 欧洲里尔在里尔的位置,其中,黄色粗线为TGV铁路,红 色为环城公路5 欧洲里尔的远期规划图大的经济代价,而且牺牲了当代文明的自尊。

欧洲里尔规划的第一阶段工作刚刚进入尾声,大量的不定因素让规划者们难以给出明确的正面和负面评价。

在从老城区走向新城中心的短短几分钟内,人们体会到的是截然不同的社会生活方式以及反差强烈的建筑风格。

但他们能在这种混乱、多元化的城市中发现时间与空间的联系,城市的整体性并没有因为形式的对抗而削弱。

3.2对“大”的偏好(“Bigness”)在后工业化时代,发达的信息通讯和高速交通必然导致新的城市形态的出现。

越来越综合的土地利用方式要求建筑有巨大的体量来容纳各种功能要素,然而建筑学却缺乏对这一宏观趋势的认知。

库哈斯试图扭转这种现象,提倡在不忽略必要细部的前提下整合具有内在联系的建筑个体。

在欧洲里尔的项目中,“大”不仅反应在他的建筑作品上,而且弥漫在整个规划中——从商务区与TGV车站的结合、覆盖了近4hm2地面的车站购物中心(StationTriangle)到三位一体的会展中心(Congrexpo)。

里尔的特定用地条件造就了欧洲里尔巨构的品质,因为在这样一个被交通网络分割得支离破碎的复杂现状上,整合破碎必然形成集聚。

建筑的相互覆盖、连接和并置,形成了自然而然的巨构。

努维尔是实施库哈斯“大”理论的建筑师之一。

在车站购物中心中,同一的均质外观包容了其复杂的内部功能。

建筑的立面法则随建筑核心与表皮距离的加大而弱化,导致建筑很难再具有“表里如一”的品质。

车站购物中心斜边的群房完全是相同的立面片断组合,但其中却布置着音乐厅、商业学校和办公用房。

只有外挂的走廊和扶梯暗示了直接对外的服务功能。

3.5hm2的倾斜铝网格屋面上,光和反射随时间变化而异彩纷呈。

在库哈斯最初的草图中,会展中心是跨越在TGV和老铁路上的桥型建筑,但经济因素不允许如此夸张的结构形式。

在保持原有体量的基础上,库哈斯将飞艇的造型纳入设计,造就了现在的里尔会展中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