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2 《采薇》教案
【推荐】《采薇》教案4篇

《采薇》教案【推荐】《采薇》教案4篇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采薇》教案4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采薇》教案篇1一、导入《诗经》是人类文明的春天,是文学天地的源头清水,从诗经中走出的女子袅袅娜娜,从诗经中走来的男子豁达坚毅,从诗经中流传出的故事哀婉凄美。
今天,让我们用真挚的情、善感的心,吟诵《采薇》这古老的歌谣!二、简介《采薇》选自《诗经小雅》,是西周后期作品。
当时诸侯相争,周室衰落,犬戎、猃狁等外族也经常入侵,周亦兴师反击,造成连年战乱不止。
人民特别是出征将士对战争有着复杂的多元感情。
今天我们就要走进他们的情感世界。
三、检查预习(一)基础知识(齐读)(二)整体把握1.这首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这首诗是用兵士的口吻,在战后归家的途中,追述、倒叙戍边作战时的苦况,四、诵读课文请同学记齐读。
诵读提示:《诗经》基本上是四言诗,节奏为“二二”式。
读起来有一种音乐的和谐之美,我们不仅要把握诗歌外在的音乐节奏,更要把握内在的情感节奏.下面先由老师给大家读一遍吧!请大家注意体会这位战士的情感变化.教师配乐朗诵五、品味经典缘情入文轻吟低唱刚才老师在诵读的时候,同学们体会到了感情的变化吗?走进任何一篇诗经的作品,我们总会被种种情思所缠绕,这首采薇也不例外,请同学找出这位战士的情感脉络.板书:悲伤—喜悦---悲伤1-3节:悲一开篇,我们就感受到浓重的悲伤,我们不由得思考,此时这位战士身在何方,又为何而悲?身处何时:莫—阳身在何方:驻地边的旷野(说具体些“我戍未定”说明是在驻地边上)为何而悲:思乡厌战仇恨如何表现:直抒胸臆借景抒情—意象薇(如何用薇来表情达意呢?从艺术手法的角度考虑)重章叠唱: 当人们产生了强烈的感情冲动的时候,“言之不足故嗟叹之。
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
对深化意境,强化感情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第2单元第4课《采薇》教案

《采薇》教案【教学目标】(1)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
(2)与文本对话,探索人物内心深处强烈的厌战情绪和浓浓的思乡之情。
(3)赏析本文名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4)能正确流利地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1.疏通课文,整体感知这首古代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2.反复诵读课文,深入理解诗歌中反映的社会生活和作品表现出来的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背诵并默写课文,归纳《诗经》的艺术特点,鉴赏课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
【教学方法】诵读、讨论、探讨法【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语:同学们,讲到“战争”,你会联想到哪些描写战争的词语?(如刀光剑影、血肉横飞、尸横遍野、狼烟四起、兵慌马乱、千疮百孔、满目疮痍、背井离乡、妻离子散……)这些词语写出了战争的残酷。
那么对处在战争一线的古代士兵来说,面对战争他们又是一种怎样的心境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采薇》一课。
二、整体感知,疏通文意(一)疏通原文:【注释】采薇(野菜名,现在叫野豌豆苗)采薇,薇亦(也)作(薇菜冒出地面)止(句尾语气助词,无义)。
曰(语气助词,无义)归(说是要回家了)曰归,岁(一年)亦(也)莫(通“暮”,年末)止(语气助词)。
靡(mǐ没有)室(房子)靡家,玁息(xiǎn)狁(yǔn,古代中国北方的少数民族)之故(原因)。
不遑(huáng,闲暇)启(跪)居(坐。
启居,安居休息),玁狁之故。
【1节抗敌久久不归,仇敌厌战心情。
】采薇采薇,薇亦柔(刚长出来的薇菜柔嫩的样子)止(语气助词)。
曰归曰归,心亦忧(忧愁)止(语气助词)。
忧心烈烈(忧心如焚),载(动词前助词,相当于“又”)饥载渴。
我戍(戍守的地方)未定(不安定),靡(mǐ,没有、无)使(指使、委托)归(家里消息)聘(问、问候。
这句是说没有回家的使者代我向家人问安)。
采薇采薇,薇亦刚(硬,指薇菜的茎叶变老了)止(语气助词)。
曰归曰归,岁亦阳(指阴历十月)止(语气助词)。
高一语文新人教版必修2:《采薇》教案

《采薇》教案5教学大目标:培养学生阅读分析文言文的能力具体的目标:1、结合课文注释并参考工具书疏通课文,整体感知这首古代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2、反复诵读课文,深入理解诗歌中反映的社会生活和作品表现出来的艺术特色。
3、逐句理解课文中相关词语在文中的语境意义,品味古典诗歌的语言美。
4、背诵并默写课文,归纳《诗经》的艺术特点,鉴赏课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
教学方法:文本研习法注意问题:教师深钻教材,精心备课,努力提高课堂的点拨引导能力教学过程设计一、知识前提详解1、作者作品简介《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相传为孔子所编定而成。
《史记•孔子世家》说:“古者〈诗〉三千余篇。
及至孔子取其重,取可施于礼义。
……305篇,孔子皆歌弦之。
”一般认为,现存的《诗经》基本上经孔子删汰选编而成的。
孔子(前551年——前479年),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也是春秋末期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政治上主张严格遵守“礼”,特别强调“仁”,对我国古代教育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整理编定了古代的文化典籍《诗经》《尚书》《礼记》《乐》《周易》《春秋》。
其言论,主要记载在《论语》中,其思想,从汉朝后,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2、背景介绍《诗经》的305篇诗歌,多是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作品,产生于今山西,陕西,河南,山东,湖北等地。
大体上说,《风》是民间乐歌,《雅》是宫廷乐歌,《颂》是宗庙乐歌和舞歌。
《风》的绝大部分及《小雅》的少部分作品,具有较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代表了《诗经》得最高文学成就。
这些产生于民间的作品,或揭露当时的社会政治的黑暗,或反映徭役,兵役的痛苦,或表现劳动生活的苦乐,或描述爱情婚姻的悲欢,从各个侧面广泛的展示了古代社会,政治和日常生活的图景。
3、相关资料《诗经》的语言特点《诗经》的基本句式是四言,间或杂有二言直至九言的各种句式。
运用了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常常采用重章叠唱的形式,大量使用双声、叠韵、叠字的语汇。
高中语文《采薇》教案三篇

《采薇》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家园之思的文化内涵,进一步认识故乡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意义,以此滋养自己的精神世界。
2、研习文本,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的能力,并能表达自己的体验感受。
3、进一步认识诗歌的文体特点,在把握情感的基础上,能读出诗歌的节奏、韵味。
二、过程与方法1、自行诵读、翻译,了解作品主旨,当堂成诵。
2、探究学习,通过这两首诗歌中的乡情之比较,探讨诗歌中的乡思情结的内涵,体验这一美好的感情。
3、鉴赏诗歌,从诗歌的意境、表达手法等方面对文本进行比较鉴赏。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验家园之思对一个人的成长的影响,激发学生热爱家乡故土的感情。
2、在更广阔的阅读视野中,比较鉴赏这两首诗歌在表现手法上的异同,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
【教学重点】1、了解家园之思的文化内涵,激发学生热爱家乡故土的感情。
2、培养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的能力,表达自己的体验感受,展开与文本、编者、老师、同学的对话交流。
3、比较鉴赏这两首诗歌在表现手法上的异同,提高诗歌鉴赏水平。
【教学难点】比较鉴赏这两首诗歌在表现手法上的异同,提高诗歌鉴赏水平。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我们上节课学习了《诗经》两首中的《氓》,现在我们复习下《诗经》的知识:1、《诗经》的编排分类(1)风:各诸侯国土风歌谣。
(2)雅:西周王畿地区的正声雅乐,分“大雅”和“小雅”。
(3)颂:统治阶级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谣。
2、《诗经》的表现手法赋、比、兴二、字词梳理1、生词注音玁狁(xiǎnyǔn)不遑(huáng)不来(lài)孔疚(jiù)靡盬(mígǔ)喧嚣(xiāo)寰宇(huán)神裔(yì)肴馔(yáozhuàn)宅邸(dǐ)逃遁(dùn)象弭(mǐ)归聘(pìn)四牡(mǔ)骙骙(kuí)小人所腓(féi)雨雪霏霏(yùfēi)载渴载饥(zài)整饬(chì)2、字形字义靡(靡费)聘(聘请)霏(烟霏)遁(遁词)睽(众目睽睽)糜(糜烂)骋(驰骋)菲(芳菲)循(遵循)骙(四牡骙骙)遑(不遑)戍(戍守)戎(戎装)弥(弥漫)饬(整饬)徨(彷徨)戌(戊戌)戒(戒严)弭(消弭)伤(伤感)三、整体感悟第一章,写士兵为抗击外族的侵犯,背井离乡,久久不得归家,而产生的悲伤、厌战和对外族的仇恨。
高中语文诗经《采薇》教案

高中语文诗经《采薇》教案《采薇》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2第二单元《两首》中的第二首,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带来的高中语文诗经《采薇》教案,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中语文《采薇》教案一、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家园之思的文化内涵,进一步认识故乡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意义,以此滋养自己的精神世界。
2、研习文本,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的能力,并能表达自己的体验感受。
3、进一步认识诗歌的文体特点,在把握情感的基础上,能读出诗歌的节奏、韵味。
过程与方法1、自行诵读、翻译,了解作品主旨,当堂成诵。
2、鉴赏诗歌,从诗歌的意境、表达手法等方面对文本进行比较鉴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验家园之思对一个人的成长的影响,激发学生热爱家乡故土的感情。
二、教学重点1、了解家园之思的文化内涵,激发学生热爱家乡故土的感情。
2、培养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的能力,表达自己的体验感受,展开与文本、编者、老师、同学的对话交流。
三、课时安排1课时四、教学过程(一)课前预习布置学生独立预习,完成学习过程评价表。
项目叙述或回答归纳·整理1、学习本板块时,你有哪些字不会读?积累了哪些词语?2、你能背出《采薇》最后一节吗?思考·感悟1《采薇》一诗表达了怎样的情感?你认为哪些诗句最能表现这种情感?发现·创新1“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被视为情景交融的佳句。
查阅相关资料,找出古人对这两句诗的评价,谈谈你的看法。
课前检查与反馈:1字音玁狁(xiǎn yǔn)不遑( huáng )不来( lái )孔疚( jiù )靡盬(mǐ gǔ )象弭( mǐ )归聘( pìn )四牡( mǔ )牝鸡司晨(pìn)骙骙( kuí )小人所腓( féi )雨雪霏霏( yù fēi )载渴载饥( zài )2字形靡(靡费)聘(聘请)霏(烟霏)遁(遁词)睽(众目睽睽)糜(糜烂)骋(驰骋)菲(芳菲)循(遵循)骙(四牡骙骙)遑(不遑)戍(戍守)戎(戎装)弥(弥漫)饬(整饬)徨(彷徨)戌(戊戌)戒(戒严)弭(消弭)伤(伤感)3解释加点字靡室靡家(无) 不遑启居(空闲) 载饥载渴(又) 靡使归聘(问候)岁亦阳止(农历十月) 忧心孔疚(很,非常) 戎车既驾(已经)四牡业业(高大的样子) 雨雪霏霏(下雪) 我行不来(慰劳,劝勉)彼尔维何(花盛的样子) 维棠之华( 同“花” )彼路斯何(同“辂”,大车) 岁亦莫止(同“暮”,年底)4文学常识填空①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共收入诗歌篇,又称“诗三百”,分为“ ”、“ ”、“ ”三部分。
采薇教案设计

采薇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和掌握采薇的基本特征和生长环境,认识并学习采薇的采摘技巧。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提高采薇的技巧和采摘效率。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自然的热爱和保护意识,增强对野生植物的尊重和珍惜。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了解采薇的基本特征和生长环境,掌握采摘野生植物的技巧。
2.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掌握采薇的技巧并提高采摘效率。
三、教学过程1. 情境导入老师在课前准备好一束采薇,让学生观察并猜测这是什么植物,引发学生对野生植物的兴趣。
2. 知识讲解(1)了解采薇的基本特征和生长环境,采薇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生长在阴湿的山坡或溪边地带。
(2)了解采薇的采摘技巧,采摘时需用小剪刀修剪植物的茎部,避免伤害到植株。
3. 操作示范(1)教师示范采摘采薇的技巧,并解释注意事项。
(2)让学生一起观察和学习,手把手地示范教学。
4. 练习巩固(1)让学生分组进行练习,每组选出一名队长进行示范。
(2)其他队员通过观察和讨论来提出改进意见,帮助队长提高采摘效率。
5. 情感体验(1)分组进行采薇比赛,比较每组采摘的速度和效率。
(2)通过比赛,激发学生对自然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四、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了解了采薇的基本特征和生长环境,掌握了采摘野生植物的技巧,提高了观察和动手操作能力。
通过实际采摘的练习和比赛,培养了学生对自然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在教学中,可以适当增加一些现场观察和互动环节,增加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兴趣。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二单元第四课之《采薇》教学设计

采薇课前准备一、学生课前预习。
借助课本注释及工具书弄懂诗歌大意并基本做到熟读,记下有问题的地方。
二、学生回忆学过的《关雎》,整理有关《诗经》的文学常识。
教学目标1、反复朗读,品味本诗的语言、情思和意境。
2、背诵本诗的最后一节。
3、体会本诗中重章叠句、起兴等艺术手法的运用。
一导入、两千多年过去了,我们还在读《诗经》,《诗经》是祖先留给我们的经典遗产之一,它在我国的文学史上有着无可比拟的地位,我们可以从中吸取许许多多的营养。
即使单从语言的角度来看,也有许多经典的诗句值得我们反复品味。
有人批评现代人的语言过于贫乏无味,比如现代人表达思念时仅仅是“我好想你”,表达爱恋时仅仅是“我爱你”而已,但看看古人,表达思念时是“一日不见——”“如隔三秋”。
表达爱恋时则是“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这是多么典雅而动人的表达啊!比起现代人贫乏的语言不知要强多少倍呢。
其实就是大家学过的《关雎》和《蒹葭》中也有这样的语言,回忆一下《关雎》中表达思念的诗句。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优哉游哉,辗转反侧。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采薇》,也有精妙的语言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二、复习回顾在学习课文之前我们先回忆一下与《诗经》相关的文学常识。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现存305篇,所以又称“诗三百”,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五百余年间的作品。
诗经的“六义”是风、雅、颂、赋、比、兴。
“六义”不要和“六艺经传皆通习之”的“六艺”相混淆。
“六艺”是指什么?《诗》《书》《礼》《乐》《易》《春秋》。
风大都是民间歌谣;雅分大雅和小雅,是宫廷乐曲歌词;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赋是直陈其事;比是打比方;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用于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
风、雅、颂是就不同的音乐而言的,赋、比、兴是就不同的表现手法而言的。
《关雎》和《蒹葭》都属于“风”,《采薇》则属于“小雅”。
此外,《诗经》中的诗歌还具有什么样的章法特点?重章叠句。
在一唱三叹中增加了音韵上的美感,又强化了所咏之情。
《采薇》完整教案

《采薇》完整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采薇》这首诗的作者、背景和基本内容,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采薇》的语言、形象和情感,培养学生欣赏古典诗词的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诗中的爱国情怀,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诗文背景:介绍《采薇》的作者杨洪基,以及诗文的创作背景。
2.2 诗文内容:讲解《采薇》的诗意、意象和情感,分析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第三章:教学重点、难点3.1 教学重点:掌握《采薇》的诗意、意象和情感,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
3.2 教学难点:深入理解诗中的爱国情怀,感受作者的情感表达。
第四章:教学方法4.1 朗读法:通过反复朗读,使学生熟悉诗文,感受诗的节奏和韵律。
4.2 讲解法:对诗文的内容、背景和关键词语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诗文。
4.3 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文的理解和感受。
第五章:教学步骤5.1 导入:以与《采薇》相关的故事或情景引入,激发学生的兴趣。
5.2 朗读:让学生多次朗读诗文,熟悉诗文内容。
5.3 讲解:对诗文的内容、背景和关键词语进行讲解。
5.4 分析:引导学生分析诗中的意象和情感,理解诗的深层含义。
5.5 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文的理解和感受。
5.6 总结:总结诗文的主要内容和情感,强调诗中的爱国情怀。
5.7 作业:布置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内容。
第六章:教学评价6.1 过程性评价: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观察学生的朗读、讨论和作业完成情况,了解学生对诗文的掌握程度。
6.2 终结性评价:在学习结束后,进行一次诗文背诵和理解的测试,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第七章:教学拓展7.1 相关诗词:推荐与《采薇》主题相近的其他古代诗词,供学生进一步学习和欣赏。
7.2 文化背景:介绍古代诗词的文化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词。
7.3 创作尝试:鼓励学生尝试自己创作诗词,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
《采薇》完整教案

《采薇》完整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了解《采薇》的背景和意义。
掌握《采薇》的基本内容和结构。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1.2 教学内容介绍《采薇》的作者和创作背景。
分析《采薇》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解读《采薇》的文学特色和艺术价值。
第二章:教学方法和手段2.1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
运用案例分析法,分析《采薇》中的具体情节和形象。
采用讨论法,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2.2 教学手段使用多媒体课件,展示《采薇》的相关图片和视频资料。
提供《采薇》的文本和注释,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
利用网络资源,拓展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
第三章:教学安排3.1 课时安排本章节共计4课时,每课时45分钟。
3.2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介绍《采薇》的背景和意义,分析主题和情感表达。
第二课时:解读《采薇》的文学特色和艺术价值,分析作品结构。
第三课时:讨论《采薇》中的具体情节和形象,引导学生进行文学鉴赏。
第四课时:总结本章节内容,进行课堂练习和反馈。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评价方法采用课堂讨论和回答问题的形式,评估学生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布置相关的写作和分析作业,评估学生的应用和分析能力。
4.2 评价标准学生能够准确理解《采薇》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学生能够分析《采薇》的文学特色和艺术价值。
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学资源提供《采薇》的文本和注释,供学生阅读和参考。
搜集相关的图片和视频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
推荐相关的学术文章和评论,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5.2 教学资源的使用在课堂上展示相关的图片和视频资料,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思考。
在课堂上引用相关的学术文章和评论,提供更多的视角和观点。
鼓励学生在课后阅读推荐的资源,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思考。
第六章:教学活动设计6.1 导入活动开始上课时,通过展示《采薇》的封面和相关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
采薇(必修二)教学案

另外,反衬手法的运用:凄苦的景物来写快乐,用美好的景物来写悲哀,这就是反衬手法。用美好的景物来写快乐,用凄苦的景物来写悲哀,这是陪衬;反衬往往比陪衬更有力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体验家园之思对一个人的成长的影响,激发学生热爱家乡故土的感情。
1激发②培养鉴赏诗歌浓厚兴趣,提高审美能力与文学修养。
重点:突破文言障碍,把握诗歌思想,体会家园之思的原因。
难点:了解家园之思的文化内涵,激发学生热爱家乡故土的感情。
教法:诵读赏析法,讨论展示交流法,教师点拨
教具:学案,多媒体课件
6.第4、5两章是如何表现诗歌的主题的?
基本要点:
第4、5两章转写战事之频、战事之烈,这是乡愁的根本原因。
7.“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历来被视为情景交融的佳句,谈谈你的看法。(个性化阅读,见仁见智)
基本要点:
以哀情写乐景,情景交融。想象之笔,虚实结合,表达物是人非之叹。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四句运用对比的方式,将时序之“今──昔”,物候之“柳──雪”,人生之“往──来”剪接融汇,创造出超越现实的典型画面。短短四句诗,看似平淡,娓娓道来,却充满了强大的艺术感染力,“以乐景写哀情”,“一倍增其哀乐”。
曰归曰归,岁亦莫止——流露出怨嗟之情。
心亦忧止。忧心烈烈——感情波澜更大,痛苦更为强烈。
忧心孔疚,我行不来——虽说为王事而奔走,义不容辞,但久而不归,痛苦更甚。
4.戍边士卒为何思归?
不遑启居,不遑启处,载饥载渴,能不思归?
5.四、五两章是如何写战事的?
《采薇》课堂教案

《采薇》课堂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采薇》;(2)理解《采薇》的创作背景、作者简介及诗歌内容;(3)分析《采薇》的诗歌形式、韵律和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采薇》;(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文学素养;(3)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新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古典诗歌的魅力,激发学生对文学的热爱;(2)培养学生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意识;(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采薇》;(2)理解《采薇》的创作背景、作者简介及诗歌内容;(3)分析《采薇》的诗歌形式、韵律和修辞手法。
2. 教学难点:(1)诗歌形式、韵律和修辞手法的深入理解;(2)培养学生对古典诗歌的鉴赏能力。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熟读《采薇》,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作者简介;(2)设计教学活动,准备相关教学资源;(3)制定教学评价方案。
2. 学生准备:(1)预习《采薇》,了解诗歌的作者、内容;(2)查阅相关资料,了解诗歌的背景知识;(3)准备课堂讨论和发言。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介绍《采薇》的作者及相关背景;(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采薇》,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3)学生分析诗歌的主题、意象和表达技巧。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和感悟;(2)全班交流,引导学生深入解读诗歌;(3)教师点评,总结学生发言。
4. 诗歌鉴赏:(1)分析《采薇》的诗歌形式、韵律和修辞手法;(2)培养学生对古典诗歌的鉴赏能力;(3)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美。
5. 课堂小结:(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2)强调诗歌的重要性和价值;(3)布置课后作业。
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采薇》;3. 选择一首古典诗歌,进行鉴赏分析。
诗经名篇采薇教案优秀8篇

诗经名篇采薇教案优秀8篇采薇教案篇一教材分析:《采薇》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语文必修2第二单元的精读课文,选自《诗经·小雅》诗歌以追忆的方式,抒发了战士久戍在外的思念家乡的情怀本单元处于高一上学期,学习内容为先秦到南北朝时期的诗歌这些诗歌在思想内涵和艺术成就上都堪称后世诗歌的典范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让学生体现其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掌握古诗的文体知识,学会赏析诗歌本文安排在单元第二篇,学习第一篇《氓》时,已经带着学生复习了《诗经》的知识,“六义”风、雅、颂、赋、比、兴等,所以本课要引导学生自己分析赋、比、兴在诗歌中的体现,并培养一定的赏析能力和审美情趣正如教材中所说,“学习这个单元,要注意反复吟咏,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注意不同的'作品在创作手法上的独创性,还要注意不同诗体的节奏,感受由此产生的不同情趣”新课标指出,文学阅读必须“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魅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因此,在教学中将体会感情,品味语言,赏析艺术特色作为教学的重点由于本诗是早期的文言诗歌,学生在语言感知上有一定困难,因此教学的难点是品味语言,把握情感学情分析:高一学生对诗歌已经有了初步的阅读能力,但是对诗歌的鉴赏,特别是对古诗鉴赏能力较弱在必修1中已经学习了现代诗歌,掌握了一些学习诗歌的方法,而且初中阶段已学过《诗经》中的《关雎》和《蒹葭》两篇,对《诗经》的基础知识和表现手法有一定的了解但由于《诗经》的语言和现代汉语,甚至和常见的文言文都相去甚远,所以学生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语言障碍同时,由于初中阶段的诗歌学习时重背诵轻理解,学生对理解作者的情感,对诗歌作出正确的评价,汲取诗歌等古代文学作品的精华,从而对自己的人生形成积极有益的影响和启示还有一定得难度;尤其是对于比较复杂的情感,通常是理解的比较浅且片面,这在考试中的诗歌鉴赏题中表现得很明显在这种现状下,要尽力帮助学生解决语言障碍,让他们透过语言理解深刻而细腻的情感教学目标:1、反复朗读,体会士卒戍边与思乡的情感矛盾,把握其丰富而复杂的感情2、品味本诗的语言美,赏析其重章叠句手法的艺术魅力教学重点:理解诗歌丰富而细腻的感情,思乡与爱国的矛盾教学难点:理解诗歌对战争的复杂情感课时安排:1课时教法与学法: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采用诵读法和分析法进行教学(1)诵读法是学习古诗最基础、最重要的方法,也是最有效的方法关键是要根据情感的变化,读出节奏、语气、语调而把握文意,体味感情(2)分析法在于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引下对课文的思想内容进行探究,从而使学生了解诗中体会的情感,体现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关于学法,在本课教学中贯穿自主探究,引导学生自学、教会学生如何学习诗歌,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目标可以把疏通文意和课文思路的任务交给学生,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教学过程:一、导入我们军训时学了军歌,大家还记得吗?有一首很好听的军歌,叫做《说句心里话》,听过吗?唱的是什么啊?(学生答:想家)什么人想家?(学生答:战士),学过范仲淹的《渔家傲》吗?(学生背: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这种表达战士思乡的感情,我们现在歌唱,宋人也在歌唱,那么更早的时候有没有呢?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诗经·小雅》的《采薇》二、朗读课文三、内容分析1、诗歌表达了什么情感?明确:战士思乡由此引出诗歌的两大主题:思乡战争(板书)2、划分段落明确:123章写集中写思乡,45章集中写战争,6章写归乡3、前三章写的思乡的感情有什么变化?怎么体现出来的?明确:(1)逐渐加深(2)直接表现的语句:忧心烈烈忧心孔疚间接表现的句子:薇的变化(作柔刚)时间的流逝(莫止阳止)分析:我戍未定,靡使归聘联系: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4、诗歌前三节诗句有什么的特点?这种手法有什么作用?明确:手法:诗歌前三节的语句有一些相同或相似,句型重复,只在句子的个别出换几个字,这种手法叫“重章叠句”作用:内容上,通过反复可以更加深刻地表达战士戍边远离家室、历久不归的凄苦心情以植物的生长暗示时间流逝,时序更替,而人物内心的焦虑、痛苦也随之加重,从而突出了主题音节和结构上造成了回环往复的效果,再加上叠音词,一唱三叹,音节和谐,体现了诗歌的音乐美,有利于情感的抒发5、我们学习过诗经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在前三章中找一找明确:前三章整体上是赋,采薇是兴6、四五章描写战争写了什么内容?体现什么感情?提示:写战争一般应该写战场上的刀光剑影,厮打拼杀而本诗这样写了吗?没有明确:写了战车、战马、象弭、鱼服等细节,又用了“四牧业业”、“四牧骙骙”、“四牧翼翼”等叠音词,用赋的手法,极写战马之强壮,步伐之整齐,装备之精良传达出抒情主人公强烈的自豪感,高昂的斗志,必胜的信念和饱满的爱国热情7、结合前三章,说一说诗中对战争的情感、态度如何?明确:既有自豪感,荣誉感,是出于保家卫国的爱国之情,又有无奈厌倦,是由于战争带给人们的伤害和苦难8、最后一章写了什么景?什么情?明确:大雪纷飞,一个疲惫的戍卒孤独的走在漫长的回家路上充满了哀伤的感情9、为什么凯旋生还,还要伤悲?(讨论)明确:(1)雨雪霏霏,载渴载饥,长路漫漫(2)对家人的担心(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3)长久的战争造成的伤害10、本诗的最后一章历来评价很高,《世说新语》:谢公(谢安)因子弟集聚,问《毛诗》何句最佳,遏(谢玄)称曰:“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圣经若论佳句,譬诸九天而较其高也试着赏析一下鉴赏:这四句包含了两个情景交融的画面,以景显情,韵味无穷,非常经典当年我离开家乡,戍守边关,正是风光旖旎的春天,春风中丝丝垂柳,仿佛亲人难分难舍的牵挂,生死未卜,离家的心是多么伤痛!现在,经过多少岁月,经过多少磨难,九死一生,终于迎来了胜利的这一天,终于可以回家了!然而陪伴我的只有风,只有雪,不禁百感交集,凄怆难言回家的路那么漫长,谁理解自己这么多年在外奔波的痛苦、返家路上的艰辛和内心的悲伤啊!评价:1、以往昔之虚衬眼前之实,以眼前之乐衬内心的悲苦2、以景写情,情景交融,含蓄蕴藉,耐人寻味3、“杨柳依依”与“雨雪霏霏”对比,突出不胜今昔之感4、大雪交加,饥渴难当,情景实悲5、语调低沉,低回往复,气氛悲怆四、小结读罢全诗,我仿佛看到了这个身心交瘁的戍卒,冒着雨雪,沿着泥泞的小路慢慢腾腾地走向画面深处,走向雨雪浓重的远方只给我们留下一个孤独的背影,一声幽怨的叹息拓展阅读:采薇赏析这是一首描写戍卒出征还归的诗,是历来为人称颂的名篇。
高中必修二采薇教学设计

高中必修二采薇教学设计引言:高中必修二课程中的《采薇》是一首经典的古代诗歌,诗中融合了自然景观和人文哲思,具有深刻的内涵和独特的艺术价值。
通过教学设计,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首诗歌,同时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意识。
本文将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四个方面对《采薇》的教学设计进行详细阐述。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理解:了解《采薇》诗歌的背景和作者,理解诗中所蕴含的情感和意义。
2. 能力培养: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能够对诗歌进行分析和解读。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二、教学内容:1. 课文导入:通过展示薇花的图片和自然风光的幻灯片,激发学生的兴趣并引导他们对自然景观的感受和思考。
2. 诗歌背景介绍:通过PPT展示,向学生介绍《采薇》的作者、写作背景和时代背景,引发学生对诗歌的好奇和思考。
3. 诗歌解读: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引导学生深入解读《采薇》的音韵、意象和主题,从情感和理性两个层面对诗歌进行分析,激发学生对诗歌的感悟和体验。
4. 诗歌欣赏:播放不同版本的《采薇》演唱视频和音频,让学生通过听觉感受诗歌的美和表达的方式,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5. 诗歌创作:鼓励学生根据《采薇》的主题,自由发挥,创作属于自己的诗歌作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方法:1. 合作学习: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学习的形式,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
2. 多媒体辅助教学:运用PPT、视频和音频等多媒体形式,丰富教学内容,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3. 课外拓展:鼓励学生阅读相关的文学作品,参观相关的艺术展览,扩大学生的文学视野和艺术鉴赏能力。
四、评价方式:1. 诗歌解析报告:要求学生撰写一份《采薇》的解析报告,包括诗歌的结构、意象和主题等方面的分析内容,考察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 诗歌朗诵展示:要求学生进行诗歌朗诵和演绎,考察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艺术修养。
语文课文《采薇》教案设计(优秀5篇)

语文课文《采薇》教案设计(优秀5篇)《诗经》两首《采薇》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学习《诗经》的有关常识,了解《诗经》的现实主义创作传统。
2、诵读课文,理清课文叙事线索,体会感情。
3、陶冶情操,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化品位。
教学重点:1、能够准确地诵读本诗,通过阅读注释来自己翻译课文,并注意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理清诗歌的叙事情节是个重点。
3、分析把握诗歌当中的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1、诗歌心理描写和细节描写的艺术效果。
2、学会比较分析,理解“赋”“比”“兴”写作手法。
教具方法:多媒体诵读法、讲解法、讨论点拨、改写创新。
第一课时教学要点:学习《卫风•氓》教学内容及步骤:一、导入新课爱情、战争是人类生存与生活中两个重要的话题。
我们的先民为之奋斗而留下了许多优美的诗篇。
今天我们学习的是《诗经》中的两首爱情诗。
二、《诗经》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
原本称《诗》,编成于公元前6世纪的春秋时期,共305篇,所以也叫《诗三百》。
孔子将《诗三百》做为道德教育的教材,自汉以后儒家学派把它当成经典,奉为“六经”之一,才称为《诗经》。
《诗经》广泛地反映了古代社会生活,富于写实精神,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
2、按体制《诗经》分“风”“雅”“颂”三大类。
(1)“风”有十五国风,大都是民间歌谣,是当时人民的口头创作,反映了社会的风貌和人民的喜怒哀乐,是《诗经》中的精华。
(2)“雅”分大雅与小雅,是宫廷乐曲歌词。
(3)“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3、《诗经》的表现手法有:赋、比、兴。
(1)赋者,铺也,铺采螭文,体物写志也。
——铺陈(2)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比喻(3)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联想4、风、雅、颂和赋、比、兴合称为“诗经六义”诗、书、礼、乐、易、春秋合称“六艺”《诗经》中的《国风》和《离骚》并称“风骚”,代表我国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文学传统。
“风骚”后代指文学才华。
课文《采薇》的教案

课文《采薇》的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目标1. 了解《采薇》的作者、背景及文学价值。
2. 掌握《采薇》的诗意、主题和表现手法。
1.2 技能目标1. 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采薇》。
2. 能够分析并欣赏《采薇》的诗歌美。
1.3 情感目标1. 培养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2. 感受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1. 《采薇》的诗意、主题和表现手法。
2. 古典诗词的朗读和背诵技巧。
2.2 教学难点1. 《采薇》中的生僻字词的解释和理解。
2. 古典诗词的鉴赏方法。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采薇》的背景、诗意和主题。
2. 互动法:分组讨论,分享对《采薇》的理解和感悟。
3. 示范法:教师示范朗读和背诵《采薇》。
3.2 教学手段1. 多媒体课件:展示《采薇》的文本、图片和音视频资料。
2. 纸质教材:提供《采薇》的原文和注释。
第四章:教学步骤4.1 导入新课1. 介绍《采薇》的作者、背景及文学价值。
2. 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世界。
4.2 讲解诗意1. 分析《采薇》的诗意和主题。
2. 讲解诗中的表现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4.3 朗读与背诵1. 示范朗读《采薇》,讲解朗读技巧。
2. 组织学生跟读、背诵,指导发音和节奏。
4.4 互动讨论1. 分组讨论,分享对《采薇》的理解和感悟。
4.5 课堂小结2. 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第五章: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采薇》。
4. 预习下节课内容:《诗经》的其他篇目。
第六章:教学评估6.1 评估内容1. 对《采薇》的诗意、主题和表现手法的理解。
2. 朗读和背诵《采薇》的流利程度和准确性。
3. 对古典诗词鉴赏能力的运用和展示。
6.2 评估方法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
2.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思考深度。
3. 课后作业:通过作业完成质量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二第2单元第4课《采薇》教学设计

《采薇》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采薇》的思想内容及重章叠唱等艺术特色。
培养学生阅读、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
(2)通过诵读,感知课文。
引导学生从诗歌的意境、表达手法等方面对诗文本进行鉴赏(3)了解诗歌中征人由久戍思归到归时痛定思痛的感情经历。
激发学生热爱家乡故土的感情。
【教学重点与难点】(1)把握戍卒的形象,领会其思想情感及社会意义。
(2)体会本诗中融情于景、比兴、重章叠唱等手法及其作用。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内容】一、导入新课这首歌表现的是和平年代戍边战士的思乡之情。
在古典诗词中,表现战士思乡主题的诗句更是数不胜数。
比如范仲淹的“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王之涣的“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等。
在古代,战争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因而,古典诗词中有许多优美的诗句反映了这方面的内容,有慷慨的豪情壮志与征战建功的理想,有战争带给人民的心灵痛苦,有长期征战在外对家与亲人的思念和有家不能回的凄楚,无不涌动着感人的魅力。
,现在就让我们走进《诗经·小雅·采薇》,走进那古老而又年轻的故事,感受征人的情感和泪水。
二、进入新课1、结合注释,自读课文,标注生词。
(进一步加强学生自我读书阅读的习惯)2、词语积累:(加强文言文诗词积累学习)⑴通假字莫──暮棘──急华──花⑵词类活用:雨雪霏霏雨(名词活用作动词,下雨)岂不日戒日(名词活用作状语,每天)⑶古今异义:小人所腓小人:古义:士兵或地位低的人。
今义:道德卑劣的人。
君子所依君子:古义:将帅。
今义:道德高尚的人⑷重点词语:作(刚刚生长出)柔(嫩芽)刚(硬的芽)止、斯(助词和语气词)孔(很)载(助词)3、师生共同鉴赏课文,疏通大意。
三、整体感知1、本诗内容:明确:本文写一位戍边的士兵在回家途中的所思所感。
诗中抒情主人公由于归期一拖再拖,加之与家人音信不通,思念之情日益加深,内心痛苦悲伤。
《采薇》语文教案设计

《采薇》语文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采薇》;(2)理解《采薇》的内容,把握诗歌的主题和情感;(3)分析《采薇》的诗歌形式和艺术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采薇》;(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2)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珍惜自然的情感;(3)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培养高雅的情趣。
二、教学重点1. 《采薇》的诗意和主题;2. 诗歌的艺术特点和表现手法;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三、教学难点1. 《采薇》诗歌深层含义的理解;2. 诗歌形式和艺术特点的分析;3. 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采薇》的意义和价值;2. 运用案例分析法,剖析《采薇》的艺术特点和表现手法;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批判性思维。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采薇》的作者和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采薇》,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意境;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采薇》的意义和价值,提出问题并进行解答;4. 案例分析:剖析《采薇》的艺术特点和表现手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5. 练习与拓展:让学生进行诗歌鉴赏练习,推荐相关文学作品,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6. 总结与反思: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激发学生对诗歌的热爱和追求。
六、教学内容1. 诗歌内容解析:《采薇》描绘了一幅生动的田园景象,通过对采摘野薇的描写,表现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
2. 诗歌形式分析:分析《采薇》的诗歌形式,包括诗体、韵律、字词选择等,理解其艺术特点。
3. 文学背景了解:介绍《采薇》的作者和相关文学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涵。
七、教学步骤1. 初步感知:让学生自由朗读《采薇》,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对诗歌的整体内容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采薇》课文教案2

《采薇》课文优质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采薇》的诗意和主题,认识诗中的植物“薇”以及诗歌背景。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鉴赏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诗中对大自然和生活的热爱,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背景介绍:介绍《采薇》的创作背景,如诗人的生平、时代背景等。
2.2 课文朗读:组织学生朗读《采薇》,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3 课文解析:详细讲解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等,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课堂导入:以问题导入,如“你们知道‘薇’是什么吗?”激发学生的兴趣。
3.2 朗读训练:分角色朗读《采薇》,训练学生的朗读技巧。
3.3 讨论交流:组织学生讨论诗中的意象、主题等,分享各自的感悟。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4.2 朗读展示:评价学生在朗读中的表现,如语音、语调、情感等。
4.3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如写一篇关于《采薇》的作文。
第五章:教学策略5.1 情境创设: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营造有利于诗歌鉴赏的情境。
5.2 互动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课堂活力。
5.3 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第六章:教学活动6.1 课前准备:要求学生预习课文,了解诗中出现的“薇”的种类和特点。
6.2 课堂活动:a) 朗读《采薇》并翻译诗句。
b) 分析诗中的植物“薇”的象征意义。
c) 讨论诗人的生活背景对诗歌创作的影响。
6.3 课后作业:a) 收集其他关于“薇”的诗句,进行比较学习。
b) 写一篇关于《采薇》的读后感。
第七章:教学方法7.1 讲授法:讲解诗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帮助学生理解诗意。
7.2 互动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
7.3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创设情境,让学生更好地体验诗歌。
人教版-语文-高一 人教必修二采薇教学设计

人教必修二《采薇》教学设计高德香【教学目标】1、了解《诗经》重章叠唱的章法并体味其产生的艺术效果。
2、反复诵读,品味语言,体悟主人公的思想感情。
3、深刻体会诗歌的深层意蕴,增强对战争对人性的理解。
【教学重点】品味语言,把握主人公的复杂情感。
【教学难点】了解家园之思的文化内涵。
【教学方法手段】“七三四”语感教学法【教学过程】二课时第一课时导入语(1分钟)寒冬,阴雨霏霏,雪花纷纷,一位解甲退役的征夫在返乡途中踽踽独行。
道路崎岖,又饥又渴;但边关渐远,乡关渐近。
此刻,他遥望家乡,抚今追昔,不禁思绪纷繁,百感交集。
艰苦的军旅生活,激烈的战斗场面,无数次的登高望归情景,一幕幕在眼前重现。
《采薇》,就是三千年前这样的一位久戍之卒,在归途中的追忆唱叹之作。
一、认读整体感知1.录音范读,疏通词句。
(4分钟)2.学生朗读,纠正字词。
(5分钟)岁亦莫(mù)止:“莫”,同“暮”。
猃狁(xiǎn yǔn ):古代北方少数民族名。
载(zài)饥载渴:又饥又渴。
王事靡盬(gǔ):没有止尽。
彼路(lù)斯何:“路”,通“辂”。
四牡骙骙(kuí):马强壮的样子。
小人所腓(féi):隐蔽,掩护。
象弭(mi)鱼服:用象牙装饰的弓。
我行不来(lài):慰问。
雨(yù)雪霏霏:下雪。
3学生背诵全诗。
(4分钟)二、品读品味语言体悟情感从结构上看,全诗可分为三部分1、第一部分前三章(1)前三章用什么手法写的?形式上有什么特点?(1分钟)参考:重章叠句的手法,句式结构相近,意思相近。
(2)哪两个句子是反复咏唱,一成不变的?(1分钟)参考:“采薇采薇”“日归日归”从春到夏,从夏到秋,一边采摘薇菜,一边想家。
“归”即回家,“日”即说,说回家啊道回家,念着回家,想着回家,这种思乡的情绪流荡始终。
(3)想家想到什么程度?哪些句子是写想家的心情的?(3分钟)参考:“心亦忧止”“忧心烈烈”“忧心孔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经》两首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诗经》的常识:包含了那段时间的诗歌、内容、写法和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2、了解每首诗的内容、中心、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
3、通过三首诗了解“国风”的写作内容,体会民间的歌谣的特色。
4、了解卫、秦、邶三地不同的文化背景,体味独特的文化内容。
采薇
【学习目标】
1、疏通课文,整体感知这首古代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2、反复诵读课文,深入理解诗歌中反映的社会生活和作品表现出来的艺术特色。
3、背诵并默写课文,归纳《诗经》的艺术特点,鉴赏课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
【学习方法】颂读法;讨论法;文本研习法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知识前提详解
1、作者作品简介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相传为孔子所编定而成。
《史记·孔子世家》说:
“古者〈诗〉三千余篇。
及至孔子取其重,取可施于礼义。
……305篇,孔子皆歌弦之。
”一般认为,现存的《诗经》基本上经孔子删汰选编而成的。
孔子(前551年——前479年),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也是春秋末期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政治上主张严格遵守“礼”,特别强调“仁”,对我国古代教育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整理编定了古代的文化典籍《诗经》《尚书》《礼记》《乐》《周易》《春秋》。
其言论,主要记载在《论语》中,其思想,从汉朝后,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2、背景介绍
《诗经》的305篇诗歌,多是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作品,产生于今山西,陕西,河南,山东,湖北等地。
大体上说,《风》是民间乐歌,《雅》是宫廷乐歌,《颂》是宗庙乐歌和舞歌。
《风》的绝大部分及《小雅》的少部分作品,具有较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代表了《诗经》得最高文学成就。
这些产生于民间的作品,或揭露当时的社会政治的黑暗,或反映徭役,兵役的痛苦,或表现劳动生活的苦乐,或描述爱情婚姻的悲欢,从各个侧面广泛的展示了古代社会,政治和日常生活的图景。
3、相关资料
《诗经》的语言特点
《诗经》的基本句式是四言,间或杂有二言直至九言的各种句式。
运用了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常常采用重章叠唱的形式,大量使用双声、叠韵、叠字的语汇。
《诗经》是中国诗歌,乃至整个中国文学一个光辉的起点。
《诗经》的重章叠唱及表现手法
《诗经》善于运用重章叠唱来表达思想感情,即重复的几章间,意义和字面都只有少量改变,造成一唱三叹的效果。
增强了诗歌的音乐性和节奏感,更充分的抒发了情怀。
《诗经》里大量运用了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加强了作品的形象性,获得了良好的艺术效果。
所谓“赋”是“敷陈其事而直言之”。
这包括一般陈述和铺排陈述两种情况。
“比”是“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比喻之意。
而“兴”则是《诗经》乃至中国诗歌中比较独特的手法。
“兴”字的本义是“起”。
《诗经》中的“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
它往往用于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
大约最原始的“兴”,只是一种发端,同下文并无意义上的关系,表现出思绪无端地飘移联想。
二、让学生提前预习课文。
尤其是重点字词,句式,文章大体翻译。
1.学生朗读,整体把握。
思考讨论:这首诗表现了什么样的主题?
《采薇》是《小雅》中的一篇,表现了普通士兵在离乡出征的岁月里的艰苦生活和内心伤痛,字里行间表达了对战争的不满和对故乡的思念。
2.再读诗歌,疏通词句。
译文:野豌豆苗采几把,一些豆苗已长大。
说回家啊难回家,岁末又将来临啦。
没有屋来没有家,只因匈奴太凶煞。
没有空闲坐下来,只因匈奴久徘徊。
野豌豆苗采几把,豆苗柔嫩刚发芽。
说回家啊难回家,心总忧愁总牵挂。
忧心如焚烤艳阳,又饿又渴实难当。
战事难将帐安定,无人归家问音讯。
野豌豆苗采几把,豆苗茎叶老又硬。
说回家啊难回家,转眼又去半年啦。
朝廷差事不停遣,没有一处可休闲。
忧心积郁成久痛,只恐死讯往家送。
路边何花争娇艳?白棣花开一片片。
路边何车真威武?将军出征将路堵。
战车前方套上马,四匹马儿真高大。
如此怎敢图安乐?一月捷报一箩箩。
趋车策马征四方,马儿强健势浩荡。
将军树威车旁立,兵士也靠车隐蔽。
四马雄威多整齐,雕弓箭袋不曾离。
哪敢一日不戒备?匈奴战事催人急。
想我当年出征日,杨柳春风真美丽。
如今归来返故里,却是雪花纷飞时。
行路迟缓路漫漫,又渴又饿不胜寒。
无限伤悲在我心,谁人知晓叹伶仃。
3.理清思路,把握内容。
第一章,写士兵为抗击外族的侵犯,背井离乡,久久不得归家,而产生的悲伤、厌战和对外族的仇恨。
首四句,以薇菜渐次生长和时间的推移来起兴,来表达士兵久役于外不得归家的怨敌、思家与盼归的心情。
“靡室靡家”和“不遑启居”是这一心情产生的主要原因。
朱熹引用程子的话说:“古者戍役,两朞而还。
今年春莫(暮)行,明年夏代者至,复留备
秋,至过十一月而归。
又明年中春至,春暮遣次戍者皆在疆圉。
如今之防秋也。
”(《诗集传》)这段话告诉我们,当时的兵役制度是二年为期限,可是本诗中的战士的服役看上去没有期限,士兵归家变得遥遥无期,这自然要引起征卒的不满和对家乡更强烈的思念。
以下几章都是围绕着这个基调叙写的。
第二、三章,写军旅生活之劳苦。
朱熹在《诗集传》中说“言戍人念归期之远,而忧劳之甚,然戍事未已,则无人可使归而问其室家之安否也。
”诗仍以薇菜逐渐长得柔嫩、粗硬起兴,暗示时间流逝,易年更岁,可是役期却无止境,军旅生活又异常痛苦,转战不止,饥渴劳顿。
而“靡使归聘”和“我行不来”,则表达了边关和故乡相隔万里,关山阻断,音讯全无,由此而引发的强烈的思归之情。
第四、五章,直接写战事。
这两章是在前面基础上的对战争场面的具体描写,通过对马、车、象弭、鱼服、将帅和士兵生动而形象的刻划,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忧心烈烈”、“忧心孔疚”的原因,也使前面的“王事靡盬”落到了实处。
从而进一步强调了正是因为战争频繁,居无定所,作为兵营中最底层的士兵才归家无望,思乡心切。
第六章,写戍卒归途中悲伤痛苦的心情。
有了前面的一系列铺垫,经过出生入死的战斗之后,战争的幸存者终于踏上了归家的路途。
但作品并没有写士卒胜利后的喜悦,而是营造了昔日杨柳依依、如今雨雪霏霏的场景,写的是历经磨难之后内心深处的凄凉和悲苦,而且“行道迟迟,载饥载渴”,归乡的路依然那么艰难。
4.明确特点,熟读成诵。
从艺术上讲这首诗很有特点。
首先,诗歌十分注重用具体生动的细节来展现生活图景,比如,对战争场面的描写,并不是直接写刀光剑影和厮打拼杀,而是写战车、战马,写象弭、鱼服,写劳累奔波,写饥渴难当,但我们通过这些描写可以想见战争的残酷。
其次是情景交融,诗末章首四句,历代传诵不已,被视为情景交融的佳句。
王夫之在《薑斋诗话》里说:“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倍增其哀乐。
”
再次,是它的旋律协调,音节和谐,一唱三叹,诗的前三章开头句式相似,反复吟唱,一方面以植物的生长暗示时间的流逝,另一方面也在鲜明的节奏中表现出诗歌特有的音乐之美。
三、布置作业:
完成《学习与评价》相关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