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纲五常新解读

合集下载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体系解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体系解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解读全文14页,共6400字请在这里输入单位/组织名称二○二X年XX月目录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 ..................................................... - 3 -(一)概念解释................................................................................ - 3 -(二)历史上不同时期的核心价值观念........................................ - 3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的发展............................................ - 4 -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意义 ..................................... - 5 -(一)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 - 5 -(二)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途径............................ - 8 -(三)大国崛起的必然要求............................................................ - 9 -三、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 - 10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的地位.............................................. - 10 -(二)树立社会主义理想信念...................................................... - 11 -(三)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 11 -(四)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1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和生命之魂,是社会主义制度在价值层面的本质规定,党中央对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一以贯之地高度重视。

高中历史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2课汉代儒学教案含解析人民版必修3

高中历史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2课汉代儒学教案含解析人民版必修3

第2课汉代儒学课程标准: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一、“焚书坑儒”批判1.背景秦朝建立后,一些儒生借古代圣贤的言论批评时政,攻击郡县制度。

2.概况秦始皇将秦以外的各国史书、医药、卜筮、种树等有实用价值以外的私人收藏的书籍统统焚烧,后又将违犯禁令的四百六十余儒生坑杀于咸阳。

3.影响“焚书坑儒”是对先秦思想文化成就的粗暴否定,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场浩劫,儒学的发展也因此进入低潮。

二、“罢黜百家”1.背景(1)汉武帝时代,中国的“大一统”局面得到巩固,高度集权的专制主义政治体制大体定型,需要用思想的统一来维护政治上的统一。

(2)董仲舒改造儒学,并向汉武帝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

2.儒学正统地位确立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完成了罢黜百家、提升儒学地位的文化体制和文化政策的转变。

3.影响(1)积极:汉王朝加强了对文化和教育的重视,有利于民族历史文化的进步。

(2)消极: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扼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

三、太学的出现1.概况(1)汉武帝创建国家培养政治管理人才的官立学校——太学,并将儒家经典列为官方教材。

(2)汉武帝还令各郡国建立学校,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统。

2.作用(1)太学的出现,是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

(2)带动了民间积极向学的风气,推动了文化的传播。

(3)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官僚富豪子弟垄断官位的情形,少数出身于社会中下层的人也得到入仕的机会。

(4)进一步推动了儒学的传播与发展。

3.太学清议东汉太学生参与议政,迫使黑暗的政治势力有所收敛。

四、科举制的文化影响1.科举制的创立(1)实行时间:隋唐时代确立,一直沿用到清末。

(2)主要内容:以考试成绩作为选官的主要标准,考试内容以儒学经典为主,明代以后发展为八股取士。

2.影响(1)积极:①有益于中国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巩固。

②提高了儒学的地位,使其成为执政者奴化臣民的工具。

③使得知识分子阶层成为官僚队伍的后备力量,提高了官僚队伍的整体素质。

大学中的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理论解读

大学中的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理论解读

大学中的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理论解读大学,作为《四书五经》之一的经典著作,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之一。

其中最重要的命题之一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这一理论体现了儒家对于个人修养、家庭和谐、社会秩序以及天下太平的追求。

本文将对大学中的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理论进行解读。

一、修身儒家思想强调个人修身的重要性。

大学中提出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观点。

格物致知,是指通过观察事物的现象和本质,以求达到真正的理解和认知。

诚意正心,是指要保持真诚和正直的心态,做到心无旁骛、诚心诚意。

修身,即以修养个人品德为基础,使自己成为一个符合儒家思想要求的人。

修身的核心是培养自身的道德品质。

儒家强调三纲五常,即君臣之道、父子之道、夫妻之道,以及忠、孝、仁、义、礼等五个重要的道德准则。

通过修身养性,人们可以更好地遵循这些道德准则,成为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

二、齐家齐家,是大学中强调的第二个重点。

齐家要求个人能够在家庭中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建立和谐的家庭关系。

大学认为,要齐家必先治家,只有在自己家庭内部能够达到和谐、平衡的状态,才能扩展到整个社会。

在现代社会,齐家意味着个人要承担起自己在家庭中的责任,尊重家庭成员之间的不同角色和需求,建立和谐的家庭氛围。

这需要个人具备孝道、忠诚和责任感,并且要具备对家人的关爱和尊重。

齐家的实质是完善自己的家庭责任,使得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系更加和谐,为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提供稳定的基础。

三、治国治国,是儒家思想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命题。

大学中提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观点,强调个人修养和家庭和谐是治国的基础。

治国的核心是君主必须具备德治的品质。

儒家认为君主应该以身作则,做到“身体力行”的道德榜样,才能赢得人民的尊敬和信任。

治理国家需要君主具备明智的管理能力,儒家强调君主应当善于倾听和接纳不同声音,注重民生,关心人民的生活,并且制定合理的政策措施来解决社会问题。

四、平天下儒家思想强调“齐天下”,即追求天下人的平等和太平。

解读孟子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理念

解读孟子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理念

解读孟子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理念孟子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之一,他的思想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我的研究中,我对孟子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理念进行了深入的解读和分析。

首先,孟子的修身思想强调个体的道德修养和自我完善。

他认为,人性本善,每个人都有追求善良和道德的天性。

然而,这种天性需要通过教育和修养来实现。

孟子提出了“四端”和“四德”来规范个体的行为,即“仁、义、礼、智”和“忠、孝、恕、信”。

他认为,通过遵循这些道德准则,个体可以实现自我完善,达到道德的境界。

这种修身思想强调了个体的责任和义务,为个人的行为提供了明确的指导。

其次,孟子的齐家思想强调了家庭的重要性和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

他认为,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家庭成员之间应该建立和谐的关系。

孟子提出了“三纲五常”来规范家庭成员的行为,即“君臣、父子、夫妇”和“仁、义、礼、智、信”。

他认为,家庭成员应该相互尊重、互相关爱,并且各自履行自己的责任和义务。

通过齐家思想,孟子强调了家庭的稳定和和谐对于社会的重要性,为家庭伦理提供了指导。

第三,孟子的治国思想强调了政府的责任和义务。

他认为,政府的最终目标是为人民谋福祉,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孟子提出了“王道”和“民贵君轻”的思想,强调君主应该以德治国,关心民生,尊重人民的意愿和需求。

他认为,政府应该通过公正的法律和制度来保障人民的权益,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孟子的治国思想强调了政府的责任和义务,为政治实践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最后,孟子的平天下思想强调了和平与和谐的重要性。

他认为,国家之间应该通过和平的方式解决争端和冲突,追求共同的利益和发展。

孟子提出了“兼爱”和“天下为公”的思想,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互相理解和尊重。

他认为,只有通过和平与和谐的方式,才能实现国家和社会的长期稳定和繁荣。

孟子的平天下思想为国际关系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启示。

总之,孟子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理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

朱子家训心得体会(模板10篇)

朱子家训心得体会(模板10篇)

朱子家训心得体会(模板10篇)朱子家训心得体会篇一朱子家训是明代儒学家朱熹所著的一本家教书,被誉为儒家经典之一。

朱子家训以重视家庭伦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核心,强调教育子孙的重要性。

这本家训以其深入浅出、生动易懂的风格,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阅读《朱子家训》的过程中,我不仅对儒家文化有了更深的理解,而且也从中汲取到了许多宝贵的心得与体会。

首先,朱子家训强调修身养性的重要性。

在《朱子家训》的开篇,朱子就提到:“故学者由己,道出自心。

”他强调的是修身的重要性,将教育的核心放在了个人修养上。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应该率先垂范,须以身作则,做到以德化人。

通过修身养性,我们可以培养自己的品德和修养,成为有道德修养的人。

我深切体会到,一个家庭的和谐与稳定,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庭成员的修身与教育水平。

其次,朱子家训注重家庭伦理的传承。

朱子家训中强调“三纲五常”,强调了家庭伦理道德的重要性。

其中“三纲”指的是君臣父子夫妻兄弟姐妹之间的亲情关系,“五常”则是指仁、义、礼、智、信。

朱子家训在表达家庭伦理道德时,强调了各个家庭关系的地位和作用,并围绕这些关系提供了一系列的指导与规范。

读《朱子家训》让我明白了家庭伦理的重要性,意识到只有在这种伦理关系的基础上,家庭才能实现和谐和睦。

第三,朱子家训强调教育子孙的重要性。

在《朱子家训》中,孔子的教育思想得到了充分发扬。

朱熹认为,培养下一代的人才是十分重要的。

他提倡父母要以儿女的教育为己任,把子女的未来视为自己的未来。

因此,在家庭中,家长要注重对子女的教育。

但这并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子女的品德、修养和价值观。

通过教育,我们能够给予子孙更好的成长环境,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

第四,朱子家训强调对事业的热爱与追求。

朱熹在《朱子家训》中强调,人一生应该有所追求,要对事业有热爱与追求。

只有热爱自己的事业,才能全心全意地付出。

朱子家训通过对个人品德、思想修养、家庭伦理与社会责任的教育,培养出了很多具有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的人,他们把追求真理与社会发展作为自己人生的追求目标。

2015-2016学年高中历史第一单元第3课宋明理学学案新人教版必修3

2015-2016学年高中历史第一单元第3课宋明理学学案新人教版必修3

第3课宋明理学[课标要求] 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一、三教合一1.背景(1)汉武帝以后,儒学呈现繁盛之势。

(2)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道教也在民间广为传播。

2.表现(1)魏晋南北朝①儒学吸收佛教、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

②佛教吸收儒学精神,渐趋中国本土化。

③道教也受儒学影响,主张“贵儒”又“尊道”。

(2)隋朝: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的主张,又称“三教合一”。

(3)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即尊道、礼佛、崇儒;儒学大师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

[知识点拨]三教并重局面的出现,反映了不同文化的互补可以促进思想文化的发展,反映了文化互补的重要性。

二、程朱理学1.形成(1)背景:北宋时,儒家学者展开了复兴儒学、抨击佛道的活动。

(2)形成:融合了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理学”。

2.思想主张(1)北宋的程颢、程颐①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先有理而后有物。

这是理学的核心思想。

②把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

③提出“格物致知”的认识论,把知识、道德和天理联系起来。

(2)南宋时期的朱熹①天理是作为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它是人性的最高境界,强调“存天理,灭人欲”。

②“物”指天理、人伦、圣言、世故,“格物致知”的目的在于明道德之善,而不是求科学之真。

3.影响(1)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备受推崇,成为南宋以后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有力地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

(2)朱熹编著的《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后世科举考试依据的教科书。

(3)朱熹的学术思想还传及日本、朝鲜乃至欧洲;在日本和朝鲜,甚至形成了“朱子学”学派。

[误区警示]宋代是理学的奠基时代,但在整个宋代,理学并未取得统治地位,从元朝开始才被统治者确定为统治思想,明代成为科举考试的敲门砖。

三、陆王心学1.南宋陆九渊的思想主张(1)“心”是宇宙万物的本原,提出“心”就是“理”。

(2)强调“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天地万物都在心中。

2021高考北师大历史一轮复习讲义: 第12单元 第23讲 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

2021高考北师大历史一轮复习讲义: 第12单元 第23讲 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

单元概览时期春秋战国时期汉代宋、明时期明末清初主要表现春秋时期,孔子创立儒家学派。

战国时期孟子、荀子继承开展了儒家思想,与其他学派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家思想确立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儒学吸收佛道思想,开展为“理学〞,更加理论化和思辨化,使儒学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思想家批判开展儒家思想,使中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生机主旨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随着社会的不断开展,儒家思想也不断地吸收新内容,兼容并蓄,不断演变,并呈现出明显的时代特色第23讲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考点1| “百家争鸣〞识记——主干梳理·知识自查一、老子和孔子的思想1.老子的学说(1)历史地位:春秋时期重要的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

(2)思想①核心思想:“道〞是派生万物的根源。

②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转化。

③政治主张:“无为而治〞,反对严刑峻法。

2.孔子的思想(1)历史地位: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伟大的教育家。

(2)思想①哲学思想的核心是“仁〞,倡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②强调统治者要“为政以德〞。

③崇尚周礼,提出“克己复礼为仁〞。

④兴办私学,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等。

[易误辨析]老子不是道教创始人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而道教兴起于东汉,虽然与道家思想有着密切联系,但道家不等于道教,故老子不是道教的创始人。

二、百家争鸣1.原因(1)根本原因: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的时期。

(2)各派政治势力的斗争十分剧烈。

(3)代表各派政治势力的思想家,按照各自的利益和要求积极发表意见,提出治国济世的主张。

2.代表人物及主张(1)儒家①孟子:以“仁〞“义〞为核心,主张“性善论〞;提倡“仁政〞“保民〞,反对剥削和压迫。

②荀子:重民,提出“水那么载舟,水那么覆舟〞的思想;主张“性恶论〞,主张王霸并用,德治与法治相结合。

(2)道家:庄子。

孔孟之道下的三纲五常doc

孔孟之道下的三纲五常doc

孔孟之道下的"三纲五常"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仁、义、礼、智、信。

简称“纲常”,是儒家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的重要伦理原则和道德规范。

“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是指封建社会的三种主要道德关系,它强调君对臣、父对子、夫对妻有绝对的统治和支配权力。

“五常”即:“仁、义、礼、智、信”,是封建社会调整伦常关系的基本原则。

“三纲五常”是由孔子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和孟子的“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妻有别、朋友有信”,以及“仁、义、礼、智”等发展而来。

西汉董仲舒首次将其系统化为“三纲五常”。

“三纲五常”的实际含义现在有很多人不了解“三纲五常”,认为它制约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下面我们看看“三纲五常”的实际含义到底是什么,它到底是否会对社会的发展进步造成阻碍?所谓“三纲五常”是指:“三纲”指“君臣义、父子亲、夫妻顺”;“五常”指“仁、义、礼、智、信”“三纲五常”实际上就是一种个人修养。

下面我具体说明以下它的实际含义。

“君臣义”:君指管理者;臣指被管理者;这是任何社会都存在的个人基本人际关系。

义指合理的责任,我前面论述过。

所以“君臣义”就是说管理者与被管理者都要承担合理的责任。

这是现代中国市场经济社会所必须的。

“父子亲”:是指父母、子女之间要有亲情。

父母要全力抚养教导好子女,同时子女成人后也一定要赡养好父母。

“夫妻顺”:是指夫妻之间要和睦恩爱,不要只知道考虑自己的利益,要从夫妻家庭的共同利益出发相互理解相互沟通,达到家庭的稳定,避免不必要的离婚。

“仁”是“爱人”“人道”的意思“义”是承担合理的责任的意思“礼”是道德约束,起到为达到“义”而预防的作用“智”是知识的意思,尤其是现代知识经济的时代我们更需要“信”是信任、诚信的意思以上都是我们现代中国逐渐缺失的宝贵的个人修养,同时也值得西方国家学习。

并且我并没有看出以上的“三纲五常”会阻碍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相反我觉得它更会起到互促的作用。

【高中历史】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3同步教师用书: 第1单元 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高中历史】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3同步教师用书: 第1单元 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学习目标: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1.重点:董仲舒新儒学的思想主张;西汉教育制度的初步建立。

2.难点:对新儒学思想主张的理解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教材整理1从“无为”到“有为”1.“无为而治”(1)原因:秦末战火频繁,社会经济破坏严重。

(2)目的:为了恢复生产和安定人心。

(3)表现:统治者吸取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

(4)作用:汉朝的经济实力逐渐恢复和增强,人民生活安定,社会繁荣,国力日盛。

2.积极有为(1)原因①汉朝的经济实力逐渐恢复和增强。

②诸侯国的势力日益膨胀,土地兼并剧烈,匈奴为患,都威胁着西汉的稳定。

(2)目的: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适应国家统一的发展形势。

教材整理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1.提出:汉代儒家代表董仲舒。

2.特点:糅合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于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

3.概况目的主张结果加强中央集权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被汉武帝所接受,有利于扭转内外松弛的局势加强君权宣扬“君权神授”,提出了“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维护统治秩序提出“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和仁、义、礼、智、信[课中思考]阅读教材P9“学思之窗”:想一想,汉武帝既然“独尊儒术”,为什么在他的统治思想中又杂糅了一些其他学派的思想?【提示】董仲舒的新儒学提倡“春秋大一统”“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等思想,迎合了当时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的时代需要,这也是汉武帝接受“独尊儒术”的真实目的。

其他学派中也有一些对其统治有利的思想,如法家的法治、重农抑商政策等也会被他采纳。

因此,他在统治过程中,采取儒家以外的思想主张就不足为奇了。

教材整理3儒学成为正统1.汉武帝的尊儒措施(1)思想上:全面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

(2)政治上①起用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

②儒家学说成为政府选拔人才、任官授爵的标准。

《论语》教案:解读《学而篇》中的“三纲五常”

《论语》教案:解读《学而篇》中的“三纲五常”

《论语》教案:解读《学而篇》中的“三綱五常”《论语》是我国古代哲学经之一。

其中,《学而篇》是最具代表性的篇章之一,凝聚了儒家思想的核心观念。

其中的“三綱五常”更是至关重要,对于中华文化影响巨大。

本文将窥探《学而篇》中的“三綱五常”,探究其思想内涵,共同感受儒家精神的博大和深入。

Part 1:What is San Gang Wu Chang?“三綱五常”一词最早见于《礼记·大学》和《仪礼·士昏礼》,这是一种社会道德准则规范,也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是对当时封建社会的三种关系规范,是社会最基本、最稳定的根本关系,稳定了这些关系,社会便能善治,达到大道之治。

“五常”就是仁、义、礼、智、信五种品德,寓意着君臣、父子、夫妻、长幼、朋友之间的关系和个人的人格修养。

只有这五种常极好,生活才能和谐美满,社会才得以安宁平稳。

Part 2:Interpret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San Gang Wu Chang儒家思想的核心在于“道德”,而“三纲五常”正是道德的体现。

笃守“三纲五常”,才能使人们更加尊重祖先,更加重视家庭、社会的基本道德与行为规范,引导人们积极向上,追求完美自我。

“三纲”,让社会的三种最基本关系不可逾越,不能破坏,使君臣、父子、夫妻之间有了坚实的准则,重要性在中国传统思想中不容忽视。

仅仅依靠法律和政策是不能形成和谐稳定的社会秩序的。

“五常”,这五种人格品质渗透在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学、哲学等各个领域,成为人们不可或缺的智慧来源。

“五常”既是个人的品格修养,也是社会的道德准则,在封建社会中有着很深的影响和生命力。

现如今,“五常”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不仅能够引导人们正确地思想行,还能推动社会的和谐进步。

Part 3:San Gang Wu Chang in Daily Life生活中,常常见到强调“三纲五常”的案例。

【史料与解析】第13课辛亥革命(人教版必修1)

【史料与解析】第13课辛亥革命(人教版必修1)

第13课辛亥革命武昌起义1.清廷颁谕宣布实行“新政”世有万祀①不易之常经,无一成不变之治法。

穷变通久,见于《大易》②;损益可知,著于《论语》。

盖不易者三纲五常,昭然如日星之照世,而可变者令甲令乙,不妨如琴瑟之改弦。

伊古以来,代有兴革,当我朝列祖列宗,因时立制,屡有异同。

入关以后,已殊沈阳之时;嘉庆、道光以来,渐变雍正、乾隆之旧。

大抵法积则敝,法敝则更。

惟归于强国利民而已。

自播迁③以来,皇太后宵旰④焦劳,朕尤痛自刻责。

深念近数十年积敝相仍⑤,因循粉饰,以致酿成大衅。

现正议和,一切政事,尤须切实整顿,以期渐致富强。

懿训⑥以为取外国之长,乃可去中国之短,惩前事之失,乃可作后事之师。

自丁戊⑦以还,伪辩纵横,妄分新旧,康逆之祸,殆更胜于红巾⑧……康逆之讲新法,乃乱法也,非变法也……总之,法令不更,锢习不破,欲求振作,须议更张。

着军机大臣、大学士、六部九卿、出使各国大臣、各省督抚,各就现在情弊,参酌中西政治,举凡朝章国政,吏治民生,学校科举,军制财政,当因当革,当省当并,如何而国势始兴,如何而人才始盛,如何而度支始裕,如何而武备始精,各举所知,各抒所见。

通限两个月内悉条议以闻,再行上禀慈谟⑨,斟酌尽善,切实施行。

──《光绪朝东华录》光绪二十六年十二月丁未(初十)条【解读】这是通常所谓清末“新政诏”中的话。

光绪二十六年十二月初十,也就是1901年1月29日,流亡于西安的慈禧太后主使,以光绪帝名义发布“变法”上谕(通常也称“新政诏”),宣布要进行变法,实施新政,并号召各有关大员发言参议。

而在此上谕中,清廷对变法的原因、范围、方针原则等进行了阐述。

有些话语颇显冠冕堂皇,似乎变法的用心极诚,新政的范围很宽。

但从其所定方针和基本原则看,仍不出“中体西用”的窠臼。

资料显示:①所谓“穷变通久”云云,仍不出中国传统的变易观。

这不失为此时清廷酝酿变法的思想基础的一个方面。

②变法是应急之举。

促使清廷进行此次变法的最主要原因,还是为时势所迫,清朝统治者面对现实,切实感到不变法就摆脱不了穷途末路。

解读法家的重刑思想

解读法家的重刑思想

解读法家的重刑思想
法家是中国古代的一个哲学流派,其重刑思想是指基于对人性
的本质与行为的认识,通过加强刑法制度和使用严厉刑罚的方式,
维护社会秩序,保障政权与社会稳定。

在法家看来,人性本质自私、邪恶,只有通过惩罚和奖励的机
制才能使其遵守法律和秩序。

因此,法家提出了“赏罚分明”、
“尽信毋疑”、“繁刑重法”等思想,强调刑罚与政令的严格执行,惩罚必须严厉而快速,以达到警戒作用。

此外,法家还提倡奖惩分明,激励有功之民,并以此达到“各
尽其能”的目的。

此即法家历史上“三纲五常”的思想。

而对于犯
罪分子,则应采取“一犯必诛”的刑事政策,使其感受到严惩之威,从而彻底杜绝犯罪行为。

总而言之,法家的重刑思想是以治理社会为出发点,认为强化
刑法制度和严厉惩罚是维护社会和政权稳定的必要手段。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12课《新文化运动》说课稿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12课《新文化运动》说课稿

第12课《新文化运动》说课稿说教材1.课标解读。

知道陈独秀、胡适等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了解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2.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

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史上有重要地位。

(1)从近代抗争史的角度看,它是旧革命的总结、新革命的曙光:它对旧民主主义革命失败的深刻反思,带来了对封建旧文化的彻底批判,并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做好了思想准备。

(2)从近代探索史的角度看,它是旧思想的发展、新思想的肇始:在西学东渐的过程中,先进的中国人从师夷长技、君主立宪、实业救国与民主共和,发展到了新文化运动前期的民主与科学;随着俄国十月革命的发生,在新文化运动的后期,更加进步的社会主义思想成为改造中国的思想武器。

说学情1.学生已具备的知识与技能:学习本课之前,同学们已经知道中国近代史上在经济、政治等方面为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史实。

且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学生学习本课存在的困难:而本课是思想上的探索,是以检讨中国传统文化,引进新思想为主要目标的。

特别其背景由于尊孔复古思潮的泛滥,孔子的思想权威受到前所未有的巨大冲击。

击破两千年来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的地位,对孔子的质疑,对于八年级学生来说是不易理解的,必须从他们的层面来分析封建的旧礼教、旧道德、旧观念对人们的束缚,才可以达到学生认知的水平。

我认为这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

新文化运动把矛头指向以孔子为首的儒家传统道德,其原因是这里的新道德是资产阶级的新道德,即提倡人权、个性解放、男女平等等,旧道德主要是指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封建伦理道德(儒家传统道德的核心思想)。

我认为这点学生不易理解,须老师正确的引导。

说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标志及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和其作品。

学会客观的评价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和局限,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的、辩证的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阅读新文化运动时期的相关作品,获取有效的历史信息。

高中新人民版历史必修3专题1 3 宋明理学

高中新人民版历史必修3专题1 3 宋明理学

三宋明理学知识点一儒学的困境与儒学复兴运动1.儒学的困境(1)东汉末年:儒学的权威性被严重削弱。

(2)魏晋时期:道教和佛教的广泛传播,直接冲击着儒家思想作为核心价值观念的地位。

(3)唐末五代之后,官方儒学不断受到质疑,儒学统治地位进一步受到削弱。

2.儒学复兴运动(1)唐代中后期①韩愈率先提出了复兴儒学的主张,提出了儒家的“道统”思想。

②李翱提出必须从“性命之源”的高度来理解孔子之道。

(2)北宋:士大夫们掀起儒学复兴运动。

知识点二北宋五子与理学的创立一种唯心主义哲学。

理学的出现不仅体现了儒学与时俱进的特点,也证明了儒学强大的生命力。

知识点三朱熹的学说与理学的成熟1.朱熹的学说(1)理气论①认为理比气更根本,逻辑上理先于气。

②气有变化的能动性,理不能离开气。

③万物之理终归为一,这就是“太极”中的阴阳变化。

(2)修养论①是以本体论为基础的关于个人学习、实践的学问。

②“仁”是人的爱心及一切道德价值的终极源泉。

③仁者境界应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3)社会政治理论:是以道统论为依据的社会实践理论。

①道的价值内涵是“三纲五常”,只有达到仁者境界才算得道。

②儒家拥有干预政治的天然权利,干预政治的关键在于“正君心”。

2.朱熹对理学的发展将《论语》《大学》《中庸》《孟子》集为《四书》,并对之加以注解,使之成为理学的经典。

3.地位及影响(1)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被誉为一代儒学宗师,地位仅次于孔子和孟子。

(2)他的思想作为官方正统儒学,影响后世六七百年之久,对维护专制主义政治制度起了重要作用。

1.陆九渊是心学的开创者。

提出的核心命题是“心即理也”,其名言是“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2.王守仁建立了系统的心学理论,是心学的集大成者。

(1)他认为人是天地的心,“灵明”是人的心,是天理,是本心,是良知。

(2)学以至圣的修养关键,在于“致良知”;强调“知行合一”。

3.影响心学的出现,标志着重建儒家信仰的理论任务已经完成。

儒家思想:大一统、天人感应和三纲五常,解读汉武帝独尊儒术原因

儒家思想:大一统、天人感应和三纲五常,解读汉武帝独尊儒术原因

引言自西汉以来 , 以儒学为主体的思想体系就被历代统治者和士大夫们推崇为正统思想。

其在中国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影响延续两千多年,直至今日都会左右我们的生活。

而 它的创立者孔子更是被封建统治者们奉为'大贤至圣先师',为'万世师表'! 而儒家典籍,如《论语》《大学》《中庸》《周易》,直到今天也被很多人奉为国学经典。

可见儒家影响之深远。

至圣先师——孔子像然而在 春秋时期,虽然孔子的学生中不乏高官贵族,甚至很多诸侯都会请教夫子。

然而 当时的儒家思想并不受统治者们待见,甚至会受到极大的排斥。

儒家和其他百家一样,只是众多思想理论中的一员。

即便是喊出'舍我其谁'的孟子,在治国理政上也没有取得过什么成绩。

儒家不受重视,其实也好理解。

毕竟在残酷的春秋战国时代,缺乏进攻性的儒家思想很难让国家在竞争中胜出!《论语》:卫灵公问陈于孔子。

孔子对曰:'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

'明日遂行。

到了 秦汉时期,社会发生了变化。

秦国因法家而强盛,后来统一中国后很自然的推崇法家。

'严刑峻法'也被认为是秦朝快速灭亡的一个重要原因 。

至 汉朝建立初年,黄老之学盛行。

在经历了春秋战国、暴秦统治和楚汉战争摧残的华夏大地上, 无为而治显然能够促进社会发展。

国家不折腾,勤劳的中国老百姓自己就能把日子过好了。

平民出身的刘老四自然是明白这个道理的。

亚圣——孟子像公元前134年,崇尚黄老,反对儒学的窦太后去世。

没有掣肘了的汉武帝开始向全国征求治国方略。

前后三次参与对策的董仲舒,获得皇帝认可。

于是, 讲究'三纲五常''天人感应''敬天爱人'的儒家思想开始受到统治者重视。

这三次策论被收录在《汉书》中,被后世合称为《举贤良对策》。

那么我们就从这篇《举贤良对策》入手,分析一下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原因。

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1)

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1)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概念阐述】1.中国传统文化“文化”的概念见仁见智,一个比较笼统的说法是:文化是指一种由历史延续下来、被深深地植根于一个民族心中的、无论何时何地何种阶层都无须思索地信奉和认同,并且在他们的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会始终表现出来的传统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文明历史长河的文化积淀,其内容包括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的各个门类,包括中国历史发展各个时期的文化积累,包括中国社会和中华民族的风土人情,等等。

2.百家争鸣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 (前 770—前 221 年 )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汉书·艺文志》将战国时期的主要思想学派分为十家——儒、墨、道、法、阴阳、名、纵横、杂、兵、小说。

西汉人刘歆在《七略·诸子略》中将小说家去掉,称为“九流”。

“十家九流”就是由此而来的。

百家争鸣反映了当时社会激烈和复杂的政治斗争,主要是新兴地主阶级和没落奴隶主之间的阶级斗争。

这个时期的文化思想奠定了整个传统文化的基础,对中国古代文化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

代表各阶级、各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都企图按照本阶级(层)或本集团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对社会、对万事万物做出解释,或提出主张。

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高谈阔论、互相辩难,于是出现了思想领域里百家争鸣的局面。

3.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西汉时期由董仲舒提出,被汉武帝接受并且推行的文化政策。

董仲舒在原来儒学的基础上,吸收了法、道、墨等诸家有利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的合理因素,将其发展成为新儒学。

在此基础上,他建议汉武帝禁止不利于统治秩序的各家思想,以新儒学作为治理国家的根本,这样就形成了新儒学一家独大的局面。

西汉的“罢黜百家”与秦朝的“焚书坑儒”不同,它并不是采用暴力的方式控制人们的思想,而是采用由政府主导的方式推崇儒学,从而使得其他各家学派丧失了生存与成长的群众基础。

而新儒学能够实现独尊,也是兼收并蓄的结果。

三纲五常全文及译文

三纲五常全文及译文

三纲五常全文及译文
“三纲五常”是一个传统的儒家伦理观念。

其中,“三纲”指的是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强调君臣、父子、夫妻之间的道德关系;而“五常”则是指仁、义、礼、智、信,这是儒家认为每个人都应该具备的五种基本道德品质。

“三纲五常”的具体内容并没有像一篇文章那样的全文,不过我可以为你解释每一个部分的基本含义,并以一种更通俗的方式表达出来:
三纲:
君为臣纲:国君是臣子的准则,臣子必须服从国君的领导。

如果国君无道,臣子可以选择离开或进行劝谏。

父为子纲:父亲是儿子的准则,儿子应该尊敬并听从父亲的教诲。

如果父亲不慈爱,儿子可以选择劝谏或寻求其他帮助。

夫为妻纲:丈夫是妻子的准则,妻子应该尊重并支持丈夫。

如果丈夫不贤良,妻子可以选择劝谏或寻求其他帮助。

(请注意,这里的“纲”并不意味着绝对的服从,而是在一定的道德准则下相互尊重和支持。

然而,在历史的一些时期和文献中,“三纲”被解读为绝对的服从关系,这是需要批判和反思的。

)五常:
仁:仁爱之心,对他人有同情和关怀之心。

义:正义感,能够明辨是非并做出正确的选择。

礼:礼节,尊重他人,遵守社会规范。

智:智慧,有判断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信:诚信,言行一致,值得信赖。

在现代社会,“三纲五常”的具体内容和实践方式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其核心思想——尊重他人、遵守道德规范、培养良好品质——仍然具有重要的价值。

同时,我们也应该以批判性的眼光看待传统观念,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

文老师关于三纲五常、孔子儒学至程朱理学的解读 (2)

文老师关于三纲五常、孔子儒学至程朱理学的解读 (2)

文老师关于三纲五常及从孔孟之学到程朱理学的解读三纲五常:人作为社会的一分子,实际上是处在社会关系的顺序中,即以一个点为中心,逐渐向外,就是一个树木的年轮,(这个图我觉得最有意思,一下就把本文激活了!取三角形部分就是“侖”字,“侖”通“倫”,不是“人伦”之“伦”,“伦”这个字的本字就是“侖”,以“我”(夫妇合一)为中心,向外是我的父母、子女,再向外是亲属和社会关系(入仕的人最特殊的社会关系就包括君臣关系),就构成了夫妇、父子、君臣关系,这三种关系就有一个“主从关系”,即所谓“三纲”:夫为妻纲、父为子纲、君为臣纲,“三纲”就这么简单。

“纲”即“纲领”,下位(妻、子、臣)“服从”上位(夫、父、君),要找思想渊源,《尚书》、《诗经》最早,“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诗经》,孔子“子为父隐”(《论语》),“女子,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礼记》。

“五常”的“常”就是“恒常不变的道理和规范”,也就是“仁义礼智信”这五种规范,“三纲”与“五常”相互交叉、相互联系,“父子有亲,夫妇有别,长幼有序,君臣有义,朋友有信”,《论语·学而》:“与朋友交,言而有信”,“信”孔子最早提出,仅仅孟子只强调“善的四端:仁义礼智”!那啥叫“父慈子孝”,“夫妇有别”(夫唱妇随)呢?一个父亲成天板着面孔装威严,儿女亲不亲近?妻子凌驾于丈夫之上,是不是成了“牝鸡司晨”。

三纲五常在汉代董仲舒《春秋繁露》和东汉班固主编的《白虎通》里面就成系统了。

经,与弟子讲学的《论语》,称为“原始儒学”,其孙子子思及其私淑弟子孟子加以发挥,称为“孔孟之学”。

西汉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表彰六艺(六经)”,儒学成为官学。

设立五经博士官,每个博士官教授若干弟子,经过学习后“设五科举士人”,这就是“科举”的来历。

汉代的儒学即经典注释之学(“大师解经累至百余万言”),就逐渐走向繁琐。

到了东汉,外戚宦官专权乱政,世道人心变坏,知识分子(清流士大夫)找不到出路,甚至到魏晋南北朝,战乱频繁,人们生命脆弱,所以出现“清谈的玄学”和“皈依佛教”以逃避。

文档:三纲五常

文档:三纲五常

“三纲五常”
〔材料一〕天为君而覆露之,地为臣而持载之;阳为夫而生之,阴为妇而助之;春为父而生之,夏为子而养之;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

──《春秋繁露·基义》
〔材料二〕是故父之所生,其子长之;父之所长,其子养之;父之所养,其子成之;……不敢不致如父之意,尽为人之道也。

由此观之,父授之子受之,乃天之道也,故曰:夫孝者,天之经①也,此之谓也。

──《春秋繁露·五行对》
〔材料三〕夫仁、谊②、礼、智、信五常之道,王者所当修饬也,五者修饬,故受天之祐,而享鬼神之灵,德施于方外,延及群生也。

──班固《汉书·董仲舒传》
【解读】以上资料主要体现董仲舒“三纲”、“五常”的思想,对研究董仲舒思想有重要参考价值。

董仲舒认为:君臣、父子、夫妻三者之间的伦理关系是固定不变的,而且这三纲是由上天确定的,即“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

仁、义、礼、智、信这五个原则是用来调整伦理关系的基本原则,如果统治者对这五种永恒不变的关系准则进行调整和推广,就可以得到天和鬼神的保佑,恩德施加到远方和广大群众身上。

父母亲生养子女,使其长大成才,子女长大成人赡养父母,要尽孝道,不敢不如父之意,即不敢违背父母亲的愿望,这就是孝道,而且孝道是天经地义的。

以上资料着重反映董仲舒“三纲五常”思想,这种封建伦理纲常是站在维护封建等级制度的立场上提出来,客观上能起到调节人们之间伦理关系的作用,但其不良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注释】①经,主线。

②谊,同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纲五常新解读
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五常:仁、义、礼、智、信。

三纲五常(纲常)是中国儒家伦理文化中的重要思想,最早源于孔子,儒教通过三纲五常的教化来维护社会的伦理道德、政治制度,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当今社会,道德缺失,也是传统文化的缺失,学习传统文化中的精髓,才是教育子女、待人接物的正确法则。

作用
三纲五常和名教观念,为封建阶级统治和等级秩序的神圣性和合理性而辩护,成为中国封建专制主义统治的基本理论,为历代封建统治阶级所维护和提倡。

它们作为封建社会的最高道德原则和观念,被写进封建家族的族谱中,起着规范、禁锢人们思想、行为的作用。

2000多年来,它一直影响着中国人的国民性。

当然,这种思想在一定时期也起到了维护社会秩序、规范人际关系的作用。

策略
“三纲五常”,著名品牌专家谢付亮先生研究提出的一种企业家品牌塑造策略,其中“三纲”主要是指打造企业家品牌要“以企业家个人品牌定位为纲”,“以社会责任为纲”,以及“以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建设为纲”;“五常”则是指企业家品牌的日常驱动力,其主要是指要成功塑造企业家品牌,企业家就要常练内功、常创新、常制造新闻事件、常走访基层、常反省。

含义
“三纲”是塑造企业家品牌的重要根基,离开了这“三纲”,企业家品牌的积极作用就会大打折扣,下面具体分析“三纲”的含义。

其一,以企业家个人品牌定位为纲,是指塑造企业家品牌首先必须做好企业家品牌定位,而且要遵循“三位一体”的定位法则。

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大多存在三类品牌——企业家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因此,在进行品牌定位时,三类品牌的“灵魂”必须和谐统一,一定不能自相矛盾。

例如,我们远卓品牌策划机构在为诗诺尔珠宝服务时,就充分运用了这个策略,将王飞(企业家)定位为中国珍珠首饰行业的领军人物,诗诺尔(企业)定位为东方珠宝领军企业,雪孩子(产品)定位为中国高档珍珠首饰第一品牌,这些定位方式在随后的品牌塑造过程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另外,在做品牌定位之前,我们仍然需要进行“品牌定向”,即:确定品牌的发展方向,主要包括企业家品牌的发展方向、企业品牌的发展方向以及产品品牌的发展方向等等。

品牌定向不具有唯一性,它只是确定了品牌生存和发展的方向,因此,极有可能出现两个品牌的定向是相似的,甚至是相同的。

另外,品牌定向不能随意更改,一旦确定就要长期坚持,否则,牵一发而动全身,品牌将会承受剧烈的长痛和极大的损失,甚至从此一蹶不振。

其二,以社会责任为纲,是指企业家品牌必须充分体现企业家重视社会责任的公众形象,例如,网易创始人丁磊先生在印度洋海啸灾难发生后,向中国红十字会捐款1000万元,充分体现出一个企业家的社会责任感;世界金融巨头索罗斯捐出去的慈善捐款已经超过十三亿美元,他甚至表示希望在死之前把所有的财富都捐出去。

但是,中国仍有不少荣登符富豪排行榜的企业家不愿意捐款,富豪排行榜与慈善排行榜“不一致”就是明证。

全球闻名的慈善家卡耐基先生有一句名言:“在巨富中死去是一种耻辱。

”这句话值得很多中国企业家深思。

实际上,企业家品牌形象的建立,很大程度上要依靠企业家展示自己的“社会责任感”来建立。

这是有着人性根基的,因为,不仅大多数人都有一种“侠义心肠”,而且,大多数人都喜欢具有“侠义心肠”的英雄。

灾难或困难来临,企业家能够挺身而出,自然在提供物质帮助的同时,其“侠肝义胆”的英雄形象更是满足了人性的内在需求。

其三,以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建设为纲,是指塑造企业家品牌主要不是为了企业家个人“名扬天下”,而是为了更好的塑造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

例如,福特公司创始人亨利·福特,因发明汽车生产流水线而闻名世界,但是公司换了好几代企业家,过了一个多世纪,福特公司还保持着活力。

因此,在塑造企业家品牌的过程中,要尽量保持企业家品牌与企业品牌、产品品牌在知名度和美誉度上保持一致,而不能让他们之间产生太大的距离,更不能把企业家打造成了“明显”,世人还不知道其企业品牌或产品品牌是什么。

中国有不少这样的“明星”企业家,这里就具体举例了。

五常含义
要成功塑造企业家品牌,“五常”包含的五大驱动力缺一不可,下面具体分析“五常”的含义。

其一,常练内功。

练内功的最好途径就是“学习”。

活到老,学到老,这是孔子的名言,大部分企业家也知道这个道理。

但是,很多企业家却不知道学什么,因为企业家已经很“牛”了,自然不知自己应该学什么。

其实,解决这个问题很简单,那就是看看自己是不是真的觉得很“牛”,如果是真的,那就应该先学习“谦卑”,而后再去补充自己不懂却又需要的知识。

中国企业家大多很聪明,但是有很多企业家缺乏终极的信仰,或者说缺少人生智慧,容易自大,所以,练内功之前懂得“谦卑”是关键,企业家必须认识到这一点,否则练内功就是“练内空”。

其二,常创新。

企业家品牌不能千人一面,即使是做慈善捐赠等公益事业也最好能有新意,如,邵逸夫先生主要捐赠于中国教育事业,这样就能更好的塑造企业家品牌。

再如,万科地产董事长王石先生以52岁的“高龄”成功地登上了世界最高峰——海拔8848米的珠穆朗玛峰,创下了中国年龄最大的登顶珠峰者的纪录。

王石以这种方式来塑造企业家品牌,同时也提升了企业品牌,创新性可以说是无与伦比,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值得企业家学习和借鉴。

其三,常制造新闻事件。

制造新闻事件离不开创新,但是其比创新的目的性要强,而且来得更直接、更迅速,可以说是五大驱动力中最直接的驱动力。

例如,家电行业的倪润峰就是一个擅长制造新闻的企业家,一会儿长虹彩电降价,一会儿长虹彩电迎战反倾销,一会儿长虹推出背投电视,几乎每一次倪润峰都在“第一线”向世人述说长虹的观点,此举不仅成功塑造了企业家品牌,更是成就了长虹品牌行业第一的卓越形象。

当然,企业家在制造新闻事件的同时,也要懂得“将计就计”,利用已经发生的事情来塑造品牌。

例如,2001年12月18日,加拿大PPG公司针对福建福耀等四家出口风窗玻璃厂家,向其国海关总署提出对反倾销指控,加拿大国际贸易法庭初步裁定产业侵害成立,加拿大海关及税务总署裁定福耀倾销24.09%,并判定将对福耀加征关税。

福耀等四家企业在曹德旺的带领下,积极进行回应。

经过9个多月的艰苦努力,加拿大国际贸易法庭裁定其销售不构成侵害。

这是我国入世后的第一例反倾销胜诉案,曹德旺也因此成为2002经济年度人物候选人。

其四,常走访基层。

企业家品牌,不仅要做给企业外部的人看,更要做给企业内部的员工看。

因此,企业家要经常走访基层,与公司员工交流,如此既能快速真实的掌握基层员工信息,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而且能够树立“亲民”的企业家形象,可谓是一举多得。

例如,为了与一线员工分享信息,沃尔玛创始人山姆·沃尔顿先生不惜驾驶飞机巡视,不惜建立企业自己的全球卫星网络系统,以实现每个月面对全体沃尔玛员工演讲的目的。

通用电气前任CEO韦尔奇先生也有类似的做法,不仅有效塑造了企业家品牌,而且识别提拔了一大批人才,捕捉把握了一系列商机。

但是仍有不少企业家在企业上了一定规模之后,就像皇帝一样躲在深宫,很少甚至从不到基层走访,这样做仿佛是企业家品牌少了一根“支柱”,极不利于企业家品牌的塑造。

山姆·沃尔顿曾说,一定要让每一个一线员工知道他的所思所想。

这句话值得“深居简出”的企业家思考。

其五,常反思。

孔子说:“吾日三省乎己”,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说:“未经省察的人生没有价值。

”伟大的圣人和哲人每日尚且需要反思,企业家自然更需要反思。

现在,企业家每日处理的事情多过孔子和苏格拉底,自然难免出错,因此,企业家必须经常反思以尽早改过或弥补,并避免日后再次出错,进而有效推动企业家品牌的塑造进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