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纲五常

合集下载

儒家的三纲四维五伦五常八德

儒家的三纲四维五伦五常八德

儒家的三纲四维五伦五常八德三纲五常是中国儒家的基本道德原则和规范。

“三纲”是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要求为臣、为子、为妻的必须绝对服从于君、父、夫,同时也要求君、父、夫为臣、子、妻作出表率。

它反映了封建社会中君臣、父子、夫妇之间的一种特殊的道德关系。

“四维” 一日礼,二日义,三日廉,四日耻;管子日:“国有四维,一维绝则倾,二维绝则危,三维绝则覆,四维绝则灭。

”“五常”即仁、义、礼、智、信,是用以调整、规范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等人伦关系的行为准则。

“五伦”孟子进而提出“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的“五伦”道德规范。

“八德”孝者,敬顺长辈之心。

弟者,兄友弟恭之心。

忠者,赤诚尽己之心。

信者,敬慕不欺之心。

礼者,辞让节制之心。

义者,公道端正之心。

廉者,坚定高节之心。

耻者,惭愧忏悔之心关于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文化的思考摘要: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进行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重要内容。

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文化浩瀚渊博,但主要指的是儒家道德,“仁”是儒家道德思想和道德学说中的核心概念。

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文化的基本内容主要是通过道德规范表现出来,其基本思想是天下为公、为政以德、德教为先、修身为本等,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文化具有历史悠久、良莠杂陈等特点。

关键词: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文化;基本内容;基本思想;特点中图分类号:B82-0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23X(2007)03-0 006-05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进行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则是建设和谐文化的重要内容。

我国道德建设的一个重要课题就是如何把继承优良传统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的问题,其前提是对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文化进行扬弃。

中华民族的传统伦理道德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能够凝聚一个民族的重要的精神力量之一,在新世纪新阶段,理应充分发挥中国传统道德积极进步的作用。

三纲五常

三纲五常

三纲五常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五常:仁、义、礼、智、信。

三纲五常(纲常)是中国儒家伦理文化中的重要思想,最早源于孔子,儒教通过三纲五常的教化来维护社会的伦理道德、政治制度,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当今社会,道德缺失,也是传统文化的缺失,学习传统文化中的精髓,才是教育子女、待人接物的正确法则。

三纲为:君为臣纲,君不正,臣投他国.国为民纲,国不正,民起攻之.父为子纲,父不慈,子奔他乡.子为父望,子不正,大义灭亲.夫为妻纲,夫不正,妻可改嫁.妻为夫助,妻不贤,夫则休之.——出自《封神演义》可见,正确的理解应该是,君主应该成为臣下的表率,父亲应该成为儿子的表率,丈夫应该成为妻子的表率,身处某种位置,就要承担相应的责任,正人先正己,三纲非但不是奴役压迫,反而是对上位者的约束,三纲并非是为臣、子、妻定的,而是给君、父、夫定的!三纲:君臣义,即君臣之间要讲信义;父子亲;夫妇顺,即夫妻要和顺。

《礼纬·含文嘉》云:三纲,谓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矣。

五常:至于五常,爱之仁,正之义,君之礼,哲思智,情同信,春生化万物而成仁,秋刚正利收而为义,礼是形式,智为思想,信是保证。

(1)五常:仁、义、礼、智、信。

五常又称“五典”,即五种行为规则。

语出《尚书·泰誓下》:“狎辱五常”。

[唐]孔颖达疏云:“五常即五典,谓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

”(2)五常:另一说为“五伦”,即古人所谓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五种人伦关系。

用忠、孝、悌、忍、善为“五伦”关系准则。

孟子认为:君臣之间有礼义之道,故应忠;父子之间有尊卑之序,故应孝,兄弟手足之间乃骨肉至亲,故应悌;夫妻之间挚爱而又内外有别,故应忍;朋友之间有诚信之德,故应善;这是处理人与人之间伦理关系的道理和行为准则。

三纲、五常这两个词,来源于西汉董仲舒的《春秋繁露》一书。

但作为一种道德原则、规范的内容,它渊源于先秦时代的孔子。

三纲五常

三纲五常

“三纲五常”: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忠孝勇恭廉
“四维”:礼、义、廉、耻
“八德”:忠、孝、仁、爱、信、义、和、平
孝、悌、忠、信、礼、义、廉、群(台湾和新加坡的标准)五常:仁义礼智信五德:忠孝节勇和
开展忠、孝、仁、义、礼、智、信、廉“八字道德”教育活动,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和传承。

所谓忠,就是要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职守,忠诚、忠厚做人;所谓孝,就是孝敬父母,尊老敬贤,入则孝,出则悌,百善孝为先;所谓仁,就是以人为本,富有爱心;所谓义,就是坚持正义,保持节操;所谓礼,就是注重礼仪,尊重他人;所谓智,就是加强学习,提高素质,服务社会;所谓信,就是诚信守法,一诺千金;所谓廉,就是知廉耻,讲廉洁。

世上哪见千年富,人间岂闻万年贫。

中国文化的总纲领三纲五常四维八德

中国文化的总纲领三纲五常四维八德

中国文化的总纲领三纲五常四维八德三纲指的是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这是中国传统家庭伦理的基本原则,以家庭为中心构建了社会秩序。

君为臣纲强调了君主与臣民之间的关系,君主应该尽其职责,为臣民做出正确和善意的决策。

父为子纲强调了父母对子女的责任和义务,父母应该保护和培养他们的子女,使他们成为有益于社会的人。

夫为妻纲强调了夫妻之间的相互关爱和尊重,并鼓励他们共同合作、共同承担家庭责任。

五常指的是仁、义、礼、智、信。

这五个价值观是中国传统思想中的核心概念,对于塑造个人品德和行为规范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仁强调了对他人的关爱和同情心,将仁道放在人际关系的核心地位。

义关注道德正义和责任感,指导个体行为和社会互动。

礼强调了社会礼仪和尊重他人的行为准则,使社会秩序保持稳定。

智强调了智慧和知识的重要性,鼓励人们探索和追求真理。

信强调了诚实和守信的价值,强调人们之间的信任和合作。

四维包括德、智、体、美。

这四个维度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核心要素,涵盖了人的品质和行为准则的不同方面。

德强调了道德修养和个人品质的培养,这是一个人良好的性格和品行的基础。

智强调了知识和智慧的追求,认为通过学习和思考可以提升个人价值和社会贡献。

体强调了身体健康和生活习惯的重要性,认为健康的身体是快乐和成功的前提。

美强调了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认为美的体验和创造可以提高生活质量和情感满足。

八德指的是列德、忠德、孝德、悌德、礼德、廉德、义德、信德。

这八个德目标是中国传统价值观和人生理想的具体体现。

列德强调了正直和公正的品质,是正确和名副其实的基础。

忠德强调了对国家和社会的忠诚和责任感,强调个人与集体的利益统一、孝德强调了对父母的尊重和孝顺,强调家庭中的道德和伦理。

悌德强调了对兄弟姐妹的关爱和互助,鼓励家庭团结和和睦。

礼德强调了社会礼仪和尊重他人的行为准则,使社会秩序保持稳定。

廉德强调了清廉正直和诚实守信,反对腐败和不诚信的行为。

义德强调了道德正义和社会责任感,鼓励公正和慈善行为。

三纲五常名词解释

三纲五常名词解释

三纲五常名词解释
三纲五常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中的基本原则和伦理道德准则。

三纲包括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和夫为妻纲;五常包括仁、义、礼、智、信。

三纲是指君臣、父子和夫妻之间的关系。

君为臣纲是指君主与臣子的关系,君主应恪守仁爱之德,以身作则,为臣民树立榜样,并善治国。

臣子则要忠诚敬事,尊重君主,执行君主的命令。

父为子纲是指父母与子女的关系,父母应尽责任养育子女,传承道德和智慧,子女则要尊敬父母,孝顺家长。

夫为妻纲是指夫妻之间的关系,丈夫应理解关心妻子,承担家庭责任,妻子则要顺从尊重丈夫,共同维持家庭的和谐。

五常是指仁、义、礼、智、信。

仁是指对人的关爱和善良,持之以恒地发展仁德,关心他人,帮助他人,促进社会和谐。

义是指遵守道德规范,正直无私的行为,有正义感,有责任心,懂得公平正义。

礼是指通过一定的仪式和规范,维系社会秩序和个人关系,尊重他人,懂得社会礼仪和道德规范。

智是指修养和启发自己的智慧,不仅要丰富知识,还要懂得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

信是指言行一致,言而有信,做人诚实守信,积极维护个人信誉和社会公信。

三纲五常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旨在建立和谐的家庭、社会和国家,强调各种人际关系的和谐与稳定。

三纲强调了不同人际关系中的权力与义务,提倡个体间的相互尊重与合作。

五常则注重人的道德修养与行为准则,强调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的重要性。

通过遵守三纲五常的原则,人们可以维护社会秩序,促进个人与他人之间的和睦关系,推动社会进步与发展。

三纲五常

三纲五常

三纲五常:三纲五常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道德原则和规范。

"三纲"是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五常"即仁、义、礼、智、信。

三言二拍:。

"三言"是指明代冯梦龙所编纂的《喻世明言》、《警世通言》和《醒世恒言》,"二拍"是指凌蒙初所编的《初刻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

由于"三言"和"二拍"编著年代相近,内容形式类似,故后人常将其合并,称为"三言二拍"。

春秋三传:注解《春秋》的三种古籍,分别为:《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榖梁传》。

也有人称为:《公羊传》、《榖梁传》、《左传》建安三曹:曹操、曹丕、曹植古典文学四大名著:罗贯中《三国演义》、施耐庵《水浒传》、吴承恩《西游记》、曹雪芹《红楼梦》元代四大戏剧:关汉卿《窦娥冤》、王实甫《西厢记》、汤显祖《牡丹亭》、洪升《长生殿》晚清四大谴责小说:李宝嘉《官场现形记》、吴沃尧《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刘鹗《老残游记》、曾朴《孽海花》莎士比亚四大悲剧:《哈姆莱特》、《李尔王》、《麦克白》、《奥赛罗》四书:《论语》、《中庸》、《大学》、《孟子》五经:《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汉字六书:象形、指事、形声、会意、转注、假借竹林七贤:嵇康、刘伶、阮籍、山涛、阮咸、向秀、王戎八股文: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饮中八仙:李白、贺知章、李适之、李琎、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要区别于传说中的八仙)扬州八怪:郑板桥、汪士慎、李鱓、黄慎、金农、高翔、李方鹰、罗聘唐宋古文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书法九势:落笔、转笔、藏峰、藏头、护尾、疾势、掠笔、涩势、横鳞竖勒二十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南史》、《北史》、《旧唐书》、《新唐书》、《旧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辽史》、《金史》、《元史》、《明史》。

三纲五常四维八德等

三纲五常四维八德等

三纲五常四维八德等
三纲:是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要求为臣、为子、为妻的必须绝对服从于君、父、夫,同时也要求君、父、夫为臣、子、妻作出表率。

它反映了君臣、父子、夫妇之间的一种特殊的道德关系。

五常:即仁、义、礼、智、信,是用以调整、规范人伦关系的行为准则。

四维:即礼、义、廉、耻。

礼——上下、贵贱、长幼、贫富的等级秩序;
义——对国家社会的道德义务;
廉——坦荡无私,清正廉洁;
耻——对坏事的羞耻心。

八德:中国封建社会表彰的八种德行,即忠、孝、仁、爱、信、义、和、平。

忠是忠于事业,忠于职守,忠于民族,忠于国家。

孝是孝敬父母,孝敬老人。

仁是宽厚,具有仁爱之心,宽于待人,善于待人,不鸡肠小肚,不妒贤嫉能。

爱是在家敬兄爱弟;在事业中,尊重领导,体恤下属。

在社会敬信朋友,由近及远。

信既是儒家实现“仁”这个道德原则的重要条件之一,又是其道德修养的内容之一。

义是中国古代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本指公正、合理而应当做的。

和即和谐、协调。

古语云“万事和为贵”。

平即和平、太平,公平,均平。

五伦: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五伦还分别对应五常和五行
父子——亲——仁——木
夫妻——别——智——水
长幼——序——礼——火
朋友——信——信——土
君臣——义——义——金。

三纲五常

三纲五常

三纲五常这是董仲舒为了维护封建等级制提出了的理论。

“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是指“仁、义、礼、智、信”。

“三纲五常”体现了整个封建统治的各种关系,成为封建立法的指导思想,是封建统治阶级用来控制人们思想、防止人民“犯上作乱”的思想武器。

“三纲”是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要求为臣、为子、为妻的必须绝对服从于君、父、夫,同时也要求君、父、夫为臣、子、妻作出表率。

它反映了封建社会中君臣、父子、夫妇之间的一种特殊的道德关系。

“五常”即仁、义、礼、智、信,是用以调整、规范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等人伦关系的行为准则。

三纲、五常这两个词,来源于西汉董仲舒的《春秋繁露》一书。

但作为一种道德原则、规范的内容,它渊源于先秦时代的孔子。

孔子曾提出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和仁义礼智等伦理道德观念。

孟子进而提出“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的“五伦”道德规范。

董仲舒按照他的大道“贵阳而贱阴”的阳尊阴卑理论,对五伦观念作了进一步的发挥,提出了三纲原理和五常之道。

董仲舒认为,在人伦关系中,君臣、父子、夫妻三种关系是最主要的,而这三种关系存在着天定的、永恒不变的主从关系:君为主、臣为从;父为主,子为从;夫为主,妻为从。

亦即所谓的“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这三纲。

三纲皆取于阴阳之道。

具体地说,君、父、夫体现了天的“阳”面,臣、子、妻体现了天的“阴”面;阳永远处于主宰、尊贵的地位,阴永远处于服从、卑贱的地位。

董仲舒以此确立了君权、父权、夫权的统治地位,把封建等级制度、政治秩序神圣化为宇宙的根本法则。

董仲舒又认为,仁、义、礼、智、信五常之道则是处理君臣、父子、夫妻、上下尊卑关系的基本法则,治国者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

在他看来,人不同于其他生物的一个重要特点,在于人类具有与生俱来的五常之道。

坚持五常之道,就能维持社会的稳定和人际关系的和谐。

从宋代朱熹开始,三纲五常联用。

中国古代的三纲五常思想

中国古代的三纲五常思想
影响政治制度:三纲五常对古代政治制度产生了影响,如君主集权、官僚制度等。
塑造民族性格:三纲五常对古代民族性格产生了影响,如勤劳、节俭、谦逊等。
三纲五常对古代政治制度 的影响
君臣关系:强调君主集权, 臣子服从
父子关系:强调父权至上, 子女孝顺
夫妻关系:强调夫权主导, 妻子顺从
政治制度:以三纲五常为 基础,建立严格的等级制 度和道德规范
实践应用:将 三纲五常的理 念应用到实际 生活和工作中, 推动社会和谐
发展
三纲五常在未来社会的展 望
三纲五常的传承: 在现代社会中, 三纲五常仍然具 有重要的道德规 范作用,可以指 导人们的行为和 价值观。
三纲五常的创新: 随着社会的发展 和变化,三纲五 常也需要不断地 创新和发展,以 适应现代社会的 需求。
三纲五常的观念可能引发性别 歧视、年龄歧视等问题,与现 代社会的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等原则相违背
三纲五常的观念可能限制个人 的发展和创新,与现代社会的 进步理念相冲突
批判三纲五常的声音与观 点
批判者认为三纲五常思想过于保守,限制了人们的自由和个性发展。
有人认为三纲五常思想过于强调家庭和社会秩序,忽视了个人的权利和尊严。
发展:春秋战国时 期,儒家思想得到 广泛传播
完善:汉朝时期, 董仲舒提出“三纲 五常”理论
影响:成为中国古 代社会的道德准则 ,影响深远
三纲五常在古代社会中的 地位
三纲五常是古代社会的道德准则,被视为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工具。
三纲五常强调家庭、社会和国家的关系,强调个人对家庭、社会和国家的责任和义务。
忠诚:在现代社会中, 忠诚仍然是一种重要 的品质,无论是在工 作还是在人际关系中。
孝顺:在现代社会中, 孝顺仍然是一种重要 的价值观,尤其是在 家庭关系中。

三纲五常

三纲五常

三纲五常这是董仲舒为了维护封建等级制提出了的理论。

“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是指“仁、义、礼、智、信”三纲五常”体现了整个封建统治的各种关系,成为封建立法的指导思想,是封建统治阶级用来控制人们思想、防止人民“犯上作乱”的思想武器三纲”是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要求为臣、为子、为妻的必须绝对服从于君、父、夫,同时也要求君、父、夫为臣、子、妻作出表率。

它反映了封建社会中君臣、父子、夫妇之间的一种特殊的道德关系。

“五常”即仁、义、礼、智、信,是用以调整、规范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等人伦关系的。

三纲、五常这两个词,来源于西汉董仲舒的《春秋繁露》一书。

但作为一种道德原则、规范的内容,它渊源于先秦时代的孔子。

孔子曾提出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和仁义礼智等伦理道德观念。

孟子进而提出“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的“五伦”道德规范。

董仲舒按照他的大道“贵阳而贱阴”的阳尊阴卑理论,对五伦观念作了进一步的发挥,提出了三纲原理和五常之道。

董仲舒认为,在人伦关系中,君臣、父子、夫妻三种关系是最主要的,而这三种关系存在着天定的、永恒不变的主从关系:君为主、臣为从;父为主,子为从;夫为主,妻为从。

亦即所谓的“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这三纲。

三纲皆取于阴阳之道。

具体地说,君、父、夫体现了天的“阳”面,臣、子、妻体现了天的“阴”面;阳永远处于主宰、尊贵的地位,阴永远处于服从、卑贱的地位。

董仲舒以此确立了君权、父权、夫权的统治地位,把封建等级制度、政治秩序神圣化为宇宙的根本法则。

董仲舒又认为,仁、义、礼、智、信五常之道则是处理君臣、父子、夫妻、上下尊卑关系的基本法则,治国者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

在他看来,人不同于其他生物的一个重要特点,在于人类具有与生俱来的五常之道。

坚持五常之道,就能维持社会的稳定和人际关系的和谐《四书五经》是儒家经典《四书》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是《诗经》、《尚书》、《仪礼》、《周易》、《春秋》。

三纲五常的内容

三纲五常的内容

三纲五常的内容三纲五常,古老的思想历来严肃而受重视,唯其千古不变的内涵深藏在时空之深,无形中承担了“万古磅礴”的力量。

自西周以来,三纲五常便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思想基石,也是历朝历代政治实践的指引,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其深刻的影响至今仍隐藏于中国文化的脉搏之中。

三纲五常的总体内容有三纲和五常两部分,分别表现为礼、治、义和信、忠、孝、悌、义、廉。

三纲告诉人们要尊重传统,有礼貌,尊重他人,礼让老长辈;治表示要爱护大自然,不可破坏,守护生态环境;义表示崇尚正义,以道德规范行事,体现以群体利益为重,做一个真正有礼义正气的人。

五常使人们懂得信任、忠心、孝顺、悌亲、义务、廉洁,让人们从中学习到真诚的友谊,学会了解他人,关爱朋友,理解别人的所思所想,做到互相尊重。

自古即有“三纲五常”之说,由于其具有凝练而又深刻的内涵,非常引人注目,而且深入人心。

孔子曾说:“权臣若能遵守三纲五常,且于其职守礼义,则仁施可在今日,而义施可在明日”。

他强调,遵循三纲五常,仁政才能在今天行之有效,而义政才能在明天行之有效。

他的这句话深刻的反映了三纲五常的重要性,也体现了他对三纲五常的赞赏。

三纲五常深植于中国古代政治、社会、家庭等诸多领域,其道义价值弥足珍贵。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基本的思想宗旨,历朝历代的政治实践,都借鉴着三纲五常的思想去为政之道而努力;作为社会伦理领域的思想指引,三纲五常使社会价值观取得了坚实的基础,从而使得社会功能能够按照民族文化的期望去正常运转;而在家庭领域,三纲五常的的思想指引,使每一个家庭成员都能够表示出彼此之间的尊重,拥抱凝聚力;更重要的是,它们使得每一个中国人都拥有了一个共同的道德准则,每一个中国人都能够以崇尚文明、尊重传统、保持谦虚的精神去思考和行为。

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许多传统价值观也受到了破坏,仿佛千钧一发之际,恰恰是此时此刻,三纲五常的重要性才更加凸显出来。

在当下的困境中,让我们再一次从三纲五常的精髓中发现,以光明的智慧,从中学习宽容、真知灼见,以真诚的心境,把真挚的友谊播种于千家万户,以真正的态度,把良好的传统精神留存于千秋万代之间。

三纲五常的具体解释

三纲五常的具体解释

三纲五常的具体解释以《三纲五常的具体解释》为标题,写一篇3000字的中文文章三纲五常是指中国一种特殊的道德准则,包括三纲:尊孔孝悌、克己复礼、量体裁衣;以及五常:仁、义、礼、智、信,它是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基础理论和文化框架,它指导着中国人民的社会风气,它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起着重要的规范性作用。

本文将以《三纲五常的具体解释》为标题,对三纲五常的解释进行具体的阐述。

首先要了解三纲,它是以“尊孔孝悌、克己复礼、量体裁衣”为规定的道德纲领,其中“尊孔孝悌”指敬畏圣贤,尊重父母,崇尚孝悌;“克己复礼”指戒除贪、私、嗜欲等恶习,守节抑制、节约、奉献的道德原则;“量体裁衣”指根据不同的位置和责任,定量受限,维持公平正义的社会活动准则,以达到良性循环的社会秩序与社会和谐。

紧接着了解五常,五常是指仁、义、礼、智、信五种道德观念,它被视为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它以“仁”为本,是以“人”为本对待世界及生命的诠释,它倡导“仁慈、宽厚、客观、无私、馈赠、关爱”和“施予、保护、关心、孝敬、勤劳、勇敢”的态度;“义”指的是正义的行为,坚持“正义”的做人准则,做聪明的事,遵守公序良俗;“礼”指的是尊重、崇敬、服从的道德规范,遵从礼仪礼节的原则,增强社会责任感;“智”指的是理解发展的智慧,它让人受益良多,意味着看透事物事情本质、发掘事情精髓,发现藏身之处;最后一个“信”指的是诚实守信,它指示着人们应该坚持诚实、守信,避免欺骗他人。

从上面可以看出,三纲五常是中国古代政治思想以及文化框架的基础理论,它指导着中国人民的社会风气,其中三纲指的是尊孔孝悌、克己复礼、量体裁衣的道德准则;而五常的每一个词都有着它独特的内涵,它以“仁”为本,是以“人”为本对待世界及生命的诠释,背后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只有深入理解这些规范原则,才能更好地发挥出三纲五常的作用,让它们深深扎根于浩瀚的中国传统文化之中。

综上所述,三纲五常不仅是中国的一种特殊的道德准则,也是一种政治思想的基础理论和文化框架,它即演变,又不变,它的目的是要让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做到以人为本,弘扬传统的道德价值,以促进平等、和谐的社会发展,前行多少年,三纲五常依然是一种不变的精神支柱。

中国文化的总纲领三纲五常四维八德

中国文化的总纲领三纲五常四维八德

中国文化的总纲领三纲五常四维八德三纲五常是儒家思想中的重要理念。

"三纲"指的是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这就是说,在家庭和社会中,每个角色都有一定的责任和义务。

君主要有仁德、慈爱之心,做出明智正确的决策,以至于得到臣民的拥护和支持;父亲应该有慈爱之心,以关心和引导子女的成长;丈夫应该负责爱护妻子,照顾家庭。

而五常则指的是"仁、义、礼、智、信"。

仁指的是人道主义,即对他人的同情和关怀;义指的是道义准则,即做正确的事;礼指的是社会礼仪和准则;智指的是智慧和智力;信指的是诚实和忠诚。

这些都是作为个人和社会中有道德水准的基本行为准则。

四维八德则是对社会行为和道德的更全面的描述。

"四维"指的是君臣、父子、夫妻、朋友之间的关系,强调了不同关系中的不同责任和义务。

君臣关系要求君主有仁爱之心、明智执政,而臣民则要忠诚、服从;父母关系要求父母有爱心和保护能力,而子女要孝敬和尊重父母;夫妻关系要求丈夫应该以爱心对待妻子,妻子则应该忠诚和贤良;朋友之间要有真诚、友善和互相尊重。

"八德"则是指仁爱、义、礼、智、忠、信、敬和廉。

这些都是个人和社会中必须具备的品德和行为准则。

三纲五常和四维八德是中国文化中的重要价值观和道德准则。

它们影响了中国人的思考方式、行为举止,塑造了中国人的品格和道德观念。

这些原则教导人们如何对待家庭、社会和亲朋好友,以及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保持一定的道德水准。

它们强调了个人责任、义务、尊重和关爱他人的重要性,同时也倡导了公正、诚实和正义原则。

总之,三纲五常和四维八德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核心价值观和道德准则。

它们构成了中国人在家庭和社会中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对塑造中国社会和个人的品质起着重要的作用。

这些原则和准则的传承和弘扬有助于维护社会秩序和文明和谐。

三纲五常价值观念体系

三纲五常价值观念体系

三纲五常价值观念体系
三纲五常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价值观念体系,它包括了“三纲”和“五常”两个部分。

“三纲”指的是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强调了社会中不同角色之间的主次关系和责任。

其中,君为臣纲强调了君主的权威和臣子的忠诚;父为子纲强调了父亲的责任和子女的孝顺;夫为妻纲强调了丈夫的主导地位和妻子的服从。

这些观念在中国传统社会中起到了维护社会秩序和家庭稳定的作用。

“五常”包括仁、义、礼、智、信,是对个人道德修养的要求。

其中,仁指的是仁爱和同情心;义指的是正义和道德准则;礼指的是礼仪和行为规范;智指的是智慧和知识;信指的是诚信和守信。

五常强调了个人应该具备的品德和行为准则,是培养良好人格和社会和谐的基础。

三纲五常价值观念体系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它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的结构和价值观念。

虽然在现代社会中,这些观念的具体内容和形式可能发生了变化,但其基本精神仍然对人们的行为和价值观念产生着影响。

需要注意的是,三纲五常价值观念体系也存在一些局限性,如强调等级制度和性别角色的划分等。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应该以开放、包容和进步的态度对待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动文化的创新和发展。

什么叫三纲五常

什么叫三纲五常

什么叫三纲五常
三纲五常,汉语成语,拼音是sān gāng wǔ cháng,封建礼教所提倡的人与人之间的道德标准。

三纲指父子、君臣、夫妻之间伦理逻辑。

五常常指仁、义、礼、智、信。

通称纲常。

出自《白虎通义·三纲六纪》。

三纲:
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五常:
仁、义、礼、智、信。

出处
《白虎通义·三纲六纪》:“三纲者,何谓也。

谓君臣、父子、夫妇也。


东汉·王充《论衡·问孔》:“五常之道,仁、义、礼、智、信也。

” [1] 例句
元朝·贾仲明《萧淑兰》第二折:先生九经皆通,无书不读,岂不晓三纲五常之理。

三纲在古代是作为伦理道德、政治制度来规范的,在当时的环境下虽有一定的道理,但也因此造成了很多愚忠愚孝的惨剧,特别是夫妻之间,女人彻底沦为男人的附属品就由此开头。

五常就是“仁义礼智信”。

五常是儒家文化中伦理的核心因素,与五行“金木水火土”、五福“平安、建康、幸福、快乐、长寿”一起构成了中国古代文化的价值体系。

五常算是非常正能量的价值观,值得提倡并发扬,把五常和三纲放在一起,真是委屈了。

古代历史上什么是三纲五常?三纲五常的用处

古代历史上什么是三纲五常?三纲五常的用处

古代历史上什么是三纲五常?三纲五常的用处《论语·为政》“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何晏集解:“马融曰:‘所因,谓三纲五常也。

”“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是指“仁、义、礼、智、信”。

“三纲”是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要求为臣、为子、为妻的必需肯定听从于君、父、夫,同时也要求君、父、夫为臣、子、妻作出表率。

它反映了封建社会中君臣、父子、夫妇之间的一种特别的道德关系。

“五常”即仁、义、礼、智、信,是用以调整、规范君臣、父子、兄弟、夫妇、伴侣等人伦关系的行为准则。

名教观念是儒家政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名即名份,教即教化,名教即通过上定名份来教化天下,以维护社会的伦理纲常、政治制度。

三纲、五常这两个词,来源于西汉董仲舒的《春秋繁露》一书。

但作为一种道德原则、规范的内容,它渊源于先秦时代的孔子。

孔子曾提出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和仁义礼智等伦理道德观念。

孟子进而提出“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伴侣有信”的“五伦”道德规范。

董仲舒根据他的大道“贵阳而贱阴”的阳尊阴卑理论,对五伦观念作了进一步的发挥,提出了三纲原理和五常之道。

董仲舒认为,在人伦关系中,君臣、父子、求全责怪三种关系是最主要的,而这三种关系存在着天定的、永恒不变的主从关系:君为主、臣为从;父为主,子为从;夫为主,妻为从。

亦即所谓的“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这三纲。

三纲皆取于阴阳之道。

详细地说,君、父、夫体现了天的“阳”面,臣、子、妻体现了天的“阴”面;阳永久处于主宰、尊贵的地位,阴永久处于听从、卑贱的地位。

董仲舒以此确立了君权、父权、夫权的统治地位,把封建等级制度、政治秩序神圣化为宇宙的根本法则。

董仲舒又认为,仁、义、礼、智、信五常之道则是处理君臣、父子、夫妻、上下尊卑关系的基本法则,治国者应当赐予足够的重视。

在他看来,人不同于其他生物的一个重要特点,在于人类具有与生俱来的五常之道。

三纲五常具体意思

三纲五常具体意思

三纲五常具体意思
三纲五常
拼音:[sān gāng wǔcháng]
释义:
三纲:
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五常:
仁、义、礼、智、信。

出处:
《白虎通义·三纲六纪》:“三纲者,何谓也。

谓君臣、父子、夫妇也。

”东汉·王充《论衡·问孔》:“五常之道,仁、义、礼、智、信也。


扩展说明:
“三纲”要求为臣、为子、为妻的必须绝对服从于君、父、夫,同时也要求君、父、夫为臣、子、妻作出表率。

它反映了封建社会中君臣、父子、夫妇之间的一种特殊的道德关系。

“五常”即仁、义、礼、智、信,是用以调整、规范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等人伦关系的行为准则。

名教观念是儒家政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名即名份,教即教化,名教即通过上定名份来教化天下,以维护封建社会的伦理纲常、等级制度。

三纲五常和名教观念,为封建阶级统治和等级秩序的神圣性和合理性而辩护,成为中国封建专制主义统治的基本理论,为历代封建统治阶级所维护和提倡。

它们作为封建社会的最高道德原则和观念,被写进封建家族的族谱中,起着规范、禁锢人们思想、行为的作用。

2000多年来,它一直影响着中国人的国民性。

当然,这种思想在一定时期也起到了维护社会秩序、规范人际关系的作用。

【成语故事】三纲五常

【成语故事】三纲五常

【成语故事】三纲五常三纲五常”是古代儒家思想中的重要理论,指的是“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和“仁、义、礼、智、信”五个常。

下面为大家介绍三纲五常的故事。

故事一:孔子与颜渊在春秋时期,孔子是一个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非常重视孝道和礼仪。

有一天,孔子和他的学生颜渊一同前往一户人家做客。

当他们走进院子的时候,孔子看到了一位年迈的老太太正在背着她年幼的孙子捡柴禾。

孔子停下来观察了一会儿,然后对颜渊说:“一个家庭中的孩子应该尊敬长辈,这也就是父为子纲的道理。

”颜渊听了孔子的话,感到非常惭愧。

他决定改变自己的态度,回去后要更加尊重自己的父亲。

通过这次经历,颜渊深深地理解了三纲五常的道理,也对自己的行为进行了反思和改变。

故事二:曾子讲孝春秋时期,曾子是一个非常有学问的儒家学者,他非常强调孝道。

有一次,曾子与他的学生们一起出门游玩,在路上他们遇到一对母子。

母亲累得走不动了,儿子主动背起母亲,曾子见状十分感动。

他告诉学生们,孝敬父母是人之本分,应该时刻记得“君为臣纲、父为子纲”的重要性。

后来,曾子的学生们都在日常生活中更加用心孝顺父母,他们纷纷感激曾子的教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也在他们身上得到了贯彻。

故事三:程颢与程颐程颢和程颐是宋代著名的理学家,他们一直秉持着儒家思想中的“三纲五常”,强调家庭伦理和社会道德。

有一次,程颢的儿子程颐对王安石的变法政策极度反感,他在家里与程颢争论,程颢很生气地责备儿子,他告诉程颐,“君为臣纲、父为子纲”是不容置疑的,无论你对政策如何反感,也要遵守大义以及对长辈的尊敬。

程颐听了程颢的话,感到非常愧疚,他意识到自己的行为不当,立刻改变了态度。

他后来也一直遵循“三纲五常”的道理,成为了一位有道德风范的学者。

故事四:谢朓的孝心谢朓是南朝宋时期的一位著名文学家,他在《六疏》中提及自己的孝道经历,让我们从中看到“君为臣纲、父为子纲”的重要性。

谢朓小时候,家境贫寒,父亲身患重病,母亲无法照顾他们兄弟俩。

三纲五常的成语解释

三纲五常的成语解释

三纲五常的成语解释
(成语):三纲五常
(拼音):sān gāng wǔ cháng
(简拼):sgwc
(解释):三纲: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指仁、义、礼、智、信。

封建礼教提倡的人与人之间的`道德规范。

(出处):《白虎通·三纲六纪》:“三纲者,何谓也?谓君臣、父子、夫妇也。

”汉·王充《论衡?问孔》:“五常之道,仁、义、智、信也。


(示例):先生九经皆通,无书不读,岂不晓~之理?元·贾仲名《萧淑兰》第二

(近义词):清规戒律、三从四德
(反义词):大逆不道、离经叛道
(语法):作主语、宾语;指封建的道德规范
三纲五常成语接龙
(顺接):常备不懈常寂光土常州学派常州词派常平本钱常年累月常来常往
常胜将军
(顺接):爱憎无常安分守常安堵如常安适如常变化无常变古乱常变古易常
变幻无常
(逆接):不壹而三倒四颠三鼎足而三隔二偏三观隅反三接二连三径一周三
举一反三
(逆接):三三两两三三五五三三四四三上五落三下两下三不主义三不拗六
三不足畏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影响
《易纬》作为汉儒神化《易经》的作品,在大谈天地阴阳的同时,也忘不了讲儒家的三纲五常.
《乾凿度》卷上说:《易》者,所以经天地、理人伦而明王道。是故八卦以建,五气以立,五常以之行,象法乾坤,顺阴阳,以正君臣、父子、夫妇之义。只要君臣、父子、夫妇之义正了,于是人民乃治,君亲以尊,臣子以顺,群生和洽,各安其性。也就是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夫夫妇妇的三纲是古代社会赖以存在的基础。
《易纬》的这段论述,比董仲舒的以五行论证忠、孝更加系统而有条理,但也更加充满了神学色彩。
5作用
三纲五常是调整、规范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等人伦关系的行为准则,被用于教化天下、维护社会伦理。
三纲五常和名教观念,为封建阶级统治和等级秩序的神圣性和合理性而辩护,成为中国封建专制主义统治的基本理论,为历代封建统治阶级所维护和提倡。它们作为封建社会的最高道德原则和观念,被写进封建家族的族谱中,起着规范、禁锢人们思想、行为的作用。2000多年来,它一直影响着中国人的国民性。当然,这种思想在一定时期也起到了维护社会秩序、规范人际关系的作用。
除了三纲之外,《易纬》还以大量的篇幅对仁、义、礼、智、信五常的永恒合理性进行了论证。《乾凿度》卷上说:人生而应八卦之体,得五气以为五常,仁、义、礼、智、信是也。夫万物始出于震;震,东方之卦也,阳气始生,受形之道也,故东方为仁。成于离;离,南方之卦也,阳得正于上,阴得正于下,尊卑之象定,礼之序也,故南方为礼。入于兑;兑,西方之卦也,阴用事而万物得其宜,义之理也,故西方为义。渐于坎;坎,北方之卦也,阴气形盛,阴阳气含闭,信之类也,故北方为信。夫四方之义,皆统于中央,故乾、坤、艮、巽,位在四维。中央所以绳四方行也,智之决也,故中央为智。故道兴于仁,立于礼,理于义,定于信,成于智。五者,道德之分,天人之际也。圣人所以通天意,理人伦,而明至道也。很显然,《易纬》的这段话,是用其卦气说来附会、说明仁、义、礼、智、信这五常禀于五气、合于天。
消极作用: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产生了消极影响。
积极作用: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积极作用:如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的《东方伦理道德》(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年5月第一版)一书中对“三纲”解释如下:“纲”具有“模范”的意义,在社会伦理道德体系中,“君为臣纲”就是说上级是下级的模范,“父为子纲”是说父母是孩子的模范,“夫为妻纲”是说丈夫是妻子的模范。模范具有带头和示范的决定作用,是主导的方面。
三纲五常和名教观念起到了一定的维护社会秩序、规范人际关系的作用。
示例:可是像我这样出身名门,幼读诗书,对圣人三纲五常之教,不敢稍忘。(姚雪垠《李自成》)
中国传统的启蒙教育读物《三字经》里也明确写道:“三纲者,君臣义,父子亲,夫妇顺。”“曰仁义,礼智信,此五常,不容紊。”由此亦可见“三纲五常”做为中国人心中根深蒂固的道德标准于儒家思想的发扬起着不可磨灭的作用。
《礼纬·含文嘉》云:三纲,谓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矣。
五常
(1)五常:仁、义、礼、智、信。
五常又称“五典”,即五种行为规则。语出《尚书·泰誓下》:“狎辱五常”。
[唐]孔颖达疏云:“五常即五典,谓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
(2)五常:另一说为“五伦”,即古人所谓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五种人伦关系。用忠、孝、悌、忍、善为“五伦”关系准则。
朱熹“三纲五常”
从宋代朱熹开始,三纲五常联用。
名教观念最初也始于孔子。孔子强调以等级名份教化社会,认为为政首先要“正名”,做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董仲舒倡导审察名号,教化万民。西汉武帝时,把符合统治利益的政治观念、道德规范等立为名分,定为名目,号为名节,制为功名,用它对百姓进行教化。称“以名为教”。其内容主要就是三纲五常。但“名教”这个词的出现是在魏晋时期,用来指以孔子的“正名”思想为主要内容的礼教。魏晋时期围绕“名教”与“自然”的关系展开了论辩。王弼糅老庄思想于儒,认为名教出于自然;嵇康提出了“越名教而任自然”的思想;西晋郭象则认为名教即自然。宋明以后,名教被称作“天理”,成为禁锢人们言行的桎梏。如违犯伦理纲常,即被视为“名教罪人”。
3评价
三纲五常和名教观念,为封建阶级统治和等级秩序的神圣性和合理性而辩护,成为中国封建专制主义统治的基本理论,为历代封建统治阶级所维护和提倡。它们作为封建社会的最高道德原则和观念,被写进封建家族的族谱中,起着规范、禁锢人们思想、行为的作用。2000多年来,它一直影响着中国人的国民性。当然,这种思想在一定时期也起到了维护社会秩序、规范人际关系的作用。
三纲五常
三纲五常(纲常)是中国儒家伦理文化中的架构。三纲、五常来源于西汉董仲舒的《春秋繁露》一书,但最早渊源于孔子。何晏在《论语·为政》:“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中集解:“马融曰:‘所因,谓三纲五常也。”。这种名教(名份与教化)观念是儒家政治思想的重要组成,即通过上定名份来教化天下,以维护社会的伦理纲常、政治制度。
1基本信息
1.1读音
1.2含义
2详细解释
2.1三纲
2.2五常
2.3演变
3评价
4影响
5作用
6企业界说
6.1三纲
6.2五常
1基本信息
读音
sān gāng wǔ cháng
含义
三纲五常:三纲即“君臣义”、“父子亲”、“夫妇顺”,五常指“仁、义、礼、智、信”。
2详细解释
三纲
三纲:君臣义,即君臣之间要讲信义;父子亲;夫妇顺,即夫妻要和顺。
孟子认为:君臣之间有礼义之道,故应忠;父子之间有尊卑之序,故应孝,兄弟手足之间乃骨肉至亲,故应悌;夫妻之间挚爱而又内外有别,故应忍;朋友之间有诚信之德,故应善;这是处理人与人之间伦理关系的道理和行为准则。
演变
董仲舒的“五伦”
三纲、五常这两个词,来源于西汉董仲舒的《春秋繁露》一书。但作为一种道德原则、规范的内容,它渊源于先秦时代的孔子。孔子曾提出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和仁义礼智等伦理道德观念。孟子进而提出“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的“五伦”道德规范。董仲舒按照他的大道“贵阳而贱阴”的阳尊阴卑理论,对五伦观念作了进一步的发挥,提出了三纲原理和五常之道。董仲舒认为,在人伦关系中,君臣、父子、夫妻三种关系是最主要的,而这三种关系存在着天定的、永恒不变的主从关系:君为主、臣为从;父为主,子为从;夫为主,妻为从。亦即所谓的“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这三纲。三纲皆取于阴阳之道。具体地说,君、父、夫体现了天的“阳”面,臣、子、妻体现了天的“阴”面;阳永远处于主宰、尊贵的地位,阴永远处于服从、卑贱的地位。董仲舒以此确立了君权、父权、夫权的统治地位,把封建等级制度、政治秩序神圣化为宇宙的根本法则。
“五常之道”实际上是“三纲”的具体化。董仲舒又认为,仁、义、礼、智、信五常之道则是处理君臣、父子、夫妻、上下尊卑关系的基本法则,治国者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在他看来,人不同于其他生物的一个重要特点,在于人类具有与生俱来的五常之道。坚持五常之道,就能维持社会的稳定和人际关系的和谐。
“三纲”“六纪”
汉班固(32-92)撰《白虎通义》中国汉代讲论五经同异,统一今文经义的一部重要著作。《白虎通义》总结了两汉经学的成果,集两汉今文经学大成之作,主要内容为记述白虎观会议关于经学之议论,大部分为复述董仲舒的学说及基本观点,并有所发挥。并提出了“三纲”、“六纪”的伦理金条,“三纲”是“署为数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六纪”为“诸父、兄弟、族人、诸舅、师长、朋友”,认为“三纲法天地人,六纪法六合”,“六纪”是从“三纲”而来,是“三纲”之纪,把封建社会的伦理关系说成合乎天意的、永恒的自然关系。《白虎通义》以三纲五常为核心构建了一整套神学目的论和政治伦理思想体系,通过一系列的具体制度充分体现出来,在东汉时期实际上起了法典作用。
赋予“三纲”以“模范”和“示范”的意义,说明在“三纲”的伦理关系中,主导方应该承担起更多的道德责任和社会义务,“当家作主”既是一种权利更是一种责任。在“君臣体系”、“父子体系”和“夫妻体系”中,“三纲”体现了整体性、主导性和有效性,如果没有这个“纲”,就难免出现互相推诿、彼此扯皮、责任纠缠不清的问题。有了“三纲”,复杂的社会、家庭关系就会有一个简单有效的处理方法,纲举目张,事半功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