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夫卡与现代人的生存困境

合集下载

卡夫卡作品中的存在主义与人类自由的困境

卡夫卡作品中的存在主义与人类自由的困境

卡夫卡作品中的存在主义与人类自由的困境1. 简介弗朗茨·卡夫卡是20世纪最重要的文学家之一,他的作品以揭示现代人类存在困境为特点,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思考。

本文将探讨卡夫卡作品中存在主义与人类自由之间的关系。

2. 存在主义存在主义是一种哲学思想流派,认为个体在一个无意义的世界中自由地选择和创造意义。

它强调对人类存在状态和自由意志的思考。

2.1 卡夫卡式存在卡夫卡作品中常常出现幽默荒谬而又荒诞不经的情节,这反映了现代生活中个体所处的状况。

人物通常陷入无尽的官僚机构或迷失于不可理解和荒谬事件之中。

这种被称为"卡夫卡式存在" 的状态体现了人类在现代社会中遭遇到的迷茫、孤立和无助感。

2.2 自由与责任在卡夫卡作品中,个体往往面临没有明确解决方案的困境。

这使他们被迫自由地选择和承担后果,而这种选择又常常是痛苦和困惑的源头。

卡夫卡通过描述这种精神压力和道德困境,探讨了人类在现代世界中自由意志的局限性。

3. 人类自由的困境3.1 社会束缚卡夫卡作品中描绘了官僚机构对个体生活的严格控制。

人物经常陷入复杂的规则和程序之中,失去了自主权和个体真正的自由。

通过这种描述,卡夫卡暗示了现代社会中个体所面临的权威、规范和制约。

3.2 内心困境卡夫卡作品中的人物内心常常充满了矛盾和挣扎。

他们感到被外部世界压抑,并与自己内在的欲望和理想相冲突。

这种内心困境反映了人类面对选择及其后果时所经历的痛苦。

3.3 孤立与无助在卡夫卡作品中,人物往往陷入孤立和无助的状态。

他们与周围世界失去联系,被边缘化或排斥。

这种孤立感使人类自由受到限制,无法完全实现自身的个体独立。

4. 结论卡夫卡作品中存在主义与人类自由之间的困境得到了深刻而独特的表达。

通过对社会束缚、内心困境和孤立无助的描绘,他向我们展示了现代生活中人类自由所遭遇到的问题和局限性。

这些作品引发了我们对人类自由意志以及存在本身的思考,并使我们反思如何在复杂的现实世界中追求真正的自由和意义。

变形记高中课文原文

变形记高中课文原文

变形记高中课文原文【最新版】目录一、《变形记》概述二、课文内容解析1.现代人的生存困境2.人与人之间的关系3.主人公格里高尔的形象三、变形记的寓意四、读后感正文一、《变形记》概述《变形记》是奥地利作家卡夫卡创作的一篇著名的现代派小说,也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该作品通过对主人公格里高尔的描写,展现了现代人在生存竞争压力下逐渐丧失自我、异化为非人的困境,以及人与人之间关系日渐冷漠的现实。

二、课文内容解析1.现代人的生存困境在卡夫卡的《变形记》中,展示了现代人生存竞争激烈的压力下,人的生存困境。

在现代社会,人们面临着各种压力,为了生存不得不屈服于这种压力,渐渐地丧失了自己的本质,异化为非人。

这种变形,看似荒诞,但实际上并不违背客观事物的内在逻辑。

2.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变形记》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越来越冷漠。

家庭成员之间不再有温暖,而是充满了冷漠甚至冷酷。

主人公格里高尔在变形后,家庭成员对他的态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原本的关爱变为厌恶和排斥。

这种关系变化的背后,反映了现代社会中人际关系的疏离和冷漠。

3.主人公格里高尔的形象格里高尔是《变形记》中的主人公,他原本是一个善良、忠厚而又富有责任感的小人物,辛勤工作赚钱养家。

然而,在变形之后,他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家庭成员对他的态度由原本的关爱变为厌恶和排斥,导致他逐渐丧失了自信,最终走向死亡。

格里高尔的形象反映了现代人在生存困境中的无奈和悲哀。

三、变形记的寓意《变形记》的寓意在于揭示现代社会中人的生存困境和异化现象。

在激烈的生存竞争压力下,人们逐渐丧失自己的本质,异化为非人。

同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越来越冷漠,失去了原有的温暖。

这种现实让人反思现代社会的问题,并提醒人们关注自己的生存状态。

四、读后感《变形记》让我深刻地认识到现代社会的生存困境和人的异化现象。

在阅读过程中,我为格里高尔的遭遇感到悲哀,同时也为现代社会的现状感到忧虑。

这部作品提醒我们要关注自己的生存状态,努力保持自己的本质,避免在现代社会的压力下异化为非人。

《变形记》与卡夫卡

《变形记》与卡夫卡

现代人生存境遇的寓言:《变形记》与卡夫卡弗兰兹·卡夫卡,奥地利小说家,现代主义小说代表作家之一。

《变形记》是卡夫卡短篇代表作,是卡氏艺术上的最高成就,被认为是20世纪最伟大的小说作品之一。

创作于1912年,发表于1915年。

小说的创作背景是1914年至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许多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萧条,社会动荡,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黑暗的现实,痛苦的生活,使得人们对资本主义社会失去信心,一方面寻求出路,锐意改革,一方面又陷于孤独、颓废、绝望之中。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一些思想敏锐的艺术家认为世界是混乱的,他们著书立说,批判资本主义的人际关系,批判摧残人性的社会制度。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现代主义文学应运而生。

现代主义文学作品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人和人之间关系的冷酷,人对社会的绝望。

艺术上强调使用极度夸张以至怪诞离奇的表现手法,描绘扭曲的人性,表现人的本能和无意识的主观感受,开掘个人的直觉、本能、无意识、梦幻、变态心理以至半疯狂、疯狂的言行、心理。

《变形记》就是现代主义小说的典型代表。

主人公格里高尔是个小人物。

父亲破产,母亲生病,妹妹上学。

沉重的家庭负担和父亲的债务,压得格里高尔喘不过气来。

他拼命干活,目的是还清父债,改善家庭生活。

在公司,他受老板的气,指望还清父债后辞职。

可以说,对父母他是个孝子,对妹妹他是个好哥哥,对公司他是个好职员。

变成甲虫,身体越来越差,他还为还清父债担忧,还眷恋家人,甚至为讨父亲欢心,自己艰难地乖乖爬回卧室。

这样善良、忠厚而又富有责任感的人,最终被亲人抛弃。

格力高尔是孤独与陌生的存在,在忧郁不安中咀嚼孤独。

格力高尔的孤独来自无路可走的困境,同时来自思想的异常清醒与行为的极端懦弱。

格力高尔变成甲虫后,思维是异常清醒的,但他却并没有为此惊吓,他第一时间想的是要去上班。

他是家里唯一的经济来源,对家固然有着一份责任感。

但更多的,是他思想的固化,工作已成了他生命里的一部分,不可分割。

孤独的沉思者——卡夫卡艺术世界中人类的生存困境

孤独的沉思者——卡夫卡艺术世界中人类的生存困境

食生活等 , 时间一长 , 但 妹妹也开始厌 倦这种状 态, 视他为 自己的一个负担 。当格里 高尔 ・ 萨姆
3 6
常州工学院学报( 社科版)
2 1 , 01 正
沙在冷漠与忽视中悄然死去后 , 一家人如释重负 , 连尸体的处理也无心过 问, 还是女仆把“ 那东西”
搬走 扔掉 的 。女仆 做完 事后 , 也被 主人一 脚踢 开 ,
洞》 《 、 城堡》 《 、饥饿 艺术家》 进行 了文本分析 , 探讨卡夫卡的精神世界所呈现 出的对 "代及 未来社 3 - 会 的预 见性 。 小说 家通过 艺术地 呈现 现代人 的追 求和 内心 世 界 来 凸显人 类的 生存 困境 , 真切 地预
兆着人 类的 未来 。
关键 词 : 生存 困境 ; 社会认 同 ; 自我 存在 中图分 类号 : 0. I 64 1 文献标 志码 : A 文 章编号 :6 3— 87 2 1 )5— 05— 3 17 0 8 (0 1 0 03 0
卡 夫卡 的这种需求 首先 来 自于他 的家庭 。卡 夫 卡 自幼继 承 了母 亲忧 郁 爱 幻想 的性 格 , 生来 又 体 弱敏感 , 忧郁 多思 。卡夫卡 的父 亲粗暴 易 怒 , 逼 迫 他放 弃文 学改 修 法律 。按 照 父 亲 的 意见 , 卡夫 卡 大学 毕业后 去 了保 险公 司 工作 , 文 学 和创 作 对
沙在某一天清晨醒来之 时发现 自己不能动弹 , 莫 名其 妙地 变成 一 只 大 甲虫 的荒诞 故 事 , 由此 来 反
映包 括 亲情 在 内 的人 际关 系 表 面上 亲 热 , 内心却
的体现 , 而是对整个社会 、 全人类生存处境 的一种 预见。人与人之间的冷漠、 利益至上、 的异化 、 人 个人安全感的缺失以及个体想要获得群体认可的 诸多表现等主题 , 在其笔下通过个性鲜明的人物 、 小动物或极具寓言特征的事物加以表现。捷克小 说家昆德拉在 《 小说 的艺术》 中指 出: 卡夫卡 的 “

卡夫卡《变形记》读书笔记

卡夫卡《变形记》读书笔记

卡夫卡《变形记》读书笔记卡夫卡是20世纪初期的奥地利作家,他的作品以独特的叙事风格和深刻的哲学思考而著名。

他的许多作品都揭示了人类面临的现代社会困境和生存状态。

《变形记》是卡夫卡的一部代表作,讲述了一个人变成甲虫的故事。

这个故事背后蕴含着许多深刻的意义,引人深思。

在《变形记》中,主人公格里高尔·萨姆沙突然发现自己变成了一只甲虫。

这一变故给他带来了极大的困扰,他的家人和社会也对此做出了不同的反应。

尽管他试图通过医生和科学家的帮助恢复原貌,但都未能成功。

故事以格里高尔的死亡告终,而他的家人却因为失去了他而感到悲痛欲绝。

格里高尔·萨姆沙是故事的主人公,他具有温柔、勤勉、负责任的性格。

变成甲虫后,他始终保持着善良和理性,希望能够得到家人的理解和接纳。

然而,他的家人却对他的变形感到恐惧和厌恶,无法接受这一现实。

这种极端的反应让格里高尔感到绝望,最终导致他的死亡。

卡夫卡通过格里高尔这一角色的塑造,揭示了人类面临的异化和孤独感。

格里高尔作为一家之主,承担着养家糊口的重任,但在变形后却遭到家人的遗弃。

他的孤独和无助体现了现代社会中人的异化,即人在面对突如其来的困境时感到无助和被孤立。

卡夫卡在《变形记》中运用了多种文学手法,包括象征主义、荒诞与寓言等。

首先,象征主义体现在他将人变成甲虫这一情节上。

甲虫在文学作品中常常被用作象征,代表了低贱、不受欢迎的角色。

这突显了格里高尔在家人和社会中的地位和价值。

其次,荒诞是卡夫卡作品的一大特色。

主人公变形这一情节本身就是荒诞的,再加上家人和社会对这一变故的反应,使得故事更加荒诞离奇。

最后,寓言也是卡夫卡常用的文学手法。

通过《变形记》这一寓言,卡夫卡揭示了现代社会中人的异化和孤独感,引导读者思考人类生存状态的问题。

《变形记》涉及了许多主题,其中包括人与社会、自由与必然、生存状态等。

首先,人与社会的主题体现在格里高尔与社会的关系上。

变形后的格里高尔与社会格格不入,被视为一个累赘和负担。

论卡夫卡笔下个体的生存困境

论卡夫卡笔下个体的生存困境

论卡夫卡笔下个体的生存困境摘要:卡夫卡是现代派文学大师,他用犀利的目光和独特的智慧透视着人的生存,揭示了人根本的存在困境。

本文侧重描述他笔下的个体所遭遇的几种具体的生存困境,并试图分析得出这些困境产生的根本原因。

关键词:官僚体制;荒诞性;无奈;执着抗争米兰•昆德拉在《小说的艺术》中评价卡夫卡的小说时说:“小说抓住了存在的一种可能性”[1],而这种“可能性的存在”直接展现给我们的却是永远困扰卡式主人公的那些无奈、沮丧、孤独、荒诞的情感体验。

这种情感体验归根结底反映的是现代人在生存上面临的种种困境,本文将以此为切入点,结合他的主要作品来论述其笔下主人公们所遭遇的三种生存难题。

一、无法避免的官僚体制读卡夫卡的小说,尤其是长篇小说,我们不难发现他对拥有强权的政府机构的关注,如他的《审判》主要谈论的是“每栋房子的阁楼上都有”的法院,它们都是官僚体制的一种组成形式,是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工具。

在官僚体制下,人的一切社会行动都要听命于官僚机器的某种指令,人的个人情感、内心精神世界、本能、愿望都要受到体现理性精神的官僚机器的压抑,人将逐渐失去人性和自我,变成这架庞大机器上的一个齿轮或螺丝钉。

最终,体制的运行必将造成人的本质的改变,也即异化。

在《审判》中,银行职员约瑟夫•K一觉醒来,“无缘无故地被捕了”,体制为了使K认罪,在给不出罪名的情况下,仍然借其帮凶之口一次一次暗示K认罪:看守威廉曾劝他“你要认真考虑,因为将要对你提出一系列重大问题。

”那么,看守到底要让他认真考虑什么呢?从之前看守对他说的“法被罪吸引”我们不难发现,体制正在暗示他给自己找一个“把法吸引过来”的罪名。

在对K进行审判的法庭上,法官竟然对被告毫不知情,可见这所谓的审判不过是一种掩人耳目的形式。

在K愤而离开之时,预审法官又说:“今天——或许你不知道——你自己抛弃了审讯会给被告带来的全部好处。

”审讯能给被告带来什么好处呢?在后文我们就会发现,这“好处”不过是在已经认定无辜者有罪的前提下,不用再给他多加几条莫须有的罪名。

从《城堡》中K 的形象看现代人的生存困境

从《城堡》中K 的形象看现代人的生存困境

从《城堡》中K 的形象看现代人的生存困境摘要】作为卡夫卡最重要的一部长篇小说,《城堡》为我们展示的是一个荒诞的世界,从这个世界我们可以看到现实世界的影子。

小说中K 为了自己的身份与工作不得不与城堡对抗,但他的种种抗争与努力却步步受阻,且丝毫不能撼动城堡的权威。

从小说中K 的形象我们可以看到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冷漠与排斥,并且面对着庞大的社会权力、自然界的巨大力量等人们的种种抗争都变成了徒劳,现代社会信仰的失落,使人们的生存价值也面临着危机。

【关键词】孤独痛苦抗争生存价值弗兰茨.卡夫卡是奥地利现代著名的小说家,20 世纪最负盛名的德语作家,也是现代主义文学最杰出的小说家。

法国评论家加洛蒂曾经说过:“一切真正的艺术作品都表人在世界上存在的一种形式。

”[1]《城堡》在卡夫卡的三篇小说中篇幅最长寓意最深,是卡夫卡艺术上日臻成熟的巅峰之作。

它向我们揭示了现代人的一种真实的处境。

伴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在享受日益丰富的物质时,精神日益空虚,人类陷入了前所未有的精神困境之中。

“人们互相淡漠排斥的隔阂、互相隔膜的巨手将人类推向了难以摆脱的困境。

”[2]小说描写了主人公K,一个名义上的土地测量员,受城堡的聘请而来到了城堡所在的村子。

但城堡的官员并不承认聘请过土地测量员,K 在村子里无权居住,更不能进入城堡。

K 为了自己的身份和工作试图进入城堡,但却受到了城堡和村子中的每一个人的阻碍。

为了进入城堡他不停的战斗,最后却始终都未能进入城堡。

(一)内心的孤独和痛苦科技的进步导致了生产力的高速发展,从而使社会的财富不断的积累。

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和现代社会的高压力,使人们为了自己的生存疲于奔波而忽视了人与人之间的精神交流。

现代化的高楼,把人们隔离在了一块块小型的“监牢”之中。

个人极端冷漠和残酷的以自我为中心,人与人之间很难进行沟通。

但人本质上又是一种群体性的动物渴望被认同、接纳,害怕与他人、社会隔离。

这便是人的一种归属感。

存在主义者卡夫卡迷茫的文学天才

存在主义者卡夫卡迷茫的文学天才

存在主义者卡夫卡迷茫的文学天才卡夫卡是20世纪最重要的作家之一,他以其独特的文风和深邃的思想闻名于世。

作为一位存在主义者,卡夫卡的作品充满了深沉的迷茫和对人生意义的思考。

本文将探讨卡夫卡作为一位存在主义者的身份,以及他作品中的迷茫主题。

卡夫卡生活在一个混乱而无序的时代。

他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的阴影,这无疑对他的思维和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卡夫卡的文学作品经常展现人们在现代社会中的无助和迷茫。

他的作品中的角色常常陷入困境,感到被无形的力量束缚,无法摆脱自己的命运。

这种困境和束缚是人类存在的无奈和无法逃避的一部分,这正是存在主义的核心观念之一。

在卡夫卡的小说《变形记》中,主人公格列高利·索朵尔被变成了一只巨大的昆虫。

这个奇幻的设定本身就是对现实世界的一种讽刺和批判。

格列高利被家人和社会抛弃,他的存在被否定,只能孤独地生活在一个小房间里。

这个形象象征着一个被扭曲和蹂躏的个体,他在现实中找不到自己的位置和存在的意义。

这种迷茫和无助被卡夫卡以一种荒诞的方式表达出来,使读者从中感受到恐惧和焦虑。

卡夫卡的另一个著名作品《审判》也展现了主人公约瑟夫·凯的迷茫和沮丧。

在这个故事中,凯被指控犯有不明罪行,他试图寻找真相和公正,却被一个庞大的官僚机构所困扰。

他的努力和嘶声都无法改变他在这个系统中的命运。

这个故事揭示了现代社会中的权力和控制对个体的压迫,以及人们在这个面对无解命运时的无助感。

除了这些小说,卡夫卡的短篇故事和日记也充满了迷茫和绝望。

他的作品中的人物经常探索生活的意义和目的,却发现自己陷入了一个无尽的迷宫中。

他们的行动和决策常常看似毫无意义,只是为了应对绝望的现实。

卡夫卡以冷静而揪心的笔触展示了人们在面对生活的困境时的孤独和无力感。

卡夫卡的作品给我们带来了深思。

他通常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而是给读者留下了一个个谜题和悬念。

对于存在主义者来说,人生本身就是一个永恒的谜题,没有固定的解答。

卡夫卡的作品通过迷茫和焦虑的主题,揭示了人们在面对现实和命运时所经历的痛苦和无力感。

探索现代社会的荒诞与无力对卡夫卡审判的文学解析

探索现代社会的荒诞与无力对卡夫卡审判的文学解析

探索现代社会的荒诞与无力对卡夫卡审判的文学解析他们聚集在一间狭小而昏暗的法庭里,沉闷的空气中弥漫着压抑和絮絮不休的辩论声。

审判官的威严坐在高高的法官椅上,周围的人群紧张而不安地等待着审判的结果。

这是卡夫卡的《审判》,一部揭示现代社会荒诞和无力的经典之作。

卡夫卡以其独特的文风和深邃的思考引领着读者进入一个充满迷雾和迷离感的世界。

而这个世界正是我们所生活的现代社会的一个缩影。

在这个社会里,无论你是个体还是团体,在法律、规则和权威面前都显得渺小无助。

小说中的主人公约瑟夫是一个平凡的银行职员,某天他突然被告知他被审判,然而具体的罪名和审判的理由都成了一个谜。

约瑟夫陷入了无力的境地,他苦苦寻找真相、寻求帮助,却始终被现实的枷锁所束缚。

卡夫卡巧妙地运用象征与隐喻,将现代社会的无力感和荒诞感表现得淋漓尽致。

法庭象征着权威和规则,而审判官则是法律的代表。

他们既是慈祥的,又是严苛的,他们可以操纵和决定一个人的命运。

然而,他们的判决却常常是荒谬的,不合情理的。

这种无力感不仅体现在约瑟夫一个人身上,还体现在整个社会的结构中。

小说中的法庭并不是唯一一个荒诞不堪的机构,它象征着现代社会的官僚主义和腐败。

权力机构和法律制度的无力和不合理性使整个社会呈现出一种扭曲的景象。

卡夫卡以其独特的写作风格将这种无力感淋漓尽致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他使用了复杂而隐晦的语言和场景,使人们感受到现代社会中人们被困在机械而荒谬的官僚体系中的绝望和无奈。

通过对细节的描写和情感的传达,他给读者们带来了一种身临其境的体验。

从文学的角度来看,《审判》是卡夫卡对现代社会的一种探索和解析。

他揭示了权力机构的腐败和法律的虚妄,暗示了现代社会的荒诞和无力感。

小说中的主人公约瑟夫代表着现代人的困境,他面对的审判是一个象征,象征着现代社会制度对个体的无情压迫。

卡夫卡的《审判》不仅是现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更是对现实社会的深刻思考。

他以独特的视角和细腻的笔触展现了现代社会的无力和荒诞,警示着人们对权力的思考和反思。

海边的卡夫卡存在主义的思考与人生的困惑

海边的卡夫卡存在主义的思考与人生的困惑

海边的卡夫卡存在主义的思考与人生的困惑海边的卡夫卡:存在主义的思考与人生的困惑蓝天白云,海浪拍打着礁石,金黄色的沙滩上,我坐在一把破旧的躺椅上,心中充满着对卡夫卡式存在主义的思考。

在这片宁静而又魅力十足的海边,我开始反思生命的意义、人生的困惑以及卡夫卡的思想对我们的启示。

海风轻拂着我的脸庞,我不禁沉迷于这片宁静的海洋之中,凝视着波涛汹涌的辽阔大海。

我开始思考,人生是否也是一种如此浩渺的存在?卡夫卡在他的作品中描绘了繁琐和无意义的生存状态,他认为个体必须承受无休止的困境和无法解释的命运,这无疑反映了人生的无助和被困的本质。

在卡夫卡的笔下,我们似乎看到了自己的影子,陷入了迷茫和困惑。

卡夫卡式存在主义强调个体在世界中的无处不在的孤独和困顿。

他认为人生是一场无解之谜,没有明确的答案,每个人都必须通过思考和自省来寻找自己的道路。

而这种思考是漫长而痛苦的,它要求人们面对内心的恐惧和矛盾,勇敢地直面人生的困境。

正如卡夫卡在《审判》中描绘的一样,个体可能会面临着无法解释的审判,一种来自内心的严厉审判,这种审判像无形的绳索将我们紧紧束缚。

在这个困境中,我们应该如何去面对?我抱着极大的好奇心,沿着海滩漫步,寻找答案的线索。

沙滩上留下了我的脚印,仿佛是在提醒我,我曾经在这里经历过人生的起伏和忧愁。

卡夫卡的作品中,主人公往往被陷入自己无法理解的命运中,他们常常感到迷茫和不安。

正如卡夫卡在《变形记》中描绘的著名场景,主人公大变形的昆虫形象象征着他内心深处的迷茫和困惑。

而我们是否也在无形中被诸多困境所困扰呢?漫步在海滩上,我突然感到一种深深的内心震撼。

卡夫卡的作品并不意味着绝对的绝望,而是启发人们在困境中探索希望和意义。

卡夫卡相信,只有在无意义的生存状态中,个体才能真正面对自我,理解自己的困境并寻找生活的真谛。

在《城堡》中,主人公不断努力接近城堡,试图理解它的存在和自己在其中的地位,这种执着和探索精神激励着我们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困惑。

海边的卡夫卡探讨孤独身份与现实的迷失

海边的卡夫卡探讨孤独身份与现实的迷失

海边的卡夫卡探讨孤独身份与现实的迷失海边的卡夫卡是村上春树的一部小说,通过主人公卡夫卡的经历,深入探讨了孤独、身份与现实之间的关系,呈现了人们在现实世界中迷失和无所适从的状态。

本文将从卡夫卡的孤独、身份认同和现实迷失三个方面展开论述。

孤独是海边的卡夫卡以及其他村上春树作品中的主题之一。

卡夫卡这个角色在小说中被描绘得异常孤独。

他身世不明,母亲突然离开,父亲对他冷漠疏离,使得他在成长过程中始终感受到孤独的存在。

在海边的小镇上,卡夫卡与其他人隔绝,无法与他人建立起真正的联系。

村上春树通过卡夫卡的孤独感,揭示了现代社会中人们深层的困境,描绘了人们在繁忙的社会中感到的孤独和无助。

与孤独密切相关的是身份的探索与认同。

正因为无法确定自己的身份,卡夫卡感到更加孤独和迷失。

他不知道自己是谁,也不了解自己的过去,这使得他对自己产生了疑问和困惑。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常常面临着身份认同的问题。

无论是从家庭、社会还是工作中,每个人都想要寻找到自己的定位和对自己的认同。

卡夫卡的身份迷失引发我们对自我认同的思考,让我们反思自己对身份的认同是否过于依赖外界的审视和评价。

现实的迷失是卡夫卡面临的巨大困境。

他试图逃避现实,去寻找一种替代的生活方式,却始终无法真正融入到现实中。

这使得卡夫卡在迷失中不断奋斗,但同时也找到了一种生活的希望和勇气。

这种现实的迷失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现代社会的困境,人们追求着物质和表面的成功,却忽略了内心的渴望和真实的自我。

我们也常常陷入迷失之中,追逐着虚幻的幸福和表面的成功,却忽略了内心真正的需要和渴望。

在《海边的卡夫卡》中,村上春树通过卡夫卡的孤独、身份认同和现实迷失,揭示了现代社会中个体面临的困境和挑战。

小说中的卡夫卡形象深入人心,引发了人们对于孤独和身份的思考。

同时,作者通过描绘卡夫卡在迷失中的奋斗,让读者看到了一线希望和勇气。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或多或少都会面临类似的问题和困境,通过对卡夫卡的探讨,我们或许可以找到一些答案和启示。

走不出的困境_卡夫卡的_变形记_解读

走不出的困境_卡夫卡的_变形记_解读
.$$/ 0(() 1 (0%2
《 变形记 》 品 中, 主人公格里高尔由人变成虫以致死 亡的悲惨命运正是对此进行的形象的阐释。 作为一名推销员,格里高尔 “长年累月到处 奔波”, 常年早出晚归,身体早已不适,本应请 病假才是,而公司老板对待雇员却像个暴君,高高 在上,毫不关心,指责他推销出去的商品数量大大 减少了,甚至怀疑他有经济问题,和老板一样暴虐 的秘书主任更是威胁说他在公司的职位岌岌可危。 工作这样辛苦,饮食却不定时,非常低劣,所以他 对自己的差事极不满意,认为这是一份“累人的差 事” 3 但是为了父母的缘故 、为了偿清 家庭的债 务,他努力克制内心的不满,谨小慎微、忠于职 守、勤勤恳恳地工作。但厄运却不可思议地降临到 了他的头上。一天早晨,当他“从不安的睡梦中醒 来”时,“却发现自己躺在床上变成了一只巨大的 甲虫”。 一个小人物,一个偶在的个体生命一觉 醒来,就这样荒诞地、莫名其妙地由人变成了一只 大甲虫。这是多么令人恐惧的事件,人生的悲剧是 如此的不可预料、不可逃避。生活负担重,已成为 现代人的通病。人们为了生存,拼命工作赚钱,犹 “ 不断运动的生活 如机器一样, 这确如卡夫卡所说: 纽带把我们拖向某个地方, 至于拖向哪里, 我们是不 4 ! 人们 得而知的。 我们就像物品、 物件, 而不像人。 生活在痛苦之中, 感到压抑愤恨不平, 但又没有能 力, 没有办法把握自己的命运, 不知诸如疾病、 失业、 战争等无妄之灾何时会落到自己的头上。 面对无法摆脱的困境,人们有时会希望有偶然 事件发生,好为自己找个开脱的理由。在艰难的生 存处境压力之下,格里高尔也有不愿再继续以前的 生活和工作的潜意识。他希望自我解脱,获得自 由, “让这一切都见鬼去吧”。但他无处可逃, 不,他还有一条逃脱的“路”,那就是去变形,摆
来,便掉下来摔在那张大桌子的中央。 5 这种亲情 的冷漠所造成的心中的孤独感、精神上的折磨比工 作环境中友情的淡薄,比苦累差使更使人痛苦。 事实上最终将格里高尔推向死亡境地的也正是 自私、冷酷的家人。格里高尔作为家庭主要成员挣 钱维持一家人的小康生活之时,父母、妹妹同他的 关系是亲热的,家里有一种“特殊的温暖感”。在 格里高尔变成甲虫这个悲剧事件最初,他们是无比 震惊、害怕伤心而无措的,但他们还抱着一线希 望,妹妹开始照顾这个哥哥,母亲也求父亲别伤害 自己的儿子,他们时时关心着格里高尔“行为举止 怎么样,是否多少有些好转的迹象”,希望这个噩 梦般的事件快点过去,格里高尔快点恢复过来,毕 竟他们的生活需要格里高尔挣钱来支撑。但是格里 高尔始终没能恢复过来,他的虫性越来越明显,他 失去了人的习性,开始厌恶人类的食物,不喜欢喝 牛奶而喜欢吃腐烂的东西,并且总是躲在沙发下或 是倒挂在天花板上爬来爬去,“脚在爬过的地方留 下一种黏液”,他那“穹顶似的、棕色的、被分成 许多弧型硬块”的肚子和“可怜的细腿”的丑陋可 怕的甲虫面目的存在吓晕了母亲,原来的生活支撑 现在完全变成了沉重的经济的、精神的负担,家人 感到绝望疲惫而厌憎。父亲竟然用苹果砸他,其中 一个苹果陷进了他的脊背上 2 使他一个多月不能行 动 2 并全身溃烂、发炎,直到死,那只苹果还一直 留在他的身上。最令格里高尔伤心的是,他最亲近 的妹妹对他也由同情、怜悯而逐渐变成了厌恶,她 不再给他送食物, 不再为他打扫房间了, 把破烂的家 “ 怪物 ” 具堆了进来。 她已经没法开口叫眼前的这个 “哥哥 ” “一定得把他弄走 ” 为 了, 并且对父亲说 。 如果 一个人突然遭遇了其他不幸, 比如疾病、 残疾等, 失 去劳动力或工作机会, 不能为别人提供利益, 甚至成 了别人的累赘, 周围的人包括亲人对他的冷漠也许 不会看得这么清楚。 现在人们面对的是一只甲虫, 那 就无须在他面前掩饰自己内心的真实情绪。 格里高 尔由人变成了虫, 把笼罩在人与人之间的温情脉脉 的面纱撕了个粉碎, 人与人之间被纯粹的利益统治 着的关系暴露无遗。 人性是多么的虚伪。 没有什么比亲人的绝情更令人绝望了。格里高 尔里在被所有的亲人彻底厌弃后,他的存在已没有 任何理由了。他想借助亲情的力量摆脱困境的愿望 最终破灭了。“他认为自己必须离开这里 2 他的这 个 意 见 也 许 比 他 妹 妹 的 意 见 还 坚 决 呢 5。 在 绝 望 中,在孤独中,他终于走不出一切压力、苦恼的困 境,带着对亲情之爱,带着他对家人的眷恋,悄悄 地离开了这个世态炎凉、 人性失常的世界。 死亡使他

沧桑的自我——从卡夫卡的《变形记》看现代人的生存困境

沧桑的自我——从卡夫卡的《变形记》看现代人的生存困境

己的力 量 。本文 就 从人 与人 、 人与 环境 、 人与 自我 这三 方 面揭 示 出现代 人 面I 临的异 化环 境 ,进 而揭 示 出现 代人 的生 存 困境 。
( ) 里 高 尔与 家人 、公 司人 一 格
关系 的变 化 ,入 木三 分 、深 中肯 綮地 揭示 出了人 面临 的
展 到 了一 定阶 段 ,分裂 出 自己的对 立面 ,变为 外在 于 异
边悄 悄 地死 去 了 。他 的死 使 莎姆 沙一 家 如释 重负 ,大 家
沐浴 着 三月 的春 风 ,一 身轻 松 出外郊 游 去 了。这 一系 列 的变 化 血淋淋 地 把亲 情撕 碎 了 。亲人 尚就 如此 ,更何 况 公 司里 的人 呢 ?文 章通过 描 述格 里 高尔变 成 甲虫 后人 际
变 。现 代社 会 中 ,人 已异 化成 金钱 、物 质的奴 隶 。 从 小的生 活环 境 来看 ,格 里 高尔 的生 活环 境从 “ 卧 室 ”最终 变成 了 “ 库房 ”。未 变形 前墙 上 挂有 他心仪 的 镜 框 ,地 上整 齐地 排 列着 他熟 悉 的沙 发 、五斗 橱 、写字 台 、床 … …可 以想 象一 下他 的小 屋 有 多么 的干 净 、温 馨 。可 是 当他 变成 甲壳虫 后 ,原来 已有 的那 点 温馨 就不 复 存在 了,妹 妹和 母亲 一 件一 件地 把他 房里 的 物 品搬 得

乱 七八 糟 ,他 本想 挽 回 ,但 又 怕吓 着 了母 亲 ,躲 在沙 发 底 下 眼睁 睁地 看着 自己心 爱 的东西 任 凭她们 摆 布 。未变 形 前 ,劳 累 了一天 的格 里 高尔 回到 家 中最起 码有 一 间 自 己的 小屋 ,他 可 以躺在 床 上舒 服地 睡上 一 觉 ,为 明天能 够 正 常工作 补 充能 量 。可是 变 形后 他没 有地 方 可去 ,只 能 钻在 沙 发底 下 、爬在 墙 上 ,完全 失去 了原来 的生活 空

现代性的困境卡夫卡变形记中的人类自我认同

现代性的困境卡夫卡变形记中的人类自我认同

现代性的困境卡夫卡变形记中的人类自我认同现代性的困境——卡夫卡《变形记》中的人类自我认同一、引言现代性是一个复杂而广泛的概念,涉及到人类社会、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变革与挑战。

而在卡夫卡的小说《变形记》中,主人公格列格·萨姆萨因为突如其来的变异而面临着自我认同的困境。

本文将通过分析卡夫卡《变形记》中的人类自我认同问题,探讨现代性的困境所带来的影响和反思。

二、现代性与自我认同1. 现代性的特征和困境现代性作为一个时代的特征,包括了科技进步、社会变革、价值观碰撞等多个方面。

人们在现代社会中常常面临诸多选择和自我认同的困境。

传统的价值观与新兴的思潮之间的冲突,常常导致个体在寻找自我认同时陷入迷茫。

2. 卡夫卡的《变形记》及其象征意义卡夫卡的《变形记》讲述了主人公格列格·萨姆萨突然变成了一只巨大的昆虫,他由此面临了身份认同和社交关系的失序。

这种变异象征着个体在现代社会中面临的自我认同危机和困境。

卡夫卡通过描述格列格的遭遇,探讨了人类在现代性困境中的处境。

三、变异与个体的社会地位1. 社会地位的失落与困惑格列格的变异导致他失去了原有的社会地位。

他无法继续从事工作,被家庭和社会所排斥。

这种失去原有社会地位的经历使他陷入了无尽的困境和无助感。

2. 群体意识与个体存在尽管格列格陷入社会的边缘位置,但他仍保留着人类的意识和情感。

与此同时,他渴望重新得到社会接纳,并努力维持个体与群体之间的联系。

然而,卡夫卡通过描绘格列格在交往中的困顿和被误解的遭遇,表达了现代性社会对个体的排斥和异化。

四、自我认同与他者的冲突1. 个体的自我认同格列格努力维持自我认同,并试图找到自己的位置和意义。

他通过反思过去和追寻内心的真实,试图与周围环境和谐相处。

然而,现代性的社会环境对他的自我认同构成了种种挑战和阻碍。

2. 社会他者的冲突和异化格列格的变异引起了家庭和社会成员的不安和恐惧,他们对他产生了排斥和冷漠的态度。

他不再被视为人类社稷的成员,而是成为周围人的惊慌对象。

卡夫卡与现代人的生存困境

卡夫卡与现代人的生存困境

卡夫卡与现代人的生存困境刘岩内容提要在20世纪现代主义作家中,卡夫卡是无法绕过的一座高峰。

卡夫卡是最早感受到并且传达出20世纪时代精神特征的人。

卡夫卡的写作是纯粹的个人写作,他希望自己是一个群体之外的孤独者,是一个审视者和旁观者,用他那洞察圣灵的“第三只眼”来俯瞰人生。

卡夫卡用小说向我们展示了现代人的困惑:人在这个不可解释的世界上无能为力,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这世界是我们的迷误。

在《变形记》中,格里高尔的变形诉说了现代人自我价值与个性的迷失。

关键词卡夫卡个人化写作精神困境“生命就像我们上空无际的苍天,一样的伟大,一样无穷的深邃。

我们只能通过‘个人的存在’这细狭的锁眼谛视它;而从这锁眼中我们感觉到的要比看到的更多。

”——弗兰茨·卡夫卡在20世纪现代主义作家中,卡夫卡是无法绕过的一座高峰。

卡夫卡与我们时代的关系最近似但丁、莎士比亚、歌德与他们时代的关系。

卡夫卡对我们至关重要,因为他的困境就是现代人的困境。

因此,卡夫卡可以说是最早感受到并且传达出20世纪时代精神特征的优秀作家。

一、纯粹的个人化写作卡夫卡的一生平凡而短暂,社会、种族、家庭、自身的心理等主观因素使他陷于矛盾与冲突中不能自拔,这注定了他的过早毁灭,但同时也形成了他的作品所赖以产生的特殊土壤。

卡夫卡的小说揭示了一种荒诞的充满非理性色彩的景象,充满了个人式的、忧郁的、孤独的情绪,运用的是象征式的手法。

后世的许多现代主义文学流派,如“荒诞派戏剧”、法国的“新小说”等都把卡夫卡奉为自己的鼻祖。

1883年,卡夫卡出生在奥匈帝国统治下的布拉格一个犹太商人家庭,父亲艰苦创业白手起家,性格坚强、粗暴,母亲气质忧郁、耽于冥想。

卡夫卡自幼酷爱文学,中学毕业后一度学过文学和医学,后来迫于父亲的压力,于1901年进入布拉格大学学习法律,并于1906年获得了法学博士学位。

1908年他转入半官方的“工人工伤保险公司”任职。

1917年他患上结核症,1924年死时年仅41岁。

海边的卡夫卡解读人生困境与迷茫

海边的卡夫卡解读人生困境与迷茫

海边的卡夫卡解读人生困境与迷茫海边,是一个迷人的地方,既可以给人带来宁静与放松,又能引发内心的困境和迷茫。

像卡夫卡一样的作家,通过他的作品深刻地解读了人生中的困境与迷茫,带给读者思考与启示。

卡夫卡的作品常常以一种超现实主义的风格展现,他以细腻的笔触描绘出人们生活中的各种矛盾与困扰。

在他的小说《变形记》中,主人公苏格雷格·萨姆萨因为突发的变异而陷入了迷茫与困境之中。

他被变成了一只巨大的昆虫,无法适应现实生活,与外界渐行渐远。

这种超现实的情节与象征主义的描写方式,将人类生活中内心的困顿和迷茫以一种奇特的形式展现出来。

卡夫卡的作品中,人物常常被困在一种无法摆脱的境地之中,无法找到出路。

这种困境似乎是生活对个体实施的不可预测的惩罚,给人以束缚感与压迫感。

在短篇小说《在法庭前》中,主人公约瑟夫·凯伊斯因一些莫名其妙的罪名而受到审判。

他深陷于官僚主义、司法和社会的漩涡之中,无法找到解脱之道。

在这个故事中,卡夫卡通过荒谬的情节和细致入微的描写,呈现出人们在陷入困境时所经历的无助与迷茫。

卡夫卡的作品不仅仅是对生活困境的揭示,更是对人性的剖析。

在他的小说《城堡》中,主人公卡斯特却永远无法进入城堡,发现自己被陷入了一个没有出口的局面。

这种被束缚和困扰的感觉,恰巧体现了存在主义哲学中的“绝对自由”。

卡夫卡以这种方式,揭示了人类内心对自由的渴望与追求。

卡夫卡的作品从一个个矛盾的故事中,彰显了人生的本质:困境与迷茫。

他通过超现实的手法和象征主义的描写方式,将这种困境表现得淋漓尽致。

他的作品不仅仅是对人生困境的解读,更是对人类在无助与迷茫之中的思考与反思。

在海边,当我们静静地坐在沙滩上,享受着微风与海浪的拥抱时,卡夫卡的作品引发的困境与迷茫也会渐渐浮现在脑海中。

我们不禁思考自己的生活中是否也存在着类似的问题,我们是否也陷入了困境之中,是否也对人生感到迷茫。

人生困境和迷茫,或许是每个人都会经历的阶段,而卡夫卡的作品给予了我们一种与之对话和面对的方式。

卡夫卡人生困境

卡夫卡人生困境

卡夫卡与现代人的生存困境一、走近卡夫卡卡夫卡出生在布拉格的一个犹太商人家庭,他的父亲粗暴、专制,对儿子的学习、生活不闻不问,只是偶尔指手画脚地训斥一通——他想把儿子培养成为性格坚强而又干的年轻人,但结果是适得其反,卡夫卡内心中一直对父亲存有无法消除的畏惧心理。

由此而培养的敏感、怯懦的性格和孤僻、忧郁的气质使卡夫卡其人其书成为那个时代资本主义社会的精神写照:异化现象,难以排遣的孤独和危机感,无法克服的荒诞和恐惧。

下面是36岁的卡夫卡写给父亲又没有胆量亲手交给父亲的一封长信里的话:在我的眼里世界就分成三个部分。

我,是个奴隶,生活在其中的一个世界,受着种种法律的约束,这些法律是单为我发明的。

而我,不知为什么,却始终不能完全守法。

然后就是第二个世界,它离我的世界无限遥远,这就是您的世界,您行使着统治权,发号施令并且还因您的命令得不到执行烦恼生气。

最后还有那第三个世界,其余的人都在那儿过着幸福自由自在的生活,没有人发号施令,也没有人惟命是从。

我夹在中间左右为难!卡夫卡也将这种现代人的孤独表现在他的作品当中:《变形记》通过写小职员格里高尔突然变成一只使家人都厌恶的大甲虫的荒诞情节,表现现代社会把人变成奴隶乃至“非人”的“异化”现象。

《城堡》写土地丈量员K在象征神秘权力或无形枷锁统治的城堡面前欲进不能、欲退不得,看得到城堡却永远到不了城堡,只能坐以待毙。

《审判》借银行职员约瑟夫·K莫明其妙被“捕”又莫明其妙被杀害的荒诞事件,揭露资本主义社会司法制度腐败及其反人民的本质。

《地洞》借小动物防备敌害的胆战心理,表现资本主义社会小人物时刻难以自保的精神状态和在充满敌意的环境中的孤立绝望的情绪。

德国著名的卡夫卡研究家这样来评价他:作为犹太人,他在基督徒中不是自己人;作为漠不关心的犹太人,他在犹太人中不是自己人;作为说德语的人,他在捷克人中不是自己人;作为波希米亚人,他不完全是奥地利人;作为保险公司的雇员,他不完全属于资产阶级;作为中产阶级的儿子,他又不完全属于工人;在职务上他也不是全心全意的,因为他觉得自己是作家;但是他连作家也不是,因为他把全部精力献给家庭;而…在自己的家庭里,我比最陌生的人还要陌生‟。

解读现代人的生存困境现代人的生存困境

解读现代人的生存困境现代人的生存困境

解读现代人的生存困境现代人的生存困境提到变形的主题,人们一定会不由自主地想到卡夫卡的《变形记》。

作为现代主义文学的开山祖师,卡夫卡在他的代表作中以冷静的口吻讲述了一个人变成了一只虫的故事。

正如青年作家郗晓波所言,这部划时代的作品把读者带往不熟悉的另一世界,而那另一世界其实原本属于我们的人性之邦,只是平时不为我们所关注,初见之下,才会感到它是如此的陌生、怪异和难以理解。

一直以来,作家们都致力于解读人类的生存困境。

在这样一个精神孤独、人格扭曲的时代,变形的故事比比皆是。

在爱伦・坡的《威廉・威尔逊》中有两个威廉・威尔逊;在奥斯卡・王尔德的《道林・格雷的画像》中有格雷和他的画像共存;在R・L・斯蒂文森的《化身博士》中有集善恶于一身的杰克尔/海德。

本文拟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这四部作品的变形主题进行研究,即:如何变形?为何变形?变形的实质何在?一如何变形?“文学抽象变形含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学抽象变形是泛指作家表现审美认识而对生活材料进行改造的文学活动。

狭义的文学抽象变形则是指作家为传达对社会和人生的某种深层哲理性体认而对生活材料进行形式化变形的文学创造活动。

”而现代主义的作品中,变形的主题着重对人物精神领域以及心理层面的探究,表现出惊人的艺术效果和深刻的洞察力。

在爱伦・坡的《威廉・威尔逊》中,以第一人称叙述的威廉・威尔逊在学校里放荡不羁,偏偏他遇到了一个和自己长相、穿着都极为相近,且同名的人,这个人不但对他毫不畏惧,公然与之较劲儿,还对其横加干涉,这一切令威廉既恼火又恐惧。

最后当他忍无可忍,在决斗中杀死了那个人时,他却在镜子中看到了自己那即将死去的影像。

在这部小说中,威廉似乎在与自己的影子作着无休止的争斗。

在王尔德的《道林・格雷的画像》中,主人公道林・格雷是一名贵族少年,相貌俊美,心地纯真,一位画家为道林画了一幅画像,在朋友的蛊惑下,道林向画像许下心愿:美少年青春永葆,所有的岁月的沧桑和少年的罪恶则由画像来承担。

卡夫卡《变形记》:自我的缺失,是陷入困境的根源

卡夫卡《变形记》:自我的缺失,是陷入困境的根源

卡夫卡《变形记》:自我的缺失,是陷入困境的根源《变形记》是“无情或纯自我孤独的象征”,因为人变成了甲虫,不会说话,没有表情,失去了和外界的交流,但是他又保留了人类所有的情感,因此他的孤独感就能令人感到更加的凄惨可悲。

——马克斯·勃罗德奥地利作家弗兰茨·卡夫卡的小说《变形记》讲述了一个荒诞离奇的故事:推销员格里高尔大清早醒来,变成了一只大甲虫。

在他发生变化前,父母对他态度友好,妹妹对他崇拜,而他变成甲虫之后,家人对他的态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母亲软弱无能,对他不管不问;父亲冷漠粗暴,非常厌弃他;而妹妹呢,从起初的细心照料,也变成后来的无比厌恶。

在遭受了一系列凄凉冷酷的对待之后,格里高尔在冷漠中死去。

他的死,具有很强的悲凉意味,而我们也从他的死亡中看到了最残酷的人性真相:当你没有价值的时候,连至亲的家人都会嫌弃你。

作品通过一个荒诞的故事反映了世人淡漠亲情、对金钱膜拜、思想被社会挤压变形的现实,反映出了资本制度下真实的社会生活。

小说的情节并不复杂,大多数以格里高尔的内心情感为独白。

格里高尔变异后,仍关心着家人的生活。

家人却从恐惧、厌恶、到后来认为他成了家里的负担;一边是温情释放,另一边是冷酷不断扩大,读罢不由悲从中来。

1. 当“公众的我”取代“个体的我”之后,人也失去了自我的精神核心。

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的个性,有自己的喜好、特征、以及自我的追求,而在《变形记》一文中,作者根本没有交代过主人公的任何个体特征,他长什么样子,有什么样的爱好,统统都是模糊的,这也潜在说明了主人公早已失去了“个体的我”,他身上人的个体性被社会性不断地侵蚀、压抑,直到变形。

所以说,他外观的变现虽然荒诞,但也是一个必然的结果,因为他的内心早已变形,变成了一个只有工作的“赚钱机器”。

他对自己的定位是拯救一家人的超人。

在父亲破产,欠下巨债之后,格里高尔就觉得为家人努力赚钱就是自己的价值所在,所以他日夜勤恳,从小业务员做到业务骨干,为家里提供衣食住行、为家人买房子、替父亲还债,这些构成了他全部的生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卡夫卡与现代人的生存困境刘岩内容提要在20世纪现代主义作家中,卡夫卡是无法绕过的一座高峰。

卡夫卡是最早感受到并且传达出20世纪时代精神特征的人。

卡夫卡的写作是纯粹的个人写作,他希望自己是一个群体之外的孤独者,是一个审视者和旁观者,用他那洞察圣灵的“第三只眼”来俯瞰人生。

卡夫卡用小说向我们展示了现代人的困惑:人在这个不可解释的世界上无能为力,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这世界是我们的迷误。

在《变形记》中,格里高尔的变形诉说了现代人自我价值与个性的迷失。

关键词卡夫卡个人化写作精神困境“生命就像我们上空无际的苍天,一样的伟大,一样无穷的深邃。

我们只能通过‘个人的存在’这细狭的锁眼谛视它;而从这锁眼中我们感觉到的要比看到的更多。

”——弗兰茨·卡夫卡在20世纪现代主义作家中,卡夫卡是无法绕过的一座高峰。

卡夫卡与我们时代的关系最近似但丁、莎士比亚、歌德与他们时代的关系。

卡夫卡对我们至关重要,因为他的困境就是现代人的困境。

因此,卡夫卡可以说是最早感受到并且传达出20世纪时代精神特征的优秀作家。

一、纯粹的个人化写作卡夫卡的一生平凡而短暂,社会、种族、家庭、自身的心理等主观因素使他陷于矛盾与冲突中不能自拔,这注定了他的过早毁灭,但同时也形成了他的作品所赖以产生的特殊土壤。

卡夫卡的小说揭示了一种荒诞的充满非理性色彩的景象,充满了个人式的、忧郁的、孤独的情绪,运用的是象征式的手法。

后世的许多现代主义文学流派,如“荒诞派戏剧”、法国的“新小说”等都把卡夫卡奉为自己的鼻祖。

1883年,卡夫卡出生在奥匈帝国统治下的布拉格一个犹太商人家庭,父亲艰苦创业白手起家,性格坚强、粗暴,母亲气质忧郁、耽于冥想。

卡夫卡自幼酷爱文学,中学毕业后一度学过文学和医学,后来迫于父亲的压力,于1901年进入布拉格大学学习法律,并于1906年获得了法学博士学位。

1908年他转入半官方的“工人工伤保险公司”任职。

1917年他患上结核症,1924年死时年仅41岁。

卡夫卡履行公职人员职责长达14年,虽屡获升迁但却并不喜欢这一职业。

在日记中,他坦露了心声:“我唯一的职业是文学”,“以文学为出发点来看我的命运,则我的命运十分简单,表达自己梦幻一般的内心生活,这一意义使其它的一切都变得次要了,它把一切都扭曲了,并将一直扭曲下去。

”他同父母的关系是扭曲的。

父母不理解他的创作,嘲讽他的作品。

他的感慨令人叹息:“我在自己的家里比陌生人还要陌生”。

卡夫卡的婚姻也很扭曲,他曾三次订婚,又三次主动解除婚约,始终没有建立自己的家庭,这种反复无常缘于他害怕失去创作所必须的“孤独”。

卡夫卡一生的作品并不多,但对后世文学的影响却极为深远。

家庭因素与社会环境,造成了他与社会、他人的多层隔绝,使得卡夫卡终生生活在痛苦与孤独之中。

而社会的腐败,奥匈帝国的强暴专制,政治矛盾与民族矛盾的双重困扰,人民生活的贫穷困苦,经济的衰败,这一切更加深了敏感抑郁的卡夫卡内心的苦闷。

于是,时时萦绕着他的对社会的陌生感,孤独感与恐惧感,成了他创作的永恒主题。

卡夫卡追随过自然主义,也受过巴尔扎克、狄更斯、易卜生、高尔基等作品的影响,并对其十分赞赏。

但卡夫卡的卓越成就主要不是因袭前者,再去描绘丑恶的客观生活内容,而是逃避现实世界,追求纯粹的内心世界和精神慰藉,表现客观世界在个人内心心理所引起的反映。

而那种陌生孤独、忧郁痛苦以及个性消失、人性异化的感受,正是当时社会心态的反映。

卡夫卡的写作是典型的纯粹的个人化写作,他利用业余时间写出了数十篇短篇小说、三部长篇小说以及日记、书信等,共计几百万字。

但他生前只发表过一些短篇小说,那些脍炙口的作品大都是死后出版的。

卡夫卡的成功恰恰是来自这种不带有任何功利性的个人写作。

正因为这种纯粹意义上的个人写作,使得卡夫卡对生存状态的感触与体悟更为直接和深刻。

这样他才有可能更真实地直接面对生命个体所遭遇的困境,描绘出人的真实的生存状态,并最终上升为20世纪人类所面临的一种普遍的生存状态。

二、群体之外的孤独者卡夫卡希望自己是一个群体之外的孤独者,是一个审视者和旁观者,用他那洞察圣灵的“第三只眼”来俯瞰人生。

他的超前意识有利于发现未来,后来人们发现二战中的种种非人现象,都早被卡夫卡“着了先鞭”[1]。

但卡夫卡本人却是个不被世人所理解的孤独者。

这正如其作品《乡村医生》的主人公受到上帝的召唤,被猪圈里突然冒出的两匹马和突然出现的马夫拉走,他非但治不了病人的病,自己还被脱光衣服送到病人的床上去,最后坐上马车在茫茫雪海中艰难地飘泊。

卡夫卡从固有的生活中被抛进了这不幸的时代中,永远回不了家,成为永恒的飘泊。

这样一种独立又无所适从的苦恼,这样一种无边的寂寞,在“上帝死了”、信仰随之失踪的年代,是现代思想探险者的普遍惶惑。

在给未婚妻的信里,卡夫卡曾有过这样的自白:“我最理想的生活方式是带着纸笔和一盏灯待在一个宽敞的、闭门不出的地窖最里面的一间里。

饭由人送来,放在离我这间最远的、地窖的第一道门后。

穿着睡衣,穿过地窖所有的房间去取饭将是我唯一的散步。

后我又回到我的桌旁,深思着细嚼慢咽,紧接着马上又开始写作。

那样我将写出什么样的作品啊!我将会从怎样的深处把它挖掘出来啊!”这种地窖中的穴鸟般的生存方式不仅体现了他的个性特点与生活状态,而且象征着一种与外界世俗生活的对抗,一种对完全浸润于个人写作中的理想生活的想象。

重要的不是在现实中到底实现了多少,而是这种生活的想象性及可能性的维度。

小说《城堡》具有鲜明的卡夫卡特色,小说主人翁K 是一个名义上的土地测量员,应聘前往不知名的城堡工作。

谁知堡内层层机构,没有人知道这项聘任,K遇上重重的阻挠,只好孤军奋战,和官僚权贵不懈地进行斗争,直到最后他始终没有进入城堡,也无法见到城堡最高当局。

打破传统小说形式的《审判》,同样没有清楚的时空定位,也无明显的结构和情节发展,有的只是周而复始的事件,莫名其妙被控的约瑟夫·K,渴望获得一个公正的审判。

K却始终见不到最高法官、进不了最高法庭。

实际上,卡夫卡的全部意义在于问题的提出而不在于答案的获得。

他最可贵的一点就在于用文字向我们展示了现代人的困惑:人在这个不可解释的世界上无能为力,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这世界是个荒诞的世界。

卡夫卡所有作品中的主人公都有一个共同的遭遇,即他们都处在一种身不由己的境地里,迷失在梦幻一般的世界中,充满着恐惧和不安。

卡夫卡的主人公的名字大多带有一个k字,作家所全力表现的是k在充满敌意的社会面前的陌生感、孤独感和灾难感。

他们都有一个明确的目标,但是无论怎样费尽心机,也达不到自己的目的,最后只能无可奈何地走向灭亡。

三、变形的世界与异化的个体在卡夫卡的作品中,《变形记》(1912)被公认为他的代表作。

这部中篇小说讲述一个人变成甲虫的荒诞故事,展现出现代人自我丧失,在绝望中挣扎的精神状态。

故事的开始非常平淡:“一天早晨,格里高尔·萨姆沙从不安的睡梦中醒来,发现自己躺在床上变成了一只巨大的甲虫。

”这个终日辛劳的小职员非常焦虑,害怕因此失去工作,无法承担养家重任。

但随着时光流逝,家人从一开始的惶恐关切到后来逐渐习以为常,并且对他日益厌倦。

家人因为失去经济支柱,因此都忙于生计无暇顾及他。

而他的存在也日益使家人感到不便甚至厌恶,在房客被他吓走后,连最亲近的妹妹亦叫嚷着一定要把他弄走。

格里高尔彻底绝望了。

一天晚上,他怀着对家人的爱恋不舍,主动告别了人世。

格里高尔死后,一家人如释重负,大家沐浴着三月的春风,一身轻松出外郊游去了。

实际上,“大甲虫”的意象早在《变形记》之前五年就出现了。

在短篇小说《乡村的婚事准备》中,小说如此描述:“我是一条大甲虫?是这样的。

我是这样安排大甲虫形象的:他好像正在冬眠。

我把自己小小的脚紧贴在大肚子的躯壳上,低声嗫嚅着,对我的躯壳发出了命令,我的躯壳这时正在离我不远的地方蜷曲着身子,显得很悲伤。

不一会儿,我命令下完了,躯壳深深地鞠了一躬以后,便悄悄地走了。

我安闲地躺在床上,顺利地办完了一切事情。

”小说的确意味深长。

卡夫卡有意把主人公拉邦分为“人们”和“自我”,这表达了他对世界上一切既定秩序的质疑。

只有“人们”才参加现实中的活动,只有“躯壳”才被送到乡村参加婚事的准备工作。

在这里“,躯壳”等同于“人们”。

躯壳是“衣冠楚楚”的,这样可以适应世界的义务,满足世界的要求。

而“自我”则留在家里,变成了一只“大甲虫”,躺在床上“,盖着黄、棕两色相间的被子,正沐浴着从微开的窗户吹进来的惠风”。

人与自我的异化由此可见端倪。

在《变形记》中,格里高尔的变形诉说了现代人自我价值与个性的迷失。

这是一个荒诞而悲哀的故事,但作家的语调却平静得近乎冷漠,他看似漫不经心地讲述了一个触目惊心的故事,而他的简洁、平淡、冷漠的语言风格,则激发起读者对现代人的生存状态进行更深刻地思考。

格里高尔每天兢兢业业地工作以偿还父亲欠下的巨额债务,却还要忍受老板莫名的猜疑与无理。

巨债像一块巨石,不仅剥夺了他的自由,泯灭了他的个性,而且使他沦为一部工作机器。

变形后的格里高尔所遭受的境遇与凄苦的内心世界,则进一步揭示出现代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疏离以及因无法沟通而造成的孤独与悲凉。

在变成甲虫之后,不仅外人对格里高尔惊恐交加,甚至母亲见到他就昏倒在地,父亲暴跳如雷,妹妹也讨厌并冷落他。

越是渴望被他人理解和接纳,也就越快地遭受到彻底抛弃与毁灭,甲虫的外壳彻底阻断了他与外界交流、沟通的渠道。

这就是现实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每个人都是自我中心主义者,维系人际关系的是金钱、利益,这种维系一旦断裂,人与人之间就只剩了对峙、冲突、隔膜、猜忌、残杀。

卡夫卡用冷漠的笔调,描写了一幅冷漠的人间图画。

在现实生活中,充满了隔膜与孤独。

虽然在真实世界中人不会变成甲虫,但是却会给自己带上各种各样的面具,躲藏在这些面具后面的灵魂渴望交流却无法交流,只能陷入深深的孤独。

卡夫卡的《变形记》正是折射出了现代人的生存状态:人与人的隔膜以及由隔膜带来的孤独,最终导致人与人关系的异化,人无力把握自己的人生方向。

卡夫卡的小说不无悲观,但他通过个体生命体验所揭示出的却是现代人普遍存在的真实的精神世界。

参考文献:[1]叶廷芳《:卡夫卡传》序[A].克劳斯·瓦根巴赫.卡夫卡传[M].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8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