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总布置概述
整车总布置设计
汽车总布置设计主要内容一、汽车总布置设计概述二、汽车前舱总布置三、汽车底盘总布置四、汽车车身总布置五、运动校核六、性能计算一、汽车总布置设计概述¾汽车总布置设计的含义:在汽车的总体方案确定后,要对总成和部件进行空间布置,并校核初步选定的各部件结构和尺寸是否符合整车尺寸和参数的要求,使其达到最佳组合,得到合理的总布置方案。
¾汽车总布置的主要内容:布置的内容布置的项目空间布置(人机分析、法规校核)发动机、传动系的布置;悬架、轮胎的布置;座椅布置;踏板、变速杆等驾驶操作系统的布置;载货空间的布置;燃料箱、备胎的布置;车身及内、外饰件的布置性能相关项目布置油耗燃料箱容量制动性能质心位置、轮胎尺寸操纵稳定性轴距、转向器的位置、方向盘行程NVH性能传动轴夹角、发动机悬置、空滤器、消声器容量、排气吊挂、后视镜、仪表板横梁空气动力性能发动机罩前端高度、前风窗倾斜角、后风窗倾斜角、扰流板、空气进出风口机动性轮距、轴距、前后悬、转向齿条行程发动机冷却前格栅型式、散热器尺寸、前端开口面积¾汽车总布置的具体内容:¾整车总布置流程:¾整车坐标系:GB/T19234-2003¾整车总布置基准:1)车架上平面线(或车身地板主平面线);2)前轮中心线;3)汽车中心线;4)地面线;5)前轮垂直线¾整车总布置图:¾整车总布置图:二、汽车前舱总布置1)确定动力总成布置位置、安装角度。
2)发动机附件布置:进气系(空滤器、进气管)、排气系(前管、催化器)、冷却系(水箱,冷却液罐)、供油系(油泵、燃油滤清器、管路)等3)制动总泵、离合器总泵布置。
4)管路布置:冷却、空调、动力转向、制动、燃料等5)线束布置:电器线束、控制拉线等6)其它布置:ECU、冷凝器、蓄电池、ABS控制器、继电器盒、清洗液罐、动力转向液罐等7)前仓布置校核的内容间隙、传动轴跳动等¾准备工作:•前舱车身数模;•动力总成数模:发动机、变速箱;•发动机附件数模:水箱、风扇、前舱内已经固定的部件;•底盘件数模:副车架、转向机、控制臂、前横梁、轮胎等。
整车总布置工作内容
二、整车总布置设计的基本内容
策划阶段
概念设计
工程设计
生产准备
试生产
MP
①设计变更管控:
②平台质量问题点检:
③现生产问题解决及协调:
线上 装车 问题 跟踪 表
评审 报告
路试 问题
制定设计变更方案,并校核、 组织推进。
根据平台车质量问题库确认 新车型是否存在或已改进相 应问题。
12
配合工厂装车,对发生的问 题进行确认、推进。
灯光配置 前后雾灯 卤素大灯 玻璃/后视镜 电动车窗+司机侧防夹 电动外后视镜+转向灯 内后视镜手动防眩目 遮阳板化妆镜 其他配置
行车电脑/平均瞬时油耗、续航里 程、水温、总里程、阶段里程
手动空调
座椅配置
电子防盗
织物座椅
车内中控锁+遥控钥匙
驾驶席手动六向/副驾驶手动四向 手刹未放提醒
前后中央扶手
锁车声音提示
2.4 总体结构及应用:
总体结构
概述
动力 底盘
外饰
主副 仪表板 门护板
座椅
安全 装置
顶棚 立柱
地毯
行李箱 护面
电气 装备
照明
企业 标识
示例
应用
开发部:整车产品描述、整车BOM等
规划部:商品竞争力、成本、收益分析
采购部/质保部/技术部:了解产品信息,支撑其职 能工作开展
生产部:了解产品信息,编制生产计划、物流配送、 供应商结算等
行业 发展
市场 调研
对同类型产品进行深入的市场调 查、使用调查、生产工艺调查、 样车结构分析与性能分析。
力求零件标准化、通 用化、产品系列化。
设计应遵守有关 标准、规范、法 规、法律,不得 侵犯他人专利。
车身总布置的工作内容
车身总布置的工作内容什么是总布置:总布置(Package& Layout)设计是整车开发过程中第一步,是造型设计、车身设计、底盘设计、附件设计和电气设计的基础,站在整车开发的起点,全盘控制和协调整个汽车产品开发过程。
总布置设计顾名思义,就是将汽车上的零件布置在该布置的位置上去,使其发挥出应有性能和功能。
为实现设计意图,首先通过充分准备和综合分析,策划合理的整车方案,并通过一定的程序确定下来,方案确定后,进行准确的布置和计算,并为各总成下一步开展的工作打好基础、准备条件、提出要求并与各专业组协同完成全部的设计,共同实现整车开发目标。
总布置工作内容分类:1、市场调研、竞争车型分析分析国际国内汽车设计流行趋势,各种车型销量情况,结合企业自身情况确定开发车型;确定整车开发目标后,选定竞争车型,然后对竞争车型进行相应分析,俗称Benchmark。
2、整车方案了解客户需求并对其进行量化分析,提出能够满足客户需求的整车产品概念与方案;然后在选定平台车型基础上进行新车型开发可行性分析。
3、整车布置按区域分为机舱布置、乘客舱布置、行李舱布置、底盘下车体布置。
参与整车的产品定义,策划并负责整车主要总成的几何布置设计与运动校核,协调各系统方案的设计;校核各零部件是否满足结构、安装、维修、安全、噪声、热、振动等各方面的要求,并进行优化设计;协调供应商、客户及部件设计间的技术工作,使整车总布置达到各方面要求;4、人机工程研究人和汽车之间相互关系和规律。
汽车设计要符合人的生理特征和满足人的心理需要。
主要包括:乘员舒适性:可以从人体坐姿和周边空间、上下车方便性及视野等方面考虑。
储物空间:需要从乘员周围和行李箱进行分析。
人机界面:需要从机器设备的舒适性、可接触性、可视性和逻辑性,以及人的操作习惯、逻辑思维等方面进行分析。
5、法律法规国内外法规有GB、QC,EEC、ECE,SAE、FMVSS,JMVSS等。
根据国内外整车方面法律、法规,对设计方案及设计结果进行法律、法规分析,以保证最终设计的产品满足法律、法规的要求。
第三章 车身总布置
四轮驱动
无论发动机前置、中置还是后置,都可以采用 四轮驱动。四个轮均有动力,附着利用率最高,但 重量大、占空间,动力流失率比单轴驱动大。
四轮驱动过去只用于越野车,近年来随着限滑 差速器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四驱系统已经能够精确 的调配扭矩在各车轮之间分配,出于提高操控性的 考虑,采用四轮驱动的高性能跑车也越来越多。
发动机的前后位置
影响
➢汽车的轴荷分配 ➢轿车前排座位的乘坐舒适性 ➢传动轴长度和夹角
布置
a 、减小传动轴夹角 :前置后轮驱动汽车的发动机常布置 成向后倾斜状,使曲轴中心线与水平线之间形成1°~ 4°夹角,轿车多在3°~4°之间 。 b、前纵梁之间的距离:发动机前置后轮驱动的轿车,必须 考虑吊装在发动机上的所有总成(如发动机、空调装置 的压缩机等)以及从下面将发动机安装到汽车上的可能 性。还应保证在修理和技术维护情况下,从上面安装发 动机的可能性。
(3)发动机后置后驱动 (RR)
a、结构紧凑,没有沉重的传动轴; (发动机、离合 器、变速器和主减速器布置成一体)
b、改善了驾驶员视野; (汽车前部高度有条件 降低 )
特点: c、整车整备质量小; d、客厢内地板比较平整 ; e、乘客座椅能够布置在舒适区内; f、爬坡能力强; g、汽车轴距短,机动性能好。
1、 估算轴荷分布(FR轿车满载时最理想的轴荷分布为前 轴48%~49%,后轴52%~51%;FF的轴荷分布正好相反)。
2、还与离地间隙值及轴荷分布有关。
3、考虑前悬架和转向传动机构的布 置。
在总布置草图上,动力总成的 位置可由曲轴中心线与发动机气 缸体前端的交点k和曲轴中心线的 倾角(3-4度)两个参数来确定。
主要缺点: a、后桥负荷重,使汽车具有过多转向的倾向; b、前轮附着力小,高速行驶时转向不稳定,影响
汽车总布置概述
产品开发部 李文
汽车总布置设计是新车型开发的第一道工序,首先,通过充分准备和综合 分析,选择一个合理的整车方案,并经过一定程序将其确定下来。方案确定后, 进行准确的布置和计算,并为各总成下一步开展的工作打好基础、准备条件、 提出要求并和各专业组协同完成全部设计,共同实现整车的总目标。
下面简要介绍汽车总布置的一些方法。
437
476 376 1541 1350 1023 757
494 390 1579 1385 1050 778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444 459
4、H 点和 R 点 H 点指三维 H 点装置的躯干和大腿的饺接中心,它位于此模型的两侧 H 点标记钮间的装置的中心线上。
R 点即“乘坐基准点”是指制造厂规定的设计 H 点,该点:
5、 操作范围 按 GB/T 17867 《轿车手操纵件、指示器及信号装置的位置》的相关规 定。 6、操作力 操作力是引起驾驶员疲劳的重要因素,在结构允许的情况下,希望操作 力尽量小些。但是,又不能小到若有若无的程度。手孔操作力在 20-50N,开 关类间隔在 60-90mm 为宜。 7、 汽车驾驶员的眼椭圆 (1)、眼椭圆的定义 SAE 推荐的眼椭圆标准是通过对 2300 多名驾驶员坐在带有座椅调节器 的固定靠背角的座椅上,以正常的驾驶姿势驾驶(没有头部的转动)的研究 得出的。经过对男女驾驶员比例为 1:1 立体摄影数据的统计分析,驾驶员 眼睛的位置呈椭圆形分布,将“眼睛”和“椭圆”两个单词缩写,称之为“眼 椭圆”。后来又给出了座椅靠背角从 5°~40°的眼椭圆位置的确定方法。
前座椅靠背角(°) 23.0 24.0 25.0 26.0 27.0 28.0 29.0 30.0 31.0 32.0 33.0 34.0 35.0 36.0 37.0 38.0 39.0 40.0
汽车总布置形式
引擎的摆置方式,最重要的考量有三个大方向,一是车室 空间,二是前后轴配重,三是车辆的驱动方式。 从车室
空间的角度来考量的话,如果想要增加车室的乘坐空间, 那么“中置引擎”的摆置可能首先就会被剔除,因为引擎 一旦采中置摆设,就意味著没有后座,这是中置最大的坏 处!因此在量产车中,只有非常讲究操控性能的双座跑车 会采取中置引擎的摆设方式,而它也一定是一部后轮驱动 车款,因为绝对没有道理把已经非常接近后轮轴的引擎、 再找自己麻烦似地将动力传到遥远的前轮去。 引擎中置 的好处除了可以将前后轴的配重达成完美的50:50之外, 更因重量最重的引擎远离了车头、车尾这二个偏摆力矩最 大的部为,因此在过弯时,车子的操控稳定性最高,可以 用更快的速度、更流畅的姿态过弯,因此这也是速度最快 的方程式赛车之标准引擎摆置方式。
想要增加车室乘坐空间,前置引擎、前轮驱动是最佳方式, 因穿车室底部中央的传动轴 来传输动力到后轮轴),因此车头引擎室的规划弹性最大, 可以把空间大幅节省下来给乘客室,这也就是为什么如今 市面上的轿车十有八九都是前置引擎、前轮驱动的设计。
前置前驱(FF)
FF是现代小、中型轿车普遍采用的布置方 案。FF的优点是:降低了车厢地台,操控 性有明显的转向不足特性,另外其抗侧滑 的能力也比FR强。缺点是:上坡时驱动轮 附着力会减小;前轮由于驱动兼转向,导 致结构复杂、工作条件恶劣。
中置后驱(MR)
发动机放置在前、后轴之间,同时采用后 轮驱动,类似F1赛车的布置形式。还有一 种“前中置发动机”,即发动机置于前轴 之后、乘员之前,类似于FR,但能达到与 MR一样的理想轴荷分配,从而提高操控性。 MR的优点是:轴荷分配均匀,具有很中性 的操控特性。缺点是:发动机占去了座舱 的空间,降低了空间利用率和实用性,因 此MR大都是追求操控表现的跑车。
汽车总布置形式
灵活调整座椅位置
通过可调式座椅,根据不 同身材的乘员进行个性化 调整,提高乘坐舒适度。
座椅布置实例分析
轿车座椅布置
轿车采用四座、五座、七座等 不同的座椅布置形式,以满足
不同消费者的需求。
MPV座椅布置
MPV具有更大的空间,可采用多 种座椅布置形式,如2+2+2或 2+3+2等。
SUV座椅布置
SUV的座椅布置与MPV类似,但更 加注重越野性能和载物能力。
06
汽车总布置形式的优化与 改进建议
优化车身形式以改善空气动力性能
流线型车身
通过采用流线型车身设计,减少空气阻力和风噪 ,提高车辆的燃油经济性和行驶稳定性。
车身间隙优化
合理设计车身间隙,减少空气流动受阻,降低风 阻系数,提高车辆的空气动力性能。
车身高度调整
针对不同行驶需求,适当调整车身高度,以优化 空气动力性能,提高车辆行驶稳定性。
优化座椅布置以提高乘坐舒适性
座椅形状与材质
选用符合人体工程学的座椅形状和材质,提供更好的支撑和舒适 度,降低驾驶疲劳。
座椅调节功能
引入座椅调节功能,根据驾驶者身高、体型等因素个性化调节, 提高乘坐舒适性和驾驶安全性。
座椅间距优化
合理设计座椅间距,确保乘坐空间充足,提高乘坐舒适性和乘客 安全性。
THANKS
特点
不同的总布置形式具有不同的空间利用率、性能表现和舒适 性等特征。例如,发动机前置前驱车型具有较好的前部视野 和空间利用率,而后置后驱车型则具有更好的动力性和操控 性。
汽车总布置形式的重要性
直接影响到车辆的性能表现和舒适性
01
不同的总布置形式会对车辆的动力性、操控性、燃油经济性、
汽车总体结构及布置
发动机中置后轮驱动的优点
1.可获得最佳的轴荷分配,操纵稳定性和 行驶平顺性较好 2.发动机临近驱动桥,传动轴短,从而减 轻车重,具有较高的传动效率 3.重量集中,转弯时,转向盘操作灵敏, 机动性好 4 .车厢内部面积利用最好,座椅布置不会 受发动机的限制 车内噪音小
发动机中置后轮驱动的缺点
1.发动机需要特殊设计,水平对置式的 2.远程操纵机构复杂,维修保养不便 3.地板高度难于降低 4.冷却和防尘不易
汽车结构认识
1、汽车的总体布置概况
1、汽车的总体布置概况
1、汽车的总体布置概况
汽车
动力装置
底盘
车身及其附件
电器设备
传动系统
行驶系统
转向系统
制动系统
发动机启动 发动机点火 汽车照明、 系统 信号系统 系统
汽车控制 设备
汽车的总体布置分类
发动机前置前轮驱动 发动机前置后轮驱动 发动机后置后轮驱动 发动机中置后轮驱动 全轮驱动
全轮驱动
全轮驱动 全轮驱动(Full—wheel—drive,简 称nWD)通常是将发动机前置,在变速器后 装有分动器以便将动力分别输送到所有车轮 上;为了有效地避免车轮滑动,除装有轮间 差速器外,还配有轴间差速器。该型式主要 用于吉普车和越野车,但是最近也有很多轿 车采用了全轮驱动型式。 通常,二车桥汽 车的全轮驱动型式称为四轮驱动(4wD).
发动机前置前轮驱动的缺点
1、前桥负荷比后桥较重 、 2、前桥既是转向桥,又是驱动桥,结构及工艺复杂,制造 、前桥既是转向桥,又是驱动桥,结构及工艺复杂, 成本高、 成本高、维修保养困难 3、前轮工作条件恶劣,轮胎寿命短 、前轮工作条件恶劣, 4、上坡行驶时因驱动轮上附着力减少,汽车爬坡能力降低 、上坡行驶时因驱动轮上附着力减少, 5、一旦发生正面碰撞事故,发动机及其附件损伤较大,维 、一旦发生正面碰撞事故,发动机及其附件损伤较大, 修费用高
整车总布置设计-新
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对海量数据进行高 效处理和分析,为整车总布置设计提 供更为全面和准确的设计评估和优化 建议。
基于人工智能的优化方法
详细描述
总结词
基于人工智能的优化方法中,人工智 能技术可以对海量数据进行高效处理 和分析,从而为整车总布置设计提供 更为全面和准确的设计评估和优化建 议。这种方法可以利用人工智能的自 学习能力,不断优化和改进设计方案 ,提高设计效率和精度。
制定设计方案
根据目标和约束条件,制定合理的整车总布 置设计方案。
优化与评审
对设计结果进行优化和评审,确保整车总布 置设计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整车总布置设计的重要性
1 2
提高整车性能
合理的整车总布置设计可以有效提高汽车的动力 性、经济性、舒适性和安全性等方面的性能。
降低制造成本
通过合理的布置和优化设计,可以减少零部件数 量、降低生产成本和提高生产效率。
基于仿真的优化方法
总结词
通过建立整车总布置设计的仿真模型,对设计方案进行模拟和评估,以找出最优设计方案。
详细描述
基于仿真的优化方法是通过建立整车总布置设计的仿真模型,对设计方案进行模拟和评估,以找出最优设计方案的方 法。这种方法可以模拟车辆在实际运行中的性能表现,从而提前发现和解决潜在的设计问题。
乘员舒适性
关注乘员的坐姿、视野、出入舱等人体工程学因 素。
行李箱使用便利性
优化行李箱设计,方便乘客放置行李物品。
符合法规要求
安全性法规
确保整车设计符合国家和国际的安全法规要求。
环保法规
满足排放和噪声控制等环保法规的限制。
尺寸法规
遵守关于车辆尺寸、轴荷分配等方面的法规限制。
03
整车总布置设计的具体 内容
简述汽车总布置设计的含义
简述汽车总布置设计的含义汽车总布置设计是指汽车内部各个部件和系统在整个汽车内部空间中的布置结构和设计理念。
它的含义主要包括了汽车内部空间的合理利用、舒适性和安全性的设计、以及用户体验的改善等方面。
一、汽车总布置设计的含义1. 合理利用汽车内部空间汽车总布置设计的首要目的是要合理利用汽车内部的空间。
汽车内部空间通常是有限的,因此需要在有限的空间中安排各种功能区域和部件,以满足乘客和驾驶员的需求。
在这汽车总布置设计需要充分考虑各个部件的位置和布局,以实现最佳的空间利用效率。
2. 提升舒适性和安全性汽车总布置设计还需要考虑到乘客的舒适性和安全性。
通过合理的座椅布置、舒适的悬挂系统和隔音处理,可以提升乘客在汽车内部的舒适体验。
考虑到乘客和驾驶员的安全,汽车总布置设计也需要将安全气囊、安全带等安全设施合理布置在汽车内部。
3. 改善用户体验汽车总布置设计还包括了用户体验的改善。
通过合理的仪表盘布置、易于操作的按钮设计以及人性化的空调系统等,可以改善用户在汽车内部的体验,提升汽车的驾驶乐趣和舒适性。
二、我的个人观点和理解在我看来,汽车总布置设计的含义不仅仅是对汽车内部空间的利用,更是对汽车整体性能和用户体验的综合设计。
一个好的汽车总布置设计,应该是能够充分考虑到乘客的需求和舒适性,满足驾驶员的操作便捷性,以及保障汽车行驶过程中的安全性。
只有在这些方面都得到兼顾和满足的情况下,我们才能称之为一款优秀的汽车。
总结回顾:汽车总布置设计是汽车制造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它不仅仅关乎汽车内部空间的布局,更关乎汽车的舒适性、安全性和用户体验等方面。
一个成功的汽车总布置设计,应该是能够在空间利用、舒适性和安全性等方面做到完美的结合,让乘客和驾驶员都能够得到优质的体验。
汽车总布置设计是汽车内部空间的设计与布局,是汽车设计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它不仅关乎汽车的外观美观,更涉及到乘客乘坐舒适性、安全性和用户体验等方面。
在汽车总布置设计中,设计师需要充分考虑乘客和驾驶员的需求,合理利用有限的空间,提升汽车的实用性和舒适性。
汽车总布置流程概述-Package
整车尺寸 整车质量
整车姿态
安全
7
汽车总布置培训课程
工作步骤
区域布置分解
① 发动机舱布置 ② 下车体布置 ③ 乘员舱布置 ④ 汽车尾部/行李箱布置
总布置职责 市场目标分解 控制整车属性、整车人机工程开发目标 整合汽车各系统、零部件,实现空间集成和功能性 对运动部件进行运动分析 优化结构空间,以满足功能需求(法规,碰撞,人机,功能,生产,组 装、售后 回收)及考虑顾客的要求 整车造型控制及技术支持 协调各系统的设计冲突
开展条件
J1
工作步骤
全
车
变
投 量项
里程碑
数
更
产 产目
据
冻
签 开总
发
结
署 始结
人群
布
人体尺寸
整车尺寸
整车质量
整车姿态
安全
9
汽车总布置培训课程
里程碑
输出物
总布置硬点图
总布置图
目录
概念
开发作用
开展条件
工作步骤
里程碑
人群
人体尺寸
整车尺寸
整车质量
整车姿态
安全
10
汽车总布置培训课程
使用人群
定义预期使用人群
需知道产品使用者的种族、性别还有年龄,特别是到底是小孩还是老人是 否会使用此产品
宽度:参考SAE
目录
概念
开发作用
开展条件
工作步骤
里程碑
人群
人体尺寸
整车尺寸
整车质量
整车姿态
安全
23
汽车总布置培训课程
整车尺寸
整车尺寸级别
目录
概念
开发作用
开展条件
汽车设计总布置
汽车设计总布置1. 引言汽车设计总布置是指汽车的整体设计和布局,涵盖了底盘、车身、驱动系统、悬挂系统等各个方面。
一个好的汽车设计总布置能够提高汽车的性能、安全性和驾乘舒适度。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介绍汽车设计总布置的重要性和设计要点。
2. 底盘设计底盘是汽车的基础结构,承载着整个车身和其他重要部件。
在底盘设计中,需要考虑以下要点:•底盘刚性:底盘的刚性越高,汽车在行驶过程中的稳定性和操控性就越好。
因此,设计师需要选择合适的材料和结构来提高底盘的刚性。
•悬挂系统:悬挂系统对汽车的悬挂和减震功能起着重要作用。
设计师需要选择合适的悬挂系统类型,并进行调校,以提供更好的悬挂性能和驾乘舒适度。
•驱动系统:底盘设计还需要考虑驱动系统的布局,包括前驱、后驱和四驱等不同的驱动方式,以及驱动力的传递和分配方式。
3. 车身设计车身是汽车的外部造型和外壳,它直接影响着汽车的空气动力学性能、安全性和美观度。
在车身设计中,需要注意以下要点:•空气动力学性能:合理的车身设计能够降低空气阻力,提高汽车的燃油经济性和稳定性。
因此,设计师需要通过设计凹陷和凸起的部位来改善车身的空气动力学性能。
•安全性:车身设计还要考虑碰撞安全性,包括前撞和侧撞等不同情况下的安全性能。
设计师需要通过加强车身结构和使用高强度材料来提高汽车的碰撞安全性能。
•美观度:车身设计还要考虑汽车的美观度和品牌形象。
设计师需要根据品牌定位和市场需求来设计独特而富有识别度的车身外观。
4. 驱动系统设计驱动系统是指汽车的发动机、变速器和传动轴等组成部分。
在驱动系统设计中,需要考虑以下要点:•发动机布局:设计师需要选择合适的发动机布局方式,包括前置、后置和中置等不同的布局方式。
不同的布局方式会影响汽车的重心、平衡性和空间利用率。
•变速器类型:变速器的选择将影响汽车的行驶性能和燃油经济性。
设计师需要根据汽车的使用情况和市场需求来选择合适的变速器类型。
•传动轴布置:传动轴的布置方式也会影响汽车的性能和舒适度。
汽车车身总布置设计
汽车车身总布置设计汽车的车身总布置设计是指汽车在整个车身上的各个部位的布置和设计。
汽车车身总布置设计要考虑到车辆的外观和结构上的安全性、实用性以及空气动力学等因素,同时还要满足人体工程学的要求,以提供良好的乘坐舒适性和驾驶操控性。
车头是整个车身的前部,它与车身连接并容纳发动机、散热器等主要零部件。
车头的设计和布置对于整体外观的美观和空气动力学性能有很大的影响。
车头设计要考虑到保险杠的位置和形状,以及前大灯、雾灯等前照明设备的布置。
同时,在车头部分还要考虑到发动机的散热和进气系统等因素,以确保发动机能够正常工作。
车身是整个车身的主要部分,它位于车头和车尾之间,分为前车门、后车门和车门间的侧面。
车身的设计和布置对于车辆的乘坐空间和结构安全性至关重要。
在车身布置设计中,需要考虑到车身的稳定性和刚性,以及车窗的布局和尺寸。
此外,车身设计还要兼顾车辆整体的比例和线条美感,以提高车辆的外观和品质感。
车尾是整个车身的后部,它与车身连接并容纳后灯、尾翼等主要零部件。
车尾的设计和布置对于整体外观的协调和空气动力学性能有很大的影响。
车尾设计要考虑到保险杠的位置和形状,以及后大灯、制动灯等后照明设备的布置。
同时,在车尾部分还要考虑到空气阻力的减小和后视镜的角度,以提高车辆的行驶稳定性和行车安全性。
除了上述主要部分外,汽车车身总布置设计还包括车窗、车顶、车轮等部分的布置和设计。
车窗的设计要考虑到采光和视野的问题,以提供良好的乘坐舒适性和驾驶操控性。
车顶的设计要考虑到整体外观和空气动力学性能,以及车身的刚性和安全性。
车轮的布置要考虑到驱动方式和悬挂系统等因素,以提供良好的操控性和行驶平稳性。
总之,汽车车身总布置设计是一个综合考虑外观、结构、安全性、实用性等多个因素的过程。
它需要满足人体工程学的要求,以提供良好的乘坐舒适性和驾驶操控性。
同时,它还要考虑到空气动力学性能,以提高车辆的行驶稳定性和行车安全性。
汽车车身总布置设计的目标是创造出具有良好外观、优越性能和安全性的汽车。
汽车总布置设计概要
1/71第四章汽车总布置设计一、汽车总布置设计概述二、汽车前舱总布置三、汽车底盘总布置四、汽车车身总布置五、运动校核六、性能计算PDF 文件使用 "pdfFactory Pro" 试用版本创建 ÿ2/71一、汽车总布置设计概述Ø汽车总布置设计的含义:在汽车的总体方案确定后,要对总成和部件进行空间布置,并校核初步选定的各部件结构和尺寸是否符合整车尺寸和参数的要求,使其达到最佳组合,得到合理的总布置方案。
PDF 文件使用 "pdfFactory Pro" 试用版本创建 ÿ3/71Ø汽车总布置的主要内容:汽车总布置设计概述PDF 文件使用 "pdfFactory Pro" 试用版本创建4/71Ø汽车总布置的具体内容:发动机罩前端高度、前风窗倾斜角、后风窗倾斜角、扰流板、空气进出风口空气动力性能前格栅型式、散热器尺寸、前端开口面积发动机冷却轮距、轴距、前后悬、转向齿条行程机动性传动轴夹角、发动机悬置、空滤器、消声器容量、排气吊挂、后视镜、仪表板横梁 NVH 性能轴距、转向器的位置、方向盘行程操纵稳定性质心位置、轮胎尺寸制动性能燃料箱容量油耗性能相关项目布置发动机、传动系的布置 ;悬架、轮胎的布置 ;座椅布置 ;踏板、变速杆等驾驶操作系统的布置 ;载货空间的布置 ;燃料箱、备胎的布置 ; 车身及内、外饰件的布置空间布置(人机分析、法规校核布置的项目布置的内容汽车总布置设计概述PDF 文件使用 "pdfFactory Pro" 试用版本创建5/71Ø整车总布置流程 :汽车总布置设计概述PDF 文件使用 "pdfFactory Pro" 试用版本创建汽车总布置设计概述 Ø整车坐标系:GB/T 19234-2003 6/71 PDF 文件使用"pdfFactory Pro" 试用版本创建 湖北汽车工业学院汽车工程系HuBei Automotive Industries Institute Dep. of Automobile汽车总布置设计概述 Ø整车总布置基准: 1)车架上平面线(或车身地板主平面线); 2)前轮中心线; 3)汽车中心线;4)地面线; 5)前轮垂直线 7/71 PDF 文件使用 "pdfFactory Pro" 试用版本创建 湖北汽车工业学院汽车工程系 HuBei Automotive Industries Institute Dep. of Automobile汽车总布置设计概述 Ø整车总布置图: 8/71 PDF 文件使用 "pdfFactory Pro" 试用版本创建 ÿ 湖北汽车工业学院汽车工程系 HuBei Automotive Industries Institute Dep. of Automobile汽车总布置设计概述 Ø整车总布置图: 9/71 PDF 文件使用 "pdfFactory Pro" 试用版本创建 ÿ 湖北汽车工业学院汽车工程系 HuBei Automotive Industries Institute Dep. of Automobile二、汽车前舱总布置 1)确定动力总成布置位置、安装角度。
整车总布置详解
3.1 汽车主要尺寸参数确定
通过整车总布置草图的绘制,可以初步确定各总成的布置关系,进而确定整 车各有关的(布置)尺寸参数和质量参数,以便为总成设计提供原始数据。 在绘制整车总布置草图时,可以参考 同类车型的相关总成的外廓 尺寸和质 量,按本车的总布置需要,进行总布置草图的绘制。初步确定主要布置尺寸和进
PDF 文件使用 "pdfFactory Pro" 试用版本创建
— 16 等 更 小 尺寸的 轮胎 所 取代 。越野 汽车为 了 提 高 在 松软 地 面上 的 通 过 能 力 常 采 用 胎 面较 宽 、 直 径 较 大 、 具 有 越野 花纹 的 超低 压 轮胎 。 山区 使用的 汽车制动 频繁 ,制动 鼓 与 轮 辋 之间的间 隙 应 大一 些 , 以 便 散热 , 故 应 采 用 轮 辋 尺寸 较 大 的 轮胎 。 轿 车 都 采 用 直 径 较 小 、 断 面形 状扁 平 的 宽 轮 辋 低 压 轮胎 , 以 便降 低 质 心 高度 , 改善 行 驶 平 顺 性、 横 向 稳 定 性、 轮胎 的 附 着 性 能 并 保证 有 足够 的 承 载 能 力 。 我国各种汽车的轮胎和轮辋的规格及其额定负荷可查相应的国家标 准 。 轿 车 轮胎 标 准 见 GB 2978 — 82 ; 货 车和 客 车的 轮胎 规 格 详见国 标 GB516 — 82 。 货 车的 后轮 装 双 胎 时 , 比 单胎 使用 时 的 负荷 可 增加 10% ~ 15 % 。
2.2 汽车的轴数和驱动型式
不同类型的汽车有不同的轴数和驱动型式,这主要根据使用条件、用途、工 厂的生产条件、制造成本及公路的轴荷限值等因素进行选择。 最常用的是两轴、后驱动 4×2 式汽车,其中轿车还可以采用 4×2 前驱动式 结构。对于一般总重小于 19t 的汽车,都采用 4×2 后驱动的布置型式(前驱动
《汽车设计总布置》课件
人体工程学设计还需要考虑不同人群 的需求,如不同身高、体型和年龄的 人群,以确保设计的适用性和通用性 。
人体工程学设计包括座椅设计、仪表 板布置、门把手设计等,旨在提高驾 驶员和乘客的舒适性和便利性。
空间优化设计
空间优化设计:空间优化设计是 汽车设计总布置中的重要技术之 一,主要关注车内空间的合理利
性能匹配与优化包括发动机匹配、悬挂系统设计、轮胎选择等,旨在提高汽车的整 体性能和驾驶体验。
性能匹配与优化还需要考虑不同车型的需求,如跑车、家用车和商用车等,以满足 不同车型的性能需求和特点。
安全性与可靠性设计
1
安全性与可靠性设计:安全性与可靠性设计是汽 车设计总布置中的重要技术之一,主要关注汽车 的安全性能和可靠性。
。
性能试验
对样车进行各种性能试 验,如道路试验、台架 试验等,以验证设计的
有效性。
结构验证
对样车进行严格的耐久 性和安全性试验,如碰 撞试验、腐蚀试验等, 以确保满足法规和用户
要求。
03
汽车设计总布置关键技术
人体工程学设计
人体工程学设计:人体工程学是汽车 设计总布置中的重要技术之一,主要 关注驾驶员和乘客的舒适性和便利性 。
《汽车设计总布置》ppt课件
$number {01}
目录
• 汽车设计总布置概述 • 汽车设计总布置流程 • 汽车设计总布置关键技术 • 汽车设计总布置案例分析 • 汽车设计总布置未来发展趋势
01
汽车设计总布置概述
定义与特点
定义
汽车设计总布置是指在汽车产品设计过程中,对车辆整体及 各子系统、部件的尺寸、结构、功能、工艺、成本等进行全 面的权衡与协调,以确保最终产品符合设计要求的过程。
汽车车身总布置设计
汽车车身总布置设计汽车车身总布置设计是指对汽车外部车身的整体造型和布局进行设计。
汽车车身设计是汽车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仅是为了满足美观的要求,更是为了满足汽车功能性、安全性和空气动力学性能等方面的要求。
下面将详细介绍汽车车身总布置设计的相关内容。
汽车车身总布置设计涉及到一系列因素,包括流线型外观、车身尺寸和比例、车门、车窗、前脸和车尾等。
其中,流线型外观是现代汽车设计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它能够减少空气阻力,提高汽车的稳定性和燃油经济性。
车身尺寸和比例的设计需要考虑车内空间布局和乘坐舒适性,同时还要满足安全性和稳定性的要求。
车门的设计是汽车车身总布置设计中的关键步骤之一、车门不仅仅是一种开启和关闭车辆的装置,它还要具备能够提供良好密封性和防盗性的功能。
此外,车门的设计还需要考虑乘客进出车辆的便利性和安全性,以及车身结构的稳定性。
车窗的设计也是汽车车身总布置设计中的重要一环。
车窗除了提供乘客的视野和采光外,还要具备隔热、隔音和防盗等功能。
在现代汽车设计中,透明材料的应用也成为了一种趋势,例如使用大面积的玻璃和透明塑料来增强汽车外观的时尚感和通透感。
汽车车身的前脸设计是汽车外部造型的重要组成部分。
前脸设计不仅要满足车辆的空气动力学性能和冷却系统的需要,还要与汽车品牌形象相匹配。
一个独特和具有辨识度的前脸设计可以为汽车赋予独特的个性和品牌价值。
车尾的设计也是汽车车身总布置设计中的重要考虑因素之一、车尾的设计既要满足空气动力学的要求,也要与前脸和侧面的设计相协调。
一个动感和流线型的车尾设计可以增强汽车的运动感和美观度。
除了以上提到的设计要素,汽车车身总布置设计还需要考虑其他因素,如车轮的布置、行李箱的布置和车身的结构强度等。
这些因素对于车辆的使用功能、乘坐舒适性和安全性都具有重要影响。
总之,汽车车身总布置设计是汽车设计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它既要满足汽车的美学要求,又要兼顾汽车的功能性、安全性和空气动力学性能等方面的要求。
轿车车身总布置
前后悬架及转向系统布置
前后悬架设计
根据车型定位和市场需求,选择 合适的前后悬架形式和参数,确
保车辆行驶稳定性和舒适性。
转向系统设计
优化转向系统设计,提供准确的转 向反馈和良好的操控性能。
底盘布局
合理布置底盘部件,包括油箱、传 动轴等,确保车辆行驶安全和稳定 性。
03 车身人机工程布置
CHAPTER
液压成型工艺
液压成型工艺是一种利用液体压力对材料进行成型的工艺方法。通过采用液压成型工艺,可以实现复 杂形状的零部件加工,减少材料的使用量,实现车身结构的减重。同时,液压成型工艺还可以提高零 部件的刚度和强度,进一步提高车身的安全性能。
06 车身空气动力学布置
CHAPTER
车身表面气流特性分析
车身表面流线型设计
材料。通过采用铝合金板材、型材和铸件等,可以有效降低车身质量。
02 03
高强度钢材料
高强度钢具有较高的抗拉强度和屈服点,可以减少材料的使用量,实现 车身结构的减重。同时,高强度钢还具有较好的抗冲击性能,可以提高 车身的安全性能。
碳纤维复合材料
碳纤维复合材料具有高强度、高刚性和质量轻等优点,是实现车身大幅 度减重的理想材料。通过采用碳纤维复合材料,可以实现车身结构的质 量减轻,提高车辆的燃油经济性和动力流线型设计,使气流顺畅
通过车身。
气流分离与附着
02
分析车身表面气流在不同速度下的分离与附着情况,以优化车
身表面气流特性。
侧风稳定性
03
研究车身侧面气流对车辆稳定性的影响,以提高车辆在侧风条
件下的行驶稳定性。
车身底部气流特性分析
底部气流顺畅性
优化车身底部设计,减少底部气流阻力,提高车辆行驶效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手功能高(手心 656
至足底)
胫骨点高(膝关 394 节至足底)
5
1583 48 289 216 428 338 1474 1281 954 680
409
10
1604 50 294 220 436 344 1495 1299 968 693
417
50
1678 59 313 237 465 369 1568 1367 1024 741
a.确定了由制造厂规定的座椅每个设计乘坐位置的最后面的正常驾驶和乘 坐位置,它考虑了所有座椅可能调节状态(水平、垂直及倾斜)。
b.具有相对于所设计的车辆的结构建立的坐标。
c.模拟人体躯干和大腿铰接中心位置;
d.做为安放二维人体样板的参考点。 在设计初期进行总布置时,以 R 点作为 设计参考开始设计,R 点是考虑第 95 百 分位男人的乘座位置。人体各部分夹角最 佳范围见下表:
按 H 点标注的最佳驾驶坐姿尺寸
尺寸代号 H QB QH QTH QK QA
尺寸名称
平均值
跨点高度(mm)
---
靠背角度(°)
25
躯干与大腿夹角(°) 100
大腿角度(°)
15
膝点角度(°)
115
踝部角度(°)
118
最佳范围 250~300 20~30 95~105 15~20 100~130 105~130
4、实现产品系列化。整车设计时应考虑系列变型车的工作,做到产品系列 化、零部件通用化和设计标准化,以适合于大量生产。 二、总布置设计的一般程序
1、进行整车的整体构思,并参与市场调研和样车的分析工作,在此基础上 制订出总的设计原则和明确技术目标,其中包括汽车的主要用途、适用范围、 技术水平、工艺性、通用化和系列化要求、生产继承性、优先保证的使用性能、 载重(客)量、生产纲领、目标成本、目标车型的技术指标、变型要求等。
前座椅靠背角(°) 23.0 24.0 25.0 26.0 27.0 28.0 29.0 30.0 31.0 32.0 33.0 34.0 35.0 36.0 37.0 38.0 39.0 40.0
437
476 376 1541 1350 1023 757
494 390 1579 1385 1050 778
444 459
4、H 点和 R 点 H 点指三维 H 点装置的躯干和大腿的饺接中心,它位于此模型的两侧 H 点标记钮间的装置的中心线上。
R 点即“乘坐基准点”是指制造厂规定的设计 H 点,该点:
式、布置型式、车身型式等),然后选择动力及轮胎型号尺寸,接着对整车 的外形尺寸进行定义(包括总长、总宽、总高、轮距、轴距、前悬、后悬、 最小离地间隙等,另外还需确定汽车的质量参数。 (2)、定义 H 点位置,并确定整车布置用假人的百分位。
整车布置假人一般用 95 百分位美国男人和 5 百分位日本女人,躯干角 一般前排为 25°,后排为 23°。
一、总布置设计工作任务 1、根据产品《设计任务书》,明确具体要求、技术难点和完成设计所需要
的相关条件,做好充分准备。 2、综合分析用户的使用要求、不同地区的特殊使用条件、企业的产品发展
规划和生产条件,合理地选择整车的性能指标和有关的技术参数,并提出整车 设计方案。
3、认真进行整车总体布置、性能计算,提出各总成的技术要求和设计参数, 协调好整车和总成之间的匹配关系,配合总成完成布置设计,使整车的性能、 可靠性达到设计要求。
2、做好整车的方案选择,初步确定有关参数,以便给总成开发下达设计指 令。
பைடு நூலகம்3、配合好总成设计,共同完成总成的布置工作,协调、解决各部分的矛盾 问题,完善总布置的图面设计工作。
4、进行整车性能计算,完善和确定有关的技术参数、确认总成的布置及相 关技术参数。
5、进行运动校核。 6、编写整车总目录和整车技术条件。 7、配合试制、试验、改进设计工作,最后完成全部设计。
三、整车和系统总布置流程
1、流程
定义整车结构及外形尺寸
确定假人百分位
定义 H 点位置
定义假人躯干角
做头部包络线
定义眼椭圆
进行前视野校核
进行车身零件和总成布置
确认发动机盖位置,进行动力总成布置
进行底盘系统布置
进行法规适应性及车内外人体 、人机工程学校核 2、流程简介
(1)、定义整车结构及外形尺寸。 进行整车总布置时,首先应初步定义汽车的型式(包括轴数、驱动型
整车、零部件布置的符合性进行校核,另外,对国家尚未要求但国际上通用 的标准也应考虑符合性。
②、按设计经验及相关参考资料,对车内外零件尺寸、布置位置的合理 性等进行人体 、人机工程学校核。 四、总布置阶段性成果
总布置工作虽然以完成全部“图纸”及“技术文件”来标志着阶段性的 结束,但还应该进行整车装配图的校核工作,即利用已完成的全部图纸(零 件图和装置图),进行全面、细致地整车布置的图面校核,及时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使设计中存在的问题消除在试制件和试装车之前。 五、汽车总布置人机工程学的相关术语
95 百分点 147 160 173 185 193 198
99 百分点 216 229 241 254 262 267
表 A3 眼椭圆短轴长度
mm
视图 侧视图 俯视图
90 百分点 77 82
95 百分点 86 105
99 百分点 122 149
方位角 椭圆在侧视图和俯视图上都是倾斜的。在侧视图上其倾角为 -6.4°(前视时下倾):在俯视图上其倾角为 5.4°(前视时椭圆前部向里倾斜)。,
3、人体尺寸 我国 1989 年 7 月 1 日正式实施的 GB10000(中国成年人人体尺寸)列 于下表和下图中
中国成年男子(18~60 岁)人体主要尺寸(立姿)
(mm)
百分位
1 测量项目
身高
1543
体重
44
上臂长(至肩) 279
前臂长
206
大腿长
413
小腿长
324
眼高
1436
肩高
1244
肘高
925
动力系统布置时,应考虑轴荷分配、面积利用率、传动轴夹角、最小 离地间隙等因素。 (7)、进行底盘系统布置
进行底盘系统布置时,应尤其注意对相对运动的零部件进行运动校核, 确定它们的运动轨迹和运动空间,并防止各部件之间产生运动干涉,如车轮的 跳动、传动轴的跳动等。
(8)、进行法规适应性及车内外人体 、人机工程学校核 ①、进行法规适应性校核。针对国家对汽车产品的相关强制性标准,对
汽车总布置概述
产品开发部 李文
汽车总布置设计是新车型开发的第一道工序,首先,通过充分准备和综合 分析,选择一个合理的整车方案,并经过一定程序将其确定下来。方案确定后, 进行准确的布置和计算,并为各总成下一步开展的工作打好基础、准备条件、 提出要求并和各专业组协同完成全部设计,共同实现整车的总目标。
下面简要介绍汽车总布置的一些方法。
(2)、眼椭圆的确定
根据前座椅 H 点(GB/T 11563 定义)的前后水平移动的 6 种行程
102mm-165mm。眼椭圆尺寸分别为 90、95、99 百分位三种。
眼椭圆基线 由画在眼椭圆上的纵向、横向及铅垂方向三条基线
(X-X)(Y-Y)(Z-Z)(见图 A1)来确定眼椭圆在车内的位置。 眼椭圆中心的定位 见表 A1
8.0
-156.8
9.0
-147.1
10.0
-137.4
11.0
-127.8
12.0
-118.3
13.0
-108.8
14.0
-99.4
15.0
-90.0
16.0
-80.7
17.0
-71.5
18.0
-62.3
19.0
-53.2
20.0
-44.2
21.0
-35.2
22.0
-26.3
垂直位移 Z 27.6 27.3 27.0 26.5 25.9 25.1 24.3 23.3 22.2 21.0 19.7 18.3 16.7 15.0 13.2 11.3 9.3 7.2
Y 平均
左眼
+58.0 +58.9 +59.0 +59.7 +60.2 +60.5
眼椭圆轴线长度 见表 A2、表 A3
表 A2 眼椭圆长轴长度(侧视图及俯图上长轴几乎相等)
mm
前座椅 H 点行程 102 114 127 140 152 165
90 百分点 109 122 135 147 155 160
300
眼高
1337
肩高
1166
肘高
873
手功能高(手心 630
至足底)
胫骨点高(膝关 363
节至足底)
402 313 1371 1195 899 650
377
410 319 1388 1211 913 662
384
438 344 1454 1271 960 704
410
467 370 1522 1333 1009 746
表 A1 右眼和左眼的眼椭圆中心
mm
前座椅 H 点行程
102 114 127 140 152 165
X 平均
+1.8 -4.6 -10.7 -17.0 -20.3 -22.9
Z 平均
-5.6 -6.4 -7.1 -7.6 -8.4 -8.4
右眼
-6.4 -5.6 -5.1 -4.3 -4.1 -4.1
眼椭圆定位线 眼椭圆定位线可根据表 A4 中的数据作出。
表 A4 眼椭圆定位线(可调节式座椅用)
mm
靠背角 5°~40°时,眼椭圆基线 X-X、Z-Z 相对于 R 点上方 635mm 的点的水平位移(X)及铅垂位移(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