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专题哲理诗
哲理诗古诗100首
哲理诗古诗100首1、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陆游《游山西村》)2、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苏轼《题西林壁》)3、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王之焕《登鹳雀楼》)4、沉舟侧畔千帆过,并树前头万木春。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5、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朱熹《观书有感》)6、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7、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杜甫《望岳》)8、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苏轼《惠崇〈春江晚景〉》)9、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王安石《等飞来峰》)10、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王湾《次北固山下》)11、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朱熹《春日》)12、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刘禹锡《乌衣巷》)13、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离别》)1.(陆游《游山西村》: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2.王之焕《登鹳雀楼》: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3. 苏轼《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4.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5.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6. 杜甫《望岳》: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7. 苏轼《惠崇〈春江晚景〉》: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8. 王安石《登飞来峰》: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9. 朱熹《春日》: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10.刘禹锡《乌衣巷》: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11. 王湾《次北固山下》: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12.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离别》: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13. 苏轼《题西林壁》: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14.《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宋杨万里)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空喜欢.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15.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10首哲理诗
10首哲理诗
1、人生马蹄跑,乐极生悲苦。
放下心头担,努力把握节。
——佚名
2、抱一兀酒,共山叟长对,醉未冷人尽醒,欢天喜地多风景。
——赵秉文
3、世事沧桑人叹息,时光朽木不可仰。
万物背后铭记哲,古意洞明今古深。
——邓海川
4、苦处苦若不改,苦必苦加到头;一心思重须多,未尝无路能去。
——李师泉
5、一花凋零空谢开,一路风尘莽莽走。
只有成与败者他,对个体历时衣衫薄。
——黄晓倩
6、走自己之痕迹,把握自己之船;戒慎惆怅,远离众海燕。
——王文水
7、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困难皆有路,转灯找十万。
——马芝良
8、站高山巅放眼野,来时悲哀去多风。
明理细衔皆成功,不惧考验求大意。
——赵学家
9、世事几落尘埃中,唯有真心依然存。
此心汲取诚勇气,攀岩翫不止的源。
——李柏年
10、仁慈可以未做,智慧知识源源起;今朝青出于蓝,明天凝紧必良辰。
——栾培青。
2024届高考专题复习:哲理诗+课件37张
(10) 游园不值 (宋)叶绍翁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简评:此诗道出了“满与溢、守与破、 关与出”的辩证关系。
哲理诗鉴赏
哲理诗
哲理诗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描述、议论, 来寄寓或阐发某种哲理。有的直接点明主 题,有的含而不露,引人思考。内容多种 多样,涉及自然、社会、人生、理想、爱 情、艺术等方面。
简评:此诗道出了美妙的体验,“只 能意会,难以言传”的道理。
(5) 冬夜读书示子聿 (宋)陆游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简评:此诗道出了“学以致用”的道 理。
(6)
琴诗
(宋)苏轼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简评:离开了指头,琴发不出声音; 离开了琴,指头发不出声音。音乐也 好,艺术也好,是“物”与“我”互 相依存、互相作用的结果,是主观与 客观“合一”的结果。
可以说,中国古代的哲理诗在世界的诗坛上,也是光芒 四射,熠熠生辉的。
中国古代最灿烂的
十首哲理诗
(1)
题西林壁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简评:此诗道出了“不同的观察角度, 有不同的结论”以及“旁观者清”的 道理。
(2)
观书有感
(宋)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艺术形象 隐含理趣
由此及彼
古代哲理诗命题方式
1、告诉人们一个什么道理? 2、诗名蕴含什么样的理趣? 3、诗句有什么寓意? 4、诗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人生态度? 5、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抱负? 6、蕴含了什么样的人生哲理?
高考古诗哲理诗
高考古诗哲理诗哲理诗是古诗中的独特存在,在高考语文的考查范围内也备受重视。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1. 解析- 前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就像我们在看一个超级酷炫的3D模型。
从横着的角度看庐山,它是连绵的山岭;从侧面看呢,又变成了高耸的山峰。
远看、近看、高处看、低处看,庐山呈现出各种各样不同的样子。
这就好比我们生活中的很多事物,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会得到完全不同的印象。
比如说一个人,在朋友眼里可能是个幽默风趣的开心果,但是在竞争对手眼里可能就是个强劲的对手,这就是角度不同的结果。
- 后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可太有哲理了。
为啥我们认不清庐山真正的样子呢?就是因为我们自己就在这庐山里面啊。
这就像我们在处理自己的问题时,往往会当局者迷。
就像我们陷入一场争吵,可能觉得自己全是对的,但是站在旁观者的角度看,可能就会发现自己也有很多不妥之处。
这两句诗提醒我们,要想全面地认识事物,就得跳出事物本身,从更宏观的角度去看。
2. 高考考点- 在高考中,这首诗可能会考查诗句的理解。
比如问“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蕴含了怎样的哲理。
还可能会考查与其他哲理相似的诗句的对比,像“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这种哲理的不同表达。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1. 解析- 前两句“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描绘了一幅很美的画面。
你看,那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清澈明亮,天空的光彩和云朵的影子都在池塘里晃悠。
这就像我们的心灵或者说我们的知识储备,如果是清澈的,就能映照出很多美好的东西。
- 后两句“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是诗的精华所在。
你要是问这个池塘为啥这么清澈呢?那是因为有源源不断的活水注入啊。
这就好比我们的学习或者成长,如果想要让自己的思想、知识像那方塘一样清澈不僵化,就得不断地学习新东西,不断有新的知识源泉注入。
高考语文哲理诗专题
哲理诗专题【知识点1】哲理诗一诗人借助具体景象、物象或人事变迁,感叹自然之理、人生道理'社会生活感悟等。
如: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如何分析诗句蕴含的哲理?【典例1】阅读下面诗歌按要求作答。
三月晦日偶题秦观节物相催各自新,痴心儿女挽留春: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阴阴正可人。
结合诗歌内容,从作品中作者对春逝态度的角度,分析秦诗之理趣是如何表现的。
【典例2】水口行舟宋朱熹昨夜扁舟雨一蓑.满江风浪夜如何。
今朝试卷孤篷看,依旧青山绿树多。
1这首诗写舟行江上的见闻感受诗人情感变化,富有层次。
请结合具体词语简析之°(3分)②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诗人描绘的画面中,蕴含着人生哲理,请细加品味.说一说你的看法a(4分)【课堂练习】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13-14题。
弈棋二首呈任公渐111黄庭坚其_偶无公事负朝喧,三百枯棋共一樽坐隐口不知岩穴乐.手谈胜与俗人言。
簿书堆积尘生案,车马淹留客在门。
战胜将骄疑必败,果然终取敌兵翻.=其二偶无公事客休时,席上谈兵校两棋:心似蛛丝游碧落,身如蜩甲⑶化粘枝。
湘东一目皿诚甘死.天下中分尚可持。
谁谓吾徒犹爱日,参横月落不曾知。
注释:【1】任公渐:任渐,黄庭坚的好友。
[2]坐隐:与下文■■手谈.都指下围棋.,[3]蜩甲:用《庄子》佝偻丈人承蜩的典故。
丈人一心捕蝉,竟把身子当枯树,手臂当树枝【4】湘东一目:南朝梁湘东王萧绎’自幼盲一目。
围棋中’棋子在棋盘上围成的空白交点称为目。
围棋需有两目才能成活,一目就是死棋,13.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两首诗开篇都写到作者因没有公务缠身,难得闲暇,于是生发了弈棋的雅兴。
B.第一首诗的镇联用岩穴隐居、与俗人闲聊之事和下棋相比较,写出下棋之乐。
c.第二首诗颈联的滩“尚■■二字写弈者虽不服输.但最终也未能扭转颓势,D.两首诗中都写作者陶醉于对弈,不觉时间流逝,表现出其对下棋的痴迷程度。
哲理诗大全
哲理诗大全哲理诗大全1、《赋得古原草送别》唐·白居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2、《望岳》唐·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3、《春日》宋·朱熹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4、《惠崇春江晚景》宋·苏轼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5、《题西林壁》宋·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6、《登鹳雀楼》唐·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7、《乌衣巷》唐·刘禹锡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8、《游山西村》宋·陆游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9、《水调歌头》宋·苏轼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0、《次北固山下》唐·王湾客路青山下,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1、《春日行》唐·李白深宫高楼入紫清,金作蛟龙盘绣楹。
佳人当窗弄白日,弦将手语弹鸣筝。
春风吹落君王耳,此曲乃是升天行。
因出天池泛蓬瀛,楼船蹙沓波浪惊。
三千双蛾献歌笑,挝钟考鼓宫殿倾,万姓聚舞歌太平。
我无为,人自宁。
三十六帝欲相迎,仙人飘翩下云軿。
帝不去,留镐京。
安能为轩辕,独往如窅冥。
小臣拜献南山寿,陛下万古垂鸿名。
【高中语文】2021年高考诗歌鉴赏:以哲理为主的诗歌
【高中语文】2021年高考诗歌鉴赏:以哲理为主的诗歌【编者按】2021届的高中三年级学生已经迈入的紧张的复习之中,为了帮助广大的考生同学们更好的复习语文,特别整理了语文诗歌鉴赏。
供广大考生参考复习!基于哲学的诗歌(注意支持事物和表达愿望)a咏物诗用以表达某种哲理情志。
主要手法是托物言志。
吟咏蝉【唐朝】罗斌旺在西方与蝉一起歌唱,南方的客人深思熟虑。
无法忍受黑暗的太阳穴的阴影,过来对着白头唱歌吧。
在浓密的露水中很难飞翔,在大风中也很容易下沉。
没有人相信高贵和高贵,谁把心放在桌子上?《放鱼》【唐】李群玉早觅为龙去,江湖莫漫游。
须知香饵下,触口是?钩。
《青柠颂》【明朝】虞谦从山上挥舞千锤,烈火熊熊燃烧,不管有多碎的骨头,我们都应该在这个世界上留下清白《相思》【唐】王维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梅花:王安石在角落数梅花,凌寒独自开放。
我知道这不是雪,因为有淡淡的香味。
练习: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7分)窗前的木槿吕本中范成大雨后霜前,小水池南岸的芙蓉是红色的。
独自努力花儿打破了小小的寒冷,花儿的心应该像客人的心。
犹胜无言旧桃李,一生开落任东风。
更凭青女①留连得,未作愁红怨绿看。
[注]① 绿色女孩:传说中掌管霜雪的女神。
⑴这两首诗都描述了木芙蓉的什么自然属性?都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2分)⑵ 这两首诗中穆芙蓉的形象有什么不同?(5分)b哲理诗,这类诗歌不重意象,也不用托物言志。
如苏轼《西林墙》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方燕白居易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钻龟与祝蓍。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周公恐惧流言后,王莽谦恭未篡时。
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
编辑建议:报名时间汇总有关更多信息:。
高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专题3哲理诗
琴师
[宋]苏轼 若言琴上有琴声, 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 何不于君指上听?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诗人在这首诗中描绘了琴 和指头两个形象,用两个假设句 和两个反问句,故作疑难之语, 实际上幽默诙谐,意新理妙。
三赠刘员外
唐•柳宗元
信书成自误,
经事渐知非。
今日临岐别,
何年待汝归。
[注释] 刘员外:指刘禹锡。 岐别:在岔路口分别。
【理趣赏析】
《三赠刘员外》唐•柳宗元 信书成自误,经事渐知非。 今日临岐别,何年待汝归。
*有时一味信任书本会把自己耽误了, “尽信书不如无书”。
* 只有经历了许多磨难和挫折之后,才渐 渐懂得什么为是,什么为非。
第二步:重视标题、注解,抓住作者,知人论世。 全诗默读一、两遍,先有个总体印象。在此基础上
力求读懂诗歌。 标题往往能揭示诗歌写作的时间、地点等要素,是
解读诗歌的切入点。由作者可以确定朝代、风格,为 后面分析诗歌的内容、语言、表达技巧作准备。诗歌 后面有注解的,一定是命题人觉得对于读者理解诗歌 有帮助,才去做注的。
常见风格:言近旨远,寓意深刻
常用意象:花开花落,水流云生,登高望远, 览物思理
常见思想感情:体会人生,明理悟道 常用表现手法:借景明理,借物论道,见微知著,
旨远事小,蕴藉精警,化用亦妙
常见内容
1、 描写自然景物的哲理诗最多。 王籍的“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虞世南的“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白居易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刘禹锡的“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许浑的“夕云乍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王安石的“岁老根弥壮,阳骄叶更阴”; 叶绍翁的“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等。 2、 描写社会政治的哲理诗,最能表现作者的思想观点, 启迪深思。 左思的“世胄摄高位,英俊沉下僚,地位使之然,由来非 一朝”(《咏史》); 曹松的“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
高考语文总复习之作文专题——哲理性诗歌材料作文
哲理诗例二:
论诗 (清 赵翼) 李杜诗篇万古传, 至今已觉不新鲜。 江山代有才人出, 各领风骚数百年。
【哲理】说明事物是不断发展的,每个时代都 应创新、进步,不能因袭古人,不求进取。 【立意】对待传统、经典的东西,我们既要尊
重继承,又要在此基础上勇于创新,不断超越。
审题训练
例1、阅读下面这首诗,写下自己的立意。
“此岸”和“彼岸” 错在什么地方? 例3.阅读下面一首小诗,写下自己的立意。 为什么会有这样 的错觉? 错觉
泰戈尔
河的此岸暗自叹息—— “我相信,一切欢乐都在对岸。” 河的彼岸一声长叹: “唉,也许,幸福尽在对岸。”
1.抓意象(此岸、彼岸)2.抓关键(错觉) 3.查原因(没有看到自己的优势,不懂珍惜。)
“错觉”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意思是:对客观 事物不正确的反应。这个解释很好理解。再看诗歌 的内容,这首小诗运用拟人手法写出了河的“此岸” 与“彼岸”的“叹息”或“长叹”。它们为什么 “叹息”“长叹”呢?原来,一个说:“我相信, 一切欢乐都在对岸。”一个说:“也许,幸福尽在 对岸。”也就是说,它们都没有看到自己的优势, 都处在自怨自艾之中。
第二种:同样是露珠,在枫叶上红红地闪烁 ,在 荷花上泪滴似苍白的透明,都很美丽;借助了枫 叶、荷花,露珠显现出不同的色彩 ;同时枫叶、 荷花也更美丽更有风韵 ,可以推出: 立意5:借助外物(他人),成就自己 立意6:善借,成就自己,也成就他人 第三种:露珠真实地呈现了枫叶、荷花的颜色; 而枫叶、荷花也并未因露珠而变色,可以推出: 立意7:坚持自己的个性,保持本色,不要受 环境的影响 立意8:要真实地反映客观现实世界 立意9:只有自身心灵纯洁,才能真实地反映 世界
十五首哲理诗
十五首哲理诗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哲理:以池塘为喻,说明了为学之道,必须不断积累,不断地吸收新的营养。
如果没有知识的不断更新,就像池塘没有源头活水注入一样,会很快干涸、浑浊。
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哲理:此诗借助形象喻理。
当我们做学问或做事时,一旦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由量变到质变,之前觉得困难的事情也会变得轻松自如,就像水涨船高一样。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哲理:它启迪人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哲理:诗的后两句蕴含深刻的哲理,人不能只为眼前的利益,应该放眼大局和长远;同时也表明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才能不怕阻挠,不被眼前的困难吓倒。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哲理:这首诗讲了一个弹琴的道理:美妙的琴声既不在琴上,也不在手指上,而应该是琴与手指的配合。
它也启示我们,世间万物都是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的,就像成功需要多方面的因素共同作用。
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错喜欢。
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
哲理:诗人通过写山区行路的感受,说明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深刻道理:人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对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做好充分的估计,不要被一时的成功所陶醉。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哲理:这是一首借古讽今、抒发悲愤之情的怀古诗。
从哲理角度看,诗中体现出一种人生的价值观,人活着要有所作为,要有高尚的气节,宁死不屈,在面临生死抉择时要坚守正义和尊严。
莫道谗言如浪深,莫言迁客似沙沉。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哲理:诗人以浪淘泥沙喻人生境遇,以沙底的真金自比,传递出一种积极向上的哲理。
高考专题哲理诗共30页PPT
56、极端的法规,就是极端的不公。 ——西 塞罗 57、法律一旦成为人们的需要,人们 就不再 配享受 自由了 。—— 毕达哥 拉斯 58、法律规定的惩罚不是为了私人的 利益, 而是为 了公共 的利益 ;一部 分靠有 害的强 制,一 部分靠 榜样的 效力。 ——格 老秀斯 59、假如没有法律他们会更快乐的话 ,那么 法律作 为一件 无用之 物自己 就会消 灭。— —洛克
60、人民的幸福是至高无个的法。— —西塞 罗
56、书不仅是生活,而且是现在、过 去和未 来文化 生活的 源泉。 ——库 法耶夫 57、生命不可能有两次,但许多人连一 次也不 善于度 过。— —吕凯 特 58、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 朱熹 59、我的努力求学没有得到别的好处, 只不过 是愈来 愈发觉 自己的 无知。 ——笛 卡儿
拉
60、生活的道路一旦选定,就要勇敢地 走
高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专题3哲理诗共57页文档
61、奢侈是舒适的,否则就不是奢侈 。——CocoCha nel 62、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 ,如日 中之光 ;志而 好学, 如炳烛 之光。 ——刘 向 63、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孔 丘 64、人生就是学校。在那里,与其说好 的教师 是幸福 ,不如 说好的 教师是 不幸。 ——海 贝尔 65、接受挑战,就可以享受胜利的喜悦 。——杰纳勒 尔·乔治·S·巴顿
高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专题3哲理诗
1、战鼓一响,法律无声。——英国 2、任何法律的根本;不,不成文法本 身就是 讲道理 ……法 律,也 ----即 明示道 理。— —爱·科 克
3、法律是最保险的头盔。——爱·科 克 4、一个国家如果纲纪不正,其国风一 定颓败 。—— 塞内加 5、法律不能使人人平等,但是在法律 面前人 人是平 等的。 ——波
高考专题哲理诗
古代哲理诗,意境深远,启迪心扉,为人们所传诵。 这类诗有两种情况: 一是诗人在创作时,便赋予了哲理的内涵。如朱熹 《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 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作者以水为喻,意在 说明知识能使人心澄如镜,心胸开阔,充满力量的道理。 二是有不少诗,其哲理内涵是读者赋予的,是人们在 欣赏诗歌过程中领悟到的。如杨万里的《小池》,原意只 写春末夏初的池塘小景,而现在人们常借“小荷才露尖尖 角”来说明青少年的才华初露。
这首诗借游春的愉悦启示人们:生活是美好的,只是 你没有留心而已,只要你关注生活,只要你有好的情致, 何愁没有明媚的春光?
3、泉眼无声惜细流, 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 露尖尖角, 早有蜻蜓立上头。 (《小池 》杨万里 )
本诗揭示了大自然中万物之间亲密和谐的关系, 以及新生事物刚一露头,就会引起人们的特别关注 这一生活哲理。
《泾溪》唐•杜荀鹤
泾溪石险人兢慎,终岁不闻倾覆人。
却是平流无石处,时时闻说有沉沦。
船到险处,船家生怕出了差池,便会小心翼翼,谨慎 防范,故能平安渡险。相反,到了“平流无石处”,难免 思想麻痹,放松警惕,因而常常发生船翻人亡的事故。
【理趣赏析】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要居安思危,时时有一种危机感。
例诗范解(三) * 托物说理
第二要注意情与理。哲理诗中的“情”与 “理”,是诗人的情感与理性观念的对立统一关 系。不少古诗往往通过抒情而言志,情中有理, 理中含情。 课堂示例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 ,粒粒 皆辛苦。 (李绅《锄禾》 )
不仅抒发了诗人无限的愤慨和同情劳动人 民的真挚情感,而且道出了一个不可移易的真 理 :人类社会的物质财富,都是劳动人民辛勤 劳动而创造的。
高考 哲理诗
高考哲理诗《高考·逐梦之路十年磨砺剑将出,笔战考场意未孤。
仿若星辰追浩宇,艰辛化作锦前途。
衍生注释:“十年磨砺剑将出”中的“十年”通常是指从小学到高中为高考所做的长时间的知识积累和学习准备,就像铸剑般漫长,现在到了将这把“剑”亮出来的时候。
“仿若星辰追浩宇”里的“星辰”象征着考生,而“浩宇”则是心中的梦想或大学殿堂之类的广阔目标,星辰一直向着浩宇进发,寓意考生有高远的追求。
赏析:主题明确聚焦高考,描绘了考生的状态和对未来的憧憬。
情感积极向上,表达出考生对高考充满信心以及对未来的坚定信念。
在表现手法上采用借喻,用“剑将出”比喻高考这一考场征战,形象生动地写出考生准备战斗的状态;“仿若星辰追浩宇”运用了类比,非常奇妙地把考生追求梦想的状态比作星辰追逐宇宙,富有浪漫气息和幻想色彩,把艰辛的高考之旅化作一幅充满希望的画面,给人以鼓舞和力量。
作者介绍:此诗作者或许是一位经历过高考或者对高考有着深刻感悟的人士。
从诗歌中能看出作者深知高考对于学子的重大意义,熟悉考生备战的辛苦和怀揣梦想的状态,有可能是一位教育者或者曾经的考生,对高考学子充满了期待与鼓励。
运用片段:例子一课堂上,老师激励即将高考的同学们说:“同学们,现在离高考越来越近了,这是我们十年磨一剑的时候,大家要斗志昂扬。
就像诗里说的‘十年磨砺剑将出,笔战考场意未孤’,你们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要拿出自己最好的状态,向着梦想前行,把过往的艰辛都化作锦绣前途的垫脚石。
”例子二甲和乙两位同学在讨论高考压力,甲担心自己考不好。
乙安慰道:“你看啊,我们都是‘仿若星辰追浩宇’,虽然辛苦可是这是逐梦的过程。
就像那首诗里提到的‘艰辛化作锦前途’,只要我们努力,未来的路肯定是光明的,现在的付出都会有回报的,所以别怕高考啦。
”例子三学校组织高考动员大会,校长发言:“亲爱的同学们,高考是你们人生中的一场重要战斗。
在这个关键时刻,希望你们如同那首诗所写的‘十年磨砺剑将出,笔战考场意未孤’充满信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诗歌中常见题材 哲理诗
古代诗歌中常见题材
一、写景诗 三、思乡诗 五、怀古诗 七、山水诗 九、哲理诗 二、咏物诗 四、边塞诗 六、感怀诗 八、送别诗 十、闺怨诗
无限风光在险峰 [哲理诗]
哲理
“哲”者,智也。(《尔雅》) “哲理”就是指充满智慧能给人 教益的道理或事理。
哲理诗
哲理诗是一种通过对具体事物的 描述、议论,来寄寓或阐发某种哲理 的诗歌。有的直接点明主题,有的含 而不露,引人思考。
*即事说理
诫子弟
[清] 何绍基
千里传书只为墙,
让人三尺又何妨。
万里长城今犹在,
不见当年秦始皇。 字面解读 哲理解读
背景解读
一诗平风波
清朝诗人何绍基在京 当官,一天收到来自家乡 湖南的书信,说他家人为 三尺屋地跟邻居争吵起来, 要求他出面帮助打官司, 诗人看信后只写了一首诗 寄回,家人看了此诗后, 就平息了一场风波。
鉴赏要点
第一要注意形与神。哲 理诗中形与神的关系,就是 艺术形象与哲理的关系。哲理是艺术形象的灵魂,而艺术 形象则是哲理的躯壳。哲理总是因形而生,借形以寓,因 此,我们应由形悟神,探求诗中的意蕴,理解诗的哲理美。
课堂示例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 层楼。(王之涣 《登鹳鹊楼》 )
在描绘的祖国万里河山的壮丽景色同时, 又要蕴含着深刻哲理。
这两句是诗人由望山而想象登上顶峰以后,俯视 众多的山峰,都会显得矮小。反映了诗人那种雄伟的 气魄、远大的志向、崇高的理想、开阔的胸襟和不怕 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至今 仍阐明站得高才能望得远的道理,表现了不断进取、 勇攀高峰的精神。
例诗范解(一)
*借景说理 观书有感(一)
[宋] 朱熹
画眉鸟
[宋]欧阳修
百啭千声随意移,
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
不及林间自在啼。
-——此诗是他受排挤从朝中被 贬到安徽滁州时所写。
哲理解读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才知道把它锁在金笼里,实在比不上让它在山 林里自由啼鸣的悦耳动听。
笼中鸟 —— 对 林中鸟
比 朝中排挤 —— 放情山水
与其在朝中受排挤,不如在地方上自 由自在地享受放情山水的快乐。 万物贵在自由,宇宙万物之美在能 自由自在。
【理趣赏析】
人只要有坚定的信念,坚实的基础,即使遇到再 大的打击,也会永立不败之地。
表达哲理的形式 借景说理 《观书有感》 即事说理 托物说理
哲理诗常见修辞 比喻 类比
《诫子弟》 《画眉鸟》
对比
欣赏哲理古诗的步骤
字面解读 哲理解读
由表及里
艺术形象 原意 隐含理趣
由浅及深
由此及彼
新意
理解下面每首诗各自所蕴含的哲理
《泾溪》唐•杜荀鹤
泾溪石险人兢慎,终岁不闻倾覆人。
却是平流无石处,时时闻说有沉沦。
船到险处,船家生怕出了差池,便会小心翼翼,谨慎 防范,故能平安渡险。相反,到了“平流无石处”,难免 思想麻痹,放松警惕,因而常常发生船翻人亡的事故。
【理趣赏析】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要居安思危,时时有一种危机感。
例诗范解(三) * 托物说理
古代哲理诗,意境深远,启迪心扉,为人们所传诵。 这类诗有两种情况: 一是诗人在创作时,便赋予了哲理的内涵。如朱熹 《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 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作者以水为喻,意在 说明知识能使人心澄如镜,心胸开阔,充满力量的道理。 二是有不少诗,其哲理内涵是读者赋予的,是人们在 欣赏诗歌过程中领悟到的。如杨万里的《小池》,原意只 写春末夏初的池塘小景,而现在人们常借“小荷才露尖尖 角”来说明青少年的才华初露。
讨论探究 强化训练三:
题竹石画
郑板桥
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
题竹石画 郑板桥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巍峨的青山之巅,翠竹挺拔峭立,它的根部正紧紧地抓住 山石,毫不放松。竹子把根扎牢,任凭什么方向吹來的风, 全然抵挡得住,愈遇折磨袭击,它竟愈加坚韧。
第二要注意情与理。哲理诗中的“情”与 “理”,是诗人的情感与理性观念的对立统一关 系。不少古诗往往通过抒情而言志,情中有理, 理中含情。 课堂示例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 ,粒粒 皆辛苦。 (李绅《锄禾》 )
不仅抒发了诗人无限的愤慨和同情劳动人 民的真挚情感,而且道出了一个不可移易的真 理 :人类社会的物质财富,都是劳动人民辛勤 劳动而创造的。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注释] 渠:代词,指方塘。许:这样。
字面解读 哲理解读
字面解读
观书有感 (一)
[宋] 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半亩大的水塘像明镜一样,倒映在水 中的天色和云彩不停地晃动。要问水塘为 什么这样清澈,是因为有活水从源头不断 流来。
这首诗借游春的愉悦启示人们:生活是美好的,只是 你没有留心而已,只要你关注生活,只要你有好的情致, 何愁没有明媚的春光?
3、泉眼无声惜细流, 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 露尖尖角, 早有蜻蜓立上头。 (《小池 》杨万里 )
本诗揭示了大自然中万物之间亲密和谐的关系, 以及新生事物刚一露头,就会引起人们的特别关注 这一生活哲理。
第三要注意理与趣。理与趣的关系,是诗中的理性内 容与审美特征关系的一种特殊表现。优秀的哲理诗都具有 “理趣”,既富于哲理性,又富于艺术趣味性。因此,我 们应在生动形象、理趣盎然的艺术趣味中理解古诗的哲理 美。 课堂示例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 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这首诗最后一联,是传诵千古的名句。试结合全诗谈谈你的理解。
联 想
比喻只有不断地读书学习,从生 活中吸取养料才能拥有丰富的学识。
比喻人的思想只有不断吐故纳新 才能保持旺盛的活力,才能与时俱 进。
新 意
讨论探究 强化训练一:
观书有感(二)宋· 朱熹
昨夜江边春水生,
艨艟巨舰一毛Biblioteka 。 向来枉费推移力, 此日中流自在行。
【注释】
艨艟:(也作:蒙冲)古代大的 战舰。 推移:舟大水浅,必用多人推动 才能移行。
哲理解读
(一)解读艺术形象:
《观书有感》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本诗乍看似乎“文不对题”,其实是运用了 ( 比喻 )的修辞手法把抽象的事理形象化。
喻体
*借景说理* 本体
丰富的学识
清澈的方塘 ——
源头活水
——
读书学习
(二)解读隐含理趣: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原 意
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诗描写的是春天水涨后船在江中自在行的自 然现象,春水未至舟难行,春水泛涨则大船也如 羽毛般轻,顺水自在而行。
【理趣赏析】
1、要想在学习中融会贯通必须要有足够的知识积累。
2、指只要借助外力,创造好条件,做起看 似困难的事来也轻而易举。
例诗范解(二)
1、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 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题西林壁》 苏轼)
本诗借欣赏庐山感受告诉我们,无论看待人、事或 生活、社会,都应多角度、多侧面甚至换一个角色去观 察、去体会,这样才会得出一个比较客观公正的评价。
2、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 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春日》朱熹)
有些诗有多层含义。如王之涣的“欲 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就有两层理解: 首先,落在一个“楼”字上,一个人能力 是有限的,必须借助外部条件,只有站得 高才能望得远;第二,落在一个“登”字 上,世界是无限的,天外有天,要达到更 高的目标,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不畏艰 险,勇于攀登,努力登上险峰才有无限风 光。
字面解读 《诫子弟》
[清] 何绍基
哲理解读 全诗用类比手法 说理警世:在短暂 的人生中,要目光 长远,不因小利而 损害人间情义。
千里传书只为墙, 让人三尺又何妨。
万里长城今犹在,
不见当年秦始皇。
讨论探究 强化训练二:
泾 溪
唐•杜荀鹤
泾溪石险人兢慎,
终岁不闻倾覆人。
却是平流无石处,
时时闻说有沉沦。
4、应怜屐齿印苍苔, 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 园关不住, 一枝红杏出墙来。(《游园不值 》叶绍翁 )
本诗蕴含着这样的哲理:“春色”是关锁不住的, “红杏”必然要“出墙来”宣告春天的来临。同样, 一切新生的美好的事物也是封锁不住、禁锢不了的, 它必能冲破任何束缚,蓬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