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专题哲理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 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题西林壁》 苏轼)
本诗借欣赏庐山感受告诉我们,无论看待人、事或 生活、社会,都应多角度、多侧面甚至换一个角色去观 察、去体会,这样才会得出一个比较客观公正的评价。
2、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 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春日》朱熹)
画眉鸟
[宋]欧阳修
百啭千声随意移,
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
不及林间自在啼。
-——此诗是他受排挤从朝中被 贬到安徽滁州时所写。
哲理解读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才知道把它锁在金笼里,实在比不上让它在山 林里自由啼鸣的悦耳动听。
笼中鸟 —— 对 林中鸟
比 朝中排挤 —— 放情山水
与其在朝中受排挤,不如在地方上自 由自在地享受放情山水的快乐。 万物贵在自由,宇宙万物之美在能 自由自在。
哲理解读
(一)解读艺术形象:
《观书有感》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本诗乍看似乎“文不对题”,其实是运用了 ( 比喻 )的修辞手法把抽象的事理形象化。
Leabharlann Baidu喻体
*借景说理* 本体
丰富的学识
清澈的方塘 ——
源头活水
——
读书学习
(二)解读隐含理趣: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原 意
4、应怜屐齿印苍苔, 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 园关不住, 一枝红杏出墙来。(《游园不值 》叶绍翁 )
本诗蕴含着这样的哲理:“春色”是关锁不住的, “红杏”必然要“出墙来”宣告春天的来临。同样, 一切新生的美好的事物也是封锁不住、禁锢不了的, 它必能冲破任何束缚,蓬勃发展。
有些诗有多层含义。如王之涣的“欲 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就有两层理解: 首先,落在一个“楼”字上,一个人能力 是有限的,必须借助外部条件,只有站得 高才能望得远;第二,落在一个“登”字 上,世界是无限的,天外有天,要达到更 高的目标,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不畏艰 险,勇于攀登,努力登上险峰才有无限风 光。
这两句是诗人由望山而想象登上顶峰以后,俯视 众多的山峰,都会显得矮小。反映了诗人那种雄伟的 气魄、远大的志向、崇高的理想、开阔的胸襟和不怕 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至今 仍阐明站得高才能望得远的道理,表现了不断进取、 勇攀高峰的精神。
例诗范解(一)
*借景说理 观书有感(一)
[宋] 朱熹
讨论探究 强化训练三:
题竹石画
郑板桥
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
题竹石画 郑板桥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巍峨的青山之巅,翠竹挺拔峭立,它的根部正紧紧地抓住 山石,毫不放松。竹子把根扎牢,任凭什么方向吹來的风, 全然抵挡得住,愈遇折磨袭击,它竟愈加坚韧。
第二要注意情与理。哲理诗中的“情”与 “理”,是诗人的情感与理性观念的对立统一关 系。不少古诗往往通过抒情而言志,情中有理, 理中含情。 课堂示例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 ,粒粒 皆辛苦。 (李绅《锄禾》 )
不仅抒发了诗人无限的愤慨和同情劳动人 民的真挚情感,而且道出了一个不可移易的真 理 :人类社会的物质财富,都是劳动人民辛勤 劳动而创造的。
古代哲理诗,意境深远,启迪心扉,为人们所传诵。 这类诗有两种情况: 一是诗人在创作时,便赋予了哲理的内涵。如朱熹 《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 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作者以水为喻,意在 说明知识能使人心澄如镜,心胸开阔,充满力量的道理。 二是有不少诗,其哲理内涵是读者赋予的,是人们在 欣赏诗歌过程中领悟到的。如杨万里的《小池》,原意只 写春末夏初的池塘小景,而现在人们常借“小荷才露尖尖 角”来说明青少年的才华初露。
第三要注意理与趣。理与趣的关系,是诗中的理性内 容与审美特征关系的一种特殊表现。优秀的哲理诗都具有 “理趣”,既富于哲理性,又富于艺术趣味性。因此,我 们应在生动形象、理趣盎然的艺术趣味中理解古诗的哲理 美。 课堂示例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 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这首诗最后一联,是传诵千古的名句。试结合全诗谈谈你的理解。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注释] 渠:代词,指方塘。许:这样。
字面解读 哲理解读
字面解读
观书有感 (一)
[宋] 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半亩大的水塘像明镜一样,倒映在水 中的天色和云彩不停地晃动。要问水塘为 什么这样清澈,是因为有活水从源头不断 流来。
字面解读 《诫子弟》
[清] 何绍基
哲理解读 全诗用类比手法 说理警世:在短暂 的人生中,要目光 长远,不因小利而 损害人间情义。
千里传书只为墙, 让人三尺又何妨。
万里长城今犹在,
不见当年秦始皇。
讨论探究 强化训练二:
泾 溪
唐•杜荀鹤
泾溪石险人兢慎,
终岁不闻倾覆人。
却是平流无石处,
时时闻说有沉沦。
鉴赏要点
第一要注意形与神。哲 理诗中形与神的关系,就是 艺术形象与哲理的关系。哲理是艺术形象的灵魂,而艺术 形象则是哲理的躯壳。哲理总是因形而生,借形以寓,因 此,我们应由形悟神,探求诗中的意蕴,理解诗的哲理美。
课堂示例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 层楼。(王之涣 《登鹳鹊楼》 )
在描绘的祖国万里河山的壮丽景色同时, 又要蕴含着深刻哲理。
联 想
比喻只有不断地读书学习,从生 活中吸取养料才能拥有丰富的学识。
比喻人的思想只有不断吐故纳新 才能保持旺盛的活力,才能与时俱 进。
新 意
讨论探究 强化训练一:
观书有感(二)宋· 朱熹
昨夜江边春水生,
艨艟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 此日中流自在行。
【注释】
艨艟:(也作:蒙冲)古代大的 战舰。 推移:舟大水浅,必用多人推动 才能移行。
这首诗借游春的愉悦启示人们:生活是美好的,只是 你没有留心而已,只要你关注生活,只要你有好的情致, 何愁没有明媚的春光?
3、泉眼无声惜细流, 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 露尖尖角, 早有蜻蜓立上头。 (《小池 》杨万里 )
本诗揭示了大自然中万物之间亲密和谐的关系, 以及新生事物刚一露头,就会引起人们的特别关注 这一生活哲理。
【理趣赏析】
人只要有坚定的信念,坚实的基础,即使遇到再 大的打击,也会永立不败之地。
表达哲理的形式 借景说理 《观书有感》 即事说理 托物说理
哲理诗常见修辞 比喻 类比
《诫子弟》 《画眉鸟》
对比
欣赏哲理古诗的步骤
字面解读 哲理解读
由表及里
艺术形象 原意 隐含理趣
由浅及深
由此及彼
新意
理解下面每首诗各自所蕴含的哲理
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诗描写的是春天水涨后船在江中自在行的自 然现象,春水未至舟难行,春水泛涨则大船也如 羽毛般轻,顺水自在而行。
【理趣赏析】
1、要想在学习中融会贯通必须要有足够的知识积累。
2、指只要借助外力,创造好条件,做起看 似困难的事来也轻而易举。
例诗范解(二)
《泾溪》唐•杜荀鹤
泾溪石险人兢慎,终岁不闻倾覆人。
却是平流无石处,时时闻说有沉沦。
船到险处,船家生怕出了差池,便会小心翼翼,谨慎 防范,故能平安渡险。相反,到了“平流无石处”,难免 思想麻痹,放松警惕,因而常常发生船翻人亡的事故。
【理趣赏析】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要居安思危,时时有一种危机感。
例诗范解(三) * 托物说理
高考专题辅导
古代诗歌中常见题材 哲理诗
古代诗歌中常见题材
一、写景诗 三、思乡诗 五、怀古诗 七、山水诗 九、哲理诗 二、咏物诗 四、边塞诗 六、感怀诗 八、送别诗 十、闺怨诗
无限风光在险峰 [哲理诗]
哲理
“哲”者,智也。(《尔雅》) “哲理”就是指充满智慧能给人 教益的道理或事理。
哲理诗
哲理诗是一种通过对具体事物的 描述、议论,来寄寓或阐发某种哲理 的诗歌。有的直接点明主题,有的含 而不露,引人思考。
*即事说理
诫子弟
[清] 何绍基
千里传书只为墙,
让人三尺又何妨。
万里长城今犹在,
不见当年秦始皇。 字面解读 哲理解读
背景解读
一诗平风波
清朝诗人何绍基在京 当官,一天收到来自家乡 湖南的书信,说他家人为 三尺屋地跟邻居争吵起来, 要求他出面帮助打官司, 诗人看信后只写了一首诗 寄回,家人看了此诗后, 就平息了一场风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