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大齐工业走廊区域分工与合作问题研究

哈大齐工业走廊区域分工与合作问题研究
哈大齐工业走廊区域分工与合作问题研究

摘要:合理的区域分工是哈大齐工业走廊区域经济整合的动力源,每个区

域应找准自己的位置,进行合理的区域分工,因地制宜地选择最为合适的主导

产业;密切的区域合作是哈大齐工业走廊区域经济整合的内在要求,目前,

“走廊”各区域在经济上具有很强的互补性,但经济合作的水平不高,这已成

为“走廊”进行区域经济整合的最大制约因素,因此,必须提高区域内各行为

主体对区域合作前景的前瞻性认识,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加强区域合作。

关键词:哈大齐工业走廊;区域经济整合;区域分工;区域合作

2005年6月,国务院确定了“哈大齐工业走廊”的经济发展思路。在经济

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如何实现哈大齐工业走廊区域经济整合,进一步提升哈大齐工业走廊参与国际、国内竞争的整体实力,是关系到“走廊”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对于这个问题,我们课题组成员在认真

研究区域经济整合理论的基础上,深入到“走廊”各区域走访调查,对“走廊”区域经济整合的优势、目标、制约因素及对策等问题进行了研究,最终达成共识:对哈大齐工业走廊区域经济进行整合就是要打破行政区域界限,实现“走廊”区域经济一体化。而实现“走廊”区域经济一体化是一个发展的过程,在

这个过程中区域分工与合作问题不可避免地摆在了未来的发展中,这一问题是

实现哈大齐工业走廊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充要条件。因此,我们在对哈大齐工业

走廊区域经济整合问题初探的基础上,还要进一步研究哈大齐工业走廊区域分

工与合作问题。

一、合理的区域分工是哈大齐工业走廊区域经济整合的动力源

区域分工亦称劳动地域分工或地理分工,是社会分工在经济地理空间上的

表现形式。区域分工从单个区域的角度看,表现为区域生产专门化,即各地区

专门生产某种产品,或某一类产品,甚至是产品的某一部分。它实际上是生产

力“趋优分布”规律下,人们为获得各种区域利益而出现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

移的必然选择过程。也就是说,在经济利益的趋动下,各区域根据自己的优势

进行劳动地域分工,当劳动地域分工达到一定规模时就会形成区域专业化部门[1]。因此,地域分工的产生源于以下两个原因:一是区域的比较优势,二是规

模经济。哈大齐工业走廊各区域有各自的比较优势,并能形成规模经济,客观

上存在区域分工的条件。因此,在对哈大齐工业走廊区域经济进行整合的过程中,每个区域应该在所在的经济和行政区域的坐标上找准自己的位置,进行合

理的区域分工,确认各自区域经济发展的主导要素,因地制宜的选择最为合适

的主导产业。

哈大齐工业走廊哈尔滨区域是全省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和交通中心,具有雄厚的产业基础,较为先进的技术装备,以及电站成套设备、飞机、燃气

轮机、汽车等高加工度产品的自主研发能力,具有成为哈大齐工业走廊产业集

聚核心的实力。因此,其产业发展应以建设我国重要的绿色食品基地、装备工

业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以及生态旅游基地为目标,逐步成为综合性的产业

发展中心。

哈大齐工业走廊大庆区域辖5区4县,是“走廊”南部城市带的重要节点,也是中国最大的石油、石化基地。近年来,大庆市石油、石化工业稳步发展,

以高新技术为先导的地方工业在不断壮大,炼油、化工、化纤、化肥等大型石

化工业基地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加强,具备成为哈大齐工业走廊以现代石油化工

为主导的重要增长极的实力和潜力。根据大庆区域的基础和条件,应将其建设

成为石化和石油工业基地,以及高科技现代化的园林城市。

哈大齐工业走廊齐齐哈尔区域辖7区9县,本区域是黑龙江省西部地区的

政治、经济、科技、文化教育、商贸中心,是国家最早兴建的老工业基地之一,其重型装备制造业在全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近几年,食品工业发展迅速,

有成为地区经济支柱产业的趋势与潜力。因此,齐齐哈尔区域应依托良好的农

业基础和重型机械工业基础,进一步完善中心城市的再工业化,带动周边地区

城镇化发展,建设绿色食品和机械工业基地。

肇东市是以医药、化工、食品、纺织、机电为主导产业的工业城市,是国

家重要的商品粮和畜牧业生产基地。从肇东的基础和条件看,应将其建设成为

以农牧产品深加工为主导产业的专业化城市。

安达市是全国的“奶牛之乡”和牛肉基地,利用安达市与大庆市空间联系

紧密的优势,依托大庆,发展石化工业,同时,加强乳制品加工产业聚集力,

建设乳制品加工基地,实现专业化发展。

哈大齐工业走廊合理的区域分工是“走廊”区域经济整合的动力源。哈大

齐工业走廊区域经济整合作为空间过程,其基本特征是各种生产要素的空间流动。作为空间状态是生产要素流动所形成的经济集聚和经济扩散。而哈大齐工

业走廊合理的区域分工格局形成后,就会使得要素流动在空间经济方面所具有

的各种“放大效应”得到更好的发挥,因此,合理的区域分工有利于生产要素

的区际自由流动,特别是能促进技术创新及其在区域之间的传播。合理的区域

分工不仅有利于生产要素的区际自由流动,而且还可以形成经济聚集和经济扩散。因为专业化生产是区域分工的具体形式,它有利于企业规模的扩大和同种

企业在地理上的集中,从而形成经济聚集。同时,区域分工的细化将不断衍生

出越来越多的新企业,这些具有前后关联的企业以及相关支撑结构在空间上的

聚集,有利于企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从而形成经济扩散。由此可见,哈大齐

工业走廊区域经济整合是区域分工的必然结果,合理的区域分工则是“走廊”

区域经济整合的动力源。

二、加强区域合作是哈大齐工业走廊区域经济整合的内在要求

哈大齐工业走廊区域经济整合的过程是建立统一的商品市场、要素市场和

服务市场的过程,是区域分工的必然结果。而建立在比较优势基础上的区域分工,使得区域间相互依赖日益深化,区域间相互交流的规模不断扩大,从而为“走廊”各区域进行合作提供了可能。借鉴国外发展经验与国内实践,在市场

经济环境下,哈大齐工业走廊一个跨行政区界的一体化经济区,规避行政单元

掣肘,进行区域间合作是“走廊”区域经济整合的内在要求。因为从理论角度看,区域分工理论指出区域间要素禀赋的不同,使各区域具有比较优势,通过

区域合作可以弥补各自的不足,充分发挥、共享彼此的优势,形成合力;协同

学原理强调各区域作为子系统,彼此之间的联系通过合作可以形成一个有机的

整体,从而使各区域内的要素从无序状态转为有序状态,形成协同力。而从实

践方面看,区域间合作在区域经济整合中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欧盟在世界经

济全球化中所取的成绩凸显了区域合作的重要性;资源不足但合作发挥重要作

推进产业分工与合作-提升京津冀区域综合竞争力

推进产业分工与合作提升京津冀区域综合竞争力 近年来,京津冀区域快速崛起,成为继长三角、珠三角之后的我国经济增长第三极。2008年京津冀地区实现GDP2.98万亿元,同比增长11.9%,超过9.0%的全国平均水平;实际利用外资额为166亿美元,吸纳外资占全国的18%。京津冀区域已经成为当前中国经济板块中极具影响力的经济隆起地带,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一、加快京津冀区域经济发展面临重要机遇期 当前,中国进入更加注重区域发展的新阶段,随着中关村发展纳入国家战略及国家颁布实施十一大产业振兴规划,京津冀区域经济发展面临重要机遇,即将出台的《京津冀都市圈区域规划》也将为京津冀深化区域经济合作带来重大契机。 (一)中国进入更加注重区域协调发展的新阶段 2008年,我国人均GDP突破3000美元,按照发展经济学的观点,人均GDP3000美元前后是经济社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的标志性阶段。此阶段,经济将快速增长,城市化水平也会迅速提高,据估算,2008年我国城市化水平已经达到45.68%。但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深,诸如城乡差距扩大、区域发展不平衡等问题也更加突出,特别是沿海地区和内陆地区、东部和中西部地区、大城市与小城市的差距尤为明显。从经济发展水平来看,2008年东部GDP比东北、中部、西部GDP之和还高4.78万亿,人均GDP差距更为明显,2007年我国东部地区为32089.14元/人,东北地区约为东部的67%,中部约为东部的46%,西部约为东部的41%。区域差距拉大引起了一系列的区域矛盾和问题,比如西部地区发展相对落后,且生态环境对经济发展的约束和压力日益增

大;东北部地区产业结构老化,面临着经济转型和产业结构调整的迫切需求;沿海地区过度“拥挤”,发达城市在城市转型、产业置换和新兴产业发展等方面面临很多空间资源矛盾等。 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统筹区域发展、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均衡协调发展,要将深化区域分工、加强区域合作,缩小区域差距、实现共同发展放在更加突出的地位。京津冀区域地缘优势独特,辐射三北,连接东西,向南联系着长三角、珠三角和港澳台。这一地区的发展对于缩小我国东西部、南北部的发展差距,缓解我国落后地区和发达地区已经出现的“马太效应”,最终促进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作用。 中国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为京津冀发展带来巨大机遇,天津滨海新区、河北曹妃甸、北京中关村的建设发展先后列入国家发展战略,成为带动京津冀区域发展的三大动力引擎。就像深圳之于珠三角,上海浦东之于长三角,这三大区域的发展不仅能够大大提升京津冀区域乃至我国北部地区国际竞争力,而且在探索新时期区域发展新模式,促进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等方面也具有重大的意义。 (二)中关村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中关村科技园区是我国成立最早、规模最大的高科技园区。经过20年发展,中关村高新技术企业从500余家发展到超过2万家;高新技术产业总收入从14亿元增长到超过1万亿元,年均增长速度超过40%;年上缴税收从5000万元增长到500亿元。目前,中关村已形成中国规模最大、实力最强、结构最完善的区域创新体系,产生了闪联、TD-SCDMA、IPv6等一系列重大行业标准以及曙光4000A超级计算机、神州5号、神州6号、非典灭活疫苗、嫦娥1号等大量重大科技创新成果,缩小了我国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前沿领域的科技差距,成为我国自主创新的一面旗帜。中关村的创新成果还通过技术交易、技术

各种区域分工理论

各种区域分工理论 1 成本学说成本学说是运用生产成本的比较来解释国际分工的一种理论。这里,主要介绍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学说和大卫?李嘉图的比较成本学说。 斯密在1776年出版了《国家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一书,提出了绝对成本学说。他认为每个国家都有适于生产某些特定产品的绝对有利的生产条件,如果每个国家都根据绝对有利的生产条件去进行专业化生产,就可以使成本绝对降低。然后,彼此进行产品交换,则对有关国家都有利。这样,如果各个国家都能够利用优势条件发展专业化生产部门,就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成本,使各国的劳动力和资本得到正确的分配和最有效的利用。在自由贸易条件下,用成本最低的产品去进行自由贸易就能用最少的花费换回更多的商品,从而比它们各自都去生产所需要的一切东西更能增加国民财富。因此,他主张国际分工的原则是,就某种商品而言,如果别的国家生产的成本比本国低,那么该国就不要生产这种商品;输出本国绝对成本低的商品去换来货币,然后购买别国生产的廉价商品,就会更经济、合理。斯密的学说最早成为扩大国际贸易的理论基础。但是,它也有不足之处。不难发现,根据他的观点,如果一个国家与其它国家相比,在商品生产方面都处于绝对劣势,那么就很难甚至不可能发生国际分工和贸易。这显然与国际分工和贸易的实际相矛盾。 比较成本学说是李嘉图在1817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一书中提出的。他认为,由于资本和劳动力在国家间不能完全自由地流动和转移,所以,不应该以绝对成本的大小来作为国际分工和贸易的原则,而是要依据比较成本来开展国际分工与贸易。如果有两个生产率水平不相等的国家,其中一个国家生产任何一种商品都处于绝对有利的地位,但有利的程度不同;另一个国家生产任何一种商品都处于绝对不利地位,但不利的程度不同:在这样的情况下,两个国家仍然可以通过国际分工和贸易而相互获得利益。因为,一个国家无论处于什么发展阶段,经济力量如何,都有其相对优势,即使处于劣势,也能从中发现相对优势。在自由贸易的条件下,各国应该把资本和劳动用于具有相对优势的产业部门,生产本国最有利的产品,利用国际分工和贸易完成相互之间的互补,从而在使用和消耗等量资源的情况下,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实现本国经济的快速发展。2、要素禀赋学说要素禀赋学说是由赫克歇尔(E.Heckscher)和俄林(B.C.Ohlin)提出的。1919年,赫克歇尔就提出了要素禀赋的有关论点。在此基础上,俄林在1933年出版的《区际贸易与国际贸易》一书中比较全面地提出了要素禀赋学说。所以,后人也把要素禀赋学说称之为赫克歇尔-俄林模型或H-O 学说。 要素禀赋学说的基本思想是,区域之间或国家之间生产要素的禀赋差异是它们之间出现分工和发生贸易的主要原因。一般地,在资本丰富的国家,利息率水平相对低于工资水平。在劳动力丰富的国家,工资水平相对低于利息率水平。所以,如果各个国家都密集地使用丰富的要素生产商品就能获得比较优势。也就是说,资本丰富的国家可以较便宜地生产需要大量资本的资本密集型商品。劳动力丰富的国家则可以较便宜地生产需要大量劳动的劳动密集型商品。在国际贸易中它们就能够出口使用低廉生产要素比例大的商品,进口使用昂贵生产要素比例大的商品。这样,既发挥了各自的比较优势,又满足了相互的需求。在自由贸易的条件下,各个区域或国家都应该根据要素禀赋条件,进行分工,开展贸易,从而更有

哈大齐工业走廊区域分工与合作问题研究

摘要:合理的区域分工是哈大齐工业走廊区域经济整合的动力源,每个区 域应找准自己的位置,进行合理的区域分工,因地制宜地选择最为合适的主导 产业;密切的区域合作是哈大齐工业走廊区域经济整合的内在要求,目前, “走廊”各区域在经济上具有很强的互补性,但经济合作的水平不高,这已成 为“走廊”进行区域经济整合的最大制约因素,因此,必须提高区域内各行为 主体对区域合作前景的前瞻性认识,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加强区域合作。 关键词:哈大齐工业走廊;区域经济整合;区域分工;区域合作 2005年6月,国务院确定了“哈大齐工业走廊”的经济发展思路。在经济 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如何实现哈大齐工业走廊区域经济整合,进一步提升哈大齐工业走廊参与国际、国内竞争的整体实力,是关系到“走廊”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对于这个问题,我们课题组成员在认真 研究区域经济整合理论的基础上,深入到“走廊”各区域走访调查,对“走廊”区域经济整合的优势、目标、制约因素及对策等问题进行了研究,最终达成共识:对哈大齐工业走廊区域经济进行整合就是要打破行政区域界限,实现“走廊”区域经济一体化。而实现“走廊”区域经济一体化是一个发展的过程,在 这个过程中区域分工与合作问题不可避免地摆在了未来的发展中,这一问题是 实现哈大齐工业走廊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充要条件。因此,我们在对哈大齐工业 走廊区域经济整合问题初探的基础上,还要进一步研究哈大齐工业走廊区域分 工与合作问题。 一、合理的区域分工是哈大齐工业走廊区域经济整合的动力源 区域分工亦称劳动地域分工或地理分工,是社会分工在经济地理空间上的 表现形式。区域分工从单个区域的角度看,表现为区域生产专门化,即各地区 专门生产某种产品,或某一类产品,甚至是产品的某一部分。它实际上是生产 力“趋优分布”规律下,人们为获得各种区域利益而出现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 移的必然选择过程。也就是说,在经济利益的趋动下,各区域根据自己的优势 进行劳动地域分工,当劳动地域分工达到一定规模时就会形成区域专业化部门[1]。因此,地域分工的产生源于以下两个原因:一是区域的比较优势,二是规 模经济。哈大齐工业走廊各区域有各自的比较优势,并能形成规模经济,客观 上存在区域分工的条件。因此,在对哈大齐工业走廊区域经济进行整合的过程中,每个区域应该在所在的经济和行政区域的坐标上找准自己的位置,进行合 理的区域分工,确认各自区域经济发展的主导要素,因地制宜的选择最为合适 的主导产业。 哈大齐工业走廊哈尔滨区域是全省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和交通中心,具有雄厚的产业基础,较为先进的技术装备,以及电站成套设备、飞机、燃气 轮机、汽车等高加工度产品的自主研发能力,具有成为哈大齐工业走廊产业集 聚核心的实力。因此,其产业发展应以建设我国重要的绿色食品基地、装备工 业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以及生态旅游基地为目标,逐步成为综合性的产业 发展中心。 哈大齐工业走廊大庆区域辖5区4县,是“走廊”南部城市带的重要节点,也是中国最大的石油、石化基地。近年来,大庆市石油、石化工业稳步发展,

区域分工理论

区域分工理论 一、区域分工的基本概念和特征 (一)区域分工的内涵和实质 1.分工的内涵 分工作为一种生产方式,或者说人们进行生产活动时的行为方式,是指将原来由一个经济活动或一个经济活动中所包含的不同操作分解为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经济行为主体承担。分工和专业化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专业化则指的是一个人或组织减少其生产活动中的不同职能的操作的种类;或者说,将生产活动集中于较少的不同职能的操作上。专业化和分工越是发展,一个人或组织的生产活动越集中于更少的不同职能操作上。通常意义的分工与专业化,往往有两种含义:一是指分工与专业化的程度或状态;二是指分工与专业化的趋向或过程。 在古典经济学家看来,分工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经济因素,而是一定社会经济制度在生产领域中的集中反映。斯密在论述分工提高生产率的同时,也揭示了分工对于促进发明创造、扩大交易规模与市场范围、改善社会福利的作用。分工的深化不仅促进了生产制度的创新,而且推动交易制度的规范与完善,由此带来收益递增,构成长期经济增长的源泉。 马克思将分工分为企业内分工和社会内分工。企业内分工是指在企业这样一个组织内的个人之间的分工。社会内分工是指在一个社会内,微观经济单位之间形成的分工与专业化。马克思在对这两者进行区别的大量分析中,十分深刻地揭示了分工的制度内涵。首先,分工不仅是单个企业的生产组织制度,而且是整个经济活动的生产组织制度。其次,分工不是没有历史背景的生产要素组织,而是以特定的经济制度,尤其是最为基本的生产资料所有制为前提的,是所有制在具体生产组织上的反映。最后,社会分工与企业内部分工有统一的一面,但也有冲突的一面,即企业内部分工的有组织有比例与市场经济下社会分工的无组织无规则性之间存在着深刻的矛盾,而这个矛盾正是私有制市场经济中必然存在的根本矛盾在分工制度上的集中体现。 自给自足、局部分工和完全分工,并用图形对分工及其演进作了直观的示意。如图3-1所示。 (a)自给自足(b)部分分工(c)专业化分工 分工的演进。杨小凯认为随着交易费用发生改变,有关分工与专业化的决策可能会发生连

区域分工与协作

区域分工与协作 一、经济联合与协作工作存在的必要性 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我们将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融入世界经济,经济联合与协作工作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手段。 1.生产要素和自然资源的有效配置,决定了经协工作的长期性。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越来越强。社会化大生产实际上就是生产要素和自然资源的有效配置和最佳组合。这种有效配置和组合的过程就是形成新的生产力的过程。大到一个城市、一个地区经济的发展,小到一个企业的全部生产过程,都离不开生产要素的最佳组合和自然资源的有效配置。要素和资源配置的结果,直接决定着投入产出效率和经济效益。特别是我国资源分布落差大,经济发展不平衡,需要通过生产要素和自然资源的合理流动和有效配置,实现经济协调健康发展。这个配置和组合的过程是靠人来实现的,而且是靠众多的人来实现的,这些人组成的组织称为合作组织或经协组织。因此,只要有人类存在,有生产过程,就会有要素和资源的配置和组合过程,这个过程的必要性和长期性,也就决定了经济协作机构存在的必要性和长期性。 2.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为经协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市场经济已打破了原有的国界,国内市场国际化,国际市场国内化。我国经济将在更高程度和更大范围内融入世界经济体系,这必然使经济主体间的协作也超出国界,实现国内协作与国际合作的进一步融合与互补。同时,市场化和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对国内产业结构调整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迫切需要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这些都为经协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我们要树立新的发展理念,着眼于国内外统一的大市场,按照“以内促外、以外促内”的原则,坚持对内经济协作与对外经济合作相结合,坚持“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利用两种资源、开拓两个市场,提高产品的市场覆盖率和综合竞争力。 3.扩大内需的方针,为经协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中央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把扩大内需作为长期坚持的战略方针,将有力地拉动经济增长,也为扩大对内开放和开展经济联合与协作注入了新的活力。扩大内需与扩大对内开放是从两个不同的角度,做的都是开拓国内市场这篇大文章。扩大内需是由国家注入资金,拉动需求,资金投入是纵向的,对内开放是省市间的联合与协作,是横向的,纵向投入越大,横向工作内容越多,扩大对内开放就会有更为广阔的市场空间。 4.经协工作自身的职能,决定了它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行为。经协机构作为综合职能部门,既没有项目审批权,也没有资金调拨权和行政执法权,要想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更好地发挥作用,主要应从四个方面搞好协调和服务:一是综合服务。以市场导率团出访为契机,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组织、引导有关部门和企业走出去,开拓市场,搞好合作。二是协调服务。发挥经协职能,积极为供需双方牵线搭桥,帮助协调解决合作中遇到的问题。三是信息服务。发挥经协网络作用,为党政领导机构提供有价值的信息,为领导决策提供参考。天津经协办每年为市委、市政府提供信息5500多条,采纳1800多条。四是政策服务。为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先后制定了《天津市鼓励外地在津投资暂行办法》、《关于进一步加强对内招商引资工作的意见》、《进一步优化对内开放环境为外地投资服务试行办法》等,经市政府批转全市执行。 上述四个方面充分说明了经协机构存在的必要性和长期性,那么,为什么理论上必要,干起来需要,而在机构改革中,经协部门总是作为最先考虑的精简对象。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在部门设置上存在“唯上”思想,更多的是考虑有没有上级对口部门,而很少考虑客观实际需要。而天津是从客观实际需要出发的。二是经协部门作为协调服务的综合职能部门,是专业部门不能替代的,而当前往往存在着综合与专业混淆

结合区域优势、区域分工理论,试以某城市为案例,分析其在区域分工中的特点和问题

结合区域优势、区域分工理论,试以杭州为案例,分析其在区域分工 中的特点和问题 杨加利规划11乙1191710234 (一)区域特征 近几年来,构筑大都市、建设新天堂,实施大都市发展战略,是杭州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目标。杭州始终把推进城市化摆在重要位置,市第九次党代会做出了实施大都市发展战略的重大决策,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意见和重大举措,包括萧山、余杭撤市设区,调整高新区、滨江区管理体制,调整之江旅游度假区和西湖区管理体制建立西湖风景名胜区,开展两轮撤乡(镇)建街、撤村建居,编制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和西湖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实施“十大工程”和西湖综合保护等重大工程,有力地推动了杭州的城市化建设。这些都是杭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也是杭州区域创新建设必须把握的大环境。具体表现在: 1.城市定位奠定了区域创新体系的基点 杭州着眼于“浙江省省会城市、长三角南翼中心城市、国际风景旅游城市”的城市定位,从浙江、中国、世界这三个不同层次为杭州未来的发展定下了基调,也决定了杭州区域创新体系范围和内涵。对浙江而言,杭州是省会城市,是全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必须构筑以高新技术为先导的先进制造业新高地和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现代服务业新高地,增强区域范围内优化配置各类要素资源和集聚辐射能力,真正发挥领跑作用。对中国而言,杭州是长三角南翼的中心城市,必须发挥自身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主动接轨上海,积极参与长三角地区的分工与合作,提升在长三角城市群和新经济网络中的节点区位优势,拓展腹地辐射力,增强综合竞争力。对世界而言,杭州是国际风景旅游城市,必须以国际化为先导,发挥独特风景旅游资源和丰富的人文历史资源,打造国际旅游目的地,成为世界有影响的休闲之都。杭州城市定位的三句话实际上为杭州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定下了基点,从长远来看,杭州的区域创新体系必须从三个层次来满足杭州发展需要,即要满足于浙江省区域中心发展的要求,要满足于长三角南翼中心城市发展的需求,也要满足于打造国际风景旅游城市的需要。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的动力机制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的动力机制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经济全球化浪潮的推进,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的动力结构和动力机制都发生了重要的变化。企业作为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的微观基础,其组织行为是影响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的决定性力量。经济全球化使企业的生产组织方式由传统的大规模、垂直一体化的生产方式向更为灵活的水平分工的企业网络转变。企业内部生产网络和外部网络的形成和发展成为区域产业垂直分工与水平分工的内外部动力,它们的叠加作用型构了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关系。 关键词:区域;产业分工;产业合作;动力 近年来,对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的研究开始增多。不少学者基于产业经济学的视角,利用计算不同区域的产业相似系数等方法来分析区域产业分工问题,并提出应通过政府政策制定区域产业规划等手段,在不同区域形成合理的产业分布格局,以加强区域之间的产业分工,避免产业同构引发的恶性竞争。事实上,随着市场化和全球化的推进,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的形式日趋多样化,不仅有产业间分工、产业内分工,还有产品内分工;不仅有产品内垂直分工,还有产品内水平分工,这种复杂的分工与合作关系很难用产业层面的统计数据来准确描述。另外,什么是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的最主要影响因素?政府在促进区域分工与合作中的作用有多大?政府政策的作用机制是什么?这些问题都没有得到解决。实际上,企业是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的微观基础,企业之间的分工与合作是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的动力来源,企业之间的分工与合作关系决定了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的方式、强度和效率。有鉴于此,本文尝试从企业行为出发,对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的动力机制进行初步探讨。 一、经济全球化与企业生产组织方式变化 近30多年来,随着经济技术的进步,企业的生产组织方式始终处在变革之中,旧的生产组织方式不断被突破,新的生产组织方式不断被创造和推广。20世纪70年代中期之前,在国际上占主导地位的企业生产方式是福特制。福特制生产方式的特点是生产单元规模巨大,使用流水线制造工艺,生产大批量的标准化产品,用于大众消费。这种大规模、垂直一体化的生产方式将传统企业的内部化特征发挥到了极致。70年代中期之后,福特制开始被各种新的企业生产方式所取代。电子和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给企业的生产方式带来了一系列影响。首先,生产过程中的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使得生产过程可以分拆为系列操作过程;其次,单个操作过程越来越标准化和常规化,容许使用半熟练和不熟练工人;最后,生产过程的灵活性越来越高,改变了生产规模和成本之间的关系,可以缩短生产周期,增加产品

心得体会:构建长三角多层次区域分工合作体系(最新)

心得体会:构建长三角多层次区域分工合作体系(最新)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关键在于经济一体化。经济一体化的本质是资源要素能充分流动、有效配置,这要求区域分工要有序、合作要紧密。长三角区域分工合作涉及到不同的利益主体,在多个层面进行展开,每个层面的分工合作的侧重点有所不同。根据区域空间范围,可以从城市、都市圈、省域交界地带三个主要层面来构建长三角多层次区域分工合作体系。 一、城市层面:产业链式分工与合作 城市与城市之间的分工与合作,首先都是从具体的产业分工与合作开始的。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的雏形——X经济区,就是从凤凰、永久自行车厂的跨省市联合生产开始的,欧盟一体化也脱胎于欧洲煤钢共同体。而长三角城市之间的产业分工与合作,多年来,在地方政府的税收竞争和标杆竞争下,竞争思维大于合作思维,导致优势产业重合度较高、同质化竞争加剧。对长三角41个城市的“十三五”规划进行对比研究后发现,有39个城市将现代物流业作为优

先发展的产业进行培育,除了现代物流业,重合度较高的产业还有金融业(36个)、高端装备业(34个)、医药制造业(26个)、汽车制造业(26个)、新材料(26个)、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23个)。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新要素的涌现,长三角城市之间原有产业分工模式已不适应新的要求。从国际上看,分工的趋势正逐渐由产业间分工为主变为产业内分工为主、由产成品分工主变为以零部件中间品分工为主。世界贸易中中间品贸易已占到70%,30%是产成品,而四十年前,中间品是30%,产成品是70%。所以,在这样的形势下,长三角城市之间的关系,不应再是简单的中心与外围的等级关系,也不是标杆竞争的关系,而是合作、平等、协同的关系。而这种合作、平等、协同的关系需要以跨区域的产业链分工与合作来突破,来将行政边界模糊化。具体来说,可以从长三角目前重合度较高、同时也是未来产业发展方向的一些产业,比如现代物流业、生物医药、智能制造、新材料、集成电路等产业入手。一是详细梳理产业的链条,厘清各地产业基础,组建产业联盟;二是改变原来的以不同产业作为政策切分依据,而是对链条上不同环节采取有针对性的政策扶持;三是制定长三角产业链招商地图,鼓励不同城市同一产业内的企业开展兼并重组。

2021新版地测安全质量区域分工负责制度

( 安全管理 )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精品文档 / Word文档 / 文字可改 2021新版地测安全质量区域分 工负责制度 Safety management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production management. Safety and production are in the implementation process

2021新版地测安全质量区域分工负责制度 1为把安全生产落实到实处,地测工作要实施业务保安区域分工负责制度,做到每名职工任务清楚,职责明确。 2地测部门领导负责全部门地测业务保安,并对地测部门职工安全作业负责。 3副职领导、各专业组队及每名职工,按专业分区域进行业务分工。 4每名职工都必须按既定分工,各负其责,严格执行业务规程和质量标准化标准,按时保质完成工作。 5各层次主管负责人对其下属工作进行定期检查与不定期抽查,对查到的问题必须限期整改,同时,检查结果作为奖金分配的主要依据。 6对于积极推广先进技术、先进经验、出色完成工作、对生产贡献较大者给予表彰奖励;因工作失误(不及时)而造成事故的,视

情节轻重给予扣除当月部分奖金、全部奖金或其它行政处分。 管理人员“三违”考核制度 1地测部门组、队以上的管理人员为本组、队主要安全责任人,必须认真贯彻执行各项章制度,加强组、队管理。 2出现“三违”人员的组、队,给予组、队长与违章者同等处罚。 3连续出现“三违”的组、队,应按规定严肃处理,免除季度安全奖。 4管理人员出现违章行为,加倍处罚。 云博创意设计 MzYunBo Creative Design Co., Ltd.

比较优势与区域经济发展

比较优势与区域经济发展 在谈论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潜力时,有人总喜欢以绝对优势作为衡量标准。所谓绝对优势是指,一个地区某一种产品的生产在劳动生产率或生产成本方面占有绝对优势。如美国在电脑CPU芯片上有绝对优势,其他国家的CPU芯片制造无论是生产效率还是生产成本都远远不及美国。具有绝对优势确然是一个地区的经济得以迅速发展的重要因素,因为如果不同的地区根据各自的绝对优势进行分工生产和自由交易,那么可以扬长避短,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对整个社会的发展也会有极大的好处。但需指出的是,往往有一些地区的劳动生产率可能在所有产品的生产上都远远不及另一个地区,例如美国等发达国家无论是高科技产品还是传统农业产品,其劳动生产率都远远高于发展中国家,如果仅仅从绝对优势的角度考虑,发展中国家就不宜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了,但事实上发展中国家同样在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上获得好处,并促进了全球经济的复苏和发展。这实际上是比较优势理论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发挥着作用。 比较优势是指在区域分工中有两个地区,乙地区在生产任何产品时成本都要比甲地区低,劳动生产率都比甲地区高,处于绝对优势,甲地区则处于绝对劣势。由于两个地区劳动生产率之间存在差距,并不是所有产品都一样,处于绝对优势的乙地区不必生产全部产品,而只需集中生产本地区内最具最大优势的产品,处于绝对劣势的甲地区也不必停止生产全部产品,而只需停止生产在本地区最具最大劣势的产品并进行自由交换,这样就可以节约社会劳动,增加产品的消费,促进两个地区的共同发展。 具体的分析如下: 假设甲地区生产X产品需8个单位劳动,生产Y产品需6个单位劳动,乙地区生产X产品需2个单位劳动,生产Y产品需4个单位劳动,如下表所示: 工之前,两个地区若生产4个单位的产品,则共需投入20个单位劳动,其中甲地区需投入14个单位劳动,乙地区需投入6个单位劳动。 若根据相对优势原理进行分工,则甲地区应停止生产X产品,而集中生产Y产品,乙地区应停止生产Y 个单位产品,甲乙两个地区共生产2.3+3=5.3个单位产品,比分工前增加了1.3个单位产品,从整个社会来看,劳动生产率提高了。从甲地区来看,除了保留6个单位的劳动用以生产一个Y产品自用外,剩下的8个单位劳动可以生产8/6=1.3个单位产品用以交换X产品;乙地区除了保留2个单位的劳动用以生产1个X产品自用外,还剩余4个单位劳动可以生产4/2=2个单位X产品用于交换Y产品,均比分工前增加了积累。显然,利用比较优势进行分工和交换,对甲乙两个地区的经济发展都很有帮助。 根据比较优势理论,我们可以得出以下思路:落后地区不一定缺乏发展潜力,只要对发达地区和本地区的各种优势进行全面的分析和比较,与发达地区共同协作,找出在发达地区劳动生产率相对较低而在本地区劳动生产率相对较高的产品进行分工生产和自由交换,就可以获得较好的发展机会和条件,实现双方经济的共同腾飞。事实上,顺德乐从的家私业、中山古镇的灯饰业,鹤山的制鞋业、恩平的麦克风制造业都属于应用比较优势原理促进区域经济迅速发展的实证。 应用比较优势原理时应充分认识到其复杂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其一是比较优势理论的

区域联系和主要的方式

在哈萨克斯坦生产的棉花→在土耳其纺织成棉线→在中国台湾省用德国制造的燃料染色→在波兰纺织厂织成粗棉布→在法国厂家生产的口袋衬里、洗涤和烫衣说明标签→在意大利厂家生产的纽扣、小铆钉→在菲律宾缝制牛仔裤→在希腊用浮石和硫酸对牛仔裤进行成品加工→德国人每年收集大约50万吨旧衣服→由德国人每年捐献旧衣服的越30%送往非洲。之前,其中的旧牛仔裤进入荷兰进行整理。 小结: 牛仔裤成衣的出现需要多道工序加工而成,一直到就牛仔裤的收集、整理、捐献等各环节和工序都分别在不同国家或地区完成,由此可见,不同区域的人们通过不同的经济活动发生着联系,这就是地域联系。 在生产活动中,各地区都有自己的优势条件,有些拥有丰富的原料、燃料,有些拥有廉价的劳动力。有些又拥有市场、技术或其他优势,地域联系使得各地的优势得以充分发挥一、地域联系的重要性 原料来源广 产品去向多发挥各区域比较优势 现代社会生产生产专业化→地域联系 地域分工细实现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交通运输 地域联系的主要方式: 通信 商业贸易 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 a、适运货物 空运:贵重、急需、数量不大的货物 公路:短途、量小、易死、易腐、鲜货 铁路:远程、量大 水运:大宗、笨重、远程、不急需的货物 管道:流体(气体、液体、固体粉末) b、运输方式选择的一般原则 贵重或急需的货物(数量不大):航空运输 容易死亡、变质的活物、鲜货:短途→公路运输 货运方式选择长途且数量大→铁路专用车 大宗笨重的货物(运距离运输)→水运或铁路运输 长距离、短时间内必须到达→航空运输 客运方式选择短途→公路运输 经济实惠的抵达→水运或铁路运输

C.综合考虑运距、运量、运费确定运输方式 近→公路小→航空 运距航空 远→水运运量铁路高→铁路 铁路大→运费 水运低→水运 另外还要考虑实际情况,看当地条件是否能满足。 图11-1-1 表示四种货物生产运输过程中的相关特征。读图回答(1)~(2)题。 1.适合航空运输的货物是( ) A.①B.②C.③D.④ 2.货物④的最佳运输方式是( ) A.公路B.河运C.铁路D.海运 右图是“铁路、公路、河运、海运、航空五种交通运输方式技术经济特征比较”示意图,图中1至5表示从最高到最低的五个等级。读图回答题。 3.图中a、b、c所代表的交通运输方式分别是 A.铁路、海运、公路 B.河运、公路、铁路 C.航空、铁路、公路 D.航空、公路、铁路 4.我国从中东进口石油,将石油从波斯湾运至上海, 应选择图中的 A.a运输方式 B.c运输方式 C.d运输方式 D.e运输方式 中亚位于“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中部,中亚国家与我国之间 已形成由铁路、公路、航空和管道等多种交通运输方式构成的综合运输体系。读我国与中亚部分地区略图,完成下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